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13:22:45

点击下载

作者:郭真瑞,孟晓媛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尔基

高尔基试读:

前言

高尔基(1868—1936)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他的创作与他所经历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1889—1899)这是高尔基创作的早期阶段。这个阶段存在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1891年,高尔基结识了卡柳日内,在他的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1892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短篇小说《在盐场上》(1893)、《叶美良·皮里雅依》(1893)、《阿尔斯普爷爷和寥恩卡》(1894)、《苦命人巴维尔》(1894)、《柯诺瓦洛夫》、《奥尔洛夫夫妇》、《马尔华》(1897)等都是其代表作。浪漫主义作品如《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一、主要内容都是通过描写热爱自由与独立、勇于献身、坚强意志的人来歌颂人的尊严和英勇;二、作品通过象征的笔法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甘愿为人民牺牲和建立功勋的英雄,而且揭示了他们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四、这些作品的背景宏伟、壮丽,反映了作者所生活的时代风貌;五、作品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高尔基的很多作品的构思都来源于他外祖母给他讲的民间故事。在这一阶段中高尔基还写有许多政论文章,鞭笞了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生活的腐朽与黑暗,他坚持文学应起警钟与匕首的作用,应唤起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他反对资产阶级颓废派作品。

第二阶段(1899—1907),其代表作主要有散文诗《海燕之歌》(1901);戏剧《小市民》(1901)、《底层》(1902)、《敌人》(1906)、《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1899)、《母亲》(1906)。《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母亲》与《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海燕之歌》塑造了勇于同风浪搏击的海燕以此来象征勇敢的革命者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戏剧《小市民》、《底层》等作品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与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为自己权利而斗争的决心与乐观情绪。在这一阶段其特点主要是号召人民摆脱幻想,正视现实,指出人的命运取决于人的世界观、人的生活原则,具有强烈的革命性。

第三阶段(1907—1917)是高尔基的世界观和创作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斯托雷平反动统治时期,革命从低潮逐渐走向高潮。这一时期,革命与反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内斗争都十分尖锐、复杂,其主要创作倾向是揭露俄国反动势力,预示革命的到来。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有《忏悔》(1908)、《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1912—1913)和《在人间》(1913—1916),这个时期特点仍然是积极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其作品表现出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形形色色反动思潮。

第四阶段(1917—1936),十月革命之后十年高尔基因健康欠佳,仅写了关于列宁及一些作家的独具艺术风格与重要文献价值的回忆录及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2—1923)、《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4—1925)等几部作品。1931年回国之后,从1925年起着手创作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这部史诗作品再现了1877—1917年40年间俄国社会生活,反映了各个阶级和社会集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1905年前俄国民粹派的溃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一次俄国革命的准备、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斯托雷平反动时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的社会状态、人民的英勇斗争、伟大导师列宁的风姿、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些都反映在这一部长篇小说里。到1936年他去世前,还写了《苏联游记》(1929)、《英雄的故事》和多部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和别的人》(1932)、《托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瓦萨·日烈兹诺娃》(1935),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列宁》以及大量的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政论文章。“《列宁》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水平,在《列宁》中不仅塑造了列宁伟大的形象,而且提供了有关研究和学习革命导师列宁学说和了解高尔基思想发展的极为珍贵的文献材料”。

高尔基在俄国知识界和工人阶级长达40年的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是作为流浪汉的诗人步入文坛的。高尔基来自底层,他给俄国知识界带来了精神食粮,用自己的笔激发了工人和知识分子革命的热情。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被当选为主席,培养出文学新人,是苏联大批青年作家的良师益友;高尔基是苏联多民族的组织者,在他的领导下创办了许多报纸杂志,他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倡导者,他对世界文学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他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对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文艺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你走了,而你栽的花还留着,还在生长。我看见这些花,就愉快地想,我的好儿子走后在喀普里留下了一些好东西——花。“如果你随时随地,在你的一生中只给人们留下好东西——花、思想和关于你的美好回忆,那么你的生活就会轻松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自己是别人所需要的,这种感觉会使你的心灵丰富起来。你要知道,给予永远比取得更为愉快。”这是一位父亲在80多年前给爱子写的一封信。这位真挚亲切的父亲,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他的一生,正是“给人们留下好东西”的一生。他艰苦的生活历程、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博大深邃的思想,使他深受世人敬仰。他创作的体现这些历程、精神、思想的许多杰出的作品,使他成为20世纪世界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出身与青少年时代家庭出身与童年经历书籍是他进步的阶梯喀山的“大学”家庭出身与童年经历[1868—1880]

高尔基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高尔基的祖父是个沙皇军官,粗暴残忍,他父亲马克西姆·萨瓦季耶维奇·彼什科夫不堪忍受其残暴,外出谋生,来到下诺夫戈罗德城,在一家木器店里学木工。他结识了隔壁家染坊老板卡希林的女儿瓦尔瓦拉,后来她成了高尔基的母亲。卡希林一直顽固地要把女儿嫁给一个贵族,直到小外孙出世,才承认了这个女婿。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

高尔基的人生经历十分坎坷,文学创作之路复杂曲折。“高尔基”在俄文里是“苦的、痛苦的”意思。我们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出高尔基年少时代的经历,作家苦难的人生之旅真实地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里。高尔基4岁丧父,10岁失母,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卡希林家度过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家庭,外祖父贪婪残暴,常常毒打高尔基。两个舅舅极端自私自利,时常为了争夺家产而野蛮斗殴。在卡希林家只有一个人与众不同,那就是她的外祖母阿库林娜·伊凡·诺芙娜,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给过他生命中最温暖的回忆。在外祖母的脑海里,有着大量丰富、生动、优美的童话故事和民间歌谣,例如“圣母娘娘”的故事、战士伊凡·阿列克赛的诗篇、英明的华西莉莎、公羊神父和上帝教子的童话,高尔基也正是在这些歌谣和童话中成长,这些质朴的民间文学作品对高尔基未来的创作产生了深深的影响,激发了他对俄罗斯、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正义事业与美好生活的憧憬。外祖母的疼爱和那些闪烁着善良和理想光芒的童话,使从小饱尝沧桑的高尔基获得了“精神的力量以抗击生活的苦难”。

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外祖父开始破产了,高尔基开始了捡破烂的生涯,因而受到了同学们的耻笑。贫困招致的歧视使他憎恨学校的各种规定,也厌恶同学,但他的成绩很好,因为没钱上学高尔基就辍学了,那是1879年,他11岁,还未读完初级小学三年级。没有人想象得到,这个才念完初级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在10多年后,会成为俄国、甚至是欧洲闻名的作家。

高尔基先是被送到了一家鞋店,接着被送到了一个建筑绘图师家中做学徒。他除了在店棚里劳动,还得干老板家里全部的家务活儿——打扫房间、洗刷器皿、劈柴洗菜、带孩子、上市场、当跑腿儿的。活儿太多了,无论是平时还是节日,高尔基的生活中都同样排满了琐碎的、毫无意义的和毫无效果的劳动。精神的贫乏激发着高尔基想走出去的冲动,于是就到了伏尔加河的一条叫“善良号”的轮船上,成为一名洗碗工。

在童年时代,还有三个人给小高尔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是善良的青年学徒茨冈。每当外祖父毒打高尔基,茨冈总是挡在中间,用自己的手臂去挡鞭子,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另一位是老工人葛利高里。他给高尔基的外祖父干了一辈子活,因劳累过度而双目失明,被主人赶出门外,沦为乞丐。还有一位是外祖父的房客,绰号叫“好事情”,他衣衫褴褛,整天埋头在书籍、酒精灯、铜块、铅条之中,最后被外祖父撵走,在《童年》里,高尔基把他称做是自己接触到的“祖国无数优秀人物中的第一个人”,这位科学家的遭遇,一直留在了高尔基的记忆里。

童年时接触到的人和事往往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巨大的影响。父亲、外祖母、茨冈、葛利高里等都是善良的劳动人民,然而他们最终都落得被雇主、被社会吞噬的悲剧命运。这种美好者被毁灭的残酷,冲击着高尔基幼小的心灵,正是从那时起,在高尔基朦胧的思想里善良者以忍耐和驯从走向幸福的幻想彻底破灭。书籍是他进步的阶梯[1880—1884]

高尔基在“善良号”上遇上了厨子史穆莱,这位曾经做过近卫军中士的史穆莱,有一个大皮箱,装着满满的书,史穆莱尽管文化水平不高,却酷爱书籍,他总是叫高尔基大声朗诵各种作品给他听。然而正是这种“酷爱”深深地感染了高尔基,唤起了高尔基对书籍的强烈兴趣。自此以后,高尔基的读书欲就再也没有减退过。所以,回忆起史穆莱,高尔基称他为自己的“启蒙老师”。

1880年秋天,小高尔基被解雇了。他回到了绘图师家中,同时他也把读书的习惯带了回来。这一精神的享受却在肉体上给高尔基带来了许多的痛苦。工作量加大了,主人禁止高尔基看书,高尔基只能在一天繁重的工作结束后,躲起来偷偷地看书。绘图师的母亲是个吝啬鬼,她清数了家中所有的蜡烛头子,丈量了长短,一旦发现短少了,揪住高尔基就是一顿痛打。高尔基只能借铜锅反射的月光看书。有一次,因为他看书太专心,烧坏了炊具,招致这吝啬鬼的一顿毒打。高尔基被送到医院后,从背上挑出了42根木刺。也许现在的读者难以想象:蜡烛头也能成为一个人享受不到的奢侈品;更难以想象一个人为了读书可以付出如此高的代价!

这个出身贫寒然而内心十分敏感的孩子,忍受了重重磨难,在书籍中找到了他的天地。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性的想象力,赋予高尔基一种奇妙的判断力,他能从那些低劣质量的作品中依然发现知识的闪光点;逐步提高的鉴赏力使他敏锐地接受着巴尔扎克、福楼拜和司汤达的小说,并学习他们卓越的现实主义。从小学生到作家,不是说变就能变的,少年的高尔基与书结缘,书籍对他的成长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高尔基曾讲过的关于“书”的许多格言,已经被千千万万的人所熟知和传诵。例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把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喀山的“大学”[1884—1888]

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16岁的高尔基在1884年离开了外祖母,来到了喀山,梦想着能够进入喀山大学。喀山是当时俄罗斯的一个文化中心,有很好的博物馆和教育机关,当然高尔基最渴望的就是能够进入那所皇家喀山大学,列夫·托尔斯泰和列宁都曾经就读于此,可是富丽堂皇的喀山大学并不属于贫寒的他。而摆在他眼前最急迫的问题就是如何生存下去,所以他迫不得已进入了社会这所“大学”,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实践的场地,“高尔基成了一个流浪汉,同其他流浪汉一样居住在城市公园里、河滨的洼地和裂缝里,在木筏上、桥洞下、码头上和市场的货摊上谋求生活”,经常食不果腹,朝不保夕,一到冬天几乎是饥寒交迫。更为残酷的现实就是来自俄罗斯警察对他们的压迫与剥削,生命的尊严与自由没有保障,稍不注意命就没了。

由于偶然的机会,高尔基认识了一个食品杂货店的老板安德烈·捷林柯夫,在这个老板的房间里,有一个秘密的图书馆,里面主要是革命民主主义者们如车尔尼雪夫斯基、什勃罗留波夫和谢德林等人的政论著作,这些书在当时是一些禁书。从这时起,开始接触一批优秀的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的著作,突破了过去阅读冒险故事和小说的局限,从此打开了他人生的新思路。“每到晚上,许多大学生、中学生和一些秘密的革命者就会从喀山城的各条街道跑到捷林柯夫的小铺子里来”。他们分析沙皇的统治、祖国的前途,慷慨激昂地相互争辩。高尔基开始接触到的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大大超过了对个人甜美生活和个人温饱问题的关心,而且深信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现状,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有着对现实生活极大的不满,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与价值追求,这使得高尔基分外欣喜,使他热血沸腾的是,他已隐约地感觉自己也许能在改变生活的事业中有所作为,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不久,高尔基在一家面包作坊里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老板冷酷无情,给他的工作很繁重,但他从此越挫越勇开始用书籍来做“改变生活”的工作,他经常偷偷地给工人读一些禁书,有时甚至还直接还给他们讲一些书里面的知识,当他讲得很成功的时候工人们浮肿的脸上现出悲痛的表情,眼睛里冒着怨恨和愤怒的火花。不久,高尔基去了捷林柯夫开的面包店,他每天在给机关和神学院的学生分送面包的同时把革命书籍藏在面包篮里送给他们,从此他的兴趣专注于此,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1887年秋,在做这些工作中,高尔基深深地感觉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他开始陷入了一种严重的精神危机中,他不仅对许多人生问题都找不到答案,反而看到了理论书籍与实践的巨大差距。由于与工人接触的时间短,高尔基没有交到什么朋友,因此缺乏心灵沟通与倾诉的对象,心中的苦闷无法诉说,没有精神的伙伴就感觉生活在一片沙漠之中,他开始消极懈怠,找不到自己工作的动力与人生的意义,与此同时他的工作十分繁重,“他的朋友捷林柯夫的面包店即将破产,此外他慈爱的外祖母阿库林娜离开人世”,重重的打击使高尔基面临崩溃的边缘。这段时期是高尔基生命中感到最孤单和痛苦的日子。因此高尔基绝望了,他选择了一种消极怠世的逃避方式,1887年12月12日,他用从市场上买来的一支旧手枪对着自己的胸膛开了一枪。子弹没有打到心脏,只打穿了肺叶,留在了背部的皮肤里,经过手术,高尔基一个月就好了。但是,从此之后,高尔基十分自卑,感到自身太过渺小,心理负罪感日益加深,总是觉得没有脸再活下去。这时,一位民粹派革命家名叫罗马斯的人出现在他的生命里,刚从流放地回来的罗马斯,对高尔基关心备至,他邀请高尔基到克拉斯诺维多沃村去,他在那以小杂货店的形式办了一个渔民互助组,方便在农民中宣传革命思想。在这里,高尔基接触到了社会最低层——农民,在与农民的经常谈话中高尔基生活充实起来,渐渐地抛却了自杀留下的心理阴影。但好景不长,因为村长和富农的敌视,罗马斯的小店被人放火烧毁了。

1888年秋天,高尔基无奈地离开了这个村子,从此也离开了喀山。喀山,是高尔基精神生命再生的地方。后来高尔基回忆说:“喀山是我最喜爱的一所大学。”

20岁后,高尔基开始在祖国各地流浪,目的在于“了解一下俄罗斯”,“看一看人民是怎样生活的”。贫民窟和码头成了高尔基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生活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教给人们书本上没有的智慧,可以让人民在经历失败和挫折之后对社会的现实有更深刻的了解,可以明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始终来源于实践。

高尔基比同时代的作家有了更丰富、复杂的下层社会的生活经验。他深刻地了解了人民的思想和愿望,这使他成为人民的诚实而卓越的代言人。同时,丰富的生活积累给高尔基提供了无数的创作灵感,不管是早期的短篇小说创作,还是他以后作品的素材,源泉都是这些年头里丰富而艰苦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苦难的生活是对高尔基的馈赠。他曾经自豪地说:“我这个够倔的俄罗斯人,年轻时就装够了火药,火力够多年用的。”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炼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顽强不息,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学习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这些“痛苦的”经历,对他的人生思想和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影响。他把艺术当作倾吐的对象,力图表达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和对新生活的梦想。爱与恨被痛苦压抑太久太深,在高尔基笔下爆发出来便异常猛烈。文学创作第一阶段:创作以“流浪汉”为主题的短篇小说第二阶段:文学创作的发展与成熟第三阶段:反动年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创作第四阶段:晚期创作,理论创作全盛时期第一阶段:创作以“流浪汉”为主题的短篇小说[1889—1899]

青年时代的高尔基是自由和英雄精神的歌手。他饱经沧桑,但不老于世故,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富有朝气,充满浪漫主义激情。1884年高尔基流落到喀山,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次漫游俄国各地,广泛了解民情;其间因参加秘密革命组织于1889年被捕,获释后行动仍受宪警监视。1892年以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不久开始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1898年出版两卷集《随笔和短篇小说》,从此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游历中结识良师,走上文坛(1889—1892)

很多伟人或者名人、甚至稍有光环的人的一生都会遇见自己生命的导师,总是会有那么几个人出现在他们的生命中对他们的思想有着深刻影响,为他们指引方向,在他们年轻的时候给他们鼓励与批评,并欣赏他们,愿为他们设身处地思考,在他们背后无怨无悔地支持他们。高尔基也不例外,在高尔基的生命中有两个文学导师,他们是柯罗连科和卡柳日内。

柯罗连科是俄国小说家、戏剧家,他把文学与人性、良知紧密相结合,他与托尔斯泰在人道主义和非暴力主义思想上是知音;正是他慧眼识珠,帮助高尔基迈上了文学的圣殿。

20岁后,高尔基开始在祖国各地流浪。1891年4月,高尔基漫游伏尔加河岸、顿河、克里米亚、高加索等地;1892年6月,高尔基漫游外高加索和黑海沿岸地区,目的在于“了解一下俄罗斯”,“看一看人民是怎样生活的”,他要解决自己的一个问题——“人们终日所想的是什么”。

1889年12月,当高尔基第一次漫游回到下诺夫戈罗德时,他决定去拜访作家柯罗连科,想请他看看自己写的长诗《老橡树之歌》,对于这首诗他满怀信心,他把自己近十年来艰苦生活中所思所想的一切,全写在这篇作品里。他以为柯罗连科一定会因为其中描写的新鲜事物和真理感到满意的,可是柯罗连科没有赞赏这部长篇诗,而是简短而生动地向高尔基谈了这首长诗的毛病,缺陷是语言和风格不能引人入胜,而关于稿子的内容却一句也没有,这使青年高尔基有些怅然若失。受到这个打击,他决定不再写诗,也不再写散文了。果然,自此之后的两年里,他真的什么也没写。

不管柯罗连科是否夸大高尔基的缺点,这些缺点确实存在,虽然高尔基两年没写诗,但一直也在反省和思考着自身的问题,一个青年只有敢于接受批评、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才能有所进步。

1890年夏天的一个晚上,高尔基和柯罗连科相遇在伏尔加河高岸的下诺夫戈罗德“斜坡”的林荫道上,在这里高尔基向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柯罗连科用一句“我知道我应当做什么,我相信我所做的事情有好处”,回答了高尔基的忧虑和不解,并将自己的信念——“正义”这颗星星之火播撒在了高尔基的心中。

1891年11月,高尔基抵达了高加索的首府第弗里斯之后,结束了他的漫游。第弗里斯是高尔基文坛生涯开始的地方,在这里他结识了他生命中对他影响很深的另一位文学“导师”——卡柳日内。

卡柳日内是民意党人,曾被流放过的他后来成了第弗里斯的移民。他非常有知人之明,犹如伯乐,在他与高尔基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就发现了高尔基是个与众不同的青年,他发现高尔基不仅阅读过众多的文学名著,重视精神生活,而且还关心社会问题,对各种社会现象分析深入,卡柳日内十分欣赏他。

有一次,高尔基向卡柳日内提起了他曾经在吉卜赛人的帐篷里听到一个传说,这个传说是一名叫马卡尔·楚德拉的老吉卜赛人讲述的关于拉达和左巴尔的故事,卡柳日内感觉到这是个好故事,十分适合于高尔基创作,高尔基也一定能把它写出来,于是就鼓励高尔基把这个故事写成短篇小说。小说完成后,卡柳日内把它介绍到第弗里斯的《高加索报》,1892年9月一篇名为《马卡尔·楚德拉》的短篇小说问世,这便是高尔基的处女作。

自从1892年《马卡尔·楚德拉》发表后,高尔基一发不可收拾,连续不断地创作了更多短篇小说,如《叶美良·皮里雅依》、《科利亚的梦》、《报仇》、《撒谎的黄雀和爱真理的啄木鸟》等等。柯罗连科被这些小说所打动,很想跟高尔基见面。

柯罗连科与高尔基一见面就认出了这个年青人,他用十分赞叹的语气谈起了高尔基的作品,赞叹高尔基的小说很有独创性,尽管存在一些安排不妥和粗糙的缺点。临别时,高尔基缓缓低声问道:“您认为我可以写作吗?”柯罗连科有点诧异地大声说:“当然啊!您不是已经写了,而且发表了吗?”高尔基一下便如释重负。从此以后,柯罗连科成为高尔基的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具体指点者。

多年以后,高尔基给卡柳日内写下了这样一封感情丰富、真情实意的信,表达了他内心对卡柳日内无比的感激与谢意:

亲爱的朋友,您是第一个像对待人一样对待我的人。在我的记忆里,您第一个用您那温柔的使我永不能忘怀的目光看我,当您在倾听我讲述我的所见所闻和我自己本人的经历时,我记住了您的眼睛。那时我就明白了,在您面前没有什么可吹嘘的,我觉得,正是由于您,我一生才未曾自我吹嘘过,没有抬高过自己的身价,也没有夸大过我饱经风霜的一生的痛苦。”“我是说,您是第一个使我能够严肃地对待自己的人,我已经为俄国艺术服务了30多年,这要归功于您的促进”。“老朋友,我亲爱的老师,让我紧紧地握您的手!”

正是由于卡柳日内的耐心倾听和亲切鼓励,以及真诚对待高尔基的态度,使高尔基坚定了自己写作的信心,没有他,就没有高尔基后来的辉煌成就!追求美好,大胆创作(1892—1896)

这一阶段的创作多为短篇体裁。其中《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等作品以黑暗与光明的强烈对比,歌颂向往光明及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献身的英雄人物,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切尔卡什》、《柯诺瓦洛夫》和《因为烦闷无聊》等小说,则着力真实具体描写下层人们的苦难生活,表现他们对现实的愤怒情绪,艺术上属于现实主义。收入两卷集的短篇小说《读者》和评论文章《保尔·魏尔兰和颓废派》等,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就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和鲜明的反颓废派艺术立场。

1892年,高尔基完成《少女与死神》,这是他早期的一篇独具特色的叙事诗,这是一首轻快优美的爱情诗,讲一个勇敢而坚强的少女以崇高坚贞的爱情战胜了恶势力的代表——死神。

1894年,高尔基创作《阿尔希普爷爷和廖恩卡》,这部短篇小说描写了一对贫困潦倒、四处流浪的祖孙两人的不幸遭遇。廖恩卡和爷爷虽然十分贫穷,但穷得有骨气绝不靠偷盗为生,在故事中廖恩卡渴望和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做好朋友,但受到了对方的怀疑。有一次小女孩的披肩丢了,所有人都怀疑是廖恩卡偷的,但廖恩卡发现了真正的“窃贼”是爷爷,他爷爷实在是穷得走投无路才做出如此下策,廖恩卡没能理解爷爷的苦衷并狠狠地责备了爷爷,爷爷只好离他而去惨死在草原上。爷爷离开后廖恩卡追悔莫及,于是又四处寻找爷爷,在暴风雨的夜晚不幸摔死在峡谷里。祖孙两人都有着善良的内心,无奈贫穷把他们逼上了绝路。这个故事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生活的残酷和社会的黑暗。

1895年,高尔基发表了《科柳沙》。这也是一个悲剧的故事,讲述一个12岁的男孩科柳沙因为无法忍受家庭的贫困,故意让马撞伤自己,他以为这样就可以获得路人的同情和施舍,以此来帮助家庭渡过难关,不料却死在了马车之下。科柳沙的形象给人们以巨大的冲击,童稚的想法和严峻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交出生命也无法摆脱贫困,人们看到了天真在现实面前的无能为力,内心痛着、恨着,既对男孩抱有同情的心理又对那个社会十分的痛恨。

1895年2月,柯罗连科推荐高尔基到《萨马拉报》工作,从此高尔基摆脱了贫困的生活,他差不多每周都要在《萨马拉报》上发表一篇新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有一次,在秋天》、《游街》、《筏上》、《我的旅伴》等著名短篇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此外,高尔基还负责《速写与随笔》这个专栏,并每天发表自己的杂感,他总是不留余地地对庸俗、卑鄙的社会现象进行抨击,并想方设法跨过检查官的限制。《伊则吉尔老婆子》写了三个小故事,其中最动人的莫过于“丹柯的传说”,丹柯为了帮助人们奔向自由和光明,他撕开自己的胸膛,掏出燃烧的红心以此来照亮黑色森林。《鹰之歌》以寓言的形式通过鹰与蛇的对话揭示鹰的天性——搏击长空,为了获得自由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在高尔基的这些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中,我们可以随处看到种种冲动、亢奋激烈的语句:

受伤的鹰自豪地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见过天……你是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的!”高尔基告慰那只为自由而死的鹰:“你就死去吧……在精神刚强的勇士们眼里,你将是生动的模范,是追求自由和光明的号召!你那一滴滴的热血将像火花似的在黑暗中发光,许多勇士的心将被自由光明的狂热渴望燃烧起来!”这如烈火般风格的语言实际上是高尔基对现实生活的残酷与剥削、压迫与禁锢发出的呐喊,是他内心无比强烈情感的宣泄之声,这呐喊的声音和力量震撼着世人沉睡麻木的心灵。“这种英雄主义基调使作品处处表现出人的自豪、人的伟大,表现出理想的美、奋斗的美、进取的美”。从这些活力四射、激情澎湃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高尔基——不安于现状要求改变现状,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狂想。

1896年,在下诺夫戈罗德举办了全俄工业和艺术展览会,高尔基当时已是一个有名的新闻工作者,他被聘为驻全俄展览会的撰稿人和评论员,他写了一组关于俄国工业展览会的报道,1896年,各种刊物都在对展览会展示的成就歌功颂德,高尔基却坚持自己的原则勇敢地揭露了工人真实痛苦的生活,这便是不愿迎合权威坚持报道真实的青年高尔基。新闻工作者生涯(1897—1899)

1897年,高尔基摆脱了紧张的报馆工作,开始了专职作家的生涯。真正给高尔基带来声誉的是他的《特写和短篇小说集》的出版,其优美而又激昂的短篇小说赢得了众多的读者。

1898年,在三个月内,第一、二卷卖了近6000多册。不到一年,再版的三卷集又销售一空,这在俄国出版界是空前的。

1899年,高尔基创作的《二十六个和一个》成为评论界瞩目的作品。作品描写了26个面包工人在一个监狱的地窖里整天从事着沉重的、乏味的劳动,身心倍受摧残与压抑,只有一位年轻活泼的女工能给他们带来片刻的快乐,她是他们心目中的太阳,让他们枯燥的生活有了一丝丝欢声笑语。可是这位女工被一位大兵出身的流浪汉勾引了,女工无可避免地遭到了践踏,26个工人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却无能为力,只能用咒骂和嘲笑来发泄狂热的愤怒。这篇短篇小说是以俄国工人阶级作为描写对象,它反映了工人的悲惨命运和工人渴望摆脱奴隶地位的强烈愿望。这篇短篇小说具有很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成为当时评论界瞩目的作品。

1899年,高尔基的名望在全国越来越大,俄罗斯的首都为他举办祝贺的文学晚会,晚会上对他做了详细的介绍,并撰写和出版了关于他的小册子。巡回展览会上出现了一幅高尔基的肖像画,这幅画成了展览会上“最精彩的东西”,好多青年人都怀着崇高敬意前来注视这位新作家的面容。这一年,高尔基创作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小说的主人公福马出身于商人暴发户的家庭,父亲晚年得子,对他百般溺爱。儿童时代的福马,性格傲慢大胆,尽管父亲和教父从小就培养他对资本的兴趣,但福马对如何成为干练的资本家没有兴趣,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看到社会中的尔虞我诈以及资本家的贪婪,他对现实极其不满。他甚至羡慕那些四海为家的流浪汉和出卖体力的劳动者,觉得他们的生活才是新鲜的。父亲死后,福马成了百万家财的继承人,但他还是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精神的痛苦使他认为只有荡尽家财才能自由,于是他沉湎于酒色,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没有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生活让福马痛不欲生。一天,资本家为庆祝一条新轮船下水举行宴会,正当资本家们觥筹交错的时候,福马站出来痛骂全城的资本家:“你们这些恶棍!你们建立的不是生活,而是监狱!你们创造的是束缚人的锁链!你们是杀人犯!”正当福马肆无忌惮地揭发他们罪行的时候,周围的资本家把他绑了起来。他的教父马耶金一直怀有吞并福马财产的野心,他抓住这次机会立即宣布福马神经错乱,于是福马被送进疯人院。高尔基在小说中描写了很多形象,福马的父亲伊格纳特是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是从船夫头变成大富商,属于暴发户型,他以超乎常人的精力,在与其他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赢得了金钱和地位。福马的教父马耶金是老谋深算的另一类型资本家,他的人生哲学是:“不做吃人者,就要被人吃。”他为满足自己的贪欲,手段毒辣地把福马送进了疯人院。从这篇小说中可以看出福马是与资产阶级格格不入的一个人物,他看清了统治阶级的弊病与本质、并痛恨他们,他勤于思索,但最终找不到生活的解答,虽然坚决不向资产阶级妥协,并且他依靠个人的力量进行了反抗,但这种反抗软弱无力最终导致了失败,福马是一个出身于统治阶级、却被统治阶级扼杀的叛逆者形象。虽然结果不如我们所愿,但他勇于反抗的精神却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俄罗斯人民群众。《福马·高尔杰耶夫》成功地揭示了俄国资本家的本质,高尔基从此得到了更多的爱戴,但同时也招致了许多人的仇恨与恐惧。《福马·高尔杰耶夫》发表后,成为轰动一时、争相传阅的作品,从这时起高尔基引起了更多西欧文学家、批评家的关注。

高尔基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是短篇小说,大多数小说情节都是以流浪汉的经历来展开叙述,积累起了丰富的写作经验,《福马·高尔杰耶夫》的成功,标志了他的短篇小说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高度。高尔基一生写了几百篇短篇小说,他认为写短篇小说有益于训练简洁的文风,因此高尔基自觉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在他着手写一个长篇小说之前,总要写几个短篇小说练练手。

高尔基在这一阶段颂扬了自由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通过善良与邪恶的对比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极度不满,表达了他对黑暗与光明、生与死、爱与恨等永恒文学主题的兴趣与探索。

综上所述,在高尔基早期的作品中,大多具有浪漫的色彩而又赋予凄惨的结局,民间故事和寓言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因为高尔基曾经当过流浪汉,所以对流浪汉深有感触,在此基础上才有以流浪汉为题材的短篇创作,每位作家的创作灵感除了他的想象外都少不了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个人的人生经历给他带来的启发,这也是高尔基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必然经历的阶段。第二阶段:文学创作的发展与成熟[1899—1907]

高尔基这一时期的创作也是顺应了时代潮流。1900年起高尔基团结了一批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作家,那时高尔基也是“星期三”文学联合会的思想领袖,陆续在知识出版社的丛刊上发表过长诗《人》、剧本《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野蛮人》及小说《母亲》等。

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特征是:第一,鞭笞抛弃革命理想主义的人;第二,批判人们消极等待幸福从天而降的生活态度;第三,深刻分析小市民习气的社会根源、心理特征以及对革命的危害;第四,号召人民积极参加革命,为争取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奋起斗争。其艺术手法主要是大胆的象征,其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作品中,《小市民》揭露了资产阶级保守派与自由主义者的矛盾,塑造了工人形象;《底层》是高尔基20年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是其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批判的是人们的不作为思想。《避暑客》、《太阳的孩子》和《野蛮人》三本剧本揭示了俄国知识分子的不坚定,鞭笞了抛弃革命理想的人。这期间高尔基还发表大量政论,其中《谈谈小市民习气》一文深刻分析小市民习气的社会根源、心理特征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三次被捕(1899—1905)

高尔基第一次被捕是在1898年,在被捕之前高尔基就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他对社会丑恶现实的抨击与揭露更让政府恐慌。1898年,当局借口高尔基涉嫌阿法纳西耶夫案件,把高尔基逮捕了,因找不到实证高尔基被释放。但从此之后,高尔基受到了“特别监视”。

高尔基第二次入狱是在1901年。1901年3月4日,工人在彼得堡喀山教堂广场上反对《暂行条例》而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而政府对参加者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高尔基目睹这场血腥镇压之后,写了一份《驳政府报道》的传单。1901年3月12日,高尔基根据自己在彼得堡的经历,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成了一篇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它的结尾部分,就是著名的《海燕之歌》,《海燕之歌》赞扬了革命的激情,被认为是“革命的宣言书”。因为宣传反政府的活动,1901年5月,高尔基第二次被捕入狱。由于他身患重病,当局只好将他释放软禁在家。《海燕之歌》描写了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海燕矫健、勇猛、胜利的身姿。它的一些段落,已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中,乌云听到了欢乐。

海燕在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色,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海燕之歌》采用了以象征为主的艺术手法。自然现象都各有它们的社会意义。如乌云、狂风、雷、闪电象征着黑暗的反动势力;海鸥、海鸭、企鹅象征着害怕革命的资产阶级;“海燕”则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1901年,戏剧《小市民》创作完成,1902年的夏天,高尔基被流放到阿尔扎马斯,在这里他完成另一部戏剧《底层》。1902年,这两部戏剧的公演在整个俄罗斯掀起了反对沙皇的热潮。

1904年,高尔基创作了《避暑客》。这一年,爆发了日俄战争,俄国在战争中遭到惨败,这场失败的战争更加凸显沙皇专制政府的腐败和无能。1905年1月9日,彼得堡的工人们怀着向沙皇寻求保护的愿望在街上游行,但沙皇政府非但没有满足他们的愿望反而派出了军队,枪杀了这些手无寸铁的工人。这场枪杀中,有1000多工人被击毙,2000多工人受伤,高尔基被大屠杀的场面所震惊,回到家后,立刻写了一份《告社会书》,书中写道:“我们再不应容忍这种社会制度了,我们号召俄国公民要同专制主义制度进行刻不容缓、顽强的和同心协力的斗争。”当晚,高尔基在自由经济学会会址发表了演说,组织了为受难者及其家属募捐的活动,还散发了自己署名的传单。1月11日,高尔基被捕,囚禁于彼得保罗要塞。

1905年的这一次被捕,轰动了全欧洲,因为高尔基在当时已成为一个全欧闻名的作家了。整个西欧舆论界为抗议高尔基被捕举行过一次示威举行。沙皇政府只好再次让步,他们允许高尔基在狱中写作。2月14号,高尔基在多付了1万卢布押金的条件下被释出狱,不过仍被宪兵严加监视。创作高峰(1905—1907)

在第一次俄国革命(1905—1907)失败后,高尔基开始对革命的失败进行思考,开始对俄罗斯民族文化心态进行剖析,提出重铸民族灵魂的重要观点。1905年革命形势高涨,高尔基作为战士积极参加了革命运动,他用自己的住宅作为1905年莫斯科武装起义的一个据点。

1905年下半年,高尔基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12月,布尔什维克党开始在莫斯科组织武装起义,此时高尔基在莫斯科为起义者提供资金和机器。起义失败后,高尔基面临新的逮捕,在面临人身危机的情况下,组织决定让高尔基到国外去暂避危险,以保存实力。

1906年2月,高尔基第一次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到异国他乡。高尔基从芬兰出发,先后到了瑞典、德国,然后又离开德国经过瑞士、法国到达美国。在美国,高尔基写了剧本《敌人》和长篇小说《母亲》的第一部,此外,还写了政论集《我的会谈录》和《在美国》。以“民主”自诩的美国最终没有容纳高尔基,流亡半年之后高尔基在1906年的秋天离开了纽约。

1906年底,高尔基来到了意大利,居住在意大利的喀普里岛上,在此地完成了《母亲》的创作。在喀普里岛上,高尔基的创作取得了大丰收,达到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峰。《母亲》是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主人公巴威尔和母亲尼罗芙娜的形象总结概括了20世纪初俄国工人阶级革命战士的优秀品质。列宁称赞《母亲》这部小说对俄国工人“有很大的益处”,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恰如其分地满足了当时革命的需求。

高尔基这一阶段的作品是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但更是贴近当时的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他这阶段的创作与第一阶段以流浪汉为主体的短篇小说相比,更灵活、生动,或诗歌、或小说或话剧,只要能反映现实生活的他都能信手拈来,如《海燕之歌》就是在政府血腥镇压之后即兴创作的,可见高尔基这位来自底层的作家凭借着自己的执着努力和不懈追求,在创造上已经得到发展与成熟。他用自己的笔杆子在俄国的历史上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和灵魂的呼声,他的作品鼓励着人们去改变现状、打破枷锁,美好的生活不会坐等而来、不会从天而降,它需要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精神心理弱点和传统的不好的习惯,然后去突破这些缺点,它更需要人们的不懈努力与持续斗争,只有这样,美好的东西才不会在愚蠢和庸俗中死去,真、善、美的东西才不会遭到压抑和扭曲,人们可以并且一定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且只有在与周围环境不断的反抗中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一方面他希望人们可以通过阅读自己的作品苦难得到减轻、心灵得到抚慰,所以作品充满着浪漫主义、热烈、鼓舞人心、昂扬的基调,为人们展现了生活的亮色和人的潜力的无限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不能仅仅用语言美化生活,高尔基透析了人民的庸俗、怯弱、麻木,只有唤醒民众意识的觉醒,只有激励他们破除愚昧,不要忍耐顺从、安于现状,鼓舞他们奋起推翻沙皇专制,一个更好的社会才有可能出现,所以他的作品也有严峻的现实主义画面,无情的暴露了现实的虚伪,以此来为读者思考精神问题提供参照,从而帮助人们强化信心,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他此阶段的全部文学活动有改造人、改造社会的蓬勃激情,有气度也有力度,不仅激越高亢,而且“开风气,振人心”。第三阶段:反动年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创作[1907—1917]

1905年革命失败后,俄国革命陷入低潮,这不仅是因为革命力量的削弱,更是因为沙皇政府对无产阶级猛烈地攻击。1907年,斯托雷平反动时期开始,1908年、1909年、1910年这三年沙皇政府更是无情残酷地迫害工人和农民,大批革命者惨遭迫害、绞刑和苦役。

这时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队伍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产生了动摇。他们不仅大批逃离革命、叛变革命、叛变民主主义原则,而且还掉转枪口,大骂革命、批评和谴责马克思主义。俄国思想界唯心主义哲学横行一时,文学界中不少文学家为了曲意迎合小市民的心理开始创作颓废文学、鼓吹色情。俄国共产党内,党的一些作家也从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陷入了修正主义,主要观点是放弃武装斗争,宣传“寻神论”和“造神论”,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和宗教结合起来找到和创造出一种新的宗教,典型代表主要有波格丹诺夫、巴札罗夫、卢那察尔斯基等人。高尔基由于受到他们的影响,也主张“造神论”;在实际工作战略问题上,以波格丹诺夫为代表的一伙人,主张从国家议会中召回社会民主党的代表,反对列宁的革命策略,转入非法斗争,从而形成了“召回派”。为了培训工人熟练地从事党的工作,波格丹诺夫等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创办党校,由于党校大多数是召回派分子,党校就名副其实地成为新派别的组织中心和宣传中心,他们通过办“党校”网络党羽,搞派别活动,破坏党的团结,削弱党的战斗力。

高尔基同召回派的目的是不同的,他把党校看做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共同事业,因为同召回派的分歧这使他内心十分矛盾和不安,他当时也在党校讲授《俄国文学》,并且自己也认同召回派的“造神论”主张,这种与召回派有分歧又有共同观点不知道让高尔基站在哪个派别之中。正在高尔基困惑之际,1909年列宁给高尔基写了一封信,信中对高尔基过去为俄国革命所做的贡献做出了肯定,并为高尔基解释了心中的困惑,说明了召回派的别有用心和企图,这打开了高尔基与召回派的缺口,党内之所以有纷争不是因为工人运动内部薄弱或社会民主党内有错误,而是因为政党的成分复杂,最后在信中列宁鼓励高尔基要坚定对革命党的信心,不要被国外斗争引起的沉重心情压倒,要继续创作有利于革命运动的作品。高尔基受到了列宁的巨大鼓舞,撇清了与召回派的关系,并拒绝了与他们的一切交往。

正是因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核心,才顶住了反动派的猖狂进攻,挫败了党内机会主义者搞分裂的企图。

1913年,高尔基回国,受到人们热情的欢迎与拥戴。回国没多久,高尔基的思想又有所动摇,在1917-1918年间,高尔基担任《新生活报》的编辑和政治家,受到身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影响,他错误地估算了革命形势,对无产阶级革命又开始持怀疑态度,并否定十月武装起义的必要性,呼吁革命者要尽快地与沙皇政府缔结和约。直到1918年列宁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伪装的刺客刺伤,血的代价让高尔基才幡然觉悟,才意识到自己美化了资产阶级,才意识到必须用革命的手来对付反革命的手,想要改变社会,必须用武装斗争,必须要有人流血牺牲,高尔基亲自去看望了列宁,在与列宁的交谈中他重新回到了革命的队伍中来。

尽管高尔基在这一阶段中曾两次走上弯路,但仍然创作出了很多具有现实政治意义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是对革命失败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但是随着革命浪潮的退出,高尔基也开始注重国民心态剖析,这一阶段的创作主题仍然是对“市侩作风与小市民思想”的批判,以及对幸福明天的探索和对革命真理的追求,虽然革命失败了,但革命终究会是成功的,他用自己的作品鞭策专制沙皇政府,歌颂民众意识的觉醒,鼓励人民要坚定革命信心,仍然要保持斗志和意志。

这一时期主要代表作有:《没用人的一生》(1907-1908),《忏悔》(1908),《夏天》(1909)以觉醒的农村为题材,描写了追求真理的新一代农民,展现了农村富有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风貌;《奥库洛夫镇》(1909)、《马特维·科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两部小说里作家探讨了小市民的落后、保守、动摇的心理及形成的根源和它的危害,并写出了小市民的愚昧、麻木、空虚、冷眼、世俗的病态心理,形象说明了小市民的生活环境腐蚀人的灵魂、耗费人的生命,同时也描写了作家对革命失败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在后一部作品里已指出新生力量正在冲破小市民习气而健康成长;《罗斯记游》(1912—1917),《俄罗斯童话》(1911—1917),还有《意大利童话》(1911—1913)是以意大利劳动人民为素材,塑造了为光明、幸福和社会主义而战斗的民众形象。同时在这一创作阶段,高尔基还完成了自传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1912—1913)和《在人间》(1914—1915),这与后来《我的大学》(1922—1923)合称自传三部曲。意大利的时光(1907—1913)

1906—1913年,高尔基因沙皇政府的迫害,侨居意大利,成为一个政治流亡分子。在这一阶段高尔基的作品仍然是批判小市民阶层的社会庸俗习气。意大利的无限风光意大利给予了高尔基创作的灵感,列宁的主动积极的关怀与问候使高尔基的创作激情保持昂扬向上。

1907—1908年,创作完成《没用人的一生》,作品通过对沙皇专制警察机构人员恶行与阴暗心理的揭示,生动说明了沙皇政府的腐朽、残暴、虚弱及必然灭亡的命运,文中描写了克林科夫这个“没用的人”的性格成长史和心理变动轨迹,克林科夫本来不是反革命者,但由于他的顺从、卑微、不作为,恐惧恶却又不敢与恶做斗争,最后只能听从恶的发展,最后成为镇压革命的刽子手,这让我们体会到了这种民族劣根性对历史进步的阻碍和破坏。

1908年,高尔基创作完成《忏悔》,虽然《忏悔》被很多人认为是造神论小说,包括列宁也这么说,但高尔基创作《忏悔》的意图是化解人民群众对社会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让人民认识到自身力量,同时由于1905年革命失败后悲观主义在俄国泛滥,人民逃避社会斗争、自我陶醉、变节行为屡见不鲜,高尔基是想通过作品让人民克服个人主义思想,树立一种新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并且借助“造神论”可以促使文学贴近人民群众,但是高尔基把“造神论”当做精神武器是不正确的。

1909年完成《夏天》的创作,小说反映了俄国的农村现实,这与《忏悔》有着相似的特点,都是在革命失败后企图重树民众对革命的信心、唤醒民众意识。其主要描写的是职业革命家叶果尔·特罗菲莫夫到农村中进行革命宣传活动,结果却被捕了。全书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里面有俄国农村的觉醒,也有农村的阴暗现实面,展现了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同时也预示革命一定会成功。

1909年至1911年,高尔基写了两部具有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的中篇小说:《奥古洛夫镇》和《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奥古洛夫镇》描写的是第一次俄国革命时期的县城—城镇里的小市民世界,以1905革命前后为时代背景,以此来说明小市民对社会的漠不关心、对日俄战争失败的幸灾乐祸、同伴之间相互欺凌、顽固、饱受、落后、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嫉妒、暴行、愚昧,这些所有的陋习被称为“奥古洛夫人”,这是当时所有俄罗斯小市民社会的缩影,正是这种低水准的文化生活方式、处世态度、心理特征束缚了俄国社会的发展。《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以小市民玛特维的一生为线索,展示了从19世纪60年代到1905年革命这半个世纪以来整个俄罗斯的停滞生活,也写到了1905年革命为这种生活带来的变化。全书分四部分,它以马特维在生命中不同时期受到不同政治面貌人物的影响,映衬社会变革风云对旧社会顺从、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冲击。在第一部里写的是家人对他的影响,他的父亲以小市民的陋习深深影响着马特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的后母与其他家人从另一面——即以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影响了马特维的思想。第二部中写的是民粹党人曼苏罗娃来到镇上后,她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对马特维及城镇小资产阶级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以此唤醒他们去寻求社会道德的力量,但她在陷入与马特维的感情矛盾之后,终于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最后她以离开马特维及小镇来逃避生活,这部分不证自明民粹派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第三部分写的有过社会历练、具有朝气的革命者玛克·瓦西里耶夫来到了小镇,他在此组织学习小组,为小镇带来了新思想的萌芽,虽然他的宣传中有着不少马克思主义成分,但仍然没有摆脱民粹主义思想的束缚。小说的第四部分写了1905年革命对年轻人的影响,此时年轻人开始自觉地进行反抗旧社会,开始同小市民的不良风气和陋习作斗争,而小说的主人公马特维,却在人们的觉醒中结束了自己平庸的生命。马特维在小说后半部分中,基本是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不仅没有充满追求新生活的热情,没有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而且还向人们散发出腐蚀青年、甚至能毒害革命者的腐朽气息。

高尔基通过这两部作品表达了他当时的所思所想:在这种地方,这批人不仅无法摆脱旧思想、旧社会的束缚,不能获得新生,懂得生命的意义,反而拥有埋葬革命精神的可怕力量。在俄国文学与革命最低落的年代里,高尔基的这两部作品,如闷雷滚动,让文坛为之一震,小说以严峻的现实召唤着人们敢于同旧社会、旧思想作斗争,鼓励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