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班的技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4 18:02:48

点击下载

作者:《“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带班的技巧

带班的技巧试读:

前言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以“特定对象、特别对待、特殊方法、特例分析”为宗旨,立足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集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校长、老师们的教育成果与经验于一体,围绕困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教育难题,集思广益,多方借鉴,力求全面彻底解决。

本辑为“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之《在故事中升华经典》。

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塑造人心智的高超艺术。对于教育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本书中的观点能给人以许多启示。本书还汇集了众多著名教育学家、知名教师的经典教育文论,共同领略著名专家学术研究风范,引领我们进入教改理论与实践前沿,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创新教学理念脉搏,感悟前瞻性的教学思想。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本辑共2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1.《师生情难忘》

如果我们的人生有一段华美的乐章,那一定来自老师教给我们的7个音符!一天天,一年年,我们在校园里茁壮成长。从懵懂孩童到青春飞扬,然后进入社会大舞台搏击人生。老师谆谆教诲的深情,是我们前行的灯火,给我们温暖、力量和信念……本书选录了100篇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情故事。

这些平凡而真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沉思,让我们回忆,让我们心怀敬意和感激……

2.《记忆深处》

翩翩红叶,徐徐飘落,总不忘留给土地柔软与肥沃;涓涓泉水,潺潺流淌,总不忘带给岸边甘甜与欢歌。享受“师生”情,奉献真诚心!让我们把握这份情,让心灵浸润在肥沃的土壤,开出绚烂的花朵;让我们紧守这份爱,让生命谱写圣洁的乐曲,唱出青春的赞歌。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是谁为我们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在荆棘的人生旅途中,是谁甘做引路人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是您,老师,把雨露洒遍大地,把幼苗辛勤哺育!无论记忆多么久远,每当想起老师,依然激情难耐;每当面对熟悉的老师,那一瞬间,那一件小事……总是激起我们对老师久蓄于心的感激……

3.《成长足迹》

这是发生在校园里的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师生故事。因为爱,所以在教育的天空下,才会发生这么多感人的故事,这些也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

4.《悸动的心灵》

追忆往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发现自己最难忘的某一个瞬间,其实也就像重新获得一种生存的意义一样美妙。这些教育故事也许并不是教育的解决之道,但却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也许我们更应该在教育中活出自己,也许我们既活在未来更活在无限的过去,在这些纷繁复杂却又素朴平凡的场景中,有最乐意的付出,有泪水和智慧,更有目日夜夜用心抒写因而温润无比的爱。

5.《春暖花开》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执著并献身于教育,不仅需要大步向前,也需要回头反思。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走进本书,这里全是暖暖的爱。

6.《孩子的微笑》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

7.《故事里的教育智慧》

本书主要关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中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故事,它的特色是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其宗旨是:讲述真实的教育故事,研究深切的教育问题,创生新锐的教育思想,激活精彩的教育行动。其风格是:直面真实,创新为本和故事体裁。

8.《难忘的教育经典故事》

根据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困惑,用各种形式的教育故事讲述一些很明白的道理,引导人用智慧的手段促进人的成长。这些故事或来自国外的或来自一线教学的实践,对于教育类人群均具有启发性。一个个使教师深思的小故事,一个个让学生向善的小故事,让我们教师真正领会生命教育的内涵。从现在开始关注生命的成长,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

9.《中国教育名家印记》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中国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内近百位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0.《外国教育名家小传》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人类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近百位世界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1.《随手写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性教育何去何从?是否应该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假设陈景润晚生40年……本书汇聚了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对于和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问题都有所畅谈,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都有所裨益。

12.《我心思教育》

本书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13.《教育新思维》

本书站在教育思想的前沿,以既解放思想又科学审慎的态度,兼用独特的视角,论述了近年的教育理论新说,涉及“教育呼唤‘以人为本”’、“公民教育”、“素质教育新解读”、“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家办学”等热门话题。这些文章,不避偏,不畏难,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反思教育行为误区,无不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对于渴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14.《名家名师谈教育》

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深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15.《世界眼光看教育》

本书荟萃了多位世界级教育思想巨擘的主要思想。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一历史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直到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等等,现当代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准确而完整。

本书既有思想评介,又有论著摘录,无论教育研究人员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均可非常便捷而精准地从中获得思想大师们的生动启迪,加深对当代教育发展特质的深切理解,是教育、教研、教学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必备工具书。

16.《大师眼中的教育》

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本书各篇文章提供了许多新史实、新观点,为我国教育史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的思维定势提供了新的清醒剂。

17.《教育箴言》

名人名言是前入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阅读它,不仅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更能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指引方向。该书着重论述三方面的内容:教育——造福人类的千秋伟业;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育人的典范;师德——塑造教师灵魂的法宝。

18.《百家教育讲坛》

这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育智慧读本。书中介绍了孔子、卢梭、爱因斯坦、康德、梁启超、杜威、蔡元培、叶圣陶等几十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精彩论述,集中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艺术、知识之美、教师的职业生活、儿童的成长等问题。探幽析微,居高声远,让我们直窥教育本原之堂奥。归真返璞,正本清源,你会发现,教育,原来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

19.《名师真经》

本书从专家心理学研究出发,以新教师到专家教师这一成长过程为线索,剖析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阶段性特征,动态性是展现了教师成长的内在原因与实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新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系列化教学理念、观点与方法,这有助于教育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深入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在观念层面上树立科学的教师人才观,以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方法与措施。

20.《师道尊严》

本书意在激励教师以站着的方式获得成功。全书讲述了站着成长的精神、站着成长的思想、站着成长的基础、站着成长的学问和站着成长的行动。

全书力求字字诉说教师成长之心声,篇篇探寻教师优秀之根本,章章开启教师幸福之道路。

由于时间、经验的关系,本书在编写等方面,必定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衷心希望各界读者、一线教师及教育界人士批评指正。编者

第一章 学生遵守纪律教育理论指导

1.纪律的内涵和特点

什么叫纪律?所谓纪律就是为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进行而要求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文。纪律做为一种人们的行为规则,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具有历史性的特点。纪律既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那么,当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以后,纪律就必然打上阶级的烙印。

纪律既然是维持人们一定关系的规则,要求一定集体成员必须执行。那么,它就必然带有强制性。

纪律的三种基本涵义

一般来说,纪律有三种基本涵义:

纪律是指惩罚;

纪律是指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手段;

纪律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

这三层意思概括了纪律的基本内涵,同时也反映出良好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外在的强迫纪律逐步过渡到内在自律的过程。

纪律的特点

纪律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集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例的总和,是要求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纪律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强制性的特点。(1)纪律的历史性。纪律做为一种人们的行为规则,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具有历史性的特点。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养成集体行动的习惯。他们总是成群结队地寻食打猎,如果没有一定的行为规则,就无法进行协同活动,甚至连抵御野兽的侵袭也不可能。所以纪律就作为人们的习惯因此而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大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越社会化和现代化,分工越精密,协作越广泛,纪律就越重要、越发展。例如,一个现代化大企业生产的一件产品,就有成千上万个零部件,这就需要许多人相互配合、进行协同作业,也就必须制订一套具有高度科学性的工艺规程和规章制度。由此看出,纪律的演变标志着人类的进步。(2)纪律的阶级性。纪律既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那么,当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以后,纪律就必然打上阶级的烙印。纪律是统治阶级的权利和意志的体现,各阶级总是按照他们的需要,运用手中的权力,制定出一定的纪律。所以,纪律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纪律的强制性。纪律既然是维持人们一定关系的规则,要求一定集体成员必须执行。那么,它就必然带有强制性。纪律是以行为的限制、以服从为前提的。无论是象征着统治阶级权力和意志的政治纪律,还是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各行各业的职业纪律;无论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规章制度,还是机关团体的各种公约章程,都具有强制性。一定集体的纪律一经制定,每个成员就必须执行,违犯了纪律,就要受到批评或者惩罚。

社会主义纪律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的反映。社会主义纪律与一切剥削阶级的纪律有着本质的区别,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社会主义纪律的本质与一切剥削阶级纪律的本质不同。

在剥削制度下,一切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政治统治,获得他们经济利益,就要强迫被剥削阶级按照他们的意志进行活动,也就必然制定出符合他们的意志和利益的纪律。奴隶主和封建地主用皮鞭和棍棒强迫奴隶和农民进行劳动,服从统治。他们制定的纪律是“棍棒纪律”。资本家用“饥饿”这根无形的绳索套在工人的脖于上,强迫工人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资本家制订的是“饥饿纪律”。

总之,一切剥削阶级的纪律,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是维护少数人利益的,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为前提的,是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残酷手段。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纪律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为基础的纪律。社会主义纪律是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保证,是人民群众创造美好人生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纪律的最主要的特征是自觉性,所以,社会主义纪律也叫做自觉纪律。社会主义纪律的自觉性表现有两方面,其一,社会主义纪律的制定是自愿的。社会主义纪律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的反映。制定社会主义纪律是为了保障社会主义的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同时也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正当的个人利益。社会主义纪律与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使社会主义纪律的制定是出自人们内心的要求,人们自觉自愿的制定而不是外部力量的强加。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纪律是人民群众自己的纪律,是最有力量的铁的纪律。其二,社会主义纪律的执行是主动的。执行社会主义纪律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的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也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当的个人利益。执行社会主义纪律与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使社会主义纪律的执行出自人们内心的要求,人们能够自觉自愿的执行,而不是靠外部力量的强制。

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纪律是最有力量的铁的纪律。有一次,列宁到一个地方开会。走到会场门口,被卫兵挡住了,要检查他的证件。后边走来一个留小胡子的人,向卫兵说:“这是列宁同志,快放他进去!”卫兵回答说:“我没见过列宁同志。再说,不管是谁,都要检查的,这是纪律。”列宁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卫兵一看果然是列宁,马上敬礼说:“对不起,列宁同志,请您进会场吧!”列宁握着卫兵的手说:“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革命的法规,卫兵同志,你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做得很对。”列宁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和卫兵一丝不苟的精神,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纪律的高度自觉性。

2.纪律的特征和意义

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指出:“农奴制的社会劳动组织靠棍棒来维持,劳动群众极端愚昧,备受压抑,横遭一小撮地主的掠夺和侮辱。资本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靠饥饿纪律来维持,在最先进最文明最民主的共和国内,尽管资产阶级文化和资产阶级民主有很大的进步,但绝大多数的劳动群众仍旧是一群愚昧无知的雇佣奴隶或贫苦农民,备受一小撮资本家的掠夺和侮辱。共产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则靠推翻了地主资本家压迫的劳动群众本身自由的自觉的纪律来维持,而且愈往前去就愈靠这种纪律来维持。”

列宁在这段话里区别了三种纪律——棍棒纪律、饥饿纪律、自觉纪律。这也是对不同阶级本质特征的概括。当然剥削阶级仅仅靠棍棒和饥饿也是不能够维持好纪律的,他们有两手政策。另一手是欺骗愚弄,小恩小惠加以安抚的办法,他们的愿望也是企图造就自觉执行其纪律的仆从。因此,他们经常采用收买人心、愚弄群众的办法。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纪律关系不仅仅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垂直关系,它还是一种前后左右之间的平行关系。即使是垂直关系,也并非是一方服从一方的关系。因此,纪律决不仅仅以服从为内容,它还包括着相互合作、配合,共同承担一定责任等丰富内容。列宁在《进一步,退两步》中引用考茨基说过的这样一段话:“无产阶级在他还是孤零零的个体时是没有什么力量的,他的全部力量,他走向进步的全部能力,他的一切希望和愿望,都是从组织中,从他和同志们的有计划的共同活动中汲取来的。当他成为伟大而强有力的机体的一部分时,他就觉得自己是伟大而强有力的了。在他看来,这个机体就是一切,而单独的个体同这个机体比较起来是没有多大作为的。无产者以最大的自我牺牲精神、以无名群众的一分子的资格——毫不计较个人利益,毫不考虑个人荣誉——进行着斗争,他在指定的岗位上都履行自己的职责,自愿地服从那贯穿在他的全部情感和全部思想中的纪律。”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纪律的本质,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纪律中服从的本质。这是单独的个体对伟大机体的服从。从这种服从,可以看出我们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

历史上一些反动阶级的一些反动人物对其阶级、集团的纪律也有自觉的成分,但由于顺从的对象不一样,服从的动机、服从的方式也不一样。同无产阶级的自觉纪律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们的服从往往带有很大的盲从成分。如法西斯分子对希特勒的盲从,简直达到了奴才对主子的服从。似乎成了服从等于纪律。我们不把纪律简单归结于服从,我们则强调社会责任。纪律实际上是社会责任,这是自觉纪律的重要标志,服从是一种责任关系。我们遵守学校的纪律,那就是对同学、老师的责任关系;遵守公共场所的纪律,那就是履行对在公共场所活动的其他人的责任。责任还是一种对于自身的关系,那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做所为负有道德上的责任。人们遵守纪律的行为,就是对自己负责,我们的纪律之所以是自觉的纪律,包括着对责任的自觉认识和自觉履行。

由此看来,纪律性也就是责任感。加强纪律性,也就是增强责任感。自觉的纪律不能就事论事地谈纪律,而要把纪律与责任联系起来,而且不能一般地谈责任,还要把责任与我们整个事业、理想目标联系起来。

在革命战争年代取得国家独主和民族解放的伟大理想,把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正因为他们明确自己肩负的伟大重任,才有“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赞誉。党有党章,每个党员都必须遵守;军队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每个军人都要自觉遵守,使革命无往而不胜。今天,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又将全国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在各自的岗位上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国家的纪律作为自觉的纪律,其特征:

第一,这种纪律是建立在共同的革命目标、革命理想和革命利益的基础上的。

第二,这种纪律是人人平等的、相互尊重的纪律。

第三,这种纪律依靠人们的自觉态度去执行,虽然包含着必不可少的强制手段,但主要不是依靠强制手段去执行,在执行纪律的过程中注重说服教育,强调思想政治工作。

第四,这种纪律的目的不是把人当作俯首贴耳的奴仆、机械的工具,而是把人培养成为有思想、有头脑、有主见,自觉遵守纪律的新人。

3.纪律和自由的辩证关系

自由,是每个人向往和追求的。“在生活中,我要是能像鸟儿那样在天空自由飞翔,那该多好啊!”有些人就是这样想的。但是,实际上他们往往不能随心所欲。譬如说天亮了,闹钟响了,真想再睡会儿,可是不行啊,得强迫自己起床,否则上学或上班要迟到了。急急忙忙出了门,骑车往前赶,路上偏偏老是遇着红灯,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停下来。诸如此类的事可以说是不少。可见,作为自由的对立面——纪律,又是生活中离不开的。

那么怎样看待自由与纪律呢?

自由与纪律是对立统一的

有的人说:“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我的自由,别人管不着。”这种说法对吗?我们不妨按照这种逻辑设想一下:如果一个青年在马路上骑自行车,不管红灯绿灯,不遵守交通规则而“自由”行驶,那么很可能不是撞人,就是被车撞了,轻则受伤,重者死亡。如果一个人在看电影时,自由说话,大声嚷嚷,那么就要吵得大家都看不好,惹人讨厌、受人批评。如果一个人自由地开动机器、不管操作规程,那么不是出废品,影响声誉,就是出事故,危及身心。如果一农民自由地种庄稼,不管节气、土质,不管耕作要求,那么庄稼就长不好,国家、集体、个人都要受损失。这些例子足以说明:把自由看成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这是对自由的误解。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如果不遵守规章、制度、法令,不遵守纪律,不但得不到自由,反而会到处碰壁,甚至还要受到惩罚。

有的人特别是青年人讨厌纪律,以为纪律是束缚人的。

是的,纪律是约束人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束缚”人的。但是,约束人的纪律就一定不好?不能这么说,要看是什么样的纪律。剥削阶级实行的纪律,极不合理,是十分残酷的,是我们所反对的。但是,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纪律,是为了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人民群众为了争取自由幸福的需要,因而是自觉的纪律,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革命的纪律是革命事业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当人民起来推翻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的时候,面对的是强大的、凶残的、狡诈的敌人。革命人民如果不用铁的纪律来维护自己的团结,统一自己的行动,那就会是一盘散沙,不会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也不堪敌人一击。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极严格的纪律。而十月革命的胜利,一个新生的苏维埃国家能够战胜个外来国的武装干涉,原因之一也在纪律严明。我们革命的胜利,更加证明了“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真理。

在我国工农红军建军初期,红军队伍受旧军阀主义的影响,有少数干部、战士随便拿老百姓的东西,虐待俘虏、打骂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就利用我们这些同志的错误,造谣污蔑、欺骗群众,挑拨我军民关系,使我军遭受到不应有的损失。1928年春,毛泽东同志敏锐地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及时地为工农红军规定了“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这三项纪律,同年夏天,又提出“买卖公平”、“说话和气”、“损坏东西要赔”等六项注意。1929年以后,毛泽东同志把它修改成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红军坚决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密切了军民关系、军政关系、官兵关系,成为一支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深爱广大群众拥护的、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自觉遵守纪律,同样十分重要。搞现代化建设,首先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如果没有纪律,人们各得其所,那势必会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学习秩序,使我们的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把我们带进了广阔的自由天地。你看,打开煤气开关、划根火柴,就可以点火做饭;坐上飞机,二三个钟头,就可以从北京到广州;开动车床,产品像流水似的哗哗往外流……可是,如果不遵守规章制度、操作要求,煤气要熏死人,飞机要摔死人,车床要轧死人。这说明现代化对人们提出了更高更多的纪律要求。现代化事业越往前发展,越要加强纪律性,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之所以如此,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使社会的各部门之间,一个部门的各个部分之间,一个工厂的各个车间之间,一个车间的各个工序之间,都处于一环套一环的紧密联系之中。不论哪一环出了毛病,都会或轻或重地影响整个链条。例如,前几年某地区电网的变电站出了大事故,使这一地区一时陷于一片混乱。医院停电了,手术室的灯光突然灭了,手术不得不中断;大厦停电了,电梯停在中间,人们上不去,下不来;钢厂停电,炉火降温了,钢水倒不出来。如此等等,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啊!可是,起因仅仅是变电站里一个青年工人违反操作规程所致。

从这里可以看出,没有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纪律,任何人的自由都得不到保障,自由与纪律的一致,实质上也就是权利与义务的一致。马克思说得好,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一个享受自由权利的公民,必须是一个对社会、对别人负责的公民。这也就是说,我们热爱自由并且是获得自由的人民,要自觉地遵守党的政策、所在单位的规章制度、组织领导的命令指示、公共场所的规则要求以及其他一切的社会纪律。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还要自觉遵守党章团章的各项规定。

纪律转化为自由,自由意味着纪律

关于良由与纪律的关系,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有过深刻的表述:“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的。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有民主,也不可以没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在这个制度下,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来约束自己。”

自由和纪律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怎样把它们统一起来?这是一门艺术。从纪律的角度看,一是纪律可以转化为自由。纪律确实意味着对某些行为的限制、约束,从这一点,也可以说意味着某些不“自由”。对这一点,我们不必讳言。然而,它又反过来给人们带来自由。我们不能只看到纪律是对自由的限制、约束,还要看到它归根到底是对自由的保护、扩大。比如篮球比赛吧,你别看裁判员动不动吹哨子,判犯规、判罚球,对运动员的自由似乎是很大的束缚。但是,这一切带来了竞赛双方不受犯规损害的自由。

二是纪律也意味着自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纪律是自由。”乍一听,似乎不太好理解,纪律怎么就是自由呢?这就是说纪律本身也意味着自由,包含着自由。比如有一个学生因受不了学校的严格纪律和繁重的学习任务,逃学后和社会上的不三不四的一伙青年交上了“朋友”。起初他还觉得在他们中间混挺自由开心的。但后来他才慢慢感到这群人恃强欺弱,勾心斗角的事经常发生。他成天提心吊胆,感到很不自由,他开始想到了学校,想到了老师的关心、教育和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学,对自己的出走产生后悔,最后终于鼓足勇气返回了学校。

只要自由、不要纪律,是不对的;只要纪律、不要自由,也是不对的。纪律与自由,毕竟是两个概念,不是一个概念,我们不否定在集体生活、社会生活中,还需要个人的自由,在不违背宪法和纪律的前提下,我们个人应该享有充分的自由权利。个人完全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主动性。我们既反对只要自由、不要纪律的自由主义;又要反对只要纪律不要自由的倾向。

个人自由和集体自由

有很多人,一讲到自由,就想到个人的自由。他们很少想到,在个人之外,还有他人、还有集体,还有他人、集体的自由问题。他们也很少想到,个人自由与集体自由的关系。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之中,离不开集体。因此,我们不能只考虑个人自由,不考虑集体自由。在我们的社会里,集体离不开共同的纪律,共同的纪律是取得集体自由的重要条件。马卡连柯说:“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美妙、集体的行动、集体的姿态和集体的信念。集体中的一切归总起来,都摆脱不了纪律的形式。”没有严格的纪律,也就没有统一的、有战斗力的集体。在集体中,纪律固然对每一个人是一种约束,但在同时,却给大家带来了集体的自由,大家在一块活动是非常高兴自由的事,但也要遵守纪律。如集体活动中遵守共同的时间这一纪律来说,是任何正常的集体活动不可缺少的。有一个班级星期日去游山,出发前老师再三叮嘱,到山上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但一定得按规定的时间集合。可有三四个同学,玩得尽兴,忘了纪律,没有按时归队,急得大家又是等又是找,耽误了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

这个例子中的那些同学虽然玩得尽兴,个人自由则是自由了点儿,可是集体却被剥夺了一个小时的自由。所以集体活动一定要守纪律,不能因个人影响了大家。

个人自由一定要和集体自由结合起来。影响了整个集体的自由,也就影响了集体中其他人的个人自由,归根到底,于个人也是不利的。因此,我们要在集体活动中,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要自觉承担自己对集体所负有的义务和责任。在集体生活中,集体自由是个人自由的前提。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在集体生活中,我们要看到这种集体自由和个人自由的一致性。但是,在具体场合,两者之间难免发生矛盾。这是不是就要为集体自由牺牲一定的个人自由呢?是的,必要的牺牲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个牺牲不是个人自由的全部,而只是与集体自由不相符合的部分。我们也反对只强调纪律、只强调集体的自由,而否定个人自由。在共同纪律前提下,个人有权发挥主观的创造性、积极性,选择个人的生活爱好,发展自己的业余兴趣。

4.课堂教学和纪律管理的关系

用好课吸引学生

好的课文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乐中学。马卡连柯说过:“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全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不论你是多么亲切,你的话说得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是多么可爱,但是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哲学家的一批弟子就要毕业,哲学家将学生带到一块荒芜的田地中,告诉大家,将在这块荒地完成最后一课。

哲学家提出的问题是:“怎样除去这块地上的杂草?”

弟子们各抒己见:“可以用手拔取这些草。”“可以使用除草剂。”“我用火烧的方法。”“可以通过向土里加石灰的办法,使草失去生长的土壤条件。”

……

哲学家说:“大家回去按自己的办法除去地里的杂草,一年以后,都到这儿来,说说效果,这就是我的作业,再见。”

一年后,弟子们陆续从各地来到这块土地上,一年前荒芜的土地已经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可是,老师始终没有来,弟子们开始猜测“从不迟到的老师为什么没有来?”大家结合一年前老师提出的问题,再看看这绿油油的庄稼,弟子们明白了:除去杂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用绿油油的庄稼占领;怎样除去心中的邪念,用美德占领……

将这个故事用来思考课堂纪律管理,怎样使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让有趣、有用、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活动占领学生在教室里的时间。

有一位在小学低段任教的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学生认真地埋头练习。完成作业有快有慢,先完成的同学做完以后就举起了手向老师报告。老师很高兴,开始清点:“5个、6个同学做好了……”这时我注意到身边的两位同学明明没有做好,也连忙举起了手,成了老师口中的第9个、第10个。另外一位老师也教低段,提出一个问题后,一些小手举了起来。老师说:“我多么希望看见一片森林。”其余没有举手的“小草”立刻高高地举起了手,加入“树木”的行列,课堂上出现了小手的“森林”。课后我连同上面的课例与这位老师讨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举手的学生是否真正懂了?关于“森林”的暗示和要求可能带来什么?第二个是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权利不举手?

我个人以为,从尊重人的权利出发,学生是有权利选择不举手的。

将“是否有权利不举手”的问题拓展到上课,我们可以想一想:学生是否有权利拒绝听老师的课?想一想这个答案,我们可能出一身冷汗。当学生行使自己不听课、或者不听你的课的权利时,都不举手时,我们该怎么办?

所以,维持好的课堂纪律从根本上讲是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是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也就是说,课堂管理的功夫要下在“管”外。当然,从发展趋势看,老师一呼百应、说一不二的时代应该过去,而且正在慢慢地而且必将过去,我们挽不住也不能挽这必然逝去的夕阳。

纪律管理注意事项(1)避免人为的添乱。有些课堂上的乱是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考虑不周到而带来的,教师自己添了乱。比如在一节数学可上,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派一位同学代表小组上台竞赛。本来老师希望学生振奋精神,关注竞赛内容,但提出的要求却是:“为本组学生加油,”小学生立即来了劲:“某某某,加油!”“某某某,加油!”再控制纪律就比较难了,教学陷入了长时间停顿。(2)树立遵守纪律的榜样。有了榜样,学生就有了模仿的对象,行为方式的改善就有了具体的标准。很多老师不仅注意树立榜样,而且注意让学生熟悉自己的体态语,老师的体态语指引着学生的行动。(3)让学生分享老师的情感。比如老师说:“某某同学刚才的行为影响了其他同学学习,老师很不满意。”“某某同学这样做,老师很为他高兴。”课堂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把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不仅有利于纪律管理,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分享别人情感,尊重别人情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4)走到学生的身边去。相对而言,教室后面的学生更容易出现纪律问题,究其原因,教师与他们空间距离大了,心理距离也大了,而教师的影响力却小了。特别是多媒体进入课堂以后,一些教师把鼠标当成了羁绊与学生交流的绳索,更难走下讲台。因此,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的其中一条建议就是:教师要走到学生身边去,相对近距离地对学生施加影响。(5)使学生产生纪律需求。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除了内部动机外,表扬、奖励等外在因素也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原因,了解和利用学生的外在需求,并使学生产生纪律需求是进行纪律管理的有效手段,如:“这么多同学举手,老师现在要请一个刚才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的小朋友回答。”“你刚才的发言很精彩,老师想把小红花奖励给你,可是小红花不愿意,它告诉我,它不喜欢不守纪律的孩子。”“谁更遵守纪律,我就请谁来回答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纪律的课堂评价用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行为,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侮辱学生。一般而言,如果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学习,是你期望的,你就给予肯定,而且必须明确那一类行为是你肯定的;相反,如果学生的行为是不利于学习,不是你期望的,就应该给予批评,但批评也一定要指向具体的行为。(6)注意纪律要求的变化。比如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你这样做很乖”可能巩固某些行为,但三年级,就需要从“我希望你怎么”到“你应该怎么”转变,从“你乖”到“你懂得规则”的转变,有利于将学生的行为表现从谋求老师的赞赏转化到认可和接受纪律的要求。

5.课堂纪律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

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几年来,新课程的理念已被我们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开始外显于课堂教学之中。但由于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强,不少数学课偏离了教学目标;由于一味地追求课堂的活跃和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少数学课失去了应有的“数学味”;由于不加分析地过多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少数学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是目前课改热点问题之一。然而,笔者认为,不管是何种教学,维持课堂纪律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最基本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也在发生着明显的改变,维持课堂纪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已经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个性张扬,自以为是,听不进劝告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个情况直接影响了如今课堂的纪律:当课堂上有学生发言时,往往许多学生不听,在座位上窃窃私语。而让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却哑口无言或答非所问。这样的教学何谈有效?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课堂纪律管理策略。

巧妙地运用聚焦

在你开始上课之前,一定把教室里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你的身上,如果有人在私下聊天,你不要开始讲课。

没有经验的教师或许会认为,只要开始上课了,学生自然就会安静下来,以为学生会看到课堂已经开始,该进入学习状态了。有时这会起作用,但学生并不一定总会这么想,他们会认为你能接受他们的行为,不在意你讲课时有人说话。

聚焦这个技能意味着,你应该在开始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即只要还有人没安静下来,你就一直等下去。有经验的教师的做法是,在所有学生都完全安静下来之后,再停顿三五秒钟,然后才开始用低于平时的音调讲课。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发现,讲课语气温和的教师,通常比嗓门大的教师课堂更加安静。因为学生会为了听到他的声音而保持安静。

处理违纪行为要及时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应该迅速判断学生是有意还是无意的破坏课堂纪律,并作出反应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表现得比较消极、散漫,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眼神提醒等方法。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就应该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如果学生为了吸引教师的注意,比如接话、出怪声等,教师可以暂时不予理睬的方法,课下再给于处理。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知道,如果让那些出现了行为问题的学生成为教室里的注意焦点,他们反而会获得成就感,进而得寸进尺。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递者,还要密切监控学生的行为表现,对问题的发生要有一定的预见性。然后要以不太引起别人注意的方式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避免其他学生受到干扰,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不间断地实时监控

实施这一条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当学生在做作业时,在教室里巡回走动,检查他们做的情况。

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开始做作业两分钟后对教室进行巡视,看是不是所有学生都开始做了,都在做该做的事情。延迟两分钟是很重要的,因为学生已经做出了一两道题,或写完了几个句子,这样你就可以检查是否正确。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应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那些还没怎么开始做的学生会因为老师走到跟前而加快速度,而开小差的学生也会被其他同学提醒。除非教师发现了共性的问题,否则,教师不要打断全体学生,不要进行集体指导。

创设合理的课堂结构

课堂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教师给学生的形象、威信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别看小学生年龄小,可“心眼”还挺大,为了维持纪律和进行课堂管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素养水平,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信心,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师生的关系,并注意有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结构,这是管理课堂纪律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花大力气认真细致地进行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情绪稳定,安全感强,教师要用学生喜欢的方法,教学艺术性和愉快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感染学生,减少学生的背离性,避免课堂秩序的混乱。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既要以学生的需要、兴趣为前提,也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不能为了纪律好,而脱离教材的内容去讲一些笑话之类的东西。课堂常规也是课堂情境结构之一,因为必要的课堂常规可以起到安定情绪的作用,学生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听讲的学习活动上。教师还应该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和神情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合理丰富多采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总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通过课堂纪律管理,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创设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学校应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

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接班人,就要着力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而良好的校风和学风,需要严明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来保障。

如果学生的纪律涣散,就会影响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我们要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高度出发,重视学生纪律教育,力促学生人人遵纪守法。

虽然在各级的高度重视,各学校已致力营造出规范、有序的教学秩序,促使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形成。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学校也出现了一些纪律涣散的苗头。例如一些孩子受到血腥、暴力影视剧和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产生畸形心理,把不受纪律约束看成是“有血性”的“英雄”行为,我行我素,放荡不羁;有些孩子由于父母过分宠爱,一切都顺从孩子,造成孩子娇生惯养,自由散漫成性;有些父母则因外出打工或忙于经商做生意,很少跟孩子在一起,管教好自己的孩子,因而造成孩子的纪律意识淡薄;加上一些年幼的学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对于什么是学校纪律,还不那么清楚,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违纪的行为等,以致有些学生无心向学,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沉迷于网吧或者是武侠小说、武侠影视剧;有些学生则学习不认真,上课不留心听讲,随便说话,做小动作或看课外书、打瞌睡、吃东西、玩手机;有个别学生甚至出言不逊,动辄打人骂人,跟社会的小青年打混在一起……这就要求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家长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要用心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正确的疏导教育,用纪律来约束和规范他们的行为。

我们还应该清楚看到,学生的违纪行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还有可能要诱发违法犯罪行为。这就要求纪律教育要与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学生守则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不遵守纪律的危害性,懂得不受纪律约束、不遵守纪律,便会使自己的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发展下去还有可能要诱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学会分清是非,分清遵守纪律与不遵守纪律、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自觉地抵制违纪行为和不良倾向,排除一切不遵守纪律的因素,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千方百计堵塞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漏洞,确保未成年人健康茁壮成长。

强化学生的纪律教育,还是确保学生安全不出事故的重要举措。学生的安全问题,往往是由于管理上的疏忽和学生不遵守纪律才导致的,比如互相追逐、攀登楼房的阳台走栏、翻越围墙等,这些都是不遵守学校纪律的表现,都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

因此,要把纪律教育同安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力促学校秩序井然有序,学生人人遵守学校纪律,做到不互相追逐、不攀登阳台走栏、不翻越围墙,上学和放学回家不到溪河、池塘边玩耍,自觉远离危险地带,确保安全不出事故。

7.课堂纪律的理论性指导

课堂纪律是课堂上必须遵守的规则,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的确。进行课堂教学没有一定的纪律是不行的。试想,如果在课堂上谁想起来就来,想走就走,岂不乱了方寸。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怎样看待课堂纪律?什么样的课堂纪律是好的,什么样的是不好的。有一位教师曾经形象地比喻某班级课堂纪律好:“我上课时,掉一根针都能听见”。此言虽然有些夸张,却足以证明其课堂上相当安静,如果教师不讲课,就没有别的声音了。

课堂上安静就是纪律好么,学生们都在做什么了?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师生之间相互地沟通与对话,是思维的激活、碰撞与交锋。因此,评价课堂纪律,用是否“安静”作为标准是显然不行的。可是,我们确实这样评价过课堂纪律。以至于时到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用“安静”作为指标评价课堂教学的迹象。

一些学校的领导要一圈一圈地巡视、查看课堂纪律;值班学生干部要一圈一圈地为各个班级的纪律打分;教师下课时也要为任教班级的纪律打个等第。这种对课堂纪律的关注,师生们是不能小视的。学校在“评先评优”的时候,要考虑教师能不能维持安静的课堂纪律,校长在评价教学秩序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评讲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对学生的约束力就更大了,在学生成级单的操行评语中,教师用的最多的是一个词是“努力学习”,接下来的就是“遵守纪律”。如果哪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人意,其检讨书上的词语就是“交头接耳”,“做小动作,”违反了课堂纪律。我们不曾认真地注意到:课堂纪律竟被简单地泛化到了如此地步!

据说,一位学校领导在检查课堂纪律的时候,听到了一个教室里哄堂大笑,这个任课教师就受到了批评,当教师说明原因并进行争辩时,领导扔下一句话:“那也不能笑这么大声”,就走了。

教学是一种活动,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究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就不能大声笑么?师生们的哄堂大笑恰好证明他们进入了教学活动的角色,这样的课堂也要绳之以“纪”吗?那么,如果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动情地哭了呢,是不是又要“严肃处理”了;要是为了争辩,吵了起来,又怎么办?新课程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是新课程之所以新的又一个标志。师生真情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无论是笑,亦或是哭,甚至是吵,都不得用纪律机械地取缔。相反,教育者要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课堂纪律呢?那就要看教师在课堂上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那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那就要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投入程度。

8.学生遵守纪律的重要性

纪律是一种规则,是指要求人们遵守业已确定了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和守则的总称。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都有维护自己利益的纪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一个工厂如果没有劳动纪律,工人们各行其是,这个工厂就会乱乱糟糟,生产就会陷于瘫痪。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交通纪律,居民们在街上随心所欲,你骑自行车乱闯红灯,我驾汽车横冲直撞他步行随意穿越马路,那么这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必然是一片混乱,交通事故带来的不幸就会降临在许多人的头上。

青年人都向往自由,而纪律又是以约束和服从为前提的,因此有些青年人便产生了误解,认为遵守纪律和个人自由是对立的,要遵守纪律就没有个人自由,要个人自由就不该有纪律的约束。纪律和自由,从表面上看,二者好像是不相容的,实际上却是分不开的。遵守纪律,才能使人们获得真正的自由;不遵守纪律,人们就会失去真正的自由。

凡是纪律,都具有必须服从的约束力。任何无视或违反纪律的行为,都要根据性质和情节受到程度不同的批评教育甚至处分,就是说,纪律是严肃的,它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纪律又需自觉遵守。只有自觉纪律才是铁的纪律。这是因为,纪律同法律、道德虽然同属行为规范,但它们的作用范围不同,纪律介乎于法律和道德之间。

纪律与道德的不同之处,在于纪律具有强制性的要求,但这种强制性又比法律弱些,而自觉性的要求则比法律强些。所以,遵守纪律还需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

纪律属于道德的范畴。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纪律或无视纪律的约束,那就是没有道德。一个人的纪律性如何,能够直接反映出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惟有思想道德高尚,对纪律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理解,且具有执行纪律、维护纪律的高度自觉性、坚韧性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才能经得住纪律的考验,甚至视纪律比自己的生命还珍贵。

事实表明,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高度文化素养的人,有着高度自觉的纪律性;而道德品质低下、没有文化素养的人,往往是一个不能自觉遵守纪律的人。遵守纪律,就需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从思想上认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增强自己对社会的义务感。同时,要自觉地遵守纪律,不论大事小事,凡是纪律要求做到的,就坚决去做;凡是纪律所禁止的,就坚决不做;在没有人监督和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同样遵守纪律,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使遵守纪律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学校的基本纪律规范是为了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使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规范化、秩序化,同时也为了给广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才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德智体诸方面发展而制定的,这是每一个学生必须了解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校期间必须要按时参加教学计划规定和学校统一安排组织的一切教学活动。注意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尊敬师长,勤奋学习,认真参加每一项活动。

校园是学校学生学习、生活及活动的重要场所。为维护校园的正常秩序,创造整洁、优美、安静、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条例等管理办法,这是对学生的生活、行为的纪律规范。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校内的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文明礼貌,注意公共卫生,不做违法违纪的事,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以上这些行为准则,可以说是学生的学业道德规范,它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的行为起着导向调节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行为自律才能得以发挥。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掌握这些道德规范,把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求,转化方自己的自觉行动,这是学生行为自律的深刻含义之一。

9.学生应遵守的学校纪律

学校中纪律的内容是比较多的,有课堂纪律、作业纪律、考试纪律、食堂纪律等等。下面分别谈一下这些纪律。

课堂纪律(1)课堂纪律的定义。课堂纪律是指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行为,保证课堂目标的实现制定的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就个体而言,课堂纪律是学生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与控制。当他们逐渐被学生接受或内化时,就可以称之违纪律,学生能自觉地自我指导和自我监督。

大家都知道,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地方,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纪律的好坏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必须要严格遵守课堂纪律。

遵守课堂纪律,必须要做到:上课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拿出教科书、练习本(或笔记本)、文具盒摆放到课桌上面一定的位置。老师讲课时要集中精力,专心听讲,不交头接耳,不左顾右盼。注意力要跟着老师讲课的内容和思路而动,并大胆回答老师随时所提的问题。自己有疑问时,要先举手,在老师允许的情况下大胆地提出来。上课时万一迟到了,进教室必须喊“报告”,等老师允许,方能走进教室,不能急急忙忙直接推门进去。否则,不但会打断老师讲课的思路、同学们听课的思路,而且也显得很不礼貌。自习课上更要保持安静,与同学商量问题要小声,以免影响别人学习,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千万别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那样的话会浪费你宝贵的时间,同时也会影响别人学习,对形成良好的学风极为不利。(2)课堂纪律的意义。遵守课堂纪律首先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其次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再次是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3)课堂纪律的制定。课堂纪律的形成和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民主性和平等性原则;二是人性化原则;三是简约条文和习惯相结合原则。(4)如何提高课堂纪律。要想提高课堂纪律首先要以爱感化,以情动人;其次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习惯和意识;再次要灵活处理回答;最后是应该树立教师的威信。

作业纪律

做作业是为了巩固老师所讲的内容,同时为了检查一下学习的效果,通过作业就可知道自己还有哪些没有搞懂,好让老师再进行辅导,以便彻底掌握。

遵守作业纪律,要做到: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要工整,按时完成并交给学习班委,有错题,必须在做新作业之前更正。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同学之间互相商量。也可以问老师,切忌抄袭别人的作业。抄袭别人的作业危害很大,抄了后自己仍然不懂,但老师认为你已懂了,造成错觉后有可能不再进行辅导。长期下去,就造成一种越抄越不懂、越不懂越抄的恶性循环,会使自己的成绩越来越差。同时抄作业也会使自己养成一种懒惰的习惯,不论对学习、还是生活都极为不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