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的入行建议:人力资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6 13:51:01

点击下载

作者:周丽虹,沈嘉桢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职业经理人的入行建议:人力资源

职业经理人的入行建议:人力资源试读:

序言

曾听过很多名人和社会精英的激动人心的演讲,才知道品尝过心灵鸡汤后的失落与惆怅;

也曾与不止一个招聘经理面对面交流,才不得不承认原来甲方与乙方之间的距离如此难以跨越,他们不可能成为倾听你的人;

还看过许多行业报告书,才发现那些拗口的专业术语和看起来好大好大的宏观数据其实对于还没有入行的人而言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

到底谁可以带我入行?

谁又是我的同路人?

一本好书,陪伴我走过“职场迷雾”,带我入行!

本书看点

保证不入错行的三点建议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入错行的成本到底有多大,似乎很难说!而职业这个极端个性的问题,对之到底可以找到多少共通的经验,帮助后来人少一些焦虑,或者少走一些弯路……职业的“爱”与“恨”

真实的生活好比调色板,真实的职业也是五味杂陈。当成功者褪去头上的光环,你会看到什么?当失败者走出内心的阴霾,你又会听到什么?当我们身边太多的职业都被贴上了“成功”和“失败”的标签时,我们是否还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一个职业的爱恨情仇……入行有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未来的梦想看起来是那么遥远,而脚下的第一步到底该迈向哪里,才是我们最先要知道的。成功显然没有捷径,那么,入行可以有捷径吗?……行业前途

据说,平均每年产生几十种新的职业或行业。这对于跃跃欲试的年轻人来说到底是一个机会,还是一个陷阱?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本书借你顺风耳、千里眼,帮你看长十年,选准自己的职业。新人入行故事

从学生蜕变为职场精英,一路上陪伴我们前行的其实有千千万万的同路人。他们都经历了什么?新人入行故事帮你洞察心灵成长的痕迹。职业脉络图

许多职业的成功故事听起来就像是一个神话,但心潮澎湃过后为什么留下的却总是支离破碎的画面。提炼职业的哲学,浓缩职业的脉络。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职业人成长的轨迹,发现隐藏在职业中的秘密,让成功的脉络更加清晰。入行前要思考的10个关键问题

许多人自始至终都未曾想清楚的问题,今天轮到你来闯关。10个问题,带你慎重起航!

正文

入门经理人:周女士

周女士小资料:毕业于加拿大毅伟商学院MBA,曾在国内最大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的机构任业务总监,现为资深培训师、职业启蒙教育及职业体验训练课程设计师;在进入人力资源行业前,在软件咨询、国际贸易、证券管理等行业有近十年的管理经验。

引言

最近,经常听同事潘老师聊起她的女儿:孩子就读于北京一所不错的二本院校,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大学快毕业了,虽然一直在不间断地递简历、面试,却总也找不着方向,感觉什么都可以做,但又好像什么都不太满意。

在很多人的眼里,人力资源管理仍然是一个热门专业,当年报考大学的时候潘老师的女儿就想学人力资源管理,但由于服从分配,结果一不小心被分到了传媒专业。就为这个,孩子还闹了很长时间的情绪,差一点儿就复读。进了大学后,她欣喜地发现学校有申请转专业的机会,于是心有不甘的她就发狠地用起功来。到了大二,她终于以班里前三名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一转眼,四年过去了。在面临毕业之际,女儿却又突然间失去了方向感,甚至在一次一次的面试之后,竟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我问潘老师:“她当初是因为什么原因喜欢上了人力资源管理?”结果潘老师不无郁闷地告诉我:“应该是觉得时髦吧。”

其实,做了多年人力资源工作的我已不止一次碰到或听到过这样的故事了。我甚至已经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成了人们热捧的专业。只记得在《吕老师教你填志愿》的书中曾看到这样的数据:在2009~2010年,每年毕业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已经达到20000人,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性质非常类似的其他一些专业的学生。如果按照专业大类计算,实际毕业生人数至少会翻倍。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非常理解那些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抱有很高期待的年轻人。人力资源管理这个专业进入大学也就十二三年的历程。资料显示,苏州大学和河海大学是最早开设人力资源专业的高校。似乎就是那时,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几乎所有带“管理”两字的专业都开始走红。“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名词源自英文的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它代表了现代企业人才管理制度和人才管理的理念,的确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时髦的专业。这个专业的前身其实就是“不起眼”的“档案管理”或“行政管理”等专业。

现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的新概念已经逐渐走向成熟。“管理”类专业从被人盲目追捧,到就业时被人冷落,人们的内心就像坐过山车似的被翻来覆去地折腾了一遍。不过虽然就业时不免有被捉弄的感觉,但报考的学生仍然前仆后继。资料分享:

大专业招生或宽口招生中国大学的专业划分过细,很多专业的培养方向过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就业。因此,一部分综合性大学率先尝试将培养方向一致、学习内容相近,或互为派生专业的小专业进行合并,组成专业界限更为清晰的大专业类别。不过,虽然招生上按大类招,但因为没有改变专业院系的管理模式,学生在大二或大三仍然需要选择细分专业。

与人力资源管理同属一个大专业类别的细分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劳动关系、劳动经济、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从职业的角度看,这些小专业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经验点拨:

建议年轻人在思考和选择自己的专业时,忘掉专业名称中的“管理”两字,不要被“管理”迷惑了眼睛,要看自己的专业属于哪个大专业类别,以避免望文生义。

大专业招生的方法的确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高校专业划分过细的问题。不过,不仅仅在招生上,在就业求职中,我们也应该用大专业类别的思路来确定自己的方向,你会觉得一下子豁然开朗。

一、保证不入错行的三点建议

建议一:“喜欢和人打交道”不是选择人事的好理由

我在面试刚毕业的学生时,都会问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觉得自己适合做人力资源?”

很多人回答:“因为我喜欢和人打交道,所以……”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感到有点啼笑皆非。“喜欢和人打交道”真的是一个很好的理由吗?

在这行做了这么多年,我见识了很多不同的职业,可以说几乎没有发现有哪个职业不需要“喜欢和人打交道的”人。据统计,销售岗位有90%的时间都在和人打交道;大多数管理岗位有50%~70%的时间是在与人打交道;甚至做软件开发,其实也需要用越来越多的时间与客户打交道、与团队协调工作、向领导汇报进度等等。很难想象,今天有一种职业是不需要与人打交道的。

喜欢与人打交道是每一个职业的必备能力。因此,把它当作入行专业选择的理由的确会显得苍白而无知。

今天的中国教育,学校不负责教学生怎么“和人打交道”,理由是教学大纲中没写!然而,现代企业管理中第一位的职业能力就是与人打交道。其他的所谓团队合作、领导力都是这之上衍生的。不喜欢或不善于和人打交道就意味着你不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就好比别人问你“会独立生存吗”,而你回答“我会吃饭”一样。经验点拨:

我劝大家在面试人力资源岗位时不要再说“我喜欢和人打交道”这样的理由了。专业的招聘经理不会相信你,因为你这样说就已经证明你很不专业。相反,如果有招聘经理真的相信了你,那只能说明他也很不专业!

当然,“喜欢和人打交道”虽然不是什么好的择业理由,但如果你不喜欢和人打交道,那你一定是做不好人力资源管理的。此外,另一个很常见的误解就是做人事工作的一定要性格外向。

其实,一个好的人事经理最可贵的能力是“听”,而不是“说”。要善于观察、耐心陪伴你服务的对象,能理解别人的心理需要。而这些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团队中专业人力资源岗位的关键要素,没有任何一条和“性格外向”有必然的联系。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很多面试过的朋友,也许因为有些紧张,他们虽然嘴里说着“喜欢和人打交道”,“性格外向”等套话,但表情冷漠,一点都感觉不到亲和力,你甚至完全无法想象,他对“人”会有兴趣。经验点拨:

证明自己“喜欢和人打交道”的技巧很多。通常面试官会特别留意以下三个关键细节:

你是否保持自然的微笑。因为微笑代表你享受和他人的交流过程;

你是否能说一个笑话,或者分享一个自己的小故事(不能是背的套话);

你是否敢于问面试者1—2个“不太傻”的小问题,且是对方愿意回答的。

这么多年的经验证明,极少的人能真正做好这三点。建议二:人事≠管人“人力资源管理”这个专业很容易让人把它和“管人”联想在一起。在中国的传统思维中,管人意味着特殊的权力。的确,人力资源部门有时很权威,比如分房、分配奖金、评级、解雇人什么的,至少能说上一点话。

虽然市场经济已经搞了几十年,传统的国营企业管理模式也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人事就等于“管人”这样的老思想却依然在很多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甚至有些学生在当初报这个专业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原始冲动。

准确地说,在越来越多的外资和民营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主要工作应该定义为“为员工和组织提供服务”。比如,保证员工能“高高兴兴地上班来,平平安安地回家去”,确保组织能有足够优秀的人做事,且做事足够有效率等。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天天要研究如何招到好的员工,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团队合作的效率,如何防止人员流失,以及如何避免企业的用人风险。

换句话说,在一个现代企业制度下,一个好的人力资源经理,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决定了工作的效率和成绩。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如果你抱着“管人”的心态是绝对做不好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也是很多想“管人”的年轻人进入工作岗位后,最容易感到心理落差的地方。建议三:人事=人+事

有人说做事先做人,也有人说做人先做事。其实做人和做事是分不开的,也不应分先后。不懂做人,也就不会懂人事,更不可能踏踏实实地做好人力资源工作。前面我们提到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前身是档案管理、行政管理或文秘等专业。这从一个侧面已经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包含有大量非常琐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尤其面向应届毕业生招聘的初级人事岗位,至少一半以上的工作内容就是传统的行政或文秘工作,比如打字、整理资料、写会议纪要、订立日程等。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把行政管理等专业“包装”成人力资源管理呢。我的理解是,行政和文秘工作的最终使命是把“事”做好,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最终使命是为“人”服务好。我们为同样或类似的工作内容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使命,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职业定位。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此包装的理由还是很充分的。只是苦了我们很多的学生和家长,都被蒙在鼓里!

当我们用最光鲜、最抢眼的概念来包装某个专业时,甚至在大学四年的教学中都在刻意掩盖或回避其中的真相时,不仅违反了教育本身的责任,更会导致很多人直到毕业了才知道自己“上当了”。当然,我不是说学人力资源专业不好,而是希望我们应该抱着坦诚和善良的心帮助那些仍在困惑之中的同学们了解真相。虽然,有些真相会让人有瞬间的失落感,但只有真相才会让人走得更踏实、更理性,也会因此少了许多盲目的焦虑。

很多学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经常会抱怨自己的工作比想象中的更琐碎、太没有价值,其实这是因为他并不真正了解什么才是人力资源管理,不知道“人事”这个高帽子之下,其实还有很多柴米油盐的小事。而做好事务性的工作就好比我们吃饭睡觉一样,也许它并不显得惊天动地,可你离开它却不行。如果你觉得太烦,只想做有趣的、“有特别意义”的管理工作,那么大概就只能等到“人不用吃饭,可以一步成仙”的时候了。

经常有很多人问我:“那得熬多久才能做上真正的‘管理’工作呢?”

我身边同行的经验是,这个周期可能会在5年到8年之间。你会逐步接触到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如组织架构设计、人事制度修订、业务绩效评定等层面的工作。

想想看,有哪个成熟的企业敢把这样的核心的工作交给还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呢。如果你想通了这个道理,自然会变得更加坦然、平和。

二、职业的“爱”与“恨”

做人力资源这行这么多年,在企业内部、人事外包行业,以及培训行业也转了好几圈,说实在的,我对人力资源这一行的感受可以说五味杂陈,有时甚至分不清楚自己内心到底是“爱”多一些,还是“恨”多一些。“可爱”之处

你是企业的“红人”。在企业内部做人力资源管理,通常职责是比较多的,如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组织结构、离职等都是人力资源部门在唱主角。所以,越是大的企业,这个部门的责任就会越大。毕竟,“人”是业务的核心,而且你可以接触到所有部门的人,有机会让所有的人都认识你。如果你的岗位可以看到企业各部门的运作流程,你真的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岗位相对稳定。朝九晚五的工作节奏是比较常见的,即便有突发事件需要加班,一般也不会熬到深夜。假使你看到某个企业的人事部门在天天加班,除非企业要兼并重组,否则这个企业一定是在管理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