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灾难与防护(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4 04:16:15

点击下载

作者:韩启德,马宗晋(主编)

出版社: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灾难与防护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灾难与防护试读:

序言

韩启德

经过数百位编委、作者和编辑历时三年的辛勤努力,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对于中国的科技界、教育界和出版界,以及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来说,这都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十万个为什么》是由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61年出版的一套科普图书。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这套书先后出版了五个版本,累计发行量超过1亿册,是新中国几代青少年的启蒙读物,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我国,至今还没有一套科普读物能像《十万个为什么》那样经得起如此长时间的检验,并产生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在网络通信、低碳环保、基因工程、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研究进展更是一日千里,乃至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为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科学技术普及,重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并将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这对我国的科普出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2006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其中特别强调要提升未成年人的科学素养,因为只有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重,才能最终使得全民的科学素质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为此,编辑出版一套崭新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十万个为什么》,使其在繁荣我国科普创作的进程中发挥“旗帜”作用,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好奇心是青少年的可贵特质,是驱使他们亲近和接受科学的动力,一定要保护好。从50年来的经验看,“一问一答”是个好形式,也是《十万个为什么》被大家喜爱的重要原因,在编纂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时我们坚持了这一好形式,并力争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引导读者去思索问题,去感受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去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

出于积极参与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共有百余位院士应邀担任了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其中20余位院士在百忙之中担任了各分册的主编,具体负责组织相关分册的编纂工作,有40余位院士亲自撰稿。此外,还有70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各个学科的优秀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参与了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这么多高层次科学家参与到一套科普图书的编纂工作中来,这在我国科普出版史上是空前的。阵容强大的编委会和作者队伍,为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科学性、前沿性、权威性和可读性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在此,我也谨向所有参与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编纂工作的编委、主编、作者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在总结前五版成功经验,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时代的发展和青少年读者的实际需要,将全书分为三大板块共18个分册。基础板块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生命,是传统六大基础学科;专题板块包括动物、植物、古生物、医学、建筑与交通、电子与信息,是由基础学科衍生出来的重点传统学科;热点板块包括大脑与认知、海洋、能源与环境、航空与航天、武器与国防、灾难与防护,则是近些年发展特别迅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领域。在编纂每一分册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这个学科或专题的内容,充分考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发展的前瞻性,问题的设计和分布尽量与学科或专题的内在结构相吻合,从而使每一分册都成为具有完整的内在知识体系的读物。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大特点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相信小读者们在阅读过程中也会在不同的分册中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

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在形式上适应了当代青少年的阅读需求,与国际上同类图书的最新出版潮流相接轨,首次推出彩色图文版,用大量彩色图片向读者展示当代科技前沿的无穷魅力。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基础、前沿、关键、战略四个方面来组织问题和编写稿件,重点关注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当代青少年关心的热点问题。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的大量“为什么”是通过各种形式向全国少年儿童征集来的,力求将当前孩子们最关心、最爱问的问题介绍给他们。同时,新版《十万个为什么》更加注重思考过程,提倡科学精神,引导创造探索,关注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微问题”“微博士”“实验场”“科学人”“关键词”等小栏目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我们相信,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将以全新的问题、全新的体系、全新的内容、全新的样式,以及数字化时代全新的技术手段,再现《十万个为什么》每一版都曾有的辉煌,掀起中国科普出版和科学普及的又一个新高潮。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出版,必将引领更多青少年走向科学,使共和国涌现出更多的栋梁之材。同时,这套书的出版,对于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促使当代中国广大青少年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科学创新能力的提高,推进全社会在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上形成更加浓厚的氛围,使全民科学素质再上新台阶,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导言

中国为什么是一个灾难多发的国家

中国灾荒史研究的奠基人邓拓在其“扛鼎之作”《中国救荒史》一书的开头就写道:“中国灾荒之多,世罕其匹。”“自西历纪元前十八世纪,直至纪元后二十世纪之今日,此三千数百余年间,几乎无年无灾,从亦无年不荒;西欧学者,甚有称我国为‘饥荒之国度’者。”

安徽省凤阳县历史上就以灾荒著名,其流行民歌《凤阳歌》曾传遍全国。《凤阳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旱、涝是凤阳县的主要自然灾害。除沿淮、地势南高北低、总倾斜度大、主要河流河身短小、雨量集中等自然因素外,水利工程长期失修、河淤、坝矮、综合治理水平低、蓄水量小等是造成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大凡在旧社会指望以募捐解决救灾问题者,均以“薄食度日,坐等憔悴而亡”(《凤阳县志·第二十二章民政》)。

联合国机构“国际减灾战略”2010年1月28日在日内瓦发表的全球自然灾害最新统计报告中指出,1990年至1999年,全球平均每年发生258起自然灾害,平均每年造成4.3万人死亡;2000年至2009年,全球平均每年发生385起自然灾害,平均每年造成7.8万人死亡,近20亿人受到影响,经济损失高达9600亿美元。其中,亚洲遭受自然灾害的打击最严重,死伤人数约占全球总数的85%。

亚洲处在东亚季风带上,又有青藏高原隆起的重大影响,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干旱、海啸、滑坡、泥石流、火山、森林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加上亚洲人口约有36亿人,占世界人口的60%左右,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因此,亚洲的地质、地理、人口环境决定这里的灾害风险明显高于其他洲。

中国在亚洲各国中遭受自然灾害又是最严重的。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极其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降雨的时间空间分布严重不均匀,很容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在地质构造方面,中国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与欧亚构造带两个世界上最活跃的巨型构造带的交汇处,现代地壳运动剧烈,所以,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各类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①地震 ②沙尘暴 ③雪灾 ④台风 ⑤洪水

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在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时,对自然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如随着人口增长、种植面积扩大、住房空间加大各种需求激增,形成人山争地、人水争地的局面破坏了生态环境。工业生产中的不当因素,如采矿过程中降低地下水位或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引发地面沉降、岩溶塌陷;采矿、修路、建房等乱挖土石、乱堆废渣和弃土,引发滑坡、泥石流;江河中无节制的采砂活动引起崩岸事件等。农林开发、生产中的不当因素,如开山垦殖、毁林种粮围湖造田、水利设施不当、耕作方式不当等,可直接或间接引发地质灾害。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是灾多面广,全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50%以上的全国总人口和75%以上的经济总量分布在气象、海洋、旱涝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中部灾害带位于第二阶梯上,南北差异显著,南部地区地壳不稳定,降水多,加上植被破坏严重,滑坡和泥石流多发,而北部则以虫灾、雪灾、旱灾为主;西部地区地势最高,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由于生态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西部地区是中国受自然灾害承灾能力最低的地区,以干旱、雪灾和局地洪涝灾害、地震地质灾害影响最大。

目前,全球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各种灾害频发群发。近年来发生的2008年南方特大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09年西南大旱、2010年玉树地震、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2012年北京特大暴雨等,就说明灾害迫在眉睫。所以,已造成的严重的社会损失和未来存在的巨大灾害风险,决定了中国防灾减灾的任务将是长期的、十分繁重的。(马宗晋 高建国)

我们怎样防灾减灾

中国防灾减灾的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救结合”。但近年来过多强调了应急救援而对防范有所忽视。其实“防”与“救”,两手都要硬。浙江省1998年起建设千里高标准海塘,2300万人从此免受海潮侵袭而安居乐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4年启动实施城乡抗震安居工程,近千万各族民众告别危房;陕西省从2012年开始启动“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让240万农村居民从贫困山区搬出,彻底远离地质灾害。这些都是防范做得好的典型事例。除了强调应急救援外,对灾难的防范也不容忽视

群测群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防震减灾途径。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7.3级地震的临震准确预报就来自群测群防。2009年5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其中第八条写道:“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

个人掌握必要的应急知识也十分重要。“5·12”汶川地震时,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2300名师生用1分36秒时间有序地从五层教学楼安全撤离,就源于他们平时的多次演练。(马宗晋 高建国)【微博士】曲突徙薪“曲突徙薪”出自《汉书·霍光传》。原文是:“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者为上客耶?”说的是,有人到朋友家作客,看到炉灶上的烟囱太直,灶旁堆着干柴,便劝主人将烟囱改成弯曲形的(曲突),以防大风从烟囱口将火倒逼屋内;将柴堆移置远处(徙薪),以防被灶内的火星点着。主人听之一笑,不予理会。不久,果然如客人所说的,这所房屋着了火。邻居都来帮助灭火,有人被烧得焦头烂额。最终,大火被扑灭。事后主人杀牛备酒,酬谢邻居,请被烧伤者坐到上席。席上有人提醒主人说:“你要是早听取那位朋友曲突徙薪的话,也不会着火了。现在你怎么把他忘记了呢?”“曲突徙薪”比喻对于可能发生的事故,必须预先做好防备工作,即要防患于未然。【微问题】除了“曲突徙薪”,你还能列举出其他由灾难或防灾减灾衍生出的成语吗?【关键词】灾难 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 群测群防

综合

什么是《儿童减少灾害风险宪章》

2006年10月11日是第17个国际减灾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当天发表了国际减灾日致辞。他在致辞中说,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减灾始于学校”,突出了保护儿童安全的必要性,也突出了让儿童直接参与增强防灾意识工作的必要性。

2011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让儿童和青年成为减少灾害风险的合作伙伴”。10月13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发表致辞时提到,尼泊尔已开始向学龄儿童普及家庭和建筑安全的基本知识;在古巴开展的儿童参与减灾和适应气候遭受灾难后无家可归的孩子变化活动也已渐渐普及世界其他国家;最近,更有600多名来自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儿童编写了《儿童减少灾害风险宪章》。他说:“这些都传达了一个信息:减少灾害风险,应人人有责、天天关注。”

救助儿童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计划和世界宣明会共同发起了“儿童与气候变化”同盟,该同盟在21个国家召开了协商会议,包括孟加拉国、巴西、柬埔寨、中国、多米尼加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加纳、印度、印度尼西亚、肯尼亚、老挝、黎巴嫩、莱索托、墨西哥、莫桑比克、尼加拉瓜、菲律宾、坦桑尼亚、东帝汶、瓦努阿图和越南。

在研究中,儿童表示他们希望学校能建在更为安全的地方,而在洪水和海啸高发地区,儿童则希望学校能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儿童还希望能保护重要的学习资料,有安全的场所玩耍和学习,在必要时学校能迅速地迁移和重建,并且能有更牢靠的基础设施,例如社区的道路和桥梁更结实。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该同盟还起草了一份儿童宪章,并呈递给5月9日至13日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全球减轻灾害风险平台”会议,与会的2500名代表都收到了这份宪章。“宪章”根据咨询中儿童提出减灾工作的重点,按照不同领域归纳为五个主题。(1)学校必须安全,学生的教育不能中断。“当我看到学校被暴风雨破坏时,我感到很伤心。由于学校倒了,我无法上学。学校是在晚上倒的,等早上我和朋友上学时,发现学校已经没有了。”(老挝的一名儿童)(2)儿童保护必须作为灾难前、灾难中和灾难后的重点工作。“我们觉得在社区中得不到任何人的保护。”(莫桑比克的一名儿童)在印度,儿童建议开展生活技能培训,这样他们可以“提高自我保护和远离风险困境的能力”,儿童还希望他们在灾难中受到创伤时能获得特别的照料。面对无情的灾难,儿童总是最无助的(3)儿童有参与和获取信息的权利。“我是社区紧急救援委员会的一名成员。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落实社区紧急救援计划的各项措施,来降低灾害风险。”(多米尼加共和国的一名儿童)(4)社区基础设施必须安全,救援和重建工作必须有助于降低未来的风险。“应该修建桥梁,每年雨季孩子都无法到校学习,因为从家里到学校途中需要穿越水沟、河流和水渠,这些都很容易把儿童淹死。”(莱索托的一名儿童)在“3·11”大地震中受到破坏的日本小学(5)减轻灾害风险工作必须覆盖最脆弱的群体。“在我的家乡,有3个四五岁的孩子在河堤上想要避开洪水,但最后滑倒跌进河里淹死了,因为他们不会游泳。”(菲律宾的一名儿童)(高建国)

为什么日本的中小学是地震等灾难的避难所

1923年,日本发生了关东大地震。由于当时的学校建筑大多是木结构或砖瓦结构,因此,大地震导致不少学校的教学楼倒塌,造成众多学生遇难。痛定思痛的日本政府就此下了决心,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规定学校教学楼必须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1995年,日本阪神地区又发生了7.2级地震,部分已经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楼也发生了倾斜倒塌。幸亏地震发生时是早晨,学生们大多还在家,但事故却说明了教学楼仍然不够坚固。于是在地震后,日本政府开始实施“校舍补强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全国各中小学校进行了一次全面抗震检查,对不符合文部省最新抗震要求的学校立即进行补强施工。

如今在日本,中小学校舍和医院是民用建筑中最坚固、最安全的防震建筑。地震发生后,甚至附近居民都往中小学校跑。日本学生的防灾应急演练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日本民众在大灾面前异常淡定,这与“救灾从娃娃抓起”的幼儿防灾、灾情模拟演练等教育密切相关。日本不但建立了最坚固的学校,而且从幼儿开始就进行防灾教育,定期举行防灾演练,并在街巷设置防灾体验中心、防灾博物馆,提供生动逼真的现场教育等。日本政府还鼓励民众参与危机管理,实现自救,如对于房屋抗震改造提供费用补助,同时让自救和互助的观念形成一种文化,通过从小的教育和实际的接触,培养民众的自救和合作意识。(高建国)【微博士】电子游戏“阻止灾难”

2007年3月1日,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公布了一套名为“阻止灾难”的电子游戏。游戏的主要内容是在一个特定的地点拯救生命,适合于9~16岁的学生参与,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游戏中模拟龙卷风、地震、洪水、海啸和森林火灾等严重的自然灾害,玩家们需要在一定的财政预算和时间限制下拯救尽可能多的居民。因此,通过此款游戏,孩子们可以知道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并降低损失。【微博士】美国的家庭灾害教育课程

美国红十字会网站有家庭灾害教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准备急救包,如何制订防救计划、评价计划、通信信息、紧急行动步骤等。其中各项都注重互动参与,如急救包应包括水、食物、手电筒、收音机、医疗急救箱、药物、电池、多用途工具、私人文件、手机、紧急联系信息、现金、避难毯、地图等。只要提交成人及儿童数量、药品数量、天数等信息,系统即可自动生成计划。【微问题】如果让你准备一个家庭急救包,你认为需要有些什么必需品?【关键词】减灾 中小学 教学楼 儿童宪章

为什么亚洲的灾害这么严重

2011年,全球共发生了302起自然灾害,夺走了近3万人的生命,其中最惨重的伤亡来自当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地震海啸,有近2万人死亡。2006年,全球有40%的自然灾害发生在亚洲地区,但亚洲地区的受灾人数和灾害死亡人数却分别占全球的89%和59%。再往前看,从1992年至2001年,亚洲每年平均有4.6万人在自然灾害中丧生,1.8亿人遭灾,分别占到了全球受灾死亡人数的75%和受灾人口的90%。

亚洲灾害为什么这么严重呢?这里有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原因。日本地震

在自然原因上,大量的亚洲人口直接居住在地震活跃带上。目前,亚洲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7%;到了2030年将会上升到50%。这些人口集中居住在易遭受灾害的地区,使得地震一旦发生,印尼海啸发生前后的苏门答腊岛伤亡人数就会非常可怕。而这些大量的人口,也给自然的和谐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进一步给灾害的发生和结果带来了难以估量的风险。

在社会原因上,目前,亚洲许多国家的灾害管理部门力量相对薄弱,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没有达到所需的要求。他们一般只限于救援行动,在灾害发生后匆忙安排临时救灾活动,缺少长期的减灾活动规划,而后者其实是减轻自然灾害的最有效手段。比如,在易发生灾害的地区停止开发建设,多种树木,撤离居住在危险地区的家庭,做好在该类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如中国的西气东输)的防灾规划,组织社区进行防灾演练,等等,都能极大地避免灾害带来的悲剧性后果。

因此,要降低亚洲的灾害,不但要尊重自然的和谐,更需要提升防灾的意识。(高建国)

为什么大灾后人们的防灾意识提高了

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每当大的灾害发生后,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会普遍提高。这是为什么呢?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造成了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工业城市的毁灭,97%的地面建筑、55%的生产设备毁坏,死亡24.2万人。对唐山地震的总结发现,造成如此惨烈的后果,地震破坏力大固然是一个方面,但唐山市的房屋不设防,无法抗击地震也是难辞其咎的。推而广之的调查又发现,其实全国的房屋建造都不设防。于是,关于全国房屋建设必须按照抗震设防的要求而建造,就成为了一项规定。

1981年7月10日至14日,四川的岷江、沱江、涪江和嘉陵江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都超过了300毫米,部分地区6天的降水量甚至超过了400毫米。造成死亡1358人,灾民2000万人,无家可归者11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与此同时,资中县的鱼溪区尽管一次降雨多达259毫米,但相比雨量较少的周边三个区,其农田受灾面积反而小得多。调查发现,鱼溪区的森林覆盖率近25%,而其他三个区都在2%以下。进一步的统计发现,苍溪县运山公社的森林覆盖率仅为5%,滑坡多达2656处,而该县万安公社的森林覆盖率为25%,结果只有l处滑坡。

很显然,森林覆盖率与自然灾害的结果是相关的。绿色森林截留洪水、延缓洪峰;森林植被稀少,明显地削弱了地面滞洪效能。这场教训让时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的谭启龙写下了《从四川洪灾看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重要性》一文,其开头就写道:“……暴雨固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但洪水来得这样迅猛,涉及的地区如此广大,造成的损失这么严重,究其原因,同长江上游和川中盆地的森林植被遭到人为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是分不开的。”稍后,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发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规定:“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十一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三至五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许多学校的教学楼倒塌了,造成5000多名孩子的死亡。当年12月,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其中规定,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由此可见,灾害固然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但也让人们吃一堑,长一智,大大提高了防范意识。(高建国)防灾演习【微博士】“灾”的繁体字为什么是“災”

甲骨文中“灾”字的字形一般写为,即为(川)+(房梁),意指洪水泛滥,冲垮房屋,因而成灾。大禹治水、诺亚方舟的故事,都能充分反映出水灾对于早期人类生活的严重破坏。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化,“灾”字的写法变为了“災”。那是因为,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火,而中国古代的房屋大多由木桩、茅草建成,稍有不慎,房屋就很容易被火焰烧毁。难怪人们总是感叹“水火无情”了。【微问题】种树多除了降低水灾的危害,还能减轻其他灾害吗?【关键词】亚洲 灾害 防灾 森林

为什么在灾难事件后要进行心理救助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北川,里氏8.0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

由于灾难事件的突发性、不可控性、影响的持续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灾难巨大的破坏性不仅危及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更严重地损害了人的心理健康。不管是身受其害的受灾人员,还是救援人员,甚至是间接接触灾难的非受灾人群,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反应,产生悲伤、恐惧、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甚至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汶川地震中部分受灾群体留下长期的心理阴影,灾难中的一些景象、现场的尸臭和哭声给人们烙刻下难以磨灭的视觉、嗅觉和声响记忆。

重大自然灾害后的复杂情绪,不同于小范围偶发事故。譬如,车祸之后,会受到来自家庭及朋友的关心和帮助。而在地震、台风、海啸这种大规模群体式的灾难后,周围的人都自顾不暇,很难给予个体充分关注。另外,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一下子推翻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规逻辑,严重打击了原先固有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使人们希望寻求保护,如果这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心理上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自拔。心理救援也是灾后救援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图为日本地震后,心理救援师在对受灾儿童进行心理救治

所以,当灾难出现后,正确适当的心理援助是帮助人们走出心理危机、重建生活信心和勇气的重要手段,这也是为什么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国家派出大量的心理救援人员赶赴受灾现场,对受灾人群进行心理救助的原因。(赵湘 丛黎明)

为什么灾后易出现“自杀高峰”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过去近4个月的时候,人们发现日本的自杀人数突然大幅增加;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有超过6400人选择了自杀;1999年台湾“9·21”地震后也曾出现短暂的自杀潮。灾难过后,为什么会出现“自杀高峰”呢?

心理学家分析后发现,经过前所未有的重大灾难冲击后,人们从震惊和恐慌中清醒过来,开始陷入一场严重的情绪危机之中。幸存者在经历了灾难发生的巨大恐惧后,还要面对丧失亲人的痛苦或身体残疾的打击,会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创伤后一两个小时,几乎每个经历过灾难的人都可能产生急性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反复闯入的痛苦性回忆、噩梦、创伤事件场景的重现、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兴趣下降、睡眠障碍和情绪不稳定等。这种急性的心理创伤消失得比较快,一般会在1个月内逐渐减弱或消失。如果这种心理创伤超过1个月仍不消失,我们就叫它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部分人在这个时期会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还有人可能出现幻觉,比如“看到”去世的亲人、“听到”远处亲人的呼唤。他们经常夜不能寐、噩梦连连,灾难场景在脑海萦绕而挥之不去,只要一听到与灾难相关的消息就会悲痛不已或恐惧不安。处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时期的人,尽管知道灾难已经过去了,但他们仍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灾难片段在脑海中、梦中反复闪现,甚至不愿在原来的环境中生活,不愿和人交往。

一般来说,重大灾难发生3个月后,称作“灾后冲击早期”,这个时期如果不采取合理的心理干预措施,其中一部分幸存者会出现抑郁、焦虑、幻觉、幻听等严重心理问题,更有一小部分极端案例会选择自杀,而另外一些人则表现为倾诉、酗酒、拼命工作等各种方式。如果在这个时候还不接受专业的心理疏导的话,抑郁症状持续一段时间后,就可能发展成自杀行为。在不同国家,灾民自杀的比例不同,这与各国人民的民族生死观、地震灾害影响程度以及救助程度等因素有关。(赵湘 丛黎明)在舟曲泥石流灾害中,失去亲人和家园的人们【微博士】阅读有助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

青少年由于心理不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差,受到的心理伤害更大,更难以恢复。“5·12”汶川大地震后,七成左右学生出现厌学、浮躁情绪,故意破坏行为增多。心理学家发现,书籍能够促进心理疾病的治愈。通过指导性阅读,能帮助青少年逐渐走出灾后心理阴影,重建心理健康。但在选择书目时应科学地整合心理学、儿童文学、图书馆学等专家意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图书。【微问题】动物遭遇地震后会自杀吗?【关键词】心理救助 创伤后应激障碍 自杀高峰 心理重建

为什么我们躲不开辐射

不知从何时开始,“辐射”成了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存在。各种关于辐射危害身体健康的传言,更是充斥于日常生活之中。但是如果你认为关闭计算机、抛弃手机,就能告别辐射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无论如何,你都躲不开辐射。

从来源上讲,辐射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的第一个来源是宇宙线,包括外层空间来的初级宇宙线和它与大气层中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次级宇宙线。通常每升高1500米,宇宙线强度就会增加1倍。中国海拔最高的城市是拉萨,所以它也是中国受到宇宙线照射最强的城市。宇宙线的辐射是非常强大的,可我们对它的感觉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地球用厚实的大气层像棉被那样挡住了强大的辐射,还用地球磁场俘获了那些不听话的带电粒子,把它们赶到荒无人烟的南极和北极,形成了美丽变幻的极光。

天然辐射的第二个来源是土壤和岩石中的铀、钾—40、钍等天然放射性核素。由此造成人们居住的房屋、行走的道路、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气也都有可能含有微量的天然辐射。

不可思议的是,天然辐射的第三个来源会在人体内部。人体细胞是由碳、氢、钠、钾、铁、磷等许许多多的元素构成的。一个成人的体内大约有100克钾元素,其中万分之一是放射性同位素钾—40,它能维持肌肉和心脏组织细胞的正常工作。钾—40释放出的放射线约有一半被人体组织吸收,另一半则被排出体外。中国有关权威部门多年监测的结果表明,核电站对周围居民的辐射影响是不可察觉的

除了天然辐射每时每刻伴随着每个人左右,在日常生活中,人类还会受到人工辐射。以拍X射线片为例,看似普通的“咔嚓”一声之后,你就已经受到了0.2~0.3毫希的辐射;如果你接受的是胃钡餐造影,那你受到的辐射剂量为5~15毫希;要是让你的身体转来转去,时间再长一些,那你受到的辐射剂量就更大了。另外,吸烟看来似乎只对呼吸系统有所损害,可事实上,每天吸20支烟的烟民,累计一年受到的辐射剂量为0.5~1毫希。因为烟叶中含有极微量的放射性物质,香烟燃烧时的高温及焦油可以让放射性物质附着在肺部细支气管的某些部位。

既然辐射是每个人都躲不过的,那么就只能去适应它。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人类已经适应了在弱辐射环境里生存。目前,已经制定出了辐射剂量的世界标准,即:社会公众≤1毫希/年,放射性工作人员≤20毫希/年。一般来说,小于100毫希的辐射不会引起急性健康危害。(刘九山 陶奇伟)

孕妇的防辐射服有没有用

如今,防辐射服成为孕妇很时髦的一种装备,但是防辐射服是否真能保护孕妇呢?

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辐射的种类。从物理特性来讲,辐射又分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两种。电离辐射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X射线以及中子和其他粒子束,核辐射就属于电离辐射。而电视机、电脑、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和手机产生的辐射都属于电磁辐射范围。事实上,市场上的孕妇防辐射服对电离辐射毫无招架之力,虽然对于α射线来说,用一张纸就能轻易挡住,但孕妇总不见得把全身都包裹起来吧,何况还有其他挡不住的电离射线呢!那么,这种防辐射服对电磁辐射有没有防御作用呢?

商家宣传的孕妇防辐射服的工作原理是:在防辐射服的面料中加入5%~30%的金属纤维,经过加工后,形成一张“网”,用来挡住电磁辐射。但经过对该类防辐射服的专业检测发现,这种含金属纤维的孕妇防辐射服,对于某一频率的辐射确实有一定的防辐射作用,但无法应对全部的辐射。而且,实际生活中的辐射源都不是单一的,因此它也无法防住电磁辐射。从另一个角度讲,各种电磁波会从各个角度进入防辐射服内。由于防辐射服像一张金属“网”,进入里面的射线会在这张网内不断反射,结果反而对身体造成了多次辐射伤害。

中国在1988年6月1日实施的《电磁场辐射防护规定》中,对电磁辐射的范围和强度虽然规定了频谱,但实际上电磁辐射存在较宽的频谱。因此,孕妇的防辐射服到底有没有用,目前只能通过实验来说明。同样地,工作原理类似的男用防辐射内裤、防辐射板等,至今也仍没有科学的依据和定论。(刘九山 陶奇伟)【科学人】贝可勒尔

1896年3月,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1852—1908)发现,如果将感光底板与双氧铀硫酸钾盐放在一起并包在黑纸中,这块底板就会感光。他因此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双氧铀硫酸钾盐发出了某种未知的辐射。同年5月,他又发现纯铀金属板也能产生这种辐射,从而确认了天然放射性的存在。天然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为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诞生及发展奠定了实验基础。【微问题】在医院拍X射线片会伤害你吗?【关键词】辐射 防辐射服 电离辐射 电磁辐射

为什么说核电站要比煤电厂清洁

在你居住的地区周围,也许曾有过吐着黑烟的高高的烟囱。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的变迁,曾经的煤电厂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转而出现的是一座座雄伟的核电站。

毫无疑问,核电站能击败煤电厂的原因是它的高产、低耗。一座功率为100万千瓦的核电厂一年只需要20~30吨核燃料,燃料的运输只用几辆卡车就可搞定;同样功率的煤电厂则要烧掉200万~300万吨煤,每天则要用一艘万吨货轮或100节车皮来运输它们。而1千克铀—235(核燃料的主要成分)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70万千克标准煤燃烧释放的能量。

其实,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核电站要比煤电厂清洁得多。因为煤电厂不仅“吃”得多,“拉”得也不少。功率为100万千瓦的煤电厂每年要排出20万吨炉渣,同时还向大气中排放出600万~700万吨的二氧化碳、6万~10万吨的二氧化硫、2万~3万吨的碳氧化合物、3000~6000吨的一氧化碳和2000~3000吨的灰尘;在炉渣和烟气中还含有近400吨的重金属(铅、砷、汞等)和少量放射性物质(铀、钍等)。据国际权威部门监测:核电站发1000亿千瓦时电,排放放射性物质的总量为1.2希;而煤电厂发同样数量的电,其产生的灰渣中含放射性物质3.5希。由此可见,仅从排放放射性物质来比较,核电站对环境的污染就要比煤电厂小得多。更何况,核电站基本不排放有害气体和灰尘。

据联合国预计:到2100年,世界人口可能增长到105亿!到那时,人类不仅已经把地球上的化石燃料消耗殆尽,同时,酸雨和温室效应引发的自然灾害也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和损失。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时代发展在呼唤经济清洁的核电新能源,为我们源源不断地输送电能。(刘九山 陶奇伟)

日本福岛核电站为什么会爆炸

日本福岛“3·11”核事故到底是怎么回事?核电站已经停止工作了,为什么还会发生爆炸?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前因后果。

福岛核电站是20世纪70年代初建造的沸水堆,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核燃料裂变产生的大量的热量对水加热,让水蒸气带动汽轮机发电。这类核电站建造简单而且热效率高,但却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当核反应堆停止工作后,核燃料的衰变还会持续产生大量的热,这些热量必须用冷却系统带走,否则热量越积越多,高温会使核燃料熔化,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地震发生后,无人机于福岛第一核电站上空拍摄到的画面

2011年3月11日,一场里氏9.0级的强烈地震使日本本岛向东移动了3.6米,由于板块间的垂直运动引发海啸,高达24米的巨浪扑向福岛核电站。地震发生时,核电站启动了自我保护系统,迅速命令反应堆停止工作。而停堆后堆芯的大量余热则需要冷却剂泵不断向反应堆注入冷水,以冷却堆芯温度。但地震破坏了核电站全部的场外电源,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应急电源临危受命,开始为冷却剂泵提供所需电力。可见核电站战胜了地震的考验。但接踵而来的海啸,却冲垮了应急电源,破坏了冷却系统,使其无法正常工作。反应堆内的热量不能被带走,但持续衰变的核燃料使堆芯温度继续上升,核燃料棒的锆合金外壳与高温水蒸气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的氢气。在高温高压下,氢气与氧气发生瞬时反应,由此导致了爆炸。

虽然福岛核电站的事故已暂告一段落,但由于超过标准的放射性物质和被污染的水被排向空中或大海,对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其中铯—137半衰期长达30年,被土壤吸收后难以去除,也就是说日本大部分被污染的农田不宜再种植农作物,而由爆炸引发的核污染对周边国家和海域甚至全球的影响更是无法预料。(刘九山 陶奇伟)【微博士】国际核事故分级标准

国际核事故分级标准(INES)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1990年起草、制定并颁布,旨在设定通用标准,方便国际核事故交流通信,以及用于评估核事故的安全性影响程度。核事故标准从轻到严重依次为0级到7级。当核事故达到7级时就属于特大事故,可能有急性健康影响;在大范围地区(可能涉及一个以上国家)有慢性健康影响;还会有长期的环境后果。日本福岛与苏联切尔诺贝利发生的核事故,就属于这个级别。【微博士】碘与核泄漏

通常在核泄漏事故的放射性污染中,放射性碘占有很大成分。为避免或限制放射性碘在人体甲状腺中的沉积,人们可以口服非放射性碘片,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元素处于饱和状态,来阻止外来放射性碘元素的吸入和沉积。但如果你想通过服用碘盐来预防碘元素的沉积,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如果你的身体想补充100毫克的碘,每天就要吃下5千克碘盐,那简直是腌制人体。另外,这只能预防放射性碘的吸收,而对其他的放射性污染物没有任何作用。【科学人】钱三强

钱三强(1913—1992)是第二代居里夫妇的中国弟子。1948年,报国心切的他在法国学习11年后毅然回国,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发现了重原子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合理解释,深化了对裂变反应的认识。他是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之父”。【微问题】核电站旁边能住人吗?【关键词】核电站 核事故 碘

海洋灾难与防护

为什么马尔代夫要举国搬迁

马尔代夫,印度洋上一个由1200多个珊瑚岛礁组成的群岛国家,曾被喻为“度假天堂”,现在却面临着“消失”的危险。2008年11月,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宣布:马尔代夫计划举国搬家,澳大利亚、印度、斯里兰卡以及一些南太平洋岛国都是“新家”的选择之一。为什么整个国家要大搬家?原因很简2004年的海啸给马尔代夫带去了单也很残酷,因为不可阻挡的海平巨大的破坏面上升,将使马尔代夫全国30多万居民沦为无家可归的环境难民。

对于马尔代夫人来说,因为全球变暖,海水已经成了最严重的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