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氏特殊针法集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3 03:03:14

点击下载

作者:管遵惠,管薇薇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管氏特殊针法集萃

管氏特殊针法集萃试读:

前言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灿烂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针灸学是其中的璀璨奇葩。千百年来,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迄今仍在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巨大卫生资源,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使中医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12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第一批64家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昆明市中医医院承担了“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建设任务。为了挖掘整理管氏特殊针法的学术渊源和理论观点,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充分体现中医药发展以继承为基础,探索建立中医流派学术传承、临床运用、推广转化的新模式,我们整理编写了《管氏特殊针法集萃》一书。

管氏针灸,五代家传,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氏针灸学术流派。本书第一章介绍热针疗法的渊源和理论根据,GZH型热针仪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理研究等;第二章介绍蜂针经穴疗法的特点及临床研究;第三章管氏舌针疗法论述舌针的渊源、管氏舌针体系的形成、舌针的临床应用和舌针作用机理的探讨;第四章管氏过梁针疗法介绍过梁针特定奇穴、刺法及过梁针的临床应用;第五章介绍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和临床应用,阐述管氏子午流注针法的特点和创新;第六章论述灵龟八法的理论和临床应用,阐发管氏灵龟八法的理论观点和学术经验。“理”“法”“意”,是传承、发展中医针灸学术的三要素。理:认真学习、全面继承、深入研究中医针灸经典著作,掌握和熟悉中医基础理论,通晓医理,是传承、发展中医之“根”;法:在继承前人中医治疗方术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中医针灸的治疗方法,不断提高临床疗效,是传承、发展中医之“魂”;意,《康熙字典》谓“为情所意念谓之意”“因言以会意”。中医治病,本“法无定法”,辨证施治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医者意也,故意会、感悟、创意,是传承、发展中医之“神”。本书是编者学习管氏特殊针法学术经验的体会和感悟。谨以此书献给读者,为传承中国传统针灸做一点添砖加瓦的工作,为弘扬中医针灸学术略尽绵薄之力。由于编者水平所限,缺点、错误在所难免,企望中医同道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修订!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管遵惠2014年5月28日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主要传人

第一代:曾祖父:管家岱,山东省高密县人。中医师,擅长针灸医学。管氏针灸开山祖师。

第二代:先祖父:管庆鑫。齐鲁名医。擅长针灸、内、妇、儿科。主要在高密、济南等地行医。

第三代:先家父:管正斋。著名针灸学家,教授,主任医师。继承发展了管氏针灸学术特色,奠定了特点鲜明的管氏针灸学术流派。

伯父:管耕汶(先父堂兄)。山东才子,擅长琴棋书画、文学。著名中医,主要在鲁、皖行医。

第四代:管遵惠:云南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负责人。昆明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管遵宽(二家兄):著名针灸医师。曾任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主任、院长等职。现居住美国纽约。

管遵信(三家兄):云南省名中医,国家级中医专家。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主任医师、教授。

第五代:管傲然(管遵惠之子)。昆明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全国名老中医管遵惠的学术继承人。现任昆明市延安医院副主任医师。

管薇薇(管遵惠之女)。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康复医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康复医学与物理治疗博士。现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学医院——桑德斯医院骨科和体育医疗中心住院医师。全国名老中医管遵惠的学术继承人。

管钟洁(管遵信之女)。云南中医学院针灸学硕士。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

管钟明(管遵宽之子)。针灸推拿医师。现在美国纽约工作。第一章热针疗法第一节热针疗法的渊源及理论根据

针灸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重大发明,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赖以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后,针灸逐渐形成了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比较完整的学术体系,发展成为独立的针灸学科。《灵枢·官针第七》说:“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可见在古代用烧热的针来治疗痹证,已成为一种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法。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是一本阐述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在397条经文中,明确提到“烧针”“温针”临床应用的条文有8条。例如《伤寒论·第十六条》云:“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视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据注家解释,“古之温针为火针,可以劫汗……”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温针”在当时为医家所重视,临床运用已比较广泛。《针灸大成·卷四》对“暖针”“火针”“温针”分别做了比较详尽的叙述。这说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针灸医学越来越注意到针的温度对人体的影响,从而在临床上也就运用更多的方法使针体加温,以求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从中医病因、病理学的观点来分析,如果提高针体的温度,对虚、寒证是完全适宜的,有时甚至是必要的。《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所谓稽迟、泣而不行、不通、缩踡、绌急等,概为经脉气血因寒邪凝闭阻滞,故临床上凡因寒凝而痛者,总以温经散寒为治疗大法,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得炅则痛立止”。炅,音窘,当热讲。意思是,此时如得到热气则血行畅而经络舒,痛即消失。《灵枢·寿夭刚柔第六》也说:“刺寒痹者内热。”“内热”是指热气入内的意思,这都提示:如果能在针刺的基础上提高针的温度,更易获得温经散寒、活络止痛的直接效果。《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针解篇》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启示我们采用直接提高针体温度的方法应用于虚证的治疗。

历代医家在针灸治疗寒证、虚证时,力图使针能够适当加温以提高临床疗效。如运用口腔含针的“暖针”法,古称“焠刺”的火针法,以及迄今针灸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温针灸”等。但这些传统方法受科学技术条件限制,各有其局限性。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希望能研制出一种既能有效地提高并控制针体的温度,又操作简便、使用安全的针灸仪器。经过反复的试验和临床实践,GZH型热针仪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第二节GZH型热针电针综合治疗仪的设计原理

GZH型热针电针综合治疗仪(以下简称GZH型热针仪)是一种新型的针灸治疗仪器,具有热针、电针综合治疗功能。热针采用恒流控温方式,可预置控制针体温度,发热稳定,控温精确;能数字显示热针温度和电针频率及输出电流强度。使用时能根据治疗需要提高并控制针体的温度,使整个针身发热均匀,温度始终保持恒定,发挥针刺、灸疗、温针灸、火针、电针等综合治疗效应。

GZH型热针仪由仪器和特制的热针两部分组成。热针的外观与普通针灸针基本相同,但热针通过特种电阻材料处理,在针柄上安装有一个针柄电极,在针刺入人体后,接通热针仪,电流通过针内的电阻转变为热能,针体即可均恒发热。通过热针仪机内温度反馈系统,仪器面板上的温度表直接显示出热针温度。热针温度可根据病情需要和病人耐受程度在30℃~80℃范围内任意调节,并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

热针仪的结构原理用框图表示如下:图1-1 热针仪结构原理框图

根据框图所示,获下列方程:

式中,Kf为模拟电阻发热使热敏电阻RT阻值下降的标么放大系数,可在调试时实际量测。Tf是温度反馈时间常数。从上可以看出,GZH型热针仪属于一阶惯性系统,在稳态下由传递函数表示。

uf和输出温度相关:

当时∞→t,P→0,温度精度由决定。

显然,KΣ=Kd⋅Ki⋅Kf。在GZH型热针仪中,选用了运算放大器LM324,通过实际测量,热针在扰动很小时,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在一般的扰动条件下,温度波动可控制在0.5℃以内。

GZH型热针仪自1980年起步研究,1981年开始运用于针灸临床。1985年通过云南省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评价:“①GZH型热针仪的研制及临床运用,不仅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有所裨益,而且对探讨经络实质、研究针灸理论、提高临床疗效均有一定价值。能直接显示热针温度的控温型热针仪的研制,填补了我省针灸仪器的一项空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②热针仪性能稳定、操作方便、使用安全。云南省电子产品质量监督站对热针仪进行了全面测试,技术性能指标符合云南省企业标准滇Q/WJ30–85‘热针仪技术条件’的规定。③技术文件、产品图样完整,基本正确、统一,可以指导小批量生产。结论:会议一致通过样机鉴定,建议工厂小批量生产。”

随着热针仪临床运用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针对一些设计上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我们对GZH型热针仪进行了4次更新换代,力求跟上日新月异的电子技术的发展步伐,不断提高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尽可能使仪器朝多功能方向发展,以扩大仪器的运用范围。目前临床应用的新型GZH型热针仪采用较新的电子技术,提高了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可根据病情需要分别进行热针、电针治疗,扩大了运用范围。

改进后的热针控温系统,采用恒流方式,液晶显示温度,针温稳定、精确。电针部分采用可调方波电输出,刺激温和稳定。液晶显示电压,仪器安全可靠。热针仪的工作原理简述如下:

GZH型热针仪的电路核心是由集成线路板和PNP复合管构成的恒流源电路;由A/D转换、译码驱动和LED数码管等组成恒流电路。热针电路系统安全性能好,精密度高,热针温度随意可调,针温持续稳定,热针的针温温差小于0.5℃/h。仪器的液晶温度数字显示准确恒定,热针实测温度与数字显示误差,在35℃~65℃范围内小于±1℃。

GZH型热针仪由可调方波发生器及功率放大器等组成频率显示电路,输出频率为2.2~100Hz的方波电流,调节输出电位器,可使输出电压在0~85V范围内变化,通过液晶数字准确显示。

经过改型后的GZH型热针仪在保持GZH型热针仪性能特点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在现阶段针灸仪器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第三节GZH型热针电针综合治疗仪的特点

GZH型热针电针综合治疗仪是一种新型的针灸治疗仪器,它的主要特点是:①具有热针、电针综合治疗功能。②热针采用恒流控温方式,可预置控制针体温度,发热稳定,控温精确。③能数字显示热针温度和电针频率及输出电流强度。使用时能根据治疗需要提高并控制针体的温度,使整个针身发热均匀,温度始终保持恒定。在发挥针刺、灸疗、温针灸、火针、电针等综合治疗效应的同时,易于量化控制。

通过临床运用和观察研究证实,热针仪有下列实用价值:(1)具有针、灸、温针等综合治疗效应,因而能较迅速地起到温经活络、祛湿散寒的治疗作用。(2)“烧山火”手法使针下产生“热”感,即能起到补阳除寒作用。热针能直接使针周产生热度,因此,热针不仅具有“烧山火”的治疗功效,而且作用更为直接、迅速。(3)传统“温针灸”时,病人感觉到的温热感主要是针柄上燃烧艾绒产生的红外线辐射到穴周皮肤上所致。而GZH型热针仪是使针身均匀发热,热力直接作用于体内穴位。由于热针是在体内产生热效应,故更能起到温经活络、疏通气血的治疗效果。(4)热针可起到火针“焠刺”法的治疗作用,且具有操作简便、使用安全的优点。(5)近代研究表明,体内温度升高到42℃以上,即可能对体内蛋白质的凝固产生影响。热针的一般治疗温度调节多在40℃~50℃,这样的温度能使局部组织的核糖核酸(RNA)、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的合成被抑制,使癌细胞周期性的转化和分裂活动停止,并能使癌细胞死亡炭化。目前,热针治疗皮肤鳞状上皮癌已收到疗效,因此热针有可能成为一条加温治癌的治疗途径。(6)热针直接作用于经络腧穴,有异于一般理疗通过体表向体内传递热效应的方法。一般病人均可在针下和针周产生热感,得气较好的病人还会出现热感沿经络传导的现象。热针仪的临床运用对经络实质和针灸机理的研究亦有所裨益。

虽然近几年国内也有一些根据焠刺、温针等理论研制的使针发热的治疗仪器,但GZH型热针仪在控温方式、温度显示方法及针具的设计原理等方面都运用了较先进的技术,并历经4次更新换代,新型的GZH型热针仪采用较新的电子技术,提高了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可根据病情需要分别进行热针、电针治疗,扩大了运用范围。目前,能直接显示和调节温度,且发热均匀,温度恒定,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同时起到针刺、灸疗、温针灸、火针、电针等综合治疗效应的GZH型热针仪正在针灸临床发挥着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第四节热针疗法的临床运用一、热针脊椎九宫穴的临床应用

脊椎九宫穴,是管正斋老先生在家传穴的基础上总结的经验穴组之一,具有取穴独特、针法特殊、适应证广、疗效显著的特点。(一)脊椎九宫穴取穴法

沿脊椎自上至下仔细压诊,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参阅脊椎X线摄片或CT片,确定病变椎节。以压痛点最显著的病变椎节棘突间定为中宫,沿督脉在中宫上下棘突间各定一穴,分别称为乾宫、坤宫,然后夹乾宫、中宫、坤宫旁开1~1.5寸,依次取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因取穴定位是按伏羲八卦九宫方位图,故称“脊椎九宫穴”,简称九宫穴(图1–1)。(二)脊椎九宫穴的针刺方法图1-2 伏羲八卦方位图

根据中宫定位,采取俯卧位或侧卧位。进针时应尽量使中宫部位棘突突起,椎间隙加大,以利于进针。进针顺序为:先针中宫,次针乾宫、坤宫,直刺或略向上斜刺0.8~1.2寸,然后按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依次进针,针尖斜向椎体,进针1.5~2寸,获得针感后,行捻转补泻手法,九宫穴的行针顺序与次数,按“洛书九宫数”施行,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而五居中”,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3次。洛书九宫图见图1-2。图1-3 洛书九宫图(三)脊椎九宫穴的主治范围

脊椎九宫穴主要以治疗脊椎病变为主,如风湿性、类风湿性脊椎关节炎,脊椎外伤,棘上及棘间韧带损伤,颈椎病,胸、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亦适应于腰背扭伤及腰肌劳损、脏腑病、妇科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四)脊椎九宫穴针刺注意事项

1.针刺乾宫、中宫、坤宫穴位

进针宜慢,勿刺过深,不宜行提插补泻手法,正常针感是局部酸胀或酸胀麻电感沿脊柱向下方或上方传导。如进针困难,要调整进针方向。若在进针过程中,针下阻力突然消失而出现落空感时,说明针尖已进入椎管内的硬膜外腔,应迅速退针少许,不可继续进针。若进针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肢体抖动,应立即将针提起,谨防刺伤脊髓。

2.针刺巽、兑、坎、离、艮、震六宫

针尖应略向椎体方向斜刺。如果紧贴椎板外缘进针,针体必将通过脊神经的后支或其附近,当针尖触及神经时,局部会有放射样触电感,此时应稍许退针,调整针尖方向,以免造成外周神经损伤。如果针尖向椎体方向斜刺角度过大,针体可能穿过棘间韧带而达对侧,或穿过黄韧带等组织进入椎管。当针尖触及硬脊膜时,针下常有紧硬的抵触感,若穿透硬脊膜,阻力会突然消失,此时应立即退针,以免损伤蛛网膜和脊髓。取十二胸椎以上的九宫穴,尤应注意取穴准确、针尖方向和针刺深度,严防刺伤内脏或引起气胸。(五)脊椎九宫穴的临床应用举例

椎间盘损伤并腰肌劳损

李某,男,21岁,教师,1987年6月24日初诊。

主诉:腰背持续性疼痛伴右下肢麻木7年余。患者于1980年做前滚翻运动时腰背部受伤。其后腰背持续性疼痛伴右下肢麻木。查体:腰背部循督脉及膀胱经压痛,右侧尤甚,腰部活动受限,右侧腰肌轻度板滞,沿右大腿后侧及小腿外侧有放射性疼痛。拉塞格征(+)。右膝下皮肤触觉、温觉轻度下降。脉细弦,舌暗红,有瘀点,苔薄白。

辨证:外伤经筋,脉络瘀阻。121

诊断:T~L椎间盘损伤并腰肌劳损。121

治疗经过:T~L椎体棘突间定为中宫穴,运用GZH型热针仪,行“热针九宫穴综合疗法”施治。治疗4次后,右下肢麻木感减轻;治疗6次后,腰部疼痛缓解;治疗15次后,右下肢麻木消失,腰痛基本消失,活动自如。1987年8月18日行X线摄片复查:胸、腰椎骨无异常发现。

腰椎退行性变

刘某,男,35岁,干部,1987年5月25日初诊。

主诉:腰痛反复发作12年,加重3个月。患者于1975年因打篮球扭伤腰部,以后常反复发作,腰痛加重。查体:腰背循足太阳膀胱经压痛,俯仰活动受限,双侧腰肌轻度板滞、压痛。X线腰椎正侧位片2~3示:L椎体骨质增生,骶椎骨裂。脉沉紧,舌淡紫,苔薄黄。

辨证:外力伤筋,气血瘀滞,经络痹阻。

诊断:腰椎退行性病变;陈旧性腰软组织挫伤。1~4

治疗经过:运用GZH型热针仪针刺L椎间隙,循环定取中宫,坎、离宫热针,治疗15次后腰痛明显减轻,俯仰活动度加大;治疗30次后,腰痛基本消失,腰部活动基本正常。1987年7月6日X线摄片复查:第三腰椎轻度骨质增生硬化,与前片对比,骨质增生有一定改善。

阳痿

刘某,男,54岁,干部,1987年7月17日初诊。

主诉:阳痿4年,左侧腰腿疼痛麻木加重5个月。患者1979年腰部外伤后腰痛反复发作,出现明显性功能减退。自1983年后,完全阳痿。1987年3月,左侧腰骶疼痛加重,伴左下肢疼痛麻木。CT检查514~5示:L~S椎间盘突出,L椎间盘膨出,L5椎体及小关节骨质增生。42查体:L~S压痛,左侧腰大肌、臀大肌肌张力减退,沿左侧足太阳膀胱经压痛,直腿抬高试验(+)。会阴部麻木,神倦乏力,形寒肢冷,脉沉细,舌淡苔白。

辨证:外伤经筋,脉络瘀阻,肾府受损,命门火衰。

诊断:阳痿;腰椎间盘突出症。3~451

治疗经过:以“热针九宫穴综合疗法”施治,以L、L~S椎体棘突间交替定取中宫,坎、离宫热针(GZH型热针仪)。治疗6次后腰痛明显减轻;治疗15次,左下肢疼痛、麻木消失,同时,阳痿霍然而愈。3个月后随访腰腿痛痊愈,性功能恢复正常。

腰椎间盘突出症

杨某,男,46岁,工人,1987年4月15日初诊。

主诉:腰及右下肢剧烈疼痛20天。患者3年前在抬重物时闪挫损伤腰部,随即感腰及右下肢疼痛,不能端坐,行走跛行。近两年常感腰酸腿痛,行走、劳累及夜间加重。3月28日晨,侧身打喷嚏时,感右下肢剧烈疼痛,不能直腰站立,活动时右下肢放射性疼痛。查体:患者痛苦病容,歪斜体位,跛行步态。第四、第五腰椎棘突和横突明显压痛,颏胸试验(+),拉塞格征(+),膝、踝反射稍减弱,小腿4~53~5外侧皮肤感觉略减退。CT提示:L椎间盘突出,L椎体小关节骨质增生。脉弦紧,舌淡紫,苔薄白。

辨证:外力伤筋,肾府受损,气滞血瘀,脉络闭阻。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坐骨神经痛)。

治疗经过:先针中宫即十六椎阳关穴,再针乾宫十五椎、坤宫十七椎,然后依次按巽、兑、坎、离、艮、震宫进针,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按“九宫数”行针一次。针刺3次后,腰及右下肢疼痛明显减轻。热针治疗6次后,可直腰端坐,能弯腰抬腿;针治12次,腰及右下肢疼痛基本消失,行走自如。5个月后随访,疗效巩固,正常上班工作。二、热针治疗漏肩风

漏肩风属痹证范畴。多由正气虚弱,风、寒、湿邪客于肩部经络,致使筋脉收引,气血凝滞而成;亦有因外伤劳损,经脉涩滞所致。漏肩风病之伊始,多为局部酸痛不适,继而肩臂活动受限。临证时,须按肩关节活动姿势、疼痛部位、痛点分布及四诊合参,分经论治。(一)辨证论治

手太阴经病

临床症状:肩部臑臂内侧酸痛,痛引缺盆,放散达拇指,肩关节活动受限,以旋后伸提障碍为主。痛点分布多在肩峰下缘3~6cm处,以及肺俞、中府、尺泽、孔最等穴。

取穴:肩髃、中府、天府、尺泽、太渊、合谷。

针法:肩髃、肩内陵,或肩部主要压痛点,采用GZH型热针仪,针体温度40℃~45℃,电流强度0.4~0.6A。其他配穴可配合运用电针仪,采用锯齿波或可调波,频率60~80次/分。

手阳明经病

临床症状:肩峰臑臂前廉疼痛,痛引肘臂及拇、食指。肩关节活动以外展、伸举障碍为主。压痛常以臑部显著,肩髃、曲池、大肠俞、天枢常感觉敏感或压痛。

取穴:肩髃、曲池、合谷、巨骨、肩髎、上巨虚。

针法:如以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刺肩髃时,垂臂,针与皮肤呈50°角,向下直刺1.5寸。如臑部疼痛显著,针肩髃时,针与皮肤呈40°角,直刺2寸,或刺肩臑部主要压痛点,用GZH型热针仪治疗,配穴用电针治疗。

手太阳经病

临床症状:肩臑外后廉及肩胛牵制疼痛,痛引项部,放散达肘臂外侧及小指。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内收、内旋障碍为主。痛点分布多在肩胛骨中央或肩胛部外下缘。秉风、曲垣、小肠俞、关元常感觉敏感或压痛。

取穴:肩髃、臑俞、天宗、秉风、肩外俞、养老。

针法:针刺肩髃时,针与皮肤呈50°角,直刺4.5~6cm,臑俞透天宗,秉风透肩外俞,肩背部主要压痛点均用热针,配穴用电针。

阳跷脉病

临床症状:肩关节疼痛,痛引颈项,偏头痛,目胀痛,夜不能寐。肩关节活动受限,肩痛牵及胁肋、腰背,甚或半侧躯体强直疼痛。

取穴:肩髃、风池、阳陵泉、申脉、后溪。

针法:斜刺肩髃、肩内陵、肩髎约4~6cm,采用热针。风池、阳陵泉、申脉、后溪等穴,一般用电针。

辅助治疗:部分病例辅以中药。常用方剂为独活寄生汤、防风汤、乌头汤等。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辨证施治,随症加减。

多数病例还配合痛点行穴位注射。将醋酸强的松龙1mL(25mg)、2%普鲁卡因2mL的比例混合后,注入选取的阿是穴,每次1~2穴,每穴0.5~1mL。(二)临床应用

我们试按经络辨证,采用以热针为主的治疗方法,对60例漏肩风患者进行治疗观察。6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81岁。病程最短者两天,最长者21年,以病程一年以内者居多,占48例。病患部位左肩26例,右肩32例,双肩者2例。60例中,主诉病因可资参考的有39例,其中与风、寒、湿有关者27例,产后罹病者5例,有明显外伤史者7例,21例未提示确切患病诱因。

疗效标准: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各项活动恢复正常;或肩关节某项活动有轻度限制,但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好转:肩部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有进步。无效:经过治疗,病情无改善。

为对比观察热针疗效,设立了电针治疗组作为对照。热针组主穴加用GZH型热针仪治疗,配穴及辅助治疗与电针组相同。热针组最少治疗两次,最多治疗48次,平均治疗18次。电针组最少治疗4次,最多治疗72次,平均治疗24次。经治疗,热针组治愈率为83.3%,电针组治愈率为66.7%,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热针组有效率为96.6%,电针组有效率为91.7%,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热针对提高漏肩风的治愈率疗效肯定。(三)典型病例

蔡某,女,46岁,工人。1982年3月24日初诊。

患者12年前右肩背于产后受凉,疼痛数月,经服中药加针灸治愈(间或发作)。两个月前,骤感风寒,右肩酸痛加重,继而右肩伸举受限,经打针、服药、贴膏药等治疗无效。检查:右肩关节外展平举45。,旋后伸提右手拇指抵达第四腰椎,右手内收无法屈达左肩,肩臑外后廉及肩胛牵掣疼痛,天宗、膏肓俞、肩髎、臑会均有明显压痛,局部肌肉稍萎缩,体表温度用半导体点温计测定较健侧低2℃。脉沉细,苔白腻,舌尖红。证属正气不足,卫气失固,风、寒、湿邪客于手太阳经络,气血失畅所致。

治疗经过:按手太阳经病取穴施治。手太阳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故着重温补其气。进针后,适当深刺和久留,以候阳气。留针时,用大指轻弹针尾使气急行,再运用热针使热力直达病所。针治两次后,右肩关节活动范围扩大,疼痛明显减轻。针治6次后,患手可伸至左肩。治疗12次后,肩外展75°,后伸拇指抵第十二胸椎。针治18次后,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随访半年,疗效巩固。(四)讨论

临床中,我们对40例漏肩风患者用半导体点温计做了体表温度测定,发现病患部位低于健侧或其他非病变部位0.5℃以上者有29例,占72.2%,而无肩部疾病的20名健康人(包括部分其他疾病患者),两肩温度相差0.5℃以上者,仅有4例,占20%,经统计学处理,二者差异非常显著。说明漏肩风属“寒痹”者居多。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受损,降低了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使局部血行减慢,温度下降。热针治疗方法体现了“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直接提高局部温度,从而达到温阳补气、疏经活络的治疗目的。“痛”,全部漏肩风患者都不同程度表现出肩部或肩周部位的疼痛。《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素问·举痛论》载:“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可见漏肩风表现的患病部位疼痛,主要是由于经络气血受到寒邪涩滞的缘故。《素问·举痛论》又说:“得炅则痛立止”,明确提出应用温热的治疗使经络舒而血行畅,则痛可立即消失。热针能使“针下热”,因而能温经散寒,活络止痛。三、热针治疗哮喘

哮喘是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甚者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症的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哮”是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喘”是呼吸困难,甚者张口抬肩。本病的基本病因为痰饮内伏。小儿每因反复感受时邪而引起;成年者多由久病咳嗽而形成。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偏食咸味、肥腻或进食虾蟹鱼腥,以及情志不遂、劳倦等,均可引动肺经蕴伏之痰饮。痰饮阻塞气道,肺气升降失常,而引发痰鸣哮喘。发作期气阻痰壅,阻塞气道,表现为邪实证;如反复发作,必致肺气耗损,久则累及脾肾,故在缓解期多见虚象。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寒冷季节和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男女老幼皆可罹患。哮喘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等。(一)辨证治疗

选穴:主穴:定喘、风门透肺俞。配穴:外感风寒取合谷、列缺;喘促取天突、孔最;痰多取足三里、丰隆;气短取关元、膻中;咳嗽取尺泽、太渊。

针法:主穴交替选用,采用1.5~2寸热针,应用GZH型热针仪,热针温度指示40℃~45℃。配穴采用一般毫针,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哮喘发作时每日治疗一次,听诊哮鸣音消失后改为隔日一次。6次为一个疗程,休息3~5天,继续下一疗程。

辅助治疗:风寒、痰火型哮喘针后在大椎、风门、肺俞等穴交替拔罐。部分患者配用药物小剂量穴位注射。药物有喘定注射液、硫酸链霉素加普鲁卡因注射液或醋酸强的松龙注射液,主要取天突、内关、膻中、魄户等穴。每次1~2穴。(二)临床应用

1980年1月至1986年1月,我们用GZH型热针仪治疗哮喘64例。病例均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患者。64例中男性40例,女性24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72岁。病程一年以下者6例,2~5年者22例,5~10年者25例,10年以上者11例。中医辨证:风寒型48例,痰火型7例,痰湿型4例,肾虚型5例。

疗效标准:显效:哮喘停止,能参加劳动或工作,随访半年以上未复发;好转:症状改善,发作次数减少,但未完全停止;无效:病情无明显变化。

为观察热针疗效,设立30例中药治疗组为对照。中药组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辨证论治,常用方剂有小青龙汤、定喘汤、六君子汤及都气丸加减。全部病例服药6~10剂,两组近期疗效对比显示:热针组:64例,显效38例,好转24例,无效2例;中药组:30例,显效10例,好转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热针组为96.9%,中药组为83.3%,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显效率热针组为59.4%,中药组为33.3%,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热针治疗哮喘疗效优于中药。

随访情况:经1~3年随访观察,获有随访价值的病例42例。其中显效18例,占随访病例的42.9%;好转9例,占21.4%;病情反复,症状无改善者15例,占35.7%。(三)典型病例

张某,女,32岁,工人。1983年12月18日初诊。

患者1980年冬感冒后反复咳嗽、哮喘。近因受凉加重,入院后经用抗生素、止咳祛痰等治疗8天,症状稍有好转,但未能控制。哮喘昼轻夜重,倚息难卧。检查:体温36.8℃,气急、咳嗽、吐白色痰,12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呼气延长。心脏(–)。红细胞3.6×10/L,白9细胞9.0×10/L。X线检查两肺纹理增粗。脉浮滑,舌苔薄白滑润。

辨证:内伏痰饮,外感风寒,证属风寒伏饮型哮喘

诊断:哮喘性支气管炎。

治疗经过:主穴定喘、风门透肺俞,每日一穴,交替选用,配穴合谷、列缺、尺泽、太渊;配合小剂量强的松龙加普鲁卡因混合液穴位注射,每次天突穴1mL,内关穴0.5mL;针后在大椎、肺俞穴拔火罐10~15分钟。治疗2次后,咳喘停止;治疗4次后,听诊哮鸣音消失,诸证俱悉。观察6个月无哮喘发作。为巩固疗效,于1984年7月间日治疗一次,热针治疗10次。1986年2月随访,哮喘再未复发。(四)讨论

哮喘多由风寒袭肺、气失宣降,脾失健运、痰湿阻壅和肾虚失纳等因素所致。根据“喘主于肺”的理论,按照“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施治原则,我们筛选出定喘、风门透肺俞为热针治喘主穴。定喘穴位于大椎旁开0.5寸,脉气交会督脉与膀胱经。针刺时略斜向脊椎方向进针0.8~1.2寸,具有解表通阳、平喘降逆功效。风门有祛风宣肺之功,肺俞输注肺脏精气,沿经一针透刺两穴,加强了两穴祛邪平喘功用,既操作简便,又安全效捷。

GZH型热针仪将针刺与热灸两种疗法结合运用,在人体经络穴位直接产生热效应,热针既起到“烧山火”手法的近似效果,又具有“火针”相近似的治疗作用。在拔火罐的瘀血部位,热针15分钟左右,大多数病人针周瘀血消散,皮肤恢复正常肤色。说明热针确有较强的活血化瘀、温阳散寒、疏经活络的特殊治疗效果。

随访的42例患者,有效率64.3%,复发及无效率达35.7%。说明本病较为顽固难愈。临床体会:在夏秋季节,哮喘病缓解期的巩固治疗有利于增强肺脾肾功能、抗抑哮喘发作,对提高哮喘病远期疗效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四、热针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系因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压迫脊髓、神经根和血液循环功能障碍所致。(一)诊断标准(1)颈型:①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②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③应除外颈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2)神经根型: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④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和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3)脊髓型:①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②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③除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4)椎动脉型: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⑥除外椎动脉Ⅰ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Ⅲ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5)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6)混合型:具有两型以上的部分临床特征;或有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其他症状。(二)辨证分型(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5)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三)治疗方法

主穴:①脊椎九宫穴;②夹颈4~7。

配穴:风池、天柱、大杼、风门、肩中俞、肩外俞。

部分患者配合穴位注射,采用骨宁2mL,复方当归2mL。取穴:颈灵5、颈灵6,交替穴位注射1~2穴/次,0.5mL/穴,10次为一个疗程。(四)临床应用

笔者自1986年以来,运用GZH型热针仪对118例颈椎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男性52例,女性66例,其中40岁以下14例,41~50岁46例,51~60岁44例,61岁以上14例。病程最短者为半月,最长者25年,1年以内者48例,1年以上至10年者47例,10~20年者21例,20年以上者4例。按西医分型:颈型47例,神经根型38例,脊髓型3例,椎动脉型6例,交感型8例,混合型16例。中医辨证分型:风寒湿型45例,气滞血瘀型36例,痰湿阻络型10例,肝肾不足型15例,气血亏虚型12例。

为验证热针疗效,临床设立电针组和中药离子导入组对照治疗效果。电针组(95例):按循经取穴电针治疗,配合上述穴位注射,疗程与观察组相同。骨质增生治疗机直流电中药离子导入组(34例):采用GZY-1型骨质增生治疗仪,选用昆明市中医医院制剂科生产的“颈椎Ⅰ号”中药渗析液20mL浸湿衬垫,电极置于颈椎部位,电流强度4~6mA,治疗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疗效标准:治愈:原有各型病证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治疗结果:118例患者运用热针治疗1~4个疗程,治愈46例,好转68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96.61%。电针组:95例,治愈11例,好转68例,未愈16例,总有效率83.16%。中药离子导入组:34例,治愈2例,好转23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73.53%。

疗效分析:①热针组与电针组比较:热针组治愈率38.98%,电针组治愈率11.58%。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性意义。热针组总有效率96.61%,电针组总有效率83.16%。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性意义。提示热针组治疗本病的疗效优于电针组。②热针组与骨质增生治疗机药物离子导入组比较:热针组治愈率38.98%,中药离子导入治愈率5.88%。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性意义;热针组总有效率96.61%,中药离子导入组总有效率73.5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说明热针治疗本病的疗效优于骨质增生治疗机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

经分析,热针组中治疗效果与性别无关;年龄与疗效关系密切,高龄患者治愈率明显低于低龄患者;病程与疗效关系密切,病程短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病程长的患者;热针治疗的疗程长短与否不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

抽样随访:临床治愈和显效病例中随访30例,时间最短一个月,最长一年,28例(93.33%)疗效巩固,未再复发;2例(0.67%)病情反复。(五)典型病例

张某,女,46岁,药材公司工人,1991年11月29日入院。

主诉:反复颈项疼痛3年余,双手指麻木半年,加重半月。患者于1988年3月上旬出现颈项部疼痛。1988年3月18日,云南省第一人5~76民医院X线摄片示:C椎体骨质增生,C椎体轻度楔形改变,双侧颈椎间孔变形、变窄。经对症治疗后疼痛有所缓解。其后每因寒冷而反复发作。1991年5月出现双手指麻木。1990年12月12日X线摄片示:5~6C椎体退变伴椎间盘病变。因气候寒冷致颈项疼痛加重,双臂及手指麻木而收住院。4~6

查体:C椎体压痛,双夹颈穴压痛,双中府、肩井、肩髃、天宗、曲池等穴压痛,屈颈仰头试验(+),压头试验(+),臂丛牵拉试验(+)。舌淡红夹青,苔薄白,脉细弦。1991年12月2日经X线5~64~7摄片示:颈椎排列欠佳,生理弧度消失,C椎间隙变窄,C椎6体后缘骨质增生,C椎体变扁。诊断:颈椎病。1991年12月17日昆6明市第一人民医院CT检查示:C椎体变形,上下椎间隙变窄,生理5~7曲度消失;C椎体骨质增生,骨性椎管不窄;椎间盘未见脱出、膨出。

诊断:颈椎病。

辨证:寒湿凝滞,脉络痹阻。

治则:祛湿散寒,疏经活络。5~7

治法:拟热针主治。取穴:①脊椎九宫穴,中宫C椎间隙,坎离宫热针;②夹颈4~7。配穴:风池、大杼、天柱、风门、肩外俞、肩中俞。辅以骨宁2mL、复方当归2mL穴注,取穴:颈灵5、颈灵6,交替穴位注射。

结果:治疗4次,颈项疼痛逐渐减轻,治疗10次颈项痛明显减轻,右手指麻木感减轻;治疗30次,上症基本消失,活动基本自如,阳性体征基本消失;治疗50次,症状及体征消失,活动自如,痊愈出院。随访半年,疗效巩固。(六)讨论

颈椎病多发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中老年人。因颈部长期劳损,外感风寒湿邪等因素,造成人体营卫气血、脏腑经络功能失调,使退行性病变的颈椎关节发生慢性炎症刺激而引起局部肌肉痉挛僵硬。其病变在经脉、肌肉、筋骨,与肝、脾、肾有关。中医学认为“七七天癸竭,八八肾气衰”。《灵枢》云:“邪在肾则病骨痛”。故本病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证。《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故临床上,凡因寒凝而痛者,总以温经散寒为治疗大法,正如《素问·举痛论》所云:“得炅则痛立止”。《灵枢·寿夭刚柔第六》曰:“刺寒痹者内热”。热针能获得温经散寒、活络止痛的直接效果。《素问·针解篇》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说明提高针体温度可治疗虚证,故热针的热效应可直接取效。

观察118例颈椎病患者,颈型和神经根型发病率较高。从颈椎X线摄片看,以椎体后缘骨质增生为多,并以第五、六颈椎段较易发生骨质增生,多数患者颈椎生理弧度变直。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与X线摄片的严重程度并不一致,治愈病例部分通过X线摄片对比,多数增生病灶无明显吸收,但临床症状得以控制,提示颈椎X线摄片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手段,同时也说明颈椎病的症状大多由于局部无菌性炎症刺激软组织变化而致。因此,改善局部软组织血液循环,对治疗本病起着重要作用,而热针的热效应即可起到此作用。

脊椎九宫穴能直接作用于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从而增强韧带的修复能力,起到保护脊椎过度前屈和使脊椎复位的作用;九宫穴还可以刺激棘神经根后支,调整其神经功能,消除或缓解临床症状,坎、离宫热针可达脊椎横突附近,热针的热效应可缓解肌肉和关节韧带的紧张,因而能止痛和促使生理功能的恢复。穴位注射有药物效应和调整气血的双重治疗作用。运用复方当归液可活血化瘀,舒经通络,“通则不痛”;骨宁液以抗炎镇痛。故以热针主治,辅以穴位注射,可起到较好的协同作用。五、热针治疗增生性脊椎炎

增生性脊椎炎,亦称退行性脊椎炎、脊椎骨性关节炎、肥大性脊椎炎等,是中年以后发生的一种退行性骨关节病变。因腰椎负重和活动范围较大,故临床发病较多。(一)诊断依据

症状和体征:一般起病较缓慢,腰僵硬酸痛,不耐久坐,每一姿势改变的活动初始即感腰痛。晨起腰痛较重,轻微运动后腰痛略减;稍事劳累则腰痛加重。检查时,腰椎常有深压痛和脊柱的颤动痛,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病情较重者,俯仰活动受限,腰部生理曲线异常,椎间隙狭窄,或腰椎关节变形;部分患者神经根紧张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伴有臀、腿部牵引性疼痛。

X线检查:腰椎改变主要以慢性退行性改变为主。一般常见的有:腰椎椎体前缘骨质增生,腰椎关节边缘形成骨赘性唇状突起,或骨刺形成,椎体上下缘前后角产生骨赘,或相邻椎体的骨赘形成骨桥。本组病例提示:普遍的唇样增生临床意义不大;单发性骨刺较多发性骨刺更有临床意义。

CT扫描:一般以层厚5mm、层距5mm、水平通过腰椎间隙平扫。临床常见:腰椎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或伴有后纵韧带、黄韧带增厚或钙化,双侧隐窝变窄,椎管矢状径和横径减小,椎小关节骨质增生等。临床观察提示:椎体前缘和两侧的增生,主要临床症状为腰椎活动受限;椎体后缘和矢状位的小关节增生,有可能引起神经根的刺激,产生腰痛及下肢放射痛。(二)治疗方法121

腰椎“九宫穴”取穴法:自T~S沿脊椎自上至下仔细压诊,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参阅X线摄片或CT片,确定病变椎节。以压痛点最显著的病变椎节棘突间定为中宫,沿督脉在中宫上下棘突间各定一穴,分别称为乾宫、坤宫,然后夹乾宫、中宫、坤宫旁开1~1.5寸,依次取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因取穴定位是按伏羲八卦九宫方位图,故称腰椎九宫穴,简称九宫穴。

针刺方法:根据中宫定位,采取俯卧或侧卧位。进针时应尽量使中宫部位棘突突起,椎间隙加大,以利于进针。进针顺序为:先针中宫,次针乾、坤宫,直刺或略向上斜刺0.8~1.2寸,然后按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依次进针,针尖斜向椎体,进针1.5~2寸,获得针感后,行捻转补泻手法,九宫穴的行针顺序与次数,按“洛书九宫数”施行,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而五居中。”一度行针后,坎、离宫加用热针,应用GZH型热针仪,热针温度指标40℃~45℃,留针20分钟。

配合穴位注射:主选药物:复方丹参注射液2mL,加复方当归注射液2mL混合液;辅助药物:醋酸强的松龙混悬液1mL(25mg)与2%普鲁卡因2mL混合液。巽、兑宫或艮、震宫,每穴注射1mL。(三)临床应用

近年来,我们采用热针九宫穴为主治疗腰椎增生性脊椎炎100例。100例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34岁,平均年龄47.2岁;主诉病程最长者25年,最短者1周。中医辨证:气滞血瘀型25例,寒湿凝滞型32例,肝肾亏损型43例。100例患者均经X线摄片确诊,其中有42例又经CT扫描明确诊断。

疗效标准:显效:症状消失,肢体活动自如;增生性腰椎炎合并坐骨神经痛者,直腿抬高试验达70°以上,恢复正常工作。好转:症状减轻,活动功能改善,可以从事轻微体力劳动或一般性工作。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经治疗,显效69例,好转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四)典型病例

唐某,男,67岁,干部,1987年9月13日就诊。

主诉:反复腰痛4年余,加重2天。患者于1983年因腰部外伤出现腰痛,经中西药物治疗,腰痛未愈。自1987年5月以来,腰部僵硬酸痛加重,俯仰活动受限。1987年9月12日从坐位站立时,突感剧烈腰痛,不能直腰站立,行走或咳嗽时疼痛加剧,不能平卧及翻身转侧。21

检查:前弓体位,L~S深压痛,双侧腰肌轻度板滞压痛,拉塞2~5格征(+),膝腱反射减弱。X线腰骶椎正侧位片提示:L椎骨质增生。实验室检查:ESR4mm/h,ASO 250u,RF(–)。脉细弦,舌淡胖,苔薄白。

辨证:肝肾不足,筋脉失养,气血失和,经络痹阻。

诊断:腰椎增生性脊椎炎;椎小关节紊乱症。

治疗经过:热针腰椎九宫穴治疗两次后,腰痛缓解,可以端坐,能慢步行走;治疗6次后,疼痛明显减轻,能弯腰抬腿,夜间可安然入眠;针治8次后,疼痛完全消失,行走活动自如。随访半年,疗效巩固。(五)讨论

腰椎增生性脊椎炎是一种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变,退行性变的椎体常有唇形改变或骨刺形成。椎体的骨质增生是生理性衰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椎体唇样增生起到增加脊椎稳定性的作用,故骨质增生的程度并不一定与腰痛症状成正比。但反复外伤可促使骨质增生加重,成为引起腰痛的主要诱因。骨刺的产生是由于较重的外伤或反复的轻伤,造成椎间韧带与椎体间张力改变,使椎间及韧带剥离处产生裂缝,裂缝内出血及血管伸入,最后骨化而成骨刺。临床上笔者观察到,有的患者有明显巨大的骨刺,但腰腿痛症状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骨刺增加了脊椎的稳定性,加强了保护性的缘故。因此在诊断腰椎增生性脊椎炎时,要把腰痛的部位和X线照片对照起来加以判断,并且须了解腰椎增生的固有症状是否与实际相符,方能明确诊断和正确判断预后。

腰椎增生性脊椎炎引起腰腿痛的主要病理在于脊神经后支病变,当脊椎骨质增生,椎间盘及韧带退变;腰椎滑脱或错位时,可导致脊神经后支受压,出现神经根钝痛、刺痛,并沿神经根分布放射,咳嗽、喷嚏用力时疼痛加重。腰椎九宫穴直接作用于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增强了韧带的韧度和修复能力,起到保护脊椎过度前屈和促使脊椎复位的作用;九宫穴还可刺激脊神经后支,调整其神经功能,消除和缓解临床症状,坎、离宫热针可达脊椎横突附近,热针的热效应可缓解肌肉和关节韧带的紧张,有利于挛缩的解除,因而能够止痛和促进生理功能的恢复。由于热针能使体内组织发热,局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因而可改善脊椎的骨质增生状态。六、热针综合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证范畴。患者多由正气虚弱,风寒湿邪客于经络;或因闪挫外伤,气滞血瘀,致使经络痹阻,气血不通而罹病。(一)诊断依据(1)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有疼痛、烧灼、麻木等感觉,循足太阳膀胱经或足少阳胆经有明显压痛点,同时伴有腰腿活动功能障碍。(2)颏胸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直腿抬高试验、拉塞格征,有两项以上阳性。(3)经CT扫描或X线摄片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明显骨质增生,并伴有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的患者。(二)治疗方法

以经络辨证为主,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热针体针:主穴:脊椎九宫穴(热针),大肠俞(深刺),环跳(傍针刺)。配穴:秩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风市、阳陵泉、悬钟。

穴位注射:①原发性坐骨神经痛,采用醋酸强的松龙1mL(25mg),加2%普鲁卡因2mL,混合后,循经取穴,每次1~2穴,每穴0.5~1mL。②根性坐骨神经痛,采用复方丹参加复方当归各2mL,混合后穴位注射,每次2~3穴,每穴1mL。③干性坐骨神经12痛,采用复方当归2mL,加维生素B(0.5mg)1支,混合后穴位注射,每次2~3穴,每穴lmL。

推拿按摩:对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和继发性干性坐骨神经痛,沿受损神经根以及分布区域用㨰、按、点、揉、拿等手法行气活血,疏经活络。但对腰椎间盘突出中央型及腰椎骨质病变的患者,腰部不宜施行推拿按摩。

内服中药:可服用独活寄生汤、桃红四物汤、身痛逐瘀汤等,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辨证施治,随症加减。(三)临床应用

自1986年10月以来,笔者运用热针综合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208例,其中男性127例,女性81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79岁。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20年。右侧罹病109例,左侧罹病94例,双侧罹病者5例。主诉病因与风寒湿有关者107例,有外伤史者75例,过度疲劳者2例,未提示确切患病诱因者24例。208例患者全部经过腰骶椎正、侧位摄片检查,119例提示腰椎退行性变(骨质增生);7例提示腰椎错位、滑脱或楔形改变;82例正常(排除骨质病变)。本组208例中,48例经CT扫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阳性体征转阴,恢复工作。好转:症状大部分消失,仍有阳性体征,可从事一般性工作。无效:经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治疗结果:经治疗,208例患者,治愈127例,好转75例,无效6例。有效率97.2%。

疗效分析:性别与疗效无明显关联。年龄与疗效的关系密切,高龄患者治愈率明显低于低龄患者。治疗方法与疗效的关系:为对比观察热针综合疗法临床疗效,设立电针治疗组(50例)为对照观察组。热针组最少治疗5次,最多治疗68次,平均治疗16次;电针组最少治疗6次,最多治疗84次,平均治疗24次。热针综合治疗组治愈率为61.1%,电针组治愈率为40.0%,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热针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2.0%,无显著性差异。(四)典型病例

杨某,男,58岁,干部。入院日期1988年9月15日。

主诉:腰骶及右下肢剧烈疼痛半月。患者5年前因腰部扭伤引起右侧腰腿痛,经内服中西药治疗及卧床休息后,疼痛缓解,后常因劳累及受凉复发。1988年8月30日,因负重用力不当扭伤腰部,突感右臀及股部后侧剧痛,放射至小腿后外侧及足跟,不能俯仰转侧,行走活动困难,经服药等治疗无效,收住入院。41

查体:脊椎向右侧弯曲,L~S椎体压痛,右侧华佗夹脊穴明显压痛,右环跳、承扶、阳陵泉、承山等穴压痛,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小于30°,颏胸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腰骶椎正侧位X线25摄片提示:L~L椎体前缘骨质增生;腰椎退行性变。CT扫描提21示:L~S椎间盘变性并向右后脱出,其矢状径达12mm,横径14mm,上下径达24mm。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实验室检查:ESR 3mm/h,ASO 250u,RF(–)。脉细弦,舌暗红夹瘀,苔薄白。

诊断:右根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

辨证:外伤筋骨,脉络瘀阻。

治则:活血化瘀,疏经活络。51

治疗经过:热针综合疗法。主穴:脊椎九宫穴,中宫L~S椎间隙,坎、离宫热针。配取:大肠俞(深刺),环跳(傍针刺),秩边,殷门,委中,阳陵泉,悬钟,每次3~4穴。辅以复方丹参加复方当归混合液穴位注射,内服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6次后,腰腿疼痛逐渐减轻。治疗24次后,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颏胸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阴性,俯仰转侧、活动行走自如,右下肢疼痛消失。共治疗38次,治愈出院。随访4个月,疗效巩固。(五)讨论

坐骨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多与感染、风湿、受寒有关。继发性坐骨神经痛主要是由其邻近组织病变产生机械性压迫或粘连而引起,按其病理变化的部位可分为根性坐骨神经痛和干性坐骨神经痛。引起根性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的原因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另外,腰椎肥大性脊椎炎、腰椎滑脱亦可引起根性坐骨神经痛。通过本组病例X线摄片分析提示:普遍的腰椎唇样增生和腰椎多发性骨刺,临床意义不大,但较大的单发性骨刺,或第四、五腰椎椎间盘滑脱,则有可能并发坐骨神经痛。引起干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因,常见的有骶髂关节炎、髋关节炎、臀部肌肉注射部位不当以及外伤等原因。

实验证明,正常神经根压迫只会产生感觉异常或麻刺感觉,而红肿炎性神经根受压后才会出现坐骨神经痛的痛感,根性刺激是突出椎间盘压迫和炎性反应联合形成的神经根痛。脊椎九宫穴直接作用于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增强了韧带的修复能力,起到保护脊椎过度前屈和使脊椎复位的作用。九宫穴还可刺激脊神经根后支,调整其神经功能,消除或缓解临床症状。坎、离宫热针可达脊椎横突附近,热针的热效应可缓解肌肉和关节韧带的紧张,因而能够止痛和促使其生理功能的恢复。穴位注射有药物效应和调整经络气血双重治疗作用。适当的推拿按摩可起到舒筋通络、理筋整复和活血祛瘀的作用。加以辨证施治内服中药,内外兼治,相辅相成,故热针综合疗法能起到较好的协同治疗作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