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经济真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2 22:23:02

点击下载

作者:许树泽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可不知的经济真相

不可不知的经济真相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不可不知的经济真相作者:许树泽设计:上官雅弘排版:郝全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0-01ISBN:9787308160841本书由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超常规增长”,迅速脱离了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经济的“起飞”阶段,无论是谁多半只乐于体验“速度与激情”,最易倚重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以及资本。而在进入经济发展的中等收入阶段后,支持经济长期增长的五要素中的后两项——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就显得极为关键。这就要求每一位经济建设中的从业者,更加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和经济学原理,进而更好地融入科技创新和供给侧改革的新混合动力体系之中。

在《不可不知的经济真相》这本书里,我们恰是看到了作者抱着“经世济民”的情怀与追求,为普及经济学原理和科技知识而做出的积极努力。在书中,作者能够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当前市场热点,用最通俗的语言,选取古今中外的事例,感应大众悲喜,疾呼社会正义,表达人文关怀,阐述经济现象。将相对枯燥的经济学原理解释得生动有趣,可谓化复杂为简明,引高深入浅显。能够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粗通经济现象背后的原理,应该说是本书的最主要特色了。

有人说,作者很善于将文言文一样艰涩难懂的经济金融专业知识翻译成白话文。这评价概括性相当强。早在两三年前,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节目中,曾偶然听到过一个评论员对时下热点经济现象的点评,声音厚重富有磁性(人应该有四五十岁吧),所论事物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巧妙。而且,他言语中带着机智和幽默,用信手拈来的生动事例,达到了浅显易懂的效果,给人感觉十分接地气,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风格和形式。2016年3月,我们的新书《供给侧改革》在上海举办发行宣传会,听着台上主持人的声音,总觉似曾相“闻”,发布会结束,大家交流才知道原来就是从前听过的那位央广财经评论员!看着他不到三十岁的年纪,大大出乎意料。凭着年轻人的热情和勤奋努力,能够在中国广播的最高平台耕耘五年,用深受大众喜爱的形式,不遗余力地普及经济科技知识,难能可贵。这些难道不正是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避免空谈误国的一贯主张非常契合吗?因此当对方表达了想请我为本书作序的意向时,我欣然接受。本书作者树泽,是一名有专业积累的主持人,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财经科技观察者和宣讲者。愿这位年轻的作者在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这是一本让你能感知到的财经读物。在这里,树泽想送给你三个礼物。

这本书不是为写而写,它来源于这五年来我在主流媒体的电视节目和广播评论中的主动观察和思考。后期,在由节目口语转变为书面文字的过程中,我又几乎全部重写、编排和整理。在此,首先要感谢我所在的平台——第一财经和中国之声,以及所有为这本书付出心血的编辑和同仁们,谢谢你们!

这是一本有关生活中的经济和投资常识的书。但它并不是一本快速致富手册,在书中,没有捕捉涨停的诀窍,也不见独家法门秘籍。我只想和大家分享那些看似平凡的经济现象和投资过程中最基础却最重要的东西。在数学中,从点、线、面这些最简单的元素出发,推导出了平面几何。在平面几何的基础上,建立了更高级的立体几何。而立体几何,它作为基础工具,又帮助物理学构筑了牛顿时空观,以至于人类文明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在云端,你看不到这些细小尘埃;在嘈杂的媒介环境中,简单的东西往往更容易被掩盖,更不被重视。可是这些最底层、最基础的东西不断积累,有它们垫在你的脚下,你才能越站越高,你才会逐渐与那些早已“高耸入云”的巨人相识。于是,你有机会和那些更伟大的思想对话,甚至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人为己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一切,都需要始于足下,从零开始。我很愿意做你最开始的那块小小的铺路石。

重视基础,回归常识。这是我想和你分享的第一个礼物。

写这本书的初衷,其实也始于与你相似的好奇心:那些财经新闻到底在说些什么?它们听起来似乎都非常重要,但为什么我很认真在听,每个字都认识,每个词语甚至都没有超出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可是串在一起,就听不懂了呢?在一开始,我也和你一样,也有完全相同的困惑。

后来,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我有幸采访到一批当今最优秀的投资人和创业者。我发现,他们很多人在创业之初,往往有一个相似的动机:自己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些不方便的地方,可是又没有人提供现成可行的解决方案,于是干脆自己来做吧。做着做着,他们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也帮更多人解决了更多的不方便,最后,他们为全社会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开始,我并不知道什么叫“精益创业”,只是出于好奇加傻傻的尝试,希望自己对经济和投资有更深一些的理解。后来经过摸索试错,我发现这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在自己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也解决了大家的问题。

我想送给你的第二个礼物,是亚当·斯密的伟大思想。当你在绞尽脑汁地解决自己的困惑和问题的时候,坚持住,不要轻易放弃,你也即将对整个市场和经济做出贡献,利他即利己,利己即利他。分工逐渐形成了专业主义,而后它又上升到了匠人精神的高度,大家拿手艺相互交换,于是就形成了自由市场(自由市场经济)。某种程度上,这是人类社会经济在这几百年来快速增长非常重要的引爆点。用这个思想武器来装备自己的头脑,你可以成为一个专业主义者,去成就自己,也帮助更多的人。

说到未来,老实说,我倒很希望成为阿甘。他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是我知道什么是爱。”(I'm not a smartman,but I know what love is.)即便看起来傻一点,但是当我们不断地跑啊跑,我们每天进步1%,那么在神奇的复利效应的几何增长之下,时间之花就会开出一朵叫作价值的玫瑰。巴菲特速度一点也不快,在5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年均复合回报率不到20%,对广大中国投资者来说,不过是区区两个涨停板。但是连续50年的20%,使他成为这个星球上最会投资的人,也是当今商业世界中硕果仅存的投资大师之一。当人们问及巴菲特的秘密的时候,他说:“人生就是要寻找到一个很长的坡,一块很湿的雪,然后持续不断滚下去就可以了。”某种程度上,这个财经世界的老顽童、不倒翁,是不是就像傻傻地不停奔跑的阿甘呢?巴菲特公开的秘密,就是复利效应。这是时间机器最伟大的魔法,也是我想和你分享的第三个礼物。

这三个礼物,是给你的初始装备。从现在开始,咱们就可以离开新手村,在经济和投资的世界,展开一段华丽的冒险了!树泽2015年10月5日于上海第一篇周期轮回中国创新经济学2015年1月,新年伊始,一年一度的达沃斯论坛在瑞士召开,李克强总理为中国经济积极站台,向全球观众发出中国“好声音”。站在国家的角度,他是如何看待经济问题的?站在决策者的角度,他用什么方法来看待中国经济?他的模型是什么?假如你读懂了这背后的东西,那么你将第一次和决策者在思维方式上保持同步。常言道:要想知道,打个颠倒。一

达沃斯论坛好比政商经济圈的一场春晚,因为其在瑞士滑雪小镇达沃斯举办而得名。这里一度是治疗肺部疾病的疗养胜地,后来因为发明和推广了盘尼西林,也就是青霉素,达沃斯实现了产业升级,从肺部,上升到了脑部,成为全球经济的智力风暴中心。在达沃斯的舞台上,李克强总理向全球传递出了中国“好声音”,在经济减速换挡的背景下,中国用了不到8个月时间,基本做完了全年的家庭作业,完成了1000万的新增就业指标。这样的成绩让老外专家们睁大了眼睛,大家很是费解,一个偌大的经济体,没有开动印钞机,也没有依靠项目强刺激,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李总理的答案很简单——创业和创新,这就是未来中国经济的驱动引擎!听起来,创新二字我们天天挂在嘴边,但其实里面大有玄机。那么,到底什么是创新呢?

中国人讲究说文解字。请注意看创新的“创”字,右边是个“刀”,左边是一个粮仓的“仓”。《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木匠挥动刀斧,砍伐木料,修建粮仓。刀斧是什么?它是人们用来改造自然的工具,本质上它和今天的激光切割没有区别。一部工具进化史,就是一部伟大的科技发展史,刀斧代表着人类最原始的科技。而粮仓可以放食物,也可以让人休息,它是人们需求的体现。所以“创”这个字的深层含义,就是用科技的力量来创造需求。创新,创新,我们几乎天天挂在嘴边,却忽略了它的真正含义是创造新的需求,而一旦有了新的需求,经济就能冲破雾霾,找到新的增长点。

为什么创造新的需求如此之重要呢?

你还记得在中学课本上资本家倒牛奶的插画吗?在摄影专业中,有一个术语叫作“决定性瞬间”。一张传神的好照片,往往就具备这个效应。而倒牛奶这一幕,就是一个决定性瞬间,它是对1929年全球性经济大萧条的鲜明概括。那么,为什么经济萧条和倾倒牛奶二者之间会有关联呢?其实,它背后的原理很简单——过剩,经济危机的本质就是过剩危机。无论是百年前的企业主倒牛奶,还是千禧年之后互联网之花开遍全球,却终在2001年被这株带刺的玫瑰刺破手指,抑或是美国曼哈顿昂贵密集的高楼大厦,由房地产零首付和垃圾债直接引爆的经济危机,甚至之后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历史的每一次轮回,都不一样,但它们总是有着相似的韵脚,这个韵脚就是需求不足导致的产品过剩。

为什么过剩会导致经济危机呢?这是由资本逐利的天性决定的。为了获取利润,资本会不断投资扩大再生产。亨利·福特豪情壮志,要为全宇宙生产汽车,可是,人们的收入是有限的,地球村的人头是有限的,当没有更多的人能把产品消费掉,供需之间的平衡也就被打破,经济就会出现危机。历史不断轮回重演,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二

历史的轮回往复,为我们打开了黑箱,让我们看到了后台里面这台经济机器运行的奥秘——它依靠创新的力量来带动需求的齿轮,让整个机器轰鸣运转起来。不过仅仅知道原理还不够,这台机器现在运转得好不好,到底应该怎么看呢?

其实真正的高手早就不看国民生产总值(GDP)了,李克强总理早在2007年在辽宁工作的时候,就提出过用一个模型来分析经济。这个模型非常简单,就三个因素:银行信贷、用电量和铁路货运量。

这个极简的模型三笔勾勒出了中国经济的全貌,它就像是孙悟空画的那个圈,把一切妖怪挡在圈外。这个模型之所以管用,是因为当时经济的增长是靠投资拉动的。修路、造桥、盖房子、搞工程、建项目,这些统称为投资拉动。在这种发展模式下,首先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我们不同于欧美经济体,主要依靠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我们的资金来源都是向银行贷款,所以信贷数据是第一环重要证据。

第二步,盖房子、修路、造桥要用到大量的水泥,以及钢铁、铜、铝等金属,制造这些工业品,要消耗大量电力,从发电的数据中,便能得到经济健康与否的第二环重要证据。而这些大宗物资和原材料的运输,基本全部依靠铁路运输,这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方式,所以铁路货运量也是一环重要的证据。这三个因素环环相扣,最终再现了整个中国经济的状况,完成最终的闭环。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深陷泥沼,中国经济也随之需要进行转型和升级,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路的尽头,我们不再需要扎堆的钢铁厂燃着浓浓黑烟的通天之塔,我们也害怕过剩的水泥厂区批量生产的PM2.5,我们更要提防呆账坏账对每个家庭金融安全的威胁。于是,发展模式改变了,用电量、铁路货运量这两个数据全面告急,呈现急速下滑;而反观另一边,破纪录的“双十一”网购数据、不断增长的通信设备销售,在互联网新经济模式之下的今天,风景这边独好。传统的经济数据和模型变得日益难看,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走进了死胡同,而正说明我们需要以全新的眼光和角度来看待经济,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急需一次彻底的系统更新和软件升级。三

过去,工厂炼钢,铁路运输钢铁,然后银行批钱,企业拿地,把这些东西拼在一起变成房子,中国经济涨,涨,涨!三个传统指标,就相当于中国经济的三围,瞅一眼便知高矮胖瘦,稍加分析便知健康与否。可是今天,这些数据不准了,因为我们的模式在变,这个时候“新克强指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相比过往,这里面引入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关注就业和居民的收入。

做投资的没有人不知道“非农就业数据”,这是美联储制定货币政策最重要的参考数据之一。发达经济体都把关注点聚焦在就业之上,你很少听到他们说GDP保5、保3,还是保2,其实都没有,他们说的就是拉动就业。拉动就业有一个关键抓手——居民的收入,这是李总理最关心的东西。可是对于很多做投资的人来讲,大家似乎更加关心企业利润而非居民收入,大家觉得收入太普通了,太常识性了,以至于我们都陷入了“灯下黑”的尴尬,对身边的事情反倒无法感知,这恰恰是最要不得的。

比如说房子,大家都很关心,很多二、三线城市的房价都在跌。大家基本上达成了一个共识:房地产作为一个行业,它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了。就像当年菲戈领衔的葡萄牙足球队,已成昨日辉煌。但是同时,大家又达成了另外一个共识:行业整体没机会,但是北、上、广、深有机会。为什么唯独认为北、上、广、深有机会呢?他们会给你打这么一个比方:不同城市的房子就好比是市场里的公司和股票,就算是在熊市中,依然有好公司,依然有牛股可以上涨,那么北、上、广、深就好比是这些牛股,这些好公司,它们可以逆整个潮流而上,当一条逆流而上的大马哈鱼。听起来好像确实生动而又令人兴奋,可是证据在哪里?当你追问他们之后,他们会接着讲这样一个逻辑:决定房价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口的净流入和净流出。虽然中国人口的增速在变缓,但是,假如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地区,它的人口一直在往上增长,如果人们一直往北、上、广、深迁移,那么这些地区的房价也将继续上涨。如此高论征服了大多数人,有观点,有判断,有逻辑,似乎已经是无懈可击了,但是,真相却只有一个。

日本曾经的经历,非常值得我们今天借鉴。从战后的1945年开始,东京都地区大概有300多万人口。2000年,这个地区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200万,直到今天东京圈的人口都在持续流入。可是在人口流入的背景之下,日本房价遭遇了暴跌。1990—1995年,日本东京都地区的平均土地价格近乎腰斩,从140万日元/平方米跌至60万日元/平方米。地价下跌的连锁反应使得房价也大幅下跌,直到今天,人们面对曾经的高点也只能望洋兴叹。

为什么日本人都往东京涌,人口一直在增长,但是房价却下跌了呢?

其实问题的核心并不是人口,而是收入。来自日本统计省总务局的数据,1990年日本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是44万日元,这在当时达到了一个很多年以来都不曾企及的高峰。但是时间来到2005年,这个数据竟然原地踏步,还是44万日元的可支配收入。到了2012年,他们竟然开了历史的倒车,家庭可支配收入降到了42万日元。事情的真相就是,日本家庭的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带来了楼市的崩溃和产业的萧条。

打通所有环节,真相自然明了。这就是为什么作为管理层和政策决策者,总理最关心居民收入的原因。既然收入如此之重要,那么,它怎么才能提高呢?四

收入应该怎么提高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工资是什么?它其实是一家企业的一笔支出,所以工资其实又来源于企业利润。当经济红火、企业赚钱时,你拿到的绩效和奖金一定会增加,你的收入就会上升。对于决策管理者来讲,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把经济搞活,让企业有钱赚,那时你的收入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具体解决提高收入这个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从需求入手。例如,1929年大萧条,资本家倒牛奶,就是因为产品过剩,卖不出去。这是由于人们的收入已经停止了增长,但是工厂的产能还在扩大造成的。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当时一个叫凯恩斯的英国才子就横空出世了,他奏上一折:大家没钱不买没关系,政府出钱买啊,拿出财政资金,去市场上有啥买啥,还怕没需求?当时决策者一听,觉得这小子真聪明,于是拿出财政资金大手笔花钱刺激需求,果然就把经济救过来了。可是要知道,财政是会赤字的啊,寅吃卯粮把财政资金花完了,产品再卖给谁呢?

这时候,又有聪明人凑上来说,钱怎么会花完呢?花完了印呀!这样,解决经济问题不就一劳永逸了吗?于是,需求派这一条路,走到最后就是量化宽松,就是印钞票开着直升机撒钱。但这是一条不归路。

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条路,是从供给入手。近段时间以来从新闻里常常听到一个财经热词——供给侧改革,管理层准备用改善供给的方式,让中国经济焕发新的活力。那么,供给侧改革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举一个手机的例子。当年诺基亚手机的“大秦帝国”版图,可比今天苹果、三星、小米的三分天下要恢宏得多。诺基亚就是研究需求,花了很多的钱去搞调研,它试图摸透每个消费者心里的小九九,然后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手机款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但是,苹果就完全相反,乔布斯本人的高冷气质和人格魅力,完全灌注进苹果的品牌之中:高高在上,才不去迎合市场喜欢什么!苹果的产品透露出这样的潜台词:你们都得听我的,大众的审美是有问题的,我来教你们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好的,你不用管那么多,我生产出来你买去用就好了。乔布斯没有做过任何调研,也没有遵循传统商学院教的波特五力和需求分析,他是完全凭空创造出了一个让人惊喜的产品。苹果就是供给派,今天,它通过创造需求,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成为当今世界市值最大的公司。还记得开篇“说文解字”中提到的“创”字的含义吗?苹果就是一个鲜活的典型案例。

虽然政策制定者不会为你创造一个产品,但是政策制定者可以鼓励企业来创造产品。从大众创业创新、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双引擎驱动,到降准、降息、减税,李克强总理的整个思路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通过改善供给来创造新的需求。以上,就是一整套通过创新拉动经济增长的克强创新经济学。

最后,从李总理的经济模型中,我们还能读出一点提高个人收入的启示:普通人满足需求,卓越者创造需求,That'sall(仅此而已)!新大航海时代,中国经济驶向何处2015年年初,瑞士央行宣布废除实行了三年多的1.2瑞郎对1欧元的最高汇率,恢复浮动汇率。与此同时,欧洲央行宣布实施月度购债计划,历史性地推出了欧洲版的量化宽松政策。于是,一个新时代的序曲已经奏响。在这个经济疲软、全球争相放水的“新大航海时代”,中国经济这艘巨大的诺亚方舟究竟将开往何处?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能否帮助中国找到下一块经济的新大陆?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第一站,卫星定位帮我们锁定瑞士小镇达沃斯。在这里,你可以滑着雪唱着歌,大口呼吸而根本不用担心PM2.5。雪山、温泉,风景如画,达沃斯似乎是一个上天眷顾的幸运儿。可是同样美丽动人的爱琴海和它身后浪漫的神话故事,却一不小心变成了资本市场的恐怖故事。为什么同样是颜值担当的两个旅行圣地,一个成了全球智力风暴的中心,而另一个,却成了欧债危机的风暴之眼呢?

瑞士的秘密,其实不是雪山和少女,而是产业升级。达沃斯优美的环境,让这里一度成为治疗肺部疾病的疗养胜地。后来因为发明和推广了盘尼西林,也就是青霉素,达沃斯实现了产业升级,从肺部,上升到了脑部,成为全球经济的智力风暴中心。这个秘密逐渐被人知晓。在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面向中国和全球的企业家,分享了瑞士成功学。我们中国的未来,不能靠大水漫灌,“面多了加水”——放货币,同样要依靠产业升级。

除了产业升级,瑞士的秘密还有一个关键,即金融的稳定。2015年1月15日,瑞郎宣布脱钩欧元。作为弹丸之地的瑞士,为什么敢于做出这样大胆的举动,擅自脱离组织而自由活动?它的自信和底气到底是哪来的呢?百年来,瑞士一直有资金的自由港和安全港的说法,这种信任,建立在瑞郎牢不可破的价值之上。在2000年欧元成立前,瑞士就立法规定,每1瑞郎的发行,背后必须要有40%的黄金支撑它的价值。后来这项法律虽然被废除,但是瑞郎仍然长期维持了20%的黄金支持。从不注水、良心货币,这是瑞郎鲜明的个性签名,甚至想要知道黄金是涨是跌,去看看瑞郎就知道了。所以,脱钩疲软的欧元,摆脱“猪队友”的拖累,是瑞士法郎大胆却又无奈的选择。货币维持强势,可能会少卖几块高档腕表,但却能维持易碎却无比宝贵的信心。

距离瑞郎脱欧时隔仅仅七天,我们要告别达沃斯再次起飞,前往另一座城市——德国的法兰克福。这里是欧洲央行总部所在地。

2015年1月22日,欧洲央行行长——“超级马里奥”,历史性地拧开了欧元的水管,向全世界宣布,每月购债600亿欧元。话音落地,意味着总量超过1万亿欧元的欧洲版量化宽松(QE)正式推出。这意味着年迈的欧洲老人面对通缩和衰退的恶魔,面对自己逐渐衰微的经济脉搏,终于鼓足勇气,将带有吗啡的针头扎入了自己的体内。一时间欧元汇率直线跳水,美元大涨,黄金大涨。一场轰轰烈烈的欧洲资产大逃亡,开始从欧洲向美国,从欧洲向中国,直到向全球蔓延。

这注定是一个新时代的序曲。全球疲软的经济,最终导致了货币政策大坝的决堤,泛滥的货币洪水滔天而至,中国经济这艘巨大的诺亚方舟,也必须思考,我们将驶向何处?二

就像当年的大航海时代一样,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导致贸易的阻断。交易中断,经济停滞,欧洲内部遭遇了经济引擎哑火,半路抛锚,所以它必须孤注一掷寻求新的突围。于是欧洲的舰队纷纷合并,它们像鸡蛋一样,选择从内部打破自己,成为新的生命。当它们开始出发,向未知的外部世界驶去的时候,一个全球经济的新盛世——大航海时代到来了。

今天,中国的经济也遇到了当年大航海时代之前类似欧洲的困境。拉动经济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如果说这是一个三核心的CPU(中央处理器),那么里面的两颗核心已经过热了,出于保护机制,它们遭遇了“降频”,导致性能直线下降。其中,连年密集的投资,导致了产能过剩、空气污染和呆账坏账。显然,这是一剂副作用很多的药,必须首先减少摄入。

而出口这一颗核心,曾经动力十足。我们潇洒地走过了“WTO(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我们向贸易伙伴大量输出质优价廉的商品,我们足足赚了十年,全靠出口。可是今天,“WTO概念”已经过时了,就像一个人气冷清的微信群,除了小广告,很少有人冒泡。而以美国为“群主”,人家又建了两个新的“微信群”,一个叫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一个叫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群主”使劲“发红包”,就是不加我们,不带我们玩。基于此,我们的出口,在全球贸易的新秩序中遭遇了严重挑战。

我们只有组建自己的“微信群”。借鉴当年大航海时代的经验,机遇只存在于外部世界,当内部增长已经停滞时,就必须选择向外部世界拓展。就像探险总需要一张地图一样,21世纪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战略构想之一——“一带一路”面世了,这就是一张新大航海时代的寻宝地图。“一带”说的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说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张战略地图,陆地上横跨亚欧,海路从我国东部出发,穿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穿过红海,挤过狭窄的苏伊士运河,最终抵达威尼斯。

当你把它画出来,能看到“一带一路”构成了一个非常精美的大圆圈,这些囊括其中的大陆和经济体,就是一块亟待开垦的处女地。对于我们遇到瓶颈的中国经济来说,这就是一块蕴含无限生机和潜力的“新大陆”。我们强大的制造业和产品输出,即将与“一带一路”上繁荣肥沃的土地相对接,一幅千帆竞发的画面,似乎已经在隐隐显现了。可是,万事俱备,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亟待解决。三

要致富先修路,“一带一路”既是一张地图,又是一条贸易商路。我们若想完成产品和资本的输出,找到下一个十年的巨大机会,首先要完成商路的铺设。

在整个“一带一路”中有四个核心关键点:欧盟、俄罗斯、印度、中国。欧盟代表着最先进的产业和工业技术,俄罗斯代表着广阔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印度代表着廉价的劳动力,中国则是全球世界工厂。当我们把这四个点,通过两条线把它们连接起来的时候,你会找到一个中心,但是很不巧,这个中心在喜马拉雅山附近,这里不可能形成一个经济和产业的中心。所以这个地理中心,一定会往一个经济中心迁移,很显然这个中心就是中国。

围绕着中国这个中心,用什么东西把这些线条连接起来呢?答案是高铁技术。未来十年间,至少有超过8万亿美元以上的资金需求,用来进行高铁、公路等基础设施投资。如此巨大的资金量,势必需要一家金融机构的支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了历史舞台。“一带一路”+“亚投行”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战略构想,这个更大的“圈”,有可能解决困扰我们多时的资本过剩和产能过剩的慢性病。“WTO十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大量的美元流入,兑换成天量的人民币开始流通。当钱越来越多时,它就会寻找各种投资机会:这些资本进入楼市,推升房价泡沫;进入股市,酝酿股市的风险和危机;进入实体经济,它就造成了产业的过度投资,最后变成根本无法消化的煤炭产能,钢铁产能和三、四线城市一座一座的房地产空城。这些资本只能在中国经济体内循环,它左冲右突,就像一只被困在玻璃杯里的青蛙,前途一片光明,但就是跳不出去。

有了“一带一路”这一“朋友圈”,我们可以把自己消化不掉的优质产品卖给别的小伙伴。而借助“亚投行”,我们具备了更加恢宏的战略可能:从输出产品,到输出资本和货币。在21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一个突出的背景就是经济不振导致全球放水,主流经济体的货币都在丧失最宝贵的信用。借助这个陆海相连、高铁四通八达的“朋友圈”,大家可以接受人民币的贷款,搞投资,做生意,贸易结算使用着人民币的便利服务,那么人民币就可以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国际货币。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新大航海时代,大家都在问,世界的未来会好吗?中国经济究竟会走向何处?其实一切的答案都写在了来时的路上,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这就意味着,只要这两个因素依然存在,并且能不断继续强化,那么中国经济的未来就依然充满希望。幸运的是,我们在这个日渐壮大的“朋友圈”构想中,又再次清晰地看到了那两条我们曾经走过的来时的路。三分钟读懂中国经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宣告“7”时代的到来,步入了一段为期数年的L形筑底阶段。为什么经济在不断减速?我们后备厢里有什么秘密武器?当遇到上坡、大雨和轮胎低压,中国经济这台跑车,它的未来会好吗?

中国经济就像一台跑车,GDP就相当于是车速,过去它一直很快,轻松开到120千米/小时,现在产业结构调整,全球经济不振,即使跑车也只能开到70千米/小时。

放眼望去,路上几乎所有的车都慢了,美国、欧盟、日本,如果大家都慢了,那就不是车不行,而是因为我们都遇到了坡。这个坡就是全球经济的需求在放缓,这是由经济周期和全球的人口结构所导致的。

和多数汽车一样,中国经济是两轮前驱,前面两个轮子动力最足,一个叫房地产投资,一个叫基础设施投资,它们被统称为投资拉动。在过去,中国经济最红火的时候,订单供不应求,商品产销两旺。因为需求持续火爆,所以企业会不断投资,去开工、设厂、扩大生产,甚至不断地修路、造桥、盖房子。就像一款曾经火爆的游戏——星际争霸,你发展得好,积累了一定的富裕资本和资源,自然而然就会去开疆拓土,拓展分基地。可是当扩张逐渐饱和,投资已经不能够支持我们继续维持高速增长时,中国经济的两个输出主要动力的前轮,就明显慢了下来。于是,我们就要想办法输出我们的资本和产品。推动“一带一路”,设立“亚投行”,其实就是把我们雄厚的资本实力和投资能力引向欧亚大陆经济带,这本质上是一个创造需求的过程。

中国经济这台跑车的后两个轮子,一个叫消费,一个叫出口。前面两个轮子不干活,后面两个轮子就“压力山大”。

出口,是中国经济这台跑车一个重要的轮子。在“WTO十年”,它持续输出了强劲的动力,拉动经济的增长。破除贸易壁垒,就好比节假日的高速公路免收过路费,所以一路畅通,中国制造就可以用低毛利的成本价,薄利多销,在国际市场杀出一条血路,省下的费用都装进口袋变成了利润。然而长途奔袭,岁月蹉跎,轮子会磨损,青年会老去。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年轻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中国经济遭遇了“刘易斯拐点”的困扰。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工人工资不断提高,就意味着企业的利润在不断下降。更加艰巨的考验还在后面。经历了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后,WTO已经变成了一个人气冷清的“微信群”。欧美购买力的下降,让中国的外贸企业更加雪上加霜。在如今的全球经济形势之下,想依靠出口这个轮子拉动中国经济的车速,无异于跳“一个人的华尔兹”。

最后还剩一个轮子,消费。这是中国经济这台跑车唯一还能保持两位数转速的轮子。可是,连它的增长速度也开始减速变慢。中国大妈强大的购买力,按理说应该去领一个中国经济最佳贡献奖的,可她们最近迷恋海淘和海外购,组团飞往日本,买空了日本商场的电饭煲,甚至马桶盖都不放过,购起物来像砍瓜切菜、抢收白菜。我们富裕的消费能力,反哺了全球的经济。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消费能力仍然有巨大潜力,只要中国制造的水准和标准继续提高,中产阶级消费升级带来的产品需求是确定无疑的,这个轮子的转速,肯定还能提高。

归纳下来,前方限速、遭遇爬坡、轮胎低压这些因素,让中国经济这台车的时速降到了70千米/小时。这个时候,大家普遍感到迷茫和焦虑,是时候打开这台车的后备厢了。那里放了两个武器:其中一个是货币政策,中国经济现在具备一次向央行场外求助的机会。

欧盟、美国和日本在遇到经济困境的时候,全部都使用了量化宽松印钞票的办法,这就是在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包。可是印钞票虽然是一剂解药,但更是一剂毒药,后患无穷。这些经济强国之所以铤而走险,是因为这些发达经济体的利率都降到了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确实已经无计可施了。但是对中国来讲,我们长期处于一个高息环境,所以降息空间很大,从2014年开始,央行连续降低利率,我们已经进入了长期的降息周期,未来中国的利率还会不断降低,央行还发明了“酸辣粉”(SLF,常备借贷便利)、“麻辣粉”(MLF,中期借贷便利)等“花式菜肴”来改善资金环境。这么一来,企业的财务费用如果能不断降低,成本下来了,即使收入并没有开疆拓土的增加,企业也有可能因为“节流”而更加赚钱。

后备厢里的另一个工具,叫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一般来讲有两种模式:一种叫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本来在百货商场卖,现在拿到网上卖;比如本来收费的东西,先免费给你用,然后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让你心悦诚服地付钱购买。这都叫模式创新,它们都可以带来赚钱机会。还有一种更关键的创新,叫技术革新。比如说,你的手机为什么会越来越小,速度却越来越快,甚至今天你的手表就是一台袖珍电脑。这得益于那个叫作晶体管的神奇小东西,它能够越做越小。英特尔已经把芯片的制作工艺从20纳米缩小到了10纳米,甚至几纳米。这就好比在一个空间无比狭小的房间,每个人都瘦身、精干,于是容量有限的房间里挤下了更多强壮有力的人,他们聚合在一起发挥了更大的力量。通过技术改进和升级,创造出从未有过的与众不同的高质量产品,那么中国经济将会告别物美价廉的时代,进入“物美价值”的时代,大家有钱,并且愿意花钱去购买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一旦我们完成产业升级,中国经济跑车重新上路,那么“打个飞的去北海道买一只马桶盖”,恐怕就只能成为一代人的浪漫回忆了。GDP破7怎么办2015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公布,这是统计局首次采取单季度核算办法,当季GDP增速为6.9%,为六年来最低。GDP破7,对个人生活和投资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究竟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GDP增速跌破7%?作为一个投资者,别人常说中国股市和中国经济压根没关系,让你别太认真。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本篇,笔者为你打通远古和当下,再送给你一个成功投资的制胜法宝。一

人人都知道GDP非常重要,可是它和一个普通公民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假如你不是小赌怡情,而是抱着认真严肃的态度在配置和打理你的个人资产,那么GDP又对你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这是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对国内生产总值采用单季度核算,这意味着每个季度都需要很努力,过去,把所有月份加在一起算的日子里,可以允许你一次两次的感冒发烧状态不好,因为它可以被其他月份的数据拉平,所以偶尔偷个懒是可以的。但是现在每个季度都要交作业,所以采用单季核算的GDP比过去要精确很多。

第二点,这次增速6.9%,为6年来首次跌破7的整数关。我们上一次跌破7要追溯到2009年第一季度,那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突发事件的色彩比较重。而这次更多的是我们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而且,以后我们长期都可能保持这样比较平稳的速度。

要想深入理解GDP,或者使用这个工具来做投资,我们先要知道它在衡量什么。假如中国经济是一家公司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GDP相当于这家公司的营业收入。不管你是卖手机还是上门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美甲捏脚,你出售的一切产品或提供的服务,都能够在GDP中得以体现。可是,营业收入虽然大而全,但对于投资来讲,决定一家公司市值能否增长的核心要素是企业利润,所以我们更加关心利润。利润只是营业收入中的一部分而已。一家公司营业收入狂飙突进,它完全可能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的,因为这中间有大量的费用和成本。有人戏言:《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其实应该叫“世界500大”。因为它排名先后次序的依据是营业收入而并非利润,所以你会看到,这500强并不是真正的股价500强、市值500强。光大是不行的,大未必强。而反过来,就算一家公司营业收入略有下降,或者平稳增长,只要能优化中间的成本,它甚至可以做到改善利润水平,利润才是核心。

如果想深入理解经济和市场的运行,在一开始就要建立对GDP的客观认识,这非常重要。很多人曾经质疑当年GDP的两位数高速增长,但是股市反而却连连下跌,于是他们说中国股市和经济增长完全没关系,所以“奉劝”你就别太认真,就当玩玩算了。

这种观点的流行,不仅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而且也是无知的表现。有多少人投资遭遇困境,被割韭菜,坏就坏在“别太认真”这四个字上。我们一定要认真,不仅要知道基础知识,还要知道背后的原理,你才有能力保卫自己的财富。

为什么在过去GDP两位数增长的年份,中国股市却反而下跌呢?因为GDP根本就不代表利润。做投资,我们关心的是企业利润,而GDP却仅反映营业收入。在过去,假如把中国经济比作一家公司,那么其营收是狂飙突进的,体现为GDP两位数增长,但是这家公司很可能并不是很赚钱。因为当年我们曾经历加息周期,屡屡抬高的利息让企业蒙受巨额财务费用的困扰;当年我们还遭遇“刘易斯拐点”之困,劳动力的成本不断上升,虽然我们在享受着便捷的“包邮”和“货到付款”,但是不断抬高的快递人力成本却是记在商家和企业的头上逃不掉的;在过去,我们也直面税收问题,在“拔鹅毛”和“听鹅叫”之间寻找平衡、改革和突破;此外,我们虽然贵为“国际工厂”,但铁矿石、原油等重要原材料的定价权,却并不在“工厂”自己的手里,我们被动接受着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压力。这些高开高走的费用,全部成为企业的成本,虽然它营业收入高增长、两位数增长,但是它的利润增长依然跑输GDP,这就叫“增收不增利”。假如最终利润上不去,那么它的股价下跌,就太正常不过了。大家跟GDP较劲,其实是板子打错了地方。

中国市场和投资者已经被“别太认真”这四个字忽悠得太久了,如果不想当一棵韭菜,不想被冰雹砸到脑袋,那么了解节气和时令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常识非常重要。二

GDP破7,增速降到6.9%,这就像商场里的促销打折,699元和700元并无本质差别,更多的只是心理上的影响。但是,假如一个经济体的潜在增长率下滑,那么,它就不是一个促销699元的问题,而可能变成了清仓大甩卖。当年日本经济遭遇“失落的二十年”,就是因为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滑,经济实力出了问题,最后经济倒退,居民收入下滑。借鉴别人的历史,我们是否会遇到类似的困难?到底怎么把潜在的增长率挖出来,把真正的经济实力提起来呢?

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台跑车,那减速的首要原因是坡变陡了。这个“坡”,在专业上,叫作经济周期,它会呈现出像潮汐一样的周期性规律,从图表上看,它就像波浪一样起起伏伏。当经济周期进入下行通道,对我们来讲,就相当于减速爬坡,会非常吃力。那么,这个“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有经济的周期性规律呢?

首先,周期性规律自古有之。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的经济兴衰,基本上完全由农作物的收成所决定,农作物的收成又极大地依赖于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有一种解释认为,这种气候变化是由太阳黑子造成的。太阳黑子爆发以十年为一个周期,它会影响到气候变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农业又是那个时代主要的经济形式,所以经济周期就这么“天然”地形成了。古代的经济自给自足,非常稳定,它受外界影响的周期性特征非常长,不易觉察。

现在,人们发现,经济周期明显缩短,过去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现在逐渐变成了十年一遇,甚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大家变成了五年一大病、三年一小病、月月犯毛病。现代经济之所以呈现加速变化的周期规律,专业上有个说法,认为是“债务周期”决定的。就是说,当经济年景好、一片欣欣向荣之时,金融机构倾向于多放贷款,鼓励企业加大产品的生产,而同时,银行也加大了对个人的授信,鼓励人们提前消费、透支消费、过度消费。当这两股力量像麻绳一样互相交织在一起、彼此刺激的时候,经济就会扶摇直上,一直到人们的收入无法保持增长、难以支付沉重的账单,最后就像巨轮撞击冰山的瞬间,所有的狂欢被打破而变成了恐慌,于是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反应开始出现,从个人波及企业,从企业连累到银行,甚至像病毒传染一样,感染整个金融体系,直到经济危机山呼海啸一样到来。这个时候,经济开始由盛转衰,整个经济体上至银行压缩放贷;中至企业破产兼并,债务重组;下到个人减少开支,偿清债务。这就进入了经济的下行周期,也就是上文所提及的,那个需要减速慢行、痛苦攀爬的“坡”。

遭遇经济下行周期,爬坡减速,路况不好,这是我们必须无奈面对,却又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但从我们自身经济调整的角度,并不是无计可施。

车子跑不快,有自身的问题——我们经济发展的几个车轮不一样大。这台车的前两个轮子叫作投资,它是主动力驱动,其中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基建投资,这两个轮子漏气漏得厉害。后面两个轮子,一个消费,一个出口。出口这个轮子也一直在漏气,只有消费在苦苦支撑。所以你设想一下,一台只有一个轮子特别大、剩下三个轮子不仅漏气而且还大小不一的车,肯定开不快。

修车的第一步怎么办?先矫正平衡,首先考虑的是两个前轮。做大前轮,是不是意味着又要重新盖房子,搞“铁公鸡”项目,修路造大桥呢?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个重要的说法,提到要增加公共产品,把它作为双引擎之一。那什么是公共产品?比如医院、学校、中西部的铁路公路,还有棚户区,这些东西都是投资品,它们能拉动经济,而且还创造社会价值,用这些新的投资品把过去的两个老的轮子带来过剩产能的房子和“铁公鸡”们替换下来。解决了前轮,还剩一个漏气的后轮——出口。大家常看新闻会发现,一段时间以来,领导人频频专机出访,“推销”中国制造的新爆款——核电还有高铁,每次都能斩获百亿欧元以上的贸易大单,我们跟法国、跟其他欧洲国家做生意,我们还在“一带一路”的“朋友圈”里发单子。这些高端制造产品,今天用来代替曾经的皮鞋、汗衫、打火机,把老的出口的轮子给换下来。当四个轮子的问题解决好,平衡了之后,还有一个黑科技、一个秘密武器就可以闪亮登场了。

这个秘密武器,就是车子的悬挂系统,降低整车底盘,让车子更低、更加贴地,那么一旦进入平路,它就能获得极其优异的加速效果。这个悬挂系统对中国经济来讲,其实就是利率。把利率降低,那么经济的阻力就像底盘更低的汽车一样,会变得更小。如此,GDP增速自然也就会像车速那样加速效果显著。从国际上看,美国联邦基准利率,包括像欧盟、日本,都执行接近于零的利率水平。如果做一个简单的参照,2015年中期中国的银行间拆借利率,大概在2%左右,这就意味着还有两个点的空间,也意味着中国经济这台车还有潜力,说明企业还有进一步压低成本、改善利润的空间。三

GDP破7,对于个人来讲,这是一个699效应,更多的是心理作用;对于企业来讲,时间紧迫,必须赶紧换轮胎,转型!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讲,我们要不要关心GDP?它有什么用?到底能不能指导我们的投资实践呢?

GDP是个很好的工具。举例来说,人人都跟你讲,别人贪婪的时候你要恐惧呀。可是,贪婪和恐惧怎么量化呢?贪婪和恐惧长什么样呢?它是颜值高还是颜值低,这事由谁说了算?假如一件事情无法量化,它就只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而无法成为指导实践的公式。

关于贪婪和恐惧的问题,其实答案还是巴菲特回答的。巴菲特说,你在分辨市场是否过热的时候,要看股市总市值与GDP的比例。举例来说,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股市一塌糊涂。当年最热的时候,美国股市的总市值是美国总GDP的183%,将近两倍了。再往后看,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引爆的次贷危机,导致楼市、股市遭遇大幅下跌。当时在泡沫高点,股市的市值跟美国经济GDP的比重达到了134%。反观中国,2007年上证指数为6124点那一天,我们的A股总市值是28万亿,而可比同期中国GDP是21万亿,这个比值达到136.6%,也大幅超过100%。再看2015年上证指数为5178点,当天的A股总市值是77万亿,同期可比2014年GDP是63万亿,我们的股市市值已经是经济的120%以上了,这是明显的泡沫!所以,经济规律是没有国界的,当股市市值与GDP的比重超过100%,泡沫就出现了。当市值与GDP的比重,达到两倍的水平,那就是严重的泡沫。当股市市值差不多是经济的一半,低于50%的比例时,那市场就已经被过度悲观的情绪笼罩了,这就是我们从数据中得到的结论。

结论虽然令人欣喜,不过我们还要进一步去推论,为什么二者之间会呈现这种规律?我们还要问一问,这会不会是一个偶然的巧合?

股市总市值跟GDP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股市市值是什么。从长期来看,股市的市值来自于所有的这些企业创造的财富和价值,通俗来讲,股市的市值来自于这些企业利润的驱动。只有企业利润做高、成长,那股市的市值才能够长期增长。然后我们进一步去思考,企业利润是什么?这恰恰是GDP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GDP中包括了企业利润。GDP和企业利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好比切蛋糕,无论怎么切,其中的一块不可能比蛋糕本身还大。或者打比方来讲,一个坐在火车上的旅客,他跑得再快,那也是火车在带着他跑,他是不可能超过火车头,去带着火车跑的。所以这就解释明白了,从长期来看,股市总市值的增速是不可能永远超过GDP的增速的。所以当股市总市值跟GDP之比大幅超过100%的时候,往往可能就是出现泡沫的征兆。而当股市总市值跟GDP之比低于50%,甚至更低,别人都恐惧的时候,很有可能,机会就正在酝酿之中,均值回归,是统计学上的一个重要规律,它在投资当中一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想看懂经济、做好投资,首先就是要掌握这些基本常识和原理,GDP其实是一个绝佳的工具,现在传到了你的手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你会成功。消费: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一

欢迎陪同中国经济一起长跑,我们给它戴个可穿戴设备,追踪一下健康状况的各种信号。

抬腕激活,第一个信号就发出警示:外汇占款大幅下滑。这个信号是什么意思呢?假如中国是一家工厂,专门生产衬衣。我们和“山姆大叔”做生意,价格实惠,质地优良,童叟无欺。于是,财源滚滚,美钞大增。可问题是绿票子花不出去,大家只认人民币。所以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去工厂的财务室,把这些绿票子换成红票子。于是财务室就会记上一笔,统计到外汇占款中。它能反映进出口外贸的冷暖。当然,热钱有时也会乔装打扮,躲过财务室的盘查,浑水摸鱼进出。总之,这个信号意味着资本的跨境流动,对长跑者来讲,它意味着水循环失调,出汗太多,只有外泄,没有回流,得补水了。

很快,我们又追踪到另一个重要信号:房地产2015年1—8月份投资额继续下降。房地产,一直是经济的主引擎,跑步者的大动脉。当投资开始降低,就意味着供血减少,流速变慢。企业不愿意拿地盖楼加大投资,因为全国房地产有大量的库存,卖不掉,相当于人血管堵塞,流速自然变慢,这是过去长期“三高”的结果。所以对房地产来讲,当务之急是清理库存,只有清理疏通了血管,血流才能通畅,才有可能再摄入营养(投资)。

此外,PMI(采购经理指数)、P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下降,这对于长跑者来讲,相当于实时天气预报,说明外界环境寒气逼人。就像冬天长跑,口鼻接触冷空气会造成不适,这股冷空气的主要来源都和国际大宗商品息息相关,如原油、铁矿石、铜等。这些东西争相角逐“跳水冠军”,反映出不仅中国经济,整个全球经济都遭遇严重的动力不足。

假如我们在远处观察,发现这个长跑者步幅在缩小,速度在变慢。我们或许觉得他要收工回家了。可是他并没有停下。也许我们都在跑步中遇到过这种困境,在某一时段疲劳难耐,到达极限,举步维艰,而在这一刻,为什么我们还能坚持跑下去?为了减肥?为了健康?还是为了微信运动刷排名?不管是什么,我们一定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动力。

那么,对于同样也在长跑的中国经济来讲,它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内在动力呢?二

其实过去这么多年,一直是由人口红利扮演这个动力的角色。人口红利源于几次婴儿潮,它带来大量的年轻劳动力供应。低廉的人工成本为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积累了原始利润,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时间。对经济发展来讲,人口红利就好像是跑步者拥有一个强大的心脏一样,因为年轻,所以保持高速还能有比较低的心率,这是多么棒的数据。但是就像人会变老一样,这个动力也会变弱。中国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正在不断降低。当人口红利不再,当印度、越南这些更加年轻的经济体朝我们迎面跑来,当你我都无奈老去,我们的动力究竟又会在哪里?

请注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分岔路口,我们要做选择题了。虽然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持续走低,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来看,人口总量不仅未减而且还在膨胀。只要有人,他总要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有人就有消费,就有交易和买卖,经济就能挖出动力。所以人口红利这头小象的样子,取决于你摸的是哪里。

这时,穿戴设备再次发出了提示音,在一片警示的数据中,它追踪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数据:全社会零售总额。这是一个为数不多的、2015年1—8月份还在保持稳健增长的数据。而且这并不是一时现象,本轮经济减速大概是从2012年开始的,可反观从2012年到2015年减速的三年来,消费的增长反而非常抢眼,不仅网络零售频频刷新历史纪录,而且整个社会消费一直都是以远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好一个感人的“阿甘”!原来这个调皮的家伙步伐变慢,还在坚持不懈,内在动力原来在这儿,他是跑去购物了。

说到这里,若隐若现,我们似乎看到了那条通往未来的路。消费,它在带我们穿过丛林和泥泞,跑向希望的未来。可是,这一切,又和你我有什么具体关系呢?如果是作为一个投资者,这个趋势和方向,能否给我们带来具体的机会呢?三

我们只有把望远镜切换成显微镜,才能找到真相。而有一个人领先我们28年,找到了答案。

那是波谲云诡的1987年。当美国人经历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股灾之后,有一个人透过厚厚的玻璃镜片也盯上了消费。他拿出了其1/4的财富,投资了一家消费类零售公司。当时华尔街所有的专业人士都认为这笔生意很愚蠢。因为这家公司当时的市盈率是15倍,这意味着要15年才能收回成本然后开始赚钱。这太贵了!但是这个人与众不同,他认为他在用雪佛兰的价钱买入一台奔驰,所以一点也不贵。这家公司叫可口可乐,这个人就是——巴菲特,通过可口可乐这笔投资,他获得了百亿美元以上的收益!

这样的公司有很多,如吉列刀片、麦当劳,以及后起之秀星巴克,甚至还有中国的茅台。这些东西背后都有一个相同的规律:它们是我们每天生活几乎都需要的快速消耗品。所以这些公司的产品总能卖出去。不仅我们每天需要,而且人口总量的增长还会加大长期需求,因此它绝对不存在像钢铁和房地产这样的过剩问题。

历史经验总能让我们如获至宝,恨不得马上就动手投资。但是,就像每一张破旧的藏宝图上面都有坑一样,大消费里面也有大坑。

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要论日常需要,每个人都离不开水,它也是个快消品,照理说它比可乐市场更广,不论老幼,人人刚需。还有牛奶,它比可乐更健康,从用途的角度,它不仅能当水喝当饭吃,甚至还能用来洗澡。但是为什么它们没有跑出可口可乐、麦当劳、星巴克那样的成绩,成就又一个巴菲特呢?

其实,投资消费品的第一个坑,恰恰就是过度竞争。上文提到的2015年1—8月消费数据,增长最快的是通信器材(35%),但是假如作为投资者的我们向它投资,一定没钱赚。因为手机这东西已经过度竞争,就像水、就像牛奶一样,到了大家标准化,买你买他没区别的时候,就是肉搏价格战,最后只有集体牺牲。所以你很有可能赚了眼球、赚了吆喝、赚了情怀,但是最后唯独没赚钱,这是由过度竞争的格局造成的。我们去看美国。美国的钢铁行业是赚钱的,为什么?因为只有三四家公司在做,物以稀为贵嘛!中国呢,我们得有几十家吧,还在竞争呢。再去看家电行业,20世纪90年代家电风风火火的时候,未必赚钱,但是现在,开始能赚点钱了,因为只剩下格力、美的了,竞争也没有那么疯狂了。

所以做投资,我们首先要思考,坑在哪里?世界上本来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也有了坑。正因为消费的趋势太过于明显、太确定,门槛又太低,它不像酷炫的人工智能,也不像土豪的房地产。想想为什么只有在消费行业你才能看到海底捞那样你学不来的服务,其实本质上这就是过度竞争的格局所致。如果我们在做严肃投资,那么首先要提防的就是过度竞争。因为过度竞争会蚕食利润,当这条路走的人太多,跑出来的就是坑,专陷跟风的模仿者和投资者。

于是我们就要想,这个坑靠什么来填平它?假如某个(某些)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