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视角下的危机管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9 21:41:09

点击下载

作者:王金桃,贺岩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系统视角下的危机管理

系统视角下的危机管理试读:

作者简介

王金桃,博士,副教授,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会员,上海市现代设计法研究会理事。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访问学者,瑞典延雪平大学国际商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术交流和讲学。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危机与风险管理、动态定价、供应链风险管理,及企业管理与技术创新方面进行过系列的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为上海政府部门与大型企业集团、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与顾问服务。

内容简介

本书从理论上探讨如何提高系统的危机管理能力。建立了危机系统分析及危机演化理论,讨论了系统应对危机的应急组织动态设计理论,较全面地论述了危机管理中具有核心地位的应急决策理论,进一步探索应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策略,以及为应急决策服务的技术支持平台的构建。危机管理实践性很强,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与企业管理领域中,运用以上理论进行了有特色的应用研究。针对新世纪危机发生的新特点,与我国危机管理研究的新进展,提出了对危机管理研究的新思考与新案例。序

1978年可以称为中国系统工程的元年。随着系统工程的普及与应用,如人口系统工程、能源系统工程、教育系统工程、军事运筹、工程项目网络计划、经济控制论、社会统筹发展等,系统工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骄人的成果,成为管理领域生命力旺盛的分支和社会生活领域的高频词汇。通过不断的努力,系统工程也有希望在社会经济领域得到更大的应用。

危机管理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新学科分支,在21世纪的中国越来越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关于危机管理(国内称应急管理)的研究,开始在自然灾害、技术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社会群体事件、金融与经济危机、外交与军事冲突、企业危机管理等多个方面全面展开。政府也启动了自上而下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危机管理是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复杂的决策问题与组织问题,是很好的系统工程应用天地。

本书作者王金桃于199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读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选择危机管理应急决策为理论研究方向,城市防汛决策支持为应用领域。1995年毕业留校以后,继续在这方向进行研究,在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研究“危机管理应急决策的动态组织设计与信息策略”,并在此领域培养了多名硕士、MBA及本科生。他的研究包括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与企业危机管理,对经济与金融危机、信息风险等领域也有所涉猎。他还给本科生开设了“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基础与方法”课程。

本书是作者在危机管理领域长期研究的结晶。希望本书的出版对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有借鉴作用。

愿系统工程的应用之路越走越宽。2016年7月前言Foreword

人类一直面临生存与发展两大问题。

进入21世纪,全球有多次重大危机事件发生,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造成3000多人死亡及重大经济财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改变了21世纪世界政治的格局与走向。

2003年SARS在中国爆发并在全球蔓延,开始时对其发病机理不清楚,造成应对的困难。

2004年印度洋的大海啸,造成20多万人死亡,包括巴厘岛在内的东南亚许多旅游地遭到极大破坏。海啸预警问题得到公众的关注。

2007年开始并于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使美国的房地产业、金融业、工业等很多经济部门遭受重创,经济衰退,居民家庭生活困难。次贷危机演化成金融与经济危机,并对世界经济与政治产生巨大影响。

2008年汶川大地震,影响四川、甘肃等数省,造成几万人死亡与很多人受伤,通信、交通、电力等多个网络瘫痪,应急救援困难。

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使日本东北部沿海地区严重受灾,更严重的是造成福岛核电站爆炸泄漏,辐射影响到东北亚,并污染了地区与海洋的水体,其影响将长期存在。

水灾、火灾、地震等的发生,让我们明白了水火无情,自然力量的强大和可怕。

化工厂的爆炸、电力系统的崩溃、核电厂的泄漏等,让我们懂得了技术为害的一面。

在学习政治经济学时,知道了经济危机一词。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时,经济危机是其矛盾爆发时的重要标志。

人类在寻求发展的同时必须要处理好这类问题。

传统思路

自人类产生以来,就不断地与各种自然灾害及人类之间的冲突打交道。近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技术事故经常发生,应对的方法与技术也应运而生。

从这些事件的成因与人类活动关系出发,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自然灾害型:如洪水、地震、台风等引发的破坏性结果。灾害成因乃人类不可控的自然因素,但灾害大小却与人类活动水平有关。(2)技术事故型:如核电站事故,化工厂泄漏、爆炸,大型油轮原油泄漏等。这类事件产生其责任在于人,因为它涉及的是人类的系统,但就其本质而言仍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3)社会冲突型:如国家或地区间的军事冲突、外交危机、人质危机以及经济系统内的金融危机、财政危机等。这类事件的成因是社会价值和利益的冲突,涉及的是人与人(或者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些事件的共同特点是突发性、危害性大和连锁反应,处理不及时,将酿成重大灾难。自然灾害及技术系统的事故发生并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时,也构成了人类必须面对的危机,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危机一道,成为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如何与危机打交道,就成了人类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这也正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

从各领域发展起来许多应对方法,如自然灾害管理、技术事故管理、社会冲突管理,等等。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并应用突发事件过程管理方法来进行危机管理: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

但这些理论方法之间没有有机联系,需要统一的方法论基础。同时,尽管取得了不少理论与技术的进步,从对危机事件的应对中,依然可以看到问题与不足:①单个事件方法,缺少综合管理。②对事件的发生,缺乏发生前的管理。③对事件的演化结果,没有前瞻性及应对措施。

那么,如何解决以上问题与不足?这是本书要讨论的主题。

中医的启迪

如果以人类与疾病的关系来说明危机及其管理,可能给我们一点启发与信心。中医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是中国人在与疾病长期共存并抗争中形成的医学理论体系。《黄帝内经》整理先人们丰富的医疗经验,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并且进一步指导医疗实践,成为中国传统科学中探讨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系统学问,包括藏象、疾病、诊法、论治和养生。《黄帝内经》以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确立了对人的生命活动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并结合医疗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体观、疾病观和疾病防治观。

尽管在古代中国,没有解剖、先进仪器和精密测量方法,《黄帝内经》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从变化角度把握生命规律。中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看病问题,保证了民族的延续与发展。

如果说疾病之于个人,造成了生存危机,那么,中医理论给解决个人的生存危机带来了理论指导与实际效果,那就是原始意义上的“危机管理理论”。

系统的视角

在文化上,中国很早就强调整体观,有朴素的系统观念与思维。中医从功能、整体与变化上把握生命规律,就是这种系统观念与思维的很好例证。

系统学科是20世纪诞生的一个科学分支。按照钱学森先生的观点,系统学科包括系统科学、系统技术、系统工程。系统的概念与系统工程的方法,在现代中国社会已广为传播,深入人心。

危机管理,是对处于特殊状态下的异常系统进行管理。这里的管理有多重含义,包括调节、控制、管理、干预、治理等,与发生危机的系统性质有关。这时的系统远离平衡状态,可能产生突变、分叉等严重非线性变化。对危机进行管理,是难度很高的事情。

所以,我们用系统的视角来研究危机与危机管理,有文化与方法论上的优势。

本书内容及章节安排

本书内容按照理论探讨、初步应用与新探索的思路,逐步展开。

理论探讨

第一部分(第1—4章)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提高系统的危机管理能力。技术路线是:在对异常系统分析及异常与危机关系探讨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系统在危机中生存和更好演化时组织结构的特征和危机不同阶段应急组织的动态设计,进一步探索为应急决策提供支持的信息策略,构建为应急决策服务的技术支持平台。

初步应用

危机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研究领域,将理论探讨中所涉及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公共安全或企业的危机管理中,有利于提高危机管理水平。应用包括公共安全管理与企业危机管理两部分。

第二部分(第5—6章)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在城市化不断提高的今天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轨道交通与电力系统都是现代城市的生命线工程,是城市发挥正常社会经济生活功能的重要基础设施。应用前面的理论方法来研究轨道交通与电力系统中的危机管理问题,可以提高城市的基本保障能力。

第三部分(第7—8章)企业是现代经济体系中的主要部分,为社会提供产品与服务,满足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需要。我国在企业危机管理的应用方面起步晚,加上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市场秩序有待完善,企业经营经常出现各种问题,有的酿成危机。我们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选择食品制造企业讨论企业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

新探索

危机管理在我国得到重视并大力研究是21世纪初才开始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危机管理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持。因此,危机管理的技术方法在不断进步。

第四部分(第9—10章)针对危机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在中国的发展,我们不断学习研究,形成了危机管理的新思考与新案例。

各章内容

第1章 对危机的界定是研究工作的起点,而危机系统演化的规律是研究工作的基础。本研究从系统演化的角度研究了危机管理的作用:研究了危机过程的动态演化及影响因素,提出并刻画了危机周期和阶段的时间尺度、烈度指标,提出了在危机的萌发阶段进行有效干预是控制危机演化、管理危机的关键机会窗口等。

第2章 解决组织从常态管理向危机管理的转化思路与方法。研究并揭示了动态组织设计是确保危机管理能力的关键。研究危机管理动态组织设计,从危机管理和组织设计的基本原理出发,研究一般组织为预防危机和减轻危机损失的重新构建与设计问题,提出了危机管理动态组织的三层结构模式,讨论了应急组织的设计原则和内容,分析了应急决策单元的设计原理。

第3章 危机管理有效与否取决于危机管理的决策,危机管理应急决策是危机管理的核心。本研究重新界定了危机管理应急决策的概念及应急决策方法和模式,探讨了基于危机情景认知和预案相结合的应急决策模式(RPD-PP)。

第4章 危机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是管理危机信息。危机管理信息策略的实质是危机信息的管理,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源设计,信息共享机制设计,信息对外发布策略,信息系统结构。构建了包括危机信息系统、应急方案系统和组织调度系统的应急决策系统作为支撑应急决策的平台,提出了一类基于危机案例推理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

第5章 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如何保障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在事故发生时有效进行应急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本书选择上海市轨道交通,讨论其安全运营与应急管理问题,在国内外轨道交通重大事故案例讨论基础上,进行综合风险分析,提出应对预案,并介绍了应急系统支持平台的基本框架。

第6章 易损性是指事物或系统容易受到损伤或破坏的性质,易损性分析是灾害危险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易损性分析的一个目的是识别系统本身的脆弱性,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另一个目的是判断对其他相关系统的可能影响,选择可以采取的合适的行动,从而在破坏可能发生前采取行动减小易损性。

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从对危机管理和易损性分析两个基本概念入手,结合电力系统和城市系统的管理理论,建立了一个城市生命线系统电力易损性快速评估系统。又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GIS/GPS)的网络通信工具,提出并设计了一个城市生命线电力易损性快速评估系统。

第7章 危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中国企业的日常经营中,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企业的管理者也已经逐渐意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但是,整体上我们还缺乏对中国企业危机现状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因而也就很难在实践中对企业的危机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调查问卷的手段,对中国企业危机管理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以及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有益于中国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以及管理实践。

第8章 对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比较有代表性的食品安全危机案例的整理分析,对食品安全危机的类型特点和成因进行分析,改进并提出了新“企业危机管理五力模型”,并联系我国大型食品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大型食品制造企业食品安全危机管理常态化机制和食品安全危机管理创新型对策。

第9章 在写作过程中,考虑到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是早期的工作,为了增加研究成果的可读性与现实感,在本章中增加了对危机与危机管理的新思考,体现了我们在相关方面的思考与研究的新进展。

第10章 近十年来,危机管理理论得到广泛的重视,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长足的进步。但危机在世界范围内依然不断发生,而且有一些新的特点。因此,本书整理出两个新案例,从中读者可以看到现代危机更为复杂,读者自己也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深对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对本书的观点与理论方法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提高自身应对危机的能力。

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及以后的研究岁月中,我们对危机管理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并作出了相当的努力。附件一的研究建议,体现了我们对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与坚持。附件二是我们在学生培养方面的努力及相应的工作。附件三是若干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索引。

欢迎读者就危机管理方面的问题与作者沟通交流。邮箱:jtwang@sjtu.edu.cn,电话:13816614596。王金桃2016年6月于安泰经管学院本书结构图

序和前言

理论研究

实践应用

新思考与新案例

附 录

致 谢第1章危机系统及其演化理论

现实世界常存在一些现象,可以用成对的概念来描述,如和平与战争、稳定与失稳、安定与动乱、健康与疾病、安全与危险、协调与冲突、可靠与不可靠等。它们表述的是事物所处的两类状态,分别从特定的角度反映出事物的状态和存在的问题。经验表明,后一类概念所描述的情景,可以被人们用来识别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利用某些异常现象发现和描述问题是人们进行管理的一种基本技能,有利于人们主动并及时地解决问题。如果系统出现异常情况而不去解决,系统可能会出现更大问题,甚至会出现危机。

本章从系统出现异常现象出发,进行异常状态系统分析,讨论异常与危机的关系,分析系统的易损性与系统在危机时出现破坏与损失的关系,讨论危机过程及危机演化的基本特征,为危机管理研究开启了新视角——系统视角。1.1异常状态的系统分析

世界上存在许多的系统(管理学中用组织一词),都涉及人的因素,一般地讲这些系统都存在着人的参与。这种参与活动可以广义地被称为对系统的管理,其目的是让系统完成预期的任务,实现特定的功能。若系统能达到以上要求,则认为系统正常运行。实际经验表明: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系统并不是总能达到以上要求,即出现异常。

为让系统完成预期任务,对系统的管理必然涉及对系统进行设计与控制。目前尽管在许多领域都进行故障诊断、事故分析、灾害防治等工作,对于处于异常的系统应如何进行管理,尚缺乏全面和深入的系统分析,因此有必要应用系统理论对此进行一些研究。

一般而言,存在异常现象的系统,系统的状态也存在异常,所以将状态异常的系统,可以简称为异常系统,此时存在系统异常。

系统异常的描述和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着手:(1)系统正常运行时,运行结果的合理预期;(2)表述系统异常的现象和可以测度的指标;(3)导致系统异常的因素;(4)处理异常系统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和遵守的原则。

一般系统运行方式

正如中医理论认为人的身体状态可以是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疾病)。系统运行是否良好,可以看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发挥,还可以看系统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系统的运行方式如何。

系统运行方式反映系统在给定的工作条件下如何运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改变。运行方式反映了系统受制于环境和本身结构模式时固有的能力。

从系统运行方式来看,简单的机械系统可以是以下几种运行方式之一,如图1-1所示。

可维修系统的运行过程一般在Mode Ⅰ和Mode Ⅱ之间切换。1.1.1 系统异常定义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系统,定义系统的异常是对异常系统进行管理的第一步。

对于什么是异常现象,人们都有直观的理解。但限于个体的知识和经验等,认识上的差异很大。为此,需要给系统的异常一个内涵、外延界定明确而且易操作的定义。图1-1 系统运行的可能方式及其联系

在现实世界中,很多系统极其复杂,具有高度非线性、时变、易干扰、强耦联、时滞等特征。目前实现对这类系统的管理和控制还离不开人工的参与,因而构成了所谓人—机控制系统。在这种系统中,相对于机器,人的行为较复杂且难以用数学模型描述;而人所管理控制的部分系统,常须用数学模型去描述以便更好地管理。

这里讨论的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涉及异常现象,记为S。不考虑人的作用,系统S可通过其状态变量X(t)来描述,因此有动态系统方程:

动态系统S是开放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环境向系统S提供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用系统输入表示,并可以分成两部分,可控输入W(t)和不可控输入U(t)。系统向环境提供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用系统的输出表示,记为Y(t),如图1-2所示。图1-2 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人造系统和很多复合系统都追求一定的目标。这类系统受到人类有目的的活动的影响,系统的任务是在一定工作条件下完成特定的功能,以满足人类的目标。S

设目标集为G,有n个分目标:

目标可用一些人为设定的指标来表示,如经济性、可靠性、适应性等。

系统行为是指系统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输入、输出来反映。显然系统目标可以表示成系统输出的函数。即

系统的行为指由输入到目标空间的映射,记作φ。即有:

让系统完成预期的任务,就是要保证这个映射φ的实现。

由此我们找到从整体上即系统行为上刻画系统异常的方法。ⅠⅡS

设(W(t),U(t))的定义域为E,目标G的值域为E。而设定的正常工作环境为,设定的目标值为。则映射φ存在如图1-3所示的情况。图1-3 系统的整体行为0

定义1 若动态系统不能保证映射φ:(W(t),U(t))∈S→G( Y(t))∈的实现,则系统行为异常。

从图1-3中可以得出系统运行的4种模式。0(1)正常运行模式:即映射φ:(W(t),U(t))∈→SG(Y(t))∈。(2)异常运行模式(Ⅰ型):2(3)异常运行模式(Ⅱ型):φ:(W(t),U(t))∈→ⅡSG(Y(t))∈(E∪)。Ⅰ3(4)异常运行模式(Ⅲ型):φ:(W(t),U(t))∈(E∪S)→G(Y(t))∈。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在给定外界条件下,对于给定目标,如果系统能实现映射0312φ或φ,则系统是可控的。如果系统实现的映射为φ或φ,则系统是不可控的。3(2)由于映射φ的实现取决于系统S,通过改变系统内部结构可以改变映射。这样系统通过外界作用,使不可控变为内部可控。能实现这种变换的系统是具有他组织性质的。(3)系统异常的管理不仅要从环境中找方法,而且更应该从系统内部找办法。

通过考察系统状态变量变化获得系统异常的另一种定义方式。

因为系统运行状况是通过一组状态变量来描述,输出变量也可经由状态变量确定。如果系统参数变化或系统结构变化,都会在状态变量取值上有所反应。式(1-1)描述的动态系统,是参数和结构固定的。若系统参数变动,可引进向量P(t)来表示参数,则动态系统的进程演化为:

若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描述系统的状态变量和参数都须作相应的变化,故而引进状态向量集合set(X)。系统变化后要从状态变量集中选出此系统的恰当状态变量X(t)。

给定动态系统S,其恰当的状态变量为X(t),由系统属性所规定的正常X(t)的取值域为Ω,则有如下定义:

定义2 动态系统S的某时刻状态X(t)∉Ω,则称该系统状态异常。

定义1从系统行为功能角度来定义异常。如果对系统进行目标管理,在一定时期进行考核,确定系统是否正常。

定义2是从系统过程的状况来定义异常。若系统的状态变量是可观测的,通过对系统状态变量值的观察,可以研究系统是否异常。此定义可以为系统控制服务,也可以用来设计系统的预警体系。

为了更好地认识系统的异常并有效地处理异常现象,必须从异常的性质与程度、异常产生的原因、人们对异常现象的认知、系统异常的后果和影响等多角度进行剖析,从而将系统异常归入某种特定的类别,以作专门处理。1.1.2 系统异常的性质

一个系统的运行是否异常,我们可以从系统异常的定义出发去寻找相应的判别条件。无论是关于行为功能异常的定义还是状态异常的定义,均涉及确定合理取值即正常范围这一问题。

事实上,确定系统正常取值范围,就是在数量上给出系统的度。系统具有多方面的度,但有三个方面的度对系统异常分析很重要:①描述系统效率方面的度;②系统结构维持不变的度;③保持系统存在而不解体的度。与此相对应,可以得到判别系统是否异常的三个界限,及三种性质的系统异常。(1)第一级异常是效率异常,表现为系统完成规定任务的效率不高。效率用向量η表示,它一般是通过系统输入输出去定义的。即

若η<,系统效率异常,是事先给出的系统效率阈η值。与此对应,系统有存在着一个状态集Ω,系统状态取值X(t)η∉Ω,系统进入效率异常状态。(2)第二级异常是结构异常,表现为局部结构发生变化,系统S关联改变,影响到部分系统功能的完成,从而使系统目标G不能完G全实现。与此相应,系统存在着一个状态集Ω,当系统状态取值GX(t)∉Ω,系统进入结构异常。(3)第三级异常是整体异常,表现为系统整体严重破坏,系统发生解体。

这三级异常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4表示。所有效率异常的状态点组成效率异常区,所有结构异常的状态点组成结构异常区,所有整体异常的状态点组成整体异常区。整体异常影响最严重,若系统整体异常,则系统的效率异常,结构也异常。图1-4 三种性质异常程度的关系示意图

由于系统三种异常所呈现的特征不同,为判定系统异常性质,必须采用不同的度量方式,如图1-5可以定义度量系统异常的标度。图1-5 系统异常度量的标度思路1.1.3 系统异常成因

每个系统都有一个演变过程,即经历萌芽、发展、成熟最后进入衰亡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系统内外因素以及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从系统内部分析,系统部件可能因长期运行老化而失效,或者因为对系统操作不当引起系统异常。

从外部原因看,环境的变化改变了系统生存条件,或者对系统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若系统不能与之适应,则产生异常。12

图1-3中φ表示了由外因引起的异常现象,φ表示了由内因引起的异常现象。

每个系统都与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这种交流决定着系统运行状态的变化,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的异常流动都可能是系统异常的动因。

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物质的极度匮乏或分布不均可能造成系统失稳;能量的过度集中或突然释放可能导致许多灾害,使某些系统受到损坏;信息的过载或不足,影响到系统控制能力,可能导致系统失谐。1.1.4 系统异常认知

人们对系统异常的认知存在着多种差别,这是由人类认识水平及知识(技术)的扩散程度决定的。有时人们对存在的异常没有认知,或虽知系统存在异常而没有处理这种异常的能力,有些异常现象则为我们所认知并能加以处理。

因此根据人类对系统异常认知能力及处理能力,把系统异常进行归类,如图1-6所示。图1-6 人类认知与系统异常分类

系统运行中发生的、为我们认知并能加以处理的异常,从管理角度上可以分成事先预期到的和事先没有预期到的两种情况。前一种异常我们称为A类异常,后一种异常我们称为B类异常。对于A类异常,尽管不能具体确定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根据已有的先验知识,我们可以拟订出处理的对策,这对于异常状态的管理决策是具有很大价值的。

需要指出的是,系统异常的分类是随认知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技术水平而改变的,特别是对有能力处理的异常状态,如果系统策划给予注意,则可归为A类;而如果没有预期到,则可能因系统缺少必要的应急资源而影响到实际的处理能力。1.1.5 系统异常的后果和影响

人们对系统的要求不仅是运行正常,而且运行效率达到最佳。后者是系统的最优化问题,对自动控制系统属最优控制问题。处于异常状态的系统,其运行效率显然达不到最佳。而且,系统异常的后果要远比这复杂、严重得多。

如社会经济系统中经济危机这一异常现象,不仅表现为资源和产品的极大浪费,而且引发失业率、通货膨胀率这类指标周期振荡,直至最终导致系统中最基本单元——企业的破产。一家企业的目标不仅包括向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创造利润,为职工提供就业机会,还应包括其他内容。如果企业产品质量不合格,其社会目标就达成不了;如果企业成本高,其在竞争中就可能达不成利润目标等。

再如,一个水库工程在洪水期的蓄水位有其上限即最高洪水位,如果水位控制不住超过此上限或高过坝顶,将造成大坝溃坝的事件。如“75.8”板桥、石漫滩水库失事,就是由3号台风引起的特大暴雨造成的。由于该次暴雨强度大,雨量多,远远超过水库设防标准,致使两大型水库垮坝,冲毁100多公里京广铁路,水库下游许多城镇受淹,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亿元,对该地区社会经济系统造成极大危害。正是此件事件,引起了人们对水库设计洪水标准的理论进行反思和修正。

1.系统异常的后果

归纳起来看,系统异常对本系统造成的后果有:(1)系统效率下降;(2)系统稳定性发生改变;(3)系统要素变化以及系统结构变化;(4)系统某些目标的失败,即系统不能完成规定的系统目标;(5)系统整体失稳解体。

2.系统异常的影响

因为系统与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上,还表现在与同级子系统的竞争与协作上及与上级系统目标协调与资源分配上,同时还表现为多种非组织层次的其他联系。因此,一个系统的异常肯定对外界产生多种影响。

下面我们先分析两个系统A、B的情况,见图1-7。其中A系统异常,对B系统产生影响。我们称A系统为异常源,B系统为异常波及系统。图1-7 两系统之间影响

分析A对B的影响应从A与B的关联及A、B与其共同环境的关系上考虑。A对B的影响如下:(1)直接影响,假设在正常情况下A向B提供一定量的物质、能0000量、信息记为Δ=(M,E,I),由于A系统异常,改变了A、B间关dddd联量,改变后记为Δ=(M,E,I)。由此可能引发B系统的异常。(2)间接影响,假设在正常情况下,A和B关联较小,当A系统异常后,会占用或损害B系统的资源。如核电站,正常运行时,对周围居民影响小,但一旦发生事故,其放射物质的辐射量超过正常标准,破坏了居民的生存环境。(3)失屏影响,A系统作为B系统的屏障,保护B系统免受环境的不利影响。但当A系统异常后,其屏障功能被破坏,B系统被直接暴露在环境的不利影响下,这时B系统可能遭到相当大的破坏。

系统异常对外界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在实际上可能更为复杂多样。特别是由于各类技术的高度发展,网络化是系统间普遍的连接方式。系统对外界的影响可能逐步扩散到很多系统,并形成如图1-8所示的多种影响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