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的职业信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7 00:50:30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优秀教师的职业信条

优秀教师的职业信条试读:

序:教师职业发展的终生要求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国家对教师“量”的急需逐渐被提高教师“质”的需求所代替,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进入本世纪以后,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高质量的教师不仅被要求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还必须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专业学科领域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科学的专家。

教师这个职业尽管非常普通,但却又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首先,教师这个职业所面临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无生命的物质,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把未成年人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鲜明个性的人才。虽然以人为工作对象的职业很多,比如医生、律师等,但他们服务的时间很短,服务内容也很有限。可是教师不一样,他的工作对象众多,服务时间相对较长,服务内容广泛、全面。

其次,教师以自身作为教育手段来实施教育。教师自己的知识、经验、人格、素养,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材料,更是教育学生的手段,离开了教师这一最生动的教育手段,其他的手段,即便再先进,其教育的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古往今来,对教师这一职业都具有双重的要求,即“教书育人”。孔子十分重视师德修养,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身正垂范”。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与生活的模范和榜样。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他的思想、品行、情感、意志力、人格特征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

再次,教师担任学生保健医生的角色。目前,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而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的地位,心理素质的好坏影响着其他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还担负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最后,教师是一个需要终身发展的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职业将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那种一旦成为教师就可以一劳永逸的思想与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相吻合,教师职业已经成为终身发展的过程,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教育家吕型伟曾说过:“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他的这番话道出了教师职业终身发展过程的本质。

总之,教师要合格地履行自己的专业角色,就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品质和素养,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本丛书编委会

引言

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但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要成为一个育人之人,教师还要坚守和充实一些为师的基本观念,如平等、真诚、守信、博学、崇德……从这些观念中提炼出自己的职业信条,不断激励自己,不断修正自己,保持正确的方向,让自己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踏实,越走越宽广。

传统教育恪守的职业信条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些在今天也是适用的,但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境遇比之古代更为复杂,教师们遇到的情况也要复杂得多,包括学生、家长、社会、知识的发展、自身的准备等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说:“从今以后,教育不能再限于那种必须吸收的固定内容,而应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他自己,如何和别人进行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继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他自己。”这意味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对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不再仅仅是课堂上45分钟的授业解惑。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激励自己,在多方面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成为学生期望中的优秀教师。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们已经在理念上适应并接受了教育教学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活动的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的一系列角色的转换,但在实践中,这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一些教师可能会在这个过程感到茫然,可能会无所适从,在此情况下,我们倡导优秀教师的职业信条,是希望更多的教师能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坚实自己的教育梦想,坚持自己为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信条”之“信”,是相信,是信念,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具有更加坚定的信念,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中,以自己的丰富学识和崇高师德去引导学生,感染社会,让教育事业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石。

第一章 热爱教师工作

▇爱自己的工作▇承担起教师的责任▇在工作中投入激情▇不计得失 无悔奉献▇把教师当成终身事业

一、爱自己的工作

工作,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对工作,应该有发自肺腑的爱。

年轻人选择职业,如果正是自己所爱好的事,他就会在工作中感到很愉快,心里有归属感,也容易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天赋。所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为职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当工作是一种乐趣时,生活是一种享受!工作是一种义务时,生活则是一种苦役。”

但很多时候,特别是对于刚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由于自身条件的原因,或者自身认识不足,不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进入一个自己不太喜欢的行业,来到一个自己不太满意的岗位,怎么办呢?不要敷衍对待,得过且过。你来到这个岗位上,就应该有一份对工作的热爱。

或许,你一开始选择工作时,教师并不是你喜爱的职业,在这种情况下,也千万不要以敷衍的态度去应付了事,而要学会去爱自己所做的工作。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对世界100名各领域的杰出人士问卷调查,结果让他十分惊讶,其中61%的成功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非他们内心最喜欢的,至少不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但这61%的人,都成了有成就的人。想要一辈子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做好眼前事才是最重要的。

事实上,很多人都是这样,在工作之初总是感到不满意,觉得这不是自己理想的职业,但当他投入地工作的时候,就会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乐趣。这是一种态度上的转变,不管你得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都要热爱它。曾经有一个鞋匠,他从事擦鞋工作已经多年,但是他一直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他还说他过着幸福的生活,而且为拥有当地最好的擦鞋水平而感到自豪。其他的人很奇怪,问他:“我们看着都觉得你很辛苦,你怎么还会一直喜欢你的工作呢?何况,擦鞋这份工作也不是什么好工作吧。”鞋匠回答说:“我每次擦完鞋后,看见别人穿着一双光鲜的鞋重新上路,就感到心里很满足,这是多么让人自豪的一件事啊。既然我干了这一行,那我就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最幸福的擦鞋匠!”

是的,擦鞋匠也可以有这样的自豪。为别人擦鞋虽然算不上好工作,但也有它的价值和意义。

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固然重要,但那就像找到一份甜蜜的爱情一样,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所以,更重要的是干好眼前的工作。

爱你眼前的工作吧。对工作的感情是在工作中产生的,这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的道理。

一名电子信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从纯粹的技术带头人成长为一名优秀企业家,他谈到自己的经历时这样说道:“没有人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我也一样。我又是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技术又很厉害,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他说,“我的经验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从前做技术的时候,就要很认真地做技术、开发方面的工作;现在做管理了,就集中精力搞管理,不要把自己还当成是技术带头人。”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道理虽然简单朴实,却很有效,现在的很多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名牌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就业难,并非真的“人才过剩”了,其实是缺乏一种“积极入行”的心态。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可是这首先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得先入行。总是觉得这个不想干,那个不愿干,最后可能是什么都干不成。

每一行工作都自有它的意义。教育工作关系到人的塑造和社会的未来,意义更是非同一般。

下面是一名美国教师发表在《读者文摘》上的文章,他谈到了“为什么当教师”这一话题:绝大多数人之所以如此杰出,是因为在他们需要时有一批默默无闻的教师。你为什么要当教师呢?当我的朋友问我这个问题时,我告诉他我不想被认为是处于达官显赫的这样一个境地。使他迷惑不解的是,我所抛弃的显然正是所有的美国孩子自幼所一直被教导去追求的人生成功之路:金钱和权力。我当然不想当教师,因为教书对我来说简直太难了。在我妄想赖以谋生的所有职业中,像推土机手,木匠,大学管理人员,作家——当教师是最难的了。对我来说,教书意味着“熬红的双眼”,因为我从未对自己的备课满意过,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我总是准备到深夜。“汗湿的手心”,因为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永远是紧张的,生怕又会被发现犯了傻。“沉重的心情”,因为当我一小时后走出教室时,可能又被认为上了一堂比以前更令人乏味的课。我不想当教师,因为我认为我总是知道答案,或者我总想把我所知道的那些知识强让我的学生去接受。有时我简直怀疑我的那些学生们真的在课堂上把我所教给他们的都记下了吗?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当教师呢?我要当教师因为我喜欢学校工作日历所提供的生活节奏。6月、7月和8月的假期,给了我一个机会去思索、研究和写作——为今后的教学总结我的心得。我要当教师因为教学永远是一个变化无穷的工作。甚至当我的教材是同样的,我总是改变着教学方法,然而更重要的是,我的学生总是在变化。我要当教师因为我喜欢有出错的自由,有吸取教训的自由,有激励我自己和我的学生的自由。作为一个教师,我就是我自己的老板。即使我要求我的一年级新生去编一本如何写作文的教科书,谁又敢说不呢?这样的课程可能会完全失败,但我们都能从失败中学到些什么。我要当教师因为我喜欢提出那些学生必须尽力思索才能回答的问题。这世界充满着对蹩脚古怪问题的正确答案。在教学中,我有时有意回避那些正统的提问。我要当教师因为我喜欢学习。确实,我之所以感到我的教师生涯还颇有活力,是因为我总是不断地学习。我人生事业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我之所以是最好的教师,不是因为我懂得多少,正相反是我酷爱学习。我要当教师因为我以我能设法将我自己和我的学生从象牙塔式的传统封闭式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而进入外面的真实世界。我曾经教过一门称之为“在高科技社会中自我生存”的课程。我的十五位学生读过爱默生、梭罗和豪士利的作品。他们坚持记笔记。他们写出了学期论文。然而我同样创建了一个公司,从银行贷款买下了一幢便宜的房子,经过同学们自我动手实践进行装修改造,在学期结束,我们卖掉了房子,还清了贷款,上交了所得税并且分了红利。当然这决不是你所想象的一般性的英语课。但十五位未来的律师、会计师及商人突然发现他们正在用一个全新的眼光看待梭罗的“沃而登”一书。他们懂得了为什么他要去森林,他如何建立起他的木屋,而且为什么他如此欣赏他的经历以至于他要将此公布于世。他们同样也明白了为什么他最后终于离开了森林。他已经尝到了沃而登湖水的滋味。现在该是去品尝另一种饮料的时候了。我要当教师因为教学给了我许多的饮料去品味,许多森林去进入和离开,许多好书去阅读,许多象牙塔般高深领域和现实世界的经历去探索。教学给了我前进的步伐,多变的人生和挑战以及不断学习的机会。尽管如此,我还是忘了说我为什么要当教师的最重要的理由。我的第一位博士生名叫维姬。她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年轻人,她一度由于未能通过文学课而使她申请奖学金受挫。但她勤奋不懈地研究撰写了一篇关于一位鲜为人知的14世纪的诗人的论文。她终于完成了论文,并将它寄到著名的杂志予以发表。除偶尔请教了我几次,这几乎完全是由她自己完成的。当她完成了论文,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了一份工作并且赢得了哈佛大学的一笔奖学金用于将其论文写成一部专著时,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作为我的学生,她茁壮地生根、发芽成长起来了。我的另一位学生名叫乔治。他是我所教过的最聪明的学生之一。他一开始学的是工程学,而后他转学英语因为他终于认识到他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他一直在校学习直到他获得硕士学位。现在他在一所高级中学教英语。还有一位学生名叫吉娜。她曾一度辍学,但她的一些同学把她找了回来,因为他们希望她能看到自我实现课题的结局。她回来了,她还是我的学生。作为她的老师,她告诉我她后来变得对城郊穷人的状况十分感兴趣,她致力于这个课题成为一名人权律师。另有一位学生名叫杰卡。她是一个十分爱整洁的人而且有着一种绝大多数哪怕学过分析学的人所不能及的学习天分。杰卡决定停止高中的学习而直接进入大学。这些就是我为什么要当教师的理由。这些学生在我眼前成长、变化着。当一名教师就好比在创造生命,我可以看到我所孕育的泥人开始呼吸。没有什么能比能那么近的亲眼看到生命的呼吸更令人激动的了。不当教师,我或许可以得到地位、金钱和权力,但我是有钱的。我从我所最乐意去做的事情中得到了报酬:读书学习,和人们交谈,去发现或者去提出像这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我也有权力。我有权力去提请别人注意,去展开有趣的话题,去问那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去表扬一个大胆的回答,去谴责掩盖真理,去向学生推荐书籍,去指出前进的道路。我还会去在乎其他什么权力吗?但是当教师也确实提供了一些除了金钱和权力之外的东西:它提供了“爱”。不仅仅是对学习的爱,对书本的爱,对思想的爱,而且是作为一个教师所能感受到的那些难得的学生步入教师的生活并开始呼吸的爱。或许“爱”用在这儿并不尽意,用“神奇”一词更为恰当。我当教师是因为我生活在那些开始呼吸的人们中间,我有时甚至能感受到他们的气息中也有我自己的气息。

文章洋溢着作为一个教师的幸福,这种幸福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因为作者爱的付出。这就是一个教师的爱,对学生的爱,对教师职业的爱,以及这种爱结出的丰硕的果实。

教师的工作固然是辛苦的、清苦的,面对无尽的困惑,却时刻胸怀教育的良知,在浮躁之世默默地耕耘,播种善良,播撒智慧,带来希望。所有400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道: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二、承担起教师的责任

责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是必须客观面对而无法回避的,是必须承担的义务。

我们不妨从布莱德雷将军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来理解“责任”两个字的分量:当时,一群男孩在公园里做游戏。在这个部署中,有人扮演将军,有人扮演上校,也有人扮演普通的士兵。有个“倒霉”的小男孩抽到了士兵的角色。他要接受所有长官的命令,而且要按照命令丝毫不差地完成任务。“现在,我命令你去那个堡垒旁边站岗,没有我的命令不准离开。”扮演上校的亚历山大指着公园里的垃圾房神气地对小男孩说道。“是的,长官。”小男孩快速、清脆地答道。接着,“长官”们离开现场;男孩来到垃圾房旁边,立正,站岗。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小男孩的双腿开始发酸,双手开始无力,天色也渐渐暗下来,却还不见“长官”来解除任务。一个路人经过,说公园里已经没有人了,劝小男孩回家。可是倔强的小男孩不肯答应。“不行,这是我的任务,我不能离开。”小男孩坚定地回答。“好吧。”路人实在是拿这位倔强的小家伙没有办法,他摇了摇头,准备离开,“希望明天早上到公园散步的时候,还能见到你,到时我一定跟你说声‘早上好’。”他开玩笑地说道。听完这句话,小男孩开始觉得事情有一些不对劲:也许小伙伴们真的回家了。于是,他向路人求助道:“其实,我很想知道我的长官现在在哪里。你能不能帮我找到他们,让他们来给我解除任务。”路人答应了。过了一会儿,他带来了一个不太好的消息:公园里没有一个小孩子。更糟糕的是,再过10分钟这里就要关门了。小男孩开始着急了。他很想离开,但是没有得到离开的准许。难道他要在公园里一直呆到天亮吗?正在这时,一位军官走了过来,他了解完情况后,脱去身上的大衣,亮出自己的军装和军衔。接着,他以上校的身份郑重地向小男孩下命令,让他结束任务,离开岗位。军官对小男孩的执行态度十分赞赏。回到家后,他告诉自己的夫人:“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一定是名出色的军人。他对工作岗位的责任意识让我震惊。”军官的话一点没错。后来,小男孩果然成为一名赫赫有名的军队领袖——布莱德雷将军。

从你进入社会开始,责任就像紧箍咒一样始终伴随着你,责任来自于对社会、家庭、单位应尽的义务和自觉的状态。责任的全部意义,就是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要你去做,要你去承担,尽管你不一定喜欢或者不一定愿意。

教师这个职位所规定的工作任务就是一份责任。你从事这项工作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

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一个优秀的责任承担者。

全国优秀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这样说过:刚参加教育工作时,我有一种真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自我少年时代所受的关于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育,但更来源于我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深忧虑。记得当时就有同事对我调侃道:“你把胡耀邦该操的心都操了!”是的,现在想起来,那时我的“庄严”与“神圣”的确有些幼稚,但我那颗真诚的责任心(后来成了我的事业心),至今未曾褪色!但是,就理论素养而言,我当时堪称“一贫如洗”,然后我仍然凭着一腔热情便“赤膊上阵”了:一天十几个小时和学生“泡”在一起,真正成了“娃娃头”!

李镇西老师之所以能坚持数十载,将热情倾注于教育事业上,并最终走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主要原因在于他心中充满了对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的那份责任感。其实,任何一名教师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应该是永远追寻,并坚守的职业信条。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合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有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因为教育工作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去优化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够时刻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他的工作状态就是一种浅层次的存在,他的工作就会缺乏激情,当然也就缺少幸福的工作体验。

有的教师会早来晚走,但他的目的在于争取评上个“优秀”的荣誉,在年终考核时获得更多的加分;有的教师会自觉地加班加点,但他的出发点是唯恐自己班的考试成绩比别的班差,面子上过不去;有的教师在某一个阶段内表现出特有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当他晋上理想的职称之后仿佛立即换了个人似的;有的教师表现得不前不后,声言自己的个性就在于不为名不为利,干一天算一天;有的教师因为工资晚发了几天,把备课本摔来摔去……这些表面上看来思想不够端正,实际上是不能把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这是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责任感的教师会教出有责任心的学生。教育不光是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以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教师教育的是人,不是机器,学生们长大成人也要走到社会上去,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希望能拥有一个和谐的社会,那么首先要求各个领域的都具有一批高素质且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才,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是否具有责任感,就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了。

从社会的角度看,在当今时代,教育不仅仅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同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人称教育是社会的黏合剂和平衡器。在每一天,亿万的少年儿童走进校园去接受教育和学习,亿万的少年儿童的父母才得以在各自的岗位上无忧无虑地安心工作,假如学校出现了问题而不能接纳孩子们去读书,将会有多少学生家长因之而不安和焦躁!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教育的确在起着社会稳定黏合剂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环境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那些身处经济困难地区和贫困家庭中的人们,他们都有着一种改变现状追求平等的理想和愿望,而这种理想和愿望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接受教育。知识和技能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知识和技能同样能够改变一个地区的命运。教育启发着人们产生美好的愿望和追求,教育又帮助人们去实现这种美好愿望和追求。教育使社会上的人们都怀有美好的愿望,树立美好的理想,为着这种美好理想的实现,他们可以忍辱负重,他们努力遵纪守法,他们更多地看到光明,他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克制自己,努力去适应和服从国家的意志。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又确实起着社会发展平衡器的作用。而教师就是社会稳定黏合剂和平衡器的实际操作者,这种社会责任不是够伟大的吗?

当代教师面临三项主要责任,即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在每天所做的极其平凡的工作之中,始终牢记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

三、在工作中投入激情

一名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这样一段经历:刚参加工作时,他充满激情,努力干好每一项工作,教学的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新鲜有趣的,他的教学水平也在自己的努力中迅速得到提升。如今工作八九年了,却发现自己的工作激情渐渐消失,教学上也没有什么大的长进,甚感困惑。

这种现象,其实是教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它严重影响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继而还会对学生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效果。处在高原期教师工作激情的衰退,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乃至教育体制的原因。

缺乏激情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我们来看看李老师:李老师从事教师工作10年了,刚进学校拿起教鞭时的那种喜悦心情早就没有了。现在的他工作毫无积极性,对学生一点儿热情也没有,一学期下来竟叫不上几个学生的名字。他常年与书店绝缘,教课都是凭一本教参去挖掘“微言大义”;他把一切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技术的创新,都看成是“花架子”而拒不拈边,只是靠“老底儿”去以不变应万变。由于他观念陈旧、语言陈腐、方法单调、暮气沉沉,久而久之,与同学们形成了“代沟”,成为学校里有名的“问题老师”,人们都说:“李老师的教学生涯恐怕不会长远了。”

当然,很多老师没有因为缺乏激情而成为“问题老师”,但缺乏激情仍旧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要想成为优秀教师,就必须和“李老师”这样的行为绝缘,始终保持工作的激情。

在所有的伟大成就中,激情是最具有活力的因素。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充满激情的人,即使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即使面对重重的困难与挫折。

激情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人生观、价值观及责任感紧紧相连;激情也不是瞬时的,而是终生相伴的一种品质与信念。激情的态度是做好任何事的必要条件,长期的激情可以使一个人长期保持高度的自觉,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激活起来,完成他心中渴望的事情。由激情产生的力量是强大的,有激情伴随的人生是丰富的。每个人都应在工作中注入巨大的激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体现最大价值,在生命中获得最大成功。

教师的激情从哪里来?让我们看看一位乡镇学校教师的体会:教师的激情来自于对学生无私的爱。在教师的眼里,每位学生都应该是鲜活灵动、隐藏发展潜力的生命体。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学生的对与错、好与坏,都是他们成长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尤其是后进生,要容纳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为了孩子的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教师对学生所做的每一项工作,处理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积极有意义的。以这样的情怀来看待学生,会激起强烈的责任心,进而对学生倾注无私的爱。教师的激情来自于良好的工作氛围。环境能影响人、改变人。良好的工作环境自然能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工作氛围能促使教师快速成长。一位教师的进步,可能受某位优秀教师的影响,可能受校长的鼓励,也可能由于教师群体积极向上的带动。总之,在良好的氛围中,教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无形中会产生自我向上、向优秀学习的动力。教师的激情来自于学习反思的熏陶。读书能让我们拥有更宽广敏锐的心灵,因而我们才能常常感动,常常饱含进取的激情,只要常读书,生命就在,激情就在。在学习提高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更有利于进一步激发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可以经常问问自己:面对压力,我还有工作热情吗?我的课堂是否是一条涌动的河?我的人生有执著的追求吗?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促使自己以真挚、强烈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时时将自己置于生命的原野,用真情去催发生命,为生命中的平凡而欢欣鼓动,让生命中的习以为常感动自己,再用教师的率真、坦诚、热情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教师的工作激情来自于享受成功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发他一百次成功的欲望。教师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很少有成功感可言。这首先需要学校领导尽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创造让教师成功的机会。在刚刚开始阶段,我们可以放低要求,目标要低,以小步子走的方式,更容易获得成功。教师的工作激情来自于对教育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撑、前进的动力,没有理想,人就会变得精神萎靡。不成功的教师往往缺乏教育理想,没有对教育更高的追求,教师一旦树立了教育理想的风帆,就会把整个身心投入到教育教中去,始终以“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意念驱动自己。刚参加工作时,我的目标是好好努力,让学校领导满意,做学校的骨干教师,通过两年的努力,我的目标实现了,教学成绩走在全镇的前列。我又确立了县级骨干教师的目标,4年后,我的目标也实现了,每次目标的实现,我都会倾注极大的热情,付出艰辛的努力,因而效果也就十分明显。

保持你的工作激情吧!要知道,教师从事着世界上最高尚的工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平庸的“教书匠”。作为教师,我们得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够从教师职业生涯中获得意义,在平凡的教育工作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当你满怀激情地工作,并努力使自己的学生、家长、同事、领导乃至社会认可时,你就已经跨入优秀教师的行列了。

四、不计得失 无悔奉献

教师的职业特点确定了教师执业者必须具有奉献精神。如果你选择了教师职业,那么你同时也选择了奉献。

首先,和别的职业相比,教师要奉献出更多时间。教师的劳动是无法以时日来计算的。一名合格的教师当他开始教师生涯的那一天起,就必定要“超量”工作,就将对教育事业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

其次,教师要奉献自己的心灵。有人总结说,教师要拥有并奉献“五心”——爱心、责任心、恒心、细心、耐心,才能品出职业的幸福味道。

从事教育,就是奉献,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新时期教师的奉献还有更深的内涵,它来自思想的深处,是骨子里的一种气质、风度或雅量,是一种长期存在、固定不变的、甘愿付出而不求回报、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一种精神和信念。

一谈起“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可能有的教师会不满意,甚至发牢骚:为什么单单是教师?为什么教师就应该奉献?谁来理解支持教师?教师还有多少生存空间?有这些牢骚是正常的,教师也是人,也需要人文,需要民主,也需要享受。教师也只是众多普普通通人中的一部分而已,一味强调“奉献”似乎已经过时了,“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这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也许是人们对崇高精神境界的一种奢望了,但是——教师还是需要有奉献精神的!

首先,这是由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决定的。教师从事的职业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小处说,它为教师的生存提供了保证。从大处说,教师的工作又关系到社会的未来、人类的进步!虽然每一节课教师也许只是为学生讲解了一个知识点、演算了一道习题、解决了一个教学难点,但每一天,每一个月,每一学期,在无数课堂和学校中,所有教师的行动汇合起来,他们就是在为社会造就栋梁之材,为国家和民族带来希望。这种和国家民族息息相关的职业,难道不应该有人去为之奉献吗?

其次是由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所决定的。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的工程是最为艰巨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教学就是与生命的沟通,与生命的沟通就需要时时刻刻的恭谨!也许一句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会摧毁他对未来的信心和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也许一个错误的只是传授,会使学生形成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式,不再去追求创造与发明;也许一个不负责的主观臆断,会泯灭了学生的灵性,使他在浑浑噩噩中苍老终生;也许一个缺乏关爱与期待的眼神,会使学生感受不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从而使他对整个社会充满敌意!如果教师因为牢骚,因为不负责任而影响了学生的成长,那就是误人子弟。一位普普通通的乡村女教师,手里捏着一份又一份学生的欠账单。10多年里,她救助的失学儿童和贫困教师达400多名,可她的家里除一张旧床、一套改作业用的桌凳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家具。这就是湖北郧西县乡村女教师胡安梅。促使胡安梅走上讲台的是孩子们对读书的渴求。1992年年初,胡安梅的父亲,51岁的胡德荣,倒在他辛勤耕耘了22个春秋的讲台上。他是湖北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桃园沟村火地沟教学点上唯一的民办教师。他送走一届又一届学生,临终留给家里的,是学生们欠下的960元书杂费。攥着这份发黄的欠账单,胡安梅的泪水哗哗地流。胡德荣去世后,村里再也没有识字的人可做教师,23名学生只能辍学回家。那年夏天,18岁的胡安梅初中毕业。父亲去世后,家里没了支撑,她不得不放弃求学的愿望,尽管她在校时品学兼优。她也暗自与几位同学相约外出打工,可这时候母亲试探着问她:“安梅,火地沟就你读完了初中,孩子们盼着你回来教书哩!”胡安梅思前想后,决定暂时教半年试试。这年9月1日,没有悦耳的开课铃声,胡安梅踏上父亲倒下的讲台。面对那破烂不堪的教室和23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她情不自禁地哭了:“我不走了!”初执教鞭,她把整个身心都扑在教学上。一学期下来,一、二、三年级的23名学生,80分以上占70%,还有3个90多分的,胡安梅也因此被乡里评为优秀教师。一次,正在上课的胡安梅,突然发现窗外一双大眼睛直溜溜盯着黑板,她跨出教室,一个小女孩一下子扑到她面前:“老师,我能读书吗?”胡安梅紧紧搂着她,脱口而出:“能,能。明天来吧!”“可我爸不让来,说读书要花好多钱,我们穷,读不起!”胡安梅连声说:“不要钱,不要钱!”胡安梅忽然明白了父亲教书一贫如洗却又痴心不改的真正内涵:他是不愿桃园沟变成“文盲沟”,不愿桃园沟一代代受穷啊!第二天,胡安梅来到村支书范昌保家了解村里还有多少孩子没上学。她对范支书说:“再苦,也不能让孩子没有书读!”看着胡安梅恳求的样子,范书记不得不一一说了出来。从此,在火地沟山山岭岭的羊肠小道上,处处都有胡安梅奔波的身影。在教学中,胡安梅感到自己知识面太窄,1995年6月,她托人贷款1000多元,参加了小学教育函授专科班。平时连雪花膏都没买过的胡安梅,为的就是一个信念:要让山沟沟里的孩子有出息。胡安梅贷款学习、负债教书的事迹,经当地新闻媒体报道后,鼓励的信件、资助的汇款单犹如雪片一样飞向火地沟。1996年,来自全国28个省市、香港以及新加坡的捐款达3万多元,社会来信至今有4000多封。胡安梅想:3万元如果存入银行,每年可用利息救助几十名失学儿童呢!第二天,胡安梅踏着大雪,步行250000多米,赶到乡教育站申请成立教育基金会,从此,火地沟学生的学杂费及学习用品全部由胡安梅教育基金的利息支付。“火地沟学校读书不收钱”的消息吸引着桃园沟的孩子们,学生越来越多,两间教室12张课桌凳挤了31名学生,还有20多名外组的学生申请入学。到2007年,胡安梅教育基金的数量已达到8万元,先后有400多名贫困学生因此重圆了读书梦。胡安梅教育基金还资助了贫困民办教师28名,资助资金1万余元。1998年,胡安梅转为公办教师,并从火地沟教学点调入桃园沟村小学。胡安梅还当上了县政协委员,陆续被评为县师德标兵、十堰市十佳教师等,荣获第二届中国希望工程园丁奖、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奖励。2002年和2007年,她又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职业是工作,具有交换关系,是可以量化的。而教师这个职业,天然地就具有奉献精神。而且,一般来说,所教学生层次越低,所处环境越艰苦,越具有奉献精神。闻一多先生在《红烛·序诗》中写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塔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山区女教师胡安梅17年的坚守,被誉为“深山红烛”,她发出的光亮照亮了山区的孩子和家庭,也照亮了更多的人。

当然,一味谈奉献而不顾自己的家庭,这也是不现实且不理智的。真正的奉献要以自己拥有良好的身体和稳固的家庭以及相应的待遇为支撑。健康的身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生命健康不能得以保障,那么一切都有可能成为徒劳。而家庭的稳固也是教师进行有效工作的重要条件。只有家人平安快乐、团结和睦、理解支持,你才会更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工作中。而工作就意味着带来一定的收入。教师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才能为其生活带来方便,更是对自己奉献所带来的物质回报。这并非庸俗,有钱才有可能让自己过一种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教师为社会作出了奉献,社会各阶层也应从多方面支持教育,为教师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没有奉献精神的人是成不了优秀教师的,甚至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在人心浮躁的时代,还有无数的教师在默默地坚守着默默地奉献着!向这样的教师致敬!

五、把教师当成终身事业

把教师工作当成终身事业是一种信念。

教师工作首先是一种职业。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教师也是人,也要养家糊口。但教师又是一份事业。当教师作为一份事业,意味着教师不仅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还融进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热爱教师工作,对学生充满爱心,对自己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

职业和事业之间是对立统一的。一般而言,职业具有阶段性,而事业是终生的;职业是对工作伦理规范的认同,而事业则往往是自觉的。如果你能在你的职业中找到归属感,那么职业与事业就得到了统一。

如果你只是把教师这一职业当作饭碗,那么教师的工作之乏味可想而知,一年两年你可以坚持,可是如果要你几十年如一日重复一样的说教,试问这个教师哪里还有快乐可言,毕竟工作在人生当中扮演着长久的角色。如果你把教师职业当成一份事业去追求,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教学更加专业化,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国家栋梁,如此一种成就,即使干燥的教学自然也能让你乐在其中了。

在我们的教育事业中,就存在着许多将教师职业视为终身事业的优秀教师,在这种信念下,他们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

生命在燃烧——全国优秀教师群像素描自古至今,师傅、博士、教习、监学……对教师的称呼不下几十种。而“红烛”是孩子们对心目中的老师最形象也是最贴近的誉称,是因为教师在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以苦为乐、乐教爱生,正是光荣的人民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三尺讲台实现建设祖国的人生理想,在艰苦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是光荣的人民教师,用炽热的爱心去帮助每一位学生,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就算平凡,但绝不能平庸。”李新孝老师从教31年,有29年是在内蒙古喀喇沁旗四十家子乡罗营子村天上队和孩子们守在一起。一个人办一个学校,多少年都得白天上课,晚上备课。前些年点油灯的时候,每天早上起来,吐口痰都是黑的。但每天让他感受到幸福的是,六七个五音不全的孩子唱着永远让人激动的国歌升旗。29年来,没有一个学生在他手上辍学,他守住了这块阵地,呵护了天上队240多个孩子的启蒙教育。邹有云老师同样从1974年就开始了漫长的太阳山守望之旅。他所在的江西永修县托林镇黄岭村教学点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一个人既当老师,又当管理员,既是保姆,又是炊事员,还是维修工,最后还搭上妻子来帮忙,照看着一拨又一拨孩子成长。为了让40多个孩子们走出太阳山后能与山外“接轨”,他硬是开足了所有的课程,即使是音乐课也不例外。“要说图个啥,就图孩子们说我是个好老师。”马宪华也是一个人守着一座学校。吉林省珲春市果树农场果树小学坐落在大山深处,从1996年以来,这位女教师无论寒暑,每天要绕过四座山,趟过五条河,走33里(1里=500米)路。一个人要教六个年龄段的孩子,一个人教八门课。这么多年来,她一万多次穿越大山,两万五千次趟过山间河流,共走了3个2万5000里长征,用爱心打造着高尚的师魂。“我可以无愧地告诉大家,我没有耽误过大家一节课。”正是有像马宪华一样坚守在农村一线的800万教师甘守清贫,默默耕耘,孩子们才得以借助学习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正是因为有他们为乡村孩子的心灵注入知识的阳光,用心血浇灌孩子成长的足迹,乡村教育才得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发展。现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师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这些优秀教师们,正是用这个“爱心”跳动的音符演奏着人生乐章,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正是有对学生的爱,面对刚出生的孩子患上“脑瘫”,婚姻的离异,病魔的缠身,辽宁海城市望台镇大路小学老师孟丽平始终没有离开过3尺讲台。十几年来患糖尿病的她,每天靠两针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她用“爱”续写着红烛诗篇,不仅爱品学兼优的孩子,还努力去爱那些放蛇皮到讲桌、迷恋游戏厅的孩子,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当黑暗慢慢侵蚀双眼,生命即将黯淡时,重庆市盲人学校的音乐教师张治平,用惊人的毅力、不懈的努力在黑暗中找到光明。正是有对和他一样遭遇的孩子的爱,他数十年如一日,因人选材,因人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坚持用课余时间义务辅导学生,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孩子们自强不息,被誉为“山城阿炳”。正是有对孩子的爱,当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端金村哈尼族女教师周永珍看到自己的学生掉到湍急的江中,不识水性的她第一个念头就是跳进水中,奄奄一息间把学生推出水面。江水无情人有情,因呛水已经停止呼吸、不省人事的她,被群众及时抢救而得以生还。以德化人,以身立教,优秀教师们用“爱”这个教育准则,对学生起着春风和雨式的巨大影响和榜样作用,奏出一曲曲和谐优美的教育乐章。“黄老师很会出点子”,这是浙江绍兴新昌中学学生对劳技教师黄林的评价。凭着满脑子的神思奇想,凭着那股钻劲,黄林和他的同事带领孩子们不断发明创造,获得了省级以上发明奖235项次,全国级发明奖53项次,国际级发明奖4项,其中19项获得了国家专利。正是他的启发教育,培养了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推动了学校走上了发明创造的特色路子。一片爱心铸师魂,蜡烛成灰育英才。正是这些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优秀教师,他们不求索取,甘当人梯的品质和事迹,谱写出人民教师高尚的情怀,留给我们良多感悟,无数启迪;正是1000多万名人民教师,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构筑起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宏伟大厦。

选择教师职业在我国就意味着是一种奉献,没有这点精神就不宜做教师。我国的教师工资水平现在偏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教师的待遇会逐步改善,但它总是处于社会中等或偏上水平,即使发达国家也是如此。而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的重任,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从这意义上讲教师需要有奉献精神,本着对事业追求的奉献精神。

在当下,人们在职业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度,仍然提出“愿把教师工作当终身职业”这一信念,强调的正是教师职业的崇高和责任,强调教师职业特有的奉献精神。不管你将来做什么,只要你今天还是一个人民教师,你就应坚持这一信念。

当你坚持“把教师当成终身职业”这一信念后,也才能为自己的教育人生做好规划。如果没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很容易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没有梦想,缺乏动力和方向,总习惯于用现实来搪塞梦想和希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已经打拼了10年了。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反思自己,觉得还有教育梦想要去实现:成为一个学生爱戴的、家长欢迎的、有成就感的骨干教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追求呢?我的发展目标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给自己充电,学会用阅读来拯救自己,拯救学生;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工作中,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改革与实践,从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高度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求、感悟、反思,时刻提醒自己要有童心、有爱心、有责任心,使自己逐步成为研究型、有精神感召力、有思想的新型教师。我知道要实现自己的专业目标,需要付出不断的努力。为此,我将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主动学习,形成自己的教育知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要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示范者,坚持不懈地学习。从生活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从研究中学习。2.善于思考,成为思考的实践者,实践的思考者。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思考自己已经初步形成的教育理解和感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解水平,完善自己的语文教学观和语文教学思想。3.勤于动笔,提高科研水平。坚持写教育随笔和教育叙事,及时积累科研的第一手材料。提高进行教学案例分析的水平,每学期完成教学案例分析和教育叙事5篇。通过撰写论文,不断提高论文质量,争取早日实现在《人民教育》上发表论文的梦想。

这是一位小学教师对自己的一个规划。有自己的教育梦想,有脚踏实地的行动,这样的教师一定会获得成功。

把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我们心中的激情就会被点燃,而平凡的工作就会变成生命中不平凡的部分。今天的工作就是昨天工作的积累,明天的成功赖于今天的努力。将工作当成生命的历程,坦然的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单调,时刻的注入激情,生命将会因此而精彩!

第二章 德高为范 诚信为本

▇品格就是力量▇坚守人文精神▇遵守纪律 自我约束▇身教胜于言传▇诚信为本

一、品格就是力量

如今,当人们谈论起人生成功的要素时,总是提到什么智商、情商乃至财商,着眼于技能本领或者精神性格方面。不错,这些确实是人生成功的要素,但我们不要因此而忽视了成功的另一项也许更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品格。对于教师职业来说,这一要素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那么,人的品格是什么呢?

有正义感、责任感、伦理观、勇气、诚实、友情,有忍耐力、持续力、节制心,富于判断力、决断力,有温和的体谅之心——这些美德,都是成为有品格之人的重要因素。

具备这些美德的人值得依赖、尊重和效仿。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弘扬了正气,他们的出现使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可爱;他们激发了动力,这动力推动着国家和民族走向繁荣富强。

为推动美国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西奥多·帕克常说的一句话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苏格拉底的价值远远要超过像南卡罗莱纳这样一个州的价值。“透过培养品格与个性,最后我获得了真正的力量。”英国著名政治家坎宁在1801年写道,“我并没有尝试过其他的途径。我也相信,这条路也许不是最便捷的,却是最稳妥的,对这点我十分乐观。”

马丁·路德曾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品格,使我们成为独特的个体,使一个人具有永久的价值。品格比财富更具威力,它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显著地影响着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尊重乃至服从。追求知识和品格与追求财富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前者有更多积极的影响,而后者却常常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因为在以金钱为标准的世界里,凡是有一个人获得了成功,往往会以成百上千竞争者的失败为代价。而在知识和品格的世界里,一个人的成功同时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身份地位可以有高下之别,它或许与金钱、权势相关,而品格与这些统统无关。一个身份卑微的人可以是一个人品高尚的人,一个无钱无权的人也可以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品格就是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比知识就是力量更为确切。没有灵魂的精神,没有善行的才智,虽说也会产生影响,但是很可能带来坏的结果。

请看这样一个小故事:在美国,有一所并非一流的基督教大学,学生的分配却比许多名牌大学还要好。原因就在于这所大学特别强调学生的品格塑造,追求的是“完全人”的教育。比如:学校的许多考试都是开卷的,学生们将题目拿回去在规定时间内自己做完。这样的考试在一般学校根本难以想象,但在这所学校却习以为常。其结果,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在金融、保险、证券等对品格高度依赖的企业特别受欢迎。显然,这所学校制胜法宝是品格的塑造,学生们的竞争力则是优秀的品格。

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求其必须具备“硬件”系统——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还必须具备相匹配的“软件”系统——具有良好的品格素质。国内一所待遇颇丰的幼儿园招聘老师,有三个姑娘顺利通过了初评,即将到校长室参加面试。就要到校长室门口的时候,她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啼哭的小男孩,凄惨的哭声让她们禁不住停下了脚步。可照顾小男孩势必耽误面试时间,想到这儿,两个姑娘离开了男孩,只有一个姑娘留了下来。可奇怪的是,最终的受聘者却是那位没有赶上面试的姑娘,原来,这就是她们面试的题目——当个人利益与道德产生冲突的时候应该选择什么?校长说,我们选择的是有爱心的教师。

现在人们都在追求所谓的成就而忽略了自身品格的培养,这是一种不良的倾向。尤其对教师而言,品格比成就更重要,品格决定着每个教师的言行、态度、目标等一切行为。追求成就,忘记品格,人生就会失衡,这对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无人能超越自己的品格做事,为了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为了事业的成功,必须认识品格的重要性。品格素质固然是个人的事,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每个教师在工作中的表现和他所做的种种决定,无不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即学生的素质。优秀教师的魅力不仅在课堂上,在课堂之外、甚至在学生离开校园之后,都还会起一定的作用,这,就是品格的力量。

如何检验一个教师的好品格呢?最好的办法是看他在艰难的压力下是如何反应的。社会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会造成困难和压力,一个好品格的教师,无论在怎样困难的情况下,都会有正确的态度、语言和行动。这是好品格教师的可敬之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一条光辉的道路。可能终其一生,教师也成不了百万富翁,但他们的精神是富足的。

下面是美国优秀教师的26条行为守则,其中不少涉及教室的品格范畴,值得中国的教师们借鉴:

1.记住学生姓名。

2.注意参考以往学校对学生的评语,但不持偏见,且与辅导员联系。

3.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热爱学生,真诚相待,富于幽默感,办事公道。

4.认真备课,别让教学计划束缚你的手脚。

5.合理安排课程教学,讲课时力求思路清晰、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强调学生理解,布置作业切勿想当然,且应抄在黑板上。

6.熟悉讲课内容,切勿要求学生掌握你所传授的全部内容。善于研究如何根据学生需要和水平进行课堂教学。

7.教室内应有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应衣着整洁,上课前应在门口迎候学生,制止他们喧哗嬉闹。

8.课前应充分准备,以防不测。

9.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把学校规章张贴在教室内,并解释说明,让学生知道学校规章。

10.步调一致。对同一错误行为,采取今天从严、明天应付的态度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厌恶反感。

11.勿使用不能实施的威胁语言,否则将会言而无效。

12.不能因少数学生不轨而责怪全班。

13.不要发火。在忍耐不住时可让学生离开教室,待到心平气和时再让他们进来上课。教师应掌握一些基本原则,不能在家长面前说的话也决不能在学生面前讲。

14.在大庭广众下让学生丢脸,并不是成功的教育形式。

15.有规律地为班上做些好事。协助布置,充分利用公告来传达信息。注意听取学生不同反映,但应有主见,不随大流。

16.要求学生尊敬老师,教师也需以礼相待。

17.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但态度要友好,记住自己的目的是尊敬,而不是过分随便。

18.切勿使学习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

19.大胆使用电话,这是对付调皮学生的有效方式。

20.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有偏差,应敢于承认错误。

21.避免与学生公开争论,应个别交换意见。

22.与学生广泛接触,互相交谈。

23.避免过问或了解学生的每个细节。

24.应保持精神抖擞,老师任何举止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

25.处理学生问题时,应与行政部门保持联系,当你智穷力竭时,会得到他们的帮助。

品格是伴人一生的事情,品格是人生和事业发展的基石。具备良好品格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坚守人文精神

教师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需要专业化的技能,但更需要丰富的精神世界作基石。那么,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又应该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人类文明的承载者、创造者和传播者,肩负着培养现代人、传播现代人文精神的重任,教师理应首先具备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经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精神,是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它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崇尚优良的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等,它不仅关怀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且关怀社会,甚至人类文明的前途。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国教师有着悠久的人文精神的传统。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华夏文化就完成了从神本向人本的过渡。孔子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明确表达了对天道的不信任和怀疑。《周易》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强不息、相信人为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极好写照。在儒家学说的深刻影响下,道德至上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实质。“乐得其道”、“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搏施民而济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君子必备的人格境界。于是,从大教育家孔子到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以“达则兼济天下”为己任的儒生们成了中国古代至近代教师群体的主体,收徒教书是另一种的“济天下”。可以说,他们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在其优秀代表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强不息、道德至上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师道尊严”一说正是建筑在这种人文精神的基础之上的。

进入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始终未能超越宗法人伦的羁绊,德性是其永恒的主题;而西方的人文精神却在一次次的否定中,发生了质变与升华,人文精神的发育要丰满得多。

今天的教师,当然与时俱进,在坚守中国的人文传统的同时,更应该具备现代人文精神。现代人文精神的内容很丰富,但一般说来,主要包括:对生命的关怀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主体精神和自主意识、自由意识、公正意识。

对教师来说,真正拥有人文精神,并不是在口头上和文字上虚谈人文精神,而应该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大程度地体现和落实人文精神。教师对人文精神的践行主要表现为:在由课堂生活、班级活动和日常生活等所构成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对学生、自身和教育世界的人文关怀。

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对学生课堂生活的关心上。在以往的课堂生活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更多地集中在少数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同样要关注学生,但这种关注有别于传统课堂中对学生的关注,教师再也不能仅仅把学生作为认识客体来看待,而应把学生视作一个个认识主体、价值主体、情感主体和道德主体等;不能仅仅从学业成绩角度来评价学生,而应从整体生命发展角度来评估学生;不能仅仅关注少数学生,而应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命。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是“宏大叙事”式的,而应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表现在教师的举手投足间和一言一行上。教师积极的教学行为和人本化的教学言语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是教师自身人文精神的真实体现,如教师公正的提问方式、负责的工作态度、正向的课堂评价等,既是教师现代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又对学生现代人文素养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教师在展开教育过程、选择教学方式、安排教学内容等时都要秉持现代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既要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要适度引领和提升学生的需要,以满足学生需要的方式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常常对自己进行伦理追问:教学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整体发展状况?是否尊重了学生的生命权、健康权、自由表达权?是否公正和平等地对待了每一位学生?能否和学生进行自由的对话和交流?……在这种充满人文性的课堂中,教师既关注学生的感性生命,也关注学生的人格生命;既重视学生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重视学生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一天,我上科学实验课,课题是“物体的沉和浮”。我出示了生活中的例子,讲明了实验的目标,提出了实验需要验证的假设以及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后,便让孩子们自己开始动手做实验,我则巡回辅导学生。绝大多数同学都非常认真地做实验,并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可是,有一名学生却趴在实验桌上舒舒服服地睡着了。这让我满肚子气一时无处发泄。于是,我重重地在她的实验桌上拍了一巴掌。这是,她才漫不经心地从梦中惊醒,揉了揉惺忪的眼睛,又瞪了我一眼。恼怒之极的我大声问道:“实验做完了吗?”她不慌不忙地拿出实验方案放在我的面前,表示她已经做完了。我拿起来仔细一看,不禁气得噎住了。她的实验方案写着:“我不会写方案,请你教教我。”过了一会儿,我才平静下来。这时候我心平气和地问她:“不会,怎么不早问呢?”她这才轻轻地告诉我:“昨天,我拉着你的衣角想问你一个问题,老师你低下头看了我一眼就走了……我平时成绩差,表现也不好,同学瞧不起我,老师你也不理我……”说着,两眼泪汪汪的。我的心在那一刻被深深地震动了,面对一颗被我的一个动作伤害的稚嫩心灵,我简直无地自容,尽管那个动作是无心的。从那以后,我开始注意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开始认识到作为一个教师,需要时刻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并坚定关心每一个学生的信念。因为我知道,教师的每一个动作,对学生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对于期待关爱的孩子来说,老师的每一个关爱的动作,就是他们潜在的动力,老师蹲下来与孩子的交流,就给了孩子平等的信心。

这是一个小学教师的教育叙事,说明了教师的人文关怀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如果说,在课堂生活中,教师占据了“前台”的位置,那么在班级活动和生活中,教师则更多地处于“幕后”地位。与课堂生活相比,班级活动更具有自治性、学生自主性等特点,学生在其中的主体作用可能更为显著。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也渐趋增强,教师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尊重并采取有力措施逐渐使自主权回归学生,而不是独揽大权,事无巨细地代替学生做主张。教师人文精神在学生班级活动中的实践行为主要体现为尊重、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支持学生自主地开展班级活动、班级自治和班级民主管理,如在班级干部选举中引进竞选机制或采取轮换制度,在班级活动安排中实行招投标制度或公平分配制度,让班级中每一位成员都享有权利并承担责任。民主精神、主体精神、自主意识只有在自己自由支配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只有在自由的环境和氛围中才能逐渐生成。

三、遵守纪律 自我约束

教师常常要求学生遵守纪律,那么教师自己呢?

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工作,教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遵守规章制度,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谨言慎行,不放纵、不浮泛,学会约束自己。作为教师,就应该遵守教师的职业纪律。

中国的学校并不缺少规章制度,如不准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不准歧视学生,要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等等,作为教师应该忠实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如果教师都做不到遵守纪律和规章制度,又怎样去要求学生?

人们常说军队是最具力量的地方。军队的力量固然与枪炮有关,但铁的纪律才是一支军队真正的力量。

不妨来看巴顿将军的故事:1943年3月6日,巴顿临危受命成为第二军军长。他开着汽车到各个部队,深入营区。每到一个部队都要训话,要求诸如领带、护腿、钢盔和随身武器及每天刮胡须之类的细则都要严格执行。巴顿由此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指挥官,但是第二军却由此发生了变化,它慢慢变成了一支顽强、具有荣誉感和战斗力的部队。巴顿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个性最强的四星上将,但他在纪律问题上,态度毫不含糊。他深知,军队的纪律比什么都重要,军人服从纪律是职业的客观要求。巴顿将军认为:“纪律是保持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士兵们发挥最大潜力的基本保障。所以,纪律应该是根深蒂固的,它甚至比战斗的激烈程度和死亡的可怕性质还要强烈。”“纪律只有一种,那就是完善的纪律。假如你不执行和维护纪律,你就是潜在的杀人犯。”巴顿如此认识纪律,如此执行纪律,并要求部属也必须如此,这是他成就事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军队如此,学校同样如此。

每一所充满活力的学校,教师都具有优良的纪律意识和行为。一所学校如果活力有余而规范不足,将不可能打造成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每一所“问题学生”不断出现、教学质量严重滑坡的学校,分析到最后的关键因素,往往不是师资和生源方面出了问题,而是学习纪律、学生纪律和教师纪律的问题。一些学校的所谓“人文管理”是,教师可以不准时上下班,教师除了来上课根本在学校见不着人影,教师礼仪方面也过于“不拘小节”,这样的“自由”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事上放松自己,越放越松,到最后会一塌糊涂。比如说“迟到”,先是有事迟到,后来没事也迟到,到后来,知道要迟到,叫别人代签到。再比如说“中途离校”,先是有要事离校;后来有小事也离校,到最后,一些事本可以下班后做,但上班好像“空闲”得很,“无聊”得很,就中途离校去办了,以便下班后能更好更自由地“享受生活”。没有严格的纪律,会使学校变得一塌糊涂。

除了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外,教师礼仪也是需要注意的。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也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

教师在礼仪方面也应严于律己。下面是一个女教师的体会:一、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部形态。日常工作中,我对自身的着装及修饰等方面还是比较注重的。首先是发型,我几乎从不披散头发,一贯梳成马尾辫,简洁而利落。其次是衣着,我总会保持得又干净又整齐,衣服上没有较为明显的污渍,隔两三天便会及时更换清洗;另外,服装的式样也能做到朴素大方,协调得体。由于自己学过美术,所以在色彩的搭配上有时也会考虑的多一些,但全身的颜色一般不超过3种。每天我都要化妆,但从不把妆化得很浓,首饰也是稍作点缀即可。总之,今后的着装和修饰自己还要特别注重,特别是在校园里,要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吻合。二、举止。它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它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这要求是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要与教育教学过程密切配合,发挥出最佳的辅助作用。在我看来,教师即便注重了自己的着装,但在坐立行方面却做出一些不得体的行为,也是非常难看的。所以每当穿正装的时候,我绝不随意地坐,走起路来也是稳稳当当的;而穿正装时间长了总觉得有些累,所以间隔一段时间我就会穿两天休闲一点的衣服,在穿休闲服的时候,适时放松一下,有点随意感,但也绝非肆无忌惮。三、语言。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把知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教师的语言还要情理结合。要让学生知晓做人的基本道理,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以后再加以行为上的引导,使他们在思想、行为上不断积累,加强自己的人格素质。四、礼仪。主要是指教师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教师要通过文明的礼仪表现出应有的风度,反映出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不但给学生以良好影响,同时也促进全社会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开学初,我便在学生中同时开展了“四个一”工程,即:一张笑脸、一声致谢、一声问候、一句道歉。既然是教师与学生同时进行的,我想教师必定就要起好带头用,给学生做出表率。其实这里提出的“四个一”都是待人接物非常基本的礼仪常规,就说不是在学校里,对于任何人来说也是应该具备的。

教师礼仪的很多方面虽然没有形成规章制度,但需要教师约束自己,不要受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自觉地按教师的职业要求来规范自己的礼仪。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任何个人或单位,如果处在一个无规则、无纪律、无秩序的社会环境中,看似最自由,实际上是最没有自由保障的地方,也就是最没有自由的地方。纪律和自由是孪生兄弟。纪律越发达,自由越发达。

年轻的老师们,或许你对纪律也曾有过这样那样的想法、看法,那么现在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纪律就像石头,如果你把它背在身上,会痛苦无比;如果你把它垫在脚下,它会帮助你站得更高,望得更远。人,不可避免地有惰性,但因为有纪律和约束,所以我们会强迫自己不朝着更懒惰的方向发展,不使自己成为一个纯粹的享乐主义者、自由主义者,而是帮助自己朝着一个有纪律、有责任、有事业的“人”的方向发展。

四、身教胜于言传

一位作家讲述了这样的成长经历:“小时候、父亲每天吃完晚饭后,就一声不吭地拿着一本书、一支笔、一本笔记本坐在桌前看书、不停地在小本十上写写画画。我们兄妹几个也就不吭声地坐在那儿看书、即使有时想开个玩笑,看到父亲严肃的神情,认真的态度,便谁也不敢说话了。我们的童年、青年就是这样在一家人无语而读书中度过的。”“若干年以后,在与父亲的交谈中,偶尔谈到小时候父亲读书记笔记的事,父亲笑笑,一言不发地从箱子里翻出几十本封面发黄的笔记本,我翻开一看,上面画满了弯弯曲曲的符号,翻了十几本,能看懂的字不超过十个,我迷惑不解地看着父亲,父亲笑笑告诉我:‘其实我根本识不了几个字,自己的名字还是在扫盲班上由扫盲老师手把手教会的。我这样做只不过是给你们兄妹几个做个样子’”。

一位伟大的父亲用一个美丽的谎言,用一个执著的行动,引领着几个孩子走进了书的世界,靠的就是榜样,靠的就是示范,靠的就是身教。他的行为诠释了一种最重要的教育方式——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都没有受过这样严格的监督。”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这是因为教师不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朝夕相处、耳濡目染,还在于学生善于模仿、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心理。在学生眼中,老师就是他们的楷模和典范,老师的品德、能力、爱好、行为方式等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在教育过程中,身教具有言教所无法比拟的强烈动情性。由于形象直观,身教就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拓展了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再到实践的认识道路,身教就容易被学生接受。某班主任为使初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形成保护教室环境的意识,规定学生每日放学前,须将各自桌椅下的纸屑拾净,才可离校,并指派一名卫生员,负责讲台四周的环境卫生。一天放学,小朋友们正弯腰捡纸屑,老师发现唯独一名小组长正潇洒地把手插在兜里,一副袖手旁观的模样。而他的座位下的纸屑则由一名同学代劳。并且一连数日,天天如此。于是,老师找他询问原因。那同学一脸无辜,理直气壮地说:“您每次都让卫生员替您捡讲台边的纸屑,我是个组长,为什么不可以派同学为我捡纸屑呢?”老师哑然。

还有一个例子:钱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长达30年之久,他深深知道,好的班风,好的习惯,好的集体,都将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因此,每接到一个班,他首先是抓好班级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开学第一天,他在给同学们提要求时,其中一点就是要求他们每节下课都要做到三个一:黑板的板面、讲台的台面和教室的地面都要擦干净,给上下一节课的老师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几天观察下来发现他们都做得不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想,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时时注重自己的言行,会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影响。想到他们才二年级,还小了点,很多事情需要手把手地教,于是边做示范边教。每天不管是早上还是中午,他总是提前到教室,从不间断。看见地上脏了,拿扫帚扫一扫,有纸屑就随手捡起来丢进纸篓里,看到桌凳放不整齐,就亲自动手排排好;课时和课间,看见粉笔掉在地上弯下腰自己捡……,同学们看在眼里,也模仿着,他们看到贴在黑板上的生字卡片掉下来就捡起来,看见粉笔掉在地上也弯下腰……所以,他们的教室基本能保持干净,给任课老师创造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更给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实践证明,以身作则是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一条规律。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身教重于言教”应该成为人民教师的座右铭。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学生成长道路上起到示范性的作用。那么,教师如何做才能起到身教的作用呢?

第一,高尚的师德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着教师必须具有比常人更高的行为规范标准和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本,首在教师;教师之本,则首重师德。师德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家、民族、子孙后代的责任感,一是对学生发自肺腑的爱心。

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精通业务,学而不厌;互相学习,团结协作;一身正气,为人师表”概括其内涵。贯穿于学习、工作、为人、处事的所有方面。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第二,健康的人格《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动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心智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人格赋予教师的言、行、情、态等活动和形象的一种品位。教师正是以这种品位来熏陶学生的。

教师的人格要讲究诚信、公正和廉洁。一个真正有精神的教师,总是为人正大光明,办事言行一致,处世廉洁自律。一个真正有魅力的教师总是能尊重和宽容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让师爱的阳光照耀每一个学生,无论他们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乖巧的还是顽劣的。“公生明,廉生威”,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的建立,不是靠“老师”这个称谓带来的,更不是靠说教和体罚强迫的,而是靠教师自己的情操和品格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后自然生成的。

第三,丰富的学识

没有学生会喜欢讲课时漏洞百出的教师,也没有学生会喜欢才疏学浅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功底深厚,厚积薄发,驾轻熟就,才能征服学生,其威信才能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心里,才能让学生折服,进而为追求真理而奋斗不息。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的科学文化素质,教师应当是多层的、宽广的,必须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师。就是说,教师既要会教学,又要懂教育,还要能进行科研。

五、诚信为本

“今天去你家家访。”随着老师漫不经心的一句话,某学生心中紧张又高兴。终于,老师要去他家家访了,老师会说些什么呢?不及多想,孩子就跑到家中向父母宣布了这个重大消息。顿时,家中一阵忙碌。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天色越来越暗,孩子的父亲等得不耐烦了,疑惑地向两眼望穿秋水的儿子问道:“老师真的说今天来吗,你有没有听错?”“老师是说今天来。”孩子嘀咕着。直到最后,老师也没出现,父亲对着满脸委屈的儿子说道:“一定是你听错了,你呀,上课就是不专心听讲。”孩子的信誉没了,他想着:老师,你怎么可以说话不算数呢!而那位老师早已忘了白天他随口说的话了。从此,他再也不相信老师的话了,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甚至说话做事常常出尔反尔。

这位老师有错吗,有!可是这种错每个人都会犯,有些人还常犯,因为每个人都会因为一些原因而忘了漫不经心时说的话,如果是发生在朋友之间,也许发几句牢骚就算了。但这种“小错”出现在教师身上无疑是危害严重的,可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曾子杀猪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他以实际行动给儿子上了一堂及其重要的人生第一课,教会了他做人的根基是诚信,又教育了多少代人。我们不妨重温这个故事: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

无独有偶,在英国也有一个“老师吻猪”的诚信故事:在英国南部的一所学校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令学生们兴奋不已的事。有一位老师调任一个差班的班主任,这些孩子都很调皮,爱捣蛋。老师上第一堂课,就跟他们玩,玩得天昏地暗。下课了,老师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要是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我去吻校外牧场里的一头猪。”这些调皮的孩子问:“老师,这是真的吗?”老师说:“而且我要吻的是一头你们认为最大的母猪。”孩子们都希望老师去吻一头猪。从那天起,他们课堂纪律变好了,学习积极性很高,即使有贪玩的,别的孩子也会提醒:“难道你不希望看到老师去吻那头大猪吗?”半年后,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圣诞节的前夜,孩子们对老师说:“老师,你可以去吻那头猪了吗?”老师说:“当然可以。”于是,老师带着这群孩子穿过公路,来到牧场。孩子们在猪圈里找到一只特大特肥的猪。老师走近那头在猪,轻轻地吻了它。孩子们在猪圈外笑得前仰后合,手舞足蹈。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职业从业的基础。教师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的不诚信行为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诚信观念和行为。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言必信,行必果”,建立起与学生间的诚信桥梁。同时在社会上也应当以身立教,坚决抵制诚信危机,维护教师队伍形象。

说到“诚信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2009年6~7月,《小康》杂志联合新浪网,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信用小康”进行了调查。其中,网络调查人数为3376人。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的社会信息,得出2008~2009年度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为61.1,比上年提高0.7%。调查结果显示:国人对中国整体信用的满意度在逐年温和向好;相对企业和个人信用,政府信用更受民众的关注;更多的网友认同诚意在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中的功用,但依然有近4成的人并不认为人际交往中的“诚”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功;最近10年被认为是人际信用最差的时代,而社会环境的急功近利成为主要“杀手”;农民、宗教职业者、性工作者、军人和学生被网民选为最讲诚信的五个群体。房地产老板、秘书、经纪人、演艺明星和导演排在末位,成为诚信最差的五个群体。

专家指出,在最近几年里,学术腐败等情况不断被媒体曝光,导致大学教师的信用度急剧下降,并指其诚信危机带给社会和未来的危害。不过,目前的现实是,中小学的教师也面临诚信危机。

某老师要上公开课了,提前几天就三番五次地组织学生演习多遍,等其他老师或者专家、领导来听课的时候,学生必须要装出一幅虔诚、无知的样子,把本来咀嚼了多次的知识又过滤一番;国家明令禁止不得乱收费、不得占用节假日为学生补课,可大多的学校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让学生、家长签字证明自己是自愿的,学校是被逼迫的;明明是教师组织学生集体预订的教辅资料,到头来学生不得不说是自己在大街或书店里买的;学校评价教师时,学生又被打了招呼:“测评的时候给老师打分高点啊!”;为了评个班长或优秀,家长有时候时要破点血本的,“礼多人不怪”的游戏规则在学校也不例外;中考或高考时,有的老师更是“关爱”有加,不是积极传授作弊的诀窍,就是动用所有关系争取指标。

更为可笑的是,据报载,有的教师为了不让后进生拖全班学生学习成绩的后退,硬要后进生进行智力测试,甚至智力正常的学生也要说成不正常,以便在考试成绩中可以不算学生数,有利于自己的年度考核。——在教师“荣誉”的光圈下,学生却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其诚信度岂能不落于众群之下?

我们来看一则美国的教育案例:2002年2月,美国一所中学28名学生在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时,从互联网上抄袭了一些现成的材料,被任课女教师发现,判28名学生生物课得零分。他们还将面临留级的危险。在一些学生家长的抱怨和反对下,学校要求女教师提高学生的分数,女教师愤然辞职,学校有近一半的老师表示,如果学校要求老师改分数,他们也将辞职。教师们认为:教育学生成为诚实的公民比通过一门生物课的考试更为重要。社会上一些公司也要求学校公布这28名学生的名单,以确保公司永远不录用这些不诚实的学生。

案例中,学生抄袭作业无疑是不诚实的表现,而这位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而且自己首先做到诚实守信,坚持原则,以自身正直的道德人格力量引导和感召学生和教师。

在社会面临诚信危机时,在人们高度关注诚信问题时,教师更应追求诚信,坚守诚信,以诚信为教师职业的从业之基,走出当下的诚信危机,铸就教师职业品牌。

第三章 不断学习 与时俱进

▇做一个终身学习的教师▇做一名教学研究者▇让读书成为习惯▇向学生学习▇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一、做一个终身学习的教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要给学生一碗水,你就必须要有一桶水。因此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要保持知识的新鲜,你就必须不断地汲取营养。

在现代社会,作为教师应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现代社会是一个生理寿命延长,知识寿命缩短的社会。一个在某一领域很有学问,或有充足专业知识的人,如果停滞不再学习,在5~7年之间,马上就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换句话说,他的基础知识仍然可用,其他约有一半的人类新知则已落伍。在这种知识寿命缩短的社会,如果个人不再学习,一定落伍。如果停止学习的时间太久,则活得愈老,可用的知识愈陈旧,愈与社会脱节,愈没有活力。如果不断学习,则脑力激荡愈频繁,理念愈新,个人的生命力愈强,社会的活力也愈丰沛。

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习社会”一词开始盛行于世界。学习社会就是生理寿命大为延长、知识寿命大为缩短的社会所形成的。人生已经不能截然分为接受教育及从事工作两个阶段:个人自少至老都要不断的学习。在学习社会中,终身学习变得尤为重要。从1965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倡导终身学习。我国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显得特别有意义。师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一天,师旷正为晋平公演奏,忽然听到晋平公叹气说:“有很多东西我还不知道,可我现在已70多岁,再想学也太迟了吧!”师旷笑着答道:“那您就赶紧点蜡烛啊。”晋平公有些不高兴:“你这话什么意思?求知与点蜡烛有什么关系?答非所问!你不是故意在戏弄我吧?”师旷赶紧解释:“我怎敢戏弄大王您啊!只是我听人说,年少时学习,就像走在朝阳下;壮年时学习,犹如在正午的阳光下行走;老年时学习,那便是在夜间点起蜡烛小心前行。烛光虽然微弱,比不上阳光,但总比摸黑强吧。”晋平公听了,点头称是。

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必须对自己要讲的内容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分配给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否则就容易顾此失彼。需要注意的是,许多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自己对所教内容已烂熟于心,没必要再认真努力地学什么新东西。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一、因为知识越丰富,讲起课来就越内容生动有趣、海阔天空,而学生的思维就是适应生动有趣、海阔天空的;二、是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三、就是教师在不断学习中亲身体验学习过程能更加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制订学习计划,实施教学过程中更容易作出符合实际的对策。总之教师永远没有理由停止学习或放松学习。

从上世纪60年代提出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以来,欧盟许多国家和日本、韩国,都制定了终身学习法。各界人士在有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中提出,我国也应尽快制定终身学习法。近年来,制定终身学习法或者终身教育法,成为一些全国人大代表的共识。教育部也成立了终身学习法草案起草小组,完成了前期立法调研,并形成了草案初稿及其立法说明。

这意味着,随着我国终身教育立法工作的进展,加上教师的继续教育即在职研培已经趋向制度化,教师将是最先进入终身学习体系的一个群体,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与普通人相比,教师的终身学习更具目的性、系统性和紧迫性。

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大体上说,一是学会学习。在当今社会,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比获取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是每一个人未来生活幸福和愉快的保证。二是通晓自己所教的学科,成为学科专家。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只有接受严格的、高层次的学科教育,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应付自如、得心应手。仅仅接受中等教育和最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是不可能全面掌握一门学科的。三是学习有关教育的学问。未来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教育专家,在学习专业学科的同时掌握其他有关教育的学问,如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技术、管理学等。四是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主要强调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转化为“现代教学手段”。

二、做一名教学研究者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立足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探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教师这个行业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教师经验的积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真正成为一个有特色、有成就的老师,就需要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不断地反思、研究和改进,从经验型教师阶段走向研究型教师阶段,然后才有可能步入最高的学者型教师阶段。

提起研究,很多人立即想到课题立项啊、论文写作啊、方法追求等等,就头疼得要命。把教学研究看的过于神秘、高大,使得大多数老师望而生畏。其实,教师的研究不同于专门研究人员的研究,我们每天都在搞研究只是无意罢了,没把日常工作中对教学问题的点点滴滴的尝试与研究挂上钩。只是一味地用他人的理论来代替自己的理论,用他人的实践来代替自己的实践,教育研究变的有问题没实践,有论文没成果,忽视了学校教学研究的实质。

教师研究与专门研究者的研究是有区别的:教师的研究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研究的课题就是教育教学中困扰我们的问题,研究的对象就是学生、自己和课堂,研究的过程是整个教学过程,研究的成果就是学生的发展,质量的提高,把整个过程用文字表述出来就是成果。即:教师即专家,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效果即成果。

教师只要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把自己的课堂、班级当成自己的“实验室”、“试验田”,并投入精力去做,就一定能使自己变科研的局外人为局内人,变可能性为现实性,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教师进行研究的主要方式是校本行动研究。

校本行动研究从基本理念来看,与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校本管理等完全一致,都充分体现了“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的主要思想,它的基本特征为:它使学校生活中每日每时发生的平凡事件,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情景,常态中的教学行为,教学现象和教学细节成为研究的主体内容。“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就是行动研究的过程。

行动研究的价值追求主要是解决实践问题,并使教师在研究中获得发展,至于是否能为教育理论的创新添砖加瓦则在其次。因此,教师搞研究要从身边的问题入手。

1.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研究的开始先要找问题。选择一个我们在教育学生当中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如:低年级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如何提高差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教师去探索、去研究。

对问题的选择要“小、实、活”。当然,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有大有小,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恰当选择,在选题上总的要求是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死。就是说应尽量选择小课题,以小见大,做深做透,而不要大题小做,浮光掠影,要选择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不选择抽象空泛的问题,要随着改革的发展灵活选题,也可以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对原课题的内涵做适当调整,而不要故步自封,一成不变。

2.分析和表达问题:

问题分析越清晰,表述越具体,越有操作性。选中问题就是选中了课题,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比较笼统、模糊的问题做进一步分析,抓住最关键的因素,对症下药。如对语文学习兴趣,可分析为:作文兴趣,写字兴趣,作业兴趣等等,作文兴趣又可分为:观察兴趣,修改兴趣,课外阅读兴趣等,这样一路盘剥下来,病根就被我们找到了,然后抓住一点,进行研究。

3.拟订解决问题的可能策略:

针对具体化的问题,基于对原因的分析,进行思考:有哪些可能的办法能解决它?在已有经验中寻求,也可以学习相关理论,逐一列出可能解决的办法,选出最佳方案,确定实施计划。

4.实践尝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的研究方式是行动研究,即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实践可以是对个案如一个问题、一个学生、一堂课的研究,也可以是整体的研究,时间可长可短,直到问题解决。

针对教师研究工作的特点和当前课改工作的需要,我们特别倡导进行个案研究,此种研究可以对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范围小,时间也相对短一些,操作性强。在新的课改中,由于教学理念的转化,课堂教学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变革,许多教师对此感到困惑,以一节课作为一个研究的个案,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对教师如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