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拔罐速查全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7 20:27:24

点击下载

作者:郭长青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对症拔罐速查全书

对症拔罐速查全书试读:

编写人员名单

主  编:郭长青

副 主 编:王艳娥 刘晓丽 王阳光

编写人员:牟书未 郑江丽 黄双燕 李 娜 柳志强 刘翠英 李 萌 李 宏

     张荣荣 马东玉 邵晗茹 刘听听 庄殿武 孙雪松 田 晰 韩 旭

     崔 月 吴金红 王立刚 王 丹 王自伟

摄  影:卢燕飞 李佳宁 史雪东 吴金红 刘 可 吕海光 芳 芳 曹晓龙

绘  画:孙海建 杨立国 陈禄阳 邱佳丰 张海月 王会民 孙志军

模  特:高若曦 李媛媛 刘 鹏 倪艳芳 唐新雨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对症拔罐速查全书/郭长青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3(养生轻图典)

ISBN 978-7-122-19670-5

Ⅰ.①对… Ⅱ.①郭… Ⅲ.①拔罐疗法 Ⅳ.①R244.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20309号

责任编辑:邱飞婵      文字编辑:赵爱萍

责任校对:陶燕华      装帧设计:央美阳光

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邮政编码100011)

印  装:北京瑞禾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710mm×1000mm 1/16 印张15 字数244千字

2014年4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购书咨询:010-64518888(传真:010-64519686)

售后服务:010-64518899

网  址:http://www.cip.com.cn

凡购买本书,如有缺损质量问题,本社销售中心负责调换。

定  价:39.80元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前 言 FOREWORD

身体不适,只要拔上两罐,马上就会感觉轻松很多。这就是中医拔罐疗法的神奇之处。拔罐疗法在我国已经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虽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出现,但发展过程十分缓慢,长期以来主要用于治疗痈肿疮毒,直到清朝末期亦是如此。不过进入现代后,拔罐疗法被极大地拓展和认识,不仅疗疾范围、种类更加丰富全面,效果也更加明显,同时在大众中的影响也日益增强,甚至可以说,现在拔罐疗法已经成为一种非常简单、实用、流行的养生疗法。

为了使广大读者可以掌握拔罐这种健体祛疾的“绿色疗法”,编者师承前贤的经验,并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编写了《对症拔罐速查全书》。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拔罐的理论知识和准备,其他章为常见病症、妇科、男科疾病、儿科疾病、美容瘦身等多种常见病症和自 我保健的具体拔罐治疗法。

本书采用了读者易读、易学、易懂的图解形式。每一种拔罐疗法都配有真人拍摄图与形象的穴位图,同时将拔罐时必知的方法、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常用经穴、位置、主治及手法做了系统说明,以便读者能够更精准、更迅速地找准拔罐穴位。相信即使是对穴位不了解的初学者,看完本书,也能轻松学会拔罐,“掌”握全家健康!编者2014年2月第一章 拔罐前的准备拔罐疗法原理认识拔罐起源和发展

拔罐在古代被称为“角法”。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用牲畜的犄角,比如羊角、牛角灯,磨成有孔的筒状,刺激痈疽后,以角吸出脓血,这是最早的拔罐疗法。

有关拔罐的最早的文字记录可见于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如在治疗痔疾里便有:“……以小角角之,如熟二斗米顷而张角,系以小绳,剖以刀……”的记载。这说明当时的角法是治疗痔疾的综合措施之一。

尽管此书并没有详细说明角法的确切含义,但从“角之”与“张角”等字义分析,我们就不难推断,在先秦的时候,我国古人就已经利用负压原理的角法治疗疾病了。

纵观晋代的书籍,我们能找到以制成罐状的兽角吸拔脓血毒汁,治疗疮疡脓肿的文字记载。《备急千金要方》提出针角疗法的禁忌证。所谓针角,是先在病变处施以针刺,然后再予角的一综合性排脓措施。由此可见针角的临床适应证,原是用以治疗软组织损伤化脓性疾患的。而对于软组织化脓性疾患,如肿瘤、淋巴结核、血管疾患等则均列为针角的禁忌证。这种角法的出现,比之先前的角法不仅更进一步,而且还提出了禁忌之症,同时亦让我们窥到了现代刺血拔罐法和针罐法的端倪。

唐代始用竹罐代替角罐、陶罐,这也是最早记载的竹罐制作和以水煮罐的吸拔方法,是水罐法的雏形。同时对拔罐疗法的适应证、操作方法、罐具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从理论、操作和临床等形成比较完整的方术的独立学科。

宋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角法”(拔罐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作了论述。凡红肿高大,阳热实证为拔罐适应证;反之,痈疽初起或阴寒虚证则列为禁忌。

明代,第一次提出了以中药煮竹罐用于临床。清代,拔罐疗法在各方面均有了进一步发展。首次把辨证用药和拔罐疗法紧密结合起来,专门记载了先用针刺,继用中草药煮罐后拔之的针药筒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医学出现了全新的面貌,拔罐疗法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并且走向了国际化。无论是在罐的材质上还是拔罐的方法上,临床应用上都有许多新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相互促进,从而使拔罐疗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也日渐提高。在罐的质料上不但有陶瓷罐、玻璃罐、竹罐,现在还有“经络电动拔罐”、“红外线真空拔罐”。

在操作技术上更是日趋翻新:有单用拔罐法、多个罐排灌法、带针留罐法、刺络拔罐法、多罐丛拔法、连续扛拔法、循环滑动法、走罐法、接针经节段拔罐法、内脏表层反射区拔罐法等。治疗范围也从单纯的吸拔脓血发展成治疗风寒痹证、虚劳、喘息等外感内伤的几百种疾病。

拔罐疗法之所以受到如此的欢迎,是因其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实施过程中患者无痛苦而且疗效显著。拔罐疗法的特点

拔罐疗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各种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罐内负压,使得罐吸拔在经络、腧穴、患处或者体表的某些部位,产生刺激,使被拔的部位的皮肤产生充血、瘀血或者起疱现象,促进该处的经络通畅、气血旺盛,以达到祛病保健的目的。

拔罐疗法有许多优点和特点,所以在民间流传广泛,深受百姓的喜欢,其具体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适应证广泛。

◆ 疗效好、见效快。

◆ 简便易行。

◆ 经济实用。

◆ 安全,无毒副作用。拔罐疗法的保健原理中医传统理论与认识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为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都是联系在一起且密不可分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的整体。

中医从这一点出发,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五脏、六腑为中心,四肢百骸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使内外相通,表里相应,彼此协调,相互为用,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实现整体的生命活动。

当我们刺激人体的某个部位或者人体的某个部位发生病变的时候,都会引起人体相应的全身变化。人体能够保持阴阳平衡,气血流畅,适应内外环境,进行正常的人体活动,多是依靠人体内的“自控调节系统”来实现的。这种自控调节系统的结构是由大脑-脊髓-经络(包括运行其间的气血、津液)和皮部组成。

中医学的发病学认为:疾病正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即脏腑功能失调。病从外入,必先见于外。病邪由外入内经皮-络-经-腑-脏是疾病的基本转变次序;反之,病从内生,必形见于外,全身病变反映于局部,局部反映了内部病变。

拔罐疗法正是遵循中医理论,在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及针灸腧穴学说等的指导下,随罐具、操作方式、穴位选择、配合疗法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活血行气、温经散寒、消肿止痛等不同疗效,从而可将充斥于体表、经络、局部病灶,乃至脏腑中的各种致病因素,得以祛除,使失调的脏腑功能得以恢复,最终使疾病痊愈。

综合古人对于拔罐疗法的认识和临床应用,我们可以将拔罐疗法的保健作用归为10个方面,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调整阴阳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整个体系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发病规律,来指导临床的应用和确诊。正是由于阴阳保持着对立与平衡,我们的人体才能正常活动。正是这种“阴平阳秘”、“阴阳调和”,才保持了人体各组织器官、脏腑的生理功能,即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因某种原因使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则致阴阳失调,会使机体发生疾病。《黄帝内经》中提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载:“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所以,调理阴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成为治疗的关键。

拔罐调整阴阳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经络腧穴的配伍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与其他方法配合应用来实现的。例如:拔关元可温阳散寒,拔大椎可以清泄阳热。再如脾胃虚寒引起的泄泻,可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及背部腧穴、天枢、足三里、脾俞、胃俞等,并在拔罐前后配合灸法,以温阳散寒。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而引起的项背痛、头痛、高血压病等,则可取大椎,用三棱针刺血后加拔火罐,以清泄肝之阳热。诸如此类,通过拔罐治疗,使机体的阴阳之偏盛、偏衰得以纠正,促使阴阳转化、消化,达到阴阳平衡,调整某些脏器之功能。

疏通经络

人体的经络就像网络一般,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将人体的脏腑与肢体联系成有机的整体,承担着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的气血运行、输布、濡养、联络、调节作用。因而它不仅把气血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去,而且使人体内外、上下、左右以及各个组织器官之间,保持着有机的密切合作、协调与平衡,若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破坏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就会产生种种病变。古人拔罐图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经络气血失调是导致疾病产生的又一个原因。拔罐疗法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的机理,通过对经络、腧穴的负压吸引作用,在脏腑经络气血凝滞或经脉空虚时,引导营卫之气复来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衰弱的脏腑功能得以振奋,鼓舞正气,加强驱除病邪之力,从而使经络气血恢复正常,疾病得以祛除。《灵枢·经别》载:“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也就是说,人体只有阴阳平衡,经脉相通,气血顺畅才能不生病。临床常用的循经拔罐法、走罐法及刺络(刺血)拔罐法等,均有明显的疏通经络功能。行气活血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由此可以看出,通过经络、血脉,气血对人体起推动、温煦、濡养等重要作用。气属阳,血属阴,气血的偏盛偏衰导致了体内的阴阳失衡。阴阳若失调,脏腑之气与经络之气亦随之发生逆乱。

脏腑之气与经络之气是构成脏腑、经络的最基本物质,又是推动和维持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脏腑功能失调,心脏的搏动、肺的宣发与朝百脉、肝的疏泄等必然失调,影响了气血的运行。经络之气逆乱,营卫气血的运行被阻,则发生痿痹等病。寒则气凝,瘀则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由于寒、气、血的互为因果,从而形成气滞血瘀之病变。拔罐疗法则从其穴前导之,或在对应之穴启之,使所闭之穴感受到刺激,循经传导,则所滞之气血亦缓慢通过其穴,而复其流行,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增强体质的作用。拔罐又通过“吸拔”、“温通”作用,促进血液流量,人体气血畅通,达到活血行气的作用。化瘀散结

瘀血乃是疾病过程中产生的病理产物,也是引起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瘀血形成后,不仅会让血液失去正常的濡养作用,还会影响全身或者部分血液的循环,产生疼痛、出血或经脉瘀塞不通,内脏发生癥积,以及产生“瘀血下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

拔罐作用于肌表,通过对经络、穴位或病变部位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使体表组织产生充血、瘀血、出血、放血等变化,改善血液循环,使得气血通畅,化瘀解滞,组织、皮毛、五脏六腑得以濡养,鼓舞、振奋人体气血功能,使得人体生命活动正常。瘀血温经散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胜则阳病”,阳气受损,失其温煦气化作用,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寒性凝滞、收引,主痛。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痹阻;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出现气血凝滞、血脉挛缩而头身疼痛,脉紧,筋脉拘急而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火罐吸着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局部皮肤感受器、经络,传导给相应的组织器官,使体内寒邪得以拔出体外,从而达到“温经散寒”的双重治疗功效。通利关节

风、寒、湿等邪侵袭人体,痹阻于筋脉,致使关节发生红、肿、热、痛等病理变化,进而导致机体活动障碍,主要病机是因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而疼痛、拘急、屈伸不利。

拔罐疗法具有驱风散寒,温经通脉,疏通气血之功效,通过其温热、机械刺激及负压吸拔作用,吸出筋肉血脉中的风寒,逐其湿气,从而驱除筋络之邪,筋脉关节得以濡养、通利,按着腧穴在患处施行此法,通利关节之效更显。消肿止痛

所谓“不通则痛”,风、寒、湿、瘀等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致使局部发生红、肿、热、痛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同时疼痛又进一步加重气血的痹阻。拔罐具有活血散瘀、温经散寒、通利关节等作用。经脉通畅,气血运行无阻,通则不痛。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称其为火气罐,用以治疗风寒头痛、眩晕、风痹及腰痛等症而不必服药。发汗解表

肌表是人体的藩篱,外感六淫伤人,一般都先出现表证,此时邪气较浅,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通过人体的潆潆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风寒邪气随气水出。”拔罐通过吸附作用、温热和良性刺激的神经反射作用,达到发汗、驱寒之用。此作用不仅主要治疗外感六淫的表证,对凡是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汗出而寒热不解的病证,如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等初起之时兼表,或需先除表证时皆可用之。托毒排脓

湿热火毒之邪蕴结局部,阻碍气血运行,而出现红、肿、热、痛、脓成、化脓等一系列表现,日久火热毒邪伤及阴液而出现阴虚内热或热毒炽盛的实热之证,危及生命。对于毒气郁结、恶血瘀滞之症,在未成脓之时,施以拔罐疗法,尤其是针刺之后拔罐,由于罐内形成负压,吸力很强,可使毒血吸出,气血疏通,瘀阻消散。已经化脓时,可托毒排脓,症状迅速减轻。扶正补虚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关系人体的正气与邪气,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和其抗病、康复能力。拔罐可拔除体内各种邪气

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痰饮、瘀血以及跌扑损伤等。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即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正能胜邪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由此可看出,正气不足是导致疾病产生的根本,邪气是发病的条件。

随着邪正双方的变化,疾病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病机和证候。在临床治疗疾病时,应按着“实则泄之,虚则补之”的法则进行,但当先泄去脉中的邪气而后再调其虚实。

拔罐疗法除了具有拔除体内的各种邪气,使邪去正安的作用外,同时还具有扶助正气的作用。拔罐通过对机体局部的良性刺激,再依靠人体调节系统传达和调节,从而起到调整某些脏器功能的作用,使之达到扶正祛邪,阴阳平衡的功效。如脾胃虚寒性胃痛治疗则应以扶正为主,可选用上腹部和背部的腧穴,行拔罐治疗。

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可以对病变部位进行刺血拔罐,以祛除风邪,配合曲池、血海以调营扶正。邪气祛除,营卫调和,则病自愈。

许多临床实践证明,刺血拔罐法祛邪作用最佳,而火罐及熨罐法的温阳扶正作用最佳。对于一般人,多是循经拔罐,比如小儿消化不良,背部腧穴拔罐、走罐,可起到补虚泄实,畅行气血,扶正固本,调整阴阳,去病强身,防病保健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与机制探讨

随着我国医学的发展与医学模式的不断改变,人们已经逐渐认可非药物治疗,拔罐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根据临床历代医学家的研究和现代医学理念,我们可以将拔罐疗法的现代的作用机制简单归纳为10类。机械刺激作用

拔罐疗法是一种刺激疗法。拔罐的时候,由于罐内空气热胀,又逐渐冷却,压力下降而形成负压或用其他器具将罐内空气抽出而形成负压,具有相应吸引力,通过罐内的负压,使局部的组织充血、水肿,产生刺激和相应的生物作用。负压的吸拔力越大,刺激的强度越大,反之则愈小。

人体感受其刺激,通过神经体液机制,反射性地调节兴奋和抑制过程,使整个系统趋于平衡,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在临床实践中,轻而缓和的拔罐,可使神经受到抑制,强而急的拔罐则使神经兴奋;当过强过重的吸拔时,又使神经抑制。身体处于兴奋状态时,拔罐可使其抑制;身体处于抑制状态时,拔罐可使其兴奋。温热刺激作用

传统的火罐、油火罐、水罐、药罐具有较为明显的温热作用。新型的负压吸罐也可对局部皮肤产生温热刺激作用,这种刺激会造成局部的浅层组织被动充血,使得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血液循环加速,从而改善皮肤的血液供应与营养供给,增加皮肤深层细胞的活力,增强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网状细胞的吞噬能力,使局部温度升高,增强局部耐受性及机体抵抗力,提高免疫力。消炎止痛作用

皮肤表层是人体最为敏感的部位之一,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程度都能造成伤害性刺激,释放致痛物质导致疼痛。同时局部的组织在刺激下也发生炎症反应,产生炎性渗出物和一系列红、肿、痛等病理变化。

拔罐疗法的负压、吸吮、熨刮、牵拉、挤压皮肤和浅层肌肉的良性刺激,可引起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神经调节,从而改善局部内环境,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病变部位组织细胞的恢复与再生。吸拔之后可改善局部血液的循环,驱除炎性渗出物及致痛因子,能够减轻或者消除对神经末梢的刺激,消除疼痛和肿胀。吸拔之后局部白细胞数目的轻微增多和吞噬功能的加强有消炎作用。调节血液循环作用

不少疾病发生的时候,都会造成组织器官的微循环的血流不畅,血管紧闭,造成血液供应较少,或者血管在一定程度上的麻痹,使血流缓慢,代谢产物不能顺利排除,营养供应不足。

拔罐所产生的充血、瘀血或者走罐、刮痧拔罐所产生的血液往复灌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负压的良性刺激,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张功能和管壁的通透性,加强局部血液循环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用针刺激后再作吸拔有“放血”作用。经过“放血”,血管迅速恢复舒缩功能,血液流通好转,有限度放血是一种良性刺激,它的后作用是反射性调节使血管运动恢复正常。“放血”作用改善血液流变性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循环的血量一般都是保持相对的平衡,当对某个穴位或者部位进行拔火罐疗法的时候,使得这个部位或者穴位充血或者出血,则造成血液留出血管外,血管流量也就相应减少。血管内外相对平衡环境被打破,因此组织间液,势必向血管内渗透,这样亦影响了细胞内外液的变化及离子的变化,同时影响血液化学成分,如营养素、调理素、干扰素、酶系统以及pH值的平衡,当然也影响到血管壁上分布的神经,如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这些都向有利于机体方面转化。改善微循环作用

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间物质的交换。拔罐疗法可调整微循环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调节新陈代谢,改变局部组织营养,而且还能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增强了机体的抵抗力,达到消除疾病,恢复身体各部分正常功能的目的。调节免疫功能作用

拔罐疗法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增加白细胞数量并且提高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提高人体抗病能力。一系列良性刺激,通过神经系统对人体的调节,使皮肤对外界变化的耐受力和敏感性增强,在不同程度上又进一步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调节神经系统的作用

拔罐疗法产生的自身溶血现象,释放组胺、5-羟色胺等神经介质,给予机体一系列微弱的良性刺激。

此种刺激首先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质;加之拔罐疗法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此种刺激作用则可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兴奋和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以加强大脑皮质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和管制功能使患者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进机体恢复其功能。针罐心俞、肾俞

这种双向的神经调节功能,实际上是根据人体病理进行良性的调节,拔罐疗法具有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对某些神经方面的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吸拔头面部穴位可以治疗神经性头痛、失眠、神经衰弱等;吸拔背部穴位能催吐,又可以治疗神经性呕吐;吸拔腹部穴位可以治疗肠麻痹和腹泻。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拔罐疗法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不仅对血液循环、神经有双向调节作用,还对血压、消化、内分泌具有双向作用。心动过速时减慢,心动过缓时加快;高压使之降低,低压使之升高;增加肺的通气量,使呼吸功能加以改善;当胃肠处于抑制状态时,拔罐可兴奋胃肠功能,反之抑制胃肠功能,可使胃下垂上提,十二指肠壁龛影愈合;可使增高的血清胃泌素下降等。这种双向调节作用是与疾病好转相一致的。解毒作用

拔罐产生的负压可让死亡的上皮细胞迅速脱落,加强局部血液扩张,使得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血流量增加,改善皮肤的呼吸作用,让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更加通畅,协助和加强了肾脏排泄体内新陈代谢的废物。负压使皮肤表面产生微气泡溢出,排除组织的“废气”,加强了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从而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除,加强了新陈代谢。

拔罐还能增加机体的氧化过程,进行保健治疗后,可让氧的需要量增加10%~15%,排氮量、排尿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泄量都有所增加,促进体内脂肪代谢,减少脂肪在体内各部位的储存和积累,从而可起到减轻体重的效果。拔罐排出毒素拔罐常用工具与方法拔罐的罐具

传统罐具有竹罐、陶瓷罐、玻璃罐、兽角罐、金属罐和木罐。

现代医疗结合传统的罐具,又产生了许多新型的罐具,主要有下面几类。陶瓷罐按罐具材料分类塑料罐

塑料罐是用耐热塑料压制而成。其规格和型号与玻璃罐相似。

适用:抽气排气法。

优点:轻便,携带方便,不易破裂。

缺点:不能观察罐内变化,容易老化。塑料罐橡胶罐

橡胶罐具是按照玻璃罐的形状和规格,以具有良好伸缩性的橡胶制造而成。近几年,橡胶产业发展较快,根据治疗要求不同,从而产生了各种规格和形状的橡胶罐。

橡胶罐的口径小至可用于耳穴;根据治疗的不同需要,有的还将罐内作一个凹斗,放入不同的药物,以增强拔罐治病的效果。橡胶罐

适用:抽气排气法。

优点:结实、不易破摔,不必点火,携带方便,自身便可进行拔罐治疗,适用于耳、鼻、眼、头皮、腕踝部和稍凹凸不平等特殊部位拔罐。

缺点:价格高,负压吸引力不够强,无温热感,只能用于吸拔固定部位,不能用于走罐等其他手法,不能高温消毒,不透明,无法观察罐口皮肤的变化。有机玻璃罐

有机玻璃罐是用有机玻璃制成的。其规格、型号与玻璃罐相似。

适用:抽气排气法。

优点:轻便,容易携带,不易破裂,透明,易于观察罐口皮肤的变化。

缺点:价格昂贵,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有机玻璃罐按配用治疗仪器分类

01 电热罐

罐内安有电热元件称电热罐,有艾灸效应。

02 红外线罐、紫外线罐、激光罐

配红外线、紫外线灯管、激光发生器的罐具分别命名为红外线罐、紫外线罐、激光罐,各具有相应的治疗作用。

03 刺血罐

将刺血器安置于罐顶中央,称为刺血罐,可在拔罐过程中起刺血作用。

04 灸罐

罐内可架设艾条,待灸后再排气的罐具称为灸罐。

05 离子透入罐、磁疗罐

安有离子透入器设备或磁铁的罐具分别称为离子透入罐、磁疗罐。按罐具型号大小及用途分类

01 微罐

用于眼、耳、头皮、腕踝部的口径很小的罐具称为微罐,多由橡胶制成,最小者口径仅1毫米。

02 整体罐

在浴缸上安装可开启的有机玻璃全封闭罩,罩上有管贯通浴缸外,内侧连接鼻罐扣在鼻部,外侧连接氧气的罐具。据报道用此罐治疗可使人体处于负压状态。至于是否每天如此拔罐让人体如同生活在高原地带一样而有助于长寿,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03 鼻罐、耳罐、肛罐

鼻罐、耳罐、肛罐因用于特殊部位而得名,多由橡胶制成,也有以玻璃或有机玻璃制成连接抽气设备的,其形状因部位和临床需要而各异。

随着科学与医术的发展,或许在将来可以实现罐具的自动化控制,根据治病的具体需求制造成合适的罐具。按排气方法分类

01 抽气排气罐

抽气排气罐是指用抽出罐中气体方法排气的罐具,主要有以下4种。

◆ 注射器抽气罐或空气唧筒抽气罐。

◆ 橡皮球排气罐。

◆ 电动吸引器排气罐。

◆ 旋转手轮活塞式负压拔罐。

02 挤压排气罐

挤压排气罐是指用挤压罐体排气法排气的罐具,一般是指橡胶罐,其外形与玻璃罐相似,优点是结实,不容易摔碎,能够避免烫伤,能轻松掌握,携带方便,患者可自行拔罐或穿着衣服拔罐。缺点是不能看到拔罐部位的变化。按起罐方法分类

常见的是两类,大部分属于手工起罐类,另一类是带有自动起罐器。后者是在罐具底部正中钻一个直径约0.35厘米的圆孔,在圆孔处安装自行车气门芯一个,其内外侧垫橡皮圈(可用自行车内胎制成),拧紧罐内外的螺丝,使之密闭,起罐时放松螺丝即可,优点是可避免负压大时起罐的紧痛感,也适用于初学拔罐者。拔罐的辅料燃料酒精或白酒

火罐是以火热作为排气的手段,因此,在治疗时常选用热能高而又挥发快的酒精作为首选燃料,其浓度为75%~95%。在家庭拔罐如无酒精时,可选用高度数的白酒代用。酒精

酒精作为燃料的特点是热能高、火力旺,燃烧后无油烟,可使罐内保持清洁,能迅速排出罐内空气,负压大,吸拔力强,当盖罐后火便速灭,不易烫伤皮肤。油料

在民间有些群众拔罐,常以食用油作为燃料,但它挥发得慢,又易污染皮肤,现在很少使用;若用应采取闪火法,以减少皮肤污染。纸片

纸片也是拔罐的常用材料,应该选择质薄者,以免造成燃烧不全影响排气,或因纸厚造成火炭坠落而灼伤皮肤,因此不宜选用厚硬及带色的纸张。因纸片燃点低,热力不够,影响排气,还会出现结炭坠落而烫伤皮肤,故一般不宜选用。消毒剂与润滑剂消毒清洁用品

酒精脱脂棉球是常用的消毒清洁用品,术前用以清洁皮肤、消毒罐具,拔罐时用以燃火排气。在拔罐过程中,有时可因失误而烫伤皮肤,故在术前还需准备一些纱布敷料、医用胶布、甲紫(龙胆紫)、烫伤药膏之类,以作应急之用。润滑剂

润滑剂是在治疗前涂在施术部位和罐口的一种油剂,以加强皮肤与罐口的密接度,保持罐具吸力。一般常选用凡士林、液体石蜡油、红花油、按摩乳及家庭用的植物油、水等做润滑剂。有时走罐为提高治疗效果常需润滑剂。针具

在拔罐治疗时,因常要选用不同的拔罐法,故需准备一些必要的针具类器材,如使用针罐、刺血罐、抽气罐时,需要注射器针头、针灸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针具。三棱针点刺拔罐吸附方法

常用的拔罐吸附方法有火罐法、水罐法、抽气罐法三种。火罐法

火罐法是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在皮肤上。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闪火法

用镊子夹95%的酒精棉球或用1根长约10厘米的粗铁丝将一段用脱脂棉和纱布包裹成一小鼓槌状,吸取酒精,点燃后在罐内绕1~2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闪火法比较安全,不受体位限制,是常用的拔罐方法,但须注意的是点燃的酒精棉球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投火法

将酒精棉球或纸片燃着后投入罐内,趁火最旺的时候将火罐迅速扣在应拔穴位上,这种方法吸附力较强,但由于罐内有燃烧物质,火球落下很容易烫伤皮肤,故宜在侧面横拔。贴棉法

用直径2厘米左右的棉花片,厚薄适中,略浸酒精,压平,贴在罐内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然后点燃约1秒钟后,将罐子快速扣在选定的部位上,即可拔住。这种方法须注意棉花浸酒精不宜过多,否则燃烧酒精滴下时,容易烫伤皮肤。架火法

用一不易燃和不易传热的物体,如小瓶盖等(其直径要小于罐口),放在应拔罐的部位上,上面放小团酒精棉球,点燃后迅速将罐子扣上。若施术部位不平,难以安置平稳的时候,可以在底部涂一些凡士林,以利于黏着。这种方法吸附力也较强。滴酒法

在火罐内滴入95%酒精1~3滴,保持罐口朝上,然后将罐横放,旋转1~3周,使酒精均匀地附于罐内壁上(不要让酒精沾到罐口,以免灼伤皮肤),点燃后手持罐底迅速扣在应拔的部位。注意酒精不要滴得过多,以免火焰随着酒精流溢,灼伤皮肤。水罐法

水罐法是利用沸水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拔在穴位上的方法。此法一般是先将5~10个完好无损的竹罐放在沸水或者药液中,煮沸1~2分钟,然后用镊子将罐口朝下夹出,迅速用凉毛巾紧扪罐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肤上。

煮罐时放入适量的祛风活血药物,如羌活、独活、当归、红花、麻黄、艾叶、川椒、木瓜、川乌、草乌等,即称药罐,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症。当归抽气罐法

此法是将罐紧扣在穴位上,将注射器从橡皮塞刺入瓶内,抽出空气,使其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使之吸拔在选定的部位上。常用的拔罐疗法火罐法

火罐法属于单纯拔罐法,是一种很常用的拔罐方法,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火罐法是指各种拔罐的方法,狭义的火罐法专门是指火力排气的拔罐方法,我们说的是专指。凡竹罐、陶瓷罐、玻璃罐……均可用于火力排气法。根据病情和应拔部位不同,可选用不同拔罐操作方法。罐具型号大小,可按病情和部位选用。术前准备

罐具可选用竹罐、陶瓷罐、玻璃罐等,然后根据拔罐的穴位来选择罐具。还应根据应拔部位的情况,决定选择直接扣法或间接扣法(垫罐法)而准备相应的器具。当拟用闪火罐法时,应准备备用罐,以便在罐口烧热时及时更换。拔罐方式

01 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罐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方法。留罐法是历史最为久远,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拔罐方法,在医疗和保健中经常使用。【适用范围】

适用于以寒邪为主的疾患。脏腑病、久病,病位局限、固定、较深者,多选用此方法。如经络受邪(外邪)、气滞血瘀、外感表证、皮痹、麻木、消化不良、神经衰弱、高血压病等病证,用之均有疗效。【操作要领】

第1步 凡病变部位较小或压痛点为一点,可用单罐;病变范围广泛,病情复杂者,用多罐。根据罐具多少不同,又分为单罐留罐法和多罐留罐法两种。后者因罐具距离与罐数不同,又分为密排法(罐距小于3.5厘米)、疏罐法(罐距大于7厘米)。

第2步 留罐时间一般为10~25分钟(不宜超过30分钟),小儿和年老体弱者以5~15分钟为宜。用多罐拔罐时,宜采用先上后下和从外向内的顺序;罐具的型号应当是上面小下面大,不可倒置。

第3步 实证多用泻法,单罐用口径大、吸拔力大的;多罐用密排法(吸拔力大),吸气时拔罐,呼气时起罐。虚证多用补法,单罐用口径小、吸拔力小的;多罐用疏罐法(吸拔力小),呼气时拔罐,吸气时起罐。留罐法可与走罐法结合使用,即先用走罐法,后用留罐法。

02 闪罐法

闪罐法是指将罐吸拔在应拔的部位后随即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时为止;若连续吸拔20次左右,又称连续闪罐法。此法作用较为明显,适用于肌肉萎弱、皮肤麻木或者功能减退的虚弱性病症、中风后遗症等。【适用范围】

凡以风邪为主的疾患,如肌肤麻木、疼痛、病位游走不定者,如肌肉萎缩、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弱病证及中风后遗症等,多采用此法。此外,由于此法属于充血拔罐法,拔后在皮肤上不留瘀紫斑,故较适合面部拔罐。皮肤不太平整,容易掉罐的部位也多用此法。【操作要领】

第1步 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蘸有适量酒精的棉球,点燃后迅速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拔于施术部位,然后将罐立即取下,按上述方法再次吸拔于施术部位,如此反复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第2步 操作者应随时掌握罐体温度,如感觉罐体过热,可更换另一罐继续操作。

第3步 通过反复的拔、起,使皮肤反复的松、紧,反复的充血、不充血、再充血形成物理刺激,对神经和血管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增加细胞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注意事项

拔罐的时候要小心火屑不要落在患者的身上,以免烫伤。在使用闪火法的时候,棉球所含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用贴棉法时,应防止燃着的棉花脱落;用架火法时扣穴要准,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走罐法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拉罐法、行罐法、移罐法、滑罐法等。走罐法是指在罐具被吸住后,再反复推拉移动罐具,以扩大施治面积的拔罐方法。走罐法因为兼具按摩作用,所以在临床中较为常用。走罐法术前准备

本法所采用的罐具口径应在3厘米以上,罐口宜边宽且非常光滑,以玻璃罐为宜。润滑剂可依病情需要而选用温水、酒类、油类、乳剂、油膏等。拔罐方法【适用范围】

凡某些经络、脏腑功能失调,沉寒痼冷,积聚,经脉、气血阻滞,筋脉失养,外感等疾病,如外感、皮痹、高血压病、胃肠功能紊乱、心悸、失眠、寒湿久痢、坐骨神经痛、痛风、肌肉萎缩等都可选用。【操作要领】

第1步 拔罐前,先在罐口及应推拔部位涂一些润滑剂,如水、香皂水、酒类、油类、乳剂等。罐具吸住后,用手扶住罐底,用力在应拔部位上下或左右缓慢地来回推拉。

第2步 推拉时,将罐具前进方向的半边略提起,以另半边着力。一般腰背部宜沿身体长轴方向上下推拉;胸胁部宜沿肋骨走向推拉;肩部、腹部宜用罐具在应拔部位旋转移动(故又称旋罐法),四肢部宜沿长轴方向来回推拉。

第3步 需加大刺激时,可以在推拉旋转的过程中对罐具进行提、按,也可稍推拉或旋转即用力将罐取下重拔,反复多次(取罐时常有响声,又称响罐法)。用水、香皂水、酒类等润滑剂时(用香皂水作润滑剂走罐时,又称滑罐法),应随时在罐具移动的前方涂擦润滑剂,以免因润滑不够引起皮肤损伤。

第4步 走罐法操作的关键在于,当罐具吸住之后,要立即进行推拉或旋转移动,不能先试探是否吸住,否则推拉时就难以移动,用大力推拉会造成患者疼痛,甚至皮肤损伤。在推拉、旋转几次之后,才能停歇。

第5步 此外,推拉、旋转的速度宜缓慢,每次推拉移动的距离不宜过长,推拉至皮肤呈潮红、深红或起丹痧点为止。

根据病情不同,宜采用不同的走罐手法。常用走罐操作手法有以下三种。

◆ 轻吸快推术

选用小号玻璃火罐,以吸入罐内皮肤面高于罐外3~4毫米,皮肤微微潮红为度。在施术皮肤涂以温水,以每秒钟约30厘米的速度走罐,常用于外感表证、肺卫失宣、皮痹麻木等证,疗效甚佳。

此法吸附力较小,刺激力量较轻,主要是影响皮部的功能,故以走罐后施术部位或周身汗出时疗效最佳。其对皮部产生的适宜刺激能够宣行卫气、祛除表邪,因此,应用于外感皮痹麻木等症疗效明显,外感宜3小时施术1次,一般1~3次即愈,而皮痹麻木之症,如末梢神经炎等,则需每日施术1~2次,多在6~10次后收效。

由于足太阳主一身之表阳,结合本术的作用特点,在施术部位上多以足太阳皮部为主,皮痹麻木之症可配合局部施术。

◆ 重吸快推术

火罐吸拔后,以吸入罐内皮肤面高于罐外8毫米以上,皮肤紫红为度。施术皮肤涂以蓖麻油。走罐速度每秒钟30厘米左右。一般腹、背部用大、中号火罐,四肢用小号火罐。

适宜于治疗某些经脉、脏腑功能失调的疾患,如高血压病、胃肠功能紊乱、心悸、失眠等多种疾病。

此术吸附力强、刺激量大,其作用主要是通过皮部、腧穴影响经脉气血,进而调整脏腑功能。

常选用背部腧穴或腹部经脉皮部为主,背部腧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部位,所以,脏腑经脉病变时,背部腧穴是走罐的必选部位。然后依病变脏腑、经脉选用相应的经脉皮部走罐。

如高血压病属阴虚阳亢之证者,于腹部两侧足太阴经之间走罐5遍,患者自觉腹部灼热,并有热流沿大腿内侧向足部传导;脘腹胀满之疾则于腹部足太阴、足阳明经脉所在之部走罐,顿觉腹中搅动,脘腹胀满之症得除。

施术时间以每日1次为好,每次走罐3~5遍,一般在一个疗程之内可收到明显疗效。

◆ 重吸缓推术

重吸后,蓖麻油涂于施术皮肤,以每秒钟2~3厘米的速度走罐,使皮肤呈紫红色。背、腹部选用大、中号火罐,四肢用小号火罐。

此术适宜于治疗沉寒痼冷、积聚、经脉气血阻滞、筋肉失于荣养等疾患,如寒湿久痢、坐骨神经痛、痛风及肌肉萎缩等症。

此术刺激量最大,能够吸拔沉滞于脏腑、经脉之阴寒痼冷从皮部、腧穴而出,并对局部筋肉有按摩作用,促进气血对筋肉的荣养。走罐部位以督脉、背部腧穴和足太阳皮部为主,以激发阳气的温煦作用,驱除痼冷。本术刺激量大,施之太过,易伤皮肉,以每日施术1次为好。注意事项

罐具口必须十分光滑,防止擦伤皮肤;不能在骨突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用水及酒类等易挥发的润滑剂时,应随时在前进方向不断涂擦,以免因润滑不够引起皮肤损伤;在施术过程中,推拉、旋转的速度宜缓慢,快则易致疼痛,且每次推拉的距离不宜过长;起罐后擦净润滑剂,如与贮水罐、贮药罐配合应用,应防止药(水)液漏出。药罐法

药罐法是指拔罐前后配合外用药物的拔罐方法,随用药途径不同而分为药煮罐、药蒸气罐、药酒火罐、贮药罐、涂敷药罐、药面垫罐及药走罐等。本拔罐方法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排气方法和罐具,也可与针罐法、走罐法、按摩等综合应用。此法适用范围广、疗效高,具有拔罐与药治的双重治疗效果。术前准备

煮药罐一般选用竹罐或木罐。根据病情准备不同的药液。应用药罐法要根据病情需要选用相应的药物和药方(以辨证处方用药为佳,或常规用药)。

用药最好要随证而定,辨证处方。具体用药可参合使用。锅具以大砂锅、陶瓷锅、搪瓷锅为首选,不宜用铜锅、铁锅。适用范围

罐具经药液煎煮后,利用高温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竹罐吸附于施术部位,这样既可起到拔罐时的温热刺激和机械刺激作用,又可发挥中药的药理作用,提高拔罐的治疗效果。操作要领

01 药煮罐法

第1步 先将选择好的药物放入布袋内,放入锅中加水煮沸一段时间,时间可根据病情需要来定,如治疗外感的药物可煮沸几分钟,甚至用开水冲一下即可,舒筋活血药煮沸约30分钟等。

第2步 再将竹罐放入药液中煮2~3分钟(不宜超过5分钟)。

第3步 然后用筷子或镊子将竹罐夹出、罐口朝下,甩去药液,迅速用折叠的消毒湿毛巾捂一下罐口,以便吸去药液和降低罐口温度。

第4步 最后趁罐内充满蒸气时,迅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扣罐后,手持竹罐按压约半分钟,使之吸牢。

如系外感病症可选用下列药方。

煮药罐方之一(《针灸学》,江苏省中医学校编):羌活、独活、紫苏、艾叶、菖蒲、白芷、防风、当归、甘草各1.5克,连须大葱头60克。用清水5000毫升,煮数沸后备用。

煮药罐方之二:薄荷、荆芥、桑叶、菊花、连翘、金银花、牛蒡子、陈皮、杏仁、丹参、甘草各9克,用清水5000毫升,煮数沸后备用。

02 药蒸气罐法

将选好的药物水煮至沸,然后按水蒸气排气法拔罐。随症选用药方,亦可用上述药煮罐方。

03 药酒火罐法

将药酒滴入罐内,以火力排气法拔罐。可随证选用下列药酒方。桂枝川芎红花

樟脑桂附配方(《外治汇要》):桂枝、附子、吴茱萸、生姜各5克,樟脑、薄荷脑各2克。将上药装入瓶中,加入75%酒精适量(约500毫升)浸泡2周备用。

芎白血胡配方(《外治汇要》):川芎、白芷、血竭、小茴香、木鳖子、延胡索(元胡)、当归、乳香、没药、川乌、草乌、独活、羌活、防风、泽兰、红花各等分,冰片少许。用75%酒精适量浸泡2周备用。

04 贮药罐法

贮药罐法可以选择使用各种罐具。用火力排气法,或抽气排气法、挤压排气法。先在罐内装入1/3~1/2的药液,将纸或酒精棉球放在近瓶口处点燃,在火焰旺盛时投入罐内,并迅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用药可用煮药罐方或药酒方,或随证选方用药。

05 涂敷药罐法

涂敷药罐法是指拔罐前后或拔罐时在应拔部位涂敷药乳、药酒、药糊、药膏等的拔罐方法,用“留罐法”。排气方法可用火力排气法或药煮、药蒸气排气法,亦可用抽气排气法。常用涂敷药方如下。

参龙白芥膏(《中国针灸》1989年):芥子、细辛、甘遂、吴茱萸、苍术、青木香、川芎、雄黄、丁香、肉桂、皂角各等分,红参1/10量,共研细末,每10克用海龙一条、麝香、冰片各少许。用时以鲜生姜汁适量调成膏糊状,备用。每用少许涂敷应拔部位。

三黄解毒液:黄芩、黄连、生大黄、栀子、蒲公英、蚤休、生甘草各9克,水煎成30%药溶液,再加入樟脑3克和冰片1.5克,溶化后备用。每取此药液涂擦应拔部位或患处,凡热毒诸证均可用之。

正红花油。

06 药面垫罐

药面垫罐是指将药面放在吸拔部位再拔罐的一种方法。即将选好的药物研磨成细末,取适量的药末用水调匀涂抹,或者在面粉中加药末按比例约为1:20制成含药的药面垫,置于应拔部位,用留罐法拔罐。

07 药走罐法

药走罐与走罐法的不同之处是以药液、药乳、药酒、药油等作为走罐润滑剂的拔罐方法。本法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排气方法。也可与针罐法、按摩拔罐法等综合运用。注意事项

◆ 根据病情,选择拔罐部位,摆好患者体位;拔罐位每次都要更换,以免损伤皮肤;注意留罐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

◆ 视病情决定应用吸拔力的大小;根据病情,选取吸拔药罐的数目;应用的药物也根据病情决定;不要在血管浅显处、心搏处、鼻、眼、乳头、皮肤细嫩、毛发多或凹凸不平处拔药罐;治疗时要严密观察患者局部和全身反应。

◆ 注意对所应用药物是否有过敏;患者发狂、烦躁不安或者全身出现剧烈抽搐的;久病体弱致全身极度消瘦、皮肤失去弹性的;患出血性疾病,有广泛皮肤病者、皮肤易过敏者;患者有心力衰竭或者全身水肿者,不宜使用拔药罐疗法。针罐法

针罐法是指拔罐前后配合针刺疗法,本法具有针刺与拔罐的双重治疗作用,使用范围和疗效都远远超过了单独使用一种拔罐方法,对重症或者病情复杂者尤为适用。

本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针罐法,包括拔罐配合毫针、电针、指针、梅花针、三棱针、挑治、割治、激光针等针法;狭义则仅指毫针与拔罐配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针罐法术前准备

拔罐前应依据病情治疗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针具。如粗毫针、七星针、梅花针、缝衣针、三棱针、注射针头、小眉刀等。亦可因地制宜用竹签、瓷片、碎玻璃片等。

使用的罐具以透明的罐具为佳,也好用来观察拔罐的具体情况。针罐则依需要,选取不同型号的毫针及罐具(以透明罐具为佳)。拔罐方式

01 毫针罐法

是用毫针针刺与拔罐相结合的一种方法。临床实践证明,针刺具有增强拔罐的疏通经脉气血、祛除邪气、调理阴阳的效应,两者具有协同治疗的作用,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病症。其中,对重症及病情复杂的患者尤为适用。

此外,配合指针,多用于小儿疾病;配合火针,多用于痈疽疖肿、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等病证;配合电针,可用于一些顽固性疾病。

毫针罐可分以下两种。

◆ 出针罐:此法适用于病程短,病情重,病症表现亢奋,属于中医实证类型者(如跌打瘀肿、感冒、感染性热病、风湿痹痛等)。首先在有关穴位上针刺“得气”后,再持续快速行针(强刺激)10~20秒钟,然后出针,不需按压针刺点,立即拔罐于其上,可吸拔出少许血液或组织液。

◆ 留针罐:在相应的穴位上针刺“得气”后,不需持续捻针即可拔罐,用罐把针罩住,起罐后才出针。本法选用的针规格要适度,进针到合适的深度后,留在皮面上的针杆长度要小于罐腔的高度,否则易将针柄压弯及发生疼痛。

一般对胸部、背部、肾区,以及有较大血管、神经分布的四肢穴位,尤其瘦弱者,直刺不宜针得太深,要比正常人刺入的深度浅,否则拔罐后由于吸力的作用,针尖可能会逆势深入,而超出正常深度,容易造成损伤事故。

02 刺络拔罐法

是用三棱针或注射针头刺穴位、病灶部表皮显露的小血管,使之出血或出脓,然后立刻拔罐,也有先拔罐而后刺血者。

本法常用于病程短,症状较重,表现亢奋,具有红、热、痛、痒、游走不定等实证者,如感染性热病、内脏急性疾患(支气管炎、急性胃炎、胆囊炎、肠炎等)、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疮痈、急性软组织损伤等。常用刺络拔罐方式有以下6种。

◆ 先针后罐:首先用三棱针在一定的穴位、部位进行针刺,然后用罐吸拔出血。一般吸拔10~15分钟。

◆ 先罐后针:常用于胸腹部,即先用火罐在一定穴位、部位进行吸拔(一般吸拔10~20分钟),至皮肤发红为度,然后用三棱针轻微点刺,并用两手指拿提针刺部位10余次至微出血即止。此方式多以泄气为主。刺络拔罐法

◆ 针罐行针:首先在一定部位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接着用火罐吸拔针刺部位,使之再次出血,然后再用三棱针在针刺部位做循经轻轻点刺。此法多用于重病患者或急救使用。

◆ 行罐针罐:此法常用于四肢肌肉丰满处或腰部,在选定穴位、部位进行循经上下行罐(走罐),一般行罐3次,以肤红为度,并在选定穴位、部位进行点刺,然后再用火罐吸拔2~3分钟,使之出血。此法多用于以泄热为主者。

◆ 浅刺留罐:先用两手拿提针刺部位、穴位,然后以三棱针轻微点刺,以患者感到疼痛为度。再用火罐吸拔,留罐15~20分钟。此法多用于对针刺恐惧的患者。

◆ 深针走罐:首先用三棱针采取重手法针刺,出血片刻后,用酒精棉球压住针刺部,然后以放血部位为中心向四周走罐。以行气活血为主。此法常用于治疗外伤瘀血、红肿不退等(新伤要隔日治疗)。

一般经常用三棱针将应拔部位刺破出血,也可用小眉刀、注射头、竹签等刺划,经常使用的刺法有下面几种。

◆ 缓刺:适用于肘窝、腋窝等部位放血。

◆ 速刺:适用于四肢末端十二井穴和十宣穴等穴位放血。

◆ 挑刺:用三棱针刺破细小静脉,挤出少量血液(1~3滴),适用于背部和耳后等处。

◆ 围刺:围绕病痛区、肿处四周点刺放血。

◆ 丛刺:用三棱针在某一较小部位,多次点刺,使之微出血。

◆ 散刺(又称豹文针):用于面积较宽的部位,进行循环点刺,刺至皮肤发红充血为度。用三棱针挑断病理反应点

通过上述某一种刺法后,立即进行拔罐。一般采用火罐或药罐,酌情留罐或闪罐(以玻璃罐为宜)。

03 挑刺罐法

此法是用三棱针、注射针头挑断穴位上或病理反应点(如结节、变色点、怒张小血管等)上的皮内、皮下纤维,然后立刻拔罐。

本法适应范围较广,对体质虚实的各种类型急慢性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冠心病、高血压病、胃肠慢性炎症、风寒湿所致腰腿痛、皮肤病、痔等均可采用。

04 皮肤针罐法

此法是用皮肤针(梅花针或七星针)在需治疗的部位、穴位进行叩击,局部皮肤出现潮红或渗血即止,立刻用火罐吸拔。

此法取穴面积较大(如肩背腰腹部)或取穴较集中,适用范围较广,具有拔罐和梅花针叩刺的双重治疗作用,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05 火针罐法

此法是用烧红的火针(钨钢制的粗针)先速刺穴位或病灶,然后立刻拔罐的方法。施术时要避开大血管、神经。为了使刺入准确,术前可在局部涂以碘酒或红药水作标记,然后将在酒精灯上烧红的针尖快速刺入至预定的深度后立即拔出,再用火罐吸拔5~10分钟。

本法有温经散寒、软坚散结的作用,适用于寒湿性关节痛、良性结节肿块、冷性脓肿等病症。注意事项

◆ 术前对针具及施术部位要严格消毒,以免发生感染;留针拔罐时,进针后留在皮面上的针柄长度要小于罐腔的高度,以免扣罐后压弯针柄而出现疼痛等不适。

◆ 还应防止因肌肉收缩发生弯针、折针现象。避免将针撞到深处造成损伤。所以对胸部、背部、胁腹部、肾区等,以及有大血管、神经分布的穴位,尤其是对于瘦弱者,直刺不宜过深;在利用三棱针等进行刺血时,要防止截断皮下的重要组织。如主要的血管、神经等。

◆ 只要在皮下浅在部有重要组织的部位处(如颈侧、腹股沟或上臂内侧等处),应特别谨慎;拔罐后皮肤被吸入罐内,因此散刺或叩刺面积须较选定的火罐口径略大,这样拔罐后,该面积可以恰巧在火罐口径以内。

◆ 当在相接连的两个以上部位进行刺络拔罐时,散刺或叩刺部间距要适当增宽,因为拔罐后,皮肤被吸入罐内,间距缩短,以致再往下拔时,火罐不能准确地拔到散刺或叩刺的中心,或因皮肤被向两端过度牵拉产生撕裂样疼痛。

◆ 拔罐放血时,达到治疗所需的出血量即应起罐(一般不管针刺面积大小或拔罐数量多少,每次出血总量以不超过10毫升为宜,丹毒时可适当增加出血量),为了便于观察,宜选用透明罐具,出血量过多时,应立即起罐,并按压止血;拔瘀血或脓肿时,若出血缓慢,皮肤有皱缩凹陷,说明瘀血或脓液基本拔出,当及时起罐;治疗前必须向患者说明治疗情况,以免产生恐惧心理。拔罐常用体位卧位卧位

卧位是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拔罐体位。具体有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对初诊、年老体弱,小儿和有过敏史、晕针史的患者,均宜采用卧位。

常用卧位有以下3种。

◆ 仰卧位:取头面、胸腹、上肢掌侧、下肢前侧及手、足部的穴位时均可取用此体位。患者平卧于床上,颈部及膝部膝弯处用枕或棉被垫起。

◆ 俯卧位:取头项、肩背、腰臀及下肢后侧诸穴时可采用此体位。患者双手屈曲抱枕,面向下,下肢平放,俯卧于治疗床上。

◆ 侧卧位:周身(除接触床的部位外)各个部位诸穴拔罐时均可用此体位。患者侧卧于治疗床上,下肢可呈屈曲状。坐位

通常来说,如果可以采用卧位就不会选择坐位,防止罐具忽然滑落、损坏或者患者有晕罐的反应,常用的坐位体位有6种。

◆ 正伏坐位:适用于头部、颈项及肩背部。腰髋部取穴时也可用此体位。患者端坐于一方凳上,两腿自然下垂,双手屈曲,头向前倾靠于桌面上。

◆ 仰靠坐位:适用于前头部、颜面部、胸腹、腿部前侧等穴位。患者正坐,仰靠坐在椅子上,下肢落地。

◆ 侧伏坐位:侧头部、肩背部诸穴拔罐时可用此体位。患者坐在凳或椅子上,双手侧屈和头侧向一边伏于桌面上。

◆ 屈肘仰掌坐位:头部、肩背部、胸部及上肢手掌侧部诸穴拔罐时可用此体位。患者正坐在凳子上,双手微屈平伸伏于桌面上。

◆ 屈肘俯掌坐位:头部、肩背部、胸部及上肢手背部诸穴拔罐时可用此体位。患者正坐,双手掌面伏于桌面上。

◆ 屈肘拱手坐位:头部、肩背部、胸部及上肢外侧面诸穴拔罐时可用此体位。患者正坐,双掌弯曲置于桌面。

如果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变换体位,术者应扶稳罐具,并协助缓慢变动体位。但如果是在施留罐术时,不应变动体位,以免发生意外和不适感。正确拔罐才能健体祛疾拔罐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拔罐疗法的适应证

拔罐疗法的适用范围较广,各科中的许多疾病一般都十分适用。同时还具有祛病保健,养生之功效。下面简要介绍可用拔罐疗法治疗、辅助治疗或保健康复的临床各科、各系统疾病,可供开展拔罐疗法参考。拔大椎内科

呼吸系统:感冒、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炎等。

消化系统: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胆囊炎、胆结石、结肠炎、慢性腹泻、消化不良、厌食、慢性肝炎、便秘等。

神经系统:头痛、三叉神经痛、脑血管意外(脑血栓、脑梗死及脑出血后遗症)、神经衰弱等。

循环系统:冠心病、高血压病、低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贫血等。

泌尿系统:肾炎、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

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单纯性肥胖症等。外科

急腹症、阑尾炎、泌尿系结石、乳腺炎、下肢静脉曲张等。妇科

痛经、月经先后无定期、闭经、带下病、盆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疾病、更年期综合征、经前紧张征等。儿科

百日咳、消化不良、腹泻、伤食、遗尿等。皮肤科

痤疮、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皮肤干燥症、皮肤瘙痒症、带状疱疹等。五官科

结膜炎、溢泪症、鼻炎、牙痛、口腔溃疡、慢性咽喉炎、耳鸣等。骨伤科

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胸背胁痛、肌肉疼痛症、四肢关节疼痛、腰痛等。其他

常用于保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养颜美容。对增强性功能、减肥等有一定作用。拔罐疗法禁忌证

凡有下列情况(或疾病)之一者,应当禁用或慎用拔罐疗法。

01 全身剧烈抽搐或者有癫痫症状的患者病情正在发作时,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