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民间美丽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2 12:36:30

点击下载

作者:周丽霞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传说:民间美丽故事

传说:民间美丽故事试读:

前言

中华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物态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的总体表现。

中华文化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最直接的源头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绵延不绝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

中华文化主要包括文明悠久的历史形态、持续发展的古代经济、特色鲜明的书法绘画、美轮美奂的古典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欢乐祥和的歌舞娱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匠心独运的国宝器物、辉煌灿烂的科技发明、得天独厚的壮丽河山,等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风华独具,自成一体,规模宏大,底蕴悠远,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传世价值。

在新的世纪,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就要继承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令人自豪的文化遗产,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中国文化百科》。本套书包括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作品根据中华文化形态的结构模式,共分为10套,每套冠以具有丰富内涵的套书名。再以归类细分的形式或约定俗成的说法,每套分为10册,每册冠以别具深意的主标题书名和明确直观的副标题书名。每套自成体系,每册相互补充,横向开拓,纵向深入,全景式反映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博大规模,凝聚性体现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厚重精深,可以说是全面展现中华文化的大博览。因此,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和陈列。

人物传说

历史人物传说,是以历代社会生活中实有其人的著名人物为中心,通过艺术加工、幻想、虚构等手法,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或遭遇等的传说。这些传说在表现历史事实的同时,也注重刻画历史人物,并且在传说中反映的是集体性的群众英雄。

历史人物传说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他们的事迹和遭遇,也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评价和愿望。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李冰智斗江神建都江堰

战国时期,蜀地的岷江年年都发生水患,那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但一直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人们一直都生活得非常痛苦。后来,秦国吞并了蜀国,秦国为了将蜀地建成其重要的基地,决定彻底治理蜀地的岷江水患。于是,秦昭襄王便任命很有治水才能的李冰到蜀郡去担任郡守,主持治理那里的水患。李冰到蜀郡后,亲自查看当地的灾情,他发现,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而从岷江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淤积在这里,抬高了河床,加剧了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了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

李冰经过实地查看后,发现原来确定的引水渠选址不合理,就废除了原来的计划,把引水口上移到了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灌县玉垒山处,这样可以保证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畅的渠道网。他新规划的引水渠,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

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李冰采用江心抛石筑堰的方法失败后,就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一些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这样就战胜了湍急的江水,终于筑成了分水大堤。据后来唐代作家李吉甫所著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犍尾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

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维修都简单易行。而且,笼石层层累筑,既可免除堤埂断裂,又可利用卵石间空隙以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降低堤堰崩溃的危险。

分水大堤前端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鱼嘴是在宝瓶口上游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堰,因堰的顶部形如鱼嘴而得名。据《华阳国志》记载:李冰“壅江作堋”的“堋”就是指鱼嘴。它将岷江分为内外江,起到了航运、灌溉与分洪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也用竹笼装卵石以堆筑,堰顶做到适宜的高度。

这样,当内江水位过高时,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就能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旋涡作用,就有效地冲走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沉积。

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比例。春耕季节,内江水量大约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约占四成。洪水季节,内江超过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飞沙堰自行溢出。

接着,李冰又带领人们开凿宝瓶口。因“崖峻阻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劈开玉垒山,凿成宝瓶口。宝瓶口不仅成为了进水口,而且以其狭窄的通道形成了一道自动调节的水门,对内江渠系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宝瓶口一带的岩石渠道,十分坚固,千百年来在岷江激流冲击下,都没有被冲毁,有效地控制了岷江水流。清代诗人宋树森所作《伏龙观观涨》一诗云:我闻蜀守凿离堆,两崖劈破势崔巍。岷江至此画南北,宝瓶倒泻数如雷。

李冰修成宝瓶口之后,又开两渠,一渠由永康过新繁入成都,称为外江,另一渠由永康过郫入成都,称为内江。这两条主渠沟通成都平原上零星分布的农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渠道网。在以后的几年里,李冰又带领蜀中百姓,在灌县南面的玉垒山下一带,修建了分水鱼嘴、金刚堤、平水槽等多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后来统称为都江堰。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从根本上治住了水患,还变患为福,灌溉良田万顷,泽被世世代代的蜀中人们。从此,蜀郡沃野千里,富饶丰足,被称为“天府之国”。李冰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川祖”,受到世代蜀人的爱戴和敬仰。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不仅在我国水利史上,而且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光辉一页。它悠久的历史举世闻名,它设计之完备令人惊叹。我国古代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唯独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经久不衰,一直都在发挥着防洪灌溉和运输等多种功能。

蜀地人民都把李冰兢兢业业为民造福的精神,作为学习效仿的榜样。为了颂扬李冰治水的伟大,人们把他英雄事迹不断丰富和神化了,以突出李冰的非凡智慧和神奇才能。于是,在民间就衍生出了许多关于李冰治水的神奇传说。

相传李冰来到蜀郡后,发现原来岷江里面有一个江神,是一条作恶多端的孽龙。它稍有不高兴,就会兴风作浪,下起大暴雨,淹没两岸庄稼和村庄,祸害百姓。

孽龙要求当地百姓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选出一个漂亮的童女给它做媳妇,并且还要每家每户集巨资给它举行热热闹闹的婚礼。许多人家为了躲避江神的迫害,不得不拖儿带女远走他乡。这样,致使岷江一带渐渐土地荒芜,人渐渐也稀少了很多。

李冰到蜀郡上任不久,弄清楚这里的情况后,决定要治一治这条孽龙。眼看一年一度为江神娶媳妇的日子到了,那些没有能力离开的人们又开始给江神筹集钱财选童。这时,李冰说:“今年就不用筹集钱资了,童女就选定我家小女,你们就不要费心思了。”

人们听说李冰郡守如此舍己为人,都非常感激,同时也为李冰担心。他们担心李冰会出事,再说也不愿失去这样的好郡守,都希望郡守能够战胜孽龙,消除祸患。

到了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这一天,李冰把自己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一同来到江边。主祭人登上祭江神坛祭奠完之后,坛下锣鼓喧天,钟乐齐鸣。三鼓过后,江面上突然波涛涌起,水柱冲天有十余丈高,人们说,这就是江神迎接新娘的仪式。

这时候,人们本应把新娘送入水中。可是李冰说:“不用急。这次能与江神结为姻亲,真是荣幸万分,我李冰很想能够目睹江神的尊颜,还请江神早点现身,不要误了好时辰。”

说完,李冰亲自斟满一杯酒,走上祭坛举起奉上。可是过了很久,就是不见江神的影子。李冰见此情景,知道江神在戏弄百姓,不由勃然大怒道:“你这作恶多端的孽龙,残害百姓,致使民不聊生,今天我李某为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情愿舍命与你搏斗,你就赶快现身吧!”

说着,李冰就提着宝剑,奋身跳入江中。这时,江上的水柱不见了,好像变得风平浪静的样子,只是隐隐觉得有些地动山摇的感觉。

过了大约一个时辰,狂风大作,烟尘蔽日,恍恍惚惚之中,人们看到江边有两条青黑色的犀牛在拼命地激烈争斗,难解难分。不一会儿,这两条犀牛便消失了。

在岸边观战的人们正在疑惑时,只见李冰气喘吁吁地从水中跑上来。他对随从武士说:“这条孽龙本事很高,尤其是力气特别大,我跟它战了很久也不能取胜。现在上岸来,要求你们助我一臂之力。”

李冰手下武士说:“我们刚才看到两头犀牛在河边搏斗,知道是您跟孽龙在激战,但只是两头犀牛一模一样,我们也分不清哪一头是您变的,也就不好来助战。”

于是,李冰就把一条雪白的绶带缠在腰间,对武士说:“现在我腰间系有白色丝带,这样我再去跟它争斗时,那头腰间是白色的犀牛就是我变的,你们记住这点就行了。”

说罢,李冰又跳到水里与孽龙战斗起来。当两头犀牛再出现时,李冰手下武士就一个个手执兵器,纷纷拥上前去,帮着李冰一同战斗。这些武士拿起手里武器对着那头身上没有白色丝带的犀牛一阵奋力砍杀,最终把那头孽龙变成的犀牛杀翻在地。

孽龙倒在地上后,很快显出了原形。李冰赶紧吩咐人们将早已准备好的粗大铁链,严严实实地把孽龙捆缚起来,牢牢锁在江中一个深水潭中。

在民间传说中,神话人物二郎神的原型就是李冰之子,我国古代杂著集《太平广记》中有二郎神的传记。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称李冰擒住孽龙镇于伏龙观。

后代人们为了进一步纪念李冰,就在他降伏孽龙的地方建了一座观,取名为伏龙观。进了观,抬眼便见一尊李冰石像,石像气宇轩昂,须发微微飘动,深邃的目光中透出一种非凡大志和气魄,让人们为之震撼!

关于李冰治水传说,东汉以后不断有所增加,北宋开始流传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治水等神话。后来在每年清明时节,当地人们都会在二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和开水典礼。

李冰治水的故事被人们神化,反映了人们对为民办事的治水英雄李冰的崇敬之情,也表现了人们心目中伟大英雄的形象和精神。李冰的治水故事,一直激励着后人与自然灾害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拓展阅读李冰在世时就考虑到了事业的承续,他命令自己儿子做了3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3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便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汉代这位水官很了解李冰在民间的地位,就雕出李冰石像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也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李冰最合适的地方。水官的做法,说明都江堰一直就流淌着一种独特的李冰精神。

诸葛亮助刘备传为神人

诸葛亮于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8岁丧父,他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父诸葛玄,当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诸葛玄就投奔荆州牧的刘表了。

诸葛亮少年时代,曾经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他,就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于是,诸葛亮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过了好久,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鸣叫?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人听了诸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

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

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年纪小,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

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

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经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从16岁开始念《梁父吟》,后来,他常以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战国后期杰出军事家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等名士相信他的才干。

刘备依附于刘表时,屯兵于新野,诸葛亮的老师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凤雏。”卧龙指的是诸葛亮,凤雏指的是当时的另一个名士庞统。

后来,诸葛亮被徐庶推荐到刘备那里,刘备希望徐庶引诸葛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几经周折,最后终于见到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势。诸葛亮陈说三分天下之计,令刘备听后大赞,便力邀诸葛亮相助。从此,诸葛亮开始了他传奇而精彩的一生。

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尽忠效力。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使得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的确可以与管仲和“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相媲美。

诸葛亮在汉中期间,利用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保障了刘备北伐军的物资供应。汉中当地人们生活好了,也招来了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了发展,逐步达到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居乐业。

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关于他的故事一直是民间茶余饭后相传的首选。在那里就有很多地方的居民保留着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而形成的,历经1000多年之久。

诸葛亮作为著名军事家,得到了历代兵家的认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布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三国西晋时期著名史学家陈寿在断代史《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

唐太宗李世民与隋末唐初著名将领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唐时也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秦末汉初谋士、大臣张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韩信,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尊享同等地位。

诸葛亮也写了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我国军事理论具有一定贡献。除此之外,他在技术发明上也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过连弩等。在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中,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正遇风起,不能渡河,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于是就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馒头。

相传诸葛亮担任军师中郎将时,因解决粮食问题,向百姓询问了当时名为“蔓菁”的野菜的种植方法,并下令士兵开始种蔓菁,补充军粮,后世便把此菜称为诸葛菜。

诸葛亮作为“智者”、“勤政者”的典范形象扎根于人们心里,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来研究他、歌颂他、崇拜他。历代围绕诸葛亮开展的有关政治、军事、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及以其故事为题材的文艺创作、民间传说,形成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无不折射出传统文化的理念、价值观。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赞誉诸葛亮的诗作《蜀相》,其中的后四句这样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句歌颂了诸葛亮集智、勇、忠诚等封建美德。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描写成未卜先知的预言家,奇谋巧计的战略家,口若悬河的外交家,高瞻远瞩的政治家,神出鬼没的策略家,而且还是位呼风唤雨、脚踏七星的方士和超能力的奇人。

这些民间传说,都是通过诸葛亮这个人物,反映出在生产力落后的封建时代,人们同恶劣的大自然搏斗,同险恶的政治环境抗争并取得胜利的一种希冀,以至于使诸葛亮成为人们心目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化身。以诸葛亮为题材的文化现象还在不断发展、光大,扎根于群众,流传于四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拓展阅读民间传说在诸葛亮死前,估算出司马懿要来挖他的坟,就布置在定军山上修了36座坟墓,使司马懿摸不清底细。司马懿亲自指挥挖坟,挖第一座坟,见坟里有一部装套子的书籍。他亲自弯腰去拣,当即感到自己像被什么东西紧紧吸住了,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实际是拜台下的磁铁吸住了他身上的铠甲,使他不得不在诸葛亮的坟前下跪。司马懿以为是克敌制胜的兵书,就很想看。他打开封套,把书摊在左手上,习惯地用舌头舔右手食指去翻书,整本书上只写了“生前不能擒司马,死后司马被我擒”两句话,气得他再也爬不起来了。

忠孝节义的关羽奉为神

那是在三国时期,关羽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州涿郡,在涿郡遇到了张飞,后来两人一同担任刘备的贴身卫士。3人志气相投,在桃园结义。从此,关羽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关羽追随刘备,阵斩颜良,镇守荆州,威震华夏,为刘备复兴汉室的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历史上没有常胜将军。219年,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缚见东吴孙权。孙权招降关羽,关羽宁死不屈,慷慨就义,死时年58岁。蜀汉政权在成都为关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关羽墓,以招魂祭祀。

关羽故乡山西运城解州后来则建立了关帝庙,是为解州关帝庙,被认为是关羽魂魄归返之处。因此民间也称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

关羽集忠孝节义于一身,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勇猛、讲义气、忠心不二的形象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了,早已具备了被神化的条件。

历代治国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政权的守护神,因而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像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

南北朝时期的567年,当阳县玉泉山首建关公庙,开启了民间对关公的信仰的先河,这不仅是政府对关公褒扬喝彩的产物,更是普通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治国者从道德的角度大肆宣扬关公的忠孝节义,使关公信仰在不太长的历史时间里蓬勃发展。

到了唐代,关公庙增加,文人墨客的诗文或碑帖中常提及关公,并开始在家中悬挂关公神像。到了清代,皇帝认为自己能入主中原是得到了关公的神佑,所以,顺治皇帝特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后来有的地方还将关羽与南宋最杰出的统帅岳飞合祀于武庙。

在民间,关于关羽的传说故事也非常多。故事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其降生出世、姓名由来、主要活动,以及死后灵魂显圣等无所不有。黎民百姓是把关羽作为神圣帝君来敬仰崇拜的,故而这些传说故事大都带有浓厚的神话传奇色彩。

民间相传,关羽为火龙星降生。天上的火龙星是一位善良正直的天神。

有一次,玉皇大帝命火龙星到凡间放火烧毁万户村,他见那里的百姓朴实忠厚,辛勤耕耘,一连3次都不忍心施火,最后只烧了村里一户作恶多端的财主回去交差。玉皇大帝见火龙星屡屡违抗天命,欺哄上天,敕令冥王星将其捉拿归案问斩。火龙星在临赴刑场时托梦给他的棋场老友仙山寺主持老僧,嘱请其在6月17日午时用铜盆接住从天廷断头台滴下的血水,密封存放七天七夜,只有这样,他才可以转世凡间为人。老僧同情朋友的不平遭遇,就遵嘱而行,把接得的血水用寺内一口大钟严严实实地盖了起来。转眼六天过去了,寺内的几个小和尚等待不及,趁主持不在时抬开大钟,看到盆内血水已凝结成一个血球,有碗口般大小。小和尚们正在惊奇之时,突然一团红云冲起,血球变成了一个小儿。因为还差一天不到期限,血球的血气尚未消完,故而孩子脸色赤红,如同重枣,这个孩子就是日后的关羽。

后来,人们将关羽的赤兔马也赋予了传奇的色彩。说是当初关羽受命率部去当阳长坂救援又一次被曹军围困的刘备,时值酷暑,士兵们口渴难忍,附近又找不到水源。

关羽见状甚为着急,不住地挥鞭兴叹。赤兔马心领神会,咆哮着使劲用前蹄刨地,把泉水给刨了出来。众将士饮后精神大振,一举击败曹军救出了刘备。清道光年间,还在泉口边建有一块石碑,上刻“马刨泉碑记”。

就连关羽那把青龙偃月刀也很传奇。据说当初关羽在八岭山手舞大刀演武,奋起神威,一刀向这个大山丘劈去,竟把这个大山丘的“头颅”给劈掉了,于是从此成了平头冢。

关羽在其近60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关羽那充满英雄传奇的一生,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我国古代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关帝的信仰涉及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有人说,南北朝至唐代是关帝信仰的形成期,宋元是发展期,明代是盛行期,清代是鼎盛期。其影响可与尊孔相比,毫不逊色。明代大文豪徐渭在《蜀汉关后祠祀记》之中说:

蜀汉前将军关侯之神,与吾孔子之道并行于天下。然祠孔子者郡县而已,而侯则居九州之广,上自都城,下至墟落,虽烟火数家,亦靡不醵金构祠,肖像以临球马弓刀,穷其力之所办。而其醵也,虽妇女儿童,有欢欣踊跃,唯恐或后。以比于此事孔子者殆若过之。噫,亦盛矣!

全国关帝庙多如牛毛,何止万千,清乾隆时期仅北京就有200多座。在民间,关公是位武财神,是保护商贾之神。又说关帝庙里抽的签儿最准、最灵验,不少文人吟诗推波助澜。

同时,崇拜关财神的人越来越多。供神的场所除了道教宫观,还有佛教场所,商业场所乃至家中都可以看到各色各样的关公神像。据说我国台湾省有160余座关帝庙。新竹后山普天宫的关羽神像连同台座高达四五十米。海外有华侨的地方大多供有关帝,他是义气的象征,更是保护神和财神。拓展阅读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不成,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这次“单刀会”,后经戏剧家、小说家的渲染,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

断案如神的清官包拯

包拯是我国北宋时期颇有名望的官吏,曾奉调入京任开封府尹。在当时,平民告状都得先通过门牌司才能上交案件,时常被小吏讹诈。包拯一上任就改革诉讼制度,裁撤了门牌司。

包拯任开封府尹期间,惠民河涨水,淹了南半城。包拯一经调查得知,河道屡疏不通的原因是达官贵人在河两岸占地修豪宅,还堵水筑起了私家园林。随后,包拯立即下令将这些花园全部拆毁,泄出水势。这一举动使他威名大震。

包拯处理案件公道正派,执法严峻,对各种阶层一视同仁,他不苟言笑,一脸严肃,因而得来了“包大人笑比黄河清”的民间评价。在百姓们看来,要看包公笑,简直要比黄河水变清还要难。

在开封府任期,包拯不仅断案英明,而且还是一个实干家。不到两年,他就被任命为三司使,负责全国经济工作,展现出了经济改革的天赋。比如,他改“科率”为“和市”,还免除部分地区“折变”,即废除农民将粮食变成现钱纳税的规定等措施。开展经济工作卓有成效,两年后,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

这时的包拯已经是风烛残年。宋仁宗时期相对和平,所以枢密副使这个职务也许是皇帝对包拯忠心耿耿一生的一种荣誉的回报。

在枢密副使任上一年后,包拯病逝,首都开封的老百姓莫不悲痛,皇帝亲自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

包拯纯朴平实,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爱民如子,不苟言笑,是我国历史上少人企及的崇高与正义的化身,是一个至忠至正、至刚至纯的清官标志与忠臣样本,一个被历朝官方推向神坛,又被历代老百姓奉为神明的“包青天”。因此,在我国的民间衍生出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民间相传,有一次包拯巡按到寿州暗访查案。他到了才知道这里的县官不在城里。有人告诉他说:“庞国舅为皇上采办银鱼,船只在瓦埠湖上受阻,县官带着衙役去抓民夫,给国舅的贡船拉船去了。”

于是,包拯带着几个随从直奔瓦埠湖。他们刚到瓦埠湖边,就被县官抓住了。县官不容分说,就把纤绳套在他们身上,让他们拉纤。

后来,船在一个集镇边靠岸了,包拯看见庞氏父子带着爪牙上岸去了,就一只船一只船地查看。

包拯发现在庞氏父子曾坐过的船上坐着一个少妇,姿色出众,可是满眼泪水,异常伤心,就问道:“大姐,你是庞家何人?有什么伤心事?”

那妇女说道:“妾乃李秀才之妻。我丈夫新近得中举人,我与丈夫回家祭祖,叫庞子瞧见,把我抢到船上,我夫告到知县那里,知县不但不理,反把我夫交给他们。结果他们把我夫剁成肉泥,每天洒一点到湖里喂鱼,惨啊!”说完放声大哭。

包拯听了,气愤异常,但他不动声色地说:“大姐,听说开封府包大人铁面无私,你给我个凭证,我替你告状去!”

妇女一听,忙站起来,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状纸,包了些船头筐子里的肉泥,又从身上拿了一条罗帕包着递给包公,说:“大哥,谢谢你!我这一生不能报答,来生当牛做马再报答!”

包拯收下那包,悄悄地转交给他的护卫马汉,说:“快回寿州城,宣布巡按大人到!”马汉接受了使命,悄悄地走了。

包拯船到寿县,要知县赶快迎接巡按包大人。知县连滚带爬地从船上下来,跪在“肃静”、“回避”两面大牌前面。

庞国舅从船上下来,假惺惺地说:“包卿,辛苦了!”但是却半天没见回应。

这时,包拯从他身后过来,说:“国舅,这次为皇上采办银鱼辛苦了!”

庞国舅回头一看,包拯赤着脚,背上绕着纤绳,脸色立刻尴尬至极,嘴上却说:“哪里,哪里。”

包拯说:“我来问你,你可知李秀才在哪儿?”

庞国舅心里“咯噔”一下,但仍假装沉着地说:“我不认得他!”

包拯一脸严肃,“哼哼”两声,回头吩咐马汉:“把罗帕包当着国舅的面解开。”

马汉解开罗帕包,包里是李秀才妻子的一张状子和李秀才被杀的肉泥,血迹斑斑。庞国舅一见,立刻面如土色,两腿筛糠。

包拯当即喝令道:“拿下!”马汉立即将庞国舅五花大绑起来。

包拯等人押着庞国舅来到衙门,即刻升堂,衙吏分列两旁。有人将庞国舅押了上来。

包拯对案情早已了如指掌,当堂提笔判道:“庞氏父子,荣膺显爵,身受皇恩,豺狠狼贪,残害百姓,虽皇亲国戚,亦罪不容赦,虎头铡且把威使。知县身为百姓父母官,助纣为虐,狡而多诈,是宜刀割首级,示众三日,立即押赴瓦埠湖畔执行!”

一声锣响之后,庞氏父子和知县被分别处死。

从宋代包拯去世后,包公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合同文字记》和《三现身包龙图断冤》是最早的宋人创作的包公断案故事,《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虽不是包公断案故事,但在篇末出现了包公的名字:

直待包龙图相公做了府尹,这一班盗贼,方才惧怕。各散去讫,地方始得宁静。

在流传下来的宋元话本中,包公故事并不多。到了元代,元曲里大量包公戏流传,保存下来的有完整剧本的清官断案戏有十六七种,其中包公断案的就有11种之多。比如无名氏的《陈州粜米》、《合同文字》、《神奴儿》、《盆儿鬼》,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的《蝴蝶梦》、《鲁斋郎》,元代戏曲作家郑廷玉的《包待制智勘后庭花》,元代杂剧家李行道的《灰阑记》,元代曾瑞卿的《留鞋记》,元代戏曲作家武汉臣的《生金阁》,还有一种是科白不全的《张千替杀妻》。

在元曲中,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主持正义又无所不能的“包公”,体现了人们对清明政治的渴望和期待。同时,这也是元代百姓的呼声。至清代,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三侠五义》中所记载的包拯形象,已经集民间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强暴、刚正嫉恶、处事干练的形象更为饱满,因而得以广泛流传。特别是在清代小说中,增加了包公的身世、包公的三口铜铡由来、开封府三宝,即古今盆、阴阳镜、游仙枕的由来,以及开封四勇士即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来历,开封师爷公孙策的来历,展昭、白玉堂等人的来历等详细内容,其中包括大量包公断案和侠义之士游行乡里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的故事,把包公的形象塑造得更为丰满、鲜活,把包公的传说推向高峰。

有关包公的故事和传说,自宋元以后,就在民间一直盛行不衰,直至形成现在的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象,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在我国戏曲史上,没有一位官吏能够像包拯那样,可以如此频繁地出现在历代的戏剧舞台上,久演不衰,并且成为一类非常独特的戏剧通称,即包公戏。

戏剧中的包公,并不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包拯,而是改编自文学包公的带有某种理想化的包公形象。包公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个半神半凡的超人。在他的身上,反映了老百姓对于清官的企盼,和对社会公正的向往。

包拯铁面无私,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清正廉洁,因而成为了清官学习的好榜样。拓展阅读包公戏的流行,从南到北涉及所有的戏曲种类。包公戏情节曲折,是非分明,赢得人们的喜爱。包公的脸谱和传统戏剧中的所有脸谱不同,它墨黑如漆,在脑门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画出一弯新月,这一脸谱为戏剧中包拯的专用。包公的前额所画,俗称“月形脑门”,名“太阴脑门”。传说中包公刚正威严,“日断阳间夜断阴”,白天料理人间的案子,夜晚则主持阴间的讼事,需要阴阳两界的“通行证”,而这“月形脑门”,就起到“通行证”的作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