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世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4 03:45:04

点击下载

作者:桑迪•曼恩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理学的世界

心理学的世界试读:

前言

对很多人来说,心理学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这是很正常的,说到底,它毕竟是一门与人有关的学科,自然能引起我们深厚的兴趣。心理学探究我们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动。它不仅研究人类的行为过程,还关注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行为对他人、环境和一系列其他因素产生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见第10页)并延续至今。21世纪,人类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诸如全球战争、恐怖主义、计算机辅助技术、自动化、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这些变化都会对我们思考、感受和行为方式造成影响。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面对许多存在已久的主题,如哀伤、丧亲、生养、青年关爱、教育和成长等。心理学研究能帮助我们理解自身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寻求应对挑战的方法,从而解决上述诸多问题。

本书将带你一览心理学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进展,并解释这些研究对我们当下生活的影响。本书由五个不同的部分组成,读者可以按顺序阅读,也可单独查阅。

我们将首先对心理学的历史进行概述,介绍组成这一领域的各个学科和专业。这对有志于深入研究心理学,或考虑将其作为职业方向的读者有所裨益。第一部分还将介绍那些曾为心理学的发展和传播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其中不仅包括杰出的心理学家,还包括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心理学案例的普通人。除此之外,我们还会介绍与大脑及神经结构相关的基础知识,因为这能帮助读者对心理学有更加全面的了解。第二部分将介绍一些影响人类对心理学理解的重要理论,当中的一些理论已经成为心理学这门学科的重要基石。第三部分将延续第二部分的内容,着重介绍一些改变世界的心理学实验,包括斯坦福监狱实验和米尔格拉姆电击研究。虽然出于伦理考虑,这些实验已经不可能再次进行,但它们对当代社会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第四部分将介绍各种精神健康问题和心理障碍,还包括一些可能对儿童造成影响的神经发育障碍。另外,这个部分还将涉及从精神分析到人本主义的一系列治疗方法和干预措施。在全书的最后,也就是第五部分,我们将列出一系列基于心理学的实用建议,小至如何戒烟,大至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领导者。

本书将带你开启一场集启发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心灵探索之旅。祝各位旅途愉快!目录封面本书作者简介扉页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部分 心理学和心理学家

第二部分 塑造社会的心理学理论

第三部分 改变世界的心理学实验

第四部分 心理障碍和心理治疗

第五部分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结语

参考资源

索引

图片出处

第一部分 心理学和心理学家

心理学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在心理学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普通人和心理学家一样,对这门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想要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就必须先了解它的根源所在,并对过去和现在的心理学家们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有所了解。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的历史

现在,心理学被视为研究思想和行为的科学。它最早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550年,当时,古希腊哲学家就已经提出了被称为“psukhë”(心理,这也是后来“psychology”一词前缀的构词来源)的理论。而“心理学”这个词的首次出现,通常会追溯到德国哲学家鲁道夫·高克尔(Rudolf Göckel,1547—1628),他在1590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心理学》(Psychologia)的著作。

19世纪中叶之前,心理学被归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人们当时认为心理学是研究灵魂的学科,法国哲学家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在这个领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直到1879年,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才在德国莱比锡成立了第一个心理学研究实验室。冯特是已知第一位自称为心理学家的人。此外,还有一些对心理学早期发展做出过贡献的研究者,包括记忆研究的先驱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见第12页)以及提出经典条件反射相关机制的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 (见第97页)。

在试图理解人类行为的初期,人们并不清楚心理过程的核心究竟是大脑还是心脏。

欧洲在心理学的其他分支领域内也是佼佼者。其中最为著名的当然是率先使用案例进行研究的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见第31页)。之后,哈佛大学生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也创立起一个小型实验心理学研究室,代表着心理学研究开始在美国兴起。1890年,他出版了《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 of Psychology),这是美国最早且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教材之一。然而,第一本心理学主题的学术性期刊《心灵》(Mind)却是1876年在英国创刊的。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指出,大脑是心理过程机制的核心(但在不久之后的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却提出,心脏才是这一机制的核心)。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1850—1909)是首批研究遗忘的学者之一,他因为发现“遗忘曲线”而闻名于世。遗忘曲线描述了个体对所学到的信息的遗忘规律:在学习后的头20分钟,遗忘曲线下降的幅度最大,记忆量在第一小时内显著下降,而在一天之后,下降幅度才开始趋于平缓。他还创造了著名的“无意义音节”概念,无意义音节指的是三个没有意义的字母的排列(如DAX,BOK和YAT),他运用无意义音节材料进行实验,来排除真实单词可能对结果造成的干扰。与许多其他研究者不同的是,艾宾浩斯研究的对象只有一个:他自己。在实验中,他背诵了超过2000个无意义音节。此外,艾宾浩斯还首创了“学习曲线”概念,用以描述个体学习新信息的速度。

1892年,斯坦利·霍尔(G.Stanley Hall)(美国首位心理学博士)带领30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创立了美国心理学协会(APA)。189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心理诊所,标志着临床心理学的诞生。

1808年,德国生理学家弗朗茨·加尔(Franz Gall)提出,颅相学(对颅骨各部位形状和大小的研究)可以揭示人格特征。

时间来到20世纪,约翰·华生(John B.Watson)(见下文)提出了行为主义理论,这一理论随后得到斯金纳(B. F. Skinner)(见第29页)的进一步发展。华生表示,行为主义是对行为进行观察的科学。他认为,在对人类或动物的研究中,只有那些能够被观察、记录和测量的行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部分。

华生进行了饱受争议的“小艾伯特”实验(见第148页),这一实验表明人类行为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作用进行塑造。他还提出了非常前沿的行为矫正技术,运用这一技术,人们可以通过制订奖惩计划来对儿童(或者大人)进行训练。

1901年,心理学会在英国成立(1906年改名为英国心理学会)。与此同时, 1905年,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在法国问世了(1916年,美国心理学家将其修订为更广为人知的“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1921年,第一家心理测验开发公司“心理学协会”在纽约市创立,心理测验从此迈上商业化道路。从那之后,除大学和研究机构外,人们还可以在商业机构及诊所进行心理学测验。

1952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发布了第一版《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这是现代精神疾病分类的开端(最近,该书发布了第5版)。美国心理学会也在次年制定了首个心理学伦理准则。

20世纪末,人们见证了认知科学的兴起,科学家开始通过跨学科的方法对人类思维进行研究。叛逆的约翰·华生

约翰·华生(1878—1958)的一生可谓波澜起伏。他在高中时曾两次被捕(第一次是因为与非裔美国人打架,第二次是在市内鸣枪)。1920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除了华生的教职,因为他与自己的研究生发生婚外情,并在学校中闹得沸沸扬扬。后来,两人结为伴侣并相伴终生。

心理学的不同取向

多年以来,心理学发展出了各种类型的研究方法。

生物学取向 生物学取向起源于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和他的自然选择理论。这一取向认为,与其他因素相比,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更多地受到生物学(如基因和生理结构)的影响。这个取向的学者指出,在先天与后天之争中(见第20页),先天是胜利的一方,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遗传而来的,并且具有适应(或进化)的功能。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生物过程来解释,而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大脑的化学物质失衡可以解释人体的功能异常,这与其他任何非生物性因素没有任何关系。所有想法、感受和行为,说到底都有其生物学成因。这一取向的方法论主要是双生子研究和自然观察,也包括一些实验室研究。

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取向 这一取向起源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见第31页),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疗法。心理动力学取向认为童年时期的事件对成年后的行为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所有行为的产生都是无意识的,是由童年经历决定的。例如,曾被凶恶的狗吓到过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对不可测的事物产生恐惧。人类行为的大部分原因都因为隐藏在无意识中而难以被探查。为了探索它们,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技术,包括自由联想、梦的解析,还有口误(又称为弗洛伊德式口误,见第15页)等。查尔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认为,大多数心理过程背后都存在进化上的意义,可以帮助人类生存和发展。弗洛伊德式口误

弗洛伊德式口误是指在说话时、记忆中或者肢体动作上出现的错误。这些错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个体受到无意识的愿望或冲突的干扰(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错误理解一个人真实的想法)。人们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名字为这类情况命名。弗洛伊德在1901年的著作《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学》(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中,描述并分析了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奇怪的或者无意义的错误和口误,他认为这些错误和口误(他自己没有将其称为“弗洛伊德式口误”)揭示了犯错者背后真正的动机。例如,当你把配偶的名字错喊成你父亲的名字,可能暗示着你下意识中将自己的配偶当作父亲——心理动力学的拥护者会将此视作婚姻不和的原因。

弗洛伊德式口误的一个著名案例发生于2014年,当时教皇弗朗西斯在布道时将意大利语的“caso”错说成“cazzo”,尽管他很快就纠正了过来。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弗洛伊德式口误”,仍然可以查到很多名人或政客出现这类口误的例子,这些例子早已被各大社交媒体广为传播。

行为主义取向 该取向源自华生和斯金纳(见第29页)所创立的行为主义。早期的研究主要观察老鼠、鸽子和猫是如何尝试逃离箱子,以及它们通过学习特定行为来获得食物的过程。一般来说,最开始的成功往往只是一次偶然,但之后动物会迅速学会这种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表明行为是可以通过奖惩机制来“塑造”的,这个过程也同样适用于人类。行为主义取向认为,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或操作性条件反射(见第97页和第98页)习得的。这个取向只使用对照研究法进行研究,它认为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那些能够被观察和测量的行为上。MRI VS fMRI

MRI(磁共振成像)和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目前最常用于观察器官内部结构的两种方法,它们可以让患者免除开刀之苦。这二者均借助强大的磁场和计算机技术,重建出器官、软组织、骨骼和几乎身体所有内部结构的详细图片。两种技术总体上很相似,但又有所不同。MRI主要观察的是内部的解剖结构,而fMRI观察的是身体新陈代谢功能的情况。

认知取向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于对行为主义片面强调可观察的行为的不满,认知取向开始发展。认知取向的观点认为,要想理解人类及其行为,我们不能只关注行为表征,而必须了解大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因此,该观点侧重于研究记忆、感知、语言、思维、问题解决和注意等心理功能。神经科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通过研究大脑在损伤或出现疾病后发生的变化来了解其工作方式。认知取向常用的研究方法是个案法(见第42页的例子)和实验室研究法,还可能包括一些脑部成像技术,如MRI扫描。

人本主义取向 在认知取向蓬勃发展的同时,人本主义取向也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发展成主流。人本主义也是回应行为主义及精神分析取向的一种视角。它强调个体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在这个动力的驱使下,人得以觉察并实现自身的能力,发挥内在的潜能。人本主义取向关注人的整体,包括思想、感受,以及让个体得以控制自身行为、鼓励个体尽力而为的自由意志。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和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见第33页和第35页)是人本主义取向中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在第253页,我们将对人本主义疗法做更详细的介绍。早期行为主义主要通过观察老鼠、鸽子和猫如何习得新行为来进行研究。弗洛伊德和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在1899年(尽管书上日期标注为1900年)首次出版的《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一书中写道,梦可以揭示我们压抑了的担忧、愿望和欲望。他认为,孩子们的梦通常单纯表达着前一天(他称之为“梦日”)的经历,而成年人的梦则更为复杂。弗洛伊德称,当我们的防御有所减弱时,就会做梦。然而,在无意识的审查下,这些梦往往被“隐藏”的想法和企图所扭曲,其真实的含义(通常是某种愿望得到满足)被掩盖,这时就需要使用他的精神分析释梦技术来揭示掩盖在梦背后的真实信息。

精神分析的释梦包括识别“扭曲”或者“扭曲过程”(弗洛伊德称之为“梦的工作”),并翻转这些部分,以揭示“隐梦”的含义。弗洛伊德将梦分为“显梦”(做梦者所记得的内容)和“隐梦”(梦背后的含义和愿望)。他将扭曲过程概括为以下几点:

凝缩 用梦中的一个对象代替很多不同的想法和主意。例如,梦中的一个动物可能既代表配偶,也代表情人。

移置 将个体对某个物体、地点或者人的浓厚的情感进行拆分,并将其附加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上,这样就不会引起做梦者的怀疑,避免防御机制对梦进行自我审查(见第250页)。例如,梦见房屋失火可能实际上代表着对失去亲人的恐惧。

可视化 即想法或主意被转化为可以看见的图像。

象征性 和可视化类似,使用一个象征来指代实际的行为、人物或者想法。

此外,做梦者可能会试图去理解自己梦境的过程,并对梦的内容进行“二度润饰”。

释梦这一方法为后来“解梦词典”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解梦词典列出了梦中常见的一些事物所代表的特定含义。然而,弗洛伊德自己从来没有真正赞同过这种做法。虽然现在流行这样释梦,但这种做法其实并没有心理学理论的支持。先天与后天之争我们是如何成长为现在的样子的?(精神变态者是生来邪恶还是后天所致?)

心理学最为古老的争论之一,莫过于对个性的决定因素的讨论,即环境(后天)和基因(先天)对个性的影响。“先天和后天”这一术语至少从伊丽莎白时期就开始流传,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中世纪的法国。在这场争论中,支持“后天”一方的观点最早来自约翰·洛克(John Locke)于1690年提出的“白板说”(blank Slate)。这一观点认为,人类行为的发展主要受环境的影响,而不是遗传。直到20世纪末,这都是学界的主导观点。在那段时期,华生和其他心理学家所倡导的纯粹行为主义取向的风行使基因说的发展空间备受挤压。直到一些心理学实验开始对自出生起就被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进行研究,风向才开始出现变化。

在20世纪初,待收养的双胞胎经常被分开领养,这些携带相同遗传基因的同卵双胞胎被带到不同的环境中成长(见第50页),这为研究环境和基因的相对影响提供了机会。双生子研究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遗传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基因研究的发展,遗传的影响变得更容易被检验。2002年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著作《白板:现代对人性的否认》(The Blank Slate: The Modern Denial of Human Nature)对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纯粹行为主义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拨乱反正”。

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个体性格(甚至是智力)是遗传和环境(如养育、亲子关系、社会条件、营养和教育)共同作用的产物。例如,家庭环境因素可能对智商差异有四分之一的影响。在性格方面,研究表明,被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性格的相似程度高于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对照组,也高于异卵双胞胎(与同卵双胞胎相比,分享较少的遗传基因)。

那么,如何解释“坏人”的存在呢?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一直专注于研究这个问题,尤其是要对这类人进行治疗或惩罚的时候。答案是,和其他因素一样,精神变态者(缺乏道德标准、同理心和悔恨之情)也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下的结果。2006年发表在《变态心理学》(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期刊上一篇名为《罪犯群体中早期虐待、分离和精神疾病的关系》(Associations Among Early Abuse, Dissociation, and Psychopathy In an Offender Sample)的论文指出,至少有一部分的精神病性人格特征是个体被虐待(“后天”因素)的结果。而其他研究表明,这当中同样也存在“先天”的成分。例如,1991年的一项实验发现,精神变态者的大脑对于情绪相关词汇的反应比非精神变态者更为缓慢。还有其他研究表明,精神变态者的脑区fMRI图像显示出更薄的边缘组织系统,一般认为这一区域和共情方面的能力有关。双生子研究 被分开养育(如被分开收养)的双胞胎为我们了解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程度所占的比例提供了宝贵材料。

进化取向 这一取向主张人类大脑是进化的结果,该取向用大脑的进化过程来对行为进行解释。任何延续至今的行为均有其进化上的适应性——换句话说,它们是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最优方式。因此,它认为大多数的人类行为都出于本能,即基于我们天生的自然冲动。例如,进化取向对焦虑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它认为焦虑是一个适应性的应激反应系统,为“战斗或逃跑反应”提供额外的能量,让人类在遭遇肉食动物袭击时得以逃生。当然,这个反应在今天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它也许是我们在进化过程中的遗留。更多关于压力反应的内容见第136页。

比较取向 这一取向通过研究动物行为来理解人类行为。查尔斯·达尔文是比较取向的核心人物。19世纪末期,研究鸟类本能及印刻的学者道格拉斯·亚历山大·斯伯丁(Douglas Alexander Spald ing)也是对这一取向影响颇大的重要人物。比较心理学家对遗传、适应、学习以及养育行为这几个领域尤为感兴趣,他们认为这些领域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人类行为。

心理学家都在做些什么?

如果说心理学是针对心智和行为的科学研究,那么心理学家的具体工作内容究竟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我们把时间都花在试图“读出别人的思想”上,但实际上我们干的可不止这些。(我们当然不能读出别人的思想,但是,有时候人们对我们的这种“误解”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我们的工作内容取决于研究取向。在心理学家中,有些人把时间用在进一步了解人类大脑上,以探究它是如何影响行为的;有些人主要治疗患有精神健康障碍的患者;有些人与存在学习困难的儿童一起工作;有些人致力于设计能够鼓励人们变得健康的活动,如帮助戒烟;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在商业机构和组织中工作,以帮助其更有效地运作;而另一些心理学家则专注于帮助运动员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所有的心理学家都在借助积累多年的心理学模型和原理,以不同的方式为个人和社会做出贡献。一些主要的心理学专业包括:

理论/研究型心理学家 他们深入研究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模型、原理和治疗方法,以推动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案例研究:作者本人的经历

我是一名注册理论心理学家,在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注册”意味着我已经在英国心理学会注册,并获得相关资格认证。我取得了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且在求学过程中致力于研究一个和情绪相关的具体领域——“情绪劳动”(关于如何管理或控制工作场合中的情绪)。获得博士学位后,我在英格兰兰开夏大学获得了大学讲师的教职,并在这里工作至今。我在大学里教授与我的主要研究领域相关的主题,如情绪、工作场合问题和压力。我每周花费大约半天的时间做研究,以求对某些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我现在正在研究“无聊”这个通常被压抑的情绪)。有些大学可能允许教员在研究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将自己的成果发表在知名期刊上,以便他人阅读和受益。

研究型心理学家通常在大学等研究机构中工作,同时还承担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事实上,更普遍的情况应该是教学者自己通常都会兼顾科研,他们往往是心理学某个特定领域的专家,通常拥有该领域的博士学位。他们一方面教授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另一方面开展相关的研究(或者指导学生进行研究),以此来推动学科领域的发展。

临床心理学家 这可能是最为人所知的心理学家类型了。这类心理学家常为患有抑郁或焦虑的患者提供治疗,但他们要做的可不止这些。例如,他们还可能需要评估人们的心理障碍,帮助脑损伤患者重新适应生活,为精神发育迟缓的儿童提供诊断,或者帮助遭受过创伤的人。临床心理学家可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如对老年人、儿童或有学习障碍的群体进行工作。他们通常在卫生部门工作。要成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通常需要拥有本科学位,有一到两年心理学家助理的工作经历,再攻读相关的博士课程。然而,具体要求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也有所差别。

运动心理学家 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士和运动员及其团队一起工作,他们运用心理模型以及诸如目标设定、可视化和放松技术等方法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发挥实力、应对挫折或压力。他们可能受聘于运动队、个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或体育协会,具体工作内容可能还包括帮助团队提升凝聚力,或者帮助管理者和运动员更好地进行沟通。要成为一名运动心理学家,可能需要在完成本科学业后,再取得专业所认可的硕士学位。运动心理学家借助他们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帮助运动员提升表现。

职业心理学家 通常也被称为工作、工业或企业心理学家。他们帮助雇主、组织或员工处理一系列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如工作场合压力、职场欺凌、领导力提升、培训、挑选评估以及人体工程学(设计更满足人类需求的设备)等相关内容。要成为一名职业心理学家,可能需要在完成本科学业后,再取得专业认可的硕士学位。职业心理学家可能受聘于大型组织或职业心理咨询机构,也可能自主执业。职业心理学家能帮助企业最大化利用员工的能力,是组织设计以及员工福利方面的专家。

健康心理学家 这是一个相对新兴的领域,在我看来,它可能是部分人在接受临床培训时发展受阻所出现的衍生物,很多资质绝佳的临床心理学习者都因为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而转行到这一领域。健康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但前者适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将心理学方法应用于与疾病和医疗相关的行为研究上。例如,他们可能会设计一些活动来鼓励人们健康饮食、戒烟或者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健康心理学的另一个功能,是与患有长期疾病的患者合作,帮助他们适应疾病造成的影响,鼓励他们坚持治疗或按时服药。这些心理学家经常在医院里开展工作,当然也可能在大学里工作。要成为一名健康心理学家,需要在完成本科课程取得学位后,再进行一年的学习来获得相应的硕士学位。

法医心理学家 又称犯罪心理学家,通常在监狱等刑事机构中工作。他们负责治疗犯人、帮助其康复,有时候也需要帮助监狱工作人员应对压力或处理其他工作方面的问题。他们还会对犯人进行评估,判断对方是否适合被释放、假释,或是否存在伤害公众(或者自身)的风险。这些心理学家可能会给犯人设计并指导进行一些训练活动,如愤怒管理,或者帮助监狱改善制度。要成为一名法医心理学家,需要在本科后取得硕士学位。精神科医生VS心理学家

精神科医生是经过精神病学相关培训的医师。他们使用药物来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治疗,但很少会像心理医生一样进行非药物干预。心理医生则相反,他们没有处方权,不能开药。这两个行业经常会协同工作,病人可能会同时接受两位从业者的治疗,如从精神科医生那儿获得药物(并监测药物反应),同时接受心理医生的心理干预。

教育心理学家 教育心理学家在教育环境中对儿童进行工作,他们自己通常也是合格的教师。他们会评估孩子的学习、社交或发展问题,设计干预措施并提供建议,进行行为管理或者处理校园欺凌等问题,还可能需要对与儿童或学校发展相关的政策和投入提出建议。要成为教育心理学家,需要在本科毕业后通过教师训练资格,并接受相应的博士项目培训(这类项目大多会有实习安排)。教育心理学家会评估儿童的一系列发展情况,与学校合作制订干预计划,帮助儿童参与相关课程以激发潜力。

20世纪前10位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2002年,《普通心理学综述》(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发表了20世纪最杰出的100位心理学家的评选结果,期刊中前10位人选按影响力排名如下。

令人遗憾的是,没有女性心理学家被排进前10名,甚至没人能排进前50名(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在过去缺乏足够的发展机会)。我们会在第92页上读到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关于虚假记忆研究的内容,她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女性心理学家,在这个榜单上位列第58位。(《普通心理学综述》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单,2002年,第6卷,第二篇)

1.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美国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1904—1990)常被称为行为主义之父(见第16页)。他认为行为并非来自思维或情感,而是强化的结果。强化是塑造和控制行为的主要过程,以“积极”和“消极”两种方式产生作用。积极的强化类似于奖赏,而消极的强化则相当于惩罚。他还创造了“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术语,用于描述行为塑造和控制的过程。有关条件反射的更多信息,请参阅第96页。

另外,斯金纳创造了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室,人们通常称之为“斯金纳箱”,这是他进行研究的主要场所(见第99页)。他通过将积极的强化和电击等惩罚相结合来控制动物的行为。他的理论对动物学习的相关研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让人类的行为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从此,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一个简单、可重复反应的速率、概率或力度来研究人类行为。

2.让·皮亚杰

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首个对认知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在此之前,人们仅仅将孩子视为缩小版的大人。而皮亚杰让大家了解到,孩子和成人的思维方式有着质的差异。他提出了阶段性的发展过程理论,这些阶段不仅是个体能力逐渐提升的反映,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本质差异。

他的理论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真正得到普及。到20世纪末,皮亚杰已经成为文章被引用数仅次于斯金纳的心理学家。

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来自奥地利的神经学家(于188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他被称为“精神分析之父”。精神分析是通过自由联想等治疗技术对精神健康问题进行干预的一种临床方法。(有关此类疗法的更多信息,请参阅第246页。)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思维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见第247页)。本我和超我不断地相互冲突,自我则试图解决这些不和谐;如果冲突没有被解决,我们就会倾向于使用防御机制来减少焦虑。精神分析旨在帮助患者解决他们内心的冲突。

弗洛伊德还发展了关于性的理论,如俄狄浦斯情结,并对和无意识欲望有关的梦进行研究。他借助个案研究来构建自己的理论,其中一个著名个案是小汉斯(见第150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身为犹太人的弗洛伊德逃离奥地利,前往英国,并与1939年死于口腔癌(病因为过度吸烟)。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也成了著名的精神分析治疗师。

4.阿尔伯特·班杜拉

出生于加拿大的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生于1925年)是此榜单上在本书写作时少数仍然在世的心理学家之一,也是在世的心理学家中被引用数最多的人。他是社会学习理论(见第101页)的创始人。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了我们是如何从他人处进行学习的。他还建构了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即人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他在1961年主导了影响深远的波波玩偶实验(见第158页)。尽管班杜拉对心理学有巨大的贡献,但他其实是偶然进入这个领域的。在学生时期,他因为觉得太无聊,就修了一些心理学课程来打发时间。

5.利昂·费斯廷格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1989)因提出认知失调理论(见第133页)和社会比较理论(见第127页)而闻名。他也曾因社会比较理论被《财富》(Fortune)杂志列为美国十大最有前途的科学家之一。有趣的是,在职业生涯初期,他对社会心理学毫无兴趣。直到很久之后,他才发展出对社会心理学的喜爱。后来,他放弃了心理学生涯,转而追寻对考古学的兴趣。尽管如此,费斯廷格仍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

6.卡尔·罗杰斯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是心理治疗中人本主义取向(又称来访者中心取向或个人中心取向)的创始人(见第256页),他强调治疗师与来访者(他不将求助者称为患者)之间的关系。罗杰斯也是后来才进入这个领域的心理学家,他最初将农业和宗教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他的取向强调治疗师应该对来访者表示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除了人本主义取向的治疗师,很多其他流派的治疗师也采用了他的许多观点。

7.斯坦利·沙赫特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沙赫特(Stanley Schachter,1922—1997)因与杰尔姆·辛格(Jerome E.Singer)共同提出的“两因素情绪理论”而闻名于世(见第102页)。这是首个指出情绪具有两个因素的理论,它认为生理唤醒与认知对唤醒的评价两者结合,导致了各种情绪的产生。在此之前,人们对情绪的研究从未涉及认知的作用。这个理论还带来了一个衍生的观点——情绪有可能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可能会基于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将生理唤醒错误知觉为某种情绪。尽管沙赫特因情绪理论而闻名,但他也研究过肥胖和成瘾问题。例如,他曾经发现,正常人会在饱腹时停止进食,但超重的人即使吃饱了也会因为其他原因而继续进食。

8.尼尔·米勒

尼尔·埃尔加·米勒(Neal Elgar Miller,1909—2002)是一位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他和一位同事一起提出了基于心理驱力满足的动机理论。他穷极自己的职业生涯,试图探明恐惧、饥饿、好奇等人类驱力的生物学基础。他在这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发现恐惧是习得的反应,运用生物反馈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控制自己的血压(对个体生物过程的测量反馈可以影响这个过程本身)。他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在实验室中用老鼠来进行的,这也引起了动物权利保护组织的抗议。

9.爱德华·桑代克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1874—1949)因提出“效果律”而闻名。效果律表明,在同类情境下,获得奖励的反应更有可能再次发生,而获得惩罚的反应则更不可能再次发生。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见第98页)也是建立在爱德华·桑代克的理论之上的。桑代克还创造了一个“迷箱”来检验自己的想法。他在箱子中放了一只猫,这只猫需要逃脱出去才能获得食物作为奖励。在不断地实验和试错后,这只猫很快就学会按下逃生控制杆来逃生。桑代克用他的效果律来解释猫在实验中的行为。

10.亚伯拉罕·马斯洛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是“需求层次”理论。这是一种动机理论,详见108~109页。他呼吁人们在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和达到最终的自我实现之前,要先承认自己的基本需求。正如第17页中所述,马斯洛还建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一学科。1963年,他婉拒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协会主席职位的邀请,因为他觉得该组织应该在无领导的状态下发展。

学习心理学,你会学到些什么?

进入心理学各个专业领域的第一步,均建立在取得本科学位的基础上。如果你在考虑进入这一行,那么事先了解自己未来可能的学习内容将对你大有裨益,这也将有助于你对心理学产生更深的认识。

虽然心理学学士学位的内容设置不尽相同,但大部分都包含以下主要课程:

发展心理学 涵盖了我们整个生命周期各个发展阶段的方方面面,包括青春期和生命晚期,但它更多地围绕在研究儿童在语言习得、道德推理、智力发展、依恋、性格和同一性形成等方面的学习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 这个领域研究人们是如何受到他人(甚至是想象中的他人)影响的。它涵盖了态度的形成及变化、说服、众从、群体动力、人际吸引、偏见和群体心理学等内容。

认知心理学 这是关于心理过程的研究,包括注意、创造力、语言运用、记忆、感知、问题解决和思维等内容。

个体差异 顾名思义,个体差异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它通常指性格、智力、性别和年龄等方面的差异。

变态心理学 对不寻常或非典型的行为和思维模式的研究,通常会涵盖心理疾病和障碍,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如今,在许多大学中,变态心理学常被简称为“临床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它研究的是在人们思考、感受、感知和行动过程中起作用的生理因素。因此,它涉及对大脑、神经系统及分泌激素的腺体(内分泌系统)的研究(见第52页)。

研究方法 大多数心理学课程会有对某种研究方法的介绍,并教导学生如何科学地进行心理学研究(见第38页)。

心理学的工具:心理学家如何得出成果?

如前文所述,心理学学科通过科学研究来阐明知识,并深化我们对人类的理解。

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问题提出、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结果分析、得出结论以及和心理学界的同行分享研究结果。一项研究总是起于对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或预测。变量指的是可以在实验中加入或排除的某个因素,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考察它对结果的影响。例如,我想要研究对孩子的表扬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其行为改善,在这个情况下,变量就是“表扬”,假设可能是“表扬孩子会改善他的行为”。这个假设通常基于前人的研究或逻辑推理,它是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的。验证假设的三种主要方法包括实验法、相关法和观察法。为什么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科学的目的在于为以实证为基础的现象提供可靠的解释或理论支持。心理学家使用严格的科学方法来观察、测量和验证假设,得出与人类行为相关的研究结果。这些方法是可重复的,而且学者会设法控制可能干扰研究结果的其他因素。这意味着,心理学家可以有理有据地相信研究所揭示的关系,基于这些结论来设计治疗和干预方案也是合理安全的。心理学实验有时会使用相关的设备和技术来观察特定情况下大脑所产生的变化。

实验法

当心理学研究者建立起假设后,就需要以某种实验来对假设加以验证。实验是我们用来验证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有的实验可能非常复杂,涵盖很多不同的变量;也有的十分简单,只有一个因果研究。但即便是最简单的实验,也由各个部分组成,并且需要包含一个控制组。控制组指的是没有接受实验操作的一组被试,这样学者才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解释。

在收集到实验数据后,研究人员将进行一系列统计检验,以确定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抑或这种差异只是偶然发生的)。统计上的显著性是通过统计学检验建立的,用于估计结果是偶然发生的可能性。如果偶然发生的概率足够低,那么就可以认为差异的出现是实验干预的结果,即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双盲实验

双盲实验是指被试和实验者双方都不知道哪些人属于实验组,哪些人属于对照组。这可以避免实验者或被试在无意中对实验结果造成偏差。在非双盲条件下,实验者可能因为知道被试的分组情况而以不同的方式对待被试,或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向个别被试传递出不同的信息,从而造成“观察者偏差”。同样,如果被试猜出了实验意图,或被告知了实验目的,他们也可能无意中表现出“要求特征”,下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满足研究期望。

相关法

并非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是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的,我们还可以运用相关法来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如果我们研究孩子的年龄和身高之间的关系,我们可能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即随着年龄上升,身高也会随之上升。然而,这种相关法就不适用于研究成人的年龄和身高的关系了。

观察法

在这个方法中,研究人员不会试图去影响或改变事情的进展,只会进行观察,因此这个方法不存在任何干预手段。观察法的重点就在于,研究人员无论如何都不能施加任何外在影响。在有些情况下,操纵变量可能会违反伦理(例如,我们不应该刻意激发孩子的攻击行为,因此用观察法来评定孩子的攻击行为更为恰当),或者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减少“要求特征”(被试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他们认为研究者所期待的结果),因此就可以考虑使用观察法进行研究。

然而,这个方法可能存在“观察者偏差”问题,即研究人员会下意识地注意并记录他们期望得到的结果。并且,我们不清楚当人们知晓自己在被观察时,是否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有时会选择不让被试知道自己正被观察中,或者直接加入到被试中去,在活动中观察被试。

另外,观察研究可能会侵犯个体隐私,使用隐蔽观察法会涉及一些伦理问题。如果被试是在公众环境下(如在等公共汽车时)被观察,那么一般都不需要获得被试的知情同意。而在其他情况下,考虑到提前获得知情同意会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差,可以选择在事后再征得被试的同意。观察法包括观察自然环境中的人或动物,也包括在实验室里通过单向玻璃进行观察。如图所示,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系副教授艾克哈德·赫斯博士(Dr. Eckhard Hess)正在通过控制台操纵光线和声音,并在单向玻璃后观察小动物的反应。

对心理学做出杰出贡献的普通人

本书囊括了许多知名心理学家的杰作,但若没有某些普通人提供的启发,许多理论和成果都不会存在。很多时候,正是这些不幸者的存在或死亡,为人类揭示了某种心理现象的存在。

“HM”

HM是亨利·古斯塔·莫莱森(Henry Gustav Molaison,1926—2008)的化名,他是美国人,因“没有记忆”而闻名。他长年饱受严重癫痫(见第62页)的折磨,在27岁时接受了一场手术以图减轻病症。手术由哈特福德的神经外科医生威廉·比彻·斯科维尔(William Beecher Scoville)执刀,需要切除亨利左右两边内侧颞叶中的海马体(见第54页),而亨利在整个过程中都是清醒的。虽然术后亨利的癫痫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不幸的是,移除海马体对他的记忆造成了很大影响。他记不起手术后发生的任何事情,也失去了手术前11年的记忆(原因至今未明)。

HM在无意中为心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在此之前,没人知道大脑颞叶中的海马体对记忆如此重要。继HM之后,学界再也不用这种手术方法来治疗癫痫了,但这对可怜的HM来说已经于事无补。

这场手术后,HM对心理学的贡献还延续了55年。在此期间,他自愿参加了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系列实验。我们目前关于记忆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这些实验发现的。

他在术后出现的完全性遗忘,意味着他无法在意识层面上学习或回忆任何新事物,包括名字、面孔以及歌曲。但是,他可以在潜意识层面上掌握新的运动技能。例如,他在腿伤后能学会如何使用助行架,虽然每次使用前都不记得自己之前已经用过(即使前一天才用)。他的智商一直保持正常水平,也十分快乐,非常合作。他从不会觉得实验烦闷无聊,因为每次实验对他来讲都是新鲜的。

至今,有将近12000篇期刊文章里出现过亨利的名字(或者首字母——因保密条例,他的真实姓名仅在去世后才对外公布),这意味着他是医学史或心理学史上被研究最多的病例。即使去世后,他仍在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他的大脑被解剖成2000个部分以供研究。

大卫·利马

大卫·彼得·利马(David Peter Reimer,1965—2004)是一名出生于加拿大的男性生物学家。在婴儿时接受的一场失败的手术中,他的阴茎被意外损坏。从此,在药物和心理干预的帮助下,他被当作女孩抚养长大。大卫原本叫布鲁斯,有一个叫布莱恩的同卵双胞胎兄弟。在他们6个月大时,两兄弟遵医嘱进行常规手术,以解决排尿问题。悲剧的是,布鲁斯的阴茎在手术中受损且难以修复,布莱恩的手术随之取消(他的排尿问题后来自行好转了)。

崩溃的父母带着布鲁斯前往位于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向心理学家约翰·曼尼(John Money)求助。约翰·曼尼是在性发育及性别认同方面富有盛誉的先驱,擅长治疗双性人患者(难以凭借生殖器确定性别的人)。曼尼认为,性别认同是社会学习的结果,改变对孩子的抚育方式,可以改变其性别认同。他建议为布鲁斯装上人造阴道,将其当作女孩子来抚养。在22个月大的时候,布鲁斯变成了布兰达。这恰好造就了一个研究性别认同的最佳实验,尤其是因为双胞胎兄弟布莱恩的存在--他是一个完美的实验控制组。大卫·利马的案例表明,性别并非习得或经训练而成的,即使以另一种性别的方式抚养孩子,也不能将他们变成异性。

后来据利马称,曼尼迫使他接受奇怪的性取向,并进行诸多干预,以鼓励他转换到新的性别中。其中包括被曼尼称为童年“性爱演练”的训练,他认为通过这一方法能确保利马成为一个健康的女性成人。曼尼长年在心理学期刊上报告这一个案(记作“约翰/约翰娜”),并认为对个案的干预非常成功。他声称布鲁斯很好地适应并接受了布兰达这一女性角色。该案例也被用于佐证其观点,即性别是可以学习的,即便对非双性人儿童而言也一样。

可悲的是,这些结论后来发现是错误的。1997年,利马向记者和其他媒体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以避免其他孩子也遭遇和他一样的经历。不论就哪个方面而言,他都否认自己“变成了”女性。他还著书详细讲述了这件事,书名为《回归自然:被当作女孩养大的男孩》(As Nature Made Him: 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Girl)。事实上,青春期他曾因此变得非常抑郁,有强烈的自杀倾向,也拒绝再去见曼尼。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利马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毫不知情,并不知道自己在出生时其实是男性。他在14岁时才得知真相,并选择转换成原本的性别,改名大卫。

基蒂·吉诺维斯

和这一部分介绍的其他案例不同,基蒂·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的生活平淡无奇,在生前并没有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她为心理学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源自她悲惨的死亡经历。

凯瑟琳·苏珊·基蒂·吉诺维斯1935年生于纽约,并在此居住了一辈子。1964年3月13日凌晨,她下班开车回家。在下车朝公寓方向行走的途中,她遭遇温斯顿·莫斯里(Winston Moseley)持刀袭击。莫斯里是一名29岁的已婚男子,育有二子。在遇袭时,她的尖叫声吸引了邻居的注意,莫斯里随即跑开了,基蒂重伤倒地。然而,十分钟后,莫斯里又再度跑回来,将基蒂刺死。

这起凶杀案与纽约其他随机杀人案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据事后估计,有约12~38人目击了至少部分行凶过程,而他们基本都袖手旁观。

众多目击者同时袖手旁观的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理论(见右页)。社会心理学家约翰·达利(John Darley)和比勃·拉特那(Bibb Latané)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和我们平常的预期相反,旁观者数量越少,反而越可能有人愿意挺身而出,对受害者施以援手。出现“旁观者效应”的原因是:一方面,旁观者都觉得有人会介入,因此自己不需要承担这个责任(“责任分散”);另一方面,当他们看到别人没有采取行动时,就会对自己出手相助的意愿感到不确定,因为他们会假设其他人有更好的援助方法。基蒂·吉诺维斯的案例也因揭示了这一现象而成为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的经典之一。旁观者效应

1968年,约翰·达利和比勃·拉特那跟进了1964年基蒂·吉诺维斯遇害事件。他们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旁观者效应”的存在。在实验室内,被试会遭遇一个事先安排好的紧急事件,有的被试是孤身一人,有的则和其他被试或实验人员一同在场。研究人员观察被试是否会出手相助;如果会的话,从事件发生到实施帮助会花费多长时间。

实验发现,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的帮助行为会被极大地抑制。例如,当被试发现一位女性跌倒后,如果没有其他人在场,70%的被试会帮忙大声呼救或直接出手相助。但当有其他人同时在场,只有40%的被试会去帮助这位女性。

达利和拉特那认为,当有其他人在场时,旁观者会感受到较小的个人责任去帮助他人,这就是“责任分散”。而当没有他人在场时,因为没有别人可以依赖,旁观者会感受到更有责任去施以援手。

菲尼亚斯·盖奇

菲尼亚斯· P.盖奇(Phineas P. Gage,1823—1860)是一名大脑受伤的病人,他的案例让人们对大脑的功能性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1848年,美国铁路工人盖奇遭遇了一起非常严重的事故:一根金属打夯工具(类似于标枪的铁杆)自他的左脸穿入,从头顶穿出,刺穿了他的头部。

令人意外的是,在遭遇事故之后,盖奇的意识仍然清醒。据说,他还对治疗他的医生幽默地说:“这事可够你忙活的了。”虽然盖奇在事故和手术中存活了下来,但人们发现他的人格发生了急剧变化。后来的研究发现,他的这些变化和他的大脑受损区域的功能有关,尤其是前额叶区域(见第54页)。在此之前,人们并不清楚大脑的不同部分是否有不同的具体功能,但盖奇的案例启发了学界对大脑功能定位(大脑中不同的特定结构的功能)的研究。菲尼亚斯·盖奇的案例展示了大脑不同部分的功能。如上图所示,对不同的脑区进行刺激,相应的部分会“亮起”。“野孩”吉妮

美国女孩吉妮(Genie,1957年生)从小被父亲虐待,她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里长大。父亲(后来在被绳之以法前自杀)认为她有智力障碍,决定将她完全和外界隔绝。吉妮一直被独自关在一个小房间里,直到1970年,她才终于引起洛杉矶儿童福利机构的关注。在此前的13年间,她的父亲一直把她的手脚绑在婴儿床的栅栏或儿童便座上,禁止她与任何人接触,并且只给她极少量的食物。这种与世隔绝带来的其中一个后果是,吉妮没有学会如何说话。吉妮的案例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他们通过这个真实的案例来研究环境刺激的缺乏对个体发展产生的影响。

研究这个案例的心理学家发现,在被解救之后的几个月,吉妮的非言语沟通技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还开始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同时,她的语言技能也有所发展,但熟练程度却无法达到母语水平。这个发现为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在1965年提出的语言习得理论提供了额外的佐证。这个理论认为,儿童的语言习得存在一个关键时期,没有在这个关键时期习得其语言技能将永远不能达到正常水平。儿童拥有一个先天的语言习得装置,这个装置有助于他们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掌握语言技能。(更多关于这部分的内容见第120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