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青日记:行程三十万公里的农村电商思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2 09:39:23

点击下载

作者:莫问剑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知青日记:行程三十万公里的农村电商思考

新知青日记:行程三十万公里的农村电商思考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新知青日记:行程三十万公里的农村电商思考作者:莫问剑排版:和谐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0-01ISBN:9787515020341本书由北京东方资治文化传播中心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自序骑不成马,就骑驴下乡去

不知不觉间,投身农村电商,已是三年有余。

身边的莫逆之交,慢慢都开始崇尚“人生要做减法”,尤其是我等这些近乎“知天命”的,很多人都进入“说话慢半拍”、“走路慢半步”、“吃饭少半碗”的状态。有功成名就“无所求”了的;有注重养生追求生活质量的;有朝九晚五“被习惯”了的……我却成了同龄人里的一个另类,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如自己二十多岁时的激情,还在不断给自己做“加法”,日行千里,孜孜不倦,信念不颓。“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除了爬上脸额越来越多的皱纹,还有沧海桑田在内心的印记,我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却不是世故、圆滑和老成,而是锐利、自以为是和三杯浊酒后的情怀放纵。

过去三年,第一年跑了八万公里,第二年跑了十五万公里,第三年将近三十万公里,行程单塞满了抽屉,“在路上”成了我的口头禅。很多人奇怪:你的激情从哪里来的?你的体力吃得消吗?你究竟图什么?是啊,这三年里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天天上山下乡,与其说是农村电商的“布道者”,还不如说是一个“苦行僧”。算起来,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我先后做了六百多个小时的演讲,带着团队服务过一百多个县域,在飞机、高铁上抽空写了七十多万的文字,期间还时不时被腰酸、背痛、头昏、眼花等“老年病”困扰,这不是“苦修”是什么?不可否认,我有过夜深人静时的孤寂落寞,也有过被误解中伤时的无奈贬抑,但往往一晚酣睡,一顿美酒,就能让我满血复活。

情怀支撑着我的前行。三年前,预感到即将掀起的上山下乡潮,我一如当年在毛主席号召下的知识青年们一样,义无反顾而又信念坚定地选择出发。如果说历史上的上山下乡,还多少有那个年代政治理想的选择的话,我的动力,更多却还是源于自己与生俱来的“三农基因”——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在大山里长大,我自信还是对农村、农业、农民有深入到骨髓里的认知。一直以来,我浪迹、漂泊于大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里,苦苦寻找事业的新起点与新高度,直到我遇到通榆。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国定贫困县,把我的“基因”一下子激活了——面对被互联网时代“边缘化”的千里沃野,我似乎找到了属于我的广阔天地。从通榆出发,我多年积累下来的人生经验、社会资源,集中在“农村电商”这个切入点爆发了。按理说,在商言商,但我们团队服务过的项目中,绝大多数并没有很好的商业模式,甚至连“生意”本身都够不上。这一点,从一开始我就知道。只是,当我们面对各地父老乡亲期待的眼神,面对涉农企业主们的迫切需求,“赚钱”这一天经地义的企业目标,更多是让位于电商自身的“社会价值”。如果说这是一种“家国情怀”的话,或许我是过于给自己脸上“贴金”了,但对“三农”的认知与认同,却多多少少是骨子里的。所以,三年下来,公益、半公益的项目,竟成了我们团队的主体业务。

生逢一个万马奔腾的年代,如果不能踌躇满志、策马扬鞭,终究是一件遗憾的事。互联网领域一日千里,不断涌现出新场景、新物种、新业态,造就了无数创业英雄。尤其是BAT的辉煌,更是为创业者树立了成功的标杆,大家纷涌而入,都是为了能够骑上战马“的卢”,驰骋疆场建功立业。自从踏入社会以来,我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自然,我也渴望着享受昂扬、快意地骑马,至少“踏花归去马蹄香”。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如愿呢?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骑上“千里马”的。创业失败,十之八九;人生起伏,亦是常事。只是,大多数人在不如意面前,难免是心灰意冷,甚至急流勇退。历经十多年的职场磨炼和创业路途上的挫折,我很庆幸自己,一个不算远大但简单的理想尚存,虽经磨难再三却还能讲真话,稍不留神还能大开大阖。说到底,就算骑不了马,骑着驴子下乡去,我还一样能够让自己快活着、骄傲着。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世界唯一不变的,是这苍茫大地,所有的功名利禄,终究会随着时间而流逝。所以,听从自己的内心,说自己想说的,做自己想做的。至少在农村电商这个领域,我一直是一个“酣畅淋漓”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实践者。

我们正在步入“云时代”,分享就是生产力。纵观风起云涌的各种分享新场景应用,大都是建立于互联网技术进步的基础。我笃信分享带来的价值,尽管自己能做的只是观念与方法的分享,与“云时代”实则什么关系也没有。过去三年,我为县域干部做了三百多场的分享,足有十来万人次听过我的“干货”。至少从数量级上看,我总还是这个圈子里受欢迎的“布道者”之一吧。我经常问自己,大家究竟想听什么?讲真话、做实事、出真效,便成了我分享的基本原则。也有人常常问我,你如此“卖力”去分享,不怕别人模仿吗?年近“知天命”,我们竭尽全力又能做多少业务?倒是马云十多年前对我们一拨赢在中国创业者说的一句话,能够很好回答这个问题:当今商场,又有多少秘密可言呢?在一个分享至上的时代,开放、包容、共创,方是多赢之道。

借用新锐作家王这么在他的代表作《大好河山可骑驴》里的一句话,可以很贴切地表达我的心境:“骑马也好,骑驴也好,步行也可,开车也不错,只愿大路平坦,桥梁巩固,美丽的山河,能让我自由旅行。”我这三年,大好河山任我奔波,还可以如此不羁地表达自己,着实是一种幸福。

是为序。(完) 第一部分  Chapter 1我有我的坚持

性格决定命运。回看我这半生走过的路,很多选择看似偶然,一经细究,却都是逃不开的必然。

二十来岁,我告别了或许是此生最热爱的职业,从记者岗位转身投入商海;三十来岁,白手起家创业风生水起之时,曾因为得罪人而倾家荡产,也曾因为坚持某些“不可为”而错失发展的最佳商机,却依旧无怨无悔;四十来岁,再次点燃激情,日行千里,上山下乡,俨然成了一名新知青,但我义无反顾。

我用“坚持”这个更具正能量的词来形容自己。“坚持”的背后,往往意味着一条艰辛的路。容易的、轻松的、便捷的,那不需要坚持,辛苦的、艰难的、曲折的,才需要去坚持!

自2013年10月14日,从通榆开始,我就走在县域电商这条路上了。中国两千八百多个市、县、区,希望通过互联网手段、通过农村电商来实现弯道取直的,往往是那些地域偏远、经济基础落后的地区。好多县域,要到达那里,路上就得花上一天的时间。仅是这天南地北的舟车劳顿,就是一项不坚持就难以为继的工作。从事县域电商三年,我行程三十万公里,大多都是靠着晚上赶路、白天干活、一日三城这样的高强度和快节奏才完成的。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坚持做了微信公众号“县学会”,以平均两三天一篇原创文章的频率更新着。有人会问了,工作已然这么忙碌,何来时间写作?答案就是用路上的时间!所有火车上、飞机上的时间,几乎都被我用来写文章了。坚持至今,“县学会”无论从文章质量、阅读量、影响力而言,应该都算是县域电商领域数一数二的原创号了。

这第一部分,就是记录了我在这段新知青路上,一些关于“坚持”的故事。有些“坚持”,已经有了收获;有些“坚持”,还看不到未来结果;有些“坚持”,甚至不一定正确……

但无论如何,至少先坚持着,不能轻言放弃!2015-7-26八万里路云和月

落笔写下这段文字时,我与“通榆”结缘刚满两周年。

2013年5月底,我受当时的白城市市长邀请,到白城考察查干浩特旅游项目,随即也去了位于通榆境内的向海湿地。春天的向海,天蓝地绿,水清气爽,鹤舞莺飞。行走在大自然之中,让人觉得很是惬意、放松。

接待我的第一个通榆人,是主管旅游工作的副县长黄秀芬。黄秀芬刚上任不久,或许我的一些理论对她产生了一点启发。当天下午她回到县城向书记和县长介绍了我的情况。后来她这样回忆:“我对书记和县长讲,你一定是一个对通榆发展有帮助的人。”或许正是黄秀芬的介绍,当天晚上,我接到通榆县长杨晓峰的电话。他在电话里很真诚地说:“孙书记和我想请你来通榆见个面。”由于行程已经排满,第二天中午,杨晓峰带着时任副县长的刘振兴一起,跑了近两百公里路,赶到白城市的查干浩特经济开发区,一起出席了开发区为我设的工作午餐。席间,话题从查干浩特展开,到旅游到电子商务,都有涉及。

在离开查干浩特的路上,我收到杨晓峰县长的短信:“无论行程多紧,希望这次您就能够到通榆走一趟。通榆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需要您这样的有识之士。”就这样,第二天我应邀来到了通榆。杨县长在县城里的向海宾馆接待我。一个小小的会客厅里挤进了几十号人,原来杨县长将县里几个部门的领导都叫来了:“今天我把几个部门的一把手都叫来了,请您给大家讲讲电子商务与创新思维”。

当天下午,县委书记孙洪君邀请我见面。在他的办公室,孙书记就通榆的县域发展、生态建设侃侃而谈。有几句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通榆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优势,尤其是生态农业的资源性优势十分突出,只是如何发挥,需要有创新的路子”。我提了一个建议:“电子商务可能是一个方向。”孙洪君说:“好啊,你帮助我们设计吧。如果通榆的生态优势能够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们不仅能够快速富民强县,还能为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地区的脱贫致富闯出一条新路来。”

当天晚上,杨县长盛情邀请我去他家作客。我也做出了帮助通榆做农村电子商务的第一次承诺:“一定以合适的方式参与通榆发展,尽快做一个合作方案,大家先讨论起来。”

经过这几个月的交往,通榆的县情我们基本了解,我对利用“互联网”启动通榆项目的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通榆位于北纬45度,是全球公认的世界粮食黄金产业带,尤其是当地的土壤、水的特质,使通榆成了“杂粮杂豆之乡”、“绿豆之乡”、“美葵之乡”,年产粮食20多亿斤。但通榆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落后,粮食一直是以原粮方式走传统的收储与批发渠道,缺少品牌,缺少深加工。

我与团队商讨后形成几个结论:一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进一步明晰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农村路线图”,农村题材将是党和政府的施政重点,通榆位于东北大农业的核心区,应该有戏;二是偏僻地区依靠传统模式发展经济走不通,只有借助互联网,才能对接一线城市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三是需要平台电商的倾力支持,才有可能做起来。

我们找到淘宝网聚划算的小二。他们当时正在做一个“汇聚”系列,刚好完成了一个“汇聚新疆”,那么我想能否再做一个“汇聚黑土地”,或者“汇聚东北”?一系列的考察、对接、策划,一个名为“通榆:淘宝的黑土地”的方案呼之欲出。2013年10月14日,在淘宝的“绿色通道”支持下,代表通榆电子商务的“三千禾旗舰店”隆重上线了,通榆迈出了“触网”第一步。

为了解决项目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与问题,我不断往返于杭州和通榆之间。截至2014年底,我在两地奔波可能不低于60次。为了节省时间,我基本上都是搭乘傍晚的飞机,到达通榆通常都是凌晨两三点钟。长春到通榆只有240公里,但由于没有高速,一级省道一路限速,要开上整整四个小时才能抵达。通榆风沙大,尤其是在领受冬天的“寒风刺骨”时,我也困惑过:我这是怎么啦?为何不守着江南的秀丽山水,却跑到这么一个冷僻的地方?但这个困惑也是一闪而过。只要我到了通榆,方方面面的朋友,包括农民朋友,总是嘘寒问暖,如亲兄弟般关照着,在情感上把我彻底征服。更重要的是,我也慢慢地喜欢上了通榆。不为别的,在通榆,我开始找到自己的价值——不只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而是自己与团队的努力,被更多人,尤其是当地农民们“需要着”!这不正是我这些年一直坚守着的“情怀”吗!

回忆通榆的创业征途,让我想起岳飞《满江红》中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精忠报国,自是悲壮激烈,我只是个“在路上”的创业者。两者境界虽有天壤之别,但作为人生的感悟,又有何不同呢?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八万里路云和月,若能修通一条云高速,通榆与世界还会远吗?(此文曾用作《八万里路云和月》的自序)2015-11-9在分享中丰富自己

我在一个课件里,曾给电子商务人才做了个群体画像,总结为“三好学生”——好扎堆、好分享、好自我。我既然也是此中一员,也免不了做“三好学生”。若每年也给自己做个年度热词的盘点,“分享”一词今年绝对上榜TOP10。

今年是我创业以来,工作强度最大的一年,因为多了一个身份——莫老师。从东北大地到西南边陲,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秦巴山区到武陵山,今年受邀的、主动参与的,我做的各类分享已经超过了一百场,估计有近五万人听过我的课。感谢这些地方政府给予我分享的机会!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觉了解县情,了解我们这个国家。

这一路走下来,人情冷暖,百味自知。交了不少朋友,自是受益匪浅。有不少干部十分优秀,学习力很强,一心为民,这是国家的一大幸事。但也有不尽如人意,我只是保持一个原则,绝不交易,绝不违背自己的价值观。所以,项目一个个做下来,其结果参差不齐,难以让所有人满意,因为各自的出发点本来就不同。事越做越明,路越走越宽,友越交越多——世界很大,相识是缘,但是否有“份”,不必强求。

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到中西部贫困县域,从东北的大农区,到江南的特产小县,中国县情之复杂,决定了县域电商模式设计之复杂。在互联网+如此沸腾的年代,我带领的团队能够参与其中,还能为不同县情的县域操盘,着实是一件幸福的事。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倡导“千县千面”——至少在我们所服务的十几个县,都执行了不同的模式设计。我们没有简单地输出商业模式,没有简单地复制所谓的成功经验。这一点,即使是只帮助一个县域做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或者做当地的O2O展示设计,我们都强调基于当地资源、切入时机与运营特点,我们没有偷工减料,我们拿出了百分百的诚意对待所有的县域。

无论是交友,还是做事,这一年多的县域电商实践,让我既欣慰于多年来的积累有发挥的空间,也备受模式与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压力。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这个时代,更是体会到“学习力”的重要。我们需要懂得的,不只是电子商务,还有三农、还有政务等。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又是在美好的分享中度过。这次的分享比较特殊,淘宝大学把我们县长电商研修班的三十多名分享专家拉到湖畔大学,上了两天“回炉再造”课!学生们在进步,“老师们”又岂能止步不前。因此,我不敢怠慢任何一场“分享”,越是认真对待,心头压力也越大,生怕自己“分”出去的,别人不以为“享”。唯有不断地丰富自己。学得越多,分得越多,享得也就越多了。2016-3-30县域电商“布道”一年间

县域电商一年间,我做的事,用几个字来总结,是交朋友、说教训、议趋势。出去分享,我讲得最多的,是通榆电商的实践案例,但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教训”来说的。当然,通榆一定有很多成功元素可以总结。但我认为——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前几年,吴晓波写了不少畅销书,但大家记忆最深刻的可能就是他的《大败局》。我们到那些把电商做得出名、总结成模式的县域去考察,基本上是听不到失败教训的,谁愿意将自己的失误、教训、败笔拿出来呢?事实上,恰恰是这些被压到箱底下地走过的弯路,才是最具参考价值的。所以,出去学习、考察、调研,我建议大家不要成群结队,也不需要对方官方接待,事先做足攻略,自己去、自己看、自己听……

不要单纯地去输出“经验”,相互间多点讨论“趋势”。县域电商发展势头很旺,培训成了烘托气氛最重要的手段。但若认真地“潜伏”到这些培训班里去听课,估计我们这些圈内人士都会大跌眼镜!

有几位干部曾经对我说,能否先将我们的培训老师先培训一遍,提升他们的能力?这是大实话,技术与模式的迭代太快了,而我们今天往县域输送的,都是一些不会有明天的“经验”,这不是误人子弟吗?我一直在呼吁,电商培训机构不要单纯地输送所谓“经验”,一定要多点讨论“趋势”。

上山下乡,一路走来,交朋友、说教训、议趋势,没有对错,也谈不上优劣,只是我坚持的深入县域电商的“方法论”而已。2016-5-4局外人做了“圈内事”

我反复问自己是不是“电商人”,发现自己身上有这么几个特点:1.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涉农企业的兴趣远高于对电子商务本身;2.交往的圈子,一大半的朋友都是电商圈外的;3.做的事儿,十有八九竟与电商无关,没有按电商的“常理”出牌……

我很困惑,自己还是不是“电商人”?平日里与做县域电商的朋友在一起神侃,别人提起电商界的某某大咖、某某事件,我往往一脸木然,不是装傻,是真不知道,真不懂。我给自己一个定义:“老人新兵”,不是谦虚,是事实。

寅达代表淘宝大学第一次来公司做调研,我“无知者无畏”,滔滔不绝说了一通与众不同的观点,那是因为自己在通榆项目的实操过程中,有着太多的“痛”,是亲身经历。其实,换了任何一个人,可能都总结得比我好。只是,我做这件事,做得比别人早一些而已。

当县域电商的风暴来临时,我能做得十分有限。但基于大家的需求,我们在几个领导的支持下,筹备成立了中国县域互联网+行动联盟,邀请了一批行业内的真正大咖们,计划设立产业基金、旅游产业、农产品溯源及标准化体系建设、品牌及文化传播、服务商、公益事业等业务模块,大家抱团前行。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不为苏秦,但为合纵”——我没有苏秦的才华,执掌不了六国相印,但我知道,这是一个“资源互享、优势互补、生态共建、价值共创”的时代,大家聚集在一起,才能做成更多事,任何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单薄的,尤其是如我这般的“菜鸟”。为何而联,因谁而盟?是为了成就更多人,是为了帮助更多县域!

我一直信奉“敬天爱人”。“敬天”,就是要敬畏自然,尊重规则。“爱人”,就是要知恩图报。所以,在县域电商这条路上一路走来,我很清楚自己的角色,作为一个操盘手,没有多少成功经验,只是拥有不少失败教训。马云说,他能成功,中国80%的年轻人都可以成功。在我的理解,我能走过来,90%的县域电商从业者都会比我优秀,只是我走得早一些罢了。大家在电商领域的积累与经验,都比我和我的团队要强,后续一定能做得更好。而我们之所以有今天,是平台与机构的信任和支持;是这么多县域政府放手让我们实践的结果。对此,我心存感恩,一刻都不曾忘怀。我是农民的儿子,对三农有着天然的梦想与激情。或许,我的行事风格并没有遵守电商这个行业乃至圈子的“规矩”,没有按“套路”出牌,但我想,电商只是手段,我们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却是一致的!2016-5-13敢说犀利的话,是因为本着谦卑的心

今天一早,我没有喝一口水,围绕着冠县电商的八大问题,不辣但很犀利地讲了三个小时。县长张琳亲自主持了这场分享,并在会后现场拍板了启动当地电商的顶层设计。看来,我此行到冠县,在助推本地电商的政府决策上,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自2015年初以来,我基本上每个月都有十场八场类似的分享会。从通榆模式讲到品牌战略,从农产品上行讲到顶层设计,似乎县域电商所涉及的领域,我都讲了一遍。

平时,我确实说得很“直接”,让很多人觉得“犀利”。为何如此?客观上讲,我想借这个机会,对县域政府的领导们说几句真话、实话。大家都唯唯诺诺,领导听不到真实的一面,甚至可能导致决策的路子走反了还不自知。说的直接还有一个原因,是对生意本身的无所求。我一直坚持,分享就是分享,业务就是业务,我个人的分享与公司的业务相对分开。对人无所求,说话也用不着“变形”。

所以,我就一直“犀利”着。只要请我去了,我也愿意去的,我便一直坚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我所知所能全盘托出。在我的价值观里,只有这样做,才是对别人的真正尊重。

别人将我们视同“专家”邀请去,我们又不讲实话真话,这算什么呢?如果我们只是成了“传声筒”,对当前急需推进经济互联网化的县域领导而言,就是一种侮辱,太小瞧了这些领导的担当与水平了。我们讲的事儿,都是针对县域电商,而不是针对某个人,是对事不对人。作为县域电商从业者,我们都不敢真实、客观而又准确地把脉、开方,那只能说是我们自己太LOW!

一个县的主官,要面对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当今社会,县域的发展与治理,都需要县域领导拿出更强的能力与更高的智慧。从某种程度上讲,县域电商可能只是县域诸多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只是在当下的“风口”中被“放大”了。所以,在每一次的分享中,我都尽可能从互联网+的角度,提更多的意见与建议,而不是只局限于电子商务。县长很忙,我要想不耽误他的时间,就应该在最短的时间,用最直接的方式,把我所要表达的观点告诉他。

我还相信,大多数能够在县域历练出来的主官,他们的能力、视野和胸怀都在你我之上。所以,除了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领域为他们进言献策外,我从来不妄言,分享之余,更多的是本着谦卑的心来面对他们。

所以,其实我并不犀利,只是不是每个人都在讲真话! 第二部分  Chapter 2操盘手就得先知先觉

县域电商、电商扶贫、互联网+县域等,现在早已不是新鲜词儿了。但在三年前,我刚刚启动通榆项目的时候,社会上对这些概念的认知度、认同度并不高。我一直说,通榆是我的福地,通榆之“福”,在于“经验教训之福”,从通榆项目开始,我真正深入到了县域腹地,从政企关系、电商规划、运营和销售等方面获得了最直接最宝贵的第一手经验。

回顾做县域电商这三年,我一直很庆幸自己在大趋势的把握上走得比较准,这也让公司少走了许多弯路,占领了些许先机。2013年底,当“农产品电商”正是个热得发烫的焦点之时,我已经从通榆项目的运营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没有物流、仓储、品控、品牌等一整个生态体系的共建,单纯以卖货的方式进入县域,那是在条件和环境不成熟、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去做一件看似美好,实则危险的事。

于是,我及时调整公司战略和商业模式,从2014年年初开始摸索着往“县域电商服务”方向转型。既然卖货不能是孤立的,那么不妨把品牌创建、渠道对接和影响力打造等服务也一起做;既然一个县域的合格的网货是不足的,那么不妨通过多个县域合作来拓宽产品面。至今,我们公司先后服务县域三十多个,北至黑龙江明水,南抵海南东方、东到辽宁大洼、西达新疆尉犁。盘点一下,也算是一份骄人的成绩了。

千县千面,实践出真知,只有深入到每个县域去亲自操盘过,才能拥有先知先觉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这部分,就是我通过操盘几十个案例,靠着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看似“先知先觉”的经验之谈。2015-7-6如何“引爆”县域电商?

在我看来,县长这个职位,几乎就是我国公务员序列里“最辛苦”、“最无奈”也是“最功利”的。确实辛苦,因为没日没夜、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劳心劳力。确实无奈,虽然是管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的父母官,但本质上还是一个七品芝麻官,怕这个、怕那个,父母官几乎成了一个弱势群体。确实功利,凡是我认识的县长们,都希望以最直接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在县域的电商“引爆”。

县长们对县域电商的“热情”可以理解,毕竟站在“互联网+”这个风口上,谁都希望自己所在的区域能够“飞”起来。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那些资源丰富但一直没有转化为生产力的地区,眼下似乎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后发赶超”的机会,谁不想抓住这个既是民生又是政绩的大好事?更何况,今年在以阿里巴巴为主的平台电商助推下,县长学电商、抓电商已然成为一个潮流。

但如何“引爆”县域电商?通过自身的实践,我总结出一个“1234”引爆节奏——“1”是指“一个规划”。互联网技术一日千里,商业模式也是迭代更新得让人目不暇接,但对于目前的体制来说,“谋定而动”对县域政府是最好的。通过规划,再发布县域“互联网+”行动纲领,就可以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按照既定目标循序前行。这样做,能够最大程度减少班子里的不同声音,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工作上的阻力。“2”是指“两大基础”:培训与文创。培训是要在内部酝酿好气氛,文创是要为走出去“造好炮弹”。大家都在说“互联网+”,其实首先要+的就是人。对于县域内来说,要把干部轮训、网商培育以及地方骨干企业的内训作为三大层次来抓好。县域副科级以上干部,大多数不具备“互联网+”的基础知识,甚至以为电子商务就是开一个淘宝店卖卖货。这些人的观念不转变、不创新,引爆的内在基础就不具备。县域电商要做好,不是只为了抓好一两家龙头企业,而是要变成“全民行动”,要发动成千上万的人触网。当然,很多县长说,我们一直在培训,也一直在支持大众开网店,可效果一般。但是,就算是一般也得开,哪有立竿见影的好事。农产品都是非标品,现在县域电商销售的重点就是农产品。要从一个非标品,变成好商品,再成为好网货,必须经过“文创”这道关。不是县域的农产品不优不特,而是当地的农产品在品牌、包装、设计、卖点挖掘、视觉呈现等诸多环节没有跟上,而地方企业或者合作社,习惯性的不愿意往这方面投钱,总觉得这钱花得不值。所以,我一直鼓励很多县域政府要推一个地域品牌出来,就是为了典型示范。“3”是指“三大平台”:分别是传统平台电商、O2O体验店、微营销平台。传统平台电商就是指阿里系、京东、一号店、亚马逊以及苏宁、唯品会等,很好理解;O2O体验店,特别对县域的农产品而言,非常重要。比如说我们现在正在经营的幸福9号——这是一个全国最大的老年人O2O,拥有4000家社区店,服务近500万老人。因为服务对象的原因,特别有助于农产品的销售。同时,更多的O2O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这是一股可以连接的力量;微店,不管是“企鹅战队”的,还是阿里系的,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汹涌而至,必将成为电子商务下一步发展的一个热点,提前布局,必有收获。“4”是指“四大支撑体系”——分别是供应链管理、全程可溯源技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新型传播机制。表面上看,这个县域资源十分丰富,真要摆上桌面,当地企业可能连基本的QS、蓝帽子等都不具备,卖货的资质更没有。由于小农意识的普遍存在,供应商大多有“短视”现象,货源质量十分不稳定,客户体验很差。所以,货在哪里?如何保证出来的都是好货?这些基本问题,都是支撑县域电商爆发性增长的基础条件。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何吸引更多人投身县域电商,尤其是要吸引返乡大学生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创新创业,地方政府必须提供一个有“黑洞引力”般的软硬环境,所以,我建议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建成公共服务平台。另外,互联网+时代,凭什么+?要有故事、要有内容!所以,在“制造”得出来的同时,如何传播得出去?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要建立强大的传播机制。

回过头来看,现在已经引爆了县域电商的地方,比如桐庐、武功、临安等地,可能各有各的方法,并非是如我所说的“1234”。但是,我很坚信县域电商要引爆,必须要有“引爆人”——操盘手!所以成功的地方,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总得有一两个甘当“先烈”的人,敢作为、勇担当地往前冲。所以,县长要引爆县域电商,得把这样的操盘手找到、用好,让他们能够放手一搏。2015-7-9县域电商顶层设计的“不确定性”

今天上午,在第二届全国县域电商高峰论坛的“桐庐时间”,我有幸与社科院汪向东老师、浙大陈德人教授以及阿里商学院的章剑林、陕西团省委魏延安部长、桐庐副县长等一起,就“县域电商的顶层设计”做了一个分享。期间,汪老师的几句话,对我有很深的启发,他说:“县域电商做规划,一定要注意不确定性,要且行且调整,不能像工程设计一样做县域电商规划”。

大凡规划都有既定的模式或者套路。所以,县域规划大部分是科研院所作为承接单位,这些机构有着相对强大的专家和理论体系支撑。只是,科研院所也有它的局限性,可能在“实操性”上有先天缺陷,不接“地气”。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日千里。凡是能总结出来的经验,往往已经过时,包括模式、渠道和支付等领域的创新都在随时发生。所以,我一直在说服更多的县长们,选择规划的承接单位时,不能光看所谓的“资质”,一定要注重理论体系构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要着眼长远,但更要关注其中的变化。

我只是县域电商的一个探索者,没有太多的理论基础。所以,今天汪老师的这番话,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规划是顶层设计里的关键一步,一定要加入一个因“不确定性”而随时可以调整的机制。那反过来说,什么是规划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呢?这里,我列举三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1.因平台电商战略转型而导致县域电商业务重心的转移。目前,大部分县域电商不具备也没有必要直接建设域内的电商平台,大多还是依靠几家平台电商的业务范畴开展工作。但平台电商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包括业务、规则以及团队,以此来应对激烈的竞争以及新的流量入口开发,这对本身基础就很薄弱的县域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2.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商业模式的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迅猛的速度,让PC时代看到了发展的天花板。新的商业机会在不断涌现,传统业务模型在加快退化。万物万联,对刚刚起步的县域电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3.国家政策的调整而带来的变化。虽然李克强总理也在不断为“互联网+”背书,国务院以及各部委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互联网+行动,不少县域也纷纷启动互联网+。但要看到,更多县域,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的县域,因政策的变化而对具体工作的影响是很大的。说得更直白点,今年有专项资金支持,明年没有了怎么办?这些都要事先预计好。

我要特别为汪老师的“且行且调整”点赞,这是一个务实而灵活的态度。问题是谁来调整?怎么调整?县域电商做起来特别难,所以我们反复建议要做成“一把手工程”。规划同样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要懂互联网+、要懂电子商务。一把手自己要养成学电商、扶电商、推电商的习惯。这样,才能真正将互联网+融合到县域工作的方方面面。2015-7-13情怀背后的商业逻辑

我自认为是一个有“情怀”的人,没有“情怀”,在县域电商的“苦海”里,估计没有人能够支撑到最后。但光有“情怀”,没有商业逻辑为基础,再轰轰烈烈的合作,最终都必定会落下一个“虎头蛇尾”的结局。

我有一个提法,互联网时代,离世界最遥远的地方,也只有指尖间的距离。世界是如此的“平坦”,第一次给了所有偏远落后地区一个最公平的赶超机会。但是,被“边缘化”也开始呈现出加速度。我们要看到,对于这些地方,真要全面“互联网+”,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观念的转变,到“最后一公里”的打通,再到电子商务小生态圈的形成,有一段长路要走。所以,县域电商注定了是一件“看上去很美,但做起来却很苦涩”的事。不是发自内心真挚的热爱,没有持久的激情,只是因为偶尔的冲动,或者国家政策的激励,县域电商要做起来,难度十分大。要想清楚,不要冲动地“上山下乡”。

今年以来,国内县域电商涌现了不少成功的案例。现如今,大家可能都在分享这些县域电商服务商的成功经验,给他们送去鲜花与掌声。但实际上,我觉得这些县域,还有这些县域电商的操盘手们,都有无法同外人道来的艰辛与苦衷。懂得感悟“烟花灿烂背后的寂寞”的人,才可能换位思考,寻找到县域电商发展的真谛。

我做通榆项目,毫无疑问,“情怀”两个字,贯穿了始终。我感慨于生态资源十分丰富的背后农民的赤贫;我感动于地方政府领导为引入“互联网+”的良苦用心;我执着于自己“屡败屡战,愈战愈勇”的创业信念……所以,不管通榆项目有多难,不管吃了多少苦,我一直坚持着,同时尽最大努力为通榆突围,寻找良方。所以,当别人以“情怀”两字来描述我们在通榆的经历时,我默认了。

但情怀两个字,不能当饭吃。以此打江山,最后留下来的,一定不是江山本身,而是几个美丽的传说。所以,我们必须要看到情怀背后的商业逻辑,如果没有商业规律本身作为支撑,情怀是支撑不了我们走到最后的!

那么,什么又是我当初决策通榆的商业逻辑呢?

县域电商一定是“一把手工程”,这是顶层设计的关键因素。我做通榆项目,从一开始就得到通榆县委书记和县长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通榆甚至将电子商务作为“一号工程”来抓,超越当地风电等传统优势产业来对待。书记与县长的努力,让我们看到通榆电子商务在启动阶段,可能比别的县域具有更强的组织保障。现在很多县域通过商务局从下往上推,效率低、速度慢,项目本身还随时会胎死腹中。所以,“县长思维”是否具备了运作的可能,是县域电商项目的前提。“杂粮杂豆之乡”与“北纬45度”的概念,让通榆的产品具有鲜明的“原产地”题材。通榆产品在品牌化、标准化方面的基础的确很弱,但其在杂粮杂豆领域的产量及品质优势十分明显,北纬45度又是一个非常有利于互联网传播的题材。虽然我们面临着“客单价低、复购率低”等网货的致命弱点,但是题材本身还是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至少在这个领域国内总体水平都不高。再说,更多的县域在产品上、品牌上其实都比较弱,而我们的机会点,恰恰正在那些薄弱县域。帮助这些地方,我们能够拥有更多机会。“成就他人而成就自己”,县域的需求不正是一个个商机所在吗?

顺势而为,乘机而上,踩准点,把握好节奏。通榆项目赶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启动,抢先参与阿里农村战略试点布局,紧跟中央开始涉足“电商扶贫”。这些“势”的把握,是政府与服务商充分沟通,协力捕捉到的。在互联网时代,快比慢好!

就凭这三条,我们一直认为通榆项目的切入,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而这三条,也是我们判断通榆项目运作的基本商业逻辑。

既然谈到商业逻辑,就不能不提到投入与产出。还是以通榆为例,如何能够实现现金正向流?如何实现赢利?算一下大账,我们在启动的第一年的确是亏本运营的。这提醒我们团队,如果一直亏本下去,这项事业迟早要破产。我们开始彻底反思:1.如果只是一个杂粮杂豆的产品电商,我们就没有创造出产品的新价值;2.如果只是将通榆的产品如别人一样贩卖到外地,我们只是改变了销售方式,但同样没有创造渠道的新价值;3.如果只是我们一家在销售通榆的产品,我们的增长速度肯定达不到当地政府与农民对我们的期望,也没有创造电子商务对当地发展的产业新价值。这些思考,让我们很快找到新的发展路径。作为当地的服务商,我们很欣慰地看到,通榆的领导也一直在思考着,并坚定地推动我们的创新努力。

借用马云在联想控股上市的庆祝会上说的一番话:“要想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要有心力、脑力和体力。首先,脑心体要三结合。脑是通过眼睛掌握所有的知识,心是智慧的源泉,体力是要身强力壮。绝大多数的人有了知识没有心力,有了心力没有知识,或者是心力、智力都有了,但体力很差。”我特别认同马云所说的,“心力其实就是有多大的抗击打能力,是经历多少的酸甜苦辣、挫折和失败才能散发出来的。”

今天,县域电商更要心力、脑力与体力都到位。心力就是要有情怀,脑力就是要有商业逻辑,体力就是要跑起来——县域那么远,不勤奋是不可能成功的。2015-8-7县域电商“造势术”

做县域电商,当然要配合做宣传,因为县域电商本身缺少氛围,需要“造势”、“引导舆论”、“传递正能量”,吸引更多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家庭妇女以及残疾人都参与进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活县域经济。

就我的经验而言,县域电商的“造势”有以下几个切入点:

一是要围绕着农民、草根创业者塑造典型。县域电商在很多地方是以农产品电商为主体,各地也涌现出不少农民电商、返乡大学生等草根创业者的典型。我们可以将宣传的重点围绕着他们来进行。既然是树立典型,就要让大家看得见、触得着、学得到。只有身边的榜样,才会让我们有更真切的感受。尤其是对于双创而言,普通创业者一样可以成为典型。

二是要围绕“创新”做文章。越到基层,创新越难。一件普普通通的农产品,要想成为好商品、好网货,不是一件易事。但通过设计、包装、卖点挖掘等手段,一样能够做出新花样,卖出新价值。现在在淘宝上,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对于电子商务而言,围绕着服务与客户体验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创新的源泉。我们卖新鲜葵花,让通榆农产品一夜之间走向全中国;倪老腌卖着辣椒酱成为淘宝的爆款……我们就是要找到更多这些接地气的“创新”,大力宣传,激励草根创业者的创新力。

三是围绕“抱团出海”,形成区域合力。县域电商基础弱、电商人才缺乏、电商服务业发展滞后,很需要大家抱团,形成合力。可以通过合作社组建,联合开拓市场,甚至同步对接电商平台。现在全国涌现出不少“淘宝村”,村内大家左手温暖右手,因成行而成市,最后一起撑大了在网上的市场份额,因而获得了平台电商更多的支持。当然,更多的地方,离“淘宝村”的规模还很遥远,但这是我们宣传与鼓励的方向。有些地方是通过组建网商协会、网商联盟的方式进行联合,大家在营销、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形成合作,这些都值得我们宣传与鼓励。

四是要鼓励支持学习氛围。对于县域而言,各种层次的培训与学习,有着现实强烈的需求。政府官员需要转变观念,网商需要培育、需要提升运营技能。所以,当下各地都开设了各种类型的大讲堂,或者是运营的基础班、提升班与精英班,从全国各地邀请各种讲师进行分享。这是活跃一个地方的电商氛围、提供运营水准的必然途径,要大力宣传。

五是要定时宣传全国各地的县域电商成功案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断宣传全国各地的县域电商成功案例,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邀请各地成功电商的操盘手、专家学者来做专题分享;可以是本地媒体进行典型经验报道;可以是“工作坊”式的案例分析,形式不限。

县域电商的宣传,只要不是弄虚作假,完全可以加大力度。更多县域本身受制于地域偏远、人才匮乏、物流成本高等诸多不利条件,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被边缘化。电子商务的普及应用,至少能让他们看到“同步世界”的希望。2015-9-6先“营”地域,再“销”产品

说起县域电商,恐怕更多县长脑海里出现的,是如何将本地优质的农产品通过网店卖出去。虽然眼下农村淘宝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推进,但政府和农民更期望的,是借助阿里巴巴的平台,实现农产品上行,并且要卖个好价钱。

这些想法天经地义,因为县域电商发展到现在,留给很多人的只是一个表面概念:开淘宝店、卖农产品。我打过交道的县域领导,绝大多数的思维,也是停留在这个阶段。所以,我们与之交流的内容,一定是从本地优质农产品资源开始。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我在淘大分享时表达过一个观点:“县域电商最重要的,不只是帮助本地卖出多少农产品,首要的作用,是营销这个地域本身。”对于我们正在实践的通榆,我也有一个观点:“电子商务对于通榆最大的贡献,是让杂粮杂豆成为通榆人走向全国的一张名片。”通榆年产粮食20亿斤,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出去的产品,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电商对通榆这个地域的推广,以及产生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远远要超越传统渠道。

这里有两个专业术语:PV(访问量)(PageView,即页面浏览量或点击量,用户每次刷新即被计算一次)、UV(独立访客)(UniqueVisitor,访问您网站的每一台电脑客户端为一个访客,00:00-24:00内相同的客户端只会被计算一次)。还有一个专业用语,就是平时大家常听到的“转化率”,这是指所有到网店并产生购买行为的人数和所有到达你的店铺的人数比率,转化率=(产生购买行为的客户人数/所有到达店铺的访客人数)×100%,例如今天有100个访客来浏览你的店铺,有10个访客购买了你店铺的产品,那你的转化率就是10%。平台电商既是一个电子商务的交易平台,也是一个拥有巨大流量(PV、UV)的“媒介”本身。据说每天有一亿人在浏览淘宝,但实际购买的并没有那么多。对于我们来说,既要追求PV、UV,又要实现高转化率。流量大了,影响力自然大;转化率高了,货自然卖得多。

这一点,所有平台电商都一样。对于刚刚触网的地方,想要在短期内实现很高的转化率,显然是不现实的事。任何一个网店的运营管理,都需要一段时间。尤其是今天的淘宝,海量网商、海量网货,要脱颖而出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对于县域政府而言,一方面要号召更多人触网,网商多了,PV和UV的总量自然也高了;另一方面,即使单一店面的转化率提升是一个过程,但总的销售量肯定还是迅速增长的。

县域政府的全面参与,为电商项目背书,或多或少会得到平台电商更多的支持。而这种支持,更多是体现在流量资源上。所以,要最大程度上把“影响力”做上去,尽可能利用本地特产与地标,做出能够吸引眼球的事件来。我个人的经验,就是利用一切手段,把“地名”造响。

我在公司的商业模式中设计了一个“千县千品”的环节。从字面上可以理解,就是一千个县一千个单品,将产品与属地紧密结合在一起。比如现在正在推进中的,通榆杂粮杂豆、镇赉主打大米、蛟河主打黑木耳、紫阳主打富硒产品、丰县主打苹果等。县域大多数企业规模不大、品牌影响力不大,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先把地方的知名度打出来,再来塑造产品品牌与企业品牌。2015-9-7“人和”是发展县域电商的第一要素

前几天去考察一个县域,当地先后拥有了八个地标产品,遗憾的是,电商对于当地人来说,还是一个很陌生的领域。我今年跑了国内五十多个县域,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也就是说,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不见得电子商务就发展得好。

还有一个现象,很多人在介绍县域情况时,总会提到一句:“我们这里拥有十分突出的区位优势。”但事实上,当地电商可能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

列举一下国内县域电商发展得好的地方,如遂昌、成县、通榆等,我们会发现一个矛盾的现象:区位优势似乎搭不上边,资源情况似乎也很平常,这些地方又是如何实现电商领域的突破的?

我认为“人和”是发展县域电商的第一要素,或者说,人的重要性要远超过资源与区位本身!

县域电商是一把手工程。抓一把手,一把手抓。在目前的体制条件下,如果没有一个清廉、开明而又善于把握趋势的县域主官大力支持,电子商务要发展起来,是难上加难。我的切身体会,就算是经过一把手多次推进、协调,很多事儿在县域落实起来都是很艰难的。我在总结通榆经验时提出一个观点:“组织保障比政策支持来得更靠谱。”通榆组建了一个拥有九个编制的电子商务发展中心,这一中心对我们开展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在很多场合也呼吁,县级政府要把最年轻、愿作为的干部派去做电商工作,并优先重用在这一领域做出成绩的干部。

是否拥有和谐、高效而又健康的政企关系一样很重要。政府再推动,主导力量还得靠市场。所以,县域政府需要物色到有格局、有能力的综合服务商,并建立起双方和谐、高效而又健康的关系。

电商时代是草根与屌丝逆袭的时代。所以,要做好县域电商,必须眼睛向下,寻找和树立一些草根英雄、屌丝先锋,尤其是一些对家乡有情怀又有能力的返乡创业大学生和农民工,他们对本地电商群体的发展,能够起到更大的典型示范作用。所以,我也在不断呼吁各位书记县长们,要把本地媒体的“头条”,更多地让给他们,让他们去传递正能量。

事在人为。县域电商发展的第一要素,就是“人和”。2015-11-4县域电商的爆发力

2800多个市县区都在发力电子商务,难免会出现“千县大战”。事实上,无论是平台电商的流量红利,还是国家的政策红利,甚至商业模式本身的红利,都是有限的。所以,在县域电商的激烈竞争中,最终完胜的一定是少数。所以,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县域电商的发展,要注意积攒自身的“爆发力”。

所谓“爆发力”,是指县域在推进电商生态圈建设的过程中,要兼顾“面”上的发展,但更要注重“点”上的突破——卖货靠“爆款”、传播靠事件。现当下,更多县域电商的重点是“农产品进城”,政府关注更多的是“农产品上行”。县域产品受制于规模与品控,要将当地的农产品全面、大规模上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以“一县一品”的方式,打造出当地的“爆款”。比如通榆的杂粮杂豆礼包、丰县的苹果、固始的鸡与鸡蛋、龙陵的石斛等,拿出县域最强的产品,并以此打响自己的品牌与影响力。

与此同时,县域电商的崛起,要善于制造“事件”,以此实现全网的传播。通榆在制造“事件”上,成功打造了多个案例:从“原产地直供”到“东北新鲜葵花互联网史上首次直销”;从“农村淘宝第三个试点县”到“幸福9号村建设”;从“通榆为二万农民上淘宝大课”到“电商扶贫培训”等。每个月、每个季度都有一些“大事件”发生,并成为一个传播热点。事实上,我也是建议更多的县域要有“制造事件”的意识与能力。当然,这个“制造”,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时代大趋势与当地实情的有效“造势”。

如何经营“爆发力”?对于产品来说,首先,品种品类的规划与设计很重要。比如四川南部县有一个地标产品——香脆甜柚子,初看起来,有成为爆款的潜质。但仔细调研后发现,该产品目前的产量并不高,本地就能消化掉,还满足不了周围如重庆、成都市场的需求。再比如延边的苹果梨,这是一个苹果与梨嫁接的产品,是苏联专家援助开发的新品种,有很好的故事可以讲。但是,这个产品的“地域性”很强,全国层面的消费者并不认同,毕竟培育消费者是一件很费神费力的事儿。所以,爆款的打造,要尽可能选择有地域特色、但又为消费者所熟知的产品。

在“事件”的经营上,先要上接“天气”——紧跟中央政策,把握发展趋势。读懂了“天气”,就是掌握了主旋律,就能占据主流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的版面,也就产生了传播价值;再要吸“地气”,不要做大而空的事,要将本地项目、产业、资源很好地结合;第三要“聚人气”,要以人为本,围绕草根创新、屌丝逆袭做文章,要打造一个时代、一个县域的农民新风貌。“爆发力”要注意持续性,要题材不断,高潮迭起。所以,我们要事先做足规划,谋定而动,让“爆发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2015-12-10找服务商:选对的,买好的

如果你到菜市场买菜,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什么是你“买单”的原则?是的,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先是根据家人的需要,选对的东西;其次,根据菜店的诚信度、菜品的卖相,尽可能买好的,那些挑剩下的残叶枯梗,正常不会是你的选择。当然,那些身价高高,标榜“有机”、“高山反季节”、“空运”等题材的食材,在各种各样的“冲动”心态下,偶尔也会成为你的选择。

其实,现如今县域电商的服务项目,一如菜市场。行动计划、多层次培训、农业文创、产业园运营、各大平台电商的对接业务以及旅游电商、跨境电商等新业务,派生出了各个方面的服务商,一如批发市场里摆摊的“菜贩子”,而政府的公共服务采购,就成了买菜的。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看成“卖菜的”,是在有些政府官员看来我们就是一个“菜贩子”。买与卖,不管发生在哪个领域、哪个行业、哪些对象,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是自觉自愿的价值评估与价格交换。商业本质如此,今天的政府采购也不例外。只是,政府涉及到公权,自然会有凌驾于商业之上的因素,交易本身会变得更加复杂一些,比如在程序上、决策上以及交易达成后的履约条款上,均有可能形成一些特别约定。但再特别,也没有改变商业交易本身的原则。

菜市场天天要营业,买卖行为天天发生,偶尔买贵了、卖亏了,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事实上,买方和卖方,早已磨合得很默契,彼此之间“不会吃亏”,因为靠的就是口碑与重复消费。但政府对县域电商公共服务的采购,却有可能是一个县域一两年甚至三五年的一个规划,其意义要重大得多。毕竟这是一个风口,项目可能不大,但影响却很深远。所以,千万不可视为“小菜一碟”,随便抓上一把就此了事。

不过,作为一个县域经济互联网化的研究者、实践者,我还是要提一些建议,希望政企在这一轮县域电商的风口中,能够合作得更加和谐些——“买方”与“卖方”,首先要选“对”。买卖之间,交易对象要“正确”。我们就事论事,基于本地实情与县域电商的趋势,究竟县域政府需要的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是培训突围,还是产业园为支撑?是品牌先行,还是渠道为要?先明确自己要什么,再要买什么。如果连自己要什么都不知道,那就先找咨询机构,把需求先找出来。对于“卖方”来说,也得掂量一下团队与资源,能干什么?干好的依据是什么?能否满足对方?

仔细分析不少合作出了问题的地方,其实在彼此的选择上一开始就错了。不能以价格为导向,要以实效来考量。买卖之间,贵贱是很难用数据来判断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间,都可能有不同的结果。更何况,县域电商买卖的是“服务”,可能评估起来更难标准化、数据化。那么,究竟“实效”是什么?不管多难,是需要双方在合作前,就要对阶段性目标进行定性、定量,要找到双方实时监控的动态工作机制。所以,我所谓“买好的”,是双方的一种共同认知。只有工具、方法论与价值观趋同了,彼此的关系才会和谐起来。

选对的,买好的!这就是我的建议。2016-1-9预判新一年的四大关键词

回看2015年——

2015年的县域电商,由于各大平台电商极尽可能的跑马圈地,让原本平静的乡村战火纷飞。从千人启动大会到万人培训工程,从手机刷屏到乡村刷墙,谁不说上几句“电商”都有落伍的感觉。然而,以县域为单位的农村电商,在人才、物流成本、基础设施,还有观念上,却有着短期难以补齐的短板。所以,各大平台电商自己遇到的“硬伤”,恐怕也只有自己知道。农村淘宝从1.0版本到2.0版本,再到3.0版本,本质上正是快速“试错”后的调整与修复;一亩田、云农场迅猛扩张后的大规模裁员,引起了外界排山倒海般的质疑;还有,各县域政府在淘宝、京东、一号店蜂拥而上开设的地方馆,估计大多也类似线下的大型MALL,门可罗雀、惨淡经营。好在有淘宝大学的县长班传道解惑,一年间为遍及26省、近600个市县区领导理清电商发展思路,还是可以代表一股正能量、大势能的。不只是县域电商领域,疯(股市)、乱(P2P)、闹(并购)、杂(一切+)等,都可以成为总结2015年的关键词。

再看2016年——

2016年开年的“熔断”事件,已经预示了这一年的“不简单”。对于县域电商来说,在国务院和中央各部委一连串政策红利大放送下,新的一年无疑会迎来一个更好的发展时机,但由于平台电商的转型与电商模式、技术自身的迭代发展,县域电商的决策者必须把握趋势,站高望远而又脚踏实地。如何做?我提出四个关键词:

生态化。浙江省为何能占据了电商百强县近乎半壁江山?在阿里巴巴等企业的带动下,浙江电商发展得比较早,从政策要素供给、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电商服务业支撑以及产业基础等方面,构建出相对完整的电商产业的生态圈。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二十年来,国内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县域,实际上并没有享受到发展红利,他们其实是被互联网经济“边缘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一线城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县域的差距拉得更大。这差距,最主要的就是“生态化”。有很多领导以为引进农村淘宝,或者做几个事件、抑或强拉上行做出示范,就是做电商、就是突破,这是大错特错!尤其是新的一年,很多地方已经通过农村淘宝嫁接到了阿里生态圈,那就要顺势而上,要思考如何让县域电商的整体业务发展起来,千万不要停留在做村淘、开地方馆的层面上。热闹终究是短暂的,只有持续的发展才有意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