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说庄子·德充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0 21:10:08

点击下载

作者:梁冬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梁冬说庄子·德充符

梁冬说庄子·德充符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梁冬说庄子·德充符作者:梁冬排版:skip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7-01ISBN:9787218130385本书由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作者序朴素得起,安静得起忘形和忘情,庄子教你从自卑变强大的智慧《庄子》内七篇里,我个人最喜欢的是《齐物论》和《德充符》。《德充符》基本上讲的是一个失败人士,或者说在世人眼中奇怪的人—长得也不是很好看,身体也不是很健全,也没有什么钱,却是超级有魅力的故事集合。

大部分时候,我隐隐地觉得这代表着庄子的一种心理期许。我们知道,人们会用自己发展出来的理论,来让自己的生活貌似更美好、更哲学化、更有意义、更完整。所以,我一度认为,《德充符》是庄子给自己的“精神化妆术”,是给他自己的生命使用的“美图秀秀灵魂版”。

不过,随着我越发深入地去学习《德充符》,隐隐地就觉到了一种新的况味:我们每个人不管外表长成什么样,内在都隐隐地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是一个“脑残”,是一个不够漂亮的人、不够有钱的人、不够聪明的人……

如果这也是当今许多人内在的一个深深的忧虑的话,那么在《德充符》里,你会发现庄子给了我们一个可以变得更好的智慧和方法—忘形和忘情。

忘记自己的相—你有没有暗疮,腿粗不粗,肚子是不是突然变得有点儿大,儿子是不是不那么优秀……这都是我们外在的形象。而我们是不是纠结于和自己有着爱恨情仇的人之间的种种情绪反应模式,这也是我们快乐和悲伤的源泉。

一个人如果能够慢慢慢慢地发现,他的相和他的情只不过是一系列的幻觉,是一系列过往的习性造成的当下的错觉、幻相的话,他也许可以将人生蜕变出一种崭新的状态—对这一切不以为意。让你感到相处很累的人,一定跟他自己也作得厉害

我常常在饭桌上发现,突然有一段时间无人说话,在这个沉默的过程中,其实很能够反映在场每一个人的内在是否充盈。事实上,总有一些人会忍不住率先说话,以打破让他感到难受的凝固空气。但问题是,为什么还有一些人,不觉得这件事情特别难受,哪怕大家都沉默着,他也不觉得所谓的冷场有多难堪。

我想,其背后的差别在于后者更能够自处,他对外在发生的一切没有那么强的评判和情绪反应,也不对自己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有那么高的要求,不认为自己应该充当一个饭局主导者或活跃气氛者或别的什么角色,更不觉得自己有义务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他不判断,所以他只是安静且怡然自得地待在那里。

然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些匆忙说话的人,会隐隐地在内心觉得那个既不着急表达,也不着急倾听,既不会拿出手机来看,也不会发呆的人,充满了一种很奇妙的魅力。这种魅力大概就是安静的魅力,大概就是你突然发现原来有一个人,他可以有使自己的频率与整个空间和谐一致,而让你感到舒服的能力。

我后来发现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优雅的人格品质,因为这几乎可以延伸到我们生活的另外的场景当中。比如说,当两个人经过了若干吸引、纠缠、冲突,再加上各种因缘际会的和合,他们成了夫妻。当这两个人关起门来的时候,也许有一天无话可说或者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话想说的时候。

那个拥有在沉默中怡然自得的能力的人,就像一支在房屋中点燃的沉香,悠悠释放着灵魂的氧气,让你因此安静下来,让你也自然学会了与自己相处。你没有很强烈的要与他讨论点儿什么的愿望,不需要照顾他,也不需要他随时照顾你的情绪,只是感觉到他在与自己完美地相处时,就被他的气场所感染,也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跟自己相处。

这种自带的安静能力是如此具有价值,以至于当你一旦接触过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以后,会发现他对你拥有了强大的吸引力。

在《德充符》里面,几乎所有的角色—无论是申徒嘉,还是在开篇讲的王骀,好几个人表面上看都是所谓身体有残缺的人,或者长得并不帅的人,但他们都拥有这样的能力,人们都竞相被他们吸引。

有一天我跟我儿子说:“将来在你喜欢的人和喜欢你的人里面你选谁?”他说:“选谁呢?”我一看儿子那眼神,就知道他可能已经有这样的烦恼了。也许是我的内心投射吧,我告诉他,选性格温和的人,选那些和自己相处的时候不累的人。一个人如果他跟自己相处得不累了,你跟他相处就不累;一个让你感到与他相处很累的人,一定是他跟自己也作得厉害的人。学会自处,不惹人讨厌:如何成为一个终身有魅力的人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能够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通过种种方法帮他学会自处,那么他就收到了一份人生当中最珍贵的礼物,他会成为一个不讨厌自己的人,不被别人暗暗讨厌的人,进而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就是这么简单,它简单到让你感觉有点儿无法相信。

未来的人会越来越与机器紧密结合,越来越被网络社会所绑架,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摄像头拍下来,都会被朋友圈记录,都会变成某个信用积分。这个时候人最重要的快乐就是不被别人干扰的自处能力,这是一种宝贵的生命资产。

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人小的时候跟着父母出去会见朋友,他的父母一直在高谈阔论,也许在聊着国际政治经济,也许在聊着房地产投资,也许附庸风雅地在讨论佛学和艺术,当然也有可能在打麻将……但是孩子在旁边安静地看着他们,没有发呆,没有玩游戏,没有发脾气,没有觉得无聊,他只是开放地看着大人,也不评价,你得有多喜欢这个孩子。

如果这个孩子长大了,成了你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在你向他抱怨公司的领导多么愚蠢、同事多么奸猾的时候,这个人在你旁边,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不是冷漠而是温暖地听着,可能点头,也可能只是看着你,这样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这个你旁边的人既不附和,也不愤怒,也没有不耐烦,他就是听着。你会觉得这样一个人多么好。

如果这个人成为了父母,你回家跟他讲任何事情,或者你回家不讲任何事情,他也不追着你问,也不教育你—强行分享他的人生经验,也不逼着你去结婚,他甚至不拿你去跟别人作比较,他也没有跟你讲他以前活得有多么不容易,或者自己和其他老头老太太之间因为在养老院或者是在居委会里的不公平待遇而很不爽,又或者是单位工资分配不均等问题。

一个这样的安静的小孩,长成老公(老婆),再长成爸爸妈妈,你会觉得这样的父母让你有一种愿意回到他身边的冲动,因为他不烦你,不会让你火冒三丈,肝经火旺。后来这样的人变成了老爷爷(老奶奶),他也没有在你面前强行分享他的人生智慧,也不跟你讲关于保命养生的种种秘诀,也不感谢你来看望他,但是他对于你的到来,表示了某种慈悲的安静。你陪他打牌,他跟你打;你以看他的名义回家,不说话,吃水果,看电视,他也不追着你把这些水果都吃完,他也没有在吃饭的时候非要把什么菜塞给你吃……他什么都没有说,没有做,do nothing,这样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得多么让儿孙和媳妇感觉到好啊—不惹人讨厌就是一个人魅力的主要源泉。

你认真想想,这样的情景,难道不就是《德充符》给我们分享的吗?一个人可以老、可以丑、可以穷、可以残疾……但是你不可以唠唠叨叨地惹人讨厌,你只要保持安静,这不是装出来的,是由衷的,因为你和自己相处得很好—原来魅力仅仅来自于这样一个简单的真相。

我一遍遍看《德充符》的时候,内心一遍遍充满了欢喜,因为我觉得自己应该在五十岁之前,甚至在四十五岁之前,就可以把所有自以为是的东西都讲完了。

我相信我过了五六十岁以后,就再也没有强行与别人分享智慧的恶习了,也不再跟人家讲关于痛风失眠的种种,也不需要讨好任何一位老太太了—年轻的除外。那个时候别人有钱还是没钱与我差别也不太大了,因为我已经知道,人家就算有钱也不会给我;我也不去想那些没有钱的人是如何纠结的,我知道,人穷自有穷的道理,我既不同情他们,也不对他们作任何情绪上的判断。

嗯,我觉得做这样的老头,如果不是身体太差,应该不至于太让人讨厌。关键是如果那时候这样的一个老头还没有强行要去住很好的房子,没有要求他的儿子一定要带不同的女朋友来看他;对于儿子带回来的女朋友,只要是个女朋友就行,别带男朋友回来—其实带个男朋友我们也没有办法,因为我们要保持沉默嘛。

当我们朴素得起,安静得起,不用太聪明,也不要太笨的时候,一切就回来了。“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静,天地万物的力量就会回到你身上了),这个清静更多的时候是内心的平、正、安、和。

觉察自己,然后把它放下,是我们此生最重要的功课。

这就是《德充符》的力量。

这仅仅是梁同学的私房笔记,必有各种不究竟,恳请斧正。梁冬(太安)2018戊戌年夏于自在喜舍  第一章: 你愿意帮助那些有德但形貌丑陋的人吗

有些人看似非常与众不同,

但一旦你用他的精神状态、语言语境与他交流,

并符合那个巨大的天道时,

他就被“打开”了。原典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什么是“符”《德充符》让我想起另外一篇有意思、带“符”字的道家内容—《阴符经》。

在古代,人们在木牌上面写字,然后啪的将其掰成两半,一半让别人拿走,另一半自己留着。需要传话给对方的时候,就让使者拿着自己保留的这一半过去,将两个木牌扣上,对方就知道这段话是之前有约定的那个人传递过来的。这样的东西就叫“符”,符合的“符”。《阴符经》讲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样东西暗暗地和我们看见的部分互为表里,构成一体。比如,春天花开就是我们看到的阳的部分,但你要知道花开的背后有一股气在推动它周而复始。

我家院中的那株海棠,在雾霾深沉的冬天已接近死亡—我甚至认为它已经死了。结果,在今年春天的时候,那一股地底下的气就把它推动了。我出差走的时候,树上还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芽,等我回来后居然满庭院都是绿色。这一抹绿色就是“符”。什么是“充”“充”,是指充满。“符”,是指符合与验证。无论修行哪个法门,最终都要被验证,要实证实修,修到与那个东西符合的状态对上。

你玩过保险箱吗?当你把保险箱的密码拧得哒哒哒哒作响(对上密码)时,那个铁皮箱子就被打开了。试想一下,那么一个任你用焊枪、机关枪、炸弹都奈何不了的铁箱子,一旦对上了设置好的密码时,铁门就被打开了。那个东西就叫“符”。

有些人看似非常与众不同,但一旦你用他的精神状态、语言语境与他交流,并符合那个巨大的天道时,他就被“打开”了。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当这个保险箱被打开以后,里面无限的法喜充满、自在融洽,全然都可以被我们很完美地连接上。你甚至连想拥有它的欲望都没有,因为它实在太多了,随时可以调用,随时可以属于你,随时可以拿来布施于他人;甚至因为有太多,所以你对这些东西保持了某种隐隐的克制,从而形成了“戒”。一个真正能够“戒”可乐的人,一定是喝得太多的人。

以前,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好不容易在北京市中心弄了一个四合院。然而,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却说:“又住平房?我们以前在村里就是住平房,怎么到北京还让我们住平房?”其实,这叫朴素得起,多少人梦寐以求住楼房的时候,对于他们来说,楼房是可以放下的。

所以,《德充符》的“充”,又代表着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丰沛。只有足够丰沛的时候,你才能够拥有一种随时可以放下的良好心态。戒律的“戒”,并不是苦逼地对自我的束缚,而是因为充满,因为曾经拥有,因为全然获得之后,可以随时拿起又能随时放下的自在。什么是“德”“德”,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字眼。某些时候,它代表顺道而行。

以前陕北人赶马、赶驴子,都是说“嘚”或者“驾”,就是开始启动的意思。“嘚”就是一直走,“吁”就是停。所以,“驾—吁—”是让它开始和停止,而“嘚”就是让它一直走下去。所以,同音的“德”这个词就代表顺道而行的状态,不要快也不要慢。

有些时候,“德”又可以解释为令其得到。比如,我们说这是一个有德的人,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二点为每个人点赞,点到人家以为他是机器人(已经超越了人类)。但是你以为他不忙吗?他抽空要打太极拳,要给老婆装修提出意见和建议,还要买可乐,这样做是因为他爱每一个人。

那么,《德充符》的“德”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庄子会用无数有残缺的人、长相丑陋的人、不靠谱的人,以及大家都不愿意跟他待在一起的人的故事,来讲述在自己设置的语境里面,有德的人是如何充满魅力的。《德充符》里面讲,有一个人长得实在太丑,也没有什么文化,但所有女人都想嫁给他,甚至已婚的女人还会跑回家跟自己老公说:“哦,他太帅了,做他的小妾我都愿意。”

怎么会有这样的男人?这就是《德充符》中的一个状态。德有两种—忘形和忘情

到底庄子认为的“德”是什么德?简而言之,它是两个德,一个叫“忘形”,一个叫“忘情”。忘形与忘情,就是不以自己的形体为好坏,不以自己的好恶为评判的标准,这就叫“德”。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我们再来看后面的故事,就有如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毫无阻力。“充”是法喜充满,与世界的巨大能量宝库完全连接,随时可以调用之后的不在乎。以前有人喜欢买大容量的硬盘,去收集各种片子。如果我给你一个账号和密码,可以随时用5G网络调用全世界的各种片子,难道你还会把它存在硬盘里面、把它刻成光盘吗?到那个时候,你就不会了。

现在,你会不会有一种强烈的想要拥有它的冲动?这种充盈的感觉,才会让你真正发自内心地不再对拥有它这件事充满渴望。而你是不是真正符合这一切、能够印证到这一切,其实需要实证实修,并且得到某种内在的响应—自己确信就是这样,而另外的高人也确信是这样。

如果一个前卫艺术家赤裸全身在街上跑,可以说这是行为艺术,是在告诉你:“无我相,无众生相,不以色身见如来……”如果有足够多的行为艺术作品能够证明他是这样一个人的话,他做这件事情就可以去威尼斯参加国际艺术双年展。否则就是隔壁家老王脱掉衣服在三元桥上跑,就是精神病。

因此,“符”是什么?“符”是一种内在自我的确信、整个世界游戏规则的确信,以及被彼此之间认同的高人确认之后的那种状态,我们称之为修行到此位置之后被确认的状态。在艺术界里面是这样,在文学界里面是这样,在人工智能界里面是这样,在投资界里面也是这样,这个东西就叫“符”。

简言之,《德充符》这个名字隐含了两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德乃天生天养之物,并不是个人修行的结果,只不过修到这个方法之后,自然就会download(下载)下来。

在广州市中心,有一个特别高级的村—猎德村。“猎”者,捕捉也。而猎德就是向天猎德,是把“五德”(仁义礼智信)或者不同层面的德,从云端下载下来这样一种可能性。

第二个前提是,一切本自具足,无量无边,所以它的“充”是没有界限的。如果不确信一切本来就有、本来就多到没法再多的地步,不确信最后只需要做的不是让自己成为人,而是找到密码跟它一合即可,这一切都是下载下来,而不是在本地生成的,你就无法真正理解“德”“充”“符”这三个字的含义。

在后面的故事里,我会逐一跟大家分享被锯掉手、被戳瞎眼睛、眼睛长在头顶、下巴长在屁股后面等长相奇形怪状的人,如何充满超级人格魅力。

南老(南怀瑾老师)也在《庄子諵譁》中说:“《德充符》是说什么才是人生道德充满的境界;可是他用的,都是外形残废的人,这些残废的人都有道。所以说,一个人道德的充沛与否,不在外形的美与不美。有人外形很健康,身体很壮,像项羽一样,也同那个黑人拳王一样,打到他身上都叭叭叭的响,好像有几十斤肉那个样子;但是很蠢,里头灵魂的道德不充沛,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这是一篇《德充符》。”

以前,对于这些我也觉得不能理解,但安静下来想一想,在你身边有没有一些类似这样的人?他们没有太多钱,也没有权力;长得既不漂亮,也无过人之处,但你就是喜欢他,愿意帮助他。而他被帮助了之后对你也没有特别感谢;即使你不帮助他,他也不难过。如果发现身边有这样的人,你一定要好好地感受他,因为这种人可能天生就是《德充符》中描述的人。人在世界上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前文中,我已经给大家做过一次简单的开题。我认为,庄子是一个伟大的编剧,在一个没有微信朋友圈,没有新闻故事的环境下,为了讲道理,他随时可以自己编故事,想用谁的名字就用谁的名字。讲起孔子来,他随时可以让孔子变成圣人,又随时可以令这个圣人变得让人啼笑皆非。在《人间世》里面就是这样,庄子完全不被自己对某个故事的设定所绑架。我们常常听说,有些人在写故事的时候,写着写着就把自己写进去了,好像这个主人公被写到这里不死是不行的,因为剧情已经把他浓缩到这里了。这就是写故事的人写到最后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人物绑架的结果。But,庄子从来不会这样。

鲁国有一个“兀者”王骀—兀者指的是被刖足(刖刑,中国古代一种酷刑,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的人。

在那个残暴的年代,统治者要想管理好人民,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不听话的人拉出去。如果这个人长得漂亮,就把他的眼睛挖掉一只,扔在地上啪的踩爆给他看;还有一种刑罚就是把不听话的人拉出去,把他的腿锯断,然后将被锯下来的腿剁成馅,拿给狗吃。

其实,这些可怕的管理方法,现在还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被运用着。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最恐怖的事情不是枪决,而是炮决或者犬决。炮决就是把不听话的人固定在一个地方,然后用一门迫击炮对着他砰的一轰,连人带墙全部都没有了;犬决就是把不听话的人扔到一个上面围绕着一群需要被教育对象的房间,然后放出三只大狗,让这些人看着狗把不听话的人吃掉……

我之所以讲这些是想告诉大家,人类社会经历过如此残暴的年代。庄子所处的年代,人民群众很可怜,稍有不慎,就可能被人锯掉腿或者脚,甚至被斧头活生生地砍下头。

讲回庄子的故事,鲁国有一个人叫王骀,也不知道他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可能就是他不小心踩到了当时某个贵族,于是,他的脚就直接被砍掉了。

你是不是觉得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读书时,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回那个年代,你才知道人在世界上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现在,地球上有一些人还处在这种恐怖的暴力当中。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还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而心存感恩—只是通货膨胀有点儿高,房价涨得有点儿快,食物偶尔为转基因的,空气略微有雾霾……比起生活在那些随时可能被犬决的国家的人们的生活状态,我们已经非常幸福了。

总之,王骀这个人很厉害,“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就是跟随他的弟子居然和跟随孔夫子的差不多。你要知道,鲁国可是孔子的大本营,票仓(在各国选举中,长期固定支持某个政党的票源即被称作这个党的票仓)所在。

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

常季说:“王骀这个人哪,他是不知道做了什么错事儿被砍断脚的人,居然有那么多人追随他,可以在鲁国与夫子您分庭抗礼。”什么样的人可以让你坐在他身边 保持沉默,而不觉得难堪

我曾经见过一个特别厉害的骨科大夫,他帮一个女孩子治疗颈椎病。观察这个女孩子后,大夫说:“针对你的颈椎病只有一个治疗方法,就是把你头发分的那条线,从左到右变成从右到左。”

现在,很多女孩子将头发甩出来之后,经常只露出半边脸,连眼睛都被头发遮住。每次说话的时候,她们都要把整个头侧过来,把头发甩出来之后,才能够看见对方。每天,十六个小时在外面待着,其中十五个小时她都把头侧着,水滴石穿哪。后来,那个女孩子把左分变成右分以后一年,颈椎病就好了。于是她将头发梳成了中分。

言归正传,这里的“中分”指的是王骀与孔夫子分庭抗礼,一人拥有一半的学生。

常季接着说:“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坐不议”,说的是坐在那儿没有什么好讨论的。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指王骀平常也不给弟子讲什么,当大家围坐在一起的时候,也没什么可讨论的。弟子们去的时候头脑中什么都没有,回来的时候却觉得很充实。

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有魅力的男人?很可惜,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男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当然也不会有这样的女人。什么样的人可以让你坐在他身边,保持沉默而不觉得难堪;你本来有很多问题,见到他后突然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有一次,我去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去之前就有很多人(不是我这样认为,是他们这样认为的)说:“你肯定有圣僧缘分。在三十天里面,你见过明就仁波切,然后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他吗?”我也觉得应该有很多问题,因为我们都是思想界和人格成长界的小学生。但是,真正坐在这些大智慧者身边的时候,你会发现真的没有什么好问的。

有一天,他请我吃日本料理。坐了一会儿,我们都没有说话。后来,我只问他一句:“你能吃生鱼片吗?”他说:“我吃素的比较多一点儿。”

一刹那间,我体会到“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的感觉。

常季又说:“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意思就是,真的能够不用说话就完成信息传递吗?

其实,真的有,就是NFC(近场通信),Apple Pay就在做这样的事情。前一段时间,阿里巴巴也推出一款叫KungFu(空付,与功夫的英文名kung fu一致)的支付工具,就是隔空能把钱给付了,这就叫作“不言之教”。看似没花钱,但其实已经花过了。幸好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能够很好地理解“不言之教”的含义。

那么,古时候,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你本来抱着许多问题去见一个老师,坐在他身边后即使什么都没说,你已经觉得收获满满,便回去了。如果有的话,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小梁有若干次类似的经历。有一次,李可老师被邀请到北京来治病。结果,一传十, 十传百,当我去看他的时候,他所住的宾馆的房间已经被挤得满满,楼道外面也排着七八十个人。李可老师点着一支中华烟,在给病人开方子。

我很清楚地记得,因为年纪很大,李可老师的眼睛有一点儿不好。他写附子多少克、炙甘草多少克、人参多少克……很认真地写每一个字,香烟的火一直烧到手上,他却浑然不觉。在开方子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把自己的灵魂投入到这味药的药性中,投入到这个药性进入病人的身体会产生的反应中。

于是,在写方子的时候,李可老师特别专注,没有任何粘连,完全是安住于当下。那样的禅定功夫,不是需要盘着腿才有的。那一刹那间,我就感受到什么叫作“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的状态。

后来,李可老师过世的时候,我们众弟子都去为他送行。他躺在那里,整个身体收缩了。我绕着他的身边走,却没有觉得他已经过世。我深深地觉得,曾经有这样一个灵魂投入到这个世界并救了那么多人,以至于在他的葬礼上有无数不请自来的人。当时,一位大儒写了骈体文的悼词,在抑扬顿挫地唱着。

那天,天很冷,现场却有几百个人。我想,这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令人们心甘情愿地去那里送他一程?是什么东西震撼了人们的心灵?走出来的时候,我看到他曾经治过的病人,或肥或瘦,各色人等,每个人的表情是哀伤之中的平和。我只能用“平和”这个词,因为我们都感受到了李可老师的平和。

我相信,作为残疾人,王骀一定以某种很奇怪的方式,让当时能够亲近他的人,感受到一样东西—这个人明明少了一只脚,但是为什么却像没有缺失一样?  第二章: 让该来的来,让该去的去

如何让自己释放出灵魂的氧气,

让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

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其他的让它自己发生。原典

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谓也?”

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读书的乐,就是要读到趣味

前面说到,虽然王骀被砍掉了脚,但他是一个真正有魅力的人,他的灵魂具有吸铁石般的吸引力,在鲁国吸引了跟孔子的学生差不多分量等级的人来追随他。

孔子的学生常季很不解,就问孔子为什么王骀可以做到?孔子感叹道:“这个王骀真是个圣人啊。”

原文是这样说的:“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孔子名丘,“丘”是孔子对自己的称呼,别人就不能称他为“丘”。我可以叫自己“冬”,除了我妈以外别人就不能叫我“冬”)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孔子说:“我也很想做他的学生,不过还没有来得及。我孔丘很希望将来以他为师,更何况那些还不如我的人呢!我不仅仅要率领在鲁国的弟子,还要率领全天下的人去跟随他。”

从表面上看,庄子将孔子描写得很谦卑。其实,庄子很高级地又悄悄算计了孔子一把。庄子仿佛在说:“看,孔子这个人多么了不起,他不仅可以号令自己的学生,还可以号令天下的人去学习,说明他认为自己仅仅比王骀差一点点,能够号令天下似的喊一百来万人一起去学习,也是很厉害的。”

我们读书的快乐,就是要读到这种庄子写孔子的趣味—调侃人而不着痕迹。在读《庄子》的时候,我常常有一种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与老先生相视一笑的感觉。当然,这很可能是我的错觉。用心的独到之处

常季曰:“其用心也,独若之何?”

意思就是,像他这么与众不同的人,如果用心的话,会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现在,大众很喜欢学习王阳明的心学。其实,王阳明的心学就是用心之术。而庄子也是一位用心大师—靠自己的念力改变世界,靠自己的意识吸引众人,凭自己的念头让世界发声。用心的话,你的想法就会使世界产生变化。

那么,这些是如何做到的呢?常季问得就很好,他问孔子,王骀的用心独到之处在哪里?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死和生这样的变化也算是大了,可是并没有令他有大的变化;天地就算毁灭了,他也不会灭亡;他知道自己没有过失,所以任由自然的变迁而不被外物所变,他主宰万物的变化,自然守住了大道不变。”

我在讲《人间世》的时候提到过“不趋利,不避害”,也就是没事儿不惹事,有事儿不怕事儿。一个人能够不用天天打电话、做路演、跟各种投资者交流,只是把分内的事情做好,就会有人拿着钱非要给他投资不可。但是,他的心里面还有点儿担忧:如果拿了投资人的钱会不会不好呢?我缺这个钱吗?你说估值要做到十个亿,我说估值不要做十个亿,做到五个亿就可以了;你说是美元,我说人民币就行了。我觉得这种状态挺有意思。

在三亚的时候,我碰到冯爷(冯仑)。以前,冯爷的《风马牛》电子刊物挺有意思,有些时候也出一些纸质书。后来,投资商就说:“干脆把你这个东西做成大V,现在不是很流行自媒体嘛。”于是,就需要有估值。那天,冯爷在三亚跟我说:“我跟他们说,千万不要把估值做高,做高的话,你得对得起这个估值啊。一句话,说出来之前,你是他的主人;说出来之后,你是他的仆人。一旦答应,他说这事儿值十个亿,我就得奔着十个亿去做,甚至还得奔着十二个亿去做,生生把自己累死,没有这个必要吧。”他的这段话倒是挺印证刚才讲到的,天地之间的变化于你而言没有那么大影响。

世界流行P2P、O2O、摩拜单车、共享经济……这些与你何干?你就是一个做酱油的、盖房子的,或者你就只是一个读书人,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就行了。比如,高晓松老师就不需要大数据、P2P,他只需要把以前读书的那点儿快乐,舀一小勺出来跟大家讲讲就行了;不需要高科技,他照样是大V。

而另外一些人,他们总是在跟别人讲商业模式。“梁友圈”里有一位同学说:“那些言必称商业模式的人,品位都很一般。”我深以为然。我的好朋友,单农的创始人,只卖男装,不做互联网营销、供应链管理、上市融资、P2P……就是把衣服做好,一样很成功。

最近一段时间,A股市场一片“哀鸿”,人均亏损八万块钱,只有茅台、海天酱油这些股票稳健上涨。这就是因为它们不会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该怎么酿茅台就怎么酿茅台,该怎么做酱油还怎么做酱油。

其实,做人也是一样。做自己分内的事情, 其他的让它自己发生

孔子在《论语·学而》里面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的就是用心的艺术,如何把自己的心量打开,如何用自己的念力改变世界,如何让自己的心安住于当下,如何让自己释放出灵魂的氧气,让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只做自己分内的事情,其他的让它自己发生。

有一段时间,我对儿童教育有点儿焦虑,总在思考到底应该教育出怎样的孩子才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他把话说清楚。

有思想需要表达的时候,他能够用“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在月光下喝可口可乐的时候,他可以脱口而出“对影成三人”,而不是“哇,好爽啊”。

语言是灵魂的监狱。你能够指望一个只会三五个成语的人教育出面向二十一世纪、二十二世纪的年轻人吗?

有一天晚上,我们几个朋友在一起吃饭,为了避免大家分小组讨论,我们做了一个成语接龙。一个人讲“天荒地老”,后面的人接的却是“老……老……老干妈”—连“老弱病残”都不会用,哪怕说“老年得子”呢(好像也不比接“老干妈”高级多少)。

讲成语的时候,已经彰显出你拥有怎样的思维模式;用语言去表达对世界的看法时,已经表达了你对世界的理解。所以,培养什么样的年轻人很简单,不用告诉他那么多,让他背一背“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具有这种能力以后,面对各种技术变化你会因这种不变的东西而更容易适应,这就叫作“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一旦掌握了不变的东西,面对变化时才会从容。

在儿童教育方面,如果说有必须现在开始做的,那就是一件事—让他把话说清楚,学会多用几个形容词来表达他内心的情感。如果孩子或者你本人,能够用超过二十个词语去形容“牛逼”,那你就真的很牛逼了。为什么长得丑还这么有魅力

在《德充符》开题的时候,我讲过“德”在这个篇目里面是忘形与忘情—“无我相”之德。不因为自己有脚或是没有脚而发出抱怨,也并不以此为意。

在孔子和学生常季谈论王骀的故事的时候,常季就问:“为什么王骀长得那么丑,脚也被砍掉了—说明他肯定是犯过错误的人,却如此有魅力?”孔子说:“他的心理没有巨大的差异变化。可能是犯了错误,也可能没犯错误,命运让他被砍掉脚,但他却不以为意。他对天地、生死这些变化早已了如指掌。他知道事情都会如是而来,也会如是而去。”

王凤仪先生是民国时期一个有意思的东北人,他劝善,劝大家放下自我。有一次,一个姓刘的弟子与他的儿子一起走路。这个时候,一辆车开过去,不小心把他的儿子撞倒了。当时,刘先生和他的儿子并没有破口大骂,没有拍照、追讨、要说法,没有憎恨,也没有抱怨。因为谁也不会刻意想撞倒谁,只不过就是不小心撞倒了,这是事实。然后,该送医院就送医院,该抢救就抢救。结果,神奇的事情是,由于当爹的没有愤怒,也没有把这种愤怒的情绪传递给周遭的人,做儿子的被撞倒之后,该去疗伤就去疗伤,很快就完全恢复了。后来,我发现这种事情其实是很有意义的。

我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情形。有一段时间,由于连续一百天吃烧烤和火锅,喝可乐和酒,我以为已经调好的痛风病又犯了。但是,在这次痛风发作的时候,我并没有任何抱怨,没有说就怪那个谁谁谁每次来都要求吃烧烤,就怪那个谁谁谁非要拉着我喝可乐和啤酒不可,就怪父母遗传了痛风这么个玩意儿给我……

我觉得没有什么好抱怨的。结果,这次痛风比往常来得晚一点儿,走得早一点儿。我倒不是鼓励大家去放纵自己的“口业”,去试试痛风的感觉,而是说如果真的有这种身体变化来临的时候,你只要知道它如是而来即可。“空虚寂寞冷,穿上衣服滚。”如果你真的觉得空虚寂寞冷的时候,把衣服穿上,在床上打滚,自然而然就热了。也没什么好抱怨的,既没必要上升到文艺青年的悲哀,也没必要上升到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有意思吗?

王骀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于变化,他如是接受。喜欢一个人是从某个时间开始的吗

孔子又追加了一句对于王骀的表扬:“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这一句话需要联系《齐物论》来讲。

如果用分别心来看,肝和胆的差别就像楚国与越国的差别那么大;如果站在整个宇宙全息统一论的角度来看,世间万事万物也只不过是同一个事物的投影而已。被砍断脚和运气好成为上市公司主席,只不过是种种因缘和合的自然结果。喜欢一个人是从某个时间开始的吗?其实,在这个时间到来之前,一切都早已发生。对一些东西感到无聊或者起鸡皮疙瘩,都是有原因的。

我曾经跟大家分享过还记得“最让你热泪盈眶,甚至浑身发麻的时刻”吗?很多人都说:“哇,当我念《心经》的时候热泪盈眶,接着念《金刚经》就会浑身发麻。”或者“看见Tom and Jerry(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主人公)在一起变成好朋友的时候,我就会热泪盈眶。”

为什么你会为这些事情感动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些让人感动的情景吗?非也,是因为你本来就会为这些事情感动,后来出现的情景只不过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本来早已发生的状况,就叫作“万物皆一也”。

很多时候,我们要求自己的孩子英语好、数学好、按时做作业,早晨六点半起床,迅速地在十几分钟之内刷牙、洗脸、穿衣服、吃早餐、系好红领巾……我们自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都完不成这些事情,何必强求孩子做到呢?

而且我们往往把“我都是为你好”、“我希望你能够养成好习惯”种种加诸对孩子的呵斥和要求里面。找一套三年级的奥数题让家长来做一下,我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人可能连题目都读不懂。还要求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三奥数成绩优秀,有这个必要吗?你自己都做不到,为什么要求别人做到呢?如果自己能够自然而然地做到,那么你的孩子自然就能做到。

所以,儿童教育并不存在要求的问题,而是你们能否共同成为这样的人。一个自己都没有礼貌的父母却要求孩子有礼貌,有可能实现吗?“万物皆一也”,说的就是你和自己的孩子也是一体的。当我们真正理解“万物皆一也”这句话以后,儿童教育就变得很简单了。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这句话就是说王骀丢了脚,像在身上抖落土渣一样,他并不认为有脚和没有脚有什么区别。

高级的女人不会认为自己有多漂亮就高人一等,有智慧的男人也不会认为自己有多智慧就目空一切,多和少都只不过是相对而言。

有一天,我和朋友聊天,我说:“像我这种没有读过什么书的人……”对方就说我假装谦虚。其实不是,以我的知识、读过的书和现在在喜马拉雅FM面对那么多朋友讲解《庄子》这件事情而言,我真的是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的人,错漏百出。

所以,我希望等《梁冬说庄子》快要结束的时候,知乎、得到、得脉等APP上面的各路英豪可以列举梁冬在《梁冬说庄子》里面出现的一万个错误或一千条硬伤,我会把它们列在《梁冬说庄子》这本书的后面,就像很多人在写关于蒋勋的一百处硬伤那样。

如果蒋勋老师自己不去这样讲,你怎么会有机会去写他有什么错误呢?很多人连有没有错误这件事儿都不知道,更何况对错呢?我记得一个朋友讲过,“议而不辨”中的“辨”不是辩论的“辩”,而是分辨的“辨”。我也讲过“议而不辩”,的确,我也讲错了,应该是分辨的“辨”,不是辩论的“辩”。

总之,一个“德充符”的人,一个德行充满并连上宇宙Wi-Fi,和宇宙自然而然的“德”联结在一起的人,一个忘记自己的形体美好或残疾的人,就会拥有符合天地的状态。多样性恰恰是世界美好的原因所在

王小波曾经讲过类似的话,他认为,多样性恰恰是世界美好的原因所在。其实,地球上可能有一些鸟就是有三只翅膀,可能有一些鸟就是没有翅膀,可能还有一些鸟就是胎生,还有一些鸟其实是人(我们称之为“鸟人”)。

如果理解世界是多元、多生态的,你就不会简单认为只有拥有两只手、两条腿、两个鼻孔、两只眼睛的才是人。人类越发像地球上的物种一样单一,其表现就是人类词汇量的匮乏。某段时间,所有人都在用“囧”;某段时间,所有人都在用“厉害了我的哥”;某段时间,所有人都在用“怼”……这恰恰是世界悲哀的源泉,是一种语言的专制主义暴政,是技术和人们的非多样性,也就是“丧其德”的现象。

那么,德是什么?德就是物尽其用、物展天性、各司其职、各成其能、自然而然。对于王骀来说,他认为自己缺少脚是如此自然,能够自然地接受自己的独特性,便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

你知道也许自己是三分之一的男(女)人加三分之二的女(男)人吗?你知道自己本来是一个不适合结婚的人吗?你知道自己可能是一个学霸吗?你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一个化学家吗?你知道自己可能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