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匠人:逃离北上广,遇见景德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14:40:37

点击下载

作者:知了青年

出版社:天津博集新媒科技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了不起的匠人:逃离北上广,遇见景德镇

了不起的匠人:逃离北上广,遇见景德镇试读:

人物小传

董全斌现居景德镇,陶艺家

生于1979年。河北人,毕业于河北师大艺术设计系,同年任三目艺术公司设计总监。

2001年定居北京,创立三泉印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从事品牌设计。

2002年设计硕牌天然麻拖鞋,获中国、日本、德国专利,开创了一个新品类。年产千万双。

2011年到景德镇,并于2012年获得ICAD国际美术师协会颁发的国际美术陶艺设计师A级资质。

迁居:北京到景德镇

一直以为是有这样一个版本的:因为坚持放弃工作,迁居景德镇,董全斌和家人起了冲突……各种坚持之下说服了妻子,之后,就是一个李安式的蛰伏起事的故事。

但事实上却并不是这样。董全斌提到从北京到景德镇,“跟家里人就商量了一个晚上”。在那之前其实已经尝试离开北京,孩子也随着一起搬到苏州。因为还在远程兼顾着公司的事情,加上在苏州又觉得没有可做之事,所以还没有找到完全离开的理由。直到董全斌在景德镇陶院毕业的弟弟跟他说了一嘴:“去景德镇看看吧,那边有个乐天市集,办得非常好,救活了景德镇。”这一句话结果就变成说走就走了。当下就启程,往景德镇开。到了已经是凌晨三四点,哥俩找不到旅馆,只能凑合着在汽车里睡了一晚上。

董全斌对景德镇的第一印象是:早点都那么辣。

然后一逛到乐天市集,董全斌就爱上了这里的氛围:开放的创作环境,自由贸易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凭借作品崭露头角。

就这样留了下来。

董全斌对景德镇的评价是两面的:一方面极丰富,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工艺。因为从历史发展过来,保有比较庞大的基数,每一道工序都分得泾渭分明,相比较全国其他的制瓷地来说,景德镇没有那么小家子气。要学拉坯,学烧窑,路边的作坊是朝着大路开的,谁来看都可以,配套设施非常全,要买坯体也可以,要买釉料也可以,完全不懂的也可以按照想法攒出自己的作品;一方面又有着小城市的特点:生活成本低,只要有一点钱就可以活着,相比处处都是刺激的北京,这里少了很多躁动,有机会冷静的思考。因为这两个条件,就算环境、素质、教育糟糕,也可以忍受了。万幸,还有互联网,跟那些大城市里的好处不会脱节,眼界、思维,都还是开阔的。

转身:从工业设计师到手艺人

其实董全斌是抱着“想要打造中国的无印良品”之心,来到景德镇的。他试图率领一个团队,整合出一整套家居用品,而茶器,其实最初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套产品。事实上,在景德镇的头两年,这个努力一直在持续。

2014年6月的日记里,董全斌写道:精品非常耗时耗工成品率极低,价格昂贵,而大路货太过粗糙。于是我们请来很好的师傅,与别人不同我们反而是规定了较低的数量,提高单价,把刻花等装饰的部分去掉,展示简洁的美感。这样一来师傅不赶单,成坯出乎意料的好,轻薄而有灵气,底部重心较厚,压手感明显,如作品一样……经过差不多六个月的调试,第一批寄托了期望,但并不完美的作品面世了。这时已超出预计三个月的时间。虽然如此我们还是想把这样一个理念坚持下去,只要有人喜欢这样的尝试就不会停止。

这是一个自我要求非常苛刻的人,

不管是作为产品开发者的角度,还是一位纯粹的制瓷人。

直到很久以后,他的东西被很多人认识并搜罗,苦于无法买到的时候,

董全斌的状态仍然是:一个新器物做出来,满足感只有短短一段,

很快就又开始思考可以改进的地方了。

长期跟董全斌有合作的茶业记者茶小隐(笔名)也曾经提到过,他们花了很长时间谋划过做好用不贵的茶器:“话说去年年底,他还兴冲冲给我打电话,说想好了用机器压模,手工精修,可降低成本。等我们去景德镇,又严肃宣布,机器压的,怎么都出不来韵味,还得全手工。这不,一只一只慢慢做呢。”

在对制瓷一窍不通的时候,董全斌找遍了景德镇上每个工序的师傅,往往他急得跳脚,师傅却不急不慢的在躺椅上假寐。这就是景德镇,千年之前就已经是瓷都,传说中的制瓷72道工序依然在不同的手艺人中间有条不紊地代际流转,许多人终其一生只做其中一道工序。

等到在景德镇呆了第四个年头,董全斌已经慢慢放下了想要“整合和创新”这样工业化思维的想法。当再次提及这个实践,董全斌的解答是:不是手工做的东西,就是不耐看。

从工业化思维转化到手艺人思维,这几乎是相差了整整一个纬度的事情。在试图把控每一个环节,而同时又将每一个环节假手于人的时候。董全斌发现,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人可以代替你,把想要的器物制造出来。所以,必须掌握技艺,必须自己动手。

真正自己动手才发现,老师傅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制作陶瓷的所有环节,必须沉下心来,慢慢地做,否则,只能适得其反。有一年董全斌赶着回家过年,初春开窑时,董全斌分明从器物之中看到了一股急躁的情绪。器物永远是诚实的,只要你诚实的去面对它。于是,慢即是快,这是手艺人的法则。

作品:从无缺到自然

九十九只杯是一望可知的美。这是董全斌来到景德镇的早期作品。我很惊诧于一个之前并没有接触手艺的人,为什么动手自己做的时候,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让技艺达到成熟的水准。在这些杯盏中,那些简洁有力度的线,温润而微妙的色,都让人感叹技术的好处。这种成熟来源于大量的练习。手艺的基础是没有捷径的重复训练。来的第一年烧200窑,算起来差不多每一两天就有东西烧,这绝对是勤奋。

将“技”进一步提升,不止是勤奋的事情了。在景德镇日复一日花大量时间来达到技艺纯熟的匠人是大把的,在这之前的进步,就需要知觉,需要自我认知了。董全斌现在可以很坦然,评价自己的“九十九只杯”只看到了形状,没有从更深一层去弄明白器物和喝茶的关系,那是因为他已经走过了那一段路。

在景德镇的生活帮助了他。简单本质,得以思考更多。院子里有野草、芭蕉,董全斌去看,看得异常仔细。“一切熟悉的都忽然新鲜起来,看到透出的骨骼的力、结构与结构的节点的震动、一个变化催动的另一个变化、漫山的一簇一簇的树叶下看不见的内在支撑的枝干,叶片从顶端开始聚散,到了下面枯萎消失。一切自然而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