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说故事(山海经故事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1 03:08:08

点击下载

作者:徐华龙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水浒传说故事(山海经故事丛书)

水浒传说故事(山海经故事丛书)试读:

“耐庵”名字的来历

施耐庵原名彦端,为什么后来又改称“耐庵”呢?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哩!

施耐庵在江阴游学时,碰上了祝塘镇大宅里的大财主徐麒。徐麒既有万贯家私,又有才学见识。他听说施耐庵品学兼优,便请他到徐家庄教馆,叫儿子徐清、徐涛两人拜施耐庵为师。施耐庵看这两个孩子长得圆脸大耳,一副聪明伶俐的样子,心中也十分欢喜。

第二天,徐麒亲自陪同施耐庵去看坐馆的地方。他们走到徐家庄东边的东林庵时,见这里三面环水,绿树成荫,十分幽静,施耐庵高兴地说:“徐兄,恕我无礼,不必远去,我就选定这个好地方了。”徐麒一听,立刻吩咐家人将东林庵打扫干净,并将一切用具布置停当,安排施耐庵在东林庵开馆讲学。

自此以后,施耐庵在东林庵一边讲学,一边写书,每当闲时,常与徐麒一起论诗下棋,纵谈国事,宾主相处,甚为融洽。

有一天,施耐庵在《江湖豪客传》中写到石秀智杀裴如海,头陀敲木鱼,“笃、笃、笃……”,一下子想到了东林庵的木鱼木槌,心中疑惑不解,便趁与徐麒下棋的当儿问道:“徐兄,你这庄院里怎会有庵,一副木鱼木槌为何像宝贝那样珍藏?”

徐麒忙叫家人取来木鱼木槌,告诉施耐庵道:“施先生有所不知,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法名叫慧能,三十年前我请他住到庵里,拜佛念经,超度祖宗亡灵,保佑子孙安宁。这个慧能和尚,用心极诚,潜心念经,坚持不懈。”说着,他用手指着木鱼的凹陷处道:“你看,这就是敲了三十年的结果。我常带了两个孩子来看,想让他们懂得,做学问就是要专心致志,日积月累,功夫不负有心人呀!”施耐庵听了,连连点头,若有所思。

徐麒走后,施耐庵又接着写《江湖豪客传》。写着写着,忽然叹了一口气,“真难呀!”接着暗暗思索道:“我们办事也好,写书也好,都要有慧能和尚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行啊!”说着快步走到案头,提笔蘸墨,写了“耐庵”两个斗大的字,贴到门楣上面,意思是告诫自己要潜心于书室之中,排除一切困难,写好《江湖豪客传》。外人不知其意,渐渐传开,时间长了,大家都习惯地称他为“耐庵”先生,他觉得这个名字也不错,后来就干脆改名叫“施耐庵”了。施愉洪 施愉淦 讲述曹晋杰 朱步楼 李奇林 赵伯英 搜集整理

施家客店

从前,白驹镇北街有座“施氏宗祠”。祠堂正面有砖石砌成的高大门楼,相传施耐庵曾在那里开设过客店。

据说,施耐庵在家里写《水浒传》,写了一个时期,就再也写不下去了。因为他尽管有赞扬梁山起义军的强烈感情,但因涉及的人物很多,情节复杂,故事难以发展下去。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决定在白驹镇上开一个客店。

原来,自从范公堤建成后,白驹镇成了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人很多,有小贩、有公差……也有平民百姓,他们都需要一个落脚的地方。

耐庵先生坐馆教书,得闲时就到客店和旅客们聊天,并且注意观察人们的言谈、举止、风貌。聊天的地方,夏天就在客店门前的一棵大树下,冬日则移到店里,围坐在火炉旁。他和旅客们天南海北无所不谈,但最关心的还是梁山泊起义军的故事。碰到谈得投机,就挽留人家住下,准备饭菜招待。

日久天长,材料越积越丰富,梁山英雄形象便在他脑子里活了起来,再不感才思枯竭了。所以《水浒传》中一百零八条好汉,面貌不同,性格迥异。这施家客店,对施耐庵写《水浒传》,着实起了不小作用。

施耐庵病故之后,他的儿孙们为了悼念他,才把这座客店改为“施家宗祠”,并在室内供上他的牌位。后来因为战乱,施家宗祠被毁坏了。顾雇富 讲述顾正奎 搜集整理

迷心著《水浒》

传说施耐庵写《水浒》的时候,花的心血可大啦!他写书时,常常被他写的人和事迷住了,像着了魔似的,还闹过不少笑话。

有一次施耐庵正写到梁山英雄打下了大名府,大队人马进了城,宋江火速传令出榜安民,要所有将士对城中百姓秋毫无犯时,嘴里便不住地叨念着:“若有抢劫和损坏民间财物者,重则立斩,轻则按价赔偿……”

这时,耳边忽听得“当”的一声,施耐庵大声喝道:“是谁损坏了东西?”“我……”原来小孙子把碗打破了。“要按军法查办!”

他老婆正在做针线,一听,这是什么话?孙子打坏了一只碗,还要按军法查办?于是,就说道:“啊呀!芝麻大个事,不要大惊小怪的,把人吓坏了呢。”“胡说!军令如山,凡损坏民间财物者,一律要赔偿,重则立斩。来人,先拉下去打二十大板!”

小孙子站在旁边,一听爷爷要打他的板子,吓得忙不迭地躲到奶奶怀里哭了起来。“别怕,有我护着你呢,什么军法将法的我不懂,自家人打个碗也要赔,我还没听说有这个规矩呢!”“好啊!你目无军法,要从严查办!”

他老婆见施耐庵真板下脸来,口气越说越硬,不像是说着玩的,像丈二和尚,一时摸不着头脑。她心里想:平时伢子也打过碗,可老头子从来没像今儿这样发过火,打了个碗,连情都讲不下来。莫不是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有意拿我们祖孙俩出气?想到这里,她火气也上来了,便跑过去冲着施耐庵问道:“今儿倒要同你说说清楚,你发火是对孙子还是对我?若说是为孙子打了碗要赔,可他才五岁,哪来钱赔你?若是对我有气,就对我来吧!你说呀!”

这连珠炮似的问话,把施耐庵写书的思略打断了。他猛然醒悟过来,从书案旁转过身子说:“哎,怎么弄糊涂了,我当是将士们打坏了百姓的东西呢,原来是孙子把自家的碗打了,那就不赔了。”说完,把淌着眼泪的孙子拉到怀里,自己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施耐庵这一笑啊,他老婆懂了,老头子的心迷在写书上哩,原来他刚才说的全是书上的话啊!施洪杰 讲述沈廷栋 搜集整理

著书赠女

施耐庵一生很穷,没有家财。他最宠爱的女儿要出嫁了,可是办不起嫁妆,于是就把一部书稿送给了她,并且对她说:“孩子,爹爹穷,办不起嫁妆,只有这部书稿送给你,要是将来生活困难,就把它拿到书坊去卖吧。”

后来,他女儿果然生活困难,便把书稿拿到书坊去卖。书坊老板看完稿子,暗暗惊叹是部好书,便起了歹心,想把书稿骗到手,说道:“大嫂,这部稿子我看不出好歹,我们老板又不在家,我做不了主,请你放在这里,等我们老板回来后看了再说吧。”施耐庵的女儿不知是计,便把稿子放在书坊里。过了三天,她又去打听。这时老板已经把稿子全部抄去,对她说:“大嫂,你这稿子我全部看过了,没啥稀奇,别人早做过了。这一部我们不打算再要。”当下就把稿子退给了她。

日子过不下去,书稿又卖不掉,施耐庵的女儿很伤心,埋怨父亲不该哄骗她,便一路哭回娘家去了。施耐庵见了忙问缘故。女儿气冲冲地说:“还问哩!你骗我!”这一来,施耐庵越发不知从何说起,问道:“孩子,到底出了什么事?你给爹爹说清楚了再责备我嘛!爹别说不曾骗过你,就连村上三岁孩童也不曾骗过啊!”

女儿听爹爹这么一说,便把卖书稿的经过一五一十告诉了他。施耐庵听了很生气,但还是哈哈大笑道:“孩子,你上了书坊老板的当了。这部书稿是我在江阴做的,名叫《水浒》,书坊老板见它是一部好书,定是把它抄了去,随后又把原稿退还给你。”女儿知道自己受了骗,又错怪了爹爹,一时悔恨,哭得更伤心。施耐庵忙安慰她说:“孩子,别难过,爹爹自有法子对付他。我那部稿子只写了三十六天罡,才有六十回,还算不得一部完整的书。现在既然被他骗去了,我再写六十回,把七十二地煞加上去,做成一部完整的书,那他骗去的稿子仍然没有用。”

女儿听了爹爹的话,转悲为喜。以后,施耐庵也真的又写了六十回,编成一百二十回的《水浒》。江阴东乡一带 流传丁正华 搜集整理

醉汉画天罡

施耐庵在书铺里,看到不少手抄话本,有一本叫《张叔夜擒贼》,是讲梁山泊宋江一百零八人故事的,他不惜重价买了回来。心想:宋江这些人替天行道,为民除害,怎么被人叫作“贼”呢?我要另写一部书,为这些江湖豪客立传。

可当他动笔的时候,又感到为难起来:故事有了,人物有了,但这些江湖豪客的相貌性格在头脑里还不太清晰。于是,他就搁下笔来,用心揣摩宋末画家龚开所写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心想:可惜龚开为宋江等人画的肖像已经失传,不然,有诗有画,两相对照,写起来就顺手多了。

苏州城里名画家有五六个,施耐庵就前去拜访,想请他们为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作画,他们都一一回绝了,不是推说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便是直说担心会遭到官府的追究。施耐庵没法,只好在家里独自研读《宋江三十六人赞》。一天早上,施耐庵正在专心吟诵《浪里白条张顺》赞词:“雪浪如山,汝能白跳。愿随忠魂,来驾怒潮。”忽听门外有人大声吆喝:“专画人像!画得不像,分文不要!”他赶忙跑到门口,一看原来是个醉汉,容貌丑陋,衣衫褴褛,心里犹豫了一下,还是恭恭敬敬地请他到客厅里坐下。转身到书房里把《宋江三十六人赞》捧到醉汉的面前,问道:“不知画师尊姓大名,愿为此赞作画否?”

醉汉睁开蒙蒙眬眬的双眼,望了一下说:“你就称我醉画师罢了,为此赞作画有何难哉!”

施耐庵接着又问了一句:“敢问画师需费多少时日,酬金几何?”

醉汉听了,仰面哈哈大笑,“碰上我高兴,白天只要你供应好酒好菜,让我喝个醉,睡个酣,夜里替你作画,如此三日可成。碰上我不乐意,就是愿出千金也休想得我一张画。”

当下施耐庵不敢怠慢,立即吩咐家人整理出一间卧房、一间画室,请醉画师住下。一连三天,每天送进去的酒菜都被吃喝得精光。醉画师喝醉了就躺在床上呼呼大睡,鼾声如雷。夜里把房门紧闭,烛光通明,直至清晨。到第四天早上,家人端送酒菜进房,见屋里空荡荡的。四处寻找,醉画师已不知去向,慌忙去向施耐庵禀报。施耐庵正在书房里疑惑不定,忖思醉画师作画到今日不知作了几幅。听见家人禀报,快步跨入画室,大吃一惊:原来墙壁四周已挂着宋江等三十六人的画像,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呼之欲出。施耐庵心中欢喜万分,知道醉画师决非一般之人。自此以后,施耐庵就把醉画师画的宋江等三十六人画像挂在书房里,潜心揣摩。所以,他写的《水浒传》人物,个个都是活灵活现的。施逸琴 讲述周梦庄 转述曹晋杰 朱步楼 李奇林 赵伯英 搜集整理

柳下祭林冲

传说施耐庵在钱塘县衙当过一名小吏,家住在西湖栖霞岭麓。他很喜欢听说话人说书,白天在衙门里抄抄写写,晚上便到岳王庙前瓦舍中,与商贾士民、贩夫走卒坐在一起,听说话人讲述《大宋宣和遗事》。每天都听得津津有味,百听不厌,至深夜始回。《大宋宣和遗事》三十六位梁山英雄中,施耐庵最爱听林冲的故事。因为,他十分同情林冲的仗义为人、英雄盖世的品行。怎奈,堂堂百万禁军枪棒总教头,却被高俅父子设计陷害,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妻子不忍受辱自尽而死,自己发配充军,险些在野猪林做刀下鬼、在草料场葬身火海,最后只剩下一条路,雪夜投奔梁山。每次听到这里,施耐庵都要暗自叹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呵!”

后来,施耐庵听一位年老的说话人说林冲死后就葬在惠民坊附近的大柳树下。

惠民坊就在钱塘县衙东面。第二天,施耐庵便到县衙附近去打听。可是东打听,西询问,都说不知道有这回事。最后,他在东面柳林中的一座草舍里,碰到一位白胡须老者,向老者说明来意。老者告诉施耐庵说:“林冲的墓,早被官府挖平了,不知先生打听此事做什么?”

施耐庵回答:“在下因慕林教头英雄为人,特此前来一访。”

老者频频捋须点首道:“难得啊难得!先祖曾是梁山遗民,经常讲起当年林教头英雄事迹。”说罢,便领着施耐庵,来到柳林东边的一株大柳树下,指着一丘黄土说:“这就是当年林教头埋骨之地!”

施耐庵抬眼一看,只见黄土隆隆,荒草莽莽,既无墓碑,也不成坟。他急忙摆下随带祭品,点上香烛,恭恭敬敬施上一礼,便坐在大柳树下,自言自语道:“想不到林教头英雄盖世,勇冠三军,如今黄土一抔,默默九泉之下,可叹啊可叹!”

老者见施耐庵是个读书明理之人,便向他进言道:“林教头虽死,但英雄事迹尚流传人间,先生既爱英雄,何不将他的事迹搜罗起来,敷衍成篇,以留传后人?”

施耐庵点头称是。从此,施耐庵每天晚上都到老者草舍之中,清茶一壶,旱烟一筒,请老者讲述林冲事迹。他又采录了说话人的林冲故事,将两者糅合,花了几个月工夫,从“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府”、“大闹野猪林”、“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一直到“夜奔梁山泊”,一连编写了十回书。

所以,民间传说施耐庵写《水浒》一百零八位梁山英雄,最早就是从写“林十回”开始的。后来,才陆续写了“武十回”、“鲁十回”、“宋十回”。郭若明 讲述莫高 搜集整理

装疯

施耐庵写《水浒》的事不知怎么被朱元璋晓得了。当时他正在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军,看到《水浒》里写的全是起义军如何打官兵的事,非常恼火,就把施耐庵抓来软禁起来。这事被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知道了。有一天,刘伯温悄悄地去看施耐庵。施耐庵见到刘伯温,便说道:“我关在这里几个月了,我们是老同学,望你能想办法救我出去。”

刘伯温听后,思忖片刻,反问道:“你知道是什么缘故才把你抓起来的吗?”

施耐庵一听,心中有数了。因写《水浒》被抓起来,还得从《水浒》上打主意,才得出去。当天晚上,他便把梁山泊一百零八将,全封为天宫的神仙星宿,并写在黄纸上,一会儿念,一会儿唱,闹了一夜。看守以为施耐庵疯了,第二天一大早,就向朱元璋报告说:“施耐庵这一夜尽说疯话,又念又唱闹个不停,在封天宫的星宿神将呢。”说完,便把施耐庵写的东西送给朱元璋看。朱元璋看后,鬼点子来了,对手下人说:“我送一百零八颗金丹,给天宫的星宿当贡品,就请施耐庵代为服下。”

朱元璋暗地里吩咐手下,在金丹内装上毒药,这种药三天后才发作,这样一来,朱元璋又可遮人耳目,说施耐庵升天成仙了。

眼看施耐庵要遭毒手,刘伯温着急得很。当时,除了他可以在朱元璋面前说话,谁也救不了施耐庵。他便叫手下人把有毒的金丹拿给他,让他亲自送给施耐庵吃。他把毒药丸拿到手后,偷偷地全倒在茅坑里,又另外做了一百零八颗金丹,送给施耐庵吃了。然后对朱元璋说:“施耐庵已吃了毒药丸,就要死了,我劝主公趁他还活着的时候把他放了,这样既除了后患,又保住主公之名,否则让他死在京城里,讲起来不好听啊!”

朱元璋想想也对,就下令把施耐庵放了。张鸿昌 讲述杨友强 搜集整理

遇“贼”写时迁

施耐庵平时最痛恨偷鸡摸狗的人,因而他在写《水浒》里的时迁时,开始曾把这个绰号叫“鼓上蚤”的地贼星,写得既可恶,又没什么武艺,后来虽经多次苦心修改,都没能把时迁写好,连他自己看了也不满意。

有一次,他正坐在窗下苦思冥想,两眼盯着窗外的芦花老母鸡出神,这时有个人在门口一闪,老母鸡不见了。施耐庵心里想:真见鬼啦!不曾望见人偷,鸡凭空没得了,这事倒蹊跷呢!他跑出门一望,原来是东庄的李大。他便喊了声:“李大!”俗话说,做贼心虚。李大听见施耐庵喊他,吓得“扑通”往地上一跪,乖乖地从布口袋里把鸡拿了出来,连声求饶。施耐庵的老婆听见门口有人说话,也跑了出来,一见是贼偷了她家生蛋的芦花老母鸡,气得直抖。

施耐庵晓得李大是个硬汉子,挑私盐时跟张士诚一块儿造反的,很有本领,张士诚兵败后,他才逃回家。便问他为什么偷鸡。

李大说:“不瞒先生说,我家里有个九十岁的瞎眼老母亲,已三天没得一粒米下肚了,不得已才做了这种下贱事,真对不起先生。”

施耐庵一听,对李大很同情,连忙叫老婆盛饭给他吃,并对李大说:“我有二两银子用红布包了放在房间里的大梁上,你今晚如能偷到,偷鸡的事恕你无罪,银子也给你拿回家奉养老母,不过今后可别再干这种营生了。”

李大一听忙说:“请先生放心,我今生再也不干这偷窃的事了,但先生的银子我不要。”

李大不晓得,施耐庵叫他偷银子有用意呢。原来施耐庵写时迁盗徐宁的传家宝,写来写去都不像,他宁愿用二两银子买个见识,便对李大说:“我早听说你是条硬汉,今儿一定要显一手给我望望。”

李大不好再违拗,只好答应了下来。

施耐庵的这一举一动,可把他站在一旁的老婆急坏了。到了晚上,施耐庵晚饭一吃就上床睡觉了,他老婆可有心眼哩,把房门和窗户关得严严实实的,睡在床上灯也不敢熄,两眼死盯住梁上的红布包。她心里想,除非你李大变只苍蝇飞进来,要不然这银子你莫想偷到。她哪里晓得,这时李大已躲在房间里的衣柜后头了。她眼睁睁地一直看到半夜,实在困了,便打了个盹。这时,施耐庵可两眼睁得老大地躺在床上呢,他先听到几声老鼠叫,又见李大像只跳蚤往梁上一蹿,把银子偷走了,空红布包还悬在梁上。第二天天亮了,他老婆望望红布包还在那里,心里蛮欢喜的。

这时,门一开,李大走进来,手上捧着二两银子还给施耐庵。施耐庵老婆取下红布包一捏,里头空空的。

施耐庵叫李大把银子拿回家去奉养老母,李大一听双眼流泪,怎么也不肯要,拜别施耐庵就走了。施耐庵没法,第二天一大早,又派人送了二斗米到李大家。据说,打这次以后李大做起了小本买卖,再也没干那偷窃的事。

传说从这事以后,施耐庵把《水浒》中有关时迁的章节全部撕掉了,重新写了一遍,“鼓上蚤”时迁就是取的李大的原型。施洪杰 讲述沈廷栋 搜集整理

梁山泊的由来

梁山泊在早年间,既没有山,也没有水,只生着一片好大的松树林子。林子里住着兄弟俩,哥哥叫白虎,弟弟叫青龙,从小死了爹娘,小兄弟俩孤苦伶仃,相依为命。

白虎生得粗壮有力,拉得一张强弓;青龙长得俊秀聪明,射得一手神箭。林子里的走兽,云彩中的飞鸟,只要进了兄弟俩的眼睛,都逃不过他们的一支神箭。

一天,兄弟俩去西边林子里打猎,忽然天外飞来一只红鸟,落在他们头顶的树枝上啼叫。白虎见了,开弓要射,青龙急忙拦住,求哥哥说:“别伤它,捉住它带回家里,咱也多个谈话的伴儿。”说着,利落地攀上树去,去捉那只红鸟。说也奇怪,那只红鸟见青龙来捉,不但不飞走,反而叽叽喳喳地叫起来,逗着青龙在树上转。白虎在树下等急了,大声喊:“你闪开一点,我把它射下来吧。”红鸟听了,一展翅飞到青龙肩上,头依着青龙的脸,躲了起来。青龙伸手轻轻捧住,哧溜一下滑到树下。白虎走近前细细一看,见鸟儿羽毛粉红,两只眼睛透亮有神,心里也十分喜爱。

回到家里,青龙不愿把红鸟往笼子里装,就找了根绿线,把它系在床头的横架上。兄弟俩吃什么,就分给红鸟一份,把它当作家里的一口人。遇上阴雨天,两人没事干,就听红鸟叽叽喳喳地唱歌,小日子比从前欢乐多了。

一次,白虎和青龙打猎回来,老远就见草房里亮着灯,心里十分奇怪。等进门一看,桌子上摆好了饭菜,还扑扑地冒热气哩。那只红鸟见兄弟俩只顾愣着,便欢快地叫了几声,像是提醒他们快吃,别凉了饭菜。兄弟俩弄不清是咋回事,把红鸟也放到饭桌上,一起美美地吃起来。

接连几天,兄弟俩外出打猎回来,饭菜就有人给做好了。该缝洗的衣服,也一件件地缝洗好了。青龙心细,寻思着非看个究竟不可。一次两人又出去打猎,青龙让哥哥去了,自己躲在附近看动静。

一会儿,草房里冒出炊烟,听见屋内有人走动,青龙悄悄走过去,从窗里一看,见一个天仙般的姑娘在生火做饭,一件粉红色的衣服放在床边上。青龙快步走进草房,一把拉住了姑娘的手,说:“姑娘,谢谢你了!”姑娘先是吃了一惊,见是青龙,脸孔羞得绯红,就要去穿那件衣服。青龙手快,急忙抢过衣服藏到身后。姑娘无奈,央求青龙说:“龙郎,快还我衣服,不然回到天上我要受罚的。”青龙转脸一看,不见了红鸟,知道这姑娘是它变的。他怕以后见不着姑娘,就把衣服扔进灶里,呼地烧了。姑娘急忙去抢,已经晚了,不禁惊叫一声:“龙郎,你闯下祸了!这天衣是王母娘娘赐的,烧了它,要受天条惩罚的。”青龙搂住姑娘,深情地说:“有你做妻子,我什么都不怕。”姑娘听了,更爱青龙了,告诉青龙说:“龙郎,把天衣的灰绕林子撒一遭,我们死也不离开。”

这时,白虎也回来了,急忙帮着青龙去撒灰。兄弟俩刚刚撒了一圈,只听半空里隆隆作响,下来一队天兵天将。五雷七霆立在云上,高喊:“白虎青龙听着,火速送红衣御鸟回到天庭,胆敢违抗,叫你们碎尸万段!”青龙正要分辩,白虎性暴,一箭射了过去。五雷七霆怒吼一声,行起法来,顿时火光冲天,把林子烧个一干二净。接着,天神就下起雨来,像天塌了一般往下倾。白虎挽着青龙,青龙护着姑娘,站在汪洋里,就是不肯分离。天神无可奈何,只好回天庭交旨去了。

后来,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大水泊,就是梁山泊。梁山泊里的虎头峰、青龙山、凤凰山,就是白虎、青龙兄弟俩和红衣御鸟变成的。至今已经几万年了,它们仍和睦相处,不曾分离。郑世荣 讲述蔡如庆 搜集整理

宋江碑

宋朝时候,梁山泊东北几里路的地方,就是天下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河南岸,有一座很大的水旱码头,名叫安山镇。传说,当年安山镇西的一个高坡上,有一块大石碑,是四乡百姓给梁山寨主宋江立的,人称“宋江碑”。说起碑的来历,安山镇有一段宋江劫夺官粮周济百姓的传说。

一天,梁山寨打探消息的小卒禀报:济州府的十三只粮船,早上从济州出发,已过汶上县地界,天黑时将靠安山镇码头过夜。宋江听了心想,这许多粮食,都是百姓血汗,如今正是春荒,山寨里屯粮也不多了,不如夺了回来。吴用也有意夺粮,对宋江说:“大哥,这安山镇与梁山泊近在咫尺,又有河汊相通,若要夺粮,请早做定夺。”

宋江连连点头,传令水军备下十只快船,一队由李俊带领,另一队由张顺带领,每队二十人,从安山镇东西两方划近码头,夜交二更动手。

入夜,安山镇码头上的济州府粮船,桅杆上吊着一只只大灯笼,把河面照得通明。守船的官兵受了一天的颠簸,身子骨乏了,坐在船头上,拄着杆长枪打盹。夜交二更,只见码头上游漂来几只小船,箭一般靠近了粮船。守船的官兵听见水响,打了个愣怔,摇摇晃晃地站起来,这时只见小船已经贴上了船帮。“谁?”守船的官兵大声喝问。小船上的人,也不搭话,顶着粮船的船帮一纵身子,嗖嗖地蹿上了粮船。后头粮船上守夜的官兵,见前边出了事,一齐赶来,把小船上上来的人堵住,在前边的船上厮杀起来。

约摸半个时辰,忽听有人高喊:“不好了,尾船上有人偷粮!”正在前边助战的官兵一听,慌了手脚,舍下前边,又一齐向后退去。也真奇怪,前头小船上上来的人,也不追赶,各自跳上小船,一声呼哨,飞一般地走了。等官兵退到后边的船上,三只尾船上的粮食全不见了。官兵知道中计,想要去追,河面上却连个人影也没有。

原来,宋江令李俊把船从河上游划近粮船,缠住守夜的官兵;叫张顺逆流上去,爬上尾船,带人搬运粮食。等小船装载满了,叫人故意喊叫,把前边的官兵向后引,好叫李俊脱身。

宋江设计劫了这几万斤粮食,一半留在了安山镇附近,散给了四乡百姓;一半运回了梁山寨上,补做军粮。事后,吴用又让戴宗到安山镇贴了一张告示,告示上写:凡过往官府粮船,须留下三只船只的粮食,方可通行。如有违令,除将粮船全部夺走外,并将押运官吏处死。末尾,写着梁山泊寨主宋江的名字。

告示贴出后,有几只官府粮船,强行过境,宋江派出人截住全部粮船,杀了押运官吏。从此,再没有人敢用脑袋去试梁山好汉的钢刀了。

安山镇四乡的百姓,靠着宋江等人劫取的官粮,活命糊口,度过了春荒。人们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凑了二十两银子,给宋江立了一个功德碑,上刻:“杀富济贫及时雨,仗义疏财是宋江。”旁边有一行小字:“东平府安山镇百姓宣和四年秋月立”。

到了明朝崇祯年间,梁山又接连有人起义,还到宋江碑前盟誓明心。官府恨透了宋江碑,就派人去砸。安山镇的百姓知道了,早早地把宋江碑埋在了运河堤下,将另外一块石碑放在那里,让官府砸掉了。为了保护宋江碑,世代铭记宋江等人的好处,许多人搬到埋宋江碑的地方去住,渐渐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庄。这个运河堤下的小村,名叫“宋江碑庄”,离安山镇不过几里路,至今仍旧叫这个村名呢。郑士荣 讲述蔡如庆 搜集整理

巧计闹县衙

宋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汉子。一次,他看见有位老大娘坐在街头上痛哭,走上前去一问,原来这位老大娘只母女二人,靠女儿小梅卖唱为生。今儿早上,新上任的知县从街上经过,看到正在卖唱的小梅有几分姿色,便叫衙役将她抢入县衙去了。老大娘孤老无靠,因而伤心得大哭起来。

宋江听了老大娘这番哭诉,心想:这位新知县刚上任就为非作歹,青天白日公然在大街上强抢民女,真正可恶,一定要设法惩治他一下。他回去同弟弟宋清商议一番,便来告诉这位老大娘,叫她如何如何去救女儿小梅出虎口。

老大娘照计行事,先把宋江送来的头面衣裳穿了,叫了一乘软轿,一直抬到衙门口,叫衙役进里面通报,说:“老爷的丈母娘来了,要见老爷。”

众衙役不敢怠慢,点头哈腰,把老大娘请了进去。

老大娘走进内厅,只见知县正要调戏小梅,小梅东躲西闪,于是故意高声喊道:“贤婿万福!”

知县忽听有人大喊大叫,不觉一愣,小梅便趁机挣脱出来,一头扑在娘的怀里痛哭起来。

老大娘偷偷捏了小梅一把,假意劝说道:“呆丫头,哭什么啊,嫁给老爷,这是你的福分,人家想还想不到哪!”

知县本想发作,听到小梅娘的这番话,喜出望外,忙过去施礼,说:“真是我的好丈母娘,请坐!请坐!”

老大娘说:“老爷,小梅不懂事,你先在这儿等着,等我领她到后房梳洗一番,再让她和老爷拜堂成亲。”知县听了,浑身发酥,赶忙领小梅母女去后房梳洗打扮。

老大娘领小梅进了后房,便把宋江用计救她的话说了一遍。小梅听了,转忧为喜。

过了一会儿,小梅打扮好来到前厅。知县见她更加如花似玉,乐得心里发痒,抓耳挠腮。

小梅说:“我心里闷得慌,想到老爷大堂上闲逛逛。”知县连忙上前领路。到了大堂上,小梅问:“你对我可有真心?我说的话你可听?”知县连连点头说:“我对你一片真心,你说的话我一定照办。”“好!我平时最喜爱吃麦芽糖,你去叫个卖麦芽糖的来,买给我吃!”小梅道。

知县忙说:“这有何难!”随即打发一个衙役去叫。

这时,宋清装成卖麦芽糖的,早挑着担子等在门口。

知县差的人一出门,宋清就凑上来,“麦芽糖!麦芽糖!又香又甜的麦芽糖!”衙役把宋清带上大堂。小梅一面抓糖吃,一面笑着对知县说:“老爷!这卖糖人的衣服,前拖一块,后挂一块,老爷你换上这套衣,我和你唱一出‘吕蒙正困窑塘’多好哇!”

知县一听小梅要唱戏,正合心意,连忙脱下官服,叫宋清把衣服换给他,宋清故意不肯,知县吆喝着直逼他脱下。

宋清刚把知县脱下的官服换上,就大喊一声:“升堂!”宋江事先找相好的衙役说过原委了,这时,听到喊声,众衙役在宋江带领下,一拥而进,两旁站立。只见宋清将惊堂木一拍,喝道:“臭卖糖的,竟然在大堂上调戏本老爷的夫人,押下去给我打!”

众衙役一齐上来,将知县捆打了四十大板。知县又气又急又疼,连连大叫:“他是卖糖的,我才是老爷,你们给我将他拿下!”

宋清又把惊堂木—拍,“还敢胡说,给我拉下去再打四十大板。退堂!”

知县又被打了四十大板,两腿皮开肉绽,瘫在地上爬不起来,眼看着宋清差人叫来两乘大轿,将小梅母女二人抬走。然后,宋清自己也脱下官服,大摇大摆出衙门去了。施询洪 讲述曹晋杰 李奇林 朱步楼 搜集整理

吴用交晁盖

民间传说,吴用是在教村学的时候和晁盖结交的。

晁盖家住山东郓城县东溪村,和吴用教村学的柳溪村只有一河之隔。晁盖听说吴学究教徒认真,不是那般误人子弟的先生,便把自己的儿子小晁龙送去受教。

晁龙是个独生子。晁盖两口子含在口里怕化了,放在炕上怕烙着,打小娇生惯养。俗话说,惯子如杀子呀!这小晁龙被惯得不能再淘气啦!课堂上,先生教书他不听;课间里,常出些坏点子捉弄同窗。吴学究对晁龙费尽心思训教,但由于在家娇惯,总不见好转。

这一天,小晁龙又做了一件错事儿,吴学究生了气,放学时留下他训了一顿,他就大声小气地哭起来。回到家里,还是不吃不喝,啼哭不止。这可把晁盖两口子疼煞了,晁盖问儿子:“和谁打架了?”

小晁龙摇摇头。“先生训你了?”

小晁龙点点头,哭得更凶了。

晁盖被儿子哭得像猫儿抓心一样难受。他说道:“咱一不图官,二不图禄,不过是为了识几个字,能看书写信,何苦受这个委屈。算了,从明天起你就不去上学了。”

第二天,吴学究不见小晁龙来上学,心里便明白了八分。想道:早就听说晁盖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怎么竟也做起糊涂事来了呢?我不妨劝导他一下。想罢提笔写了一封书信,找了个学童捎给晁盖。晁盖收信拆开一看,是一首诗,写道:

钢刀不磨刃要钝,

童不训教难成人。

教徒不严师之过,

养子不训父之错。

俗话说,明人一点通。晁盖读罢书信,愧疚之感顿时涌上心头,悔恨得在屋里乱转。当天晚上,便将小晁龙严厉地训导了一番。第二天,又命他到先生面前赔礼。还回诗一首,叫晁龙捎给了吴用。那诗是这样写的:

生铁百炼才是钢,

名师严教理应当。

晃某一时如痴醉,

先生送来醒酒汤。

俗话说,名士识才子,好汉识英雄。从此,晁、吴二人不断书来信往,时常在一起饮酒谈心。交往日益亲密,结成知心朋友。后来,二人又携手拉起梁山义军,干了一番大事业哪!姜以柱 讲述管廷钦 王良瑛 孙乐文 搜集整理

神腿戴宗

戴宗年轻时候,一心想学点武艺,可就是寻不到师傅。

这天,庄里来了对卖艺的爷儿俩。爹爹约有六十岁,儿子不过十八九岁。这爷儿俩既不是耍刀弄枪,也不是挥刀舞剑,而是玩棒。爹爹把棒卡在手里,吆喝了几声卖个关子,接着,儿子就“嗖嗖”地舞起来了。先耍了一个“银龙探月”,又耍了一个“风扫残云”。那可真是到家的功夫啊!“探月”时似闪电划空,“扫云”时如雷霆翻卷。只见上下左右一片白光,却见不到耍棒人的真模样。看的人围得水泄不通,像瓮儿一般,没有一个不喝彩叫好的。戴宗更是目瞪口呆,心里想:我要是能有这番本领,也就行了。

戴宗正这么痴痴地想着,忽听得“哗”的一声鼓起掌来——原来是一个回合耍完了。儿子喘口粗气,往场中央扫地一坐,爹爹便从箱子里端出了一个笸箩,两手拱着,围着场子转起圈来了。这时候,有往里搁钱的,也有往里放干粮的。老汉正这么连连说着感谢话绕场要着,忽觉着有人拽住了他的后衣襟。他调转身来一看,原来是一个小伙子朝他作一揖,说道:“小的戴宗,一心想向老师傅学棒,您若开恩收下我这个徒弟,小的当千恩万谢,永世不忘!”

老汉听罢,上下打量了戴宗一番,只见他眉眼儿周正,一副善相,又是满脸的诚恳样儿,便回道:“只要年小的不嫌,老汉便收了。”

话音一落,“扑通”一声,戴宗就跪在地上了。老汉连说:“使不得,使不得!”赶忙躬下身子,双手把他扶了起来。

从此,卖艺的爷儿俩就在戴宗家住下了。卖艺的老汉除了日夜教戴宗练棒,空里也凑成块拉拉家常,扯扯寒暖,亲亲热热,真好比一家人一般。不知不觉,一晃三个月过去了。这期间,戴宗白日学,夜晚练,自然学得了不少的本领。虽没有卖艺的爷儿俩那般纯熟,却也能耍出各种的名堂了。

这天早晨,卖艺的老汉把戴宗叫到了跟前,说:“我这一住,不觉已经三月。这棒上十二分的功夫,你已经学得了八分。俗话说:师傅领进门,成佛在个人;又道是功到自然成。武艺高低,就看你肯不肯流汗,敢不敢吃苦了。”老汉说完,不顾戴宗怎样挽留,便和儿子收拾了行装,到别处卖艺去了。

卖艺的爷儿俩一走,戴宗就照老汉说的自个儿练起来。开头,他练得挺有劲儿,渐渐地呢,就觉得腻了。卖艺老汉嘱咐的话,也就慢慢忘得差不离儿啦。

这天头晌,戴宗出来瞎逛荡,走着走着,来到集上,老远看见集市上围着一堆人,还不时地听到喝彩声。戴宗加快脚步走近一看:嗬!原来场中央有一个耍三节鞭的。那鞭影像一条青蛇,围着身子打转。三节钢鞭,能伸能收,要长就长,要短就短;“嚓”地甩出去,似蛟龙入海,“嘚”地收回来,如枯藤攀根。戴宗看得眼花了,心痴了。不禁想道:堂堂五尺汉子,只会舞根棒,算得了什么?我要是能把这番使三节鞭的本领学到手,也就够了!好容易等到耍完一个回合,急呼呼地跳到了耍鞭人跟前,“扑通”跪下,说道:“小的戴宗,一心想向老师傅学鞭,您若开恩收下我这个徒弟,小的当千恩万谢,永世不忘!”

耍鞭人听罢,不由上下打量了戴宗一番,只见他五官端庄,眉眼儿不俗,又是满脸的诚恳样儿,便躬下身,双手把他扶起来,问道:“年小的真想学鞭?”“绝无半点假意。”“那好。可惜我不配做你的师傅。”耍鞭的用手一指,“你从这里往西北走出八百一十里,就是东岳泰山。山脚下,校场前边的庄里有一个铁匠铺,铁匠铺里有一个抡锤的老翁,只要拜他为师,学练上三年五载,定能使得一手强鞭。我的鞭法,正是跟他学的呢!”

戴宗听了耍鞭人的一席话,心中大喜。连夜收拾收拾,第二天一大早便上了路,朝西北,直奔泰山去了。

戴宗心里急得像着火,走起来那个急劲、快劲自然不用说了。天天都是晓行夜宿,从不怠慢。不到半月,就来到了泰山脚下。戴宗朝耍鞭人指点的地方一看,果然有一校场,场当中竖着高杆,高杆顶上挑着一面杏黄大旗,地上围着高杆插着一圈小三角红旗,校场四周人山人海,风雨不透。原来正逢校场比武,各路好汉都来争夺高低。戴宗一见,更是喜出望外,就挤在人堆里,兴致勃勃地观赏起来。

今日“叫擂台”的是一个四十岁上下的汉子。“叫擂台”,就是头一天在校场挂上自己的名姓,再把自己的拿手本事耍上一两出,算是挑战。谁要应战,第二天就到校场较量。这汉子穿着身紧身衣裳,两条腿立在地上像两根顶梁的柱子,浑身的肉疙瘩露出来,像一块块硬邦邦的小石头。他没拿鞭,也没拿棒,更没拿利刃兵器,号称自己练就的是勾拳,周身的功夫全在手上。说完,就地打了一个扫腿,把身子缩成小小的一团,软软的,恰似一堆棉絮。

接着,“呕”的一声尖叫,“腾”地跃起,右手一伸,像一道钩子,把地上的一面小红旗掠了过去;再一蜷,一伸,旗子变成了零零碎碎的布片片,唰啦啦落了一地。

看的人同时惊得“嘘”地出了一口长气。戴宗早馋得呆啦,心里不由想道:一不用棒,二不用鞭,这勾拳真够得上绝顶的武艺。我要是能把这套本领学到手,也就足了!于是,跑了这八百一十里找抡锤老翁学鞭的事,早就忘得没影了。他疾步跑到场中,“扑通”朝那汉子跪下,说道:“小的戴宗,一心想向师傅学拳,您若开恩收下我这个徒弟,小的当千恩万谢,永世不忘!”

那汉子听罢,上下打量了戴宗一番,双手把他扶起,问道:“年小的真想学拳?”“绝无半点假意。”“那好。可惜我不配做你的师傅。”说着用手一指,“你从这里往西,走出九百九十里,有一座摩天高山,叫五台山。五台山上有一座少林寺,少林寺里有九十九个师傅,只要你有真心,哪一个师傅都能把你教成一个高超的拳手。”

戴宗一听,心里那高兴劲儿实在没法说啦!脚没歇一歇,水没喝一口,当下辞别了那汉子,朝西扬长而去了。因为学拳心切,脚下那快当劲儿,自又比往泰山走时加了三个码儿。十天还不到呢,他就赶到五台山下啦。

说来也巧,五台山上的松树下、岩石间,全都是些练拳习武的,单单就叫戴宗碰上了。他站定了脚,左看右瞧,很快又迷了。原来他们练的不光是勾拳,什么样的都有,各有各的妙处。戴宗瞅着瞅着,被一个小个子的拳路吸引住了。他一会儿跃起,一会儿卧下,一会儿站定静观,一会儿旋转巡扫,浑身轻巧,满脸神采。不管怎么动作,那双手都像追云摘月,似有千钧力量。戴宗看出了神,心想:勾拳虽好,却没有这份利落的劲头。我要能学得这套拳路,这一辈子也就值得了。他这么想着,学勾拳的念头早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直看到那小个子打完一通,便来到人家跟前,问道:“请问师傅,您打的这拳叫个什么名堂?”

小个子看他一眼,答道:“这拳出其不意,神去鬼来,以轻巧取胜,故取名猴拳。”

戴宗听罢,“扑通”跪下,求道:“小的戴宗,一心想学猴拳。您若开恩收下我这个徒弟,小的当千恩万谢,永世不忘!”

小个子慌忙将戴宗扶起,问道:“年小的真想学拳?”“绝无半点假意。”“那好。可惜我不配做你的师傅。”说着用手一指,“你从这里起脚往东南,走过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就到了广东海边,海边上有三块一人多高的大石头,搭起了三间蛤蜊小屋,中间小屋住的那三个红胡子老头,他们才是猴拳的师傅呢!我这拳就是才从他们那里学得,昨天刚刚回来呢!怕一时不练手生,今天才来到山上练习。”

于是,戴宗二话没说,辞别了小个子,往东南直奔广东海边,这回可更是路途遥遥,倍多艰难呵!因此戴宗的脚步也就更紧,走得更快了。历尽千辛万苦,从五台山赶到了广东海边。

可是,戴宗到了海边,并没有跟红胡子老汉学习猴拳。因为他又看到了练气功的,馋上了那手背劈破砖头、头皮碰碎石头的本事,就又要拜人家为师。可那练气功的单单又说自己不配做师傅,要他去江苏太湖边寻师。于是他又拔腿赶往了江苏。

闲言少叙。戴宗为了学武艺,就这么不停脚地东西南北地跑着。他从广东跑到江苏,又从江苏跑到河北,从河北跑到南京……他看中过走石飞箭,也羡慕过绳索挠钩,因此也就山南海北整日不停地窜。堂堂大宋江山,算是叫戴宗跑了个遍。一直跑了整整五年,才回到了山东老家。

戴宗回到家里,想想五年来什么武艺也没学成,不免有点长吁短叹,后悔自己这山看着那山高,到头来一事无成。他怕丢人,想躲在家里闭门不出。谁知这五年他已经把性子跑野了,一不走动就身上难受,心里痒痒。没法子,只得有事没事地出去瞎跑,而且一跑就是百八十里。结果武艺没练成倒练出了一副好腿脚,走路“嗖嗖”带风,两脚飞起来一般,日行千里都不觉累,成了有名的“神行太保”。

这也叫作功到自然成!徐培进 讲述王良瑛 搜集整理

武松学艺离家门

武松幼年父母早丧,家中只有他和胞兄武大二人,相依为命,苦度日月。武松和武大,虽一母所生,但体态、长相和性情却大不相同。武大生得锅锅背、罗圈腿,为人懦弱,胆小怕事。而武松呢,却长得身材高大,英俊威武,性格豪爽刚强,从小就爱打抱不平,深受穷乡亲们的喜爱。

武松十五岁那年,清河一带闹大旱灾,庄稼几乎颗粒无收,众百姓衣食无着。加之,官宦豪强当道,鱼肉乡里,民不聊生。武松和兄长武大,天天靠捋榆树叶、挖野菜过日子。

有一天早饭,武松和武大只喝了两碗稀汤,啃了两个菜团,好歹填个半饱。弟兄二人便又商议着午饭用什么充饥饱肚。武松思忖片刻,把碗儿一放,说道:“哥,还是让俺捋些儿榆钱,到大户人家换几张饼儿吃吧!”

武大抬头看看武松,自思别无他法,只好点头应允。他再三嘱咐武松,千万多加小心,树高风紧,枝杈细嫩,万一摔下来,可就没命了!

武松记住武大的叮咛,带着绳子、布袋,拿上钩子,出了家门。他从村前绕到村后,发现树上榆钱,都已被人捋干采净。便又从村东寻到村西,见马二爷的杏林旁有一棵五丈高的大榆树挺立在那里。枝杈上的榆钱,已被他人捋净;树梢上却还残留不少。只是太高,枝杈又细,无人敢攀登捋采。树下,早有一群骨瘦如柴的乞娃儿,正歪着脑袋,仰着小脸,眼瞅着树梢,直流口水。这时,有一个娃儿发现武松来到近前,高兴地说:“瞧呀,树猴儿来了,他准上得去!”“啊,树猴?嘻嘻,果真是他!”“喂,树猴,你敢不敢攀?”“谁说不敢?我亲眼看见树猴攀得比这树还高哩!”

……

娃儿们为什么叫武松“树猴”?原来武松六七岁时,便常跟武大一起捋榆树叶儿,那时便学会了爬树,再高的树他也敢攀,因此,娃儿们便送了个绰号给武松,叫“树猴”。

武松听着娃儿们的叫嚷,不急不慌地走到树下,仰着脸儿向树梢一瞅,接着把绳子和布袋在腰间缠紧,钩儿往腰带上一挂,脱掉了两只露着脚趾的鞋儿,往手掌上吐了两口唾沫,腿脚用力一蹬,双手搂住树身,一屈一伸,轻盈敏捷,果然似猴儿攀树一般,眨眼工夫便上了树梢。只见他双脚叉开,解下腰间绳儿、布袋,一手拎着口袋,一手用钩子钩过枝杈上的榆钱,便得意地一把把捋了起来。树下的娃儿们眼瞅着树梢上的武松,只恨自己没有这样高的本领,只好悻悻地离去。

武松捋了满满一口袋榆钱,用绳子系好,又用钩子钩住绳扣放到树下,身体贴在树干上,哧溜一下,便滑到了树下,捡起绳子、钩子,背上口袋,兴冲冲地向家里走去。

武大见武松捋了榆钱回来,心中很高兴,便让武松在家歇着,待他上街用榆钱换饼回来,便吃午饭。武松在家等了半晌工夫,仍不见武大换饼回家,心中很是不安。心想,兄长太老实,是不是那口袋榆钱让他人抢去了?或是受别人欺负?武松想罢,大步走到村街,寻问着武大的去向。待他寻到后街,远远地听得武大和刘财主的二儿子刘银贵在争执。武大苦苦哀求道:“我家老二豁出性命捋了这口袋榆钱,只给一个菜饼,俺怎肯与你兑换?”

刘银贵蛮横地说:“鸡鸭鱼肉,爷爷我吃得腻了,换点烂榆钱,爷爷只是想吃个鲜儿,改改口味。一个饼儿也就便宜你了,你还争什么?”说着,动手便把武大的口袋抢了过去。武大急了,双手紧紧抱住口袋不放,气愤地说:“你为什么不讲理,怎么抢我的口袋?”“哼,讲理?这便是理!”刘银贵说着走上前来就是一拳,武大躲闪不及,被打倒在地。这一切,武松全看在眼里,忍不住大吼一声:“刘二慢走!”便气咻咻抢上前来,夺下口袋,正要与刘银贵讲理,刘银贵却扑过来举起拳头朝武松便打。武松怎肯挨他拳脚,“咚”地把口袋扔在地上,便与刘银贵厮打起来。武松虽刚刚十五岁,却长得魁梧高大,若论气力,即使成年人也难比得过他。这刘银贵虽比武松大两岁,却只是一般的个头,加之娇生惯养,四体不勤,哪有多大力气。两人只扭打了一会儿,便被武松打得鼻口流血,哇哇直叫。武松恨他欺人太甚,早就想揍他,这一次岂肯饶他?刘银贵越是哭叫得凶,武松便越是用劲儿打。打一拳问一句:“你还欺不欺人?”没吭声,又是一拳!“哎哟!”又问:“你还欺人不?”“哎哟,娘!”啪啪,武松来个左右开弓,又问:“你还欺人不?”“哎呀!不,不敢了!”“好,你再欺人,一定揍死你!”刘银贵躺在地上,手捂着鼻口,连声哀告求饶。这时,武大上来一把将武松拉住,战战兢兢地说:“他家是庄上出名的恶霸,他爹又是武举,你怎敢打他?”说着,捡起地上的口袋,拉起武松便走。武松只好作罢。

二人刚走几步,却听得“汪”的一声,只见刘家门洞里蹿出一只小牛犊儿似的恶狗。这时被打倒在地的刘银贵挣扎着爬起来,唤过恶狗,朝武松武大一指,那恶狗便狂吠着猛扑上来。武松眼尖,急忙躲过,武大却啊呀一声被恶狗扑倒。那恶狗朝武大腿上就是一口,武大一声惨叫。这时武松毫无畏惧,纵身跃上去,朝狗头猛劲一脚。那狗儿便丢开武大直扑武松。武松急忙闪过,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举起便砸,那狗头立刻开了花,倒地死了。武松见恶狗已被打死,愤然说道:“哼,看你还敢咬人!平时你家主人专门驯你咬人,你狗仗人势,门前过客有多少被你咬伤?今日将你打死,也算俺武松为大家除了一害!”说罢,扶起武大,捡起口袋就走。不料,这时却听得背后有人喝道:“武二慢走!”

武松武大回头看时,只见刘家大儿子刘金贵凶神恶煞似的闯出门来,骂道:“好个武二,你狗胆包天,打我二弟,又打死家狗,我岂能饶你?”说着,直扑武松。

刘家本是武术世家,刘金贵幼时跟父学艺,有点拳脚功夫。武松虽然力大个高,却只会蛮打,哪里敌得过他。不一会儿便被刘金贵打倒在地。这时武大跪着苦苦为武松求情,刘金贵哪里肯饶,非要将武松置于死地不可!这时,刘银贵抱起那块砸死恶狗的石头向武松扑来。哎呀,顷刻间,武松便要死于非命!这时,只见一匹快马来到近前,骑马人急忙勒住马缰,挥鞭一抽,打在刘银贵手背上,刘银贵手儿一抖,石头落下正好砸在他的脚上,痛得他哇哇直叫,倒在地上动也不能动了。刘金贵见二弟被骑马人打了,勃然大怒,丢开武松直扑骑马人。骑马人端坐马背,待刘金贵近前,“啪”又是一鞭,把刘金贵打个趔趄。刘金贵转身喝道:“你是何人?”

骑马人哈哈笑道:“为什么两人欺打一人,要害人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你若再打,我还要帮打!”“你,你可知我的厉害?”“正要领教!”说着,骑马人跳下马来,直逼刘金贵。刘金贵“唰”地从腰间抽出一柄短刀,朝骑马人便刺。骑马人闪身躲过,顺手一鞭,把刘金贵的刀抽落;刘金贵上前便要夺鞭。骑马人冷不防手臂被刘金贵攥住,但他却不慌张,使个金丝盘猴儿,一下将刘金贵手臂扭翻过来。刘金贵又使个招数,骑马人却顺势倒地,待刘金贵扑上前来,骑马人却使了个兔子蹬鹰,刘金贵便仰躺在地上;正要跃起,骑马人却早已挥鞭如雨,啪啪啪,一阵猛抽……此时刘金贵自知不是骑马人的对手,只好求饶。骑马人停住手儿,怒声说道:“看你模样,定是大户人家的公子。今后你弟兄若再卖弄拳脚,仗势欺人,叫俺碰上,定不饶你!起来,滚!”刘金贵连声说是,从地上爬起,和刘银贵惊慌地逃走了。

这时武松和武大急忙走上前来,向骑马人拜谢救命之恩。骑马人粲然一笑问道:“刚才,你二人为何与那两个恶人干仗?”

武松见问,便将捋榆钱换饼、武大遭打、恶狗伤人的事说个仔细。骑马人听罢,慨然叹道:“看你血气方刚,小小年纪,敢与恶人争斗,是个好后生儿。只是当今世道混乱,恶人当道,你弟兄二人日后要多加留神,少惹是非,免得再吃苦头!”

武大点头称是。武松却脑袋儿一歪,倔强地说:“怕个甚?他刘家学了几手拳脚,花银子买通了当朝太师蔡京,得了个武举的名儿,便横行乡里,祸害百姓。这一带百姓都怕他,俺却不怕,拼死也要换他一条命!俺武松若有你老这等武艺,早就除了他家祸根,为百姓报仇了!”

骑马人听了,不禁夸赞道:“果然好胆量!你若有心学艺,我与你指个去处!”

武松闻听大喜,急忙上前说道:“俺早想过,若要为百姓报仇雪恨,除尽天下恶霸,须得有武艺才是!只愁没得去处。今日幸得您的指教,晚生就此拜谢,快讲,快讲!”

骑马人说:“今有河南少林寺,聚集武林高僧,常年教徒习艺。有志学艺者,皆可前往投奔。俺便是几年前从少林寺学艺回来的。”

武松听罢,十分高兴,当下便决定去少林寺学艺。这时,武大打断话头,向骑马人说:“承蒙大爷救命之恩,请往我家歇息片刻。”

骑马人推辞道:“我乃沧州柴进柴大官人门下拳师。因他有书信差我速送高唐州他叔父家,故此乘马而来。今日途经武家镇,恰遇此事。我还要赶路,不敢耽搁。学艺之事,你弟兄二人可再商议!”说罢,扬鞭催马而去。武松武大兄弟,直到望不见骑马人的踪影才回家去。

当夜,武松便与武大商议去少林寺学艺之事。武大怎舍得让武松独自离家远走,却也无奈,拦又拦不住他,只好含泪应允。几天后,武松帮助武大把家事料理一下,便和他洒泪告别,直奔河南少林寺而去。武松走后,武大怕刘家寻衅闹事,便封了家门,远走他乡去了。郭银慧 讲述张维芳 赵华伟 搜集整理

武松找“出息”

武松的母亲下世较早,家里只有他的父亲和他的哥哥武大。哥哥武大生得锅锅背、罗圈腿,打小就是个窝囊废。武松的父亲是个精通武艺的老人。一家人靠着租种举人老爷的土地为生。农闲时候,武松跟父亲习刀练棒,学会了十八般武艺。武松长成个壮壮实实的小伙子啦,父亲一心想叫他将来当个武官,到边庭用一刀一枪,替国家出力。父亲叫他进京赶考三次,连个名儿也没挂上。这并不是因为武松的武艺不好,只是因为武松在京城里没有根子,又没有钱走门子,蔡京一伙混蛋连个武举也没选上他。父亲可不知内里的原因,只是埋怨武松没有“出息”。父亲临去世时,把武松唤到床前说道:“孩子啊!俺听说泰山极顶上有一个老人,他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代。俺死后,你到泰山极顶问问泰山老人,你这辈子怎么才能有‘出息’。”

埋葬了父亲,武松备了点干粮,收拾了两件衣裳,捆成了一个包裹,包裹上面插了条朴刀,辞别了哥哥武大,上路奔赴泰山去了。

武松在路上不停脚地走。他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涉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一天,太阳落山的时候,他走到一个村头上,遇到一个拾粪的老头儿。这老头儿满脸皱纹,下巴上长着一撮黑胡子。老头儿问武松:“小伙子你是往哪走的?”

武松说:“俺到泰山去,访问泰山老人。”

老头儿迎上前来,对武松说:“访问泰山老人,这可不是件容易事哇!只有不怕困难有志气的小伙子,才能见到他老人家。听说他老人家住在泰山的顶峰上,伸手能摘星,弯腰能拾月,可是个不容易上去的地方哪!泰山老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代,真是个老寿星哇!不知小伙子去找他问件什么事。”

武松将爹爹临去世时的嘱咐说了说。拾粪的黑胡子老头儿说:“小伙子,眼看就要天黑了,今晚到俺家住宿吧!”

武松跟着老头儿,来到他的家中。老头儿将武松安置在小耳屋炕上,说道:“今晚你就和俺一炕睡吧!”

吃晚饭的时候,老头儿叫自己的老婆儿将酒饭拾掇到小耳屋炕上。老头儿给武松斟了满满一碗酒,又给自己斟了一碗,这一老一少就对饮起来。饮着酒,老头儿说:“俺们两口子一辈子只有一个独生女儿,托亲求友供她念了几年书。这孩子极其聪明伶俐。俺们两口子更是把她惯养得捧在手里怕烙着,含在口里怕化了。常言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俺和你大娘已经这么大年纪啦,一心想给她找个称心的女婿。可是,俺们两口子每次托人给她办这件事情,她一听说了,就饭不吃,水不喝。问她为什么?她说,她对婚事不愿意。吓得俺和你大娘再也不敢给她提亲事啦。唉,这么大的闺女啦,还能养在家里一辈子?这真叫当老人的没有法儿想啊!”

旁边的老婆儿抹一把泪水插上了话:“俺这么个花儿似的俊闺女,找不着个她自己满意的好女婿,俺和你大爷急得整夜里睡不着觉!俺求求您,您见到泰山老人代俺问问,怎样才能给她找个好女婿。”

武松听了应承下来。老头儿高兴啦,对老婆儿说:“还不快去找咱闺女来感谢她这位大哥!”

老婆儿说:“这是为咱闺女的终身大事,咱闺女还能不来谢谢她这位大哥?”老婆儿说完,欠身下炕,到北屋去啦。

没多会儿,老婆儿引着自己的闺女来了。武松一看,这闺女俊得呀,方圆百里难挑一啊!真就像年画上的嫦娥那么美哪!只见这姑娘轻飘飘地随她母亲来到炕前,先是羞羞答答,不敢正视武松。老婆儿说:“这就是去访泰山老人的小伙子,还不快给这位哥哥施礼!”

那俊姑娘在母亲的催促下,红着脸儿朝着武松弯腰施礼后,又到老婆儿的身边,扶着老婆儿的肩头站在炕边。这俊闺女瞅武松不注意的空儿,不断用眼角偷看武松的脸,把个武松看得脸上火辣辣,心里热乎乎。说书人好把英雄夸成不爱姑娘,这全是胡诌。英雄也是肉长的人,年轻小伙子,哪个不想给自己找个好媳妇啊?当时武松也看中了这个俊闺女。他喝着酒,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啦!

第二天一早,武松辞别了老头儿,又上路了。他过了一滩又一滩,拐过一弯又一弯。又走了整整一天,来到一条大河边。这条大河,足有一里路宽,河里的黄水泛着急浪,哗哗地流淌。那些大大小小的水鸟在河面上飞上飞下,叽叽喳喳。河岸上,密密层层的参天古树,树头被风吹得“呜哈呜哈”直响。河里没有船,四周八面,连个人影儿也没有。武松在河岸上,两脚踏着绿草来回走着,心里真是愁苦。武松正想不出渡河的法儿,忽听背后有人说:“这位大哥,一脸愁容,在这河边想做什么?”

武松回头一看,见自己身后站着一位书生打扮的年轻人,年纪和自己不相上下。武松说:“俺是去访问泰山老人的。路远迢迢走到这里,遇上这么一条大河拦路,无法渡过,心里怎么不愁苦哪!”

那书生说:“大哥,您去找泰山老人想问什么事儿?”

武松就将自己的想法说了说。那书生说:“大哥,俺也有件心事。俺本是东海龙王小儿子,三年前海里涨大潮,俺一时高兴,随着海潮跨过龙门,游到这条大河。海潮退了,俺就跳不过龙门,回不了大海,见不到父母……”说到这里,那书生伤心地落下泪来,“大哥呀!您见到泰山老人,也捎带给俺问问,俺怎样才能跳过龙门,重回大海和父母团圆呢?”

武松听了,同情地说:“兄弟,不要难过。俺要是见到泰山老人,一定先给您问问这件心事。可是,大河挡路,俺渡不过河去,怎么能见到泰山老人啊?”

那书生说:“过河容易。大哥,俺把您背过去就是了。”

那书生来到河沿,弯下身子。武松趴在那书生的背上,两臂紧紧搂着那书生的脖子。说也奇怪,那书生背着武松踏上河面,比走平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