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常见疾病知识问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8 19:54:32

点击下载

作者:朱瑜琪,宁德花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骨科常见疾病知识问答

骨科常见疾病知识问答试读:

前言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更,骨科疾病谱有了明显变化,社会老龄化逐年加重,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随之增高,特别是颈肩腰腿痛、老年骨质疏松症和关节退行性病变等疾病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受环境等因素影响,骨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亦相应增多。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一些常见疾病的科普常识需求巨大。虽然目前有大量骨科疾病诊治进展的著作面世,但这些著作大多专业性强,不能很好的满足大众的科普需求。因此,如何有效增加公众对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科普知识的了解,提高公众预防疾病、合理治疗、正确康复的能力成为目前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基于此,作者以骨科专业知识为基础,采用更能够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深受欢迎的简单问答形式,编写成《骨科常见疾病知识问答》一书,以方便公众阅读,解答公众对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关心的问题,不断增强防病治病和康复护理能力,提高公众身体素质,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本书共分五大部分,分别介绍骨科创伤、骨病、感染、畸形和肿瘤五方面的常见骨科疾病知识,一问一答,简洁明了,重点介绍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预后转归以及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等,力图体现现代骨科的诊疗水平,突出科普特色。

本书适用于渴望了解骨科医学知识的广大群众阅读和学习,对骨科年轻医师、医学生学习也有裨益。由于我们经验和水平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特别是随着现代医学知识的发展,本书阐述的某些诊疗理念、观点与认识可能需要修正,某些方法需要改进和提高,欢迎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恳请同道指正。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作者所在单位领导和骨科同仁的极大关照和帮助,做了大量不计名利的工作,特此感谢!朱瑜琪 宁德花2011年1月

骨科常见创伤疾病

何为创伤?

创伤是指机械性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的破坏或功能障碍。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少疾病已逐步得到有效控制,但创伤却有增无减,而且已成为继心脏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之后的第四位死亡原因。

创伤如何诊断?

诊断创伤主要是明确损伤的部位、性质、程度、全身性变化及并发症,特别是原发损伤部位相邻或远处内脏器官是否损伤及其程度。

受伤史:详细的受伤史对了解损伤机制和估计伤情发展有重要价值。①受伤情况:首先是了解致伤原因,可明确创伤类型、性质和程度;②伤后表现及其演变过程:不同部位创伤,伤后表现不尽相同。如神经系统损伤,应了解有无意识丧失、持续时间及肢体瘫痪等;胸部损伤是否有呼吸困难、咳嗽及咯血等;③伤前情况:注意伤员是否饮酒,这对判断意识情况有重要意义。了解有无其他相关疾病,如高血压史者,应根据原有血压水平评估伤后的血压变化。

体格检查:首先应从整体上观察伤员状态,判断伤员的一般情况,区分伤情轻重;①全身情况的检查可采取临床的一般检查步骤,应注意伤员的精神状态,注意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等;②根据受伤史或某处突出的体征,详细检查;③对于开放性损伤,必须仔细观察伤口或创面,注意伤口形状、大小、边缘、深度及污染情况、出血的性状、外露组织、异物存留及伤道位置等。

辅助检查:有一定的意义,对某些部位创伤也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应根据伤员的全身情况选择必须的项目,以免增加伤员的痛苦和浪费时间、人力和物力。

创伤急救有哪些常用技术?

创伤病情一般都比较危重,其处理是否及时和正确直接关系到伤员的生命安全和功能恢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创伤的处理,特别是早期急救处理。常用的急救技术主要有复苏、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后送等。

何为创伤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是指机体遭受到严重创伤的刺激和组织损害,通过“血管-神经”反射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为特征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以及由此导致组织器官血流灌注不足、缺氧和内脏损害的综合征。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后,由于大出血、剧烈疼痛、组织坏死分解产物的释放和吸收、创伤感染等有害因素作用,可致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导致休克。

创伤性休克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①失血:失血是创伤造成血流灌注不足引起休克的最常见原因。休克的失血量随着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以及失血的速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1次突然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4(约1000~1250ml)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可代偿地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如失血达到总血量的1/3(约1500m1)以上时,由于大量血液流失,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微循环灌注不足,加上血红蛋白丢失,造成全身组织和器官的缺氧,重要脏器机能紊乱和组织代谢失调,即发生休克;②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严重创伤及所伴随发生的症状,如疼痛、恐惧、焦虑及寒冷、神经麻痹等,都可对中枢神经产生不良刺激。如果这些刺激强烈而持续时,可进一步扩散到皮层下中枢而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导致反射性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因而末梢循环的阻力增大,以致大量血液瘀滞在微血管网中,有效循环量减少而发生休克;③组织破坏:严重的挤压伤可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和组织细胞坏死。当压力解除后,由于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和通透性增高,可导致大量隐性出血和血浆渗出,组织水肿,有效循环量下降;组织细胞坏死后,释放大量酸性代谢产物和钾、磷等物质,引起电解质的紊乱。其中某些血管活性物质被吸收后,对血管通透性和舒缩功能有危害,使血浆大量渗入组织间隙中和瘀滞在微血管内,有效循环量进一步下降,亦可引起休克;④细菌毒素作用:创伤继发严重的感染,细菌产生大量的内、外毒素,这些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中毒反应,并通过血管舒缩中枢或内分泌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周围血管,从而使血循环在动力学上发生紊乱,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循环障碍,有效循环量减少,动脉压下降,导致中毒性休克。此外,毒素直接损害组织及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造成血浆的丢失,使创伤性休克的演变加速和程度加重。

创伤性休克有何表现?

①意识神志与表情:休克早期,患者表现为烦躁、焦虑或激动。当休克加重时,患者表现为表情淡漠或意识模糊,甚则出现昏迷。但亦有少数患者休克初期神志清醒,仅反应迟钝、淡漠、神志恍惚,应引起高度重视;②皮肤:苍白、口唇紫绀、斑状阴影、四肢皮肤湿冷,肤温低于正常;③脉搏:虚细而数,按压稍重则消失,脉率为100~120次/分,有时桡动脉不能明显感触,需在颈动脉或股动脉处测定。在休克晚期出现心力衰竭时,脉搏变慢而且微细;④血压:一般来说,若血压下降超过基础血压的30%,而脉压差又低于4kPa,则应考虑休克;⑤中心静脉压:正常值是0.588~1.176kPa,在创伤休克时,由于血容量不足,中心静脉压可降低;⑥呼吸:常有呼吸困难和发绀。发生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⑦尿量:若每小时尿量少于25ml,说明肾脏血灌流量不足,常提示有休克存在;⑧甲皱微循环:显微装置下观察甲皱处毛细血管,可发现血流变慢,血色变紫,血管床模糊,严重时红细胞凝集,血流不均,最后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创伤性休克如何抢救处理?

救治原则为消除创伤的不利因素影响,弥补由于创伤所造成机体代谢的紊乱,调整机体的反应,动员机体的潜在功能以对抗休克。①一般处理:患者平卧,保持安静,避免过多的搬动,注意保温和防暑;对创口予以止血和简单清洁包扎,以防再污染,对骨折要作初步固定;适当给予止痛剂。除颅脑、腹部、呼吸道损伤外,还可考虑使用吗啡止痛;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头应侧向,并将舌用舌钳牵出口外。根据病情,置鼻咽管或气管插管吸氧,必要时行气管切开;②有效止血和补充血容量:有效止血对外出血要给予加压包扎,或上止血带。有条件时行钳扎或缝合止血。内脏出血,则需在大量输血输液的同时,积极准备手术探查止血。补充血容量全血:最好使用新鲜血,紧急时可动脉输入300~600ml,以后再逐渐补足;血浆:鲜血浆、706代血浆均可选用;右旋糖酐:一般用量在24小时以内不超过1000ml为宜;葡萄糖和晶体液:在紧急情况下,可先用50%的葡萄糖60~100ml静脉注射,晶体溶液供给电解质,如乳酸钠、复方氯化钠或生理盐水均可选用。补液的速度和液量的指标,要根据伤员的实际情况而定,因此,在输液过程中,结合测定中心静脉压进行观察比较准确。中心静脉压正常为0.588~1.176kPa,如低于0.392kPa以下,被认为是血容量不足,需加速输液;如超过1.176kPa,则被认为是心肌机能不全,需要减慢和控制输液。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之后,若休克情况未能改善,则应考虑是否存在潜在活动性出血、代谢性酸中毒、细菌感染、心肺功能不全或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凝血因素;③其它治疗:纠正酸中毒,维持酸碱平衡;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防治内脏功能衰竭等。

何为挤压综合征?

挤压综合征是指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在解除压迫后,出现以肢体肿胀、肌红蛋白尿、高血钾为特点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筋膜间隔区压力升高造成肌肉缺血坏死形成肌红蛋白血症,而无肾功能衰竭,只能称为挤压伤或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严重创伤亦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如无肌肉缺血坏死、肌红蛋白尿和高血钾,则不能称为挤压综合征。

挤压综合征有何临床表现?

局部主要表现为受伤肢体严重肿胀。全身表现为:①休克:除创伤因素外,大量血浆渗入组织间隔区中,使有效血容量明显减少而发生轻度或中度休克;②肌红蛋白尿:是诊断本症的一项重要依据。一般于休克状态解除后即可呈现茶褐色或红棕色肌红蛋白尿。尿量明显减少,比重升高,尿呈酸性,内含红细胞、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并有白蛋白、肌酸、肌酐、色素颗粒管型等。其中肌红蛋白尿是区别本症与其他原因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依据;③酸中毒:肌肉坏死产生的大量酸性物质,使血液pH值下降,非蛋白氮增加及尿素氮迅速增加,成为代谢性酸中毒。由于其肌肉坏死等是进行性加重,所以较难纠正;④高钾血症:肌肉组织坏死,释放大量钾离子入血液,发生肾功能衰竭,排尿少,排钾困难,使体内血钾浓度迅速增高。在少尿期高钾血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临床表现为精神恍惚,烦躁不安,对事物反应迟钝,全身软弱,肢体麻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心跳缓慢,可出现心律不齐,直至死亡。诊断上除血钾测定外,心电图在早期即可出现典型表现。

如何诊断挤压综合征?

肢体肌肉丰富的部位遭受砸压损伤时,即应警惕本症发生的可能。在伤后24小时内发生无尿或尿量少于每小时17ml,尿液褐红色,出现肌红蛋白尿,则可诊断本症。对于合并休克者,其少尿或无尿可为血容量不足所致,其与本症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所致的少尿或无尿,可用输液试验来鉴别。在半小时内快速输入5%葡萄糖500ml,如尿量增加,且比重减低,则表示肾功能良好,尿少是因血容量不足引起。如输入后仍无尿,可于15分钟内快速输入20%甘露醇250ml,若每小时尿量超过40ml,表示肾功能良好;如仍无尿或尿量少于每小时20ml,则表示急性肾功能衰竭。

挤压综合征如何抢救治疗?

挤压综合征是外科急重症,应快速及时抢救,做到早期诊断、早期伤肢切开减张与防治肾衰。

现场急救处理:①抢救人员应迅速进入现场,力争及早解除重物压力,减少本病发生机会;②伤肢制动,以减少组织分解毒素的吸收及减轻疼痛,尤其对尚能行动的伤员要说明活动的危险性;③伤肢用凉水降温或暴露在凉爽的空气中。禁止按摩与热敷,以免加重组织缺氧;④伤肢不应抬高,以免降低局部血压,影响血液循环;⑤伤肢有开放伤口和活动出血者应止血,但避免应用加压包扎和止血压带;⑥凡受压伤员一律饮用碱性饮料(每8g碳酸氢钠溶于1000~2000ml水中,再加适量糖及食盐),既可利尿,又可碱化尿液,避免肌红蛋白在肾小管中沉积。如不能进食者,可用5%碳酸氢钠150ml静脉点滴。

伤肢处理:①早期切开减张:使筋膜间隔区内组织压下降,防止或减轻挤压综合征的发生。即使肌肉已坏死,通过减张引流也可以防止有害物质侵入血流,减轻机体中毒症状。同时清除失去活力的组织,减少发生感染的机会。

其他疗法:对挤压综合征患者,一旦有肾功能衰竭的证据,应及早进行透析疗法。本疗法可以明显降低由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高钾血症等造成的死亡,是一个很重要的治疗方法。有条件的医院可以作血透析(即人工肾)。腹膜透析操作简单,对大多数患者亦能收到良好效果。

全身治疗:主要是针对急性肾功能衰竭及高钾血症,以挽救病人生命。受伤肢体解除压迫后,不论有无骨折,均应暂时固定,减少活动。对易发生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部位,应严密观察,一旦发生则应切开减压,改善血运,避免肌肉神经坏死。对不易发生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部位(大腿、上臂及臀部),其筋膜较薄弱,肌肉肿胀时可向外扩大,所以间隔区内压力并不太高,除原始压伤肌肉坏死外,进行性肌肉坏死很少。但行筋膜切开时,可敞开创口,使组织代谢产物的一部份由伤口渗出,从而减轻对肾的毒害与负担。但增加伤口感染的危险性增加应予注意。

挤压综合征有哪些预防措施?

因本症的死亡率较高,预防其发生至关重要。一般的预防措施有:①伤后补乳酸林格氏液和胶体液:伤后尽快补充。如胶体液可用血浆或右旋糖酐。可按每1%受压面积输入胶体液80~100ml,每受压1小时,每公斤体重补液3~4ml,加24小时所需量1500ml计算,为伤后第一天补液量,以后根据情况调整。但若已发生挤压综合征时,则不能按上述补液量补液,并要控制输液量;②碱化尿液:因挤压综合征常有酸中毒,所以早期即应用碱性药物以碱化尿液,预防酸中毒,防止肌红蛋白与酸性尿液作用后在肾小管中沉积。可口服碳酸氢钠液或静脉输入5%碳酸氢钠,每日给予25~30mg左右;③利尿:当血压稳定之后,可进行利尿,使在肾实质受损害前,有较多的碱性尿液通过肾小管,增加肌红蛋白等有害物质的排泄。可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输入,其高渗透压作用可使肾脏血流增加,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小管保持充盈状态,减轻肾间质水肿,防止肾小管中凝集物沉淀,从而保护肾功能,所以宜早期应用;④解除肾血管痉挛:挤压伤后,血液中肾素、组织胺等收缩血管物质浓度增加,使肾血管收缩痉挛。早期用甘露醇的同时可加血管扩张药以解除肾血管痉挛,增加肾血流;⑤切开筋膜减压释放渗出物,改善循环:切口应在肌肉肿胀最严重部位,长达肿胀区之外,不必探查深部。对于肌肉已坏死的肢体,一旦出现肌红蛋白尿或其他早期肾衰竭征象,就果断截肢。

车祸伤施救有哪些原则和步骤?

随着户外活动的日益增多,乘车外出机会越来越多,一旦发生车祸,第一个事故目击者通常不是民警,也不是医生,而是驾车者或周围的人。为了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现场施救十分重要。在场人员不要惊慌,而要快速对伤员进行正确的急救处理,可遵循一个原则按照五个步骤实施急救。

一原则:对事故现场的安全性做出评估。就是说,先要保障现场伤员、施救者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安全。

五步骤:按顺序施救。①车祸发生后,施救者应立即在事故车后50~100米处设立一个明显的警示标志(高速公路则需距离加倍),以此向其他车辆发出警告。如果在高速路上发生意外,应尽早撤离到安全地带(如高速路护栏外)报警待援;②疏散围观的人群;③将车熄火;④拉上手刹,打开危险警示灯;⑤在迅速报警后观察伤员的伤情,救助伤员。

何为骨折?

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发生中断谓之骨折。骨折的诱因可分为外伤性和病理性两大类。外伤性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使骨质的连续性中断而发生骨折。病理性骨折乃骨骼本身有病,在正常或轻伤情况下而造成骨折。

骨折有哪些分类?

根据骨折处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分类:①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②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骨折处的创口可由刀伤、枪伤由外向内形成,亦可由骨折端刺破皮肤或粘膜从内向外所致。如耻骨骨折伴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致直肠破裂均属开放性骨折。

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类:①不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部分中断,按其形态又可分为:裂缝骨折:骨质发生裂隙,无移位,多见于颅骨、肩胛骨等;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骨质和骨膜部分断裂,可有成角畸形。有时成角畸形不明显,仅表现为骨皮质劈裂;②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全部中断,按骨折线的方向及其形态可分为:横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呈一定角度;螺旋形骨折:骨折线呈螺旋状;粉碎性骨折:骨质碎裂成三块以上。骨折线呈T形或Y形者又称为T形或Y形骨折;嵌插骨折:骨折片相互嵌插,多见于干骺端骨折;压缩性骨折:骨质因压缩而变形,多见于松质骨,如脊椎骨和跟骨;凹陷性骨折:骨折片局部下陷,多见于颅骨;骨骺分离:经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

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分类:①稳定性骨折: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发生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横形骨折、压缩性骨折、嵌插骨折等;②不稳定性骨折: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骨折有何成因?

骨折可由创伤和骨骼疾病所致,后者如骨髓炎、骨肿瘤所致骨质破坏,受轻微外力即发生的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以创伤性骨折最常见。其发生原因有:①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如车轮撞击小腿,于撞击处发生胫腓骨骨干骨折;②间接暴力: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旋转和肌收缩使肢体远处发生骨折。如跌倒时以手掌撑地,依其上肢与地面的角度不同,暴力向上传导,可致桡骨远端骨折或肱骨髁上骨折;骤然跪倒时,股四头肌猛烈收缩,可致髌骨骨折;③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如远距离行军易致第2、3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称为疲劳性骨折。

骨折后有何表现?

骨折发生后,骨折部位可产生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及畸形等症状。骨折后出血与组织的损伤性水肿即产生肿胀,血液渗到皮下形成瘀斑。在骨折的同时可伴有血管和神经损伤,可出现肢体远端感觉麻木、运动障碍等表现。骨折后可因剧烈疼痛、出血过多或并发头、胸、腹部脏器损伤而致休克。骨折因受害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内脏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可伤及脑组织,肋骨骨折可刺破肺部而引起气胸、血胸,下肋部骨折可引起肝、脾、肠曲的破裂及腹膜刺激症状,骨盆骨折可出现血尿和排尿困难等表现。

孩子骨折发生在家庭如何急救?

6岁以下的孩子生性活泼,而骨骼发育还不够强壮,很容易发生骨折。紧急处理伤处的措施有:如果只是小型骨折,如手指或脚趾,孩子会感觉非常疼痛,可以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对于更严重的骨折,例如,已经穿透皮肤的大腿骨折需马上拨打急救电话。如果孩子已不能走动或失去知觉,严重失血,或停止呼吸,请按以下步骤操作:①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努力让孩子保持平静;②不要试图移动孩子,尤其是伤到头骨、臀部、骨盆、脊椎骨或大腿时。也不要试图拉直受伤骨骼或改变它的位置;③一旦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就不要再吃任何东西,也不要喝水;④如果失血情况严重,马上用消毒绷带或干净的布压住受伤部位止血;⑤使用冰块冷敷,可以缓解骨折处的疼痛和肿胀;⑥如果伤在前臂或小腿,在医护人员不能及时赶来的情况下,可能对骨骼、周围肌肉、血管以及神经等部位造成更多的伤害,而正确地使用夹板可以固定受伤部位减少继发损伤,可先用夹板固定住受伤部位。如果伤在上臂或肩膀,用布做成一个三角形的悬挂带,将受伤的胳膊挂在未受伤的肩膀上,然后在脖子后打结;⑦夹板制作:利用比较坚硬的材质制作夹板,如木头、金属或塑料,卷起来的报纸或杂志也可以;确保夹板要长于受伤的骨骼;为夹板加上纱布或棉毛巾使其更柔软舒适,不至于伤到孩子的肌肤;用布或胶带将夹板固定在受伤的骨骼上,但不要绑得太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四肢骨折怎样紧急处理?

骨折中最常见的是四肢某一部位的骨折。如果摔倒或受其它外伤后,四肢的某个部位疼痛剧烈、发生畸形或活动受限,要想到发生骨折的可能。尤其是老年人,四肢受伤更容易发生骨折。家里万一出现骨折病人,应做紧急处理,然后送医院抢救。

急救措施:①骨折发生后,应当迅速使用夹板固定患处。如果不固定,让骨折部位乱动,有可能损伤神经血管,造成麻痹。但骨折时,由于局部有内出血而不断肿胀,所以不应固定过紧,不然会压迫血管引起淤血;②固定方法:可以用木板附在患肢一侧,在木板和肢体之间垫上棉花或毛巾等松软物品,再用带子绑好,松紧要适度。木板要长出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做超过关节固定,这样才能彻底固定患肢。如果家中没有木板可用树枝、擀面杖、雨伞、报纸卷等物品代替;③皮肤有破口的开放性骨折,由于出血严重,可用干净消毒纱布压迫,在纱布外面再用夹板。压迫止不住血时,可用止血带,并在止血带上标明止血的时间。

骨折病人现场如何转运?

在搬运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救护方法可保证伤员生命安全,避免因搬运造成更大损伤。常用搬运方法有:①背负法:多用于伤者不能自行行走,救护人员只有一人时。对于失去意识,神志不清的伤者,可采用交叉双臂紧握手腕的背负法,这样可以使伤者紧贴救护者,减少行走时摇动给伤者带来的损伤。对于神志清醒的伤者可采用普通背负法,只要抓紧伤者的手腕使其不要左右摇晃即可。当救护者需要攀附其他物体才能保持平衡脱离险境时,可将伤者横扛在肩上,用一只手臂固定伤者,另一只手臂用于攀附。但该方法不适用于脊柱骨折、股骨干骨折和胸部损伤的伤者;②抱持法:救护者一手抱其背部,一手托其大腿将伤者抱起。若伤者有意识则让其一手抱着救护者的颈部;③拖拉法:如果伤者较重,一人无法背负或抱持时,救护者可从后面抱住伤者将其拖出。也可用大毛巾将伤者包好,然后拉住毛巾的一角将伤者拉走;④双人搬运之椅托法:两名救护者面对面分别站在伤者两侧,各伸出一只手放于伤者大腿之下并相交握紧,另一只手彼此交替搭在对方肩上,起支持伤者背部的作用。⑤双人搬运之双人拉车法:两名救护者,一个站在伤者的头部两手伸于腋下,将其抱入怀中;另一人站在伤者的两腿之间,抱住双腿。两人步调一致将伤者抬起运走;⑥脊柱损伤搬运法:对于损伤严重的患者,象头颈部骨折、脊柱骨折、大腿骨折、开放性胸腹外伤等,必需要有多名救护人员协同参加并应用器械,才能防止因搬运不当而造成的伤残或死亡;⑦火灾现场的搬运法:在浓烟密布的火灾现场,或充满一氧化碳的房间。救护人员要匍匐进入,发现被浓烟毒气熏倒的伤者后,应迅速将伤者的前臂重叠捆绑套在救护者的颈部迅速将伤者拖出危险之地。在火灾现场因为地表的空气温度较高处低,浓烟向高处走,而一氧化碳比空气略轻而浮于上层,距地面30厘米以内的烟或毒气比较稀薄,故匍匐前进可使伤者和救护者尽可能少吸入毒气,防止中毒。

如何制作骨折病人的搬运工具?

搬运中使用的担架可以就地取材现场制作。可以用大床单将伤者放在中央,两端卷起,两侧各站三人,一起抬起,搬运伤者。用粗绳在两个竹竿间交叉结成锯齿状结构,即可做成一个简易担架。利用木捧与大床单折叠也可快速制成简易担架。急救现场一时找不到粗绳或大毛巾,救护者可将衣裤脱下套在两个木棒之间制成简易担架。将两个椅子背重叠捆绑在一起,再铺上被子也可用作搬运伤者的担架。

骨折后如何治疗?

一旦发生骨折宜就地检查,紧急处理。根据受伤的形式判断骨折发生的可能性,骨折呈开放性外露或形成假关节诊断较容易。就地检查处理时,动作要快、准、稳、轻,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和检查。若有休克或脏器损伤者,应先予抗休克治疗及脏器的修复处理。在送医院时宜临时固定骨折部位,可防止骨折端再次损伤软组织,利于抗感染、止痛和抗休克的治疗。可就地选用棍棒木板等材料临时固定,范围一般包括骨折的上下两个关节,开放性骨折的伤口可采用加压包扎法。对离断肢体可用洁净的布包好,外面可加冰袋以降温,但不能直接接触,以防断肢冻伤,为断肢再植创造条件。若为闭合性骨折,畸形较明显,游离骨折端有穿破皮肤、损伤血管和神经可能时,宜牵引伤肢远端纠正畸形,然后用夹板固定。经初步固定后疼痛可减轻,可适当给予镇痛剂。

闭合性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开放性骨折在全身情况改善、纠正休克后尽早进行清洁创面,用手法使之成为闭合性骨折。复位的方法一般多常用手法复位、牵引复位及手术切开复位加用内固定等方法。同时,在固定后尚可辅以中药外敷、内服或熏洗,有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凡疑有骨折者皆可按骨折处理,在临时固定后方可移动。X线检查为骨折的特异性诊断,骨折的愈合期依据个体体质差异、年龄大小、骨折部位、受损程度等不同而各异,一般以X线片骨愈合为准。

骨折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骨折的治疗有三大原则,即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它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也是骨折固定和康复治疗的基础。固定,即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是骨折愈合的关键。康复治疗,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患肢肌、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

骨折患者在术后应预防哪些并发症?

骨折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有:①关节僵硬:有些患者为了使骨折后的骨骼在正常的位置上生长,常常限制患处关节的活动,这样就容易使肌肉、肌腱和韧带之间发生粘连,进而使关节变得僵硬。因此,骨折患者在做石膏或夹板固定的同时要适当活动那些没有被限制的关节,以保证血脉通畅。此外,对固定部位的肌肉也要进行适当的收缩和放松运动,以防止肌肉挛缩;②坠积性肺炎:有些骨折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肺部膨胀受限,使痰液排出不畅,就可发生坠积性肺炎。因此,骨折患者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防止受凉感冒,要经常翻身活动和深呼吸,有吸烟嗜好者在此期间应尽量戒烟,当痰液难以咳出时,可轻轻拍击患者的背部,以协助痰液的排出;③生长障碍:由于儿童的骨骼发育主要靠骨骺软骨不断骨化而增长,所以,儿童发生骨折后可出现骨骼生长缓慢或畸形的现象,常见的畸形有肘部骨折后出现的肘外翻和肘内翻。发生这种畸形后,患者一般要进行手术矫正;④创伤性关节炎:当骨折患者复位不佳或未经治疗时,其骨折部位就会造成畸形愈合,这不仅使外观难看,而且在负重时由于受力方向的改变,容易因畸形部位的关节发生过度磨损、退化、增生等病理改变而形成创伤性关节炎。为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骨折患者应尽早进行正确的治疗。对已经发生严重畸形的骨折患者可采取手术进行矫正;⑤缺血性坏死:由于大腿的股骨颈,腕部的舟骨以及足部的距骨等部位的血管相对较少,一旦发生骨折不但难以愈合,而且还容易使局部发生缺血性坏死。临床证实,老年人若发生股骨颈骨折,将有1/3~1/2的人会发生股骨头坏死。对于严重的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可选用关节融合或人工关节置换术等方法进行治疗;⑥延迟愈合或骨不连:骨折迟迟不愈合,局部一直有疼痛和假关节活动,这种现象被称为延迟愈合,严重的还可导致骨不连,骨折后6~8个月没有愈合征象。延迟愈合或骨不连都是患者发生骨折后由于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而形成的。为预防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的发生,患者在骨折的愈合期内要适当进行功能锻炼,一旦发生延迟愈合或骨不连时,可采取延长固定时间、重新手术加压固定或植骨等措施进行治疗。

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何临床意义?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使间室内的肌肉免于坏死,神经功能不受损害,对于避免肢体畸形和神经麻痹的发生,均有重要意义。

骨折何时愈合?

骨折的愈合时间因人而异、因骨折部位而异。每个人的自身状况不同,所以骨折的愈合时间也千差万别。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这并不是准确的时间,只不过形容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漫长罢了。一些大的关节最好3个月左右恢复的不错了再考虑拆石膏,不过在拆石膏以前,大概50天左右,就要根据恢复情况考虑积极下地锻炼,增加受损处的血运,促进恢复。骨折病人除了在最初一些日子里可能伴有轻微的全身症状外,其余时间里大多没有全身症状,所以和一般健康人的日常饮食相仿,在此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并且可以选用多品种、富有各种营养的饮食。这样可以促使骨折愈合,帮助恢复最佳的功能。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骨折愈合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其中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①全身因素:包括年龄和患者的健康状况;②局部因素:包括骨折的类型和数量、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软组织损伤程度、软组织嵌入、是否伴有感染等因素;③治疗方法的影响:反复多次的手法复位、切开复位时软组织和骨膜剥离过多、开放性骨折清创时过多地摘除碎骨、持续骨牵引治疗骨折时牵引力过大、骨折固定不牢固、过早和不恰当的功能锻炼等。

为什么骨折后要予以固定?

固定可以缓解疼痛、解除肌肉痉挛,并防止由肌肉痉挛而引起的骨折端再移位。

为什么骨关节损伤后要进行功能锻炼?

骨关节损伤后,肢体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暂时丧失了功能。随着损伤的愈合,肢体的功能才可能得以逐渐恢复,但功能的恢复常常需要通过患者自主的功能锻炼才能取得。任何治疗都无法代替肢体的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对骨关节损伤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是非常有必要的。

骨折养病期间如何调理饮食?

做好饮食调配,可以减轻痛苦,促进愈合。在养病期间饮食也很重要,但不用太刻意饮食方面的调理,多口服一些含有维生素C的食品,因为维生素C的缺乏能抑制胶原和骨的形成;维生素D缺乏也会影响新骨的钙化过程;维生素过多,会使破骨细胞的吸收作用过强,使骨干变细,皮质骨变薄,骨的脆性增加。所以最好让患者多食用一些富含这些营养元素的东西。做到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能刺激食欲。手臂活动不便的要喂饭,适当多吃一些辣椒、西红柿、苋菜、青菜、包菜、萝卜等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蔬菜,以促进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合。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发生骨折,在治疗骨折的同时,必须积极补钙。动物肝脏、海产品、黄豆、葵花子、蘑菇中含锌较多;动物肝脏、鸡蛋、豆类、绿叶蔬菜、小麦、面包中含铁较多;麦片、芥菜、蛋黄、乳酪中含锰较多。食用后可以补充锌、铁、锰等微量元素,以补充合成骨胶原和肌红蛋白的原料。骨折早期因忧思少动,气机郁滞,无力推运,常有大便秘结,卧床病人更多见。宜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吃些香蕉、蜂蜜等促进排便的食物。必要时服用通便药物,如麻仁丸6克~9克,每日1次或2次;或液体石蜡20毫升~30毫升,每晚1次。卧床病人易发生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宜适当多饮水利尿。吸烟可影响骨折愈合,骨折病人不要吸烟。

骨折病人为何要少吃肉骨头?

不少人认为,骨折后多吃些肉骨头,可以促使骨骼早期愈合。可是,新的科学研究认为:骨折病人多吃肉骨头,不但不能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反而使骨折痊愈的速度变得更慢,进而推迟骨折的愈合。研究人员在对200例各类骨折病人的对比治疗中,将同类骨折病老人分成两组,一组饮食上以肉骨头为主要菜肴,另一组则为一般菜肴。30天后,经用X线拍照,前一组骨折患者大多数骨折线仍然比较清晰可见,后一组患者大多数骨折线已模糊难辨。这证明骨折早期多吃肉骨头,起不到帮助愈合的作用。其原因是受损伤后骨的再生,主要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胶原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肉骨头汤的成分主要是钙和磷,骨折后如果摄入大量的钙和磷,就会使骨质内无机质成分增高,导致骨质内有机与无机质比例失调,阻碍骨折的早期愈合。所以,骨折病人早期先不要采用肉骨头汤进行补钙,要多食用一些能转化为有机质骨胶原的食品。如猪皮冻、牛奶、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

对比较严重的骨折病人,早期还应稍加限制脂肪(每日68克左右)。但应保证骨折病人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同时补充维生素D和维生素C,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既可防止便秘,又补充了维生素D、C,可促进钙的吸收,这样才有利于骨骼的再生和康复。

骨折后为什么长不好?

人体骨骼具有很强的再生和修复能力,绝大多数骨折经过一段时间后,都能愈合。但也有少数病人,到了该愈合的时间(一般为6个月),骨折仍未长好。局部肿胀、疼痛,X射线照片上骨折间隙清晰如初;或虽无肿胀、疼痛,但骨折处仍有异常活动,X射线照片上断端不但未连接,还发生硬化,骨髓腔被封闭。这种情况,医学上分别称为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又叫骨折不愈合)。其原因颇多,大致有以下几种:①病人年龄大,体质差,营养不良,健康状况欠佳;②伤情严重;③局部血液供应差;④骨折部位特殊:胫骨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腕舟骨中间及股骨颈,因血液供应较差,骨折后有相当比例不能如期愈合;⑤骨折端之间有肌肉、肌腱或其他组织嵌入,影响对位;⑥治疗不及时,处理不妥当,如复位不良,对位不佳,骨折断端相距较远,难以连接;骨折固定不牢靠,骨折断端相对活动,骨痂难以生长;固定不妥当,如螺丝钉恰好经过骨折缝,阻挡骨痂生长等;⑦骨质本身病变:病理性骨折,即骨骼本身有肿瘤、感染等病变,如不针对病因处理,骨折不易长好;⑧过早和不恰当的锻炼。

何为骨不连?

1986年,FDA小组将骨不连定义为:骨折后至少9个月,并且没有进一步愈合倾向已有3个月。引起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原因除全身因素外,还取决于骨折局部血运、骨折类型、初次治疗情况和是否合并感染等因素有关。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怎样处理?

骨折延迟愈合表现为骨折愈合较慢,但仍有继续愈合的能力和可能性,针对原因经过适当的处理,仍可达到骨折愈合。骨折不愈合,不可能再通过延长治疗时间而达到愈合,而需切除硬化骨,打通骨髓腔,修复骨缺损。一般需行植骨、内固定,必要时还需加用石膏绷带外固定予以治疗。骨折畸形愈合,如骨折愈合时间在2~3个月,骨痂尚不坚固,可在麻醉下行手法折骨,将其在原骨折处折断,重新复位和固定,使其在良好的位置愈合,必要时手术矫正。

骨折长不好后怎样处理?

对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可延长固定时间,增加骨折端压力。有时小腿胫腓骨双骨折,腓骨按期愈合,胫骨却迟迟不长。先行愈合的骨支撑小腿,承受压力,致使胫骨压力减少,不利于愈合。这时医生便将腓骨截断,使胫骨断端受到纵向嵌插压力,骨痂生长加快。此外,还可试用促进骨折愈合药物或仪器。如仍无效果,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手术。

何为锁骨骨折?

锁骨干较细,弯曲呈“S”形,内侧半弯凸向前,外侧半弯凸向后,内端与胸骨相联构成胸锁关节,外侧与肩峰相联构成肩锁关节,横架于胸骨和肩峰之间,是肩胛带与躯干唯一的联系支架。锁骨位置表浅,易发生骨折。间接暴力造成骨折多见。跌倒时手或肘着地,外力自前臂或肘部沿上肢向近端冲击;肩部着地更多见,撞击锁骨外端造成骨折。多发生儿童及青壮年。间接暴力造成骨折多为斜形或横行,其部位多见于中段;直接暴力造成骨折因着力点不同而异,多为粉碎或横型。幼儿多为青枝骨折。

锁骨骨折有何临床表现?

锁骨位置表浅,外伤骨折后局部肿胀、压痛或有畸形,可摸到骨折断端。伤肩下沉并向前内倾斜,上臂贴胸不敢活动,健手托扶患侧肘部,以减轻上肢重量牵拉引起疼痛。幼儿多为青枝骨折,皮下脂肪丰满,畸形不明显,因不能自述疼痛位置,只有啼哭表现,但病儿头多向患侧偏斜,颌部转向健侧,此为临床诊断特点之一。

如何治疗锁骨骨折?

①幼儿青枝骨折用三角巾悬吊即可。有移位骨折用“8”字绷带固定1~2周;②少年或成年人有移位骨折,手法复位“8”字石膏固定。手法复位可在局麻下进行,病人坐在木凳上,双手插腰,肩部外旋后伸挺胸,医生站于背后,一脚踏在凳上,顶在病人肩胛间区,双手握住两肩向后、向外、向上牵拉纠正。复位后纱布棉垫保护腋窝,用绷带缠绕两肩在背后交叉呈“8”字形,然后用石膏绷带同样固定,使两肩固定在高度后伸、外旋和轻度外展位置。固定后即可练习握拳,伸屈肘关节及双手插腰后伸,卧木板床休息,肩胛区可稍垫高,保持肩部后伸,3~4周拆除。锁骨骨折复位并不难,但不易保持位置,愈合后上肢功能无影响,所以临床不强求解剖复位;③切开复位内固定。

锁骨骨折有何并发症?如何处理?

并发症有骨折畸形愈合压迫锁骨下血管或神经,应手术矫正畸形,解除对血管或神经的压迫。

何为关节脱位?

关节脱位是由于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关节,或关节有病理改变,使骨与骨之间相对关节面正常关系破坏,发生移位。外伤性脱位最多见,多发生于青壮年。四肢大关节中以肩、肘脱位为最常见,髋关节次之,膝、腕关节脱位则少见。

关节脱位分哪几种?

按原因可分为外伤性脱位、病理性脱位、先天性脱位及麻痹性脱位;按脱位程度可分为全脱位及半脱位;按远侧肢端的移位方向,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侧方脱位和中央脱位等;按脱位时间和发生次数可分为急性、陈旧性(如脱位3周以上而未复位者)和习惯性脱位(一个关节多次脱位)等;按脱位是否有伤口与外界相通可分为闭合性脱位与开放性脱位。

关节脱位有哪些表现?

关节脱位具有一般损伤的表现和脱位的特殊表现。一般表现:①疼痛明显,活动患肢时加重;②肿胀,因出血、水肿使关节明显肿胀;③功能障碍,关节脱位后结构失常,关节失去正常活动功能。特殊表现:①畸形,关节脱位后肢体出现旋转、内收或外展和外观变长或缩短等畸形,与健侧不对称。关节的正常骨性标志发生改变;②弹性固定,关节脱位后,未撕裂的肌肉和韧带可将脱位的肢体保持在特殊的位置,被动活动时有一种抵抗和弹性的感觉;关节盂空虚,最初的关节盂空虚较易被触知,但肿胀严重时则难以触知。X线检查可确定有无脱位、脱位的类型和有无合并骨折,防止漏诊和误诊。

关节脱位常见的合并症有哪些?

早期全身可合并多发伤、内脏伤和休克等合并伤,局部可合并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晚期可发生骨化肌炎,骨缺血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等,应注意预防。①骨折:多发生在骨端关节面或关节边缘部,少数可合并同侧骨干骨折;②神经损伤:多因压迫或牵拉引起,如肩关节脱位可合并腋神经损伤,肘关节脱位可引起尺神经损伤等;③血管伤:多因压迫或牵拉引起,如肘关节脱位,可有肱动脉受压。膝关节脱位时腘动脉可受牵拉和压迫,其中少数可有断裂;④骨化肌炎:多见于肘关节和髋关节脱位后;⑤骨缺血性坏死:如髋关节脱位后可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但多在受伤1~2月后才能从X线片上看出;⑥创伤性关节炎:如脱位合并关节内骨折、关节软骨伤、陈旧性脱位、骨缺血性坏死等,晚期均容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脱位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伤后在麻醉下尽早手法复位,适当固定,以利软组织修复;及时活动,以恢复关节功能。早期复位容易成功,功能恢复好;复位晚则困难大,效果差。复位中切忌粗暴,要注意防止附加损伤,如骨折、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复位必须达到解剖复位,复位后及时正确的固定是保证软组织损伤修复和防止再脱位的重要措施。一般固定3周后,早期活动,以利功能恢复。

开放复位的适应证:对手法复位失败或陈旧性脱位,特别是合并大血管伤者,应行开放复位,如合并有神经伤,在手法复位后观察1~3个月,大多数可自行恢复,如神经功能无恢复,即应手术探查神经。

开放性关节脱位的处理:应争取在6~8小时内进行清创术,在彻底清创后,将脱位整复,缝合关节囊,修复软组织,缝合皮肤,橡皮条引流48小时,外用石膏固定于功能位3~4周,并选用适当抗菌素以防感染。

何为肩关节脱位?

参与肩关节运动的关节包括肱盂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及肩胸关节,但以肱盂关节的活动最重要。按肱骨头脱位的方向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上脱位及下脱位四型,以前脱位最多见。临床表现有上肢外展外旋或后伸着地受伤史,肩部疼痛、肿胀、肩关节活动障碍,患者出现以健手托住患侧前臂、头向患侧倾斜的特殊姿势。无论肩关节脱位的类型及肱骨头所处的位置不同,均应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方式治疗。

外伤性肩关节脱位有何表现?

外伤性肩关节脱位均有明显的外伤史,肩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伤肢呈弹性固定于轻度外展内旋位,肘屈曲,用健侧手托住患侧前臂。外观呈“方肩”畸形,肩峰明显突出,肩峰下空虚。在腋下、喙突下或锁骨下可摸到肱骨头。伤肢轻度外展,不能贴紧胸壁,如肘部贴于胸前时,手掌不能同时接触对侧肩部(Dugas征,即搭肩试验阳性)。上臂外侧贴放一直尺可同时接触到肩峰与肱骨外上髁(直尺试验)。X线检查可明确脱位类型和确定有无骨折情况。

肩关节脱位有何影像学表现?如何分型?

X线征象是构成肩关节的肩胛骨、肩盂和肱骨头的两关节面失去正常关系。按肱骨头分离的程度和方向,分为以下几型:①肩关节半脱位:关节间隙上宽下窄。肱骨头下移,尚有一半的肱骨头对向肩盂;②肩关节前脱位:最多见。其中以喙突下脱位尤为常见。正位片可见肱骨头与肩盂和肩胛颈重叠,位于喙突下0.5cm~1.0cm处。肱骨头呈外旋位,肱骨干轻度外展。肱骨头锁骨下脱位和盂下脱位较少见;③肩关节后脱位:少见。值得注意的是正位片肱骨头与肩盂的对位关系尚好,关节间隙存在,极易漏诊。只有在侧位片或腋位片才能显示肱骨头向后脱出,位于肩盂后方。

肩关节脱位有哪些手法复位方法?

肩关节脱位后应尽快复位,选择适当麻醉(臂丛麻醉或全麻),使肌肉松弛并使复位在无痛下进行。老年人或肌力弱者也可在止痛剂下(如75~100毫克杜冷丁)进行。习惯性脱位可不用麻醉。复位手法要轻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发生骨折或损伤神经等附加损伤。常用复位手法有三种:①足蹬法(Hippocrate's法):患者仰卧,术者位于患侧,双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于患侧腋窝,两手用稳定持续的力量牵引,牵引中足跟向外推挤肱骨头,同时旋转,内收上臂即可复位。复位时可听到响声;②科氏法(Kocher's法):此法在肌肉松弛下进行容易成功,切勿用力过猛,防止肱骨颈受到过大的扭转力而发生骨折。手法步骤:一手握腕部,屈肘到90°,使肱二头肌松弛,另一手握肘部,持续牵引,轻度外展,逐渐将上臂外旋,然后内收使肘部沿胸壁近中线,再内旋上臂,此时即可复位。并可听到响声;③牵引推拿法:伤员仰卧,一助手用布单套住胸廓向健侧牵拉,第二助手用布单通过腋下套住患肢向外上方牵拉,第三助手握住患肢手腕向下牵引并外旋内收,三方面同时徐徐持续牵引。术者用手在腋下将肱骨头向外推送还纳复位。二人也可做牵引复位。

肩关节脱位复位后需做那些后续处理?

肩关节前脱位复位后应将患肢保持在内收内旋位置,腋部放棉垫,再用三角巾,绷带或石膏固定于胸前,3周后开始逐渐作肩部摆动和旋转活动,但要防止过度外展、外旋,以防再脱位。后脱位复位后则固定于相反的位置(即外展、外旋和后伸拉)。

何为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外科颈为肱骨大结节、小结节移行为肱骨干的交界部位,是松质骨和密质骨的交接处,有臂丛神经、腋血管在内侧经过,因此骨折容易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可分为无移位骨折、外展型骨折、内收型骨折和粉碎型骨折。其中无移位骨折不需进行手法复位,用三角巾悬吊上肢3~4周即可开始进行功能锻炼;外展型骨折主要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方法治疗;内收型骨折仍以手法复位、外固定方法治疗为主,手法复位失败、陈旧骨折不愈合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何为肱骨干骨折?

肱骨外科颈下1~2cm至肱骨髁上2cm段内的骨折称为肱骨干骨折。在肱骨干中下1/3段后外侧有桡神经沟,有由臂丛神经后束发出的桡神经经内后方紧贴骨面斜向外前方进入前臂,此处骨折容易发生桡神经损伤。受伤后,上臂出现疼痛、肿胀、畸形,皮下瘀斑,上肢活动障碍。检查可发现假关节活动、骨摩擦感、骨传导音减弱或消失。

肱骨干骨折如何治疗?

①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肱骨干各型骨折均可在局麻下或臂丛麻醉下行手法整复,根据X片移位情况,分析受伤机理,采取复位手法。麻醉后,纵向牵引纠正重迭,推按骨折两断复位,小夹板固定。长管型石膏亦可固定,但限制肩、肘关节活动。石膏过重造成骨端分离,影响骨折愈合;②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骨折无移位,神经多为挫伤,小夹板或石膏固定,观察1~3月,神经无恢复可手术探查。骨折移位明显,桡神经有嵌入骨折断端可能。手法复位可造成神经断裂应特别小心。手术探查神经,同时作骨折复位内固定。晚期神经伤多为压迫或粘连,应考虑手术治疗;③开放骨折:伤势轻无神经受损,可彻底清创,关闭伤口,闭合复位外固定,变开放伤为闭合伤。伤情重错位多可彻底清创后内固定;④陈旧性肱骨干骨折不愈合:肱骨干骨折无论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因肢体重量悬吊作用很少发生重迭,旋转及成角畸形,因牵拉过度造成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者多见,用石膏固定尤为常见。治疗肱骨干骨折时,要注意骨折断端分离,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已经不愈合者,应手术内固定并植骨促进愈合。

肱骨干骨折如何康复治疗?

无论是手法复位外固定,还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均应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复位术后抬高患肢,主动练习手指屈伸活动。2~3周后,开始主动的腕、肘关节屈伸活动和肩关节的外展、内收活动,但活动量不宜过大,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频率。6~8周后加大活动量,并作肩关节旋转活动。在锻炼过程中,要随时检查骨折对位、对线及愈合情况。骨折完全愈合后去除外固定。内固定物可在半年以后取除,若无不适也可不必取出。在锻炼过程中,可配合理疗、体疗、中医中药治疗等。

肱骨中下1/3骨折不愈合有何原因?

从解剖生理上看,肱骨干为一长管状骨,中段以上圆形、较粗,以下逐渐变细,下1/3逐渐变成扁三角状,营养动脉在肱骨中段穿入,向远近端分布,所以中段以下发生骨折,常因血供不足影响骨折愈合。从治疗上看,内固定不正确、手术时损伤了血供、骨折端嵌有软组织、肱骨多段骨折未能妥善处理、术后感染、早期拆除外固定等,均是常见原因,处理一般采用植骨内固定。

何为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发生的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儿童有手着地受伤史,肘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肘部向后突出并处于半屈位。

肱骨髁上骨折易引起什么并发症?如何预防及处理?

易引起肘内翻畸形和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前者可从改善闭合复位与固定方法来预防。后者伤后要严密观察,将患肢抬高,解除内部压力,包括立即正确复位、尺骨鹰嘴牵引等方法。若已发生肘内翻畸形,可行肱骨髁上截骨术予以矫正,对于8小时以内的缺血肌挛缩,应行切开减压术,预防缺血挛缩不良后果的发生。对于晚期屈肌挛缩的处理,应根据损害时间、范围和程度而定。6个月以前挛缩畸形尚未稳定,此时可做功能锻炼和功能支架固定。畸形稳定后可考虑作松解术或功能重建术,酌情选择腕关节固定、肌腱延长术和肌腱转位术等。

不同类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复位要点有何不同?

如为单纯性伸展型左肱骨髁上骨折,术者左手掌压于尺骨鹰嘴背侧,右手压于近侧骨折端上方的屈侧,双手互相对压。同时助手将肘关节屈曲即可复位。

如为左侧伸展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术者应以左手小鱼际抵于肱骨内髁处,右手大鱼际抵于肱骨近侧骨折端上方桡侧,两手用力加压将远侧骨折端的尺侧移位完全整复,然后术者左手转为手掌托于鹰嘴背侧,右手转为手掌压于肱骨近侧骨折端上方屈侧,两手对压整复,同时助手将肘关节屈曲将前后移位复位。

如为左侧伸展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术者以左手大鱼际抵于肱骨外髁部,右手小鱼际抵于近侧骨折端上方内侧加压整复,但不宜整复过度,术者再将左手转为手掌托于鹰嘴背侧,右手转为手掌压于肱骨近侧骨端上方屈侧,两手对压整复前后移位,同时将肘关节屈曲即可复位。如为左侧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者以上述手法复位侧方移位,然后以左手鱼际抵于骨折远侧端(肘窝部),右手鱼际抵于近侧骨折端的上方背侧,两手对挤加压并将肘关节伸展大于90°即可。

肱骨髁上骨折诊治中为何严密观察前臂肿胀程度及手的感觉?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由于近折端向前下移位,极易压迫肱动脉或刺破肱动脉,加上损伤后的组织反应,局部肿胀严重,均会影响远端肢体血循环,导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如果早期未能作出诊断及正确的治疗,可导致缺血性肌挛缩,严重影响手的功能及肢体的发育。在对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治中,应严密观察前臂肿胀程度及手的感觉运动功能,如果出现高张力肿胀,手指主动活动障碍,被动活动剧烈疼痛,桡动脉搏动扪不清,手指皮温降低,感觉异常,即应确定骨筋膜室高压存在,应紧急手术,切开前臂掌、背侧深筋膜,充分减压,辅以脱水剂,扩张血管药等治疗,则可能预防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生。如果已出现5P征(painlessness无痛,pulselessness脉搏消失,pallor皮肤苍白,paresthesia感觉异常,paralysis肌麻痹)则为时已晚,即便手术减压也难以避免缺血性挛缩。

肱骨髁上骨折如何康复治疗?

无论手法复位外固定,还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应严密观察肢体血循环及手的感觉、运动功能。抬高患肢,早期进行手指及腕关节屈伸活动,有利于减轻水肿。4~6周后可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动。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稳定的病人,术后2周即可开始肘关节活动。

何为肘关节脱位?

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尺骨鹰嘴窝、桡骨头及关节囊、韧带构成。外伤是导致肘关节脱位的主要原因。上肢外伤后,肘部疼痛、肿胀、活动障碍;检查发现肘后突畸形,前臂处于半屈位,并有弹性固定,肘后出现空虚感,可扪到凹陷,肘后三角关系发生改变。

肘关节脱位常见的原因及类型有哪些?

肘关节后脱位最为常见,大多发生于青壮年,由传达暴力和杠杆作用所造成。跌倒时用手撑地,关节在半伸直位,作用力沿尺、桡骨长轴向上传导,使尺、桡骨上端向近侧冲击,并向上后方移位。当传达暴力使肘关节过度后伸时,尺骨鹰嘴冲击肱骨下端的鹰嘴窝,产生一种有力的杠杆作用,使止于喙突上的肱前肌和肘关节囊前壁撕裂。肱骨下端继续前移,尺骨鹰嘴向后移,形成肘关节后脱位。由于暴力方向不同,尺骨鹰嘴除向后移位外,有时还可向内侧或外侧移位,有些病例可合并喙突骨折。肱前肌被剥离,以致形成血肿,肘关节脱位可合并肱骨内上髁骨折,有时骨折片嵌在关节内阻碍复位,可有尺神经损伤。肘关节前脱位很少见,多为直接暴力所致,发生时多在伸肘位,肘后暴力造成鹰嘴骨折后向前脱位。

肘关节脱位有哪些表现?

局部表现:肘部压痛、肿胀、活动障碍;特殊表现:肘部明显畸形,肘窝部饱满,前臂外观变短,尺骨鹰嘴后突,肘后部空虚和凹陷。关节弹性固定于120~140°,只有微小的被动活动度。肘后骨性标志关系改变,在正常情况下肘伸直位时,尺骨鹰嘴和肱骨内、外上髁三点呈一直线,屈肘时则呈一等腰三角形,脱位时上述关系被破坏。

肘关节脱位的合并症有哪些?

肘关节后脱位有时合并尺神经损伤及其它神经损伤、尺骨喙突骨折,前脱位时多伴有尺骨鹰嘴骨折等。

新鲜肘关节后脱位有何手法复位方法?

在臂丛麻醉下,术者一手握住伤肢前臂旋后,使肱二头肌松弛后进行牵引,助手作反牵引,先纠正侧方移位,再在继续牵引下屈曲肘关节,同时将肱骨稍向后推,复位时可感以响声,如已复位,关节活动和骨性标志即恢复正常。

肘关节后脱位在手法复位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复位前应检查有无尺神经损伤,复位时应先纠正侧方移位,有时要先将肘稍过伸牵引,以便使嵌在肱骨鹰嘴窝内的尺骨喙突脱出,再屈肘牵引复位,若合并肱骨内上髁骨折,肘关节复位后,肱骨内上髁多可随之复位;但有时骨折片嵌入肱尺关节间隙,可高度外展前臂,利用屈肌的牵拉作用将骨折片拉出。

肘关节后脱位复位后需进行哪些处理?

复位后,用石膏或夹板将肘固定于屈曲90°位,3~4周后去除固定,逐渐练习关节自动活动,要防止被动牵拉,以免引起骨化肌炎。

陈旧性肘关节脱位如何处理?

陈旧性肘关节脱位,损伤在3个月以内,可试行手法复位,如不能复位时,切不可强力复位,应采取手术复位。如合并有尺神经损伤,手术时应先探查神经,在保护神经下进行手术复位,复位后宜将尺神经移至肘前,如关节软骨已破坏,应考虑作肘关节成形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

何为桡骨小头半脱位?

桡骨头呈椭圆形,最近端为浅凹状关节面,与肱骨小头凸面形成关节,与肱尺关节一起完成屈伸活动。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儿童的腕、手有被向上的牵拉受伤历史,患儿感肘部疼痛,活动受限,前臂处于半屈位及旋前位。检查肘部外侧有压痛,即可诊断为桡骨小头半脱位。

桡骨小头半脱位后有何表现?

常有提拉患儿手臂上楼梯或走路的受伤史,半脱位时肘部疼痛,患儿哭闹,肘部半屈曲,前臂中度旋前,不敢旋后和屈肘,不肯举起和活动患肢,肘部外侧有压痛,X线检查阴性。

桡骨小头半脱位后如何复位?

复位时不用麻醉,先将前臂旋后,伸肘稍加牵引,拇指压肘前桡骨小头处,屈曲肘关节,必要时前后旋转前臂,可感到复位的响声,复位后肘部及前臂可活动自如。复位后用三角巾悬吊一周。如活动时疼痛或复发,宜用石膏固定屈肘90°2周,应注意勿提拉小儿手臂,防止复发。4~6岁后桡骨头长大,即不易脱出。

尺骨鹰嘴骨折有哪些表现?

尺骨鹰嘴骨折较常见,多发生在成年人。占全身骨折的1.17%。无移位骨折后,肿胀、压痛。有移位的骨折及合并脱位的骨折,肿胀范围较广泛。肘后方可触到凹陷部、骨折块及骨擦音,肘关节功能丧失。多数诊断容易,可疑者应采取以下措施:①X线肘关节侧位像:因无移位骨折在正位像上往往表现不出。②双侧X线摄片对比:肘关节化骨中心在融合前有可能与骨折混淆,可疑者应摄健侧对比片。

尺骨鹰嘴骨折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任何治疗方法的治疗结果,应达到对合优良的关节面、伸肘有力而稳定和屈伸范围良好。常用的治疗方法有:①功能位制动:对无移位的各种类型骨折,以石膏固定于伸肘或半伸肘位3周,去制动后开始练习肘关节活动;②切开复位内固定:有移位的横断或斜行骨折,应尽量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有多种,视骨折类型而选用。松质骨螺丝钉或双皮质骨螺丝钉固定较常用。因复位满意,固定牢靠,在术后1~2周,即可练习肘关节活动。钩形钢板或张力带钢丝“8”字缝合固定,则适用于粉碎骨折,可免除外固定早期活动;③骨折块切除及肱三头肌腱成型术:骨折粉碎严重,冠状突与半月切迹远端完整,可行骨折块切除,但肱三头肌腱止点处应保留一层骨皮质,以利其和远端断面缝合。如不能保留一层骨皮质,则可将肱三头肌腱向下翻转固定到远端钻孔内。切开复位或骨折块切除者,一般固定于伸肘位,时间宜短,约3~4周即去除外固定,主动练习肘关节屈伸活动。

何为前臂双骨折?

前臂骨由尺骨及桡骨组成。尺桡骨干骨折可由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扭转暴力引起,有时导致骨折的暴力因素复杂,受伤后前臂出现疼痛、肿胀、畸形及功能障碍。检查发现骨摩擦音及假关节活动。

尺桡骨骨折有何表现?

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畸形及压痛,可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前臂活动受限。儿童常为青枝骨折,有成角畸形而无骨端移位。有时合并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桡神经损伤,要注意检查。

尺桡骨骨折如何治疗?

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需将两骨近远段正确对位,矫正四种畸形,恢复两骨的生理长度。这种骨折复位比较困难,复位后容易移位。①手法复位外固定:整复前,根据受伤原理及X片显示骨折类型、部位和移位方向,确定整复步骤及复位手法。复位方法及步骤:病人仰卧肩外展90°,屈肘90°。中或下1/3骨折时,前臂中立位,即手掌、前臂和地面平行。上1/3骨折时稍旋后位,即手掌前臂和地面有45°倾斜。肘上和手掌两处对抗牵引,重迭和成角畸形纠正后,首先采用分骨方法,然后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可分别用提按、折顶、摇摆等手法使骨折断端复位。骨折已复位,骨擦音完全消失,手下有一种稳定感,再给予小夹板固定;②切开复位固定:受伤时间短,伤口污染较轻,手术后不会感染或术后不易固定的开放性骨折;上肢多处骨折,尺桡骨间膜破裂者;手法复位失败或整复后固定困难者;陈旧性重迭旋转畸形愈合骨折,需要手术治疗。

前臂双骨折如何康复治疗?

无论手法复位外固定,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均应抬高患肢,严密观察肢体肿胀程度、感觉、运动功能及血循环情况,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术后2周即开始练习手指屈伸活动和腕关节活动。4周以后开始练习肘、肩关节活动。8~10周后拍片证实骨折已愈合,才可进行前臂旋转活动。

何为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下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桡骨远端骨折极为常见,约占平时骨折1/10。多发生于老年妇女、儿童及青年,多为闭合骨折。根据受伤的机制不同,可发生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可出现典型畸形姿势,即侧面看呈“银叉”畸形,正面看呈“枪刺样”畸形。治疗以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为主,部分需要手术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有何表现?老年人为何容易多发?

骨折后表现为腕部疼痛肿胀,尤其以掌屈活动受限明显。骨折移位严重者,可出现餐叉状畸形,即腕部背侧隆起,掌侧突出。尺骨茎突轮廓消失。腕部增宽,手向桡侧移位。尺骨下端突出,桡骨茎突上移达到或超过尺骨茎突水平。桡骨远端有压痛,可触及向桡背移位的骨折端,粉碎骨折可触及骨擦音。

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跌倒时如果腕背伸位手掌着地,则易发生桡骨下端骨折。治疗尽量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固定4~6周,同时结合骨折治疗仪,口服钙剂。

桡骨远端骨折如何治疗?

移位不同的骨折治疗方法各异:①无移位骨折:可用功能位石膏托或小夹板固定4周。②移位型骨折:需闭合复位。术者沿前臂长轴方向牵拉患者手掌及拇指,使腕部尺偏,并使前臂旋前。然后使腕关节掌曲,并同时将桡骨远骨折段向掌侧及尺侧推压。保持腕部在旋前及轻度掌屈尺偏位,应用前臂石膏托或小夹板固定4周,10~14天改为中立位4周。③畸形愈合的治疗:畸形较轻对腕部功能影响不大者,不考虑手术治疗。畸形不太重仅有旋转障碍者,可作尺骨头切除术。畸形严重,无前臂旋转障碍者可行尺骨头部分切除及桡骨远端截骨术。因掌侧骨痂隆突引起神经、肌腱刺激受压者,可行骨痂切除等。

桡骨远端骨折如何康复治疗?

无论手法复位或切开复位,术后均应早期进行手指屈伸活动。4~6周后可去除外固定,逐渐开始腕关节活动。骨折愈合后,桡骨下端因骨痴生长,或由于骨折对位不良,使桡骨背侧面变得不平滑,拇长伸肌腱在不平滑的骨面反复摩擦,导致慢性损伤,可发生自发性肌腱断裂。

何为缺血性肌挛缩?

当肱动脉痉挛或受压,肢体远端血运严重障碍,肌肉因缺血而水肿。一般缺血持续6~8小时以上,肌肉可发生坏死。变性坏死肌肉纤维化而挛缩,尤其多发生前臂掌侧肌群,轻者仅手指不能伸直,严重者手指及腕关节均呈屈曲僵硬、套式感觉麻痹、爪状手畸形等称之缺血性肌挛缩,又称伏克曼(Volkmann)氏挛缩。

缺血性肌挛缩有何早期表现,如何预防和治疗?

缺血性肌挛缩最早症状是剧痛,当早期被动伸直手指时更为明显。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手指发绀、发凉、麻木,一旦发现应找出主要原因,有针对性采用手术探查或解除外固定进一步观察。有的病例桡动脉搏动消失,但手指尚可活动,疼痛不严重,仍可手法复位或牵引复位,因骨折错位复到矫正,解除对血管压迫,桡动脉搏动即可恢复。

缺血性肌挛缩形成后,治疗困难。关键是早期诊断和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预防挛缩发生的唯一有效方法。

手外伤现场如何处置?

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突然遇到手部损伤或手指离断时,切忌惊慌失措、胡乱处置,应科学自救并保护好伤指,为医生接上断指赢得机会。在遭遇到外伤时,首先需要正确止血。不能用皮带、皮管、电线、尼龙线等物品捆扎在手腕的上方。这样非但不能止血,反而会因阻止静脉回流使出血更多。有的甚至造成手指坏死。正确的方法是:对于手掌、手背的出血,可一手压住腕关节内侧(摸到脉搏处,即桡动脉部位),另一手压住腕关节外侧尺动脉处。对手指出血,可将伤者的手指屈入掌内,形成紧握拳头的姿势。还可用干净的棉制品在出血部位加压包扎,既有效又可靠,也不会带来不良后果。同时,正确的创口包扎有助于伤口不再受到外界细菌的侵入。有条件的可用消毒敷料包扎伤口,也可临时用干净的手帕、毛巾等清洁布料包扎。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可在伤口上涂抹紫药水、胡椒面、止血药粉之类的东西,这样会影响医生正确判断伤情,不利于进一步处置。

在患者转运过程中,无论伤手是否有明显骨折,均应适当加以固定,以减轻疼痛和避免加重组织损伤。固定器材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利用木板、竹片、硬纸板等,固定范围应达腕关节以上。

随着我国显微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几乎任何部位的断指都有接活的可能。为使伤指尽量保持功能,一不可随意丢弃断指;二要妥善保存和及时转运断指。正确的保存方法是:如断指无严重污染,一般无需冲洗,可用清洁布料迅速包裹好断指,放入塑料袋中,再放在加盖的容器内,外围最好放上冰块。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千万不要让断指与冰块直接接触,以防冻伤,也不要用任何液体浸泡断指。断指的保存原则须遵循“干燥、低温、隔离”6个字,转送时间越快越好,争取在6~8小时到医院接受再植手术。如伤后早期就冷藏保存,断指再植可延长到12~24小时。

手部骨折如何处理?

手部骨折与其它部位骨折的治疗原则相同,只不过手是非常精细的运动器官,处理要更慎重。强调早期复位,完全固定和早期运动。①早期复位:尽可能在肿胀还不显著时进行完全复位,必要时开放创口直视下复位;②固定:整复后的原则是把患指固定并保持在良好位置,即功能位。损伤的手指固定必须是完全而且确实的,其它手指只要不影响伤指,就可不固定。完全固定,疼痛也会早期消退;③早期活动:手的血运好,手部骨骼又小,所以骨折也比较容易愈合,完全固定的时间一般以4~5周为宜。早期活动可防止关节僵硬;④药物及物理疗法。

何为股骨颈骨折?

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称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常见的骨折之一。尤以老年女性较多。由于老年人股骨颈骨质疏松脆弱,且承受应力较大,所以只需要很小的旋转外力,就能引起骨折。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几乎全由间接暴力引起,主要为外旋暴力,如平地跌倒、下肢突然扭转等皆可引起骨折。少数青壮年的股骨颈骨折,则由强大的直接暴力致伤,如车辆撞击或高处坠落造成骨折,甚至同时有多发性损伤。

股骨颈骨折有何表现?

①畸形:患肢多有轻度屈髋屈膝及外旋畸形。②疼痛:髋部除有自发疼痛外,活动患肢时疼痛较明显。在患肢足跟部或大粗隆叩击,髋部也感疼痛。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下方常有压痛。③肿胀:股骨颈骨折多系囊内骨折,骨折后出血不多,又有关节囊和丰厚肌群的包围,因此,外观上局部不易看到肿胀。④功能障碍:移位骨折病人在伤后就不能坐起或站立。但也有一些无移位的线状骨折或嵌插骨折病人,在伤后仍能走路或骑自行车。对这些病人要特别注意,不要因遗漏诊断而使无移位的稳定骨折变为移位的不稳定骨折。⑤患肢短缩:在移位骨折,骨折远段受股肌群牵引而向上移位,因而患肢变短。

影响股骨颈骨折愈合的因素有哪些?

①年龄:老年人愈合慢;②骨折类型:头下型和头颈型因血液循环受累,影响愈合,甚至不愈合;③并存病:股骨颈骨折老年人多发,同时又伴有骨质疏松、心脑疾患、代谢病等并存病,亦影响骨折愈合;④医源性因素:治疗不当,对位不佳,固定不牢,内固定物取出过早,功能锻炼不当等均可影响骨折愈合。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有哪些治疗要点?

应遵循一般陈旧骨折治疗原则,牢固的内固定和植骨,植骨要采用带血运的骨块植骨,对促进骨折愈台,预防股骨头缺血坏死均有意义。对年龄偏大,或已形成假关节者,则宜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为什么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人?

老年人因肌力减退,行走时常使股骨上端负重力线内移,股骨颈上缘因此而受到张应力,久而久之可使骨小梁断裂,最后可因不协调肌肉收缩或轻度外伤而造成完全性骨折。

股骨干骨折有什么表现?

多数伤者均有较严重的外伤史,合并多发外伤或内脏伤及休克者较常见。骨折部疼痛比较剧烈,局部压痛、胀肿、畸形、骨摩擦音、肢体短缩及功能障碍非常显著,有的局部可出现大血肿,皮肤剥脱和开放伤及出血。X线片可显示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方向。检查时必须密切注意合并伤和休克的发生,以及伤肢有无神经和血管的损伤。

股骨干骨折后容易忽略哪些问题?

无论开放性还是闭合性股骨干骨折,如有合并伤必须考虑优先处理,如遗误诊断或处理不恰当,常为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股骨骨折,常有周围软组织严重挫伤,如急救输送时未做好固定,骨端活动反复刺伤软组织(肌肉、神经、血管),特别是股动、静脉、腘动静脉的破裂,可以引起大出血。股骨骨折后骨髓腔的出血也可达1000~1500毫升。因此注意观察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重要一环,不可忽略。

AO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存在哪些问题?

①AO钢板一般放在股骨外侧,即张力侧,其距股骨中轴较G~K钉远,所承受的弯曲应力较大。同时AO钢板加压孔的应用造成骨折端偏心受力,产生弯曲应力,加压后使钢板对侧骨皮质分离,骨折端相对运动增加,当负重时,支点会越来越靠近钢板,钢板承受周期性负荷,造成疲劳性折断;②AO钢板是一种坚强内固定,钢板弹性模量远远大于骨皮质的弹性模量。负重时,骨质所受的生理应力明显减少,因此容易造成钢板下骨质疏松,导致固定失败;③因切开复位,显露骨折端,对骨折周围软组织及骨膜剥离较广泛,损伤比较重,影响骨折愈合,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④再骨折是AO钢板治疗骨折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AO钢板治疗骨折的主要并发症是什么?

再骨折是AO钢板治疗骨折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文献报告一般为0%~11%,其主要原因是:①钻孔处骨的强度明显下降;②骨缺血:钢板下的骨质通常是呈缺血状态,即骨强度下降;③由于应力遮挡作用,骨质萎缩,强度下降。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优缺点有哪些?

优点:①手术适应证广,手术创伤小,固定坚强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②固定失败率低,骨折愈合率高;③再骨折率低;④可用于开放骨折或有伤口而无全身感染的病例;⑤骨折端有轻微活动,刺激外骨痂生长,愈合后骨折端周围有较多骨痂,不存在应力遮挡。缺点:①手术时间较用AO钢板时间长;②医护人员及患者术中要接受一定量的X线照射;③技术操作较复杂,需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设备。

股骨干骨折发生畸形愈合或不愈合后怎么办?

开放复位,选用适当的内固定,并常规植骨以利骨折愈合。

髋关节脱位有何原因?有哪些类型?

髋关节脱位分为前、后脱位和中心脱位三种类型,以后脱位最常见。后脱位是由于髋关节在屈曲、内收,受到来自股骨长轴方向的暴力,可使韧带撕裂,股骨头向后突破关节囊而造成后脱位。若髋关节在屈曲和轻度内收位,同样外力可使髋臼顶部后缘骨折,股骨头向后脱位。如髋关节在中位或轻度外展位,暴力可引起髋臼骨折,股骨头沿骨折处向盆腔方向移位,叫作中心脱位,很少见。如髋关节处于外展位,股骨大粗隆与髋臼上缘相顶撞,以此为支点继续外展,暴力沿骨头长轴冲击,可发生前脱位。股骨头可停留在闭孔或耻骨嵴处。如在下蹲位,两腿外展,窑洞倒塌时,也可发生前脱位。

髋关节不同类型脱位有哪些表现?

后脱位:①髋关节在屈曲内收位受伤史;②髋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等;③特有体征:髋关节弹性固定于屈曲、内收、内旋位,足尖触及健侧足背,患肢外观短。腹股沟部关节空虚,髂骨后可摸到隆起的股骨头。大转子上移,高出髂坐线(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之连线,即Nelaton's line);④有时合并坐骨神经损伤,髋臼后上缘骨折;⑤X线检查可确定脱位类型及骨折情况,并与股骨颈骨折鉴别。

前脱位:髋关节呈屈曲、外展、外旋畸形,患肢很少短缩,大粗隆亦突出,但不如后脱位时明显,可位于髂坐线之下,在闭孔前可摸到股骨头。

中心脱位:畸形不明显,脱位严重者可出现患肢缩短,下肢内旋内收,大转子隐而不现,髋关节活动障碍。临床上往往需经X线检查后,方能确定诊断。常合并髋臼骨折,可有坐骨神经及盆腔内脏器官损伤。

髋关节脱位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怎么处理?

髋关节脱位的常见并发症有:①骨折:髋关节脱位可合并髋臼骨折或股骨头骨折,偶有股骨干骨折与髋脱位同时发生,一般需切开复位内固定;②神经损伤:约有10%髋关节后脱位病人中,坐骨神经可能被向后上方移位的股骨头或髋臼骨块挫伤,可引起患侧坐骨神经麻痹,脱位整复后,约3/4病例麻痹逐渐恢复,如不恢复,则应早期神经探查,行粘连松解等手术;③血管损伤:血管损伤的合并症极为少见,髋关节前脱位偶可引起股动脉、静脉的压迫症状,此时应立即在充分麻醉下采用手法整复,操作时避免暴力;④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因髋关节脱位而不可避免发生的关节囊损伤及圆韧带断裂可能影响股骨头血运,约有10%病例发生缺血性坏死,在12个月左右X线片可见到改变,一经诊断,可早期钻孔减压治疗;⑤创伤性关节炎:此为晚期并发症,这是缺血性坏死不可避免的结果,也可发生于髋关节脱位合并关节面骨折后,一般说,脱位整复后2~3年患者应避免过分负重,以推迟或减轻创伤性关节炎发生。

新鲜的髋关节后脱位怎样复位?

有两种常用的复位方法:①问号法(Bigelow's法):在腰麻下,病员仰卧,助手固定骨盆,髋、膝屈曲至90°,术者一手握住患肢踝部,另一前臂放在腘窝处向上牵引,开始先使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使股骨头离开髂骨),然后一面持续牵引,一面将关节外旋、外展、伸直,使股骨头滑入髋臼而复位(助手可协助将股骨头推入髋臼)。因为复位时股部的连续动作呈“?”形,似一问号,故称“问号法”复位,左侧后脱复位时,股部的连续动作如一个正“?”,反之,右侧后脱位为一反“?”。②提拉法(Allis法):患者仰卧,助手的动作和术者的位置同上法,复位时术者先将患侧髋和膝关节屈至90°,使髂股韧带和膝屈肌松弛,然后一手握住小腿向下压,另一前臂套住膝后部向上牵拉,使股骨头向前移位接近关节囊后壁破口,同时向内外旋转股骨干,使股骨头滑入髋臼,助手可同时将股骨头向髋臼推挤复位。复位时常可听到或感到一明显响声。此法比较安全。

髋关节脱位复位后如何处理?

复位后可用单侧髋人字石膏固定4~5周(或平卧用砂袋固定患肢使呈轻度外展内旋位),以后可扶拐早期活动,但患侧不能负重,待6~8周后,进行X线检查,显示无股骨头坏死时再负重走路。

髋关节前脱位复位与后脱位复位有何异同?

前脱位与后脱位在复位方法上仅手法方向相反,而治疗原则及复位后处理相同。

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如何处理?

中心脱位宜用骨牵引复位,牵引4~6周。如晚期发生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可考虑人工关节置换术或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髋关节脱位如何处理?

髋关节陈旧性脱位,因髋臼内充满纤维瘢痕,周围软组织挛缩,手法复位不易成功。可根据脱位时间、局部病变和伤员情况,决定处理方法。脱位未超过三个月者,可试行手法复位。先行骨牵引1~2周,将股骨头拉下至髋臼缘,再在麻醉下试行轻缓手法活动髋关节,以松解粘连,获得充分松动后再按新鲜脱位的手法进行整复。但切忌粗暴,以免发生骨折。手法复位不成功或脱位已超过三个月者应手术复位。对关节面破坏严重者,可根据患者职业决定做髋关节融合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脱位治疗后如何锻炼?

髋关节脱位的练功活动应及早开始,在牵引期间进行股四头肌及踝关节功能锻炼。解除牵引后,可扶双拐患肢不负重下地行走,3个月后逐步负重锻炼,以减少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

怎样预防髋关节脱位?

本病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受伤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另外需注意,髋关节脱位应及时诊治,因为有少数脱位会合并髋臼骨折,必须有X线摄片才能确诊。早期复位容易,效果也较好。陈旧者,多数要手术复位,效果相对不好。此外,治疗不当会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严重地影响关节功能。

创伤性浮膝的并发症及治疗要点有哪些?

同一肢体发生股骨和胫腓骨同时骨折,即创伤性浮膝,早期并发症可发生休克、神经血管损伤,晚期可出现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膝关节功能障碍。在抢救生命、防治休克的同时,积极处理骨折,给予坚强的内固定,防止骨折病,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膝关节功能。

髌骨骨折有何表现?

膝关节积血,明显肿胀、疼痛,膝关节活动困难,不能自动伸直。横断骨折有移位时,可摸出骨折线及骨块间间隙。陈旧性骨折有移位者,因失去股四头肌作用,伸膝无力,走路缓慢,并可有关节活动障碍。X线照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髌骨骨折手术复位及内固定有哪些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①钢丝环形结扎固定,在过去10余年是一个普遍的方法,目前已被坚强的固定并使关节功能早期活动的方法替代。②穿过两个骨片的钢丝结扎固定。③张力带钢丝固定,其固定原理是以钢丝的适当位置,将造成骨片分离的分力或剪式力量转化成为经过骨折处的压缩力,可使骨折早期愈合及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④改良张力带固定,用两枚克氏针从下而上穿过两端骨片,然后用钢丝绕过两枚克氏针“8”字形结扎固定。其优点是使髌股关节面对合良好,避免开口,避免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因有两根克氏针穿入髌骨,分担了应力,保持髌骨的稳定;术后不需外固定,骨折愈合快,膝关节活动功能好。

髌骨粉碎性骨折如何治疗?

对髌骨粉碎性骨折,不切开股四头肌腱在髌骨表面的延续部,以免骨折块分离,将粉碎骨折块复位用克氏针临时贯穿固定,使粉碎骨折变成上下两大块,用环形钢丝或张力钢丝固定,除不能复位的粉碎骨折外,应尽量保留髌骨。

髌骨切除对膝关节功能有何影响?

髌骨是人体中最大的籽骨,它是膝关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切除髌骨后,在伸膝活动中可使股四头肌肌力减少30%左右,因此,髌骨能起到保护膝关节,增强股四头肌力,伸直膝关节最后10~15°的滑车作用。除不能复位的粉碎型骨折应尽量保留髌骨。

髌骨骨折术后如何锻炼?

髌骨骨折术后进行功能锻炼时,应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病情等逐渐增加练习的幅度及强度,并密切观察,注意安全,防止摔伤及其它部位骨折。①伤后早期疼痛稍减轻后,即应开始练习下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小时不少于100次,以防股四头肌粘连、萎缩、伸膝无力,为下地行走打好基础。如无禁忌,应随时左右推动髌骨,防止髌骨与关节面粘连,练习踝关节和足部关节活动。②膝部软组织修复愈合后开始练习抬腿。伤口拆线后,如局部不肿胀无积液,可带着石膏托扶双拐下地,患肢不负重。③4~6周后去除外固定,开始练习膝关节屈伸活动。经过长时间固定,膝关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因此应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锻炼,如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结合,床上锻炼和床下锻炼结合,用器械锻炼和不用器械锻炼结合等。刚去除外固定时,主动屈膝较困难,可多采用被动启动形式,如别人帮助屈膝;待有一定活动度后改为主动活动。病人可在卧床时主动伸屈膝关节,也可下地扶床边或门框下蹲以练习膝关节伸屈功能。压砂袋法也很简单,即让病人坐在床边,将患肢伸出床沿,在踝部上压3kg左右砂袋,每次15分钟,每日2~3次,但应注意被动活动力量要缓和,以免造成新的损伤,同时锻炼的强度应因人而异,以不引起疲劳为宜。

重视膝关节损伤的临床诊治有何意义?

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一经确定,处理必须及时。在治疗原则上,最主要的问题是对损伤的早期处理,既往由于对膝关节的各种损伤除骨折外均不甚重视,认为后期不会出现较严重的残障,加上诊断手段的落后,因而对某些损伤失去了早期正确处理的时机,以致疗效欠佳,后期处理困难很多,并发症一旦出现,疗效则更差,早期处理的基础显然是确切的诊断,首先是不放过任何可疑的病情,对有明确外伤史,同时又有急性关节肿胀的病例,即使无其它阳性体征,也必须及时进一步检查,而关节镜检查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手段,膝前外侧旋转不稳定多是前交叉韧带断裂早期漏诊而继发形成的病症;有的髌骨半脱位也往往是急性期忽略了内侧撕裂损伤处理而遗留成疾,其次应警惕合并伤的存在。骨骼、韧带、关节囊、半月板和肌肉都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因素,一种外力致伤涉及的组织不是单一的,在明确某组织损伤的同时,必须考虑有相关组织损伤的可能。仅仅处理复合伤的一部分而导致后期发展成为更加严重残障的病例屡见不鲜,目前诊断手段已有提高,关节镜检查无需作为常规,但不可不备;B型超声波检查也已有人试用;至于CT或MRI则大可不必作为首选的检查手段。

何为膝关节侧副韧带?

膝关节两侧有内外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起自股骨内收肌结节,止于胫骨内髁内侧,外侧副韧带起自股骨外髁外侧,止于腓骨头。膝关节完全伸直时,内外侧副韧带均紧张,维持关节稳定和控制向侧方异常活动;膝关节屈曲时,内外侧副韧带均松弛,关节不稳定,易受损伤。

侧副韧带损伤后有何表现?

一般都有明显外伤史。膝部伤侧局部剧痛、肿胀,有时有瘀斑,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韧带损伤处压痛明显,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压痛点常在股骨内上髁或胫骨内髁的下缘处;外侧韧带损伤时,压痛点在股骨外上髁或腓骨小头处。侧压试验(分离试验):膝关节伸直,检查者一手握住伤肢踝部,另一手掌的大鱼际顶住膝上部的内侧或外侧,强力内收或外展小腿,如内侧副韧带部分损伤,外展时因牵扯损伤的韧带引起疼痛;如完全断裂,则有异常外展活动度。反之,如外侧副韧带部分损伤,内收时因牵扯损伤的韧带引起疼痛;如完全断裂,则有异常的内收活动度。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后怎么办?

新鲜侧副韧带损伤:①部分断裂:将膝置于20°~30°屈曲位,用长腿管型石膏固定(不包括足踝部),一周后带石膏支具下地行走,4~6周后去除固定,练习膝关节屈伸活动,注意锻炼股四头肌;②完全断裂:应急症手术修复断裂的韧带,术后用长腿管型石膏固定6周。如合并有十字韧带损伤,应先修复十字韧带,然后修复侧副韧带;如合并半月板损伤,应先切除损伤的半月板,然后修损伤的韧带。

陈旧性侧副韧带损伤:应加强股四头肌锻炼,以增强膝关节稳定,若很不稳定,可用邻近部位肌腱作韧带重建术。

内侧副韧带损伤修复方法如何选择?

内侧副韧带损伤可分为部分断裂,完全断裂合并半月板破裂或交叉韧带断裂三种。

新鲜的内侧副韧带损伤,如果为部分断裂,可将膝放于20°~30°屈曲位,用膝关节前后石膏托固定,练习股四头肌,一周后可带石膏下地行走,6周后拆去石膏。如果为完全断裂,因为内侧副韧带对于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极其重要,故必须予以手术修补。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后有何临床表现?

①损伤后一般表现:关节肿胀、疼痛、关节积液、活动受限等;②特殊的体格检查试验:交叉韧带损伤需要进行特殊的体格检查,只有病友与医生配合良好,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有些时候还要多次反复检查,以保证没有遗漏。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后的物理检查试验有哪些?

①侧方应力试验:仰卧,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分别作膝关节的被动外翻和内翻检查,与腱侧对比若超出正常范围,则为阳性,提示前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合并损伤;②抽屉实验和Lachman试验:仰卧屈膝90°,检查者轻轻坐在患侧足背上,双手握住小腿上端,向后推再向前拉,前交叉韧带断裂时,可向前移位0.5厘米以上,后交叉韧带断裂者向后推0.5厘米以上,屈膝15°抽屉实验为Lachman试验,可增加实验阳性率;③轴移试验:握住病人足踝,使小腿处于内旋位,膝外翻位,屈伸膝关节,患膝在20°~30°范围内突然出现错动为阳性,提示前外侧旋转不稳,前交叉韧带功能不全。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后有哪些影像学检查?

①X线片可发现有无撕脱骨折及胫骨平台骨折,应力位X线片检查对韧带损伤的诊断有辅助意义;②MRI可较清楚的观察半月板、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的情况,是较好的无创检查方法。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诱因有哪些,症状如何?

ACL损伤按诱因可分为接触性损伤和非接触性损伤,按损伤程度又可分为不完全损伤和完全性损伤。接触性损伤多见于高速运动中剧烈碰撞,导致关节突然移位,继发ACL损伤。引起ACL非接触性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是运动方向机制的突然减速和改变,大约75%的患者在损伤时听到“啪”的声响或感到撕裂痛。损伤后患者常感到剧烈疼痛,导致突然摔倒和膝关节破裂,约80%的患者损伤3小时内迅速出现关节肿胀,但24小时关节逐渐肿胀的患者也不能排除ACL损伤的可能。

前交叉韧带损伤对关节有何影响?

大部分患者ACL损伤后运动能力受损,同时由于关节活动度增加,膝关节面和半月板面临着受损的危险。ACL损伤是引起血性关节炎的最常见病因,急性ACL损伤患者约30%~50%伴有半月板破裂,在慢性损伤患者中比例更高,达到50%~75%。MRI检查常发现ACL损伤伴有股骨外侧髁撕裂,其次是胫骨半脱位。韧带方面,内侧副韧带损伤比较常见,但后交叉韧带、外侧副韧带、后外侧复合体损伤也时有发生。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关节镜检查有何优势?

可以直观的看到交叉韧带、半月板及关节软骨等关节内结构,可作出明确的诊断。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会产生什么后果?

①交叉韧带损伤会导致膝关节运动能力减弱和运动时疼痛,将减低患者的生活质量;②由于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运动时的稳定性大大减弱,其他未受损伤的韧带将承受更大的拉力,因此其发生损伤的几率将大大增加;③韧带损伤后所导致的关节失稳将使关节活动度增加,使膝关节面和半月板负荷极大的增加,导致关节软骨损伤,形成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最终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而不得不行关节置换手术。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后如何治疗?

保守治疗:对于少数交叉韧带扭伤和不完全断裂且没有急性期不稳的病人,可以考虑非手术治疗,包括长腿石膏或者活动支架固定4~6周,并进行严格的康复锻炼。手术治疗:由于交叉韧带损伤多合并有其他关节损伤,且交叉韧带断裂将严重影响膝关节的功能,因此,绝大多数交叉韧带损伤需要手术治疗。具体的手术方式应根据病人的年龄、伤情、对关节功能的要求及医院的技术条件作出合适的选择。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①如韧带完整,仅为韧带附着点撕脱骨折,可选用钢丝或者螺钉复位固定骨折片;②早期行断裂韧带修补术,效果欠佳,目前已很少应用,主要适合年龄较大,对膝关节功能要求不高的病人;③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在关节镜下,通过原ACL或者PCL附着部位,利用钻孔器钻孔,使所选用的移植肌腱材料通过胫骨和股骨的骨隧道,并应用螺钉或者其他固定方式使移植材料的两端固定于股骨和胫骨,从而达到重建韧带的作用。可较好的恢复关节功能,适合于运动员和大多数病人。

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有几种方式?

交叉韧带重建根据所使用的移植材料不同主要分3类:自体骨-髌腱-骨:自自体髌腱上取下肌腱及其两端合适大小的骨块用于重建交叉韧带,为经典手术方式,由于髌腱两端本身带有骨组织,两端固定后接触面是松质骨对松质骨,其愈合为自体骨愈合,愈合较快,愈合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相同,约6~10周,花费相对低。但其取材有限,且取材后会减弱髌腱的强度,可能造成伸膝力量减弱及术后膝前疼痛残留等;②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采用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腱用于重建交叉韧带,该手术为目前多数专家推荐,是国内应用较多的术式。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腱长度和强度足够,取材相对丰富,且取材后不影响膝部肌力恢复,但由于该腱两端均不带有骨组织,需要借助固定物固定,其连接处愈合时间较骨-髌腱-骨长,费用中等;③异体肌腱:采用异体的肌腱用于重建交叉韧带。是目前较先进的手术方式,其取材丰富,肌腱强度、长度可任意选择,且手术不需要破坏膝关节周围结构,因此效果较好,且可以进行双束解剖重建,从生物力学上更符合膝关节的力学要求。但其花费较大,愈合时间与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腱相似,且有可能发生排异反应。目前主要用于对关节功能要求较高的年轻人和运动员的交叉韧带重建。

交叉韧带损伤修复方法如何选择?

交叉韧带损伤分为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损伤。前交叉韧带损伤较多见,且复合性损伤多于单纯性损伤。在前交叉韧带复合性损伤中,多同时合并有膝内侧副韧带、内侧半月板和关节囊等损伤。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或不全断裂,可先用长腿石膏固定患膝于屈曲30°位固定6周。新鲜前交叉韧带损伤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行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后交叉韧带断裂或外侧副韧带损伤、膝关节前外侧或前内侧旋转明显不稳,或出现内、外翻异常活动时;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者,闭合不能复位;伴有内侧半月板破裂者。

交叉韧带重建后如何进行康复锻炼?

任何膝关节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都只有一个目的——恢复关节功能。而这个目的的实现要靠手术和康复共同实现。任何完美的手术如果离开了科学的康复训练,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一个好看而不中用的膝关节,因此膝关节韧带手术后的康复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患者病情是不同的,因此所采用的手术方式和康复计划也是不同的,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给每个人制定的计划进行锻炼。膝关节韧带手术后的康复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6个月到1年的时间,其间要根据具体的恢复情况调整康复计划,所以持之以恒的锻炼和定时的复诊是必不可少的。

手术当日:踝泵运动,大腿绷劲,抬高患肢,支具保护;术后第1天:直抬腿,下地行走,患肢不踩地;术后第3天:活动髌骨,开始屈膝,行走时患肢部分负重;术后第1周:屈膝达到90°,行走时患肢全负重;术后第2周:屈膝达到120°,去拐行走;出院术后第4周:去支具睡觉;术后第6~8周:膝关节屈伸达到正常范围,完全去支具,可以蹬自行车,可以游泳(蛙泳禁止);术后3个月:可以游蛙泳,慢跑;术后6月~9个月:逐渐开始剧烈运动及专项训练,但异体腱移植重建和半月板缝合不采用此计划。

何为关节镜?

关节镜是反映关节内情况的一组光电仪器,由关节镜镜头、摄像头、主机、显示器和冷光源等组成。其基本工作原理是,用长20余厘米,粗4~5毫米的细棒状关节镜镜头插入关节腔,通过棒内类似“手电筒”功能的光导纤维和外部“电池”(冷光源),照亮关节;同时棒内的摄像头将在关节内摄像,并通过摄像头将透镜与主机和显示器相连接,从而把关节内的影像反映到外部的显示器上。通过这套光电系统,医生不打开关节就可以检查到关节内的各种结构和病变,并可以在关节镜监控下进行各种治疗操作即关节镜手术。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引进关节镜设备和技术以来,该技术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关节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如何利用关节镜进行诊断和治疗?

关节镜是通过体表的微小切口(约0.5cm)将关节镜放入关节腔内,经与关节镜相连的摄像系统将关节内图像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即医生可以通过电视屏幕直接看到患者关节内的病情,因此可以做出完全正确的诊断。同时,还可通过另一微小切口(约0.5cm)将关节镜配备的先进电动操作系统放入关节,在关节镜的直接监视下行切割、修整打磨、刨削等操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什么手术可以通过关节镜治疗?

①膝关节:绝大多数膝关节的伤病都适合关节镜手术,像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不明原因的关节肿胀、各种滑膜炎,轻、中度的创伤性骨关节炎和老年性退变性骨关节炎、关节内游离体、髌骨半脱位等。关节内感染也可以通过关节镜检查和治疗;②髋关节:髋关节关节镜主要用于化脓性关节炎冲洗和清创、关节滑膜切除术、骨关节炎和股骨头缺血坏死清创、游离体摘除、弹响髋、关节绞锁、关节盂唇症状及慢性髋关节痛的治疗;③肩关节:肩关节关节镜对于肩关节疾患的诊断具有重大的意义,可以做出其他检查方法无法做出的早期病因学诊断。在治疗上,关节镜对于肩关节功能障碍、肩周炎、肩关节不稳、肩关节撞击综合征、肩袖损伤等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肩关节化脓性关节炎引流、滑膜切除、游离体取出也是肩关节镜的适应证;④肘关节:肘关节关节镜主要用于游离体的检查和取出、肱骨小头剥脱性软骨炎,桡骨小头软骨和骨软骨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部分滑膜切除、创伤性关节粘连松解等的治疗和其他诊断性检查不能确定诊断的肘关节疼痛的检查;⑤踝关节:踝关节镜主要用于各种不明原因的踝关节疼痛和肿胀的检查和治疗、距骨的剥脱性骨软骨炎、距骨经软骨骨折、踝关节游离体、滑膜炎、撞击综合征和踝关节关节炎等;⑥一些小关节或者全身疾病引起的关节疾患也可以应用关节镜取得良好的疗效。如痛风性关节炎:对于痛风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如果关节内已有痛风结石形成的话,单纯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已经很难达到减轻和控制疼痛了。而关节镜则可以直达关节腔,彻底清理痛风结石,修整滑膜,达到减轻和消除疼痛的目的,并为进一步的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往往累及四肢的小关节,尤其是双手的小关节,其最早的和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内滑膜增生,当滑膜增生反复发作转为慢性后,将导致血管翳形成,并引起关节软骨的坏死,最终形成纤维性关节强直。早期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可以减少关节液渗出,防止血管翳形成,保护软骨和软骨下骨,延缓或阻止病情的发展,镜检同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可以消除致炎因子,有助于减轻症状;⑦全身其他关节的关节镜治疗。

关节镜手术有何并发症?

关节镜治疗,总体讲几乎没有什么严重的并发症,较严重的并发症是伤口感染,但要和外科其他切开手术相比,其发生率要低,上千人当中可能发生几个。手术后还会有切口疼痛、关节积液等可能并发症,一般都比较轻微,经处理后很快会消失,不影响关节的功能。此外,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能产生该手术特有的并发症,如半月板部分切除后可能会有膝关节活动后的弹响,交叉韧带重建尤其是异体肌腱重建后可能会产生关节积液等可能并发症。总体来说,与其他外科手术相比关节镜手术是比较安全的。

何为半月板?

在胫骨关节面上有内侧和外侧半月形状软骨,叫半月板,其边缘部较厚,与关节囊紧密连接,中心部薄,呈游离状态。内侧半月板呈“C”形,前角附着于前十字韧带附着点之前,后角附着于胫骨髁间隆起和后十字韧带附着点之间,其外缘中部与内侧副韧带紧密相连。外侧半月板呈“O”形,其前角附着于前十字韧带附着点之前,后角附着于内侧半月板后角之前,其外缘与外侧副韧带不相连,其活动度较内侧半月板为大。半月板可随着膝关节运动而有一定的移动,伸膝时半月板向前移动,屈膝时向后移动。半月板属纤维软骨,其本身无血液供应,其营养主要来自关节滑液,只有与关节囊相连的边缘部分从滑膜得到一些血液供应。因此,除边缘部分损伤后可以自行修复外,半月板破裂后不能自行修复,半月板切除后,可由滑膜再生一个纤维软骨性的又薄又窄的半月板。正常的半月板有增加胫骨平台凹陷及衬垫股骨内外髁的作用,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和起缓冲震荡的作用。

半月板损伤有什么表现?

多数有明显外伤史。急性期膝关节有明显疼痛、肿胀和积液,关节屈伸活动障碍。急性期过后,肿胀和积液可自行消退,但活动时关节仍有疼痛,尤以上下楼、上下坡,下蹲起立、跑、跳等动作时疼痛更加明显,疼痛部位多位于关节间隙内,偶有位于关节后部,有“吊紧”感觉。严重者可跛行或屈伸功能障碍,部分病人有“关节交锁”(破裂移位的半月板嵌顿于关节间隙中,妨碍了关节活动谓之交锁),即行走中突然膝关节处发生嵌顿,既不能伸亦不能屈,膝关节常交锁于半屈位即130~150°位,需稍经抖动,或改变体位后需解除交锁才能伸屈或跨步行走。半月板损伤时间长了便容易引起肌肉萎缩,表现为行走时常感到患腿无力而突然出现“腿软”。走路时感觉关节不适,有滑落感,疼痛。在走高低不平的道路、上下台阶或楼梯时最明显,关节也许还有弹响声。

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半月板损伤?

半月板的作用重要,也容易受到损伤,由于外侧半月板不与外侧副韧带相连,故活动度比内侧半月板大。另外,外侧半月板常有先天性盘状畸形,称先天性盘状半月板。因此,损伤的机会也就较多。当下肢负重,处于足部固定,膝部略屈曲的位置时,半月板向后方移动,此时关节如突然内旋、伸膝或外旋、伸膝,半月板来不及退开而被挤压,就可引起损伤及撕裂。日常劳作、生活中挑、抬重物,或骑自行车匆忙下车站立不稳;或者在剧烈的足球、篮球运动中,运动员拼抢时,都可能发生半月板损伤。长期从事蹲位或者半蹲位工作,如汽车修理工,反复蹲下起立,半月板磨损严重,也会发生损伤。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有何检查方法及意义?

一般检查方法:①压痛部位:压痛的部位一般即为病变的部位,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及确定其损伤部位均有重要意义。检查时将膝置于半屈曲位,在膝关节内侧和外侧间隙,沿胫骨髁的上缘(即半月板的边缘部),用拇指由前往后逐点按压,在半月板损伤处有固定压痛。如在按压的同时,将膝被动屈伸或内外旋转小腿,疼痛更为显著,有时还可触及到异常活动的半月板。②麦氏(McMurray)试验(回旋挤压试验):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握小腿踝部,另一手扶住膝部将髋与膝尽量屈曲,然后使小腿外展、外旋和外展、内旋或内收、内旋或内收、外旋,逐渐伸直。出现疼痛或响声即为阳性,根据疼痛和响声部位确定损伤的部位。③强力过伸或过屈试验:将膝关节强力被动过伸或过屈,如半月板前部损伤,过伸可引起疼痛;如半月板后部损伤,过屈可引起疼痛。④侧压试验:膝伸直位,强力被动内收或外展膝部,如有半月板损伤,患侧关节间隙处因受挤压引起疼痛。⑤单腿下蹲试验:用单腿持重从站立位逐渐下蹲,再从下蹲位站起,健侧正常,患侧下蹲或站起到一定位置时,因损伤的半月板受挤压,可引起关节间隙处疼痛,甚至不能下蹲或站起。⑥重力试验:病人取侧卧位,抬起下肢作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患侧关节间隙向下时,因损伤的半月板受压而引起疼痛;反之,患侧关节间隙向上时,则无疼痛。⑦研磨试验:病人取俯卧位,膝关节屈曲,检查者双手握住踝部将小腿下压同时作内外旋活动,损伤的半月板因受挤压和研磨而引起疼痛;反之,如将小腿向上提再作内外旋活动,则无疼痛。

X线检查:拍照X线正侧位片,虽不能显示出半月板损伤情况,但可排除其他骨关节疾患。膝关节造影术对诊断意义不大,且可增加病人痛苦,不宜使用。

膝关节镜检查:通过关节镜可以直接观察半月板损伤的部位、类型和关节内其他结构的情况,有助于疑难病例的诊断。

总之,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及临床检查,多数病人有外伤史,患侧关节间隙有固定性疼痛及压能,结合各项检查综合分析,多数能作出正确诊断。对严重创伤患者,要注意检查有无合并侧副韧带和十字韧带损伤。对晚期病例,要注意检查是否有继发创伤性关节炎。

发生半月板损伤后该如何治疗?

半月板损伤后通常很难自行愈合,除损伤轻微可保守治疗外,大多数患者均需手术治疗。关节镜手术是目前治疗膝关节损伤最为提倡的微创手术方式,创伤小,恢复快,已经成为目前诊断和治疗半月板损伤的最佳选择。诊断明确的急性和慢性半月板损伤,均应行关节镜下手术,对于急性期怀疑有半月板损伤者,应行关节镜检查,以期早期明确诊断,及时处理,减少后期肌肉萎缩、软骨继发损伤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可能。除半月板边缘撕脱可行镜下缝合外,通常采用的是半月板部分切除,保留未损伤的部分,损伤严重时可行全部切除。

膝关节半月板切除对关节功能有何影响?

基于对半月板具有重要力学功能的认识,对半月板手术近年来已渐趋姑息。过去认为半月板无修复能力,半月板撕裂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切除半月板无损于膝关节的功能。因此在掌握手术指征时不很严格,凡疑有撕裂者即予切除,包括一些探查中未见有明显撕裂的半月板在内,但近年来研究均证实半月板承受通过膝关节的相当一部分负荷,远期疗效分析还表明切除半月板可导致后期膝关节变性,过早地发生退行性关节炎。

半月板切除手术以后有什么注意事项?

常用的关节镜切口为前内侧和前外侧切口,各长约0.5~1.0厘米,手术后,应立即行关节局部冰敷,次日开始股四头肌锻炼,第3日后开始直腿抬高锻炼,并根据病人情况开始下地活动。一般手术后7~9天拆线。慢性损伤有股四头肌萎缩者,应持续进行功能锻炼直至肌力恢复。

胫骨平台骨折有哪些病因?

胫骨平台骨折可由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引起。高处坠落伤时,足先着地,再向侧方倒下,力的传导由足沿胫骨向上,坠落的加速度使体重的力向下传导,共同作用于膝部,由于侧方倒地产生的扭转力,导致胫骨内侧或外侧平台塌陷骨折。当暴力直接打击膝内侧或外侧时,使膝关节发生外翻或内翻,导致外侧或内侧平台骨折或韧带损伤。

胫骨平台骨折有哪些分类?

根据暴力作用的大小、方向不同,胫骨平台骨折可分为以下类型:①单纯胫骨外髁劈裂骨折;②外髁劈裂合并平台塌陷骨折;③单纯平台中央塌陷骨折;④内侧平台骨折,可表现为单纯胫骨内髁劈裂骨折或内侧平台塌陷骨折;⑤胫骨内、外髁骨折;⑥胫骨平台骨折同时有胫骨干骺端或胫骨干骨折。

胫骨平台骨折如何治疗?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韧带的完整性,保持膝关节活动为目的。具体方法有:①单纯劈裂骨折若无明显移位,采用下肢石膏托固定4~6周。移位明显者,应切开复位,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或支撑钢板固定,以保持关节面的平滑和恢复侧副韧带张力的目的;②伴有平台塌陷的劈裂骨折,应切开复位,撬起塌陷的骨块,恢复关节面平滑,同时植骨,保持塌陷骨块的复位位置,用松质骨螺钉固定;③胫骨髁中央的塌陷骨折,由于不是重要负重区,在1cm以内的塌陷,只需用下肢石膏固定4~6周,即可开始功能训练。若骨折块塌陷超过1cm或有膝关节不稳定者,应行手术切开复位,撬起骨折块,在骨折块下植骨,石膏固定4~6周;④无移位的胫骨内侧平台骨折只需石膏固定4~6周即可进行功能训练。伴有骨折塌陷者,合并交叉韧带损伤者,应切开复位,恢复平台的平整及交叉韧带张力,或重建交叉韧带。骨折块复位后遗留的间隙,应植骨充填。术后用石膏固定4~6周;⑤对于第5型骨折,为不稳定骨折,应切开复位,用螺栓或松质骨螺钉固定;⑥第6型骨折也属不稳定骨折,非手术疗法难以奏效,采用切开复位,髁钢板或T形钢板固定。若内固定确实可靠,可在术后早期用CPM机控制活动。

胫骨平台为松质骨,位于关节内,骨折的类型多种多样,无论用什么方法治疗,都难以绝对恢复软骨面的平滑,再加上损伤软骨的再生能力极低,后期常遗留骨关节炎改变或关节稳定性差。

胫腓骨的解剖有哪些特点?

胫骨和股骨一样,是承重的重要骨骼。位于皮下,前方的胫骨嵴是进行骨折后手法复位的重要标志。胫骨干横切面呈三棱形,在中、下1/3交界处,变成四边形。在三棱形和四边形交界处是骨折的好发部位。由于整个胫骨均位于皮下,骨折端容易穿破皮肤,成为开放性骨折。胫骨上端与下端关节面是相互平行的。若骨折对位对线不良,使关节面失去平行,改变了关节的受力面,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腓骨的上、下端与胫骨构成胫腓上关节和胫腓下关节,为微动关节,腓骨不产生单独运动,但可承受1/6的负重。胫腓骨间有骨间膜连接,在踝关节承受的力除沿胫骨干向上传递外,也经骨间膜由腓骨传导。腘动脉在分出胫前动脉后,穿过比目鱼肌腱向下走行。此处血管固定,胫骨上1/3骨折,可致胫后动脉损伤,引起下肢严重血循环障碍,甚至缺血坏死。小腿的肌筋膜与胫骨、腓骨和胫腓骨间膜一起构成四个筋膜室。由于骨折后骨髓腔出血,或肌肉损伤出血,或因血管损伤出血,均可引起骨筋膜室高压,导致肌缺血坏死,后期发生纤维化,将严重影响下肢功能。胫骨的营养血管从胫骨干上、中1/3交界处进入骨内,在中、下1/3的骨折使营养动脉损伤,供应下1/3段胫骨的血循环显著减少;同时下1/3段胫骨几乎无肌附着,由胫骨远端获得的血循环很少,因此下1/3段骨折愈合较慢,容易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在腓骨颈,有腓总神经由腘窝后、外侧斜向下外方,经腓骨颈进入腓骨长、短肌及小腿前方肌群,腓骨颈有移位的骨折可引起腓总神经损伤。

胫骨中下1/3骨折有何临床特点,如何治疗?

正常胫骨干并非完全平直,而是有一个向前外侧形成10°左右的生理弧度,胫骨干中上段略呈三角形,胫骨前内侧面仅有皮肤覆盖,胫骨中下1/3交界处较细弱,略呈四方形,是骨折的好发部位。胫骨的营养血管由胫骨干上1/3后侧穿入,在致密骨内行一段距离后进入骨髓腔,故胫骨中下段骨折,由于营养血管损伤,软组织覆盖少,血运差等特点,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对于稳定性骨折,或不稳定骨折已牵引3周左右,已有纤维愈合形成,可用石膏或小夹板进行外固定。但由于胫骨中下1/3骨折具有以上特点,骨性愈合期较长,长时间石膏外固定,对膝、踝关节的功能必然造成影响,另外,由于肌肉萎缩及患肢负重等因素,固定期可发生骨折移位,因此,对此类骨折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者日渐增多。内固定方法中,加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曾被广泛采用,但近来研究发现,由于加压钢板的压力不易控制,压力过大可造成骨折端压迫坏死,影响骨痂生长,同时坚强的内固定,产生应力遮挡,使骨的生理应力消失,骨皮质因而萎缩变薄,拆除钢板后易发生再骨折,另外,一般加压钢板厚度大,也容易压迫皮肤造成坏死,临床上由于加压钢板使用不当,造成钢板外露,骨不愈合,甚至形成慢性骨髓炎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近年来用外固定架治疗此类骨折的方法正逐渐得到重视,外固定架可使骨折得到确实固定,并便于观察和处理软组织,膝、踝关节运动不受影响,应用较多。

如何选择胫骨干骨折内固定方法?

①螺丝钉内固定: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可采用螺丝钉内固定,由于此种方法固定不够坚固,整个治疗期必须有坚强的外固定。②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斜形或螺旋形骨折或粉碎骨折均可使用,由于胫骨前内侧皮肤及皮下组织较薄,因此钢板最好放在胫骨外侧,胫前肌的深面。③髓内钉固定:胫骨干的解剖特点是骨髓腔较宽,上下两面均是关节面,且不容易控制旋转外力,故使髓内钉的应用受到限制。应用较多的是Ender钉固定,其优点是力学设计合理,Ender钉在胚骨髓腔内呈“X”分布,为二个三点固定,符合胫骨干的生物力线,负重锻炼时能有效地防止远端骨块的再移位、成角或旋转,术后一般不需石膏外固定,有利患肢功能恢复。

外固定架和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有何异同?

由于胫骨解剖特点,骨折好发于中下段,血运差,前内侧软组织覆盖少,选择内固定,特别是钢板固定,将剥离骨膜及周围组织,影响骨折断端血运,且易发生感染。外固定架既可避免内固定的缺点,又可获得坚强的固定。特别对开放骨折,或皮肤有损伤的病人,更适合外固定治疗。但不论选择内固定或外固定,只要适应证选择得当,技术操作符合要求,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足踝扭伤为何需要到医院诊治?

足踝扭伤十分常见,雨雪天更容易出现。而大部分足踝扭伤者对其并不重视,常自我诊治,以为可以自愈,实际上并非如此。很多足踝扭伤患者“自愈”后会遗留长期的疼痛或者肿胀。因为足踝扭伤实际上并非仅仅是扭伤。足踝扭伤包含四个方面,即单纯轻度韧带拉伤、踝关节韧带断裂、小的撕脱骨折和踝关节暂时性脱位或半脱位。因扭伤时力的作用机制不同以及踝关节内外侧韧带的差异,踝关节损伤往往包含以上多个方面,治疗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一旦发生足踝扭伤,最好别自我诊疗,应到医院诊治。采取的措施有:①对于单纯韧带轻度拉伤的患者,可用支持带固定踝关节;局部进行消炎止痛治疗后,可早期活动,一般不会有后遗症,预后良好;②若单纯韧带断裂或合并小的撕脱骨折而无明显踝关节不稳表现,可予以夹板或者石膏固定。并辅以消炎止痛消肿治疗,待韧带修复后再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③若多条韧带断裂造成踝关节不稳定,往往需要手术修补。这种情况一般保守治疗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可能合并慢性疼痛、踝关节不稳定或是踝关节活动范围受限;④对于陈旧性损伤造成的踝关节不稳定及再发性脱位,一般需要特制护具保护,并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的锻炼,如足尖走、足尖跳等,待肌肉非常有力后可免用护具。若非手术治疗无效,应手术治疗,如外侧韧带损伤需行紧缩术等,使踝关节稳定。

踝部骨折由什么原因引起?

踝部骨折主要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可有各种不同的情况。踝部损伤平时多见,其中以踝部韧带损伤为最多。一般常在行军、劳动和体育锻炼时发生,通常叫踝部扭伤。但较大的暴力,可引起骨折,如坠落伤、砸伤、辗压伤等。战时踝部火器伤也多见。因踝部循环较差,又处于身体低位,损伤后尤易发生水肿,愈合及抗感染能力较差,恢复时间较长。骨关节损伤后易发生畸形和关节僵硬,主要畸形有踝关节跖屈畸形,严重地影响患者的承重走路功能,治疗中应注意防止。

踝部骨折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踝部受伤后,局部肿胀明显,淤斑、出现内翻或外翻畸形,活动障碍,检查可在骨折处扪到局限性压痛,踝关节正位、侧位X线拍片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对第Ⅲ型骨折,需检查腓骨全长,若局部有压痛。应补充照X线片,以明确高位腓骨骨折的诊断。本病诊断时,应根据外伤史和临床症状以及X线片显示的骨折类型,分析造成损伤的机制。

踝部骨折需做哪些辅助检查?

X线和CT检查有利于本病的诊断。X线检查:对于应力骨折明显时,X线片显示骨皮质断裂,有的可见骨膜增厚;若骨折早期仅局限在骨皮质内,或骨膜增厚不明显,X线平片容易漏诊,X线平片只能发现其大的撕脱骨块,但微小的撕脱骨块,则是无能为力,对关节周围的血肿和关节腔内的积液、积血,以及腱鞘囊肿X线平片也难以发现。CT检查:CT扫描分辨率高可清晰地显示骨皮质断裂及骨小梁走行情况,轻微的骨膜反应也可显示。CT扫描可清晰显示骨折所致的关节囊积液及腱鞘囊肿和微小的撕脱骨块,以便临床医师及时处置。

踝部骨折的并发症有哪些?

踝部骨折中,特别是腓骨斜行骨折或螺旋型骨折后可造成腓骨短缩,距骨外倾移位,关节紊乱等改变,外踝损伤后功能恢复优劣随复位好坏而异。而本病最容易发生的并发症是创伤性关节炎。当患者受伤时,外踝向外移位2mm,距骨随之亦向外移位1~2mm,且伴距骨外旋1~2°,胫距关节接触面减少51%。Ram sey指出距骨外移引起胫距关节接触面的改变,距骨外移1mm时,胫距关节接触面减少42%,随着外移距离的增加,接触面逐渐减少,而局部压力增加,是晚期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主要原因。

另外,踝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常并发踝关节半脱位。治疗要求骨折解剖或近解剖复位。半脱位要矫正,否则会致关节不稳,或因关节面不光滑,也可以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影响生活和工作。这类骨折,应到正规医院请骨科大夫及时诊治以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踝部骨折应该如何治疗?

踝关节接近地面,作用于踝关节的承重应力无法得到缓冲,因此对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较其他部位要求更高,踝关节骨折解剖复位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骨折后如果关节面稍有不平或关节间隙稍有增宽,均可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无论哪种类型骨折的治疗,均要求胫骨下端即踝关节与距骨体的鞍状关节面吻合一致,而且要求内、外踝恢复其正常生理斜度,以适应距骨后上窄、前下宽形态。

无移位骨折:用小腿石膏固定踝关节背伸90°中立位,1~2周待肿胀消退石膏松动后,可更换一次,石膏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

有移位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手法复位的原则是采取与受伤机制相反的方向,手法推压移位的骨块使之复位。如为外翻骨折则采取内翻姿势,足部保持在90°背伸位,同时用两手挤压两踝使之复位。骨折复位后,小腿石膏固定6~8周;手术复位内固定: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要求解剖复位,对手法复位不能达到治疗要求者,多主张手术治疗。

踝部骨折应该如何预防?

踝关节的关节面比髋、膝关节的关节面小,担负的重量与活动却很大,容易发生损伤。本病一般发生于外伤者,以青壮年运动员为多。在骨折复位后要注意营养,以促进骨折端的康复。在夹板固定时要注意内外踝及足跟部是否有异样疼痛,以防褥疮,功能锻炼时要循序渐进,不能盲目求快。减少踝部外伤是预防的关键。

何为颈椎骨折脱位?

颈椎椎体骨折的同时,伴有椎节严重脱位者,称为颈椎骨折脱位。这是一种典型的完全性损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多伴有脊髓损伤,好发于颈4~5、颈5~6及颈6~7三个椎间隙。

颈椎骨折脱位有何临床表现?

颈部症状有颈部疼痛、活动障碍、颈肌痉挛、颈部广泛压痛,局部症状严重。脊髓损伤除少数幸运者之外,一般均有程度不同的瘫痪体征,而且脊髓完全性损伤的比例较高。

颈椎骨折脱位影像学改变有哪些?

X线平片可以显示骨折及脱位情况,椎前阴影增宽。CT片可以显示有无碎骨片移位。脊髓及其他软组织的损伤范围和程度需借助MRI图像。

颈椎骨折脱位如何治疗?

上颈椎损伤:①无神经症状者用头颈牵引带牵引3~4周,换头颈胸石膏固定6~8周;②有神经症状者,用颅骨牵引6~10周,酌情改用头颈胸石膏固定,对有神经症状的晚期病例可考虑行减压及植骨融合术。

下颈椎损伤:①无神经症状者,先用头颈牵引带牵引3~4周,而后行头颈胸石膏固定;②椎体骨折片及椎间盘突向椎管压迫脊髓者,如牵引后骨片未还纳、神经症状无改善,可酌情行颈前路减压及植骨融合术;③晚期病例有神经症状者,可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④伴有小关节交锁者,先试行牵引复位,获成功者维持牵引3~4周后换头颈胸石膏固定,牵引失败者应手术复位。

颈椎骨折脱位如何进行护理?

平卧硬板床,垫软褥或气垫,侧卧时双腿之间置软枕防止互相挤压。保持床铺整洁、干燥,臀部置气圈保护皮肤,骨突出及受压部位用乙醇按摩促进血循环;早期每2小时、晚期每4小时翻身一次,防止褥疮发生。留置导尿:早期持续开放导尿管,5~7日后每4~6小时开放一次。每周更换导尿管时宜间歇2~4小时后再插入新导尿管,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经导尿管冲洗膀胱1~2/日,定期送尿常规检查或尿培养。如有尿路感染应给适当抗生素治疗,并鼓励患者多饮水,尽早拔除导尿管。便秘时可用开塞露,服缓泻剂或灌肠1/2日。大便硬结者如以上处理无效,应用器械或手指掏出粪块。高位截瘫者应注意防止肺部并发症。对痰多咳不出、呼吸道不易保持通畅者,应行气管切开,并按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因患者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夏季应防暑,冬季应保暖。双下肢经常作被动运动及肌肉按摩。早期开展上肢及躯干功能锻炼,促使早日在床上坐起和离床活动。离床时可使用轮椅、截瘫车或在拐杖及支架保护下练习行走。对手术后患者,按手术方式、部位不同作相应处理。行牵引者,按有关牵引常规护理。

何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腰椎压缩性骨折,古称“腰骨损断”,是指以椎体纵向高度被“压扁”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脊柱骨折,也是脊柱骨折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临床多以第11、12胸椎和第1、2腰椎最为多见,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的缘故,发生率更高。

导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病因有哪些?

①间接暴力:最常见。多见从高处跌落,臀部或双足着地后,力向上传导致腰部;或者是重物从高处掉下冲击头、肩、背部,力向下传导到腰部导致骨折;有些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严重,某些轻微损伤,如乘车颠簸、平地坐倒等,也会造成椎体的骨折。

②肌肉拉力:当腰骶部的肌肉突然强烈收缩时,可产生相当大的拉应力,常见的会造成椎体的附件,如横突、棘突等的骨折;严重的如破伤风或其他神经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肌肉强烈收缩,可导致胸腰椎体的压缩性骨折。

③直接暴力:平时少见。可见于交通事故、火器伤,或是腰部被直接打击等,这类损伤往往造成脊髓损伤而有不同程度的瘫痪等严重后果。

如何诊断胸腰椎骨折?

多有明确的外伤史;胸腰局部肿痛,外观可有后突畸形,局部有压痛及叩击痛,腰部活动不利;伴有脊髓损伤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CT和MRI检查可明确骨折移位和脊髓受压的程度。

脊柱骨折的搬运方法有何特殊要求?

对疑有脊柱骨折的伤者,均应按脊柱骨折处理。脊柱受伤后,不要随意翻身、扭曲。在进行急救时,常用的急救搬运方法均不得使用。因为这些方法都将增加受伤脊柱的弯曲,使失去脊柱保护的脊髓受到挤压、伸拉的损伤,轻者造成截瘫,重者可因高位颈髓损伤呼吸功能丧失而立即死亡。

正确的搬运方法是:先将伤者双下肢伸直,上肢也要伸直放在身旁,硬木板放在伤者一侧,用于搬运伤者的必需为硬木板、门板或黑板,且不能覆盖棉被、海绵等柔软物品。至少三名救护人员水平托起伤者躯干,由一人指挥整体运动,平起平放地将伤者移至木板上。

在搬运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协调以防止躯干扭转。对颈椎损伤的伤者,搬运时要有专人扶住伤者头部,使其与躯干轴线一致,防止摆动和扭转。伤者放在硬木板上后,可将衣裤装上沙土固定住伤者的颈部及躯干部,以防止在往医院转运过程中发生摆动,造成再次损伤。因为脊柱脊髓损伤的病人对温度的感知和调节能力差,所以冬季要注意保暖,用热水袋热敷时要用厚布包好,防止烫伤皮肤。夏季要注意降温,以防止发生高热,冰袋也应包好。对合并有大腿骨折的伤者,要先将伤肢用木板固定后再行担架搬运,以防止骨折断端刺破大血管加重损伤。其他一些较严重的损伤也要使用担架搬运,以减轻伤者的痛苦。

何为骨盆?

骨盆系一完整的闭合骨环。由骶尾骨和两侧髋骨(耻骨、坐骨和髂骨)构成。两侧髂骨与骶骨构成骶髂关节,并借腰骶关节与脊柱相连;两侧髋臼与股骨头构成髋关节,与双下肢相连。因此骨盆是脊柱与下肢间的栋梁,具有将躯干重力传达到下肢,将下肢的震荡向上传到脊柱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骨盆骨折后易并发失血性休克及盆腔脏器损伤?

骨盆对盆腔内脏器、神经、血管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当骨折时,也容易损伤这些器官,盆腔内脏器,虽男女不同,但其排列次序基本一致,由前至后为泌尿、生殖和消化三个系统的器官。位于前方的膀胱、尿道和位于后方的直肠极易损伤。盆腔内有骶神经丛,来源于第4~5腰神经和第1~3骶神经前支,位于骶骨的前外侧,发出坐骨神经、阴部神经和臀上、下神经。盆腔的血管主要是髂内动脉,在骶髂关节前方由髂总动脉发出后,很快即分为前后支;后支主要供应盆壁,也称壁支,分有闭孔动脉、臀上、下动脉、阴部内动脉;前支除供应盆壁外,还供应盆腔内各脏器和外生殖器,也称脏支,分有膀胱上、下动脉、直肠下动脉和子宫动脉。静脉分为壁静脉和脏静脉,前者与同名动脉伴行,后者构成静脉丛,最后都注入髂内静脉。由于盆腔内血管丰富,骨盆本身亦为血运丰富的松质骨,因而骨盆骨折时,常常出血很严重。

骨盆骨折后容易出现那些并发症?

①腹膜后血肿:骨盆各骨主要为松质骨,盆壁肌肉多,邻近又有许多动脉丛和静脉丛,血液供应丰富,盆腔与后腹膜的间隙又系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巨大空隙可容纳出血,因此骨折后可引起广泛出血。巨大腹膜后血肿可蔓延到肾区、膈下或肠系膜。病人常有休克,并可有腹痛、腹胀、肠鸣减弱及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症状;②尿道或膀胱损伤:对骨盆骨折的病人应经常考虑下尿路损伤的可能性,尿道损伤远较膀胱损伤为多见。患者可出现排尿困难、尿道口溢血现象。双侧耻骨支骨折及耻骨联合分离时,尿道膜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③直肠损伤:除非骨盆骨折伴有阴部开放性损伤时,直肠损伤并不是常见的合并症,直肠破裂如发生在腹膜反折以上,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如发生在反折以下,则可发生直肠周围感染,常为厌氧菌感染;④神经损伤:多在骶骨骨折时发生,组成腰骶神经干的骶1及骶2最易受损伤,可出现臀肌、腘绳肌和小腿腓肠肌群的肌力减弱,小腿后方及足内侧部分感觉丧失。骶神经损伤严重时可出现跟腱反射消失,但很少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预后与神经损伤程度有关,轻度损伤预后好,一般一年内可望恢复。

骨盆骨折如何治疗?

应根据全身情况,首先对休克及各种危及生命的合并症进行处理。①休克的防治:患者因腹膜后大量出血,常合并休克。应严密观察进行输血、输液,骨盆骨折的输血可达数千毫升,若经积极抢救大量输血后,血压仍继续下降,未能纠正休克,可考虑结扎一侧或两侧髂内动脉,或经导管行髂内动脉栓塞术;②膀胱破裂:可进行修补,同时作耻骨上膀胱造瘘术。对尿道断裂,宜先放置导尿管,防止尿外渗及感染,并留置导尿管直至尿道愈合。若导尿管插入有困难时,可进行耻骨上膀胱造瘘及尿道会师术;③直肠损伤:应进行剖腹探查,做结肠造口术,使粪便暂时改道,缝合直肠裂口,直肠内放置肛管排气。

骨盆骨折如何进行功能锻炼?

骨盆骨折的功能锻炼对病人的恢复较为重要,功能锻炼的意义与方法依骨折程度而异。不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①单纯一处骨折无合并伤又不需复位者,可卧床休息,仰卧与侧卧交替(健侧在下),早期在床上做上肢伸展运动、下肢肌肉收缩以及足踝活动;②伤后1周后半卧及坐位练习并作髋关节、膝关节的伸屈运动;③伤后2~3周如全身情况尚好可下床站立并缓慢行走逐渐加大活动量;④伤后3~4周不限制活动练习正常行走及下蹲。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①伤后无合并症者卧硬板床休息并进行上肢活动;②伤后第2周开始半坐位进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足趾伸屈等活动;③伤后第3周在床上进行髋膝关节的活动,先被动后主动;④伤后第6~8周(即骨折临床愈合)拆除牵引固定扶拐行走;⑤伤后第12周逐渐锻炼并弃拐负重步行。

上肢神经包括哪些?

上肢神经来自臂丛,由第5、6、7、8颈神经及第1胸神经前支组成。在前斜角肌外缘由颈5、6组成上干,颈7为中干,颈8胸1组成下干。三干向外下方延伸,于锁骨中段平面,各干分为前后两股。上、中干前股组成外侧束,下干前股为内侧束,三干的后股组成后束。各束在喙突平面分出神经支,外侧束分为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外侧头,内侧束分出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内侧头,后束分出腋神经和桡神经。正中神经的内、外侧头分别在腋动脉两侧至其前方组成正中神经。

臂丛神经于根、干、束部分别发出很多分支,支配肩、背部的肌肉,分出的几条重要神经中腋神经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肌皮神经支配肱二头肌和肱肌,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分别支配上臂伸肌和前臂伸屈肌及手内部肌。

何为臂丛神经损伤?

臂丛神经损伤多由牵拉所致,如汽车或摩托车事故或从高处跌下,肩部和头部着地,重物压伤颈肩部以及胎儿难产等,暴力使头部与肩部向相反方向分离,常引起臂丛上干损伤,重者可累及中干。如患肢被皮带或传送带卷入,肢体向上被牵拉,造成臂丛下干损伤,水平方向牵拉则可造成全臂丛损伤,甚至神经根从脊髓发出处撕脱。

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如为开放性损伤、手术伤及药物性损伤,应早期探查。闭合性牵拉伤,应确定损伤部位、范围和程度,定期观察恢复情况,3个月无明显功能恢复者应行手术探查,根据情况行神经松解、缝合或移植术。如为根性撕脱伤,则应早期探查,采用隔神经、副神经、颈丛神经、肋间神经和健侧颈7神经移位,以恢复患肢和手部部分重要功能。臂丛神经部分损伤,神经修复后功能无恢复者,可采用剩余有功能的肌肉行肌键移位术或关节融合术重建部分重要功能。

正中神经损伤有何表现?

正中神经于腕部和肘部位置表浅,易受损伤,特别是腕部切割伤较多见。正中神经在肘上无分支,其损伤可分为高位损伤(肘上)和低位损伤(腕部)。腕部损伤时所支配的鱼际肌和蚓状肌麻痹及所支配的手部感觉障碍,临床表现主要是拇指对掌功能障碍和手的桡侧半感觉障碍,特别是示、中指远节感觉消失。而肘上损伤则所支配的前臂肌亦麻痹,除上述表现外,另有拇指和示、中指屈曲功能障碍。

正中神经损伤如何治疗?

正中神经挤压所致闭合性损伤,应予短期观察,如无恢复表现则应手术探查。如为开放性损伤应争取行一期修复,错过一期修复机会者,伤口愈合后亦应尽早手术修复。神经修复后感觉功能一般都能恢复,拇指和示、中指屈曲及拇指对掌功能不能恢复者可行肌腱移位修复。

尺神经损伤有何表现?

尺神经易在腕部和肘部损伤,腕部损伤主要表现为骨间肌、蚓状肌、拇收肌麻痹所致环、小指爪形手畸形及手指内收、外展障碍和Froment征以及手部尺侧半和尺侧一个半手指感觉障碍,特别是小指感觉消失。肘上损伤除以上表现外另有环、小指末节屈曲功能障碍,一般仅表现为屈曲无力。

尺神经损伤如何治疗?

尺神经损伤修复后手内肌功能恢复较差,特别是高位损伤。除应尽早修复神经外,腕部尺神经运动与感觉神经已分成束,可采用神经束缝合,以提高手术效果。晚期功能重建主要是矫正爪形手畸形。

桡神经损伤有何表现?

桡神经在肱骨中、下1/3交界处紧贴肱骨,该处骨折所致的桡神经损伤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伸腕、伸拇、伸指、前臂旋后障碍及手背桡侧和桡侧3个半手指背面皮肤,主要是手背虎口处皮肤麻木区。典型的畸形是垂腕。如为桡骨小头脱位或前臂背侧近端所致骨间背侧神经损伤,则桡侧腕长伸肌功能完好,伸腕功能基本正常,而仅有伸拇、伸指障碍,而无手部感觉障碍。

桡神经损伤如何治疗?

肱骨骨折所致桡神经损伤多为牵拉伤,大部分可自行恢复,在骨折复位固定后,应观察2~3个月,如肱桡肌功能恢复则继续观察,否则可能是神经断伤或嵌入骨折断端之间,应即手术探查。如为开放性损伤应在骨折复位时同时探查神经并行修复。晚期功能不恢复者,可行肌腱移位重建伸腕、伸拇、伸指功能,效果良好。

股神经损伤有何表现?如何治疗?

股神经来自腰丛,沿骼腰肌表面下行,穿腹股沟韧带并于其下3~4cm股动脉外侧分成前、后两股,支配缝匠肌、股四头肌,皮支至股前部及隐神经支配小腿内侧皮肤。股神经损伤较少见,且多为手术伤,伤后主要临床表现为股四头肌麻痹所致膝关节伸直障碍及股前和小腿内侧感觉障碍。如为手术伤应尽早予以修复。

坐骨神经损伤有何表现?如何治疗?

坐骨神经由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组成,分别起自腰4、5和骶1~3的前、后股,包围在一个结缔组织鞘中。穿梨状肌下孔至臀部,于臀大肌深面沿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中点下行,股后部在股二头肌与半膜肌之间行走,至腘窝尖端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沿途分支支配股后部的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损伤后表现依损伤平面而定。髋关节后脱位、臀部刀伤、臀肌挛缩手术伤以及臀部肌注药物均可致其高位损伤,引起股后部肌肉及小腿和足部所有肌肉全部瘫痪,导致膝关节不能屈、踝关节与足趾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呈足下垂。小腿后外侧和足部感觉丧失,足部出现神经营养性改变。由于股四头肌健全,膝关节呈伸直状态,行走时呈跨越步态。如在股后中、下部损伤,则腘绳肌正常,膝关节屈曲功能保存。高位损伤预后较差,应尽早手术探查,根据情况行神经松解或修复手术。

胫神经损伤有何表现?如何治疗?

胫神经于腘窝中间最浅,伴行腘动、静脉经比目鱼肌腱弓深面至小腿,小腿上2/3部行走于小腿三头肌和胫后肌之间,于内踝后方穿屈肌支持带进入足底,支配小腿后侧屈肌群和足底感觉。股骨髁上骨折及膝关节脱位易损伤胫神经,引起小腿后侧屈肌群及足底内在肌麻痹,出现足跖屈、内收、内翻,足趾跖屈、外展和内收障碍,小腿后侧、足背外侧、跟外侧和足底感觉障碍。此类损伤多为挫伤,应观察2~3个月,无恢复表现则应手术探查。

腓总神经损伤有何表现?如何治疗?

腓总神经于腘窝沿股二头肌内缘斜向外下,经腓骨长肌两头之间绕腓骨颈,即分为腓浅、深神经。前者于腓骨长、短肌间下行,小腿下1/3穿出深筋膜至足背内侧和中间。后者于趾长伸肌和胫前肌间,贴骨间膜下降,与胫前动、静脉伴行,于、趾长伸肌之间至足背。支配小腿前外侧伸肌群及小腿前外侧和足背皮肤。腓总神经易在腘部及腓骨小头处损伤,导致小腿前外侧伸肌麻痹,出现足背屈、外翻功能障碍,呈内翻下垂畸形。以及伸、伸趾功能丧失,呈屈曲状态,和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前、内侧感觉障碍。该处损伤位置表浅,神经均可触及,应尽早手术探查。功能不恢复者,晚期行肌腿移位或踝关节融合矫正足下垂畸形。

骨科常见骨病

何为运动系统慢性损伤?

运动系统慢性损伤是临床常见病损,无论是骨、关节、肌、肌腱、韧带、筋膜、滑囊及其相关的血管、神经等,均可因慢性损伤而受到损害,表现出相应的临床征象。人体对长期、反复、持续的姿势或职业动作在局部产生的应力是以组织的肥大、增生为代偿,超越代偿能力即形成轻微损伤,累积、迁延而成慢性损伤。

慢性损伤有何临床特点?

慢性损伤虽可发生在多种组织及器官,但临床表现却常有以下共性:①躯干或肢体某部位长期疼痛,但无明显外伤史;②特定部位有一压痛点或包块,常伴有某种特殊的体征;③局部炎症不明显;④近期有与疼痛部位相关的过度活动史;⑤部分病人有可能产生慢性损伤的职业、工种史。

慢性损伤有哪些治疗原则?

①限制致伤动作、纠正不良姿势、增强肌力、维持关节的不负重活动和定时改变姿势使应力分散是治疗的关键;②理疗、按摩等方法可改善局部血循环、减少粘连,有助于改善症状;③局部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醋酸泼尼松龙、甲泼尼龙、得宝松等)有助于抑制损伤性炎症,减少粘连,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④非甾体抗炎药口服;⑤对某些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慢性损伤,如狭窄性腱鞘炎、神经卡压综合征及腱鞘囊肿等可行手术治疗。

局部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①诊断明确,一定是慢性损伤性炎症,而非细菌性炎症或肿瘤;②严格无菌技术;③注射部位准确无误;④按规定剂量及方法进行(通常视部位不同一次可用皮质激素0.5~1ml,加2%利多卡因0.5~4ml,7~10天1次,3~4次为1疗程。间隔2~4周后可重复1个疗程);⑤注射后短期内局部出现肿胀甚或红热者,除应严密观察、给予广谱抗生素、热敷等处理外,无论是否完成疗程均应停止再次局部注射皮质激素。

局部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法有哪些常见并发症?

注射后出现难以治疗的继发感染;药物注入动脉引起血管痉挛、栓塞而肢端坏死;注入神经鞘内继发神经炎;反复腱鞘内注射引起肌腱自发性断裂;伤及胸膜出现气胸及误注入骶管引起一过性下肢瘫痪等严重并发症。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因非甾体抗炎药物长期使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其中以胃肠道粘膜损害最多见,其次为肾、肝损害。使用时应考虑以下几点:①必要时短期用药;②病灶局限且较表浅者使用涂擦剂;③为减少对胃肠道损害宜首选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前体药物及各种缓释剂、肠溶片、栓剂等;④对肾功能欠佳者可选用短半衰期药物、对肾血流量影响较小的药物,如硫荀酸及丙酸类;⑤为减少对肝功能的影响可选用结构简单、不含氮的药物,避免使用吲哚美辛和阿司匹林;⑥不应将两种非甾体抗炎剂同时使用,因为这样疗效并不增加,而副作用却倍增。

慢性损伤有哪些预防原则?

多数慢性损伤均有可能预防其发生。对运动员、戏剧、杂技演员进行科学训练;流水线工作人员定时作工间操;长期固定姿势工作者,定时改变姿势等均有助于分散应力、改善血循环,以减少局部累积性损伤。当慢性损伤症状首次发生后,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提醒病人重视损伤局部的短期制动,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何为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实为腰部肌及其附着点筋膜,甚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为腰痛常见原因。

腰肌劳损有何临床表现?

①无明显诱因的慢性疼痛为主要症状。腰痛为酸胀痛,休息后可缓解,但卧床过久又感不适,稍事活动后又减轻,活动过久疼痛再次加剧;②在疼痛区有固定压痛点,该点位置常在肌肉起止点附近,或神经肌肉结合点。在压痛点进行叩击,疼痛反可减轻,这是与深部骨疾患区别之一;③有单侧或双侧骶棘肌痉挛征;④可能有脊柱后凸、侧凸或长期坐位、弯腰工作史。

腰肌劳损如何治疗?

①自我保健疗法:适当休息,定时改变姿势,避免弯腰持物等是减轻症状、防止再发的根本方法。必要时可在工作中使用腰围,但休息时则应解除,以免继发失用性肌萎缩,进一步加重腰段脊柱的不稳定。同时还应训练腰部肌力量,以增加未受损害肌的补偿调节能力;②疼痛部位进行理疗,以及手法和力度适当的推拿、按摩;③压痛点行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注射治疗;④疼痛明显影响工作和休息时,可服用非甾体抗炎剂、局部外用肌松弛剂及地西泮之类镇静剂。

何为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棘上韧带是从枕骨隆突到第5腰椎棘突,附着在棘突的索状纤维腱性组织表面。颈段的棘上韧带宽而厚,称为项韧带,胸段变得纤细,腰段又较为增宽,故中胸段棘上韧带损伤多见。棘间韧带是连接两个棘突之间的腱性组织,由三层纤维组成,其纤维之间交叉排列,易产生磨损。这两种韧带主要是防止脊柱的过度前屈,往往同时发生损伤。由于腰5~骶1处无棘上韧带,且处于活动腰椎和固定的骶椎之间,受力最大,故此处棘间韧带损伤机会也最大。

棘上、棘间韧带损伤有哪些临床表现?

多无明确外伤史。腰痛长期不愈,以弯腰时明显,但在过伸时因挤压病变的棘间韧带,也可引起疼痛。部分病人疼痛可向骶部或臀部放射。检查时在损伤韧带处棘突或棘间有压痛,但无红肿。有时可扣及棘上韧带在棘突上滑动。棘间韧带损伤可通过B超或MRI证实。

棘上、棘间韧带损伤如何治疗?

本病绝大多数可经非手术治疗获愈。但因脊柱未行固定,受伤的韧带无法制动,故不易短期内治愈。①出现症状后应尽可能避免弯腰动作,以增加修复条件;②局部注射皮质激素可明显缓解症状。如同时用腰围进行制动,则可缩短疗程;③理疗有一定疗效。推拿、按摩对本病帮助不大,仅能缓解继发性骶棘肌痉挛;④病程长、非手术治疗无效者,有人行筋膜条带修补术,其疗效尚不肯定。

何为滑囊炎?

滑囊是位于人体摩擦频繁或压力较大处的一种缓冲结构。其外层为纤维结缔组织,内层为滑膜,平时囊内有少量滑液。由于关节周围结构复杂,活动频繁,故人体滑囊多存在于大关节附近。这类滑囊每人均有,称为恒定滑囊。由于多种后天因素,如脊柱后凸畸形的棘突表面、皮下埋藏的内固定物尾端等,因局部摩擦增加,也可形成滑囊,称为附加滑囊。临床上以中老年女性坐骨结节滑囊炎和趾滑囊炎多见。

滑囊炎有何临床表现?

多无明确原因而在关节或骨突出部逐渐出现一圆形或椭圆形包块,缓慢长大伴压痛。表浅者可扪及清楚边缘,有波动感,皮肤无炎症;部位深者,边界不清,有时被误认为是实质性肿瘤。当受到较大外力后,包块可较快增大,伴剧烈疼痛。此时皮肤有红、热,但无水肿。包块穿刺,慢性期为清晰粘液,急性损伤后为血性粘液。偶尔因皮肤磨损而继发感染,则有化脓性炎症的表现。

滑囊炎需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结核性滑囊炎:可为滑囊的原发性结核感染,也可继发于相邻的骨结核。临床表现与损伤性滑囊炎相似。结核性滑囊炎时,穿刺抽出清淡脓液或干酪样物。X线片上可见相邻骨质破坏。确诊常需手术切除病变滑囊,病理检查。

类风湿滑囊炎:常见于足跟部滑囊,大多伴有类风湿关节炎症状。血沉往往增高,类风湿因子多为阳性。

滑囊炎如何治疗?

慢性损伤性滑囊炎,经穿刺抽出囊内容物后注入醋酸泼尼松龙,加压包扎,多可治愈。如有骨的畸形突起,应予以切除。改变不适当工作姿势及穿松软的鞋子等,均是减轻症状,避免复发的基本方法。有继发感染者,应行外科引流。

何为腱鞘炎?

肌腱在跨越关节处,如转折角度或滑移幅度较大者,都有坚韧的腱鞘将其约束在骨膜上,以防止肌腱像弓弦样弹起,或向两侧滑移。因此,腱鞘和骨形成弹性极小的“骨-纤维隧道”。腱鞘的近侧或远侧缘为较硬的边缘,在掌指关节处腱鞘增厚最明显,称为环状韧带。肌腱在此韧带边缘长期、过度用力摩擦后,即可发生肌腱和腱鞘的损伤性炎症。但因腱鞘坚韧而缺乏弹性,好像是增生、水肿的腱鞘卡压肌腱,故称为腱鞘炎,或狭窄性腱鞘炎。四肢肌腱凡经过“骨-纤维隧道”处,均可发生腱鞘炎,如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拇长伸肌和指总伸肌腱鞘炎、腓骨长、短肌腱鞘炎、指屈肌腱腱鞘炎、拇长屈肌腱鞘炎、拇长展肌与拇短伸肌腱鞘炎等。

何为弹响指和弹响拇?

是最常见的腱鞘炎,好发于长期、快速、用力使用手指的中老年妇女、轻工业工人和管弦乐器演奏家等。在手指常发生屈肌腱鞘炎,又称弹响指或扳机指;拇指为拇长屈肌腱鞘炎,又称弹响拇。腱鞘的水肿和增生使“骨-纤维隧道”狭窄,进而压迫本已水肿的肌腱,在环状韧带区腱鞘腔特别狭窄而坚韧,故使水肿的肌腱被压成葫芦状,阻碍肌腱的滑动。如用力伸屈手指,葫芦状膨大部在环状韧带处强行挤过,就产生弹拨动作和响声,并伴有疼痛,故称弹响指。

弹响指和弹响拇有何临床表现?如何治疗?

弹响指和弹响拇起病缓慢。初时,晨起患指发僵、疼痛,缓慢活动后即消失。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弹响伴明显疼痛,严重者患指屈曲,不敢活动。各手指发病的频度依次为中、环指最多,示、拇指次之,小指最少。患者述痛常在近侧指间关节,而不在掌指关节。体检时可在远侧掌横纹处扪及黄豆大小的痛性结节,屈伸患指该结节随屈肌腱上、下移动,或出现弹拨现象,并感到弹响即发生于此处。小儿拇长屈肌腱鞘炎常为双侧性,表现为拇指屈伸时发生弹响,或指间关节交锁于屈曲位,掌指关节皮下可扪及痛性结节。细心家长可在出生后数月内发现,有的则在3~4岁才注意到。

治疗应首先减少手指的屈伸活动,采用理筋、针灸、中药外洗、局部热敷等治疗,初期用局部封闭治疗效果较好,必要时采用小针刀或开放手术行腱鞘松解术。

何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是腕部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的腱鞘炎,出现腕部拇指一侧的骨突(桡骨茎突)处及拇指周围疼痛,拇指活动受阻,在桡骨茎突处有压痛及摩擦感,有时在桡骨茎突有轻微隆起豌豆大小的结节。若把拇指紧握在其他四指内,并向腕的内侧(尺侧)作屈腕活动,则桡骨茎突处出现剧烈疼痛。在急性期,局部可有肿胀。当肿大的肌腱通过狭窄的腱鞘这一“隧道”时,拇指在屈伸时,会发生响声。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有何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是腕桡侧疼痛,可向手及前臂放射。拇指活动无力。倒热水瓶时疼痛明显。可有弹响和闭锁。局部可见有小的隆起,并能触及到小的硬结,有压痛。Finkelstein试验即握拳尺偏实验:拇指握于掌心,然后握拳,轻轻尺偏腕关节,桡骨茎突出现剧痛者为阳性。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如何治疗及预防?

治疗应注意疼痛时减少拇指及腕的活动,局部热敷或理疗有一定疗效。症状明显时可用醋酸强的松封闭,将药物注入鞘管方能有效,一般每周注射一次,最多连续注射3次,如果效果不好不需再行注射。疼痛严重、保守治疗无效或多次复发时应手术治疗。手术在局麻下进行,切断压迫肌腱的韧带,症状可得到彻底控制。

该病与劳累损伤有关。骤然增加手及腕部的劳动强度会诱发该病。一次大量洗衣服、织毛衣是常见诱发因素。预防应强调劳动量要适当,避免劳动量及强度的突然增加。

何为腱鞘囊肿?有何表现?

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一种关节囊周围结缔组织退变所致的病症。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粘液,多发于腕背和足背部。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多见。

表现为以半球样隆起于皮下浅表、柔软可推动的肿物,多发于腕部中央为主要临床特征。腕背或足背部缓慢发展的囊性肿物,呈圆球状,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软,有波动感,无明显自觉症状或有轻微酸痛;囊液充满时,囊壁变为坚硬,局部压痛。触摸时皮下饱满并有波动囊样感,伴有腕部无力、不适或疼痛,多为酸痛或放射性痛,可有一定的功能障碍。

腱鞘囊肿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病因尚不清楚,好发于腕背及足背,可能与慢性外伤有一定关系。可以是受伤、过分劳损、骨关节炎、一些系统免疫疾病甚至是感染也有可能引起,一些需要长期重复劳损关节的职业如打字员、货物搬运或需要长时间电脑操作的行业等都会引发或加重此病,常见患处有手腕、手指、肩部等位置,女性及糖尿病患者会较易患上该病,病人常会感到关节疼痛不适。

腱鞘囊肿如何治疗?日常注意预防什么事项?

腱鞘囊肿的治疗通过挤压或捶击,使腱鞘囊肿破裂,逐渐自行吸收,但是治疗后可能复发。与关节腔相通的不容易破裂。或采用穿刺抽出囊液,注入肾上腺皮质激素或透明质酸酶,有一定疗效。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时,可手术切除腱鞘囊肿。术后应避免患病的关节剧烈活动1个月,但均有复发的机会。

腱鞘炎应注意对患部的休息。腱鞘炎是由于反复过度摩擦引起的炎症,因此,患过这种病的人,一定要避免过量的手工劳动的方式。注意保持正确工作时姿势,避免关节的过度劳损,定时休息。

电脑族为何要谨防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以女性和青少年多见,好发于关节或腱鞘附近,腕背、腕掌侧挠侧屈腕肌腱及足背发病率最高。慢性损伤使滑膜腔内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结缔组织粘液退行性变是发病的重要原因。长期和电脑打交道的人士,手握鼠标时间过长,或是姿势不正确,都可导致手关节滑膜腔的损伤,而致病。提醒大家,不要长时间使用电脑,若需要长时间上网,也应每隔一小时休息5至10分钟,休息时勤做室内运动,做柔软操或局部按摩,针对肩颈、上肢、手腕进行拉筋及肌力训练,以增加柔软度及肌力。

何为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又名肘外侧疼痛综合征,俗称网球肘。是指肘外侧的肌腱发炎疼痛。疼痛的产生是由于负责手腕及手指背向伸展的肌肉重复用力而引起的。患者会在用力抓握或提举物体时感到肘部外侧疼痛。

网球肘是过劳性综合征的典型例子。研究显示,手腕伸展肌,特别是桡侧腕短伸肌,在进行手腕伸直及向桡侧用力时,张力十分大,容易出现肌肉筋骨连接处的部分纤维过度拉伸,形成轻微撕裂。

肱骨外上髁炎如何治疗?

①休息及改变活动模式:适当的休息对于急性期(严重红、肿、痛)特别重要,然而改变活动模式则更为重要。找出受伤的原因,作出相应的改变,可有效减缓病情。研究显示,患网球肘的网球运动员,只需减轻训练强度及科学运动,便可减低90%的病症;②物理治疗:休息、冰敷、固定、抬高及电疗可以控制炎症,使肌腱在良好的环境下愈合;③药物:消炎类药物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及发炎情况。有些人希望快速降低痛楚,便选择局部类固醇注射,但其实它对组织的害处不少,因此并不建议采用,特别是连续注射。

何为粘连性肩关节囊炎?

过去称之为肩周炎或冻结肩、漏肩风、五十肩,由于该名词定义不确切,且与病理变化有差距,故目前认为以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命名较为准确。本病是因多种原因致肩盂肱关节囊炎性粘连、僵硬,以肩关节周围疼痛,各方向活动受限,影像学显示关节腔变狭窄和轻度骨质疏松为其临床特点。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①制动:肩关节活动减少,尤其是上肢长期靠在身旁,垂于体侧,被认为是肩周炎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制动一般发生在外伤或手术以后,不仅肩部或上臂骨折,外伤后过久地不适当制动可造成肩周炎,而且有时甚至因为前臂、腕部骨折后应用颈腕吊带悬吊,或是胸部石膏固定等原因减少了肩关节的活动也可造成肩周炎;②肩关节内在病变:肩关节本身疾病,尤其是局部软组织退行性改变,可由于疼痛限制肩关节运动造成肩周炎。最常见导致肩周炎的软组织退行性疾病是肌腱炎和腱鞘炎,其次是撞击综合征和肩峰下损害;③邻近部位疾病:常见的邻近部位病变为颈椎疾患。颈椎疾患诱发肩周炎的原因也是不太清楚,可能原因是由于脊神经根受刺激后肩臂部疼痛或肌肉痉挛造成的肩部活动减少,或颈椎疾患的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特别是自主神经受累所造成。其它邻近部位的疾病还包括心脏病、肺部结核、膈下疾病等;④神经系统疾病:有较多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患偏瘫,神经麻痹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肩周炎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肌肉力量降低,运动减少有关;⑤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系统疾病也与肩周炎关系密切,尤其是糖尿病病人;⑥免疫功能方面的改变:肩周炎发生的免疫机制虽然不太清楚,但似乎可能与冈上肌肌腱等肌腱组织退行性改变诱发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⑦姿势失调:这可能由于长期的不良姿势或姿势失调造成了肩胛骨的倾斜,肩峰和肱骨也因不正常的应力而发生位置改变,逐渐形成肩袖损伤,潜在地导致肩周炎;⑧心理因素:抑郁、冷漠和感情受挫等心理因素也与肩周炎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他们对痛觉比较敏感,即痛阈较低的人往往容易患肩周炎。可能的原因是一旦肩痛和炎症发生后,这些人往往因为对疼痛过于敏感而较难恢复运动功能。虽然肩周炎的诱因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众多的诱因却共同地造成了肩关节软组织轻度的非特异的炎性变化,由此提示,肩周炎的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有哪些常见表现?

①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多为中、老年患病,左侧多于右侧,亦可两侧先后发病。少数病人可双侧同时发病。好发肩周炎的年龄与肩关节产生严重退变的年龄相一致,肩部有损伤史或曾经有局部外固定史、受寒史、偏瘫史,也有无任何诱因而发病者;②疼痛为最明显的症状,逐渐出现肩部某一处痛,与动作、姿势有明显关系。随病程延长,疼痛范围扩大,并牵涉到上臂中段,同时伴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痛的程度及性质有较大的差异,或为钝痛,或为刀割样,如欲增大活动范围,则有剧烈锐痛发生。严重时患肢不能梳头、洗面和扣腰带。夜间因翻身移动肩部而痛醒。这种疼痛可引起持续性肌肉痉挛,肌肉痉挛有的很轻,有的很重,疼痛与肌肉痉挛可局限在肩关节,也可以向上放射至后头部,向下可达腕及手指,也有的向后放射到肩胛骨,向前到胸部;也有的放射到三头肌或者放射到三角肌、二头肌直达前臂的桡侧;③肩周炎压痛点范围广泛。因病期不同压痛点部位和压痛程度也不一致,病人初期尚能指出疼痛点,后期范围扩大,感觉疼痛来于肱骨;④检查可见三角肌有轻度萎缩,斜方肌痉挛。岗上肌腱、肱二头肌长、短头肌腱及三角肌前、后缘均可有明显压痛。肩关节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明显,少数人内收、内旋亦受限,但前屈受限较少;⑤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者,X线平片可见到肩部骨质疏松,或岗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钙化征。

容易与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混淆的疾病有哪些?

①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因颈5神经根受到刺激出现肩部疼痛,而长时间疼痛、肌痉挛又可导致慢性损伤性炎症。故颈椎病可有肩部症状,也可继发肩周炎。二者主要鉴别点是颈椎病时单根神经损害少,往往有前臂及手的根性疼痛,且有神经定位体征。此外,头颈部体征多于肩周炎;②肩部肿瘤:肩部肿瘤虽较其他疾病少见,但后果严重。临床上有时将中老年人的肩痛长期以肩周炎或颈椎病治疗,从而延误诊断。因此,凡疼痛进行性加重,不能用固定患肢方法缓解疼痛,并出现轴向叩痛者,均应摄片检查,以除外骨病;③肩袖损伤:60岁以上老人,肩颈痛,肩关节无力,被动活动范围基本正常;有疼痛弧、落臂征;B超、MRI有特征性表现;④肩峰撞击综合征:肩外侧痛(夜间痛);外展、上举障碍;X线片、骨关节位置异常;B超、MRI排除肩袖损伤;⑤肩关节不稳:外伤史(骨折脱位);肩周痛、无力;影像检查可见肱骨头或关节盂部分缺失;关节镜可见骨或关节囊损伤征。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如何治疗?

原则是针对肩周炎的不同时期,或是其不同症状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肩周炎的治疗应以保守治疗为主。①肩周炎早期:即疼痛期,病人的疼痛症状较重。而功能障碍则往往是由于疼痛造成的肌肉痉挛所致,所以治疗主要是以解除疼痛,预防关节功能障碍为目的,缓解疼痛可采用吊带制动的方法,使肩关节得以充分休息;或用封闭疗法,在局部压痛最为明显处,注射强的松龙;或用电疗法、温热敷、冷敷等物理治疗方法解除疼痛。必要时可内服消炎镇痛类药物,外涂解痉镇痛酊剂等外用药物。在急性期,一般不宜过早采用推拿、按摩方法,以防疼痛症状加重,使病程延长。一般可自我采取一些主动运动练习,保持肩关节活动度,在急性期限过后方可推拿、按摩,以达到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消退的目的;②肩周炎冻结期:关节功能障碍是其主要问题,疼痛往往由关节运动障碍所引起。治疗重点以恢复关节运动功能为目的。采用的治疗手段可以用理疗、西式手法推拿、按摩、医疗体育等多种措施,以达到解除粘连,扩大肩关节运动范围,恢复正常关节活动功能的目的。针对功能障碍的症状,严重的肩周炎病人必要时可采用麻醉下大推拿的方法,撕开粘连。在这一阶段,应坚持肩关节的功能锻炼。除了被动运动之外,病人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开展主动运动的功能训练,主动运动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③肩周炎恢复期:以消除残余症状为主,主要以继续加强功能锻炼为原则,增强肌肉力量,恢复在先期已发生废物性萎缩的肩胛带肌肉,恢复三角肌等肌肉的正常弹性和收缩功能,以达到全面康复和预防复发的目的;④除针对不同病程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外,还应针对肩周炎病情的严重程度考虑治疗措施。在这一点上,国外观点认为,可根据被动运动试验中因疼痛而造成的运动局限和终未感觉来判定其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假如被动运动中,病人的疼痛发生于终未感觉前,此时肩周炎往往是急性的,不宜采取主动运动体疗,如果病人的疼痛发生于终未感觉的同时,可适当采用主动运动体疗,当达到终末感觉时无疼痛,应采用主动运动体疗。肩关节是人体全身各关节中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其关节囊较松弛,关节的稳定性大部分靠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力量来维持。由于肌腱本身的血液供应较差,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改变,加之肩关节在生活中活动比较频繁,周围软组织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磨擦挤压,故而易发生慢性劳损。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如何保健?

①注意肩关节局部保暖,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寒受风及久居潮湿之地;②避免过度劳累,避免提重物;③要加强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和户外锻炼,注意安全,防止意外损伤;④老年人要加强营养,补充钙质,如吃牛奶、鸡蛋、豆制品、骨头汤、黑木耳等,或口服钙剂;⑤急性期不宜做肩关节的主动活动,可采用热敷、拔火罐、轻手法推拿、按摩等方法综合治疗,注意热敷时不要烫伤。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家庭防治措施有哪些?

①注意防寒保暖:由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寒冷湿气不断侵袭机体,可使肌肉组织和小血管收缩,肌肉较长时间的收缩,可产生较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及致痛物质聚集,使肌肉组织受刺激而发生痉挛,久则引起肌细胞的纤维样变性,肌肉收缩功能障碍而引发各种症状。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避免肩部受凉,对于预防肩周炎十分重要;②加强功能锻炼:对肩周炎来说,特别要注重关节的运动,可经常打太极拳、太极剑、门球,或在家里进行双臂悬吊,使用拉力器、哑铃以及双手摆动等运动,但要注意运动量,以免造成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损伤;③纠正不良姿势:对于经常伏案、双肩经常处于外展工作的人,应注意调整姿势,避免长期的不良姿势造成慢性劳损和积累性损伤;④注意相关疾病:注意容易引起继发性肩周炎的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颈椎病、肩部和上肢损伤、胸部外科手术以及神经系统疾病,患有上述疾病的人要密切观察是否产生肩部疼痛症状,肩关节活动范围是否减小,并应开展肩关节的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以保持肩关节的活动度;⑤对健侧肩积极预防:对已发生肩周炎的患者,除积极治疗患侧外,还应对健侧进行预防。有研究表明,有40%的肩周炎患者患病5~7年后,对侧也会发生肩周炎;约12%的患者,会发生双侧肩周炎。所以,对健侧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夏季为何空调容易吹出粘连性肩关节囊炎?

自从有了空调,那些怕热的人不用再恐惧过夏天了。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空调,天热的时候,在家在单位,甚至在车里都能吹空调。可在享受空调带来的凉爽的同时,要警惕空调吹出肩周炎。中医认为,肩周炎的发生,除了与年老正气不足关系密切外,主要是肩部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如久居湿地、风雨露宿、夜寐露肩,以致风寒湿邪客于血脉筋肉,在脉则血凝而不流,脉络拘急而疼痛,寒湿之邪侵淫筋肉则屈而不伸,痿而不用,就发生了肩周炎。夏日炎炎,酷暑难熬,有些人爱冲凉水澡,肩膀常受寒冷的刺激;夏天纳凉,许多人爱久坐于林阴道、屋檐下,或居湿地,或淋风雨,或夜露宿,只图凉爽,而遭受风寒湿袭击;再如晚间睡觉不注意,肩膀裸露在外,加上电扇、空调冷气较长时间吹拂肩部,都是夏季诱发肩周炎的诱因。因此应特别注意避免风寒,预防肩周炎的发生。

何为月骨无菌性坏死?

月骨无菌性坏死又称Kienbock病,好发于20~30岁之青年人,此时骨骺已闭合,故不属于骨骺的慢性损伤,而是骨的慢性损伤。

月骨无菌性坏死有何临床表现?

①缓慢起病,腕关节胀痛、乏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随疼痛加重,腕部渐肿胀、活动受限而无法坚持原工作;②体检:腕背轻度肿胀,月骨区有明显压痛,叩击第3掌骨头时,月骨区疼痛。腕关节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背伸最明显。

月骨无菌性坏死的影像学检查有何表现?

X线片早期无异常,数月后可见月骨密度增加,表面不光滑,形态不规则,骨中心有囊状吸收。周围腕骨有骨质疏松;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早期发现月骨处有异常放射性浓聚。

月骨无菌性坏死如何治疗?

①早期可将腕关节固定在背伸20°~30°位。固定时间以定期X线或核素骨显像检查,直到月骨形态和血供恢复为止,通常需1年左右。过早去除固定物,病变易复发;②月骨已完全坏死、变形者,可行月骨切除或人工假体植入术。若桡腕关节骨关节病已严重,应考虑桡腕关节融合术。

何为髌骨软骨软化症?

髌骨软骨软化症是髌骨软骨面因慢性损伤后,软骨肿胀、侵蚀、龟裂、破碎、脱落,最后与之相对的股骨髁软骨也发生相同病理改变,而形成髌股关节的骨关节病。

髌骨软骨软化症有何临床表现?

①初期为髌骨下疼痛,开始训练时明显,稍加活动后缓解,过久训练又加重,休息后渐消失。随病程延长,疼痛时间多于缓解时间,以致不能下蹲,上、下阶梯困难或突然无力而摔倒;②髌骨边缘压痛。伸膝位挤压或推动髌骨可有磨擦感,伴疼痛。单纯髌骨软骨损害时,无关节积液,后期形成髌股关节骨关节病时,可继发滑膜炎而出现关节积液,此时浮髌试验阳性。病程长者,有股四头肌萎缩。

髌骨软骨软化症的影像学检查有何表现?

X线片早期无异常,晚期可见髌骨边缘骨赘形成,髌股关节面不平滑或间隙狭窄。X线片尚可发现部分病因,如小髌骨、高位髌骨或股骨外髁低平等畸形;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时,侧位显示髌骨局限性放射性浓聚,有早期诊断意义。

髌骨软骨软化症如何治疗?

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①出现症状后,首先制动膝关节1~2周。同时进行股四头肌抗阻力锻炼,以增加膝关节稳定性;②肿胀、疼痛突然加剧时,应行冷敷,48小时后改用湿热敷和理疗;③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透明质酸钠)可增加关节液的粘稠性和润滑功能,保护关节软骨,促进关节软骨的愈合和再生,缓解疼痛和增加关节活动度。通常每次注射2ml,每周1次,4~5次为一疗程;④关节内注射醋酸泼尼松龙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由于抑制糖蛋白、胶原的合成,对软骨修复不利,故应慎用;⑤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有先天性畸形者可手术治疗。

何为胫骨结节骨软骨病?

胫骨结节是髌韧带的附着点,属于牵拉骨骺。约在16岁时该骨骺与胫骨上端骨骺融合,18岁时胫骨结节与胫骨上端骨化为一整体。故18岁前此处易受损而产生骨骺炎,甚至缺血、坏死。本病又名Osgood-Schlatter病。

胫骨结节骨软骨病病因是什么?

股四头肌是全身最强大的一组肌肉,其牵拉力通过髌骨、髌韧带常使尚未骨化的胫骨结节骨骺产生不同程度撕裂。男性青少年喜爱运动,在缺乏正确指导时往往容易发生这种损伤。

胫骨结节骨软骨病有何临床表现?

①本病常见于12~14岁好动的男孩,多为单侧性。常有近期参加剧烈运动史。临床上以胫骨结节处逐渐出现疼痛、肿块为特点,疼痛与活动有明显关系;②检查:胫骨结节明显隆起,局部质硬、压痛较重,皮肤无炎症。作伸膝抗阻力动作时疼痛加剧;③X线片显示胫骨结节骨骺增大、致密或碎裂,周围软组织肿胀等。

胫骨结节骨软骨病如何治疗?

本病在18岁后,胫骨结节与胫骨上端骨化后症状即自行消失,但局部隆起不会改变。在18岁前,只要减少膝关节剧烈活动症状自会缓解。有明显疼痛者,也可辅以理疗或膝关节短期制动。一般无需服止痛剂,亦不宜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因注入皮下不会有效,而骨骺又难以注入。偶有成年后尚有小块碎裂骨骺未与胫骨结节融合而症状持续,此时可行钻孔或植骨术以促进融合。

何为股骨头骨软骨病?

本病为股骨头骨骺的缺血性坏死,又名为Legg-Calvé-Perthes病、扁平髋等。股骨头骨骺的骨化中心在1岁以后出现,18~19岁骨化融合。在这年龄阶段中均有可能发病,是全身骨软骨病中发病率较高,且病残也较重者。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不包括在本病范畴。

股骨头骨软骨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①本病好发于3~10岁儿童,男女之比约为6:1,单侧发病较多;②髋部疼痛,逐渐加重。少数病人可以患肢膝内上方牵涉痛为首诊主诉,此时应注意同侧髋关节检查。随疼痛加重而出现跛行。疼痛和跛行的程度与活动度有明显关系;③检查:跛行,患肢肌萎缩,内收肌痉挛。晚期患肢较健侧稍有短缩。Thomas征阳性。患髋外展、后伸、内旋受限较重。

股骨头骨软骨病的影像学检查有何表现?

X线片显示股骨头密度增高,骨骺碎裂、变扁,股骨颈增粗及髋关节部分性脱位等。其X线表现与病理过程有较密切关系;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病理之缺血期X线片显示阴性,而骨显像已可发现放射性稀疏。用计算机对骨显像进行定量分析,患侧与健侧放射量的比值小于0.6则为异常,其早期诊断准确率大于90%。

股骨头骨软骨病如何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保持一个理想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环境,预防血供重建期和愈合期股骨头变形。为此应①使股骨头完全包容在髋臼内;②避免髋臼外上缘对股骨头的局限性压应力;③减轻对股骨头的压力;④维持髋关节有良好的活动范围。具体方法:①非手术治疗:用支架将患髋固定在外展40°、轻度内旋位。白天带支架用双拐下床活动,夜间去除支架用三角枕置于两腿之间,仍维持外展、内旋位。支架使用时间约1~2年,定期摄X线片了解病变情况,到股骨头完全重建为止。此外,传统的髋人字石膏固定法在我国不少地区仍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固定体位与支架相同,但每3个月应更换一次,一方面可观察疗效,一方面适应患儿的生长发育变化。两次石膏固定之间可让患儿休息1周,进行髋、膝关节功能训练,以减少关节僵硬和关节软骨变性的发生。石膏固定总时间与支架一致,对早期病例非手术治疗多能奏效;②手术治疗:包括滑膜切除术、骨骺钻孔术、股骨转子下内旋、内翻截骨术、骨盆截骨术及血管植入术等。针对病变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选择适当手术方法均有一定效果。

何为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周围神经在其行径中,经过某些骨-纤维隧道,或跨越腱膜、穿过筋膜处,其活动空间均受到明显限制。当这些隧道、腱膜、筋膜由于各种原因狭窄、增生、肥厚、粘连等均可使经过该处的神经被挤压,长此下去即可使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变成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称之为神经卡压综合征。根据受压神经的部位不同,组成纤维成分不同,其功能障碍表现各异。有的为单纯感觉障碍,如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有的为单纯运动障碍,如前臂旋后肌卡压综合征;也有的同时有感觉、运动障碍,如腕管综合征、跖管综合征等。

何为腕管综合征?有何病因?

腕管综合征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而表现出的一组症状和体征。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

病因与任何一种管腔内容物受压的原理相同,外源性压迫、管腔本身变小及腔内容物增多、体积变大等,均是其病因。①外源性压迫:腕管外可能对腕管产生的压迫只能来源于掌侧的腕横韧带浅面,而此处仅有皮肤和皮下组织。虽然皮肤严重瘢痕或良性肿瘤均可是病因之一,但却很少见到;②管腔本身变小:腕横韧带可因内分泌病变(肢端肥大症、粘液性水肿)或外伤后瘢痕形成而增厚;腕部骨折、脱位(桡骨下端骨折、腕骨骨折和月骨周围腕脱位等)可使腕管后壁或侧壁突向管腔,使腕管狭窄;③管腔内容物增多、体积增大:腕管内腱鞘囊肿、神经鞘膜瘤、脂肪瘤、外伤后血肿机化,以及滑囊炎、屈指肌肌腹过低、蚓状肌肌腹过高等,都将过多占据管腔内容积,而使腕管内各种结构相互挤压、摩擦,这时较为敏感的容易表现出功能障碍的即是正中神经;④有的病人,虽然没有上述原因,但由于长期过度用力使用腕部,如木工、厨工等,腕管内压力反复出现急剧变化,腕管内压力,在过度屈腕时为中立位的100倍;过度伸腕时为中立位的300倍。这种压力改变也是正中神经发生慢性损伤的原因。

腕管综合征有何临床表现?

①中年女性多见,如为男性患者,则常有职业病史。本病的双侧发病率可高达30%以上,其中绝经期女性占双侧发病者的90%;②病人首先感到桡侧三个手指端麻木或疼痛,持物无力,以中指为甚。夜间或清晨症状最重,适当抖动手腕症状可以减轻。有时疼痛可牵涉到前臂,但感觉异常仅出现在腕下正中神经支配区;③体检:拇、示、中指有感觉过敏或迟钝。大鱼际肌萎缩,拇指对掌无力。腕部正中神经Tinel征阳性。屈腕试验(Phalen征):屈肘、前臂上举,双腕同时屈曲90°,1分钟内患侧即会诱发出正中神经刺激症状,阳性率70%左右。腕管内有炎症或肿块者,局部隆起、有压痛或可扪及包块边缘;④电生理检查:大鱼际肌肌电图及腕-指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有神经损害征。

腕管综合征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本病主要与各种原因所致腕上正中神经慢性损害鉴别,其中常见者为颈椎病的神经根型。此时应注意腕管综合征的体征在腕以远,而颈椎病的神经根损害除手指外,尚有前臂屈肌运动障碍,屈腕试验及腕部Tinel征均阴性。电生理检查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腕管综合征如何治疗?

①早期,腕关节制动于中立位。非肿瘤和化脓性炎症者,可在腕管内注射醋酸泼尼松龙,通常可收到较好效果。应注意不能将药物注入正中神经内,否则可能因类固醇晶体积累而产生化学性炎症,反而加重症状;②对腕管内腱鞘囊肿、病程长的慢性滑膜炎、良性肿瘤及异位的肌腹应手术切除;③由于腕管壁增厚、腕管狭窄者可行腕横韧带切开减压术;④手术中发现正中神经已变硬或局限性膨大时,应作神经外膜切开,神经束间瘢痕切除神经松解术。

何为肘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是指尺神经在肘部尺神经沟内的一种慢性损伤,过去又称为迟发性尺神经炎,较为常见。

肘管综合征有何病因?

虽然肘管的各种结构和形态异常均可使尺神经受到卡压,但以下原因临床更常见:①肘外翻:最常见原因。幼时肱骨髁上骨折或肱骨外髁骨骺损伤,均可发生肘外翻畸形,尺神经被推向内侧使张力增高,肘关节屈曲时张力更高,如此在肘管内反复摩擦即可产生尺神经慢性创伤性炎症或变性;②尺神经半脱位:因先天性尺神经沟较浅或肘管顶部的筋膜、韧带结构松弛,在屈肘时尺神经易滑出尺神经沟外,这种反复滑移使尺神经受到摩擦和碰撞而损伤;③肱骨外上髁骨折:如骨折块向下移位,即可压迫尺神经;④创伤性骨化:肘关节是创伤性骨化性肌炎最易发生之处,如肘外伤后这种异位骨化发生在尺神经沟附近,也是一种压迫尺神经的原因。

肘管综合征有何临床表现?

①手背尺侧、小鱼际、小指及环指尺侧半感觉异常首先发生,通常为麻木或刺痛;②继发生感觉异常一定时间后可出现小指对掌无力及手指收、展不灵活;③检查可见手部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及环、小指呈爪状畸形。前述区域皮肤痛觉减退。夹纸试验阳性及尺神经沟处Tinel征阳性;④电生理检查:肘下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小鱼际肌及骨间肌肌电图异常;⑤基础疾病表现:如肘外翻、尺神经沟处增厚或有包块。X线片显示局部有移位骨块或异常骨化等。

肘管综合征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①颈椎病神经根型:下颈段之颈椎病可因椎间孔狭窄而发生颈8神经刺激症状,以手尺侧麻木、乏力为主要表现,这与肘管综合征有相似之处。主要区别在于颈椎病时肘管区无异常发现;②神经鞘膜瘤:肘部尺神经鞘膜瘤与肘管综合征有同样表现,检查时多可们及节段性增粗的尺神经,Tinel征阳性,而无肘部骨关节病变。有时鉴别困难需在手术中或经病理检查来确定诊断。

肘管综合征如何治疗?

尺神经前置术是基本治疗方法。如术中发现该段尺神经较硬,则应切除神经外膜,并行束间松解才能彻底解决问题。术后多能较快恢复正常感觉,但已萎缩的手部小肌肉却较难恢复正常体积。

何为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是坐骨神经在臀部受到卡压的一种综合征,在下肢神经慢性损伤中最为多见。由于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混淆,故值得注意。

梨状肌综合征有何病因?

臀部外伤出血、粘连、瘢痕形成;注射药物使梨状肌变性、纤维挛缩;髋臼后上部骨折移位、骨痂过大均可使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处受压。此外,少数病人因坐骨神经出骨盆时行径变异,穿行于梨状肌内,当髋外旋时肌强力收缩可使坐骨神经受到过大压力,长此以久也是一种慢性致伤因素。

梨状肌综合征有何临床表现?

梨状肌综合征是以坐骨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疼痛从臀部经大腿后方向小腿和足部放射。由于症状较剧且影响行走,故病人就诊时间也较早,肌力的下降多不太严重。检查时病人有疼痛性跛行,轻度小腿肌萎缩,小腿以下皮肤感觉异常。有时臀部(环跳穴附近)可扪及索状(纤维瘢痕)或块状物(骨痂)。4字试验时予以外力拮抗可加重或诱发坐骨神经痛,臀部压痛处Tinel征可阳性。有髓臼骨折病史者X线片上可显示移位之骨块或骨痴。

梨状肌综合征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①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病常有腰痛伴坐骨神经痛,腰椎代偿性侧弯畸形。腹部加压可加重或诱发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损害范围与突出椎间盘部位相关。直腿抬高试验与加强试验阳性,而4字试验则可为阴性;②神经鞘膜瘤:高位坐骨神经鞘膜瘤较为少见。其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与活动或休息无关。臀部有较强的Tinel征,但难以在局部扪及条索状的瘤体,有时可在B型超声图像上发现沿坐骨神经表面均匀增厚的回声带,手术和病理检查是最终确诊手段。

梨状肌综合征如何治疗?

早期梨状肌综合征可经保守治疗而得到缓解,如病因不能解决,已形成较重瘢痕粘连或有骨痂压迫、神经行径变异则需手术治疗。手术效果与病程长短关系很大。

何为落枕?

落枕或称“失枕”,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以冬春季多见。落枕的常见发病经过是入睡前并无任何症状,晨起后却感到项背部明显酸痛,颈部活动受限。这说明病起于睡眠之后,与睡枕及睡眠姿势有密切关系。

落枕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落枕的常见病因有:一是肌肉扭伤,如夜间睡眠姿势不良,头颈长时间处于过度偏转的位置,或因睡眠时枕头不合适,过高、过低或过硬,使头颈处于过伸或过屈状态,均可引起颈部一侧肌肉紧张,使颈椎小关节扭错,时间较长即可发生静力性损伤,使伤处肌筋强硬不和,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疼痛不适,动作明显受限等。二是感受风寒,如睡眠时受寒,盛夏贪凉,使颈背部气血凝滞,筋络痹阻,以致僵硬疼痛,动作不利。三是颈椎病或颈部外伤的人容易出现落枕。

落枕有哪些表现?

落枕临床表现为晨起突感颈后部、上背部疼痛不适,以一侧为多,或有两侧俱痛者,或一侧重,一侧轻。多数患者可回想到昨夜睡眠位置欠佳,检查时颈部肌肉有触痛,浅层肌肉有痉挛、僵硬,摸起来有“条索感”。由于疼痛,使颈项活动欠利,不能自由旋转,严重者俯仰也有困难,甚至头部强直于异常位置,使头偏向病侧。

落枕有何治疗方法?

落枕的治疗方法很多,手法理筋、针灸、药物、热敷等均有良好的效果,尤以理筋疗法为佳。①按摩:立落枕者身后,用一指轻按颈部,找出最痛点,然后用一拇指从该侧颈上方开始,直到肩背部为止,依次按摩,对最痛点用力按摩,直至感明显酸胀即表示力量已够,如此反复按摩2~3遍,再以空心拳轻叩按摩过的部位,重复2~3遍。重复上述按摩与轻叩,可迅速使痉挛的颈肌松弛而止痛;②热敷:用热水袋、电热手炉、热毛巾及红外线灯照射均可起到止痛作用,但必须注意防止烫伤;③选用正红花油等,痛处擦揉,每天2~3次,有一定效果;④伤湿止痛膏外贴颈部痛处,每天更换一次,止痛效果较理想,但病人自感贴膏后颈部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孕妇忌用;⑤耳针:耳针埋穴于颈、枕区,以食指尖按压上述耳穴5~10分钟,或以食指端按摩上述耳穴;⑥针刺:不能前后俯仰者,取大抒、京骨穴、昆仑穴;不能左右回顾者,取肩外俞、后溪、风池穴。一般可取悬钟穴,位于足外洞上三寸,针4~5分,灸3~7壮,亦可按摩此穴,每次15分钟;⑦口服止痛剂有临时止痛之效;⑧改变睡眠姿势,调整枕头高低,自己扭动脖子;⑨如为颈椎病引起,在体疗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家庭自我颈椎牵引疗法;⑩落枕严重者,局部注射0.25%奴夫卡因10毫升,止痛效果明显。

怎样预防落枕?

预防落枕关键是坚持做好以下三方面:首先,准备一个好枕头。按人体颈部解剖生理特点,一个适宜的枕头既不能太高也不宜太低,最好有中间部分凹型,预防轻易滑落,承托颈部。对于合理的枕头高度,女士应掌握在8~10厘米,男士大约在10~15厘米为宜。枕头也不能太宽太轻,宽度最好在相当于肩至耳的距离即可,柔软度以易变形为度。在制作枕头时,还可加入研细的中药,例如夏草、黄芪、当归、甘草等,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其次,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睡觉时盖被不但要盖全身,而且还要盖好颈部,将被子往上“拉一拉”。天气炎热时,不要将颈部长时间对着电风扇吹,睡觉不可睡在有“穿堂风”的地方,以免颈部着凉引起颈肌痉挛诱发落枕。久坐伏案工作的人,勿忘颈部保健,要经常起身抬头活动颈部,防止颈肌慢性劳损。第三,补充钙及维生素。钙是构成人体骨骼的主要成分,维生素是维持生命的要素。足够的钙及维生素还能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平时应多食用骨头汤、牛奶和豆制品以及新鲜蔬菜,必要时也可适当服用钙片和维生素B、C。

什么是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有统计表明,50岁左右的人群中大约有25%的人患过或正患此病,60岁左右则达50%,70岁左右几乎为100%,可见此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怎样正确认识颈椎病?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时确诊并非容易。一旦有了这方面的症状,一定要请专科医生帮助确诊,否则延误诊断,耽搁治疗。一旦诊断明确,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颈椎病病程比较长,椎间盘的退变、骨刺的生长、韧带钙化等与年龄增长、机体老化有关。病情常有反复,发作时症状可能比较重,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因此,一方面要消除恐惧悲观心理,另一方面要防止得过且过的心态,放弃积极治疗;②注意休息:颈椎病急性发作期或初次发作的病人,要适当注意休息,病情严重者更要卧床休息2~3周。卧床休息在颈部肌肉放松,减轻肌肉痉挛和头部重量对椎间盘的压力,组织受压水肿的消退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卧床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肌肉萎缩、组织粘连、关节粘连等变化,阻碍颈椎病的恢复。所以颈椎病的间歇期和慢性期,应适当参加工作,不需长期休息;③注意保养:人体尤如一部复杂的机器,时常需要加以保养。尤其是颈椎病,本身就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更要对颈部加以保护,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无论是睡眠、休息还是学习工作,甚至日常一些动作,都要保持良好的习惯,时刻不忘颈椎的保护,同时加强颈肌的锻炼;④正确治疗: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之分。绝大多数病人经非手术治疗能够缓解症状甚至治愈不发。保守治疗最好选择安全绿色的外用中药贴剂,这是因为由于病根是在骨头上,病变部位血液循环很微弱,口服药物难以到达,长期服用还会损伤胃、肠、肝、肾等。而牵引、按摩、理疗等虽能暂时缓解症状,却无法清除病根,极易复发。

颈椎病有哪些常见表现?

颈椎病的症状非常丰富,多样而复杂,多数患者开始症状较轻,在以后逐渐加重,也有部分患者初发症状较重者。这是与所患颈椎病的类型有关,但往往单纯的类型少,以一个类型为主或有一个到几个类型混合在一起,称为混合型颈椎病。

主要症状是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项僵硬,活动受限。颈肩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有的伴有头晕,房屋旋转,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有的一侧面部发热,有时出汗异常。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无力,有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另一些病人下肢无力,行走不稳,二脚麻木,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当颈椎病累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二眼发胀、发干、二眼张不开、耳鸣、耳堵、平衡失调、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束感,有的甚至出现胃肠胀气等症状。有少数人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也有吞咽困难,发音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与发病程度,发病时间长短,个人的体质有一定关系。多数起病时轻且不被人们所重视,表现为时轻时重,多数能自行恢复,只有当症状继续加重而不能逆转,影响工作和生活时才引起重视。如果疾病久治不愈,会引起心理伤害,产生失眠、烦躁、发怒、焦虑、忧郁等症状。

颈椎病临床分型有哪些?

颈型:①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②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③应除外颈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神经根型: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④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⑤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脊髓型:①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表现;②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③除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椎动脉型:①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⑥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⑦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其他型: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

颈椎病有哪些常用的物理检查方法?

常用的物理检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压痛点:椎旁或棘突压痛,压痛位置一般与受累节段相一致;②颈椎活动范围:进行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活动的检查。神经根型颈椎病者颈部活动受限比较明显,而椎动脉型颈椎病者在某一方向活动时可出现眩晕;③椎间孔挤压试验:让患者头向患侧倾斜,检查者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击左手背侧,如出现根性痛或麻木则为阳性。在神经根症状较重者则双手轻压头部即可出现疼痛、麻木表现或加剧;④椎间孔分离试验:对疑有根性症状者,患者坐位,双手托住头部并向上牵引,如出现上肢疼痛麻木减轻者则为阳性;⑤神经根牵拉试验:又称臂丛牵拉试验,患者坐位,头转向健侧,检查者一手抵住耳后部,一手握住手腕向相反方向牵拉,如出现肢体麻木或放射痛即为阳性;⑥霍夫曼氏征:检查者右手轻托患者之前臂,一手中示指夹住其中指,用拇指叩击中指指甲部,若出现阳性即四指屈曲反射,则说明颈部脊髓神经损伤;⑦旋颈试验又称椎动脉扭曲试验:病人坐位,做主动旋转颈部活动,反复几次。若出现呕吐或突然跌倒,即为试验阳性,提示为椎动脉型颈椎病;⑧感觉障碍检查:皮肤感觉检查有助于了解病变的部位和程度。不同部位出现的感觉障碍可确定病变颈椎的节段;疼痛一般在早期出现,麻木出现时已进入中期,感觉完全消失已处在病变的后期;⑨肌力检查:颈椎病损伤神经根或脊髓者,肌力均下降,若失去神经支配则肌力可为零。根据各肌肉支配的神经不同可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及节段。

颈椎病有哪些特殊检查手段?

颈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像检查,但在条件许可时,借用一些辅助方法,可对确定病变的性质、部位及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如奎根氏试验、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颈椎静脉造影、CT、MRI等。

奎根氏试验:即通过腰4~5穿刺达椎管内蛛网膜下腔而测定脑脊液的压力来断定有无梗阻。也可以从脑脊液生化检查中根据其蛋白量的升高来推断其梗阻程度,了解脊髓受压情况,从而有助于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脊髓造影:是向椎管内注入碘制剂或空气来进行脊髓造影。它有助于对椎管及椎管内各种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脊髓本身疾病、肿瘤、颈椎病所致的脊髓受压及椎管测量等;还可以明确脊髓受压部位与范围。但由于椎管穿刺本身可引起一系列副作用,使用造影剂可出现各种反应,具有一定危险性,临床要从严掌握。

椎动脉造影:是通过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进行穿刺造影,或者切开肱动脉或股动脉进行插管造影。主要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也是减压术前的常规检查,可确定施术部位及范围。

CT扫描: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是应用X线穿过人体不同组织后不同衰减度所造成的密度差,以判定正常或异常,其诊断价值为:①准确判定椎体与椎管的矢状径大小;②可观测后纵韧带钙化范围;③可观测脊髓在椎管内的位置、形态及其与周围的关系;④可除外骨质本身破坏性病变。

核磁共振:它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测定各组织中运动质子的密度差加以判别,较CT更为先进,图像十分清晰,被称为活的解剖图谱。不仅可获得颈椎三维结构,并能清楚地判定椎管矢状径、椎体后缘增生、髓核突出及局部炎症、脊髓组织本身病理生理改变等。

如何阅读颈椎病检查中的X线平片?

正位片:观察有无寰枢关节脱臼,齿状突骨折或缺失(张口位片);第七颈椎横突有无过长,有无颈肋。钩椎关节及椎间隙有无增宽和狭窄。

侧位片:①曲度的改变:颈椎变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曲,除病人的投照位置、投照角度等技术因素之外,可能会有几种原因:第一、颈部软组织发生急性扭伤或纤维织炎,疼痛剧烈或有肌肉紧张时,可以影响颈部的正常姿势及活动。第二、颈椎间盘突出或颈椎病有神经根刺激症状者,病变节段的脊椎固定不动或椎间隙有前窄后宽而出现后突现象。由于颈椎间盘变性部位不同,程度不一,也可发生曲度的改变及局部旋转或偏歪现象而表现为局部棘突偏歪;关节突、椎根切迹及椎体后缘呈双影现象。在侧位片,以下三种情况有临床意义:一个或两个颈椎椎间小关节突呈有双影,称为双凸现象;椎根切迹呈有双影,称为双凹现象;椎体后缘呈有双影,称为双边现象,而上下颈椎却显影正常,表示其颈椎有旋转现象。上部颈椎显影正常,而下部颈椎呈现双凸、双边、双凹现象;或下部正常而上部有类似的变化,表示其交界部有旋转现象。颈脊椎的一个或两个脊椎显影正常,而其余部分有双凸、双凹、双边现象,表示显影正常的颈椎有旋转现象,如全部颈脊椎的后部呈现双凸、双凹、双边现象,则为投照不当的原因,无临床意义。②有异常活动度:在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中,可以见到椎间盘的弹性改变,弹性好者,相对稳定,其活动度小并与上下椎间盘相似;严重者可见有滑椎现象,表现为各颈椎前后缘排列不齐。这种现象对病变的椎间盘的定位诊断及了解手术以后植骨情况有帮助。③骨赘:椎体前后接近椎间盘的部位都能产生骨赘及韧带钙化。后方的骨赘容易引起症状。但骨赘的大小并非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因而骨赘不大明显而脊髓受压迫明显、骨赘大而临床症状不明显者均可发生。④椎间盘变窄:椎间盘因为髓核突出、椎间盘含水量减少而发生纤维变性而变薄,表现在X线平片上椎间盘变窄。⑤半脱位及椎间孔变小:椎间盘变性以后,椎体间的稳定性较差,椎体发生半脱位,或称之为滑椎。椎体的半脱位引起椎间孔的横径和椎管的前后径变小而产生临床症状。⑥项韧带钙化:临床上当项韧带钙化时,与其相对应的椎间盘早已出现退行性的变化。这是因为椎间盘变性以后,相应节段的项韧带负荷较多的缘故。项韧带骨化之前,局部韧带组织经历退变及软骨化的阶段,临床上可以触及局部有硬化,而X线平片却不能显示出来。

斜位片:拍颈椎双斜位片,主要用来观察椎孔的大小和钩椎关节的骨质增生情况。钩椎关节增生以后,使椎间孔变小,在颈椎斜位片能显示出来,它是产生神经根刺激及椎动脉供血不全的原因。但是,临床上有些骨质增生明显,并占据椎间孔横径的2/3者也无任何症状。

颈型颈椎病有何诊断要点?

①有头痛、枕部痛、头晕、头胀、视物模糊、彩视、眼发涩或流泪、双侧瞳孔或睑裂大小不等,眼窝部胀痛,一侧面部无汗或多汗。耳鸣、耳聋,手麻木、肿、发凉,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过缓等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②检查除以上表现外,多数应有轻微的颈肩痛及神经根刺激征,并有颈椎病的X线表现,本型的诊断才能成立。用0.5%的普鲁卡因(或1%利多卡因)5毫升进行颈部硬膜外阻滞,如症状缓解,则可证实诊断。但阴性并不能否定诊断;③本型应首先排除眼科、耳科和神经科的疾患。

神经根型颈椎病有何诊断要点?

①具有较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如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压颈试验或上肢牵拉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赘形成;④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⑤临床表现与X线片上的异常所见在节段上相一致;⑥除外颈椎实质性病变(如结核、肿瘤)、胸廓上口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脊髓型颈椎病有何诊断要点?

①临床上有脊髓受压表现,分为中央及周围两型。中央型症状从上肢开始,周围型症状先从下肢开始,又分为轻、中、重三度;自觉颈部无不适,但手动作笨拙,细小动作失灵,协调性差;胸部可有束带感;步态不稳,易跌倒不能跨越障碍物;②上下肢肌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升高,Hoffmann征阳性,可出现踝阵挛,重症时Babinski征可呈阳性。早期感觉障碍较轻,重症时可出现不规则痛觉减退,感觉丧失或减退区呈片状或条状;③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多有骨质增生,椎管矢状径出现狭窄;MRI检查示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严重者脊髓可变细,或呈念珠状。磁共振成像还可显示椎间盘突出,受压节段脊髓可有信号改变;④除外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病症。

椎动脉型颈椎病有何诊断要点?

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④除外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晕;⑤除外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等;⑥除外椎动脉Ⅰ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Ⅲ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⑦椎动脉血流图及脑电图只有参考价值;⑧确诊本病,尤其是手术前定位,应根据椎动脉造影检查。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何诊断要点?

①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头痛或偏头痛,头晕特别在头转动时加重,有时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瞳孔扩大或缩小,眼后部胀痛;心跳加速、心律不齐,心前区痛和血压升高;头颈及上肢出汗异常以及耳鸣、听力下降,发音障碍等;②交感神经抑制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眼花、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及胃肠胀气等;③X线、CT、MRI等阳性检查结果。

颈椎病需与哪些疾病鉴别?

须与上颈段椎间盘综合征鉴别的病症:枕寰关节和寰枢关节扭伤或半脱位常可引起与上颈段椎间盘综合征相同的临床表现。患者年龄较小,或有或无损伤史,常诉严重颈痛,向一侧头皮放射,可至额部。颈项僵硬,椎旁肌痉挛,不能点头转颈,常呈斜颈畸形。椎旁肌和“风池穴”处有压痛,但无上肢疼痛和体征。X线摄片正常,或从张口位中见到寰枢关节半脱位。这些征象常见于“落枕”,在儿童则为颈椎自发性半脱位。

须与根型颈椎病鉴别的病症:由于根型颈椎病多见于下颈段,表现为臂丛神经痛,故须与胸廓出口处、肩、肘部的病症,以及神经根炎等鉴别。①前斜角肌综合征或“胸廓出口综合征”:臂丛的远侧几根神经根,尤其T神经根,可在胸廓出口处被挤压在前斜角肌和中斜1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如有颈肋或纤维束带从颈椎发出,则胸1神经根和锁骨下动脉将被提起而遭压迫。病人有前臂内侧疼痛和感觉消失(颈8或胸1皮区),手部发凉、发白或发紫,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从X线正位片可以见到颈8横突较长,或有颈肋;②锁骨上肿物或Pancoast肿瘤:少见,多起源于锁骨上窝肺尖部肺癌。病人一侧上肢有根性病,以及颈5、6神经分布区的感觉异常或消失。颈8、胸1有时也累及,引起手的内在肌的萎缩和Horner综合征。从X线片上可见到肺尖部有一不透光的区域以及胸2椎体的破坏;③肩痛和肩部疾患:下颈段椎间盘综合征常有肩痛、肩部肌肉痉挛、肩的外展活动受限等征象,因此须与肩部疾患鉴别,如肩锁关节炎、肩峰下滑囊炎、肩周炎、岗上肌撕裂等。但肩部疾患并无颈痛和阳性X线征象。如仍难于鉴别,可作颈交感神经节阻滞。如“凝肩”由颈椎病引起,则神经节阻滞后,肩即可活动自如;④神经根炎:在病毒性神经根炎,疼痛沿神经根的分布放射,发病后肌肉迅速萎缩,沿着肌肉和神经有严重压痛。另一情况为神经痛性肌萎缩症(Spillian病),上肢严重疼痛而无力,但在数月内即逐渐恢复。仔细检查常是某一特殊神经受累,尤其支配前锯肌的神经;⑤心绞痛:颈椎病有左侧上肢尺侧疼痛和胸大肌区疼痛者,常可似为心绞痛,但在压病区注射普鲁卡因后,疼痛即消失。心绞痛者胸廓无压痛点,心电图有改变,服用硝酸甘油可止痛;⑥风湿病:常可有颈肩痛、颈部活动受限等症状,但为多发,无放射性疼痛,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明显疗效。

须与脊髓型颈椎病鉴别的病症:需要鉴别的病症很多,有的可从X线摄片上鉴别,例如颈椎或枕骨部的先天性畸形、颈椎骨折脱位、自发性寰枢关节半脱位、颈椎结核或肿瘤;有的可从腰穿中蛛网膜下腔的畅通情况来鉴别,如原发性侧索硬化症、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均无蛛网膜下腔梗阻现象。须要鉴别的有:①脊髓肿瘤:可有颈、肩、枕、臂、手部疼痛或感觉障碍,同侧上肢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下肢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鉴别点:从X线平片上可以看椎间孔增大,椎体或椎弓有破坏。脊髓造影显示梗阻部呈倒杯状;②枕骨大孔区肿瘤:鉴别点:脊髓造影的梗阻较高,造影剂不能进入颅腔。晚期可有脑压升高,出现眼底水肿等症状;③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可有脊神经前根、后根或脊髓传导束症状。鉴别点:腰椎穿刺检查中可有完全或不完全梗阻现象。脊髓造影时,造影剂难于通过蛛网膜下腔,并呈蜡泪状;④脊髓空洞症:好发于年轻人,20~30岁多见,颈胸段多见。有明显的、典型的痛觉和其他深浅感觉分离,温度觉的减退或消失,尤为突出。CT和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楚地看到脊髓病变。

须与椎动脉型颈椎病鉴别的病症:在各型颈椎病中,椎动脉型相当多见,其发病率仅次于根型。一侧或双侧椎动脉第一、二、三段都可扭曲、被压,并且受到颈交感神经的影响,发生痉挛,引起不同程度的椎动脉供血不足,而椎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有除额顶二叶以外的整个大脑,以及小脑、间脑、脑干、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又供给内耳和眼,因此它的症状和体征千变万化,不能一概而论,它所需要鉴别的病症也很多:①内耳疾患:可以是内听动脉栓塞,突发耳鸣、耳聋、眩晕,症状严重而不减。也可为美尼尔综合征,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震、脉率减慢、血压下降。鉴别点:常与过度疲劳等因素有关,而非由颈的活动所诱发;②眼源性眩晕:由屈光不正等原因所致。鉴别点:闭目时眩晕消失,有屈光不正,眼源性眼震阳性等;③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史,椎动脉造影有改变;④胸骨后甲状腺肿:压迫椎动脉第一段。椎动脉造影有改变;⑤其他:如贫血或长期卧床后引起的眩晕及神经官能症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