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战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7 00:23:47

点击下载

作者:胡烨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战史

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战史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战史作者:胡烨排版:Clementine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05ISBN:9787510707889本书由重庆指文化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历史

1933年8月,阿道夫·希特勒宣布限制所有非国防军的辅助武装团体组织,特别是罗姆的冲锋队和迪特里希的柏林特遣队。尽管如此,阿道夫·希特勒从内心来讲,还是需要迪特里希,因此他宣布柏林党卫队特遣队仍在纳粹执掌的政府中保留文职雇员地位(也就是公务员地位),同时薪金支付也和国防军类似,党卫队普通队员和国防军士兵薪水等同,党卫队各级突击队长和旗队长、旅队长、地区总队长、全国副总指挥、全国总指挥也分别按照对应的德国国防军军衔支付薪水。此外,阿道夫·希特勒还宣布要扩编党卫队。

1933年底,柏林党卫队特遣队更名为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成了类似“禁卫军”的角色。旗队这一术语的标准意思是旗帜,意味着该部队的军旗寓意。换句话说,“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的意思就是“阿道夫·希特勒的禁卫军”。

1933年11月,纳粹党在纽伦堡举行盛大的建党日庆祝集会。在会上,阿道夫·希特勒分别授予迪特里希一枚金质党章和一枚血章。第二枚勋章代表着迪特里希曾追随阿道夫·希特勒参加了1923年在慕尼黑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发动的未遂暴动,相当于阿道夫·希特勒承认迪特里希是他的老战友。迪特里希十分喜爱这两枚章。每一枚都代表着他从一名普通劳工迅速迁升的历程。事实上,按照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的授权,迪特里希和他的手下穿着已经与普通党卫队不同。当迪特里希带着手下800多名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的队员,列队走过主席台前接受阿道夫·希特勒的检阅时,他内心的自豪感真是溢于言表。为了保卫希特勒本人的人身安全,约瑟夫·迪特里希亲自从“阿道夫·希特勒突击队”中挑选了120人,组建了这个私人卫队。图为这120人在慕尼黑的集体照,前排左数第3人是迪特里希。此时,他们仍然穿着同冲锋队一样的褐色上衣,但是为了以示区别,这支私人卫队换上了黑色的领带、黑色的领章、黑色的裤子和靴子。这120人全都是党卫队理想的模范:25岁,身高1米8,无犯罪记录。作为“警卫旗队”的前身,他们首先驻扎在奥古斯塔·维多利亚军营,后搬至著名的柏林里希特菲尔德军营。

1934年初,阿道夫·希特勒和波兰签署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这引起了德国境内许多民族主义者的不满,他们认为阿道夫·希特勒和波兰签署《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实际上就是承认波兰在1918年到1923年窃取德国部分领土(特别是指东普鲁士走廊,又称为波兰走廊,以及西里西亚东部)是合法的。阿道夫·希特勒这个看似“愚蠢”的政治决定实际上十分明智,这个条约的签署从法理上遏制了波兰进一步觊觎德国领土的能力。当时,波兰陆军有一百万之众,而德国因为《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国防军兵力规模仅仅是波兰的十分之一。在没有完成扩军的情况下,阿道夫·希特勒选择和波兰签署《德波互不侵犯条约》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对于这点,迪特里希眼睛雪亮,看得十分透彻。1933年,“警卫旗队”作为元首本人的私人卫队,在柏林体育馆冲锋队举行的一次集会上,首次公开亮相,引起了各方的瞩目。

1934年6月初开始,冲锋队似乎有些迷失了方向。他们好几个月以来都很少逮捕反纳粹分子,而后更是失去了权力。他们不再有权管理自己的集中营,只能眼看着党卫队集中营(SS KZL)根据阿道夫·希特勒的一道道命令接管犯人们。此外,仍有很大一部分冲锋队员仍属于预备役兵员,而且薪水没有着落。

1934年6月开始,阿道夫·希特勒让迪特里希手下大部分队员享受了几天假期,好让迪特里希抽空陪他穿过阿尔卑斯山脉,出访意大利,会见意大利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两周后,阿道夫·希特勒下了一道特别命令,允许冲锋队所有全职人员去放松休休假,他还亲自给冲锋队高层领导预定了不少好的酒店。正如他给迪特里希手下和部分党卫队员休假权利一样,他也打算犒赏一下冲锋队员。可冲锋队头子罗姆却对阿道夫·希特勒不满了,他认为自己的冲锋队正被边缘化。在权力上,他这个冲锋队的头子已经完全没法和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乃至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的迪特里希相比,这是他无法容忍的。罗姆的抱怨也并非毫无道理,在阿道夫·希特勒执政了一年半后,罗姆在纳粹执掌的政府中仍然没有谋到一官半职。就像格奥尔格·施特拉塞,虽然被元首冷落,但还是按照元首的命令,获得了休假。

6月25日,阿道夫·希特勒突然动员国防军,并取消了国防军所有官兵的休假。为了对阿道夫·希特勒这个明显的挑衅举动做出回应,德国境内几个区的冲锋队头子都开始动员冲锋队员,试图与之对抗。不过这么做却毫无意义,因为德国国防军拥有强大的武装,而冲锋队不过是个只会街头斗殴的混混组织而已。

做为回应,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紧急把党卫队各地区所有领导人和保安局局长召到柏林的党卫队全国总部,向他们通报,称罗姆正密谋政变。对与会的党卫队各地区领导人来说,听到这个消息并没有感到特别吃惊。罗姆早就是一个大麻烦,他公开声称阿道夫·希特勒对犹太人太心软,在公共场合也经常表现出对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藐视。他甚至还呼吁进行“二次革命”,把上台的纳粹党头目全部轰下台。1934年2月,他提出阿道夫·希特勒应该让他出任德国国防部长一职,以便让10万国防军并入目前已经膨胀到300万人的冲锋队武装组织,组建新一代的国防军。罗姆对他们深表欢迎。各地民众当然深知这些纳粹党徒原本的成色,因此给他们取了一个漂亮的绰号“纳粹牛排”,讽刺他们表面披着冲锋队的褐衫,内心却是红色的。此外,罗姆还是个同性恋者,他的副手弗蒙德和冲锋队许多高层也都有同样的癖好。罗姆的所作所为,完全和德国传统背道而驰,因此普鲁士军官团、贵族阶层、大资本家、天主教会,以及容克地主们都把希望放在阿道夫·希特勒身上,请他出面惩治罗姆,整肃冲锋队。

1934年6月28日,希姆莱对党卫队和警察组织进行总动员,同时还秘密从国防军要了一批步兵武器,装备党卫队。

1934年6月30日拂晓前,阿道夫·希特勒在“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和特奥多尔·艾克的“髑髅”旗队的护卫下,驱车驶往位于巴特维塞的度假酒店。身着黑色制服的党卫队手持枪支突入酒店,恩斯特·罗姆以及冲锋队其他高层头目还没下床就被党卫队逮捕。

与此同时,普通党卫队和保安局,以及各个政治警察部门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逮捕冲锋队在各地的头目。在“整肃”冲锋队的同时,他们还广泛逮捕涉嫌反对希特勒、戈林或希姆莱的纳粹党内部人士。一些党卫队头目借机公报私仇,以“整肃”名义拘押宿敌。特奥多尔·艾克在罗姆被逮捕后,建议罗姆自杀,但被拒绝。既然敬酒不吃吃罚酒,特奥多尔·艾克只得命令手下开枪“帮”罗姆一把。埃蒙德·海因涅斯也被射杀。许多和阿道夫·希特勒政见不同的纳粹党内部人士被逮捕后于慕尼黑的斯塔德海姆监狱被处决,负责执行枪决任务的其中6人就是迪特里希的“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成员。

在这次持续两天的“长刀之夜”中,大约有200人被处决,数千人被拘捕并关进了集中营。许多原本看守集中营的冲锋队员,到头来却发现自己竟然和犯人一样也被关进了集中营的牢房。迪特里希带着他的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在“长刀之夜”中严格地执行了阿道夫·希特勒的“整肃”命令。许多人,比如前州警库尔特·梅耶,他们并非盲目追寻阿道夫·希特勒的命令。除了阿道夫·希特勒的命令外,德国政府首脑以及总统冯·兴登堡也有意要除掉冲锋队。换句话说,德国政府对这些冲锋队员早已深恶痛绝。

看到希特勒下狠手以后,德国国防军转而支持希特勒政府。数十万前纳粹冲锋队员,立即转入党卫队组织。

1934年7月20日,为了嘉奖党卫队在“长刀之夜”的忠诚,阿道夫·希特勒授权希姆莱的党卫队为独立公开的武装组织。至此,党卫队正式从冲锋队脱离,但仍然归政府和纳粹党领导。希特勒的决定让希姆莱欣喜若狂。

1934年7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0周年纪念日那天,迪特里希和所有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一起身着军服,由兴登堡授予荣誉十字勋章,参加阅兵庆典,这让德国国防军将领感到十分欣慰。(在他们眼里,党卫队此举无异于承认国防军的正统地位。)

1934年8月,兴登堡总统去世,阿道夫·希特勒决定不经任何手续,就自行宣布成为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尽管许多政见不同者内心不赞同这种独裁政策,但却默不作声,默认现实。

1934年9月,希姆莱收到了一份“大礼”。在阿道夫·希特勒毫不妥协的要求下,德国国防军不得不承认希姆莱拥有组建一支轻步兵军事组织的权力,虽然国防军仍坚持认为这些人(党卫队)不过是平民而已。和同时代的大部分人一样,希姆莱也很希望指挥自己的部队。为此,他甚至连这支新武装的名字都想好了——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编制为3个旗队。迪特里希的“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正是三大旗队之一(另外两个是“德意志旗队”与“日耳曼尼亚旗队”)。突然间,迪特里希又变成了一名战士,并成为希姆莱手下的一位旗队长。全部换装黑色制服的党卫队本部卫队,也就是希特勒最初120人私人卫队的部分成员的合影,左数第1个是提奥多尔·威施,第6个威廉·蒙克,第7个弗立茨·维特,这3个人后来都成了武装党卫军师长。

另一方面,如果迪特里希要把手下的小伙子们训练成合格的战士,那么他就不能再把他们当成是阿道夫·希特勒的“私人卫队”。希姆莱想到了解决的办法。他组建了一个新的元首保镖组织——帝国保安局,由汉斯·拉滕胡贝尔领导。这个组织仍是普通党卫队的编制。出于声望原因,迪特里希的旗队仍保留了“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的头衔。从现在开始,迪特里希的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把戍卫元首的任务交给了帝国保安局负责。“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只有在需要的情况下才会在重要仪式场合担任仪仗队。

换句话说,迪特里希甚至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拿到了大奖——脱离元首保镖工作,正式开始迈向军队组织。在参加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的同时,他仍然是希姆莱的密友,并感谢希姆莱为他提供了一个升职的机会:让一名前国防军中士和一名加油站员工一跃升任旗队长。当然,希姆莱这么做也有他自身的私心在里面,那就是让迪特里希远离阿道夫·希特勒中心,避免迪特里希危及自己的地位。希姆莱是个疑心很重的人,他对党卫队内部高层都持有强烈的戒心,特别担心迪特里希,这个多年的老友在元首的耳边唠叨太久,不免会影响自己的地位。通过把迪特里希扔到军营带兵,他把迪特里希从元首身边踢开。可以这么说,希姆莱十分妒忌迪特里希能够那么亲近元首,之前有几次希姆莱想晋见元首,结果却被迪特里希挡驾:“对不起,元首现在很忙,没时间见你。”雪上加霜的是,在迪特里希做阿道夫·希特勒侍卫长时期,甚至连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普通的一名队员也敢挡希姆莱的驾。现在好了,希姆莱通过让迪特里希的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升格为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三大主力之一,采取明升暗降的方式,排除了自己潜在的政治对手。正在帝国总理府内换班的“警卫旗队”的卫兵们。1933年9月后,“警卫旗队”就开始全权负责帝国总理府、柏林的3个机场、各政府部门(包括党卫队总部)和希姆莱的私人住所的安全。

1934年,法国也出现了政治动乱,军警和不同政见示威者在巴黎发生了多次血腥冲突。和许多德国人一样,对《凡尔赛和约》耿耿于怀的希特勒十分仇视法国。1870年,法国对普鲁士宣战。1914年,法国又先行实施军队总动员,并对德国宣战。1919年,法国在巴黎和会上不仅强迫德国吐回了普法战争的战利品——阿尔萨斯和洛林,还作为协约国之一参与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15年之久。1923年,法国入侵了德国鲁尔,迫使德国工人在法军的枪口下劳作了一年。在20世纪30年代,法军才最终从莱茵兰撤军。法国人此举给德国的战争贩子们极好的口实。

希特勒打算充分利用法国的弱点,1935年1月,他在宣布了萨尔州的全民公投结果后敦促法国交还萨尔州。对希特勒而言,这是他个人政治生涯的一大胜利。为了展示自己的成功,阿道夫·希特勒特地让迪特里希的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将士们作为自1919年以来第一批进驻萨尔州行使驻军权力的德军部队之一开赴萨尔州。大约1600名德军就像电影明星似的踏着正步,在当地民众夹道欢迎下开进了萨尔州。时年17岁的格尔德·布雷默就是萨尔州人,目睹了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威武赫赫的英姿后,他选择了加入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

接着,希特勒又在1935年3月16日发表声明,撕毁了《凡尔赛和约》,并宣布正式重建德国空军,负责统帅新生空军的是前一战英雄——赫尔曼·戈林元帅。他还下令德国境内所有19到20岁年龄段的公民都要服各种兵役。预备役兵龄延长至45岁,所有预备役登记在册的人员每年都要重新入伍训练数月。同时,阿道夫·希特勒还给陆军新建起了装甲兵和重榴弹炮兵等兵种,并把陆军兵力规模扩充为36个师。

希特勒的一系列举动,让英国和法国政治人物极为震惊。他们随即开会,商讨对策,但法国国内问题重重,最终面对德国的举动毫无作为。孤立无援的英国虽有心制裁德国,却不敢在没有法国支援的情况下,独自行事。在没能给德国制裁的情况下,大英帝国还是自我安慰了一阵:张伯伦首相认为阿道夫·希特勒还没有出兵莱茵河西面,德国陆军的36个师规模仍然小于法国陆军,对欧洲仍然构不成实质威胁,而且阿道夫·希特勒还就海军各舰种发展规模限制和英国举行谈判,到目前为止,欧洲形势还是稳定的。

对出兵萨尔州和撕毁《凡尔赛和约》,迪特里希和大部分德国人自然是兴高采烈,因为这个不平等的压迫性条约就像紧箍咒一样套在德国人头上几十年。甚至许多失业的工人也很高兴,因为阿道夫·希特勒的强硬和不断振兴德国的政策,让他们重新获得了饭碗。希特勒想扩军备战,就得需要大量工人制造战舰、飞机、卡车、火炮和坦克。

正当迪特里希和他的同伴们对撕毁《凡尔赛和约》欣喜若狂的时候,一名党卫队将领却开始担忧了。国防军为了扩军,把预备役兵龄延长至19岁到45岁,但军工产业熟练工人或造船这些特殊行业从业人员除外,希姆莱自然也认为在党卫队里服役的士兵也算现役,但这个观点遭到国防军将领的反对。国防军本来就很讨厌党卫队组织,从来没有把党卫队和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当成是正规军事组织,因此希姆莱的观点遭到了普鲁士军官团的坚决反对。普鲁士军官团巴不得党卫队马上解散。迪特里希深知双方矛盾,唯一缓和国防军和党卫队、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矛盾的办法就是让所有上46岁的党卫队成员加入国防军,服役于辅助兵种单位。

在迪特里希看来,最担心的是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成员被征召前往国防军,参加预备役兵的年度训练。果真如此的话,就会出现党卫队的二级突击队大队长(对应国防军的少校军衔)向国防军的下士报到这种极为耻辱的一幕。此外,一名18岁的高中毕业生要想加入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的话,他首先得在帝国劳工组织(Reichs Labor Service,简称RAD)服役6个月,然后再进入国防军服役2年。直到他从国防军退役以后,才能成为迪特里希的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的一员(假设他能通过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的考核)。即便如此,他还要做好列入预备役名单,并随时根据征召动员令,参加每年国防军举行的预备役兵训练的准备。“警卫旗队”军乐队在演出时的照片。

再说外交方面,曾经就法国在德国出兵莱茵兰事件中表现软弱进行公开批评的英国,却在1935年6月宣布英德两国签署了海军协定,表面上德国海军的规模只能是皇家海军的35%,但这个条约无疑表明英国默认允许了德国海军的重建,甚至还允许德国海军拥有潜艇和战列舰。德国人民再次把这个条约视为希特勒的胜利。

第二年,也就是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再次让世人大吃一惊,他竟然公然派兵跨过莱茵河,重新进驻莱茵河西岸。然而,希特勒的举动仍是虚张声势。虽然他派兵跨过莱茵河,但实际上只有19个营抵达莱茵河畔,其中3个营(大约2000人)跨过了莱茵河。希特勒在等待法国的反击。但拥有900个营的法国却对只有3个营的德军无可奈何,希特勒又赌赢了!这下子,他的声望在德国达到了顶峰。

在跨过莱茵河的行动中,迪特里希兴奋异常,因为他奉命带着自己的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跨过莱茵河,增援西岸少得可怜的国防军。这是作为军事指挥官的迪特里希第一次执行“军事”任务。他的手下都倍感自豪,自信心极度膨胀,并开始相信自己是真正的战士。虽然他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跨过了莱茵河,但冷静下来一想才发现,希特勒选择让他们跨过莱茵河,正是因为他们并非真正精锐的战士。因为从法律上来说,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的成员都是政府的雇员,他们的进驻并非意味着莱茵兰的重新武装。

就在德军跨过莱茵河的当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同时决定出兵援助西班牙的叛军领袖弗朗哥。特别是阿道夫·希特勒,在西班牙内战中极为卖力,甚至派出了新组建的德国空军和部分装甲部队。德国人希望既支援弗朗哥打内战,又趁机让德国空军和装甲兵获得实战经验,完善军种和兵种建设。希姆莱对西班牙内战也是跃跃欲试,在得悉墨索里尼把他的黑衫军和意大利皇家陆军一起派上西班牙战场后,他也认为自己的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会应召去西班牙,经受实战考验,但普鲁士军官团却认为党卫队是非武装组织,不应该上战场。在普鲁士军官团的据理力争下,希特勒妥协了,没有让党卫队去西班牙。

虽然阿道夫·希特勒已经贵为德国元首,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真正的祖国——奥地利,他同样在奥地利建立了奥地利纳粹党,以及奥地利冲锋队和党卫队。1934年2月,奥地利政府总理恩格尔贝特·陶尔斐斯针对奥地利共产党和奥地利社会民族党进行大规模清剿,奥地利军警在维也纳对工人阶级进行了血腥而残酷的镇压。陶尔斐斯赢了。当奥地利纳粹党庆幸自己的政敌被消灭的同时,也警觉地意识到陶尔斐斯下一个收拾的对象,也许就是他们自己了。1934年7月25日,一小撮奥地利纳粹党徒根据希特勒的指示暗杀了陶尔斐斯。正在意大利招待陶尔斐斯家庭的墨索里尼感到颜面尽失,盛怒之下命令意大利军队总动员,并陈兵奥地利、意大利边境警告阿道夫·希特勒不要干涉奥地利事务。

在墨索里尼的威胁下,希特勒妥协了。新上台的奥地利总理库尔特·苏士尼格作为报复,大肆逮捕奥地利境内的纳粹党徒,处决了一批罪大恶极的首犯,并逮捕了许多人。德国人对奥地利政局剧变和纳粹党徒被镇压,唯一能做的就是开放边界,让奥地利纳粹党徒逃进德国进行“政治避难”。行进在柏林街头的“警卫旗队”,领头的是1连连长提奥多尔·威施,他后来接替迪特里希成了“警卫旗队”师的第二任师长,率部参加了库尔斯克等一系列重大战役。

三年以后,形势变了。阿道夫·希特勒变得极有自信,现在他和墨索里尼站在了同一战线(双方在西班牙内战中是盟友,加上墨索里尼被重建后强大的德国武装战斗力折服,心甘情愿成为阿道夫·希特勒的附庸)。善于把握机会的希特勒就要重提奥地利的旧事了。在墨索里尼的默许纵容下,希特勒要求奥地利总理苏士尼格把内政部长职务让给奥地利纳粹党党魁赛斯-英夸特。为了造势,阿道夫·希特勒和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开动宣传机器,疯狂进行各种演说,“呼吁”德国和奥地利人民要团结在一个元首领导下,煽动德奥合并。

苏士尼格坚信奥地利人民不会答应希特勒的无理合并要求,因此他要求奥地利国会表决,举行全民公投,让奥地利人民来选择是加入德国,还是维持奥地利的独立和自由。这一招卡住了阿道夫·希特勒的脖子。阿道夫·希特勒清楚,如果让奥地利举行全民公投,那么苏士尼格就赢了。1938年3月11日,他秘密告诉赛斯-英夸特急电德国,要求出兵奥地利协助维持秩序。在接到赛斯-英夸特发出的电报后,德国当即出兵。实际上,跨过边界的德军士兵内心十分紧张,都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出乎意料的是,他们没有遇到子弹,所到之处尽是夹道欢迎的奥地利民众,鲜花满天飞。事后,不少德军士兵把进军奥地利的行动形容成“鲜花战争”。

希姆莱说服了希特勒,让包括迪特里希的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在内的党卫队协助国防军出兵奥地利。凑巧的是,党卫队在这次行动中都身着新换的褐绿色军服:虽然和国防军灰色军服不同,但颜色却很相近。从这时起,党卫队除了仪仗队和在阅兵式上还穿着黑色制服外,一律穿着褐绿色军服执行任务。

毫无疑问,迪特里希和手下的将士们对出兵奥地利倍感自豪和荣幸,甚至胡伯特·梅耶和阿尔伯特·弗赖,以及古斯塔夫·克尼特尔都认为这是永恒的纪念,尽管他们的队列是走在陆军部队后的。当然,他们在进军过程中也得到了奥地利民众的欢迎。最让迪特里希感到自豪的是,他的陆军上级海因茨·古德里安对他十分尊重。古德里安是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坦克战专家,他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服役于德军装甲兵的迪特里希表示尊重。虽然古德里安贵为陆军少将,可他的名字却还没有传到希特勒的耳朵里。相反,迪特里希却是阿道夫·希特勒的爱将,与元首关系亲近。古德里安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遇。

不过,德国国防军绝大部分将领对在身后行军跟进的党卫队十分愤怒,在他们看来,党卫队只是一个非军事组织,平民角色而已,有什么资格和拥有悠久传统的国防军并肩参加军事活动?他们认为迪特里希不过是一名指挥着一群“玩具士兵”的“玩偶将领”罢了。

与此同时,希特勒也在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一支小分队的护卫下,驱车进入奥地利。在德语中,奥地利是帝国东部的意思。现在希特勒把奥地利更名为奥斯特马克,意思是第三帝国东部边界。德军进军奥地利,不仅带来奥地利的改名,而且还意味着德奥合并。德国吞并奥地利,也为党卫队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原奥地利境内的党卫队组织纷纷解散,成员并入德国党卫队系统,迪特里希和其他党卫队旗队长获得授权,可以在奥地利招募新兵。但德国国防军也不甘落后,马上宣布德国兵役法适用于奥地利,也就是说加入党卫队(包括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的奥地利籍成员必须先在德国国防军服役满2年,接受基础训练后,才能返回党卫队服役。尽管如此,“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还是招募到了第一名年龄超过了德国国防军兵役法规定的老兵——约瑟夫·阿尔姆贝尔格,他成为“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的第一名奥地利士兵。1934年,为了表彰党卫队在在镇压冲锋队期间的忠诚和优异表现,希特勒开始对警卫旗队进行摩托化改造和扩编,成为“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步兵团(摩托化),图中为正在训练中的一个“警卫旗队”摩托化连。

当德军完全控制了奥地利后,希特勒装模作样地按照苏士尼格的方案,在奥地利举行了全民公投,结果纳粹德国赢了,他们几乎获得了百分之百的选票支持,德奥正式合并。

迪特里希和手下的将士们由于在进军奥地利的行动中表现出色,获颁奥地利合并奖章。在进军奥地利的整个行动中,党卫队完全忠实地执行了陆军下达的每一道命令,并以卓越的表现赢得希特勒本人的赞许。希姆莱也对国防军要求的豪塞尔的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走在全军纵队的第4列,没有表示反对。作为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的一员,迪特里希和他的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也执行了陆军的命令。

这次进军奥地利对党卫队加速武装正规化具有重要意义。从这时起,无论是迪特里希的部队(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还是豪塞尔的部队(党卫军“帝国”师骨干),都将与德国陆军、海军或空军一起参加军事作战行动,因为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的小伙子们,已经拥有了同陆军战士、海军水兵和空军飞行员们平等的地位。德国国防军再也不会把“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的任何一名士兵看得比戈林的空军飞行员地位还低。另一个新的变化是,年满19岁的青年人可以选择申请加入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而不是德国海军、陆军或空军,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报名任何一个军种。当然,报名参加“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求应征者应在18岁以前在别的国防军的辅助兵种服役过,接受过正规的训练。

对这些条件,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还是感到十分不满,他认为这不是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应征选拔的要求。他不同意国防军规定的进党卫队服役前要去国防军服役的要求。因为如此一来,他的志愿兵征召计划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其他军种却能轻易挑走19到45岁各方面条件都优秀的适龄青年。那些陆军和海军将领巴不得让希姆莱的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规模小到根本可以忽略不计。德国国防军将领更是不情愿让党卫队的看守、预备役人员、行政人员和新兵在训练和装备上与国防军齐平。

尽管国防军百般阻挠,可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的地位不降反升。迪特里希仍然受到阿道夫·希特勒的宠爱。在经历了几次不流血的胜利后,迪特里希的党卫队职衔晋升为党卫队地区总队长,这和德国国防军的中将是同一级别的,金银丝缎和两银星的军衔闪亮地挂在他的双肩上。

1938年夏天,战争阴云开始笼罩欧洲上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捷克“窃取”的奥地利苏台德州苏台德地区(英法装聋作哑,坐视捷克出兵吞并苏台德地区)宣布独立,他们希望“回归”奥地利怀抱。由于1938年3月奥地利已经和德国合并,那么苏台德就只能“回归”德国怀抱。希特勒本身就是一个奥地利人,在这个时候他表现得更像是一个奥地利人,而非德国人——为了煽动苏台德和捷克政府的对立,他不断在公开演说中敦促捷克把苏台德“交还”给德国。换句话说,他要继承奥地利对捷克的领土“索赔”。苏台德地区的纳粹分子根据德国的指示,在苏台德地区和捷克军警展开街头斗殴,打砸抢烧,把冲突事态扩大化。捷克总统贝奈斯当然不愿意把国土拱手送人,他坚信法国和苏联不会坐视不管。同时,捷克本身还有一支强大的陆军和沿着苏台德边界修筑的坚固混凝土永备筑垒地带。

为了“回应”捷克陆军的动员,德军也开始在苏台德边界展开强大的兵力。作为捷克的盟国,法国随即进行局部动员,英国也宣布皇家海军局部动员。一时间战云密布,似乎战争就要到来。

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奉命在古德里安的第16军指挥下与陆军第1装甲师进行密切配合,进行紧张的战前训练。迪特里希对又一次在古德里安麾下参加作战行动倍感荣幸和满意。按照古德里安的指示,迪特里希将率领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开赴德捷边界,准备参加第一次实战。正当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英国和法国的态度却来了个180度的转弯,两国联合向捷克施加压力,迫使捷克撤出了他们在苏台德的部队,并允许德军进驻苏台德,这就是慕尼黑会议。消息传开,迪特里希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和手下的战士为德国又一次兵不血刃扩张新的领土欣喜若狂。1938年10月,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踏着整齐的正步,跟在陆军纵队背后开进了苏台德地区,他们再次受到了苏台德地区德意志族民众夹道欢迎,“鲜花战争”再次出现。其实,苏台德边界的混凝土防线筑垒地带异常坚固,如果捷克陆军依托筑垒防线死战到底的话,那么迎接德军的不是鲜花和香槟,而是地狱般的苦斗。

1938年到1939年冬季,迪特里希的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扩编真正完成,成为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他们在这段时间的日子过得还是很惬意的,希特勒为了嘉奖他们在进军苏台德地区的功绩,给“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每人颁发了一枚苏台德回归奖章。

1939年3月,尽管苏台德地区山脉仍是白雪皑皑,寒风凛冽,但包括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在内的德军部队采取公路机动和铁路机动的方式开赴新的捷克边界。3月15日,当希特勒命令德军跨过捷克边界,向布拉格挺进的时候,所有人都震惊了,这是赤裸裸的入侵!迪特里希照例对手下的将士进行了一番作战动员,点燃了将士们的斗志,大家都做好了打一场恶战的心理准备。可令人震惊的是,捷克士兵没有抵抗,他们投降了。不过,进军布拉格的行动没有出现“鲜花战争”的帽子戏法。虽然捷克民众对德军的入侵感到愤怒和不满,但他们并没有奋起抵抗,而是用沉默表达他们的愤怒。当然,在当地德意志族人的聚居社区,民众就用鲜花欢迎了进驻的德军。第二天,迪特里希接到了好消息,德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捷克部分,斯洛伐克宣布独立,匈牙利和波兰如同鬣狗一般一拥而上,瓜分了斯洛伐克。这样,仅仅一天之内,德国、波兰和匈牙利就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面对中欧急剧变化的格局,英国、法国和苏联当局却无可奈何,再一次追认了事实。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如若希特勒继续扩张,英国将出兵保卫欧洲。但慕尼黑会议的结果已经让英国的信誉降到了冰点,张伯伦的话已经没有人信了。

由于进军行动的出色表现,迪特里希和手下的将士们又获得了一枚图案为布拉格皇宫的纪念章。莱茵河、奥地利和苏台德连续三次兵不血刃让迪特里希自信心膨胀,但他也很清楚,欧洲已经警惕起来,下一次扩张就要准备兵戎相见。1938年9月,在捷克边境地区的“警卫旗队”,他们将参与占领苏台德地区的

任务。由于英法的绥靖政策,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也即将不复存在。第二章波兰战役

吞并苏台德的消息传回德国,并没有引起德国民众热情的响应,大家已经没有了对莱茵河和奥地利合并的那种激情。在德国军民看来,“解放”苏台德是一回事,可捷克民众并没有用鲜花来欢迎德军进驻就已经说明了问题——希特勒的对外扩大生存空间政策不可能次次顺利、兵不血刃,战争早晚都会到来。

尽管如此,铁了心要开战的希特勒还是继续他的对外扩大生存空间政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德国确实是“战果辉煌”——1939年3月初,德国和意大利全力支持的西班牙内战以弗朗哥的胜利告终。除了吞并捷克外,德军还开进了立陶宛西部,吞并了立陶宛在1919年“窃取”的德国城市——梅梅尔,这次行动同样没有遇到立陶宛的抵抗。和大部分梅梅尔市民一样,时年16岁的维尔纳·沃尔夫对德军的“解放”欣喜若狂,很快加入了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

已经取得连续胜利的希特勒又把目光盯上了波兰的但泽(现名:格但斯克)。1919年,英国和法国借《凡尔赛和约》之机“窃取”了但泽,并交由波兰统治。波兰再次独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在独立后野心勃勃地四处扩张,在打败了苏联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入侵”后,又于1919年到1923年吞并了德国和奥地利的不少泛德意志族人聚集区。

对德意志族人和但泽要回归祖国怀抱,德国民众自然是兴高采烈,可不免也多了一份担心,那就是波兰人会不会像捷克人和立陶宛人那样轻易地把一战胜利果实吐出来呢。也许这次要通过血与火才能实现这些领土的“回归”了。波兰拥有一支规模排名欧洲第5的强大陆军,和纳粹德国一样,波兰独裁军政府的统治手段也十分强硬。

对波兰战争的疑虑不仅存在于普通民众的心里,就连迪特里希接到开赴波兰边界的命令时,也不相信元首敢下开战的决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迪特里希在安那贝格和波兰人交过手,他十分清楚波兰人的顽强。根据上级的命令,迪特里希的“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奉命归陆军第13军节制。迪特里希明白,波兰战役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是展现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特别是他的“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存在价值的关键之战。不过,国防军将领对迪特里希仍有很大的偏见,他们可以接受“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在阅兵仪式上排着整齐的队列和国防军一起踏过主席台前,却没法容忍他们像德国陆军精锐步兵团似的投入战斗,更对和迪特里希的部队并肩战斗感到耻辱。很多成见颇深的陆军将领更是视迪特里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士而已(就像讽刺阿道夫·希特勒是波希米亚下士),并没有把他看成是一名正牌将军。

讽刺和偏见的背后,那就是迪特里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少数指挥过坦克的德国军官,同时他也和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战专家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充分认识到古德里安倡导的大规模集中使用坦克的正确理念。自1935年以来,迪特里希就敏锐地意识到坦克在现代战争中的价值,因而极力呼吁希望得到坦克装备。遗憾的是,迪特里希连实现部队摩托化能力的卡车数量都不够,坦克就更别说了。

虽然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中也有不少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但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人着实不多。虽然如此,迪特里希还是积极提拔手下的年轻军官,比如泰迪·威施、马丁·科赫尔洛泽,阿尔伯特·弗赖、阿图尔·克林根迈尔、马克斯·汉森以及他的兄弟克里斯蒂安·汉森(一名出色的工兵军官),胡戈·克拉斯、威廉·蒙克、格尔德·布雷默,马丁·格罗斯、埃里希·奥尔博特、古斯塔夫·克尼特尔、鲁道夫·桑迪西,胡戈·乌尔里希和库尔特·梅耶(他是“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反坦克连的连长,该连装备7吨半履带牵引车牵引的37毫米火炮)。

此外,迪特里希手下的大部分军官在加入党卫队前,多是以陆军列兵或下士军衔进党卫队军官学校深造,然后成为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军官团一员的。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和国防军传统格格不入,很少有人像国防军那样为了显示自己的贵族头衔,而在名字中间加上一个“冯”字。事实上,国防军将领,特别是普鲁士军官团憎恨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的根本原因是党卫队官兵上下共处时没有森严的阶级秩序,军官候选条件很宽泛,甚至连挤奶和机械产业工人出身的人也能挤进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军官团,这种人才选拔不拘一格、不看出身的做法让国防军十分鄙视。另外,党卫队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也让传统的国防军看不过眼,部分党卫队军官甚至允许手下士兵直呼自己的首名或尾名。和英美军队军衔和职务对应关系不同的是,德军的军衔和职务并不对应,特别是在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里,这点显得尤为突出。波兰战役,德国取得了惊人的胜利,希特勒喜出望外,亲自前往波兰,特别视察了表现出色的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

除了重视提拔军官外,迪特里希还对手下表现出色的士官和士兵感到十分骄傲。他特别欣赏同是巴伐利亚州出身的米歇尔·魏特曼,这名未来扬名世界的德军虎式坦克车长,出身贫寒的农民阶层,不过他父亲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陆军老兵。波兰战役爆发时,米歇尔·魏特曼不过是一名突击小队长而已。

国防军将领对党卫队军官不待见的另一个原因是国防军军官团大部分是普鲁士人,又称普鲁士军官团,而党卫队的军官团成员却是来自德国境内各个州,甚至是德国境外的东欧各国日尔曼裔,普鲁士人仅占很小的比例。迪特里希本人虽然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也不是普鲁士州陆军,而是巴伐利亚州的陆军。尽管希特勒口口声声强调德国要建立一个新的秩序,但旧观念老传统却还在德国国防军将领中根深蒂固。特别是迪特里希出生前的26年,普鲁士拿到了巴伐利亚,这让普鲁士军官团更是有了一份对巴伐利亚人的骄傲资本。

迪特里希当然意识到这些傲慢和偏见是他和手下将领提升社会和军队地位的绊脚石,这促使他务必抱持着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率领部队投入战斗。迪特里希别无选择,只有通过首战即胜,让国防军刮目相看,才能在众多歧视和偏见中为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同时也为“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的发展杀开一条血路。因此,在保罗·豪塞尔要从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抽调人手组建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炮兵团的时候,迪特里希没有拒绝。

但迪特里希给保罗·豪塞尔的却是一些新人,比如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战斗机的飞行员威利·比特里希(在后来著名的阿纳姆战役中,他是党卫军第2装甲军军长),战后他也秘密留在德国陆军的航空部门,在苏联建立的德国空军秘密基地继续进行绝密的飞行训练。迪特里希的参谋长将比特里希这位未来功勋卓著、能力出色的党卫军将领,和自己的老上司迪特里希做了一番对比,他认为比特里希是一位知识分子,而迪特里希却是一位实干家。

对于即将到来的波兰战役,所有人都绷紧了弦。没有人觉得对(入侵)波兰有愧疚感,因为谁也不愿对波兰吞并原本属于德国的领土坐视不管,既然外交谈判中波兰坚持声称不让出一寸土地,那么就只有通过战争来拿回领土,解决争端。

如果对手只是波兰的话,那还好解决。但当德国要对波兰动手的消息传开,苏联、英国和法国都不约而同地威胁,只要德军铁蹄踏上波兰,就对德宣战。形势十分紧张。德国和波兰之间边界小冲突不断,但谁也不敢轻易扩大战争。

就在形势紧张得快要让人窒息的时候,1939年8月21日广播里却传来了苏德签署互不侵犯条约的新闻。这个消息无异于重磅炸弹!普通德国民众以及军队对此欢呼雀跃。元首的“英明”决策稳住了苏联,把这个欧洲最大的国家从潜在对手名单中暂时勾掉了。面对突然变化的欧洲政治格局,英国和法国惊呆了,苏德结盟迫使他们改变了全力援助波兰的初衷。

1939年8月25日夜,希特勒下令全军开赴波兰边界。德军全体部队(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4营仍留柏林卫戍元首)在严格的灯火管制下,隐蔽开赴边界。正当大家完成集结展开兵力时,突然间,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希特勒叫停了全部行动。迪特里希因此火冒三丈,他气愤声称,这是打草惊蛇,白白浪费了战役突然性。

整整一周的时间,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的将士们都在百无聊赖中等待着,直到8月31日才终于等来了第二次开赴波兰边界的命令。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拉开了序幕:德国陆军60个师在9000门火炮和2300架战机的支援下,以2000辆坦克为前锋对波兰全线发起了猛攻。

虽然德军兵力强大,但波兰陆军也拥有39个师又16个旅,4300门火炮和880辆坦克,以及400架作战飞机。德军坦克数量看似很多,但大部分坦克都是“滥竽充数”——充斥着Ⅰ号和Ⅱ号坦克,前者是2名乘员6吨重,炮塔搭载2挺机枪的轻型坦克;后者是3名乘员,炮塔搭载1门20毫米主炮和1挺机枪。从任何标准来看,Ⅰ号和Ⅱ号坦克都不是火力强大综合的武器装备。当然,更好的类型是Ⅲ号坦克,这种25吨重的坦克拥有5名乘员,装备1门37毫米主炮和2挺机枪,足以撞毁房屋。虽然27吨重的Ⅳ号坦克火力更猛,威力更强,但当时服役数量很少,这种型号的坦克是5人组成员,拥有1门75毫米短管主炮和2挺机枪。除了Ⅰ号到Ⅳ号坦克外,德军装甲兵的武器库里还有不少捷克造的10吨重的38(t)坦克,原本服役于捷克陆军,装备1门37毫米主炮和2挺机枪。

相对德军装甲兵的精良装备,波兰陆军坦克兵装备可谓寒酸,仅仅是10吨重的7TP轻型坦克,乘员3人,炮塔拥有1门37毫米主炮和1挺轻机枪。不过,就算这种和德军I号坦克重量相当的坦克在波兰陆军装备序列中也只有100多辆。

除了装甲兵在地面逞威外,德国空军也在开战的第一天重创了波兰境内各大机场,压制了波兰空军达2天之久。在战斗中,德军以坦克、摩托化步兵为先导,组成快速兵团,一面迅速切入波军主要防御地带,一面在挺进过程中召唤空军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群对暴露的波军各个目标实施空中打击,全世界第一次领教了什么叫“闪电战”。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也因在波兰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飞行炮兵”的美誉。

而为了在这场战役中的“首秀”,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也做了精心的准备。从武器装备来看,他们装备了7.92毫米毛瑟步枪、MG26(t)7.92毫米轻机枪(缴获自捷克),此外还有不少MP34、MP35、MP38这些9毫米口径的冲锋枪,以及MG537.92毫米轻机枪,军官还使用P08鲁格和P38沃尔特9毫米手枪。

接到进攻命令,迪特里希告诉手下各位营长:“带小伙子们上去吧。”对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来说,波兰战役之初并非欢乐时光。从德国境内的布雷斯劳往普洛斯那河的进军过程中,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大部分兵力不得不乘坐卡车跟在德国陆军第13军纵队背后,前进速度异常缓慢,许多人不得不徒步行进。当时,炎炎夏日当空照,过往的车辆掀起了蔽天尘埃。在烟尘滚滚的道路上行军,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全体官兵们感到十分压抑,连透一口新鲜空气都是一件奢侈万分的事情,更不用说抬头“欣赏”一下周围的波兰乡间田园“美景”。对他们来说,唯一能看到和听到的,就是驻足停歇时能够望见远处滚滚烟尘,听到远处传来的炸弹和炮弹爆炸声。行军路上,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官兵们还能不时看到路边翻倒的波兰军用和民用车辆,甚至还有不少被遗弃的四轮马车。1939年9月,“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跟随南方集团军群参加闪击波兰的战役,这张是国防军的随军记者拍摄的“警卫旗队”的照片,此时他们正在波兰中部、离首都华沙不远的索哈切夫附近作战,15日至16日,在这个地方德波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图中为跟随在装甲侦察车后面的“警卫旗队”,正穿过一条街道。

行军仅仅几个小时,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就接到了战斗命令,上级指示他们迅速下车步行,对博雷斯拉夫的波军实施突击。迪特里希带领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以微小的伤亡代价,迅速攻克了博雷斯拉夫,并击退了端着明晃晃刺刀进行反冲击的波军。在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眼里,波兰人的军服颜色五花八门:有卡其色、有棕灰色,有灰色,军帽上还有各种头饰。相对德国陆军统一整洁的制服,波兰陆军各部队军装服饰更像是大杂烩。这次短促的战斗,点燃了党卫队战士们的斗志,他们爬回卡车,兴奋地交流刚刚获得的战斗经验。遗憾的是,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在最初的战斗中有7名士兵没能活下来,再加上1名伤员,第一次战斗的代价是8人伤亡。

随后,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在乘车行进不到4公里后,又奉命下车待命。因为前方波兰第19步兵师的顽强抵抗,让德军第17步兵师寸步难行。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一直等到次日波兰防线被击溃才得以继续前进。

第二天(9月2日),当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的官兵们再次乘坐卡车上路,从长长的波军战俘纵队身边穿过,进入德意志族人聚集区的时候,发现当地的日耳曼民众早已在道路两边夹道欢迎德军的到来。

开战第三天,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收到了一个坏消息。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了。迪特里希顾不上管这些国家大事,眼下他还有不少事情等着处理。陆军将领认为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将士们在战斗中狂热兴奋有余,沉着老练不足,结果在仅遇波军微弱抵抗的情况下仍要蒙受很高的伤亡率。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洗礼的迪特里希很清楚,陆军将领的这些指责是任何一支新部队首次参战都不可避免的缺点,这些问题存在不假,但经过国防军将领的添油加醋,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和他本人在大家眼中变成了“玩具士兵”和“玩偶将领”。

9月5日,迪特里希接到了一个新的作战任务,在德国陆军第46炮兵团支援下展开攻击。兴奋的迪特里希立即命令部队跳下卡车,准备涉过维达夫卡河,从侧翼攻击波军守军。河水不深,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轻松完成了渡河,但仓促集结的波军还是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迪特里希和手下花花了整整两天才最终攻克了波军阵地。

9月7日清晨,迪特里希率部继续前进。在推进至帕比亚尼采市前方时侦察兵报告前面有波军驻防,1营官兵呼拉一下全部跳下卡车,准备第三次战斗。在帕比亚尼采郊外,波军隐蔽在绿油油的原野灌木丛里,静静等待德军的到来。迪特里希也不含糊,命令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立刻展开攻击。在轻重机枪火力的掩护下,步兵拉开散兵线进行接敌运动。不过,高高的草丛迫使步兵在冲锋过程中不断采取跪姿射击,延长了士兵在敌火力下的暴露时间并增大了暴露面积。面对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的攻击,波军进行了极为顽强的抵抗,德军屡攻不下。虽然迪特里希没有求援,但他的上级还是很体恤,派来了陆军第23装甲团支援。尽管得到第46炮兵团和第23装甲团的火力支援,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先头部队还是被波军击退。迪特里希没有气馁,再次投入所有兵力实施第二次冲锋,终于夺取了目标,波军除了少数人被击毙外,大部分人成了俘虏。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在波兰的第三次战斗又赢了,迪特里希当然对手下将士的表现感到自豪,可他对陆军的“好心”并不领情,他要的是自己部队完全胜利。1939年9月16日,正在同波军战斗的“警卫旗队”2营的照片。出于保密的需要,整个“警卫旗队”士兵的领章和袖标都用灰布遮盖。

战斗结束后,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继续前进,但很快就遇到了波军大部队。和预想中波军要死守波兰核心地带不同,这股波军甚至想发动反攻。波兰第15、第36和第72步兵团打算对帕比亚尼采市展开反攻并夺回该市。

这股抱着必死决心的波军对进攻的德军构成很大的威胁。迪特里希告诉手下官兵,立即掘壕固守,准备应对波军的反扑。从这时起,波兰战役第二阶段拉开帷幕。整整两天时间,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和陆军友邻部队多次击退波军的反击。进攻的波军曾一度冲到迪特里希的指挥部前。部分波军渗透进城,结果在巷战中被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和陆军部分部队赶了出去。虽然波军参战的大部分兵力被击溃,但还是有320人被击毙,几千人成为俘虏,许多人负伤。

虽然粉碎了波军的反扑,但迪特里希手下将士已经筋疲力尽了,连续不断的战斗让全体官兵失去了兴奋感,开始变得麻木不仁。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执行命令,下车战斗,然后上车继续进军。

这个时候,迪特里希了解到,他们(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奉命加入向维斯瓦河冲刺的大军行列。这一次,陆军上级给迪特里希下达命令的态度是十分谦逊的。事实上,一天后,第13军就把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的作战隶属权移交给德国陆军第16军。

1939年9月9日,迪特里希率领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前出到华沙西南的普拉斯多夫,陆军第4装甲师和第31步兵师分别在“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两翼掩护。一整天的时间,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连续击退了波军多次反突击,当然他们也遭到了波军炮兵猛烈的轰击。在部分地段,波军疯狂的反扑甚至迫使部分德军坦克群后退。

9月11日,迪特里希接到上级命令,要他率领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赶赴布楚拉河,参加德军围歼波军重兵集团的战斗。根据通报,9月9日夜,波兰陆军波兹南集团军所属的第14、第17、第25和第26步兵师,以及波多尔斯卡和大波斯卡骑兵旅以及部分轻坦克部队,对德国第8集团军的侧翼,也就是列契察和罗威察两地实施猛烈反突击,给德国第24步兵师和第30步兵师造成了惨重的损失。连续两天的战斗中,德军被波军击退了19公里远。虽然德军把第17步兵师也投入战斗,但还是没能守住阵地。

波兰波兹南集团军的突击,确实给德国第8集团军造成了严重威胁,迫使柏林的德国陆军总部决定把附近所有可用的兵力统统调过来,堵截波军的突破。继德国第1装甲师和第4装甲师赶赴战场,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也乘坐卡车赶了过来。

9月15日,德国第1装甲师强渡布楚拉河展开攻击,迪特里希的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迅速跟进。第二天,当德国第1装甲师和波兰第25装甲师在鲁斯基爆发激战时,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乘机沿着布楚拉河两岸向维斯瓦河攻击前进。一旦抵达目的地,迪特里希将指挥部队封锁维斯瓦河,阻止波兰的波兹南集团军跨过布楚拉河往华沙方向突围。虽然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得到了强大的炮兵和德国空军的支援,但战斗并非一面倒。波兰陆军也拥有大量炮兵,并在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展开攻击前就实施了猛烈的炮火压制。血战一直持续到22日,胜负才终于见了分晓。1939年9月24日,整个“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作为国防军第29师的一部分,参加了莫德林南面的防御作战。

达成突破后,迪特里希随即命令部队向莫德林突击。当他准备率部从南面对莫德林要塞实施突击时,肯普夫装甲师却先迪特里希一步,于9月29日拿下了莫德林要塞。

10月6日,波兰境内最后一股有组织的部队逃往罗马尼亚或放下了武器,波兰战役落下了帷幕。

对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在波兰战役的表现,迪特里希自然是深感满意,他为部下自豪。但初战告捷的背后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团在波兰战役中共有123人战死,306人负伤,约占全团兵力的15%。伤员中就有贡特尔·安霍尔特和威廉·蒙克,但两人很快痊愈。

为了嘉奖迪特里希在波兰战役中的出色表现,希特勒授予迪特里希新的一级和二级铁十字勋章各一枚;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的汉斯·贝克尔、马克斯·汉森和库尔特·梅耶也获得了二级铁十字勋章;特奥多尔·威施和威利·比特里希甚至还两次获得二级铁十字勋章。虽然比特里希已经45岁,但却像一名年轻的党卫队突击队员似的,冲进波军战斗队形,和对方拼刺刀。

10月,迪特里希奉命移驻普拉格。但他和他的部下们更想回国,想和亲人团聚,述说一下自己在波兰战场的征战历程。陆军拒绝了迪特里希的请求,认为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不能搞特殊。最后,迪特里希还是成功了,11月8日他回到了德国,并在慕尼黑的贝格伯劳凯勒啤酒馆晋见阿道夫·希特勒。在他们离开后不久,啤酒馆内安放的一枚炸弹爆炸,显然这是某个反对派试图暗杀希特勒的举动。

迪特里希很可能向希特勒请求让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团回国,因此在两人见面几天后,党卫军“阿道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