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传统·树美德·获新知高中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2 14:23:38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扬传统·树美德·获新知高中版

扬传统·树美德·获新知高中版试读:

序言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位同学不仅爱美丽的形象,而且爱美好的品德;不仅希望自己有美丽的形象,而且希望自己有美好的品德。

美德,犹如盛开的花朵。她植根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她绽放在当代优秀青少年的多彩生活之中。党和国家十分关怀每位同学的心灵成长,一直强调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美德教育,让美德之花在每位同学心灵世界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向同学们推荐《扬传统·树美德·获新知》系列丛书,就是践行着党和国家的一份期许。

翻开丛书,你会听到一个个古往今来的美德故事,你会看到一个个优秀青少年典型事迹,你会和美德互动,你会感受到“新时期江苏精神”,你会逐渐领会新时期“仁义礼智信”的新的意蕴。

我们相信,亲爱的同学们能够把阅读这套丛书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在你们的课本中处处都有美德的芳香;把阅读这套丛书与学校活动结合起来,在各项活动中传诵美德故事,丰富美德智慧;把阅读这套丛书与你们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发现美德,传扬美德,创新美德。

我们和你们一样,不仅为书中的美德故事而感动,而且也会为你们的美德成长而欢欣——仁爱之德,正义之德,礼仪之德,智行之德,诚信之德,一朵朵美德之花,让你们每一位同学更加美丽可爱,让伟大的祖国更加美丽可爱!“待到山花浪漫时,她在丛中笑”。

我们在书中等你,我们在美德的花丛中等你……

仁:用仁爱的钥匙开启天地万物

“仁”的提出,最初与氏族血脉关系相连,主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人。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在当代,我们将仁的解读侧重在“爱”之上,爱国、爱家、爱人皆在此内。

【第一课 家国为重】

历史明鉴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无数英雄先烈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为国不惜“赴汤蹈火”、“马革裹尸”。他们用行动书写爱国精神的诗篇。西汉爱国名将霍去病出身卑微,后虽因姨母卫子夫入主后宫而地位提升,却从不沉溺荣华富贵,时时以家国为念,多次率兵打退侵扰汉朝边境的匈奴,使得“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而当汉武帝为他建造一座豪华的府第以表彰其功勋时,他却拒绝收下,并留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留下《别云间》《精卫》等著名诗篇的明末诗人夏完淳也是一位为国赴死的少年英雄。1645年,清军派明降将洪承畴总督军事,领兵南下,分兵江苏、浙江等地,此时,夏完淳刚刚成婚,新婚燕尔,夫妻恩爱。但国难当头,他毅然忍痛离开新婚的妻子,投笔从戎,和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后兵败被捕,当衙役到其住处时,他镇定自如,临危不惧,慷慨地说:“天下岂有畏人避祸的夏存古。”被捕后,他拒不投降,1647年被杀于南京西市刑场,年仅十七岁。榜样领航谭嗣同:千秋不死的雄魄(节选)李元洛

1898年农历七月初五,谭嗣同由浏阳而长沙而武汉而南京,经过大半个月的舟车劳顿,长途辗转,终于在这一天到达他三十四年前的出生地北京。这是他短促生命的最后一个驿站,也是他生命的起点与终点。半个月后的农历七月二十日(9月5日),光绪皇帝载湉在勤政殿接见了谭嗣同,第二天就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四人以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事宜,并给四人一道密谕:“命竭力赞襄新政,无得瞻顾,凡有奏本,皆经四卿阅览,凡有上谕,皆经四卿属草。”可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如果变法维新成功,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又当另是一番面目。

从慈禧发动政变到逮捕谭嗣同之前,谭嗣同仍有时间并有好几次机会走避,但他先后力劝康、梁保全性命,而自己则决心以身殉道。他和梁启超诀别时的誓言,这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了:“且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壮声英概,于百年后仍可令懦夫立志而壮士起舞。他的致康有为的狱中绝笔,至今仍不广为人知,其实读来同样使人热血如沸:“受衣带诏者六人,我四人必受戮,彼首鼠两端不足与语;千钧一发,惟先生一人而已。天若未绝中国,先生必不死。呜呼,其无使死者徒死而生者徒生也。嗣同为其易,先生为其难。魂当为厉,以助杀贼!裂襟啮血,言尽于斯。”康有为以后的种种表现,却大有负于谭嗣同的厚望,但谭嗣同则确实是千秋垂范的英雄人物,百代罕见的铁血男儿。他临刑前所书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以及以血写成的《狱中题壁》,就是最好的证明。

人生的痛苦,最莫过于一死而且是杀身了,人生最大的考验,最莫过于舍生而取义了。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把生路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人中之英,人中之雄,莫过于谭嗣同这种英雄中的英雄了。数十年前,陈叔通就说过“嗣同天才轶荡,为六君子中魁杰,未留身以待,惜哉”。谭嗣同是人世间的奇男子,天地间的伟丈夫,永远为中华民族所纪念与尊崇,这是不待多言的。西哲叔本华说过:“如果以书籍来比喻人生,那么前四十年是本文,后四十年是注解。”享年只有三十四岁的谭嗣同,他的“本文”远远没有写完,却令一代一代的有心人有志者去注释与拜读。

风萧萧兮湘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庄严肃穆的谭嗣同墓前,背倚镌有邑人宋渐元所作“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联语的墓前石阡,我不止一次地高吟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我深信,尽管红尘滚滚,道德沉沦,物欲横流,但在浩浩长天与沉沉大地之间,在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心上,仍然高翔着他千秋不死的雄魄!议论风声

屈原、霍去病、戚继光、谭嗣同……一串串爱国志士的名字如璀璨星光,在中国数千年历史的长河中闪烁,他们用生命推动历史的车轮,以独特的人格魅力激励后人。时光流转,山河变迁,曾经的风起云涌、壮烈激荡已随东流之水一去不返,我们只能站在历史的桥头缅怀那些曾经抛却安逸生活,为国赴死的英烈。

抗日烈士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年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肚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不畏美国当局的威胁,放弃当时的优薪厚禄,冲破重重阻扰回到祖国,倾其所学,竭思尽智,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反观现代,国家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现象屡见报端,公款消费更是成为官场公开的秘密。他们身为人民的公仆却作威作福,身为公职人员却不思为国出力。这种行为如若为先烈所见,定会大声疾呼“痛哉,悲哉!”先烈已去,忠魂犹存,这些爱国志士的事迹应成为我们的精神航标,而不应成为尘封的记忆。思考实践1.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国的优秀传统美德,请以“和平年代如何爱国”为话题写一篇短文。2.利用节假日参观烈士陵园,感受烈士的高尚品格。3.同学之间交流,历史上还有哪些爱国人士,他们又有哪些爱国事迹?名言链接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第二课 孝悌忠实】

历史明鉴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及人情的国度,古代对一个人在家庭及人际交往中应遵循的标准有着明确的说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论语·学而》)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对朋友忠实守信。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舜,便是一位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典范。相传舜家境贫寒,母亲很早去世,父亲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三个人视舜为眼中钉,几次三番设计欲置舜于死地,舜次次侥幸逃脱,不仅不对父母兄弟心生怨恨,反而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榜样领航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张洁

已经去世的作家冰心在她生命中最后的文章里,记录下了儿时与妈妈的一段对话:“我问娘亲,‘你为什么爱我?’娘亲捧着我的小脸儿说,‘不为什么,只为你是我的女儿。’”这就是亲情之爱的特质,为爱而爱,没有条件。

妈紧紧闭着她的嘴。无论我和小阿姨怎么叫她,她都不应了。我觉得她不是不能呼或吸,而是憋着一口气在嘴里,不呼也不吸。那紧闭的嘴里一定含着没有吐出来的极深的委屈。那是什么呢?想了差不多半年才想通,她是把她最大的委屈,生和死的委屈紧紧地含在嘴里了。

妈永远地闭上了她的嘴。有多少次她想要对我们一诉衷肠,而我又始终没有认真倾听的耐心,只好带着不愿再烦扰我们的自尊和遗憾走了。我只想到自己无时不需要妈的呵护、关照、倾听……从来也没想过妈也有需要我呵护、关照、倾听的时候。我亲吻着妈的脸颊,那脸颊上有新鲜植物的清新。那面颊上的温暖、弹性仍然是我自小所熟悉、所亲吻的那样,不论在任何时候,或任何情况下,我都能准确无误地辨出。可从今以后再没有什么需要分辨的了。

为什么长大以后我很少再亲吻她?

记得几年前的一天,也许就是前年或大前年,忘记了是为什么,心情少有的好,我在妈脸上重重地吻了一下,至今我还能回忆起妈那幸福的、半合着眼的样子。为什么人一长大,就丢掉了很多能让母亲快乐的过去?难道这就是成长、成熟?直到现在,我还不习惯一转身已经寻不见妈的身影,一回家已经不能先叫一声“妈”,一进家门已经没有妈颤巍巍地扶着门框在等我的生活。

看到一位和妈年龄相仿、身体又很硬朗的老人,总想走上前去,问人家一句“您老高寿?”心里不知问谁地问道:为什么人家还活着而妈却不在了?我也觉得随时就会听见她低低地叫我一声:“小洁!”可我旋即知道,小洁这个称呼跟着妈一起永远地从世界上消失了。谁还能再低低地叫一声我的小名呢?就是有人再叫我一声“小洁”,那也不是妈的呼唤了。

谁还能来跟我一起念叨那五味俱全的往事……我终于明白:爱人是可以更换的,而母亲却是唯一的。人的一生其实是不断地失去他所爱的人的过程,而且是永远地失去。这是每个人必经的最大的伤痛。

妈,您一定不知道,您又创造了我的另一个生命。我还有什么奢求吗?我等不及和妈来世的缘分,它也不能解脱我想念妈的苦情。我只求妈多给我托些梦,让我在梦里再对她说一次:妈,请您原谅我!纵使我写尽所有的文字,我能写尽妈对我那报答不尽、也无法报答的爱吗?我能写尽对她的歉疚吗?我能写尽对她的思念吗?

妈,既然您终将弃我而去,您又何必送我到这世界上来走一遭,让我备受与您别离的怆痛?

妈,您过去老说:“我不能死,我死了你怎么办呢?”

妈,现在,真的,我怎么办呢?议论风声“孝、悌、忠、实”是中国古代处理家庭内部及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也是古人遗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对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孝悌”一直是炎黄子孙所尊崇笃行的优良美德,而“孝”尤为古人所看重,他们认为“孝”乃百善之先,百德之首。至西汉时,董仲舒甚至将“孝”提至治国之本的高度。反观现代社会,父母与子女双方角色却已然颠倒,子女要求父母对自己言听计从,父母但凡有一点做得不合心意,便横眉冷对。其次应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即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当代少年在出外远游时,请务必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处,不要让父母担忧。最后应做到“事父母以敬”。如果对父母养而不敬,则与畜养犬马无异。孝顺父母,不能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应是发自内心地尊敬、爱戴父母,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忠实”是指人与人交往时应诚实守信,忠于承诺。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赢得后世称扬。而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坚守承诺,在妻子去世后,33年如一日精心照顾体弱多病的岳母;2008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吴玉兰,一位乌鲁木齐市某社区74岁的贫苦老人,9年以拾荒、卖废品的方式还清了去世丈夫和儿子留下的5万元欠款。这些诚实守信、忠于承诺的人物无疑为今人树立了现实的榜样。“孝、悌、忠、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的血脉所在,现代人应在现实中切实践行,使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再度散发光芒。思考实践1.思考自己在平时对父母有没有做到孔子所认同的“孝”。2.以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心中对父母的感激和爱。3.思考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有没有做到“忠、实”。名言链接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第三课 善良博爱】

历史明鉴东汉戴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善良博爱之人。一次,他在路上遇到强盗,财物全被掠夺,只留下七匹丝帛没被强盗发现,他追上强盗把丝帛送给他们,说:“各位一定是家里太穷,为了养活老人小孩,才行拦路抢劫之事。不然,你们也不会这么做。拿着这些丝帛换些钱粮解家中之困吧。”强盗们听后十分惊讶,为戴封的善良所感动,不仅把东西归还戴封,还发誓永不再做强盗。后来戴封到一个名叫西华的地方当县令,当地大旱,在一连几天祈祷无效的情况下,戴封令手下堆积干柴,他坐在柴垛上让人点燃,欲用自焚感动苍天。下人不忍点火,他便自己燃着柴垛,火苗冉冉上升时,顿时大雨倾盆,浇灭了火苗。戴封以博爱之心,使得强盗归正,天降甘霖。榜样领航大无大有周恩来(节选)梁衡

周恩来的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一九九八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我敢大胆说一句,一百五十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这样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之境者,周恩来是第一人。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城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他爱心博大,覆盖国家、人民和整个世界。你看他大至处理国际关系,小至处理人际关系无不充满浓浓的、厚厚的爱心。美帝国主义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曾是积怨如山的,但是战争结束后,一九五四年周恩来第一次与美国代表团在日内瓦见面时就发出友好的表示,虽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了,或者是不敢接受,但周恩来还是满脸的宽厚与自信,就是这种宽厚与自信,终于吸引尼克松在我们立国二十一年后,横跨太平洋到中国来与周恩来握手。国共两党是有血海深仇的,蒋介石曾以巨额大洋悬赏要周恩来的头。西安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已成阶下囚,国人皆曰可杀,连曾经向蒋介石右倾过的陈独秀都高兴地连呼打酒来,蒋介石必死无疑。但是周恩来带着十个人,进到刀枪如林的西安城去与蒋介石握手,代表中共与国民党谈判,在重庆,在南京,在北平。到最后,这些敌方代表竟为他的魅力所吸引,投向了中共。只有团长张治中说,别人可以留下,从手续上讲他应回去复命。周却坚决挽留,说西安事变已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张学良),这次不能重演悲剧,并立即通过地下党将张的家属也接到了北平。他的爱心征服了多少人,温暖了多少人,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叹服。至于他对人民的爱,革命队伍内同志的爱,更是如雨润田,如土载物般的浑厚深沉。曾任党的总书记、犯过“左”倾路线错误的博古,可以说是经周恩来亲手“颠覆”下台的,但后来他们相处得很好,在重庆,博古成了周的得力助手。甚至像陈独秀这样曾给党造成血的损失的人,当他对自己的错误已有认识,并有回党的表示时,周恩来立即着手接洽此事,可惜未能谈成。当周恩来去世时,无论东方西方,同声悲泣,整个地球都载不动这许多遗憾,许多愁。

他的大德,再造了党,再造了共和国,并且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无私和儒家传统的仁义忠信糅合成一种新的美德,为中华文明提供了新的典范。如果说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周恩来便是党和国家的养护人。他硬是让各方面的压力,各种矛盾将自己压成了粉,挤成了油,润滑着党和共和国这架机器,维持着它的正常运行。五十年来,他亲手托起党的两任领袖,又拯救过共和国的三次危机。遵义会议他扶起了毛泽东,“文革”后期他托出邓小平。作为两代领袖,毛邓之功炳彪史册,而周恩来却静静地化作了那六个“无”。建国后他首治战争创伤,国家复苏;二治“大跃进”灾难,国又中兴;三抗林彪江青集团,铲除妖孽。而他在举国狂庆的前夜却先悄悄地走了,走时连一点骨灰也没有留下。议论风声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善良博爱的传统美德,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长久不衰的法宝。

被后人誉为“药王”,被华人奉之为“医神”的孙思邈不仅医术高超,为人更是仁爱。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被尊为药王,却从不用动物入药。他说:“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他反对人类为了救治自己而损害动物生命的行为,认为爱惜生命,人和动物都应同等对待。

虽然有病人因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被医院拒之门外,无良商人为了一己私利出卖假冒伪劣产品,使得众多消费者身心受损,黑心矿主为了高额利润置矿工的生命安全于不顾等丑恶社会事件频频曝光于公众视线中,也有些人开始质疑国人是否还有良善博爱之心,但仁爱不灭,博爱之光永存,汶川、玉树地震灾害中,无数国人无私奉献的行为再次向世人昭示了这个古老国度的博爱之心并没有丧失。

善良是一种仁爱的光芒,博爱则是人生幸福的法则,以一颗善良博爱之心行走于世的人也必将是一个幸福之人。思考实践1.搜集其他中国历史上善良博爱的故事。2.去敬老院及特殊学校去看望孤寡老人及残疾孩子。名言链接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曾子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扬雄善良的行为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卢梭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罗曼·罗兰

【第四课 追求真理】

历史明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他坚持真理,九死不悔,而当现实的黑暗遮住真理的光芒时,他便毅然自沉汨罗江,用生命捍卫真理。祖冲之,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地质学家、地理学家,为真理奉献一生。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他决不“虚推(盲目崇拜)古人”,坚持“搜炼古今(从大量的古今著作中吸取精华)”。在天文历法方面,他所编制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在数学方面,他推算出准确到六位小数的圆周率,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成绩。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把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榜样领航站在真理一边(节选)金矿

什么叫真理,应该说就是一种唯美纯真的理论,是放在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对检验任何一件事物的真伪都是有权威效应的。它与谬误是一对对立的矛盾,是一种正义的象征,是一种正大的思想,是一种正直的道德,也是一种正统的理念。在他的眼里掺不得半点沙子,在他的面前,其它的社会理论都变得特别渺小,只有真理才是每一位有正直思想人的座右铭,只有真理才能创造精神财富,只有真理才能引导社会进步和前进。

有人会说我说的都是漠无边际的飘渺理论,对于真理谁人又不想坚持呢,有谁愿意去直接接受那些谬误的东西。

要说真理和谬误之间是否有绝对的分水岭,可能只是一句原则的大话,应该说没有绝对只有相对。有时候真理和谬误不是容易识别的,个别人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迎合谬误,因为他们并没有站在真理一边的坚定,他们有时认为只要能保护住自己的私有利益,社会上那种谬误与自己没有关系。错只要没有错到自己头上,我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完全可以不去理会它。这种人虽然不是坏人,也不是谬误的制造者,但他毕竟滋长了谬误的生存空间,让谬误有了生存的土壤,让谬误有了落脚之地,这样谬误就有可能发展了,形成了谬误基地,甚至会逐步扩展到危害社会。

由此看来,真正能够站在真理一边也是不容易做到的,能够真正站在真理一边的人也是不多的,因为这需要一种修养,需要一种觉悟,需要一种聪慧,同时还需要一种思想美德和坚定信念。

也有人说真理只是哲学家与思想家研究的虚无理论,它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哪一个普通百姓要对自己的寻常思想过分较真,日常生活常识道理我们根本不能上升到真理去理解和认识,不要把简单的问题看得太复杂。

我的想法有人会说是死脑筋,其实有时候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有好多条真理是不符合大多数人思维常理的,因为真理确实有好多人思想水平达不到,有好多人还不掌握。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你一个普通人就非得去坚持吗?也许受传统农民意识家教的影响,我看还是要坚持自己已经明白的真理。我们没有理由不坚持真理,用农民乡亲的话说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天地良心。

俗话说“歪理千条,真理只有一条”。世界上的事物是绝对不会有那么多条真理同时存在的。

也许是我有点自抬自贵了,怎么随便地研究起高雅理论来呢。其实像我这样人究竟有没有权利和资格研究这个问题并不重要,有人会笑我把一些简单的做人道理也在当真理谈。哎,我们这些文化断层人还也真想参与关于坚持真理的讨论,学一点总会好一点,如果有人说我能够站在真理一边,我还是感到欣慰的,毕竟比那些坚持歪理的人要强得多,比那用歪理打击真理的人要强得多。朋友,你说是吗?议论风声

真理,一个闪耀着智慧与坚持的名词,在历史前行的过程中,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在追寻她的道路上筚路蓝缕,百折不挠,至死不悔。夏明翰,中国革命的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活动家。他出身豪绅家庭,却为了共产主义真理,参加反抗地主豪绅的队伍,并成为湖南农民运动的发动组织者之一,最后为共产主义献身。他为后人留下的是光照千秋的就义诗和为真理献身的执着精神。

然而真理的追求绝不仅仅表现为为真理献身的行为,更表现为在真理面前实事求是的精神。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在素有“血癌”之称的白血病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当媒体称王振义“改变了这个死亡游戏的结果”时,王振义却非常冷静地说:“没有解决白血病,是解决了其中一个(类型)。这一个是二十几种急性白血病中的一种。”面对媒体略带夸张的赞扬,王振义选择的是实事求是。

反观现代社会中的某些专家学者,取得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大肆炫耀,把沙粒一样的成就夸大成山一般的功绩。更有甚者,为了职称、地位或更多的科研经费,不惜剽窃抄袭、弄虚造假。而学校里的一些学生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更是浮躁不安,整日汲汲于金钱名利,无心学术。这些人的行径折射的不仅是道德的缺失,更是其真理观的扭曲。思考实践1.参观科技馆,缅怀为真理献身的伟人。2.以“追求真理”为话题,写一篇短文。3.同学交流,你还知道哪些为真理献身的伟人?名言链接要坚持真理,不论在哪里也不要动摇。——赫尔岑因为真理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个罅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赫尔岑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爱因斯坦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周恩来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李四光

【第五课 明辨义利】

历史明鉴“明辨义利”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对君子的要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君子看重的是义,小人看重的是利,同时他认为追求个人利益要采取正当手段,反对见利忘义。孟子则把“义”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当梁惠王问他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对魏国有利的高见时,他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行了。”唐代宋清是长安城里一位人人皆知的药商。他待人仁厚,买卖实在,所以远近闻名。有时病人无钱付账,宋清总是说:“治病救人要紧。钱什么时候有,再送来就是了。”有的人药费拖了一年,仍无钱付账,宋清也从不上门讨账,每到年底,宋清总要烧掉一些还不起钱的欠条。宋清善良忠厚,轻利重义,以德取信于人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敬重。榜样领航重义轻利的古代商人赵志义“所谓的做生意,不是为了赚取金钱,而是赚取人心;并不是要获得利润,而是要获得人心。赚取人心获得人心,这就是做生意,到了那个时候,金钱自然随之而来。”这是韩国电视连续剧《商道》中的主人公林尚沃在最初踏上经商之路时所听到的谏言,从此他将其铭刻在心。若干年后,当在商海历经沉浮而终于成为巨富时,林尚沃总结了自己经商的信念:“一个真正的生意人,不应该追求所谓的利,而是要追求所谓的义。”

在《商道》风靡韩国、中国之后,中国大陆也拍出了一部反映晋商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

在雄才大略又多谋善断的乔致庸的策划下,乔氏商业遍及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业务繁荣,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乔家的大德通、大德恒票号。乔致庸也成为当时的商业巨贾。

与林尚沃一样,乔致庸的成功在于他非常重视“德行”,无论做人办事,还是任人立规,乔致庸都十分重视道德水平。其经商理念是一信、二义、三利。在他平日的训讲中,乔致庸也多次强调“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的道理。即要以信誉赢得顾客,不能以权术欺人,更不能将“利”字放在首位,赚昧心钱。正是因为如此,才使乔氏票号能够在社会动荡及信用风险极大的情势之下赢得民众及官府的信任。

身为巨富的乔致庸同样也是位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商人。他不仅在灾年出钱出力赈济百姓,而且平时对于任何有求之人都是尽力帮助。此外,为了帮助乡亲们,乔家在农耕时节都要在门口拴上三头牛,谁家耕地需要就牵去,傍晚送还就可。

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身处不同国家的两位商人,一定是深谙此理,并将之应用于经商中。如何得到民心?那就是重义轻利,即以德立身,为商以德,诚信为本。而这正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获得了民心的商家,也就自然得到了“利”。反观当今世界,能明了此理的商家是愈来愈少。曾经“重利轻义”的谷歌2010年初的一个声明,赢得了无数中国民众的心,也让世界再次思索“义”和“利”之间的关系。但愿这思索会使更多的人明白没有了“义”,“利”最终也将是镜中花,水中月。议论风声“君子义以为质”,孔子认为“义”是君子必不可少的品质。“善卷辞帝不授”,“公休仪拒鱼”,“子罕辞玉”,便是儒家所推崇的重义轻利的君子典范,他们的道义之墙岿然,从不因个人私欲而动摇。

被司马迁称为“三迁皆有荣名”,被后世尊为“商界开山祖师”的范蠡,也是一位明辨义利的慈善巨子。他在辅助越王勾践战胜吴国后,投身商界,曾在“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成为名符其实的超级富豪,但他却绝非守财奴,他深知唯有“以义生利”才是长久之道,而后他遂“散于贫交疏昆弟”,把自己赚取的巨额钱财散给穷人及一些远房亲戚,仅传给子孙极少的部分财产,被称为“富好行其德”的典范,为后世所敬仰。

古人重义却并非简单地否定利,他们肯定人对利的基本需求,认为这是人之常情,但反对过分追求私利的行为,主张“以义节利”。然而近年来三鹿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各类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却折射出现代社会“义”的严重缺失。一些企业背离“重义轻利”的传统,为了一时的利益,置百姓的生命安全于不顾。然而靠着透支顾客的信任换来的利益注定不会长久,食品安全丑闻的爆出,使得众多企业陷入信任危机的泥淖,长久以来建立的品牌一夜间成为世人唾弃的对象,曾经稳定的顾客群瞬间流失殆尽。一时道义的沦丧,导致这些企业声誉尽失。

中国传统中“重义轻利”的美德,对现代浮躁的功利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现代社会中的个人及企业应该明辨义利,清醒地知道利益的获取应以起码的“义”为前提,以义约束自我行为。只有像古人那样“以义生利”,靠道义建立的品牌之墙,才能长久屹立。思考实践1.请同学们思考:帮好朋友打架是一种“义”吗?为什么?2.义与利可以兼得吗?为什么?怎样才可兼得呢?当二者不可兼得时,我们该怎么办呢?3.说说你身边有哪些重义轻利的人与事。名言链接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骆宾王功名心对于伟大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可能是一种刺激,但多半是一种障碍。——斯大林好名而立异,立异则身危。——林逋

【第六课 天人和谐】

历史明鉴天人关系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重点,而“天人和谐”则是这一关系的主旋律。道家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是尊重自然规律,不随意破坏生态的体现,而“庄周梦蝶”物我不分,则是“天人和谐”的完美境界。儒家虽多把眼光放在社会礼法上,但却没有忽略自然与人的关系,他们明确提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汙池”等遵循自然规律的具体做法,而奠定儒家主流地位的董仲舒更进一步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孔子作为儒家代表,影响中国数千年的“至圣”,是践行天人和谐理念的先驱。他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长期坚持用钓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以免“一网打尽”;他从不射归巢的鸟,以免把鸟类“斩尽杀绝”。榜样领航青山不老梁衡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回来,要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而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出不来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议论风声

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天人关系应建立在“法自然”的基础之上,庄子则明确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主张,认为人应遵循自然规律,与万物和谐相处;儒家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生态伦理概念,并提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斧斤以时入山林”、“顺应天常”、“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等保护生态的具体做法。古者先贤的话语表明他们尊重自然,认为万物有灵,有血气特质,因而彼此间要相互关爱;反对一切不顾四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体现了朴素的生态资源节用观和鲜明的“天人和谐”思想。

但是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进程中,却开始逐渐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人类在利益及私欲的驱使下,逐渐背离了“天人和谐”的传统,利用各种现代工具,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生态索取破坏。由此导致滥砍滥伐树木,肆意捕杀动物等行为屡禁不止,各种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工业废水废气随意排放,大气变暖、江河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人类似乎走进了物质文明越发展,生态保护反而越落后的怪圈。

而近年来沙尘暴、泥石流、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频发,则表明大自然并非“沉默的羔羊”,天人之间的和谐局面一旦被打破,她便会毫不客气地扮演“屠夫”的角色给人类以惩罚,而这种惩罚,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无力承受的。

而最为可悲的是,当人们在为日本地震造成的灾难痛心扼腕,为“松花江水污染”造成的人员中毒事件愤愤不平时,却从未去思考“开私家车”、“吃豪华餐”、“随手扔垃圾”等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天人合一”、“天人和谐”是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对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在生态保护工作中,我们必须以“天人和谐”为原则,效法古者先贤,遵循自然规律,捕猎有度,砍伐有时;同时,树立环保意识,并把它化为现实的行动,要能够做到“不给地球增加太多的负担”。最后,我们还要效法今人榜样,要像晋西北的那位老人一样,不惧艰险,坚持不懈。只有如此,“天人和谐”才能不只是一句空话,鸟语花香、青山绿水的生存环境才能不再是梦呓。思考实践1.“放生”是佛教行为,但客观上起到了生态保护的作用,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2.利用节假日参观佛教寺庙放生池。3.拟一则禁止践踏草坪的富有诗意的短语。名言链接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首时》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义:以正义的力量面对风雨人生

“义”最初的含义,既指仪表和风貌,也指适宜和正当,后来泛指一切道义,其作用是维持社会秩序。

在当代,我们不提倡盲目地“讲义气”,而将“义”的解读重点放在“公正合宜”之上,意在约束行为,修身律己。

【第一课 正直磊落】

历史明鉴明代杨涟,《明史》中称其“为人磊落,负奇节”。他为官清正廉明,被举荐为“廉吏第一”,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后,以敢于抨击恶势力而闻名于政坛。当时魏忠贤的“阉党”猖獗,把持朝政,迫害忠良。而杨涟不畏强权,与朝廷上的正直之士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倒魏”风潮,要求弹劾魏忠贤。魏忠贤迫不得已辞去东厂总督之职,但风声一过,立即疯狂反扑,栽赃陷害杨涟、左光斗收受贿赂,将其逮捕入狱,严刑逼供。杨涟不畏酷刑,在狱中留下绝笔痛斥魏忠贤紊乱朝纲。魏忠贤得知后恼羞成怒,命人将其杀害。崇祯初年,诛灭魏忠贤阉党之后,杨涟冤案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正直磊落的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榜样领航正直的师表——白寿章先生(节选并有改动)崔业

白寿章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大师。他毕业于国立保定高等师范学校,自1920年8月开始,至1973年12月24日,五十三年中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就有四十五年。他先后在南和县高小、南和师范、省四师、大名师范、南宫中学、邢台师范等学校任课,还参加了北方大学的筹建工作。他是一位辛勤的园丁,忠诚的教育工作者,桃李满天下,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优秀建设人才。他的学生,现在有的成了教授,有的成为画家,有的在中央部局级做领导,有的在省级担负重要工作,更多的学生像他一样在学校里培养着新一代幼苗。

白先生在大名师范一直到1937年。

1937年,芦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北随即沦陷,学校也被敌伪占用。白寿章先生有着浓厚的民族意识,不甘为日伪做事,毅然辞职还乡,开办了一座“广益堂”药店,为民医病,过着半农半隐居的生活。

1945年,日寇战败投降。共产党在邢台筹办北方大学。四十九岁的白寿章先生再度投身教育事业,受聘参加北方大学的筹办工作并担任美术教师。后来北方大学搬迁,白先生留在邢台。“文革”前期白先生也未能幸免于难,1971年才获得“解放”。回到学校,他更加努力地投入教学工作,要把自己全部的知识才能传授给学生,奉献给社会。当时白先生已七十四岁,身体亦不好,但他重获自由,思想没了压力,所以精神很好。他每天步行二三里路从家中到学校去上课,从不耽误一分钟。有一天,他病了,老伴劝他请假休息一天,他说:“几十个学生在校里等我上课,我怎能不去呢!”于是拖着沉重的身子,冒着冬日的严寒,一步一步地向邢师学校走去。一边走、一边喘气,不到一半路程,他已累得满头是汗,两腿瘫软,再也走不动了。

白先生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校领导准备劝他退休。先生听说后,马上找到校领导,深情地表示:“我不退休,只要我还活着,就永远不退休。死,也要死在讲台上!”

1973年12月24日,白先生因心脏病突然暴发,经医院抢救无效,七十六岁的老人终于永远离开了人世。

在他逝世的前两天,还在学校里给同学们讲课。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在家里画那三幅没有画完的画。他像一只通心透亮的红烛,一直流尽最后一滴蜡,点亮最后一寸芯!他是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一生没有显赫的地位,然而他是一个无私的人,正直的人,光明磊落的人,道德高尚的人。他学识渊博、书画超绝,却又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他是一个深为人们尊敬的正直的师表。他的英名将流传千古。议论风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认为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由此可见,正直磊落不仅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更是其生存的根本。

中国历史上的正直磊落之士不胜枚举。一生正直忠良,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的比干;“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敢于犯颜直谏的魏征;“披肝沥胆,冒犯威严,不知忌讳,不避怨仇”,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包拯……这些正人直臣的事迹在千百年后仍闪耀人性之美的光芒。

而正直磊落的品质如绵延不断的中华血脉,也融入当代人的身体中。“感动中国人物”、“当代雷锋”郭明义,10多年来,他以“雷锋传人”为荣,助人为乐,不图回报,在家庭生活并不富裕的情况下,累计为“希望工程”捐款10余万元,先后资助180多名特困生,为这些穷孩子送去希望。20多年来,他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累计无偿献血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按抢救一个病人需要800毫升计算,可至少挽救75名危重患者的生命。他以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姿态书写正直磊落的人性光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却出现了越来越多贪国家之财,损百姓之利的人。为了蝇头小利,他们可以抛却朋友之谊,父母之义,夫妻之情。为了加官进爵,他们两面三刀,欺上瞒下。正直磊落于他们而言,不过是阻碍他们升官发财的绊脚石。

正直磊落乃道德之本,抛弃正直磊落或许可以暂时获得名利,但正如孔子所说,也只是暂时幸运的避免了灾祸。一个没有正直磊落之光庇佑的人最终的下场必然是堕入现实的监牢或心灵的牢笼。思考实践1.拟一则关于正直磊落的宣传语。2.搜集历史上正直磊落之士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3.班级讨论,在现代社会,我们还需不需要正直磊落的品质。名言链接志毋虚邪,行必正直。——管仲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朱熹没有比正直更富的遗产。——莎士比亚正直的人都是抗震的,他们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平静,使他们能够经受住挫折甚至是不公平的待遇。——阿瑟·戈森

【第二课 节操自重】

历史明鉴中国士人历来重节操,在节操与生命的天平前,坚贞自重,毅然选择以死以全名节的人,成为当世的英雄楷模,为后人世代敬仰。文天祥,一个原本儒雅斯文的文人,面对风雨飘摇中的祖国,他没有像其他胆怯的书生一样苟且偷生,而是咬紧牙关,发布榜文,征募义勇之士,同时毁家纾难,捐出全部家财作军费,组成一支爱国军,选择以死抗战。最终,文天祥因小朝廷的消极抵抗而被元军逮捕入狱。由于文天祥盛名在外,元世祖忽必烈下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试图劝其投降,文天祥回绝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不久,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他上等饭食。文天祥请人转告说:“我不吃官饭数年了,现在更不吃。”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又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最终,文天祥慷慨就义,终年四十七岁。他留给后人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更是坚守气节、节操自重的不屈精神。榜样领航心怀天下 节操永恒(节选)智真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南宋杰出的诗人。他自幼读书勤奋,博学广闻。当时正值战乱年代,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南宋与金征战不断,形成南弱北强的对峙局面。

杨万里最初担任永州零陵县令时,宰相张浚因力主抗金被贬居在此,闭门谢客。杨万里钦佩其为人,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于是写书信力请,表明自己心境,张浚看了很感动,因而接见他,并说:“元符贵人,腰金纡紫者何限,惟邹全完、陈莹中姓名与日月争光!”他勉励杨万里要效法先贤的“清直之操”,并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杨万里铭记在心,将其读书之室取名为“诚斋”,以明己志。

随后,杨万里任隆兴府奉新知县。恰逢奉新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杨万里见牢中关满交不起租税的百姓,官署府库却依然空虚,深知是群吏中间剥削所致。于是他下令全部释放牢里的百姓,并禁止逮捕、鞭打百姓,然后通知每家每户,放宽其税额、期限。

结果百姓纷纷自动前来纳税,不出一月,欠税全部交清。他的不扰民政治,颇获政绩,受到百姓称赞。

杨万里写了振兴国家的《千虑策》上呈朝廷,面对中原沦丧、仅余半壁江山的局面,从“君道”、“国势”、“民政”等方面深刻陈述了靖康之难以来的历史教训,直率批评朝廷的腐败无能,并提出整套治理国家的方针策略。宋孝宗看文章切中时弊,任他为国子博士,杨万里又举荐朱熹、袁枢等十六人,都是正直人士。

宋光宗即位后,杨万里任秘书监,他立朝刚正,连上三札,要求光宗爱护人才,防止奸佞,做到“一曰勤,二曰俭,三曰断,四曰亲君子,五曰奖直言”(《第三札子》)。

一次,他因地震上书朝廷,向皇帝提出十条意见,提醒光宗要将国家命运系之于人民,节财用、薄赋敛、结民心,民富而后邦宁、国兴,但却触怒光宗,被贬为江东转运副使。

杨万里原本就视功名富贵如粪土,随时准备放弃。他刚做京官时,就预先备好由杭州回家的盘缠,又嘱家人不许买一物,以免一旦离职回乡时行李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待发者。

到宋宁宗年间,韩侂胄依仗韩皇后的权势,爬上相位,大肆网罗党羽,在朝中专权。有一年,他建了一座南园,以让杨万里入朝做高官为报酬,请杨万里为他这座园子作记。

杨万里为人耿直,一向鄙视韩侂胄的为人,便说:“官位可弃,记不可作!”韩侂胄听后大怒,只得换别人执笔作记。杨万里一生正义敢言,不事权贵,这与那些汲汲营求升迁、阿谀逢迎之辈形成了鲜明对比。岁月沧桑,那些曾经拥有的功名富贵何在?曾经权倾一时的势利小人哪一个不遭到人们的唾弃?只有美好的品格和高尚的节操永恒纯净,就如杨万里赞美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纤尘不染,飘香人间。议论风声

宋代伟大的文学家苏轼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有骨有节的品性,一直为君子所推崇,也成为他们一直孜孜追求的高尚品质。

中国历史上节操自重的人不胜枚举,他们在国家民族危急存亡之际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个人操守。如爱国诗人屈原、陆游,不辱使节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从容就义的文天祥,近代林则徐、吉鸿昌、邓世昌等。他们的名字和高尚的节操,永载青史,与日月同辉。

而在现代,这样的节操自重者也同样受到众人的敬爱。周恩来,新中国第一位总理,他在缔造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为党和人民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但是却从来没为自己或家人谋过一丝一毫的利益。作为一个身居高位的总理,他的生活不仅是朴素,甚至称得上清苦。他和夫人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吃着简单的粗茶淡饭,乘着最普通的公车。他身居高位,却不愿接受别人一分一厘的馈赠。1961年春节前夕,他收到家乡淮安县委托人捎来的莲子、藕粉等土特产,当即委托办公室回信,并寄去100元钱。信中说:“周总理和邓大姐认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准送礼的情况下,你们这样做是不好的。”有一次,他曾经的一位警卫员给他捎来一筐新鲜橘子。他问清值25元钱后,让寄去50元。他说:“多余的钱让他处理,不这样做,就制止不了他,这样以后他就不再送了。”历史证明,节操自重者永远为人所敬仰,正是他的廉洁自守,一心为民,才有后来人们“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画面,才有了联合国为其降半旗的尊荣。思考实践1.搜集历史上节操自重者的材料,写一篇感想。2.班级内讨论现代人是否丧失了节操自重的品质。3.组织向伟人致敬的活动,重塑现代人的节操观。名言链接不为利动,不为威劫。——黄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于谦壮烈的死,苟且的生。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周恩来一个读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老舍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邵谒

【第三课 勇于担当】

历史明鉴勇于担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既是指勇于面对错误,敢于承担的勇气,又是危急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责任意识。负荆请罪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廉颇与蔺相如同朝为官。廉颇起初颇不满只会动口舌,地位却在自己之上的蔺相如,因此处处为难他,而蔺相如则处处忍让。蔺相如的舍人埋怨主子软弱,蔺相如解释自己是为了国家内部的稳定,才一再退让。廉颇得知后,深受感动,他身背长长的荆条,赤膊露体来到蔺相如家中,请蔺相如治罪。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而负荆请罪的廉颇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知错能改,勇于担当的典范。榜样领航事不避难 勇于担当刘向阳《后汉书》记载,汉永初四年,因西羌叛乱数年,朝廷压力大,大将军邓鹭提出放弃凉州,遭到大臣卢诩坚决反对。卢诩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寥寥数语,充分体现了卢诩遇事勇于担当、遇难毫不退缩的崇高境界。

古人云:大事难事看担当。困难面前,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往往是检验党员干部的一把尺子和一面镜子。应当肯定,在应对经济社会建设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中,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像卢诩那样,遇难大胆负责、勇于担当,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有少数党员遇事“难”字当头,遇难“退”字当先,特别是在处理棘手问题时畏之如虎、左推右躲,以至于矛盾越积越多,群众意见越来越大,耽误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延误了经济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难怪有的群众说:“不愿担责任就不该当干部,不敢担责任就不配当干部,不会担责任就不能当干部。”“为官避事平生耻”。事不避难,勇于担当,是一种精神境界、人格修养,是一个党员干部必备的素质。当前,社会在发生深刻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与矛盾凸显,经济社会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领导干部有无担当精神至关重要。在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过程中,党员干部只有事不避难、勇于担当,于困境中找出路、于困难中想办法,主动把握机遇,才能积极应对挑战、带领群众有所作为。

勇于担当,源于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没有干事创业的崇高追求,没有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没有舍身忘我的拼搏精神,事业是不可能成功的。勇于担当是一种官德。不管官大官小,一旦走上了领导岗位,就意味着肩挑担子、背负责任,所作所为要对人民负责,要对党托付给你的那份工作负责。

勇于担当,需要境界。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说过,“大石拦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勇者视为前进的阶梯”。面对难题,之所以会有强者弱者之分,关键在于两者境界不同。强者敢于担当,他们做事大多想到的是他人,是“大家”,如焦裕禄、孔繁森、沈浩等一批人民的好公仆,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崇高和伟大。弱者害怕担当,他们做事想到的大多是自己,只顾个人利益得失,只会念叨自己的那一点小九九,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卑微和渺小。

勇于担当,需要真本事、真本领。胸中无数,不知所措;举措有力,事半功倍。没有真本事、真本领,勇于担当的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甚至酿成大祸。勇于担当还需要智慧。对领导干部来说,担当是一种责任。面对党和人民的重托,领导干部不应蛮干、盲干、胡乱干,而应在经济社会建设这个大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会巧干、精干、实干。议论风声

勇于担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在提倡中庸之道的儒家文化中,孔子甚至把勇作为高尚完美的君子所应该具备的三种品质之一。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因此,勇于担当,直面自己错误的人历来为人所敬仰。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名叫李离的狱官,在审理案子时由于听信了下属的一面之词,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知道以后,劝他不必为平民屈死。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伏剑而死。李离作为一名官员,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用生命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为后人树立了以身作则,勇于担当的光辉形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