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话你要跟我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3 17:01:51

点击下载

作者:赵捷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有话你要跟我说

孩子,有话你要跟我说试读:

第一章 赢得孩子信任,孩子才会把话说出来

孩子最喜欢做什么?和他一起做

家教现场晓晓小的时候是个可爱的小姑娘,但是她的性格却像个男孩,男孩爱玩的东西她都爱玩。7岁的时候她曾经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爬树,差点摔下来,除了爱玩陀螺、滑板车等之外,她还有个特别大的爱好,就是爱玩捏泥。但是没有几个小朋友愿意和她一起玩,因为孩子玩捏泥容易弄脏衣服而被大多数妈妈禁止,还好,晓晓爸爸的想法不一样,他不仅不禁止,还经常陪着孩子一起玩捏泥,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喜欢玩什么,爸爸就陪你一起玩。”只要有时间,晓晓就和爸爸从广场的树底下挖来很多土,加上水,和成泥。一会儿稀了,一会儿稠了,爸爸就在旁边指导。因为泥的原因,刚开始捏出来的东西没过一会儿工夫就裂开了,晓晓很伤心,爸爸安慰好女儿后,就回家查找资料,查到哪里有适合玩捏泥用的泥,到了周末,爸爸就开车带着晓晓去郊区找这种泥。有了这些好质量的泥,晓晓的“捏泥世界”就变得更丰富多彩了。爸爸发现,晓晓好像有捏泥的天赋似的,玩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晓晓捏的东西有模有样了,后来爸爸还带着晓晓看了好多这方面的书,每次晓晓都特别感兴趣。转眼间,晓晓慢慢长大了,但是她对这方面的兴趣却丝毫没有减少,后来她参加了全国青少年陶艺大赛,并获得了一等奖。每当她看到奖杯的时候,晓晓都会自豪地说:“非常感谢爸爸,是他在这方面一直陪着我从什么都不会到现在获奖,感谢他陪我做我喜欢的事情。”好妈妈分析

很多父母经常喜欢给孩子安排好除了学习以外的一切课余生活,而这些课余时间做的事情并不一定是孩子喜欢做的。当孩子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却经常被家长以各种理由禁止,最后,好多孩子的兴趣被扼杀在了摇篮里。案例中,晓晓的爸爸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当捏泥被很多妈妈禁止的时候,晓晓的爸爸却支持并陪着孩子一起做,原因就是因为孩子喜欢,正是有了爸爸在这方面的支持甚至陪着她一起做,晓晓后来在陶艺方面才会获得这么好的成绩。

父母也知道要尽量多陪伴孩子,但是这种陪伴不是父母站在旁边袖手旁观,更不是陪着孩子做父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而是要陪孩子做一些孩子自己喜欢的事。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父母要多听孩子的心声,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肯定,这样亲子间的相处才会变得融洽、和谐,孩子也会更听话,会用心体谅父母的辛劳。父母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使教育很自然地融入陪伴中,不强行灌输。比如,孩子大一点以后,父母常常陪孩子去看孩子喜欢的电影,如果有不懂的地方,父母可以适当地解释和评述,电影讲述的道理会给孩子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比父母直接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好爸妈支招

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父母有差异,孩子经常执着地去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那么做父母的该怎么办呢?是支持还是反对?最好的做法是不仅要支持,还要陪孩子一起做孩子喜欢的事,那么父母怎样做效果才好呢?

1.父母平时要捕捉孩子的每一点快乐

当孩子看动画片哈哈大笑时,当孩子玩游戏累得满头大汗时,当孩子聚精会神地画画时,不要严厉地打断孩子“赶快去做作业”,而要静静地陪孩子玩一会儿,和他们一起欢笑。在这一会儿,父母要忘掉孩子的成绩、学业、功课和其他东西,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时时刻刻都是关注自己、支持自己的。这使孩子在做别的事情的时候也会显得很自信,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就在自己的身后。当以后父母再向孩子提出要求时,孩子也会很乐意地接受。

2.父母要珍惜孩子的每一次请求

当孩子发出“陪陪我”的请求时,父母要尽量满足孩子,暂时放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地陪着孩子一起做他想要做的事情。在这个时候,父母别试图把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钟都变成教育,而应该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一边学习,一边观察,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做人做事。

总之,父母不要忽略孩子的喜好,当孩子喜欢做一件事的时候,父母如果有时间,就陪着孩子一起做,用父母的爱让孩子的灵感之花开得更绚丽!

抓大放小,不要事事都管

家教现场蕾蕾14岁了,最近受到电视剧和同学的影响,自己特别注意打扮了,但是这种打扮在妈妈看来却显得那么另类:黄头发、满是破洞的裤子等,最重要的是妈妈见蕾蕾最近经常和一些社会上的小青年来往,妈妈开始有点担心了。一次吃完晚饭后,妈妈和蕾蕾认真地谈起来。妈妈说:“妈妈知道你现在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审美观,所以你留这样的头发、穿成这样,虽然我并不喜欢,但是我还是尊重你自己的选择。妈妈当年也和你一样,喜欢自己涂涂指甲什么的,因为我觉得那样很美。后来有几个辍学的同学还经常找我玩,我们一起去城里瞎逛,但是我当时毕竟还在读书,我的成绩也因此下降了不少。后来在老师的劝说下,我及时和他们断了联系,最后在关键时刻冲刺考上了大学。”习惯了妈妈天天唠叨的蕾蕾吃了一惊,没想到妈妈现在变得这么温柔而且通情达理了,于是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了,我以后不会和那些人一起瞎混了,但是我还是觉得我这个牛仔裤挺好看的,电视里面都这么穿呢。”“行,你觉得这么穿着舒服,妈妈不反对,这些事情你自己做决定。”母女俩开心地笑了。后来经过努力,蕾蕾顺利考上了重点高中。好妈妈分析

父母经常会同时面临孩子的许多问题:写作业字迹潦草、爱化妆、丢三落四,等等,有些父母喜欢遇到任何事情就对孩子来一顿批评数落,最后孩子听得多了,父母的什么批评建议反而都听不进去了。如果父母换一种方式,对孩子的事情不要事事都管,抓大放小,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比如,案例中的妈妈,如果她像其他父母一样先对孩子的头发训斥一顿,接着再对衣服批评一通,最后针对交友问题再数落一番,估计蕾蕾会很难再听得进去妈妈的话。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大多都比较叛逆,而且主张个性自由。他们眼中所谓的美,很多是家长不能接受的。在对待一些事情上,家长认为不合适的,孩子偏偏认为应该这样做,如果父母去阻止,孩子就会故意与父母对着干,并且喊着自由的口号:我有自己喜欢的权利,你越不让我做,我偏要做。面对这样的问题,父母顿时觉得手足无措。其实,纠正孩子的错误要善于抓大放小,先拣大的关键性的问题去解决,一些无关紧要的行为不妨先放一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孩子自然会有正确的认识。父母一次性啰啰唆唆给孩子提出一大堆问题,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不仅打击自信心,而且容易制造负面情绪。好爸妈支招

在遇到孩子出现问题时,如果与孩子计较太多,家长整天都会有生不完的气,孩子也会有受不完的委屈。所以,教育孩子最好的办法是抓大放小,关注最重要的事情,父母不妨尝试一下下面的方法。

1.家长要适时放手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言行所带来的后果。比如,孩子天天赖床,父母最好不要当“闹钟”,也不要天天去批评孩子太懒,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因为迟到而受到的老师的批评。孩子迟到几次后,就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

2.家长要真正做到抓大放小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大人操心,但有些事情是无关紧要的,随着长大,会自然改变。因此,家长不要对孩子盯得那么紧,要把精力放在孩子成长中的那些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父母说得越多,孩子真正听进去的话就越少,父母的威信也就越低。科学的方式是:可说可不说的,就不说;同时有好几件事要说的,就挑一件最重要的说,其他的事情等这件事了结后再说;复杂的事情要分步骤说,先从孩子最容易做到的步骤说,完成这一步,再说下一步。

总之,父母教育孩子要抓大放小,只要大方向对了,路走正了,做人没问题了,那就好了。不必计较孩子的小毛病,尽量多给他讲道理,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他,孩子自然就进步了。

关注孩子的压力,帮他们及时化解

家教现场陈亚楠的成绩在班里不错,特别是英语,作为英语课代表的她对自己的英语也充满了自信。两年一次的全国英语竞赛马上就要到了,陈亚楠也早早地就开始自己先着手准备竞赛,她以为自己会被老师选中去参加竞赛考试,因此提前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父母,父母也为女儿能有机会参加这种全国性质的竞赛而感到高兴。但是,令陈亚楠没有想到的是,班主任和英语老师经过综合考虑,没有选她参赛,这一下子让陈亚楠感觉天空都是灰色的了。星期天,被抽选的同学都去参加考试了,陈亚楠却躲在屋里哭泣,埋怨老师偏心,觉得自己在父母面前丢面子了,甚至不想再去上学。爸爸知道当天是参加竞赛的日期,看女儿躲在屋里,知道她心情不好,于是拿着画架,带女儿去郊外写生,那是女儿最爱做的事情。这样玩了一天后,陈亚楠的心里觉得舒畅多了。好妈妈分析

在成年人看来,孩子的童年似乎是一段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但其实孩子也会经受各种压力。比如,考试、交友等可能有时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孩子压力过大、心情郁闷时,父母可以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像陈亚楠的父母那样,孩子转移了注意力,心理压力自然就会得到缓解,父母也可以带着孩子锻炼身体,让孩子找朋友倾诉等,这些方式也能够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帮助孩子快速走出消极的情绪。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谁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经受大大小小的挫折。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就害怕,遭受挫折就退缩,那么孩子时刻都会受到心理压力的煎熬,遇到挫折就会承受不了打击,惧怕困难,对其成长十分不利。所以,当孩子遇到了不如意之事,父母要让孩子看到这些挫折的有利一面,不要被困难吓倒,并且指导孩子把压力变为动力,激励孩子努力向上,这样既能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又能使孩子进步。好爸妈支招

孩子因为缺乏人生经验,看问题不全面,很多时候会把不好的结果无限地夸大,从而使自己的心理压力陡增,作为父母,虽然无法使孩子免受压力,但是可以帮助孩子化解压力。

1.父母要倾听孩子的心声

父母要想帮助孩子克服压力,就要先关注孩子心理上有什么压力、压力是从哪里来的,所以,父母要抽出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专心地看着孩子,认真地听他说话。只有父母肯把心交给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给父母。这样,父母才能了解孩子心理压力的真实情况,才能够针对问题帮助他们。倾诉,也是一种很好的释放压力的方式。

2.父母要帮助孩子学会面对压力

孩子有时候因受到挫折,比如,考砸了、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孤立等,都会感到压抑、恐惧、不知所措。这时,父母应当开导孩子,让孩子明白人的一生必然会经历这些,要学会坦然接受。当孩子心情压抑时,带孩子去公园、陪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等等,这样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能让压力得到有效化解。

3.父母要给孩子设立合理目标

对孩子来说,很多的压力可能来源于父母的期望和目标。因此,父母在给孩子设定目标时,不要太高,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设立一个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目标,父母心态平和是孩子心情放松的关键。

4.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

父母小时候一定也曾经遇到过和孩子类似的情况,当时自己是怎样对待的,这些都可以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孩子分享。当孩子知道了父母原来也常常会面对压力和烦恼的时候,他们对父母所说的话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父母告诉子女自己是怎样应付压力的,实际上是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也就增强了孩子克服压力的勇气和信心。

总之,父母要以积极的态度化解孩子的压力,而不是置之不理,要让孩子知道,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或压力,父母都会在身边帮助支持自己。

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出发点是帮助而不是控制

家教现场吴桐最近特别郁闷,她发现自从自己上了初三,妈妈对自己可谓全方位控制:晚上十点之前必须睡觉、周末不能和朋友一起出去玩,连自己爱看的故事书都全部被封存起来……美其名曰一切都是为了迎接中考。还有一件最让吴桐接受不了的规定就是:放学了,不能和成绩差的同学一起走,也不能和男同学一起走。一次放学后,班上一个成绩差点的同学想找吴桐借一本参考资料,而这本书刚好被吴桐放在了家里,吴桐害怕把同学带到家里会受到妈妈的盘问和指责,于是便让这位同学在楼下等着,可是不巧,就在吴桐给同学书的时候,被买菜回来的妈妈发现了。回到家后,一顿审查性的工作就开始了:“这个同学是谁?他的成绩怎么样?你平时和他交往多吗……”问得吴桐终于崩溃了:“要不要我把他往上祖宗三代的背景都给你查清楚啊?你为什么要控制我和同学正常的交往?他是成绩不好,但是他也一直在努力,我为什么就不能和他交往了?”说完,吴桐的眼泪啪嗒啪嗒地流了下来。正在这时,爸爸下班回来了,弄清楚情况后,他赶紧把吴桐拉到房间,帮孩子擦干眼泪,轻轻地对她说:“今天的事情是妈妈做得不对,但是你也误会她了,她不是想控制你,她是想帮助你。”吴桐更疑惑了:“这怎么是帮助我呢?”“她是怕你学习分心嘛,她总觉得要是成绩不好的同学跟你交往,难免平时会问你作业什么的,这样不是很耽误你的时间吗?或者她害怕这些同学比较贪玩,会时不时地拽着你一起去玩。你看之前妈妈对你一直都没有这样吧。”吴桐听完爸爸的话,觉得好像是这样的,心里也就没那么郁闷了。“只是妈妈的方式不对,不能弄得就像天天监控你一样。你也要体谅妈妈,跟她解释清楚就好了。”爸爸也赶紧趁机让女儿释怀。后来妈妈也向吴桐道了歉,家里的气氛缓和了很多。好妈妈分析

不可否认,吴桐妈妈确实对女儿是一片关心,但是她的处理方式让吴桐觉得妈妈老想控制自己而难以接受。很多家长可能也遇到了上面类似的情况,比如,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和成绩好的孩子交朋友、对孩子和异性接触变得非常敏感,等等,虽然从父母的角度来说是真正地为了帮助孩子,但是通常会由于言行不当而被孩子误认为是父母想“控制”自己。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父母应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改变一下方式,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出发点是帮助自己,而不是控制自己。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复杂,需要自己处理问题的时候越来越多,在这个时候,他们是需要父母帮助的。但是孩子需要的帮助不是父母的教训和指责,更不是颐指气使,而是父母心平气和的建议和指导。如果父母在此时表现得过于强势,必然会引起孩子的戒心,让他们误认为父母只是想通过这样控制自己而已。这种帮助不仅对孩子没有用,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抗。好爸妈支招

每一个父母都想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孩子,但是往往因为方式不对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那么父母怎么做才比较好呢?

1.父母要多听少说

父母在倾听孩子说话时要肯花时间、有耐性,做个有修养的听众,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积极发现孩子真正的顾虑和想法,切忌不分青红皂白就指责孩子,这样再好的意见也不会被孩子接受,还会使他们将父母的善意理解为企图控制自己,而且孩子越大,是非观越强,很多道理点到即止,大部分的道理孩子都能觉悟到。

2.父母要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事情并给出建议

父母经常给孩子的建议都是从父母的角度出发的,比如,想让孩子和成绩好的同学交朋友,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们交朋友可能考虑更多的是性格、为人等,所以这个时候,父母不妨问问孩子能从这个同学身上学到什么益处,也许真有父母发现不了的优点呢。所以,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提建议,才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想帮助自己,而不是控制自己。

总之,在父母处理孩子问题的时候,要讲究说话做事的方法,不要激起孩子的反抗,否则,就很难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接纳孩子的不优秀,给他们无偿的爱

家教现场鲁彬上小学的时候并不是优秀的学生,因为他数学从来没超过80分,性格也比较调皮,他自己也很不喜欢数学,很怕数学。小学四年级时,这种糟糕的状况达到了顶点。记得一次考试,全班都交了卷,就鲁彬一个人没做完。老师照顾他,让他一个人在教室里做,做完了交到办公室去。鲁彬就一个人留在教室里,也不知做了多久,班上几个和他同路的同学等得不耐烦了,就扒着门催他,七嘴八舌地告诉他答案,但他不知道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写不出步骤,心里又急又恨,羞愧得不得了。后来胡乱做完,便交了卷,最后错了很多,不及格。当鲁彬拿着这张没有及格的数学试卷回到家里的时候,爸爸并没有像鲁彬想象的那样来一顿狂风暴雨,而是温和地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弱项,我们不能要求你每项都达到优秀,但是爸爸愿意帮助你,因为爸爸希望通过努力慢慢地让你向优秀的方向发展。”于是,每天晚上爸爸都会和鲁彬一起学习,帮鲁彬复习好当天的课程。虽然鲁彬后来的考试并没有很明显的进步,但是爸爸从来没有责骂过他,而是依然默默地坚持给他辅导。渐渐地,鲁彬上了初中,换了新环境和新老师,爸爸突然发现鲁彬的数学成绩进步非常快。原来鲁彬的这个新数学老师特别受同学们欢迎,班上的同学都爱上了数学课。加上鲁彬在爸爸的帮助下数学基础打得还算可以,所以数学成绩进步得非常快。后来鲁彬代表学校参加省区数学竞赛,还获得了二等奖。好妈妈分析

鲁彬是怎么一步步从不优秀走到了优秀,这里面离不开爸爸的用心培养,当鲁彬的数学成绩差到连他自己都想破罐子破摔的时候,爸爸并没有因此而责骂他,而是接纳了孩子的不优秀,给了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关怀,鲁彬父亲的教育理念的确值得每一位家长去学习。

没有完美的成人,更没有完美的孩子。所谓成长,就是完善自己的不完美之处。如果父母不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就是不接纳孩子的成长。相反,父母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就是无论孩子是什么样子,不管孩子身上有多少优点和缺点,父母都接受孩子,并给予他们无限的爱。孩子不是“十项全能”,每个孩子生来都带着自己的“特质”,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

然而实际情况是,父母往往只接纳孩子表现好的一方面,或者说,只接纳孩子满足父母要求的那一面。父母总认为,孩子的不完美之处,正是自己的操心之处,也就是自己该对孩子进行深刻教育的地方。因此,只要发现孩子不完美,就开始对孩子唠唠叨叨,拿起大剪子,对孩子修修剪剪。父母的这种不接纳行为,必然会带着挑剔的眼光,必然会滋生埋怨的情绪,也必然会出现否定的态度,长此以往,这种不接纳就造成了很多父母的情绪焦虑和不断的烦恼。好爸妈支招

当父母发现孩子的表现和自己的期望有差距的时候,要将自己要求完美的锋芒收起来,接纳孩子的不优秀,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

1.父母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

不管是孩子学习成绩差,还是没有过人的特长,父母都要无条件地接受孩子,通过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也许就会发现孩子优秀的地方。

2.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必须遵循规律

有些父母恨不得孩子在小学就学完初中的课程,好让孩子任何时候都领先一步。实际上父母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每个孩子的智力开发进度是不一样的,父母不要拔苗助长,不能因为孩子开始入学的时候成绩不好就全盘否定孩子,在孩子打基础的时候,父母不能接纳孩子的不优秀,孩子往往会越来越差;相反,父母要依照孩子的兴趣,不断鼓励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这样,孩子就能越变越优秀。

总之,不是每个孩子都那么优秀,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要用自己宽阔的胸襟去接纳孩子的不优秀,给予孩子无偿的爱,让孩子在父母的爱中茁壮地成长。

真诚地向孩子请教他们的强项

家教现场蕾蕾这个周末的数学作业要在幻灯片讲义上做。老师要求每个学生把PPT拷回家,然后让家长打印出来,孩子就直接在上面做练习。可是蕾蕾妈妈不知道可以直接在PPT上选择讲义格式打印,所以,每次都是把幻灯片复制到空白文档中排版后再打印,有时格式设置不同,还要调整半天。这次她又弄了半天,还没弄好,也烦了。正好蕾蕾走过来,看见妈妈愁眉苦脸的样子,就凑过来看看怎么了。当她看到妈妈正为打印发愁时就乐了,说:“妈妈,您真笨啊!不用复制到文档的,您可以直接在PPT上打印。”当时妈妈还强词夺理说:“你不明白,把幻灯片一张张打下来不是太浪费纸了吗,我是要把几张幻灯片放在一页上打印出来。”女儿听完笑了:“我知道您的意思,妈妈!就是打成原来您给我打的样子对吗?”妈妈点了点头,又接着复制、调整、设置,没再理会女儿。这时女儿抢过鼠标说:“我来教您吧,不用像您这么麻烦的。我以为您原来都会呢。”接着,蕾蕾麻利地边告诉妈妈怎么做边操作着,很快便按要求打印出来了。女儿拿着打印出来的一页纸调皮地说:“老妈,我们要的不就是这个样子的吗?”妈妈连连点着头说:“是呀,还是我女儿聪明。我咋不知道这种方法呢?”女儿开心地说:“小意思啦,其实我早就会了。您为什么不问我呢,害得自己在这折腾半天。心情还不好。好了,现在您自己再试一试吧。”听着女儿的“教训”,妈妈真的有些不好意思了。是呀,父母不会的,其实也可以请教孩子,“三人行必有我师”,更何况现在的孩子接受的新知识、新资讯并不比父母少,当初在学Photoshop的使用时也得到过女儿的帮助呀。父母总对孩子说:不要不懂装懂,一定要学会问。现在轮到自己了,怎么又做不到了呢?从那以后,蕾蕾妈妈一有关于电脑方面的问题就请教女儿,现在已经学会了很多东西。那天下午,蕾蕾妈妈的同学特意过来问孩子数学作业的事。她的儿子和蕾蕾在一个学校,这次就被这项作业折腾苦了,半天也弄不好,家长生气,孩子着急,蕾蕾妈妈直接给他们打印了一份出来,并教她如何简单打印,这时,她儿子生气地说:“我都和我爸说了,可以直接在PPT里设置打印,他非不信,还说在PPT里打印浪费纸呢!”蕾蕾妈妈一听就乐了,告诉他说:“宝贝,回去告诉你爸,就说阿姨讲的,当父母的也一样,不会的时候就要虚心学习、请教,阿姨也是向女儿学的呢,不丢人。总比不会强呀,是不是?”孩子一听,很赞同地点点头说:“就是嘛!”看着孩子那股认真劲儿,两个妈妈都乐了。好妈妈分析

很多父母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比孩子丰富,经历也比孩子多,自己在面临难题时不屑或者不好意思请教孩子。其实不然,就像案例中蕾蕾的妈妈,她发现,现在的孩子在有些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的知识比父母要强得多,如果父母能放下面子和偏见,真诚地向孩子请教,不仅能解决难题,还能让孩子变得更自信。

在生活中,大多数父母经常会以一副高高在上的成人心态教育孩子,总觉得孩子的知识永远不如自己,每当遇到问题时,很少会想到请教一下孩子。其实,父母真诚地向孩子请教,能给孩子带来很多的好处。首先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始终处于引导地位,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万能的,似乎没有什么能难倒父母,如果在必要的时候,孩子帮父母解决了一个难题,孩子一下子就会信心倍增。其次,能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如果孩子把连大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给解决了,孩子自然就会有成就感,于是,孩子会一点点成熟起来,不再是父母眼中的小不点儿了,什么事情他都会愿意与家长分享和分担。好爸妈支招

父母不是万能的,相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碰到各种难题,那么父母如何做才会达到最好的效果呢?

1.父母要放下面子,以谦虚的态度向孩子请教

父母经常教育孩子要不耻下问,其实这时是父母为孩子做榜样的最好时候。当父母向孩子“求救”时,孩子心里一定会想:这些问题连爸爸妈妈都不会,我一定要好好表现,帮爸爸妈妈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孩子就会得到一股无形的鼓励,从而会表现得更加出色。当然,这个时候父母切忌以命令或不屑的语气对孩子说话。

2.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些问题可能孩子不能马上正确地解决,但是父母不要着急,更不要有鄙夷的心态,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共同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向孩子请教,也可以在发现孩子不对的时候给予正确的指导,这样,通过共同努力解决问题,一定会让孩子特别有成就感。

所以,父母真诚地向孩子请教他们的强项,不仅不会让自己丢面子,还能增进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以后父母可以多尝试一下。

不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家教现场在一次亲子交流会上,听到一个朋友讲了一个故事。在街上,一个8岁的孩子很想要一个电动汽车,妈妈不给买,孩子就在街上哭闹。“你看那个小朋友,他怎么没有见到东西就要呀。”妈妈忍着气,指着旁边一个小朋友对孩子说。“那是他不喜欢车。”儿子说得很快。“那是人家听话,不乱花钱,你得向人家学习。”妈妈继续教育孩子。“你怎么知道他不乱花钱?他不乱花你的钱。”小家伙马上顶了一句!这回妈妈真发怒了:“你再跟我顶一句试试?你就不知道和你盼盼弟弟学学,你看,他啥时候和他妈妈顶过嘴,人家多听话呀!”“他听话,那你让他当你儿子得了,他妈妈还说他太老实呢,还夸我会说话、会办事呢。”小男孩针锋相对。妈妈气急了,脸憋得通红,眼睛快冒出火来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位戴眼镜的老奶奶走上前,蹲下来和孩子小声说了几句话,又走到妈妈身边,说:“你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每个孩子都好,只不过好的地方不一样,你说是不是?”妈妈无奈地点了点头。妈妈伸出手,拉住小男孩,急急地走了。我很好奇,老奶奶用了什么法子,让那个固执而又狡黠的小男孩随妈妈离开了。我去问那个老人,她笑笑,说:“这孩子和我是一个小区里的,知道他是个顺毛驴,自尊心还特别强,刚才我就对他说:我知道他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今天是他妈妈的错,他妈妈不应该总拿别人的孩子来教育他,我要批评他妈妈,但他这样在大街上闹,就太不像男子汉了,想买汽车,要自己想办法说服妈妈才行,这孩子就和他妈妈走了,肯定是回家想理由去了。”好妈妈分析

很多父母认为,拿优秀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会给孩子良好的刺激,让孩子能够反思自己,以优秀的孩子为榜样,其实,父母这是想当然,孩子有自尊心,父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会让孩子颜面大失,就像案例中的孩子一样,在被妈妈比较之后,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反感,而当孩子听到老奶奶的劝说后,反而乖乖地跟着妈妈回家了。

在孩子看来,如果父母拿别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时候,觉得是父母看自己不顺眼,自己在父母心中也不是懂事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好,自己哪儿都不好,让父母心烦……这会极大地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甚至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和对抗。因此,父母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无形当中是对孩子的一种否定,长期下去,不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培养,也容易让孩子形成攀比的心理,若家长只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甚至会让孩子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好爸妈支招

当然,有比较才会有进步,但至于怎么比,这是需要技巧的,家长在比较的同时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注意孩子自尊自信的培养,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父母要尊重差异,让孩子和自己比

父母可以把孩子最近的表现和过去做一个比较,如果现在孩子比以前有了进步,一定要对孩子进行肯定和表扬。父母还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如果孩子没有达到目标,父母可以帮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攻克。当孩子达到某个目标时,对孩子加以肯定,让孩子体验到幸福和快乐,使孩子有勇气去迎接更大的挑战。当孩子获得一个个成功的时候,离优秀也就不远了。

2.父母要客观公正地进行比较

家长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是完全可以的,如果确实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的孩子学习,最好先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好的方面给予表扬和肯定,然后再客观分析别人的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之后再建议自己的孩子如何学习别人的孩子的长处,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更容易接受。不要拿别的孩子的优点跟自己孩子的缺点比,要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别忘了给孩子鼓励和赞扬;也要正视孩子的不足,积极引导,帮助孩子提高。

3.最重要的一点应当是在比较中别忘了鼓励

父母多一点鼓励的技巧,会让孩子更好地顺着好的方向发展。不管什么时候,父母都不要忘记对孩子进行鼓励,即使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也不能让孩子失去奋进的信心。

看了上面的建议,父母应该知道以后千万别随便拿别人的孩子来教育自己家的孩子,要巧妙地比较,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最好效果。

给孩子的书桌加把锁

家教现场吃午饭时,同事和阳阳妈闲聊打趣,问阳阳妈有没有翻过孩子的抽屉。阳阳妈的同事昨天发现孩子的日记本里出现了一个陌生男孩子的名字,直觉告诉她,那也许是女儿有点莫名好感的对象。她说:“女孩子比较早熟,你可得看紧了,赶紧回家翻翻去,早点发现蛛丝马迹.好早点扼杀掉。”听同事这么一说,阳阳妈的心里还真是猛地一惊。阳阳最近是有点神神秘秘的,吃完晚饭就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不出来,有时还会把门给锁上,莫非真有什么情况发生?阳阳妈心里慌慌地熬到晚上,打发女儿去洗澡后,她就猫进了女儿的房间。正当妈妈想打开女儿的小抽屉时,被阳阳爸发现并及时制止了。爸爸生气地问道:“你小的时候,难道希望你的父母以这种方式了解你吗?”妈妈刚想强词夺理地反驳他,心里却“忽”地软了下来,说道:“小的时候,家里人多屋小,我曾多么渴望有个只属于自己的抽屉来安放青春年少时的那些小秘密啊。可当我成了一个孩子的母亲后,我却怎么反过来要亲手打破孩子心里的那点小自由?”第二天傍晚,阳阳爸妈研究了半天,给女儿的抽屉加了一把锁。看着女儿一脸迷惑的表情,妈妈将她拉入怀里,轻声说道:“宝贝,你现在已经长大了,所以,妈妈要送你一个抽屉,在这里,你可以安放你所有的小秘密,然后轻轻松松地学习生活。”女儿乐了,给了妈妈一个亲昵的吻,连说妈妈真好。几天后,女儿送给爸爸妈妈一本自制的相册,每一张相片下面都写了一首小诗,阳阳说这是送给父母的新年礼物,在过去的一年,爸妈辛苦了。妈妈猜,那也许就是女儿前些时候躲在房间里的小秘密。又过了一段时间,妈妈发现,女儿的抽屉经常没有上锁,又或者,钥匙随意地丢在床头。妈妈想,那是不是说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给孩子的抽屉上一把锁,让孩子锁住年少时的小心思、小秘密,其实也在无形中锁住了对父母一如既往的信任。也许哪一天,父母就会突然发现,抽屉上的那把锁已经没了,而彼此心里的那把锁也很容易便打开了。好妈妈分析

很多父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认为孩子是父母生养的,父母就有责任去看护,孩子对父母隐瞒事就是不老实的表现。因而明知有些事情是孩子的秘密,但父母总是以关心为理由,忍不住偷看。可一旦父母的做法被孩子发现,必将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触,而且会对以后的亲子教育产生负面影响。案例中阳阳的妈妈幸好在父亲的提醒下及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仅没有翻看女儿的抽屉,还主动送给女儿带了锁的抽屉。

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总爱给自己的抽屉上把锁,似乎有什么秘密,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特征,它体现了一种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宣告孩子已成长为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成人,不再像童年时期那样,心里有什么话都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这个隐秘世界是孩子自由个性的集中体现,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人都不可随意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毫无疑问,保护孩子的隐秘世界是对孩子的尊重,父母也会因此赢得孩子的敬重和爱戴。

教育专家建议,父母应该给孩子独立的空间,不应该打着各种美丽的情感幌子去任意打开孩子的隐私抽屉,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家长可以从“知心”入手,通过长时间和孩子敞开心扉说话,父母和孩子之间就逐步建立起充分的信任,使孩子主动、自愿地披露心中的隐私并分享成长的秘密。这样,或许孩子的抽屉就不再需要那把有形的锁了。好爸妈支招

很多父母对孩子不放心,怕孩子有什么不对的想法或行为,于是父母就想方设法企图从孩子的日记里得到答案,这种打探孩子隐私的行为除了会导致孩子的强烈反对、加剧孩子的叛逆反应外,还会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极大的不信任感。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面对孩子的隐私呢?

1.父母应尊重孩子们的隐私权

不要轻易去动孩子抽屉上的锁,因为它是用来珍藏孩子的秘密的。如果强行打开,孩子的心灵大门就会从此对你紧闭。另外,家长万不可采取偷听(孩子之间的电话、谈话)、偷看(孩子的信和日记)、偷察(跟踪孩子)等手段来窥探孩子、监视孩子和干涉孩子。否则,只能使家长和孩子间的距离越拉越远,甚至还会产生难以挽回的后果。

2.父母应主动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多沟通

父母可以谈自己同龄时的一些所思所想、成功和挫折,甚至谈一些当初的隐私,倾听和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建议,使自己成为孩子可以信赖的朋友。一段时间后,孩子会愿意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诉父母,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给予孩子必要的指点和教育。

总之,家长不要对孩子的隐私过于感兴趣,正确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隐私权,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

第二章 从孩子的话里找出隐藏的含义

积极倾听,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

家教现场情景一:“妈,我跟同学打架了!”上小学的儿子有一天放学回来对妈妈说。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长,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我认识的一位家长,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指着儿子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准跟别人打架,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嫌给我惹的麻烦不够多是吗?”结果儿子“哇”的一声哭了,后来她才知道,是另一个孩子无故先动手的。这位母亲觉得自己当时太冲动,错怪了孩子,后悔不已。情景二:娜娜放学从学校回来,很兴奋地给爸爸讲在学校的事:“今天手工课可有意思了,亮亮做了一艘特别漂亮的船……”“娜娜,自己玩去啊,爸爸忙,没时间陪你玩。”几天后,爸爸问:“娜娜,今天在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吗?”“没什么。”娜娜回答,然后转身独自去玩自己的玩具了。好妈妈分析

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就能通过比较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描述个人的经历。此时他们的表达欲望越来越强,不管别人愿不愿听、是不是有时间听,总是像个小鸟一样围在你身边眉飞色舞地说个不停。没有耐心的家长便会使出各种花招,试图让孩子去别处玩,不要影响自己。但事实上,在孩子的只言片语中饱含了他们的各种情绪、感受和需求,他们或许只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许只是想和父母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甚至或许只是简单地想向父母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而已,但是粗心的父母却没有把孩子的话当回事。

在第一个案例中,当孩子在向家长倾诉的时候,如果妈妈能认真听一听,听孩子把话说完,就不会错怪孩子了。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表现背后肯定有一个正当理由。他们可能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也可能是用“非正常”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甚至是话中隐藏着委屈。这个时候,父母坐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则是对孩子最好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对青春期内心动荡不安的孩子来说,父母不带价值判断的倾听,更是让孩子表达沟通意愿、建立亲子之间信任关系的重要基础。

而第二个案例中孩子的想法更简单,其实就是想和父母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心情,但是父母的拒绝可能永远关闭了孩子和你一起分享的这扇大门。好爸妈支招

1.父母营造一个安全、轻松的谈话氛围

对有思想的孩子来说,父母不带评价的倾听做法,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轻松的谈话氛围,让孩子愿意敞开心扉。例如,如果孩子告诉你:“我不想上学了。”带价值判断的反应就是:“你怎么这么不知道上进!”“你真是一个不适合读书的孩子。”听到父母这么说,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批评,与父母沟通的意愿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换个方式:“你是想告诉我,你不想再去学校了吗?”然后再问他:“一定有什么事情发生,你能告诉我吗?”让孩子继续把他的心里话告诉你。第一个案例中,如果妈妈耐心地多问一句:“为什么会和小朋友打架呢,是因为他欺负你了吗?”这时候孩子可能就会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你,也就不会出现上面的误会了。

在孩子的世界里,每天总会有那么多好玩、有趣的事情发生,他们想和最亲近的人分享。如果家长打断孩子的谈话,孩子渐渐就会失去与家长聊天的兴趣。在案例二中,如果你当时很忙,可以说:“是吗?那真是太有意思了!不过,我现在有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要不你自己先玩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后你再给我讲,好吗?”这样既可以让自己继续安心地工作,也不会伤害孩子,更不会关上孩子与自己沟通的那扇大门。

2.在生活中,父母要主动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只有家长蹲下身子,多与孩子接触、沟通,了解孩子内心所需,并换位思考,才能真正从有利于孩子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接受父母的爱,也更加爱父母。即使孩子目前表现出不愿意沟通的状态,父母也要及时让孩子知道,我们会永远在一旁等待,直到你有一天愿意开口沟通为止。

当孩子没说完的时候,不要很快地下决定;当孩子想说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地听他们说。倾听,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从孩子的话里找出隐藏的担心、烦恼、失望或者伤心

家教现场我们前几天刚搬完家,搬到离孩子爸爸的单位不远的地方。有一天,二年级的女儿在妈妈的旁边悄悄问:“我们还会不会搬家?爸爸上班的地方还会换吗?”妈妈听到孩子的问题自然有些奇怪,因为一个孩子很少会问这种与他们生活相距甚远的问题。妈妈便用心向孩子解释了一番,可是孩子好像并不是太满意,她又跑去问爸爸。爸爸的回答是:“我们不搬家了呀,爸爸上班这么近,不会再换了。”奇怪的是,这个回答却使孩子平静了下来。这时,做母亲的才恍然大悟,女儿询问的并不是搬家的事,而是怕失去爸爸,因为就在最近,她有个同学的爸爸因车祸丧生,孩子由此联想到爸爸每天上班都要骑自行车,她害怕因为搬家而导致爸爸上班太远而有不安全的事情发生。妈妈庆幸自己早早地就发现了,要不然,女儿可能会一直将这种担心放在心里而影响学习。好妈妈分析

孩子们从小都离不开父母,渴望得到父母的保护,渴望永远生活在这个既温暖又有安全感的保护圈中。他们能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体味出自己的位置、分量和父母对他们关心的程度。当他们感到不高兴的时候,有时并不一定直言不讳地喊叫出来,而是用极巧妙的方式表达出来,让父母去心领神会。如果做父母的不理解或者不耐烦地说:“你问这么多干吗?”这就会让他们认为,大人应该知道这一切,而不用自己再直接地说出来,时间久了,就会引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障碍,孩子话中隐藏的烦恼和伤心等情绪家长可能不能及时觉察出来,有时候可能还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很多做父母的,只是觉得孩子心地单纯,有什么要求绝不会隐瞒。他们的好恶都能通过既简单又朴实的话语表达出来。但是有时候孩子会担心自己这么问父母会不会觉得自己很傻或者父母肯定知道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没有及时理解这弦外之音,就会和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多。当然,不同性格的孩子提问题的方式也会不一样。无论男孩或女孩,性格内向还是活泼顽皮,都有自己独特的提问方式。比如,当我们听到孩子突然自己冒出“怎么对门的阿姨从来不大声说话”这句话时,我们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平时说话声音太大或者太严厉了,以至孩子特别希望自己的妈妈也能很温柔地对自己说话。好爸妈支招

许多父母有时候总是在那里自以为是地评价,孩子的话也总是被打断,使孩子根本无法完整地表达一件事。可是他们忽略了一件事,父母的评价总是站在一个成人的立场上,有些评价对孩子来说也许不太适合。在家庭教育中,要善听孩子的弦外之音,才能明白孩子的真实想法。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单纯而明亮的,同时也有着令大人不易察觉的色彩和线条。因为成人观察事物更多的是出自经验和概念,而孩子那种不受条条框框左右的联想和充满跳跃性的、拐弯抹角的说话方式,有时候却使父母不知所措。在这个时候,便需要家长有更多的耐心,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想一想以下几个问题:

● 他是想问什么呢?

● 他想告诉我什么别的意思吗?

● 我的这个回答他满意吗?

我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就是不断消除误解的过程”。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可以增进沟通和促进理解。一个孩子心中有一个自己的世界,父母都应该学会倾听,倾听他们的话语,倾听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梦想。

这个案例中的妈妈是细心的,她在第一时间知道了女儿心中的担忧并及时排除了,让孩子能安心地学习。因此,作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应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这样才能真正学会从孩子的倾诉中真切地感受并把握孩子的喜怒哀乐,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有什么要求、希望得到什么;才能真正领会孩子的思想意图,一起分享孩子的快乐,真诚地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为孩子取得的成功而喝彩;才能有效地用父母的体贴去化解孩子的烦恼,营造出充满爱意的温馨家庭环境,也才能赢得孩子的真诚。

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家教现场晨宇今年14岁了。他非常喜欢王力宏,一有空就听王力宏的歌,什么《改变自己》《我们的爱》,王力宏的歌一天都在家里回荡,晨宇嘴里整天哼哼叽叽的也是王力宏的歌曲,卧室里贴的都是王力宏的图画,但晨宇爸爸很看不惯,说:“王力宏的歌有什么好听的,哼哼唧唧晃来晃去的,你还崇拜得五体投地。”晨宇听了这话摔门就走。爸爸生气了,把王力宏的歌碟全扔了。晨宇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在同学那里借宿,一直不愿回家,妈妈费了很多周折才把晨宇领回家。好妈妈分析

家长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和尊重很重要。但是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不需要自己的空间,往往单凭个人意愿对待孩子。一般孩子有了过失,做父母的不管场合,就会责骂几句。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孩子正处在自我观念的可塑阶段,在这个阶段,父母和身边人的评价对孩子的成长相当重要。要是做父母的经常说他是傻瓜,他就会慢慢觉得自己是个傻瓜。这样,时间一久,孩子的自信心、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为避免被人嘲笑,他将不再主动做事,也不愿参加任何竞争和比赛,甚至见了人都不愿意打招呼,慢慢地就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本案例中的爸爸无疑仅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兴趣,觉得孩子的喜好太幼稚,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希望父母尊重自己的意见。如果父母总以家长的权威压制孩子,孩子就会觉得非常沮丧,从而变得不爱说话。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的训练、教育,不断地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现在有些年轻父母由于自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需求认识得比较到位,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还是能做到尊重孩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虽说也知道一些尊重孩子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做不到。在他们的观念里,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子女必须一切听从大人的安排。这样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置于完全依附家长的位置,没有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一旦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意志不一致,或达不到他们的期望与要求,就会责骂。对不少家长而言,学会尊重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成的,而是应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需要花费心思、功夫,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好爸妈支招《德国妈妈这样教自律》这本书中有一段话:“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父母未完成梦想的接力者。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在这方面,华人家长做得一般都不太好,而德国家长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们努力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帮助孩子健康独立地成长,而不是只让孩子考高分。许多经验告诉父母,只有具有高度的自尊心,孩子才会自强不息,才会有所成就。因此,在生活当中,应时时刻刻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人格,认真对待孩子,用心去感受孩子。

许多父母也想尊重孩子,但往往不知道怎么做合适,那么,以下有几个方法你不妨试试看。

1.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想法和意愿,给孩子一个自主决定的机会,家长可以适度地引导

尊重孩子的权利就是要征得孩子的同意,让孩子有选择的机会并且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进行引导,这也是每一个民主的家庭中父母应该为孩子负起的一个责任。

2.父母在做有关孩子的每一个决定之前,不妨先听听孩子有关这个问题的想法,也许他的想法会对父母的判断有帮助

现在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那么在让孩子学习某种艺术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与孩子商量好之后,再选择一种比较适合孩子性格及兴趣的艺术。千万不要让他一下子接触太多,或强迫他学习不感兴趣的东西,从而破坏了他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当然,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孩子。作为家长,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把孩子当成一个小大人,努力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爱孩子、尊重孩子,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自身的价值,并由此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这就是特别有效的教子良方。

孩子有了情绪,允许他们宣泄出来

家教现场情景一:奇奇感冒还没好,要吃冰淇淋,妈妈不同意。奇奇生气地挥着小拳头打妈妈,边打还边嚷嚷:“干吗不让我吃,打死你,我就要吃。”情景二:欢欢是个内向的小姑娘,她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玩,不善于表达,一遇上不高兴的事,就狠狠地咬自己的手。小手上留下了一个个的小牙印,让妈妈心疼极了。好妈妈分析

情景一中的奇奇用打人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因得不到冰淇淋而产生的不满,情景二中的欢欢则是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这两种宣泄方式都是不良宣泄。除了攻击他人和伤害自己外,哭闹、撒泼也是不良宣泄的表现。

性格暴躁的父母看到孩子在做不良宣泄时,就忍不住暴跳如雷,简单干脆地用粗鲁的方式直接压服,遏制孩子的发泄。这种方式表面上看虽然效果显著,可实际上,孩子是出于害怕才停止宣泄,原先的不良情绪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又多了被粗暴压制的痛苦,可谓雪上加霜,极易出现情绪问题。长期这样下去,孩子内心积压的情绪问题会越来越多,性格也会慢慢变得抑郁沮丧,或是如同不断充气的气球,终有一天要爆炸,到时候就会令家长后悔莫及。

孩子的不良发泄一般是因为提出的要求未得到满足,并且一些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疼爱想赶紧“息事宁人”,见到孩子哭闹或撒泼就马上无条件“投降”,满足他的所有要求。这么做的后果往往会使孩子误解,他们会以为不良发泄是迫使大人就范的“杀手锏”,于是每每有不被允许的要求,就使出来,这样,家长的原则底线就彻底消失了。

以上两种错误的做法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前者易使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后者则让孩子无法无天,霸道而不服管教。其结果都会导致将来对社会适应不良,因此都是不可取的。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是在父母的引导下进行的,情绪的宣泄方式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发现孩子有不良的宣泄,不要单纯地想着如何制止它,而要想着如何改变它,如何教会孩子正确地宣泄不良情绪。好爸妈支招

我们做家长的,天天都处在孩子的情绪变化中,似乎也习惯了这种情绪的改变。对于他们的情绪,有的我们本能地就知道怎么应对,但对于那些突然爆发的似乎毫无由头的冲动、暴力、暴躁情绪,我们心里也会觉得很无奈,不知该怎么办。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家长是以暴制暴,有的是任其发展。如果不让孩子正常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不仅会导致生理、心理疾病,而且,在生理、心理疾病都治好后,还会出现交往障碍:在交往中,有些孩子既不会表达喜悦,也不会表达愤怒,像个木头人。这种人长大后,物质生活、文凭学业也许不缺,但缺的是作为正常人的喜怒哀乐,情商会低于其他人。

作为父母,要始终以关怀和慈爱的心情来面对孩子的不良宣泄,并始终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当孩子宣泄不良情绪时,你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试一下。

1.拥抱抚慰

家长要使自己的心境平和下来,温柔地制止他的不良宣泄行为,然后轻轻地拥抱他、抚摸他的身体,耐心询问他到底想要做什么,引导他说出自己的不满,疏导他的情绪,并告诉他,你知道他的感受,你爱他,等等。如果孩子感受到你的安抚,获得了安全感,他自己也会慢慢平静下来。切记不可用大声训斥或惊慌失措的打骂来刺激孩子,激化他的情绪。如果是在人多的地方,要先把孩子抱离到一个安静的、可以独处的地方安抚,要不然,孩子可能会更加激烈地反抗。

2.对症下药

耐心倾听,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情绪的产生都是有因可循的,孩子的生活经验比较简单,引起不良宣泄的原因也不外乎那么几种。在了解孩子不良宣泄的原因之后,有针对性地调控孩子的心态,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孩子产生不良宣泄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为达目的:当愿望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想通过极端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如果孩子是因不合理的要求被拒绝而发脾气,你可以温柔地指出他所提要求的不合理性,巧妙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后通过语言或外界事物,让孩子从糟糕的情绪中解脱出来。(2)摆脱压力:当孩子被责骂、受到挫折时,通过不良宣泄来摆脱压力、安抚自己。如果孩子因为做不好某事而发脾气,这时候家长要轻声告诉他不要着急,然后给他再示范一次,再让他自己做一次,在他成功后要给予适当的夸奖,重新建立他的信心。(3)消极感受:当孩子有消极感受如恐惧、愤怒时,因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而只能借助不当方式来宣泄。如果孩子是因对同伙的不满而发怒,你可以重复一遍孩子的话语,帮助他理清思路,弄清楚他想怎么做,然后明确告诉他你的想法,用建议或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他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如果孩子因为恐惧而采取不当的宣泄方式,抱紧他,陪他待上一会儿,想办法消除他的恐惧感。这样孩子会有一种被充分理解的感觉,让他觉得自己被理解、被重视、被尊敬。

3.合理宣泄

如果在你做出各种努力后,孩子还是不能停止,依然保持着激动的情绪,那么,就找一个安全的宣泄方式,让他尽情宣泄吧。比如,待在孩子的身边,让他哭个够;或用笔在上面乱涂乱画;或是给孩子一个枕头,让他捶打,或拿一张白纸,让孩子撕扯。待孩子宣泄完后,平静下来,再跟他好好谈谈。

不管对孩子造成困扰的是不是你,作为父母,一定要用肢体语言对孩子提供这样的保证:“我会站在你这一边。我相信你能走出来,重新变成快乐的精灵。”孩子的心里没有了负面的心理能量“作怪”,自然就会成为乐观上进的好孩子了。

不摆架子,不拿家长的权威吓唬孩子

家教现场茜茜上小学三年级。一天,茜茜放学后,将作文本放在书桌上便出去玩了。妈妈下班后没事,看见茜茜的作文本,便拿起来随便看看。一篇题目为《妈妈讲迷信的故事》的作文把她吸引住了,不看还好,看后,她顿时气就不打一处来。原来,茜茜在作文中写她讲迷信。文章后面还有老师的评语,是表扬茜茜实事求是、勇于和社会陋习做斗争的批语。作文得了97分,茜茜妈火冒三丈,但她没有立刻发作,打算等茜茜回家后,好好教训她一顿出出气。不一会,茜茜回家了。她一看妈妈坐在凳子上,作文本也翻开了,知道妈妈看了自己的作文,便高兴地说:“妈,你看我作文了吧。我在作文里揭发你了。”妈妈装作没看作文的样子,问:“你揭发我什么?”茜茜指着窗外说:“有一次我淘气了,你说雷公公专打坏孩子。老师上课的时候说,雷是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人即使触雷,也不是雷公公专打他。你这就是讲迷信骗我!”茜茜的一番话让妈妈突然明白,孩子不再是三岁的丫头了,她长大了,教育孩子的方法也要换换了。随后,妈妈给茜茜道歉,还表扬她聪明,并表示以后再也不讲迷信了。茜茜听了十分开心,不久又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好妈妈》,其中写道:“通过我的努力,妈妈不再有迷信思想,还给我道歉,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最可信赖的妈妈……”好妈妈分析

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绝对的威信呢?因此家长都错误地认为一定要摆出一副尊严的架子,板着面孔,动辄训斥孩子,这样才能使孩子服贴,其结果只会使孩子养成两面派作风,成为说谎、不敢讲真话的孩子。如果茜茜的妈妈当时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摆出家长的架子对茜茜进行一顿批评甚至打骂的话,肯定就没有后面的结果了,可能永远也没法成为最可信赖的妈妈,这位妈妈后来的做法很值得家长们学习。妈妈看到女儿的作文后虽然很气愤,但见到女儿后并没有立即对她大发脾气,而是认真听她说完,并反思自己。其实,本来妈妈编故事吓唬孩子是不对的,让孩子给识破了,但她又利用这件事给孩子道歉,还夸奖孩子,不但让孩子增强了自信,学到了知识,而且树立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显然,以后教育孩子就更有效果了。

很多家长总认为,平时孩子不听自己的话是因为自己在孩子面前没有威信,要想有威信,就得对孩子严厉,不要多给他笑脸,让他怕你。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家长脸上没有笑容就是有威信吗?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不是想树立就可以树立的,不是急于求成的事。它是父母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建立在与子女彼此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之上,是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产生的。好爸妈支招

父母的威信是父母与孩子之间达成的一种默契,不是简单的严肃面孔和训斥,那么,作为家长,我们怎样才能达成这种默契,在孩子心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呢?

1.言传身教很重要

古语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父母应当首先以身作则,在要求孩子的同时,自己要做到这些要求,身体力行。父母应让自己的言行渗透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点滴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而不是简单地说教与批评。做孩子的榜样,让他觉得父母就是最优秀的。这是树立威信的关键。

2.注意言必行,行必果

父母对孩子应坦诚相待,言而有信,表里如一。切忌出尔反尔,答应孩子的事情总是做不到,或无果而终。更不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一套、做一套。当父母经常失信于孩子时,孩子就不可能再去信父母了。

3.要严、慈并重

这是父母树立威信的重要手段。父母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生活习惯的培养等各方面都应严格要求,使孩子努力做好。当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应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心服口服,从而做到信服。但同时还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孩子,不苛求孩子做那些做不到、不愿做的事。

4.父母意见要一致

很多时候,孩子在父亲面前挨批评了,就去母亲面前撒娇发泄,这时候母亲也要摆明自己的态度,不能成为孩子躲避批评的保护伞。教育孩子切忌双重标准、双重态度。否则,不仅会滋长孩子的侥幸心理,使孩子变成“两面派”,还会使父母的威信在孩子面前荡然无存。

5.用心爱孩子,并让孩子用心体会这份爱

爱孩子是天下父母的天职,但只知道爱孩子是远远不够的,父母还应让孩子了解、懂得父母对他们的爱。让孩子心怀感恩之情,在心中铭记“父母都是为了我们好”,让孩子心存敬畏之心,但绝无憎恨之意。

总而言之,父母威信的建立在于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而父母在孩子心中具有崇高的威信也有利于正确教育方法的实施,这样的良性循环会使孩子形成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以后面对更大的挫折和困难时才能游刃有余。

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

家教现场宇桐,8岁,有一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爸爸看到他在家里发怒也经常很生气:“天气不好,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生气有什么用呢。以后又不是没有机会去玩了。你为什么要在家里发火?”每次说完这话,宇桐就更生气了,冲谁都嚷嚷,弄得全家一天都不得安宁。但是这一次,爸爸决定用一种新的方法。爸爸心里想:我的儿子对错过了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达他的这种失望,我可以帮助他的,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宇桐说:“唉,下雨了,让你很失望吧,真是的,运气真不好,好不容易准备出去玩一次,却下雨了。”宇桐:“是啊,我好失望啊。”父亲:“你看你都准备好了,却下雨,真是浪费了你的感情啊。”宇桐:“就是,我几天前就开始想着这件事了。”这时,出现了短暂的沉默,然后宇桐说:“唉,不过,等以后有机会再出去玩吧。”他的怒气看起来消失了,在下午余下的时间里,他都很友好听话。要是在以前,只要宇桐生气地回家,一家人都会心烦,迟早他会激怒家中的每个成员,直到深夜,他终于睡着了,家里才能重回宁静。好妈妈分析

上面这一幕估计在很多家庭都出现过,但是每个家长的不同反应却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宇桐爸爸以前的反应无疑是让孩子糟糕的心情雪上加霜,因为他没有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庆幸的是,他及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一点点小的转变就能改变孩子甚至是全家人一天的心情。

如果你是宇桐的爸爸,你是会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抱怨的行为上,还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抱怨背后的感受上呢?答案就在大家的心里。还好,宇桐的父亲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充分表达了对孩子的理解,他尊重了孩子的情感,使孩子得以顺利宣泄,这样,非常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不如意时,他们通常会生气,因为他们还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会迁怒于身边的人,结果是激怒了父母,然后父母又反过来责怪孩子,通过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破坏了亲子关系,可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如果家长懂得倾听孩子的愤怒,理解孩子的失望,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那么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帮助。好爸妈支招

作为家长可以想想,当孩子成绩不理想、心情不好时,或者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里抱怨时,或者当孩子因为计划受阻而难过时,作为父母,你会对孩子做出何种反应呢?如果孩子跟你说:“我非常生气,因为……”你千万不能说:“你干了什么坏事,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时候,你只需要向孩子表示,你非常理解他的痛苦、尴尬或气愤。因为当孩子处于激动的情绪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就算你给他建议或者批评他,他也听不进去,反而使他的心情更糟糕。他们唯一希望的是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能明白在那个特别的时刻他们的心情。而且,他们希望不用完全说出自己的遭遇,我们也能够理解他们。

那么作为父母,如何做到对孩子的感受做出良好的反应呢?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参考一下。

1.正确对待孩子表露出来的情绪

孩子心情不好,回家后向父母抱怨,对于这种行为,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这样做是很不礼貌的。于是对孩子呵斥道:“你有什么好抱怨的,我又不是你的出气筒。”这就是一种误解,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向他们抱怨是为了获得安慰和支持,是想得到父母的帮助。所以,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而不是非得有什么具体行为,只有先把情绪处理好了,其他的事情便可迎刃而解。

2.原谅孩子的过激行为

孩子毕竟没有那么强的情绪控制能力,可能会做出错误的行为,比如,摔杯子、踢凳子,这些行为在很多父母看来是相当无礼的,越看越觉得生气,于是忍不住批评孩子。其实这样做是没有必要的,父母应该宽容孩子情绪失控时表现出来的行为,原谅孩子的无礼。当然,父母应该在事后指出孩子的毛病,教他今后要学会自控,仅仅通过发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3.和孩子一起抱怨

当孩子遇到麻烦而抱怨、发泄的时候,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抱怨,暂时和孩子站在同一战线上,帮助孩子宣泄不满。比如,孩子和同学为小事闹矛盾了,回家很生气,爸爸可以对孩子说:“他怎么能这样做呢?我也觉得很生气。”当孩子把这些垃圾情绪发泄出来后,他会好受很多,过后再给他讲道理,他会很容易接受。

以上方法能在最快的时间里缓和孩子激动的情绪,等安抚好情绪后,我们再慢慢引导,结果就会事半功倍。由此可见,作为明智的家长,如果真的想帮助孩子,就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要先对孩子表示理解,置身于他的情绪之中,然后再提出建议或意见,这样是不是算得上一个好方法呢?

先让孩子说出来,尽量听听孩子的意见

家教现场张玉兰曾经是一位苦恼的妈妈。她有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有一段时间,女儿和张玉兰讲话时,态度很不好,比如说,有一天女儿放学回家,张玉兰问她:“你又去哪里玩了?这么长时间都不知道回家啊?”女儿说:“我和同学一起到王晓丽家玩。”张玉兰很生气地说:“你不知道跟大人打声招呼吗?以后放学后就回家做功课,哪里都不许去!”女儿听了脸色很难看,然后不理妈妈就回房间去了。张玉兰只是认为自己说的话和语气不好,但是后来张玉兰发现,女儿越大越不听话,张玉兰担心女儿现在有许多话不跟自己说,将来会发生什么问题。于是,张玉兰去咨询家庭教育专家,专家听了张玉兰的情况后,给她开了一个“药方”:多倾听孩子的诉说。并教给张玉兰许多倾听孩子心声的技巧。从此,张玉兰不再对女儿的言行做价值判断。即使当孩子不同意自己的看法时,她也要承认女儿可以有自己想法的权利,并积极做女儿的倾听者。比如,一天女儿放学回来说:“妈!我今天考试没考好,心理好难受。”张玉兰听了,不再是责怪,而是停下手边的工作,坐下来对女儿说:“是什么原因呢?愿意说给我听吗?”女儿看了看妈妈,把自己考试考坏的情况给张玉兰讲了。张玉兰听后,和女儿一起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并和女儿一起制定了相应的补救措施。听完女儿的诉说,和女儿分析完情况后,已经是深夜了。女儿感激地投入张玉兰的怀抱说:“妈妈你真好!”那一刻,张玉兰的嘴角也浮现出了幸福的笑容。好妈妈分析

我经常听有的家长抱怨:“孩子总是不好好听我说话,就当是耳旁风。”我相信孩子对这种情况也是深有体会。亲子沟通的关键,不在于父母说,而在于父母学会倾听。案例中的妈妈如果在女儿说出第一句话后就开始劈头盖脸地教育说教,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把家长的话当成“耳旁风”,甚至会有厌烦抵触的心理。但是,妈妈由“说”到“听”的改变不仅改善了母女关系,而且对孩子的学习提供了重要帮助。

父母多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了解孩子的感受,不但可增进亲子沟通的感情,也可以让孩子明白,当遇到烦恼时,回到家里都会得到父母的体谅和支持,家永远都是孩子的港湾。这样不仅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而且能使孩子的创造力和理解力得到全面发挥。

父母多听少说,是亲子沟通非常重要的一点。了解孩子没有说出来的思想感情时,父母应加强对孩子内部情感的直觉感受,而这种直觉的建立,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与孩子沟通,要让孩子说出来,要学会聆听。好爸妈支招

称职聪明的父母,一定要聆听孩子说话,用自己对孩子的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说话,用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表达自己,从而达到顺利沟通的目的。在聆听和促使孩子说话的过程中,请注意以下问题:

1.要对孩子的话表现出兴趣

如果你对孩子以及孩子的话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你和孩子之间不但能顺利沟通,而且会使他们感到自己是重要的。

2.不管多忙,要留出和孩子接触的时间

在孩子的生活中,特别需要父母在他身边听他讲话。当孩子经历了内心的恐慌、创伤或有失望情绪时,特别需要温情的安慰,孩子也很想知道父母和他一起分享他们的好消息或悲伤时的心情。所以,父母应当使孩子感到自己不忙或急着做其他的事,而应当留出充分的时间和孩子接触,给孩子创造诉说的机会来表达自己。

3.听孩子讲话的时候要专心

一个好的聆听者,必须集中注意力。因此,父母和孩子交流时应选择一天里不忙的时间和安静的地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专心听孩子说话。在这个时间,不要做饭、熨衣服和做别的一些家务活,关掉电视,忘掉电话及其他分心的事,用眼睛注视着孩子,表示是真心在与他接触。每天都要为孩子提供与他们单独接触的机会,哪怕只用几分钟,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一起散会儿步。”通过这些简单的方式可以增加独处聆听的时间。

4.要耐心鼓励孩子谈话

为了使孩子的谈话持续下去,要用一些鼓励的词,如“是这样”“我懂了”“还有呢”,也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孩子。在结束谈话之前,不要打断孩子的话,让孩子详述某一问题的情景。

5.父母还需要注意自身的行为语言

行为语言是父母向孩子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如果许多父母仍然不知道怎样利用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表示“我在听着呢,我感兴趣,我在注意”,我们不妨使用一些身体语言:一是正面面对孩子;二是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孩子;三是身体竖直或向孩子倾斜;四是眼睛互相接触;五是与孩子紧挨着坐。

6.在聆听的时候要表示自己有同感

一个善于聆听的父母,最重要的技巧是摆脱自己对问题的思想和感情,设身处地想孩子在经历着什么。通过这样,就能体会到孩子情绪的波动,孩子也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向父母倾诉。

7.要帮助孩子弄明白,并说出父母的经验

聆听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解决心中的困扰,父母通过聆听和交流,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并排除心中的苦恼。

如果一个父母能耐心地这样去做,多了解和关怀孩子,多听听孩子真实的想法,孩子肯定也会很乐意与父母沟通,长此下去,一个优秀的孩子离我们还会远吗?

孩子的过分要求坚决不能同意

家教现场小宝已经上二年级了,一天孩子放学后,一家三口开车去了一下银行,爸爸去办事,李女士和孩子在外面玩。爸爸办完事后准备一起回奶奶家,但孩子死活不肯上车,要和妈妈一起走路,硬扒着车门不进去。李女士后来想想就算了,和他一起走路吧,于是让爸爸先走,在前面等着。结果,爸爸车刚走,他就要妈妈抱,妈妈当然不会去抱他,他就哭,说一定要让妈妈抱,妈妈就跟他说:妈妈上了一天班,已经很辛苦了,刚刚可以坐车你又不坐,一点也不心疼妈妈……但他似乎什么也听不进去,还是一个劲儿地要妈妈抱。李女士继续自己往前走,他就抱着李女士的腿,两个人僵持了十来分钟,爸爸见他们半天没走过去,就开车过来了,但这个小家伙还是不愿意上车,一定要妈妈抱着,李女士一气之下,硬把他抱上了车。他在车上还是一直哭,到了奶奶家的巷子前,下车后,他竟然要走回刚才上车的地方,妈妈硬是抱着他,他一边挣扎一边哭,到了奶奶家,也是大哭着,谁哄也没用,吵着要出去,这时天已经下起了大雨,爸爸找了一把小水枪,在他面前玩了起来,他看着爸爸,由于想要水枪,哭声稍微小了点,但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哭,要出去,爸爸拿了一把伞,并把水枪给了他,妈妈撑起伞去厨房给他的水枪加了水,让他玩,事情似乎慢慢才过去。好妈妈分析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小宝确实是个倔强的孩子,已经到家了,居然还坚持要回到原来上车的地方让妈妈抱回来,妈妈在用比较温和的方式沟通无效后,还是很果断地拒绝了孩子的要求,爸爸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使他平静下来。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经常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而对家长来说,迁就和顺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实际上是助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的不断膨胀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无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懂得与他人合作,所以家长要对这种过分的要求坚决说“不”,但是如果父母生硬粗暴地拒绝,会引起孩子大哭大闹,这就要求家长讲究一定的方法。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说“不”比迁就孩子更有影响力。随便对孩子说“可以”,是冷漠与放纵;而酌情说“不行”,才是真正的关心与爱护。对孩子说“不”,尽管可能导致孩子大哭大闹,但孩子正是在反抗的同时意识到父母的尊严和权威的。当然,对孩子说“不”并非意味着对孩子实施斥责、打骂的专制式管理,而是父母与孩子之间通过矛盾对立最终达成共识,使孩子学会分辨是非对错。当然,拒绝孩子之前,父母一定要考虑最好的拒绝方式,尽量不要对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好爸妈支招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定会在很多事情上和大人产生分歧并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家长不要事事顺着孩子,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要坚决拒绝。适当约束孩子和拒绝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巧妙地拒绝孩子,不但不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怨恨,反而会提升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同时也使孩子懂得更多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呢?

1.做事之前先与孩子定好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习惯来自于持之以恒的约束。特别是一些禁止孩子去做的事情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这些底线不能触碰。父母与孩子一起制定各种规矩,这是尊重孩子的体现,这样能使孩子更好地了解父母的想法,孩子做起来就更主动,也会更符合父母的要求。关键的一点是,制定的规矩应尽可能具体,要有可操作性,以便于实施和监督,这样可以让孩子在自我约束中成长。

2.转移兴趣,引导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当孩子沉迷于一种不好的行为时,除了给孩子语言的告诫外,更要想方设法转移孩子的兴趣,用有意义的行为取而代之。例如,当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时,可以到书店为孩子挑选一些有利于孩子学习和成长的书籍,或者带着孩子一起去户外进行运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孩子的业余生活,也增长了孩子的知识或强健了其身体。

3.平静地对孩子说“不”

当看到孩子身上存在着“毛病”时,家长不能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或语言及行动上,而要耐心地指出错误并和孩子一起改正。当孩子无理取闹时,父母要用平静的口气表达心情以及对孩子的要求。这样,孩子会从你的语言态度中了解到,父母的态度是诚恳而坚定的,任何无理取闹都是没用的,时间久了,慢慢地他就不会经常提出过分要求了。

4.说“不”就要坚持到底

对父母来说,最难的就是将态度坚持到底。你可以给孩子一些警告,也可以对他置之不理,还可以让孩子在某个地方冷静一下,甚至可以让孩子宣泄以一下。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对待孩子,这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来选择,父母双方的意见一致,不给孩子有妥协的余地,要记住,有了一次的妥协,就会有下次的妥协,所有的坚持就前功尽弃了。

多问问孩子为什么,搞清楚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家教现场临睡以前,女儿赤脚站在我面前说:“妈妈,我最喜欢的就是台风。”我有点生气。这小捣蛋,简直不知人间疾苦,每刮一次台风,有多少屋顶被掀跑,有多少地方会淹水,铁路被冲断,家庭主妇望着几元钱一斤的小白菜生气……而小女孩却说,她喜欢台风。“为什么?”我尽力压住性子。“因为有一次刮台风的时候停电……”“你是说,你喜欢停电?”“停电的时候,我就去找蜡烛。”“蜡烛有什么特别的?”我的心渐渐柔和下来。“我拿着蜡烛在屋里走来走去,你说我看起来像天使……”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吧。我终于在惊讶中安静下来,她一直记得我的一句话,而且因为喜欢自己在烛光中像天使的那种感觉,她竟附带地也喜欢上了台风之夜。一句不经意的赞赏,竟使时光和周围情境都变得值得追忆起来。那夜,有个小女孩相信自己像天使;那夜,有个母亲在淡淡的称许中,制造了一个天使。——摘自台湾作家张晓风的《那夜的烛光》好妈妈分析

看完上面这个案例,相信大家读后都会有一丝庆幸,一个小天使的存亡就取决于母亲多问的一个“为什么”,就因为这位母亲压住性子多问了一句“为什么”,于是一个天使诞生了;如果这位母亲不够耐心,没有去问为什么,那么这个小天使就可能消失了。

我们都知道,几乎每个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对某些事刨根问底地问“为什么”,而父母对孩子提出的为什么一般都很重视,总会不厌其烦地耐心解答,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孩子探求了解外部世界的表现,也是向孩子灌输知识的好机会。父母都能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认真对待,但为什么不能反过来问孩子一句“为什么”呢?因为家长对孩子表现出的不合常规的行为往往不够耐心,不够关心,不去探求造成这一行为的深层原因,甚至只是觉得这是幼稚,因而只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干涉。其实作为父母,更应该保持一颗童真般的好奇心,对孩子莫名其妙的举动表现出足够的好奇,常问孩子一句“为什么”,这远比孩子问一句“为什么”显得更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回答孩子的一句“为什么”,孩子最多是迟知道一点知识,但如果我们没有多问一句“为什么”,有可能伤害到孩子的心灵,那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好爸妈支招

在我们生活中,孩子无论做出什么让大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对孩子来说,都会有他们简单的理由和单纯的想法,我们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和分析,而应该静静地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孩子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耐心探究孩子心灵深处的东西。比如,父母经常会遇到生病不愿打针的孩子,如果我们多问一声“为什么”,有些答案可能不会是“怕疼”那么简单,孩子可能会说“生病了爸爸妈妈能陪我”;挑食的孩子不愿吃某种蔬菜,很可能是因为这种蔬菜给过他什么触动;到睡觉时间还不上床的孩子,可能是等着送你一件他亲手做的礼物……这些都是需要通过我们多问一声“为什么”来获得的,如果没有那一声耐着性子的“为什么”,而是简单粗暴地去呵斥,我们很可能就失去了生活中的一些感动和童真,也会因此改变孩子天使般的性情。

作为家长,父母总认为很了解孩子,却没有意识到这种经验主义是对孩子的成见。当孩子做了不符合父母要求的事情的时候,家长甚至不愿意问问孩子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将“不听话”“不好好学习”等论断充斥在孩子耳边。这个时候,做父母的不妨静下心、弯下腰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说完。对于孩子“错误的想法”多问一句“为什么”,也许结果就会不一样。

因此,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先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应放弃对孩子的成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孩子说得有道理,应该赞赏;孩子说得不合理,可以进一步交换意见,直至解开孩子心中的疙瘩,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第三章 找孩子最愿意接受的方式说教和批评

允许孩子平等地争辩

家教现场“妈妈,你这样做是不对的。”8岁的文文一本正经地说,“我有自由不睡觉!”听到这话,妈妈又好气又好笑,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自古都是孩子要听大人的,哪有孩子这么和自己的妈妈说话的?“明天你要上学,早上无法起床。我说要睡觉就得睡觉。”妈妈把电视机关了,“你这么小的孩子要什么自由,我是家长,我有权利管你。”“你是准备打我吗?”文文可能在妈妈的语气中感受到了威胁,“打我,你就犯法,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看看是我厉害还是法厉害!”妈妈实在忍不住,把他从沙发上拖起来,照着他的小屁股打了几巴掌。文文大哭起来,直到妈妈把他抱到床上,他仍在啜泣,待了好长时间才入睡。坐在文文的小床旁,看着他委屈的表情,妈妈的心里也非常不是滋味,不禁沉思起来:为什么要打儿子呢?难道就是因为自己生养了他,因为爱他,就无法容忍他争辩吗?打他,其实只是因为他的争辩和不服从,只是因为自己家长权威的丧失!第二天送文文去上学的路上,妈妈为昨天的以“权”压人向儿子道歉。文文竟然有些不好意思,小脸涨得通红,沉默着把脸转到了一旁。在妈妈的启发之下,文文终于开口了,没想到又是争辩的态度:“你是家长,你不用向我道歉。”“妈妈错了,”妈妈严肃地说,“只要做错了事,就应该道歉。”“妈妈,那我也应该向你道歉。我不应该用那种语气和你说话。”一路上,他们都在为谁该向谁道歉而争辩着。看得出,文文正在努力说服妈妈接受他的意见。当妈妈对他的论点表示肯定时,他开心地微笑起来。进学校大门时,文文主动揽住妈妈的脖子,在妈妈脸上亲了一下。好妈妈分析

像以上案例中家长与孩子的争辩可以说是很常见的,当面对孩子争辩时,你会如何处理?是否会像文文的妈妈一开始那样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呢?没错,那并不是一种好的做法。明智的做法是给孩子争辩的权利,认真地听取孩子的意见,家长对自己的做法进行反思。我们先来说说给孩子平等争辩的好处。

首先,当孩子试图以平等的方式和父母争辩的时候,这个过程有助于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在争论过程中,孩子没有了父母的帮助,必须自己独立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运用已有的语言和逻辑,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争辩的过程虽然简单,但是可以学到争论、辩论的逻辑技巧,这对日后思维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其次,争辩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和父母平等的争辩中,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应该怎样表达才能实现自己的意志。争辩也表明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形成,开始尝试着走自己的路。在与父母争辩后,他们发现自己并非都是错误的,孩子从中获得了成就感,这能帮助他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

事实证明,争辩是在孩子与家长的谈话中,孩子最来劲儿、最高兴、最认真的时候才会发生的事。只有在父母民主、亲子关系和谐时才能出现。一个家庭如果家长角色意识太强,清规戒律太多,想与孩子争辩,恐怕都办不到。因此,如果孩子与家长争辩,不要怕丢了家长的面子,不要担心孩子不听话,孩子也是讲道理的。家长与孩子争辩,孩子觉得家长讲平等、讲正义、讲道理,他会打心眼儿里更加信赖和尊重家长。而且通过争辩他既可以深刻地弄明白家长的要求,也会心悦诚服地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好爸妈支招

孩子和家长的争辩意味着孩子心理的成长,他们开始逐渐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但同时父母也必须明白,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没有那么完善,他们有时候还不知道用何种方法来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顶嘴只是一种简单的表达方式。

通过家长与孩子争辩,孩子不仅能弄清是非曲直,而且能学会估量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能养成坚持真理、以理服人、平等公正的好品质,同时也能活跃家庭气氛,在感情交流、思想沟通中,表现一种亲情和友爱。

给孩子平等争辩的权利,不是每个父母轻易能做到的。所以,首先需要父母克服自以为是,不要用唯我是从的单向说教的思维定式,而要尊重孩子,鼓励争辩,用善于双向交流的思维方式;改变轻则呵斥、重则棍棒的粗暴行为,养成重科学、讲民主,以理服人的良好规范。

所以,优秀的父母应该树立一种观念,只要孩子是遵循规则、讲道理,就允许孩子争辩,这样不会让家长丢面子。明智的父母通常不把自己的意志简单地强加在孩子身上,为孩子的争辩创造一种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在争辩的过程中,父母应放下架子,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而不是简单地把孩子的争辩看做对长辈的不敬。这种争辩,对两代人都有好处,因此父母要善于研究学习,让争辩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促进孩子的成长发育。

如果孩子讲得有道理,该妥协时要妥协

家教现场孩子期末考试终于结束了,美好的假期正在向他们微笑、招手,相信孩子们对此也渴望已久了,终于可以轻松地玩一玩,高兴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那种压抑不住的兴奋劲儿可想而知,因为我们也曾经历过。此时,孩子的父亲又习惯性地行使起父亲的威严和权力:马上就要到奶奶家度假了,先在家里把假期的作业写完,然后再去休息。可是平时温顺的女儿却异常顽固而倔强,不想写,反驳道:“我不想现在一下子就写完,在奶奶家我每天写一点,照样可以做完。”父亲生气了:“到那里成天就知道玩,哪有时间写?不写作业,就罚站2小时!”没想到,孩子想都没想,自己就主动去站着了,没有任何妥协和放弃的意思。做父亲的,虽然不忍心孩子就这么站着,但是家长的威严又使他放不下面子,怎么能跟孩子妥协呢?于是父女就这么僵持着,直到孩子的母亲回来。看到这父女俩都如此倔强,母亲对女儿说,陪妈妈到外面走走吧。转了一圈后回到家里,此时父亲也消气了,觉得女儿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每天写一点,可以防止知识的遗忘,但是也不好意思向女儿道歉,只好轻轻地对女儿说:快去洗洗澡,然后睡觉去吧。没想到,此时的女儿没有走向浴房,也没有走向卧室,而是主动拿出了书本,写起了作业。父亲、母亲相视而笑。好妈妈分析

上面这种情况很常见,其实仔细想想,有时候孩子的要求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做一定的妥协,不仅不会让自己没面子,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地尊敬自己。

在我们的生活和教育中,父母与孩子之间都存在着坚持与妥协的矛盾,有时是关于学习的,有时是关于生活方式和习惯的。人人都有尊严,没有人喜欢主动妥协。但多数的孩子都是迫于家长的威严而无奈地妥协,被迫去做自己此时并不想做的事情。如果刚好碰到孩子和家长的个性都非常强,结局可想而知,久而久之,矛盾不可调和,家长无奈,只好放弃管理;孩子无奈,自暴自弃,这个结局无论对于家长还是孩子都是不想看到的。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溺爱而习惯性地选择妥协,孩子也习惯于家长的妥协,只要自己撒撒娇、耍耍性子,就可以达到目的,结果时间长了,极易造成孩子放任自流。又有多少家长能够理智地选择妥协呢?作为强势群体的家长,如果在孩子说得有道理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妥协,带给孩子的可不是家长的放任,而是尊重和理解,他们反而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以后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家长,这样,不就是家长一直想要的结果吗?好爸妈支招

事实上,家长对于青春期孩子“合理的一面”进行妥协并不是无奈之举,而是明智之举。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易冲动、自尊心强,一旦他们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变本加厉,更加爱发脾气。所以说,家长对他们“合理的一面”进行妥协,是消除孩子负面情绪的一剂良药。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也日渐成熟,对各种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当亲子之间因为意见分歧发生矛盾时,错的并不一定是孩子,也就是说,家长的观念和做法也会存在不合理的一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应该对孩子“合理的一面”进行妥协。

当然,我们所说的妥协不是无条件的妥协,而是通过反思自己的观点之后对孩子思想的一种认同,这种认同不仅能增强孩子的信心,也会在孩子面前树立正面的形象,更能减少以后在与孩子发生意见不统一时的矛盾,因为在他眼里,父母都能知错妥协,自己为什么还那么固执呢?长此以往,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离我们还会远吗?

多项选择让孩子放弃不合理要求

家教现场维丽是个爱好体育的孩子,特别爱滑旱冰,她希望每天都能滑上一段时间。但是放学后的时间正值下班高峰期,妈妈又要在家做饭,没有时间带维丽去公园专门的地方滑。于是维丽想在小区院子里滑来滑去,但是妈妈觉得很危险,就对女儿说:“维丽,现在院子里来来往往的都是车,你这样滑来滑去太危险了,你还是别滑了。”维丽听了就不大乐意了,平时上学没时间,放学做完作业刚好可以玩一会,却不让,她便噘着嘴说:“我就要滑,要不然多么无聊啊,也不知道干什么。”“你现在可以做其他有趣的事情啊,比如,可以画一会儿画,或者你不是喜欢看动画片吗,可以看电视,但是只能看两集哦,等吃完晚饭,妈妈带你去公园滑旱冰。”维丽想了想:“对呀,我差点忘了,《熊出没》马上就要开始了!”说完,便跑到客厅去看电视,妈妈也可以安心做饭了。好妈妈分析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孩子提不合理的要求,比如:像案例中的维丽,孩子想去做一件好玩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确实充满危险,妈妈就会拒绝他们的要求。但是有的妈妈会直接简单地说:“不可以!”可是这样的拒绝会使孩子闹情绪,严重的可能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案例中的妈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她通过其他的事情来引导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她选择其他的事情去做,这样既可以让孩子开开心心地接受,也符合了家长的要求。

其实,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总是喜欢无理取闹,他们也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好多家长就发现,跟孩子沟通很难达成一致,家长想要他这样做,他偏偏要那样做。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家长没有给他留选择空间,家长所决定的事情,只要求孩子去做,这个时候孩子很容易逆反,但是如果家长给孩子两三个以上的选择,孩子就会有被认同感,此时,他们往往会很乐意接受家长的提议,这样,就很容易改变一个叛逆的孩子。好爸妈支招

当遇到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不妨多给孩子几个选项,让孩子自己放弃不合理的要求。曾经有句话说,“要是不想地上长草,就在里面种庄稼。”这也是相通的道理。当孩子想去做危险的事情时,我们给孩子提出几个选择,可以是看一会儿动画片,或者是玩半小时游戏,带孩子出去吃盼望已久的大餐等,这样,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把危险的事情抛到脑后了。如果孩子对妈妈提出的建议都不感兴趣,还可以让孩子自己提要求,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通过这个过程,不仅达到了家长的要求,还让孩子学会了选择和放弃。我们教孩子学会了选择,他就具备了一个正常人的基本心态和素养,以后在面对众多事情时,就能分清安危和主次,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他就会抓大放小,就不会贪得无厌,从而学会取舍,学会放弃。

作为家长,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主动放弃一些不合理要求呢?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尝试一下。

1.帮助孩子完成一个心愿

孩子都会有好多好多想要做的事情或者想要得到的东西,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不去做这件危险的或不合理的事情,妈妈可以帮助你实现一个小小的愿望,但这个愿望最好是对学习或生活有帮助的,这样,孩子就会特别愿意接受。

2.给孩子安排一些有偿的劳动

在孩子提出一些危险性的要求时,妈妈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家务劳动,并付一定的“报酬”,这些“报酬”可以作为零花钱,这样就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然,为了避免孩子产生“做家务就能得到钱”的想法,妈妈在平时也要安排一些无偿的劳动,比如,整理自己的房间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3.在寒暑假期间给孩子报一些孩子感兴趣的学习班

当然,兴趣班一定要是孩子感兴趣的,而不是家长强加于孩子的。孩子把这些空余时间都利用起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和心思去做危险的事情了。

把理解和共鸣作为沟通的原则

家教现场十岁的彬彬回到家,扔下书包就开始发脾气、抱怨。彬彬:“上学真没劲、真痛苦,我都不想去了!就因为我说我把家庭作业忘在家里了,老师居然说我是骗子,她对我凶巴巴地嚷了几句,还说以后再这样就找家长。”妈妈:“老师怎么这样啊,那你岂不是很生气啊?”彬彬:“是啊。”妈妈:“在全班同学面前被叫做骗子,一定让你尴尬极了。”彬彬:“我都快哭了。”妈妈:“我想你心里一定骂了她几句!”彬彬:“是的!你怎么知道?”妈妈:“当有人误解伤害了我时,我通常也会这么做。”彬彬:“是吗?哈哈。”看着孩子露出淡淡的笑容,妈妈知道他的气已经消了一半,下面的事情就好说了。好妈妈分析

当孩子回到家,不停地抱怨他的朋友、老师,或者生活时,家长最好先顺着他的语气回应他,而不要先试图查明事件的真相。当孩子发现他们的感受是正常人经历的一部分时,他们会感到自己被理解。就像案例中的妈妈一样,如果家长换种方式说:“谁让你忘记带作业的啊?别人怎么没有忘记,天天就知道玩。”可想而知,对话无法友好地进行下去。还好,案例中的妈妈采取了“站在孩子情绪上说话”的方式,理解孩子当时受委屈的心情,让气氛没有变得沉重,谈话得以继续。

在与孩子的沟通上,能否理解孩子并产生共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们沟通的目的当然不全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孩子有时纯粹只是表达自己的心情,发发牢骚而已,有时甚至说的都是一些完全不着边际的内容。即使在这种时候,家长还是必须努力与孩子产生共鸣,不然就没有办法继续聊下去了。反过来,偶尔也可以设法让孩子对你产生共鸣。例如,告诉孩子:“妈妈今天办砸了一件事,弄得我连做晚餐的心情都没有了!”只要父母肯将自己失败的经验、有趣的事件、惊讶的原因主动告诉孩子,说不定孩子也会跟着响应,主动说出今天发生的事。例如,“我在学校里今天也差点犯错!”“今天我也有一件很开心的事啊!”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和孩子沟通就变得容易多了。好爸妈支招

其实和孩子沟通并不难,大多先由倾听孩子说话开始,哪怕沉默地听着孩子说话,并只以点头表示自己在听也无妨。同样,只要看到父母这种“确实在听自己说话”的态度,孩子就会感到自己是被父母关注、理解的,从而才能放下心来。不过当孩子和你说话的时候,最好不要只是大声地发出“嗯、嗯”两声,或只是随便点点头,应该在听到孩子说“发生××事,让我觉得很生气”时,回应孩子一句“要是我,我也会生气”。哪怕只是跟着附和孩子的话,也能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理解我的心情”“还好我把这件事说出来了,看来我和爸爸(妈妈)有共鸣”。所以家长在倾听孩子说话时,一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和孩子产生共鸣,一旦看到孩子表现出一副懊悔的样子,就回应他:“你一定觉得很沮丧吧!”若看到孩子很开心,则回应一句:“好棒!”

即使在倾听的过程中觉得孩子所说的话有误或者孩子做得不对,还是应该先听孩子把话说完再说。比如,有些父母常常会忍不住中途就插嘴:“你怎么能那么做呢?”或是“你当时怎么没想起来这么做呢?”若真的这样反驳孩子,就会被迫孩子中断自己的话,说不定心里还会非常懊恼地想“跟你真是没法沟通,早知道你会这么想,就不跟你说这件事了,以后再也不说了。”这个结果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

由此可见,和孩子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关键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让孩子真正地感到被理解并产生共鸣,孩子才愿意敞开心扉和父母交流!

尽量举例说明,夹叙夹议

家教现场在一次亲子教育的交流课上,一个妈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温铎看上去最近心情不大好,因为在上次的期中考试中,他的学习成绩下降了不少。今天放学回来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他就对我抱怨:“妈妈,我不想去上学了,上学有什么用啊?学的东西以后又不能吃不能喝的。”要是在平时,我可能会给他讲一大堆道理,直到讲得他“投降”为止,但是今天我不想再当“唐僧”了,我拉着他说:“儿子,上学确实很辛苦,妈妈上学的时候也是这个感觉,但是我后来看到了一个故事,我现在讲给你听听。”在古老的游牧时期,有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忽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原来只是听老人们讲过,这是神马上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的期盼,希望神为自己带来好运。神果然出现了,对这群牧民说:“明天你们放牧的时候沿途要多拣拾一些鹅卵石,把他们放在你们的马褡子里。”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本来以为神会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毕竟是神安排的,就算不乐意也得照着做。第二天,他们各自漫不经心地拣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褡子里。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他们白天放进马褡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金子。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后悔极了,后悔没有好好听神的话,认为鹅卵石没有用,没去拣拾更多的鹅卵石。温铎听完我讲的故事,望着我静静地看了一会儿,说:“妈妈,你是说现在我们觉得没用的知识,就像鹅卵石,将来有可能变为无尽的财富,是吗?”我赞许地点点头,说:“你真有悟性,你现在学的知识看上去用不着,但是积累多了,以后就会变成你宝贵的财富。”听完,儿子拿着书包回房间写作业去了。好妈妈分析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令孩子反感的就是家长滔滔不绝地灌输一大堆大道理。而故事却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案例中这位睿智的妈妈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改了以往的“唐僧说教法”,没有对孩子进行斥责,也没有讲一大堆硬道理,而是巧妙地运用孩子们都爱听神话故事的心理进行比喻,让孩子去领会言外之意,可谓旁敲侧击,故事与道理并用,取得了很好的说服效果。试想,如果妈妈拿出一大堆道理讲给孩子听,孩子肯定会无奈地说:“这些道理你都讲了多少遍了,耳朵都起茧子了。”

孩子从出生就处于家长的教育之下,所以他对家长的大道理有时候是会反感的,因此说教效果微乎其微,甚至有时候会直接被孩子“屏蔽”掉,因此,家长通过举例或用孩子喜欢听的故事来启发孩子,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爸妈支招

既然孩子都爱听故事,那么什么情况特别适合家长寓理于故事之中呢?一般来说,父母用故事来教育孩子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

1.通过故事的评述来说明道理

有时候家长面对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如果恰好有类似的例子或者故事,家长不妨拿来和孩子的事情做一番对比,从而引申出某个道理,这样不仅对比清楚,鲜明生动,而且能使孩子在不经意间得到自我反省的机会,印象深刻。

2.通过故事的情趣来开导孩子

有些寓言故事听起来像笑话一样,幽默风趣、浅显易懂,寓意深刻,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如果我们能把这类故事巧妙地引用到我们的谈话之中,就能不露声色地将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孩子,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通过故事人物激励孩子

以故事中的正面人物形象为听者树立一个榜样,是人们常用的劝告他人的一种方法,在将故事中的正面人物和自己进行比较时,特别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

4.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任何人讲故事都带有自己一定的人生感悟或情感体验。如果父母能通过这种故事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故事的人物和情节中,孩子就能更加真切细致地体会到。

通过以上方法的尝试,家长就会发现,给孩子讲道理并不是那么难了,或许还会让孩子爱上家长给他讲道理呢,因为在孩子眼里,有更多的故事等着他!

孩子情绪激动时,先顺着孩子说下去,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

家教现场张勤像往常一样开着车送7岁的默默去上学。“妈妈,昨天出去玩的滑板车还在后备厢里呢,忘记拿出来了。”“哦,反正你白天也不玩,晚上我就把它拿出来带回家里。”张勤随口答道。“可是,我昨天还没有玩够呢,我想把滑板车带到学校去玩。”“不行!”张勤毫不犹豫地告诉她。结果她一下子脸就变得异常愤怒,声音提高20分贝对妈妈说:“为什么不行?老师也没说不能带滑板车去学校啊?”张勤看了她一眼,发现要是强制地和她争论,估计她得在车里闹腾。张勤马上压住情绪温和地说:“那好吧,那你就带到学校吧。”停了一下,张勤继续说:“对了,你的好朋友丁丁和露露不是特别喜欢玩陀螺和小狗吗?你让他们也带过去,到时候一起玩啊。”“对啊,我也挺喜欢小狗的,下课了,我可以和小狗玩玩。”“还有,你不是说你同桌养了一只小鸭子吗?你还跟我说挺羡慕他的呢?”张勤瞟了一眼满脸笑容地陶醉在自己的开心王国中的默默。突然默默一本正经地说:“那如果上课的时候鸭子叫起来怎么办呀?”“对呀,到时候小狗也一起跳出来了。”张勤也装作突然才想起来似的附和着她。“到时候小狗在教室里乱跑,就撞到我的滑板车上面了,没准儿还尿在我的车上呢,老师就没法上课了,哈哈……”默默自己又沉浸在她想象的画面中了,还乐得不行。张勤趁势问道:“那你还带滑板车去学校吗?”“不带了,等我放学回来再玩吧。”好妈妈分析

生活中,当家长遇到孩子犯倔时就会非常恼火,喜欢用家长的权威压制孩子,非让孩子“俯首称臣”不可,这种较劲的做法不但没有效果,还会让孩子更加叛逆,亲子之间越来越疏远。相反,如果家长能换个思路,在孩子情绪激动时改变自己说话的方式,温和地顺着孩子的思路引导一下,可能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中的张勤便是很好的例子,虽然她用严厉的方法坚持不允许孩子带滑板车进学校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但可能会让孩子的心情糟糕透顶,甚至会影响一天的学习。而她这种引导的方法,让孩子自动放弃了不合理的要求,而且心情变得很愉悦。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有一定的判断力,而这个判断力也有难易之分。当这件事情超过孩子的简单判断力的时候,需要家长进行引导分解,孩子自然就能进行准确判断。好爸妈支招

很多时候,孩子在家长眼里都是“不听话”的。实际上并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因为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想坚持自己的想法,但是因为年龄阅历等因素这些想法可能并不成熟、不合理,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不想发生亲子冲突,那么在孩子想往“右”走的时候,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往“左”走。可以顺着孩子的思路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错误,自觉地跟着家长走。

那么家长在孩子情绪激动时应该怎样顺势引导效果会比较好?以下几个方法可参考一下。

1.不要马上严厉地直接指责孩子的错误

本来孩子当时的情绪就处在一触即发的状态,如果家长严厉地批评和一味地指责,肯定会加速孩子情绪崩溃,导致父母的意见根本就听不进去,所以,最好能选择“曲线救国”的方法进行教育。

2.引导孩子预见事情的后果

许多孩子往往比较冲动,做事情的时候常常不考虑后果,而且由于孩子的经历比较简单,所以能够预见到的后果往往与成人能够预见到的不一样,这时候,父母适当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反省自己的行为了。

3.要让孩子承担犯错的后果

父母要改变以往帮孩子承担后果的习惯,要让孩子明白,一旦自己坚持这么做,就要承担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

如果家长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能够参考上面的意见引导一下孩子,相信孩子的行动就会有很大的改变,变得很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亲子关系也会更加和谐,何乐而不为呢?

做错了就要负责,没有什么好说的

家教现场一次,薇薇妈妈带着她去饭店和朋友一起吃饭,刚好那位朋友也带着孩子。妈妈和朋友吃完饭在一起开心地聊天,薇薇也和这个新认识的小朋友一起快乐地玩耍,忽然,一不小心,薇薇将一只盛有红茶的杯子碰到地上打碎了。妈妈看看女儿没有受伤,于是指着地上碎了的玻璃片说:“快去找服务员阿姨借扫帚过来把这里打扫干净,并且跟阿姨道歉,看需要赔多少钱。”闻讯赶来的服务员看没有人受伤,赶紧转身拿着扫帚过来扫。薇薇赶紧接过扫帚说:“阿姨,对不起,我闯的祸我来打扫吧,您看这只杯子多少钱。”服务员说:“你太小,还是我来扫吧,没事,这个杯子20元钱,到时候记到账单里好了。”薇薇不同意,坚持自己慢慢地把那些玻璃碎片打扫干净,虽然动作略显笨拙。回到家里,妈妈说:“今天在饭店为那只杯子赔了20元钱,这个钱算我借你的,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偿还给我。”于是薇薇用了两周的时间帮妈妈扫地、洗衣服等,终于攒够了20元钱。从这以后,薇薇反而养成了帮妈妈干家务的好习惯。好妈妈分析

当面对孩子犯错时,很多父母总是喜欢大包大揽,把本应由孩子承担的责任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失去了本应让孩子接受教训的良机,以致时常出现“孩子在外闯祸,家长收拾烂摊子”的局面。面对上面的案例中,也许很多父母的做法是:父母为那只杯子赔钱,服务员把残渣打扫干净,而孩子可能根本就没觉得自己犯了错。而薇薇妈妈不一样,薇薇自己犯的错得让她自己道歉收拾,即便是并不算多的赔款,也得由孩子通过劳动来赔偿。

好多父母在孩子闯了祸、犯了错时,不是先教育孩子去道歉和承担错误,而是着急地先替孩子道歉,然后再训斥孩子。父母这样做,不仅让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反正爸爸妈妈都会替我承担”的想法。以后即使孩子做了错事,也不会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这样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孩子做了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让他自己向对方道歉,赔偿损失,这不仅是为了取得别人的原谅,更重要的是使他从小就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起责任。

孩子,从小就要培养其责任感,没有责任感,他就不可能认真去做事。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发生争吵或犯错时,听到最多的是孩子以“这不是我的错”“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是他先……”等托辞或者指责别人,如果任其发展,他们长大后肯定会缺乏责任感。因此,家长要从小对孩子的行为态度加以引导,使孩子明白做错了事就要负责,没什么好说的。好爸妈支招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要求孩子自己做错事的时候,不要把责任推卸给他人,要先想想自己错在哪儿,要怎样负起责任,让孩子不要为自己的过失找任何借口。教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任,父母需要很多时间和耐心,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

1.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时,不要打骂孩子

孩子是在一次次新的体验中长大的。每一次犯错,其实都是一次让孩子学习的好机会,当孩子犯了错的时候,在他们的心里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说明孩子已经知道自己错了。所以,当孩子明白自己做错了的时候,家长就应当保持冷静,尽量不要大声训斥,更不要夸大其词恐吓孩子。否则,孩子就会因为逃避惩罚而不敢承担责任,这样的教育效果是和家长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2.父母要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当父母做错了事情时,就要认错并承担责任,这有助于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什么叫责任。如果父母做错事都不负责,那么孩子就会想“爸爸妈妈都不用承担责任,我为什么要承担责任呢”。所以,父母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为孩子做出表率。

3.父母要坚持让孩子对自己所做的错事负责到底

孩子犯了错,需要孩子自己去向别人道歉而不是父母代劳,如果造成了经济损失,在孩子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让孩子通过劳动来赔偿。这样孩子才会对自己犯的错印象深刻。

总之,父母应该放开双手,要从小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好习惯,在错误面前要勇于承担责任。

话不投机时,父母要向孩子传达善意

家教现场周六,李凡和几个好朋友约好外出聚会,朋友们见面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玩着玩着就忘了时间,到家时已经八点半了。妈妈和李凡有约定,如果外出,必须七点半之前回家。见到儿子回来,妈妈拉着脸问:“怎么这么晚才回来?”“今天不是周末吗?想放松一下……”“周末就不用学习了吗?看看你的成绩,要是学习也能像玩这么用心就好了,等啥时候考了第一再这样自作主张吧。”李凡知道自己错了,本来想到家好好认个错再复习功课,但是看到妈妈这么凶地对自己一顿责骂,他也觉得挺生气的,既然话不投机,就不说了,于是一句话没说便回到了房间。李凡本来还想学习一会儿的,现在被妈妈弄得一点学习的心思都没有了,就感觉耳旁尽是妈妈责骂的声音,心里甚至想着:“怎么对我这么凶,是不是对我特别失望,一点都不像小时候一样爱我了。”妈妈在客厅里也越想越气,但是看到孩子这么沮丧不理自己进屋了,心里也觉得不是滋味,也认识到刚才自己太凶了,不应该这样对孩子。于是走进房间拍拍李凡的肩膀,说:“凡凡,妈妈见你这么晚没回来,一方面担心你的安全,另一方面眼看着考试临近,怕你耽误学习。我希望你通过今天的放松能让自己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去。”李凡听了,也觉得挺难为情的,看来也是自己误会妈妈了,于是拿起书本复习起功课来。好妈妈分析

当孩子做了一些不恰当的事情时,很多家长喜欢训斥孩子,甚至说粗话、狠话,殊不知,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让孩子接受,还会引起反感,必然会话不投机,这样会造成孩子觉得自己渐渐远离了这个家庭,远离了父母的爱,甚至会形成代沟,发展到无法跨越。还好,案例中的妈妈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及时向孩子表达了自己严厉背后关怀的一面,这才让孩子打消了一些负面的想法,能够安心地投入学习中去。

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观点有矛盾是常有的事情,如果谈话总是充满着火药味,恐怕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孩子觉得特别的孤立和无助,这时候需要父母放下架子,让孩子能感觉到自己的关怀,也许就是父母退让的这一步,就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被孤立的,从心里慢慢地接受父母的意见。好爸妈支招

孩子的心里都是渴望得到爸爸妈妈的爱,而言语正是传递这份感受最直接有力的工具,爸爸妈妈若懒得用话语表露这样的感情,而只是将它隐藏在心里,孩子又怎么理解和感受,更何况孩子在和父母发生矛盾后的心理是特别脆弱的,更需要得到这份温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请大胆主动地将这份感情表露出来,让孩子不再觉得自己是被孤立的。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批评,尤其是不理智的批评,在孩子看来就像恶语,很容易伤害孩子,对还没长大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情感的摧残。因此,家长在和孩子发生争执或批评孩子之后,一定不要忘了及时安抚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依然爱着他,批评他也是为了他好。

有些父母只有在孩子小的时候表达亲昵的行为,其实人不管长多大,都需要身体温暖的关怀。当孩子慢慢长大的时候,别忘了抓住向孩子表达爱意的机会,特别是孩子在受到父母的批评或者和父母的观点发生矛盾的时候,一定要将自己的善意表达出来。在孩子眼里,父母对自己的爱比金钱物质都重要,所以一定要让孩子体会到这份感情。这样孩子虽然承受了父母严厉的批评,但同时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用心良苦,也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抵触情绪。父母在向孩子表达友善时,也能得到孩子友善的回馈。有这些感情作基础,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还能有那么困难吗?

再有道理的话,都不要说三遍以上

家教现场放学后,孩子写作业的时间经常是林林妈妈头疼不已的时间。林林都上三年级了,每次写作业的时候总是磨磨蹭蹭,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吃零食,一会儿还得站起来玩会儿玩具接着写,就算是写作业,也是马马虎虎,字写得东倒西歪,还没有以前写得好,一看,明显就没有认真好好写。每当此时,妈妈总会一遍又一遍地跟林林说:“做作业就集中精力做,做完了就踏踏实实玩,老这样下去,以后你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时间观念……”时间长了,林林妈妈自己都觉得天天像个“唐僧”一样,而孩子却跟没事儿人一样。林林妈想来想去,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孩子写字越来越差,而且磨蹭到那么晚才能做完作业,于是林林妈走过去对林林说:“妈妈跟你讲过很多次做作业应该怎么做了,对不对?”林林点点头说:“你天天都说,这么多遍了,我听都听烦了。”妈妈想,既然林林知道这些道理,但故意不好好写作业,那只能换别的方法了。妈妈走过去收起林林的作业和书本对他说:“既然你知道,但你还这样,说明你就是故意不想好好写了,你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那么既然你不想好好写,咱们就干脆别写了,你现在可以去玩玩具了,明天要是老师问你,你就自己向老师解释吧。”林林抓着书不同意,但还是被妈妈坚决地收走了。林林惊奇地望着妈妈,没想到妈妈今天会这么做。他自己一个人默默地玩了一会儿玩具,想到明天老师会批评,还是有点怕,便跟妈妈说:“我想好好地写作业,我以后再也不边玩边写了。”从此以后,林林果然放学回家就先抓紧时间把作业认真做完后才出去和小朋友玩。好妈妈分析

有理走遍天下,道理本来是人生路上的指明灯,但为什么会令人厌烦?根源就在于:道理,不是仅仅靠一张嘴去“讲”的!孩子已经明白的事情,父母如果反反复复喋喋不休,不但对孩子没有更多的帮助,反而可能引起孩子的厌烦。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而且在其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估计好多妈妈都曾经像案例中的林林妈妈一样,每天都扮演着“唐僧”的角色,而且也都很苦恼孩子根本就听不进自己说的话。其实,孩子听不进去并不代表孩子不懂这些道理,只是他听烦了而已,所以,这个时候一遍又一遍地讲道理一点作用也没有,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抵抗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妨换种方式,只要我们确定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没必要无数次地重复,重要的是让孩子如何将这个道理付诸实际行动。好爸妈支招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家长批评孩子,再有道理也不要超过三遍,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对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错误,家长讲一两遍道理如果不管用,那么说的次数再多,效果也不大,这种情况下不如采取以下方法试一下。

1.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家长以身示范,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最深远,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力量。比如,针对孩子拖拉的习惯,父母就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种不好的习惯,干事情缺乏雷厉风行的态度,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孩子是最好不过的了。

2.要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孩子做了错事,经常是由大人来帮助承担犯错的后果,使孩子觉得做错了也没关系,从而丧失责任心。比如,孩子经常自己不认真收拾书包,总指望大人帮忙整理,否则,到了学校总会发现落东西在家里。这种情况,家长给他讲清道理之后不妨“袖手旁观”,即便是到了学校发现作业没带,也不要主动给他送过去,受到老师批评是他自找的,要让他自己承担不认真整理书包的后果,不超过两次,他就会吸取这个教训,这样比父母唠叨10遍还要管用。

3.讲不通的时候,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孩子

孩子听大道理听烦了,还不如给他讲个故事有效果,故事的情节更吸引孩子,故事的结果让孩子自己去反省,这样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总之,道理一遍又一遍说就变成了“唠叨”,孩子自然不爱听,甚至会厌烦、反感,“唐僧”父母一定要赶紧改变自己的方法,再好的道理不要进过三遍,让孩子真正体会吸收才是最终的目的。

认真倾听,找到孩子的心结所在

家教现场在某一次亲子交流课上,一个爸爸的讲话触动了大家:丽莎放学一回来就躲在房间里不出来,今天难得她妈妈没有出差,早下班回来做了丰盛的晚餐,妈妈叫了几遍,见她还没出来,便说了她几句,她竟然跑出来对着我们俩大吼一通。妈妈气得回到卧室也不吃饭,我说女儿肯定是有心事,妈妈却嘟囔着:“孩子能有什么心事?这孩子越来越不懂事,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回到家要跟父母发脾气?”我想发脾气也解决不了问题,便进去陪女儿坐了下来,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也许是我这么一问,女儿伤心地哭了起来。她说:“爸爸,我今天跟班上一个男生打架了。我承认是我先动手的,错误在我,但是我向他道歉了,那个男生还得理不饶人,一再地找我麻烦。后来老师把我们俩叫到办公室才解决了。等我们放学了刚要离开,那位男孩的妈妈来接他回家,那男孩就趁机污蔑说我骂他妈妈了。听到这话,她妈妈就用冷冷的眼神看着我,带着她儿子边走边说不要接近我这种没教养的女孩,不然就该学坏了。当时我好委屈,难过地想,要是你和妈妈在我身边该多好啊。”说完,女儿又开始哭了。听了女儿的话,我赶紧劝导和安慰她,女儿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了,但我心里却有了愧疚,她妈妈平时工作忙很少在家,更别说陪在女儿身边了,虽然这件事的表面原因是因为女儿受了委屈,但是她的心结其实真正的是希望父母能够多陪陪她。于是我和她妈妈商量尽量减少出差时间,只要有时间,就亲自接送孩子,陪着孩子,像朋友一样跟女儿交流,帮助女儿,不能碍于面子,放不下身段,甚至用不耐烦的口气责怪孩子。后来孩子不管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都愿意回家和我们一起分享,性格也慢慢变得阳光开朗起来。好妈妈分析

大家都知道,人人都有郁闷伤感难以自抑的时候。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成人差,遇到问题时更容易表现出悲观的情绪,甚至有时候会委屈地哭泣,这种情况下,父母应当放下身段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安慰孩子,帮助孩子找到影响情绪的真正原因,打开孩子的心结。案例中的父亲便是很好的例子,如果他这次也像妈妈一样忽略孩子心里真实的想法,可能以后的生活还是像以前一样各自忙碌,女儿的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孤僻。

其实,父母和孩子双方都希望能寻求到这种友谊般的亲子关系,它能够提供足够的安全感,使我们在表达思想的同时也流露出感情。孩子开始哭或发脾气时,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持续和蔼地倾听,亲切地留在孩子身边,温和地抚摸或搂住他,讲几句关心的话,但不要太多。假如你说话太多,你就会在这种“交流”中凌驾于孩子之上,不能倾听孩子的话。孩子把自己的情绪通过发火或哭喊发泄出来以后,会重新注意到你和周围的情况,他会感到释放之后的轻松,通过倾听找到孩子的心结之后,能在以后的教育中避免这种情况,这样非常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好爸妈支招

许多父母发现,孩子在哭泣或者发脾气的时候会感到自己的世界已经崩溃,而此时父母向他传递的爱能达到最佳效果,当父母留在他身边,倾听他的诉说,不提任何要求,找到他的心结所在,他就很容易摆脱恶劣的心境,变得情绪快乐。

实践证明,要做好倾听,打开孩子的心结,应把握以下几点。

1.要有诚心

要尊重孩子,在孩子还没有充分把意见表达出来之前,不要随意表态或乱下结论,也不要随便批评。在这个时候,父母的真诚和坦率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就会和孩子之间产生距离感,从而影响沟通效果。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孩子的情态、身体语言等弄清孩子的话中话,知道其真正的心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引导工作。

2.要专心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在讲话的时候能够被重视,因此家长在倾听的时候一定要集中精神、态度端正,要真诚地注视着孩子的眼睛,不要在这个时候有打哈欠或者看手表、看电视等动作,否则,就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心不在焉,懒得继续往下说。

3.还需要有耐心

有时候孩子在表达的时候可能比较啰唆,语无伦次,这个时候家长要沉住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讲完,特别是孩子的一些观点不正确或者孩子情绪正激动的时候,更要耐心倾听。

如果家长能真正做到以上几点,相信就能真正和孩子建立起友谊般的亲情,能慢慢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心结也会在我们的倾听中慢慢打开。

把批评做成糖衣炮弹

家教现场东东最近爱上了玩游戏,特别是每次到了周末,玩得都忘了时间,打完一局还想玩一局,爸爸通常和他约定只能玩一个小时,可是东东最后总是以“还差一点”“再给我两分钟”为由一拖再拖。对于爸爸的唠叨,东东也是听得都有厌烦情绪了。爸爸想来想去,想换种方式试一下,决定找个机会“表扬”一下他。一个周末,爸爸的朋友带着儿子过来玩。爸爸和老朋友一起在聊天叙旧,东东带着小客人一起看书、画画,最后,东东觉得有点无聊,想和小客人一起打游戏。在征求爸爸的意见时,爸爸说:“同意,但是只能玩一个小时。”老朋友却说:“不可以。”原来他的孩子打游戏上瘾,根本就无法控制时间,导致学习成绩快速下降,所以气得他把游戏机给锁起来了。看着东东和小客人尴尬的样子,爸爸说:“这样,让他们打一会儿吧,放心,我儿子能管得住自己,说一个小时就是一个小时,这样也算是一种调节放松。”“好的,走喽。”“记住,就一个小时!”爸爸特意嘱咐了一句。于是两个孩子高兴地上楼去打游戏了。大概是有客人在,东东没有忘记爸爸的话,准时结束了游戏。爸爸当着客人的面说:“你看,我说他还是挺讲信用的吧。”送走了客人,爸爸表扬儿子:“你今天真守信用,如果你每次都这样玩游戏,爸爸妈妈就不会担心了。”东东不好意思地说:“好的,我以后一定做到。”没想到,东东还真是说话算话,既保全了每周玩游戏的机会,也没有影响学习。好妈妈分析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爸爸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给批评裹上了一层糖衣炮弹,效果就特别好,比以前磨破嘴皮子的批评还管用。

孩子的自我评判能力还没有大人那么成熟,所以他们的心里非常渴望得到表扬和赞美,通过别人的表扬和赞美,孩子能逐渐地形成对自我行为的评价,明白哪些事是对的,哪些事是错的。所以,带着糖衣炮弹的赞美既能让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也能对孩子自我评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谁也不愿意受到批评,更何况孩子每天除了受到老师的监督,在家还要受到家长的唠叨,所以更会感觉心情烦躁。因此,教育孩子需要讲方法,批评孩子不能随意责骂,是需要花心思的。人们都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如果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能够在“良药”里面加一点“糖”,把忠言说得顺耳一点,孩子就会更容易接受,相信教育的效果也会更加显著。好爸妈支招

如果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爸妈大多很难接受,总是想着好好批评孩子一顿,但此时如果你换种方式,找个合适的机会给孩子贴上乖学生、爱学习的标签,孩子可能会因为你的积极评价而高兴,并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而改正以前的缺点,努力使自己做个好孩子。这种批评方式既让孩子听得进去,也让孩子乐意去为自己而改变,而且家长也并不需要因为这件事情而向孩子大发雷霆,特别是针对那种“响鼓不用捶”的孩子,更是一种效果特别好的方法。

对于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家长应及时发现并及时表扬,在表扬中提出更高的期望、目标和要求,使之不断趋优趋善;同时,对孩子的批评也应及时果断,也要注意批评的方法,让表扬成为批评的外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孩子的缺点和不良习惯,父母没有必要总是板着面孔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说教,家长不妨给批评穿上一点表扬的外衣,照顾好孩子的感受,特别是自尊心,通过正面的引导让孩子自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不断进步,这无疑是批评孩子时不错的选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