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时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7 11:40:51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金融时代

新金融时代试读:

序言

金融业作为信息密集型行业,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革新和大规模运用都深刻地改变着金融业的面貌。得益于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系统的运用,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金融业逐步摆脱手工处理数据存储、提取、运算的高强度人力劳动,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为信息处理行业。可以说,金融业是较早广泛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行业之一。近年来,以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浪潮快速推动着互联网金融“新势力”的兴起,成为科技改变金融、金融改变生活的又一证明。

经济创新理论鼻祖熊彼特在阐述技术创新对市场结构的巨大冲击效应时曾指出:“市场中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并非价格竞争,而是新技术、新产品的竞争,它冲击的不是现存企业的盈利空间和产出能力,而是它们的基础和生命。”通过将信息技术的创新成果与金融领域深入融合,互联网金融能够有效推动金融业的效率提升、组织变革,并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互联网金融有效拉近了金融供求

双方的距离,缓解了金融压抑,促进金融组织体系更加多元化,大大丰富了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社会创新创业,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个性化差异金融需求,提高了社会资金融通的效率。同时,互联网金融深刻地推动了传统业务模式、经营理念的变革,加快了金融改革创新步伐,使金融业更具活力。

在互联网金融加速创新和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种问题和观点纷至沓来。市场同质竞争、无序竞争、违规经营问题增多,P2P平台倒闭频发,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牌照被注销,未来如何发展引人深思。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估互联网金融,如何加强与改善监管,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学界、业界热议纷纷,莫衷一是。关于这些讨论,有三个观点与大家分享。

一是既要看到互联网金融引发的巨大变革,又要看到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金融的根本要求是优化社会资金配置,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无论互联网金融业态怎样层出不穷,运用了多少先进科技,都不能脱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没有改变金融行业风险性较高的属性,反而使风险表现出更强的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和外溢性。多数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没有经过风险洗礼,提升风险意识、优化改善监管对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是既要看到新兴金融业态对传统金融模式的竞争替代,又要看到两者的广阔合作空间。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兴起,最初的动力主要来自互联网公司开展金融业务,产生了所谓的鲶鱼效应。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互联网公司和金融机构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逐步深入,合作共赢的空间逐渐打开,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的融合明显加快。金融机构可以加大运用互联网模式和平台进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力度,互联网公司也可以尝试通过设立、并购重组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实体金融机构,加快进入金融领域的步伐。新兴金融形态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共生竞合必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覆盖面更加广泛。

三是既要高度关注互联网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风险,又不能因此抑制市场的活力和动力。针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风险特征,监管部门需要转变监管思路,提升监管水平,按照“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原则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框架,明确互联网金融组织和业务法律地位,在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容忍度,给予试错空间。互联网公司自身也要合规守法经营,完善内部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同时,要引导金融消费者加强金融素养与维权意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学会在利益和风险之间把握平衡。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发展。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其中“‘互联网+’普惠金融”是11项重点行动之一。同样在2015年7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的政策措施。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积极支持下,在有关部门和业界的通力合作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更加值得期待。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实施宏观调控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部门,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动态和实践进展。为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的跟踪研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和金融研究所专门成立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并已经形成了一批较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汇集了近两年多来的研究进展,结成这本《新金融时代》。本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互联网各业态的发展现状、监管规则和未来趋势,体例清晰,可读性较强。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推动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和讨论,并进一步普及有关知识。

当前,互联网金融仍处在快速发展演变时期,各种新的问题还将不断涌现,需要我们共同探索和研究。希望包括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所)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在内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继续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探索和总结行业发展的规律,以更有建设性的思考与行动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是为序。潘功胜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2015年10月  第一章网络银行的模式、风险和监管

2014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迈出了对传统银行业改造的步伐,我国网络银行进入了新的创新发展阶段,既出现了浙江网商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等纯粹意义上的互联网银行,也涌现了一批如民生直销银行、平安橙子银行等由传统银行依托互联网渠道推出的直销银行。但也要看到,我国网络银行仍处在发育期,存在不少“成长的烦恼”。本章将在梳理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网络银行的基础理论、经营模式、风险特征及监管进行分析,进而针对影响网络银行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提出化解思路,以期对网络银行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网络银行概况网络银行的定义

网络银行的产生是互联网时代金融发展、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网络银行作为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具有不依赖物理网点、人工成本低、服务效率高等特点,极大地拓展了银行服务边界,有效降低了银行活动的交易成本,打破了传统银行业务的地域和时间限制,在服务实体经济、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表1-1列举了世界各主要监管机构对网络银行的定义。从狭义上看,网络银行主要指传统商业银行的线下渠道向线上渠道的延伸,业务模式更多的是依托物理网点办理开户和其他面签业务,再通过互联网提供支付、转账、交易等一部分银行服务。在性质上,狭义上的网络银行不是一种新的银行形式,而是银行业务的网络渠道,通常也被称为“电子银行”。银监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颁布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把“电子银行业务”定义为“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信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对狭义上的网络银行进行了定义。从广义上看,网络银行是依托互联网开展业务的银行服务形态,既包括通过互联网渠道提供部分银行业务的传统银行,也包括没有物理网点、纯粹依靠互联网提供所有银行业务的独立法人银行。就其本质而言,无论是传统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还是新的、完全依靠互联网经营的网络银行,都没有改变银行业务的本质,都具有同样的银行信用中介、风险管理、支付清算等银行基本职能。因此,广义上的网络银行是指商业银行通过电脑、手机、电话等远程渠道为用户提供部分或全部银行服务,既包括传统银行推出的网上银行业务、直销银行业务,也包括没有物理网点、完全依托互联网提供服务的纯网络银行。纯网络银行是指完全没有物理网点的网络银行。表1-1 世界主要监管机构对网络银行的定义监管机构网网络银行是一种通过电子计算机或相关的智能设备使络银行的定银行的客户登入账户,获取金融服务与相关产品等信义美国货币息的系统①监理署美国联邦储网络银行是指利用互联网作为其产品、服务和信息的②备委员会业务渠道,向其零售和公司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网络银行是指通过电子通道提供零售与小额产品和服巴塞尔银行务的银行,这些产品和服务包括存贷款、账户管理、③监管委员会金融顾问、电子账务支付以及其他一些诸如电子货币等电子支付的产品与服务能够使个人或者相关企业使用电子计算机、机顶盒、欧洲银行标无线网络电视及其数字设备登录互联网,获取银行相④准委员会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银行注:①OCC, “Internet Banking - Comptroller’s Handbook”,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Administrator of National Banks, October 1999②FRS, “Electronic and Internet Banking”,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2000, 10③BCBS, “Risk Management for Electronic Banking and Electronic Money Activities”, 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March 1998 BS/97/122④ECBS, “Electronic Banking”, European Committee for Banking Standards, October 1999网络银行的主要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网络银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按组织形式分类

按组织形式分类,主要是看网络银行是否以独立法人形式存在、是否背靠传统银行或者金融集团,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传统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

在这种模式下,网络银行只是作为传统银行的一个部门和业务渠道,和物理网点一起为客户提供服务,典型的案例如美国的富国银行、美国银行,中国目前大部分传统银行推出的网上银行业务也属于这个范围。

传统银行或金融集团的子银行

在这种模式下,网络银行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附属于某个传统银行或金融集团,网络银行本身没有或者很少有物理网点,主要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服务,典型的案例有荷兰国际集团旗下的ING Direct、汇丰银行旗下的第一直营银行、德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康姆德莱克银行及澳大利亚国民银行旗下的UBank。

独立的网络银行

网络银行不隶属于任何传统银行或金融集团,网络银行本身也没有或者很少有物理网点,几乎所有业务都在网上进行,典型的案例有美国的第一互联网银行、亿创理财(E*Trade)、康普银行、日本的乐天银行等。

按经营特点分类

从海外的经验来看,网络银行大多数是以服务个人客户为主的零售银行,如ING Direct、美国互联网联合银行(BOFI),少数银行服务细分市场的企业客户,如专注于汽车金融的Ally Bank、服务电子商务平台的日本乐天银行。每家网络银行基本都会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形成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既有经营成效显著的,也有经营成效一般甚至几乎毫无成效的。按照经营特点分类,大体可以分为传统银行向互联网转型和新兴网络银行两类。

传统银行向互联网转型

国外典型的代表有富国银行、ING Direct,国内开始出现的有民生直销银行、平安橙子银行以及传统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这些银行本身有一定的传统银行业务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新的市场布局,或者进行战略转型,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新兴网络银行

这些银行最初并不是一家商业银行,而是从其他领域进入,既有完全从零开始发起成立的,也有基于原有的业务基础拓展到网络银行领域的,典型的模式有四种:一是综合化的全能网络银行,以美国的第一互联网银行为代表。这些银行在定位和布局上效法传统银行,以满足客户的全面需求为目标,因此除了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物理网点、主要依靠互联网经营外,他们在自身定位、产品线布局等方面与传统银行非常相似。二是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的专业化网络银行,如日本的乐天银行、浙江网商银行。它们依托自身的电子商务平台,为网络消费者和平台商家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促进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在经营模式上,这些银行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积累的客户资源和信息来进行客户拓展与风险管理。三是依托证券投资平台的专业化网络银行。典型的代表是亿创理财、嘉信理财。这些银行依托原有的证券投资平台,在提供投资理财服务的同时,为客户提供个人消费贷款、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等银行服务,满足客户对于一站式金融服务的需求。四是其他专业化网络银行。例如专长于汽车金融服务的Ally Bank(前身是通用汽车金融公司),通过互联网为个人客户提供存款、结算等服务,再从事汽车相关的信贷业务,如经销商贷款、汽车消费贷款。ING Direct德国分部ING Diba主要是从事个人零售银行和中小企业服务,相比传统银行,ING Diba的产品线很短,只有个人储蓄存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两款核心产品,是依托互联网满足个人用户基本银行服务需求的银行。网络银行的发展和演变国外网络银行的演进规律

网络银行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银行业开始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发展业务。早在1981年,美国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纽约化学银行和汉华实业银行分别开始通过电话线连接家庭视频的方式开展了远程银行服务。而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纯网络银行之一,第一直营银行由当时英国四大银行之一的米德兰银行于1989年10月创办。第一直营银行通过电话提供银行服务,没有设立物理营业网点。根据维基百科数据,1991年第一直营银行的客户总数就达到了10万,到1995年已有超过50万客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虚拟银行”。目前,国外网络银行已经是一种成熟的银行业态,其发展呈现出以下三点特征。新兴网络银行的发展并不会冲击传统银行的格局,反而会促进传统银行向互联网转型

以美国网络银行的发展为例,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网络银行以来,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网络银行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银行多把网站作为一种广告和宣传手段。但是,自从1995年美国第一家纯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出现以后,网络银行似乎猛然苏醒,传统银行纷纷开始发展互联网业务。1995~1998年,传统银行网站从130多个猛增至2 000多个,提供网络银行服务的银行[1]资产占到了全部银行资产的40%。网络银行的成功者往往是积极向互联网转型的传统银行,或者充分利用母公司品牌和客户资源的独立网络银行

当今全球最成功的网络银行是ING Direct,其快速发展源于1997 年ING集团对加拿大一家网络银行的收购,后依托ING的品牌、网络和业务优势,迅速扩展到美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等9个市场,巅峰时客户多达4 000万。另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是日本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乐天集团2010年对网络银行E-Bank的收购(后改名为乐天银行),在收购第二年该银行即扭亏为盈,截至2013年年末,客户数量多达450万。第一直营银行依托汇丰银行的品牌和渠道,而我国阿里小贷(现更名为蚂蚁小微金融服务)的成功,也与其依托的电子商务平台密不可分。品牌认知度不高、规模太小、风险管理不善的网络银行反而无法发挥网络银行的优势,并最终被市场淘汰

如前文所述,美国第一家纯网络银行SFNB虽然初期发展极快——1996年开设了大约7 000个账户,总存款额超过2 000万美元,并成功上市,截至1997年存款额更是达到了4亿美元,但SFNB一直都难以盈利,因为其有着纯网络银行固有的缺陷:资金运作渠道少,营业网点、从业人员制约等。SFNB很难像传统国际性大银行那样以专业的金融服务技能为核心竞争力,只能依靠网络操作的便捷性和更高的存款利率吸引客户,导致客户黏性不足,机构盈利能力弱。随着传统银行逐步发展网络银行业务,SFNB的优势很快消失,最后因濒临破产于1998年被加拿大皇家银行收购。同样,成立于1998年的英国最大的纯网络银行Egg网络银行也于2007年被花旗集团收购。此外,一些纯网络银行在运营中还难以彻底摆脱对线下网点的依赖,如日本最大的纯网络银行日本网络银行在全日本就拥有10万台银行ATM机具的物理支撑,第二大纯网络银行索尼银行拥有7 600台银行ATM机具的物理支撑。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状况

西方发达国家在网络银行的投入和布局给了国内银行较大的启发。我国网络银行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招商银行是我国网络银行的先行者。1997年4月,招商银行开始了对互联网银行服务模式的探索,推出了“一网通”网站,将“一卡通”的账务查询功能以及[2]银企对账和股票信息查询搬上了互联网。国有银行及其他股份制银行也紧随其后,纷纷推出了网络银行业务,网络银行慢慢融入公众的生活。2002年银联的诞生更是大规模推进了国内网络银行的发展,银联通过连接国内几乎所有的银行机构,为客户跨银行的业务处理提供了便利,我国网络银行也随之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图1-1 中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及增长率资料来源:艾瑞咨询图1-2 中国网上银行交易笔数和替代率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从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历程看,同样存在新兴互联网金融主体与传统银行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格局。以2004年阿里巴巴建立的支付宝和2005年腾讯公司建立的财付通为首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电子商务领域蓬勃发展,既为传统银行的互联网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方向,也为传统银行提供了转型的动力,促进了传统银行的互联网转型。新兴互联网金融主体和传统银行齐头并进,加快了网络银行业务的建设和普及,使中国网络银行业务的数量持续增长,交易规模和客户数量快速增加,业务品种不断丰富,业务比重不断提高。根据艾瑞信息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达930.2万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185%,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为79%,较2009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网络银行业务已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重要的业务渠道和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013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持续发酵和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异军突起,我国网络银行进入了新的创新发展期,我国传统银行也加速了向互联网转型的进程。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除了大型传统金融机构全面布局互联网金融外,股份制银行以及部分城市商业行也积极推进网络银行建设,截至2015年3月底,已经有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超过20家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正式开通了直销银行,这些银行希望借助网络渠道,打破时间、地域、网点等限制,快速为客户提供简单、透明、优惠的产品和服务。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更是发布了其互联网金融战略蓝图,企图补全线上的版图,并借助线下的网点渠道,在优化布局和提高专业功能的情况下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下面介绍三家具有代表性的直销银行。工行融e行

工商银行于2015年1月正式推出其直销银行平台融e行,作为首家国有银行推出的直销银行,融e行是一个开放式的金融服务平台,可为包括非工行客户在内的所有客户提供金融投资服务。非工行客户可在该平台注册虚拟账号后,通过电子银行渠道转入该账户进行投资。

融e行使客户可以不依托物理网点和柜员,通过互联网方式直接完成在线注册、购买产品、获取服务,主要交易均通过互联网,以一种线上线下融合金融服务模式不落地操作完成。在产品和功能上力求少而精,集中电子账户开立、存款、投资、交易四大类核心功能,为客户提供电子在线注册、产品购买的一站式线上服务。目前,客户可在该平台上享受专属人民币存款、贵金属投资及购买理财产品等服务。图1-3 工商银行的直销银行资料来源:融e行应用民生直销银行

作为国内首家试水直销银行的金融机构,民生银行在2014年2月28日正式上线直销银行,秉承“简单的银行”服务理念,围绕互联网用户需求和习惯,开展平台建设和产品服务创新,迅速确立了明显的领先优势。截至2015年2月,民生直销银行资产规模已达246.2亿元,客户数量达到160.4万,如意宝申购额达3 035.6亿元。

民生直销银行推出了类余额宝的如意宝、自动靠档存款的随心存、定期理财并可质押变现的定活宝、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民生金等产品,并形成多方面的独特优势:一是机制创新,纯互联网思维运作,独立获取并经营客户;二是客群清晰,通过大数据进行客户细分,借助互联网手段精准定位行外互联网客群;三是产品简单,开发了极其简单易懂的金融服务及产品,客户所见即所得;四是渠道便捷,根据客户使用习惯,开发了操作便捷的网站、手机银行和微信银行。图1-4 民生直销银行资料来源:http://www.mszxyh.com平安橙子银行

橙子银行是平安银行旗下的直销银行品牌,成立于2014年8月6日。橙子银行采用独立品牌运作,主打年轻人市场。基于对目标客户金融需求和消费习惯变化的洞察,橙子银行提出了“简单”、“好玩”与“赚钱”三大价值主张。橙子银行定位于“年轻人的银行”,一方面是指目标客户是25~45岁之间的年轻人;另一方面还代表着“轻”银行,即主要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不再依赖于线下实体网点,并且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利于客户通过简单、便捷的操作完成购买,属于轻资产的金融服务平台。作为网络银行的新尝试,橙子银行的产品、服务和体验颇为“简单”。客户凭身份证号和常用手机号,通过三个步骤就可以完成账户的开立。在正常情况下,仅需1分钟便可完成开户,充分体现了网络银行的高效和便捷。在产品选择上,橙子银行采取了“少而精”的策略,只主打4款产品:收益灵活的智能存款产品定活通、门槛低、购买便利的类余额宝产品平安盈、收益稳健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以及体现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的新型投资理财产品(如养老保障资产管理计划)。图1-5 平安橙子银行资料来源:http://cz.pingan.com网络银行的经营模式

网络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模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交易成本的降低上,能够将银行服务扩展到更多传统金融所不能覆盖的人群,不断提高银行服务的可获得性。不同网络银行的经营模式差异巨大,这与每家银行的定位密切相关,不可一概而论。我们从银行最基本的信贷和负债业务来分析网络银行和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的差异。网络银行的信贷业务模式:大数据对信贷业务的流程再造

信贷业务一直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商业银行需要掌握借款人的基本信息、还款能力,从而准确评估借款人的风险特征,降低信息不对称和潜在信用风险。一些网络银行,尤其是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银行,如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旗下的浙江网商银行,依托淘宝平台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信息,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偏好,并基于对借款人生产经营或者消费行为数据的分析,评估借款人的信用。基于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可靠的数据分析技术,网络银行甚至不需要与借款人见面,就可以掌握借款人的真实信息。以蚂蚁小贷和传统银行的业务流程比较为例,如图1-6所示,网络银行利用数据挖掘和自动化操作将传统银行2~4周的信贷流程压缩到了几分钟,大幅提高了流程效率。图1-6 传统银行与网络银行的信贷流程比较(以蚂蚁小贷为例)从贷前看,网络银行基于数据挖掘,实时掌握借款人的大量信息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贷前管理涉及对借款人信息真实性的尽职调查,并需要评价借款人的风险水平。对传统银行而言,商业银行只有借款人在本行的历史借贷、存款等数据,一般需要依赖人工现场调查获取借款人资产负债相关数据,同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往往会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品,以降低违约损失。“财务报表+抵押品”模式虽然非常有效地管理了银行信贷风险,但也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风险评估不准确,财务报表信息相对滞后,无法及时评估借款人的风险水平,不能及时掌握资金流向信息;二是人工现场调查不仅成本高,且耗时长,难以覆盖小微借款需求;三是一些优质的小微企业可能由于缺少合格抵押品而无法获得信贷。

而一些具有实体经济背景的网络银行,如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的蚂蚁小贷,掌握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店铺经营活动、客户关系、结算记录、同行业比较等大量经营和交易数据,可以通过非现场方式获得借款人信息,借助数据挖掘和模型判断借款人的信用。这样不仅可以实时评估借款人风险,而且大幅降低了贷款成本。蚂蚁小贷的单笔贷款成本极低,仅为1 600元,可以进一步降低户均贷款金额,根据蚂蚁小贷的内部测算数据,2013年全年,民生银行小微贷款户均运营成[3]本为5.2万元,而蚂蚁小贷的户均运营成本仅为1 600元,相当于民生银行小微贷款的1/33。从贷中看,网络银行基于数据模型对借款人进行授信

对传统银行而言,商业银行一般依靠授信部门的专业人员完成授信审批工作,但这种模式依赖于经验等主观因素判断,不同审批人的审批结论存在差异,对于跨区域、跨行业、关联复杂的企业集团也很难准确摸清其生产经营、关联、互联互保等真实情况,容易过度授信,另外也存在寻租的空间。

网络银行基于数据模型,能够精准地对借款人进行授信,排除了主观经验、数据搜集不准确、关系等人为因素对授信结果的影响。此外,一些网络银行还会对潜在借款人进行预授信,以蚂蚁小贷为例,蚂蚁小贷基于淘宝电商平台积累的相关数据,如图1-7,在后台实时对电商平台所有商户都进行了预授信,一旦商户有贷款需求,便可自助提交贷款申请,而授信也已经提前完成,系统可以直接放款。图1-7 以蚂蚁小贷为例授信决策使用的相关数据资料来源:蚂蚁小贷内部资料从贷后看,网络银行既有优势也存在劣势

网络银行贷后管理的优势体现在,网络银行可以实时获得借款人相关交易信息、现金流信息,能够有前瞻性地判断潜在风险,实现在企业发生实质性风险之前捕捉预警信号,尽早主动退出。但是网络银行贷后管理也有劣势,尤其是纯网络银行,缺乏抵质押品作为第二还款来源,一旦产生不良贷款,事后清收和催讨的难度要明显高于传统信贷。特别是对异地客户的管理,没有线下网点,风险化解和处置将面临较大挑战。网络银行的负债业务模式:降低成本,增进客户体验

由于依托互联网开展经营,网络银行可以突破传统银行对于地理覆盖范围的限制,快速地触达和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由于省去了物理网点的人工和租金成本,一方面,网络银行能够以更优惠的价格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在许多方面可以比传统银行更有吸引力,例如更高的存款利率、更低的贷款利率、没有最低存款要求,不收账户管理费、存取款手续费全免;另一方面,客户办理储蓄、理财等业务,不需要在物理网点排队、等候,直接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自主办理。

目前,国内网络银行的负债业务,尤其是直销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以个人理财为核心诉求。以民生直销银行为例,民生直销银行的主打产品包括:类余额宝的如意宝、自动靠档存款的随心存、定期理财产品+质押变现的定活宝、可转入转出绑定银行卡并向民生信用卡还款的轻松汇、投资黄金的民生金以及在线消费贷款称心贷。但是轻松汇和称心贷业务分别受限于央行的实名认证政策和实体消费场景,因此在发展上受到了一定限制,使民生直销银行的核心业务变为负债端的理财业务。民生直销银行的如意宝在本质上是货币市场基金,类似余额宝等产品,客户签约如意宝后,系统自动将电子账户内的活期余额定时批量向合作基金公司发起基金申购交易。客户单日转入如意宝的资金没有累计限额,并且T+0当日实时赎回,最大可赎回额为500万元。“随心存”是民生直销银行提供的一种储蓄增值服务,自动靠档存款,电子账户满1 000元自动存,随时取用,系统根据存款期限按最大化结转利息,保证存款收益。例如,如果消费者存满1年取出部分款项,就会自动按照1年的定期存款利息计算收益,剩余款项继续根据存款期限最大化结转利息。图1-8 民生直销银行的业务资料来源:蚂蚁小贷内部资料

民生直销银行通过互联网模式进行电子账户的开户及使用,其核心账户就是客户开立的电子账户。民生直销银行通过设计多种措施,包括在技术上使用密码控件、短信验证码等保障客户的账户安全、通过在核心前置系统对电子账户进行支付控制和白名单控制、保证客户绑定卡和电子账户之间单进单出的对应关系等多种设计,提高了电子账户的安全等级,即便用户的密码被盗取,也能保证电子账户的资金安全,从而免去了实体安全工具(USB key、动态令牌等)的使用,缩短了客户的操作时间,降低了携带安全工具的成本,增强了客户黏性。网络银行的风险特征

银行业总的来说是高杠杆、高风险的行业。网络银行既有传统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业务风险等,也有网络经营产生的特殊风险。信用风险

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根基,信用风险管理又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之一。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不同的网络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很大,甚至在同一家银行内部,不同地区之间也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总之,网络银行的信用风险高低,与每家银行的业务结构和风险管理能力密切相关,很难笼统地说网络银行的信用风险一定高于或者低于传统银行。

一方面,网络银行通常业务模式相对简单,如ING Direct在德国的子公司ING Diba就以相对简单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核心贷款产品,只要银行能够稳健经营、不过度放贷,信用风险基本在可控范围内。一些网络银行的主要股东来自于电子商务等实业领域,例如日本乐天银行,本身就能够掌握借款人的很多信息,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更好地识别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纯网络银行一般没有实体网点,难以对借款人进行实地调查,纯粹依靠大数据等线上调查审核技术,借款人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可能难以保证,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判断可能产生偏差,也不能像传统银行一样通过实地走访及与相关人员的访谈,反映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行为品质,风险评估和识别并不完整。一些没有金融业务相关经验的网络银行,往往缺乏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流程以及合格的从业人员,与传统银行相比存在很大的劣势。此外,由于《物权法》对不动产抵押、部分动产的抵押以及权利质押强制要求线下登记,纯网络银行只能以信用贷款和保证贷款形式发放贷款,信用风险相对较高,对异地客户的贷后管理,尤其是贷款清收工作的难度也明显高于传统银行。

以蚂蚁小贷的信用风险管理为例,讨论网络银行的信用风险特征。蚂蚁小贷主要产品包括:淘宝(天猫)订单贷款、淘宝(天猫)信用贷款、阿里信用贷款以及消费贷款。

目前蚂蚁小贷掌握和运用的商户网络行为数据包括三类。一是阿里巴巴/淘宝数据:淘宝交易数据十分庞大,包含店铺基本信息、店铺交易数据、买家会员信息、会员浏览数据、旺旺信息等等。二是支付宝数据:支付宝的资金交易数据也是十分重要的信息,可以了解客户真正成功交易的数据以及资金周转能力。几乎所有阿里巴巴的中小企业客户都有相应的支付宝账户信息,有些背景资料缺失的企业会员数据,甚至都可以在这里得到一些补充。三是其他相关子公司/合作公司的互联网数据:这些数据中的地址、社交数据也对信用风险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蚂蚁小贷基于这些数据开发了信用风险PD评分模型,见图1-9,蚂蚁小贷的信用风险评分模型包含了海量的互联网数据,根据客户已有信息预测该客户的违约风险概率,并通过模型得到PD评分,以区分出好坏客户。信用风险PD模型被应用到自动申请贷款审批、贷中风险监控等场景,根据PD模型的风险评级可以决定准入客户,细化客户授信等。截至2014年年末,蚂蚁小贷累计服务小微企业超过100万家,累计发放贷款超过3 000亿元,期末贷款余额约240亿元,平均逾期率在1%左右,较好地实现了信用风险的管理。图1-9 信用评分模型的开发过程资料来源:蚂蚁小贷内部资料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实际上是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无论是网络银行还是传统银行,只要参加市场交易,就会承担市场风险。因此,网络银行和传统银行在市场风险上基本没有太大区别。

就我国的纯网络银行而言,其业务基本以借贷为主,较少参与外汇、股票、商品等交易,因此最主要的市场风险是利率风险。对银行利率风险的分析,要分析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及负债的影响。以蚂蚁小贷的市场风险为例,当前蚂蚁小贷的贷款产品基本上是固定利率,而其资金来源于资产证券化,也是固定利率,因此目前基本不存在利率风险。未来,随着蚂蚁小贷转型为浙江网商银行,其负债利率可能会随市场利率浮动,那么在当前模式下,将存在利率的上行风险。流动性风险

金融危机以来,银行由于负债来源不稳定导致需要紧急变现资产或被迫以较高成本融入资金来满足流动性需求。对于纯网络银行而言,存款稳定性是主要挑战之一。纯网络银行完全依托互联网运作,无法利用支票等纸质支付结算工具,也无法直接提供现金管理服务,难以吸引企事业单位和高净值客户。同时,作为纯网络银行主要目标客户群体的电商企业,大多与他行有业务往来并开有结算账户。考虑到网络银行现金服务的局限性(纯网络银行账户主要用于资金收付需要),这些企业并不会将大量资金长期存放在纯网络银行。国际上,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多数纯网络银行都依靠上浮存款利率、下浮贷款利率、降低手续费等价格工具吸引客户,且需要大量的机具投入和营销宣传投入,初期发展成本非常高,对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信任度依赖性很强。

纯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公众信任度是其最大的弱点,其交易的虚拟性容易引发客户的不信任感。而且,纯网络银行多属于新设立的银行,品牌知名度较低,客户对其信心不足,一旦对网络谣言、负面舆论应对不当,或者发生网络故障而没有及时解决,网络银行全天候即时服务的优势将演变为挤兑压力陡增的“助推器”。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已有部分金融机构由于网络系统故障等问题引发客户恐慌并导致挤兑事件发生。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网络银行最独特的风险,网络银行一方面降低了传统人工因素产生的操作风险,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新的操作风险,包括对网络信息平台的高度依赖所产生的技术安全风险以及采用远程渠道的实名认证方法所产生的认证风险。降低了传统人工产生的操作风险

网络银行大量采用信息系统替代人工操作,可以大幅减少由人工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例如现钞清点、假币识别、系统数据录入、文件和合同的盖章流程等操作环节。传统银行可能存在的工作人员卷款跑路的风险,在网络银行也不太可能发生,这些环节的操作风险相比传统银行会更低一些。对网络信息平台的高度依赖所产生的技术安全风险

技术安全风险是纯网络银行和传统银行在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时面临的共同威胁,但纯网络银行尤甚。如技术和管理人员操作不当,或者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服务器、数据库、网关接口极易受到来自网络病毒和黑客的攻击。此外,网络安全环境不佳、对用户的教育和风险提示不充分也是网络银行常见的风险,最突出的是病毒和钓鱼网站的问题。一些用户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在浏览网页时点击了非法链接,访问了钓鱼网站,而用户以为自己访问的是安全的银行官方网站,导致账户信息和密码被窃取,从而发生资金损失。还有一些用户的电脑杀毒软件没有及时更新,中了病毒,导致用户的上网行为被非法监视,甚至被远程控制,这也可能导致账户资金损失。网络身份审核可靠性不足的风险

实名认证是银行业经营重要的监管合规要求,目的是防范匿名交易造成的金融风险,主要是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在传统银行服务模式下,客户身份识别主要依靠银行工作人员在柜台面签来识别,而纯网络银行没有或者很少有物理网点,对客户的身份识别只能依赖视听声像技术,无法通过触摸、样本比对等人工手段对客户证件真实性进行审慎辨别。这就使伪造、变造证件更为容易,身份识别的可靠性大大降低,给犯罪分子从事金融诈骗、洗钱等非法活动以可乘之机。国外网络银行已开发出多种非现场验证手段,相对较为成熟,如依托传统银行账户交叉验证、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多重安全机制(数字证书+交易密码+动态验证码)、大额或可疑交易增加验证要求等方式。国内市场和互联网环境与国外存在差异,对于技术能力不足的网络银行而言,可能存在一定的洗钱风险。网络银行监管的主要挑战及对策我国对网络银行监管的现状和挑战

我国现行银行监管框架主要针对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或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对脱离物理网点的网络银行这种新型业务模式尚无专门设计,甚至存在一些法律和政策障碍。以面对面见证为基础的管理制度是制约网络银行发展的关键

网络银行业务大多脱离物理网点,不具备面对面见证的条件,其经营模式不仅在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上与监管要求存在冲突,而且在开展银行业务方面也受到诸多制约。如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开立、转账、现金支取业务管理的通知》就要求银行严格核对存款人身份证明文件的姓名、身份证件号码及照片,防止存款人以虚假身份证件或者借用、冒用他人身份证件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在客户首次购买理财产品前,在本行网点进行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根据银监会《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贷款人应建立并严格执行贷款面谈制度;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发卡银行的申请材料必须由申请人本人亲自签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时应当取得被查询人的书面授权。尽管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开立个人人民币电子账户的通知》通过区分强实名和弱实名账户为远程开户提供了一个渠道,规定未在本行网点或者签约合作银行网点见面认证的为弱实名电子账户,但是弱实名电子账户的用途受到严格限制,不得用于转账结算、交易支付和现金收付,只能用于投资理财,购买本行发行、合作发行或者代销的理财产品,资金来源和资金转出均为开户时确认的绑定账户。可见,现有监管模式对纯网络银行的发展存在较大限制,商业银行在网上开户与实名认证上的政策可能导致网络银行无法开办业务。分业、分属地监管模式不符合网络银行的跨地域、跨市场特征

网络银行通过互联网跨地域、跨市场提供金融服务,具有交叉特征。网络银行发起人一般会发挥互联网平台的协同优势,将银行业务与其他产品和业务打通,客户只要通过链接即可享受汇兑支付、存贷款、购买保险、买卖有价证券等金融服务。一些业务按传统的方法很难划定其所属的业务类型,这就使现有的分业监管模式难以承担起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监测职责。此外,目前的金融监管基本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在有实体分支机构分布的基础上,以物理网点为载体进行监管,通过市场准入和检查等方式将风险隔离在相对独立的区域。而网络银行不受地域网点的限制,全国各地的客户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易,传统物理隔离的有效性大大减弱,不仅注册所在地的监管部门对跨区域业务的监管存在很大难度,异地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也会因为实体网点的限制而难以界定,导致传统的属地管理模式面临较大的挑战。监管数据信息可改写,可能导致非现场监管指标失效

非现场监管是银行监管的重要方式,如银监会的1104监管系统和人民银行的金融统计监测管理系统。各监管部门在实践中依托非现场监管系统分析银行的经营状况,并辅之以现场抽查纸质档案比对数据的方式确保非现场监管系统数据的真实性。但纯网络银行完全依托网络信息平台传输交易信息,并无纸质档案可抽查,且电子记录可以被不留痕迹地修改,通过技术手段人为创造符合标准的数据,可能导致非现场监管指标难以发挥作用。存款准备金、贷存比等要求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需要修改

从理论上讲,网上交易没有地域和时间限制,不仅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提高了信用创造能力,货币乘数也已发生变化,其面临的挤兑风险要远高于传统银行,风险的蔓延和传播速度也更快。在此情况下,现有的存款准备金率、备付金率、贷存比等监管标准已难以匹配风险,需要做进一步修改。特别是随着网络银行负债结构的多元化,贷存比约束对网络银行借贷行为的制约更加凸显。重业务风险、轻技术风险和外部风险的监管目标亟须调整

现有的银行监管框架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银行从事高风险业务的成本,从“风险为本”角度促使银行安全、稳健地经营。但技术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外部冲击风险已经取代业务风险成为纯网络银行的最大隐患,现有监管目标亟须调整。网络银行监管的国际经验

从国际监管实践来看,除了根据网络银行远程服务的业务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监管要求之外,在其他方面,如业务许可、监管指标、现场检查,基本可以套用传统银行的监管框架,这样的监管规则设计体现了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的一致性监管原则,传统银行只要满足网络银行的相关监管要求,也可以提供网络银行远程服务。

以美国对网络银行的监管为例。美国对网络银行的监管主体与传统银行一致,由财政部货币监理署、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机构分别进行监管。对网络银行的监管规则,主要是在现有监管规则的基础上,实行网络银行应用准入和相应的检查要求。2001年,美国货币监理署为网络银行颁布了《互联网及全国性银行许可公司手册》,建立了单独的准入程序,但其程序与传统银行的准入程序非常相似。之后这个准入程序成为《银行行政许可办法》的一部分。有关网络银行的准入要求主要有:(1)需要评估并讨论通过网络吸收存款的能力,提前关注流动性风险;(2)要求管理人员在网络银行方面拥有足够经验;(3)网络银行需要有充足的注册资本以及融资能力;(4)网络银行需要对客户进行可靠的身份认证、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保护;(5)网络银行的业务范围;(6)在开办分支机构的手续上,美国金融监管机构要求能够简化。允许网络银行设立服务中心,不受地域限制也无须另行审批,跨区域开展部分服务不需要成立分支机构。

在日常监督方面,美国要求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一样都遵守其所在体系中已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各金融监管机构针对网络银行的特点,颁布了一系列规定和指引,对网络银行进行监管和检查。各金融监管机构陆续颁布了银行信息系统安全检查,以及保护客户个人隐私的管理办法和指引。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对网络银行的检查主要以现场检查为主,而非现场检查则与传统业务一致。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非现场监管主要是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要求网络银行对可疑行为及安全事故及时报告。

实名认证风险是网络银行尤其是纯网络银行最特殊的风险。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允许银行和支付机构等金融机构以非现场方式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在认证方法上,要求金融机构基于账户反洗钱风险等级,采用差别化的认证要求。2001年,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理事会(主要由美国货币监理署、美联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构成)针对网络银行客户身份认证和反洗钱监管,出台了《电子银行环境中身份认证要求》(Authentication in an Electronic Banking Environment,2001)。2005年和2009年,根据互联网技术发展和行业实践,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理事会又分别修订和补充了《电子银行环境中身份认证要求》。表1-2 美国《电子银行环境中身份认证要求》的主要监管原则和要求监管原则监管要求不仅在开户环节有身份认证要求,在后续账户交易环全流程监管节也有持续的身份认证和反洗钱监督要求不设定具体的开户认证标准(如面签),而是提供原则原则性指导性指导,如必须有双因子认证要求将认证方法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用户有什么、用户知允许多种认道什么、用户是谁),每种类型下有多种认证方法,如证方法密码、U盾、银行卡、指纹、人脸识别,在符合指导原则基础上,允许多种实践基于风险等要求金融机构根据用户、账户、交易类型和金额等区级的差异化分不同的风险等级,并根据风险高低设定差别化的认的认证要求证要求动态调整根据技术发展和行业实践情况,动态调整认证要求

按照美国反洗钱相关法律的要求,银行在为客户开立银行账户时,必须获取客户的名称、地址、生日(个人客户适用)和证件号码(如纳税人证明号或护照号码)等信息。但是,美国的监管者并没有对银行设定开户认证的具体监管标准,而是采取基于风险等级的差别化认证原则、全流程监管和动态调整等原则,允许金融机构开展多种实践。

根据最新的版本,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理事会将金融机构的身份认证手段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用户所知道的一些信息(比如密码);第二类,用户所拥有的一些事物(比如银行卡);第三类,用户所具备的唯一特征(比如生物特征,包括指纹)。在这三大分类下,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理事会列举了三个具体的认证方法。(1)共知秘密,属于第一类方法,其中既包括密码,也包括金融机构与用户约定的其他秘密,比如询问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和答案、让用户从一批照片中选择预先指定的照片。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用户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容易知晓,金融机构应当要求用户设定安全性更高的密码和其他约定秘密。(2)物理令牌,即金融机构签发给用户的身份认证设备,属于第二类方法。物理令牌的形式有很多种,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理事会列举了三种形式,分别是USB(通用串行总线)令牌设备、智能卡和密码生成器,这三种形式都被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理事会认为是可靠的认证方法。(3)生物特征识别,属于第三类手段。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理事会分别列举了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声音识别、击键识别、手写识别、手指和手掌纹路、静脉扫描、虹膜扫描等方式。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理事会认为,指纹识别是安全可靠的方法,但需要考虑设备成本;相比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使用效果与人脸的采集环境有关,同时如果增加实时性(比如要求用户眨一眨眼睛),将会大幅降低风险。

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不同的金融机构基于自身实践形成了不同的客户身份认证方法,比如前面提到的ING Direct采用的他行账户汇款交叉验证法、花旗银行采用的个人纳税和征信隐私信息问询法。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理事会在《电子银行环境中的身份认证》中,还要求金融机构根据用户、账户、交易类型和交易金额等存在的风险高低,建立分层认证要求,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高的用户、账户和交易要采取更加严格的认证要求,而风险低的用户、账户和交易认证要求可以更低一些。至于具体的分类标准和认证标准,美国监管机构并没有强制规定,而是把自主权交给金融机构,让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策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流程,监管机构负责检查相关的制度和流程是否完备,并保留事后处罚的权力,即所谓的“自主认证、自担责任”原则。虽然美国监管机构把实名认证的自主权交给了金融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恰恰相反,美国监管机构严格的问责机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金融机构的生存,对金融机构产生极大的震慑。人脸识别技术在我国网络银行远程认证中的应用

从近期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实践来看,无论是没有物理网点的纯网络银行,还是试图发展远程业务的传统银行,都在尝试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审核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都拟采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用户身份认证。近期,中国光大银行也推出了信用卡的人脸识别技术,用于避免工作人员依靠肉眼识别身份真实性可能存在的失误。

以网商银行的人脸识别技术为例,网商银行与Face++平台合作,开发了具有创新性的人脸识别技术,进行用户身份认证。Face++是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新型视觉服务平台,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由3个85后清华大学毕业生创办。2012年,该公司获得联想之星的天使投资,2013年年初又获得创新工场的A轮融资,2014年完成B轮融资,融资2 200万美元,估值过亿美元。目前,网商银行通过高精度的服务器端识别技术,可以确保在错误率极低的情况下(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的误检率)下仍有很高的通过率(90%~95%)。

从人脸识别流程看,如图1-10所示,用户打开相关手机应用后,需要按照系统随机指示完成相关动作,例如张嘴、眨眼、转头,然后对比公安系统中身份证上的照片,判断是不是本人,如果无法识别,则转为人工验证。图1-10 Face++人脸识别操作流程资料来源:蚂蚁小贷

从识别的精确度看,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基于人脸关键点检测,精确定位面部关键区域位置的生物特征,这些生物特征即便经过化妆和整形也不会轻易改变,从而可以确保很高的检测准确率。目前,网商银行测试数据已经达到在94%以上的通过率下,误检率为万分之一,在96%以上的通过率下,误检率为千分之一,人脸识别技术准确率已超过柜面人工识别,未来有望在同等通过率条件下,将误检率再下降一个数量级。

但也要看到,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并没有完全成熟,根据中金银行[4]组的总结,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测试准确率可能虚高。当前测试样本主要选取可控区域的可控人脸进行识别,而远程开户要面向完全开放的人群,真实识别率尚不好判断。二是可能存在制作3D(三维)头套等假体欺骗风险。三是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与密码被破解可以重新设定不同,人脸识别实际传输了用户终身不变的生物特征数据,一旦在数字化传递过程中被截取复制,将无法重新设定,严重威胁用户财产和信息安全。四是配套数据设施不完善,影响识别的准确性和便捷性。公安后台系统并不留存指纹信息,而且所存储的身份证照片库更新速度慢,将导致基于原始照片进行人脸识别的误差。图1-11 人脸关键点识别资料来源:蚂蚁小贷对促进网络银行健康发展的建议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首届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互联网是把双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