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学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9 03:40:58

点击下载

作者:谭阳刚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的心学录

我的心学录试读:

黑箱大脑奇(代序)——开启“心”学门,一览众“心”晓

说到“心理学”,我不得不为之振奋不已,为何振奋不已,试看它的研究对象即可明晰。倘若现在有人向我问起心理学到底是一门什么学问,抑或是心理学是干什么的?我可能就会发挥“因材施教”之能事了!一般教材上的回答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更别说对之的个性化定义了。最初,心理学是对心灵(mind)的研究。用一个简单化的公式就是psychology=psyche+logos(心理学=灵魂+研究)。冯特对之的定义是:心理学是研究意识(consciousness)的科学。华生对之的定义是:心理学是研究行为(behavior)的科学。奈赛尔对之的定义是: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科学。我国的《心理学大辞典》对之的定义是: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的科学。……我最经常用来解说的言辞是借用统计学、测量学之术语来解读,心理学是一门用已知的心理现象、心理特点、心理规律来推知未知的心理现象、心理特点、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这种推知以数理概率论为依据(即多大概率符合此推知)。

对于心理学而言,其实我还是一个“外行人”“门外汉”“边缘人”等,谈不上高深的见解、透辟的思想,更没有洞明的学问、练达的文章,我只有一颗好学的“心”。古文大家韩愈曾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又如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正如俗语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里其实就说到了一个世间“万难问题”,世间的一切问题都根源于一个“惑”字,“惑”字带“心”,也就是“心”存在了问题就有问题了。这里的“心”其实在我们心理学研究中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指“脑”——大脑,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其实“心”与“脑”在古人那里一度都是不分的。我们的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的学问,研究“脑”的学问。只要将“心”或“脑”研究透彻了,那所谓的“惑”也就解决了。这也是我选择心理学这个专业的原因之一。其实有了“惑”,就必然会发展出相应的解“惑”之策,那才是核心,心理学之能事其实就在此见出,也就是所谓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心理学一路走来,留下了它的印记,有它的发生、发展史。这如在《杂言古诗·迟来之花——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一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心理学,地球上最美之花朵,尔生长在人类大脑之上,吸收着大脑之最肥沃之智慧土壤;尔想迷一样静静地开放,多少年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走进尔。亦有人说尔冷漠,诋毁尔单调,我知道这不是尔之错,因为尔有一颗恒久高贵之心。尔有一个漫长之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之历史,尔冲破黑暗之封锁和挤压,在夹缝里迎来了黎明之曙光,顺利地落地、发芽,倔强之成长、开花。尔从哲学中走来,又与生理学牵手,人文之心不被科学接受,科学之心不被大众理解,尔在科学中慢慢长大,一路走来,艰辛而伟大。尔走过风雨,尔历经冬夏,岁月改变不了尔之本色,改变不了尔之不可替代性,如今,尔迎着太阳微笑,欣欣向荣,枝繁叶茂,已经在漫长之岁月中孕育出了人世间最美之花朵,而且已经结出了诱人之果实。”

我在心理学的世界里走了一遭,心理学之于我,也留下了一些印记。但这条路上艰辛无比,荆棘丛生。但我倍感坚信,“一切皆有法,法令大如山”。现在这个社会,不管是在生活中,亦或是在学习中,不论是在娱乐圈,还是在学术界,都提倡方法,如何得法,“大问题”是也。正如在二零一四年二月三日所做的一首关于“求真”的诗所写到的那样:七言律绝寻真大道寻真坎坷路,千回峰转勇前行。抽丝破茧方成布,踏破途鞋大道成。

在学习心理学的这一路走来的过程中,让我无时无刻不充满了对之的思考,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我之前学过几年农学(包括生物学、化学、植物学、生理学、土壤学、营养学、植物病理学等等课程),但从来没有像对待心理学那样充满了思考,是由于学科的不同,但他们之间本来就是有交集的,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初的两大基石之一就有生理学。那是在交集之外的什么东西吗?科学心理学诞生的另一个基石是哲学,是这个在起着主要作用吗?我想不是,因为从之前的经验来看,我从来就对哲学不感兴趣,可能是因为哲学太过高深,非我辈能胜任之,又加之自小愚不可及,就导致对之望尘莫及。后来在一路思考过程中,又加之后来做了一个‘心理测验’,终于得知其中原委。若是将世间的学科门类进行分类的话,我将之分为三大类:文科、理科和综合科。我是文科不行、理科不行、综合科还可以。心理学这门学科也是如此:既不纯属于自然科学,又不纯属于社会科学,但属于中间科学(边缘科学、思维科学)。我之于综合科目就如心理学之于中间科学,这两者有着天生的暗合之处,一拍即合,合上了拍子,跟着拍子走,自然不会出错,越发的有感觉。

我之所以论及这一点,是出于对很多在前行之路上徘徊、彷徨、不知所措的人所发出的呐喊之声的回应。排疑、解惑本来就是我们心理学人的责任,所谓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虽非为人师,但愿为人师之事,此乃吾之志也!“惑”字不单单是针对自己,也是对别人,芸芸众生是也。这也就是做学问的事,世间有多少事,或许在别人看来狗屁不如,但恰恰在另一些人看来有如神药,其实世间一切事物皆可研究,并且都有意义,都有存在之价值,就看对谁而言了。

我将近来的文章结集成册,命名为“心理学沉思录”或是“我的心学录”,就是记录我在心理学的世界里游走的一些心得、体会。说不上有何真知灼见,仅仅是浅尝辄止罢了。有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可能达不到五柳先生那样的境界,与其说是浅尝辄止,还不如说是自己的功夫不到家,“非不为也,是不能为也”。但这仅仅是我始学心理学,刚入之门径,还很粗浅,还处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之境地。我们的大脑之谜在一步步向世人开放,我们的进步亦是如此,在一步步前行,希望在进入门径之后,深入到心理学的万花丛中一览百花争艳之全景,解读个中玄妙。

心理学在科学大家庭中的地位日加显著,而且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性的学科,它是在诸多人性学科中,如哲学、宗教学、社会学、文学、史学、法学、艺术学、美学、教育学等中是处于基础性地位的学科,它是对这些学科的一个汇总,也为这些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它在理论方面是具有坚实基础的,在实践中它也具有其不可替代性。林方在《心灵的困惑与自救:心理学的价值的理论》一书中提到:“据原苏联哲学家凯德洛夫(Kedlof,1903——1985)的研究,近代科学发展的早期,力学是第一个带头学科,领先200年。以后是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一组学科,领先100年。再往后是微观物理学,领先50年。到当代是控制论、原子论和航天学,领先25年。预计到下一步将是以分子生物学为中心的一组新学科的大发展。进入21世纪,生命科学的领先地位又将由以心理学为中心的一组学科所取代。”

若是凯德洛夫的预言成真的话,现在看来,已然有如此之趋势。当今物质方面的基本需要基本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精神方面的需要呢?这正是心理学的用武之地。我们正好赶上了这个时代,正好走上了这条路,未来如何前行,且看我们这一辈人如何行事。当今世界的很多难题,同时也是心理学所面临的难题,但好在有科技武器在,这是一把破荒之剑,有备无患嘛!

当今科技日新月异,一切的难题都将在它的神威之下显出原形,使之无所遁迹。就如我在二零一五年十月九日学习红外实验仪器时所感悟到的那样:五言律绝学习近红外观感成像原理有感黑箱大脑奇,科技迩今知。勿要藏颜色,应须显本之。

希望在科技的保驾护航下能一览心理学的门户,越发的深入,此本“我的心学录”是我在心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记录,一个起点,也希望以此为起点,不断地深挖下去,甘美的源泉必将出现。希望那时的“大脑黑箱”从黑箱到如今的灰箱,再到彻底打开“大脑黑箱”,变为清澈透明的白箱。2016年7月1日于西北师大农马斋

诗创作记忆心理汇报

西汉辞赋家枚乘(?-公元前140年)在《上书谏吴王》中说道:“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自然界中“会留下蛛丝马迹”“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鸟儿飞过也会留下痕迹”等似乎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在受到外界作用后都会留下印记。其实这也是我们即将要谈的记忆。虽然有些东西我们记下了,但往往有时我们不能回忆,似乎这和自然界里的有些不一样。

心理学家(Nickerson,R.S.,Adams,M.J.,1979)曾用实验研究过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纸币,看人们是否能记得住上面的图案,因为钱对于人们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了。这两个心理学家以美国大学生为被试,以再认法测他们对一分硬币的记忆。实验材料是15个硬币图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也就是辨别测试。实验时以随机的方式将图案全部呈现给被试,被试的任务就是辨认哪一个硬币是正确的。研究结果大为出乎意料,显示被试几乎全部都以猜测的方式做出反应,猜中率大概在1/15左右。研究者分析认为,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人们一般觉得没有必要去注意细节。

那什么叫记忆呢?认知心理学所下的定义即人脑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即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其中编码过程、存储过程和提取过程就是记忆过程的三种基本形式。1.记忆概述

在古希腊神话中,记忆(Mnemosyne)女神是掌管科学与艺术的九位缪斯女神的母亲,九位缪斯女神分别是史诗、历史、抒情诗、音乐、舞蹈和歌曲、悲剧、戏剧、圣诗和天文学,她们是文明的象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记忆女神就是一切。有了她,才有了今天。古希腊三哲之一的柏拉图将记忆与“心”联系在一起,认为记忆是心的官能;他的学生也是古希腊三哲之一的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记忆总是在心灵中被发现。”他们提出了一个记忆的蜡板说,即将记忆比作一块蜡板,不同的个体关于蜡板的尺寸和硬度都是不同的,我们的记忆就像是把一个印象印在了蜡板上一样。

在中国,关于记忆的论述也不乏见,早在《左传》的“襄公二十四年”中有记载: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意思是说,鲁襄公二十四年春,穆叔出使晋国。范宣子迎接并问道:“古人说‘死而不朽’是什么意思呢?”穆叔没有对其回答。范宣子又说道:“从前匄的先祖,从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国主导的中原盟会为范氏,这就是说的不朽吧!”穆叔答道:“以我所听到的,这叫作世禄,不叫不朽。鲁有先大夫叫臧文仲,死了之后,他的言论没有被废弃。这就是说的不朽吧!我有听说:‘最高不朽的标准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最后是树立言论。’虽然人死了很久之后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作三不朽。像那种保持姓、接受氏用来守住宗庙,世世代代祭祀不断,哪个国家又不是这样呢?爵禄中最大的也不能称之为不朽。”

上文说的不朽,其实就是讲的记忆,在古代什么东西死了很久还能被别人记住呢?有三个指标:最高不朽的标准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最后是树立言论。只有这样,即使人死了很久但他的这些德行、功业、言论也不会被废弃,也就是被后世之人所记住的了。

关于记忆的论述,在诗词中更是受到诗家词客的青睐,如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诗人欧阳修(1007——1072)的《生查子·元夕》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意思是说,去年元宵夜,花市上灯光如同白天一样明亮。在黄昏时分月上柳梢头之时与佳人相约。今年元宵夜,还是去年的灯光,还是去年的月亮。此情此景,相思成疾,泪染春衫。

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晏几道(1038——1110)的《临江仙》写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意思是说,从醉梦中醒来,惺忪的双眼只见紧锁的楼台和虚掩的帘幕。去年春天的离愁别恨突然间又涌上心头。我独立庭中,看纷纷落花以及细雨中成双成对的飞燕。记得当年第一次见到小蘋,她身上穿着心字罗衣。独自弹着琵琶诉说相思之情。当年相见时的明月如今犹在,它曾照着像彩云一样的小蘋归去。可如今我思念的佳人又在哪里呢?

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1037—1101)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意思是说,浩荡的长江向东流去,淘尽了千古的风流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当年三国周瑜赤壁战场。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好像卷起了千万堆白雪。如画的江山,一时间涌现出了多少豪杰。遥想周瑜当年,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之时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间曹操的战船被烧得灰飞烟灭。当年的战场我今日一游,我的多情是多么的可笑呀,如此早地生出了斑白的头发。人世间如梦一场,且杯酒一祭江边的明月吧。

人类关于记忆的探索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其相关论述也不少,但关于记忆的科学的研究则是近100年左右才出现的,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关于记忆的研究都把它看成是单独的系统,直到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记忆才有了一些实质的进展,并提出了多系统说。

记忆研究最早是从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 Ebbinhaus)开始的,他在1885年写下了记忆实验的第一部科学论述《论记忆》。在研究中,它采用了无意义音节作为他的记忆材料(中间一个元音,两边各一个辅音构成),如AOC、XEB等。他自己作为被试,以机械重复的记忆方法对词表进行学习。艾宾浩斯不能预见到,他的工作对学习和记忆研究的整个历史所产生的影响。考虑一下他所研究的课题吧,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记忆是什么,哲学家们还就他的目的思辨了多年,但没有研究过记忆结构的系统论述,没有精细的分析仪器,没有过去试验的资料。他对未知记忆属性进行探索时,几乎没有多少信息作指导。他倒有一个预想:“某时曾被意识到的感觉、情感和观念。仍暗藏在记忆中的某个地方。”他也谈到:“虽然转向内部去寻找,可能再也找不到它们了,然而它们还没有被完全摧毁和废除,而是以一定的方式继续存在,存储下来,可以说是存储在记忆之中。当然,我们能直接观察到它们目前的存在,他对我们的知识的影响揭示了它的存在,其可靠性就像推测地平线下面就有星星一样……。”

虽然艾宾浩斯对暗藏的记忆之星的探索并不是完全成功的,但这并没有妨碍哈佛的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继续对记忆结构进行探索。詹姆士在1890年发表了他的两卷本名著《心理学原理》,他注意到艾宾浩斯敢冒风险连续每天阅读无意义音节,并称赞他对记忆的精确测量。他也对此思考到:

摆在我们面前的[作业],可以说是研究的一种方法,我们运用这一方法将模糊的往事按其原状画在记忆的油画上,我们还往往想象我们能直接看到他的深处。思想流继续在流动,但大部分思想流都坠入遗忘的深渊。其中一部分在流过的瞬间,记忆未予注意。另一些只存在片刻、几小时或者几天。还有另外一些则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只要生命还存在,就可以根据这些痕迹将它们回忆出来。

詹姆士认为,从记忆中做出回忆,需要花费精力,他把即刻记忆(他称之为初级记忆)与间接记忆(他称之为次级记忆)相区别。他对记忆结构的大多数预测是基于内省的。由于他提出的这个二元结构基本上没有什么科学证据经过发展,在1965年沃和诺曼(Waugh&Norman)提出了初级记忆系统和次级记忆系统,他们认为当外在刺激进入初级记忆系统,然后可通过复述而记住,否则就会遗忘。再经过复述,可能会进入次级记忆系统,从而就成为了永久记忆的内容。

从记忆结构看,当代认知心理学主要还是从时间和内容方面来对记忆进行区分,从时间维度的角度来看,记忆通常有三种:(1)感觉记忆或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iconic and echoic memory);(2)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3)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客观刺激物停止后感觉信息在极短暂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信息加工方式以图像记忆为主,还有声像记忆。波林使用了部分报告法证明了图像记忆的容量大约为9个,保存时间大约为0.25—1s之间;莫里也根据波林的部分报告法证明声像记忆的容量大约为5个,保存时间为2秒。感觉记忆保持时间极其短暂,一般在0.25—2秒之间,其间若不对信息加以注意,信息就会消失得无隐无踪,但它保存的容量极其大,好像只要是形象鲜明之物它都能感觉得到似的,只不过能不能进入短时记忆还得取决于对信息的注意程度。

短时记忆是指人对信息的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是一个中间环节,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信息加工方式以听觉编码为主,还有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在编码过程中个体觉醒状态、组块水平、加工深度、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材料的系列位置等都会对其加以影响。它的主要加工存储方式是组块和复述,在斯滕伯格的加法反应时实验中证明了信息提取是一个完全系列的扫描过程。

米勒指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2个组块,也就是说它一般能存储5—9个左右的信息,保持时间也很有限,一般不超过1分钟,大概就是当一个人打电话时,他在电话簿上记下电话号码,然后根据记忆拨出这个号码,但打过电话之后就忘了的这么一个时间段的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不像感觉记忆的信息那样,它是有意识地对其加以控制的,信息要想保存更长时间,还得对其加以复述,复述是有效的保持学习的方式。Craik和Lockhart在1972年提出了编码加工水平理论,其中他们指出在复述学习材料时有两种方法,一种为保持复述(maintenance rehearsal),即只是机械地复述,所以只是在工作记忆中短暂地保存信息。另一种是精加工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即通过与其他记住了的东西建立起联系。短时记忆若不及时加以复述,也会遗忘,其中沃和诺曼的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受到了其他信息的干扰。

工作记忆,它与短时记忆很难区分开。短时记忆有时又称之为工作记忆,它是指人在进行某项工作或活动时正在进行的连续流动的记忆。Baddeley和Hitch认为工作记忆同时存储和加工信息,它包括三个成分,分别是处于核心成分的中枢执行系统、语音环和视空图像处理器等三个成分。其中视空图像处理器主要负责视觉信息的保存和控制;语音环主要负责以语音为基础的听觉信息;处于核心成分的中枢执行系统主要负责协调各子系统之间的活动,并与长时记忆保持联系,就像人的大脑一样,纵观全身,统筹全局。

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很长的记忆。它的信息加工方式以语义类别为主要编码方式,也就是以语言本身的特点为中介来进行编码,还有在主观组织、形象化、利用表象等的编码方式。它的影响编码的方式有在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和加工的深度。长时记忆的存储条件与方法主要有组织有效的复习,正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还可以利用外部记忆手段,如西方最早的记忆术,叫作“Dialexis”,还要特别注意健康用脑,保持身体的卫生,所谓身体乃革命之本钱嘛!

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主要有再认和回忆两种形式,再认有压缩式的感知形式和开放式的思维形式两种。影响再认提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间隔时间、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原有经验的巩固程度、原有事物与重新出现时的相似程度、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以及个性特征等。而回忆是在完全不给提示线索,不像再认那样(例如选择题),让其回忆出原来的信息,其影响它的因素有联想、定势和功能固着、兴趣和爱好、利用双重编码中的表象与词语概念共同搜索等。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极长,可能终生都会记住,其记忆容量也是无限制的,它能记住如此多的内容以及长时间都处在记忆中,那么它的存储内容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如次要的信息会消退,会出现更加概括化、完整化和具体化的内容,这样主要是出于信息对于人的合理性考虑的。

从记忆的内容来看,记忆系统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其中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是指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例如上课时老师要求我们背诵的古诗词及一些其他文章等。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的记忆,例如骑自行车、游泳、织毛衣等技能的记忆,这些记忆可能在最初学习阶段会用到陈述性记忆,等学会了之后就变成了程序性记忆。图尔文(Tulving)将陈述性记忆又分为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两者都包含事实方面的记忆,但情节记忆一般包括偏向个人的事实方面的记忆;而语义记忆一般包括偏向一般的事实方面的记忆。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与个人亲身经历分不开,如与恋人在天阶下的邂逅等。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它一般与特定时空关系无甚关系。

不同的记忆系统有不同的神经生理基础,当不需要有意识记住的任务被记住了,也就是说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历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这就涉及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与之相对应的即为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它涉及对有意识的过去经验做出回忆。对于内隐记忆来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是一种偶然的、不加注意的记忆,例如人们会有时认为某人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来在什么地方见到过,或是看到一首诗里所描述的情景非常熟悉但就是意识不到在什么时候经历过。

与记忆相形而出的是遗忘,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夏克特在其名著《记忆之七宗罪:记忆是如何记住和遗忘的》一书中论述了记忆的七宗罪:第一宗罪是短暂之罪(the sin of transience),指随时间的流逝而导致的遗忘,这是最为普遍的特征。第二宗罪是心不在焉之罪(the sin of absent-mindedness),指因注意不集中而导致忘了要做的事情。第三宗罪是阻滞之罪(the sin of blocking),指信息并没有从记忆中消失,而是被阻滞而无法获取。第四宗罪是错误归因之罪(the sin of misattribution),指我们记得某事曾发生,但把记忆归因于其他来源上去了。第五宗罪是暗示之罪(the sin of suggestibity),指我们的记忆由引导的问题或者因暗示而产生的。第六宗罪是偏见之罪(the sin of bias),指我们当前的知识和信念影响了我们的记忆。第七宗罪是持续之罪(the sin of persistence),指我们不能忘记不希望拥有的记忆。夏克特认为,记忆之七宗罪是记忆的适应性特征的副产品,是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2.诗与记忆的关系

从已有文献中可以明显看出,在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诗经》。最早称之为《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方称为《诗经》。《诗经》最早由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远古祖先口头创作,口耳相传来传播,那时还没有产生书面文字,最后于公元前11世纪左右入选称为“风雅颂赋比兴”的“六诗”,直到这时采用文字的形式将其记录固定下来。在文字诞生之前诗歌完全靠人类的记忆保存,能够跨越无文字的障碍,无需历史和书面文字的记载依然可以稳定传播。这些诗歌发源于书面文字尚未发明之前的口头文化,后经历了书面文字的出现、发展和成熟的尧、舜、禹、夏、商时代,直到西周时期“六诗”这一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将他们给固刻下来。这期间,经历了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历史。正如有些研究者所说的《诗经》产生于距今大约二千五百年左右的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这五百年间的“周诗说”,那都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是一个讲究传承的国度,《诗经》最早应延伸至神话传说时代的记忆萌芽,之后为包含人类最早的狩猎和采集知识的“原始部落知识”的原始记忆。《弹歌》和《芣苢》为原始记忆与文化记忆之间的过度。从《诗经》开始,我们就进入了文化记忆时代,它们同样采用诗歌的形式,但内容已不是原始部落的知识,而且表达普通人的情感和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忆。诗歌形式经历了从完全复述只变化字到完全不复述的变迁。

在《尚书·尧典》中说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礼记·乐记》中说道:“诗,言其志也。”卜商在《诗序(即<毛诗序>)》中说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庄子在《庄子·天下》中说道:“诗以道志。”等等。在如此浩瀚的古籍当中,诗的定义如此不同,那我们如何来理解诗的定义呢?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三百篇》有两个源头,一是歌,二是诗;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从闻一多的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最初有记忆和记录的意思,这也就说明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口语传统,也即通过口头创作、口耳相传来进行传播,是中国诗歌的最早起源,这类诗歌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这类诗歌形式非常符合人类的记忆功能。它的产生就是为了对抗遗忘的,使祖祖辈辈都共享一些经验。《诗经》中绝大多数诗歌都是重复诗行且只变化一些字。

如《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在这首诗中,短短6行诗,但每行诗仅变化了一个字,其余诗行都是反复重复,这个变化的字包含了“采—有—掇—捋—袺—襭”这一采集的行动脚本。所谓的脚本就是以特定的顺序发生的动作序列。从准备去“采”到发现“有”,到“一根一根地拾起来”,再到“一把一把地捋起来”,到再用“牵起衣角装起来”,最后到“翻过衣襟兜起来”这一系列采集动作。通过这种口头传统,后辈们对他们加以记住,为以后采集打基础。同时这首诗还有押韵的现象,“掇—捋”,“袺—襭”,也就是充分运用了我们今天称之为语音回路中语音存储的语音相似性,利用语音相似性的音素具有相似性编码这一特点,从而达到吸引听众注意和加强音响效果,以让听众体验到美学感受等目的,这类诗歌的存在主要还是为了对抗工作记忆的保持短暂性和容量有限性造成的遗忘而形成的。若是书面语诗歌的时代,可能没有哪个诗人会无聊到去做反反复复重复的诗歌,因为人都有追求新颖和变化的天性。这一创作模式(充分利用短时记忆规律),虽然我们祖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充分利用了人类大脑记忆功能的资源,达到了最佳记忆的效果。

诗经的后期从书面语创作诗歌开始,诗歌在创作形式上出现了不断的创新,前面也提到了我们人类短时记忆容量在7±2个组块,也就是5—9个信息量左右。《诗经》的句型颇多,从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到八字句等句型,夏传才在1998年曾对《诗经》作了系统的研究,最后对《诗经》中的句型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如下:表:《诗经》句型统计分析表

在《诗经》的创作句型中,多为四言句型,占《诗经》数据中所有句型的91%,字数最多的为八言句型,在《诗经》数据中只占了5例。由此可见,我们的先民们早期的诗歌创作传统主要就是为了方便记忆而创作的。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亦可这么说,中国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我们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到三百年之后的中国诗歌的第二大繁荣时期的《楚辞》,再到汉乐府诗、“建安风骨”、《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再到明清时期的诗词歌赋、近现代的一些变革等等,真可谓是一路走来,堪称伟大。中国的诗歌创作模式大概遵从从以前的四言到五言,到六言,直到后来的七言,到七言基本上就达到了一个恒定的模式,它就非常复合人类的记忆规律(人类的记忆常数7±2),是最符合人类大脑记忆规律的模式。3.诗文本信息的存储

信息的存储(story)是认知心理学的术语,从记忆的定义来看,人脑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即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其中编码过程、存储过程和提取过程就是记忆过程的三种基本形式。存储是指感知过的事物(对应形象记忆)、思考过的问题(对应语词记忆)、体验过的情感(对应情绪记忆)以及做过的动作(对应动作记忆)等曾经经历过的一切以一定的形式保存在人们的头脑中。存储的过程在记忆的环节中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从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中看出来,可以这样说,没有信息存储就没有信息提取,没有信息存储更没有记忆可言。

在我们的文本中,它是以什么形式来进行信息存储的呢?首先来看一下记忆的内容。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形象记忆,它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所保存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它既可以是视觉形象,也可以是听觉的、触觉的或味觉的形象等。但一般以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为主。第二种是语词记忆,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以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意义以及事物的关系等为内容的记忆。语词记忆是人类特有的记忆,也是个体保存经验的最简便、最经济的形式。第四种是情绪记忆,它是以个体经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纯粹的情绪记忆就是别的什么都忘记了,只是因为某一情景(如黑暗)与某种情绪(如害怕)之间形成了联系,以后一遇到这种情境就能产生这种情绪,却说不出来什么原因。第四种是以过去经历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它以过去的运动或操作动作所形成的动觉表象为前提,动作表象来源于人对自己的运动动作的知觉。

实际上,上述四种记忆是相互联系着的,并且往往是共生着的,在任何一种活动中,要记住某一种材料往往需要两种或多种记忆的参与。与四种记忆相对应,在诗作中,也存在形象信息的存储、语词信息的存储、情绪信息的存储和动作信息的存储等四种信息的存储,下面就分别对这四种信息的存储加以讨论。3.1 形象信息的存储

与形象记忆相似,形象信息的存储即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存储,这种信息一般是具体形象,它既可以是视觉形象,也可以是听觉的、触觉的或味觉的形象等。但一般以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为主。诗人存储的形象可通过再编码成诗歌的语言形式就可直接进入诗篇中。例如,前面引用过的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晏几道(1038—1110)的《临江仙》,其中的“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是视觉形象;“琵琶弦上说相思”是听觉形象,这首词既有画面又有声音,犹如看电影般的视听享受,正如诗人在向我们述说他的故事,引人入胜,达以共情。

唐代大诗人诗仙李白(701—762)大约在开元末客游兰陵时写下的《客中作》一诗,其写道:“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首诗中“兰陵美酒郁金香”,郁金香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初春开花,颜色各异,有黄色、白色、红色及紫色等颜色,块根有香气,此句用了味觉、嗅觉、视觉等等形象信息的存储;“玉碗盛来琥珀光”用了视觉形象;“但使主人能醉客”这里似乎听到了诗人在主人家豪饮的场面,把酒言欢,高歌几曲等场景似乎也显现了出来,这首诗可谓用笔出神入化,基本上强调了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信息的存储,让人有如在现场与诗人共醉之感。

虽然每位诗人所使用的形象信息的存储是属于混合型的,但每位诗人所强调的形象信息都是不尽相同的,歌德一向重视视觉形象,他在《诗与真》一书中提到:“眼睛特别是他用来把握世界的感官。”如他的那首《守望者之歌》为:生来为观看,矢志在守望,受命居高阁,宇宙真可乐。我眺望远方,我谛视近景,月亮与星光,小鹿与幽林,纷纭万象中,皆见永恒美。物既畅我衷,我亦悦己意。眼啊你何幸,凡你所瞻视,不论逆与顺。无往而不美!(梁宗岱译)

译者注:《浮士德》第二部第五幕第三场守塔人林叩斯所唱之歌。作于1831年5月。

艾略特则更偏重听觉,他在《观点》一文中说道:“我所称的‘听觉想象’,指的是音节和节奏的感觉,他们远远深入到思想和感情的意识层下,给每一个词赋以生命,下沉到那最为原始的和久已忘记的,回到它的源头,又带着一些新的东西而归,寻找那开始和终结。”被西方评论家称为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式的杰作《荒原》,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划时代的作品。艾略特在《荒原》中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已干涸得像一片“荒原”。《荒原》共五章,分别为《死者的葬礼》《弈棋》《火戒》《死于水》《雷霆的话》,其中《雷霆的话》节选如下:

当火炬映红了一张张汗涔涔的脸

当花园里只留下一片寒霜般的寂寥

当受尽了人间冷酷无情的极度痛苦

尖利的喊声和哭号

牢狱和宫殿以及春天的雷霆

在遥远的群山之上回响之后

他过去活着的现在已经死亡

我们过去活着的现在怀着一丝忍耐

正濒临死亡

这里没有水只有岩石

岩石、无水和砂砾的路

路在山岭间盘旋而上

山岭乱世嶙峋而无水

假若有水我们就会停下来痛饮

在山岩丛中你既不能停步也不能思索

汗是干的而脚又陷在沙里

假若山岩丛中哪怕只有一点水

然而死山龋齿累累的嘴吐不出水

这里你不能站不能躺也不能坐

在山岭里甚至没有寂静

但听得无雨的干雷徒然的轰鸣

山岭里甚至没有远离人寰的幽寂

只有那发红的愠怒的脸庞

从一间间泥土剥落的茅屋门口向你咆哮和嘲笑

……(汤永宽译)

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对嗅觉有明显的偏好,如我国心理学家张耀翔曾对《离骚》中的想象种类的不同予以分类考察,统计结果得到:表:《离骚》中的想象种类统计表

其中,视觉意向有30处,占全体意向的40%;听觉意向有9处,占全体意向的9%;味觉意向有4处,占全体意向的4%;触觉意向有3处,占全体意向的3%;温觉意向有1处,占全体意向的1%;而嗅觉意向多达41处,占全体意向的42%;综合,他对嗅觉意向更加偏爱。

例如《离骚》节选如下:

何所独无芳草兮,

尔何怀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

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

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

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

岂珵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祎兮,

谓申椒其不芳。

欲从灵氛之吉占兮,

心犹豫而狐疑。

巫咸将夕降兮,

怀椒糈而要之。

意思是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你为何总是留恋这个地方呢?现在这个世道太昏暗,人生活在其中也会被弄得眼花缭乱的,谁又能分得清是非善恶呢?人们的是非善恶固然是各有不同,但这帮党人尤为古怪;他们个个把臭气冲天的艾草插满腰间,反倒说香气袭人的幽兰不可佩戴。观察草木都好坏不分,鉴赏美玉又怎能恰当?拾取恶臭的粪土装在自己的香袋里面,反倒说花椒没有香气。我想听从灵氛的吉卦,但心中又犹豫不决。巫咸将在夜里请神降临,而我就准备着美味十足的佳肴恭候神灵。

我国现代诗人江河尤喜触觉,他认为:“可以通过触觉去接触世界,它可以排除主观意念的干扰。不是有意识地去看什么、听什么,而是自然而然地触摸到什么。”

他写了一组题为《触摸》的组诗,其中《造访》节选如下:

我每年都要去看看海

东海或是南海

找个风平浪静的日子

脱了鞋,拿着

泡沫嗞嗞地浸过趾甲

比喝啤酒的味儿舒服

细沙从指缝溢出

一滑一滑走过大圆石头

海在平缓的地方总想亲近你

摸你蹭你

我们退一万步来说,甚至退到动物的视角来说,其实我们最初主要是靠感知觉来认识这个世界的,若是人能完全领悟到其中的精髓,那么写出的诗篇自然是会引起共鸣的,因为感知觉是全人类所共有的。3.2 语词信息的存储

语词信息的存储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以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意义以及事物的关系等为内容的信息存储。语词记忆是人类特有的记忆,也是个体保持经验最简单、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形式。人类的大脑天然具有语词思维能力和进行概念活动的能力。这是因为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为万物灵长,乃是人类在发展成为最高等动物的漫长过程中获得的,因而也就成为人类作为最高等动物的一个重要心理标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随着实践的深入,工具的制造,语言的交流,我们形成了一些思想观念,即便有人想主观排斥观念,那都是不允许的。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观察现实的辩证的途径。”唯有我们具备了这种语词能力,才能够客观、全面、本质地去观察、思考分析各种问题,使之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辩证的味道。

不要认为诗都是以形象信息、情感信息和动作信息为主的,其实语词信息依然重要,若是没有语词信息的帮助,那诗篇无论如何也是不能成形的。一首诗作首先要经过诗创作心理定向阶段、诗创作心理准备阶段、诗创作心理酝酿阶段、诗创作心理豁朗阶段到诗创作心理验证阶段,这五个阶段的每个阶段都要有语词信息的加入。语言是思维与外化须臾不可离的。语词信息的存储量的多少也可反应诗人语言丰富的程度,语词信息也反应诗人思想的深度,诗不仅是言情,它还要说理,即便言情若没有一些思想的加入,那也不会成为一首好诗。

一首诗作中无论如何都要有思想的参与,但更多的诗歌是通过将抽象的思想转化成为形象生动的画面表达出来,其实它只是掩盖了思想的外衣,其本质没有变化。素以语言平易通俗著称,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号的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772-846)在《卖炭翁》中写道:

序:苦宫市也。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取,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意思是说,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以烧炭。他满脸尘灰看上去像是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发白,十个手指都变成了碳色。卖炭所得钱用来干什么呢?用来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粮食。可怜他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心中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气更加严寒一些。夜里下了一尺厚的大雪,老翁清晨驾着炭车沿着被碾轧过的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方向赶去。由于路程太远,赶到人困牛乏日上三竿都没到,于是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息了一下脚。翩翩起舞,飞奔而来的那两个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爪牙。太监手里拿着文书称是皇上下的命令,调转着牛车朝皇宫方向牵去。一车的炭差不多有一千多斤,太监们硬是要赶着快走,老翁拿之也没办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强行的挂在牛头上就走了。

这首诗以卖炭翁卖炭一事生动形象地来表现普遍状况,犹如一个导游沿路在叙说一个关于卖炭翁的故事,描写了卖炭翁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形象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残酷,特别是对贫困老百姓来说是深重的灾难,同时也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即使再生动形象的画面描写,若是没有一个核心的思想贯穿,那也算不得什么好诗。

但也有一些语词信息存储的诗篇基本上很抽象,很少有形象生动的信息在里面,一些哲理诗之类的诗篇就是如此,例如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天问》一诗,这首诗以气势磅礴恢宏,内容广博深邃,构思瑰丽雄奇见长,全篇三百七十余句,一千五百多字,通过不断发问,使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独到的见解。如第一节: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意思是说,请问在远古时期的情境是谁传给我们后代子孙的呢?在天地都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是从哪里开始着手考察的呢?当白天黑夜都还很模糊的时候谁还能揭开了其中的秘密呢?在大气弥漫景象还不清楚的时候是用什么识别物体的呢?为何会安排白天和黑夜呢?阴阳一体衍生万物,哪里是源哪里是流呢?从诗中我们感受到了其所蕴含的凝重的历史沧桑感和深邃的哲理复杂感。

自古以来,诗就有双重功能:政治化和个人化。就表现目的内容而言,一部诗史走过了“重言教、风教、社会功能——重个人情感、审美沉醉(愉悦)——重言教、风教、社会功能”这样的否定之否定的反复循环的道路。冯国荣在《当代中国诗歌发展走向窥探》一书中总结道:

这样的道路有着深刻的艺术原因和社会历史原因。从艺术上来说是由诗人的特质决定的,诗的特质具有反应社会生活给人认识、教育与寄托个人情思给人审美愉悦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任何时候都不会消失。而如果把它看作一对矛盾,则任何时候必有一方居于主要方面(完全平等、半斤八两,就违背了辩证法)。就时代而言,作品总数的主流会有所侧重,就一个作家而言,他的某一具体作品会有所侧重。他的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总和也会有所侧重。我们永远也不会找到一个完全没有侧重的时代、作家、作品。另一方面,很重要的是社会历史的根源:一个时代,一个作家侧重于哪一方面,受到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这位作家的身世遭遇的制约。有的政治统治需要诗人为它服务,有的政治统治希望诗人莫谈国事(如王士禛),有的政治统治荒淫无耻,一味把诗当作精神享乐的工具(如齐梁),有的政治则根本不需要诗,认为诗“玩物丧志”(如商鞅韩非、宋道学家),有的政治统治则比较开明、昌盛,希望诗万紫千红(如盛唐)。有的诗人比较激昂入世,要抒愤懑,论时政,有的诗人则比较消极出世,一味沉醉于个人艺术小天地。

除了政治化和个人化之外,中国自古是一个非常讲究德行的国家,几千年下来,围绕中国每个人心中的一个字是“孝”,同时也可以用一个“孝”字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孝”字连接着中国每个家庭,“孝道”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等,《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者。《新华字典》说:“旧指对父母无条件的顺从,现指尊敬、奉养父母。”所谓“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先”是也。素有“神童”之佳称的北宋诗人汪洙在他的《神童诗》一书里面就写到了关于《劝孝》的组诗:《劝孝》其一为“怀抱想当年,辛勤阅万千。此时非父母,哪得自安便。”其二为“心血为儿尽,亲年不再来。及时勤孝养,岁月苦相摧。”其三为“长大学为人,庭帏教训真。千言并万语,往复费精神。”其四为“堂上具甘旨,承欢色笑陪。有生须竭力,莫漫惜钱财。”其五为“岂有他人厚,恩情似我亲?缘何重妻子,父母厚他人。”其六为“父母无不是,非亲子道乖。圣人还负罪,孝敬自和谐。”其七为“婉容更愉色,下气复怡声。深爱常如此,亲心喜悦生。”其八为“就养晨昏事,何能顷刻离。为言好儿媳,老病要扶持。”其九为“孝行详书史,从来感格神。性真方寸具,莫作负亲人。”

其一是说,怀抱着自己的孩子,想到父母含辛茹苦的当年。如果不是父母当年的辛勤养育,又哪有现在舒适的我呢?其二是说,为了养育儿女心血耗尽,双亲的年华已经不会再回来了。应及时孝养父母,不要等父母不在了才后悔莫及。其三是说,父母从小就教导孩子长大学做人的道理,千言万语,真是不容易呀!其实是说,侍奉父母吃饭要和颜悦色,在他们有生之年尽心孝养,也不要怕费一些钱财。其五是说,哪有对待别人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的人呢?为什么如此疼爱儿媳呢?因为父母从来都如此,同等对待。其六是说,父母做错了事别动则指责,这样有违孝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孝敬父母,家庭就会美满幸福。其七是说,对待父母应和颜悦色,轻声细语,长此以往,父母自然就会活得开心。其八是说,儿媳要早晚殷勤地侍奉公婆,在公婆年老患病的时候要倾心照顾,这样才算得上好儿媳。其九是说,史书上都记载着孝子们感天动地的孝行,孝子们时刻心存孝敬父母之心,切不要辜负了父母的养育深恩。

其实诗歌本来就有重言教、风教、社会功能的一面,在这方面语词信息是非常得利的,在诗歌中语词信息的使用可能有些枯燥成分,但他在说理性成分上较之形象信息、情绪信息和动作信息要强,虽说诗歌要注重美感的享受,但在美感享受的同时也达到了说理的作用,那何乐而不为呢?3.3 情绪信息的存储

情绪信息的存储是以个体经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信息存储。它是某一情景与某种情绪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联系,而且非常深刻。诗人一般都是情感生活非常丰富的,同时对情绪情感也是极为敏感的,它的情绪情感就像火山,随时都会喷薄欲出,随时都有可能受到外界刺激的激发而释放。我们也不能说诗人多情,因为情绪情感是诗创作的动力,同时也是作为诗人的职业使然。

在诗创作和欣赏活动中,情绪情感起着特殊的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也谈道:“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也就是说,情绪情感好比作诗行文的经线,文辞正如内容的纬线,需先有经线而后才能织上纬线,所以行文也要首先确定内容,然后才能文辞通畅,这就是作诗行文的根本原则。

情绪情感信息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可以关涉到诗人自己,也可以是亲人,也可以是社会国家。一般诗人在诗作中存储的情绪情感信息无一不是能深深打动诗人的信息,进而打动读者。鲁迅的“寄意寒心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为何会产生如此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因为他认识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同时也让我们体验到了那种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也正如鲁迅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恋子如何不丈夫”,此刻体验到的是作为父亲对儿女的疼爱,如此亲情也让我们与诗人的距离更加接近。

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的中国现代诗的代表人物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本该成为一名画家,却因为历史的原因,搁下了调色板,拿起了芦笛成为了一名诗人。艾青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8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学习绘画,而且水平也很高,他曾与几个革命的青年美术家成立了一个进步画会,后来由于巡捕在他的房间里搜出了关于列宁的书和一些进步书籍,于是被法国巡捕房抓进了监狱。

从此开始了铁窗、高墙、囚徒的生活。对于一个画家,没有了颜料和画笔何以能绘画呢?进步的思想是无所抗拒的,只要有欲望有需要,思想终究会逃出牢笼,自由飞翔。追梦的少年一条路径不行,还有其他路径可以追梦,只要给他一支笔,一张纸,心灵的思想就会汩汩而出。

艾青于1910年阴历2月17日生于浙江金华的一个地主家庭。母亲生他时难产,生了三天三夜,一个算命先生说他是克星,后被家里人送给了一个名为“大叶荷”的农妇家中寄养(后来艾青写诗时却误记为“大堰河”)。大堰河是个童养媳,农家生活一般是粗茶淡饭,早出晚归,脸朝黄土背朝天,虽然如此辛苦,但她对于小艾青来说还是爱护有加了,经常拥抱他,给他喂奶,算是给了他一切的爱。但他享受不到父母的爱,还经常遭到打骂,他父亲从来都没有好好对待过他,甚至不许他叫父母为“爸爸”“妈妈”,只能叫“叔叔”“婶婶”。常年的痛苦日渐累积,伴随着他的成长。在艾青的《艾青谈他的两首旧作》中回忆道:“有一年冬天,我的妹妹烘火,不小心把火篮打翻了,火烫伤了脖子,痛得哇哇直哭。这件事和我根本没关系,而父亲却打我。那时,我都15岁了,他一直打我,简直使我忍无可忍。我决心反抗,叫他对我有所让步。有一次,他打了我之后,我写了一张字条:‘父贼打我’,他看到了,后来就不再打我了。可见,有反抗他就害怕。”

面对如此生活上的深深的情感体验,有大堰河的爱之深,也有父亲的痛之切,一切都幻化为了灵动的精灵,在纸上跃动。面对大堰河,他写了著名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节选如下: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地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

面对他的父亲,他写了《我的父亲》一诗,节选如下:

……

我的父亲已死了,

他是犯了鼓胀病而死的;

从此他再也不会怨我,

我还能说什么呢?

他是一个最平庸的人;

因为胆怯而能安分守己,

在最动荡的时代里,

度过了最平静的一生,

像无数的中国地主一样:

中庸,保守,吝啬,自满,

把那穷僻的小村庄,

当作永世不变的王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