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陪孩子学乐器,孩子不抵触,学得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9 15:29:30

点击下载

作者:袁泉,于佳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这样陪孩子学乐器,孩子不抵触,学得好

这样陪孩子学乐器,孩子不抵触,学得好试读:

推荐序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孩子学习各种中西乐器的大国。无疑,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提高了全民的素质,为专业院校储备、输送了优秀人才。但在孩子学琴的过程中,仍然存有很多误区,许许多多父母苦于找不到正确的答案,比如现在约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孩子学琴应该怎么定位,他们都能成名成家吗?显然不可能。这些孩子学琴应该定位在造就人、提高人的素质层面上,通过学琴提高他们的情商,使他们拥有一个丰富的、优雅的内心世界,终身受益。

而对待那百分之五左右的要从事音乐专业的学琴的孩子们,要求就完全不一样了。要知道,造就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首先,孩子要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双手的修养、在舞台上神经的承受力等,都必须是上层的。同时,做父母的要有一个人全天候陪同,从生活到学习、练琴全方位管起来。郎朗是爸爸陪出来的,李云迪是妈妈陪出来的。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得到一位“明师”的指导,而不是“名师”,明白的师傅才能教出高徒。

袁泉的这本书比较全面、系统地对孩子在学琴当中碰到的问题给予了回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看得见、摸得着,是一本孩子学琴的指南!

推荐序二

我和袁泉结识于年少,我们是南艺附中的同学,不同的是他专于小提琴,而我专攻钢琴。这次他著书普及琴童家长在教育方面的问题,我很高兴可以为该书作推荐。

不同于很多学琴方面的专业教材,这本书更针对琴童在学乐器、练乐器、考学等方方面面的教育问题提出了有力的解决之道。说到教育方面,袁泉夫妇可以算是一对绝配搭档了。袁泉教琴十几年,夫人教育专业出身,又有多年写作出版的经验,将袁泉教琴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汇聚成一本琴童和家长实用的教育书籍。

在教琴这一领域不乏专业的优秀老师,可是懂琴技又懂教育,还致力于琴童普及工作的优秀老师却很有限。很多家长自孩子3岁时便有心培养孩子的音乐天赋,却缺乏在音乐领域的教育意识。要知道,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乐器,还可以帮助孩子快乐地成长。这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比孩子在钢琴、小提琴等乐器上拿奖成名更有帮助。因为在这条路上能走到巅峰的,毕竟只是极少数。

在国外多年,看了很多国外孩子的音乐教育,回国后又了解了国内琴童的现状,我越来越觉得国内的音乐教育其实与国外并不存在根本差距,而是家长在观念方面存在种种偏差。如果能扭转这些观念上的偏差,相信这些小琴童走向成功的概率会更大,学琴之路也会变得更加顺畅。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学乐器或者准备学乐器,这不仅是一本好书,更是一本家庭必备的实用手册。

值得珍藏!

武晓锋:旅美青年钢琴家,密歇根大学音乐艺术博士。入选美国苹果公司的肖邦工程,成为其仅有的五位钢琴家之一和其中唯一的华人。获得第二届纽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第十届马德里格雷罗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第82届美国音乐家协会钢琴比赛、密歇根爱乐协会钢琴比赛、密歇根大学协奏曲比赛头奖。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人才计划特聘武晓锋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导语孩子学乐器,你准备好了吗

——孩子学琴学了几年,终于还是坚持不下去了;

——这孩子明明很有天赋,很喜欢音乐,却因为在初学阶段走了弯路而不得不放弃学琴;

——每天晚上的练琴时间孩子哭大人吼,母子俩在学琴的过程中互相折磨,到最后学琴这件事已经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有些家庭在经济上本不宽裕,还投入大把大把的钱供孩子学琴,但其实孩子对音乐既没兴趣也没天赋,更没能力掌控;

——抱着想让孩子小升初走艺术特长生的目的让孩子学钢琴,却发现这条路比想象中难走多了;

——为了高考走捷径,家长让孩子从高一开始学乐器参加艺考,最后捷径没走成,反而影响了文化课成绩。

……

每次看到类似的场景,袁来爸和袁来妈都会感叹,如果在孩子学琴之初家长能多了解一点儿相关知识或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或许学琴就不会变成孩子的枷锁、家长的负累了。

说来有趣,我们夫妻俩本身就是从小学习乐器的两个对立情况:

——袁来爸从小学小提琴,后来进入音乐学院附中,直升音乐学院,最终在音乐学院当了专业老师。袁来爸常说,你别以为这条路我走出来了,其实中间也充满了磨难。

——袁来妈从小学二胡,在忍受了4年妈妈吼、孩子恨的练琴生涯后,最终还是放弃了。袁来妈常说,你别以为我放弃了学琴,其实还是收获了很多的。

学乐器,到底让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付出了多少,又收获了多少?可能只有孩子和家长自己心里最清楚。

50%的家长在让孩子学乐器前抱着培养一门兴趣爱好的心理;40%的家长只想一件事:学乐器几年孩子能考几级;余下10%的家长抱着强烈的学乐器目的:通过学乐器让孩子考艺术特长生或者专业音乐学院。

有多少家长在孩子学乐器前就已经想好了下面问题的答案呢?

·孩子在学乐器过程中,除了琴技还要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我应该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老师?

·别人都学钢琴,我的孩子是不是也要学钢琴,还是学习其他乐器?

·在学乐器的同时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行?

·孩子在学乐器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作为家长我该怎么帮他渡过这些难关?

·为了孩子学乐器,在精力上我到底需要投入多少?

·孩子学到什么程度,我和孩子可以统一口径,决定放弃?

……

理清了以上的种种,再决定是否让孩子学乐器,相信可以让家长和孩子在学乐器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目标也会更清晰。

当然,也有些理智的家长在让孩子学琴之初就有诸多疑问,也有计划找个业内人士帮自己解惑,却往往求助无门。

要么,懂音乐的人不懂教育;要么,懂教育的人不懂音乐;乐器行的老板倒是肯说,家长不敢相信;家长想从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那里了解内幕,可专业老师1小时收几百块课时费,实在没时间跟家长坐着闲聊天。

我们愿意花几十、几百块给孩子买书,让孩子受教育;在让孩子学琴之前买一堆CD、DVD,让孩子接受艺术熏陶;不惜花几百块买音乐会门票,让孩子去领悟音乐的真谛……可家长有没有想过,让孩子在接受音乐教育之前先武装一下自己?这样至少可以避免被孩子说:“你凭什么说我?你又不懂!”“我不是音乐教育的专家,但作为琴童家长,我要对得起孩子学音乐的这份心”——抱着这个目的,家长们,开始补课吧!第1章要不要让孩子学乐器

当初,家有一个正在上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先生又是音乐学院专门教小提琴的老师,袁来妈经常被幼儿园的家长抓着问这样一个问题:“你说,我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乐器?”

这个问题真的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不如静下心来从袁来妈的真实体验中寻找一些参考吧!1.当孩子“遭遇”乐器

说来惭愧,我小时候被我妈妈逼着学了二胡,专业的老师、一对一的小课、每天1小时的练习,我在骂声中学了4年,最终还是没能坚持下来,4年的努力付之流水。

我的学琴经历属于琴童中比较常见的,也是很可惜的那一类。

十几岁的时候我感叹:早知道最后半途而废,那4年学琴的时间还不如用来玩,但到了二十几岁真正走上社会,我才发现,虽然我没能掌握高水平的二胡演奏技巧,也没能力在公开场合演奏出美妙动听的二胡曲,但那4年的乐器学习终究让我受益终身。

有句俗话叫“艺术是相通的”。

我从18岁时开始写小说并陆续出版作品,我越来越觉得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对音乐的体验,乃至对所有艺术形式的领悟都是彼此融会贯通的。了解音乐、学习一门乐器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这点绝对毋庸置疑。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电视台工作,作为一名电视编导,在平时的工作中虽然不总是和音乐打交道,但片花配乐、形象片包装、晚会音乐的处理等方方面面的细节工作都让我觉得那4年“烂到家”的二胡学习帮了我大忙。相比从来没有系统学过音乐的同事来说,我对整个节目在艺术上的把握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后来电视台制作了一档《帮你找工作》的职场真人秀节目,我们借助电视这个平台帮应届大学生,尤其是才能出众的职场新人,寻找用人单位。在一场供电公司的招聘中,最终脱颖而出的两个应聘者条件相当,但只能录用一名。公司人事部门的主管考虑再三,最终将录用证书交给了一位姓蒋的同学,原因是他的兴趣爱好一栏写着“会拉小提琴,已取得八级证书”。

我们现场采访了这位人事部门主管,询问他录用蒋同学的理由,他明确表示,在应聘者硬件条件相当的时候,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个人素质。“会拉小提琴,已取得八级证书”代表这位蒋同学多才多艺。他进入单位以后,一些单位组织的文体活动,他可以多多参与,他在小提琴方面的专业技能也能代表公司参加系统内部的文艺比赛,说不定还能帮单位拿奖争光。

类似的录用理由在很多大型国企、事业单位是非常常见的。很多人力资源部门的主管甚至偏执地认为,会一门乐器的应聘者相对素质更高。

我个人觉得,会乐器的人不一定比不会乐器的人综合素质更高,但会乐器的孩子比从来没学过乐器的孩子更自信,更善于展示自我。登台的经历让他们的童年更加丰富,这些孩子也更乐于展现自己的特长,通俗地说就是这些孩子“不怯场”。案例

·琴童丁丁(琴龄13年)·

丁丁目前就读于上海某名牌大学对外汉语专业,他属于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的那类孩子。会跆拳道,会游泳,会围棋,会小提琴,喜欢画漫画、打篮球,还当过中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怎么看都是一个阳光大男孩。用他妈妈的话说:“这小子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学什么都谈不上专业级别。”

高中时,丁丁的文化课在“一本线”左右晃荡,妈妈着急啊!就算勉强进了一本,如果填报的学校普通,专业不热门,丁丁未来的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的。

那时候丁丁妈瞄上了“高考艺术特长生”的招生简章。

所谓高考艺术特长生,是一些名牌大学为组建校级管弦乐团、民乐团或合唱队而专门招收的一批在艺术方面有特长,文化课成绩又不错的高考生。通过这类大学的艺术特长生考试后,孩子就可以获得高考降分或达一本线即录取的优惠条件。

丁丁妈针对几所丁丁文化课成绩擦边的大学,在网上填写了“艺术特长生报名表”,经过初审以后,丁丁参加了艺术特长生的专业考试。这几所学校丁丁分别取得了“高考加10分”或“达一本线即录取”的资格。

因为有了“高考加分”这颗定心丸,在那年的高考中丁丁发挥得不错,高考成绩比一本分数线多出了6分,最终他不仅进入了名牌大学,而且选到了比较热门的对外汉语专业。如果光依靠高考成绩,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进入大学后,丁丁参加了学校的管弦乐团,经常参加演出活动,还代表学校去台湾地区交流演出。后来,他和几个外国学生组成了弦乐四重奏,因为就读于对外汉语专业,外国学生请他当家教辅导汉语。用丁丁妈的话说:“这小子看着干什么都不行,上了大学后居然自己赚钱自己花,连生活费都不用我出了。”丁丁妈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目前,丁丁正打算申请出国当汉语老师,他将那些看起来杂七杂八没什么用的特长、爱好依然填写在申请表格里。

事实上,随着当今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一个发展全面的人是必须要有一定音乐素养的,而学习乐器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乐器学习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必修课。这些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是:每一个孩子一生中至少要学习一门乐器。

现在,你再问我,学了4年二胡且最终半途而废,你觉得值得吗?

我会非常肯定地告诉你:值!绝对值!

想象一下,多年后等你的孩子长大,立足于社会,在某个公众场合,当音乐响起,他旁边的人沉醉在音乐里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钢琴诗人的夜曲总有让人心灵沉寂的力量。

你的孩子在想什么?他或许在想:钢琴诗人?谁啊?夜曲?周杰伦的《夜曲》?2.孩子是学乐器那块“料”吗

说了这么多学习乐器的好处,到底学还是不学,具体到每个孩子、每个家庭,又有完全不同的答案。误区1 我们家没人懂音乐,我们孩子“五音不全”,根本不是学乐器的料

其实,这是一个传统的误解。

所谓的五音不全,是指内听和外唱的不统一,孩子听到了这个乐音,但是唱出来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这主要是由人体发育的自身特点决定的。

孩子的生长发育在“听”“说”部分是以听力技能的完善先开始的。家有宝贝的家长都知道,从宝宝出生开始,我们就不断地对他重复“妈妈”“爸爸”等简单的词汇。大概在6~8个月的时候,孩子可以非常明白地听懂简单、常用的词语。知道你说的“奶”指的是他喝的奶,知道“苹果”是可以吃的东西。但要到1岁左右,孩子才能说出这些词语,而且往往是含糊不清的。有的孩子,尤以男孩更为常见,天生语迟,甚至要到两三岁的时候才能清楚地说出语句。

孩子在音乐方面的表现力也是一样。

一般孩子在2岁的时候就能听懂音乐,但唱的能力要到4~5岁才能完善,这是小肌肉(也称纤细肌肉)定型的阶段,所以孩子在4岁以前唱歌跑调是正常的,他还控制不好和发声相关的全部肌肉组织。

有些家长比较留心孩子唱歌跑调的问题,会从2岁开始有意识地一点点训练孩子,但大多数所谓“我们家没人懂音乐”的家庭会比较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对孩子唱歌跑调的问题听之任之,甚至认为这是遗传,认定孩子就是“五音不全”。

其实,唱歌跑调的现象在幼儿学英语的过程中同样存在。

如果家长送4岁左右的孩子去学习幼儿英语,会发现他往往发音不清楚。你一遍又一遍地重复ear,孩子一遍又一遍学着你的发音方式做出ear的口型,但他发出来的音总是不够准确。有经验的幼儿英语老师会告诉你,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家长不需要太在意,只需要让孩子多听,鼓励他多说,适当地纠正他的发音,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英语口语的发音准确度会大大提高。

为什么我们在孩子学英语的过程中可以有那么强大的耐心培养他发音,在唱歌学音乐的过程中往往就不了了之呢?

主要原因还是家长的不重视。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唱歌跑调有什么关系,大不了以后不唱歌就是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五音不全”的孩子年龄越大越不好纠正,时间长了,孩子会认定自己在唱歌方面存在缺陷,天生唱歌跑调,到了知道害羞的年纪时,他们甚至不敢在公开场合唱歌,这对孩子的自信心是一种伤害。

袁来爸爸就教过这类所谓“五音不全”的孩子,他们在学乐器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把“听”与“唱”的问题同时解决好。在音准的把握上,一点儿也不比其他孩子差。

这不是孩子没天赋,而是家长以自己片面的认识剥夺了孩子可以享受的音乐带来的快乐。误区2 我们家孩子从小就不喜欢音乐

就算是在妈妈肚子里的胎儿,听到音乐也会表现出安静或好动的状态;出生几个月的小宝宝,在听到悠扬的音乐时,也会安静片刻;1岁左右连路都走不稳的孩子,听到动感的音乐时,也会扭扭小屁股、动动小身体;听到好听的儿歌,就算是唱不清楚,小朋友也会嘟嘟囔囔哼上几句;幼儿园里排练韵律操,每个孩子都会跟着节奏扭动身体做动作;几乎每个中学生、大学生都会唱几首流行歌曲,不管他唱得好不好……

——孩子真的不喜欢音乐吗?

袁来妈妈认为大多数家长所认为的孩子不喜欢音乐,是指不喜欢我们大人判定的“高雅音乐”。

在这方面,袁来爸和袁来妈深有体会。

在袁来小朋友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袁来爸爸就有意识地放古典音乐,想提高宝贝对音乐的感知。袁来出生以后,袁来爸爸更是每天定时放一些古典音乐。随着孩子长大,我们发现他对古典音乐根本没有兴趣。你放你的音乐,他当背景声,手里继续干着他喜欢的事情。等1岁多他可以开口说话了,袁来爸爸再放古典音乐的时候,他直接宣布“好吵”!

以小提琴为毕生职业的袁来爸爸当时心都凉了,心说孩子对音乐一点儿也不喜欢,这以后学乐器可怎么办?

袁来2岁的时候,小区里经常放一些我们认为通俗到俗气的“口水歌”,我们发现对于这些“口水歌”,只要听上两遍他就能哼唱出来,音准、节奏完全没有问题。

我们开始反思,孩子到底是不喜欢音乐,还是不喜欢我们为他选择的音乐?

袁来爸爸挑选了很多音乐,有流行的“口水歌”,有经典的流行歌曲,有有趣的儿歌,有动感的舞曲,有高雅的交响乐,有清新的钢琴曲……袁来爸爸陪着袁来一起听,孩子说喜欢,我们就听完;孩子说不喜欢,我们就直接跳过。

在这个过程中,袁来小朋友的喜好是一直在变化的。前两天他还觉得动感的舞曲好听,过两天又迷上了王菲的《传奇》,我们没有刻意让他喜欢所谓的高雅音乐,一切听凭他自己的喜好。

学琴小提示

很多家长常常呵斥孩子:听那些流行歌曲有什么用?浪费时间!更有老师粗暴地判定:喜欢流行歌曲的孩子是品位低下。

其实,孩子喜欢唱歌,愿意听音乐,只要能让他心情放松、感觉愉悦,就已经足够了。

音乐的真正魅力恰恰是因为它可以带来心灵上的感悟。

特别是准备参加中考、高考的孩子,多少钱、多少努力也很难换来他考前心态上的放松。如果一首流行歌曲可以有这么大的作用,做家长的,应该谢谢都还来不及呢!

有一天,袁来忽然说:“妈妈,我觉得SHE的‘我不想不想长大’没有莫扎特的好听。”他之前喜欢SHE的《不想长大》。这首歌曲改编自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他爸爸让他听了两首曲子,他比较之后得出了以上的结论。

现在,袁来还是什么曲子都听,喜欢的就多听两遍,不喜欢的就自动跳过。最近,他又迷上了久石让的音乐,尤其是那首交响乐版的《天空之城》。

对我们来说,袁来是喜欢古典音乐还是流行歌曲,早已经不再重要了。误区3 投入就必须有实质性的回报

有些家长认为:“我花了这么多钱让你学乐器,你要学不好怎么对得起我?”不客气地说,在让孩子学乐器时,抱有类似想法的家长,不是在养孩子,而是在做生意。我投入了成本,就必须有回报,这不是做生意又是什么呢?

乐器这东西,是让人看着眼馋,但掌握起来却是十分费劲的事情。

虽然没有官方统计,但从袁来爸爸这些年的教学来看,10个孩子来学琴,2年之内放弃的约1人,4年之内放弃的约2人,坚持到小学毕业放弃的约3人,真正能坚持到初三完成系统学习的大概只有4人,这4人中以后走音乐专业的最多只有1人。

这些放弃的琴童中,有的是因为孩子实在学不下去;有的是因为课业压力增大,没时间再继续学琴;还有的是因为家长觉得孩子以后又不走音乐专业,没必要再继续学下去……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在整个学琴的过程中不断有孩子在放弃。如果家长在孩子学琴之初就抱着强烈的“收获目的”,那可能会让你失望了!3.家长自测:从学乐器之前开始

袁来爸爸建议爸爸妈妈在让孩子学乐器之前先做个家长自我分析。

首先,衡量家庭的经济条件。

孩子学乐器,购买乐器只是最基本的费用。常年学乐器的课时费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偶尔还要带孩子听音乐会,去参加一些比赛……如果孩子非常喜欢学乐器,而且学得不错,家长可能还感到“有所值”;如果家长在承担经济压力的同时,孩子在学乐器的过程中又一路磕磕绊绊,到最后家长自己先从心理上感到疲惫了。“我赚钱这么辛苦,你一点儿都不知道珍惜……让你学乐器真是浪费……上一堂课几百块钱,你回课回不掉,我这几百块钱就甩水里去了……”家长的这种心态不仅不利于孩子学乐器,更不利于孩子成长。

学琴小提示“你晚上做功课,我电视都不看陪着你”;“你成绩不好,我到处求人替你找名师补习”;“你考不上重点高中,我花钱送你去读”;“你要这个我给你这个,你要那个我给你那个——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看看你,你都回报给我什么了”……

请记住,父母为孩子付出这么多的基础,应该是“我爱TA”,而不是求回报。有人说孩子是父母上辈子的亏欠。因为父母欠了他,这辈子他投胎做你的孩子,来向你讨债。

这年头,花几十块上百块进电影院看场大片,出来后都捶胸顿足喊不值得,何况养孩子这么大的事?

其次,判断家长和孩子精力上的投入。案例

·琴童瑞瑞(琴龄2年)·

瑞瑞妈妈第一次跟袁来爸爸商量上课时间的时候,很费了一番工夫。瑞瑞妈妈翻开随身携带的记事本,很仔细地查看着。“老师,星期六上午不能安排琴课。上午8点瑞瑞要学画画,然后要学蒙氏数学。下午……下午学芭蕾,要到4点才结束,晚上7点开始学围棋。老师,您看星期天上午8点可以安排她学小提琴吗?再晚就不行了,因为她10点钟要上科学课,我带她学小提琴之后马上要赶过去,不堵车的情况下路上还要三十几分钟。下午1点钟她要学游泳,4点是小主持人班……”

天哪!袁来爸爸光听就觉得很累了。

换作其他孩子可能早就罢工了,偏偏瑞瑞是那种热情度很高、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学的孩子,而瑞瑞妈妈原来是高级白领,怀孕后辞职做了全职太太。她把在工作上打拼的习惯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孩子身上。瑞瑞从半岁开始就上早教班,两岁半上双语幼儿园。瑞瑞妈更是有意识地为女儿创造英语环境,平时用英语交流。就连瑞瑞的“学习时间安排表”,也充斥着高级秘书为老板安排行程的味道。

袁来妈妈曾建议瑞瑞妈是否缩减孩子的兴趣班,但瑞瑞妈认为:“我跟那些强迫孩子上兴趣班的家长不同,我们家是孩子自己喜欢,我当然要为她创造条件满足她的兴趣。”

这样“赶场子”似的兴趣学习坚持了一阵,一次上琴课,瑞瑞表现得不够好,上课的时候心不在焉,回课也是错漏百出。瑞瑞妈就冲孩子发脾气:“你怎么搞的?平时在家不是练得挺好嘛!你怎么回事,这么简单的地方都拉错?”

妈妈越发火,瑞瑞越紧张,拉错的地方就越多,到最后根本没办法把课继续上完。看到瑞瑞沮丧的样子,瑞瑞妈当场就情绪崩溃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瑞瑞妈对着袁来妈妈诉苦:“我每天为了她东奔西跑,天天忙得马不停蹄。我车里放着乐扣盒,里面装了饭菜,让瑞瑞在上课的路上吃,我等她上课了,坐在教室外面吃。每天早早叫她起床练形体,她去幼儿园,我忙着整理家。等幼儿园放学,我在路上跟她练英语口语。回家以后安排她吃饭,还要陪她做科学小实验、摆棋谱,看着她练琴,和她一起做阶梯数学,上床前还要给她念英语绘本。晚上把她送上床,我累得都不想跟老公说话了。我做了这么多是为了什么啊?还不是为了她!又不是我想让她学的,是她自己要学的,为什么她不努力?”

瑞瑞妈忘记了一点——孩子永远都是孩子。

不要指望孩子会有成年人的判断能力。事实上,很多成年人对于自己的选择都是不理智的,更何况是年龄还处在个位数阶段的孩子。

孩子对一件事感兴趣,他想去学,这没有错。但如果你把他的每个兴趣都当成人生大事来完成,时间久了,热劲儿一过,他累,你也累,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集体崩溃”。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孩子如此,家长亦然。

最后,家长要摆正心理位置。

家长在让孩子学乐器之初要先分析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你希望孩子只是把学琴作为业余爱好,以后在性格气质上有所塑造,或者希望他通过考级达到学乐器技艺上的某种高度,又或者乐器学习在孩子今后的考学路上起到重要作用……

与家长期望相对应的是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走艺术类专业路线,或者从事相关职业,再或者成名成家。

家长先选好目标,再根据你的目标值对孩子的学乐器道路进行投入。家长先在心里架起衡量的标尺,孩子的学乐器之路才能走得更顺畅。4.用音乐点亮孩子的智慧

希望孩子在学乐器之路上成名成家,毕竟只是少数家长的目标,更是少数琴童可以达成的目标。

那么,我们让孩子学乐器到底学什么呢?学习内容一 用学乐器促进大脑的思维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体的每一个器官、每一块肌肉,都在大脑皮层中有着相应的“代表区”,而手指的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占据着较为广泛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神经中枢都是由神经细胞群组成的。当一个人的双手从事精细、灵巧的动作时,能够激发这些细胞群的活力,使动作和思维的活动能保持有机的联系后相互对应。

因此,手的动作越复杂,越能积极地促进大脑的思维功能。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

在学乐器的过程中,需要孩子手指动、耳朵听、眼睛看、脑子想……这就发挥了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刺激了脑细胞的发育,提高了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听辨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促进了孩子整体智力的发育。

是不是学乐器的孩子一定比没学乐器的孩子聪明?

这方面从来没有科学的确切证据,但音乐本身就像一扇通向人们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窗户”。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通过学习乐器,可以使他较快地找到打开这扇“窗户”的钥匙。学乐器不仅可以让孩子拥有一个广阔的视野,有利于他的智力开发,同时对一个人的文化、道德、情感、性格等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形成往往不易被人们察觉,却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对他的未来和事业起着我们预想不到的作用。学习内容二 用学乐器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学乐器和所有学习一样,首要的是“学”。学乐器的时候孩子要集中注意力,听懂老师说的内容,掌握演奏技巧,并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将技巧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到了下节课,在回课的过程中老师会发现孩子还有哪些欠缺,并通过专门的练习强化演奏技巧,直至孩子完全掌握。

我们将这个过程投射到孩子的文化课学习上——孩子要在课堂上学到老师新教授的知识点,回家要通过做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到了考试的时候孩子会暴露自己的不足,老师再通过练习强化所学知识。

现在的家长大多从孩子0岁起就开始早教,蒙氏数学、幼儿英语、分享阅读层出不穷,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已经可以掌握简单的加减法,认识几十到几百个汉字,到了幼儿园大班家长还带孩子报名幼小衔接班。

经过这么多早期教育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往往对老师所教的知识早已驾轻就熟,真正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已经是小学三年级以后的事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一、二年级考满分的孩子到了三、四年级反而表现出学习能力差的问题。

学琴的过程几乎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过程。新教授的技巧要怎么掌握,两只手要怎么配合,怎么解决音准、节奏的问题,这些东西除了老师教授,更多的是要孩子自己去体会、去发现、去解决。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孩子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琴上遇到的问题,他在学习过程中将会感到更加轻松,因为解决问题的技巧他都掌握了,而这些“学习点”是彼此相通的。学习内容三 用学乐器培养孩子的韧性

在学琴的过程中,孩子遇到“坎儿”是必然的。手型控制得不好、技巧掌握得不够、演奏得不熟练……种种问题几乎贯穿孩子学琴的始终,怎样越过这些沟沟坎坎,需要孩子的毅力和克服问题的决心。

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琴本身就是一种挫折教育。案例

·琴童孟威(琴龄5年)·

无疑,孟威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用他妈妈的话说,没看他怎么学就考满分了。老师喜欢、家人宠爱、学得快、长得可爱、个性坚强,孟威常常在同龄孩子中扮演“领头羊”的角色。

孟威小小的人生实在是太顺利了,自然而然养出了骄傲的毛病。

一开始,孟威在琴行学了3年小提琴,妈妈感觉他学得不错就将其转到了袁来爸爸这里学琴。因为之前老师较为散漫的教学方式,孟威的基本功非常不扎实。改毛病、稳固基本功成了他的重点功课。

那时候,孟威满嘴都是意见,“为什么非得这样拉?四指能够到,为什么要换二把位?为什么要拉得慢一点儿?我可以拉得更快。我不喜欢这首练习曲,我觉得我这样处理也行……”

自信心膨胀的直接结果就是——自大。

袁老师决定给孟威一个下马威。你觉得你可以拉快是吧?我们来比一比,到底谁可以在拉得清楚的基础上拉得更快。你觉得你四指可以够到的情况下不用换把位?袁老师特意挑选了一首练习曲,让孟威自己体会到底是换把位拉得轻松,还是用手指头努力够音更准。你觉得你对乐曲的处理更好?同样的曲子,老师来演奏,让孟威自己感觉哪种方式更动听。

说白了,就是用近乎欺负小孩的方式打击孟威的自大。

经过一段时间师生间的“较量”,孟威觉得老师说得的确有道理,老师在小提琴演奏方面的确有能力,他对老师渐渐信服了。借着这个机会,袁老师跟他彻底地谈了一次。

谈话的开篇,袁老师告诉孟威:我知道你是一个优秀、自信的孩子,你觉得你比同龄人要能干,那么我也把你当成一个有足够判断力的成年人跟你进行这场面对面的沟通。

那场谈话袁老师坦诚地告诉孟威,他基本功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彻底改正,会影响他今后学琴的进度和最终可以达到的程度。改毛病就像在一张已经画得乱七八糟的纸上重新描绘美丽的色彩,比在一张白纸上画画更难。而他身上的那些小毛病大概需要1年的时间才能彻底改掉,这中间所要面对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最终放弃学琴。袁老师同时告诉他,只有克服困难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经过那场长谈,孟威下定决心开始改正自己基本功方面的问题。用他的话说,他想做一个真正的勇者。

孩子就是这么简单,他像流动的水,你给他多大的容器,他都能填满,重要的是你想把他装在什么样的容器里。

像孟威这样自信心爆满的孩子通过学琴可以磨掉他骄傲的棱角,培养他的韧性。而有些怯懦胆小的孩子通过学琴反而可以培养他的自信。学习内容四 用学乐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案例

·琴童小鑫(琴龄6年)·

小鑫刚到袁来爸爸这里学琴的时候还不到6岁,袁来妈妈至今仍记得她下楼梯时的小模样——先右脚下一级台阶,再把左脚放在同一级台阶上,右脚再下一级台阶,左脚再放下来,再迈右脚……她的动作很慢、很稳,在她的身上看不到6岁孩子的活力。小鑫妈妈总是抱怨,这孩子性子太慢了!

学了一阵琴,袁老师发现小鑫不仅性子慢,性格也很内向、不爱说话,即使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声音也小得跟蚊子一样。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她显得特别安静,甚至安静到让人忽略她的存在。每次拉琴拉得不好,她就默默掉眼泪,袁老师看了心疼得不忍心批评她。一段时间之后,她学琴的进度明显慢于同期的其他孩子。

袁老师跟小鑫妈做了交流,发现小鑫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既没有优秀到成为同学的榜样,又没有差到成为老师的焦点。她不大参加班级活动,甚至她自己都觉得自己没有人家“好”。小鑫妈特别着急,怕女儿继续这样下去会变得自卑。

针对小鑫这些问题,袁老师特别把她的琴课时间安排在一个初来学琴的小女生前面。袁老师还悄悄给下一堂课学琴的小女生妈妈打了电话,拜托她们每次能提前10分钟到达上课的教室,这样和小鑫上课的时间就有了10分钟的交集。

接下来,袁老师开始善加利用这“10分钟的交集”。

小妹妹一到,袁老师就鼓励小鑫:“你好好拉,表演给妹妹看,让她知道如果像小鑫一样努力,以后也能拉得跟小鑫一样好。”

袁老师先把小鑫放在了“榜样”的高度上,使小鑫自己也想起到榜样的作用。她练琴明显努力多了,回课的效率也渐渐提高。

感觉小鑫有了明显的进步,袁老师和小鑫妈商量让孩子来一次登台表演。利用班级六一儿童节的表演机会,袁老师为小鑫排了一首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曲子。小鑫妈还买了一束花拜托小鑫的班主任,希望在小鑫表演结束时,请班长上台献花,就像真正的大师级演奏家上台演出一样。

一切安排妥当,谁知临到上台表演前两天,小鑫打退堂鼓了。她害怕表演得不好,害怕同学取笑自己,死活就是不肯演了。

这可怎么办呢?

小鑫妈决定先在家庭范围内举办一个小小演奏会,请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舅妈、表哥堂妹等一干亲戚欣赏小鑫的表演。大家都夸小鑫演奏得不错,堂妹还嚷嚷着也要学琴。这次家庭内部表演给小鑫注入了信心,让她大胆地走上舞台向同学展示自己的琴艺。表演结束后,当班长捧着鲜花祝贺小鑫演出成功时,孩子脸上的笑容是那样自信、骄傲。

自那次演出后,小鑫对学琴的兴趣明显提高,主动跟袁老师交流学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小鑫妈说她在班上也活跃起来,还当上了文艺课代表,参加了学校的合唱队。

其实,你说小鑫表演得真有那么出色吗?

未必。

在孩子的眼中,别人会某项技能,我不会,那这个人就是出色的。哪怕他会的技能是爬树、是遛狗,在孩子的心目中,这样的伙伴就是很棒!

当小鑫拿着小提琴走上舞台的那一刻,她就是舞台的主角,是全班同学注目的焦点。对于小鑫这样性格内向、长期处于被漠视状态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恰恰是这样的注视。小鑫妈安排班长在演出结束后为她送花,正是把小鑫推上了更高的台阶,让她真实地感受到:我也可以很出色!我也可以很棒!

学琴小提示

一块小小的砖头可以击垮孩子全部的自信,一级不算高的台阶也可以打开孩子视野的全新高度。就看你给孩子的是砖头,还是台阶。学习内容五 用学乐器打造孩子的合作意识

现在的孩子能够拥有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作为80后、90后独生子女的孩子,6个大人围着一两个宝贝的家庭现状让孩子习惯了成为永远的中心人物,他们觉得所有的一切都理所应当围着自己转。

任性、脾气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与人合作能力差……已经成为大多数孩子心理品质上的弱点。而与人合作的能力恰恰是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不管孩子学的是钢琴、小提琴、古筝、二胡,还是其他乐器,要想让孩子的琴技达到一定程度,父母不妨为他创造一些合作的机会。

现在,一个班级学乐器的孩子至少有五六个,有的班级甚至有一半的孩子学习了乐器。如果家长真的想帮孩子找到表演上的伙伴,是绝对可以实现的。

如果孩子学的是民乐,可以为他组织一个小型民乐团,三四个孩子就足够了;如果孩子学的是小提琴,可以请同班同学中学钢琴的孩子一起演奏;如果孩子学的是钢琴,可以给班里的合唱比赛伴奏,也可以几架钢琴来场齐奏……家长可以请教琴的老师帮孩子们简单地排练一下,借助六一儿童节、新年联欢会等机会让孩子为老师和同学表演。有些学校开设了民乐团、管弦乐队,这就更简单了,家长可以直接把孩子送去参加排练。

哪个声部该强一些,这一段更突出哪种乐器;我要等你演奏完这部分再起音乐;你的乐器怎么和我的融合到一起,你演奏得太快了我跟不上;到底谁的节奏不对,谁的音不准……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排练中一定会出现。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乐器,这么多的声部,如果没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是绝对无法演奏出优美乐曲的。孩子只有通过不断练习,不断磨合,直到解决好所有的问题才能顺利演出。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让他们明白:“我不可能永远是最强音,有时候我的退让、协作才能让整个乐曲的演绎更完美。”

现在的孩子已经被强化了太多的个体行为——艺术考级、在各类比赛中拿名次、领舞独唱……我们鼓励孩子张扬个性,却一再地忽略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忘记了,孩子总归要走出家庭、走进集体、融入社会,特别是成年后越往“高处”走,越需要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这也是现在的野外拓展训练在白领阶层、企事业单位越来越流行的原因。

与其日后在孩子即将走入社会或者已经在与人合作的问题上撞得满头包,我们再去向他灌输合作意识,不如从现在起,利用学琴这个机会,为他创造合作的平台,把协同合作的“种子”种进他小小的心田里。

如果孩子在学琴的过程中可以学到以上几点,即便他没有在学琴的道路上走到最后,即便他半途而废,他收获的成果已足够他受用终身了。第2章如何培养学琴的“兴趣”

——宝贝,你看,这是钢琴,能弹出声音的钢琴,你想学吗?

——宝贝,这位叔叔拉小提琴是不是很帅啊?你想不想学?

——宝贝,要是你会弹琴,就能像你们幼儿园老师那样演奏曲子了,你愿不愿意啊?

我们总是喜欢用以上类型的提问开启孩子学乐器的大门,像是设了一个圈套,把孩子圈进去,也把我们自己套牢。

著名钢琴家刘诗昆曾说:“中国学钢琴的孩子全球第一。”如果再加上学古筝、小提琴、电子琴等其他乐器的孩子,中国的琴童数量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

导致这种局面当然有很多因素:有较为功利的原因,希望通过学琴让孩子在未来的考学就业道路上有更多的机会;也有家长的缺憾,因为自己当年条件所限,想学而没能实现,所以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弥补;更多的是从众心理,别人家孩子都学乐器,要是我们家孩子不学,就会输在起跑线上。

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琴?

袁来爸妈建议家长遵照以下提问,像做心理测试一样在心里画上钩钩或叉叉。1.学乐器,兴趣重要吗案例

·琴童孟孟(琴龄5年)·

孟孟6岁第一次到袁来爸爸这里学琴时,脑袋一直是朝左上方拧着的。这摆明了他不想学琴,袁来爸爸为避免又一个孩子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精力,特意花了一下午的时间跟孟孟和孟孟妈交流。

袁老师刚开口问了一句:“你是不是不想学琴?”

孟孟就扯着嗓子喊起来了:“我不想学小提琴,我要吹号,我妈非让我学小提琴。”

孟孟妈又扯着嗓子叫回去:“学小提琴以后考学能用上,拉起来也比较帅。”

显然,学小提琴并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家长权衡后的选择。即便家长的选择是正确的,但孩子不愿意,在学琴的一开始就产生逆反心理,最终结果肯定是一门乐器也学不好。

袁老师先了解了孟孟想学吹号的真正原因,原来学校有个鼓号队,他看到高年级的男孩穿着队服站在队伍的前方觉得特别帅,于是萌生了学吹号的想法。

找到了事件的起因,袁老师开始有针对性地化解。首先,他告诉孟孟,想学吹号?可以,但需要等几年。吹奏类乐器对肺活量、气息以及上牙的整齐度都有一定的要求,6岁的孩子肺活量有限,气息控制不好,而且还没有完全换牙,不适合马上开始学吹奏乐。袁老师诱导孟孟,可以先学小提琴,在乐理、乐感等方面打好基础,等大一点儿再像高年级的哥哥一样学吹号。

孟孟觉得袁老师说得有道理,跟妈妈约定10岁以后学吹号,然后欣然开始学小提琴。后来,孟孟告诉袁老师,他不学吹号了,要坚持学小提琴。原来他发现吹号是一群人在表演,而拉小提琴是他一个人表演,一群人观看。他觉得拉小提琴更有成就感,决定对学习小提琴这件事从一而终。

学琴小提示

在与孩子出现矛盾时,做家长的不妨以退为进。我们先退一步,与孩子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地带”,有些并非原则上的问题可以采取中庸的解决之道,这样问题往往就可以迎刃而解,比僵持不下要好得多。

家长和孩子之间有时候就像拔河一样,你进我退,你退我进。我们是成年人,大方一点儿先退一步又有什么关系呢?

何必跟小孩子计较。

像孟孟妈这样用自己的决定来代替孩子兴趣的家长不在少数。更有一类家长与之相反,他们完全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到毫无原则的程度。案例

·琴童亮亮(琴龄1年)·

亮亮妈领着亮亮来学琴的时候神采奕奕,见到袁来爸爸就迫不及待地表示:“袁老师,我们家孩子是自己要求学小提琴的。他就喜欢小提琴,就想学,我们还犹豫,他说他的生日愿望就是学小提琴,所以我们就送他来了。”

旁边的其他琴童妈妈羡慕得不得了:“啊呀,你的孩子真好,哪像我们家孩子是硬逼着来的,每天都要我连哄带骗。”

羡慕吧?

对不起,你羡慕得太早了。

虽然没有官方统计数据,但以袁来爸爸教琴多年的经验来看,来学琴的孩子分为三类:

第一类超有兴趣型琴童约占琴童总数的20%,100个来学琴的孩子中约有20个在正式开始学琴之前兴致勃勃,而这20个孩子在学琴1个月之后还能保持兴趣的约有10人,3个月以后还保持高度兴致的约有5人,坚持4年的练习依然兴致不减的琴童大概仅剩2人。这2人中,如果琴童和家长都能坚持下去,可以考虑走专业路线了。

袁来爸爸教琴17年,学琴学到第五年每天坚持练习2个小时以上,对小提琴兴趣依旧的孩子只有2个,其中一个目前已经进入专业音乐学院附中,另一个准备报考音乐学院。

就学琴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国内学习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的年龄集中在5岁左右,对于这个年龄的幼儿园小朋友来说,尊重他的兴趣学琴似乎更加不切实际。

袁来小朋友某日从幼儿园回来后声称他要学钢琴,袁来妈妈细问了以后才知道,原来幼儿园新来了一位实习老师,对他特别好。这位老师上音乐课的时候边弹钢琴边带他们玩游戏,还让他当“领头”的,基于“爱屋及乌”的情感,袁来小朋友决定学钢琴。

之后没多久,袁来爸爸去幼儿园参加亲子同乐会,演奏了几首小朋友喜欢的曲目,马上有几个孩子跳出来奶声奶气地说:“袁来爸爸,我要学小提琴,我要学小提琴……”

如果再找个拉大提琴的爸爸去幼儿园演奏,相信又有孩子想学大提琴了。

之前提到对学小提琴超有兴趣的亮亮在3个月之后对学琴渐失兴趣,1年后父母决定放弃学琴。

学琴小提示

是否让孩子凭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所学的乐器?不,这要依照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对于6岁以前没有明确自我主张的小朋友,还是应由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学琴的具体事宜。

·对于已进入小学,养成一定学习习惯的孩子,家长不妨带孩子多接触几种乐器,带他一起欣赏音乐会,让他直观感受不同乐器的音乐魅力。最后,由家长给出建议,和孩子商议后共同决定是否学琴以及选学哪种乐器。

·对于10岁以上有一定自我主张的孩子,不妨把他们当作成年人看待,告诉他学琴之后将要付出的劳动和收获的成果,让他们自己选乐器,做到自己对自己负责。2.兴趣、父母、老师,谁才是神话的缔造者

其实,在学乐器的过程中,兴趣的流失几乎是必然的。每天练琴1小时和每天疯玩1小时,这两个选项摆在孩子面前,相信后者绝对是大多数孩子的选择。

保持孩子在学乐器过程中的兴趣,这本身就是学乐器的关键所在,这当中需要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一些“策略”。案例

·琴童小小(琴龄3年)·

小小属于琴童中的第二类——盲从型,妈妈让我来学,好吧!学就是了。

因为本来就对学琴没有什么兴趣,对枯燥的练习就更没兴趣了。小小曾经问袁来爸爸一个问题:“你知道世界上最难听的曲子是什么吗?”

袁老师一脸茫然,小小认真地告知:“是练习曲!”

诚然,有的练习曲的确比较枯燥,但练习曲的存在就是为了让练习者通过系统的、针对某项技术的练习,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提高相应的手指技巧。就好像语文课里大量的阅读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数学课里不断地演算是为了掌握运算技巧和公式,英语课背单词默课文是为了扩大词汇量一样,练习曲就算让人觉得再枯燥,还是得练习。

那在日常的练习中如何调动琴童的兴趣呢?

袁老师想出了在教材上做调配,将简单、枯燥、易学和有难度的曲目综合搭配起来让孩子练习,甚至刻意找些孩子熟悉的儿童歌曲充入练习曲中。家长会发现,对于自己熟悉的曲子,孩子练起来会比较有积极性,进步也会比较快,对于生涩的练习曲往往掌握起来比较慢。将二者融合起来,既保证了技巧的练习,又保持了琴童的兴趣。

除了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做调整,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下面有几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家有琴童的父母不妨试一下。方法一 找机会让孩子“显摆”一下

学了一段时间后,家长不妨找机会让琴童“显摆”一下。鼓励孩子参加演奏活动,在舞台上展示才能可以提高琴童的自信心,调动日后学琴的积极性。这种演出场合可以是班级联欢会,也可以是亲友间的小型聚会,家长觉得不起眼的展示机会很可能会成为宝贝自信心的来源。尤其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不管演奏得好与坏,能站在众人面前展示自我,本身就是跨越式的进步。家长要懂得欣赏,适时鼓励。

学琴小提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既然是演出,就要按照正规的演出步骤来。

·演出前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演出服。

·演出时保证演出曲目的完整性。

·家长要像欣赏正规音乐会一样欣赏孩子的演出。

·在演出结束时报以热烈的掌声,最好为他献上一束花(或者孩子喜欢的小礼物),祝贺演出成功。

不要以为这样的方式太矫情,这是对琴童辛苦练习的尊重,也是对家长教育付出的肯定。方法二 重要的是“我们进步了”

学琴过程中的沟沟坎坎一定会降低琴童学琴的兴趣,特别是碰到练不好或者回课回不掉的曲目,孩子会沮丧、发脾气、失去信心,这都是常见的现象。

这种时候,如果家长也在旁边着急:“你怎么到现在都练不好?”“你怎么搞的?”“你到底有没有按照老师教的练?”“你怎么这么笨啊?”……家长的负面情绪会让孩子更急躁、更没有信心,对练琴没有任何帮助。

遇到这种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比较这个月与前两个月的进步,比如家长可以试着说:“宝贝,上个月你十六分音符连奏还弹不好,现在你已经弹得很熟练了,只要认真练习,妈妈相信你可以做到的。”帮助孩子体验进步、体验成功、体验学乐器的快乐,让孩子对学乐器充满信心,这是保持琴童学乐器热情和兴趣的最佳、最积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学琴小提示

孩子和家长的情绪要成反比。

在教育方面遇到问题,孩子露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家长就要紧张起来,帮助孩子一起去面对。反之,遇到困难,孩子已经急了,甚至已经失去信心了,家长就要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屋子已经失火,第一步不是重建家园,而是灭火,切忌煽风点火。方法三 一起去听音乐会

这里提到的音乐会不一定是高端音乐会,也可以是当地音乐学院举行的学生音乐会。受地域、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可能每个有孩子学习乐器的家庭每年都有机会去欣赏几场高端音乐会,而且很多正规的音乐会也不允许小朋友进场。那么,欣赏一些相对专业的音乐会对于初学乐器的小琴童来说也是可以的。

陪着孩子一起欣赏音乐会,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氛围,积累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与音乐产生共鸣。

但是,请不要带着极大的功利性。

袁来爸爸在听某场音乐会的时候,旁边坐着一对母女,女儿大概八九岁的样子。妈妈不停地在女儿耳边小声嘀咕:“你看人家手怎么放的。”“你看人家怎么弹的。”“你看人家……”结局必然是旁边坐的听众烦了,孩子也烦了。连欣赏音乐会都抱着学习的目的,下一次你再提听音乐会只会让孩子觉得有心理负担。

请注意,音乐会门票钱从来不包含大师班费用!从音乐会中学习演奏技巧是在专业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人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是小琴童听音乐会的附加条件。3.几岁学乐器正当时观点1 3岁开始学琴

网上有传言,欧美、日本等国的孩子3岁开始学习钢琴、小提琴。

学琴,尤其是学钢琴、小提琴,真的越早越好吗?

未必。

3岁孩子的理解力、注意力、耐力和动手能力都存在很大局限性。有孩子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5岁以前的小小孩年龄差几个月,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会差很多,这是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造成的。

同样上1小时琴课,5岁的孩子可以学1小时,3岁的孩子可能只能学半小时。说得俗气点儿,你交了1小时的钱,孩子只学了半小时,从家长心理层面上来说,可有点儿亏啊!而且过早的强制性学习,孩子不能完全理解所学的乐理知识,久而久之会扼杀他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再想挽回可能更难。

其实从幼儿生理心理发育来说,2岁半~3岁半是孩子音乐启蒙的最佳年龄。其间完全可以不通过乐器学习,而是在各种音乐游戏,如儿歌、舞蹈、韵律体验等“玩”的过程中,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到4~6岁时再开始进行乐器教育。

孩子能不能开始学习乐器,具体判断标准有三点:

·手、手指、手臂的发育程度符合学习乐器的要求。

·孩子的注意力能保持15分钟以上(最少不能少于10分钟)。

·能遵从老师的指令,做相应动作。

以上所说的“不少于10分钟的注意力”是指孩子在学习、工作,甚至是自己不感兴趣的某件事上的注意力,绝非游戏时间。

有的家长说:“我们家孩子可以保持1个小时的注意力,坐在那儿动都不动。”

袁来妈妈窃笑:“你说的是看电视的时候吧?”

不要以为孩子看电视时可以坐着1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不动,就代表他在学琴或者进行其他学习的时候可以维持10分钟的注意力。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动画片、广告,中国的电视播放每秒25帧,跳动性非常大,孩子长时间接触这些画面,容易对思维造成影响,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身体、心理和智力发育正常的孩子通常到5周岁都可以学琴(吹奏类乐器除外)。如果孩子的理解力等各方面能力的确比同龄孩子强,可以稍微提早半年的时间。案例

·琴童元宝(琴龄1年)·

元宝妈妈原本打算让元宝从4岁开始学小提琴,在决定学琴之前,元宝妈妈特别观察了他在课堂上的表现。

元宝上幼儿英语的教室采用的是单向透视玻璃,俗称单面镜,家长在外面可以看到教室里的情况,但孩子们看不到外面的家长。元宝妈妈通过观察英语课上孩子的表现,发现元宝对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可以保持10分钟以上的注意力,对于不感兴趣的课程往往注意力不集中,一会儿摸摸这儿,一会儿看看那儿。

其实,这种情况在幼儿园小朋友的身上还是比较常见的,元宝妈妈决定延后3个月再考虑让元宝学琴。

这3个月的“缓冲期”不是平白度过的,元宝妈妈要求孩子每天从幼儿园回来做一项功课——复述幼儿园一天所学所玩的内容。

对于4岁的幼儿来说,要记住一天中发生的事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他不仅要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还要有一定的归纳整理能力,并且将它们变成自己的可靠记忆。

开始的时候并不顺利,元宝只能记住一小部分的内容,甚至回家以后完全不记得在幼儿园里玩了什么、学了什么。元宝妈妈有针对性地帮孩子整理线索,你们吃了点心以后干什么?有没有画画?画了什么?某某老师今天带你们玩什么了?

通过每天的复述,元宝能记住的事越来越多,在幼儿园的专注力也越来越好。元宝妈妈再一次观察了他在幼儿英语课上的表现,最终决定在孩子4岁3个月的时候开始学琴。

3个月对于人生来说也许很短,但放在孩子身上,却是非常有必要的等待。观点2 10岁再开始学琴

有3岁就想送孩子来学琴的,也有家长提出疑问,为什么要5岁学?我等孩子大一点儿,到了八九十来岁,学习能力更强一点儿再开始不好吗?

的确,孩子年纪大一点儿,学习能力会更强,但钢琴、小提琴这类乐器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以中国目前的教育状况看,孩子在学前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没有作业、考试的压力,可以保证练琴的时间。进入初中后课业压力增大,孩子用来练琴的时间有限,进入高中以后伴随着“高考”这顶巨大的帽子,不是想走音乐专业的孩子往往会放弃一切课余活动专攻文化课。这类因为挤不出练琴时间半途而废的例子比比皆是,实在太可惜了。

另外,学前期是孩子心智开发、技能训练的好时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手指的柔软度会慢慢降低,所谓的“童子功”就是从幼儿时期锻炼出的基本功。

说得通俗点,成年人的领悟力一定比孩子强,但真正学起琴来,未必比孩子的进展更快。很多琴童家长陪着孩子学琴、练琴,初学时期还能指导孩子,渐渐地就力不从心了。小小年纪的孩子更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比成年人这块使用了N次且已经含有一定水分的“老海绵”吸收得更多、更快。

如果你打算让孩子学民族乐器,如二胡、古筝、琵琶等,可以等他上小学以后再开始,这类乐器往往用4~5年的时间就可以取得不错的进展。从8岁左右开始学习,可以兼顾孩子的领悟力、身体条件以及学习时间等多方面因素。

至于吹奏类的乐器,袁来爸爸的建议是10岁以后或者年龄更大一点儿再开始启动。吹奏类乐器对肺活量、气息的掌握以及上牙的整齐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长号等乐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

有些小学搞鼓号队,本来教得就不规范,孩子鼓足气一个劲儿地吹,吹出了声音才是王道,结果一个个吹得面红耳赤。更有甚者,有些学校为了举办某个活动或者欢迎上级领导的检查,让孩子们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孩子回家后出现疲惫、头晕、倒头就睡且很难叫醒的症状,这些都是长时间错误练习导致的不良后果。

特别提醒:吹奏乐中错误的演奏方式会改变孩子的面容,影响孩子正常的生理发育,家长要特别留心。

学琴小提示

在学琴之前必须确认的几件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