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友爱(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7 06:16:07

点击下载

作者:于永玉,吴亚玲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团结友爱(上)

团结友爱(上)试读:

前 言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她不仅是一个流动的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同时,也是发展中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中心与主轴。所以,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际是进行“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她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传统与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世界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弘扬也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为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造人类当代精神文明,推进世界伦理道德的发展与建设,树立新的荣辱观,我们编选了本丛书,本书共分三大部分,即:理论卷,故事卷和名言警句卷,并参考有关书籍做了分类。

各分册编排结构有综述,着重阐述本德目内涵、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然后,是所选取的内容集合。每个故事每条言论根据揭示德目的需要进行了再编写,力求以内容明伦理、明思想、明形象、明榜样,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本书编纂出版,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前辈的关怀支持。同时,我们在再编写过程中还程度不同地参阅吸收了有关方面提供的研究资料、历史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志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在筛选编写、综述论证等方面,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可能有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各界及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2006年6月

综 述

从广义上看,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人际关系的伦理准则,是华夏社会和炎黄子孙繁衍不息、繁荣昌盛、稳定统一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柱,是形成民族自强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美好风尚,是以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为内蕴实质的崇高的境界情操。

团结友爱作为一种社会的公德和准则,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优良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即“爱人”的道德学说,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友爱互助、精诚团结的伦理思想基础。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诸多代表人物,在仁爱互助的伦理道德方面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补充、发挥和深化。像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孟子提出“仁者无敌”,“得道多助”,诸葛亮提出“集众思,广忠益”,等等,使仁爱、互助、团结、协力成为维系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公德准绳和行为规范,并逐步发展成为道德理论的体系。

团结友爱作为一种优良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表现于社会历史生活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领域。这里有的是兄弟之间,骨肉相依,同命相连,相濡以沫;有的是朋友之间,亲如手足,休戚相关,患难与共;有的是君臣之间,君明臣贤,肝胆相照,同心同德;有的是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平等互助,友好往来;有的是国家之间,相互尊重,互通有无,共同发展;还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厚德载物”,胸怀宽广,包容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遵循自然规律,有效地维护生态的平衡均势,保持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

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流传着许多团结友爱、精诚互助的故事,像“负荆请罪”、“高山流水觅知音”、“萧何月下追韩信”、“诸葛亮任人唯贤”、“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等等,都生动表现了古代杰出人物团结友爱的美德。

团结友爱作为一种优良的道德品格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从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息存活的角度来看,在生产力还不发达,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社会,常常要依靠团结互助的力量才能战胜各种天灾人祸,并且在共同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创造了像都江堰一类的伟大工程,充分显示了人民并肩劳作、齐心协力的效益。特别是数以百千次的大小农民起义,或在局部短时间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或是推翻腐朽的王朝,迫使新的当权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恢复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宁,同样表现了农民劳苦大众团结战斗、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

从历代统治者角度来看,凡是贤明有为,在历史上不同程度上做出贡献的君王,大多都能实行招贤纳土、知人善用,善于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以形成上下一致、同心同德的政治局面。

从一个人的生活角度看,只有善与人处,能与人合作的,才能求得进步,求得发展,求得事成。所以,民间世代流行许多的谚语格言,像“一人有事,众人相帮;一家有难,众邻相帮”,“人多力齐推山倒,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帮人帮到底,救人救到头”,“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等等,就是对劳动人民团结互助道德品格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团结友爱作为一种道德思想准则和情操行为,具有中华民族美行美德的鲜明特点:一是形成了优良的传统,渊远流长,根深蒂固,由古至今一脉相承,具有历史的悠久性和社会的延续性,并且与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保持着紧密的关系。传统的民族文化构成团结友爱道德行为的知识内含,团结友爱道德行为又构成传统文化的实践表现,使团结友爱的道德规范具有了文化的品格。二是形成了一种全社会共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具有深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管社会历史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和坎坷,但团结友爱作为一种公德却为历代所继承、发展,特别是到了封建王朝濒临终结的历史时期,在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时,这种历代相传的团结友爱道德品格便升华为一种抵御外侮的昂扬不息的爱国力量,一种不屈不挠、英勇战斗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三元里抗英和虎门焚烟的威武雄壮的场面,谱写了一曲曲中华民族凛然大义、精诚团结,共同反击帝国主义侵略的英雄史诗。三是它具有丰富的实践形态,又具有深刻的理论形态。自古以来,历代贤人志士、大家学派,都在总结中华民族团结友爱道德精神方面多有建树,形成了学说、系统和理论,具有道德理论的较高层次和水平。

团结友爱作为一种道德思想行为和社会公德规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和重要作用。学习、总结、继承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不仅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了万众一心的铜墙铁壁,汇成了坚不可摧、排山倒海的时代洪流,终于取得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而且在进行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今天,弘扬传统美德的精神,使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团结一致,振兴中华,发展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现实作用,而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使他们同心同德,团结友爱,致力于四化建设,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齐景公欲速不达见深情

齐景公(?—前490),名杵臼,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一前490年在位。

这一年,齐景公到少海出游。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有人从国都赶来报告,说:“国相晏婴得了重病。如果国君不能马上回京,恐怕就见不到他了!”景公听了,急得不知所措。半天,才回过神来,命令最好的马车夫韩枢驾着最快的骏马繁驵(zǎng),立即赶回京都。

韩枢使出了浑身的节数,繁驵奔驰如飞。顷刻之间,已行了数十里路。然而,景公仍觉得车子太慢。他夺过了韩枢手里的鞭子和缰绳,亲自驾驭起来。嘴里还不住地叨念:“晏婴啊晏婴,我的好爱卿,我说什么也得见上你一面!平仲啊平仲(晏婴的字),我的好帮手,我就要赶到你的身边!繁驵啊繁驵,都说你是千里马,原来却是这般模样!像你这样迟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晏婴!”

其实,繁驵很懂人情,像知道国君的心思,“呼哧”、“呼哧”地喘着,简直不是在跑而是在飞。然而,景公仍感觉它跑得很慢,甚至觉得根本没有前进。景公失态地喊道:“下车,下车!”韩枢不知是怎么回事,煞住车子。只见,景公径直向京都方向跑去……

马跑得快呢,还是人跑得快呢?当然是马啊!虽然齐景公像小孩子似的办了“傻”事,欲速则不达;但是,病中的晏婴如果知道了他的国君如此为他犯“傻”,不知该怎样感激涕零呢!

齐景公身为齐国国君,心里能这样装着他的臣子,这是怎样深重的君臣之情啊!

伯牙和子期

春秋战国时,有个楚国人姓俞名瑞,字伯牙,在晋国做官,很善于弹琴。《学记》中曾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有一年,他到楚国去办事,顺便回家探望多年未见的亲友。

伯牙坐的船开到汉阳江口,因遇大雨无法继续前进,停泊在一座山脚下。过不多时,雨停了,江面上风平浪静,天空出现一轮明月。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伯牙兴致大发,对书童说:“点一柱香,把琴拿来,我要弹琴。”伯牙接过琴,调好弦,专心地弹了起来,弹了好一阵,他猛一抬头,发现岸上的岩石下面,有个人影,一动不动地站着,他吃了一惊,“啪”地一声,一根琴弦断了。伯牙很疑惑,叫童子去问船夫,这儿是什么地方?船夫答道:“刚才躲避风雨,停泊在山脚下,这里没有人家。”伯牙更加疑惑,心想:如果这里是集镇或大村庄,还说不定会有人听得懂我的琴,而在这荒郊野外,怎么会有听琴的人呢?或许是强盗要拦路抢劫吧!想到这里,他心里慌乱起来,不禁颤声喊道:“捉贼啊!岸上有贼!”船上的人都被惊动了,涌出船舱,准备上岸去。这时,只听岸上的人用平静的口气向伯牙喊道:“船上的先生,请不要疑心,我不是贼,是樵夫。今天打柴回来晚了,遇到暴风雨,就在这岩石下避雨,正听到船上有人弹琴,弹得太好了,我就一直站在这里听着。”伯牙听了这话,总算镇静下来。但接着却又说:“我在朝廷中做了多年官,找不出一个真正能听懂我弹琴的人。你一个乡野樵夫,也配听我的琴么?”岸上的人哈哈大笑,说道:“先生,你错了。常言道:‘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你以为荒山中一定没有能听懂琴的人么?那么请问,在这深更半夜里,为什么荒山脚下却有弹琴的人?”伯牙被问住了,他沉默了一下,便走近窗口,提高声音说:“你既然是听琴的,那么你说说看,我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那人笑答;“你刚才弹的是孔夫子赞叹颜回的那首曲子。歌词是: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你弹到这里,琴弦断了,没再弹下去,我记得第四句是‘留得贤名万古扬!’”

伯牙听罢大喜,忙把那人请上船来,只见他头带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背着一捆柴,腰间别着一把斧子,地道的樵夫打扮。

伯牙请那人在自己对面坐下,又叫书童端上茶来。他想,这个樵夫到底能懂多少音乐呢?我来试试他。于是他问:“从前孔夫子在房间里弹琴,颜回听到琴声中低音幽沉,就问孔夫子是否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孔夫子说:‘我弹琴时,看见一只猫在捉老鼠,我希望它能捉到,又担心到嘴的食物跑掉,这为猫担心的心情,不知不觉地在琴声中流露出来了。’这个故事说明,同一支曲子,弹奏时的心情不同,效果也会不同。如果我弹琴的时候,心里也在想什么,你能听出来吗?”樵夫说:“你先弹一曲,我试着听听,若猜得不对,请不要见怪。”伯牙调好琴弦,想起高山的雄伟姿态,开始弹奏起来,樵夫凝神听着,脸上现出愉快的表情,仿佛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庄严优美的旋律中。一曲完了,他轻轻拍着桌子,赞叹地说:“气势多么磅礴啊,好像雄伟的泰山一样。”伯牙听了不动声色,他沉思片刻,想起浩浩荡荡的江河又继续弹奏了一曲。琴声刚停,樵夫便高兴地站起来,连声称赞道:“好极了!就如同烟波浩渺广阔无边的江河!”伯牙万万想不到自己的心意,竟完全被樵夫猜到了,他惊喜万分,赶忙站起身,紧紧握住樵夫那粗壮的大手,激动地说:“美玉原来是藏在石头中的啊!我怎能凭地位、衣着来看人呢?太蠢了,太蠢了!多少年来,我一直梦想着会有一个能真正听懂我的琴,了解我的志趣的人,今天,我找到了,找到了!这就是你呀!”

这樵夫姓钟名子期。从此,伯牙和子期成了知心朋友。后来伯牙又一次来访子期,却听到子期不久前病故的噩耗。伯牙悲恸至极,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说是子期死后,再无知音之人了,他也不再弹琴了。

伯牙、子期的相知,被传为千古佳话,后人慨叹道:“昔伯牙绝弦于钟期,……痛知心之难遇也!”

管仲与鲍叔牙

管仲和鲍(bào)叔牙是春秋时期齐国人。他俩自幼贫贱结交,相互间非常了解,非常知心。

管仲和鲍叔牙都勤奋好学,知识渊博,成了当时才华出众的名人。管仲做了齐公子纠(jiu)的老师,鲍叔牙做了齐公子小白的老师,两人各保其主。后来,齐公子纠和齐公子小白因争夺君主地位,互相残杀起来。公子小白胜利了,当了齐国的君主,叫齐桓公。而公子纠被逼自杀,管仲被俘,成了阶下囚。齐桓公准备处死管仲。鲍叔牙这时已做了齐国的宰相,他千方百计地解救管仲,并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管仲的才能大大超过我,要使齐国富强起来,非重用他不可。”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劝告,用最隆重的礼节,请管仲当了齐国的宰相。而鲍叔牙反而成了管仲的助手。两人同心辅政,齐桓公很快成就了霸业。九次大会诸侯,使齐国成了春秋时期五个霸主中最早和最有名的一个。

管仲功成业就,十分感激知心朋友鲍叔牙,逢人便颂扬鲍叔牙的美德。他说:“我起初在困难时,曾和鲍叔牙一起经商,分财利时,我自己多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因为他知道我贫困。我曾经给鲍叔牙计划事情,可是没有计划好,把事情办糟了,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君主赶走,鲍叔牙不认为我品行不好,他知道是我没遇到好时机。公子纠兵败身亡。我被关进囚车受到各种侮辱而我没有自杀,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我所耻的是功名不显于天下啊!真是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啊!”

管仲和鲍叔牙共同辅佐齐桓公长达40余年,为齐国建立了不朽的功业。他俩互相知心知意,团结合作的美德为后人所称颂。

伍举与声子两代世交

春秋时代,楚国的伍参和蔡国的子朝是很好的朋友。两家之间交往也很密切,他们的儿子伍举和声子从小相识,两代世交,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伍举长大后,娶了王子牟的女儿为妻。此后王子牟因犯法获罪,逃亡到国外去。这件事株连了伍举,伍举被迫逃往国外。他觉得晋国很安全,于是夜以继日地赶路去投奔晋国。

一天拂晓,伍举很早起身,背起简单的行装出发了。当他路过新郑郊外的时候,忽听背后有人叫他。回头一看,不禁又惊又喜。原来叫他的人是声子。这两位从小相亲而多年不见的好朋友,竟会在异国的土地上突然相逢,彼此都感到十分高兴。

于是,他们就折下路边的荆条铺在地上,相对而坐,同时拿出干粮来边吃边谈。伍举更是百感交集,想起了过去的往事;而如今,有家不能回,流浪在外,不禁眼圈红了。声子便问他:“兄长,你怎么到这儿来了?”伍举听到这,泪水涌出,便把自己不幸的遭遇告诉给声子。他哭着说:“岳父的事情,我并不了解。我完全是无辜的,今天又被迫离开楚国,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重返家园!””声子听了,对朋友的遭遇非常同情,就安慰他说:“兄长,你去吧,这次我也要到晋国去,正好和你同行。你先暂时在晋国住下来,我一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你重新回到楚国!现在你要振作精神,以后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当时,晋、楚两国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经常发生战争。在伍举投奔晋国后不久,声子被派到晋、楚两国去调节两国之间的关系。声子在晋国办完公事以后,就高兴地去看望伍举,并对他说:“兄长,回国的时机快要到了,你耐心地等着听我的好消息吧!”伍举紧紧握着声子的双手,感激得说不出话来,两行热泪不禁夺眶而出。

声子告别伍举后来到楚国。他始终记着伍举的事,寻找一切机会帮助伍举。一天,令尹子木问他:“晋国的大夫中人才多不多?”声子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便说:“多得很!个个才华出众,楚国是根本比不上的。”子木问:“他们是怎么物色到的?”声子说:“用不着物色,这些人都是从楚国跑过去的。”子木奇怪地问:“楚国的人怎么肯为晋国所用呢?”声子说:“楚国用刑太滥,有才能的贤人经常无辜得罪,都逃亡到晋国去。”声子接着说:“现在楚国的贤大夫伍举就是被迫出走的,他的岳父王子牟犯了法,本来同他毫不相干,却诬枉他,伍举无法申辩,只好逃亡到晋国去。如果他假手晋国来报私仇,楚国就休想太平了。”

子木听罢,心里十分惊慌,马上请楚康王赦免伍举,并宣布增加他的爵禄,派人到晋国去接他回来。伍举明了这一切,都是声子的功劳,只有声子帮助他,才使他终于回到了楚国。伍举对声子非常感激,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了。

此后,他们两家世代亲近和睦,伍举和声子的友谊,也流传后世,传为佳话。

信陵君与赵国处士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安釐(xi希)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

他窃符救赵,调动魏军迫使围攻赵都邯郸的秦兵退却,受到赵国上下的称颂。但担心兄长魏王追究窃取兵符的罪责,便在赵国长期地住了下来。

信陵君,礼贤下士,善识人才,广交好友,天下闻名。留赵后,他仍四处招纳贤士,交结五湖四海的朋友。当他听说赵国的处士(不做官的士人)毛公、薛公素有贤才,胸有谋略,颇有远见,便派人去召请。但毛、薛二人有意躲避,不肯来见信陵君。信陵君托人四处查寻,听说毛公藏身于赌徒之中,便一个人秘密地到赌徒中去察访,终于结识了毛公。又打听到薛公藏身于卖酒人家,于是又独自悄悄地到卖酒人家去寻访,终于也结识了薛公。

信陵君每日与毛、薛二公促膝交谈,论及天下得失之事,二公侃侃而谈,识见高远,睿智启人,信陵君颇得教益,遂引为知己。

赵惠文王的兄弟平原君,得知信陵君不顾自己身份经常出入赌徒之中和卖酒人家,便对自己的夫人说:“以前听说你弟弟信陵君为人出类拔萃,天下无双;今天看来,是徒有虚名,实际上是个行为荒唐的人!”平原君夫人把丈夫的一番话转告信陵君,信陵君听后不禁一笑,说道:“看人识士,不能仅仅看出身门第。我在魏国时,就听说了毛、薛二公的贤名英才,十分仰慕;来赵后,便一直渴望拜识。为了实现这个心中愿望,才不顾身份出入那些地方。既然平原君耻笑我,不愿与我这行为荒唐的人为伍,我也该知趣离开这儿了!”平原君听说信陵君要走,知道自己说错了话,便亲自登门谢罪,盛赞信陵君知人交友的美德,并再三挽留信陵君。于是,信陵君仍留赵国,名望更大了,许多贤人学士纷纷投到他的名下。

信陵君留赵达十年之久。秦国见信陵君不再归魏,便乘机发兵攻魏。魏王急忙派人赴赵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恐怕魏王未必能原谅他过去的窃符之罪,所以不准备归魏。他还告诫下人:有谁敢为魏王使者通报,立即处死!门客大多是跟随他离开魏国而在赵国定居的,他们考虑到自己的利害,谁也不敢去劝说信陵君。

这时,毛、薛二公,却不避杀头之险,挺身而出,坚决要求拜见信陵君陈述自己的意见。信陵君见到毛、薛二公很生气,责问他们:你们不知我的告诫吗?你们要置我于死地吗?毛、薛二公毫不畏惧,凛然正色地说:“公子知遇我等,视为知己,谊重如山;做真朋友就要为朋友大处着想。我们正是为公子的前途名誉才挺身冒死来谏的。请公子想一想,现在魏国有难而公子不愿救难,公子是魏国人,魏王是公子的兄长。倘使秦军破了大梁,灭了魏国,那时公子有何面目见天下人?”这一番慷慨陈词,说得公子顿然醒悟,心中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他连连赞叹地说:“对啊!你们说得太好了,真是令我茅塞顿开的良师益友啊!”

于是,信陵君动身归救魏国。魏王见了信陵君,不仅不追究盗符之事,还把上将军的印信授给信陵君。信陵君接受任命后,派使者遍告诸侯。诸侯各国听说魏国的信陵公子为将,觉得破秦大有希望,欣然同意遣兵协助。信陵君率齐、楚、赵、韩、燕、魏六国联军,大破秦军于黄河之南,打退秦将蒙骜,乘胜追击,直逼函谷关。

这样,信陵君威震天下。人称他“天下无双”,称他的兵法为“魏公子兵法”。信陵君却深感毛、薛二公关键时刻的教导之情,深感诤友良师的重要。

蔺相如与廉颇和好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功高位重,很自负。他对地位已经超过自己的蔺相如很不服气,常对人说:“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守地的大功。而蔺相如过去是个下贱人,只凭着卖弄唇舌就爬至我的头上!我真羞愧在他的名下。”发誓说:“我见到蔺相如,一定羞辱他。”

蔺相如听到了廉颇的话,知他正在气头上,就有意躲避着他,不肯与他见面,国王召集文武大臣上朝,相如常常称病不去。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门。远远望见廉颇也坐着车,从对面走来。相如急忙叫车夫把车拐到胡同里,躲藏起来,等廉颇走过去,才把车退出来,继续往前走。

门客们对蔺相如回车避见廉颇的做法实在看不惯,就找到他说:“我们离开亲戚朋友,到您这里办事,是羡慕您智勇双全,道义高尚。如今您的地位在廉颇之上,他说您的坏话,您不回击;您见到了他,像老鼠见了猫,又是躲,又是藏。一般老百姓也受不了这个窝囊气,您身为上卿,却一点也不感到羞耻。我们可忍不下去,请让我们走吧。”

蔺相如好言好语劝留他们说:“你们说,廉将军与秦王比较起来,谁厉害?”门客们答道:“当然是秦王厉害。”

相如点点头说:“是啊。秦王那么厉害,我敢在大庭广众之下痛斥他,侮辱他的左右大臣。我虽然很愚笨,难道独独怕一个廉将军吗?我考虑的是,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一文一武,同心协力,团结得好。如果我们俩像两只老虎,互相争斗,你死我伤,那正是敌人所希望的,我对待廉将军,是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面,个人的成见放在后面。”

蔺相如的话,很快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坐立不安,越想越受感动,内心十分惭愧。于是他脱掉上衣,光着膀子,背上荆条,跑到蔺相如家里,跪在蔺相如面前,痛哭流涕地说:“我心胸狭窄,为个人名位斗气。没想到上卿品质这么高尚,以国为重,宽以待我。我实在对不起你,特来向您请罪。”

蔺相如慌忙把他扶起,十分感动地说:“我是个卑贱的人,没料到将军严以责己到这等地步啊!”

从此以后,两个人变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他们团结一致,文武配合,为国效力,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攻打赵国。

萧何追韩信

项羽分封诸侯以后,汉王刘邦带着人马来到封地南郑(今陕西汉中东)。

汉王到了南郑,拜萧何为丞相,曹参、樊哙,周勃等为将军,养精蓄锐,准备和项羽争夺天下。但他手下的兵士们却都想回老家,差不多每天都有人开小差逃走,急得汉王连饭也吃不下。

有一天,忽然有人来报告:“萧丞相逃走了。”汉王急坏了,真像突然被人斩掉了左右手一样难过。到了第二天早晨,萧何回来了。汉王见了他,又气又高兴,问他:“你怎么也逃了?”萧何说:“我怎么会逃走呢?我是专追逃走的人呀。”汉王又问:“你追谁呢?”萧何说:“韩信。”

萧何所说的韩信,本是淮阴人。项梁起兵后,路过淮阴,韩信去投奔他,在楚营里当个小兵。项梁死了,又跟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当了个小军官。

韩信好几次向项羽献计,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十分失望。等汉王刘邦到南郑去的时候,韩信就投奔了汉王。

韩信到了南郑,汉王也只给他当个小官。有一次,韩信犯法被抓了起来,几乎要被砍头,幸亏汉王部下一个将军夏侯婴经过,韩信高声呼喊求救,说:“汉王难道不想打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斩壮士?”

夏侯婴看韩信的模样,真是一条好汉,便把他放了,还向汉王推荐。汉王派韩信做了个管粮食的官。

后来,丞相萧何见到了韩信,跟他谈了谈,认为韩信的能耐不小,很器重他,还几次三番劝汉王重用他,但汉王总是不听。

韩信知道汉王不肯重用他,趁将士纷纷开小差的时候,也找个机会走了。

萧何知道韩信逃走的消息,急得跺脚,立即骑上快马亲自去追赶他,追了两天,才把韩信找回来。

汉王听说萧何追的是韩信,生气地说:“逃走的将军有十来个,没听说你追过谁,单单地追韩信,是什么道理?”

萧何说:“一般的将军有的是,像韩信那样的人才,简直是举世无双。大王要是准备在汉中呆一辈子,那就用不着韩信;要是准备打天下,就非用他不可,大王到底准备怎么样?”

汉王说:“我当然要回东边去,哪能老呆在这儿呢?”

萧何说:“大王一定要争天下,就赶快重用韩信,不重用他,韩信早晚还是要走的。”

汉王说:“好吧,我就依你的意思,让他做个将军。”

萧何说:“大王叫他做将军,还是留不住他。”

汉王说:“那就拜他为大将吧?”

萧何很高兴地说:“这是大王的英明。”

汉王叫萧何把韩信找来,想马上拜他为大将。萧何直爽地说:“大王平日不大注意礼貌,拜大将可是件大事,不能像跟小孩子闹着玩似地叫他来就来。大王决心拜他为大将,要择个好日子,还得隆重地举行拜将仪式才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