相伴20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04:48:41

点击下载

作者:徐建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相伴20年

相伴20年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相伴20年作者:徐建排版:KingStar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1-06ISBN:9787561473443本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二十青春正当年吴宝文

受徐建台长之邀为《相伴二十年》作序,实为幸事。这就像六旬老翁评价二十妙龄青年一样,何乐而不为呢?因为其可以通过回顾,追忆走过的岁月,也可以通过审视,勉励上进的青年。

众所周知,成都市双流县是川西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耀眼的光芒闪烁了很多年。“四川省经济综合实力第一县”“全国百强县之十八”的称号早已闻名天下。这是双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而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主力的广播电视又是处于什么地位呢?早在2000年的时候,双流县就被评选为“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那时全国共有65个县市入围全国先进县,双流是其一。恰逢此时正是本人主政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局)时期,所以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双流广播电视为双流县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个人的成长要经历风风雨雨,一项事业的发展也会有起起伏伏。双流电视台走过的二十年历程里印满了欢快的步履,留下了沉重的脚印。本书所收集的台前幕后广电人的文章,如实地记录了双流广播电视二十年来奋斗的欢乐与前进的艰辛,这就是最好的见证与宝贵的经验。

二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在人生的经历中是青春的转折点,而在事业的发展中却是突飞猛进阶段的加油站。二十青春正当年的双流电视台,在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已经注满了前进的动力,开足了轰鸣的马达,即将驰骋在征程上!(作者系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原局长、四川省广播电视学会会长、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曾担任峨眉电影制片厂厂长、四川电视台台长、四川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常委)媒体人眼中的双流电视琢磨是创新的开始张洁

在双流电视台迎来建台20年之际,我首先向双流电视台的同仁们问一声好,祝愿双流电视台越办越好!

成都有一句富有魅力的城市宣传语:“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它的人文,它的风情,它的生活态度,哪一方面都让人着迷。在这著名的休闲之都,却拥有一个占全国百强县第18位的双流县。头一次到双流,听同行介绍说,20年前,双流与它周边的区、县的地位是差不多的。但双流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成为全省经济之冠,一直在全省领先,随后成为西部第一,今天进位到全国经济百强县第18位了。这在西部,是一个奇迹。

双流电视台同行也为自己的业绩感到骄傲:被评为全国县级先进电视台,创造了一年在中央电视台上稿30多条的纪录,他们的摄像机拍有邓小平陪同朝鲜领袖金日成视察双流沼气的珍贵记录,记录过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在双流考察的足迹;他们采访过水稻之父袁隆平、影视明星巩俐等,经常播放一些自己的记者从外国拍回来的纪录片……

2007年,我曾受邀到双流电视台讲课,他们的求知热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十分欣赏双流电视台办台的眼光,它曾派出多名记者在中央电视台实习或考察。一位叫罗雨梅的同行还到中央电视台来主持过节目。双流电视台,是瞄着中央电视台在努力提升自己,是一个有梦想的电视台。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双流电视台的记者,抢在救援队伍的前面赶赴地震灾区,我非常欣赏他们身上的勇气和职业精神。今年“4·20”芦山地震,他们同样在第一时间赶了过去,拍到许多第一手资料。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在这种时刻,记者也是战士。

我特别希望双流电视台的节目越办越好,越办越受老百姓欢迎,不断地取得骄人的成绩。为此,我愿意同双流电视台的同仁们,交流一点做电视的感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点,当好记者要有高度的政治嗅觉和专业精神。对可以预测的事情,要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党委政府的重要会议,在会前,作为记者,就要开始对会后的报道进行策划,提前做好一些相应的准备,吃透会议精神,了解会议与老百姓的相关性,不要等到会议开了之后,才手忙脚乱地去寻找相关的素材。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宁可提前一小时,不可推迟一分钟。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记者采制的新闻瞬间就会传遍全国全世界。要明白这一点:重大事件面前不存在中央和地方的差别,只有谁报道得及时、报道得好的区别,因为我们的观众是一样的。

第二点,做足诗外功夫。县级电视台容易忘记培养自己的高级记者、专家型记者。不少电视台,都存在让记者的知识结构长期处于一种杂家状态的问题,缺少那种对某一领域钻研得很深的专家型、学者型的记者。国外的电视台让我们看到一个事实,记者、主持人是越老越红。为什么呢?因为那些记者、主持人经过长期的努力钻研,已在某些领域建立起了自己的权威和信誉,观众愿意相信他们说的东西。另外,就是要多读书。记者是一种职业,是职业,就有可能要做一辈子。所以,围绕自己的职业,多读一点书,多涉猎一点新鲜的领域,多学一些高深一点的知识,对做好节目是特别有帮助的。

第三点,苦练过硬的专业技术。不论是采访技巧、拍摄方法,还是制作技术,都要苦练。双流电视台在灯光的运用上派专人到中央电视台学习过,这一点就很好。好的东西,就是要学。今天,是信息时代,是技术时代,甚至是梦幻时代,稍不留神,你可能就落后了,落伍了。工作中,要学会琢磨,琢磨是创新的开始。

人的个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二是语言。有意思的行为被你拍下了,好的语言被你问出来了,都能够成就一期好节目。我们在做新闻作品时,要注意制造悬念,要充分考虑到前几秒和前3分钟。新闻能否抓住人,在前几秒;专题能否抓住人,在前3分钟。

下面,我讲一点专业上的、技术层面上的东西,希望对大家有一些更实际的帮助。一、光影造型

我们一定要明白,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内涵。要学会用光,讲究用光。比如在一天的12小时里,不同的光影条件下拍摄出来的质感是不一样的。如果时间紧,运用摄像机的白平衡功能,在同一个时辰里也可以拍出不同的色调来。拍建筑,要讲点造型。如拍古庙,就不能中午去拍,要在早晨天色偏蓝的时候去拍,或者傍晚的时候去拍,这样就会显得厚重。二、动静结合

动如蛟龙,静如湖水。静蓄势,动破势,这是对摄影师的要求。要习惯用脚架,它能制造静。推拉摇移这种功能属动,要流畅,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拓展视角空间。三、画面不够怎么办

在同一个景上,比如我们拍建筑,可以利用早、中、晚、雨、晴、阴,这样一来,在同一个机位,也可以拍出数个不同的意境来。当然,要注意摄像时的写意表达。在所拍摄的画面中,要有意境,要注意视角和静态的运用。四、如何拍人

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作者是孙玉胜。他在书里面讲,拍摄时,镜头尽量平视。其意就是要尊重我们的采访对象。他说,摄影记者要有一个观念,就是在你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不能仰视他们,即便他是名人,也不能俯视他们,哪怕他是罪犯。孙玉胜说,看新闻的书记、县长,他们的第一感觉和你一样,他也是用一个普通人的心态在看。所以我们一定要讲人性,讲创新。要尊重你的采访对象,把罪犯也当成普通人来写,当成普通人来拍。五、同期声比解说词更重要

拍新闻时,一定要记住,同期声比我们的解说词更加重要。特别是拍摄专题,图像与声音最好能各占50%。电视新闻,听觉更重要。因为人们可以一边干活,一边听新闻。所以要学会对声音的运用。至于同期声是靠前用还是靠后用,这个要根据新闻来具体研究。六、让细节发出光亮

拍专题,要特别注意对细节的拍摄。比如拍犯人母子见面,怎么拍?一可以拍他们的泪水。犯人见到妈妈,容易动情。二可以拍他们的身体语言。人一动情,身体容易抽搐。三可以拍他们变了声音的话语。在这种场合见面,人是很难做到用正常的声音说话的。细节在于深入,只有把细节拍好了,拍生动了,才谈得上深入,而只有深入,才能成就人物的生活。什么叫真实?真实就是要有人性。我们搞新闻的,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只知道宣传,不知道传播。

切忌去教我们的采访对象说话,要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美学常识告诉我们,宁肯不到位,也千万不要过了。包括音乐的运用,宁可声音小一点,也不要声音太大了。在一条新闻里,如果我们老说国家的事业怎么怎么样,就显得太大了。七、受众的相关性

观众在看新闻时,一般都会想,这条新闻与我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们应该思考:这条新闻有没有对观众的吸引力?比如说,中秋节放假问题,国家为什么会这么做?放假的深刻目的是什么?同时,我们双流人怎么过这个节?另外,今年的月亮怎么样?今年的月饼是怎么买的?月亮文化应该怎么搞等等。新闻,要想办法走进老百姓的兴趣里去,更要想办法走进老百姓的心里去。八、营造不可知的结果

什么样的节目最好看?有悬念的节目。悬念是最好看的东西。什么最重要?变化最重要。我们拍摄新闻,就是要学会在有悬念的地方开机。当然同时也要把握好悬念与节奏之间的关系。另外,要注意讲故事,不要讲道理。做节目的问题,就是找故事,造人物,设计悬念。要像《走近科学》的节目那样,学会制造悬念。做新闻,一定要带着问题去做新闻,千万不要带着结果去做新闻。九、事实面前人人平等

新闻采访中,一定要讲平衡,不偏向于哪一方,只要客观、公正。新闻本身就要讲事实,新闻本身就要真实。我们要还原事实的现场,事实的真相。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不能只听一方的声音。生活中我们可以有同情心,但在处理新闻时,切忌先入为主,事实面前人人平等。只有直面真相才能造就公众的理性精神。

说得不对、不准确的地方,请大家指正。在这里,我也祝愿双流电视台——明天更辉煌!(作者系中央电视台原《新闻调查》制片人,现任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管理中心项目部副主任。)雏凤清于老凤声——写在双流电视台建立20周年杨飚

双流电视台20周年庆典在即,作为一名老广播电视人,我十分欣慰,并由衷祝贺。一个县级电视台在20年间能够稳定、开拓、可持续地向前发展,高掌远跖,功成业就,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命题。关于县级广播电视的生命力何在,它应当怎样在竞争中实事求是地谋发展,双流电视台的成长轨迹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参照。

20年前,我还在省广播电视厅任副处长,负责联系全省地县新闻宣传与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申报审查报批工作。那时,国家对县级电视台设置的门槛很高。四川囿于地方经济状况相对薄弱,与江浙和沿海发达地区比较,县级电视台发展速度异常缓慢。当时的双流县经济实力已在全省前列,为筹办电视台提供了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一支初具规模的新闻宣传队伍和一套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基本形成。在我们向北京上报材料后,广播电影电视部很快于1993年10月向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发文,同意建立双流县电视台。

从1993年到现在的20年间,我深感双流电视台几届领导具有一个共同的事业发展理念,就是在竭力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加速自身的发展。这是广播电视的发展之道、进取之道,更是县级广播电视须臾不可忽视的生存之道、振兴之道。这句话说起来容易,真正付诸实践却比较艰难。

客观地讲,1983年全国第11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后,在“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方针的指导下,县以上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几乎都自发开办了电视节目,主要播出地方新闻。这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对解放全国广播电视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当历史进入1992年,我国开始步入市场经济轨道后,以传播新闻为己任,担当党和人民喉舌的广播电视,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究竟是以新闻立台,始终坚持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龙头,带动其他事业共同发展,还是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上马,在发展方向和速度上重城市、重电视,以经济创收为主旨,这在当时的行业内部和社会上都有着大相径庭的观点。

1992年,省广播电视厅在重庆召开了一次全省地县广播电视宣传改革研讨会(当时四川省辖现重庆市,共23个市地州、237个县级行政区),明确提出地县广播电视改革一定要以改革宣传为突破口,真正融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一手抓新闻宣传当好喉舌,一手抓经济创收发展事业,形成一个高效互动的良性循环机制。我们欣喜地看到,这20年,双流广播电视台正是这样,凭着智慧、制度、实力和团队精神的积淀与完善,矢志不渝地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奋进之路。

下面列举的事实与数据,是我仅能查到的历史记录和最近了解到的双流县广播电视台的情况:

——1999年,县广播电视台投资800万元,建成了集计算机互联网、专用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数据平台,实现了向综合型媒体的转变。县审计、劳动、工商、税务等职能局和信用联社建成了计算机专用网络并投入使用。

——2002年,县广播电视台进一步建成开通了全县党政宽带网,为双流县党政办公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003年初,县广播电视台投入100多万元建成的全数字MUDS无线网络电视成功试播,满足了偏远地区农村群众收看高品质电视节目的要求,全县反映强烈,称赞“有线电视,无线收看,既方便又省钱”。这种新型的电视传输技术运用,在四川尚属首家。

——2010年4月30日,双流广播电视台正式开通了网络电视。

——2012年,县广播电视台围绕县委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工作重心,推行新闻立台、品牌强台的战略,全力办好《双流新闻》栏目,全年播出新闻260多档、4200多条,各类专题156期;开办《阳光政务》等专栏节目9个,拍摄反映双流“领先发展,跨越发展”的《使命》等形象片、工作片60多部,录制宣传大型活动13场。

——2012年,县广播电视台在县委政府支持下,投入500多万元再次进行了全台技术改造,实现了采编播数字化和节目资源共享,建设了全新的虚拟演播室系统,提升了节目制作的功能和质量。

——2013年元旦,为适应天府新区建设,筹划了半年的双流广播电视台空港频道正式开播,特别设置了民生新闻节目《空港零距离》,开办了四川省县级电视台首家自制的少儿电视节目《宝贝来了》。

这些事实与数据或许仅仅是双流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史上的零光片羽,罗列出来也绝非逢人说项。如果稍加琢磨,其中的必然规律与联系便炳如观火,宛然在目。

第一是目的性。纵观双流广播电视台发展20年的历史,我感到他们始终把履行广播电视的社会责任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这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所以,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提高节目质量;总是千方百计地开拓视听市场;总是自觉地当好县委县政府的耳目喉舌,把广播电视融入到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观念意识更新之中。

第二是贴近性。无论是坚持新闻立台、品牌强台战略,兴办栏目,改进节目,还是实施数字化技术改造,提升节目制作的功能和质量;无论是引进新型的电视传输技术,改善传输渠道,还是开通网络电视、全县党政宽带网,建立多功能的综合数据平台,他们都是着眼于前瞻性、现实性、有用性,从贴近群众的信息需求和党政工作重心出发,把当好党政新闻喉舌与服务群众多元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是延展性。由于工作关系,双流广播电视台领导20年三易其人。然而,后继者总是在前任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创新发展,踵事增华,用不断创新的广播电视传媒力衍生出诸多优质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这让人感到,双流广播电视台的20年很难在事业成就上去划分界限,它是一个新老交融永不停歇向前拓展的整体,正应了唐代诗人李商隐酬答韩冬郎的名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正因为如此,双流县的广播电视工作受到当地受众的广泛赞许和各级领导部门的充分肯定。早在2000年年初,双流县就被人事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评选为“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由此可见县委县政府对广播电视事业知疼着热而一以贯之的重视和支持。广播电视台受到省、市广播电视部门的各类表彰奖励则不胜枚举,在行业内外也是声名远播。有些与双流有关的往事尽管年深日久,但仍旧清晰地令人难忘。

1993年双流电视台建立后,与广播合而为一,融为一体。全台职工齐心协力,倍道而进,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局面。据我所知,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去过双流广播电视台视察的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广学会领导就有十数人;省内外广播电视系统有100多个单位派员到双流考察、参访;就连四川师范大学本部新闻传播学院的一届毕业生,也集体选择了双流县广播电视台作为毕业社会调查的样本,人人都写出了调查报告。一个西部地区的县级广播电视台受到业内外如此关注,不能不说是活力与人气的显现。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媒体人员的知识更新迫在眉睫。我当时兼任省广播电视学会秘书长,一直萌动着能够办几期高级业务研修班的想法,想约请一些专家教授授课,以更新记者编辑等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存,协调相关学科知识在其大脑里的构成方式和配置比例,逐步完善知识结构。这个想法在向省广播电视厅和省广播电视学会领导汇报后得到支持,并决定将双流广播电视台作为省广播电视学会的学术研究基地。不日,厅领导向学术研究基地授牌,高级业务研修班也在双流顺利开班。我们请来了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省社会科学院的知名教授、专家为大家讲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WTO的基本原则、当前经济形势、传播学理论、互联网知识、新闻报道中的法学观念、舆论引导的内容与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当年的一些学员回忆起来仍感到受益匪浅,对双流台留下了深刻印象。

双流广播电视台历届领导都有一个共识,办好节目才是广播电视的核心理念。因此,他们在增强人员素质和提高节目质量方面谋定而后动,勇猛精进,收到了显著效果。

2003年夏天,第13届中国新闻奖2002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复评暨年赛在哈尔滨举行,我作为评委参加了这一活动。双流台的一档《双流新闻》(2002年5月29日播出)由四川推荐到全国参评。这档节目完全出乎评委们的意料,认为这档出自县级台的节目虽有瑕疵,但不失为一档新闻选材典型、意义重大、讲求编排艺术的佳品,让人感受到了西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动和人民群众观念更新的新颖成果,代表了县级广播电视台较高的节目制作水准。评选结果,《双流新闻》同时获得这个项目和中国广播电视国家级政府奖二等奖,成为当年全国同类节目评选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广播电视台节目。当年的作者之一也已经登上了台领导岗位。

应当说,双流广播电视台对新闻宣传的重视是实实在在、与时俱进的。从1993年建台到2003年的十年时间,双流广播电视台被中央电视台,省、市广播电视台采用播发的新闻1300多件(平均每年130件),有56件节目在全国、省、市获奖(平均每年五六件)。而仅2012年,他们被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采用播发的新闻就有470件(其中央视播出35件),是建台后第一个十年年平均数的3.6倍;有11件广播电视作品获四川省、成都市广播电视节目大奖,是建台后第一个十年年平均获奖数的1.96倍。一个县级台能够在20年间锲而不舍,坚持把新闻宣传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其业绩卓有成效,粲然可观,正说明了他们长期树立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加速自身快速发展的理念。

有人说,双流县的经济实力领先全省,广播电视发展在所必然。其实,这种观点带着明显的依赖主义色彩。双流县经济实力雄厚尽为人知,连续17年位居四川省综合经济实力评价十强县榜首,去年又位居全国综合经济实力评价百强县第18位。可是,经济实力与事业发展不一定成正比。我们经常说有为才有位,创造社会财富需要靠个人的全面素质发展和与之形成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双流广播电视台正是选准了发展方向,才赢得了县委县政府、当地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厚爱与支持。200多年前的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号称“蜀中三才子”的丹棱学者彭端淑所著《白鹤堂集》的《为学》中,讲了一个“蜀鄙二僧”的故事,深刻阐释了事业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贫穷与富有,而在于要有一种政治智慧、奋斗精神、实干能力。我之所以认为双流广播电视台发展的经验具有普遍性,就在于它理念清晰,方向准确,真抓实干,面对任何艰难都能立于不败之地。当年那个以压缩频道、调整节目为主要内容的“职能转变”,不仅没有让这个县级台寿终正寝,反而促使像双流广播电视台这样的一批县级广播电视台转变了经营理念,将喉舌功能与产业意识辩证地统一起来,更新了资源配置与资产组合,调整了节目结构,获得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市场定位和利益调配。我们透过双流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可以看到,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思维对事业进步是断无益处的。

双流广播电视台20岁生日之际,朋友们要我写几句话。我已多年息影柴门,成了完全意义上的闲云孤鹤,本不应当对世事妄加评议,但精诚所至,义不容却,权以这篇文字与昔日淡水之交、忘年之好谈谈旧事,摆摆龙门阵。

末了,还是把我认为最值得品味的名人警句送给双流广播电视台20周年:

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华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作者系原四川省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高级编辑,第二届全国“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六月荷花香——写在双流电视台建台二十周年之际张德才

六月似火,六月如歌。我们在如火的日子播撒未来,我们在如歌的季节收获希望。

二十年前的六月,属于双流人的五彩荧屏呈现在您眼前,从此她天天陪伴着您——给您欢乐,为您服务。她就是双流电视台。

都说双流电视台就像六月孕育的荷花,清新淡雅,亭亭玉立,且出淤泥而不染。没错,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双流电视人就用自己的方式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荧屏五彩斑斓却又不失清新淡雅,如荷花般高洁不俗;节目丰富多彩却又个性鲜明,似荷花般亭亭玉立;坚持百花齐放却又公益第一,像荷花般出淤泥而不染。

都说双流电视台是新闻宣传、事业建设、精品打造“三面红旗”。没错,二十年来,双流电视人用甘甜的乳汁将襁褓中的“孩子”哺育成翩翩“少年”;用辛勤的汗水将县级台打造成具有强势竞争力的展示平台。双流电视是颂歌,讴歌幸福与安乐,在春天为双流人唱出“双流梦想”;双流电视是清风,播撒文明与激情,在夏日为双流人送去凉爽之风;双流电视是彩虹,描绘美好与遐想,在秋日为双流人画出收获图景;双流电视是利剑,鞭笞时弊与丑恶,在冬天为双流人送去热流暖波……

六月荷花香,最美看双流。我们期待,期待双流电视更加多彩,更加绚烂,为“双流梦”贡献更多的正能量。生日的实力和信心金学良

许多省市电视台日子越来越难过,难过到连自己的生日都无心去记去过。但我熟悉多年且其中有不少好朋友在掌舵、做事的双流电视台,却很自信地宣告要过20岁的生日。

美女徐台长几次约我写点什么。写点什么呢?入行24年,前十多年环境宽松,竞争小,自己也青春激情,那时还真是“我在搞电视”。越往后,几座大山在身,感觉越像是“电视在搞我”了。

认识双流台的朋友,正是从我们刚搞电视不久开始的。1992年我参与创办《今晚8:00》,此后向双流台要过不少新闻线索,挣了不少工分,这里再次鸣谢。记得1995、1996年,老叶和老谢安排了《今晚8:00》栏目组与双流台的同行们搞过一整天的节目学术交流,双流美食也没少吃,那时主持人黄洁她们都还是小年轻。

跟双流台接触更深更多,主要要感谢抗美和德才。2007年左右他们就有计划有预谋有节奏地展开了对区市县的节目阅评和交流。去双流的次数很多,看双流的节目也多,大家深深地感受到双流这帮电视人正处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的节目也是变化多端。

两位徐台长先别急,我先说一下你们的前任老大梁尤平。第一次认识他听到他的名字,我潜意识地想起了梁平柚子,到现在还是。老梁人豪爽、心野,会交圈内外的朋友。喝酒时你永远不知道他是酒量好,还是喝得狡猾,反正能喝。还记得他在任时要修新楼,居然向我这个技术菜鸟咨询大楼的技术如何一步到位。

小乌是位好记者,给过我不少帮助,也曾想到我所在的这个小庙来敲木鱼,幸亏没来,否则双流台办公室就缺一位巴适的好领导啦,也算我行善积德了。

除了漂亮,主持人黄洁的人物访谈,尤其是对那个住牧马山田园别墅的画家的访谈,是小台追求大风范的积极尝试,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当然,5套总监程柳那张惹过无数人的乌鸦嘴,你也别太计较,这不国共两党又坐在一起在谈了嘛。

现任男一号徐台长,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君子,对部下包容,对朋友真诚,业务上不急但盯得紧。去年双流评奖收获不错,新闻旧闻、对内对外的统统获奖,这说明男一号新到任一年,不仅把队伍稳住了,而且还结大大的甜果子了。

女一号徐台长无疑是位美女,笑得真而甜,业务上非常用心,动作来得快。阅评时我们鼓吹过央视的《致富经》,结果双流台不仅引进了《致富经》,还很快有了自己鲜活的涉农节目《现代农业》。节目中的小伙子小林很有灵气,节目活了。

两位台长,你们不像我们命苦,县委宣传部又不考核你什么索福瑞、尼尔森的收视率。既然已经做了新包装,改版了《双流新闻》,为县委县政府服好务也就差不多了。实在不行再添个《魅力双流》也行,何必自己给自己添麻烦,还继续搞什么《特别关注》《怡居双流》《现代农业》,更不可思议的是,你们居然挑战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和省台霸王龙《新闻现场》,炫耀起你们的新演播室和大小摇臂,搞了档《快乐现场》娱乐节目。你们还让不让我们市台小频道活下去啊?我们压力非常大。

说到那个摇臂,很对不起双流台。2008年我们都市生活频道也迎奥运,学着湖南台搞“水沟里往前冲”。没摇臂,“梁平柚子”没有给我打埋伏,说有个新的,你借去用吧。结果我们借了、用了。后来又厚颜无耻地再借了。还的时候,新摇臂沾了泥,还脱了漆,“梁平柚子”有苦说不出,喉咙里发出模糊不清的咕噜声。我到现在还很愧疚,但更多是感激。真朋友也许就是这样!

2012年,成都“老百姓讲故事”,双流很积极,两个姓张的部长亲自抓,两个姓徐的台长亲自办。PK赛的海选在一个别致清新的农家院落,锣鼓喧天,旗幡招展。双流台的两个主持人现场把握不错。《人民日报》的海外版专门报道了双流的百姓故事会PK,优秀故事员选了不少,尤其是那个“万人迷”最具草根特色,每次都让上级领导笑弯了腰。唯一遗憾的是,专家们争议大,双流的选手包括“万人迷”都没进前10强,我也没法。张部长们、徐台长们请见谅,好在上到上级领导,下到我这种眯缝小眼,大家都看到的:整个PK赛过程,双流是最棒的之一。

20年,几茬电视人青春激情交替,双流台依然年轻。我住在双流,不时看你们的节目,就像我的老领导、现四川传媒学院传媒系主任冉光泽教授在今年的评奖总结会上所说的“区县台不亚于市台”。包括你们的网站也不像个摆设,新的、动的东西多。这些精彩都是因为你们有人、有梦、有行动。

一个病怏怏的人,你叫他过生日,他肯定都没那个精气神。过生日,要有对自己过去充分的自信,要有对自己当下足够的底气,还要有自己对未来满满的信心。

中央的八项规定是必须严格遵守的。两位台长,以后每逢冬至,我们完全可以一起邀约抗美大哥、德才兄弟、革哥、柳哥、牛哥、红彬这些大大小小、男男女女,一起在蒙古包里健健康康地搞AA制嘛。

双流的同行们、朋友们,生日快乐!青春快乐!关怀与祝福立足创新求发展 努力实现广播电视新突破——我眼中的双流广播电视台徐天智

我2004年来到成都广电局,担任局长,直到2010年离开广电系统,与双流县广播电视台应该说天天打交道。在我眼中,双流县广播电视台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的方针和“服务发展、关注民生”的办台宗旨,精办栏目,提高质量,积极探索舆论监督和监督舆论的新模式,提高了广播电视传媒的公信力,并全力打造中西部最具影响力的城市电视台,为推进双流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建设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实现“领跑中西部,挺进前十强,全面达小康,基本现代化”目标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双流县广播电视台作为广电局的管理对象,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以行风评议促进作风改进

为确保广播电视媒体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喉舌功能和桥梁作用,双流县广播电视台开门纳谏,聘请行风监督员,建立行风评议制度,高度重视评议质量,认真进行整改。重点解决以下几点:一是执行宣传纪律时,从业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强,追求轰动效应、收视率,出现把关不严的问题;二是在贯彻“三贴近”原则时,进一步改进对会议和领导同志的活动报道,以及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方面的问题;三是在改进宣传方式时,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方面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解决表现手法生硬、单调,影响宣传效果的问题;四是在落实新闻宣传和广告经营、新闻采编人员和广告从业人员“两分开”的要求方面,不够坚决、不够彻底的问题;五是在采访中作风不深入、不细致、不踏实,调研不够、思考不够,出现低级错误,引发不必要的纠纷问题。

通过评议,在全台树立起了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深入实际的采访作风、严肃细致的编辑作风、诚信至上的经营作风、热情主动的服务作风、以人为本的管理作风。二、开展以“净化荧屏声频,塑造良好现象”为主题的绿色频率频道创建活动

年年开展以“净化荧屏声频,塑造良好现象”为主题的绿色频率频道创建活动,按《广播电视节目监管细则》要求办好广播电视节目。坚持制度建设,建立了选题管理制度、采编制度、分级审查制度、收听收看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为广播电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叫好”又“叫座”,提供了制度保障。坚决抵制低俗之风,无导向不正、品味不高、庸俗无聊、格调低下,渲染血腥、暴力、色情、赌博、吵架、斗殴等节目,确保新闻报道不受经济利益干扰。控制广告总量,实行分散编排,防止广告过于集中。在医疗广告方面,严格按照广播法规和工商局管理部门、卫生部门、药监部门的相关规定进行播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片面追求收视率和收听率,不播放无版权的影视节目和不良广告。杜绝了擅自开办频率、频道,出租频率、频道、栏目或时段的情况。三、坚持节目创优,把节目质量放在首位

注重在深化节目改革、精办栏目、打造品牌、多出精品上下功夫。一把手亲自抓宣传,亲自搞策划,出台了多种奖励政策,加大了培养业务骨干的力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观摩学习优秀获奖作品,并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保障。充分调动一线采编、制作人员的创优热情,使节目质量进一步优化,宣传效果明显增强,提高了节目的影响力和收视(听)率。近10年来,有3000余件广播电视新闻、专题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保持了节目创优工作在成都区(市)县名列前茅的良好势头。四、坚守职业操守,强化队伍建设

坚持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队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加强播音员、主持人的上岗培训和上岗审查,建设了一支勇于创新、敢于拼搏、善打硬仗、业务精、素质高的干部职工队伍,各项事业发展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一方面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年一聘。注重培养,加强考核,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你追我赶,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环境。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中层干部的积极性,建立了中层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把中层干部的工作绩效与收入挂钩,做到了中层干部责、权、利的统一。把全员参与、公平竞争和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看成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劳动效率的关键。通过公开竞聘岗位和干部职工双向选择,从根本上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变了长期以来人浮于事的状况,形成了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压力的局面,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五、积极打造西部最具影响力的县级媒体

实施广电宣传精品工程,结合地域特色,培养名牌主持人,打造名牌栏目,积极探索制播分离。

全新包装频道,全面提升形象。特邀著名策划公司策划包装,包括对台标、宣传片、口号、栏目的片头片尾等进行全方位的频道形象包装,提升对外形象。同时对所有节目片头片尾的片花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版,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对三个频道进行重新定位:双流一套即无线频道定位为新闻综合频道,双流二套定位为影视文艺频道,原图文频道定位为咨询电影频道,以更好地满足全县广大群众的文化精神需要。

完善采编播设备,全面改版栏目,提高办台水平。新添及完善了媒资系统、E7数字编辑机、大型摇臂、超广角摄像镜头等采编播设备。着力打造“一个精品,六个品牌”,努力为双流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个精品,即《双流新闻》。通过拓展新闻类节目的信息涵盖面,加强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信息量,提高信息的质量,改变了双流电视台在群众心目中的印象,达到了群众满意、领导满意的效果。六个品牌,即《特别关注》《魅力双流》《人物·故事》《双流房产》《快乐现场》《大千世界》六档品牌栏目。自办节目量由原来的每天15分钟增加到现在的每天60分钟。自办节目量在同级电视台中处于领先的地位。成都市广播电视局组织专家进行视听评议后一致认为,双流电视台节目整体直观感觉丰富,包装精美,专业大气,画面技术质量和拍摄质量较高,办台水平较高。其中,宣传片、标题、字幕、演播室效果、同期声、图表运用比较讲究,充分反映了双流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较高素质。

建立激励机制,全力增加创收。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围绕节目创优、广告创收等方面出台奖励政策,建立激励机制。按国资委规定,引入广告代理公司,对广告进行市场化运作,效果良好。

我们相信,双流县广播电视台将进一步开创我县广播电视工作新局面,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中西部最具影响力的城市电视台。人才永远是竞争的要素——感悟双流电视台成立20周年葛智慧

双流电视台到今年十月,走过了20个春秋,值得庆贺。在分享她的岁月芬芳时,我也常常想,在“乡坝头”任职的那些日子,总觉得我们双流有那么一批宣传上的精英,比如像赵朝南、谢名盛、张宏伟、徐健等,把双流这块“沃土”翻了一遍又一遍,使双流大地开遍了宣传舆论的绚丽花朵,由此让众多的双流人通过记者的声音和宣传文章,了解了双流,更加热爱双流,也激发了广大群众建设双流的力量和信念。

我是2009年从乡镇调到双流广播电视局工作的“新兵”。几年来,从广电、新闻出版的角度,观察双流电视台的领导班子和宣传报道的情况,认为双流电视台班子很健全,领导有智慧,业务很严谨,宣传有成就。据我所知,电视台每天的荧屏不能出现空屏,几乎是“定时定量要饭吃”,出了一分一秒的节目差错都会激起观众的强烈反应,甚至会造成政治上的影响。而双流电视台做到了节目不漏档,一环扣一环,年年力求新意,努力攀摘高科技成果,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省市行业领导和同行的关爱,尤其是县委、县政府领导给予了多次夸奖,其成果来之不易。

我平时需思考,我们花不少财力和人力进行宣传,是为了什么?不外乎是让执政党的思想路线、理念在基层得到落实,不外乎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寻求致富的民生之路。归结为一句话,宣传机器必须为政权和人民服务,让社会和谐包容,只有让人民有信心去拥护执政党。我们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开宗明义地把我们的政治主张告诉人民,让人民认识了党,才能前赴后继地为美好的明天、梦想奋斗。所以我们的宣传工作只有始终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才有根本的保证,才可能把个人的梦转化为复兴民族的大梦。前些年我听说有个别大企业要求办电视台,意思是“我有钱,什么领域都可以去尝试”,这是绝不可能的。舆论必须紧紧地掌握在党和国家的手里!所以宣传、广电部门都是为党和人民操心管舆论的喉舌,如同枪杆子一样必须服从党的绝对领导。双流广播电视台是经广电部正式批准建立的县一级新闻媒体,“国之正统”,必须遵循上述原则。

双流电视台20年庆典之际,有许多话要说,无疑对她的赞美是众望所归。因为广电新局和电视台,包括兴网传媒这三家原先同属一个娘胎。据我了解,自2004年分家以后,各谋其事,都已经迈出了成熟的步子。大家同属一个基因,分家以后,许多时候大家通气配合。电视宣传要通过有线无线传输才能到达千家万户,这又要靠网络。广电新局要开拓基础条件构建传输平台。我们已在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电视,正在向全县户户通努力,所以,更要保证广电事业按法律法规履职。而电视台则要保障节目成型产出。所以几个部门互相都不可忽略,必须协调才能共同完成县委、县政府交给这一代人的宣传使命。

双流县电视台经过20年的艰苦磨砺,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竭尽全力。人才日趋成熟,但并不等于每一块铁都锻造成钢了。历届台党组为此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大力培养。不管是专业的科班出身还是“半路出家”的人员,都学有专长,应对业务工作的能力和摄像、制作技术水平都大大增强。有了人才,事业就会出彩,献给观众的节目就更合众人之口味。现在的节目给人的印象是主题鲜明,与时俱进,色彩与光度俱佳,内容博采,既有荡气回肠之作,也有小家碧玉之品。这就是人才的根本效应,带给人们的是美的享受和精神食粮的有效供给。

最近,我读到电视台一份总结材料,其中重要的信息是电视台在2012年到2013年宣传和节目调整包括人才的引进,给人的印象是以徐建同志为领头羊的新任党组有见地地大干快上真抓实干,加大了系列改革的力度。其中的重点仍然是人才的合理配置。比如民生栏目的设置就需要体察民情、善待百姓的人才去运作。有40%的新同志都是通过选拔招聘而来的,他们来自北京、湖南、江西和本省等电视台的专业技术岗位,加上原先的记者编辑,一老一新,就如虎添翼。

人才,永远是创新的要素。21世纪的创新根本是人才的竞争创新。这一点双流电视台已经做到了。我们希望广电部门对人才的器重、使用更要先人一着。这个行业如果没有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就不能承担飞速发展的时代重任。祝愿双流电视台越办越好,办成西部一颗闪亮的荧屏之星。“操心”也是一种境界李晓玲“操心”这个词,可能有点婆婆妈妈的感觉,但在电视台七年了,“操心”却一直是我最真实的工作状态。

我是怀着轻松的心态来到电视台的。平时电视没少看,对电视台的感觉除了工作比较光鲜,有点小神秘之外,倒没想过会有多复杂。刚到电视台,一上手,密密麻麻的设备清单、复杂的技术指标、纷繁的操作流程,就结结实实地给了我一个“下马威”,而这就是电视台得以正常运行的“生命线”,也是我未来工作的“主战场”。面对完全陌生的工作环境,由不得我不操心。作为技术分管领导,该如何了解这些系统、设备?该如何把握新的工作环节?该如何熟悉新的工作节奏?一连串的疑问涌入脑海,压力陡然增加。

说到“操心”就不得不说起“事故”。一般人看到“事故”二字都会感到人命关天,电视人所说的“事故”,倒没有如此惨烈,往往是指电视生产过程中影响正常制作、播出的一些严重问题,可能是字幕出错,可能是声画不同步,可能是播出黑屏,也可能是服务器死机……其实,很多问题不那么较真的话,也可以叫作“故障”或者“失误”,但对我们而言,仍然愿意称之为“事故”,因为这意味着责任,意味着电视系统的安全,虽不致人命关天,却是我们电视人必须坚守的底线。所以这七年,工作中我最“操心”的,就是对各种“事故”的预防和处置。

内心的踏实必须依托自身丰富的积累。曾单纯地以为最初的“操心”也许仅仅源于自己对工作的不熟悉,工作干上手了,干熟悉了,可能就不会再操心了。七年来,我通过不断学习、请教、摸索,逐渐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终于了解和掌握了电视技术运行保障的各个环节。然而,工作干得越久、越熟悉,内心踏实了,却发现操的心越来越多了。从最初单纯的设备维护、技术保障,到设备更新,再到系统升级换代……随着双流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台里对技术保障和技术系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也使我对自身工作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工作进入了“快车道”,伴随着双流电视台驶向了一个个新的航程。

2007年,完成了对全台网络系统的重新设计及改造。

2008年,完成了新闻检索系统的升级换代。

2009年,完成播出系统新增备份数据库服务器及备份播控设备,增强了播出系统的安全,恢复了双流广播电台的制作播出。

2010年,顺利完成了播出、制作的盘塔扩容,播出、制作盘塔容量共增加至42T;组织完成4次重大活动全球网络直播,开创了双流对外宣传的先河。

2011年,顺利完成播出设备整体更新换代、主备播系统更换及直播系统的建立,基本实现了采、编、播设备的数字化。

2012年,完成全台新闻综合、影视、空港三个频道资源共享和系统升级,全面实现了全台采、编、播设备的数字化……

正因为自己的“操心”,七年来,我台未发生重大播出安全事故,全台设备全面完成从模拟到数字的升级换代,制作播出技术指标、设备运行效率、系统可靠程度大大提升。今年,我台还将对照省安全播出二级保障标准,对全台供电、发射、制作系统进行更全面的改造完善,并开启设备高清化升级序幕。时间长了,对电视行业越来越熟悉,更加觉得做电视绝不能按部就班、停滞不前,更不能故步自封,不学习,不创新,发展就是死路一条。

如果将人生比作“年轮”,在电视台的这七年,一定是我人生年轮中最细致、最饱满的一部分,它清晰地记录下我曾经的彷徨、探索和一直的努力、坚持,从最初的惶恐,到熟练的应对,再到主动的思考……正是这七年的不懈奋斗,给予了我一个全新的世界,给予了我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精彩!七年的“操心”,使我明白了肩上的责任,使我看到了自己奋斗的价值,更加使我认识到,奉献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成功,肩负责任并勇于担当才是一个人最高的境界。(作者为双流县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院里满溢玉兰香徐麟

在老家永安镇,乡亲们都喜欢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两株玉兰树,每到春天,玉兰花含苞的骨朵就争先恐后地绽放开来,满村上下都沉浸在浓郁的玉兰香中。

1993年4月,那一年的玉兰花开得特别繁盛,缕缕的花香远远地就能闻到,她的挺拔、她的清雅、她的高洁、她的清香,让人回味悠长。就在那个温馨的春天,我从黄佛中学调到了双流电视台,成了一名电视人,开始了我的电视媒体人生涯。

那时的电视台,刚刚建成不久,高高的发射塔挺拔巍峨,进进出出扛着摄像机的记者,让我感受到一种紧张忙碌的气息。而偌大的电视台大院里也栽种了不少植物,葱兰、鸢尾、金叶女贞、紫叶小檗、南天竹,而这其中就有株玉兰,那时这株玉兰树刚栽下不久,枝叶稚嫩,惹人怜爱。

怀着一股敬畏之心,我如履薄冰似地踏上了新闻编辑这一岗位,开始了十年的编辑生涯。当过编辑,才知道新闻的流程中,编辑是最重要的一环,能化腐朽为神奇,能通过巧妙的组合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更重要的是,编辑能从就事论事的思维中跳出来,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问题。因此我庆幸拥有这十年的编辑生涯,它让我知道了新闻人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十年的编辑生涯,还让我有了一个重大收获,就是比过去更能看出什么是好文章。不管自己动笔还是看人动笔,都好像去了一层雾气般神清气爽,这种改变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的,想必不会有一条清晰的界限吧!

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十年的编辑生涯令人永生难忘,也给了我出乎意料的收获:2003年7月,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揭晓,《双流新闻》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和2002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节目编排二等奖,这一奖项是我台至今获得过的最高奖项,而且也是当年四川省获得的广播新闻编排类最高奖项。“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遣霓裳试羽衣。”在这二十年里,电视台院里的那株玉兰花也是越开越繁盛。

2007年,在组织和同事们的信任下,我走上了新闻宣传的管理岗位,成了分管新闻宣传的副台长,与我的同事们开始了新的新闻征程,在这漫漫征程中,留下的是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每年两会期间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编辑、记者们必须连轴转,许多记者是上午采访完,中午饭也顾不上吃就得赶紧写稿,下午还要继续采访……

为了做好一个小小的片花,制作人员煞费苦心,为了一个画面,加班加点不休息也毫无怨言……

我台的摄像“一哥”雷小鹏为了做好保税区建设片子,拍摄机场二跑道和大件路下穿飞机滑过的镜头,登上旁边铁塔,在36℃的高温下从下午四点一直等到六点终于有飞机滑过,才拍摄到上有飞机下有车流的画面,当他从铁塔下来时早已汗流浃背,由于在铁塔上待的时间太长还差一点跌落下来……

为了进一步拓宽在央视的上稿渠道,我们北上北京,到中央电视台请教专家给予指导,与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了解双流的发展现状。2011年3月,我台正式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会员台,从而畅通了我县在最高级别电视台的宣传渠道,从2007年至今,我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新闻130余条。

……

一幕幕,令人难忘;一曲曲,是双流电视人谱写的壮歌;一步步,是双流电视台迈向新高度的铿锵步伐!

2008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双流电视台第一次实现了“及时采访、同步编辑、快速播报、滚动播出”。

2010年,双流电视台网络电视正式开播,并在当年的中国(成都)国际物联网峰会上首次完成全球网络直播。

2011年,双流电视台成为中央电视台协作网会员台,报送稿件数量和发稿数量居全国同级城市电视台前茅,在全省县级电视台中名列第一,被省广电局称赞为“双流广电外宣模式”。

2012年,双流电视台在全国、省、市评奖活动中获奖数刷新建台历史,获奖档次和获奖量为20年来之最。

……

花儿迎风开,疑是玉人来。每天,院里的那株白玉兰最先迎到朝霞,最后送别夕阳。如今的玉兰树已是枝叶繁茂,如云似霞。

日子如流水一般悄然而逝,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双流县广播电视台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一天天地进步着,院里的那株玉兰花也开了一茬又一茬,她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双流电视人的成长经历,更见证了双流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壮大!(作者系双流县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奥秘谢名盛

1993年10月1日,双流电视台在新落成的双流广播电视大楼演播厅正式挂牌成立,广播电影电视部同意建立双流电视台的批文通过双流广电人艰辛的奋斗终于尘埃落定。庆祝大会上成都市广播电视局局长易冰兰向与会的专家、领导揭示了双流电视台建立的奥秘。易局长说,双流电视台之所以在我市率先建立,除了双流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外,更是双流广电人实施“反弹琵琶”的思路和“借鸡下蛋”策略的结果,堪称典范。

说到这个思路和策略,还要从当时双流广电局的状态说起。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从双流广播站到双流广电局,其办公地点都是在由原伪政权的监狱改建而成的房子里。房子破旧,阴暗潮湿,小小的一个广播局,员工28个,200多平方米的局机关,4个科室挤在3个办公室里,还住了5户职工家属。我们宣传科7个人,办公室仅有6平方米,专业设备也只有3台录音机和一台扩音机。但资金少、设备差、条件简陋、房屋破旧并没有难倒我们。广播局党组提出以宣传为中心、以事业建设为基础,用良好的宣传效果和业绩打开困局,争取县上支持,尽快改变现状。我们宣传科为此“集思广益”,就产生了易冰兰局长所揭示的双流电视台建立的奥秘。所谓“反弹琵琶”,就是在办好双流广播节目的同时拓宽宣传领域和思路,充分利用中央省市报纸刊物、广播、电视覆盖面广、影响大、受众多的优势,把我们采写的新闻、通讯、专稿、见闻、特写等各种体裁的文章和编排的广播节目送到这些媒体刊登、播出,以达到宣传双流,扩大双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提升双流知名度的目的。我们几名记者基本上都是这些媒体的集体记者、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和奋斗目标。赵朝南、张宏伟、陈宗双主攻中央省市报纸刊物和中央省市广播电台,我主攻中央省市电视台,努力做到报纸上有报道双流的文章,广播电台有报道双流的声音,电视上有报道双流的图像。在八九十年代我们的宣传呈立体态势,受到农民朋友的喜爱和工商企业界的欢迎,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所谓“借鸡下蛋”的策略,简言之就是借他人摄像机,借中央省市电视台的发射机宣传双流。1987年,我的学友、成都电视台总编辑王俊清告诉我,电视这种新颖的宣传媒体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你不要只搞报纸广播,要搞电视宣传。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县农技推广中心有一套专业电视摄录设备,我找中心主任贾安章和中心办公室主任彭虎,用他们的M7摄像机开了双流电视报道之先河。1989年,广播局筹资5万元,在成都电视台购买了一台二手Z31摄像机和P6800录像机。由于双流的改革力度大,成果显著,产生了不少新闻报道源,我们拍摄的电视报道很受省、市电视台喜爱,有的还被中央电视台采用,每年都在300条左右。随着双流经济的发展、实力的增强,仅靠上级电视台的宣传报道,远远满足不了双流发展的需求,于是我们就产生了修建双流广播电视大楼、成立双流电视台的构想。这一构想得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企业老总们的支持,他们利用各种渠道帮我们呼吁。1989年,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修建双流广播电视大楼,成立双流电视台,并以县人大常委会决议集资修建,规定从1989年起农村人均每年提取1.5元,城镇人口每人每年集资3元,连提三年。县委、县政府决议一出,我们局党组几名成员立即分工,有的负责大楼设计、工程招标和质量把关,有的负责征地和资金筹措,我负责建台的各种请示报告、设备选型和电视从业人员的选拔培训。广播电视大楼由县城建局工程设计研究所聂工程师设计,三易其稿,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后由双流县一级建筑企业华兴公司承建。从1990年破土动工到1993年建成投入使用,历时三年,耗资400余万元。建台期间,还有一个插曲,就是工程铺开后,集资资金预算不足,尚差200余万元。眼看停工待料,情急之下,县委、县政府及时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老总和工商税务等方面人员参加的座谈会,研究筹措修建双流广播电视大楼资金短缺的问题。会上,时任双流县县委书记程绍柏语重心长地说:“这几年,我县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在全省全国有名望,我县新闻广播宣传是立了大功的,他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做出这样大的成绩是不容易的,我和晏书记在深圳、福州看了双流的电视报道,确实很鼓舞人,可双流广电局的条件是全市,也可能是全省最差的,上级领导看,我们自己看也好,都感到寒心。双流整个都在变,我们的广电局老是破破烂烂的,这是不公正的。人们呼吁,大家都在提意见,要求必须改变我县广电局的面貌。”书记发言后,与会的企业家发言:“蜀都之冠”双流县,广电大楼修到二楼就没钱了,太笑人了,这几年广电局对我们的发展做出了大贡献,只要县上出个政策,要多少我们都给。当天会议一结束,200多万元的资金缺口就解决了。由此可见修建双流广播电视大楼多么顺民心,合民意。

1992年,双流广播电视大楼主体完工,而申报建立双流电视台等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培训电视从业人员,我找县国土局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