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经典作品赏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8 13:06:33

点击下载

作者: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现代经典作品赏析

中国现代经典作品赏析试读:

前言

马克思曾经说过:“文学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

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总之,学习世界文学,就必须研究世界著名文学大师、著名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历史,才能掌握世界文学概貌。

为此,我们综合了国内外最新的世界文学研究成果和文学发展概况,编撰了“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丛书。

本套书系内容全面具体,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和系统性,是广大读者学习了解世界文学的良好读物,也是广大图书馆珍藏的良好版本。

本书由萧枫同志主编,参加编撰的还有宋涛、张林、李雪、胡元斌、窦俊平、廖海丽、聂丽、寻美琴、李娟、鹿清斌、王德雪、张立立等人,在此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壹 现代诗歌尝试集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著有《尝试集》、剧本《终身大事》等。

诗集《尝试集》是胡适的代表作品,于1920年3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是中国新诗第1本个人专集。《尝试集》共3编,后附录早期旧诗《去国集》,收诗64首。第1编是留美时期的作品,“很接近旧体诗”;第2编是1917年回国至1919年底写的诗,前8首还带着浓厚的词曲味,后面作品渐渐作成新诗的样子;第3编是新诗。

作者取陆游“尝试成功自古无”的诗句,反其意为“自古成功在尝试”来命名诗集。1916年即开始白话诗创作。在形式上首先冲破古典诗词的格律束缚和语言规范,以白话作自由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创之功。《尝试集》中许多诗作抨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道德,表达了变革腐败政治的愿望,具有一定的时代感和认识价值。《威权》、《乐观》等较有代表性。

女神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著有《沫若文集》。《女神》是他的代表作品,1921年8月出版,是郭沫若的第一个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内容与形式全新的新诗集。《女神》是时代的产物,它传达出“五四”精神的最强音:对封建制度的勇猛冲击,对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以及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在具体内容上,《女神》渴望旧中国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及诗人新我的诞生,饱含着诗人眷念祖国的深厚情感,歌颂了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了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力量,表达了对工农群众的景仰和颂扬,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深情讴歌。《女神》还以浓厚的浪漫主义艺术情调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诗集中许多诗篇所表达出的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般的气势,都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豪迈的气魄、宏伟的构思、激昂的音调和急促的旋律形成一股扫荡一切的力量。在很多诗篇中,新奇的想象伴随着大胆的夸张,大量色彩绚丽的词语交织成一幅幅华丽的锦绣,使诗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集还充满了英雄主义的基调和传奇色彩,许多诗篇以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为题材,借其中的英雄抒发理想,表达现实内容。

在诗歌的格律和形式上,《女神》首次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诗集打破传统固有格局,采用了不拘一格的自由诗体,句法多变而灵活,节奏明快而悠扬,富有极强的音乐性。

郭沫若创作的《女神》开创了自由体新诗的一代诗风,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

微雨

李金发(1900~1976),广东梅县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等。他的代表作品《微雨》于1925年由北新书局出版。该集子的《弃妇》等99首诗,大多作于1922年下半年至1923年初,是最先运用象征派手法创作的中国新诗集,标志着中国象征派诗的产生。

诗集在内容上多抒发内心苦闷和哀愁,壮写人生旅途艰辛,描绘异域风土人情,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人生、未来的悲哀和失望,充满颓废和神秘的色彩;艺术上采用象征派惯用的手法,多比喻、暗示,重主观想象。

诗集题材和表现手法给新诗开拓了新的天地,为历来文学史和诗评家所重视,但因文字生拗,意象内涵的神秘和多义性容易造成理解的困难和歧义,因而毁誉不一。

星空

《星空》是郭沫若现代诗和文的合集,于1923年出版。其中的作品是1921年至1922年作者三次回国期间写成的,后结集而成。

在郭沫若写作《星空》的时候,“五四”运动的高潮已去,国内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的局面。面对“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冷静之后,他并不因理想的破灭而悲观失望,仍在苦苦地追求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反映在《星空》中,这部作品可分三类:1.表现对黑暗极度悲愤;2.表现内心矛盾和痛苦;3.表现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星空》中的《天上的街市》一首写得很美,被中学语文课本选用。作者借用历史神话传说并加以艺术改造,通过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幻化出天上美丽的街市和牛郎织女的幸福自由生活,用美丽的天国来否定黑暗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语言朴素,用词准确,节奏和谐并富有音乐美,加之大胆的联想与想象,深受中学生喜爱。

旧梦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收集在《刘大白诗选》。《旧梦》是他的代表作品,1924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9年诗人又重编为《丁宁》、《卖布谣》、《再造》和《秋之泪》4个集子,另行出版。

诗集将下层人民的形象和命运引入新诗,表现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倾向,具有“新质”因素。诗作大多描写工农大众的苦难生活,以《田主来》、《卖布谣》最有名。也有一些讴歌爱情、赞美自然的诗篇。《旧梦》在艺术上,感情浓烈,语言质朴,通俗易懂,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诗集中的诗作属于五四时期的初期白话诗,不免还留有旧诗的痕迹。

洗衣歌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又名亦多,湖北浠水县人,新月社诗人。40年代积极参加民主运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

死水

》等。

闻一多留美期间,目睹美国种族歧视的种种表现,深为中国同胞所受的侮辱而愤怒。他写作于1925年春的《洗衣歌》,通过华侨洗衣工人的遭遇和感受,表达了深沉的爱国反帝思想感情。诗人激愤地揭露了浑身散发着铜臭的美国资产者的肮脏灵魂,指责他们种族歧视的可耻行径;表现了华侨工人对富贵者们的鄙视,赞美华工的勤劳高贵,并抒发他们思乡念亲的情愫,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尊感情。《洗衣歌》采用对答的形式,首尾两节是洋人趾高气扬的吩咐,主干的6节诗则为华工的激愤回答,自然平易,颇有民歌风味。主干每节5行,末行为低行,句式大致相同;主干之外,头尾又配以两节整齐对称的低行诗句,使全诗诗形整饬,具有作者所追求的建筑美。全诗韵位固定(隔行或3、4、5行押韵),加上相同句式的反复出现和迭唱手法的运用,又造成了诗歌的音乐美。死水《死水》是闻一多作于1926年4月的代表作品。该诗主要抒发诗人回国后因目睹种种现实惨状而引起的悲愤心情。诗人在国外时激情地歌唱着“如花的祖国”(《忆菊》),可是现实给予他的只是荒凉与破败,混乱与杀戮,使他经受着莫大的痛苦。《死水》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

诗中描摹的那“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满目疮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的象征,涵蕴着对造成这一局面的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的揭露和斥责。诗作表达了作者希望丑恶的旧物早日灭亡的强烈愿望。正如朱自清所指出的,“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

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新的格律诗必须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死水》便是他这种理论的最满意的试验。每行诗都由4个音步构成,三字尺在每行中出现的位置可以有变化,收尾都是双音词,这样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每节4行,每行9字,形式十分整齐。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践,有助于纠正“五四”以来部分新诗“散而无章”的弊病。

扬鞭集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寿彭,江苏江阴人,主要作品有《扬鞭集》、《半农杂文》等。

他的重要作品《扬鞭集》,1926年出版于北京北新书局,分上、中两卷,由周作人作序,收入1917~1925年的诗歌119首。

本诗集内容大都广泛接触社会现实,暴露社会的黑暗、腐朽,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歌颂劳动者的创造精神与美好品质。内容上求真,形式上“增多诗体”,重视音节。

诗集中的《相隔一层纸》、《教我如何不想她》及长诗《敦冰》是作者的代表作。《扬鞭集》是新诗史上较重要的诗集之一。

再别康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于1928年秋再度游历英国后在归国的海轮上写的。在诗里他以缠绵凄婉的笔调,抒写了自己对康桥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微妙地展露了因“康桥理想”的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徐志摩十分注意艺术技巧。在《再别康桥》里,他敏锐地抓住“金柳”、“波劼人光”、“青荇”、“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勾勒出无比美丽的康河晚景,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会在一起,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表露了自己对过去憧憬的留恋和眼前的离愁别绪。

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诗行齐整,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倩柔美,意象明丽流转,富有音乐性与动态美。

孩儿塔

殷夫(1909~1931),原名徐祖华,浙江象山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等。《孩儿塔》,1930年由诗人自己编定,原收诗作65首,但一直未能出版,1931年作者牺牲后,诗稿由鲁迅收存,并作序。195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选本,收其中1924到1929年的诗作35首。198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诗集全本,并收鲁迅所作的序文。198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殷夫集》,也收入了《孩儿塔》全部诗作。

诗集记录了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内容多为对爱情和故乡的深情而带忧伤的吟唱,同时也有对理想追求的憧憬和改造现实世界的高昂激情,反映了一个觉醒青年内心的愤懑和对黑暗现实的忧愤,以及苦闷中对光明前景的急切呼唤。

猛虎集

《猛虎集》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品,1931年8月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收创作诗33首及译诗7首,自序中称自己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颓废的怀疑”,诗集反映了他那“颓废的怀疑”发展到十分“成熟”的程度。

诗集中《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一诗典型地反映了他在此时期的伤感、迷惘、绝望情绪。其中许多诗作有歌颂空虚与死亡的倾向,情调消沉,表露了当时资产阶级“枯窘”、彷徨的心理状态,艺术上刻意追求格律的改造,有些诗写得浓艳、晦涩,有形式主义倾向。《再别康桥》是《猛虎集》中最重要、出色的一首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出色地显示了徐志摩的才情与个性。

初期白话诗篇

《初期白话诗篇》是现代诗人刘半农的重要作品,1933年由北平星云堂书店影印出版,诗作中收入了李大钊、沈尹默、沈兼士、周作人、胡适、陈衡哲、陈独秀、鲁迅8人诗作26首,另有编者1932年底写于北平的《(初期白话诗稿)序目》一篇。

这些诗稿是编者于1917~1919年收集的珍贵手稿,是为了纪念《新青年》正式提倡白话诗15周年而整理成集的。诗作虽然还受旧体诗的影响,但在新诗的草创时期,毕竟给诗歌形式的解放带来了新鲜空气,对传统的封建文学起了反叛作用。本诗集在新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望舒草

戴望舒(1906~1950),浙江杭县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望舒草》,1933年8月由上海现代书局初版,被收入《现代创作丛刊》,诗集中收集了作者1927~1932年出国前的41首新诗,书末附《诗论零札》17条。

诗作体现了30年代出现在中国文坛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流派的主要特征,诗境朦胧,情绪伤感,意象瑰奇复杂,也实现了诗人自己的创作主张:无音乐性,有情绪波动,有全感官的摄取,有想象的组织,笔触相当灵活。

诗人的创作受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又注意对中国传统诗境意蕴的继承和汲取、学习西方诗的斧凿痕迹较少,因而,《望舒草》是中国30年代“现代派”的重要代表作品,也是诗人自身创作风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浙江金华人,著有诗集《大堰河》、《归来的歌》等。《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艾青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是他早期的成名作、代表作,写于1933年。

在诗中作者以真挚虔诚的心情怀念和赞美了养育自己的保姆大堰河,叙述了她及其一家的悲惨遭遇,并为她受尽人间凌辱与悲苦命运抒发强烈的愤懑和不平。这首诗不仅对一个贫苦的劳动妇女充满了真挚的同情,也对中国农村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关注。

诗中的大堰河是旧中国普通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勤劳、宽厚、朴实、善良,一生过着凄苦贫困的生活。为了养活自己的一家,她不得不用自己的乳汁来养育一个地主的儿子,并且是以伟大而圣洁的母爱无私地疼爱着这个“地主的儿子”。这是多么淳朴炽烈的慈母心肠,是中国劳动妇女多么美好感人的灵魂!但是在那个黑暗吃人的社会里,大堰河同许许多多中国劳动妇女一样,终于带着无法实现的梦想,悲凉地离开了人间。

诗人是在回忆与思念之中成功地塑造了大堰河的感人形象,这个形象凝聚着诗人无限真诚的感情和深沉的爱。通过这个形象诅咒了整个黑暗的旧世界,并体现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转变与升华,他是把这首给大堰河的赞美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他们的儿女们,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在艺术上,这首诗兼有叙事和抒情的双重色彩,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所以诗歌既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又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因素;既有平实的客观叙述,又有浓烈的主观抒情。全诗给人坦诚、自然、情深意切的主观感受。诗人是在自然而动情的陈述中,抒发了对大堰河的无限深情并袒露出自己纯洁的灵魂,没有任何斧凿的痕迹。

全诗运用了排比和重复的修辞手法,在荡气回肠、一唱三叹的艺术氛围中把诗的内涵逐渐推向高潮,特别是全诗在临近结尾时突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给人以久远的沉思和启迪,这是艾青在其诗歌中常用的一种独特的技巧。这首诗的语言准确凝重而又灵活多变,具有内在的旋律和整齐和谐的节奏。

罪恶的黑手

臧克家,1905年生,山东诸城人,主要作品有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生命的零度》等。《罪恶的黑手》是臧克家的代表作品。该诗集由生活书店1934年出版,共16首,是诗人在青岛时的诗作。诗集中所收多为抒情短诗,是《烙印》的姊妹篇。

内容大体有两类:一是通过描绘“可怜的黑暗角落里的人群”,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二是直接抒写诗人自己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诗人对30年代残破、黑暗的现实充满憎恶,对苦难的劳动人民怀着深沉的热爱和真挚的同情。

集中有代表性的诗篇主要有《罪恶的黑手》、《答客问》、《小婢女》、《壮士心》等,其中,《罪恶的黑手》具有反帝意识,显示了诗人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平凡的题材表现重大主题的艺术才能,诗集在形式上也努力“脱开过分的拘谨,渐渐向博大雄健处走”。

断章

卞之琳,1910年生,江苏海门县人,主要作品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十年诗草》等。《断章》是卞之琳写于1935年10月的作品。该作品将刹那的感觉升腾为深邃的思想,表达了一种相对、平衡的观念;人可以看风景,也可能成为风景之一而被别人观赏;可以看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这整个儿又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你”“我”的形象互换在对方的眼中和梦里。

四行诗表现出诗人对于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关系的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包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因而辞约意丰,令人回味无穷。

本诗表现的本是抽象的观念,但却以鲜亮明美的生活形象写出,诗行间的逻辑关系也十分明确,故诗意深沉而不晦涩,邈远而不虚空,颇见功力。主要词语的重复出现,既是内容的需要,也达到了节奏与诗意的往复回环。

大堰河

《大堰河》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代表作品。该诗集1936年11月由上海群众杂志公司出版发行,共收入诗人1932~1933年的作品9篇。《芦笛》是一首诅咒旧世界,讴歌反抗的诗篇。《透明的夜》则具有粗犷豪放的风格。《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真挚的感情,怀念和赞美了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保姆,抒发了自己对保姆的深厚之爱,并为她受尽苦难的一生表现出强烈的愤懑和不平。而《马赛》、《巴黎》等篇,则是作者对出国留学生活的身心感受的回忆与记录,是一组国际题材的作品。

诗集以情感的深沉、风格的别致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标志着五四以来自由诗的新发展。

给战斗者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安徽无为县人,著有诗集《未明集》、《中国牧歌》、《给战斗者》等。《给战斗者》是田间作于1937年底的作品。这是抗日战争初期一首鼓动人民奋起斗争的战歌,全诗共分七节。诗篇以无比愤怒的心情控诉日寇的侵略暴行,激情地高唱“七七”事变后中国“复活的歌”,歌颂着“呼啸的河流”、“叛变的土地”、“暴烈的火焰”,回叙民族光荣悠久的历史,描述人民辛勤劳动的和平生活,号召人民挺起胸脯,拿起武器战斗到底。

诗作准确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甘蒙受屈辱、“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的民族感情和决战意志,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闻一多称诗人为“时代的鼓手”。

田间早期的诗形式上是独特的“短行”体,利用短句的分行,以急骤的旋律,表达激越的情绪,语言朴素有力,节奏明快,所以闻一多又誉他为“擂鼓的诗人”,说他的诗句就象“一声声的鼓点,单调,但是响亮而沉重”,“鼓舞你爱,鼓舞你恨,鼓舞你活着”。

向太阳

长诗《向太阳》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重要作品,写于1938年4月,发表于同年5月16日《七月》半月刊3集2期上,1940年由香港海燕书店出版。

长诗以当时抗日战争高潮中的武汉为背景,概括了当时沸腾生活的全貌。作者“以最高的热情赞美着光明,赞美着民主”,礼赞太阳,歌颂自由。长诗将纷繁复杂的生活景象,压缩在一个太阳初升的早晨和熙攘喧闹的街市中,既有真实的生活图景,又有诗人热烈的抒情,把象征意义和现实景物有机地融为一体。

通过诗人的观察和感受,写出了在阳光照耀下的壮阔景象以及愿为“太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的诅咒,对经过战火洗礼的新生的祖国的坚强信念。全诗共9段,写得诗情连绵,基调乐观昂扬,色彩绚烂,从而确立了诗人在抗战文学中的吹号者地位。

十年诗草

诗集《十年诗草》是卞之琳的代表作品,1941年由香港未名书屋初版,1942年5月由桂林明日社出版发行。这部诗集是作者1930~1939年所作诗的自选集。包括4个分集:《音尘集》、《音尘外集》、《装饰集》、《慰劳信集》,总计76首诗。

诗歌侧重表达了青年知识分子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命运的哲理性思考。诗歌艺术上致力于中西方诗歌艺术养分的有机融合,意象新奇,富于象征性,语言凝练含蓄。诗情内敛,诗句跳跃切断,抒情主体互换,追求诗歌的“非个人化”。

以上这些特征使诗歌于整体上具有现代派诗的冷静客观而又朦胧神秘的美学特征。诗歌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小说化、戏剧化、典型化等表现手段。歌颂八路军英勇抗战的《慰劳信集》,题材有新的开拓,诗句接近口语,格调趋于明朗乐观。

夜歌

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夜歌》,收入诗人1938~1942年的作品,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出版时加入1945~1949年3首诗,共计26首,另附一篇《后记》。

这部诗集一洗昔日所矜持的繁丽,写得朴素平直、爽朗激越,但仍有作者那独有的柔和。诗集充满了对生命和劳作的歌唱,对人类爱和新理想的颂歌。有的作品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热情歌颂劳动人民,歌颂前线牺牲的英雄。

整个诗集吐露着诗人思想与感情上新我与旧我的矛盾,努力从思想上的教育和行动上的实践来否定一切旧的知识分子的伤感、脆弱和空虚。在抒写自己生活感受时充溢着革命向上的乐观精神,反映了延安生活对诗人的深刻影响。

泥土的歌

诗集《泥土的歌》是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代表作品,1943年由桂林今日文艺社出版,全集共52首,都是一些短小的抒情诗。

诗集分“土气息”、“人型”、“大自然的风貌”三部分。诗人认为它是“用生命铸造成功的”。

诗集描绘了诗人眼中的农村和农民,以及诗人的态度。既写了农村的恬静平和,又赞美了农民勤劳善良、坚忍朴实的品质。

诗里有愁苦、有悲愤、有希望、也有新生,抒写的是农村生活和农民的命运,是诗人从内心里爆发出来的一种真挚的声音。诗集在艺术上善用比喻,凝练而含蓄。

王贵与李香香

李季(1922~1980),河南唐河人,主要作品有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杨高传》,诗集《玉门诗抄》等。《王贵与李香香》是现代长篇叙事诗,是李季完成于1945年底的作品,1946年9月发表于延安《解放日报》。

全诗分3部13章,长达740多行。长诗以史诗般的雄伟画面展现了1930年前后“三边”(陕北定边、靖边、安边)地区广大贫苦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艰难激烈的斗争情景。

作品以疾风暴雨的阶级斗争为背景,以青年农民王贵和李香香的爱情故事为基本线索,真实反映了当时陕北农村中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描绘了“三边”农村阶级压迫的一幅幅血淋淋的图画。“一眼望不尽的老黄沙,哪块地不属财主家?”“二三月饿死人装棺材,五六月饿死没人埋。”这就是当时农村阶级对立的深刻写照。

长诗还热情歌颂了陕北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翻身闹革命的伟大胜利,生动地揭示了劳苦人民的命运同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的血肉联系,赞美了劳动人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忠于爱情的高贵品质。全诗把王贵与李香香的爱情、广大农民的翻身解放和整个革命事业融为一体,表现出“不是闹革命穷人翻不了身,不是闹革命咱俩也结不了婚”、“革命救了你和我,革命救了咱庄户人”、“咱们闹革命,革命也是为了咱”这一通俗鲜明而又深刻重大的思想主题。

长诗成功塑造了王贵和李香香这两个觉醒了的青年农民形象。作品在革命与恋爱、广大群众的事业与个人利益等多重层次中,突出了王贵的性格特征,表现了他火热的革命热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开阔的革命胸怀。王贵的成长过程,从阶级仇恨到起来反抗,再到自觉的革命战士,代表了中国革命中农民成长的普遍道路,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李香香的形象则俊美善良、勤劳勇敢而又爱憎分明。作品同样在严酷的阶级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了她坚强的反抗性格。在李香香身上,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村劳动妇女要求婚姻自主、忠实于爱情的美好愿望和心灵,也反映了她们渴望革命胜利的急切心情。作品还通过对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崔二爷的刻画,形象地控诉了剥削阶级和反动统治者的腐朽、凶残,而以崔二爷覆灭的下场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诗在艺术手法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全诗通篇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写成,创造性地运用民间歌谣,把原来每两句为一节表达一个较完整意思的“信天游”歌体,发展为数节、数十节表现一个完整情节,数百节连缀成章叙述一个曲折多变的长篇故事,这是大胆的开风气的艺术尝试。

长诗在刻画人物、叙述情节和表达主题过程中,大量而贴切地运用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比、兴”传统艺术手法,既使长诗在明快的节奏和畅达的语言里显示出含蓄生动、富于变换的韵味,又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和形象美。长诗还广为吸取了方言土语,更显示出民歌特有的淳朴、凝练的格调。整个长诗在总体上表现出陕北高原独具的清新高朗、质朴热烈的艺术风格。《王贵与李香香》是作者遵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实际斗争生活,向群众学习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它为中国现代叙事长诗的创作和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为中国现代新诗的民族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王贵与李香香》是中学语文课本长期保留的重要篇目之一。

有的人

臧克家,1905年生,山东诸城人,主要作品有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生命的零度》等。《有的人》,写于1946年,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有感而作的。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之后的第一个鲁迅纪念日。这一天,北京鲁迅故居开放,诗人专程前往参观,亲临其境,思绪万千,正如诗人在《关于短诗〈有的人〉》中所说的:“看了鲁迅先生生前曾在这里生活过、工作过许多年的‘故居’,见了各种阶级、各种职业的前来瞻仰他的‘故居’的人们,我心里自然地产生了一连串的感想……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做过杰出的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永远不会忘记的”。《有的人》正是有感于此而怀着爱与憎的感情创作的。《有的人》全诗分7节共28行,包括3层意思。第1节是全诗的“纲”,概括了这首诗的主题。下面两层便分别对这个“纲”作形象的注释和阐发。

诗的第1节以高度凝练的艺术手法,抓住现实生活中两种人的“死”与“活”的最本质特征,从人的自然生命和政治生命进行精辟的议论,歌颂了鲁迅与所有的革命者;虽然人是死了,但是他们的英雄事迹与革命精神是永垂不朽的。而那些祸国殃民、坏事干尽的人,从自然生命上看,他们虽然还活着,但无异于行尸走肉,虽生犹死。

在第2、3、4节里,诗人以强烈的爱憎感情、鲜明的对比手法,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的态度、对理想不同的追求,对人生不同的目的对比中,突出地表现了鲁迅先生高尚的品德与伟大抱负,第2节用了“骑”和“俯”2个字,鲜明地表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态度和情感,赞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3节写有的人干尽坏事,却要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妄想“流芳百世”。这是诗人对这些人面禽兽的愚蠢行径极大的蔑视和讽刺,并把他们的丑恶灵魂揭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与此相反,鲁迅却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表现出鲁迅全心全意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的精神,赞颂了鲁迅的崇高品德。通过这种尖锐对比,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便昭然于众了。

第4节诗人从尖锐的阶级对立中,深刻地揭示了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目的。一种人专门靠剥削人、压迫人而过着荒淫无耻的奢侈生活。这些吸血鬼们活着,亿万人民就不能活。与此相反,鲁迅这样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他说:“我好象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

诗人精短的诗句,阐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目的,一是给人以灾难,一是给人以幸福。诗人启迪人们应该学习鲁迅的做人,做一个给人以幸福的人。诗的第5、6、7节属于第3部分,这一层是1、2、3、4节中阐述的问题,给予一一评价。从人民对待两种人不同的态度,正确地归结出各自不同的结局。《有的人》通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的灵魂、行为、下场,从反面衬托出鲁迅的高尚情操和博大的共产主义胸襟。诗人善于从鲁迅诗文中精选出有代表性的、在读者中有深远影响的话语作引证,这就使诗显得深刻、富于哲理和形象化。全诗有总提、分说、分承、转折,结构层次鲜明而又曲折有致。诗是为纪念鲁迅而写的,但是全诗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诗题也不定名为纪念鲁迅有感而作,而叫《有的人》,这就使诗的题旨更具有广泛深远的社会意义。

诗的语言凝练、含蓄,比喻贴切、形象,诗句讲究韵律,富有节奏感。这是“政论”的诗化,又是诗化的“政论”,既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又启发读者去思考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马凡陀山歌

马凡陀(1919~1982),笔名袁水拍,江苏吴县人,主要作品有诗集《人民》、《马凡陀的山歌》等。《马凡陀的山歌》,1946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初版,1948年又出《马凡陀山歌续集》,两集共收诗200首,是作者1944~1948年间在国统区的报刊上发表的诗作,多为政治讽刺诗。诗歌以国统区的现实生活为题材,尖锐辛辣地揭露了当时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反映广大民众的不满与反抗。

作品吸取民歌、民谣和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形式活泼,语言通俗,是当时国统区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政治讽刺诗。其中重要诗篇有《发票贴在印花上》、《万税》、《主人要辞职》、《活不起》、《一只猫》、《大人物狂想曲》和《抓住这匹野马》等。

赶车传

叙事长诗《赶车传》是现代诗人田间的作品,分上下两卷,共7部。第一部初版于1946年,其余6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写成。前4部为上卷,包括《赶车传》、《蓝妮》、《石不烂》、《毛主席》;后3部为下卷,包括《金娃》、《金不换》、《乐园歌》。

长诗以车象征时代,塑造了石不烂、金不换、蓝妮、金娃等新一代农民的形象,描写了他们将车子赶到“人间乐园”的情景。

长诗通过对他们寻找乐园到建设乐园斗争过程的描写,表现了在中共领导下,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革和新人的成长。主人公石不烂赶着时代的车,一直向前,是其所要表达的主题。长诗规模巨大,人物众多,内容宏伟壮丽;形式灵活自由,不拘一格,汲取了大量民谣的表现手法及群众口语。音节响亮,情绪激荡,语言晓畅无饰。长诗多采用五六言体,明朗、朴素而富有民歌风味,以及较好地解决了叙事和抒情结合的问题。长诗的后面部分有一般化、概念化的倾向。

漳河水

阮章竞,生于1914年,广东中山人,主要作品收在《阮章竞诗选》里。《漳河水》是他创作于1949年的作品,于1950年由新华书店初版。

全诗除《小序》外,共分《往日》、《解放》、《长青树》3部。诗中描述了漳河边上有3个农村姑娘,荷荷、苓苓、紫金英,她们渴望美好生活,但在旧社会,妇女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3个人都遭遇了婚姻悲剧。解放后,她们逐渐摆脱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在劳动中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成为新社会的主人。

长诗采用广泛流传于太行山一带的各种民歌形式,通过三个妇女翻身得解放的故事,歌颂了新社会、新生活,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活泼,风格朴实优美。长诗在诗歌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东方红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县人。著有诗集《东方红》、《投入火热的斗争》、《甘蔗林——青纱帐》、长诗《将军三部曲》等。

诗集《东方红》是现代著名诗人郭小川的作品,1949年5月由北京新华书店初版,共收诗歌53首。

这些诗作,或反映农村土地革命,表现解放区农村的巨大变化;或表现工人阶级努力生产,支援前线,建设新生活的主人翁精神;或歌颂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和革命战士的英雄主义精神。

诗作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其中《东方红》、《揭开石板看》、《移民歌》、《选好人》等,曾在当时广为流传。

向困难进军

《向困难进军》是郭小川于1956年1月定稿的,正是我国第一个5年计划将近完成的欣欣向荣的时期。人们一方面兴高采烈投入社会主义新的革命与建设,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对待新任务的考验。诗人就以“向困难进军”为题,向人们吹响了战斗号角。

诗人以“骏马”、“大雁”往往在困难面前却步的例子,启示人们不能无视困难。他一面无限信任人们一定不会被困难吓倒,但又告诫他们务必做好思想准备。他以自己在战火纷飞时代中的经历和体会,提出只要有勇气和毅力,困难就会向我们低头。整首诗洋溢着一种乐观精神,字里行间时时显出赤子般的热忱,使人感到颇为亲切。

诗行排列采用阶梯式,富有节奏感。诗中还含有一些警句,譬如“困难/这是一种愚蠢而又怯懦的东西”之类,它们虽都不免带有夸张的成分,却能使你更明显地感觉到诗人的自信,给诗篇添加了一定的力度。

一个和八个

叙事长诗《一个和八个》是现代著名诗人郭小川的作品,写成于1957年。

全诗由“一、一个傲慢的人,二、夜行军中,三、怪诞的案情,四、生与死,五、深夜的审判,六、难下的结论,七、在刑场上,八、树林中的战斗,尾声”几部分组成,长达1680行。

诗作通过抗日战争时期我军一个随军监狱里一名被当作叛徒的指导员、4个土匪、3个逃兵和1个奸细在押解转移途中的表现,揭示了矛盾的复杂性,塑造了一个被组织怀疑并被判了死刑却仍然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的共产党员、八路军战士王金的光辉形象。他用自己的经历和信念感动了大胡子土匪等人,使他们在战斗中实现了人生的转变,用鲜血和生命换回了做人的尊严。诗歌的独特处是作者善于选择特殊的战争环境,挖掘人性的真善美,显示特殊环境中特殊人物身上必备的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通过王金教育大胡子、土匪,使他们重新做人的描写,歌颂了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全诗结构严谨,诗句整饬,描写细腻准确,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心理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感人至深。

望星空

抒情长诗《望星空》是现代著名诗人郭小川的作品,1959年发表于《人民文学》11、12期。诗人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对星空、宇宙、人间进行了观照,抒发了诗人内心关于宇宙、人生的思绪和感慨。“我”在北京街头向星空瞭望,感到星月、银河“无穷无尽,浩浩荡荡”;面对无限宇宙星空,“我”又感到人生不过是流星般的闪光;当“我”漫步长安街头,看到伟大、壮丽辉煌的天安门广场,感到星空小了,低了,没有生命,不会思索。诗人悟出了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但人是不应该无所作为的,不能悲观沉沦,应该投入火热的战斗生活,把我们的世界建设得比星空更美好。

长诗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情怀,想象丰富,感情真挚,形式自然活泼,富有音乐感。

雷锋之歌

贺敬之,生于1924年,山东枣庄人,主要作品收在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里。

抒情长诗《雷锋之歌》是他的重要作品,最初发表于1963年4月11日《中国青年报》上,同年5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后收入作者诗集《放歌集》。全诗共计1200余行。长诗写于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中,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长诗从“我最迷恋的地方”和“最壮丽的人生”写起,引出对雷锋成长的国土和时代的热情歌颂;接下来回顾雷锋短暂的一生,提出“人,/应该/怎样生?/路,/应该/怎样行?”的问题,阐发了应该向雷锋学习什么和学习雷锋的深刻意义;最后政治抒情达到高潮,集中唱出了雷锋精神的意义和巨大影响,并表现出对未来必胜的信心。

深刻的哲理、奔放的激情、鲜明的形象融于诗中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和整齐的“阶梯型”句式排列中。诗歌语言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具有一种引人思索、催人奋进的艺术魅力。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1952年生于厦门,主要作品有诗《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土地情诗》、《珠贝——大海的眼睛》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诗刊》1979年第7期,全诗共4节,表达了一代青年基于爱与忧患意识对祖国所产生的痛苦与欢欣、失望与希望相交织的复杂心态和感情。

它和一般的歌颂祖国的诗不同,不是直接的表达对祖国的赞美和歌颂,而是将慷慨激昂的抒情变为带冷色调的低沉咏叹,把炽热的感情化为内心沉重的思考和殷切的期望,被现实所压抑的痛苦和被梦幻点燃的理想相交融,形成了一种荡气回肠的沉郁风格。角度奇特,感情深沉,比喻新颖。“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淤滩上的驳船”、“‘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神话的蛛网”、“挂着眼泪的笑涡”等色彩斑斓的意象,以及由人称的转换而造成的强大排比句式,把“我”与“祖国”血肉相连,气脉相承,融为一体,“我”即是“祖国”,“祖国”即是“我”,从而使“祖国”这一抽象的概念变成可亲、可感、可触、可观的具体形象,也使“爱祖国”这种亘古的感情变得深沉而实在,不但扩大了诗的意义内涵,而且增加了艺术容量。

贰 报告文学、散文三叶集

散文集《三叶集》,由田汉、宗白华、郭沫若三人合著而成,收作者1920年1~3月间的书信20封。其中田汉5封、宗自华8封,郭沫若7封。卷首有3位作者序各1篇。由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5月初版,到1941年5月已印15版。“三叶”,是指一种三叶矗立的植物,作者用来作为三人友情的象征。通信“大体以歌德为中心”,谈人生,谈事业,也论诗歌和戏剧、婚姻和爱情,涉及宇宙观和人生观等多方面的社会问题。见解敏锐,感情炽烈,文笔挥洒自如。

从中可以看到五四时期青年人裸露的灵魂和坦荡的胸襟。田汉称这个集子为“中国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可视为研究田汉、宗白华、郭沫若3位作家早期思想和创作的珍贵资料。

俄乡纪程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新史》,杂文集《乱弹及其他》等。散文集《俄乡纪程》又名《新俄国游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1922年9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作品前半部分叙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理想的思考。在那“阴沉沉、黑漆漆”的社会,作者“没见一点半点阳光”,他追求过“菩萨行的人生观”,研究过佛学,但都没有找到出路。十月革命胜利使他看到了一条光明之路,决心奔向“赤都”。作品的后半部分,记叙了作者从赤塔到莫斯科的一路见闻和风光,以及到莫斯科后对新俄国的初步印象。笔调清新优美,富有哲理性。

自己的园地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鲁迅的弟弟,语丝社主要成员,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泽泻集》等。

散文集《自己的园地》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由北京晨报社1923年初版,为晨报丛书第11种,收有《自己的园地》18篇,《绿洲》15篇,杂文20篇,自序l篇,插图7页。1926年由作者重加编订,上海北新书局再版,删去杂文20篇,补进茶话23篇。

其文多以随笔、散记的形式,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旁征博引。其中有关中外文学艺术的见解,颇具独到之处。

寄小读者

冰心,生于1900年,福建长乐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1923年上半年,冰心从燕京大学毕业,8月份,到美国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大学留学。这期间,她选择了通讯这种体裁来抒写自己去国怀乡之情和传递对儿童亲友的眷恋、思念。

冰心用优美的文笔,以《寄小读者》这样的通讯形式,把纯洁似泉水的情思奉献出来,获得了广大小读者的喜爱。同时,许多的成年人也在阅读她的通讯,唤起了对童心的追求,更赞美她文字的美丽隽秀,温雅婉约。

在美三年中,冰心共写了29封寄给小读者的信。这些信结集为《寄小读者》出版后,在国内一经披露,即被传诵遐迩,轰动20年代的文坛。直到80年代末,著名散文家萧乾仍然把《寄小读者》列为20年代文坛上的散文代表作。

在《寄小读者》这本散文集中,冰心是向大、小读者传播真善美的使者。

冰心做人、做文坚守的重要信条是——真。《通讯录》中说:“我是你们天真队里的一个落伍者——然而有一件事,是我常常用以自傲的:就是我从前也曾是一个小孩子。为着要保守这一点天真直到我转入另一世界为止,我恳切的希望你们帮助我,提携我,我自己也要永远勉励着,做你们的一个最热情最忠实的朋友!”这里,冰心以平等的身份,轻柔的口吻,把自己置于小朋友们之中,绝没有装腔作势地摆大人的架子。

这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但真诚地从内心深处涌出来,也并不那么容易。她十分认真地、敏感地捕捉童心的真诚流露,虽令小读者感兴趣,自己却有些不满意,她说:“我平时总想以‘真’为写作的唯一条件,然而算起来不但去国以前的文字不‘真’,就是去国以后的文字,也没有尽真的能事。”(《通讯录》)

善——在《寄小读者》中处处都有流露。一个说真话、真诚的人,其心地也必然善良仁爱。冰心不厌其烦地向小读者宣传善良仁爱:“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冰心善良、仁爱的品质,大到爱友人、父母、故乡、祖国,小到爱一朵花,一片

绿

,一湖水,一只鼠。她曾写道:“拾起一片湖石,用小刀刻上:‘乡梦不曾休,惹甚闲愁’两句,远远地抛入湖里,自己便头也不回地走转来。这片小石,自那日起,我信他永在湖中,直到天地的尽头。只要湖水不枯,湖石不烂,我的一片寄托此中的乡心,也永古不能磨灭的!”字里行间对乡土、故乡的热爱之情,从笔端流向纸上。

母爱,也是冰心在文章中颂扬的主题。冰心从她母亲身上学习到的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善良,善良到就是一只出生后不久,第一次出来偷吃东西的小鼠也不忍心伤害。这种善良,是博大而又深厚的。冰心在《通讯录》中,用母亲向她讲述儿时往事的方法,把自己生命之始的那段岁月娓娓道来,她说:“从母亲口中,逐渐的发现了,完成了我自己!她从最初已知道我,认识我,喜爱我,在我不知道不承认世界上有个我的时候,她已爱了我了。我从3岁上,才慢慢的在宇宙中寻到了自己,爱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然而我所知道的自己,不过是母亲意念中的百分之一,千万分之一。”《寄小读者》的第三个特征是——美。冰心爱自然美、人体美。她说:“谈到我生平宗教的思想,完全从自然之美感中得来。不但山水,看见美人也不是例外,看见了全美的血肉之躯,往往使我肃然的赞叹造物。一样的眼、眉、腰,在万千形质中,偏她生得那般软美!湖山千古依然,而佳人难再得。眼波樱唇,瞬归尘土。”

在留学期间,冰心的血疾曾复发一次。病中,她住在自己喜爱的慰冰湖畔,感到人与自然交融的轻松解脱。她说:“过的是花的生活,生长于光天化日之下,微风细雨之中。过的是鸟的生活,游息于山巅水涯,寄身于上下左右空气环围的巢床里。过的是水的生活,自在的潺潺流走。过的是云的生活,随意的袅袅卷舒。”这简直和大自然合而为一了。《寄小读者》中表现的真善美主题,使它成为一部传世之作。在今天,只要提到冰心的散文,人们必然会想到《寄小读者》。老作家巴金曾说:“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里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的母爱。”冰心老人虽然已远离我们而去,但不管世界如何沧桑变化,《寄小读者》这部书,仍会打动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的心,还有大读者的心。绿

朱自清(1898~1948),祖籍浙江绍兴,出生在江苏东海,主要作品有长诗《毁灭》,诗及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现代散文《绿》,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创作于1924年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与《

荷塘月色

》合称为《散文二篇》。由于作者在当时入革命形势的鼓舞下,思想上勇于进取,所以,表现在《绿》中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与《荷塘月色》正好相反。

绿,是生命的象征,青春的标志,希望的所在,它给人进取的力量。作者着力描写了梅雨潭“绿”的醉人,“绿”的可爱,“绿”的奇异,使全文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从作者被“绿”招引、被“绿”陶醉而一步三叹地惊呼,到用“少妇”、“处女”来比喻,最后竟温柔地“拍着”、“抚摩着”、“吻着”、呼唤着这“女儿绿”,可见作者爱得真切,爱得执著。

这篇散文只有4个自然段。首段以对“绿”的惊讶、赞美之情点题,中间两段极力渲染“绿”的奇异、醉人、可爱,末段又与前呼应,首尾圆合、结构严谨而精巧。另外,作者不惜笔墨,从不同角度用比拟、想象、比较、陪衬等多种艺术手法,通过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的描绘,既能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又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本文语言清秀隽永,字里行间满贮诗意,充分体现了朱自清的语言风格。

这篇散文可借鉴的地方很多:如写景文章如何立意,如何谋篇布局,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地描写以及如何锤炼富有抒情性的语言等,这些方面都值得学习。

朝花夕拾

现代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入回忆性散文10篇,是鲁迅先生1926年2月到11月间所写,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最初用《旧事重提》的总题目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结集前又添写了《小引》和《后记》并改名《朝花夕拾》,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本名新集”之一。《朝花夕拾》里的散文主要回忆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往事,深情地叙述了对师长和亲友的怀念,从特定的时代历史和生活侧面,描写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面貌,显露出作者生活道路和心灵发展历程中特定阶段的独特内涵。《朝花夕拾》中所写的人和事,往往饱含着作家强烈的主观爱憎,闪烁着现实社会批判的锋芒,达到了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有机统一。作品以清新舒展的笔调叙述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描绘了作者家乡的风俗人情画,表达了对师友亲朋的诚挚怀念,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绘中是非分明,回忆与感想、抒情与批判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常常是一篇文章融叙事、写人、议论和抒情为一炉,读来引人入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段不同生活的回忆和对比,表现了童年鲁迅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性格,体现出鲁迅自幼即显示出来的广阔的生活兴趣和聪慧才智,同时也揭露和批判了旧式封建传统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极大危害。文章笔调轻盈,饶有诗情画意,蕴含丰富而深沉。《藤野先生》和《范爱农》都是写人怀念的名篇,文章以客观描写一个人物为中心,与抒发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融为一体,既写出了传记文学的特色,又写出了抒情散文的韵致。此外,《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狗.猫.鼠》等篇,都是思想丰厚、艺术清新的名篇佳作。《朝花夕拾》以明朗朴素、亲切自然、流畅清新的笔触,表现了散文的通脱与舒展;又以平易浅切而韵味深长的画面,启迪人们更好地认识生活。《朝花夕拾》为现代叙事、抒情散文开拓了方向,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学语文课本选入的《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都是深受师生们喜爱的保留篇目。

野草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抒情成分极浓的《野草》是鲁迅的一本散文诗集,1927年编成。书中所收23篇散文诗是作者1924年~1926年所作,陆续发表在《语丝》上。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15日,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当时,担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的鲁迅,迅速召开各科系主任紧急会议,要求大家想办法营救被捕的学生,然而,营救的计划失败了。4月29日上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的职务,以示对国民党的这一反革命罪行的抗议。离开中山大学后,鲁迅蛰居广州东堤白云路寓所。怀想近一段时期由北京到厦门,再到广州的经历,目睹身边的风云变幻,鲁迅深深感到震惊、悲愤。

在百感交集之中,鲁迅觉得“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这么芜杂”,“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朝花夕抬.小引》)。于是,他便开始整理过去的稿子,最初结成的集子便是发表在《语丝》上的散文诗,集子名为《野草》。

1927年的时候,“五四”狂飙已经过去,而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鲁迅经历了同一战阵中伙伴的分化,感受到处于革命低潮时文化战线的荒凉和寂寞。据1932年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回忆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历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阶级斗争的血的教训促使鲁迅从进化论转向阶级论。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了分化,但鲁迅坚守阵地,继续对陈旧的邪恶势力进行着坚决的斗争。但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所以还不能清楚地看到斗争的前途。“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正如1934年10月9日鲁迅致萧军的一封信中所说的:“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野草》反映了鲁迅当时的复杂的思想矛盾,它与鲁迅的杂文有很大的差别。收录《野草》中的许多著名篇章,如《题辞》、《影的告别》、《希望》、《风筝》、《好的故事》、《死火》等等,并非照秽水、看针砭时弊的时评,并非致敌于死命的标枪,而是自我心灵最坦诚、最无情的解剖。同时“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些措辞就很含糊了”。作者在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以后,对《野草》部分作品中所包含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判。

在现代散文中,《野草》可以说是开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荷塘月色

散文《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抒情散文中的精品,载于1927年的《小说月报》第18卷第7号,后收入散文集《

背影

》。作品描写了“我”在一个“心里颇不宁静”的静谧的夏夜,到清华园古月堂附近散步时所见荷塘月色的景象。

文章通过对荷叶、荷花、微风、灌木、蝉声、蛙声等的细致描绘,从视觉、嗅觉、听觉以及景物的静态、动态等角度,写出了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的声光色味,优美、柔和、明净。

文章语言洗练自然,比喻贴切生动,情景交融,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并在淡淡的愁思当中反映了作者对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折射出国民党反动统治对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重压,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缜密、细腻、漂亮的风格。背影《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1928年10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1983年北京三联书店重版。该书收集作家早期优秀散文18篇,分甲、乙两辑。《背影》中有记叙散文、抒情散文、游记以及特写、随笔等。作者在《背影.序》中讲到,他由于“有话要说”,便“自然而然采用了‘散文’这种体制”。他要说的话,有些是对社会现实而发的。写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