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少生病,找对42个穴位就够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2 05:45:04

点击下载

作者:陈红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少生病,找对42个穴位就够了

孩子少生病,找对42个穴位就够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孩子少生病,找对42个穴位就够了作者:陈红设计:李洪达排版:李洪达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1-01ISBN:9787535799913本书由天津博集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1章孩子生病,医生只需稍微助力6岁的孩子为什么会尿出那么大的结石?

一个6岁的孩子,因为感冒发烧,到医院输液治疗,发烧治好了之后却开始肚子痛,紧接着又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肾衰竭!难不成一场感冒就引出肾衰竭了?倘若不是感冒,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经手治疗这一患儿的南京鼓楼医院的孙西钊教授意外地发现,孩子的肾病居然是结石在作怪!他通过媒体就此报道了我国首例抗生素结石病例,导致孩子得肾结石的罪魁祸首就是现在应用极广的头孢类药物——头孢曲松钠!

2012年3月底,家住兴化农村的6岁男孩斌斌发烧、咳嗽,乡卫生院的医生每晚到斌斌家里为他进行头孢类药物输液,连续输液到第5天时,斌斌喊肚子疼,且吃什么东西都吐,于是家长赶快带孩子到县医院进行抽血化验、做B超,一系列检查过后,得出的结果是,医生怀疑孩子得的是结石。孩子当天就被转院到南京市儿童医院,在那里孩子被确诊为“右侧输尿管中上段结石”。住院治疗5天后,斌斌终于排出两颗鱼眼睛大小的石头——这是随后刊发在各类媒体上的新闻报道。

6岁的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结石?孙西钊教授在实验室中发现的结果令大家大吃一惊,他们曾分析过8970多例结石,这竟然是从未见过的一种新型结石,其成分居然是头孢曲松钙!是过度使用头孢曲松钠所致。头孢曲松钠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我们的常用药,平时孩子常吃的罗氏芬、菌必治都含有这种成分。

为了进一步验证,孙教授又研究了新收到的山西省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送检的结石,样本来自当地一名年仅1岁的孩子,孩子此前也应用了多天的抗生素,其体内也是头孢曲松钠结石。

实验研究发现,与治疗剂量相当的头孢曲松钠在尿中解离后可与游离的钙离子发生置换,结合成为头孢曲松钙,进而形成针尖状晶体,这种晶体相互聚集后体积增大,足以堵塞肾小管,造成晶体附着和滞留,而后逐步形成临床结石。由于儿童的肾小管比成人细,所以更易导致结石。

孙教授说,国外几年前就有这方面的报告,根据两项临床前瞻性的研究,使用头孢曲松钠所致的儿童尿路结石的发生率分别为1.4%和1.7%。但国外抗生素使用是非常严格的,这样的病例非常罕见。国内目前滥用抗生素的现象相当普遍——使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由此可以推测,患头孢曲松钠结石的病例肯定不止这么几例,而且发生率还在逐渐升高。六成孩子尿液中含有抗生素

孩子比大人更容易生病,这是自然规律,通俗地讲,是因为孩子身体各个方面的机能尚未发育完全,抗病力不足。从中医方面来说,是因为负责抵御疾病的“气”还没有成熟。

孩子比大人更容易生病,这是自然规律,通俗地讲,是因为孩子身体各个方面的机能尚未发育完全,抗病力不足。从中医方面来说,是因为负责抵御疾病的“气”还没有成熟。中医里面认为小孩子“肺、脾、肾”是不足的。“肺”比较娇嫩,它容易受邪气的侵袭。“肾”是先天之本,就是说它是父母提供给孩子的、与生俱来的,是生命之源。“脾”是后天之本,之所以叫后天之本,意思就是“脾”提供给人在被生下来之后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要随着增龄、发育才能逐渐健壮。在脾气强壮之前,孩子就容易生病,所以孩子的问题多是起因于脾气虚。

既然如此,某种程度上说,孩子容易生病,应该属于“自然现象”或者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是由孩子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的。但遗憾的是,中国的家长甚至部分医生都没能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孩子对自身的感受不能准确表达,每当小孩生病,家长都如临大敌,于是就有了中国特色的药物滥用,特别是最常见的抗生素。

据《中国青年报》2015年的报道,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卫生化学周颖副教授课题组与该院流行病学赵琦副教授课题组合作,历经一年,通过对上海、江苏和浙江的1000多名8~11岁学校儿童尿中抗生素的生物监测证实,该地区的儿童尿中普遍暴露出多种抗生素。

课题组通过连续收集、分析随访儿童的晨尿发现,1种以上抗生素在尿中被发现的频率为58.3%,2种及以上抗生素或抗生素类别在尿中同时被发现的频率分别为26.7%和23.5%,甚至在一份尿样中最多能同时检测出4类6种抗生素,尿中抗生素总浓度之和在每毫升0.1~20纳克之间的尿样占47.8%,部分尿样抗生素浓度甚至超过每毫升1000纳克。

这个结果表明:苏浙沪地区儿童尿液中普遍暴露出低剂量抗生素,而这只是中国儿童抗生素使用状况的冰山一角。课题组认为,这种广泛暴露的状态,可能会加重细菌的耐药性,从而威胁临床治疗,也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与人群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相关研究也在4月1日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中。

抗生素滥用的结果,大而言之,可能加重细菌的耐药性,从而威胁重要的临床治疗,甚至会培养出有“金刚不坏之身”之称的“超级细菌”,它们可以做到“百药不侵”,未来我们很可能会因为细菌耐药力极强而无药可用。

小而言之,就是针对每个孩子自身的生长发育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已有研究发现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可能与炎症性肠道疾病、儿童哮喘、肥胖和肿瘤形成等有关。更加具体点说,我国有超过30万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而造成耳聋,其在聋哑儿童中占比高达30%至40%。

所谓抗生素滥用,指的是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按照规范使用抗生素。

我国是世界上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一次国际抗生素的学术大会上,曾经针对中国人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发了会议的“号外”,由此可想问题严重之程度。在我国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70%,是欧美国家的两倍;外科患者则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达97%,几乎成了病人甚至医生眼中的“消毒剂”,而让人担忧的是,我国儿童使用抗生素的比例更高于成人!

但是,孩子,特别是新生儿和婴幼儿,各种生理功能不健全,尤其是肝脏对药物的解毒作用、肾脏对药物的排泄能力,都比成年人低下,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仅仅这三个特点,就足以导致孩子肝脏肾脏和大脑受到损害,而孩子本身对疾病乃至药物滥用引起的毒副作用的感受主诉不明确、说不清楚,很容易造成医生的判断失误或漏诊,因而很可能导致在原本疾病的基础上,再次酿成药源性疾病。哪些药物最容易被医生和家长滥用?∣1∣抗生素

抗生素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抗菌素、消炎药,这是很多家长眼中的“镇店之宝”,他们觉得,宝贝生病发烧,就是有细菌病毒在作怪,抗生素、消炎药不就是治它们的吗?那肯定“包治百病”!所以,只要孩子发烧、咳嗽、拉稀,就会要求医生给孩子用抗生素,有的家长甚至因为医生没有开出他们心中的“好药”而不满,从而引起医疗纠纷。

据统计,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或普通感冒时,使用抗菌药者高达99%。20世纪90年代统计,我国已有180万聋哑儿童,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药所致,此种情况竟然还以每年2万~4万的人数递增。这些聋哑儿童主要是因抗生素致聋的,其中氨基糖苷类,比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占了80%。

事实上,孩子生病,包括来势汹汹的发烧,很多时候未必是因为感染,即便是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消炎药对病毒也是无效的。比如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有62.8%~63.4%为轮状病毒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这种腹泻使用抗菌药既不能缩短病程,也不能减轻腹泻症状,相反,还会导致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情况产生。

事实上,孩子生病,包括来势汹汹的发烧,很多时候未必是因为感染,即便是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消炎药对病毒也是无效的。

喹诺酮类抗生素,就是名字里有“沙星”二字的消炎药,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目前还在临床上普遍应用,但细菌对这个药的耐药率已经达到70%。事实上,早已经有实验研究显示,这类药物可引起幼年狗及其他哺乳动物的骨关节,特别是负重的关节的软骨组织损伤。为此,美国医学文献已明确提示18岁以下的患者不做推荐,包括国内的某些专著和药品说明书,也同样提示禁用于幼儿或未成年人。但是,我国临床的实际情况是:18岁以下的患者的使用率很普遍,而且用量偏大。∣2∣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最常用,因为它能退烧,就是俗称的“退烧药”。而孩子感冒发烧最常见,家长一看体温升上去了,马上就慌了,立刻就要给孩子吃药退烧,觉得退烧就是治病,烧退了病就好了,这是最常见的错误认识和错误的治疗轨迹。事实上,很多时候,发烧的弊端都没有退烧药的弊端大,服药的效果很可能弊大于利。

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它是伤胃的,这一点人所共知,所以现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的成年人,服用的都是“肠溶性”的,就是为了规避其伤胃的副作用。但即便如此,仍旧难以避免其通过胃肠时对胃黏膜的刺激甚至烧灼。

孩子的胃内酸度低,胃排空迟缓,药物吸收慢,他们服用这类药物,就比成年人更容易在胃内形成黏膜糜烂,因为药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比成人要长。现在已经做了父母的人可能有经验,很多人知道自己的胃不好,就是因为小时候为了退烧、为了治疗腿疼等,吃多了这类药物留下的后遗症。

非但如此,国外有关资料表明,给发热儿童使用阿司匹林,与瑞氏综合征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这个问题已经被当下的国内医生认识到了。

瑞氏综合征是一种急性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多继发于感冒、水痘等病毒感染,在英国,16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为3%~7%,其中病死率为50%,即使幸存,一部分人也会留下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究其原因,都是阿司匹林滥用造成的。

除了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属乙酰苯胺类药物,也是孩子常用的退烧药的一种,在我国已公布的非处方药目录中,有近百种抗感冒药或解热镇痛药中含有对乙酰氨基酚。

这种成分,口服吸收后,可以产生具有肝肾毒性的物质。如果长期或过量服用,可以导致包括肝肾衰竭、肝性脑病、酸中毒、脑水肿、昏迷、低血糖、低血压,甚至死亡。特别是3岁以下小儿及新生儿,因其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如过量使用,极易出现肝功能损害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央视曾经报道,2010年11月26日,在“北京儿童用药安全国际论坛”上,来自美国和英国的儿童专家,及全国近百位儿科学者提醒,在儿童发热用药的选择上需慎用“尼美舒利”,该药对中枢神经和肝脏造成损伤的案例时常出现。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报告显示,尼美舒利在用于儿童镇痛发热的治疗上已出现数千例不良反应事件,甚至有数起死亡病例。在央视预警后,山西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相关人士也证实,从2004年至今,该中心共接到解热镇痛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多达3300例,多起不良反应案例涉及儿童。其中,被重点关注的儿童退热药尼美舒利发生了86例。∣3∣激素

激素,即便不是孩子,成年人也会闻之色变,都知道激素会让人发胖,吃了会停不下来,但是,在很多基层医院,孩子使用激素的现象却很常见,有的医疗机构甚至将激素作为退热药常规应用。原因之一就是,家长看到孩子发烧,心急,要找特效的退烧药,而各种输液时用到的带“松”字的药物,就是能使体温迅速下降的“特效药”,其实就是糖皮质激素。

必须承认,用了激素之后,真的能产生“一针灵”的效果,烧很快就退了,所以很多家长到了北京之后,甚至抱怨这里正规的大医院,怎么治感冒发烧的本事还不如小医院呢?在老家的医院,一针下去孩子的烧就退了呀!道理很简单,因为老家的医院用了激素,而激素产生的效果是“粉饰太平”。

通俗地讲,发烧,是身体里的免疫细胞与外来的细菌病毒在搏斗。发烧时,白细胞计数升高,属于战斗中的现场战果,不是坏事。相反地,细菌病毒进入身体之后,身体不发烧,白细胞计数也不升高,那倒麻烦了,等于身体束手就擒了。

而激素的错误使用,产生的就是让白细胞等免疫细胞不战斗,束手就擒的效果。因为激素让身体的卫兵——免疫系统先投降了,所以仗也就打不起来了,身体自然也就不会发热了。但由此会引发什么?

发烧,是身体里的免疫细胞与外来的细菌病毒在搏斗。发烧时,白细胞计数升高,属于战斗中的现场战果,不是坏事。相反地,细菌病毒进入身体之后,身体不发烧,白细胞计数也不升高,那倒麻烦了,等于身体束手就擒了。

首先,病毒细菌仍旧存在。并不因为你不出兵打它,它就不攻击你了,只不过是在你没什么感觉的情形下悄无声息地伤害你的身体,属于“暗算”。更麻烦的是,激素可以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不仅你的免疫系统投降了,激素还会使你的免疫功能降低,这样一来就会使病程延长,甚至会因为激素的错误使用,导致胃肠出血、高血糖、股骨头坏死、感染失控等。如果无端地长期反复使用激素,之后又突然停用,还会使病情反跳性加重,致使病人激素依赖,由此进入远比发烧要严重得多的恶性循环。∣4∣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身体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的要素,这一点所有家长都知道,他们甚至将这两种药物当作补药,总觉得经常补一点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有益无害。事实上,这类药物必须根据身体需要服用,如果滥用和长期过量使用,同样会产生毒副反应。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身体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的要素,这一点所有家长都知道,他们甚至将这两种药物当作补药,总觉得经常补一点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有益无害。

例如微量元素锌,因具有保护细胞和组织的完整性、调节炎症细胞的功能,被临床作为营养不良的强化治疗药,但毕竟是微量元素,这个“微量”很关键,所以当补充的浓度过高时,就有损害巨噬细胞功能的可能。

防治佝偻病时使用的维生素D,如果使用过量,例如过量地口服浓鱼肝油丸,同时又肌注维生素D,会使体内维生素A、维生素D浓度过高。这些维生素都是脂溶性的,不像维生素C是水溶性的,就算吃多了,通过小便还可以排出去,脂溶性维生素的排出过程很慢,长期下去孩子会出现周身不适、胃肠反应、头痛、骨及关节压痛、高钙血症等慢性中毒症状。∣5∣增高药

卫生部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比二十年前下降了70%。也就是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不长个、个子矮的问题已经明显改善。

但不少家长还是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得不够高,一旦发现自己孩子的身高低于同龄人,就开始着急——其中的很多判断是情感所致,未必是真的孩子的个子矮。但随着这种心理需求的扩大,市场上宣称能帮助孩子迅速长高的各种药物也多了起来,家长也心甘情愿地为各种名目的“增高药”买单。事实上,这种药物并无神奇,最好的也就是生长激素类的,但即便是真的含有生长激素,也绝对不是对谁都有效,如果错误使用,还有潜在的隐患。生长激素能让孩子增高的原理是,它可以对软骨细胞的分裂增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对由生长激素缺乏引发的矮小症有明显疗效。但并不是每个个子矮的孩子都是因为生长激素缺乏,判断必须要在医院进行体内生长激素的激发试验,进而得出结论。

青少年矮小症可能是由遗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临床医学研究表明:真正确诊为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患者在全部矮小症患者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科对523例身材矮小儿童的病因分析显示:其中只有115例患有生长激素缺乏症,大多数矮小症患者,根本就没有必要使用生长激素进行治疗。

如果孩子的骨骺已经闭合,还大剂量、长时间地使用生长激素,那就会像一座大楼,已经封顶了,还一定要把额外的水泥沙子用进去,那就只能盖出一座畸形的楼。这种已经“封顶”的孩子,会因为错误地使用了生长激素而出现类似“肢端肥大症”的现象,不仅个子长不高,而且手脚偏大,骨骼变得异常粗壮,样貌看起来非常古怪,这就是因为生长激素无用武之地,只能在骨头上乱做文章,身体就被“催”得异常粗壮了。第2章中医治病,吃药只是下策40℃的高烧,就靠推拿退了下来

6年前,我跟着山东张素芳老师学习小儿推拿,张老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中少有的专业从事小儿推拿的医生,我和她出门诊的时候,眼见着一个推拿的笃信者——用现在话讲应该是“铁粉”了,张老师就是单纯靠推拿,把她们带来的孩子的高烧退下来的。

这是个2岁的男孩,发烧40摄氏度,医院已经诊断为肺炎了,自然要吃药,甚至输液。当时,正是“毒胶囊”事件闹腾得最厉害的时候,家长特担心孩子赶上毒胶囊,肺炎没治好再“服了毒”,又加上孩子的姥姥、妈妈之前都是张老师的病人,被张老师治好的,于是就抱着高烧的孩子来了。

农村人结婚早,孩子姥姥才50多岁,她小时候因为高烧不退找张老师,张老师就是用推拿把烧退了。到了孩子妈妈这一辈,发烧也是常有的事,姥姥又把妈妈带到张老师这里,也是靠推拿把高烧退了。现在轮到自己的外孙子,她们又找到了张老师,认定张老师肯定能治好。

但这次张老师一开始没接,因为孩子烧得太高了,而且验血发现白细胞计数已经2万了,正常范围值应该在1万以下,很显然,这就是严重的细菌感染,是很严重的肺炎。也难怪医院要给孩子输液,而且输液已经是必需的治疗了,所以张老师建议她们赶快带孩子去输液,别耽搁了。谁想,这母女俩铁了心不吃药,非要指望张老师推拿。诚心切切加上孩子烧得很重很急,张老师顾不上再客套劝说,马上开推。

当时我就在边上,看着张老师用了推脊、水底捞明月、退六腑等手法。

清朝的一本小儿推拿典籍《幼科秩镜》中形容水底捞明月、六腑这两个穴位(为表述方便,本书未对穴位和手法严格区分——编者注),类似我们吃的中药里犀角与羚羊角的效果,能起到清热凉血、解毒定惊的作用。推脊是张老师常用的退热手法,一般的医生通常用手指指腹自孩子脊柱从上往下推,但是遇到发烧温度过高、病情严重像这个孩子这样情况的,张老师果断用的是手掌面推,这样清热的力量非常大,再配合水底捞明月、六腑这两个退烧时最给力的穴位,退热力量非常大,对于高热不退的孩子正合适。

就是靠对这几个穴位的推拿,愣是一片药没吃,一针没打,孩子的体温一天一天降下来了,而且白细胞计数也从最初的2万,显示降到了1.5万,后来又是1.3万,最后完全恢复正常。孩子那么严重的肺部炎症,真是完全靠推拿治好了!

因为孩子的病有个特点,就是变化快,刚才还好好的,说严重就严重,特别是像发烧这类急病,因为孩子的神经系统没发育完全,发烧最容易生变,比如惊厥,而惊厥又可以引发其他问题,总之都是可以瞬间就危及生命的。

发烧属于急病,在人们眼中是难治的病,特别是中医治疗,因为中医始终给人“慢郎中”的感觉,治疗急性病远不如西医,西医往静脉里输液多快呀?!但是,偏偏就像小儿推拿这种不疼不痒的治疗,却能对急病起奇效。像张老师这样大师级的名医,都有类似神奇的经历,而且是不胜枚举的,只不过我亲眼看到了这一例,而另一位小儿推拿的名医李德修,也是因一“推”而成名。

发烧属于急病,在人们眼中是难治的病,特别是中医治疗,因为中医始终给人“慢郎中”的感觉,治疗急性病远不如西医,西医往静脉里输液多快呀?!但是,偏偏就像小儿推拿这种不疼不痒的治疗,却能对急病起奇效。

那是1962年,有个6岁的孩子发高烧,怎么诊断的没有明确记载,可当时确实用了能退烧的所有药物和治疗办法,但是烧还是持续不降,孩子烧得奄奄一息了,医生也实言相告,让家长给孩子准备后事。

家长最终无望,把儿子的棺材都准备好了。这个时候有人帮他们找到了专门从事小儿推拿的李德修,对李老来说,这个孩子也算是他见到的重病患者了,找到他时,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推脱的理由了,说难听点,再不治,孩子就进棺材了,李老只能尽力一搏。

一般的推拿治疗,每个孩子每天推20分钟,但是这个孩子是急病、重病,只能特事特办,李老一连推了7个小时,7个小时不间断地守在孩子身边推,结果,愣是把已经半死不活的孩子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2天后,孩子烧退了,苏醒了,从那以后李老成了小儿推拿的名医,中国特有的小儿推拿疗法再次显现了它的神效!孩子生病为什么来得快去得也快?“是药三分毒”,这是中国的民谚,人所共知。对医生来说,早就有个他们潜意识就会认真执行的铁律:“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包括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也通过权威渠道,向社会发布过用药应遵循的法则:“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这些都提示一个问题——吃药,或者说不管什么形式的用药,都是要到身体不能自我调节、非药物因素不能扭转的时候去用。医学发展到任何时候,吃药都是治病的下策,除了“是药三分毒”的原因,药物的调节毕竟是一种外力的干预,很容易用力过大!而治病,最好采取“四两拨千斤”这种事半功倍的办法。特别是孩子,他们的很多疾病仅仅是功能失调而已,不是器质性病变。

从患病的角度看,孩子的体质弱,免疫力不如成年人,但这只决定了他们感染的机会多于成年人,一旦真的染病、得病,病情的性质都是相对单纯的。之前,中东呼吸综合征在亚洲出现,这种病和非典一样,都是严重的传染病,而且来势汹汹。但是,传染科的医生在回忆以及介绍这两种疾病时发现,无论是之前的非典,还是现在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孩子虽然是易感人群(因为他们免疫力低于成年人),但是如果孩子感染了,痊愈的机会却比成人大很多,恢复得也很快,脱离危险的首先也是孩子。为什么?这也是因为孩子的免疫系统不健全,和病毒细菌见面打仗时,自己力量“寡不敌众”,所以没打几下就打败了,因此,“战场”的面积比成年人和细菌病毒“激战”时要小,对身体的伤害也相对较小。而成年人,很多疾病无论是发生还是加剧,都是因为自己的免疫力足够强,和外邪全力拼杀,打得你死我活的,虽然到最后取胜了,但是战场上尸横遍野,身体也赔上了。

从患病的角度看,孩子的体质弱,免疫力不如成年人,但这只决定了他们感染的机会多于成年人,一旦真的染病、得病,病情的性质都是相对单纯的。

细菌病毒与免疫系统厮杀的这个“战场”,就在我们的身体里,战场大,对身体的损伤就大,反之则小,这也是孩子生病好得快的原因。因为免疫力弱,早早就认了,但恰恰是这个“认”,对自己身体起了保护作用,如果这个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医生,出于好意,一定要通过药物帮助孩子,有可能就会使战场扩大,之前说的药源性疾病,甚至一些医源性疾病,就会因此发生。从孩子健康的客观效果上看,等于是好心办坏事了。

细菌病毒与免疫系统厮杀的这个“战场”,就在我们的身体里,战场大,对身体的损伤就大,反之则小,这也是孩子生病好得快的原因。

除此之外,孩子的心理对身体的影响也比较小,这也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恢复。

人之所以会生病,和心理情绪有很大关系。这一点,从古人造“病”这个字的结构上就可以看出来,“病”字的下面是个“丙”字,“丙”在天干地支中和心相对应,“疒”代表疾病,之所以造字的时候把代表心的“丙”字放在“疒”下面,是因为古人早就意识到心理因素和身体的关系,和疾病的关系。

因为人的情感和大脑皮层有直接联系,大脑皮层是全身的最高统帅,是大脑这个“司令部”中的“司令”,不仅关乎情感,也关乎内分泌。因为内分泌的全称应该是“神经内分泌”,这就是说,负责分泌各种激素的内分泌系统,和神经以及精神活动是有关系的。神经活动过度或者异常,直接会影响内分泌的激素水平,这个内分泌,不仅是和性、生殖有关的激素的内分泌,还涉及很多器官的功能,比如胰岛的功能,甲状腺的功能,等等。这也是成年失眠者无论从身体还是面色都容易出现病态的原因。

因为他们缺少睡眠,又总是活动心眼,心思很重,大脑皮层就总是在活动中,累晕了的“司令”就要向下属发“昏招”,直接被“昏招”指使糊涂了的,首先就是内分泌系统,它因此会错误地分泌激素,包括甲状腺素、胰岛素乃至性激素。比如,女性月经和情绪关系最密切,暴怒一次或者大哭一场,这个月的月经就可能不按时来了。总之,情绪会参与到身体的各个系统中,在疾病的发生中起诱发作用,助纣为虐,也使病情变得复杂。

但是,孩子比照大人,心理问题还是少的,他们的情感单纯,就算有哭有笑,也是很快就过去了,不足以对大脑皮层构成伤害性刺激,因此也就对内分泌系统无太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孩子还没有开始发育,性还没有成熟,也就少了雌雄激素等性激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添乱,这些都是孩子的病更简单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是不生病,而是生病后治疗起来相对简单,来得快去得也快。打个比喻,任何生命的生长过程,都像小草似的,难免会遇到飞来石块的挤压,由此影响小草的生长。这个时候,最简单也最迅速的办法,就是把石块拿开,恢复小草的自然状态。就算石块挤压的时间稍微长一些,拿开石块后,稍微扶植一下有些长歪的小草,使它恢复常态,治疗也就完成了。而任何过度治疗,都难免会造成拔苗助长的偏差,甚至会人为地扩大战场,增加对孩子身体的伤害,这都是为孩子治病时的大忌。而小儿推拿正好避免了这一点,因为小儿推拿的过程,不对身体增加任何外界元素的补充,只是通过推拿,唤起并激发诱导身体的潜能,或者是将之前阻碍配合协调的结打开,使器官组织之间配合和谐,潜能激发了,配合有度了,孩子的身体也就自然好了。

任何生命的生长过程,都像小草似的,难免会遇到飞来石块的挤压,由此影响小草的生长。这个时候,最简单也最迅速的办法,就是把石块拿开,恢复小草的自然状态。就算石块挤压的时间稍微长一些,拿开石块后,稍微扶植一下有些长歪的小草,使它恢复常态,治疗也就完成了。孩子体质的七大特点

中医治病,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大人,都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遣方用药,包括选择推拿的不同手法。因此不仅要对疾病的性质有所分辨,还要对得病孩子的体质有所了解。因为很多疾病的性质变化,是与一贯的体质相关的。比如一个热性体质的人,就是着凉感冒了,也会很快化热,孩子更是如此。此时小儿推拿就显得特别重要,它是有保健预防作用的。保健预防针对的就不是疾病,而是体质,就是要纠正那些体质中的偏颇,避免人从健康变成“亚健康”,再变成不健康,所以了解孩子的体质特点很重要。

需要说明的是,中医的五脏六腑,不是西医的五脏六腑,中医说的心肝脾肺肾,和我们通过照射X光片、做B超看到的实质性脏腑不是同一个东西,甚至可以说,中医的五脏六腑不是实质性的,不具体指一个器官,而是一系列器官组织的功能的总称。通俗地讲,中医的五脏六腑,涵盖的内容比西医的五脏六腑要广,这是所有想了解中医的人,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具体到孩子,因为处在生长发育初期,他们的五脏功能也就与成年人不同,强弱虚实各有不同:∣1∣脾常不足

中医把“脾”定为“后天之本”,同时又是“生化之源”。

这就意味着两件事,首先,孩子的脾是不足的,要随着增龄、后天的长大而逐渐强健起来。其次,既然是生化之源,就意味着身体的营养吸收是由脾决定的。

孩子的脾是不足的,要随着增龄、后天的长大而逐渐强健起来。既然是生化之源,就意味着身体的营养吸收是由脾决定的。

孩子生机旺盛,发育迅速,但与吸收消化相关的脏腑的功能还很稚嫩,承担了比成年人相对重的吸收负担,因此不能满足孩子快速生长的需要。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在喂养的时候,“乳食不知自节,择食不辨优劣”,换句话说,就是家长的喂养不得当,很容易让孩子加重脾虚,所以孩子最容易“脾常不足”。

孩子的体型有个特点,就是肚子大,再瘦的孩子也是大肚子。有的孩子“疳积”严重,更是“细脖大脑壳”,这种情形要到上学前后才消失,肚子才缩回来。何以如此?就是因为孩子脾不足。

中医讲,脾主肌肉,脾不足的时候,肌肉就是无力的,包括肚子上的肌肉,因为这里的肌肉无力,束缚不住内脏,内脏就膨出来了,孩子的大肚子就是这么形成的。疳积的孩子都是脾不足很严重的,他们的肌肉就更无力,肚子自然也就更大。到了上学前后,随着年龄增长,脾气逐渐强健了,肌肉有力量了,也就把内脏约束住了,肚子就缩了回去。由此可见,脾虚、脾不足是孩子的常态,这是无论治疗还是养育过程中都需要注意的。明白了这一点,至少要避免不必要的人为伤脾,比如饮食的过饱或者过饥都是最典型的伤脾行为。

除了这个先天的因素,下面还要谈到孩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肝常有余”。在五行中,木是克土的,而肝属于木,脾属于土,肝是克脾的,“肝常有余”的结果就是很容易使脾受克抑,脾就更容易虚。∣2∣肝常有余

中医的肝,不是我们得肝炎的肝,而是一组器官组织功能的总称,而且比脾解释起来更复杂一些。简单地讲,中医的肝,主人体的“生发之气”,而且应“少阳春木”。它的这两个特点,就决定了孩子容易“肝常有余”。

所谓“生发之气”,其实指的是孩子旺盛的生命力,像春天的树木一样,蓬蓬勃勃的,这个生长之势在孩子来说就比成人要旺盛,这是自然的,是新生命之必需。加之孩子的脾气容易虚,阴血还来不及产生足够的量,肝血是相对不足的,这样就无法制约与肝血相对应的肝气,这就使孩子更容易肝气有余。

肝气有余的表现就是孩子生病之后,转变得很快,即便不是大病,只是发烧感冒,但如果治疗失当,体温太高,孩子很容易就出现抽搐、惊厥的问题,这是孩子的一大特点,也是肝气有余的具体表现。但凡抽风这类发展迅速的疾病,中医都归结为“风”,因为它们像风一样变化快,借着孩子旺盛的长势而发病。所以,孩子无论是治病还是保健,都要突出对肝气的疏解,甚至要经常清清肝火,也是为了防止惊厥这类急病的演变。

所谓“生发之气”,其实指的是孩子旺盛的生命力,像春天的树木一样,蓬蓬勃勃的,这个生长之势在孩子来说就比成人要旺盛,这是自然的,是新生命之必需。加之孩子的脾气容易虚,阴血还来不及产生足够的量,肝血是相对不足的,这样就无法制约与肝血相对应的肝气,这就使孩子更容易肝气有余。∣3∣肾常虚

中医讲,脾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它们的“职称”是有差异的。

打个比方,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作一棵树的话,树根就是中医说的“肾”。孩子是小树,树根自然也没有大树那么茁壮结实。树根和树身一样,都是要逐渐长大的,在树苗发育初期,需要树根源源不断激发的能量维持生长。同样,肾是孩子的先天之本,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肾气的推动,这对肾气的需求就很大,所以,孩子常常是肾虚的,但这在孩子不是病,是自然状态。

肾是孩子的先天之本,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肾气的推动,这对肾气的需求就很大,所以,孩子常常是肾虚的,但这在孩子不是病,是自然状态。

而老人会因为衰老而变得肾虚,人生的两头,一个是刚出生,一个是即将死亡,都是肾虚的。不同的是,前者的虚是因为还没充盛,还没长大;后者的虚,是因为已经快消耗殆尽了。这也是很多中老年人补肾的药物最初是儿科药的原因,比如最常用的六味地黄丸,最初是给那些因为肾虚而发育迟缓的孩子服用的,包括走路晚、囟门不闭。

肾气要借助后天的营养逐渐发育强壮,中医形容这是先天之肾精,赖后天脾胃摄取的水谷之精的滋养,不断地补充和化生。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到“女子二七”“男子二八”,即女孩子14岁,男孩子16岁,肾气才真的充盛了。这个时候女孩子有了月经,男孩子开始遗精,进入青春期。

孩子出生后,肾气要借助后天的营养逐渐发育强壮,中医形容这是先天之肾精,赖后天脾胃摄取的水谷之精的滋养,不断地补充和化生。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到“女子二七”“男子二八”,即女孩子14岁,男孩子16岁,肾气才真的充盛了。这个时候女孩子有了月经,男孩子开始遗精,进入青春期。

也就是说,只要是青春期前的孩子,一般都容易肾虚,处在“肾常虚”的状态中,虽然这不是病态,但却是中医治病保健时必须顾及的。特别是涉及生长发育的时候,比如家长特别关心的身高问题,经常会用到补肾的手法和药物,所以补肾是给孩子治疗常用的办法,因为很多孩子的病起因就是肾虚。∣4∣心常有余

所谓“心常有余”,和前面说的“肝常有余”原理类似,都是由于小儿阴常不足。属于木的肝和属于火的心是同一性质的,都属于中医说的“阳”的范畴,所以心、肝之火更容易亢奋、过多。

孩子的精神发育,在出生之后也非常迅速,突出表现在脉率、语言、智力上,一般都是以月。甚至更短的时间为单位衡量的,一个月之前还不会说话,一个月之后就会叫爸爸妈妈了。

中医说的心,包括了精神系统,情感性情都和心有关系,孩子的心气旺盛,也是他们的发育之需。因为孩子的精神发育,在出生之后也非常迅速,突出表现在脉率、语言、智力上,一般都是以月。甚至更短的时间为单位衡量的,一个月之前还不会说话,一个月之后就会叫爸爸妈妈了。

有的家长还会发现,一次感冒发烧之后,孩子懂事多了,话也说得利索了,连词语都丰富了。这个现象如果用西医解释,就是因为体温升高加快了脑细胞的代谢,一次发烧等于一次突击生长;如果用中医的观念说则是,常有余的心气,助推了孩子的智力发育。

也恰恰是因为“心常有余”这个特点,在平时不生病时,孩子的性情也是喜怒无常的,所以我们形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时候才说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孩子一旦生病,最容易的,也是最常见的就是发烧,特别是3岁之前的孩子,体温高到一定程度,比如超过39摄氏度,很容易就会抽风、惊厥,这种情况与前面说的肝有余也有关系,时常是心火上炎、肝风浮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心还是肝,在孩子这里,都是要以清为养的。∣5∣肺常不足

肺常有不足,这一点,做家长的早就意识到了,因为孩子平时最容易因为感冒咳嗽导致肺炎,这些都是肺的毛病。之所以会如此,和肺本身的特点有关,从中医角度说,“肺为华盖”,是娇脏,小儿肺脏尤其娇弱,易受邪气侵犯。

什么意思呢?因为肺的位置最高,而且是全身所有器官中最直接与外界相通的,所以也最容易受到外邪的侵扰。这一点,包括成年人也一样,每次爆发的传染病,几乎都是呼吸系统疾病,从过去的非典,到最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都是处在华盖位置的肺最先受累。

对于孩子,这种感染的概率要更高一些。因为我们之前讲的,孩子是“脾常不足”,用中医理论解释就是脾虚不能散精于肺,脾这个后天之本运化的水谷精微物质不够多,不能予以肺气过多的补充,所以肺气亦弱,卫外不固。用现代医学理论解释就是,孩子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还不健全,不足以抵挡外敌入侵,所以容易在肺这个“娇脏”上出问题,孩子容易出现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肺系疾患。

孩子是“脾常不足”,用中医理论解释就是脾虚不能散精于肺,脾这个后天之本运化的水谷精微物质不够多,不能予以肺气过多的补充,所以肺气亦弱,卫外不固。∣6∣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除了上面分属于五脏的不足与有余,孩子的体质还有一大特点,是“阳有余,阴不足”。

中医认为,任何事物都分阴阳,天地分阴阳,人体分阴阳。凡是运动的、外向的、温热的、兴奋的皆属于阳,凡是静止的、内守的、寒冷的、抑制的都属于阴。人体的生命活动健康与否,都取决于阴阳是否调和,《黄帝内经》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中医认为,任何事物都分阴阳,天地分阴阳,人体分阴阳。凡是运动的、外向的、温热的、兴奋的皆属于阳,凡是静止的、内守的、寒冷的、抑制的都属于阴。人体的生命活动健康与否,都取决于阴阳是否调和,《黄帝内经》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每个人身体的阴阳平衡总是在不同水平上变化的,阴消阳长,是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孩子的阴阳更是如此。他们的阴阳,都是稚弱、不完善的,所以也更容易不平衡,阳强阴弱的特征就是他们不平衡的表现,这也是中国人带孩子讲究饿着点、冻着点的原因。因为孩子本身阳气充足,吃得过饱脾胃运化不了造成食积,食积很快会郁而化热;或者穿得过于保暖,本身孩子阳气足,不怕冷,穿多了容易造成内热。这样热邪伤阴,致使阴阳不调和,孩子就容易生病。

中医说的阳和气,指的是身体器官组织的功能,阴和血指的是身体的结构,物质基础。所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指孩子即便在健康状态下,阴阳相对平衡,功能活动也是有余的,而精血、津液等形体结构则不足。

中医说的阳和气,指的是身体器官组织的功能,阴和血指的是身体的结构,物质基础。所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指孩子即便在健康状态下,阴阳相对平衡,功能活动也是有余的,而精血、津液等形体结构则不足。这也很好理解,因为身体的阴是在人的发育中逐渐成熟、完善的,孩子还小,就好像小树还没有长高,树干自然要比成年人纤弱,所以他们相对容易阴虚,就是结构不足,就是阴不足。与此同时,孩子的生长趋势却很猛,而且年龄越小,势头越猛,生长发育越快,恰似一年的春季、早上的旭日,孩子从初生至周岁,体重增长3倍,身高增长1.5倍,头围增长1/2倍,借助的都是成人不及的旺盛阳气。非但如此,孩子的呼吸、心跳以及其他代谢功能,也都比成人要快,而且孩子本身也活泼好动,即便发烧生病,不难受到一定程度,还会照样疯玩,这些都是他们“阳有余”带来的优势。与还不足量的“阴”相比,孩子的阳会明显地强一点,容易处于阳强阴弱的状态,因此,中医也称孩子为“纯阳之体”,就是俗话说的孩子的火力很旺,比成年人还容易上火。

明代有本儿科专著《育婴家秘》,其中有一篇《鞠养以慎其疾》就强调:“小儿纯阳之气,嫌于无阴,故下体要露,使近地气以养其阴。”这句话似乎解释了中国人带孩子,喜欢给孩子穿“开裆裤”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孩子大小便时方便。以中国古人的智慧,如果身体需要,那时候也完全可以发明出类似纸尿裤的物件,之所以没有,而且即便包着尿布也仍旧强调孩子不要过度保温,但以过去的保温取暖设施、冬天开裆裤的漏风状况,也没让孩子因此生病,一个重要原因,就像这里说的,使近地气以养其阴。这句话看似深奥,很玄乎,其实无非是保证体温不要过高,避免因此使孩子上火,再度耗伤本身就不足的阴。

对于保温过度的后患,另一本儿科专著《幼科发挥》已经明示:“重棉厚褥,反助阳以耗阴。”鉴于此,中国人带孩子,讲究襁褓衣着偏凉,尤以头凉为要,不宜重衣厚帽,这样不仅能减少疾病的产生,而且可以帮助孩子体质重建,使阳多阴少不均衡的体质逐渐向均衡体质转变。

也是基于这一点,中医对孩子的治疗和保健,始终都强调“清”。这个“清”包括用药的选择,采取治疗手法时补与泻的选择,乃至日常生活中,带孩子讲究“三分饥与寒”,都是为了避免过热而增阳损阴,影响孩子身体里还没有成形的结构的形成。

上述“三有余、四不足”之说,是小儿生理特点在脏腑中的表现,是生长发育需要与营养物质供给之间的差异引起的生理现象,也是在孩子的推拿治疗中,始终要秉承的。“三有余、四不足”之说,是小儿生理特点在脏腑中的表现,是生长发育需要与营养物质供给之间的差异引起的生理现象,也是在孩子的推拿治疗中,始终要秉承的。第3章小儿推拿既能治病,也是对孩子的身心安抚

小儿推拿作为中医外治疗法的一部分,独具特色。它通过手法作用于小儿皮肤,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于小儿推拿治疗疾病的机理,现代医学还没能解释清楚,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小儿推拿确实是行之有效的,这也是小儿推拿的神秘和神奇之处。

小儿推拿作为中医外治疗法的一部分,独具特色。它通过手法作用于小儿皮肤,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小儿推拿通过刺激穴位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只不过小儿推拿用到的很多穴位,在成人身上已经不用了,所以小儿推拿独成体系。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小儿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小儿生长发育未成熟,决定了其对外界环境被动的依赖性和适应性,小儿推拿作为一种良性刺激,能使小儿机体迅速做出反应,调节阴阳,扶正祛邪。另外,小儿的病因病机简单,病种单一,应用小儿推拿后更易于康复。相对地,成人对于小儿推拿穴位刺激的敏感性大大降低,而且疾病的病理过程复杂,因此,许多在孩子身上有效的手法在大人那里却无效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小儿推拿其实是巧妙地挖掘并且利用了孩童时期珍贵的身体潜能,使它们为孩子的健康办事。这种不借助外力的办法真的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只不过后人的智慧尚不能解释罢了。

中国的小儿推拿其实是巧妙地挖掘并且利用了孩童时期珍贵的身体潜能,使它们为孩子的健康办事。这种不借助外力的办法真的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只不过后人的智慧尚不能解释罢了。

虽然对经络穴位的原理无法解释,但国外的很多研究已经发现,“抚触”,或者说“肤触”,即对孩子肌肤进行接触,特别是在婴儿时期,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非常有利。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凯瑟琳·巴纳德教授发现被抱得更多的婴儿,认知发展水平更优越。普杜大学的心理学家西欧多尔的一项研究表明,婴儿在刚出生的前6个月内,经历较多的肌肤直接接触,能够在神经发育上占据优势。可见,对孩子肌肤的接触,是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触觉是一种皮肤感觉,也是我们辨识周围环境的主要感觉之一。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感觉器官,这也更加凸显了触觉对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从发育角度讲,胎儿的触觉出现得很早,甚至早于感觉功能中最为发达的听觉。母体黑暗的子宫,限制了胎儿视力的发展,相对地,胎儿的触觉和听觉则更为发达。婴儿出生之后,视觉还是很模糊的,因此触觉是婴儿在刚出生的前几个月内与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这种交流方式刺激孩子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

早在1986年,蒂凡尼·菲尔德医生和她的同事通过为早产儿做有规律的长期按摩,就发现了抚触对于婴儿的生长发育有积极的作用。

而我国研究者也将87个足月剖宫产的孩子,随机分为:对照组,共28例;单纯抚触组,共29例;抚触配合穴位按摩组,共3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抚触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传统正规的标准抚触方法,抚触配合穴位按摩组,除给予常规护理外,将穴位按摩手法融入标准抚触方法中进行按摩。

这三组孩子从出生后1个月就开始进行上述实验,等他们长到4个月时,再将其身长、体重、头围变化做比较。结果发现,最后一组,也就是抚触配合穴位按摩组的孩子,身长、体重、头围与单纯抚触组、对照组差异明显,而且这个差异已经有了统计学价值。一般来说,剖宫产的孩子,因为是非正常分娩,有很多后遗问题,但通过抚触,配合中医的小儿穴位按摩,这些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会明显改善。

已经有研究发现,抚触可通过刺激皮肤体表感受器而兴奋迷走神经,一方面使肌体胃肠活动增加,胃泌素分泌增加,刺激胃酸分泌,促进其消化吸收,使婴儿体重增加;另一方面作用于下丘脑-垂体,促进了生长发育相关激素的分泌,如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等,这些激素直接调控机体的生长发育,使肌体处于更理想的生长发育状态。

也就是说,与药物这种直接作用于身体,甚至打击身体的外来刺激相比,无论是抚触还是按摩,都是在和孩子的身体“讲和”,是在选择身体特别喜欢、愿意接受的刺激方式,顺应或者说成全身体的生长发育。即便人们现在还没有真的搞清楚经络穴位的本质,以及推拿按摩借助经络穴位而起效的原因,仅仅从宏观角度上也已经不难理解它的原理所在,而这也恰恰是推拿按摩优于药物治疗之处,特别是对身心都因为稚嫩而“不堪一击”的孩子来说。第4章孩子的十四大常见病状发烧穴位:天河水 六腑 大椎

手法:(1)清天河水:天河水为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的一条直线。推拿时操作者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方向直推。操作次数为300~500次。(2)退六腑:六腑位于前臂尺侧缘,从肘尖至尺侧大横纹头,成一条直线。推拿时操作者以左手持宝宝左手,再以右手拇指或食中二指指腹自肘尖至大横纹头方向直推。推300~500次。(3)揉大椎:大椎穴位于颈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推拿时操作者用指端在大椎穴处做揉法,揉1~3分钟。温度过高时可采用点刺放血法。

推拿注意事项:

1.操作时应选择安静舒适的地方,室内应保持整洁,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推拿后注意避风,忌食生冷。

2.发热小儿易烦躁哭闹,应先尽量安抚好小儿的情绪,再进行推拿。

3.发热宝宝需密切关注体温,体温达到38.5℃,需及时用药退热。

4.高热反复不退,要注意查看孩子的精神状态,周身有无出疹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到儿科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5.清天河水操作时应推为一条直线,不可歪斜。∣1∣高烧的孩子先降温后去医院

家长最怕孩子生病了,而生病时最让家长害怕紧张的就是孩子发烧,因为来势汹汹呀!孩子发烧之后,家长一般都是这么个套路:赶紧捂上厚衣服,戴上帽子,打车,直奔儿童医院,倒霉点的,路上再遇到堵车,眼看着孩子烧得快要抽风了还没到医院,这个时候,家长急得魂都快没了……

这种情形绝对不夸张,因为每年的儿童医院急诊室,都会接到这种孩子,被严严实实地包在小被子里,烧得满脸通红,而且眼睛紧闭,呼吸急促,家长急,护士更急!

在北京儿童医院的急诊室,常听到护士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打包,打包”,意思是让家长赶紧给孩子打开包裹!降温!很多孩子的体温就是在“打包”之后迅速降下来的,甚至恢复正常了,有的观察一会儿,可能连药都不用开就又抱回家了,家长还纳闷呢,怎么到医院烧就退了?病就好了?

从中医小儿推拿角度说,孩子属于“纯阳之体”,所以比大人更容易发烧,而且一烧温度就很高,甚至一烧就容易抽风,他们发烧的时候,要率先推拿能清热的穴位。

这就说明两个问题:从护理角度说,孩子发烧是绝对不能捂的,从中医小儿推拿角度说,孩子属于“纯阳之体”,所以比大人更容易发烧,而且一烧温度就很高,甚至一烧就容易抽风,他们发烧的时候,要率先推拿能清热的穴位。

先说护理,孩子发烧,一般都是感冒引起的,家长觉得既然是因为着凉发的烧,那发烧之后就不能受凉,受凉了还要烧呀!于是一发烧就关窗关门穿衣服,开始捂了。

的确,低温的时候,人体免疫力是下降的,孩子本身免疫力低,遇到低温,着凉了,也更容易感冒。如果说保温,那是要在感冒之前做的,一旦感冒而且发烧了,这个时候就不要再过分保温了。一是因为孩子的体温调节中枢还不成熟,捂出来的高体温,中枢一时半会儿调节不下去,就要引起惊厥、抽风,而很多孩子的抽风、惊厥不是疾病本身导致的,而是家长过度保温诱发的。二是因为,发烧的时候一般不可能再着凉,因为此时孩子身体正拼命往外散热以自我降温呢,外边一般的冷空气在发烧的时候已经不太可能入侵了。

所以,发烧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保温,而是降温。要降温,吃药是个办法,但从吃药到出汗降温至少要半小时,因为有药物吸收分布的时间,太慢。最直接的办法,一是不要再捂,其二,最好能给孩子洗个温水澡,这是降温最快的。做医生的家长,自己孩子发烧一般都这样做,因为这样又快,又没有药物的副作用。

如果孩子的体温是39℃,就用38℃的温水,总之比体温低1℃就可以,让孩子泡在里面,同时洗澡的房间里不要有“穿堂风”,不要让门窗对着孩子吹,水温就保持在这个温度,一般5分钟后孩子的体温就会有所下降了。

之所以推荐这个降温方法,是因为孩子的体表面积比成年人小,全身泡在比体温低1℃的水里,降温最迅速。我们平时用冰块、酒精擦孩子额头腋下的降温办法,是通过对血管分布丰富的局部进行散热,但和这种全身散热的洗澡办法相比,速效的还是后者。

等体温降到38℃以下,如果你担心孩子的发烧是因为炎症,有细菌感染的可能,再给孩子穿上衣服去医院也不迟,因为就算体温降了,医生也不会因为你去的时候体温不高而不看病,只要血液化验发现白细胞计数很高,药物还是会开的,这个疾病的证据不会因为洗澡降温了而消失。更重要的是,体温降到38℃以后再去医院,也能避免小儿在去医院的过程中,因为体温过高而发生惊厥。∣2∣推拿退烧要先辨别风寒风热

接下来就是治疗了。

我前面说了两个名师推拿产奇效的例子,都是高烧的孩子,经过小儿推拿不仅体温降下来了,而且引起高烧的肺部炎症也通过推拿消炎了。的确,孩子发烧的时候,如果家长懂一点推拿手法,真的可以不求医的。

要想自己治疗感冒发烧,先要辨识清楚,这次孩子的感冒发烧,是属于风寒的,还是属于风热的。这个很关键,风寒感冒要散寒,风热感冒要清热,否则就治反了。

要想自己治疗感冒发烧,先要辨识清楚,这次孩子的感冒发烧,是属于风寒的,还是属于风热的。这个很关键,风寒感冒要散寒,风热感冒要清热,否则就治反了。

风寒感冒,一般都是着凉引起的,要么是穿少了,要么是在空调房间里待久了,总之明显是着了凉在先,由此引起的感冒。孩子除了发烧,很少出汗,咳嗽没痰,流鼻涕的话也是清鼻涕,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首先是感染风热在先,一般是在春天发生的感冒,这时候的感冒多是春瘟。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虽然也是着凉了,最先起因和风寒感冒一样,但是架不住孩子火力壮,之前又特贪吃,很快就入里化热,这是现在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最常见的感冒类型。

起因是风寒,但入里化热了,这个时候,除了发烧,最典型的就是嗓子疼,甚至嗓子红肿,扁桃体也发炎了。感冒之后,嗓子红不红?疼不疼?这是辨别风寒还是风热最好的办法。凡是嗓子红的疼的,一定是风热感冒,如果再有鼻涕、痰——肯定是黄鼻涕、黄痰——这个时候就要清热了。而这种类型的感冒发烧对孩子来说也是更多见的,因为前面我们讲了,孩子是“纯阳之体”,本身火力旺,比大人感冒还容易入里化热。

下面给出了三组穴位,区别在于清热的力度。如果发烧比较严重的,孩子不仅发烧而且出现烦躁的症状,家长有经验的话,就知道这快要抽风惊厥了,或者已经因为高烧说胡话了。还有虽然没有说胡话,但是特别烦躁,哭得厉害,这个时候中医讲,可能是“热入营血”了,如果吃药,就要用到凉血的药了,和治疗一般发烧的清热解表药相比,凉血的药物凉性更大,那么,针对烧得比较高,病情严重的,推拿的穴位也要换个给力的。穴位:六腑 过天河 水底捞明月

手法:(1)退六腑:六腑位于前臂尺侧缘,从肘尖至尺侧大横纹头,成一条直线。操作者以左手持宝宝左手,食指在上伸直,抚宝宝前臂,再以右手食指、中指指腹自肘尖直推至大横纹头。推300~500次。(2)打马过天河:天河水为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的一条直线。操作者用食中二指沾水自腕横纹中点,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肘横纹中点。操作50~100次。(3)水底捞明月:宝宝取坐位或者卧位。操作者位于其身前,用左手握住宝宝四指,将手掌向上,再以右手食中二指固定宝宝的拇指,然后用右手拇指自宝宝小指尖部沿小鱼际尺侧缘运至小天心处,再转入内劳宫为一遍。一般操作50~100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