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7重庆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基础知识速记巧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3 10:18:57

点击下载

作者:李永新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版2017重庆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基础知识速记巧解

中公版2017重庆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基础知识速记巧解试读:

前言

事业单位考试,涉及内容广泛,知识繁多,很多考生很难在短暂的备考时间内取得突破。考生要想在考试大军中脱颖而出,还需要踢好考试冲刺前的“临门一脚”。基于此,我们为考生推出了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事业单位教材。本教材由中公师资倾心编写而成,是广大考生临阵磨枪的“磨刀石”,虽然只有“小身材”,却有“大容量”,方便考生随身携带,也可以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复习,帮助考生节约备考时间,快速识记知识要点。

考情导读指点

本书在每一部分设置了“内容导读”,此部分内容在总结事业单位考试规律和深入研究真题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每一个学科的考情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备考策略,指导考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复习范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考生复习起来更有针对性,为后续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直击核心要点

为了帮助考生消除复习阻力,提高备考效率,本书将知识点经过反复打磨,去粗取精,对常考内容和知识主干进行详细梳理,提取核心要点,以精炼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考生,方便考生迅速把握重点,加深记忆,夯实理论基础,进而节省更多备考时间。

突出重要考点

本书精心选取知识点,在重要知识点处标注了下划线,提醒考生这些知识点是特别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需要下功夫重点记忆。不仅如此,本书还对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成表格形式,使学习和记忆过程更轻松、更有效,考生对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和考查频率一目了然,可以准确把握考试内容,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核心考点上。中公教育教材编研团队2016年11月第一部分 政治

内容导读

本部分在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主要测查应试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其考点集中在党史和党的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及中共中央和重庆市委的相关会议精神等知识上。考试的难度并不大,考生只要对本部分基础知识充分理解并加以识记,就会事半功倍。

鉴于时事政治内容时效性较强,考生可微信扫描本书封底二维码,在“中公教育移动自习室”中及时查看更新的备考资料。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伟大胜利

1.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军警逮捕集会游行学生。随后,全国许多城市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撤销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的职务,并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到了重要作用。五四爱国运动,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到了推动作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统一的工人阶级的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并决定建立党的地方组织。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大会发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宣言,宣布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章程。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主要讨论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问题。大会接受共产国际关于实行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确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用这种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共产党保持住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标志着国共两党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北伐战争: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7月1日,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6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广州成立;9日,国民革命军的8个军约10万人,兵分三路,从广东正式出师北伐。

北伐军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打垮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主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

大革命运动失败:随着北伐军基本控制了南方局势,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反共面目公开地暴露出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指使暴徒袭击工人纠察队、收缴枪支,查封总工会,共产党员、革命群众被大量逮捕、屠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5日,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在广州实行反革命大屠杀。7月15日,汪精卫公开宣布与共产党决裂,提出了“宁可枉杀千人,不使一人漏网”的血腥口号,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屠杀,制造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至此,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也破裂了。

3.掀起土地革命风暴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在中国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宣布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八七”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率领部队到反动统治势力薄弱的井冈山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将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

1928年4月,朱德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的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发展了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形势。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在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有计划地进行了政权建设,建立各级临时政权机构——革命委员会。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确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制定了《土地法》和《劳动法》,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万多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与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震惊中外的长征胜利结束。

遵义会议:会议集中纠正了军事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中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负责军事指挥。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战争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军副总司令张学良,第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在多次力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屡被拒绝的情况下,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的爆发: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随即炮轰宛平县城及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史称“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战争的序幕。

洛川会议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在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日,为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首战告捷,史称“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日战争开始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它粉碎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胜利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5.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百团大战:为了粉碎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于1940年8月至12月,由彭德怀指挥,在华北战场发动了一次以破坏和袭击交通线及根据地内日军据点为重点的大规模地对日军的进攻。陆续参战部队达到100多个团20余万人进行战斗1800余次,消灭敌伪据点近3000个,歼灭日伪军4万多人。史称“百团大战”。“三三制”政权:为了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在抗日民主政权中,代表工人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小资产阶级的进步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名额,按这一原则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大生产运动:为了克服严重的物质生活困难,1942年年底,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各个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

6.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

整风运动: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中共中央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全党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4月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大会制定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正确纲领和策略;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党的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

7.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历时8年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最后胜利和侵略者的彻底失败宣告结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100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出由毛泽东任主席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二、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的斗争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没收官僚资本、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官僚资本垄断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没收官僚资本,把它改造成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之初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新解放区(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分期分批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抗美援朝:1950年,美国派兵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朝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共中央经过反复研究和慎重考虑,6月25日,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与此同时,党领导各族各界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1953年7月27日,在中朝人民的共同打击下,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过渡时期总路线: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渐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表明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实际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党的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大以后,党对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继续进行探索。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这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

整风运动:1957年4月,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的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全党开展了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在整风运动中,由于对极少数人的右派言论的认识的偏差,党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和判断,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分子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

总路线提出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社的规模越大,公有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出现了困难。

八届九中全会:1961年,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轨道。

3.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登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逐渐端正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三、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全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纠正了当时存在的“左”的和右的错误观点,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方针,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概括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全党继续前进的旗帜。大会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后,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本世纪头20年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进行了新的概括。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工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四、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

党的性质:中共十六大党章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作了全面准确的新概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概论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时代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中国革命社会条件的特殊性阶级条件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工人运动的发展理论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领导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前途民主,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结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4年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1954年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写入宪法。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是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是指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两翼。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党的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进行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理论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个方面,其中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心内容,也是最有理论创造性的一个方面。

3.社会主义矛盾理论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56年9月党的八大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社会矛盾。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根本不同。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绝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4.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毛泽东规定了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规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即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指出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

军事战略:毛泽东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

人民战争的正确战略战术原则:在战争全局上,坚持积极防御思想,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适时进行战略转移,并总结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提出了必须加强国防,建立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的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

5.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概括和总结了一系列重要的具有普遍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政策策略原则。主要包括: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既要善于斗争,又要善于妥协;不要四面出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6.党的建设理论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即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称之为“伟大的工程”。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全部内容。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产物,它的全部内容都是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和根本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本保证,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是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2.群众路线: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独立自主: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立足点

独立自主是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4.三者的关系(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它在这三个方面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括,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2)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它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是我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根本要求。(3)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坚持和遵守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党与党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

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

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三个有利于: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2.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的目的,也是检验我们是否真的搞社会主义的标准。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这个概念包括两层含义:

①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方面,改革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改革不同于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而是通过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逐步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保证人们和各社会集团的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改革是对原有僵化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不是细枝末节的调整和修补。社会主义改革虽然不是本来意义的政治革命,但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其实质和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必须坚持全局观念,克服本位主义和盲目性。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原则是我党一贯坚持的,但其包含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以僵化的观点来看待四项基本原则。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赋予了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涵。

5.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第三,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正式确定“科教兴国”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进步;其次,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最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做到以下四点: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发展道路;其次,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人口素质;再次,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最后,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这一重要思想,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重要观点。(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内涵:政治体制是在根本政治制度基础上的各种具体政治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总和,包括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管理形式、结构形式、选举制度、人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制度等。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首先,我国政治体制本身存在弊端;其次,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再次,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最后,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等。

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内容: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加强制度建设和执法监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科学认识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思想道德建设决定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性质,对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

9.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1)国防建设理论

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首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其次,要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在国家财力增加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最后,建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

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首先,重视国防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其次,以爱国主义为中心进行国防教育;最后,以学习国防知识和基础军事理论为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2)军队建设理论

建设一只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首先,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努力提升武器装备现代化、军事人才现代化、后勤保障现代化、编制体制现代化和军事理论现代化。

其次,加强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最后,加强军队的革命化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高度重视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保持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本色。

10.“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一个前提:“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五个基本点:

①中国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台湾、香港和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继续实行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保持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③特别行政区的地方政府享有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保留自己的军队;

④中央政府不干预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不向特别行政区派管理人员,特别行政区的领导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可以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

⑤外交权属于中央政府,特别行政区可以以中国的特别行政区的名义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关系。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是“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四、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第四章 中共中央及重庆市委会议精神一、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公报(要点)

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及《关于召开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

关键词1——全面从严治党

全会提出: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关键词2——领导核心

全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深入贯彻本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关键词3——党内政治生活

全会提出: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关键词4——党内监督

全会提出: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关键词5——纪律严明

全会提出: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6——党内民主

全会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7——反对腐败

全会提出:要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关键词8——高级干部

全会提出: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必须以身作则;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

关键词9——权力监督

全会提出: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10——群众路线

全会提出:全党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当好人民公仆。

关键词11——民主集中制

全会提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关键词12——选人用人

全会提出: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必须自觉防范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种种偏向。二、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公报(要点)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发展理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点)

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大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①坚持依法执政;②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③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④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⑤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⑥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⑦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点)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五、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公报(要点)

全会审议通过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全会强调,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全会强调,要进一步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紧紧围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扩大内需,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创新驱动,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强节能减排,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突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持之以恒抓好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建立健全管用的体制机制。六、十八大报告(要点)“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加强社会建设“两个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七、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要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多次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他指出:(1)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2)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3)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4)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5)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6)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7)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8)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2.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要论述

2016年2月,党中央决定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各级党组织要履行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主体责任,坚持区分层次,突出问题导向,确保取得实际成效。“两学一做”,基础在学,首先要学好党章。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依据和总遵循,也是全体党员言行的总规矩和总遵循。

3.关于“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称为“三严三实”讲话。

4.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

2016年1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重庆深入港口、企业考察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提出了“四个扎实”的重要任务,即“扎实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做好深化改革工作、扎实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八、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九次全会会议精神(要点)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

加快实施重庆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成西部创新中心,为重庆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支撑。创新型经济结构基本形成,构建起知识密集、多点支撑的产业结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产学研协同高效,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幅提升,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批重点专业学科,聚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创新生态更加优化,激励创新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更加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创新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

加快实施重庆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是:坚持需求导向,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引领,坚持人才为先,坚持全面创新。

全会强调,加快实施重庆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重要的是用好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九、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七次全会会议精神(要点)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三五”时期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顺应发展大势、遵循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转换发展动力,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统筹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