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刚教授之拔罐养生全程指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6 10:49:32

点击下载

作者:李志刚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志刚教授之拔罐养生全程指导

李志刚教授之拔罐养生全程指导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李志刚教授之拔罐养生全程指导作者:李志刚 排版:吱吱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9-01ISBN:9787501999163本书由中轻(北京)网络出版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紧张,工作压力大,身心往往处在亚健康状态而不自知,不是腰酸背痛、颈肩疼痛,就是浑身没劲,但是去医院检查又没有什么异常。这时,人们需要一些简单方便的方法来调理身体、放松身心。拔罐正是很好的选择。

拔罐疗法为中医外治法中的重要部分,它以中医针灸学知识为基础,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现代科学研究也在很多方面证实了拔罐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以简单、方便、廉价、有效等特点,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拔罐作为自然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民间,是中医学领域的瑰宝,它以中医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为基础,采用“内病外治”的方法进行治疗。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产生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拔罐疗法通过拔罐对经络、穴位处的皮肤、毛孔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导营卫之气运行输布,推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同时使虚弱的脏腑功能得以振奋,疏通经络,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因为拔罐疗法对人体是一种全身的综合性疗法,所以无论什么样的疾病,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手法,都会起到一定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作用。尤其对失眠、疲劳综合征、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等常见疾病有很好的缓解和治疗作用。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拔罐的中医理论基础,如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全息理论,以及各种穴位的适应证。还介绍了多种拔罐用具,常见疾病的拔罐方案,拔罐的注意事项及禁忌证等。本书教给你简便、实用、有效的防治方法,让你学会扶正人体正气,驱除体内寒邪、瘀滞等的拔罐法。拔罐疗法简单易学,不仅适用于生病的人,健康人也可以进行拔罐,特别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现在,你只需一步一步跟着本书的讲解,就可以进行自我诊断和保健。无论有无医学基础,都可以轻松入门,为自己和家人解急时之需,疗身体之疾。第一章经络拔罐基础课——教你做最好的拔罐师

人体的经络像是生命的大河,河中流淌的水——气和血在人的身体中川流不息地运行。实际上,经络“内连五脏六腑,外连筋骨皮毛”,纵横交错地令人体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当中的气血精微物质全都于经络当中运行。经络就像是人体内的河流,从大河到小溪,分布于身体不同的部位,所有的脏腑和器官都通过它相互联系。平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这些道路的通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行,达到身体健康。经络是我们的私人医生

可能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私人医生,这样便可以随时对自己身体所出现的不适作出准确的判断,并且对疾病进行迅速有效的治疗。其实这并非什么无法实现的梦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随身携带的专属医生,那就是经络。《黄帝内经》中指出经络可以“决生死,治百病”。

以往我们之所以没能对经络进行很好的利用,根本的原因是中医传统理论深奥难懂,一般人很难深入其中。其实经络向内归属于五脏六腑,向外四通八达于四肢百骸,把人体各部分联系成了奥妙无穷的整体。当经络不通时,身体的某些部位就会出现不适的症状,而通过拔罐等刺激可以疏通经络中瘀阻的气血,气血通了,不舒服的感觉自然也就消失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健康长寿,其实能够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就在我们的身上,根本就不需要苦苦寻找。经络就是随身携带的保健医生,通过经络可以在疾病刚刚出现征兆的时候就进行保健。无论体质如何,疏通经络都能使之常保健康,而其中一种有效的“药方”就是拔罐了。通过经络来强身健体虽然听起来非常深奥,但是使用起来却非常简单。

在传统医学理论当中,经络理论可以说是最独特、最神奇、最源远流长的一部分。历代医家都对经络疗法推崇备至。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经络和各种穴位堪称是蕴含在人体内的金矿,从中挖掘出的闪光的金子数也数不清。在医疗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经络的理论越发显得有效而又重要。

经络是气血的通道,保持经络通畅,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经络分布的独特性造就了它的神奇,人体的整个经络如同一个立体架构的信息网,而穴位便是这个网上面的交会点。无论是中医的其他疗法还是西医,所有的治疗理论和方法都没有像经络一样,具有这样复杂庞大的体系,可以涵盖人体内外深浅各个脏器和组织。这也就确立了经络穴位无可比拟的治疗效果。

以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为主的经络体系,还包括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等各个层次分类。整个经络纵横交错,入里出表,上下交会,阴阳融合,走行在人体各个脏腑组织之间。其中,经筋、皮部联络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络着体表各细微之处。这样经络在身体里联络脏腑、沟通四肢和百骸,如山川河流般将人体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所有的活动保持着阴阳协调、整体统一。

经络超越了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血液系统等各种分类,它承载着人体的气血精微,并将其运输到人体的各个部分,使人体的体表、五官、九窍、脏腑、皮肉和筋骨均能受到温润濡养,又能够带走人体垃圾。这样就保证了身体有效地运转,避免出现疾病而产生痛苦。中医说经络行气血而营阴阳,就是对经络集大成作用的概括。所以从中医的角度看,经络的运行使营卫之气密布全身,在内调五脏六腑,在外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事实上,经络的确可以反映人体不同程度的变化,不管是任何时期还是任何部位,都会具有相应的体现。因为经络沟通联络着人体内外,当疾病入侵人体后,体内就会发生变化,有时候这些疾病更是通过经络传输。因此经络可反映出变化中的疾病,例如按压经络可出现明显的压痛,或在经络循行路线上的皮肤有结节、条纹状物等,有时还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的形态、色泽、温度等的变化,甚至直接在穴位处产生痛感等。这时经络就成为了最直观的诊断器,世界上任何检验的仪器都很难超越经络的准确性,因为人体本身就是最精密的仪器。如果要查找和治疗疾病的话,经络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人体最重要的十四大经脉

中医将经络系统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组成部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构成了人体的“十四经”,而且经脉上各有所属的病症和腧穴,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医理疗方法的基础。

01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主治病症:胸部满闷、肺胀、气喘、咳嗽、心烦、气短、肩背痛、手足心热,以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疼痛。

手太阴肺经腧穴包括:中府、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

02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病症:头面五官疾患、咽喉疾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包括: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等。

03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主治病症: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足阳明胃经腧穴包括: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等。

04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主治病症: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足太阴脾经腧穴包括: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等。

05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主治病症: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手少阴心经腧穴包括: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等。

06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主治病症:主治头、颈、耳、眼、喉咽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包括: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等。

07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主治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包括: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等。

08 足少阴肾经

主治病症: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腧穴包括: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等。

09 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主治病症: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包括: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等。

10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主治病症:侧头、耳、眼、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包括: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等。

11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主治病症:侧头、眼、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足少阳胆经腧穴包括:瞳子髎、听会、上关、颌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等。

12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主治病症:肝病、妇科病、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足厥阴肝经腧穴包括: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等。

13 督脉

督脉主治病症: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颈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督脉腧穴包括: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

14 任脉

任脉主治病症: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任脉腧穴包括: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等。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穴位,也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固定的位置,但是不属于十四经,它们属于另外一个系统,那就是“经外奇穴”,简称“奇穴”,其中也包括许多近代发现并获得认可的新穴。小穴位大作用

远古时代没有医生、医院,没有先进的设备,更没有所谓的灵丹妙药,那么当我们的祖先身体出现不舒服的时候,他们会怎么办呢?虽然那时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医疗条件,但是我们的祖先发现在病痛的局部按按揉揉,或者用小石头刺一刺,小木棍扎一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痛,这就是经络穴位的神奇之处,其实这种“以痛为腧”的取穴方式,就是中医腧穴理论的原形。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侵袭之处。当脏腑有病或者邪气侵犯人体后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时,均会在相应的穴位发生反应。因此,在防治疾病时,穴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调和,从而达到有效祛除病邪的目的。

穴位治疗疾病的关键就是接受适当的刺激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调和,从而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拔罐治疗的原理,就是通过刺激局部的穴位,发挥经络的调整和传导作用,给脏腑甚至于机体以整体影响。

穴位具有4个治疗作用,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治疗作用和整体治疗作用,这是运用经络穴位的理论为基础总结出的。

近治作用——穴位所在,主治所在

火罐拔取丝竹空穴,可以改善和缓解眼部疾患

穴位的近治作用是指所有的穴位均可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这是所有穴位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点。如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穴位均在眼周及其邻近部位,所以它们均可治疗眼部疾病;中脘、梁门等穴位均在胃脘部,所以均可治疗胃脘痛;膝眼、梁丘、阳陵泉等穴位在膝关节附近,所以均可治疗膝关节疼痛等膝关节疾病。这些都是穴位用于治疗局部体表或邻近内脏疾患的例子。

远治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远治作用是十四经穴位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穴位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以下的穴位,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的远端部位的脏腑的病症,甚至具有治疗全身病患的作用,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火罐拔取大椎穴可以退热解表

经穴,顾名思义是经络之穴,这也就指明了经穴主治与经络之间的关系。经穴的远治作用与经络的循行分布是紧密相关的,穴位在远治作用中除能治疗本经病变以外,还能治疗相表里的经脉疾患。例如,手少阴心经上肘以下的穴位,一般都能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大脑等部位的疾病,而手少阴心经所出现的病症,又同该条经脉上的穴位主治功能基本一致。经络与全身各部有表里相合、相互制约等多种联系的特性,这种特性也反映在穴位的远治作用上。如选取大椎穴可以退热,治疗遗尿可以取三阴交穴。

在经络学说中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论述,即指出经脉病症与穴位治疗作用的密切关系。每条经脉上所分布的穴位,正是这条经脉经气所发的部位。如果这条经脉的经气发生了异常变化,即出现各种病症,就可以通过刺激这条经上的穴位,调整经脉、脏腑的气血而把疾病治愈。

特殊治疗作用

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主要指穴位的相对特异性和双重的良性调整作用两个方面而言。

临床实践证明,有些穴位对某脏腑器官疾病或某病理状态有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胆囊穴治疗胆绞痛,神门穴安神,少商穴治咽喉肿痛,太渊穴治无脉症,天枢穴治泻痢、便秘等,均有较好的效果和较高的特异性。

针刺某些穴位,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如百会穴,在清气下陷时可以提升清气,在肝阳上亢时可以平肝潜阳;内关穴可使心动过缓者加快心跳,心动过速者减缓心率;合谷穴在解表时可以发汗,在固表之时又能止汗等。另外,有些穴位是治疗某种疾病的特效穴位,如曲池穴是改善皮肤病的重要穴位,人迎穴有较好的降压效果,尤其能降低收缩压;三阴交穴是辅助治疗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以及妇科病的重要穴位。穴位的这些治疗特性,使针灸治疗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一定的安全性。

百会穴在清气下陷时可以提升清气,在肝阳上亢时可以平肝潜阳

整体治疗作用

对某些穴位进行针灸或者按摩,可对某方面病症起到整体性的治疗作用,进而治疗全身疾病。例如针灸、按摩合谷、曲池、大椎可治疗外感发热;针灸、按摩足三里、关元、膏肓可增强人体免疫力;心动过速者,针灸、按摩内关穴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者,针灸、按摩内关穴可加快心率。

穴位的治疗作用同中药还是不一样的,每个穴位对于身体的调节作用都是双向良性的。这就是说,在刺激穴位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根据自身或虚或实的情况,来发挥或补或泻的调节作用。比如说内关穴调节心率,不管心率是快还是慢,我们都可以取这个穴位。每一处穴位施治都似服用一剂大药,能够放松肌肉、缓解疲劳、通经活络,从而达到调整人体机能、平衡阴阳、调节脏腑、防病祛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对身体进行穴位刺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轻后重,这样能够让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人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用这种方法来测试身体的忍耐力能很好地确定刺激力度的极限。还有在刺激穴位时,要注意保持一个均匀的速度,力度要柔和,太快就会显得生硬粗暴甚至还会产生不良反应。

目前我们人类的平均寿命为78岁,这距离现代生命科学预测的过百的人类寿命还相差很远,这说明我们的身体内还有着巨大的潜力,有许多养生方案都还没有被我们好好开发起来。我们周身的那数百个穴位,便是人体中的百药。只要我们能够对其充分认识并好好开发利用,就有可能防治疾病、强身健体,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内关穴可以双向调节心率简便穴位定位法

在养生知识广泛普及的今天,穴位按摩早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使用经络穴位进行养生保健,是一项技术活,也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找对了穴位,再加上适当的手法,便可以取得一定效果,如果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随意运用,则往往会弄巧成拙。所以,在进行自我按摩之前,一定要了解一些经穴治疗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学会如何找准穴位。

在进行自我按摩的时候,找对穴位是最重要的。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些任何人都能够使用的最简单的寻找穴位的诀窍。

01 手指度量法

利用手指作为测量的尺度,中医称为“同身寸”。“同身寸”与日常生活中的所用的长度单位“寸”不是同一概念,千万不能与之混淆。虽然两人同时各测得1寸长度,但是由于骨节长短不一,实际长度也会不一样。1寸:大拇指横宽;1.5寸:食指和中指二指指幅横宽;3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指幅横宽。

02 身体度量法

利用身体及线条的部位作为简单的参考度量,如眉间(印堂穴)到前发际正中为3直寸。

03 标志参照法

固定标志:常见判别穴位的标志有眉毛、乳头、肚脐、指甲、趾甲、脚踝等。如:神阙穴位于腹部脐中央;膻中穴位于两乳头中间。

动作标志:需要作出相应的动作姿势才能显现的标志,如张口取耳屏前凹陷处即为听宫穴。

04 骨度分寸法

此法始见于《灵枢·骨度》篇,它是对人体的各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如前后发际间为12寸;两乳头之间为8寸;胸骨体下缘至脐中为8寸;脐孔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肩胛骨内缘至背正中线为3寸;腋前(后)横纹至肘横纹为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股骨大粗隆(大转子)至膝中为19寸;膝中至外踝尖为16寸;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为13寸。骨度分寸度量法

05 感知找穴法

身体感到异常,用手指压一压,捏一捏,如果有痛、痒等感觉,或周围皮肤有温度差如发凉发烫,或皮肤出现硬结、黑痣、斑点,那么该地方就是所要找的穴位。感觉疼痛的部位,或者按压时有酸、麻、胀、痛等感觉的部位,可以作为阿是穴治疗。阿是穴一般在病变部位附近,也可能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

小腿疼痛时,可以按揉疼痛部位的承山穴拔罐的功效和作用机理

拔罐是基于经络学说发展起来的一种中医传统疗法。拔罐疗法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方便易行,适用于家庭保健,故能广泛流传于民间。近年来,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拔罐的功效和其作用机理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01 拔罐疗法的生物作用

负压作用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通过检查,也观察到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溶血现象。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 是一种良性刺激,促进其恢复正常功能。

温热作用

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毒素的排除

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局部耐受性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的作用,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

调节作用

拔罐法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的。

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由于局部少量皮下出血等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末梢感受器,经传导到达大脑;加之拔罐法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也传到大脑,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大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并加强大脑神经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促使身体阴阳失衡得以调整,使疾病逐渐痊愈。

拔在乳房周围,促进其血液循环

其次是调节微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间物质的交换,其功能的调节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且还能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此外,由于拔罐后局部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流经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这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

拔罐能对神经、肌肉、血管等产生刺激,增强身体各器官的功能活力

02 拔罐疗法的机械作用

拔罐疗法是一种中医外治法,也是一种刺激疗法。它通过罐内的负压,使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产生刺激作用和生物学作用。负压也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破裂而产生组织瘀血、出血。同时负压的形成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机械作用还能使表皮角化层断裂,各级血管扩张,从而提高皮肤渗透作用,有利于局部用药的吸收。而拔罐的引流作用,及刺激局部皮脂分解、脂肪酸形成的作用,则有助于局部皮肤的自洁、抗感染。皮肤生发层受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毛囊细胞向棘细胞推移,有助于小伤口愈合,加快瘢痕修复。

03 拔罐的功效

发汗解表

通过吸拔作用,使皮肤局部毛细血管充血扩张,以及良性刺激的神经反射作用,达到祛风除湿、散寒行气解表的效果,因而可以使关节通利、发汗解表、镇痛去痹,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风寒邪气随气出”。研究表明,拔罐后汗液排泄增加,可以排泄出体内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乳酸、肌酐等,使外入之病邪从外而解;同时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和有害物质的排出。临床可用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头晕、风痹、腰痛、四肢痛等病症。

拔罐可以发汗解表

舒筋活络

走罐能刺激经络

人体的经络,内达五脏六腑,外络肢节皮毛,纵横交错,贯通全身四肢百骸,通过气血运行滋养五脏六腑。如果人体经络气血功能失调,引起气滞血瘀,导致疾病产生。通过拔罐疗法的“吸拔”作用,加上良性刺激对神经反射的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甚至破裂,局部和相应脏器组织的血流量(气血)加速而得以畅通,对经络腧穴产生良性的负压效应,这就是中医所称的“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功能。拔罐疗法还能增强关节、肌腱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围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达到行气化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的功能。

行气活血

寒则气凝,瘀则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由于寒、气、血互为因果,从而形成气滞血瘀的病变。拔罐的“吸拔”、“温通”和良性刺激的神经反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运行畅通,从而行气活血的作用。活血祛瘀与行气导滞并用,可以用来治疗气滞血瘀证候,例如用于心腹胁肋痛、月经不调、跌仆劳损、胀闷不舒、产后恶露不行等气血涩滞之症。

消肿止痛

拔罐疗法由于能祛除病邪,吸拔出有害物质,增强血流,故可使邪去而肿消、络通而痛止,从而达到了“消肿止痛”的目的。实践证明,缓慢而轻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镇静作用;迅急而重的手法则有兴奋作用。

拔罐可以消肿止痛

温经散寒

由于火罐吸附皮肤形成温热刺激,通过经络传导给相应的内脏器官组织,使体内寒邪得以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温经散寒”的治疗效果。

拔毒排脓

拔罐疗法产生的负压吸力很强,用以治疗痈疖疮疡、恶血瘀滞、邪毒郁结等有特效。拔罐使毒邪排出,气血通畅,瘀阻消散,祛毒排脓,清创解痛,促进疮口愈合。

拔罐可使毒邪排出,气血通畅

04 拔罐疗法的痧症反应

拔罐操作简单,而且可以起到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作用,是现在深受大家喜欢的一种养生方式,很多人经常在家里拔罐,拔罐之后会留下罐印,且颜色深浅不同,这些表象是身体健康状态的一个反映,那么罐印都代表哪些健康密码呢?下面让我们逐一来认识各个罐印的表现。

拔罐印是身体健康状态的一个反映

①罐印紫黑而黯,提示气血不足、有积寒。一般表示体内有血瘀,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消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

②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气血不畅通,以虚证为主,如在肾腧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如在脾腧穴则为气虚血瘀,同时此点常伴有压痛。

③罐印呈散在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如风湿性病症。

④罐印淡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证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与此穴相关的内脏虚弱,比如在肾腧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⑤罐印红而鲜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此印迹。说明可能存在阳证、热证、实证、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等证候。

⑥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在某穴位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变。通常在临床上会通过走罐来寻找此类红点,再用针刺进行治疗,调节内脏功能。

⑦罐印红而暗,一般提示血液黏稠、血脂高、气血不足。

⑧罐印有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一般提示体质虚寒或有湿邪。

⑨罐印区皮肤微痒,一般提示有风邪、湿邪。

⑩罐中有水珠者,一般提示寒湿较重。罐印紫红、暗红,一般提示为阴证、寒证或血瘀现象。罐印潮红、淡红,一般提示为虚证。

罐印有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一般提示体质虚寒或者湿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