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世纪 史前动物全揭秘(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6 22:21:17

点击下载

作者:江泓 董子凡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冰河世纪 史前动物全揭秘(第2版)

冰河世纪 史前动物全揭秘(第2版)试读:

前言

高大憨厚的猛犸象曼尼、强壮果敢的剑齿虎迪亚哥、猥琐滑稽的地懒希德,这三个好伙伴在电影《冰河世纪》中分享友谊、共渡难关。跟随着它们的一次次冒险,我们也认识了那个未知的冰雪世界——冰河世纪。

其实就在距今1万多年前,我们居住的地球还与今天面貌大为不同。当时气候寒冷,北半球高纬度的许多地区都覆盖着厚厚的冰层,海平面比今天低了上百米。就在这样一个寒冷的世界中,曾经生存着最为壮观的哺乳动物群,那是离我们最近的巨兽时代!

在古生物当中,冰河世纪的古兽有着仅次于恐龙的知名度和曝光率,它们代表了哺乳动物进化的巅峰,其中很多成员都是庞然大物。有趣的是,冰河世纪的许多动物与今天的动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有的是亲兄弟,有的是远房表亲,这为古生物学家研究和复原冰期古兽的生活提供了间接的资料。

仔细了解就会发现,冰河时代巨兽的真实面貌,很多时候与我们脑海中的印象是截然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猛犸象身上都有长毛,剑齿虎的犬齿也没有那么长,而大地懒更是强悍的巨爪武士!关于冰河世纪的巨兽还有更多你不知道的,而本书就将带你一览当时巨兽们的奇妙与壮丽。

本书以生活在冰河世纪的动物为核心,分4个不同的板块,介绍了当时最著名、最壮观的61个史前动物种属。除了哺乳动物,书中还收录了部分已经灭绝的巨型鸟类和爬行动物,它们同样是冰河世纪引人注目的生灵。

与大多数古生物科普作品不同,本书的构架采用了纵向、横向相结合的视角。在介绍不同动物时,既会阐述它们演化、灭绝的来龙去脉,也会把它们放到当时的生态系统中,分析它们所处的生态位置。除此之外,本书还介绍了不同大陆自新生代以来地质和气候的变化,动物群落的演替与交流,以及冰河时代人类的简要演化历程。我们编写本书的目的不单是介绍冰河世纪的几十种动物,而是让大家站在环境变迁、生物演化的开阔视野上,为了解200万年以来的地球提供一个窗口,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我们人类这1万年来的间冰期生活是多么可贵。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著名古生物学家邓涛先生。作为当今权威的古哺乳动物研究专家,邓涛先生抽出宝贵时间仔细通览全文,指出本书的错误和不当之处,并为本书作序,让我们非常感动。

我还要感谢本书的另一位作者董子凡,我们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密切合作,互相帮助,收获了许多知识和理念。书中所有的文字资料都是以研究论文为基础,并融入了众多古生物学家的观点,以此保证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有幸邀请了国内古生物复原新秀张铁来创作复原图。张铁在工作中的专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实在令我钦佩,有时候为了确定一幅复原图,他会先绘制很多草图来选择,然后进行修改完善。精美的复原图和照片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有了它们,书中的冰河巨兽才变得鲜活起来。

最后我要感谢李泽慧在本书的创作中给予我的支持和关怀。江泓第一部分亚欧大陆前传:两座大山的崛起

从人类文明的角度看,亚洲、欧洲显然是两个大洲。但在自然地理上,亚欧两洲数千万年来就是同一块大陆。这块大陆的历史,离不开两位南方来客——曾是南半球“冈瓦纳古陆”组成部分的非洲大陆和印度次大陆。

印度次大陆从白垩纪就开始独自向北漂移,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终于迎头撞上亚洲,由此诞生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由于两个板块仍在相互挤压,它们也不断“长高”,逐渐成为近10亿年来全球最宏伟的山脉和高原。这个过程改变了整个亚洲的大气环流,中亚地区越来越寒冷干旱,而东亚、东南亚则形成了岛弧与季风。与此同时,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西部也越挨越近,古老的“特提斯海”一点点闭合,阿尔卑斯山脉开始在南欧隆起。

从距今300多万年前的晚上新世至今,喜马拉雅山脉进入快速抬升期,长高了大约2000米!愈来愈浓的寒意笼罩着青藏高原,大型动物们纷纷外迁,它们在此磨练出的抗旱耐寒能力将在不久后的更新世展现价值,披毛犀和岩羊便是其中翘楚。而在亚欧大陆另一端,愈发峰峦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也成为欧洲冰河时代的地质见证。冰河时代的亚洲

整个更新世期间,除了毗邻欧洲的西伯利亚中西部,亚洲并没有大面积的冰川,甚至青藏高原上也没形成过统一的大冰盖。受海拔较低和季风影响,我国中东部的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等山脉,就连比较大的山岳冰川也没有出现过。

即便如此,更新世时的东亚仍经历了4次冰期、3次间冰期。来回交替的气候像指挥棒一样,指挥着植被的更替和动物群的变迁。亚热带森林和喜暖喜湿的剑齿象、大熊猫在间冰期扩张到了陕西和甘肃;而在寒冷的冰期,华北一带变成了干草原,猛犸象南下到了河北、山东一带。这一时期,来自上新世的三趾马、巨颏虎、硕鬣狗等古老动物都在中更新世走向衰亡,而真猛犸、披毛犀和原牛等较晚出现的耐寒动物,则幸存到了距今1万年前的更新世结束时。

相对寒冷的北方,南亚和东南亚则要安逸得多,这片地区的海岸线总是分分合合,虽然也曾有过极端气候,距今7万多年前还发生过超级火山喷发,但这里的气候、植被和动物群仍大体保持了稳定。亚洲象、独角犀、马来貘等早更新世时就移居此处的巨兽,至今依然幸存。

今天的亚洲象,正是南亚和东南亚相对稳定的气候保证了它们的生存和延续。

更新世的欧洲草原堪称“动物大杂烩”,那里既有来自非洲的大象、狮子、斑鬣狗,也有来自亚洲的野牛、高鼻羚羊,还有今天只生活在北美的麝牛。冰河时代的欧洲

比起更新世时的亚洲,大陆另一端的欧洲才真正是冰天雪地。冰期高峰时,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波罗的海、北冰洋沿岸和大部分不列颠岛都被数百、数千米厚的冰川覆盖。在阿尔卑斯山脉的峰谷间,也养育着大量山岳冰川。

除了上面提到的生命禁区,今天森林丰富的西欧、东欧平原地区在冰期时却是开阔的干草原,或者更冷更贫瘠的冻土苔原。至于森林,干脆退缩到了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地中海沿岸地区。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多巴湖(Lake Toba),这座湖是距今约7.3万年前一次超级火山喷发留下的遗迹。

在寒冷的苔原上,冬季时植物无法生长,夏季时则能为食草动物提供草场。生命的最后希望在那些冬季不封冻的干草原,那里养活了成千上万的猛犸象、披毛犀、野牛和野马。食肉的洞狮、洞熊、洞斑鬣狗和食草动物们一起,组成了类似今天非洲塞伦盖蒂大草原那样的冰河时代欧洲动物群。由于冰河时代降水少,干草原上几乎没有什么树木,这片一望无际的开阔草场直通中亚、东北亚,甚至一直延伸到阿拉斯加。岛屿变奏曲

冰河时期大规模的冰川,不但覆盖了北方的陆地,还锁住了大量的水分,导致海平面下降、海底变成陆地,形成了连通岛屿和大陆的陆桥。冰期高峰时,东亚的日本列岛曾与中国大陆相连;印尼的苏门答腊、爪哇和加里曼丹等东部大岛,也和马来半岛融合成了广阔的“巽他大陆”。在欧洲,小半个地中海一度都成了陆地,西西里、克里特、塞浦路斯和马耳他都不再是岛屿,甚至就连英吉利海峡都变为不列颠前往欧洲大陆的通途。

陆桥的形成,打通了岛屿和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流通道,这也是为什么今天这些岛屿上的物种与大陆上的物种如此接近。更有趣的是,大象、河马等巨兽在冰期进入一些岛屿生活,当间冰期海平面上升,它们被隔绝在岛上。面对空间有限、食物匮乏的环境,曾经的大型动物迅速演化成了“侏儒”。肩高4米的古老古菱齿象,在几个欧洲岛屿上变成了1米多高的小矮象,类似情况也出现在进入印度尼西亚、日本的剑齿象以及进入北冰洋弗兰格尔岛的猛犸象身上。北方巨兽的终结

在各大洲的冰河时代巨兽灭绝事件中,非洲发生最早,澳洲、美洲则是在人类入侵后不久迅速发生的。在古老的亚欧大陆,剧烈、频繁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让旧物种灭绝和新物种诞生都较为迅速,在更新世时的早、中、晚不同时期,动物群大不相同。

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里的冰河时代哺乳类骨架,这些骨骼化石诉说着一个刚刚逝去的巨兽时代。

从早更新世开始,匠人、直立人、早期智人等史前人类就先后从非洲进入亚欧大陆,还在欧洲演化出了高度耐寒的尼安德特人。至于我们这个物种——现代智人,直到距今大约7万年前才进入亚洲,大约4万年前进入寒冷的欧洲。

除尼安德特人外,只有现代智人能在寒冷气候下长期生存,但他们不是靠强壮的身体,而是靠智慧。智人已经学会了缝制衣服,人工生火,使用投枪、飞石索等捕猎工具。在缺乏森林的北方草原,可食用的植物十分稀少,动物就成了智人的主要食物来源,而易被发现的大型动物正是人类猎手的绝佳目标。

距今1.3万年前,最近一次冰期开始消退,气候转向湿润。很快,大片的干草原被森林取代,猛犸、披毛犀等大型草原动物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而智人的猎杀更是雪上加霜,这些大型动物就这样一点点被推向种群崩溃的边缘。亚欧大陆北方的“塞伦盖蒂”终于不复存在,如今只有温暖富饶的南亚雨林成为这块大陆上仅存的巨兽王国。肉食篇猫科洞狮

刺骨的寒风吹过西伯利亚的平原,尽管只是初秋,但是地面上已经落下一层雪花。稀疏的树木间,一群猛犸象正在向前移动,一些体型小一点的食草动物跟在这些庞然大物后面。在一颗树后,一头体格健壮的洞狮站在那里,厚厚的毛发使它感觉不到丝毫的凉意。洞狮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的目标,它迈开步子,向前奔去。14

档案:洞狮

拉丁学名:Pantheraleospelaea,含义是“洞中的狮子”

科学分类:食肉目,猫科,豹属,狮种

身高体重:体长约3.5米,体重270~350千克

体型特征:体型类似于今天的狮子,但是比狮子大,脑袋巨大,身体强壮

生存时期:更新世(距今30万年前~1万年前)

发现地:欧洲、亚洲

生活环境:平原猫科巨无霸

狮子是今天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一头成年雄狮身长2米(不含尾巴),肩高1.2米,体重通常在149~240千克。洞狮则比有测量数据的野生狮子要大些,身长超过2米,肩高1.2米,体重在270~350千克。虽然在体长、肩高上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但是洞狮比今天的狮子要强壮得多。

从外形上看,洞狮与狮子很像,它们长着一个40多厘米长的宽大脑袋,一对大眼炯炯有神。洞狮的口中有一对长达12.7厘米的长牙,这是它们最恐怖的武器,当长牙刺入猎物的喉咙时,任何动物都会很快毙命。洞狮身体粗壮,四肢长而强健,如果算上长长的尾巴,其长度差不多有3.5米。关于洞狮毛发的复原得益于原始人类的岩画,这些在法国、德国山洞中保存至今的史前艺术品,不但展现了雄性洞狮颈部的环状鬃毛,还依稀能看到毛皮上的点点斑纹。

保存在博物馆中的洞狮骨架,巨大的头骨上犬齿非常明显。欧陆大猫

洞狮的化石最早发现于欧洲中部的德国。1810年,德国学者乔治·奥古斯特·古德弗斯(Georg August Goldfuss)建立了洞狮亚种(Panthera leospelaea),位于豹属狮种之下。由于学名难以记忆,洞狮还有一个更常用的英文俗名:Cave lion。根据化石来看,洞狮是一种体型巨大的猫科动物,出现于距今3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到距今1万年前全部灭绝。

洞狮的命名者:德国学者乔治·奥古斯特·古德弗斯。

洞狮曾经生活在广阔的北方大陆上,足迹从英国、法国直至亚洲的西伯利亚。它们的栖息地主要集中在欧洲北部和中部,有资料称在北美洲也发现了洞狮化石,但那实际上是同时代的另一种大型猫科动物——拟狮。洞狮喜欢开阔的草原环境,不喜欢茂密的森林和寒冷的雪原。

BBC纪录片《冰河巨兽》中,主持人跟随研究人员进入洞穴深处,发现了洞狮的巨大头骨。与狮无缘

洞狮在分类上接近狮子,外形像狮子,但它与狮子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动物,可能有着共同的祖先。距今约7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东部的原始狮类开始向外扩散,其中一支进入欧洲后演化成了洞狮,而留在非洲的狮类则成为今天的非洲狮和亚洲狮。从时间上看,洞狮出现的时间可能要早于今天的狮子,因此在分类上洞狮并不适合被当作狮子的一个亚种。

不久前一篇名为《大猫(猫科,豹亚科)的发展史和化石材料欠缺特征的影响》的论文,更是从分子系统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了包括洞狮在内的许多史前大型猫科动物。研究指出,洞狮不是狮子的后裔,而是豹属的一个外系群,也就是说洞狮与狮、虎、豹在演化上是并列关系,是另一种大型而凶猛的猫科动物。以熊为食?

在洞狮的时代,在欧洲还生活着一种大型食肉动物,它就是巨大无比的洞熊。一头成年雄性洞熊的体重可达800千克,站起来时高度超过3米,算是当时最大的食肉动物。面对这样的庞然大物,洞狮也敢于“亮剑”,露出自己的牙齿!

在德国南部山区的一个洞穴中,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两块带有洞狮咬痕的洞熊骨骼,这说明它们曾遭受过洞狮的袭击。在罗马尼亚的一个洞穴中,情况却恰恰相反,人们在800米的洞穴深处找到了三具洞狮破碎的骨头,而洞穴上层有大量洞熊生活的痕迹。很明显,这些洞狮是被洞熊杀死然后抛尸洞底的。根据大量的化石证据,古生物学家认为洞狮会悄悄潜入洞穴中,杀死那些冬眠中的洞熊。而面对意识清醒的洞熊时,洞狮往往不是对手,猎人瞬间变成了猎物。根据破碎的化石不难想象,更新世欧洲两大顶级食肉动物在黑暗中的战斗是多么惊心动魄!人狮之争

历经近百万年,洞狮终于成为欧亚大陆北部的顶级食肉动物,很快它们又与另一支强势崛起的力量迎头相撞,这就是人类。早期人类面对洞狮时毫无抵抗能力,很容易就变成了洞狮的盘中餐。后来随着工具的增强,人类的战斗力越来越高,逐渐变成了洞狮最大的敌人。

在西班牙阿塔普埃尔卡,研究人员发现了留有切割痕迹的洞狮骨骼,这是海德堡人的杰作。海德堡人是欧洲最早的人类之一,他们已学会使用打制石器和其他工具,也是已知最早捕杀大型动物的原始人类。通过对洞狮遗骸的仔细观察,研究人员推测海德堡人遇到并杀死了洞狮,然后分割四肢、取出内脏,甚至敲碎骨骼吸食其中的骨髓。早期人们对洞狮的捕杀更多是出于自卫,不过随着不断强大,人类可能逐渐把洞狮当作竞争者,并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清除。在争夺食物链顶端位置的战争中,人类最终击败了洞狮。

今天凶猛的雄狮,一万年前的洞狮比它更大更凶悍。

史前岩画中的洞狮形象,可以看到它们在追逐其他食草动物。洞狮的灭绝

集智慧、力量、敏捷于一身的洞狮是晚更新世欧洲最优秀的杀手,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们最终灭绝了呢?曾经的主流观点认为,洞狮的消失是因为与人类争夺洞穴,遭到大量捕杀;但现在的观点认为洞狮通常生活在开阔平原上,那里很少有洞穴,所以也就不存在争夺洞穴的问题。尽管没有了“住房问题”,但是人类的确在持续捕杀这种猛兽,这严重威胁着洞狮的生存。

另一种观点认为洞狮的灭绝是因为食物大量减少,随着冰期的结束,欧洲的大型动物数量急剧减少,导致了食物匮乏。或许正是在食物不足和人类捕杀的双重打击下,曾经不可一世的洞狮才在1万年前最终消失了。

博物馆中的洞狮头骨,宽大的颌骨和锋利的牙齿代表了它们曾经的地位。欧美洲狮

欧洲内陆的平原上,一只欧美洲狮正趴在草地上休息。欧美洲狮是强壮的大型猫科动物,其毛发花纹如花豹,体型如狮子。从欧美洲狮身边渐渐变黄的草地可以判断,冬天越来越近了。为了能度过寒冷少食的冬天,欧美洲狮必须加大捕猎的强度和力度,确保自己能够活到下一个春天的到来。18

档案:欧美洲狮

拉丁学名:Pantheragombaszoe-gensis,含义是“冈巴佐格的豹”

科学分类:食肉目,猫科,豹属

身高体重:体长1.2~2.2米,体重70~210千克

体型特征:体型类似于今天的美洲豹,但是比美洲豹大,其脑袋巨大,身体强壮

生存时期:更新世(距今150万年前~60万年前)

发现地:欧洲

生活环境:山地、平原欧洲的豹

意大利北部的奥利沃拉,这个地处阿尔卑斯山脉中的小镇是研究冰河时代古哺乳动物的圣地,在小镇附近的山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动物化石。18世纪,在奥利沃拉发现了一些大型猫科动物的化石,学者认为化石属于托斯卡尼狮(Pantheratoscana)。后来,类似的化石在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和荷兰都有发现,显示这种动物应该是一个独立种。1938年,匈牙利古生物学家米克洛斯·克莱特佐伊(Miklos Kretzoi)在系统研究了发现的化石后命名了欧美洲狮(Pantheragombaszoegen sis),其音译名为冈巴佐格豹,俗称“欧洲豹”(European jaguar)。虽然中文叫作欧美洲狮,但是它与今天的狮子没有关系,欧美洲狮实际上是豹属之下一种介于豹和老虎之间的动物。

欧美洲狮属于食肉目,猫科,豹属,生存范围主要集中在欧洲西部,在欧洲的其他地区和亚洲西部也有分布。欧美洲狮出现于距今15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大约在距今60万年前的晚更新世灭绝。

欧美洲狮的命名者,匈牙利古生物学家米克洛斯·克莱特佐伊。矫健的大猫

虽然被称为狮子,但是欧美洲狮的体型介于老虎和豹之间,外形与今天的美洲豹相似。欧美洲狮的个头比美洲豹略大,体长1.2~2.2米,尾巴长0.6~1米,体重在70~210千克。

欧美洲狮长有一个大脑袋,它的面部较为宽扁,一双大眼睛朝向前方形成了很好的双目立体视觉。欧美洲狮的口中长有锋利的牙齿,根据化石分析,其犬齿咬合力为400千克,臼齿咬合力可以达到600千克。欧美洲狮的脖子和身体粗壮而健美,四肢肌肉发达,尾巴灵活,长度大概为体长的三分之一。研究人员推测,欧美洲狮的身上长有类似今天美洲豹的斑纹:全身呈金黄色至橘黄色,头部和四肢具有黑色的斑点,背上则是黑色的圆环。像今天的黑豹、黑美洲豹一样,欧美洲狮也应该有全身黑化的个体。

欧美洲狮的头骨化石,粗壮的犬齿具有巨大的杀伤力。

著名跑车捷豹的标志,是一只跃起的豹。

欧美洲狮复原图,其外形与今天的美洲豹有几分相像。草原伏击者

欧美洲狮是更新世欧洲最常见的大型猫科动物,是当时非常强势的掠食者。虽然与美洲豹外形相似,但从当时欧洲的地形、气候来看,欧美洲狮的生存环境并不是茂密的森林,而是较为开阔的草原,主要以草原上的欧洲野马、鹿、野猪等大中型食草动物为食。以欧美洲狮的身体结构,它们的猎食手段可能更像虎、美洲豹而不是豹,偏重伏击和爆发力。它们先是利用身上的保护色躲藏在蒿草中,然后一点点接近猎物。当距离足够近时,欧美洲狮会突然爆发,然后以极快的速度扑向猎物。凭借着肌肉发达的前肢,欧美洲狮能扑倒猎物,然后用铁钳般的双颌与利齿杀死对方。

作为草原伏击者的欧美洲狮生性孤僻,是独来独往的猎人。独居的生活方式虽然在豹属中比较常见,但当它们面对群居性的食肉动物时,可能就会变成致命的缺点。来自非洲

欧美洲狮是亚欧大陆最早出现的豹属成员,但并不是欧洲的原产物种。大约在上新世至更新世之间,欧美洲狮的祖先由南方的非洲进入欧洲。作为一种结构先进的食肉动物,欧美洲狮迅速进入顶级掠食者的行列,不但在欧洲兴盛发达,其中一支还沿着欧亚大陆继续向东扩散,经过白令陆桥进入美洲大陆。进入美洲的豹属为了更好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体型开始变小,四肢也相应变短。美洲的豹属成功地度过了更新世末期的大灭绝,当剑齿虎、美洲拟狮等大型猫科动物灭绝后,它们迅速占领了顶级掠食者的位置,成为今天声名显赫的美洲豹。

留在欧亚大陆的欧美洲狮更多地保留了祖先的特征,成为联系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大型猫科动物的关键节点,见证了早期大猫被现代大猫代替的过程。来自非洲、兴于欧亚的欧美洲狮很快就会遇到强有力的竞争者,而这个竞争者正是沿着它们祖先之前的足迹从非洲而来的同胞兄弟。欧美洲狮的一支进入美洲大陆,演化成了能爬树、善游泳、强壮凶猛的美洲豹。欧美洲狮的灭绝

欧美洲狮的灭绝不是由于环境变化,也无关人类捕杀,很可能是因为遇到了强大的竞争者,这个竞争者正是它的亲戚——化石狮(Panthera leofossilis)。距今7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东部的原始狮类开始向外扩散,其中一支进入欧洲,

化石狮的头骨化石,仅从头骨的粗壮程度上看,就比欧美洲狮强悍许多。它就是化石狮。

进入欧洲的化石狮与欧美洲狮具有相同的习性,占据着相同的生态位,两者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激烈冲突。在冲突中,体型更大、更擅长奔跑的化石狮很快就占了上风,它们将欧美洲狮逼入了绝境。距今60万年前,欧美洲狮灭绝了,而获得胜利的化石狮继续进化并演变成著名的洞狮。同样来自非洲,欧美洲狮被后起的化石狮取代,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史前欧洲曾经有过一种体型很大、非豹非狮的猛兽,它的俗称“European jaguar”也变成了一款高级汽车的品牌。锯齿虎

沙丘之上,一头阔齿锯齿虎的身形渐渐浮现。这头雌虎昨天刚吃完一顿美餐,这会儿肚子还挺饱,巡视着自己的广阔领地。头脸细长、前腿长后腿短的它,看起来似乎不如狮、虎有“王者风范”,但昨天它的猎物可是一头有母亲保护的小板齿犀,而且自己毫发无损……不知何时,它嗅到了陌生雄性的气息,难道之前居住在附近、曾经“巡幸”过自己的雄锯齿虎被入侵者赶走了?22

档案:锯齿虎

拉丁学名:Homotherium,含义是“像剑齿虎的野兽”

科学分类:食肉目,猫科

身高体重:体长2米,肩高1.1米,体重150~230千克(阔齿锯齿虎)

体型特征:体大如狮,脖子长,前腿长后腿短,上犬齿宽而侧扁

生存时期:上新世至更新世(距今500万年前~1万年前)

发现地: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

生活环境:草原轻装版剑齿虎

古生物学上所说的“剑齿虎”,往往是指整个“剑齿虎亚科”(Machairodotinae)的成员,包括历史上的10多个属、近百个物种。所有这些“剑齿虎”都不是老虎,而是猫科当中的另一个门派,它们曾在地球上延续了2000多万年,称霸时间比狮、虎、豹加在一起都要长得多。到地球进入冰河时代时,剑齿虎亚科中的“代表选手”是锯齿虎。

锯齿虎在上新世、更新世分布很广,但它们可以说是剑齿虎家族中的异类。多数剑齿虎类不论体型大小,都是粗壮、笨重的“怪力肌肉男”,不过锯齿虎的身材较为高瘦,四肢比较细长。锯齿虎的肩高一般为1~1.1米,个头、体重跟较大的狮子差不多。锯齿虎也和其他剑齿虎类一样脖颈较长,前肢明显长于后肢,这使得其背部向下倾斜。锯齿虎的尾巴比较短小,只有13节尾椎。这种身体结构让锯齿虎看起来头重脚轻,姿态上有点像鬣狗。

相比其他剑齿虎类,锯齿虎的门齿比较发达,而“剑齿”也就是上犬齿并不特别夸张,形状宽阔、扁平,前后缘都有锋利的锯齿,如同两把餐刀。不过,锯齿虎的剑齿长度仍普遍超过10厘米,超过今天狮、虎的平均水平。

有趣的是,锯齿虎身上还有一些类似猎豹的特征:上犬齿较小,给扩大的鼻腔留出了空间,奔跑时能更充分地呼吸;锯齿虎的大脑视觉中枢更适合白天捕猎,而不像狮、虎、豹那样适合夜间出击;再加上还算“修长”的四肢,这些史前大猫可能比狮子跑得更快。

与其他剑齿虎类相比,锯齿虎的骨骼显得轻灵,但仍不失为强健的大型猛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