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戏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1 17:57:02

点击下载

作者:王进军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江淮戏话

江淮戏话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江淮戏话作者:王进军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9-01ISBN:9787514325850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江淮戏话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京剧之母徽剧

徽剧的原名叫“徽调”、“二黄调”,是我国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是京剧的发源剧种之一。

徽剧形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其渊源是“徽池雅调”,即徽州腔、青阳腔、乱弹的交流与融合。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受昆曲影响,逐渐演变成为徽剧。

徽剧的含义并不等于徽戏,它的声腔包括青阳腔、徽戏、徽昆和花腔小调几大部分,但以徽戏和青阳腔为主,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戏曲大融合形成徽剧

明代中叶,皖南的徽州、池州是我国东南商业、文化的中心之一,当时著名的戏曲声腔如余姚腔和弋阳腔已在这一带非常流行。

徽州简称“徽”,古称“新安”。相传,徽州地区山多田少,普通老百姓如果只靠正常的耕种就养活不了一家老小,所以此地出外做生意的人很多。■徽剧表演■徽剧表演剧照

由于徽州人能吃苦耐劳,所以成功的商人也很多,以至于在明清时期产生了与晋商相抗衡的徽商,并形成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

随着徽州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艺术也发展起来,徽剧便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出现的。徽州人能歌善舞,东晋时新安歌舞就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元代末期,南戏风靡一时,与北方杂剧分庭抗礼。

1506年至1521年期间,徽州、池州、安庆一带,由于经济、社会的大力发展,南戏四大声腔,先后流传到徽州、池州、太平地区。而在这些声腔中,尤其是以来自江西的弋阳腔,对当地的喜欢唱曲的艺人们影响最大。余姚腔 是我国古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与浙江海盐腔、江西弋阳腔、江苏昆山腔,合称我国四大戏曲古腔。其产生时期最早,影响非常深远,并且被各种戏曲新兴声腔所吸收,是曾风靡全国的古腔。

当弋阳腔传到徽州后,很快便与本地的土语音调相结合,形成了徽州腔。而当弋阳腔传到青阳、贵池一带后,又很快与当地已经流行的余姚腔及民间音调相结合,形成了青阳腔,或称“池州腔”。这两种声腔后来被统称为“徽池雅调”。贵妃 皇帝妃嫔封号之一。南朝宋武帝刘裕始设,地位次于皇后,自隋代至清代多沿置。其中唐玄宗初年曾停置,旋恢复。渤海称王之妻为贵妃,则相当于中原各朝皇后。明代成化年间,明宪宗在其上另设皇贵妃,位降一等。清代沿用。

在弋阳腔演变到徽州腔、青阳腔的过程中,大大发展了滚调。所谓“滚”就是滚唱、滚白,“滚调”就是在唱词和念白中加进许多带解释性的通俗词句、成语和一些激情洋溢、类似顺口溜的句子,使剧本更加通俗易懂,音乐节奏更加爽朗明快,感情更加真挚强烈,因而为广大的普通老百姓所接受。

青阳腔戏剧便十分注重滚调,青阳腔的滚调突破了原来弋阳腔的“曲牌体”,也就是唱词一定要按各种固定的曲牌演唱的制约,使青阳腔变得较为自由,更善于生动具体的表达剧本中的情节,从而更有利于演员充分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从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其主要名剧有《出猎·回书》和《贵妃醉酒》等。■徽剧《贵妃醉酒》剧照■徽剧《贵妃醉酒》剧照《出猎·回书》剧本出自元代《刘智远白兔记》传奇,《出猎·回书》系其中几折。故事介绍刘智远之子刘承佑打猎,箭伤白兔,追至井边,见李三娘,问讯后疑为其亲生母亲。

承诺受托带书回家,告其父,刘智远内心自责,遂以实情相告,并应儿子请求,接回糟糠之妻。

此戏为徽戏古老唱腔青阳腔的代表作,唱腔古雅、清丽,表演细腻、动人,深得人们的喜爱。《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是徽剧传统剧目,故事讲述唐代杨贵妃深得唐玄宗宠幸。一天,唐玄宗约会杨贵妃于百花亭赏花,后却又移转西宫梅妃处。杨贵妃在百花亭等了很久也不见唐玄宗来,便一个人伤心起来,于是借酒浇愁,直到喝醉了,才悻悻回宫。

该剧最引人注目的表演形式,是结合青阳腔一唱众和,载歌载舞的艺术形态,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与众不同的表演风貌。

全剧始终围绕着杨贵妃的一人领唱,领舞为轴心,十几个宫女如同众星捧月,齐声相和,并似百鸟朝凤,穿插飞动,使整个舞台光彩绚丽,场面恢宏。弋阳腔 戏曲声腔。简称“弋腔”,是宋元南戏在信州弋阳后与当地赣语、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它最迟在元代后期已经出现。明、清两代,弋阳腔在南北各地繁衍发展,成为活跃于民间的主要声腔之一。

到了1582年,南戏四大声腔中的昆山腔也传到了徽州一带。这种华丽的昆山腔,对徽州腔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徽州腔受昆山腔的影响,首先在唱腔的节奏和旋律上起了变化,产生了像昆曲那样一波三折的演唱效果。

此时,徽剧在角色行当上不仅继承了徽州腔、青阳腔等的角色行当体制,同时又吸收了昆曲、弋阳腔的分行特点,并受到当地民间剧种目连戏的深刻影响,其角色分为末、生、小生、外、旦、贴、夫、净、丑九行,徽班艺人称之为“九顶网巾唱闹台”。

随后,徽州腔又学习昆山腔取消了靠腔锣鼓和人声帮腔,改用笛子或唢呐伴奏,使腔调变得柔缓平稳,给人以四平八稳的感觉,于是徽州艺人便将这种腔调称为“四平腔”。■徽剧《昭君出塞》剧照

四平腔形成后,在此基础上又吸收了昆曲的因素,再一次地发展了滚调,产生了另一种新腔,即昆弋腔,也有人称它为“徽昆”与“草昆”。

昆弋腔的剧目注重的是另一种滚调,将青阳腔更加深化,这类戏剧的剧目有《昭君出塞》、《借靴》和《芦花絮》等。《昭君出塞》剧情主要反映王昭君被元帝立为明妃后,画工毛延寿畏罪逃往匈奴,献上王昭君画像。匈奴发兵索要王昭君,元帝自认为兵力不足,便忍痛割爱送王昭君和亲避灾。

此戏主要特点是载歌载舞,画面性、舞蹈性很强。唱腔中尚存滚白、滚唱和后台帮腔,颇具特色。■戏剧《借靴》剧照此戏是以旦、丑、武小生为主的对子戏,演员需要有高、昆、乱和文武不挡的功力,表演难度较大。《借靴》与清代戏曲集《缀白裘》内所收《借靴》相同。主要写穷秀才张旦因赴宴,向土财主刘二借靴。刘二吝啬,要张旦三跪九叩祭靴后才借。

张旦借得新靴去赴宴后,待酒席散了,赌气将靴子当成枕头睡卧在街头。刘二见张旦很久都不来还靴,就去找到了张,两人大吵了一架。最后,刘二抢回了新靴,但自己又舍不得穿,便赤脚回家。网巾 明代成年男子用来束发的网子,也是明代初期建立的冠服制度中最具朝代象征的巾服之一。网巾也是明代最没有社会等级区分功能的一种服饰,从明代的礼制,服饰消费或日常社交等诸多方面,处处可见网巾的踪迹。因此网巾承载的明代社会文化意涵极为丰厚。

此戏唱腔接近青阳腔、又有昆曲的味道,且保留“滚”的特点。道白用浓重的徽州土音,夹以徽州官话,乡土气息特浓。后来,人们将四平腔和昆弋腔结合在一起,称为“四昆腔”或者“昆平腔”,也称为“咙咚调”。明代末期清初,西秦腔,也就是山陕梆子又逐渐传入徽州地区,对昆弋腔再次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昆弋腔传到枞阳、桐城、石牌、安庆一带时,恰与大量南来的山陕梆子相汇合,这时昆弋腔受到了山陕梆子的影响,特别是接受了梆子系统的一些剧目以后,在唱腔上即由原来的曲牌相连的唱腔结■徽剧《水淹七军》剧照构,逐步演变成以7字句或10字句为主的板腔体,并用笛子或唢呐伴奏,故产生了新的腔调,即吹腔。相反,山陕梆子受到昆弋腔的影响,则演变成拨子。拨子 又称“拨片”、“弹片”,古称“拨”,是用来弹奏弦乐器如琵琶、吉他等的工具,呈片状,弹奏不同乐器的拨子软硬、厚薄、材质不同,同一款乐器也会因为弹奏不同音色而使用不同的拨子。我国乐器的拨子传统上多以象牙、玳瑁、动物的角或骨所制,现代则多改用塑胶制成。

吹腔、拨子戏的声腔轻柔委婉、情意绵绵,常用吹奏乐器笛子或唢呐伴奏,这类戏的名剧有《凤凰山》、《水淹七军》、《千里驹》、《双合印》、《巧姻缘》、《淤泥河》等。《凤凰山》又名《百花赠剑》,主要写北宋农民起义领袖方腊之女百花公主和老将巴腊镇守凤凰山寨时,宋兵围攻不下,便遣御史江六云化名为海俊,潜入凤凰山寨,刺探军情。

百花公主见海俊风流倜傥,委以重任,并赠青萍剑以身相许。后海俊与宋兵里应外合,攻破凤凰山寨,百花公主懊悔莫及,刺死海俊后自刎。关羽 汉末三国时期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在我国戏曲文化中有很多关羽的剧目。《水淹七军》是徽剧“红生”戏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之一,主要写刘备当汉中王后,命关羽以荆州之师攻襄阳,再攻樊城。

曹操遣大将于禁、庞德前去救援。庞德勇猛,力战关羽,于禁妒功,撤兵窨鱼川口。关羽夜观《春秋》,勘察地形,决定乘襄阳水涨,开闸放水攻之。曹军大败,于禁、庞德被擒。

此剧的艺术特点重在做派,精于唱功,气势不凡,生动传神。如在“观书”和“观阵”两场戏中,由关羽、周仓、关平三人组合的各种不同身段造型,偏重舞台功架,讲究内在力度,形体姿态,威严凝■徽剧《水淹七军》剧照重,气度轩昂,富有鲜明的雕塑感。

此剧在声腔上运用了刚劲雄浑的唢呐吹腔,同时运用了高亢醇厚的徽拨子,再加上浓烈的大锣大鼓,其气势磅礴,这样对塑造关羽英雄豪迈的气概,更具艺术的震撼力与感染力。

后来,在拨子的基础上徽班艺人又创造了一种新腔叫“二黄腔”,又称“老二黄”或“唢呐二黄”。

早期的二黄腔曲调结构和板式变化,都还比较简单。随后,徽班艺人们又吸收了拨子的一套板式结构,并加以演化,才形成板式变化比较完整的二黄。并改用胡琴伴奏,使唱腔更加流畅柔和。■徽剧《牡丹亭》剧照

后来,艺人们又制出了反二黄和二黄平,由吹腔直接演变而成,浙江徽班称之为“小二黄”。因此,二黄腔先后形成了四类腔调,即二黄平也称“小二黄”、“老二黄”、“二黄”、“反二黄”。

二黄腔的形成,并不是一种腔调的蜕变,而是有主次的几种声腔的融合演化。

至清代中叶,二黄腔已盛行于皖南、鄂东、赣东北相邻地区,由于戏班和艺人交流频繁,又出现了二黄、西皮合流的情况,人们将它合称为“皮黄腔”。

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剧种均属均皮黄腔系。如徽剧、汉剧、京剧、粤剧和湘剧、赣剧、桂剧中的南北路及川剧胡琴腔,滇剧的襄阳腔、胡琴腔等,全国不下20多个剧种。

皮黄与很多剧种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在音乐上也有许多共同的因素。但由于受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在音乐上也各具特色。

皮黄腔剧目有《宇宙锋》、《花田错》、《春秋配》《龙虎斗》、《反昭关》和《月肉龙头》等。西皮 戏曲腔调。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西皮都同二黄腔调并用,合称“皮黄”。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西皮又称“北路”,同二黄称为“南路”相对,或合称“南北路”。《宇宙锋》全本剧名《一口剑》、《六义图》,故事讲述的是秦代的事情。在秦二世胡亥时,赵高、匡洪一起为臣且是儿女亲家。

赵高专权,匡洪不满。赵高遣人盗匡家所藏“宇宙锋”宝剑,后持剑行刺二世以嫁祸。

秦二世震怒,抄斩匡门。匡洪子匡扶逃,其妻赵艳容回赵家独居。秦二世胡亥见艳容貌美,欲立为嫔妃。艳容既恨父亲诬陷匡家,又恨二世荒淫无道,断然拒绝。在使女哑奴的帮助下,赵艳容假装疯癫,以抗强暴。《花田错》缘于《水浒传》,花田本意指种花的农田,花田错是发生在种花小镇,花田祭上的一系列阴差阳错的故事。■徽剧《小宴》剧照■徽剧剧照

剧情讲述雁门关下桃花村,清明节前,都要举办“花田”盛会。那时,千树万树的桃花,花光人面,落英缤纷,游人如织,盛况空前。

刘员外的独生女儿玉燕,也由贴身丫鬟春兰陪同来观花,并相机选婿。春兰聪明伶俐,胆识过人,平日很得老爷夫人的喜欢。丫鬟 又作“丫环”,这个词用作人称代词,是指婢女,丫环多是指比较年轻的婢女,年纪较大的丫环称老丫环,也有叫“老妈子”的。但在古代最初是指女子的发式。这种发式是把发辫梳成圆环状,左右各一,像树丫型,因年轻婢女多梳此种发式,故谓之“丫环”。

两人来到渡仙桥边,看到有个后生在摆字画摊。只见他方巾儒冠,面目清秀,一表人才。玉燕让春兰把自己的扇子去请他题诗落款。

春兰看出小姐芳心已动,便悄悄打听那人的情况。春兰得知他是湖广襄阳举人卞玑,此来乃是上京赶考。春兰便吩咐他第二日千万不要走开,并说要为他牵合良缘。

卞玑这次从襄阳到东京,先是到延安府访问了一位朋友经略府的鲁达提辖,回来路过雁门关。他现在一个小店里准备功课。不想时间长了,短了盘缠。好心的店主便让他趁此花田盛会,摆摊客串。

春兰两人走后,又来了桃花山大王打虎将李忠和小霸王周通。他们也让卞玑写字,得知他的窘况,两人慨然允诺第二日相助盘缠。

春兰回家,向员外夫妇报告了情况。二老大喜,立即让老家人刘永明天一早去请卞玑过来。谁知到第二天,店主为卞玑接到一件好生意,让他去一个大户人家画围屏。围屏 可以折叠的屏风,是明清时期常用的家具。一般有四、六、八、十二片单片配置连成。因无屏座,放置时分折曲成锯齿形,故别名“折屏”。围屏屏扇屏芯装饰方法一般有素纸装、绢绫装和实心装,又有书法、绘画、雕填、镶嵌等表现形式。

这样,刘员外的老家人来后,就错接了前来赠送盘缠的小霸王周通。到家才知道搞错,已经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小霸王一定要“将错就错”,并扬言三日之内要来迎娶。这就是“花田八错”之第一错:“花田写扇,错请小霸王周通”。■徽剧中的人物

情急之下,小姐让春兰去找卞玑商量。春兰想了个办法,让卞玑第二天早晨男扮女装,说是送桃花,由春兰接应,直带到小姐绣楼。■徽剧剧照

玉燕相见,以诗帕一方相赠,彼此定情。正在这时,楼下哄然,说是小霸王周通带人抢亲来了。春兰急忙把卞玑塞在一摞箱子后面。老夫人上来带着玉燕到花园躲藏。捕快 捕快原来分为捕役和快手,到了明清时期,则称“捕快”。捕快是捕役和快手的合称,他们负责缉捕罪犯、传唤被告和证人、调查罪证。捕快平日身着便装,腰挂表明身份的腰牌,怀揣铁尺、绳索。领班称“捕头”、“班头”。老百姓称捕快为“捕爷”、“牌头”、“头翁”、“牌翁”等。

接着,小霸王周通又错把男扮女装的卞玑抢到山寨,交给妹妹玉楼看管。周通正准备拜堂成亲,忽然闯进来捕快朱仝,说是为着生辰纲被劫,有人怀疑到桃花山好汉,知府老爷请他去走一趟说个明白。

周通去后,卞玑向玉楼坦白了一切。玉楼很是同情,送了一些盘缠,放他逃走。卞玑走后,玉楼才发现他遗留了刘玉燕送的定情诗帕。

她急忙追出去,却见一伙公差抬着一乘轿子过来。见了周玉楼,不由分说,把她塞进轿子里就走。玉楼十分害怕,那手帕不觉便遗落在地上。

原来,刘员外到官府告周通强抢民女。官府派差人雷横来把刘家小姐夺回,不想又错夺了玉楼,而随同前来的刘员外却拾到了女儿的定情诗帕。状元 就是在封建社会中,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选拔出来的或者经皇帝认定的第一名。自古以来,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存在着文治武功。人们已经习惯于一方面“以文教佐天下”也就是叫教化民众,维护社会太平;另一方面“以武功戡祸乱”也就是保护国家安定、巩固国家政权。一文一武,相得益彰,有文状元和武状元之分。

再说卞玑的好友鲁达因打抱不平打死镇关西。五台山醉打山门后,投奔东京相国寺。走到雁门关下,天色已晚,就来到桃花村投宿。

于是又有周通第二次抢亲,醉入洞房,摸着床上赤条条的莽和尚,挨了一顿好揍。

周通逃走,鲁智深追出来,遇到李忠,这才好汉相认。员外赶紧摆酒与三位壮士接风。恰在这时,殿试上被点为新科状元的卞玑前来迎娶小姐。鲁智深做媒,玉楼配与李忠。

于是,桃花田里,喜气飘扬;箫笙锣鼓,花烛洞房。花田盛会,一错再错,结局是皆大欢喜。■徽剧表演

此剧是一部轻喜闹剧,如同《西厢记》一样,舞台上的主角不是小姐,而是丫鬟,是由花旦扮演,是一部“小题大做”,极见“花旦做工”的花旦名牌戏宝。《春秋配》写书生李春发与姜秋莲、张秋联二位女子的爱情经历。尽管未出才子佳人的常套,但情节离奇,故事曲折,且悬念层出,能引人入胜。小说最后以大团圆终结,李春发与姜秋莲、张秋联结为一夫二妻,故名《春秋配》,戏曲中《春秋配》一出,即由本书改编而成。故事讲述商人姜韶外出,继室■徽剧表演贾氏虐待前妻之女秋莲,逼往山涧拾取芦柴,秋莲乳母随行帮忙。两人在山涧遇书生李春发,李春发同情秋莲遭遇,乃赠银购买芦柴。

秋莲回家后,贾氏听说了李春发帮助的事,便诬赖女儿不贞,想要把她送入官府。在乳母的陪伴下,秋莲乘夜逃走。花旦 是我国戏曲旦行中的一支,区别于北方剧种青衣、武旦和老旦。扮演的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女子。也有将属于泼辣,放荡的中青年女性称作泼辣旦。花旦以念白、做功为主。念白,多用流畅的散白,表演要求敏捷、伶俐。唱功为辅,舞则必备。如属刺杀旦,扑跌功夫也不可少。

谁知秋莲在路上遇巨盗侯尚官,侯尚官杀死秋莲的乳母抢劫包裹并逼秋莲成亲。秋莲假装同意,故意引诱侯尚官在山崖摘花时将其推坠涧中,投石砸之,旋逃奔尼庵。

这时,有一个名叫石敬坡的窃贼,看见了侯尚官的所作所为,因李春发对他有恩,所以,石敬坡将侯尚官所劫的包裹掳去,并将包裹投入李春发家中以为报答。

贾氏见乳母的尸体后鸣官,供出李春发赠银的事,衙役到李春发家见到包裹,怀疑李春发是凶手,押禁狱中。石敬坡知道此事后探监,李春发嘱咐石敬坡向其好友张雁行求救。巡按 古代的官职名,唐代始设。主要负责巡视,考察吏治,每年以农历八月出巡,称“巡按御史”,又称“按台”。巡按御史品级虽低,但号称代天子巡狩,各省及府、州、县行政长官皆其考察对象,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即时处理,事权颇重。

侯尚官被秋莲推入山涧中只是受伤了,并没有死,于是他又开始打寄居在自己家的张雁行的妹妹张秋鸾的主意,想要卖张秋鸾为娼。■徽剧表演

石敬坡正要找张雁行,却发现侯尚官又在打一女孩的主意,石敬坡以为秋鸾就是秋莲,便欲助其逃走去见官救李春发。秋鸾却以为石敬坡是坏人,觉得走投无路,即投井自尽,恰遇姜韶救之,姜韶的伙计徐黑虎见秋鸾长得美,便将姜韶杀害,抛尸井中,绑了秋鸾而逃。徐黑虎在逃跑中遇到了巡按何德福,被拿获,并将秋鸾安置于尼庵中。

石敬坡告官“秋莲投井”,打捞却得姜尸,贾氏反诬石敬坡为凶手。何巡按私访逮捕徐黑虎、石敬坡回衙。

张雁行劫狱救出李春发,李春发却私逃下山入尼庵,遇秋莲、秋鸾互诉冤苦,三人一齐到何巡按处告状。

何德福审明案情,判贾氏、侯尚官、徐黑虎等罪,又以李春发招安劫囚犯张雁行有功,荐李春发为翰林学士,奉旨与姜秋莲、张秋鸾成婚。该剧一般只演“拷打”、“捡柴”两折。

皮黄腔的形成,也标志着由青阳腔、四平腔、昆弋腔、吹腔、徽调西皮以及花腔小调共九类声腔组成的曲调徽剧正式形成了。阅读链接徽剧中还有一种中西皆有的发声唱法,即花腔。花腔以声调多转折、拖腔格外长为特点。徽剧中的花腔小戏有《探亲相骂》、《骂鸡》、《李大打更》等。《探亲相骂》是徽剧中最著名的花腔小戏,讲述的是乡下亲家母胡妈妈背着口袋、骑了牲口到城中女婿家探望女儿野花的故事。野花见了娘亲,便诉说一番苦处。等到和城里亲家母李奶奶见面以后,一村一俏,处处显出相形见绌的情形。谈吐当中,胡妈妈时被李奶奶奚落。后来又谈到野花傻蠢的地方,李奶奶苛求责备,胡妈妈却处处庇护。于是争执相骂,结果弄得不欢而散。这个剧目将农村的亲家的诙谐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得到人们的喜爱。皇帝钦点使徽剧兴盛

徽剧自清代初期正式形成以后,逐渐以徽州和安庆为中心,逐步向东、南、北发展。特别是沿江而下,到了当时我国东南部的商业、文化中心扬州,发展得更加兴旺。

为此,徽剧对南方的许多剧种,如汉剧、湘剧、桂剧、赣剧等■徽剧《断桥》剧照都有深远的影响。

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把徽戏的发展推向了最高峰。在当年,是乾隆皇帝的80岁大寿,浙江盐务大臣首先征集徽剧三庆班进入京城为乾隆祝寿,随后四喜、春台、和春以及启秀、霓翠等徽班也相继进京演出。■徽剧《断桥》剧照

说起这四大徽班进京,在安徽各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呢。

相传,在1790年,也就是乾隆皇帝80岁大寿的那一年,自从这年过年之后,宫里上上下下都在忙着为皇上的寿辰庆典做着准备,直至这年的秋天,已经是乾隆皇帝生日的前三天了。

这时,皇宫里的一切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只是到时候该唱什么戏,得由皇上自己选择。

据说,这个乾隆皇帝是个戏迷,他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戏却是一定要看的,而且要看他自己喜欢的戏。

到了该让皇帝选戏的那一天,戏官呈上戏文折子,折子上面全是各家戏班子的名录,乾隆帝只瞟了一眼,就把那折子放到一边,问道:“这上面怎么没有安徽的戏呀?”

呈折子的戏官忙说道:“不知皇上说的是安徽哪家戏班?唱的什么戏?”

乾隆帝答道:“我说的是徽剧……”

原来,乾隆这一生看过无数戏,唯有在他年轻时下江南时看过的徽剧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折子 即奏折。奏折是重要官文书之一,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它始用于清代顺治年间,以后普遍采用,康熙年间形成固定制度。奏折页数、行数、每行字数,皆有固定格式。奏折按其内容可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及贺折四类,其公文程式各有不同。奏折一般都有皇帝的朱批。

那天,乾隆到皖南体察民情,忽然提出要微服私访,随同来的官员也没办法,只好暗暗派人跟在他的身后,以防不测。

乾隆走呀走,不知不觉来到一个叫石牌的地方,忽然,天下起了大雨,乾隆出门前没有带雨具,大雨把他的外衣淋得有些湿了。

乾隆忙跑到一个大祠堂门前躲雨,他正想把衣裳脱下,忽然听见里面响起了阵阵锣鼓声。

乾隆朝门缝里一看,呀,里面黑压压一片,全是人头。原来这个大祠堂内正在演戏呢!■徽剧《断桥》剧照

乾隆从门缝里看到前面的戏台,台上站着个身着戏装的老生,正全神贯注地唱着《列国演义》中的选段“文昭关”,声音洪亮,犹如穿云裂石,唱到动情处,余音绕梁,催人落泪。■徽剧《断桥》剧照

乾隆被这戏台上的剧情深深迷住了,他一直从门缝里看完这出戏,直至戏演完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后来,乾隆从旁人的口中得知,他看到的那出戏就是徽剧,所以一直很想再看一次。

乾隆皇帝将当年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告诉给了戏官,戏官总算明白了皇帝的意图,于是领命,到皖南地区寻找徽剧。

圣旨很快传到皖南的石牌地区,这个差事最终落到了一个叫三庆班的班主高朗亭的身上,高朗亭激动得不知怎么办才好。他做梦也没想到,皇帝指明要看徽剧,并选中了自己的戏班。

高朗亭虽然激动了很久,但随即麻烦事又来了,为什么呢?因为乾隆皇帝的寿辰就在两天以后了,皖南离京城那么远,要他们的戏班在这么紧的时间里赶到京城,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就在高朗亭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找到高朗亭对他说,自己今年在端午节跟几个小哥划过龙船,大家一起用力,能把龙船划得飞快。这位后生建议把那些划船的伙伴请来,用龙船载着戏班子,顺着运河往京城划,没准两天就能到。

高朗亭认出这个后生就是住在石牌镇东头的、划龙船的领班,名叫强生,他经常在高朗亭需要帮助的时候为高朗亭出谋划策。戏班 旧称“戏曲剧团”。也叫“戏班子”,指以表演戏剧为目的组成的团体,它是戏剧盛行时期出现的一个名词。元代以前的民间戏班,通常多是家庭性质的,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进行组合,后来逐渐引入外人加入戏班。戏班演出从不专门待在一处,而保持流动的方式,这一点自古而然。

高朗亭对强生的提议仔细地想想,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强生聪明胆大,不等高朗亭同意,就把自己的胸脯一拍,给高朗亭下保证说,只要一会儿能够上船,自己的船队就一定能在后天晚上将他们拉到京城。

高朗亭问强生他的把握在哪里,强生说:“高老板,你只管到时候扯开嗓门唱戏,其他你别管了。”■徽剧《小宴》剧照

看他说得那么有把握,高朗亭只好点头准备起来。随后,强生把划龙船的几个年轻人叫来,后生们听说他们大家要到京城,并且镇上的戏班要唱戏给皇帝看,个个心里都非常高兴,因为他们长这么大,还从没去过京城呢!不过,强生要求他们必须在后天晚上把戏班运到京城,这却让他们担心起来。龙船领班强生说:“你们不用急,我带头划,一定可以在后天到达的。”看到领班都这样说了,其他人也不好多说什么,便都决定跟着强生干。当天,高朗亭带人把戏班的布景道具一起搬到船上,再带上他的戏班全体人员上船。做好这了一切,船就启程了。他们顺着长江,一直划到运河入口处,再往上,就是往京城的方■徽剧《周瑜挑琴》剧照向了。船在水里走,浪在船下飞。两岸边,看热闹的人像小山一样,谁都想看看,这龙船上花花绿绿的一大堆东西到底装的是什么?圣旨 是古代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是我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标志。圣旨作为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当岸边的人听说是高朗亭的戏班子要进京唱戏时,人们都惊奇万分,一起拍起巴掌,有的喊着叫船停一停,他们想看看高朗亭到底长什么样子,也想听听他们的这个徽剧到底有什么好。

高朗亭站在船头,对岸上的百姓们喊道:“现在戏班不能在这里停下,因为他们正往京城赶,要是去晚了,他们都将会有杀身之祸呢!”

虽然高朗亭向百姓们这样解释着,但他听着岸边百姓的呼喊,他又百感交集,答应他们在回来的时候一定唱。不过最后,高朗亭还是经不住百姓们的苦苦哀求,不好推辞,往船头一站,扯开嗓子唱了起来。

高朗亭那高亢的唱腔震得江里的浪花上下翻飞,龙船上划桨的人划得更卖力了。很快,龙船过了黄河口,继续向前划去。

这时已经是第二天了,也不知是大家太累了,还是心里太急,只见那龙船滑行的速度再也不那么快了,高朗亭看看船,再想想行程,想到要是照这个速度前行的话,明天是根本就到不了京城的。■徽剧《周瑜挑琴》剧照

就在这时,河岸边一匹快马飞奔而来,骑在马上的人穿着红袍,一边跑一边喊:“圣旨到!”

高朗亭连忙让强生把船停下,自己赶快下船,往地下一跪,只听那穿红袍的官员大声道:“皇上命高朗亭戏班务必在八月初五清晨赶到京城!违者斩!钦此。”

原来,乾隆昨晚忽然心血来潮,说他是八月初五上午出世的,所有的庆典活动都要在那个时辰举行,戏班子当然要在那个时候准时到达,敲响开台锣,为他的降生助兴。

本来,高朗亭他们的计划八月初五下午,也就是明天下午到达的,但现在乾隆皇帝的突然改变主意,让他吃了一惊,因为在出发前,他们就担心第三天下午到不了,而现在皇帝居然要他们在清晨就必须赶到,这简直是要了他们的命啊!■徽剧人物

高朗亭急得在船上走来走去,而龙船领班强生却一点不急,他满脸笑呵呵地对高朗亭说:“高老板,你就别担心了,我们保证在规定的时间里把你送到就是了,你就只管在船头唱曲子好了!”

高朗亭没办法,只好苦苦一笑,站在船头唱了起来,他唱的是三国戏里面的《让成都》,刚开口,强生说不行,得换个,还点名要他唱三国中的另一名曲《天水关》。高朗亭只好唱起他们想听的戏文。

没有想到,高朗亭的一声导板还没唱完,奇迹就发生了,只见那龙船竟然离开水面,像鸟儿一样沿着水面向前飞翔起来。高朗亭越是唱得带劲,那船飞得更快,唱得低沉,船马上变慢,声音一停,船就落到水上。

高朗亭感到奇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但为了早点进京,他什么也不想问,只顾一个劲地唱,唱呀唱呀,整整一天一夜,高朗亭用豁亮的嗓门推动着龙船如飞一般直扑京城。

等到八月初五一早,高朗亭和他的戏班果然按时到达了京城。乾隆喜欢睡懒觉,此时他才刚刚起床,听说高朗亭的徽剧班子到了,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声说:“马上看戏,马上看戏!”三国戏 泛指取材于《三国演义》的各种戏剧,其中,尤以京剧中的“三国戏”突出。京剧中取材于《三国演义》的“三国戏”非常多,从《捉放曹》到《铁龙山》,整部《三国演义》都可以用京剧的形式表现,这些京剧“三国戏”中,有许多成为经典剧目常演不衰。

高朗亭和他的戏班立马开台,高朗亭登台唱了起来,什么《文昭关》、《鱼肠剑》、《战长沙》、《法门寺》等戏,乾隆点什么,他们唱什么,从上午唱至黄昏,从黄昏唱至天亮。

奇怪的是,高朗亭唱了这么多戏,一折接着一折,嗓子居然一点也不哑。嗓门依然厚宽激昂,字正腔圆。乾隆问他吃了什么神药?

高朗亭把头摇摇,说什么也没吃,其实他在心里只想着让他的戏班子在京城扎下根,只盼着徽剧在京城有人看,想想这些,他的嗓子就再也不会哑了。

乾隆皇帝在他生日这天连看了数场徽剧,激动得连饭也不想吃,觉也不想睡了,并传下圣旨,要高朗亭和他的戏班留在京城演出。■徽剧剧照

高朗亭简直太高兴了,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徽剧这样得到皇帝的厚爱,就又告诉乾隆皇帝,自己的家乡那里还有好几个和他一样的戏班子,他们各自唱的味道都不相同。乾隆听高朗亭这样说,高兴得不得了,立即传旨让那几个戏班子全都过来。没几天,消息传到皖南,四喜、和春、春台及启秀等皖南最著名的几个徽班也陆续赶到,他们或同台献艺,或分开上演,此起彼伏,把京城戏台唱得沸沸扬扬,把偌大京城闹得万人空巷。在演出的过程中,这6个戏班逐渐合并为四大徽班,也就是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其余启秀、霓翠两班中专唱昆腔的一些角色并入四喜班,唱其他声调者并入三庆■徽剧剧照班,擅武功者并入和春班。阅读链接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于是以二黄为主的徽剧又吸收汉剧的西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声腔。此后,在北方扎下根的徽剧,又逐渐吸收北方的京腔,将其高腔与北方语言相结合,发展成为皮、簧兼备的京剧,而对徽剧表演艺术有突出贡献的杰出老艺人、三庆班继高朗亭之后的班主程长庚,也因此成为京剧的开山鼻祖。京剧是在徽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以唱、念、做、打、舞为表演中心,并具有北京特色的戏曲剧种。因为它生在北京,故称之为京剧;又因它艺术上比徽剧更完整、更具程式化、规范化,可以说是集古代优秀戏曲之大成,所以,又被人们称之为“国剧”、“国粹”。名角助力使徽剧发展

清代中叶四大徽班的进京,把徽剧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的徽剧名家除了把徽剧带到京城发展的三庆班主高朗亭,还有程长庚、郝兰田、梅巧玲、时小福和丑杨鸣玉等人,他们都对徽剧的繁荣起着莫大的影响和■徽剧剧照助力。

在这些徽剧名家中,生行有时任三庆班主的高朗亭,京剧鼻祖程长庚,及以演老生为主的郝兰田等人。

程长庚,名椿,字玉山,乳名长庚,1811年生于潜山县黄泥镇,祖居怀宁县石牌镇。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进入徽剧三庆班,10岁时便会很多戏。■徽剧人物形象

1822年,程长庚跟随父亲北上,经开封、太原、保定进入北京,并以徽戏《文昭关》、《战长沙》等崭露头角,进而成为三庆班的主要演员。

1842年后,程长庚任三庆班主,尊称“程大老板”,与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为京剧第一代演员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虽比余、张较晚享名,但其威望极高,并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长庚名列“三鼎甲”之首,被称为“徽班领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