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06:40:02

点击下载

作者:张仁汉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作者:张仁汉排版:skip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8-01ISBN:9787511245908本书由北京千华驻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浙江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以“文物之邦”著称,人民勤劳智慧,文化积淀深厚。灿烂的文化孕育了“浙江精神”,也在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并走在全国前列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客观地说,浙江是我国最早意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最早把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引入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的地区之一。从“浙江精神”之为浙江经济发展文化动因的讨论到发展文化经济的吁求,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到加快文化产业的部署,从加快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到致力于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无不体现着浙江人要把文化与产业和发展相联结的强烈意识。而今,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发达省份,浙江在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已占有重要的一席,浙江文化产业更是以其独特魅力和惊人的成长性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

关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诸多专家、学者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研究涉及的问题有:区域文化产业的概念、影响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区域文化产业与政府的关系、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及其评价、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等。从总体上,学者们就区域文化产业研究,论题广、研究也深入,有些学者也已经触及到了浙江文化产业发展如何形成区域传统特色,又有现代区域文化产业优势的根本性问题,但还未能进行系统化研究。大多成果主要以单篇文章或从单一角度研究的居多,系统、全面、多角度并以专著形式来研究浙江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相对较少。我很欣慰看到张仁汉博士对此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有了现在形成专著的有益尝试。纵观全书,其研究不乏创新之处。

比如著作研究中突出了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从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上,阐释了地方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独特的角色和职能。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比较早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是纳入到整个区域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之中。

又如著作从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浙江文化发展各种战略规划、浙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和职能模式、浙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行政立法优先性等问题作了详细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积极的政策建议,这对于推进当下和今后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政府职能模式,促进地方的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再如著作就浙江区域文化特征、经济的内源性、民间文化市场、文化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突出了发挥自身优势在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浙江区域文化产业有其独特的区域特色,这种特色不仅仅是它的资源丰富,而且重要的是商业文化气息浓郁等。

另外著作还提出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是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的主要构成部分。认为浙江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如同浙江经济一样,有其自身独特的县域文化资源禀赋、地方政府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及其发展历程为我们总结其发展壮大的一般经验提供了大量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实际上充分体现了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经验。

总体上看,这本著作中心突出,观点鲜明,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文字流畅。但我想指出的是,本著作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从材料上看,收集得不是很全,对国内学者标志性的文化产业专著涉及还可以更广些,对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关注也可以更多些;从内容上看,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某些难点如市场发育、法治化等问题要敢于去深入探讨。尽管本著作存在着一些遗憾和缺陷,但瑕不掩瑜,著作整体还是达到了他最初研究此课题的目的和面向读者的要求。我为它的面世表示祝贺,也为张仁汉的勤勉和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

是为序。朱虹2013年12月15日于南昌【注:序作者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研究员博士】第一章绪论一、研究意义

文化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2004年,我国在部分省份开始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探索。2009年,国务院向社会公开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我国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新局面。

我国各省域的文化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并且呈现出各自的地域特色。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成就和特色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浙江区域文化产业是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规划与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浙江区域经济文化内源力的作用下,迅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政府在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按照中央对浙江的要求,浙江文化产业发展要走在全国前面,浙江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要为全国作出更大的贡献,在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的战略下,确立了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产业迅速兴起壮大,并形成了独具浙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和文化产业管理模式,并且保持了文化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2009年,浙江省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居全国前列,据测算,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07.9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5%。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已近1000亿。2011年,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更是大幅度提高,仅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就实现增加值843亿,占该市GDP的比重为12.03%。2012年,浙江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581.7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56%。预计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会突破1800亿,占GDP比重将超5%。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和经验、浙江区域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链接方式、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的角色和作用、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与政府及其政策的关系、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民间资本参与、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颇具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县域特色文化经济等等,十分需要从区域文化产业理论上加以研究。

面对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面对浙江从文化大省建设战略向文化强省建设战略的转变,面对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激烈的竞争态势,面对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科技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因此,研究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其政策选择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首先:通过本著作研究,可以深入把握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崛起的原因、特色、竞争力状况,这对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得益于改革开放和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也得益于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方针政策及浙江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指导,更得益于浙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市场内源力量。对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兴起的独特性的研究有利于浙江省各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时能有重点、有计划,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第二:通过本著作研究,可以进一步总结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发展模式。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其它省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之处,其经验和发展模式,尤其是较具浙江地方特色的文化经济发展有着很多需要总结的经验。因此,以浙江为点来研究文化产业,总结浙江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对促进浙江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有积极意义,对全国文化产业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第三:通过本著作研究,可以深入把握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与政府及其公共政策的关系。浙江地方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也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浙江地方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对文化管理体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对这些探索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无疑有益于浙江区域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第四:通过本著作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区域文化产业理论。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微观上说,始终是一种区域性发展,文化产业尤其如此,在区域文化产业理论体系中,区域文化产业与区域文化事业的关系理论、区域文化产业与地方政府及其政策的关系理论、区域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理论、区域文化产业链建设理论、区域文化产业的政府管理体制理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化理论等等,在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因此,研究浙江区域文化产业与政策,不仅是要区域文化产业理论再现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而且是要丰富发展与中国特色和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区域文化产业理论。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一,文化产业概念与划分。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工业标准来衡量和界定文化产业,指的是以工业化的形式进行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服务活动。美国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大国,其文化研究机构对文化产业的界定主要是就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上进行,侧重的是文化预存及展示、文化艺术及表演、文化休闲及服务等。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重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尤其是文化意识形态特征的联系,来界定和划分文化产业的,但不同国家又有些不同,如英国就文化产业的创意特征把文化产业定义为创意产业。澳大利亚的一些研究机构和人员则注重文化的休闲特征,把文化产业界定为,以实用的具体活动为基础,以娱乐、放松和消遣为目的,通过视觉、音乐、运动、创作、动感和戏剧等形式的艺术表现来确定的文化和休闲产业。东亚的日本、韩国的研究人员把文化产业看成文化生产和服务的生产系统,而不仅仅是指艺术活动。从世界主要国家的文化产业研究情况来看,其一,还没有统一的、为学术普遍认同的文化产业学理界定,这与他们各自对文化的理解有关,也与文化之于政治意识形态有关;其二,文化产业的学理界定和内容划分较多受政府及其相应的政策取向所影响;其三,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划分难以形成统一的为学术研究所普遍认同的意见,主要是在于文化的商业化生产和服务与文化公共性服务供给,即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二,关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与政府的关系。美国是典型性的市场主导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因此其文化产业研究的重点在于文化产业市场、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产业发展中人的文化权利。欧洲国家由于对文化产业与市场关系的不同理解,主张文化的例外,不能全由市场主导,因此文化产业发展与政府的关系是其研究的重点,认为文化产业要在政府的政策和法规的主导之下进行,既保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文化多元化,又保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形态特征。同样东亚国家的日本和韩国,由于把文化产业看成是一种有政府指导和推动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生产系统,因而政府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是其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从具体国家的政府与文化产业发展关系的表现来看,其一,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各国十分重视的,就美国把文化产业界定为文化遗存与展示、公共文化服务与供给、文化休闲与服务而言,其实美国地方政府在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其二,政府政策推动和法治的规制作用是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监管的关键。

第三,关于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由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因此,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则是他们研究的另一个重点。美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中,注重的是文化产业中知识产权的获得和保护。保护文化版权就是保护文化产业竞争力中的创意。根据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IIPA)的定义,美国版权产业系指所有以版权为基础的产业部分,主要分为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和发行类版权产业三部分。根据IIPA发表的每年一度《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报告》,版权产业对美国经济的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核心版权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是美国“知识经济”的驱动力。欧洲国家的一些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在看待文化产业竞争力上,一是十分重视本国文化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就是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二是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创意产权的保护和开发。世界大师阿特金森和科特就已经明确指出创意经济还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新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及创意为本的经济,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而创意经济则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动力。其三是,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于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融合程度,以及这种融合一体化中的创意水平。创意产业界专家约翰·霍金斯的《创意经济》对创意产业的范围、全球创意产业市场数据和发展趋势故出了研究,霍金斯还认为,创意产业是当今最有活力的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产业分工将发生明显变化,创意产业的比重将迅速上升。(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在国内,对区域文化产业的研究可见于区域文化经济学的研究。早期关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特性和属性的研究,并对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管理与体制等方面做出了探索性研究。其中包括上海财经大学程恩富主编的《文化经济学通论》、赵玉忠主编的《文化市场概论》等。

第一,关于文化产业概念及划分。中国的文化产业的定义最先见于2003年9月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随着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肯定,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开始转入更为深入、细分的产业经济研究,这包括了对出版、网络、广电传媒类文化产业的研究,还包括对其他演出、音像等产业的研究。这些研究突出的表现为现状梳理和对策性研究。如叶朗、朱虹、金元浦、喻国明、陈立旭等专家的专著和研究报告,对文化产业的界定和内容的划分进行了探讨,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

第二,关于区域文化产业与政府的关系。由叶郎教授编撰的近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以文化产业领域内的微观企业主体为重点分析对象,全力考察那些充满创新精神与进取意识的文化企业和企业家们的经营行为。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政府的文化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指出政府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者。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应该扮演好战略的规划者、环境的营造者、服务的提供者和市场的监管者。朱虹针对广播影视业的发展,强调广播影视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人们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政府监管与指导是文化产业坚持市场导向和面向市场的关键。政府应该在文化产业发展周期中进行有效的角色和职能转换。文化产业发展中应加快文化立法,尤其是行政立法进程。

第三,关于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马萱博士系统研究了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并对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SWOT分析。朱虹研究员从广播影视业的角度提出,广播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展广播影视产业,最关键就是做到广电产业改革要牢牢占住市场,提供广播影视业的市场竞争力。

花建提出了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熊桂芳提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文化企业、政府应着力培育的一个重点。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并就不同的区域(省域、县域)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李炜就湖南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构建了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程臻宇就山东半岛城市群提出了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评价体系,张荣喜就吉林区域文化产业提出了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和发展对策,李瑞英就浙江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傅梅烂就浙江文化产业研究了竞争力的影响因子,等等。

第四,关于浙江区域文化产业的综合研究。就浙江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金元浦教授提出,有效的文化产业开发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上,在现实条件上分层次、分阶段的规划和实施。喻国明教授认为,在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建设中,要发挥浙江传媒经济的优势,在浙江文化产业建设中开辟一片传媒新天地。赖存理教授以城市文化及其产业发展为主题,概括了浙江城市文化的特征、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周少雄教授以旅游文化及其产业发展为主题,阐述了浙江旅游文化的特色、地位,指出浙江旅游文化产业化的基本趋势,为浙江旅游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陈立旭教授提出要重视文化产业在浙江文化大省和现代化中的地位,指出文化产业的可能与界限,当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经济体制时,文化产业必须围绕市场机制发挥自身的功能,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宏观上的对策与措施。詹成大教授不仅以“文化创意与传媒产业”为主题,从文化创意产业改革、数字媒体运营、广电传媒突围、新媒体发展等多角度研究了浙江文化创意与传媒行业的热点问题,而且还深入研究浙江民营资本进入影视业的影响,提出了用民资搅动文化产业市场的理念。项仲平教授认为,浙江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无不得益于浙江文化发展的理念创新,所以浙江要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以政府主导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市场主导发展文化产业。汪俊昌教授认为,要发展浙江文化产业,要深刻认识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以政府推动为先导、体制改革为引擎、市场运作为基石、规模扩张为态势、业态创新为拓展的发展特色,并进而从强化发展理念、深化体制改革、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开放力度、优化支持系统等方面对浙江文化产业下一步发展的前景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从总体上,学者们就区域文化产业研究,论题广、研究也深入,有些学者已经触及到了浙江文化产业发展如何形成具有区域传统特色,又有现代区域文化产业优势的根本性问题,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研究。(三)、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区域文化产业研究涉及的问题有:区域文化产业的概念、影响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区域文化产业与政府的关系、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及其评价、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等。相关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这对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确定研究浙江区域文化产业的基本问题和重点;其二,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三,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路和思想启发。然而,相关研究还是较少涉及到文化产业的深层次发展规律,更少涉及某个区域范围内的体制、机制研究和具体模式研究。其中针对民营资本较集中和发达的某些地区,比如结合浙江当地的政治、经济、人文环境、产业构成进行系统全面的区域研究几乎还是一个空白,有关浙江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状况也只是零星散见于各类学术期刊中。

另外,由于一些专家和媒体的误导,特别是将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拔得过高,使许多决策者误以为文化产业在这些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得不得了。事实却是,一方面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产业概念,动辄就说某某国家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甚至20%,其实人家连文化产业这种统计概念都没有,那么高的数字不知从何得出。

另一方面,从与我们所说的文化产业相近的领域来看,美国的版权产业和英国的创意产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远没有一些专家和有关媒体所宣称的那么大、那么高。所以也致使有部分的研究缺乏真实性和科学依据,不利于现实操作。三、主要内容

本著作主要内容共分8章。各章大致思路和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章绪论:论述本研究的研究缘起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区域文化产业概述:主要分析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以及文化产业区域化发展趋势。产业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介绍产业发展的主要理论,归纳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浙江区域文化产业的崛起:主要分析了浙江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及其区域特色。

第四章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兴起与政策关系研究:主要从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视角,对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政策分析,指出政府及其政策对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对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兴起中的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和市场环境进行分析。

第五章浙江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及SWOT分析:主要在阐释现代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浙江区域文化产业竞争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应的指标体系分析浙江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现状,并对提高浙江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出建设性的观点。

第六章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调整研究:主要通过比较国际上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和职能方式,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中,以行政立法为先导的政府指导型的行为模式。

第七章政府宏观管理体制完善与浙江区域文化产业提升:主要闻释浙江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宏观管理体制的形成,阐述文化强省建设战略规划下,通过调整和完善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推动和提升浙江文化产业,并提出积极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与案例:主要通过对浙江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浙江文化产业最具浙江特色的发展经验,并把这些经验提升到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性经验总结和规律。第二章区域文化产业概述

文化具有满足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需要的功能,这是就文化是人的历史活动积累的产物而言;人和社会又在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得到完善,这则是就人和社会是文化塑造的结果而言。因此,文化与经济从来都是被认为是结合在一起的,只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需要的丰富和提高,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程度越来越紧密了。但是不管何种程度,人的劳动实践活动的地理和民族区域性都会使文化及其生产服务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本章主要阐述关于文化产业区域化的基本理论和特征。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产业一、文化的含义

在文化史、文化学上以及关于文化的研究中,文化是争论最激烈,歧义最多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它的外延是如此的宽泛,以至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所有现象都适合于它,都是它所指涉的对象,它的内涵又是如此的丰富,以至人们无法把握其本质和属性,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

很显然,文化是人类对象化活动的产物,它的属性和本质是多重的,因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它。例如,从知识学角度,文化属于知识的范畴。从社会学角度,文化包含人们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传统、风俗、习惯,以及各种规范、制度等。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David Poppenoe)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从人类学的角度,人类学鼻祖泰勒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份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而努力的总成绩。但我们并不赞同文化就是文明的观点,因为文明本身的指涉就比较模糊,而把文化仅仅概述为人类文明的精神层面,如心智、思维方式、精神气质等,这显然是有所偏颇。

但是,我们这里还是可以从一般意义上对文化作出概括和规定。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的活动的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和产物。这种结果和产物首先,文化是人化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属性,具有人的属性,或者从肯定意义上说它是属人性的。其次,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再次,文化与劳动活动的主体、劳动活动的方式、劳动活动特定情景的差别而有差别。劳动主体的差别反映了文化的群体(即共同体、国家、民族、集团、家庭)差别和阶级差别,甚而意识形态的差别;劳动方式的差别反映了文化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的差别,从而表现为地域的差别,也上升为阶级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劳动具体情景的差别反映了文化的个性和精神气质的差别。

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自觉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视野和需求。人们不仅认识到了文化的物质存在方式,还认识到了文化的精神存在方式,不仅看到了文化的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分别,即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分别,还看到了文化的时刻差别。人们对待文化,尤其是推动文化的交往、促进文化的发展上更加自觉,越来越重视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那么,在现代社会,文化是通过何种途径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进步呢?二、文化的消费特征

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并且为人所占有的对象和对象世界。因而文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反映人的属性,具有属人性,是人化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生成过程就是人远离动物的过程,也是人首先作为自然动物而人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以文化的方式来生成自己。从文化中我们就能看到人们劳动活动的种种印记,包括人的活动方式、社会关系和生存状态,从文化中我们也能真切地看到人对待自身、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情感和态度,以及他(她)们所特有的心理和思维方式,从文化中我们还能看到人们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所遵循的基本规范。所以,文化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并统摄自己,文化的属人性或人的文化属性能够实现对人的属性进行整体性的统摄和整合。

可见,文化对人来说具有生存本体性的作用。人是一种文化本体性存在。一方面,文化成了人之为人、为何种人的基因和标记。从这个角度上说,人们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能获得更广泛更深刻的精神存在感;另一方面,文化的创造是人类最重要的创造,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基础,文化的创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的命运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自由在文化中或文化的交往中,才能获得创造的灵感和动力,才能赋以人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新颖形式。

所以,从价值上,文化既有价值认识功能,又有价值创造功能,还有价值消费的功能。没有文化的认识就不会有文化的创造,更不会有文化的消费。因此,文化的传承关系和文化之于生产的关系构成了文化自身的生产-消费关系。现代社会大生产所赋予了文化更为鲜明的生产与消费的特征。文化消费的逻辑存在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需要之中,即由于文化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社会大生产就必然把生产和消费的市场逻辑扩张到文化领域中。通过社会大生产的市场逻辑扩大并充分满足生产和生活对文化的需要,文化就更快更好地发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所以,文化消费具有其它价值消费不同的特征。

其一,文化消费是一种精神消费,是满足人们精神归属和社会认同的消费。

人之成为人是因为有人的语言、知识、精神、道德、生活习惯和技能等,这些是具备使人具备作为人的资格和内涵。人通过参与社会的浅层文化实践活动,如人际交往、饮食起居、文艺欣赏等,增强并丰富了人们精神的文化归属感,建立起了特定的文化身份和社会认同基础。其二,文化消费是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消费。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需要不断的规范、准则和制度的供给,而文化则是社会规范和制度供给的重要形式。人类在把握世界的文化生成过程中,形成、积淀出了深厚的价值精神和社会规范。无论是风俗习惯、道德准则,还是法律规范,不仅要借助文化的方式才得以发挥,而且还要借助文化的方式实现供给。那些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自然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是人文性的,人们认同并遵循这些规范和准则,也就是自觉对自身行为规范和整合的过程。其三,文化消费就是价值谱系和信仰信念的共享。任何文化实践活动和文化要素的背后都有其深层的价值谱系和信仰信念基础,人们文化实践活动可以千差万别,但对尊重、和善、责任、进步等追求是一致的,这是文化沟通和通约的前提,也是人的属性及其行为统摄和整合的基础。通过文化的合理化和规范化的消费,能够形成社会对一定的价值谱系和信仰信念的共享机制。

总之,文化消费不仅仅是一种价值消费,它与文化生产共同构成推动现代经济发展、整合人们的行为、塑造人和社会的文化机制。这里就内涵着作为公共管理机构的政府部门对待并促进文化发展的两种路径,即文化产业路径和文化事业路径。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化的消费现象日益明显,文化消费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大众的一种重要的消费方式,文化产品的生产及其经济增量也日益成为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支柱,因而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文化与经济的交叉概念和学术领域,成为人们研究和探讨的对象。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Culture Industry”,被翻译为文化工业或文化产业。但学界对文化产业的内涵仍然存在很多争议,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组织对于文化产业的概念认识与行业分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状况与文化本身的歧义性和复杂性有关,当然也与各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政策制度取向有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工业标准来衡量和界定文化产业,但却遗漏或忽视了舞台演出、艺术造型、工艺制作等方面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美国是世界上文化产业化的强国,但美国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特别强调对知识产权或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使用,因而美国相对应的政府管理部门主要是围绕着文化产权来履行其行政管理职能。如果说我们要用所谓的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来对应美国的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话,文化产业概念大致上相当于它的“版权产业”。根据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IIPA)的定义,美国版权产业系指所有以版权为基础的产业部分,包括核心版权产业(corecopy right industries)及其外围产业。因而牛维麟他们把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和发行类版权产业三部分理解为他们的“文化产业”。当然,从版权的保护和运用角度来界定文化产业,无疑凸显了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的归属性质,其优点在于理顺了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其缺陷在于,如果仅仅围绕文化产权的界定、保护和使用这一个方面来履行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那么政府就缺乏对文化产业进行总体性宏观调控的更有力的支持。英国对文化产业的理解重在文化的创意性,并在公共管理部门内专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虽然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和灵魂,但我们认为,并不能把“文化创意产业”等同于英国的文化产业,尽管“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业已为多国所沿用,但也不是在文化产业这个总体性概念上来使用。

英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强调创意,这对产业部门自身和公共管理部门来说,有利于推动产业的战略性规划与发展,而排除诸如“图书馆、档案室、博物院、游乐园等”传统文化部门,在一定程度上也界分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两个概念。德国有一个“文化经济”的概念,指涉的是所有有关文化的快行业的产业,但没有相关的统一的界定。法国虽然一直使用“文化产业”这个概念,但它强调的是文化生产和消费中的可大量复制的特征,也没有把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区别开来。

日本和韩国则从“文化立国”的宏观背景和现实需要出发,理解文化产业,着重强调文化产业的满足民众休闲娱乐特征,并成立了相应的公共管理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战略规划方案。

从总体上看,无论是联合国还是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认识以及相应的公共政策,具有几个突出的特征。其一,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其二,还未区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其三,相应的公共管理基本上属于分散管理而不是归口管理;其四,对文化产业的部门划分标准不一,基本上都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但在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具有相当一致的认识。

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定义最早被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会同国家文化产业研究的课题组专家,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并根据产业关联度、投入产出比例、资源利用产业链条、产业带动作用、就业率等指标,将文化产业分成3个层次、4个中类、80个小类。学界对文化产业这个概念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并且未能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区别开来,在文化产业管理和发展与文化事业政策上交叉甚至冲突。

前文已经指出,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塑造人、塑造社会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力量。因此,从文化生产对经济增量的角度来说,这种机制及其事务就可以称为文化产业,从文化消费对人的塑造和社会的塑造角度来说,这种机制及其事务就可以称为文化事业。这样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就有明显的区别。其一,文化产业是一种经济生产和消费行为,通过满足市场对精神产品的需求,达到其盈利和经济增量的目的,文化事业是一种为社会大众提供文化消费的公共服务活动,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达到塑造人和塑造社会的目的。第二,文化产业走的是市场交易和竞争的道路,文化事业走的是公共服务的道路,借用市场只是为实现其目的的必要途径而已。其三,文化产业的性质主要是经营,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是市场,文化事业的性质主要是公益,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是行政性配置。其四,文化产业的发展主体主要是文化企业,文化事业的发展主体主要是政府以及政府所授权的有资质的事业单位。

但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区分并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实体性的区分,而是功能性区分,即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职能被划定给特定的对象时,也不具有绝对的实体性的区分。同样,即便是从功能上进行区分,文化产业同样具有公共文化事业上的功能,只不过文化产业以产业功能为主,文化事业以公共服务为主。如广播影视业,就文化事业来说,它提供的产品是公共文化产品,具有公共服务的性质和职能,但就文化产业来说,它提供的产品又是商品化的文化产品,具有和其他一般商品相同的属性,就必须适应市场消费需求进行生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广电总局原新闻发言人朱虹研究员在谈到广播影视业走向市场时指出,广播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展广播影视产业,最关键就是做到广电产业改革要牢牢占住市场。“广播电视媒体不能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它要通过经济活动解决生存发展问题。特别是广播电视要做强做大、要与国际传媒巨头开展竞争,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当然,媒体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企业,它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追求经济利益,它追求经济利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以产业支持和反哺事业,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媒体的社会责任,更好地壮大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因此,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和文化事业的政策一定要具有相关性、链接性和总体性。

从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区分中,我们看到了两者的密切关系,这里强调的是两者功能上的关系,要求即使文化产业也要承担文化事业的某些功能。因此,文化产业是指通过市场的途径生产文化产品,满足人们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要,达到盈利和经济增量目的的经营性活动。

很显然,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有着共同的属性。与其他产业一样,文化产业遵循市场规律,受到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制约,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实现市场对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作用,等价交换原则、效益最大化原则、优胜劣汰原则贯穿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因此遵循一般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又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第一,文化资源具有多样性、非实体性、交往性和人文性等特点。多样性不仅体现为文化的国家、民族、地域等方面的空间差异性,而且还体现在文化资源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差异。文化资源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文化精神、文化习俗和心理,即便是表现为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我们在崇尚它的物质形态之余,更崇敬的是其内在东西,即渗透在物质文化中的精神和实质。因此,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更应重视的是它的内在东西。只有好的内在东西才是我们文化产业发展和创新的源泉。文化资源的交往性,就是说文化的独特魅力对社会其他文化来说具有吸引力,这是文化资源交往的基础。西方圣诞节及其消费对中国人来说有其吸引力,而中国的春节及其消费对西方来说也有其吸引力。因此,文化资源之所以能够成为资源,就在于它能够为商业化生产和消费,就在于它的人文属性。

第二,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创意性。一般产业(如创造业)通常是指一种或几种产品,因某种技术创新带来产品的升级换代,从而借助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单位产品的价格降低,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但文化产业,由于其市场的吸引点在于文化本身,其产品和服务必须抓住文化的内在精神进行不断的创新,以适应和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着的文化精神需要,而且就创意周期而言,文化产业的创意的生命周期明显又短于一般产业中的技术创新。随着高新技术与人们文化需求结合程度日益密切,技术如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越来越需要紧跟文化因素的变化,这样技术创新才有可能有更强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第三,文化生产和服务具有多样性。比起一般产业,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也更为丰富多样。文化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相互不可替代。比如,规模化文化产品的生产一般由企业来承担;节庆活动通常由社会机构组织或各级政府作为组织者。由于文化产品受众对象不同,不同文化生产企业(单位)的存在方式、生产规模、发展思路也有不同。为大众提供文化产品的文化企业,如生产影视产品的企业,总是力求扩大消费群体,占领市场,这就要求做大做强;为不同的受众提供文化产品的文化企业和机构,如具有区域和地方特点的表演艺术、曲艺、节庆活动等,则强调以特色取胜,可以做强,但一般难以做大。小而精干,往往正是此类文化生产单位的优势之所在。此外,文化产品对独创性有很高的要求。在很多情况下,一些文化生产单位常常是以个体或人数很少的创意人员构成。因此,如何根据文化生产企业存在方式的多样化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第四、文化产业发展对条件有独特的要求。一般来说,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也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其一,政策。与一般产业对政策和法律的依赖不同,文化产业由于在文化的传承、国民素质的提高、意识形态的建设、社会秩序的维护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它与政策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政策对电台、电视台、报纸、刊物、互联网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因而,文化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政策,而且需要更为复杂更为系统的总体性政策支持。其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本身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文化产业发展关键在于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而活力和创造力是建立在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基础之上的。第二节 区域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一、文化的需求与生产

需求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和有效关联的基础上。经济学家通过研究需求,来了解和掌握某种商品的市场时间和空间的结构和分布状态,从而对生产作出符合市场要求和规律的规划,实现市场最大化地盈利和经济增量。对于一般商品消费来说,价格、收入、质量以及可对比商品的情况是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但对于文化需求,就有着与一般商品需求不同的特征。

第一,文化消费具有个体偏好的特征。就是说,人们对文化消费在个体层面上具有因个体的兴趣、偏好、习惯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一种文化的差异。一方面,个体的兴趣爱好和习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兴趣、爱好和习惯是个体在特定的文化生活经验中所形成的,需要往往受其文化取向的选择性影响。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当个体因兴趣偏好在某种文化商品和服务上得到了满足,产生了积极的消费效应,就产生消费的自我强化,从而引发更强的需求欲望,引导更积极的消费。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需求的引导性。

第二,文化需求主要是一种精神需求。文化需求不同于一般的物质需求,物质需求是以对物质的占有、消耗为特征,随着物质的消灭,给人留下的满足感和价值感,会很快流失。而文化需求是以文化商品和服务的享用和陶情娱性为主要特征,文化消费的满足感和价值感留存周期更长,并会产生强化效应。

第三,文化需求具有很强的时空变化。时间变化指的是文化需求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也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带来文化消费方式和内容的变化,同时文化需求还会随着公共文化政策、个体修养和兴趣爱好等各种因素的变化和不断变换。

空间变化指的是文化需求受文化内含的民族国家、风俗习惯、传统观念等因素在地理空间分布的不同而有差别。

由此,文化需求的特点就在一定程度决定了文化生产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文化为谁生内?文化如何生产?何种文化产品和服务何时何地生产?第一个问题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群体定位问题。消费者定位既有年龄定位、阶层定位,还有因文化的区域差别而带来的地域定位。第二个问题,不仅是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的问题,而且就文化产业而言更应该讨论的是生产什么的问题。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自然受着文化的区域差别的限制,而现代科技、人才、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地区差别同样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区域分工和集结。第三个问题更加表明文化产业比之其他产业更受地缘因素的影响。很多文化产品尤其是文化服务,是无法复制和异地转移的,它只能是因文化之地而直接供给给消费者消费。

这样文化产业就内在地存在区域化生产问题,而文化的区域性是影响文化产业区域化生产的重要因素。下文我们将谈到文化需求的区域性对文化产业的区域分工集结的影响。二、文化的区域性与文化产业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的区域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的物质遗存。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乃是人们运用语言以及融合在生活中的意义、符号和对现实的理解和解释。它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意义系统即规范、价值、信仰和理念之中,并以物质或物质形态的方式呈现出来,表现为自然文化景观、历史文化古迹、风俗习惯、节假日、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系统等等,这些文化的物质形态在人类生活的地域空间传承下来,构成该地域特有的物质文化遗存。

第二,传统文化产品及其生产和工艺。一方面,文化始终以精神、习惯、风俗的形式渗透到人们的物质生活中,积淀到人们的物质生活用品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的文化沉积过程中,这些文化内蕴丰富的物质用品就成了该文化形态下的文化表征。如丝绸、陶瓷、玉饰、青铜等成了中国文化的标志和符号,这些文化的生产及其生产工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现代机器大生产条件下,传统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及其工艺就越显得极具区域文化性。

第三,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可以说是文化的地域特性最突出的表现。文化环境是一个文化生态学概念,又称为“文化内环境”。文化环境指的是在同一种文化中相互交往的人们,在特定的历史地理区域内,通过从事文化生活、文化生产与创造、文化传播等活动,所形成的具有其根本特性的背景和条件,它是文化本身存在和演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方式。文化环境包括多种要素。其一是人化的自然环境,即被人类改造、利用,为该地域内文化群体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自然环境。如土地、河流、海洋、矿山、森林等。其二是经济环境,指的改革地域内文化群体加工、改造自然以创造物质文化,并作为精神文化创造基础的一套生产条件。包括工具、技术、生产方式及其组织等。其三是社会环境,指的是该地域内文化群体创造出来为自身文化活动提供协作、秩序、目标的组织条件。包括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制度等。文化环境又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次级环境”、“文化系统环境”或“文化土壤”。其中的区域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或文化群体生存、活动的区域场所和自然资源。其中的物质生产方式是一个民族或文化群体形成该文化的经济基础。而构建在前述两个层次上的社会组织形式,则是该民族和文化群体的一套社会政治制度。各民族所赖以生存、活动的特殊文化土壤,决定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及其独具个性的文化特征。

文化的区域性对文化消费的区域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它在两个向度上影响文化消费的区域性。其一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深刻影响该地域人们的文化消费内容、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比如,中国的曲艺、日本的木屐舞等。而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地区往往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比如,江浙地区的昆剧、安庆地区的黄梅戏、东北的二人转、傣族的泼水节等。这些娱乐方式和消费内容的民族和地域特点很强,一般很难成为跨民族、跨地区的文化消费方式,即便移植到别的民族和地域,也很难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和参与,因而构不成作为商业生产和消费的产业趋向。其二是一个国家和地域的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人们对某种文化产品和服务或者对某种外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接受心理和消费趋向。即使是现代文化消费方式,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传统有别,其对某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方式也有明显的差别。比如,中国的瓷器,传到西方,瓷器的精美及其艺术感染力,使崇尚理性和艺术的西方人看来,瓷器更多的是一种艺术,甚至单独把它列为一种艺术形式,所以,在西方当时就形成了一种对瓷器文化产品艺术消费的普遍趋向。再如动漫,在日本的普及程度要超过任何一个国家,电影在美国和印度的被接受程度也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这种普遍接受和广泛消费的趋向背后与他们的文化密切相关。因此,文化传统对文化消费方式的深刻影响从地域上也明显表现出来。比如说,中国(包括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亚洲儒家文化圈内,人们的文化接受心理和文化消费方式往往具有趋同性。卡拉OK在儒家文化圈内长盛不衰,而在欧洲国家,卡拉OK却难有市场空间。

现代社会生产,文化需求的区域性对文化产业的区域分工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产业的区域分工主要是生产力发展而导致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一种变化。产业的区域分工,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文化以及人们对文化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却在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时刻都在以渗透性的方式或者说柔性的方式深入到生存、消费、交换和服务的各个环节。这种渗透性影响方式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传统习惯和心理、以及社会文化交往所带来的新思想新理念等等来影响人们对现实利益的判断,从而支配人们的经济行为。正如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不是思想,而是利益(物质的和思想的)直接支配着人的行为。但是,观念创造出的‘世界图像’,时常像铁道上的转辙器,决定了轨道的方向,在这轨道上,利益的动力推动着人类的行为。”人们的文化以及对文化的需求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能够力量,更主要表现为文化和文化需求的区域性是现代文化产业区域分工的重要力量。各地域在充分利用本区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和本地区人们对文化需求的独特性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区域专门化生产,并通过区域交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生产的文化产品价值与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文化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区域文化生产能力,增进区域利益。文化生产的区域分工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文化资源配置的高效益,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是通过贸易弥补区域文化需求差异,从而实现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量。文化的区域性是通过文化要素的区域禀赋的差异、文化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市场文化需求的区域差异来影响文化产业的区域分工。文化需求的市场区域差异性是文化区域分工和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区域分工能否实现,从根本上取决于市场需求。区域之间的市场结构存在着差异,有市场差异就必定带来市场的互补性。三、区域文化产业内涵

区域文化产业首先是一个复合概念,是作为地理概念的“区域”、作为社会历史概念的“文化”和作为社会经济概念的“产业”复合而成的概念。

我们从上文所谈到的文化的区域性以及社会生产的区域分工的角度,来界定文化产业的区域内涵。从文化的区域差别来看,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内部,区域可以大到一个国家的几个省紧密相联的地区,或一个省市自治区,小到几个县或乡镇相联的地区,从社会生产的分工来看,区域指的是围绕某种商品或某种产业链所形成的生产的分工集结的地区。如美国的密西根地区、英国的大伦敦地区,因其有自己的产业链,也有自己的文化产业集聚形态。还比如我国浙江省的文化产业发展与其传统的小生产经营文化密切相关。从这两个角度上来界定文化产业的这个区域概念是比较符合其本来意义的。因此,区域文化产业可以界定为:“在一个有产业链或者小型集聚形态的具体行政区划内,进行的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供应和传播的活动”。

很显然,区域文化产业的概念具有内涵的复合型、结构的层次性、内容的独特性、边界的模糊性。

第一,内涵的复合型。这里所说的内涵的复合性,是指文化产业同样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在地理空间向度与经济内在联系向度上的叠合性。也就是说,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在地理空间向度上向外围扩延,从而把深受这一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区域纳入它的同构范围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当然也包括内在经济联系更为紧密的地区经济区域化;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在内在联系的维度上向更为紧密方向发展,从而使深受这一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地区与它发生同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而区域化又是社会经济同构的结果。所以,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是一种空间延伸的过程,又是一种内涵同构的过程,在两种过程同时作用下,世界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在不断推进国际经济一体化。在小的区域范围内,由于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具有明显的同构性,因此,就呈现出该区域范围内的地域经济特征。而文化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经济发展中的内部同构性,使文化产业形成区域化发展趋势。

第二,结构的层次性。由于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发展的不平衡,不仅带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也带来一体化内部的不平衡;后者在空间区域范围内就形成不同地域特征的区域化,并且形成区域化内部的层次性。而文化产业由于深受其自身所依赖条件的规定,尤其是受文化同质性的规定,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区域化内部的层次性特征。根据内部同构性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程度,区域文化产业可以有不同的划分,大可指一个洲的文化产业,如欧洲文化产业、北美文化产业、东亚文化产业等,小可指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内部的几个省市,甚至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

第三,内容的独特性。由于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各区域在发展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实际基础和条件的独特性,因而,其区域文化产业都有一些特色突出的内容。

首先是一种文化特色,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其次是一种文化产业的某种商品优势上的特色,再次是基于文化而形成的某种服务上的特色,还有基于人才、技术所形成的生产上的特色,如创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