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守望——世界大局下两岸关系扫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6 18:58:44

点击下载

作者:苏虹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和平的守望——世界大局下两岸关系扫描

和平的守望——世界大局下两岸关系扫描试读:

序 两岸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姜在忠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核心利益。“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祖国统一,目的是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追求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整个国际关系体系、特别是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一直是一个重大而敏感的问题。究其原因:首先是与当时美苏争霸的国际大环境、东西方两大集团进行冷战的国际大格局有关,这是造成台湾问题的最根本的国际背景;其次是与中国政治的发展与演变有关,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这是台湾问题得以形成的国内根源;再次是当时的国际政治与中国国内斗争这两大因素之间的复杂联系与纠合,主要是美苏两国、特别是美国在双方冷战对峙的背景下,对中国国内斗争进行的深层次介入与干涉,这是台湾问题得以形成的最主要的历史原因。以上因素导致台湾问题呈现出明显的“双面性”特征:一个是国内层面,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另一个是国际层面,也就是中美双边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其实质是美国出于全球战略和对华政策的需要而对中国内政进行长期干涉,以及中国为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与美国进行斗争的问题。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正是中美关系走上正常化的前提。及至1979年元旦,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并且保证与台湾当局“断交”、废约、撤军,中美遂宣布正式建交。同时,基于海峡两岸都认同一个中国原则,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对台政策,由解放台湾转变为和平统一。随着《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为祖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祖国大陆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各项交流,努力缓和两岸的紧张关系。台湾当局则于1987年11月开放部分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两岸的间接“三通”开始启动,缓和与交流的新局面开始显现。之后,海协、海基两会开展商谈。1992年11月,海协、海基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1993年4月,实现第一次“汪辜会谈”,达成四项事务性协议。事实表明,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两岸可以通过平等协商与谈判,解决相互交流中的各种问题,进而导向政治谈判,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达成祖国统一。

但是,当时主导台湾政局的李登辉却另有图谋。李登辉接受完整的日式教育,对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顶礼膜拜,而对中国和中华民族却深怀敌意和仇恨。在美国留学时,他与“台独”骨干黄文雄同为康奈尔大学校友,过从甚密,形成浓烈的“台独情结”。李登辉长期在国民党上层蛰伏,骗取蒋经国倚重,终于在1988年1月13日因蒋经国去世而接任“总统”,旋即当选国民党主席,成为新的政治强人,主导台湾政局。主政前期,李登辉重在“安内”,与民进党联手,整肃了主张一个中国的党内非主流派,使“台独”势力在国民党内坐大,渐成主流。李登辉安内告成,有恃无恐,遂大肆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在岛内外兴起一波又一波分裂和“台独”逆流:1994年千岛湖事件后的反共论调和“台独”自白,1995年访美之行和“台独”演讲,1999年7月公然出台“两国论”……李登辉的诸多言行不仅暴露其“台独”面目,而且从根本上破坏了海峡两岸交流、对话和谈判的政治基础,致使和平统一难以实现。因此,海峡两岸及海外各地的炎黄子孙义愤填膺,奋起声讨“两国论”及其炮制者李登辉,世界各国也纷纷表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谴责李登辉是“麻烦制造者”。两岸关系因为李登辉之流的“台独”活动而空前紧张。

2000年3月18日,岛内举行所谓“总统”选举,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在李登辉卵翼和支持下胜选。两岸关系更加紧张。陈水扁迫于各方压力,不敢贸然“台独”,但却沿着李登辉的路线行进。他在5月20日“就职”演说中宣称:两岸应“秉持民主对等的原则,在既有基础之上,以善意营造合作条件,共同来处理未来‘一个中国’的问题”。他还表示,“只要中共无意对台动武,本人保证在任期之内,不会宣布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但在此后8年中,陈水扁大搞“去中国化”,“台独”势力得以进一步坐大。

2008年以后,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道路,台海局势安定祥和,两岸关系发展成果丰硕。两岸确立并巩固“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2008年5月以来,国共两党、两岸双方在这一共同基础上建立政治互信、良性互动,开辟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随着两岸政治互信不断提升,双方在既有政治基础上,在维护“一中框架”、寻求更多共同政治认知上相向而行。马英九多次重申强调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立场,明确表示两岸非国际关系,不会推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以及台湾独立”。两岸高层互动交往平台建立并逐步推升。两岸、两党双方高层实现在APEC、博鳌论坛以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等几大平台的会面,成功搭建了两岸高层互动的重要平台。2008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时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会面,实现了60年来两岸执政党主席首次会面。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与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会面,实现了两岸新一届执政党领导人会面。201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加坡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实现了历史性会面,开创了两岸领导人直接对话沟通的先河。两岸制度化协商成果丰硕。2008年5月之后,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确认“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制度化协商,使中断近10年的两会制度化协商机制重新启动。8年来,两会共举行了11次会谈,达成23项协议,涉及经济、司法、环保等广泛关系民生福祉的领域。2014年2月,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实现65年来首次会面,此后实现多次互访,建立了常态化沟通机制,双方负责人建立了热线,这一系列成果实现了两岸交往新突破,有利于两岸深化政策性对话和重大实际问题解决,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2016年5月民进党重返执政以来,蔡英文当局拒不接受“九二共识”,导致海峡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基础不复存在,两岸关系发展呈现持续下行发展的态势,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和进程面临严峻的挑战,给两岸关系的交流互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海协、海基两会无法举行正常的会谈,国台办及陆委会等主管两岸事务的机构也无法开展正常的互动,特别是民进党当局不断做出损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动作,尤其是绿营“独派”势力在台湾岛内不断掀起“去中国化”的挑衅动作,不断拉拢美国等国际势力,试图对抗中国大陆,这些都对两岸关系发展极为有害。

从国际上看,美、日等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弃“以台制华”战略。几十年来,国际反华势力一贯的做法,就是在台湾问题上作文章、生是非,以牵制和阻挠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2009年11月17日,奥巴马访华期间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强调:“美方表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双方重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根本原则是指导中美关系的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核心。双方均不支持任何势力破坏这一原则的任何行动。”但11月24日,美国在台协会(AIT)主席薄瑞光就用“史上最快的速度”跑到台湾,表示美国“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与台湾无关”。2018年3月16日,特朗普签署“台湾旅行法”,这个旨在“致力于鼓励美国与台湾在所有层级上的互访,以及其他相关之目标”的法案,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了严重错误信号,严重损害中美关系和台海和平。

苏虹博士的这本《和平的守望——世界大局下两岸关系扫描》,收录了作者2013年下半年以来有关世界形势和两岸关系的时事评论,凝结着作者多年来对于岛内局势的持续研究判断与思考展望。他所作之评论见解独特、视角新颖,如此有深度、有见地、有意义的时评搭载《大公报》这样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与世界齐进步的百年报章,是对本报“立言为公,文章报国”传奇的续写,也是对本报“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精神的诠释。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而国家强大、民族强盛,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生存、发展、尊严的保障。大陆、台湾双方都需要认识到的是,历史纵有遗憾却也无法改写,建立政治互信才能互惠互利。诚如苏虹博士在《大陆和台湾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一文中所言,我们需要有一种世界维度和历史高度的大气度、大格局去看待历史,共同努力抚平历史造成的心理创伤,为民族复兴凝聚起强大力量、开创出美好未来。

是为序。(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主席、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席、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兼香港文汇报社、大公报社社长)

阳关陆路:两岸合作共谋发展 一意孤行自毁前程

力求破解两岸政治互信难题

2008年“习连”会以来,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两岸大交流的良好局面。但随着两岸交流中的“急”“易”“经”诸问题已基本解决,“缓”“难”“政”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特别是两岸政治互信问题,已成为一个“缓”不得、避不了的“难题”,必须勇敢面对,力求破解。

政治互信 难以回避

在解决两岸政治互信问题上,目前马“政府”显得比较纠结:既希望得到更多的两岸交流红利,但又处处画地为牢,不愿意“胆子更大一点”;既希望“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通盘检讨修正‘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但又公然声称两岸政治对话“不知谈什么”“何必着急”;既希望两岸间在“国际空间”“安全顾虑”等方面能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但又不愿意走进政治协商的过程。而在一些涉及主权的问题上,马“政府”急于向美、日表白,公开否定两岸联手“保钓”、合作维护南海主权,两岸政治关系深化也因此踯躅不前。

对此,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今年3月召开的两岸关系研讨会上明确指出,对两岸关系中存在的政治难题,一是要正视,不应有人为设置的禁区;二是要积极思考,努力探寻解决之道;三是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累积共识。换言之,就是要勇敢面对、积极探索,在全面把握两岸关系总体形势及其趋势中争取新的发展,在提高两岸交流合作质量和效益中寻求新的突破。当前,两岸必须在包括政治领域在内的各个领域的交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努力实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否则,“易”之后未能“难”,“经”之后未必能“政”,而且,在美、日的挑唆和阻挠下,一有风吹草动,两岸关系甚至会出现倒退。

迎难而上 大胆尝试

对于两岸的政治交流,岛内民间的温度显然比官方要高得多。台湾指标民调公司8月29日发布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有43.2%的民众赞成马英九在2016年卸任前与大陆领导人会谈两岸关系。而民间专家学者的交流研讨,更是非常活跃。在此情形下,为避免民间学者专家所铺陈的两岸政治论坛,只是“盍各言尔志”、难以聚焦,不妨大胆尝试,迎难而上。

设置“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开启政治对话进行政治谈判,并非一蹴而就,国民党应可大开大阖,预作准备因应,让民众适应,测水温、观风向,免得落入服务贸易协议签订后的窘境。为循序渐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可在没有时限的空间上,平衡岛内、大陆与两岸政、经、社氛围,拟订制度化的和平互信框架。“大陆事务部”与政策研究部以及智库,可在国共论坛的基础上,着手擘划开启两岸政治对话,累积双边政治互信的蓝图,引领民意,营造舆论。

召开第二次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举办的国共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实现和平建国,但毕竟迈开了国共政治协商的艰难一步,而且会议通过的《政府组织案》《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等五个决议,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积极意义。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伟大复兴,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共谋两岸同胞福址,国共两党邀集两岸朝野各党派,国民党邀集台湾地区有效政党(在“国会”与“议会”有席次的政党),共产党邀集大陆的参政党(以民革为首的八大民主党派),于当初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召开第二次政治协商会议,共商两岸和平发展大计,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共建两岸军事互信机制。毋庸讳言,近年来大陆军事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果岛内仍然想以武力与大陆对抗,显然既不现实更无必要。而大陆在东南沿海的军事部署,也决非只是针对台湾地区,岛内无须杯弓蛇影。两岸和平发展最有效的办法,乃是实现军事互信,而不是听由美、日挑唆,充当美“重返亚洲”的马前卒。日前,国民党“中央”前副秘书长张荣恭参加第七届两岸发展论坛“亚太变局下两岸军事互信的途径及台港澳互动关系”议题讨论亦认为,两岸的协商不能只局限在经济问题,也需要谈军事互信机制。军事互信机制可以先从具体的事开始做起,比如,继续加强两岸退役将领的交流;进行救援演习,针对突发事件合作;建立军事热线,加强重大事件通报。只有这样,方可求得两岸关系全面稳步的推进。(原载2013年9月5日《大公报》A版)

期待相逢一笑的“习马会”

习近平总书记6日上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会见了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一行,今年以来的第二次“习萧会”迅速成为台湾岛内高度关注的话题。而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陆委会”主委王郁琦在“习萧会”场外自然互动,两人谈话时互称官职衔,亦被认为“象征两岸官方互动正常化的良好开端”。

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

习近平在会见萧万长时强调,两岸双方应该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倡导“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针对萧万长表示“九二共识”是两岸制度化协商、和平稳定发展的关键,希望两岸能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构筑荣景,为双方人民谋福祉这一话题,习近平指出,“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夯实共同政治基础,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着眼长远,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

对于解决的路径与方法、步骤,习近平指出,“我们已经多次表示,愿意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就两岸政治问题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对两岸关系中需要处理的事务,双方主管部门负责人也可以见面交换意见”。

台“中央通讯社”在当天晚上以“两岸接触进入新阶段”为题报道此事时分析,从这次“习萧会”谈话内容和两岸主管两岸事务单位主导筹划工作等情况来看,经政府的积极沟通与大陆改采务实做法下,两岸的接触可说已正式脱离过去被架构为“党对党”的模式,正式迈向“一个中国”架构下“政府对政府”的制度化新阶段。

政治对话可水到渠成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愿意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就两岸政治问题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台湾地区学者认为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习萧会”的谈话是递出新讯号,正式表达愿启动政治对话,愿意两岸主管部门负责人见面交换意见,接下来就看台湾当局如何做了。

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教授杨开煌“希望在马英九的任内进入深水区,不要老停在原点”。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认为,习近平的谈话延续大陆一贯立场,但在APEC场合提出,显示北京认为应该展开政治对话。

前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台湾智库咨询委员董立文则进一步分析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陆委会”主委王郁琦的互动,“不只是为‘马习会’铺路,也为两岸事务首长互访铺路,更是让两岸官方正式政治对话踏出第一步,中共在十八大定调的‘促统三部曲’已经启动”。

虽然对“习萧会”“张王会”的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似乎是共同的,这就是“防独”已见成效,海峡两岸的互动已朝着越来越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台独”势力和主张“台独”的党派越来越没有市场。正因为如此,先经后政,经中有政,两岸政治对话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习马会”应为迟早的事

两岸政治对话自然避不开一个重要议题,这就是两岸领导人的见面问题。今年“习吴会”以来,各方纷纷猜测两岸领导人见面的可能性,以及时机、场合。针对台湾领导人马英九提出的“只要头衔问题解决,两岸领导人会面没有什么不可以”,国台办发言人杨毅5月29日作出回应:两岸领导人互访的问题,由两岸关系发展的情况和需要来决定。双方可以为此创造条件,包括协商互访的适当身份问题。

中国大陆在报道“习萧会”时,对习近平的称呼用的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这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暗示,因为政治对话离不开国共两党的对话。将来有一天,比如借中国大陆2014年于北京举办APEC峰会之机,可以东道主邀请马英九以国民党主席的身份踏上大陆的土地,不啻是一个很好的选项。据悉台湾有关方面已对此郑重进行研究,甚至两次提至“国安咨询会议”讨论,建议以APEC经济体领袖的身份出席似最为恰当。但对两岸人民而言,希望看到的不是研究过程,而是研究结果,是早日视海峡为坦途实现“习马会”,…马英九可借两岸关系的跨度进展,摆脱九月政争的泥淖,一扫阴霾晦气,“习马会”晚见不如早见,千万不要拖到相见恨晚之时。试想习马握手言和的那一刻,诺贝尔和平奖或将唾手可得,马英九的历史定位更因此获得。(原载2013年9月5日《大公报》大公评论)

两岸对和平论坛均有期待

以“两岸和平、共同发展”为主题的两岸和平论坛今天(10月11日)在上海拉开帷幕。由于此次论坛有两岸不同立场、不同“颜色”的专家学者参与,因而无论是论坛主题还是参加人员,均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论坛嘉宾阵容“豪华”

此次论坛主办单位包括大陆全国台研会、台湾21世纪基金会等民间组织和学术机构共14个单位,邀请两岸120余位两岸学者参加,阵容堪称“豪华”。

据报道,大陆主办单位为全国台湾研究会,协办单位为上海台湾研究所、上海东亚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与会的嘉宾有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席成思危、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孙亚夫,以及中国社科院台研所所长余克礼、厦门大学台研所所长刘国深、上海台研所所长倪永杰等学者。

台湾地区主办单位为21世纪文教基金会,协办单位为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两岸与大陆研究中心、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两岸政经研究中心、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新台湾国策智库、国策研究院文教基金会。出席人员包括民进党执政时期的前“行政院副院长”吴荣义、前“外交部长”田弘茂、前“外交部次长”高英茂、国民党前军系“立委”帅化民、21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等人,以及台大国发所教授周继祥、淡大陆研所副教授张五岳、文化大学陆研所教授邵宗海,还有接近民进党的中山大学陆研所教授林文程、政大国发所教授童振源等学者。

值得一提的是,大陆方面的成思危乃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其父成舍我为台湾世新大学创办人、“中华民国”第一届“立法委员”。台湾方面的21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乃前台湾省议会议长、国民党“明日之星”新北市长朱立伦的岳父,自1984年出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参赞决策核心。

民间对话重要平台

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去年在参加海参崴APEC会议期间,就曾呼吁由两岸学者举办“和平论坛”,对此大陆各界亦有回应。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第一届“和平论坛”,两岸自然都有期待。

大陆国台办发言人杨毅日前在记者会宣布,首届“两岸和平论坛”讨论项目包括两岸政治关系、涉外事务、安全互信、和平架构等四大议题,就两岸关系中的政治、军事、涉外事务等问题务实探讨解决之道,为新形势下开展两岸民间交流对话搭建重要平台,为今后两岸开启政治商谈积累共识、预做准备。

21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8日举行行前记者会上指出,这次论坛“是一个开始,也不是期盼有多大的成果,但是有了开始,相信会逐步地解决、逐步地走下去”。不难看出,无论是大陆方面还是台湾方面,对此次和平论坛均持有理性的期待。

广开言路意义深远

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频繁,已到了必须面对政治问题的阶段”举办两岸第一届和平论坛,其意义明确而深远。

有利于广泛参与、广征博议。由于参加首届两岸和平论坛的嘉宾“为纯民间、纯智库、超党派、超颜色”,这在人员结构上有了广泛性,和平论坛也就成了“开门论坛”,不同党派、不同颜色均可各抒己见,执政当局亦可广征博议。同时,由于是“纯民间、纯智库”,这样便少了一些顾忌和禁忌,因而可就某些棘手问题先行试水、测温。

有利于构建政治交流机制。由于和平论坛可以“谈论政治”,借此可以跳脱政治对话的窠臼,确立政治交流模式,使政治交流常态化、制度化,进而推动两岸政治对话,不断透过沟通协商来增加政治互信,避免人为干扰、派系影响,确保两岸关系持续、健康向前发展。

有利于逐步解决政治分歧。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会见萧万长时指出:“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解决几十年积累的政治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过程。那么,由民间先行探讨解决方法和路径,形成共识,再交由执政当局努力,长此以往,必将大有裨益。(原载于2013年10月11日《大公报》)

和平论坛打破政治交流坚冰

首届两岸和平论坛12日闭幕,短短两天,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并形成《首届两岸和平论坛纪要》,论坛成果可圈可点。虽然此前有关人士对论坛可能取得的成果持审慎乐观态度,但论坛顺利召开,以及与会代表勇于对两岸关系“深水区”各抒己见,表明政治交流的坚冰已被打破。

气氛轻松和谐。论坛开幕式由全国台湾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周志怀、台湾政治大学两岸政经研究中心主任魏艾共同主持,在主席台上就座的是14家两岸民间团体和学术机构的代表。会场内也不设桌签,没有排序,中台办、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亚夫等均坐在台下,充分体现出两岸民间团体、学术机构合办的特色。而论坛的“民间性”,也反映出代表的平等、气氛的轻松和谐。

航道正在开通

表达充分到位。无论是张志军10日上午在致词中坦陈“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一些政治争议尽管可以暂时搁置,但不可能完全和长期回避,‘只经不政’的做法无法持续”,还是在当天下午讨论中,分别代表绿、红阵营的童振源和刘国深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民调对象,该不该包括大陆民众所进行的“交锋”,充分表明论坛是一个各表立场、寻求共识的舞台。

涉及敏感话题。论坛涉及“习马会”、军事互信、公务机关人员互动等敏感话题。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所长张五岳建议“在时机成熟时更可借两岸高层的互访,并发表台海的和平宣言、和平声明或和平共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严安林认为“在两岸建立充分的政治互信的基础上,推动军事互信的工程建设也是确保台海和平的重要议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彭维学坦言“大陆应壮大自身实力削弱美日对两岸关系阻力”。可以看出,两岸代表对敏感话题能够不回避且开诚布公交换看法。

首届两岸和平论坛从时间上讲,正好在“习萧会”之后,且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陆委会主委王郁琦互称官衔之后,所以,首届两岸和平论坛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继往开来的意蕴。

张志军在致词中认为,“两岸和平论坛是攻坚克难的一次尝试”。《论坛纪要》表明,这一次尝试是有效的。《首届两岸和平论坛纪要》概括了十点“认知”,包括“为建构稳定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两岸应继续共同商议,并逐步形成对当前双方政治关系的谅解或共识”“厘清两岸关系的性质、定位,事关和平发展的基础和前景”“打破两岸政治僵局,将为两岸关系改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促进台海局势稳定,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宜考虑开展军事领域的接触交流”“两岸领导人会晤的实现,对台海和平、两岸关系具有积极影响,是对地区和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等两岸乃至世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实乃“不是共识的共识”,无疑为今后的“和平论坛”和两岸政治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

或许不完全是巧合,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10日发表演说时,称呼习近平为“习近平先生”,并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两岸应深化交流互动,增进政治互信和人民福祉,共同为两岸合作,振兴中华,再创新高峰。”对此,台湾《联合报》分析认为,马英九此文告触及两岸政策的部分相当重要,不仅是攸关未来两岸关系,也是大陆观察马英九当局的指标。“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字句首次出现,还是在重要庆典活动演说中,具有重要意义。

两岸仍需努力

必须清醒地看到,两岸关系历史和现实因素导致各方存在立场差异和意见分歧,非一朝一夕就能全部解决。“对此唯有竭尽善意和诚意,经过不断深入的反复研讨,方能求得看法趋同或一致”。

从政治互信看,“在两岸政治对立尚存的情况下,如何就双方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这些安排具体涉及哪些方面”?在两岸关系一个国家定位上,如何解决“两个国号”“两部宪法”“两个治权”“两种制度”问题?

从军事互信看,台湾方面如何摆脱美国通勤管道的约束,构建与大陆的军事沟通渠道?“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为何”?

从涉外事务看,2008年以来,大陆给予台湾更多的国际空间。但“在国际非政府场域,两岸如何共同研拟组织参与及场合互动的规范”等等,这些问题都必须充分重视和妥善处理。

但不管如何,首届两岸和平论坛毕竟开了个好头,更为今后进一步交流打下了基础。因此,在新的历史时刻召开的首届两岸和平论坛,必定会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原载于2013年10月14日《大公报》)

和平局面可贵 两岸都要珍惜

“2013台美日三边安全对话研讨会”于10月15日在台北举行。会上,民进党籍“立委”萧美琴一开始就告洋状批评国民党“政府”一味倾向中国大陆,标举国际化与全球化、不顾本土化与民主化,在亟欲纳入区域安全经济整合的过程中,缺乏与民众充分沟通;国民党籍“立法委员”林郁方一方面承认马英九上任后两岸关系获得大幅改善,另一方面又呼吁美国售台柴电潜舰与F-16C/D战机。而不久前台湾方面出台的“国防报告书”也透出联美偕日抗中的意图,以及刚出炉的“四年期国防总检讨”中亦强调,利用台湾位处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中心节点枢纽位置,欲透过二轨交流、军事采购及军事合作等方式,争取与各国进行双边或多边军事合作,“防卫固守,有效遏阻”现代化作战能力进展迅速,且正积极发展“反介入/区域拒止”相关战术的中共军力。这些言行显然与和平发展的潮流格格不入。

挑动军事对抗不合时宜

台“外交部”委托“中华民国”高等政策研究协会、美国企业研究院及日本东京财团共同办理的“2013台美日三边安全对话研讨会”,由美国企业研究院亚洲研究主任卜大年(Dan Blumenthal)主持。邀请了包括美国国务院前亚太助理国务卿坎贝尔(Dr.…Kurt…Campbell)、美国前联邦众议员柏顿(Dan…Burton)、日本众议员长岛昭久等人在内的共18位学者参与讨论。

会中,台“立法委员”林郁方称,新加坡不但购得F-16C/D,还买到F-15战机,“中华民国”已经够谦虚了,充实对等的军备,才有实力继续维持两岸关系和谐。林郁方还表示,马英九上任后两岸关系获得大幅改善。当中共军力大幅提升之际,基于以实力确保谈判对话的原则,他呼吁美方售台柴电潜舰与F-16C/D战机,美国如果不卖台湾需要的武器给台湾,“国防部”空编预算也没用!

需要说明的是,卜大年就是去年6月抛出题为《平衡中的亚洲:美国在亚洲军事战略的转型》的牵头人。他在那份报告中声称,由于“中国的导弹愈来愈有可能在战时封锁台湾的机场”“台湾应该在反舰导弹、陆基巡弋导弹、柴油潜舰以及布雷能力方面加强”。

台湾当局切莫误判形势

马英九上任后两岸签订了19项合作协议,两岸关系确实获得大幅改善。但是,如果林郁方认为这种难得的局面是台湾大肆购买美国军火所致,那就是倒果为因,舍本逐末了!

的确,马英九执政头4年军购便达183亿美元,而李登辉执政12年购买美国军火162亿美元,陈水扁执政8年购买84亿美元,马英九对美军购远远超过了李登辉和陈水扁时期的军购水平。对此,大陆对美售台武器的做法给予坚决反对,但对台却基于“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一直给予克制和忍让,这才是两岸“风和日丽”而不是“风高浪急”的根本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前不久台湾方面出台的“国防报告书”妄言解放军将在2020年建置完成对台用武全面性作战能力,并称“近年来中共每每展现强势捍卫领土主权与争议海洋权益之意识与作为,已成为区域和平稳定之潜在威胁”。其言其行与日本如出一辙!而在军事部署上,其已投入使用的“铺路爪”雷达和“雄风-3”“雷霆2000”导弹,更是为美“重返亚洲”充当了“马前卒”的角色。

台军购喂饱美军火商

日前落幕的“两岸首届和平论坛”上,与会学者积极探讨两岸军事互信问题,表现出对两岸和平的热爱和渴望。

如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复国建议,“两岸应尽快建立海事安全合作机制”“两岸涉海机构在航运安全保障、海上搜救、海事调查、海事教育与训练等领域均可探索合作”;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教授王高成认为,“两岸在推动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时,应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先低后高的原则”,大陆军事科学院学者王卫星则坦陈,“两岸完全可以先从维护中华民族祖产祖业做起,携手合作,共同担当起维护中华民族领土主权完整的历史责任,在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方面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可以说,两岸学者的心声,也代表了两岸绝大多数热爱和平的人民的心声。

前不久习近平在会见萧万长时指出,“要珍惜历史机遇,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势头。”两岸和平发展需要两岸共同珍惜、共同努力。台湾不独、大陆不武,“在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中,那种以为“充实对等的军备,才有实力继续维持两岸关系和谐”言论,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情理上,显然都是站不住脚的。两岸进行军备竞赛,台湾地区力量本来就不对称,便宜的还是美国人,卖给台湾地区一些不需要、用不上的“劳什子”,到最后只能是赚饱美国军火商的荷包,如此而已。(原载于2013年10月18日《大公报》)

两岸关系进入新阶段新起点

以“扩大交流合作,共同振兴中华”为主题的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27日在广西南宁落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来自国共两党高层人士,台湾地区其他党派代表,两岸经济科技界、文化产业界、教育界代表人士及两岸有关专家学者350余人出席论坛。在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两岸民众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的背景下成功举办的这次论坛,无疑是两岸关系新起点、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既谈科技文教亦“讲政治”

此前曾有报道称此次国共论坛“不涉及政治话题”,吴伯雄9月18日在台北圆山饭店参加云南省“七彩云南宝岛行”活动时亦曾表示“有很多政治性问题目前没条件解决”,但近来马英九却少有地高调讲政治,引发许多想象空间。

10月10日,马英九在演讲中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并首度使用“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的新用语。10月22日,马英九在接见吴伯雄等出席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台湾人士时,数度否认两岸“只经不政”,并明确表示“不回避政治敏感”问题。同时,马英九在国共论坛前向大陆“表态”:绿营才是阻碍两岸交流者。10月24日,马英九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专访时,更是表示“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并不是绝对不能讨论”。

此次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就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提出了“加强两岸的科技交流合作,蓄积民族振兴的创新动能”“深化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夯实民族振兴的经济基础”“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凝聚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密切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培育民族振兴的人才资源”四点意见。同时,俞正声明确指出,两岸必须增进政治互信。俞正声表示,“双方对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形成更多共同认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才能巩固深化。要勇于排除干扰,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要努力发挥智慧,探索破解两岸政治难题”。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亦表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立场。”

如何处理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对两岸政治家智慧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萧会”时指出,着眼长远,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

或许是呼应,马英九在会见吴伯雄率领的代表团主要成员时,一再强调两岸政策从没任何改变,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不是国际关系,“两岸必须正视现实、解释现实”,并坦承,两岸双方先互不否认,在这样的基础上,双方就可以有交集,照顾到双方的需求,“两岸之间就是一个这样特殊的关系”。

此次论坛上,吴伯雄亦表示,“我们都以一个中国的架构定位两岸的关系”。大陆的同胞要到台湾来,不是用“护照”,是大陆居民入台证。台湾人民到大陆,也不是用“护照”,而是台胞证,“这个浅显的事实就证明,两岸之间是很特殊的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关系”。吴伯雄还表示,两岸增进政治互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既关注现实更着眼未来

俞正声在开幕致词中,肯定了过去5年多来,两岸关系开辟出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持既定的大政方针,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满怀信心同台湾同胞携手并肩,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俞正声所云“既定的大政方针”,显然是指中共十八大确定的关于两岸关系的政策方针,而“新的历史起点”,则是要求着眼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力求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国共论坛)从举办至今已有九届,发挥的作用,正如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所言,国共论坛对建立两岸政治互信,扩大深化各领域交流、推进和平发展,以及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良多。很显然,在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后,这一平台的作用将会更加显现,作用也将会更大。(原载于2013年10月28日《大公报》)

国共深化合作是历史必然

中国共产党召开为期4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海峡彼岸中国国民党也刚完成了十九次“全代会”及一中全会。期间彼此电贺,且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轴。可以说,增进两岸福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两党新的“共识”。

贺电往来 催生“共识”

去年11月8日中共召开十八大时,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即发出贺电:由衷期望两党在现有基础上,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及深化交流,提升互信,共谋炎黄子孙的福祉,共创两岸光明的前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亦回复:期望两党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进一步增进互信,良性互动,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为实现民族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11月10日,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给国民党发来贺电:切盼两党继往开来,深化互信,相向而行,为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则回复:在两党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期盼能持续扩大并深化两岸的交流合作,发扬中华文化,复兴中华民族,增进两岸人民福祉,共同为两岸和平的永续发展而努力。

循此可证,国共两党贺电往来,从共产党十八大到国民党十九次“全代会”,四封电文用辞遣字虽有所不同,但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寓意却是显而易见的。共谋两岸和平发展、中华民族复兴,不仅是两党共识,更是两岸人民最大公约数,在经济互惠、政治互信、社会互赖、文化互动的意向上扩大与深化两岸全方面、跨领域的交流合作乃是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

新的号角 新的征程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领域的改革均作出顶层设计。很显然,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新一轮的综合改革方案将会启动,经济、社会、行政,以及一些重要、敏感部门重构的总体部署,幅度与力度将皆创“新高”。有学者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推动意义,中国经济可实现再高速增长15—20年。

国民党“十九全”则以孙文亲笔“努力进前”为主轴,在一片团结与和谐声中,将党代表所拟的15个一般提案全数送交“中央委员会”研处或参处,并在一片鼓掌声中通过主席兼任、中常委两年改选以及“全代会”每年召开一次等三案,确立以党辅政,党政密合,呼吁精诚团结,众志成城,起身吹响号角,整军正式迎战明年底“七合一”选举。

不难看出,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已踏上新的征程,都强调“团结一致向前看”,并面向未来作出部署。

中国共产党给国民党的贺信中,作“切盼”二字表达对“两党继往开来,巩固既有共同政治基础,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的强烈意愿,可谓荡气回肠。马英九则表示,要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和平发展及互利双赢。的确,从6月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订、10月上旬博鳌论坛的“习萧会”“张王会”、10月底第九届国共“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合拟的19项共同建议等,今年可谓是两岸发展积极推进的丰收年。两岸关系持续改善,迎来60年来最佳状态,所取得的成效,乃有目共睹,举世肯定。

深化互信 相向而行

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在党名之前皆冠上中国,中国是两党合作的联系脐带,第一次国共合作为肃清军阀,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对日抗战,第三次国共合作为遏止“台独”,两党皆面临新届期,迈向新起步,面向深化改革的中共体制,准备接受“七合一”选举检验的“国民政府”,两党更应相互取经借镜,优势互补,在理解、谅解、和解的理性情绪中,合谋两岸十四亿两千三百万同胞的共同利益。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国共两党曾经的敌意短暂而渺小。立足两岸人民的福祉,放眼未来,共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是千秋大业、万世伟业。从这个意义讲,国共两党深化互信、相向而行,其实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的选择!(原载于2013年11月18日《大公报》)

“圆仔”是两岸相亲相爱结晶

随着“圆仔”6日正式公开亮相,岛内再度掀起一股“大熊猫热”。从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任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宣布向台赠送一对大熊猫,到2008年12月“团团”“圆圆”飞抵台北,其间一波三折、历时三年有余。回想“团团”“圆圆”漫长的登岛之路,以及近日万人争睹“圆仔”芳容的空前盛况,让人不禁平添几番感慨。

“亲善大使”遭遇无理敌视

大熊猫一直是著名的“亲善大使”,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足迹和佳话。但由于大熊猫生存环境的恶化,加之中国境内数量本已非常有限并日渐减少,自1982年后,中国停止了向外赠送,而仅限于国内赠送。

赠台大熊猫最早由南京天文台科学家刘彩品女士提出。刘彩品出生于台湾,1956年赴日本读大学,1971年回南京定居,成为南京天文台的一名研究员。1981年,刘彩品参加全国台胞联谊会筹备期间,正式提出了这个议题。时隔6年,1987年1月全国台联一届三次理事会,通过了向台湾同胞赠送大熊猫的动议。但由于政治原因,此事成为无奈的企盼与等待。

翌年,大陆方面正式表达赠台大熊猫之意。当时准备赠送的是北京动物园里的大熊猫“陵陵”和“乐乐”,但台当局因为政治考虑而回绝。2001年3月,大陆再次准备赠台大熊猫,时任台“行政院长”的张俊雄在“立法院”答询时,又以需要符合华盛顿公约为由婉拒。

冷漠的扁当局百般阻拦

由于是“在野党”主席受赠大熊猫,接受与否的决定权仍落在台湾地区当时执政的民进党手中。当大陆赠送大熊猫这一消息传到台湾后,立刻在岛内掀起一股“大熊猫热”。国民党“立法院”党团表示,国民党已成功为两岸和平交流“搭桥”,接下来就要看民进党是否愿意从善如流了。国民党发言人郑丽文表示,这是大陆出自真心向台湾人民释放的最大善意,相信台湾人民会看得到、感觉得到。连战则表示,乐见大熊猫来台,希望这是“大熊猫迁台一世祖”,未来能绵延不绝。台湾民众则四处打听大熊猫到底何时能来。

台湾地区各大动物园更是企盼着大熊猫能落户自家。台北、高雄和新竹等县市及各大动物园纷纷表达争养大熊猫的意愿。台湾六福村野生动物园负责人甚至表示,他们在6年前就已经着手筹划,预留熊猫区,面积有300平方米,分室内、室外两部分。时任台北市长的马英九在连战返台当天便对连战表示,希望能将大熊猫留在台北饲养。

泛绿阵营则对“大熊猫热”又惊又怕,竭力将此渲染成大陆对台湾地区的“统战”。在基里巴斯“访问”的陈水扁在与随行记者聊天时酸溜溜地说:“如果要让熊猫到台湾来,哪里轮得到连战?其实,在我市长任内,就有人穿针引线,表示可以得到大陆赠送的熊猫。”民进党甚至认为,大熊猫作为“统战工具”,是“披着亲善的外衣,来达到矮化主权、分化台湾之目的”,并刊登“大熊猫统战要当心”的广告。当时的台“行政院”、陆委会、“农委会”等部门纷纷表示,大陆赠送大熊猫是“矮化”台湾,台不能接受。

几经努力终于团团圆圆

大陆赠台大熊猫的步伐并未停止。2005年6月1日,大陆林业部宣布将在大熊猫种子资源最丰富、饲养繁殖技术最成熟的四川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选择一对最佳熊猫组合,尽快送到台湾地区。8月9日,林业部成立了赠台大熊猫优选工作专家组。26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在卧龙召开了海峡两岸专家研讨会,来自台湾地区的18位专家出席了会议。2006年1月,大陆林业部公布了赠台大熊猫遴选结果,16号雌性和19号雄性为最佳组合。在春节联欢晚会上,通过观众投票确定赠台大熊猫乳名为“团团”和“圆圆”。

赠台大熊猫在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出现转机。2008年3月,马英九接受媒体采访,正面回应大熊猫来台议题。8月14日,台湾方面召集专家学者组成大熊猫“团团”“圆圆”审查小组,经台北市动物园实地审查获得通过。10月12日,大陆大熊猫专家抵达台北动物园考察特展馆设施。12月23日下午,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终于搭乘长荣航空公司的专机飞抵台湾。

回想“团团”“圆圆”去台之路,令人酸楚且感慨。对赠台大熊猫,大陆民众如嫁女般的热情、岛内民众迎亲般的期盼,与当时台当局的冷漠和不领情形成鲜明对比。而“团团”“圆圆”到台五六年间,两岸关系硕果累累,一如“团团”“圆圆”,不仅健康成长,更是繁衍出后代。此等好事难道不是两岸民众所期所盼吗?推而广之,两岸关系发展少点猜疑,多些信任;少点政治算计,多些共同发展;少点划地为牢,多些倾听民意,这样方可符合两岸人民的最大利益。(原载于2013年11月23日《大公报》)

王郁琦访陆为马英九铺路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1月25日与台湾驻京媒体餐叙时表示:今年台陆委会主委王郁琦会到大陆访问,他本人也会去台湾参访。王郁琦28日也在台北表示:他将于2月11—14日率访问团赴南京、上海访问,在此期间将祭拜中山陵并在南京大学演讲。在张王互访已成定局之际,也让人们对“习马会”有了更多的期待。

去年10月在巴厘岛举办的APEC会议期间,张志军和王郁琦在会议大厅进行了“非常自然”的“张王会”,王郁琦称对方为“张主任”,张志军也回应“郁琦主委”,王郁琦提出希望与张志军实现互访;张志军表示赞同,欢迎王郁琦在适当时候到大陆参访。后有媒体披露,王郁琦将会在马年春节后到大陆,地点安排在南京。

对于在APEC会议期间的“张王会”,岛内媒体普遍对张王二人“互称职衔”倍加关注。但张志军似乎“官念”淡薄,前不久在被问及下一次“张王会”是否互称官衔时,张志军表示“称谓不必那么重要,最重要是把两岸关系做得更好”。

在两岸关系步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张王会”有其特殊意义。首先,王郁琦到访大陆,意味着两岸关系可以不再要透过白手套协商了;其次,接下来张志军访台也就顺理成章,且张志军访台绝不是弥补王毅的遗憾而已,对两岸交流来往的深化具有象征与实质意义;再次,“张王会”可能就是“习马会”的序曲,王郁琦先行赴陆踩点铺路,“张王会”之后或“习马会”为期不远。

去年10月以来,马英九在两岸关系上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在“双十庆典”上,马英九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去年12月在接受《亚洲周刊》专访时表示,“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迄今都未改变;日前在会见美国人员时表示,两岸关系可说是60年来最和平稳定的状态,这点也符合美国的利益。

有媒体认为,马英九的言行或是在为“习马会”预热,这未尝不是一种合理解读。去年“习吴会”以后,便有多方猜测两岸领导人见面的可能性,以及时机、场合。针对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提出的“只要头衔问题解决,两岸领导人会面没有什么不可以”,国台办发言人回应称:两岸领导人互访的问题,由两岸关系发展的情况和需要来决定。双方可以为此创造条件,包括协商互访的适当身份问题。

相比之下,习近平似乎更淡定和从容。他在“习萧会”上对萧万长表示,“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在两岸关系步入“深水区”之时,避免之前的隔空喊话,两岸领导人坐下来当面交谈,实为情势所逼、大势所趋。

家和万事兴,家不和外人欺。对马英九而言,“习马会”最大的困难可能是“头衔和称谓”问题。头衔与称谓说到底就是“名分与面子”。其实,台湾地区近两年因为“名分”问题,在东海南海问题上颇为被动和窝囊,民众也有一种“受气”“受辱”的感觉,不得已,一些渔民出海时只好挂五星红旗以求自保。从这个意义上讲,台湾地区当局实际上是要了“面子”丢了“里子”。

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关系说到底是两岸同胞的家事。也正因为如此,两岸完全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为了两岸人民的福祉,台湾地区领导人理应以大局为重,不拘小节,寻求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近日撰文谈及两岸关系时说,两岸应该进行对话协商,签订和平协议,为两岸、为台湾前途找出路。

两岸和解需要政治妥协。政治妥协是化解矛盾、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当今利益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现实国际关系背景下,作为一种理性选择,政治妥协意味着宽容、让步与和解,是一种集大成的政治智慧。(原载于2014年1月30日《大公报》)

“张王会”凸显政治表征意义

2月11日,各方高度关注的“张王会”将在南京紫金山庄举行。尽管此前台湾方面发出了多种声音,甚至台“立法院”专门通过决议、民进党提出“三原则、六不碰、五应谈”对王郁琦加以限制,但在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之际,“张王会”能否打破两岸政治僵局,以及能否为“习马会”铺路,还是令人关注和期待。

1979年以来,两岸关系逐渐缓和,两岸交往日益频繁。但几十年的隔海相望,造成两岸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彼此心存戒备。尽管民间交往如火如荼,但两岸官方交往始终不敢越雷池半步。

两岸关系发展形势比人强

然而,形势发展却又对官方形成了“倒逼”。在此情形下,两岸都显示出中国人特有的智慧,“海协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基会”(海峡交流基金会)应运而生。于是,出现了在世界其他地方不多见的一幕:海基会作为台湾的“民间机构”、海协会作为大陆的“社会团体”,其中多为两岸在任或离职行政官员,行使着类似行政部门的多项职能,但所有交往一概冠以“民间”。第一次“汪辜会谈”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断之后的首次正式接触,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对两岸关系发展进程起到了“重要里程碑”的作用。但即便如此,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发言中还是强调会谈是“民间性”的。以致后来的会长陈云林可以多次往返海峡两岸,但时任国台办主任的王毅却“一直没有机会到台湾去走走看看”,成为其任内最大遗憾。

这次王郁琦是以“陆委会主委”身份访问大陆,随着张志军将以国台办主任身份访问台湾,这将标志着两岸正式开始以官方名义接触交往。而2月6日开始张显耀以陆委会特任副主委兼海基会副董事长、秘书长,两岸交流正式由民间汇入政府。从此,两岸可以当面交谈而省略“犹抱瑟琶半遮面”的含蓄,取而代之以坦诚相见。从这个意义上讲,张志军和王郁琦面对面坐下来交谈,本身就极具象征和实质意义。

由于“张王会”是一次各方高度关注的会面,台当局有关方面也颐指气使,除了“立法院”决议之外,民进党又提出“张王会”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三原则、六不碰、五应谈”,王郁琦此次大陆之行无疑被捆住了手脚,其行程也颇耐人寻味。

据媒体报道,王郁琦2月11日上午率团前往南京,当天下午在南京紫金山庄和张志军举行会谈。翌日到中山陵谒陵、南京大学演讲,然后于13日、14日到上海和当地学者交换意见、参访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台商子女学校,行程安排甚为紧凑,亦很“常规”。

从王郁琦行程可以看出,最让人期待的是2月11日下午的张志军与王郁琦的会谈。尽管有“立法院”决议与民进党提出的“三原则、六不碰、五应谈”限制,马英九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交代”,会谈中具体谈什么、怎么谈,会不会临场有所发挥,或是有什么“机缘巧合”,都还是个未知数。但是,可以预料的是,在ECFA后续协议、两岸互设办事处、两岸媒体常驻等方面应该会交出“成绩单”。

期待“张王会”打破政治僵局

对两岸政治交流,台湾当局显得小心谨慎,处处要求“对等”,惟恐被“矮化”。王郁琦曾表示,在适当时机、以适当身份、相关条件都能充分配合下,欢迎新任国台办主任来访,并希望双方能以主委、主任的职衔相称,否则就“相见不如不见”。王郁琦如此“拘谨”,其实反映出内心的不自信,未出场便自矮了三分。倒是张志军显得更为洒脱,“称谓不必那么在乎,最重要是把两岸关系做得更好”。

其实两岸当前最迫切的当数政治议题,因而世人非常关注能否借“张王会”打破两岸政治僵局。从去年宣布王郁琦以领袖代表顾问身份陪同萧万长出席2013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那一刻起,两岸官方接触就已正式越过“由经转政”的分水岭。马英九去年曾连续表示,“两岸政治对话不需要”,“何必急”,并纳闷“谈什么”?但在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之后,政治对话已成为无法回避的最大的现实问题。因此,尽管有“立法院”决议和民进党“三原则、六不碰、五应谈”限制,“张王会”很难不“讲政治”,只是到时可能会“不足为外人道也”而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