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字在指尖流淌:写作心理自疗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0 14:00:00

点击下载

作者:黄鑫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让文字在指尖流淌:写作心理自疗课

让文字在指尖流淌:写作心理自疗课试读:

前言

在深圳莲花山上漫步一小时之后,我决定回家,动笔写这本书。

回家的路上,我踏上一座木桥,遇到晨练的邻居夫妇。彼此寒暄,然后我们讨论起给孩子吃零食还是不吃零食的问题。我说不吃零食孩子才能长好,丈夫听了马上转头责备妻子:“就是你给孩子吃多了零食!”妻子开口与丈夫争辩,我拍拍妻子的肩膀,走过了木桥。

其实,也许换个场合,我会大谈吃零食的种种好处,说出妻子的想法。因为,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错,更没有标准答案,而在我这里,总有正反两种态度,如同“紫霞”和“青霞”,是我内心纠结缠绕、互不相让、永远要决一死战的孪生仙子。

不过我的内心决斗转化为外在行为,不是去跟人吵架,而是我把“仙子们”放在纸上,让她们在写作的战场上,一决高下。

写作,是我救助内心冲突的良药;作品,是使冲突合而为一的圆满。

我内心的“紫霞”和“青霞”刚才为写不写这本书吵了一架,她们争执的焦点是:“这是一本教人写作的书,还是心理自疗的?”如果是教人写作,为何在书中没有多少写作的技巧?假如是心理自疗,又说什么“让文字在指尖流淌”?并且,最重要的是写作需要教吗?

或许,写作根本不需要教。

如果你想写作,写就是了,有才华自然写得出,没才华就别死拼。这种事情,应该如同爱上一个人,要不言而喻才有味道吧,教出来的难免做作。

但是不是又有一种可能,写作不仅需要教,并且可以教。

每个人的内在,都蕴含了作家的潜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作家。根据我自己写作和心理治疗中的经验,写作人人可为,只是这些方法你未必知道。许多人只有成为作家的梦想,而不懂成为作家的方法。实际上,一个识字的人,只要遵循一些简单的方法,进行相应的练习,持之以恒,就能学会写作,创作出优秀的原创作品,而且还能疗愈心灵,发现自我。

我决心分享这些方法,立足于写作与心理自疗的交叉点,写作这本书。

写作的根源在潜意识

七岁那年,我站在二楼天台,盯着家属院熟悉的风景,脑中忽然窜出一些词汇。我抓住它们,写下一首小诗,兴冲冲地拿到学校,递给语文老师。老师问我:“是你写的?”我说:“是。”老师看了看,说:“不是你写的。这里面有基辛格,你怎么会知道他?”

老师不清楚,那个时期,爸爸每天下班带《参考消息》回家。爸爸打开报纸看正面,我坐在他的对面看反面。小小年纪,熟读国际要闻。别说基辛格,连英国、法国、前苏联那些长得拗口的人名,我都叫得出。

就这样,我人生初创的作品,被语文老师否定了。

中学的时候,我迷上了武侠小说。所有金庸的作品,都看了七八遍。我与同学合编武侠小说,给江湖人物起名字,“谈禅”“静影”“谢子矜”“孤竹青青”……我的人物一长串,我的梦想豪情万丈,可惜,我的考试成绩很平庸。父母整日盯着我写作业,写小说的可能,连躲在被窝里都别想。

到了大学,我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读书,可以名正言顺地写作了吧。然而,教授们高深的学问,老师布置的必须阅读的高大上的名著,让我无限自卑。仅凭自己这点水准,敢奢望写作?继续修炼十年二十年,恐怕都不配拿起笔吧。

大学毕业后,我进了报社,写了一些新闻稿,也写下不少广告稿。不过,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写作。

很惭愧,我自身的成长经历充斥着想写,很想写,却写不出来的失落。

我学习了多年写作的技巧,却无法提笔成书;我写了几部小说的开头,不过没有后续;我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写出少量的文字,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最后,我总算写出来一本小说,但是无论如何,写不出第二本……

学习心理咨询后我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这些情况,不是写作“技法”的问题,而是与我内在的心理有着紧密关联。某些东西堵塞了我的创意,可能是我的情绪、思维、行为,或者亲密关系,以我未曾意识到的方式,压抑了我的写作能量。

心理层面堵塞我的东西,不在意识的表层,而归属于潜意识。

潜意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处于我们心灵的极深处。潜意识包括不在我们理性中的一切,大于我们智力的极限范围。弗洛伊德把潜意识看得比意识重要。他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是潜意识的,人的行为动机主要来自于潜意识。

席勒曾经回答他的朋友说:“如果理智过于紧密地检查已源源不断流到门口的意念(潜意识)——这显然是不好的——它确实就阻碍了心灵的创造力。孤立地来看,一个意念可能是相当无意义和极端大胆的,但是从随之产生的一个意念中就有可能获悉它的重要性。或许在于对其他同样荒谬的意念的配置中,它能够提供十分有用的联系。理智不能够评判所有这些意念,除非先保留它们,再从与其他意念的联系上来考虑它们。”

假如你愿意从心理视角理解写作,学会写作,突破创意的瓶颈,那么你必须相信潜意识的存在,必须让潜意识自由地流动起来。因为写作的根源在潜意识,而不在意识。作品的诞生,不依靠意识进行评判和分析,而是在意识范畴之外,依托于不被日常理性掌控的潜意识形成和产生。

你要相信潜意识能够帮助你,创作要依靠潜意识,那是你的记忆宝藏,有你最原始的情感、人物、事件、情境以及它们互相勾连的关系。原始记忆是你存在于世的核心,深刻创作的母题。

多萝西娅·布兰德(Dorothea Brande)总结了在写作上潜意识与意识的分工。

潜意识自由丰富地流动,打开记忆的宝藏;意识控制、联系、辨别潜意识提供的素材。

潜意识给艺术家提供所有典型化的类型——典型人物、典型场景、典型的情绪反映;意识选择、决定哪些可供使用。

潜意识是害羞的、难以捉摸的、不易控制的,但是学习利用它,甚至引导它,则是可行的;意识是爱管闲事的、固执己见的、高傲自负的,但是通过训练,使它臣服于先天的禀赋则是可能的。

写作心理自疗

本书就是要教会你理解和使用你的潜意识。令潜意识这个宝藏,充分地为你所用,不再被压抑、封印于你的心底。

写作具有心理自疗的功效,心理自疗反过来激发写作。

我把自己结合写作、心理自疗、内观禅修的实践,以及中国古典文论、心理治疗理论而使用的方法,称之为“写作心理自疗”。

我运用这个方法写了三本书,其中《女性心理成长自疗课》作为专栏发布时,是豆瓣阅读心理专栏订阅量最高的,出书后,长期占据当当网女性心理类图书销量的冠军。我把方法分享给“写作心理自疗研修班”的学员,过去不曾动笔的学员们,写出了诗歌、散文、短篇小说……我在本书每一章的第三部分,分享了学员的作品,同时还邀请到五位国内顶尖的心理治疗专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点评。

弗洛伊德说:“我们写作的最主要目的是要满足自己内心的某些需要,而不是为了别人,虽然当别人看到了我们的努力、认可了我们的成就时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满足感,但写作终究还是因为自己内心的碰撞,是为我们自己而写。”我深深地认同他的观点。认为写作首先是自疗。你要依靠自己疗愈自己,而不是外在的什么神仙或救世主。

人生有两种视线:向内看和向外看。向外看,把注意力放在外在的人、事、关系上,获得自我所需要的安全感、掌控感、自尊或者爱。而向内看,是把注意力放回内在,关注自我内心的知觉和建构,照见自身的丰沛,令灵魂安住于心。写作促使人把视线从外在的世界抽离,转而凝视内在。

即使你如显微镜般地描摹外在的景物,然而从本质上,你还是在向内看。因为,向外所见的一切,皆如一面镜子,仿佛照见了你内在的什么。写作帮助你从外在喧嚣的世界,把迷失的自我找回来,回到辽远的心灵故乡,与之再次相遇相拥。因而,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人内在自体重建的过程。

写作心理自疗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告诉我们,文学作品诞生的内因是——潜意识、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本能欲望的升华。他认为文学作品和精神分析共享潜意识材料,如梦、幻想等。他的自我分析,他的治疗实践,都对写作与心理自疗做了深入且持续的探索。

自我心理学派对人类心理发展儿童期的观察,阐述儿童时期对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防御机制的作用,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和自我认同概念,都对我理解作品和人格,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

客体关系学派冈特瑞普提出“退行自我”的概念,被通俗心理学以“内心小孩”的概念广为传播,让我了解到想拥有源源不断的创作活力,其奥秘是滋养“内心小孩”,保持写作的本真。而温尼科特的真自体假自体、过渡空间等理念,又为我指明了产生艺术的心理空间在哪里。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提供给我“生命之树”的自体修复意象,由破碎到成熟整合的内聚性自体,使我同步当代精神分析与现代文学的足迹,与时俱进地理解了现代人空虚孤独的心理问题的根源。

另外,格式塔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强调的简化功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概念,正念认知疗法的理论和方法等,同样对我影响深远。

写作心理自疗的理论来源,还有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论诗话,以及写作学、叙事学、哲学描述论等。

以上内容,在后面的具体章节,我会详细讲解。总之,在我看来,作家是可以教出来的,心理创伤是可以通过写作来疗愈的。写作的过程,是自体重建的过程。只要你学会理解和使用你的潜意识,就可以通过写作疏导情结,达致个体与自我深层的连结;也能够凭借自疗激发创作,收获独一无二的原创作品。

当然,心灵疗愈的过程漫长而艰难,以上所谈,实际上是“写作心理自疗”三阶段的第一阶段。

我关于“写作心理自疗”的整体构架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现自我篇”——通过自由书写的练习、个人自传的写作,来发现自我,确认自我。

第二阶段,“亲密关系篇”——通过给爱人写信的练习,爱情小说的写作,来修复亲密关系,以及各种人际关系。

第三阶段,“家庭家族篇”——通过对家庭人员的访谈,家族传记的写作,来获得家庭系统的平衡,修通对死亡焦虑。

这三个阶段,是人的内在心理修复过程,也是作品由单薄到厚重的过程。

本书的结构

本书是国内首创“‘成为作家’写作心理自疗研修班”课程的总结和深化。

研修班连续十二周课程,以“写作+心理成长团体”的方式进行。

相应的,每一章节的结构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的讲课”。以我在写作班课程的授课课件为底稿,内容包括目标工具、检查分析、入兴贵闲、情绪情感、关系人际、身体感受、自动思维、上瘾行为、自我认同、自恋自尊、价值金钱、自我照顾等。

第二部分,“问答互动”。包括学员的提问及我的解答,学员在课堂上现场五分钟自由书写的文字等。

第三部分,“作品点评”。十二篇写作班学员的原创作品,五位特约督导陈向一、李小龙、李孟潮、胡赤怡、吴和鸣老师从写作的视角、心理学的视角、心理学与文学的结合、写作与心理治疗的结合等方面出发,对作品进行点评,呈现出国内顶尖心理治疗师的精彩论述。此部分分为作品本身、创作反思、作者简介、专家点评四部分。另外,五位特约督导也应邀自由书写了他们本人的简介,我把这份独一无二的简介,放在了他们最后一篇作品点评的结尾处。

另外,我穿插了四篇“课间篇”:在课程初始阶段,我写的《给写作班学员的一封信》;我根据汉语文学创作和精神分析理论及实践,设计了写作班的团体模式,这在国内尚无先例,我据此写出了《写作心理成长团体》一文;李小龙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自体心理学与文学创作》发言稿;课程结束后,学员写给我的《以此心换彼心,始知相忆深——致黄鑫老师》。

致谢

首先,我要感谢胡赤怡博士对我的鼓励与支持。无论课程还是本书,对我而言曾经都仅仅是个梦想,没有胆量去实现的梦想。正是胡博士的推动,才让我斗胆开启这项事业。胡博士不仅亲自担任写作班的特约督导,还对本书的成稿提出专业深刻的建议,没有这些帮扶,就不可能有我今日之梦想成真。

其次,我要感谢“‘成为作家’写作心理自疗研修班”课程的合作方,深圳市海之梦心理中心的张红云老师和我的老同学许新颜。不管构想多么精妙,都需要现实的平台来支撑。张老师和徐老师就像给了新人一个洞房,给了产妇一个产房,提供海之梦这个包容的容器,使我得以与写作班的学员相遇,进而专心“分娩”我的作品。我也要感谢写作班的全体学员,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我是因为你们而存在的,你们的反馈和作品,给了我工作的方向以及专业的自信。感谢李园、徐双、张茜涵、陈妍、章小青、谭启燕、郭亚妮、吴洁等同学辛勤整理李小龙老师的讲课稿,保留了老师与课程的精彩碰撞。

同时,我也感谢我们的特约督导李小龙、李孟潮、陈向一、吴和鸣老师。李小龙老师把自体心理学与写作紧密关联,带我深入领会了二者的精妙。李孟潮老师向我提出“写作心理自疗”三阶段的建议,令我茅塞顿开。陈向一老师以“家庭治疗”大家的深厚功力,做专业编辑的细致工作,令我惊叹。吴和鸣老师六年来对我倾囊相授,老师的教导如春风化雨,不着痕迹却印在本书的每一个章节。

另外,我还要感谢本书以及拙作《女性心理成长自疗课》共同的编辑,中国铁道出版社的徐丽娜女士,丽娜认真仔细地校改和富有创想的提议,都使得作品增色十分。

最后,我尤其要感谢我的父亲母亲,父母大人曾经微信联名“荒坡/月琴”。在课程开展到一半的时候,母亲忽然视网膜脱落,目不能视物,但是为了保障我安心完成课程,父母直到母亲住院手术成功,出院在家休养,方告知我消息,并嘱我课程完毕后归家不迟。父母对子女的深恩厚爱,实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我唯有在这里望天祝祷:愿父母身体康健!无灾无病!

还有许多亲朋好友的支持,恕我不在这里一一提及。感恩所有与我有缘的有情众生!

诚挚地鞠躬致谢!

黄鑫于深圳莲花山下课间篇一给写作班学员的一封信

亲爱的学员,你好!

当你阅读这封信的时候,已经踏上了写作心理自疗的道路。

在这一刻之前,你一定曾经有过成为作家的梦想。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梦想黯淡了,当然或许更加鲜明。无论如何,抓住梦想,承认自己曾经有过的初心,是你的起点。

从现在开始,你将进入系统的课程训练。课程的目的,是帮助你实现成为作家(或者充满创意的艺术家)的梦想。身为指导老师的我,需要提醒你一些注意事项。

写作是动词,你必须亲自去写,不断练习,除此之外,别无捷径。

毫无疑问写作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但这是理想、承诺和自我实现的努力。

不要期待从写作中获得的都是乐趣。写作诚然有时会让你感觉愉悦,但在更多的时候,它会让你厌倦,特别是开始写了一两周后,你可能觉得所有的练习都非常无聊。当你不喜欢做练习时,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完成练习。用行动本身,去截断你的疲倦、沮丧、不耐烦,以及其他许多心理和生理状态。

成为作家的过程,是自体重建的过程。要记住,你既不是通过写作来寻求欢乐,也不是通过写作来受罪,而是通过写作,来获得原创作品,发现自我,以及疗愈自我的。

坚持每天15分钟的“自由书写”,每周2小时的“入兴贵闲”,并且时常进行检查分析。所有自动出现的问题,其答案也会在某一时刻,自动地浮现于你的脑际。

无论你选择任何时段,确定之后,就要坚持,每天在同样时段自由书写。无论你正在做什么,到了这个时段,都放下它,迅速开始。这是我们的课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要求。

你需要把“自由书写”与“入兴贵闲”的时光,看成一段特殊的时光来尊重它、保护它。为自己保留这样一段时光,不是自私的,而是智慧和爱自己。去告诉所有关心你的人,让他们知道你正在做什么,以避免被干扰或者被打断。

为了强化“成为作家”的目标,我鼓励你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见,而不是过度交谈。“写大于说”是你的法则。

随着课程的进展,你会发觉自己越来越喜欢某些人,而讨厌另外一些人。你会热情地对某人或者某些人提出建议、评判和分析,这些,都把刚刚转向内在关注的你,重新推入人际互动的漩涡。你要时刻提醒自己,从关系中收回能量,回到对自我的觉察上来。

作品督导须紧扣作品,包括被督导作品和你在督导现场写出来的文字。伙伴之间以作品互相印证、品味、回应、共鸣,因为作家是靠作品说话的。

写作的结果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与众不同的。并且这些独特的结果,将持续地以你预料到或者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方式,从此改变你的生活。

没有人能够预言未来你将写出什么,我们所有人能够做的都在当下。如果你能够活在当下,让事物按照本来的面目呈现,那么其余的一切,将顺其自然而来。

期待你的作品!

让我们共同努力!

黄鑫第一课目标工具

在我看来,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只要你具有写作的动机、写作的能力、付诸写作的行动,你就是个作家。第一部分我的讲课目标

一些人聚拢在一起,为什么而来?你阅读这本书,又怀有怎样的目的?

是什么样的心愿,让学员们投注宝贵的时间和金钱,来参加写作心理自疗课,组成一个学习的团体?

首先要明确,这个团体的目标是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偏离它的时候,不至于跑得太远。

写作的目标如下。

成为作家

一个人并非要参加什么协会,才能成为作家。作家这个古老的行当,对于任何职业、任何身份的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在我看来,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只要你具有写作的动机、写作的能力、付诸写作的行动,你就是个作家。也就是说,一个识字的人,只要想写作,能写作,正在写作,他就是作家。

本书及我们的课程,针对希望成为作家的人展开。如果你根本不想写作,没有写作的动机,不渴望写作这件事情,那么即使是大罗金仙,也无法让你学会写作。因为任何成果的取得,都取决于你的发心。

你有多强的发心,就有多大的改变。老师的作用,只在帮你推波助澜,而你是水流本身。所以,请先问清楚自己这个问题——想不想成为作家?

自我心灵的疗愈

鲁迅先生一再告诫学习写作的人,不要相信那些“小说作法”之类,因为写作本身“法无定法”,所有的小说技巧、情节安排、人物描写,在初创者使用的时候,可能产生举世公认的伟大作品,但是当人们视它为圭臬,依葫芦画瓢,认为只有那样写才是“好”,不那样写就“糟糕”时,这种技法已经流于糟糕了。

本书的重点,并不在于教授写作的具体技法。根据我的经验,学习写作的人,遇到的许多困难,并不是技巧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决定一个人能否写作,并且持续写作的,是此人的潜意识,而不是意识。我们着力于帮助你看到自己的潜意识,了解和使用你的潜意识。本书的特点,就是基于精神分析视角的写作心理自疗。

我们通过“自由书写”,让潜意识流动起来,进行心灵排泄;通过“入兴贵闲”,宠爱内心的小孩,进行心灵滋补;通过检查分析,使潜意识变得清澈可见,不再那么隐晦难懂。坚持这些练习,你将发现自己发掘到了“创作的金矿”,拥有了可以创作、持续创作的神奇魔力。

打破创意瓶颈

创造性的工作既带给人原创的乐趣,也令人饱受创意枯竭的折磨。课程针对的不仅是想要写作的人,还包括那些成熟的画家、音乐家、设计师、科学家、企业主管、家庭主妇……所有想要表达创意,却卡在创意瓶颈的人,都适用本书中的方法,解除自身的危机。自由书写

在学习写作时,我们运用的三大工具包括:自由书写、检查分析、入兴贵闲,它们是让你学会写作的基本工具。做起来非常简单,关键是你必须亲自去做。此节,我们先来介绍自由书写。

简单地说,自由书写就是快速记录下自由联想的内容。

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在进行精神分析工作时,发现和使用的一种方法。

起先,弗洛伊德用催眠对他的病人进行治疗,但是当病人从催眠状态清醒过来时,似乎忘记了在催眠中发生的事情。于是,弗洛伊德由催眠术改为自由联想。他一生在思想上有许多创新,唯独在使用临床工具上,只有这一次变更。

自由联想是介于清醒状态与催眠状态之间的一个心理模糊地带。弗洛伊德不仅终生使用自由联想治疗他的病人,还将之运用在自己身上,进行著名的“自我分析”。

所谓自我分析,就是记录下自由联想的内容,包括昨夜的梦,前天的活动,真实的或想象的对话等,然后对记录下的内容,进行分析。弗洛伊德在父亲去世几个月后,开始进行自我分析。他坚持这种做法,42年一天不断,直到1939年去世。

运用自我分析,弗洛伊德走出了丧父之痛。他划时代的巨著《梦的解析》,正是从他的自我分析中精选出来的。他不仅在心理治疗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还被认为是德国的散文家,获得1930年法兰克福歌德文学奖。

我们的课程,从令弗洛伊德受益匪浅的自我分析开始。

我将“自我分析”拆分为“自由书写”和“检查分析”两大工具。

首先来看自由书写。

自由书写的具体做法如下。

独自待着,尽量保持放松的状态,不说话,不阅读,瞬间的一闪之念,会自行出现在你的脑海。

允许它们出现,快速而不加评判地把它们记录下来。无论多么琐碎、离题、不合理、不连贯、不得体,想到什么写什么,记录下你脑中闪现的一切。

自发、诚实是它的精髓,把什么都放开,让理性退居幕后,只要记录就行了。

自由书写的要点如下。

给自己设定一个固定的时段,时长15分钟、20分钟……多长时间都可以,到了那时,无论你在做什么,都停下来进入自由书写。

用简单的文字起头,从当下的意念写起。

一开始也许会很不顺利,但就算力不从心也无所谓。

快速不停地写,别担心错别字,标点符号,词不达意等。

别想着合乎逻辑,别思考,别期待,想到什么写什么。

抛开成见,狂野自在,无拘无束,拼命向前,尽量多地写,一直写到你不想写为止。

不重读,不删除,不评判,对自己写的过程,越少留意越好。

一切只与当下的你息息相关。

你的目的不是写出不朽的文字,而是写下任何文字。“写”是你唯一的目标,写出来的东西,只是“写”这个过程的记录而已。

虽然不晓得最后的结果怎样,但你依然坐在桌前说:“我有写出世界上最烂垃圾的权力。”

练习自由书写,你要竭尽所能回到初心。初心,指的是你的能量未受社交礼节、内在防御阻挠的地方。我们总是生活在第二手、第三手想法的世界里,思索再思索,取悦他人,远离自我。自由书写是要与你初始的灵光直接联结,呈现灵光一闪的反应,把所见所闻如实地记录,而不是你认为应该见,应该感受的那些。

我个人的习惯是每天早晨六点起床,不刷牙,不洗脸,打开电脑,直接开写。一口气写下两千字后,休息片刻,进入一天的生活。

对我而言,自由书写是日常必须要做的事情。打个粗俗的比喻,身体需要每天早晨大便,自由书写就是“心灵的排便”。一觉醒来把脑海中积存的碎片,一股脑儿地排泄出去,精神上感受到的,是如释重负的轻松愉快。

同时,自由书写也是进行写作的预备练习。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一个致力于写作的人,每天一定量的文字练习必不可少。写下来的那些,可能与我将要创作的作品毫无关联,但是它令我保持与文字的亲密。在我需要调用这些文字时,才会毫不生疏,得心应手。

另外,每天进行自由书写的练习,还是擦拭心灵镜面的工作。自由书写是赤裸的,它帮助我擦掉虚假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模糊,暴露出自我的真相。这或许不是我想要呈现于外的面貌,但却是我作为一个人,如其所是的真实样貌。

比如,前几天一位朋友来电,约我出门吃饭。我不想出门,回绝了他。他淡淡地“哦”了一声,挂断电话。然后,我发现自己不安起来,想打电话给他,邀他出来吃饭,但是这么快就反悔,不合适;我手指发痒,想刷微信;又心烦意乱,想抓起一本书翻看。把这些动作都克制,我进行了一段自由书写。

写的过程中,一个问题被提了出来:“为什么回绝他,让我这么紧张?”我的思绪任意流淌,答案在自由联想中慢慢冒出来:“他是我万一穷困潦倒时,最有可能借钱给我的人!”

遇到这个答案,我感到震惊。原来,选择自由职业,当一个作家和心理咨询师,看似逍遥自在,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有那么强烈的不安全感。发现自己的这个阴暗面,我心里固然有些不快,但是,看到真实的自己,我感觉更有力量了。

一旦自我的真实样貌变得清晰,我发现了自己从未承认过的好恶。原来喜欢仙人掌,却在客厅摆了发财树,喜欢红色,却继续穿身上这件总感觉不对劲的紫色上衣。自由书写意味着我不断审视自己,带领自己,全面探讨自己的生命。在探讨的过程中,发现“我的感受如何”“我想要什么”“我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以及“我是谁”。由此,我对自我不再持模棱两可的态度,而是形成明确的自我认同。

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知道了“我是谁”,有了明确的自我认同感,我就触摸到了自身存在的核心,能够决断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的发问,掌控自己的人生。我开始不再把别人想要我做的事情,置于我想要自己做的之上;不再畏惧别人的批评,不会动辄逃之夭夭;我学会听从自己内在的声音,按照真实的感受,做我想做的事情。在内心深处,我体会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感。

分享一段我的自由书写笔记。

不能跟淘宝较劲了,今早上去基本上就是付款,不去琢磨买还是不买,往真实里面说,所有我看中的,都可以不买,对于我的生活,毫无影响。所以不买是对的,那么为什么要纠结买不买呢?因为有欲望,物质的欲望在那里,需要被满足。既然如此,知道不是出于穿衣服的需要,而是出于购买占有物欲的需要,则不超出支付范围的情况下,满足自己就是了,这样省得那么多纠结的时间,用来干点更有趣的事情。满足就好了,满足吧。满足了,就爽了,是吗?

写作班学员现场五分钟的自由书写。

焦虑、紧张、恐惧。夏日炎炎,阳光明媚,很开心每周将独自出行2小时,滋养心灵。来之前吵架,来之后平静。天空飘过五个字,那都不是事。斯文背后的暴怒,灵魂被禁锢太久需要出来释放、飘荡、晒晒太阳。关系对于个体的影响是,它可以滋养你,也可以毁灭你。寻找贴近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起高中睡前想象麦田的那一幕。(林旭玲)

我是一只小鸟飞在天空中,迎面飞来一架飞机,我好怕撞上我。

远处湛蓝的蓝天白云,无限宽广,彩霞似金色缎带,融化了我,我心神往,外婆,她应该在那里,伸出温暖的双臂,我看到彩霞中的外婆,慈祥微笑看到我,伸开双臂想拥抱我,我想奔过去。我浑身的钱、地位、现在的物质像一根风筝线拉在我腰上,我挣不脱,我其实在挣扎,又不愿扔下,又想奔向外婆。

远处外公也看着我,外公他有点内疚,他扔了我母亲,如果不是我母亲的奶奶捡回我母亲小生命,我就永远不可能来到这个世界。女性在我生命中是重要的,男性是背叛,是抛弃,是仇恨。我讨厌我外公,他怎么能如此残忍、无情,对我外婆没有温情、爱,用烟杆头打我外婆……(书乐)

自由书写的基本要求。

每天15分钟。

自己选定固定的时间,到时间必须写。

要么成功,要么放弃,没有退路。

这是我们课程最重要且无条件的要求!

自由书写与意识流小说

当你进行自由书写的时候,你已经在半梦半醒之间,开始意识流小说的创作了。

意识流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人的意识活动是以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心理时间的概念。而弗洛伊德通过他的临床实践,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这些理论观点,为作家提供了新的感受世界的视角,以及思考写作的方法。

意识流小说是在现代哲学与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特别是弗洛伊德倡导的精神分析,为意识流创作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和创作灵感。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她强调“内心真实”,认为现代小说创作不应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要描写生活的内在真实。按照那些“微尘”坠落到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这其实就是自由书写。

我们来欣赏一段伍尔夫的意识流作品。“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墙上的斑点》

另外欣赏一段写作班学员的自由联想笔记,这是她在旅行的路途中,坐在大巴上随手的记录。“今天去情人崖,海水和珊瑚交替,颜色宛若薄荷巧克力,海泡犹如星图,无声地读着命运。忽然下起了雨,纷纷扬扬飘落进海里,大海的呼吸频率变急,雨水迷蒙了眼睛,枝叶摩擦粗粝。沿着峭壁往上,便看到了以前的神殿:坐落在崖边,海风呼呼地飞越头顶,摇撼所有的松树枝,内庭却如空气蛹一般无声无息。雪白的大理,空空的长廊——一步一步沉寂,迎向长木祭台。若是血红色的祭服,一定无可言说地凝结有壮烈的美丽。礼毕,便去两翼的亭子里洗净,从围栏的镂空缝隙,瞥见海天一线,古人如同石像一样无言站定。风止,便拂袖信步,消失在鸡蛋花夹道的小径,一尘不染的衣襟。”

——立里《走在路上》

意识流描写中,作家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隐蔽的冰山下的潜意识的世界,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迁移等方式,呈现动态的、无逻辑的和非理性的潜意识流动。如同马勒的乐曲,是一曲曲心灵深层的史诗。

共时性的启动

在你运用三大工具完成每天的练习时,有些事件“说曹操,曹操到”似的,跟你的写作同时发生了。你心想事成,好事成双,或者屋漏偏逢连阴雨,祸不单行。总之你发现一些有意义的巧合——两件事情几乎同时发生,它们之间找不到因果关系,但却相互呼应。这种无法理喻的现象,被荣格称为“共时性”。

荣格说共时性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事件的某种意味深长的巧合,其中包含着某种并非意外的或然性东西。从“心灵母体内部”与“我们外在世界”甚或同时从这两方面跨进意识形态。

直白点说,就是有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邪门”地巧合了。其中一件事情是内在心理期望的,所谓在“心灵母体内部”;一件事情是“我们外在世界”的,也就是外部环境;它们不可思议也无法用科学解释,在大约相同的时间发生,然后被我们意识到了。

一旦你通过自由书写,打通自身创造力的渠道,就容易感到某种超出“小我”掌控的变化,在你的身上发生,你甚至产生与万物合一的超验经验。此时,你越放松,越对未知持开放的态度,越对大自然抱有敬畏之心,就越能看到共时性的展现,并从中获益无限。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向往写作,这种强烈的内在愿望,驱使我求学于南京大学作家班。但是大学毕业后进入报社,却不是我理想中的写作状态。直到学习心理治疗的第二年,我开始有了创作的欲望,写出第一本小说《草人》。这本书出版后,我陷入无法写作第二本书的瓶颈。

这时,吴和鸣老师从武汉来深圳讲课,我第一次去听老师的课。课间,老师问我在做什么工作,我说写书,老师要我拿给他看。他接过书后没有多说什么,事情似乎就这样过去了。

上吴老师的课,我觉得自己遇到了求学道路上最重要的老师,我想跟从老师学习心理治疗,可是,又想写自己的第二本书。是放弃写作,深入学习心理治疗?还是继续写作?我陷入矛盾中,两种渴望在内心交战。

后来,我看到宗萨仁波切在北大演讲的光碟,有位学生问他:“如何找到老师,尤其是我的根本上师?”他回答:“念《金刚经》,一遍遍地念,让你的上师找到你,而不是你满世界地去找他。”

我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是要人专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一遍遍重复地去做。这样,你的愿望会散发出强大的信息,被属于你的那个老师感应到。你的老师会来找你的,而不需要你满世界去找他。所以,你只需要持续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好了。

我不再纠结于选择心理治疗还是写作,而是开始埋头创作我的第二本小说《白骨波罗蜜》。写到第四章时,吴老师再次来到深圳。他见我的第一句话是:“黄鑫你的新书哩?拿来给我看。”

我从未跟他讲过自己在写新书。居然被他这么问!老师看了我写的新书,第二天问我:“愿意去武汉吗?跟我合作,研究写作与心理治疗?”

原来,吴老师一直在研究写作与心理治疗的共通之处,他早有个愿望,找位正在写作的人,共同研究这个课题。所以,向我发出了邀请。

对我而言,这真是奇妙的“共时性”!我内心的渴望——跟老师学习心理治疗,兼顾写作,和外在的事件——老师邀请我去武汉,有意义地巧合了!

仿佛是宇宙中某种不可思议的能量,帮助我扩大愿望,解决矛盾,成就理想。

我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是2010年的春天,老师坐在布艺的沙发上,手里举着“好日子”牌香烟,对我说:“只有一个条件。就是你要写出一本书。不是有我吴和鸣的名字,而要你黄鑫名字的书。”

转眼间,六年过去了。此时此刻,我正在实现与老师的约定,写作这本书。我感到心头火热,千言万语,凝聚于此。感恩吾师!

荣格派心理学家赫伯卡(Hopcke)归纳出共时性现象的四个特性。

第一,事件互为因果,而不是单向诱发的结果,或者人为地有意安排;

第二,事件时常成为人内心的深度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只在事件发生之初,并不一定会永远持续;

第三,共时性事件的内容,通常以象征的形式出现;

第四,共时性的现象总发生在我们生命的转折点,共时性的故事常成为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故事。

当一个人带着要发挥自我创造力的真诚渴望,去付诸行动时,整个宇宙都会随着他的脚步前进,帮助他实现愿望。要“共时性”发生,有两个要素非常重要,即“真我认同”和“真心渴望”。

学者Coelho说:“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完成。”在我的例子里,“真我认同”产生于我埋首写作第二本书时,我收回了向外寻求的目光,触及我的初心,回到自己的位置,以真实的行动做自己的事情。而“真心渴望”,则是一种强大的呼唤。当我发出真诚呼唤时,整个宇宙都联合起来帮助我,机会的大门就此对我打开。第二部分问答互动

问:自由书写时写不出东西,怎么办?

答:写的时候不要对自己有所期待,不要试图操控思维和文字,接纳本真。面对无知和黑暗,把一切都放开。不想过去,不想未来,只是记录当下。

问:自由书写的时候我没有太多思考,处于一种催眠的状态,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不知道这样是不是正常?

答:这样很好。自由联想介于催眠与清醒之间,过于清醒并非写作的最佳状态。不过你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写作环境的私密安全,不要轻易地被人惊扰;第二,写完后给自己一个过渡时段,一个人继续待几分钟,然后再出门见人,回到现实世界。第三部分作品点评

有多少爱毁于控制

作者:安

是落雨的天气,席地坐在天台的屋檐下,凝神端望着屋前不远处清清淡淡、随意笼住群山的雨雾和流云出神,心中和脑中都仿佛被腾空了,像是赶在了季节的前面进入了冬季,草木都已枯败,只剩一片萧索的土地,空落落阴沉沉,生不出一抹绿,也不接受雨丝的浸润。

云雾散漫地移动着,模糊不辨轮廓,不必须成为怎样的形状,所以它们是自由的。如果能够像它们一般自由,该多好!

可生而为人,从降生的那一天开始,就被缠绕进各种牵绊。春蚕结茧,也不过用去一个季节,用不着漫长的等待,就破茧成蝶,漫游于草木间。相对于它,人的一生是漫长的,结着看不见的茧。

就像我的出生,是背负期待的开始。而期待是有方向的,有幻想中的既定轨道,在期待中,像我这样的生命,造物主赐予的手和脚、心和眼只是实现期待的工具,是不允许有关于生命的主张的。我不是我,亦没有人看见我,我宛如一只洪荒中的蚂蚁,他们用期望架起唯一的桥梁,通往他们梦寐以求的目的地,我的所见所识,仅限于桥梁之上的风景。唯有小心翼翼,唯有亦步亦趋可以保全那个曾经还不够壮大的自己。被严控的人生,没有选择,桥下是滚滚的洪流,纵身而下就会被淹没,被洪流裹挟着卷向不可知的远方。对于一个孩子,这不可知是无法承受的恐惧,所以唯有屈服。

爸爸有着未竟的人生梦想需要实现,但是在评估了难度以及所需要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后,心有不甘地放弃了。“人生不够成功是自己造成的”这个现实,于有些人是难以面对和接受的,所以需要转嫁。“都是因为你们母女的拖累,”成为最容易捏就最无懈可击的借口,用以自欺欺人。

爸爸毋庸置疑的压倒性的气场,就像夏日里暴雨前浓密层叠的乌云和笼罩大地的低气压,逼迫得人胸口发紧,柔弱的妈妈失掉所有抵抗,心虚就范。因为我们是拖累,只有我们摘下拖累的帽子,才有可能被爱。所以你要发光,你要用你的奋发扫清我的屈辱,为我平反,让他,以及所有嘲笑我们的人们自扇耳光,了解他们今日的愚蠢。

他们善于期待,期待使他们成为天然的驯兽师。而我需要卖力表演,博得无休无止的喝彩,当掌声与喝彩声响起,当人们投来欣羡的目光,我就会得到爱的犒赏。他们也会赞美我,喂养我,使我看起来是个得到满足的快乐的小孩。如果我停止表演,如果我试图学什么无用的泳技,如果我试图跃下他们架起的桥梁,他们的寄托就会摔落在结实的水泥地面上,而这一切都是我的过失,我必须因此而羞愧负疚,因为我辜负了他们的爱和喂养。

穿着爱的外衣的控制,分明缠绕得我喘不过气。而我也因他们终日的训练而爱上表演,失去掌声、失去喝彩都使我极度恐惧,仿佛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