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赣生《中药学》(第9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5 20:36:1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钟赣生《中药学》(第9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钟赣生《中药学》(第9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总 论

第1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1 复习笔记

一、原始社会(远古~公元前21世纪)

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二、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表1-1主要时代表意义间作《诗西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收录经》周100多种药用动植物名称,如苍耳、芍药、枸杞等。《山海战载药120多种,反映了当时我国古代预防医学思想经》国的萌芽。春《黄帝秋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医学宝内战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经》国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表1-2主要代表作时间意义《五十二病先秦时载药240余种,医方280多个。方》期《神农本草西汉末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为中经》(简称年药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是现存最《本经》)早的中药学专著。至东汉初年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表1-4主要作时代表意义者间作《本南陶共7卷,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草经朝弘的方法和“诸病通用药”;考订了古今用药度集梁景量衡,并规定了汤、酒、膏、丸的制作规范。注》代南《雷朝较系统地介绍了300种中药的炮制方法,是我公炮雷刘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标志着本草学一新兴分支炙敩宋学科的诞生。论》时期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表1-5主要作代表时间意义者作唐显《新修苏载药844种,新增药114种,我国历史上第一庆4本敬部官修本草,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开创了年草》等世界药学著作的先河,新增水蓼、葎草、山(又称2(65楂、人中白等民间经验用药。记载了用羊肝《唐本39治疗夜盲症并改善视力的经验。草》)人年)唐开增补了大量民间药物,并根据药物的功效提元间《本草陈出了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71拾藏湿十种分类方法,即 “十剂”,对后世分类3~遗》器产生重大影响。记录了人胞作为强壮剂的效741力。年)孙都对酵母剂神曲的性质功效有明确的叙述。《千金思唐代《千金方》提出用羊魇(羊的甲状腺)及鹿方》邈魇治疗甲状腺病。《药性甄论》权

六、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表1-6作主要代表作时间意义者宋元《经史证类备唐共33卷,载药1558种,新增药476丰5年急本草》(又慎种,附方3000余首,对宋以前的称《证类本(1082微本草学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草》年)忽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首次记载蒸《饮膳正要》思元代馏法的工艺制酒。慧首先提出将将四气改为四性,最早北寇宗《本草衍义》提出要按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疾宋奭病新久等决定药量的本草专著。《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本草图经》

七、明代(公元1368~1644年)表1-7主要代表作时间意义作者刘弘治《本草品文年间汇精要》泰载药物1815种,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148(又称、一部大型官修本草8~《品汇精王1505要》)磐年)等共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374种,李明收载了醉鱼草、半边莲、紫花地丁等《本草纲时1590民间药物,及曼陀罗、番红花、番木目》珍年鳖等外来药物,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白猿记载了新鲜乌头榨汁、日晒、烟熏,--经》则药面上结成冰,即乌头碱的结晶。缪《炮炙大希明代明代影响最大的炮制专著。法》雍《滇南本兰-我国现存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草》茂

八、清代(公元1644~1911年)表1-8主要作时代表意义者间作《本清共十卷,载药921种,新增药716种,对《本草赵草纲17纲目》作了重要的补充和订正。补充了太子参、学目拾65于术、西洋参、冬虫夏草、银柴胡、金钱草、鸡敏遗》年血藤等临床常用药物《修张炮炙专书,将历代各家有关炮制记载综合归纳,事指仲清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各种炮制方法。南》岩

九、民国时期(公元1911~1949年)表1-9主要代时意义表作间19《中国全书约200万字,收录词目4300条,既广罗古籍,3药学大又博采新说,且附有标本图册,受到药界之推崇,5辞典》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年

十、当代(1949年10月~至今)表1-10主要代表时间意义作《中华人分为三部,是我国保证药品质量的法-民共和国典。药典》1977年出版,《中药大载药6008种,附以墨线图,内容丰富、辞典》系统,有重要的文献价值。2006年修订再版《全国中正文载药2202种,附录1723种,较全面1975年和草药汇地整理了中草药国内外研究资料,内容1986年编》翔实、重点突出、便于应用。正文载药8980种,附录571种,系统总结《中华本1999年历代本草学成果,学科涉猎众多,分类草》先进,项目齐全。

1.2 考研真题详解

A型题

1.收藏药物数最多的古代本草著作是(  )。[2014年研]

A.《图经本草》

B.《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C.《本草纲目》

D.《本草品汇精要》【答案】C【解析】A项,《图经本草》载有780种药。B项,《经史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载药1500余种。C项,《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数1892种。D项,《本草品汇精要》所附1300多幅药图,是古代彩绘本草图谱的珍品。因此收藏药物最多的古代本草著作是《本草纲目》。

2.首见“诸病通用药”的本草著作是(  )。[2008年研]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

D.《本草拾遗》【答案】B【解析】A项,《神农本草经》,秦汉时期,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B项,《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编著,共7卷,载药730种,增药365种。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及创“诸病通用药”,如治风通用药有防风、防已、秦艽、芎劳等,治黄疸通用药有茵陈、栀子、紫草等。C项,《新修本草》隋唐时期,有本草20卷,目录1卷,又有药图25卷,图经7卷,计53卷,载药844种,新增114种。D项,《本草拾遗》,唐代陈藏器所编著,进一步充实了本草的内容,李时珍评价为:“其所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著作是(  )。[2007年研]

A.《神农本草经》

B.《名医别录》

C.《本草经集注》

D.《新修本草》【答案】D【解析】A项,《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B项,《名医别录》是魏晋陶弘景辑汇集《神农本草经》以后的诸家本草著述编录而成。C项,《本草经集注》也是陶弘景在整理注释传抄错简的《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增加汉魏以来名医的用药经验撰写而成的。D项,《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它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同时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

4.下列选项中,增收新药最多的本草文献是(  )。[2006年研]

A.《本草求真》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纲目拾遗》【答案】E【解析】清代本草的特色之一是配合临床需要,以符合实用为原则,撷取《本草纲目》精粹,编撰成节要性本草,如汪昂《本草备要》、吴仪洛《本草从新》、黄官绣《本草求真》,因此,清代的《本草求真》没有增收新药。B项,明代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新增374种。C项,唐代的《新修本草》载药844种,增收新药114种(另一种说法载药850种,增收新药120种)。D项,两晋南北朝的《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增收新药365种。E项,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增收新药716种。

5.《本草经集注》新增的药物不可能见于(  )。[2005年研]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答案】A【解析】《本草经集注》为梁朝陶弘景所撰。A项,《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B项,《新修本草》为唐朝政府组织编修。C项,《证类本草》为宋朝唐慎微所著。D项,《本草纲目》为明朝李时珍的著作。E项,《本草纲目拾遗》为清朝赵学敏所著。

第2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2.1 复习笔记

一、中药的产地

1.道地药材的概念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2.常见的道地药材

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川芎、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白术、乌药,江苏的薄荷、苍术,广东的陈皮、砂仁等。

二、中药的采集

1.全草

大多数在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1)从根以上割取地上部分,如益母草、荆芥、紫苏、稀莶草等;(2)需连根入药的则可拔起全株,如小蓟、车前草、地丁等;(3)需用带叶花梢的需适时采收,如夏枯草、薄荷等。

2.叶类(1)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如枇杷叶、荷叶、大青叶、艾叶等。(2)有些特定的药物如桑叶,需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

3.花、花粉(1)一般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如野菊花、金银花、月季花、旋覆花等。(2)对花期短的植物或花朵次第开放者,应分次及时摘取。(3)以花粉入药者,则须在花朵盛开时采取,如蒲黄。

4.果实、种子(1)果实类

①一般都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瓜蒌、马兜铃等。

②青皮、枳实、覆盆子等少数药材要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果皮或果实。(2)种子类

①通常在果实成熟后采集,如莲子、银杏、沙苑子、菟丝子等。

②有些既用全草又用种子人药的,可在种子成熟后割取全草,将种子打下后分别晒干贮存,如车前草与车前子等。

③有些种子成熟时易脱落,或果壳易裂开,种子散失者,如茴香、牵牛子、豆蔻、风仙子等,则应在刚成熟时采集。

④容易变质的浆果如枸杞子、女贞子等,最好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时分采收。

5.根、根(块)茎(1)一般以早春或深秋时节(即农历二月或八月)采收为佳,如天麻、葛根、玉竹、大黄、桔梗、苍术等。(2)少数例外,如半夏、延胡索等则要在夏天采收。

6.树皮、根皮(1)通常在春、夏时节植物生长旺盛,植物体内浆液充沛时采集,则药性较强,疗效较高,并容易剥离,如黄柏、杜仲、厚朴等。(2)另有些植物根皮则以秋后采收为宜,如牡丹皮、苦楝皮、地骨皮等。

7.动物类

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因品种不同而采收各异。其具体时间,须根据它们各自的生长活动季节,以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取为原则。

8.矿物类

药材的成分较为稳定,故全年随时皆可采收。

三、中药的贮藏

1.中药的变异现象

中药的变异现象是指中药在运输、贮藏过程中,因管理不当,养护不善,在外界条件和自身性质相互作用下,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出现发霉、虫蛀、变色、变昧、泛油、风化等现象,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与疗效,这种现象称为中药的变异现象。

2.影响中药变异的常见外界因素(1)温度;(2)湿度;(3)空气;(4)日光;(5)微生物;(6)害虫;(7)鼠害。

3.贮藏中常见的中药变异现象(1)虫蛀

虫蛀是指害虫侵入中药内部所引起的破坏性作用。(2)发霉

发霉是指在适当温度(20~35℃)和湿度(相对湿度75%以上或中药含水量超过15%)和足够的营养条件下,中药表面附着或内部寄生的霉菌繁殖滋生的现象。(3)变色

变色是指中药在采收、加工、贮藏过程中,由于受到温度、空气、日光的影响而引起中药自身原有色泽改变的现象。(4)走油

走油,又称泛油,是指含有脂肪油、挥发油、黏液质、糖类等成分较多的中药,在温度和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出现的油润、返软、发黏、颜色变深等现象。(5)其他

气味散失、风化、潮解、粘连融化、升华、腐烂等。

4.常用的中药贮藏与养护方法(1)干燥养护;(2)冷藏养护;(3)密封养护;(4)化学药剂养护;(5)对抗同贮养护;(6)气调养护;(7)其他。  

2.2 考研真题详解

一、A型题

下列哪项不是道地药材?(  )。[2005年研]

A.四川的附子

B.江苏的薄荷

C.东北的五味子

D.山东的苍术

E.云南的茯苓【答案】D【解析】四川的道地药材有:黄连、川芎、乌头、附子、川贝、川楝子。江苏的道地药材有:薄荷、苍术;东北的道地药材有。东北的道地药材有:人参、细辛、五味子。山东的道地药材有:阿胶、瓜蒌、沙参、金银花。云南的道地药材有:三七、茯苓。河南的道地药材有:怀牛膝、怀地黄、怀山药、怀菊花。广东的道地药材有:砂仁、陈皮。浙江的道地药材有杭麦冬、杭菊花、浙元参、延胡索、白术、山茱萸、白芍、浙贝母。宁夏的道地药材有枸杞。山西的道地药材有党参。青海的道地药材有大黄,内蒙古的道地药材有黄芪。

三、X型题

下列各药中,属于“四大怀药”的有(  )。[2012年研]

A.黄精

B.牛膝

C.菊花

D.山茱萸【答案】BC【解析】四大怀药是指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所产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四味中药。

第3章 中药的炮制

3.1 复习笔记

一、炮制的定义

炮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中药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

二、中药炮制的目的

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

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3.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5.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6.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7.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二、中药炮制的方法

1.修治

包括纯净药材、粉碎药材、切制药材。

2.水制(1)定义

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2)目的

清洁药物、除去杂质、软化药物、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药性等。(3)方法

①漂洗

将药物置于水中,反复地漂洗。

②浸泡

置水中短暂浸湿或较长时间浸泡。

③闷润

有淋润、洗润、泡润、浸润、晾润、盖润、伏润、露润、复润、双润等方法。

④喷洒

按不同情况,可喷洒清水、酒、醋、蜜水、姜汁等辅料药液。

⑤水飞 

a.定义:水飞是指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b.特点:此法所制粉末既细,又减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飞扬损失。

c.用途:常用于矿物类、贝壳类药物的制粉,如水飞朱砂、炉甘石、滑石、海蛤壳、雄黄等。

3.火制

火制是指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根据加热的温度、时间和方法的不同,可分为:(1)炒

①定义:炒法是指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取出的方法。

②分类:根据炒法的操作及加辅料与否,分为清炒法(单炒法)和加辅料炒法(合炒法)。

a.清炒法又根据加热程度不同而分为:

第一,炒黄:是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同有的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

第二,炒焦:是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淡黄为度,如焦山楂、焦白术、焦麦芽等。

第三,炒炭:是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即“存性”,如艾叶炭、地榆炭、姜炭等。

b.加辅料炒法也是根据所加辅料的不同而分为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法。(2)炙

①定义:炙法是指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液体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的方法。

②目的: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低毒副作用。(3)烫

先在锅内加热中间物体(如砂石、滑石、蛤蚧粉等),温度可达150℃~300℃,可以烫炙药物,使其受热均匀,膨胀松脆,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间物质,至冷即得。(4)煅

①定义:煅法是指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的方法。

②分类:直接煅法和间接煅法

a.坚硬的矿物药或贝壳类药多直接用煅烧,以煅至透红为度,如紫石英、龙骨、牡蛎。

b.间接煅是将药物置于耐火容器中密闭煅烧,至容器底部红透为度,如棕榈炭、血余炭等。(5)煨

煨法是指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如:煨肉豆蔻、煨木香、煨生姜、煨葛根等。

4.水火共制(1)煮法 

①定义:煮法是指将药物与水或辅料置锅中同煮的方法。

②目的:减低药物毒性、烈性或附加成分,增强药物的疗效。

③分类:

a.不留残液煮法,如醋煮芫花、狼毒至醋液吸尽为度;

b.弃残液煮法,即将药物与辅料溶液共煮一定时间后把药物捞出,弃除剩余液体,如姜矾煮半夏。(2)蒸法 

①定义:蒸法是以水蒸气或附加成分将药物蒸熟的方法。

②目的:改变或增强药物的性能,降低药物的毒性。

③分类:

a.清蒸  如清蒸玄参、桑螵蛸等。

b.加辅料蒸  如酒蒸山茱萸、大黄等。(3)炖法 

①定义:炖法是指将药物置于钢罐中或搪瓷器孔中,同时加入一定的液体辅料,盖严后,放入水锅中炖一定时间的方法。

②优点:不致使药效药效走失、辅料挥发掉。(4)燀法 

①定义:燀法是指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

②目的:常用于种子类药物去皮及肉质多汁类药物的干燥处理。(5)淬法 

①定义:淬法是指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②目的:淬后易于粉碎,且辅料被其吸收,发挥预期疗效。

5.其他制法(1)制霜 

①药物榨去油质之残渣,如巴豆霜、千金子霜;

②多种成分药液渗出的结晶,如将皮硝纳入西瓜中渗出的结晶,即西瓜霜;

③药物经煮提后剩下的残渣研细,如鹿角霜。(2)发酵 

发酵是指在一定条件(如温度等)下使药物发酵,改变原来药物的性质,增强和胃消食作用的方法。如六神曲、建曲、半夏曲等。(3)发芽

发芽是指将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药材用水浸泡后,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使其萌发幼芽的方法。如稻芽、谷芽、麦芽。(4)精制 

精制是指水溶性天然结晶药物,先经过水溶除去杂质,再经浓缩、静置后析出结晶的方法。如将朴硝精制成芒硝、元明粉。(5)药拌 

药拌是指药物中加入其它辅料拌染的方法。如朱砂拌茯神、砂仁拌熟地黄。

3.2 考研真题详解

一、A型题

1.何首乌炮制的目的是(  )。[2015年研]

A.便于贮藏

B.便于制剂

C.改变性能

D.引药入经【答案】C【解析】何首乌炮制是为了改变性能。制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生何首乌: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

2.雄黄入药的正确炮制方法是(  )。[2012年研]

A.水飞

B.炙

C.煨

D.淬【答案】A【解析】A项,水飞是指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此常用于矿物类、甲壳类药物的制粉,如朱砂、炉甘石、滑石、蛤粉、雄黄等。B项,炙法是指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液体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的方法。C项,煨法是指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如:煨肉豆蔻、煨木香、煨生姜、煨葛根等。D项,淬法是指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雄黄内服宜慎,不可久服,孕妇忌用,一般采用水飞法,切忌火煅,否则有剧毒。

二、X型题

水飞法常用于下列哪些类药物的炮制?(  )[2006年研]

A.果实类

B.根茎类

C.贝甲类

D.矿物类【答案】CD【解析】水飞法是指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中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常用于矿物类、甲壳类药物的制粉,如水飞朱砂、炉甘石、滑石、蛤粉及雄黄等。

第4章 中药的性能

4.1 复习笔记

一、四气

1.定义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

2.寒热温凉属性的区分(1)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2)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

3.寒凉药和温热药的作用和主治表4-1四作用主治气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凉清热利尿、清化热痰、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高热神药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昏、热极生风等一系列阳热证。温里散寒、暖肝散结、主要用于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温补火助阳、温阳利水、痿不举、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热温经通络、引火归元、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药回阳救逆等。阳虚脱等一系列阴寒证。

4.四气理论指导用药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二、五味

1.定义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不同的药味。它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2.五味的产生(1)首先是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2)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观察的临床实践观察总结归纳得出。

3.五味的实际意义(1)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2)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3.五味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及主治表4-2五描作用主治常见药类味述能发散表证及气血阻滞解表药、行气药、散之证活血药等行气能辛行行血能补益正气虚弱、食积滋养补虚、消食和补不化、脘腹挛急胃、调和药性及缓和中能疼痛及调和药解疼痛的药物和性、中毒解救等调和药性甘能和缓急止痛缓能收敛自汗盗汗、肺虚固表止汗、敛肺止收久咳、久泻久痢、咳、涩肠止泻、固固涩能遗精滑精、遗尿精缩尿、固崩止带酸涩尿频、崩带不止的药物生津等证能清泄火热火热证、喘咳、清热泻火、下气平泄呕恶、便秘、湿喘、降逆止呕、通泄降气逆、证、阴虚火旺等利大便、清热燥能证湿、散寒燥湿、泻通泄大便燥火存阴的药物苦燥湿、能坚阴(泻火坚存阴)能泻下通便大便燥结、痰核、泻下通便及软化坚下瘿瘤、癥瘕痞块硬、消散结块的药软坚散结、等证物咸能软能利水渗湿水肿、脚气浮肿、利水渗湿的药物渗小便不利之证、淡能利

4.五味还可与五行配合与五脏联系起来。《素问·宣明五气篇》:“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甘入脾(属土)、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水)。”

5.芳香药性

芳香药性学说是四气五味学说的补充和发展,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辟秽防疫;(2)解表散邪;(3)悦脾开胃;(4)化湿去浊;(5)通窍止痛;(6)行气活血;(7)开窍醒神。 

三、升降浮沉

1.定义

升降浮沉是表示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1)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2)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3)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4)沉,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1)与四气五味有关

①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

②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等。(2)与药物的质地轻重有关

①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蜕等;

②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

③某些特殊性药材

a.旋覆花虽然是花,但功能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沉降而不升浮;

b.苍耳子虽然是果实,但功能通窍发汗、散风除湿,药性升浮而不沉降;故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之说。

④部分药物本身就具有双向性

例如:川芎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白花蛇能内走脏腑、外彻皮肤。(3)与炮制的影响有关

例如: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如大黄,属于沉降药,峻下热结、泻热通便,经酒炒后,大黄则可清上焦火热,可治目赤头痛。(4)与配伍的影响有关

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

3.升降浮沉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及主治表4-3升作降质用性味功效浮地趋沉向性主轻主疏散解表、宣毒透疹、解毒消疮、宣肺止温清上咳、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通经脉、通热,至升痹散结、行气开郁、活血消癥、开窍醒虚、神、升阳举陷、涌吐等升味属向浮辛、外药甘、淡性主重主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寒浊下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降逆平喘、止凉,坚行呕、止呃、消积导滞、同表止汗、敛肺止实、咳、涩肠止泻、固崩止带、涩精止遗、收沉味属向敛止血、收湿敛疮等降酸、内药苦、咸

4.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顺着病位,逆着病势。”(1)就病位而言

①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

②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2)就病势而言

①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

②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3)可采用升降浮沉并用,以适应复杂病机,调节紊乱脏腑功能的有效用药方法。

①治表寒里热证,常用石膏清泄肺火,肃降肺气,配麻黄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二药相伍,一清一宣,升降并用,以成宣降肺气的配伍。

②治心肾不交,上热下寒证,常用黄连清心降火安神,配肉桂补肾引火归元,以成交通心肾,水火既济的配伍。

③如治疗湿浊中阻,升降失调的病证,常用蚕砂和中化湿,以升清气,配皂角滑肠通便,润燥降浊,以成调和脾胃、升清降浊的配伍。

四、归经

1.定义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2.产生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从药物的疗效中归纳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3.临床应用(1)便于临床辩证用药,即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通过辨证审因,诊出病变所在脏腑经络部位,按照归经来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2)便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3)运用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时,注意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恰当选择用药。(4)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应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学说结合起来。

4.归经的方法(1)卫气营血;(2)三焦用药的归经方法;(3)脏腑经络归经法。

5.引经报使与引经药(1)定义

①引经报使是中药的性能之一,指某些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其选择性较强,并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②从治疗意义上来说,引经药是指主要是作为各经用药向导的药物。(2)分类

根据其引经报使的范围和性质的不同,大体把引经药分为以下三类:

①十二经引经药;

②病症引经药;

③局部穴位引经药引经药。(3)引经药在临床上的应用

①作为佐使药,引诸药直达病所,以增强临床用药的针对性。

②兼作方剂的主药,发挥主导作用。

五、毒性

1.古代毒性的概念(1)毒药是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2)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2.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1)定义

毒性一般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2)分类

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3)中药的副作用与毒性作用相区别

①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过敏反应也属于不良反应范围。

②毒性反应是指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往往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与人的体质因素等也有密切关系。

3.中药毒性分级(1)《素问·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2)《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无毒”两类;(3)《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将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级分类方法,是目前通行的分类方法。

4.必须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1)要正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2)要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3)要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4)要加强对毒性中药的使用管理。

5.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1)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蝥、蟾酥、马钱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2)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莲代天麻使用;(3)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4)制剂服法不当,如川乌、草乌、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5)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川乌与瓜蒌同用而致中毒;(6)药物贮存不当、品种不同、剂型不恰当、给药途径不同、药不对证、自行服药、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等。

6.掌握药物毒性强弱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1)应用毒药的注意事项:

①要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止过量和蓄积中毒;

②要注意配伍禁忌;

③对某些毒药要采用适当的制剂形式给药;

④注意个体差异,适当增减用量,告诫患者不可自行服药;

⑤医药部门要抓好药品真伪鉴别,防止伪品混用,注意保管好剧毒中药。(2)根据中医“以毒攻毒”的原则,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3)掌握药物的毒性及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于诊断中毒原因,以便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对于搞好中药中毒抢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中药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1)含生物碱类植物中毒

①含生物碱的较易发生中毒的植物有:

曼陀罗、莨菪(又名天仙子)、乌头、附子、钩吻、雪上一枝蒿、马钱子等。

②主要表现:

对副交感神经的抑制和对中枢神经的先兴奋后抑制,可见口舌干燥、恶心呕吐、皮肤干燥潮红、视力模糊、心动过速、运动失调、神志模糊等。严重者24小时后由烦躁进入昏睡、血压下降、昏迷,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缺氧而死亡。(2)含毒苷类植物中毒 

①目前因毒苷引起中毒的有三类:

a.含强心苷类

主要有夹竹桃、万年青、羊角拗,还有罗布麻、福寿草、五加皮、铃兰、毒筋木等。

b.含氰苷类

主要有苦杏仁、木薯、枇杷仁、樱桃仁等。

c.含皂苷类

常见的含皂苷类有毒中药为天南星、商陆、皂荚、黄药子、川楝子等。

②主要表现

中毒的症状除胃肠症状外,主要为组织缺氧的症状,如呼吸困难、紫绀、心悸、头昏、头痛、昏迷、抽搐等,严重者多因窒息及呼吸中枢麻痹而致死亡。(3)含毒性蛋白类植物中毒

①毒蛋白主要含在种子中,如巴豆、相思子等。

②主要表现:对肠道腐蚀引起炎症,有时引起肠嵌顿、肠出血,或引起循环衰竭和呼吸系统抑制。(4)含萜类与内酯类植物中毒 

①本类植物包括:马桑、艾、苦楝、莽草子、樟树油、红茴香等。

②主要表现:可引起心血管障碍,甚至发生休克及周围神经炎。(5)其他有毒植物中毒 

①包括:白果、瓜蒂、细辛、鸦胆子、甘遂等。

②主要表现: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腹泻、惊厥、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也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临床可见头痛、体温及血压升高、痉挛、角弓反张、神志昏迷,最后死于呼吸麻痹。(6)动物性药物中毒 

①常见药物:蟾酥、全蝎、斑蝥、红娘子等。

②主要表现:可使心、脑、肝、肾产生广泛性病理损害,进而导致死亡,临床尤以心血管症状最为明显,也可引起剧烈的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引起恶心、口唇及四肢末端麻木、双下肢瘫痪、二便困难等。(7)矿物类药物中毒 

①常见药物:砒霜、朱砂、雄黄、水银、胆矾、铅丹、硫黄等。

②主要表现:皮肤黏膜病变及多发性神经炎及消化道黏膜的刺激、腐蚀或坏死,并引起肾脏损害;对神经系统的损害表现为头昏、嗜睡或兴奋,重者昏迷休克而死。

4.2 考研真题详解

一、A型题

1.按照药性理论,治疗胃气上逆所致恶心呕吐的药物大多具有(  )。[2013年研]

A.辛味

B.咸味

C.苦味

D.酸味【答案】C【解析】苦味药具有“能泄、能燥、能坚”,即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作用。治胃气上逆所致恶心呕吐所选用的降逆止呕药,多具有苦味。

2.下列各类药物中,性属沉降的是(  )。[2012年研]

A.开窍药

B.涌吐药

C.解表药

D.利水渗湿药【答案】D【解析】一般沉降药,其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下行向内。D项,利水渗湿药:功效利水消肿,利湿退黄,药性甘淡或苦,作用趋向偏于下行,具沉降性质。ABC三项,开窍药、涌吐药和解表药均有向上升散之性而无沉降性质。

3.按照药性理论,治疗久泻久痢,遗精滑精等滑脱不禁证候的药物大多具有的药味是(  )。[2011年研]

A.淡味

B.甘味

C.咸味

D.酸味【答案】D【解析】A项,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故利水渗湿的药物多具有淡味。用于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B项,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用于治疗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C项,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用于治疗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瘕瘕痞块等证。D项,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4.下列各类药中,具有沉降药性的是(  )。[2010年研]

A.活血祛瘀药

B.重镇安神药

C.开窍药

D.解表药【答案】B【解析】升降浮沉反映药物的趋向性,其中升浮属阳,沉降属阴。一般药性辛、甘、温、热,功能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药性酸、苦、咸、涩、寒、凉,功效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食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的药物,则能下行内向,药物都是沉降的。

5.按照药性理论,治疗瘿瘤、瘰疬的药物大多具有(  )。[2009年研]

A.辛味

B.苦味

C.成味

D.甘味【答案】C【解析】按照药性理论,五味之中的咸味药“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瘿瘤、瘰疬、痰核、瘕瘕痞块等证。A项,辛味:能散能行;功效:发散、行气、行血;主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B项,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功效:清泄火热、降泄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主治:火热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D项,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功效: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主治:正气虚弱、食积不化、脘腹挛急疼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6.下列选项中,具有沉降性质的药物是(  )。[2009年研]

A.祛风湿药

B.行气药

C.清热药

D.解表药【答案】C【解析】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确定依据主要是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不同疗效、所表现出的不同作用趋向密切相关。升浮药其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质地多为轻清至虚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上升、向外。其所代表药物:解表药、温里药、祛风湿药、行气药、活血祛瘀药、开窍药、补益药、涌吐药等。反之,沉降药其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下行向内。其所代表药物有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降气平喘药、降逆和胃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收敛止血药、收涩药等。

7.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于药性升降沉浮的确定依据(  )。[2007年研]

A.药物的剂型

B.药物的效用

C.药物的性味

D.药物的质地轻重【答案】A【解析】升降浮沉表示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药物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有四个方面:第一,药物的质地轻重;第二,药物的气味厚薄;第三,药物的性味;第四,药物的效用,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A项,药物的剂型与药物升降浮沉的确定无关。

8.不宜使用辛味药治疗的病证是(  )。[2007年研]

A.气虚证

B.气滞证

C.血寒证

D.血瘀证【答案】A【解析】辛味药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多用于表证及气血瘀滞证。不过“辛散耗气”,耗气是辛味药的副作用,因此气虚证不宜使用辛味药治疗。

9.中药药性中,五味的确定是(  )。[2006年研]

A.仅从口尝获得

B.仅从药物疗效中推导

C.以口尝获得为主,从药物疗效中推导为辅

D.从药物疗效中推导为主,以口尝获得为辅

E.从口尝、鼻嗅中获得【答案】D【解析】中药药性五味的主要依据是从药物疗效中推导为主,以口尝获得为辅。

  10.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苦味药的作用?(  )[2005年研]

A.清泄火热

B.泻火存阴

C.通利小便

D.通泄大便

E.降泄逆气【答案】C【解析】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泄火热,降泄逆气,通泄大便,泻火存阴,燥湿等作用,通利小便是淡味药的作用。

二、X型题

1.具有沉降药性的药物是(  )。[2015年研]

A.利水渗湿药 

B.息风止痉药 

C.止咳平喘药 

D.收敛止血药【答案】ABCD【解析】(1)沉降药: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如大黄、芒硝、山楂等。(2)一般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降逆平喘、止呕、止呃、消积导滞、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带、涩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等功效。

2.治疗少阴头痛,宜选用的药物是(  )。[2009年研]

A.羌活

B.白芷

C.细辛

D.独活【答案】CD【解析】羌活、白芷、细辛、独活都具有止痛的功效,均为治头痛之常用药,但按照归经理论,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细辛、独活善治少阴经头痛。

第5章 中药的配伍

5.1 复习笔记

一、配伍的概念

配伍是指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二、分类

1.单行  (1)定义

单行是指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2)常见临床运用

对于病情比较单纯的病证,往往选择一种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它符合简便验廉的原则。如独参汤,清金散等。

2.相须 (1)定义

相须是指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2)常见临床运用

①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

②附子、干姜配合应用,以增强温阳守中,回阳救逆的功效;

③陈皮配半夏以加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④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平肝息风,止痉定搐的作用。

3.相使 (1)定义

相使是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其中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2)常见临床运用

①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芪为健脾益气、利尿消肿的主药,茯苓淡渗利湿,可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

②枸杞子配菊花治目暗昏花,枸杞子为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主药,菊花清肝明目,可以增强枸杞子的补虚明目作用;

③石膏配牛膝治胃火牙痛,石膏为清胃降火、消肿止痛的主药,牛膝引火下行,可增强石膏清火止痛的作用;

④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黄连为清热燥湿、解毒止痢的主药,木香调中宣滞、行气止痛,可增强黄连清热燥湿、行气化滞的功效。

4.相畏 (1)定义

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降低或消除。(2)常见临床运用

①半夏畏生姜,即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生半夏可“戟入咽喉”令人咽痛音哑,用生姜炮制后成姜半夏,其毒副作用得到缓解;

②甘遂畏大枣,大枣可抑制甘遂峻下逐水,损伤正气的毒副作用;

③熟地畏砂仁,砂仁可以减轻熟地滋腻碍胃,影响消化的副作用;

④常山畏陈皮,陈皮可以缓和常山截疟而引起恶心呕吐的胃肠反应。

5.相杀(1)定义

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够降低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常见临床运用

①羊血杀钩吻毒;

②金钱草杀雷公藤毒;

③麝香杀杏仁毒;

④绿豆杀巴豆毒;

⑤生白蜜杀乌头毒;

⑥防风杀砒霜毒等。

6.相恶(1)定义

相恶是指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2)常见临床运用

①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②生姜恶黄芩,黄芩能削弱生姜的温胃止呕作用。

7.相反 (1)定义

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2)常见临床运用

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等十八反,十九畏药物。

三、配伍作用

1.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能提高药效,是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

2.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以保证安全用药,是使用毒副作用较强药物的配伍方法,也可用于有毒中药的炮制及中毒解救;

3.相恶则是因为药物的拮抗作用,抵消或减弱其中一种药物的功效;

4.相反则是药物相互作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故相恶、相反是配伍用药的禁忌。

5.2 考研真题详解

一、A型题

1.黄连配吴茱萸属于药物七情中的(  )。[2013年研]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恶【答案】B【解析】A项,相须: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B项,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药效。C项,相畏:一种药物可以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D项,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黄连配伍吴茱萸: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吴茱萸辛苦而热,功能燥湿疏肝下气。两药相合,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2.不宜与莱菔子同用的药物是(  )。[2012年研]

A.北沙参

B.玄参

C.太子参

D.人参【答案】D【解析】相恶:是指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生姜恶黄芩等。

3.枸杞子配菊花属于药物七情中的(  )。[2011年研]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恶【答案】B【解析】A项,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B项,相使: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C项,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降低或消除。D项,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枸杞子配菊花治目暗昏花,枸杞子为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主药,菊花清肝泻火,兼能益阴明目,可以增强枸杞的补虚明目的作用,这是功效相近药物相使配伍的例证。

4.全蝎配蜈蚣属于药物七情中的(  )。[2010年研]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恶【答案】A【解析】A项,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B项,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其中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C项,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降低或消除。D项,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蜈蚣、全蝎、白僵蚕均属于息风止痉药,常相须为用,以增强搜风止痉之功。

二、B型题

A.相须

B.相使

C.相杀

D.相恶

1.黄连配木香属于药物七情中的(  )。[2009年研]   【答案】B

2.绿豆配巴豆属于药物七情中的(  )。[2009年研]【答案】C【解析】A项,相须:指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B项,相使: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其中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C项,相杀:指一种药物能够降低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D项,相恶:指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根据题意,第1题,黄连配木香常用治湿热泻痢,发热腹痛、里急后重,黄连为清热燥湿,解毒止痢的主药,木香调中宣滞,行气止痛,可增强黄连功效,属于相使的配伍关系。第2题,绿豆配巴豆,因巴豆性热有大毒,用绿豆可以清解巴豆毒性,属于相杀的配伍关系。

A.相须

B.相使

C.相反

D.相畏

3.黄芪配茯苓属于药物七情中的(  )。[2007年研]【答案】B

4.人参配五灵脂属于药物七情中的(  )。[2007年研]【答案】C【解析】相须是指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两药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剧烈的毒副作用;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黄芪配茯苓,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属于相使的配伍关系。而人参与五灵脂属“十九畏”,传统中医认为,人参配伍五灵脂会产生毒副作用,即相反的配伍关系。

A.相反、相须

B.相畏、相杀

C.相恶、相反

D.相杀、相反

E.相须、相使

5.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是(  )。[2006年研]【答案】E

6.属于配伍禁忌的配伍关系是(  )。[2006年研]【答案】C【解析】药物七情中,除单行外,其余六者皆是有关配伍关系的方面,其中相须、相使两个方面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相畏、相杀两个方面属于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伍关系。相恶、相反两个方面属于避免配伍(配伍禁忌)的配伍关系。

第6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6.1 复习笔记

一、配伍禁忌

1.定义

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或增强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

2.十八反(1)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反浙贝母、川贝母、瓜蒌、天花粉、半夏、白及、白蔹;(2)甘草反甘遂、京大戟、红大戟、海藻、芫花;(3)藜芦反人参、西洋参、党参、丹参、玄参、北沙参、南沙参、苦参、细辛、白芍、赤芍。

3.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芒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芒硝)畏三棱,官桂(肉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二、证候用药禁忌

证候用药禁忌,又称为病证用药禁忌,是指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对于某类或某种病证,应当避免使用某类或某种药物的临床注意事项。

三、妊娠用药禁忌

1.定义(1)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间治疗用药的禁忌。(2)妊娠禁忌药是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引产外,不能使用的药物。

2.分类(1)妊娠禁用药

妊娠禁用药是指毒性强的药、作用峻猛的药以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如巴豆、牵牛子、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马钱子、川乌、雄黄、砒石等。(2)妊娠慎用药

妊娠慎用药主要包括活血化瘀药、行气药、攻下导滞药、药性辛热的温里药以及性质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枳实、大黄、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

四、服药饮食禁忌

1.定义

服药饮食禁忌,简称食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

2.应用(1)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2)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等;(3)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4)黄疸胁痛应忌食动物脂肪及辛辣烟酒刺激物品;(5)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黏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6)肾病水肿应忌食盐、碱过多的和酸辣太过的刺激食品;(7)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6.2 考研真题详解

一、A型题

1.下列选项中,不宜配伍使用的药物是(  )。[2009年研]

A.草乌与天花粉

B.川乌与地龙

C.附子与桂枝

D.肉桂与硫黄【答案】A【解析】配伍禁忌主要包括十八反和十九畏,十八反中乌头反半夏、贝母、栝楼、白及、白蔹。其中,乌头包括川乌、草乌及附子,栝楼包括全瓜蒌(果实入药)、瓜蒌皮(果皮入药)、瓜蒌仁(种子入药)、天花粉(块根入药),由此可知“草乌与天花粉”不宜配伍使用。

2.下列各组药物中,不宜配伍使用的是(  )。[2007年研]

A.附子、茵陈蒿

B.附子、天花粉

C.附子、白术

D.附子、桂枝【答案】B【解析】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中,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反贝母(包括川贝母、浙贝母)、瓜蒌(包括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半夏、白及、白蔹。因此这两味药不能配伍使用。

二、B型题

A.相须

B.相使

C.相反

D.相畏

  人参配五灵脂属于药物七情中的(  )。[2007年研]【答案】C【解析】人参与五灵脂属“十九畏”,传统中医认为,人参配伍五灵脂会产生毒副作用。

三、X型题

1.不宜与草乌同用的药物有(  )。[2014年研]

A.半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