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与昆虫(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1 03:27:44

点击下载

作者:李影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鸟与昆虫

鸟与昆虫试读:

与昆虫

作者:李影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1-01

ISBN:9787537554893

本书由河北冠林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鸟

留住大雁

冬去春来,一群群大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从南方飞往北方的故乡。大雁

我国共有九种雁,风姿各异。头顶有两道黑色带斑的斑头雁、头顶和头颈正中有一条棕褐色带的鸿雁、黑嘴端有一黄斑的豆雁、额基具白斑的白额雁等较为常见。它们在不同的地区过冬。我们熟悉的一种大雁——鸿雁,在长江中下游直到东南沿海的大片区域越冬。

即便是同一种雁,还会分成各个群体,有的在鄱阳湖越冬,有的则在洞庭湖或太湖越冬。斑头雁则要飞过珠穆朗玛峰去印度等地越冬,创造了鸟类越冬的纪录——9500米。

雁常几百只汇成一群一起迁飞,蔚为壮观。但一般不易见到。因为雁是一种夜行鸟,迁飞大多在下半夜到清晨,以每小时70~90千米的速度赶路。另外雁的飞行常在500~1000米的高度,就更不容易看到。

雁是候鸟。候鸟为什么南来北往?科学家有种种解释。但生存和繁殖肯定是造成它们迁飞的重要因素。解决了这两点,候鸟也可以变为留鸟。上海动物园饲养的雁就是一个例外。栖息在园内天鹅湖的雁群,徜徉在碧波中,嬉戏追逐,不时划开水面,腾飞蓝天,结成雁阵,在天鹅湖上空自由翱翔;但它们并不离开天鹅湖,不去北方,也不去南方,天鹅湖就是它们的家。春天它们结伴在小岛的杂草丛、竹叶下繁殖后代,冬天它们结群畅游在天鹅湖中。大雁在戏水翱翔中的大雁大雁排成“人”字迁徙

4000年前人类就驯养了灰雁和鸿雁,成了今天的鹅。上海动物园的这群大雁,就是经过驯养员认真驯养的,现在变成了留鸟。

由此可以证明,许多鸟类都可以成为人类的朋友,而且可以为人类做许多事情。不过我们人类要有起码的爱心,不要任意捕杀、伤害它们,不要对它们生存栖息的环境构成威胁。人和鸟类的生命是同等重要的,伤害了它们就等于伤害了我们自己。让我们为鸟类和我们自己创造更好的环境,竭尽所能留住大雁。

天鹅仙女

天鹅以一身洁白如雪羽衣、颀长优美的体形、从容高雅的浮游以及飘飘然的翱翔,给人一种优雅高贵的感觉,仿佛它是善良与圣洁的化身。芭蕾舞《天鹅湖》就是艺术家从天鹅的仪态中得到灵感而创作的。

全世界有八种天鹅。

大天鹅,体长1.5米,全身羽毛除头部略显浅黄色外,均为纯白色,颈修长,嘴基两侧的黄斑沿着嘴的边缘伸向鼻孔下方。优雅的天鹅

疣鼻天鹅是天鹅中体形最大最美的一种,体长1.6米,体羽洁白,与众不同的是前额有明显的黑色疣突。

小天鹅,体长1米以上,和大天鹅最大的不同是嘴基部的黄斑不到鼻孔,是我国最常见的天鹅。

黑天鹅生活在澳大利亚,身穿黑褐色的羽衣,羽毛稍有卷曲,额上有一红色肉瘤,很是显眼。

黑颈天鹅的故乡在南美洲,冬季在中美洲越冬。它们的头部和颈部羽毛黑亮,嘴基长有红色肉瘤,眼角有白眉。

喇叭天鹅是北美洲的一种大型天鹅,因它的叫声像喇叭声而得名。嘴巴较长,黑色,体羽却洁白如雪,与黑色的嘴形成鲜明的对比。

别维克天鹅产于北欧和东欧,体形小于大天鹅,嘴接近全黑,羽衣洁白光亮,煞是耀眼。

考思考力巴天鹅生活在南美洲,头颈与嘴巴都比较短,是八种天鹅中体形最小、数量最少的一种。

在上述的八种天鹅中,大天鹅、疣鼻天鹅、小天鹅在我国也有分布,主要在新疆、青海、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地。每当春风吹绿草原、沼泽地时,大批天鹅经过长途飞行,由南方飞回故居的湖中。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天鹅成双成对,悠然自得,充分享受故乡水特有的温馨。

我国三种天鹅的越冬地在长江以南地区,最远的飞到南非的维多利亚湖,全程足有7800千米。中途飞越珠穆朗玛峰时,高飞达万米。高空中空气稀薄,严重缺氧,气温低寒,可想而知,天鹅的飞行技巧有多么高超!

有天鹅居住的地方,也会有个美丽的名字“天鹅湖”。在我国新疆乌鲁木齐市西南方的巴音布鲁克,有很大的水域面积,由河流、湖泊与沼泽地带构成了达1000平方千米的地域,地理上的名称是尤尔都斯盆地。但是这里虽称盆地,可海拔却有2000多米。原因是它的四周都被高耸入云的天山诸峰所包围。

这里地域开阔,充满了丰富的水源和植物。气候夏天凉爽,冬天极其寒冷,人烟稀少,所以是许多候鸟度夏、繁殖的理想地区。其中天鹅也在此繁殖,所以该地被称为天鹅湖。

巴音布鲁克是有名的天鹅保护区,可实际上在这里进行繁殖并受到保护的鸟类达70多种,其中包括三种天鹅。另外该地还有雪豹、岩羊、马鹿、石貂等多种野生保护动物。

除了巴音布鲁克天鹅湖外,我国还有其他一些天鹅湖。

例如,著名的青海湖岛西南方的泉湾。每年冬天,青海湖百里冰封,这里却泉水淙淙,一片草滩,每年都有上千只天鹅来此越冬,也被称为天鹅湖。湖上有一个小岛,每年都有大批天鹅来此繁殖度夏,被称为天鹅岛。两只天鹅在“谈情”

在种类繁多的鸟类中,天鹅保持一种令人感到神奇的终身伴侣制。它们不仅在繁殖时期互帮互助,共同照料后代;在群聚、休息、觅食、迁徙时,也是成双成对,互相厮守。如果有一只死亡,另一只便痛苦异常,甚至会忧郁而死;或终身不再嫁娶,单独生活。其守节的德行为中国自古以来所称道。天鹅湖

“爱情的象征”

鸳鸯素以世界最美丽的水禽著称于世,在成百上千种水禽中确实是色彩最鲜艳的。

没有见过鸳鸯的人,到动物园的水禽湖边一望,很快就能认出它来。它的头部和身上五颜六色,既鲜艳又和谐。特别是翅膀上两片橙黄色略带黑边的帆羽,向上弯成扇状,在上百种鸭类中是绝无仅有的。鸳鸯总是成对出现的

它的头上有铜赤色和蓝绿色的羽冠,面部白色的眉纹使它显得格外秀丽;喉部金黄,颈紫蓝色,两侧黑白交错,嘴鲜红,脚鲜黄,真可谓是集美色于一身。身着的如此漂亮,很容易让人误认为这是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其实这是鸳鸯的雄鸟,有人称它为鸳。

雌鸟(称为鸯)实在是无法和鸳相比。一身陈旧的深褐色衣服,没有一点鲜艳的色彩,让人感到好比是一位朴素的乡村姑娘跟在一位花花公子后面。戏水的鸳鸯

难道是大自然偏爱雄鸟而薄爱雌鸟吗?不是,这里有生物学上的道理。雄鸟色彩鲜艳,有利于招引雌鸟。雌鸟朴实无华,则有利于孵卵时不被敌害发现,朴素的色调恰恰是雌鸟适于坐巢孵卵的保护色。

鸳鸯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可以算作是我国的特产鸟类。它的繁殖地,主要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境内。吉林长白山麓的头道白河是著名的鸳鸯繁殖地,被人称为鸳鸯河。越冬地方集中在我国东南各省。

福建屏南县双溪乡的白岩溪是著名的鸳鸯越冬地,被人们称为鸳鸯溪。这条长11千米,宽50多米的溪流,近年来每年都有上千只鸳鸯到此过冬。据调查,国外也发现少量的鸳鸯繁殖地。

“白船”鹈鹕

鹈鹕可是游禽中的大个子,有的体长可达到2米,浑身多为白色。脑袋显得很小,因为它长了个又长又大的嘴,嘴的下边有个大大的“饭兜子”——喉咙。一对宽大的翅膀,一双粗实的脚,四个脚趾全向前,趾间有蹼相连,所以它们非常善于游泳,游起来像一艘大船,稳重而迅速。鹈鹕

我国比较常见的是斑嘴鹈鹕,它们生活在沿海湖沼和河川等地。喜欢集体活动,善于游泳,但不会潜水。它们的尾脂腺很发达,常常用嘴将脂肪涂抹到全身。

鹈鹕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在岸边晒太阳,暖洋洋的太阳温暖着它,偶尔要小憩一会儿。睡觉时将头朝后,将大嘴巴藏在背部羽毛内。戏水的鹈鹕

斑嘴鹈鹕双翼巨大,展开时一般有2~3米宽,飞翔能力很强。在空中飞翔时,颈收缩,可以灵巧地随风向而螺旋上升;还可以缓缓鼓动双翼,作短时间的滑翔。它们的鸣声不动听也不洪亮,只能发出低沉而沙哑的喉音。斑嘴鹈鹕的视觉非常灵敏,常伫立于浅水中,弯着脖儿,注意鱼儿的动静,来而捕之。除吃鱼外,它们还可以吃一些两栖类、爬行类的小动物;有时在空中看到水中的猎物,便像箭一样猛冲下来猎取。翱翔的鹈鹕

斑嘴鹈鹕的喉囊好似一个小小的渔网,在水中将水和鱼一起兜入囊中,然后闭嘴收缩皮囊,把水排出,剩鱼而食。

它们还有集体捕猎的习惯。它们排成一个半圆形的队伍,一起到浅水域集体饱餐一顿。有时候它们还和别的鸟群联合起来驱逐鱼群,这是生物间共同生存、互相帮助的一个实例。

导航鸟

在我国浩瀚的南海海面,撒着一片珍珠似的岛屿、礁石、沙洲,古时叫七洲洋,也就是现在的西沙群岛。东岛是西沙群岛的一个小岛,位于永兴岛东南20海里处,面积仅1平方千米左右。东岛盛产鲣鸟,被称为鲣鸟的故乡;又称为鸟岛,是鲣鸟的自然保护区。腾飞的鲣鸟

鸟岛是海鸟的乐园,栖息的鸟类有60多种。岛上有高大的扁叶麻枫树、伞形的椰子树、羊角树等。树下一人高的热带灌木密生,林间几条小径,地上堆积着鸟粪。每棵树的树杈上都筑有鸟巢,多则四五窝。

在这个鸟岛上,最繁盛的就是鲣鸟。

世界上鲣鸟有九种,都分布在热带海洋。中国内地有白鲣鸟和褐鲣鸟两种,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鲣鸟又叫红脚鲣鸟,嘴大而直,筒状,绿色;羽衣洁白,脚短,小趾间有蹼,能游水但不善行走。它们飞翔能力极强,能在海上连续飞行,时速达50千米。

每天清晨,鲣鸟成群结队飞向大海,在海面盘旋寻找鱼群。当地渔民常跟踪鲣鸟的航向,寻找鱼群,撒网捕之,故称它为“导航鸟”。晚上鲣鸟准确地飞回岛上。鲣鸟对气候的变化也十分敏感,每当台风或暴雨即将来临之时,它们就及早返回岛上。渔船见到这种情景,也立即收网返航,所以渔民又称它为“气象鸟”。

鲣鸟的胆子很大,并不害怕人。人们上岛,它们并不飞走,甚至可以接近抚摸。每年春夏之时是鲣鸟的繁殖季节,这时的鲣鸟会对人行使暴力,受到人的威胁,会向人们俯冲,嘎嘎叫着,把粪便撒向人头。鲣鸟的嘴又硬又长

由于岛上鲣鸟很多,它们的巢高低错落,充分利用空间。有的巢离地面仅60厘米。小鲣鸟出世后,长着白色羽毛的一巢巢小鸟,把绿色叶林点缀得白蒙蒙一片,如秋天的棉花地,十分壮观。鲣鸟的蛋

鲣鸟有坚固的骨骼,嘴上方的鼻孔可以完全阻塞,头部和胸部的皮下有海绵状的空气层,可以缓冲从高处往水中跳时产生的冲击力。

鲣鸟在捕鱼返回时,常遭到贼鸥的袭击。贼鸥性情凶猛,长嘴具有锐利的弯钩;它常守在岛上发现有飞回的鲣鸟就迅速飞出,用嘴咬住鲣鸟的尾和翼,或用身体撞击,迫使鲣鸟把鱼吐出来,而它却迅速在空中接住,扬长而去。当地人称它为强盗鸟。于是,鲣鸟就不得不再去海中捕鱼。好在贼鸥的数量还远不如鲣鸟多,尚不足以威胁鲣鸟的生存。

神秘的鹤

黑颈鹤是国际鹤类基金会组织至今尚未饲养过的唯一一种鹤。据调查,到现在为止,外国动物园还未展览过黑颈鹤,北京、上海、成都、广州、西宁动物园饲养的黑颈鹤加起来也不过20只左右。

黑颈鹤基本上只产在我国,是我国著名的珍禽之一,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野外到底有多少,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数目。1978~1979年,在青海省的16个县共发现210只。这次考察证明,黑颈鹤在青海省的繁殖区和分布区面积很广,南到玉树,北到祁连,几乎遍及全省。黑颈鹤

根据8个不同地区分布密度的平均值推算,全省黑颈鹤的总数量应有1100多只。

除青海省外,《中国鸟类分布目录》把川北的若尔盖、松潘也注为“繁殖鸟”地区。有的书上记载西藏南部也有黑颈鹤的群体。

据报道,1979年曾在新疆西部巴音布鲁克的天鹅湖中捕获一只成鸟,1980年8月又在该地捕获两只尚不能飞的幼鸟。这证明位于天山西部的巴音布鲁克也是它的繁殖地点之一。这样一来,就把这种鹤的繁殖区由青藏高原大大地扩展了。

黑颈鹤在外形上同丹顶鹤很近似,羽衣白色,站立时尾部黑色,像穿着黑色的裙子,头顶也有一块朱红,只不过没有丹顶鹤的丹顶那样鲜艳。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颈部,黑颈鹤从头到颈部都是黑色的,而丹顶鹤是白色的和部分暗褐色。另外,丹顶鹤的尾羽是白色的,与黑颈鹤不同。头和颈都是黑色的

黑颈鹤的越冬地在云贵高原。有两处比较集中的地点,一是云南省西北部中甸县附近的那帕海,另一处是贵州省西部咸宁县附近的草海。除云贵高原外,据记载,在四川南部和西藏东南部也有这种鹤的越冬地。在国外只发现了极少数。

在黑颈鹤的故乡,人们叫它神鹤,因为清晨从它的鸣叫中可以辨别天气的阴晴。传说在云贵高原越冬时,它曾向人们许愿:不在这里喝清明的水,不吃清明后播种的庄稼。其实这个传说恰好说明了它迁飞的时间,每年清明之前一定要飞回去。在云贵高原的越冬期一般是10~11月到来年的3~4月。

稀世珍鸟

朱鹮被称为东方鸟类的明珠,远望全身洁白如雪,近看头、翅羽毛略带粉红色。长长的嘴弯弯的,黑色而尖端朱红色,头后部具有自上而下披着的冠羽,腿脚朱红色。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在亚洲东部。20世纪中期,由于人类的活动,环境发生改变,朱鹮的数量急剧减少,分布区迅速缩小,近于灭绝。

1960年,在日本召开的国际鸟类保护联盟第十二届会议上通过决议,将朱鹮列为国际保护鸟。但这并没能使朱鹮摆脱濒危的境地。1979年、1980年,前苏联、朝鲜和日本的朱鹮相继绝灭。

朱鹮在我国曾经分布广泛,北从黑龙江,南到我国台湾、海南岛,西至甘肃,都有它们的踪迹。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14个省有分布;50年代,甘肃、陕西、江苏还有记录;最后一个标本是1964年在甘肃康县采到的。朱鹮

鉴于野生朱鹮相继在前苏联、朝鲜、日本失踪,国际上就把重新找到朱鹮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内地。1978年秋天到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派出调查组,经历3年艰辛,行程5万多千米,考察了11个省,终于在秦岭南坡的陕西省洋县重新找到了正在繁殖的朱鹮及其巢,并命名为“秦岭1号朱鹮群体”。

在海拔1356米的金家河山谷和距金家河2千米的姚家沟,发现了两个朱鹮巢。金家河仅有1对成鸟,产下4枚卵,但是孵化没有成功;姚家沟的巢中却有3只幼鸟。这说明朱鹮在野外并没有灭绝,这个稀有物种有可能继续生存下去。这一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

随后建立了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建立了两个观察点,常年守护观察,并加强对朱鹮栖息地的保护管理,不准在朱鹮取食的水田中施化肥、农药,冬季仍保留一定面积的水田,以利朱鹮觅食;在周围山上植树,恢复植被,改善环境,为朱鹮解决食物不足的问题;尤其是繁殖季节,十年来在营巢地共投食5000多千克,基本上保证了食物量并对幼鸟加以保护。

总之,通过人们多方面的努力,使这一繁殖群体扩大到50多只;更可喜的是经过北京动物园的努力,已能人工孵出小朱鹮并饲养成活。

人类处理好和环境及其他动物的关系,就会使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延缓甚至避免其他动物的灭绝;否则,灭顶之灾将迟早会危及人类。朱鹮有长长的嘴

亚洲“鸵鸟”

在我国的内蒙古、蒙古和西伯利亚的广阔草原、草滩和低湿涯地生活着一种大型鸟类——大鸨。它身高背宽,体长可达1米,体重可达15千克。短而直的脖子上拖着一颗小脑袋,生有一张尖而扁的嘴。身体背面的羽毛浅棕色,布满大的黑色横斑。头、颈、前胸深灰色,喉部近白色,有向外侧突出的羽毛,腿脚粗壮,脚有三个趾。

雄鸟下颏的两侧还生有细长而突出的白色羽簇,状如胡须,所以被当地牧民称为羊须鸨。雌鸟体形较小,体长不足50厘米,体重不到4千克,喉侧也无胡须状物,常被称为石鸨。大鸨

传说大鸨的得名有两种。一种是它们的雌性外貌相似,都没有漂亮的羽衣,古人以为全是雌鸟,是百鸟之妻,故以“鸨”为名;另一种传说认为它们总是七十只一大群,以“七”、“十”加“鸟”而为“鸨”。

大鸨的食物很杂,主要吃植物的嫩叶、嫩芽、嫩草、种子以及昆虫、蚱蠓、蛙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象鼻虫、油菜金花虫、蝗虫等农田害虫,有时也在农田中取食散落在地的谷粒等。

大鸨是候鸟,冬天在我国华北、华中的广大开阔地集成十几只、几十只的大群过冬,在鄱阳湖、北京的官厅水库、密云水库都可见到。每年的4月初回到东北、内蒙古等地的草原和沼泽草甸地带繁殖。求偶时,雄性喉部胀得很大,来回拍打翻起的翅膀和尾巴,向雌性表达自己的感情。求偶期,雄鸨间常发生冲突,格斗时展开双翅,全身羽毛竖起,发出轻微的叫声,大有一决雌雄之势。大鸨

善斗的鸡

褐马鸡是一种世界珍禽,是我国的特产鸟类,只产在我国山西、河北、北京等地的北部。现在只有几千只,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褐马鸡全身披着浓褐色的羽毛,拖着一个大尾巴,尾巴中央的两对尾羽特别长,先向上翘,然后再披散下垂,状似马尾,称褐马鸡。褐马鸡漂亮的红脸蛋上长有一对机警的圆眼睛;在头的两侧长着一对突出头顶的白色耳簇羽,看上去就像一对立在头上的犄角,所以人们也叫它角鸡。褐马鸡

淡红色的嘴短而强健,上面弯成弓形,坚实的腿脚珊瑚红色,脚趾粗壮,爪钝圆,这对在土中刨食是最合适的了。

褐马鸡生活在一二千米的山上,山上有成片的云杉、油松、橡树,树下则有成片的荆棘灌木。它们就在树下觅食,主要吃些植物的幼根、幼芽、种子、果实等。它们的翅膀较短,不善飞翔,常常从山下往山上走,边走边吃,到了山顶,再滑翔下山,周而复始,低头觅食。

在变幻莫测的森林里竞争与危险、歌声与哀鸣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各种动物都以自己存在的价值来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童年对于这些小家伙来说是在威胁与不安中度过的。

天空中,树梢上一些凶猛的鸟类在贪婪地盯着它们,有了父母精心的照顾及生活在恐怖中本能的机敏,使它们千百次地化险为夷。据史书记载,褐马鸡勇敢善斗,非死不毕。《本草纲目》中提到:“褐鸡猛气,其斗期于必死。今人以褐鸡为冠,像此也。”草丛中的褐马鸡

从汉武帝起就有褐冠之制。即为了激发将士们的斗志,令武将们将褐马鸡尾羽插上头盔,以鼓励他们英勇杀敌,效命疆场。这种制度经历了晋、隋、宋等朝代。

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优裕、安逸的生活环境,使褐马鸡勇敢善斗的习性发生了变化,褐马鸡与天敌殊死相斗,虽死不毕的场面很难见到了。通过人们实施的保护措施,使它们能够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山林中生长的大量沙棘等结满果实的树林、杂草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冬天可以不愁吃了。

如今的褐马鸡再也不是人类猎取战利品的美味佳肴了,已受到各种保护,被人们视为珍宝,并开展了人工饲养等研究工作,期望褐马鸡能发展壮大成一个大家族。

除褐马鸡外,我国还有两种特产马鸡。一种叫藏马鸡,也称白马鸡,全身大都白色,翅端灰褐色,尾羽由紫铜色逐渐变为暗绿和深绿色;生活在海拔3000~4000米的山区。另外一种叫蓝马鸡,体羽以光亮的蓝色为主,尾羽也较长,羽支披散下垂,非常漂亮;生活在宁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海拔2100~3700米的云杉林、橡树林中,林下灌木丛生。

凤凰的由来

自古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最美的鸟便是凤凰。但是,凤凰到底是什么样子,谁都没有见过。在纷繁复杂的鸟类世界中生活着几种和凤凰某些地方相似的鸟儿,大概就是凤凰的原型吧!

就“形”、“花纹图案”、“光”、“色”配合得极为巧妙,无比华丽,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者当属孔雀。但是和人们心目中的凤凰相比,艳丽的色彩似乎有些欠缺。画中的凤凰以鲜红和金黄色为主调。

见过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之后,你就会受到一些启发,古人想象中的凤凰正是借用了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的美色。把孔雀、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最美的部分组合起来,就成了一种极美的百鸟之王的化身——凤凰。

我国云南及其邻近国家的热带、亚热带较开阔的阔叶林和稀树草原上,生活着美丽的绿孔雀。它身穿蓝绿色长衣,闪着明亮的光辉,下背紫铜色,头顶有簇状直立的冠羽,尾上覆羽延长成巨大的尾屏,均匀分布着五彩的圆形斑纹。当它展开尾屏时,确实美不胜收。若是在野外拖着长长的尾巴飞过树梢,那艳丽的翠绿、紫蓝、古铜等色彩,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辉,也是一种极美的享受。当孔雀在陆上款款踱步的时候,轩昂的气宇,真好像一位英俊潇洒的王子。

红腹锦鸡雄鸟头顶上有金黄色的丝状冠羽,一直覆盖到后颈上,脸、喉、前颈红色;在后颈部位以橙棕色披肩,上背浓绿色,下背、腰部金黄色,各羽散离如发状,又称金鸡;翅上大飞羽黑褐色,小飞羽栗色,具黑斑;下体鲜艳的朱红色,所以叫它红腹锦鸡;尾羽很长,中央一对尾羽很长,黑褐色,布满桂黄色点斑。红腹锦鸡

白腹锦鸡雄鸟头顶披以金绿色的短羽,枕冠狭长,紫红色;后颈披有白色带有蓝黑色羽缘的披肩;上背、两肩呈翠绿色;下背和腰呈棕色,向后转为朱红色;尾上覆羽白儿缀以蓝黑色斑,末端细长,为橙红色;中央一对尾羽长而呈白蓝相间的横斑;腹面为白色,故称白腹锦鸡,又叫铜鸡或银鸡。白腹锦鸡

两种锦鸡体形大小相似,但各自有各自的色彩,真是大自然的奇迹。

长犄角的鸡

头上长犄角的鸟确实少见,我国有五种这样的鸟,称它们为角雉。它们都属于珍贵稀有的鸟类。角雉只有雄性才长犄角,角生长在头部耳后上方,长约15厘米。皮肤内实质是肉质棒状体,平时看不见,只有在繁殖季节,神经触动勃起时才竖起来,并微微颤抖。黄腹角雉是我国特有的,产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省,目前已成为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黄腹角雉羽色艳丽,头顶冠羽前黑后红,冠下隐藏着一对长长的翠蓝色肉质角。喉下有一肉裙,肉裙中间橙黄色,旁边有两列灰黄块斑,具蓝色的边缘。平时肉裙较小,到了发情季节就膨胀扩大,而且颜色变得特别鲜艳。角雉

求偶时,雄角雉先唱歌,在得到雌角雉回音并互相对答之后,雄角雉就开始它的一套求偶舞,先是向前慢跑几步,接着两翅半张下垂,尾羽展开如伞;然后昂首挺胸,竖起头上的角,展开胸前的肉裙,边抖动边鸣唱。这套表演可能要重复多次,直到对方满意为止。

它的身上羽毛大部分栗红色,上面点缀着许多黄色镶黄边的小圆斑;身体的下部为皮黄色,所以叫黄腹角雉。

灰腹角雉雄鸟头黑,颈红,脸裸出部呈金黄色,上体布满白色、栗色眼状斑,腹部灰色。仅分布在我国西藏南部达旺一带,数量极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红腹角雉雄鸟头黑色,眼周裸出部蓝色,体羽大多栗红色,布满灰色眼状斑,下体灰斑大而明显。分布在西藏、云南、四川、甘肃、陕西、湖南、湖北等地,数量较多。黄腹角雉红腹角雉

黑头角雉雄鸟头黑,颈红,脸裸出部辉黑,通体大部黑色而具杂斑,并满布白色眼状斑。产于西藏南部,数量极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红胸角雉雄鸟冠羽两侧有一黑纹,通体大都绯红,杂以白色眼斑。产于我国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数量极少,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角雉都生活在海拔1000~4000米的山地,阔叶林的林下灌林中。它们胆怯、机警,稍受威胁即钻入密林中隐藏起来。一般独栖在高大乔木的横枝上过夜。善于奔走,只能短距离飞翔。

信使之鸟

原鸽是人们所说的野鸽子,长得和家鸽相似。头、颈、胸部羽毛为黑色,在颈、胸部有绿、紫色光泽;背腰羽毛灰色,肩和翅覆羽灰黑色相间,形成两道明显的黑色横斑;尾灰色,先端黑褐色。鸽子

原鸽生活在新疆、内蒙古、河北北部等地,栖息于山岩峭壁上。结群生活,在地面觅食,常小步疾驰。一般沿直线飞行,距地面不高。它们主要吃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人类饲养鸽子至少也有5000年的历史了,是由原鸽驯化而成的家鸽。经过长期人工选择和培育,变种百出,形态多样;尤其是人们从通信、竞翔、观赏和食用等不同的用途出发,通过长时间的不断饲养选育、训练和食用的实践,育成了现在的信鸽、观赏鸽和肉用鸽三大类家鸽。鸽子视野开阔

在人类社会没有邮路通信的时候,就利用了鸽子传送信息。在战争年代,鸽子又被作为特殊身份的情报员,来往于枪林弹雨之中。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利用它们执行特殊任务。

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包围了巴黎,中断了内外联系。一天夜里,巴黎城里升起许多气球,这些气球带着许多信鸽分别降到土尔和其他城市。这些城市负起了联络的任务,把文件、电报拍成精巧的照片,印在很薄的纸上,让鸽子带回巴黎。在两个多月里,这些信鸽共传送了数百封信件,为巴黎守军的胜利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和平鸽形象

到了20世纪,尽管无线电通讯已经很发达,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鸽通讯仍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一次,盟军的一支部队在缅甸遭到日本优势军队的包围,电台被毁,电话线全部被切断,与指挥部失去了一切联系。指挥部把雌信鸽“浅雨点”空降到被围困的部队里,然后让它带着联络文书,在9小时内飞行了512千米,把情报带回指挥部。于是,部队里应外合,转败为胜。战后,这只雌鸽被授予“缅甸皇后”的光荣称号。

像这样的事例很多,我国在边防对敌斗争中也利用信鸽,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且在运送血样去化验、取急用药品等特殊任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一次,某边防连队发生病号,医生诊断后需要去团部取药。由于山高路远,如果派人去取,来回要两天时间,这将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军鸽员使用了军鸽取药,四只军鸽同时出发,仅用了30分钟的时间就取回了药,使病号转危为安。

在现代战争中,也少不了军鸽。在核爆炸几分钟后,让信鸽穿越大面积放射性污染区而不受伤害,完成紧急通信任务。在特殊情况下,如在敌后潜伏侦察,不允许使用现代化通讯设备;或在有线电通讯被窃听或被破坏、无线通讯被干扰等紧急情况下,军鸽通讯仍是必不可少的。

鸽子的近亲

在内蒙古、西藏、四川、青海等地的荒漠地区生活着一种毛腿沙鸡。它们体羽沙灰色,头和颈基部两侧具红色斑块。背部杂以黑色横斑,胸部为棕灰色,下胸贯以一道棕白色横带,并杂有数条黑色细斑,腹部为淡沙棕色,中央具黑色斑块。翅和尾细长而尖,成鞭状。腿短小,脚趾密被短羽,所以叫毛腿沙鸡。

毛腿沙鸡是荒漠地区典型鸟类,常结群生活,足底有肉垫,适于在沙地上奔驰,飞行低而迅速。毛腿沙鸡

与沙鸡不同的斑鸠也是鸽子的近亲。在野外,不熟悉它的人常误以为是鸽子。它们居住在树上,也到地面觅食。珠颈斑鸠

珠颈斑鸠是常见的一种,额及头顶前部淡灰色;头顶后部转为深灰色;羽端呈葡萄红色,这种颜色在枕后形成半环状带,向左右下行至喉部;后颈还有黑羽半圈,而杂有白色以至棕色细斑点,呈珠状,所以叫珠颈斑鸠。上体大部分为灰褐色。它们生活于全国各地的山地、丘陵、平原,栖息于附近的树上,成对或几只在一起。清晨先在树上“咕咕”的鸣叫一阵,然后飞到附近的地面上觅食。

除珠颈斑鸠外,还有颈侧淡蓝灰色、羽缘黑色,羽毛形成左右各一片鳞片状细斑的山斑鸠;身体以灰色为主的灰斑鸠;身体以深葡萄红色为主的火斑鸠,等等;它们都是鸽子的近亲。

会说话的鸟

鹦鹉以羽色艳丽而著称,白、黄、绿、红、黑,五彩缤纷。澳洲产的七彩鹦鹉集彩虹七色,金刚鹦鹉的脸像油彩画过的一样。千姿百态的鹦鹉大小不一,大型的琉璃金刚鹦鹉,体长达1米以上,体形小的非洲鹦鹉只有13厘米长,比麻雀还小。许多鹦鹉还具有漂亮的羽冠,有的伞状,有的扇状,当展开炫耀时,显得生动有趣。

鹦鹉的嘴呈钩状,锐利而结实。纽芬兰的椰子鹦鹉能利用它那利嘴在椰子树上巧妙地啄一个洞,然后用汤匙状的舌头去吮吸果汁。鹦鹉绝大多数是吃素的,唯有澳大利亚有一种深山鹦鹉是凶猛的肉食者;体长只有半米,却能袭击小绵羊;它落到羊脖子处,用锋利的牙一块一块地撕开小羊的皮肉,直到小羊死亡。鹦鹉

鹦鹉都在大树上筑点洞穴,一般是找现成的树洞加以修整,用啃下的木屑铺垫巢底。

有人称鹦鹉为智鸟。传说,唐朝时,武则天养了一只名叫“雪衣”的白鹦鹉,不离左右。一天,武则天对雪衣鹦鹉说:“你若能作诗,就放你出笼。”不想“雪衣”立即吟道:“憔悴秋翎似秃衿,别来陇树几时深。开笼若放雪衣女,常念南无观世音。”武后听了大惊,立即开笼放它。鹦鹉学舌,终日由人“碧窗尽日教鹦鹉,念得君王赋首诗”。这是可能的,但能当场即兴作诗,则是神化了。

鹦鹉受人喜爱,除了艳丽的羽衣和学舌外,还能表演一些小杂技;经过特别训练,甚至还能做出一些惊人之举。1985年,墨西哥发生大地震,从一幢塌楼里传来呼救声。抢救人员经过两小时战斗,救出的竟是一只鹦鹉。它说的第一句话是“糟透了”,弄得抢救人员啼笑皆非。

有一次,巴基斯坦球队访问印度。到了巴罗德城,主人设宴喜迎球队。宴会前,举行了一次独特的欢迎仪式。在宴会厅中有一个小小的舞台,上面有十多只鹦鹉。主人一声令下,鹦鹉便开始表演。可爱的鹦鹉

第一个节目:鹦鹉荡秋千。这时看到两只鹦鹉在高兴地荡秋千。

第二个节目:鹦鹉学开车。一只鹦鹉在开小汽车;另一只蹬着三轮车在后面;还有一只推着一辆小车在溜达,车子上坐着它们的“小孩子”。

第三个节目:救死扶伤。一只鹦鹉走着走着,突然晕倒了,另一只鹦鹉马上取来小听诊器进行检查。当它发现病情严重,便马上叫来救护车,将病鹦鹉送进医院。

表演结束,客人报以热烈的掌声,对鹦鹉的出色表演表示赞叹,对主人的安排表示谢意。

香港海洋公园的鹦鹉表演更为出色。在钢丝上骑自行车、拉车、推车、翻跟斗、跳交谊舞、打篮球等,吸引了许多游客,成了鸟族中的大明星。

在美国洛杉矶的警察部队中,有一位奇特的警官叫皮尔特鹦鹉,是一只3岁的美洲鹦鹉,体长45厘米,具有当地警察首脑签署的军官证书。它的职责是指示和提醒孩子们在穿越公路和街道时谨慎小心,在家中安分守己。这只奇特的鹦鹉已给3500名4~12岁的儿童上过这类安全课。参加听课的孩子们都非常专心地听它讲解。

在西欧,常见到驯化鹦鹉当盲人的向导。一位美国大学教授还宣称,它的一只“亚历克斯”鹦鹉能辨认和说出50件物品的名称。这都说明鹦鹉有一定的“学习和记忆”能力。金刚鹦鹉

鹦鹉智能究竟有多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现在鹦鹉的数量迅速锐减,已令人担忧。非洲产的灰鹦鹉因善于学舌,被大量捕捉。纽芬兰的一种枭鹦鹉是一种吃草鹦鹉,它食草吮汁后,又一团一团吐出,在它过路处留下一团团白色小球,暴露了自己,使人很容易捕捉到它。人们对鹦鹉的大量捕杀,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可能使人还未弄清鹦鹉的各种性能之前,它们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在我国南部的森林中,产有六种鹦鹉。红领绿鹦鹉产在广东、福建;绯胸鹦鹉产在云南、广西、广东;大绯胸鹦鹉产在西藏、四川、云南;灰头鹦鹉产在四川、云南;长尾鹦鹉产在四川;短尾鹦鹉产在云南。这六种鹦鹉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学舌的八哥和鹩哥

动物世界之中有许多鸟能模仿同类的声音和其他动物的叫声。而学人说话,则仅限于鹦鹉、百灵、八哥等鸟。它们之所以会学舌,主要是由于它们具有尖细、柔软而多肉的舌。不过,只有在饲养的情况下,经人教导和训练才能学会人语。

八哥全身羽毛黑色,仅两翅和尾端点缀着白色斑,展翅飞行时,从下面看去,两翅的白斑好像八字,故得名八哥。八哥

八哥鸣声嘹亮,有时会变得粗厉。在野外喜欢结群觅食,爱吃昆虫和野果,是农业益鸟,也是分布华南和西南一带最常见的留鸟,遍布平原、村庄、田园、山丘和山林边缘。八哥食性杂,不畏人,容易饲养,又善于学舌,爱鸣叫,是江南一带人民喜欢饲养的笼鸟。

鹩哥的体形和体色都与八哥相似,个子比八哥稍大。黑色的羽毛闪耀着紫蓝色或深蓝色,头后两侧到眼的后方具一鲜黄色肉垂,肉垂在眼角后方呈三角形,红黄色的嘴和鲜黄色的肉垂在黑色羽衣相衬下,更令人赏心悦目。野外它生活在多林木的平原和山地的林绿处。爱吃野果、种子和昆虫。鹩哥是出色的歌唱家,鸣声嘹亮且富有音频,能发出各种有旋律的音调,由低而粗的咯咯声,至轻快如铃的吹哨声;它还能模仿杜鹃和鹧鸪的叫声。

鹩哥“说话”要比八哥清晰、逼真。有时你问它好,它立即回答“你好!”还会问你“你说什么?”“吃饭没有?”“几点钟了?”你和它告别,它也会向你说声“再见!”显得“礼貌”周全。

自古以来,我国南方人就喜欢饲养八哥和鹩哥。不仅发现它们善于模仿声音,而且摸索出使它们“说话”的方法——“修舌”。

鸟类中的侏儒

世界上最小的鸟要算蜂鸟了,它们生活在中美和南美洲,有600多种。最大的巨蜂鸟也不过20多厘米长;最小的叫闪绿蜂鸟,生活在墨西哥和阿根廷,它比黄蜂还要小,只比蜜蜂稍微大一点儿;这种蜂鸟体重只有2克,身体全长不过5.79厘米,其中细长的嘴和尾却占了4厘米,若是去掉嘴和尾,身长只有1.79厘米。

蜂鸟在树枝或树叶上筑巢,窝巢当然也很小巧,像胡桃那么大。鸟蛋更小,只有豌豆那么大,0.2克重。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蜂鸟是尖尖的嘴

别看蜂鸟这么纤小,脑袋可发达着呢。它的重量等于鸟重量的1/30,比人体和脑的比重还大呢。手掌上的蜂鸟

蜂鸟的活力很强。每秒钟要拍打翅膀约60次,有时整个翅膀还会转动呢。有时,它一动不动地停留在空中,来个特技表演,仿佛站立在一个无形的支柱上。

更令人惊奇的是,有些蜂鸟每年要飞渡800多千米宽的墨西哥湾。

蜂鸟凭悬空定身的绝技,用那细长的尖嘴,将舌头伸进倒挂的金钟花深处,来吸取花蜜。这是它最爱吃的,也是主要的食料。舌头的构造像喝汽水的管子,仿佛一个小水泵。它在飞行的时候,会发出蜜蜂般的声音,加上它体形像蜂,喜欢吃甜食,因此叫它蜂鸟。

蜂鸟个儿虽小,却勇猛善斗。比自己大几十倍、几百倍的猛禽,蜂鸟都毫不畏惧,小小的蜂鸟可以斗败凶猛的山鹰。它用那钢针般的尖嘴,瞄准山鹰的眼睛猛啄,顿时山鹰被啄瞎眼睛,仓皇败北。

蜂鸟中最著名的一种叫飞行金刚石,它飞得快,一瞬而过,仿佛是一颗活的金刚石在闪动。它的羽毛美丽、豪华、纤细、光滑,在太阳光下反射出不同的色彩,特别是在飞行中转动的时候,由于光的反射角度不同,更显得五彩缤纷,艳丽夺目了。蜂鸟能悬停在空中

陆地霸主

提起鸟儿,大家都会想起天上飞的,可世界上也有不会飞的鸟类,这就是鸟类家族中的大个子——鸵鸟。它们虽有羽衣也肩插翅膀,但是不能飞向蔚蓝的天空,只能在辽阔的沙地或草原上奔走。像鸵鸟这样不能飞,而腿却粗壮有力,善于奔走的鸟,被称为走禽类。鸵鸟

非洲鸵鸟是走禽中最大的,当然也是现存鸟类中长得最高,身体最重的鸟类。

它们的身高可达3米,体重可达150千克。鸵鸟曾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时代,生活在我国的华北等地。它们是当今世界唯一只有两个脚趾的动物。

南美洲草原和丘陵地带有一种具有三个脚趾的美洲鸵鸟,身高1.5米,体重30千克;虽比非洲鸵鸟小得多,但在美洲大草原上也算得上庞然大物了。鸡蛋和鸵鸟蛋

鸸鹋与非洲鸵鸟同属一族。它们虽长相丑陋,但性格温顺,容易驯服。它们悠闲地漫步在澳大利亚的草原和沙漠地区,脖颈时而弯曲,时而伸长,总像咧着嘴在笑的样子,因此被人们称作“乐天派”。

鸸鹋的身高达1.7米,体重60千克,奔走起来时速达百千米,也可算得上快步如飞了。

澳洲北部、伊利安岛和印度尼西亚等热带雨林中,生活着一种鹤鸵,身高1.6米,体重50千克,雌的比雄的要大一些。鹤鸵头上戴一顶角质盔,耳下两条鲜红的肉垂挂在蓝色的脖子上。它们体质健壮,两腿坚实有力,凶猛好斗,性情暴躁,被人们称为“食火鸟”。这种鸟特别凶残无情,若人受到它的攻击,往往被踢断胳膊,踢断腿,甚至能致人丧命,就连饲养它的主人有时也难逃厄运。

尽管自然的进化已剥夺了鸵鸟的飞翔权利,也没有赋予它们进攻和伤害敌人的能力。但是,凭借顽强的生命力,一双强有力的腿脚,它们在充满危险的广阔非洲草原上生存了下来。

禽中“鬣狗”

鬣狗是产于非洲的食肉兽,生性残忍狡猾,常成群尾随于狮子之后,捡拾狮子吃剩下的骨头和残肉。有时也结伙攻击羚羊、角马之类。鬣狗前腿长、后腿短,有着极锐利的牙齿和有力的咬肌,可以咬碎坚硬的骨头。而猛禽中的胡兀鹫有一个奇特的习性,喜欢吞食动物的骨头,故而有“鸟中鬣狗”之称。胡兀鹫

胡兀鹫体形很大,体长超过1米,翼展可达2.8米,在阿尔卑斯山一带有“阿尔卑斯巨鸟”之称。

它外表的特点是,眼上生有黑而长的刚毛,形成眉状的斑纹;颌下长着一撮毛,像一把山羊胡子。这些特征,使它活像一位面目凶狠的长者。它的头和颈均不裸露,翅形较尖,鼓动时发出一种奇异的笛哨声。它除了吃骨头、尸体外,还捕食一些活的鸟类和兽类,甚至有向人类进攻的记录。

胡兀鹫是飞行能手,为了找寻食物,一天可持续翱翔9~10个小时,飞行高度达7000米以上。需要的时候,它可以借助尾羽活动和初级飞羽的微微转动,在离地面3~5米的高度,做快速的贴地飞行。

在非繁殖季节,胡兀鹫大多与兀鹫结群活动,但它比兀鹫机警得多。胡兀鹫发现尸体之后,并不立即上前,而是落在50米开外的地方进行窥测,确信没有异常才去取食。草原上有一种个体较大的乌鸦——渡鸦,它与胡兀鹫和兀鹫之间建立了某种“互利”的关系,遇到尸体时,总是傻头傻脑地先去啄食,并高声鸣叫;继之而去的是兀鹫;在远处观望的胡兀鹫等到十分有把握了才前去取食。

这两种凶神一到,渡鸦只好退到一旁,捡拾点肉屑充饥。若有其他动物或人路过,渡鸦就呱呱叫着逃走了,这就等于给了鹫群一个告急的信号,鹫群也立即飞离而去。胡兀鹫面目看上去比较凶狠

胡兀鹫吃骨头的方式尤其有趣。找到骨头后,就抓起来飞到有岩石的地带,上升到30~60米的高度,扔下骨头,使之碎裂,然后紧跟着下来吞食。若没有摔碎,就重复几次,有时得飞行几千米才能达到足够的高度。接连摔下来几次扔不见效,就只好放弃,于是那些适合于扔骨头的山岩上常扔满了胡兀鹫带来的骨头。

捕蛇者

蛇雕栖息在东南亚一带潮湿的林间空地或蛇类丰富的耕地附近,营巢于靠近河溪的树杈上,是一种中等大小雕类。蛇雕捕蛇和吃蛇的方式都十分奇特。它站在高处,或盘旋空中窥视地面,发现有蛇,便从高处悄悄落下,双爪抓住蛇体,利嘴钳住蛇头,翅膀张开,支撑地面,以保持平衡。

蛇,特别是那些体形较大的蛇,是不会俯首就擒的,它疯狂的翻滚着,扭动着,用那些还能活动的身体缠绕蛇雕的身体或翅膀。蛇雕一方面继续抓住蛇头、蛇体不放,一方面不时甩动着翅膀,摆脱蛇的反扑,当蛇头被咬碎,蛇渐渐不支,失去激烈反抗的能力时,蛇雕就开始吞食。蛇雕吃蛇的方式是囫囵吞枣,蛇头、蛇身、蛇尾巴依次进入体内。蛇雕

蛇雕将蛇吞入之后,要停下来歇一会儿,而且做出十分古怪的动作;它向着太阳的方向不断挺胸和扬头,用呆滞的目光凝视着太阳,像一个吃得太饱太快的人,忽然被噎住了似的。这样熬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起飞或者进行其他活动。对这一现象较为科学的解释是,它为了抵抗吞下肚而没有死亡的蛇体在嗉囊内的扭动,只得抬头挺胸,用胸部的肌肉抑制蛇体的扭动,并扩张自己的气管而不至于受到窒息。

蛇雕的跗趾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蛇难以咬透,若咬雕的身体又被那支撑着的翅膀和丰厚的羽毛所阻挡,蛇被擒获之后,很难反击;这就是蛇雕之所以能成为捕蛇能手的主要原因。但现在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蛇雕捕捉的大多是无毒的小蛇,不会构成危险,而对于真正有毒的蛇类,蛇雕多本能地予以回避。

我国南部生产蛇雕,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或林间空地。它们背部有着浓重的棕褐色,腹部较淡,具白色斑点。发怒或进行恫吓时,羽冠耸立,形象极为威武。它是一种中等偏小的猛禽,翅长约300毫米,体重为800克左右,动作迅猛矫健,跗趾和趾粗壮有力,一旦抓住蛇体,任其拼命挣扎也万无逃脱的机会。

除上述捕蛇者外,其他吃蛇的猛禽还很多,它们全部属于鹰隼一类。夜间活动的猫头鹰捕蛇确实稀罕。

一只雕枭立于枝头,警惕地监视着地面。一条蛇从草丛中缓缓爬出,想逮只青蛙或小鸟充饥。雕枭见了蛇,兴奋起来,两眼炯炯发光,转动着脸庞,似乎在估算着力量的对比;然后瞄准蛇头,从树上扑将过去。但这一进攻不十分成功,未能抓住要害,只抓住了蛇的中下部。蛇愤怒地扭动着,转过身来卷住雕枭。雕枭展开双翼抗拒蛇体的紧缠,锐利的爪子刺穿了蛇的鳞甲,深入体内。

两者相持不下,大有两败俱伤,同归于尽之势。忽然雕枭找到了破绽,伸过嘴去,猛咬住蛇头的后部相当于心脏的部位。蛇痛苦万状,经过激烈挣扎之后,渐渐不支,终于松开了身体,成了雕枭的一顿美餐。

雕枭高昂着头,流露出胜利的骄傲。雕枭

捕鱼能手

鹗是猛禽中最著名的“渔夫”,它最大的特点是外侧脚趾能向后反转,使四趾变成二比二;加上脚下的粗壮突起,能帮助它牢牢抓住黏滑的鱼体。

鹗捕鱼时,先飞到离水面30~90米的上空,迅速振动两翼,迎风悬停,以观察水面的动静。假如发现一条可以捕捉的鱼,立即俯冲而下;接近水面时,伸出长脚爪猛抓,溅起高高的水花。鹗

如果鹗落到水里,就是抓到鱼了,不久就可以看见它提着自己的战利品,腾空飞去,在空中猛地抖去身上的水珠,像精神抖擞的渔夫一样。

有时鹗从远处飞来,突然就向水面冲去,一伸双脚,即刻飞走,而一条鱼就在它的脚下了。当然有时候,警惕的鱼儿,见天空有黑影扑来,慌忙下潜,鹗也不肯示弱,追踪而至,可以深潜到1米以下的水中,只留下一点翅尖在水面,将逃窜的鱼儿从水里抓出。那种场面,真是令人惊奇不已。

灭鼠大王

枭与一般鸟类不同,它的羽毛柔软而轻,飞起来没有一点声音,头宽大,圆脸盘,一对大眼睛在脸盘上双双向前。有的种类在头顶的两侧有突起的羽毛,像耳朵似的,称耳突,面形似猫,故得名猫头鹰。

猫头鹰整个身体结构非常适于夜间捕捉老鼠,它具有短而尖锐的钩嘴和强健的钩爪,是捕鼠的锐利武器。猫头鹰

它的眼睛与一般的鸟类不同,只有能使瞳孔略微放大的放射状肌而没有缩小瞳孔的环状肌,所以它的眼睛总是张得大大的。

高等动物眼球内部的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一种叫视锥细胞;一种叫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感觉色彩,需要较强的光照,视杆细胞则相反,能感觉光的强度变化,只要微弱的光线就能工作。

猫头鹰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特别多,所以在夜间微弱的光线中能看到老鼠的活动。在完全漆黑的环境中,它则能根据声音的方向捕食。因为它们还有一对灵敏的耳朵,耳部里的羽毛可张开,露出非常大的耳孔,能很好地收集四周发出的声波,对8.5千赫以上的高频声波,能准确无误地判断数十米远。猫头鹰具有灵敏的耳朵

由于猫头鹰的体形结构适于夜间活动,所以它是昼伏夜出的猛禽,白天多伏于树林中,藏匿在多叶的树枝上,晚上出来活动捕食。而且喜欢在晚上鸣叫,繁殖季节几乎整夜不停。所以自古以来,民间传说听到猫头鹰的鸣叫,认为是“死人之兆”。因此对这种鸟不仅厌恶而且带有恐惧感。

实际上猫头鹰是出色的捕鼠能手,每到黄昏夜晚,它就从树林里飞到田园、山丘、村庄站岗放哨,两只眼睛全神贯注注视着贼鼠的行动,只要老鼠一出动,猫头鹰便无声快速地俯冲而下,用锐利的钩嘴钳住贼鼠的后脑,或用利爪抓住猎物。它能把整只小鼠吞下;遇到较大的老鼠,则衔回树上,先撕开老鼠的颈部,吞吃鼠头,吸取鼠血,掏空肚肠,最后把鼠身连皮带毛全部吞下,前后只不过几分钟就完成,经过一段时间消化,再把毛骨吐出。

在繁殖季节,它的捕鼠活动更为惊人,早雏鸟还未出窝就捕回野鼠,塞在窝内,以备食料不足时取用。即便饱食之后,看到老鼠,仍猛力追捕,而不让老鼠逃跑。

据调查,在上海金山地区越冬的猫头鹰,每只5个月时间可捕食田鼠375只,约占其食物量的90%。以一只猫头鹰每年消灭600只老鼠计算,那么它就从老鼠口中夺回约1吨的粮食。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猫头鹰不是“报丧鸟”,是益鸟,是灭鼠大王。有捕鼠能手猫头鹰为人们站岗放哨,贼鼠胆敢出来偷盗,将逃不脱猫头鹰的利嘴锐爪。

白猫头鹰

北极常年冰雪覆盖,冬季气温保持在零下50℃,气候严寒,多暴风雪,是个自然条件极为严酷的地区。但是生命是顽强的,各种各样的生物仍然坚守在这个阵地上生活、繁衍着。地面匍匐着灌木,长满了野草,草丛中生活着北极旅鼠和田鼠,北极熊与浮冰为伍,北极狐四处漫游,天空中飞翔着各种鸟类。这些动物中,有的春来秋往,有的长住极地;作为永久居民的猛禽只有雪枭、矛隼等几种。金雕和游隼之类,虽然也在北极生活和繁殖,但一到冬季,就经不住极地的严寒而迁往南方。

雪枭是一种典型的极地动物,它和企鹅、北极熊一样,是极地的象征。它生活的地区大部分是极圈之内的苔原和岛屿,是世界上分布最北的猫头鹰。雪枭全身洁白

雪枭和雕枭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只是由于栖息环境、习性和分布上的差异,在外貌上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北极常年白雪皑皑,生活在这里的雪枭全身洁白,一尘不染,生有一副红红的钻石一样的大眼睛,常蹲在高处四处眺望。

雪枭是猫头鹰中最大的种类之一,然而它和一般猫头鹰全然不同的是,它可以在光天化日下活动,几乎完全成了昼行性猛禽。

极地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夏有极昼,即一天24小时全为白天;冬有极夜,即一天24小时都近似于黄昏的漫漫长夜。在这些地区生活着的猫头鹰,必须学会在大白天或者在并不太黑的时候捕食,为了活下去,别无他法。所以夜猫子白天活动也就见怪不怪了。这种凶猛的动物,可以捕捉除北极熊以外的任何北极动物。

猫头鹰多树栖,但北极没有为雪枭提供这个机会,只能选择多石的山脊、露出地面的岩层和小山丘上修建极其简陋的巢。它是世界少数几种地面营巢的猫头鹰之一。在雪枭数量丰富的年代,苔原上每9~10平方千米就有一对。这个数字听起来似乎不大。但对猫头鹰来说,这个密度已经很大了;况且,这是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极地。雪枭外表温和,实际凶猛

雪枭繁殖高峰的出现,和当地旅鼠数量增长的周期惊人地吻合。旅鼠每5年出现一次数量高峰,雪枭也随之出现繁殖高峰。这是由于旅鼠多了,雪枭的食物也就丰富了,身体就健壮,生殖的功能也就随着提高。

猎人的助手

利用猛禽捕猎的本性,把它们驯养起来,帮助人们狩猎,可是个得力的助手。

但并不是所有的猛禽都能干这样的工作,例如猫头鹰就不行;鹫类在训练后可以听人类的话,但它不会去捕捉活的动物,只会找尸体吃。而有些猛禽又只吃昆虫,对人感兴趣的猎物它并不感兴趣;而有些小型雕类,捕猎能力很强,但野性难改,一旦放出去,它们就飞得很高、很远,甚至一去不复返了。还有的个体太大、太重,人类难以驾驭。所以真正适于驯化而能捕猎的种类并不多。只有矛隼、游隼、金雕和苍鹰、雀鹰等一些鹰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