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名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7 05:17:34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名将

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名将试读:

内容简介

蒙哥马利、朱可夫、隆美尔、山本五十六、古德里安、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巴顿、布莱德雷、尼米兹这二战十大名将的伟大一生。麦克阿瑟不同于美国历史上其他任何将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创造了美军历史上的数个第一:1903年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时,他以高分打破了该校25年来的记录,成为该校历史上首位被破格晋升为上尉的学员;1919年晋升为少将,成为美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将军;一战后出任西点军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之一;1930年晋升为四星上将,成为美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是美国历史上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的唯一将军。他是有才能的军事家,但又是糟糕的政治家;他忠诚于他的国家,但对抗这个国家的总统;他取得过辉煌的胜利,但也遭到过惨重的失败;他有时似乎宽宏大量,有时又显得小肚鸡肠;他有时温文尔雅,有时又暴跳如雷;他爱慕荣誉,但最终被虚荣所毁灭……

第一章 战功卓著的朱可夫元帅(苏)

朱可夫生平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Zhukov,Georgy Konstantinovich俄文:Георгий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Жуков,公历1896年12月1日(儒略历同年11月19日)——1974年6月18日),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继斯大林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苏军统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他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1896.12.1(俄历11.19)~1974.6.18),苏联元帅(1943.1.18),伟大的军事家、统帅,四次苏联英雄(1939.8.29,1944.7.29,1945.6.1,1956.12.1)。

早年时期

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俄历11.19)出生在卡卢加省斯特列尔科夫卡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父亲康·安德烈维奇是鞋匠,母亲是乌·阿尔捷耶芙娜,在农场干活。他有一个姐姐。全家四口只有一间房屋,生活十分艰苦。童年时,朱可夫在一所教会小学读书。毕业后,父亲便带他到莫斯科去学手艺。他在舅舅皮利欣的毛皮作坊里当学徒。工作很累,但他坚持自学,夜间凑近厕所里的暗淡的电灯做功课。1913年他参加市立中学全部课程考试,取得合格的成绩。1915年8月,朱可夫应征入伍,进入骑兵部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前线和德国人打了近两年的仗,被提升为下士,获得两枚格奥尔吉十字勋章,一枚是因为俘虏了一名德国军官而得,一枚是由于身负重伤而得。

英勇作战

十月革命爆发以后,他参加了红军,加入莫斯科骑兵第1师第4团。1919年3月1日,他被吸收参加联共(布)党。在保卫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同国内外敌人进行战斗的年代里,他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指挥员。他和乌拉尔河流域的哥萨克白军作过战,同邓尼金和高尔察克的白军交过手,参加了消灭安东诺夫匪帮的战斗。他在察里津战役中左脚和左胁受伤。在捷普娜娅火车站一战中受到严重震伤。国内战争结束时,他已经升为骑兵连连长。

步步晋升

1923年4月,年仅26岁的朱可夫被晋升为骑兵第39团团长。1924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获得进修深造的机会。他以“狂热的顽强性”投入学习。无论是在室内进行图上作业,还是在野外进行战术演练,他总是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他还利用节假日踏勘列宁格勒附近地形。结业时,他不坐火车,骑马返回部队,历时7昼夜,行程963公里,对列宁格勒至明斯克一带的地形进行了勘察。

1924年到1930年间,朱可夫又进入著名的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进修班深造。他当时的同学,著名的军事家,后来成为苏联元帅的巴格拉米扬回忆道:“朱可夫在我们中间称得上出类拔萃,他不仅果敢顽强,而且足智多谋,有见地。学习期间,他常常提出一些我们料想不到的观点,令人拍案叫绝。他的见解总会引起很大的争议,但他又总能运用新奇的逻辑加以论证……”朱可夫于1931年2月晋升为骑兵第2旅旅长,1932年2月被任命为骑兵总监部副总监,1933年3月任骑兵第4师师长,1937年秋到1938年春为骑兵第3军、第6军军长,1938年在中国任短时间军事顾问后升为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副司令员。

对日作战

1939年9月,日军在哈拉哈河地区进行武装挑衅,远东形势紧张。朱可夫被任命为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司令员,指挥对日作战。他在短时间内成功地组织和实施了哈勒哈河战役,以伤亡9000人的较小代价,取得歼敌5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在这一仗中,朱可夫初露锋芒,表现出他高超的指挥才能和组织能力。他善于协调步兵、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的行动,大胆实施迂回包围,出敌不意地歼灭敌军主力。他的集中使用坦克的理论也在实战中受到印证。朱可夫凯旋莫斯科,受到举国赞扬,荣膺“苏联英雄”称号。1940年5月,他提前晋升为大将,不久被任命为苏联最大的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1941年1月11日,朱可夫担任了苏军总参谋长。这时国际局势已趋紧张。朱可夫遵照苏共中央的指示,着手进行苏军的改编工作,改进军事训练,加强备战。

基辅战役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550万军队入侵苏联。德军分三路进攻,北进列宁格勒,中进莫斯科,南进基辅。苏军仓促应战,损失惨重,未能挡住德军,丢城失地。德军3周内推进300—600公里。7月下旬,南进德军距基辅仅15至20公里。斯大林下令死守基辅。总参谋长朱可夫力主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撤到第聂伯河对岸,以避免被德军合围,保存实力,再图反攻。斯大林拒不接受总参谋长朱可夫的建议,解除了他的总参谋长的职务,降任他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两个月后,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合围于基辅地区,斯大林方认识到朱可夫的主张是正确的,但是为时已晚,西南方面军70万众被围歼,基辅陷落(参见基辅战役)。

重返前线

朱可夫是在1941年7月31日接手指挥预备队方面军的。这时,中路德军已攻占斯摩棱斯克(参见斯摩棱斯克战役),切断明斯克—莫斯科公路,完成对苏军第16、第20和第19三个集团军共12个师的全部合围。苏军增调20个师,从罗斯拉夫利和别雷发动进攻,欲图夺回斯摩棱斯克,未获成功。苏第16、第20集团军突围也未成功。苏最高统帅部将朱可夫的预备队方面军投入斯摩棱斯克会战,命令朱可夫夺回叶利尼亚突出部。朱可夫用第24集团军的10个师于8月30日发起进攻,9月8日收复叶利尼亚突出部,并向西推进了25公里。这是斯摩棱斯克会战中苏军唯一取胜的一次战役。此役之后苏军三个方面军全部转入防御。斯摩棱斯克会战告一段落。

斯大林对朱可夫在叶利尼亚突出部取得的胜利十分满意。他召见朱可夫,问他有何打算。“重返前线!”朱可夫回答。斯大林命令他立即前往陷入德军重围的列宁格勒,接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指挥部队全力保卫列宁格勒(参见列宁格勒战役)。9月10日,朱可夫飞往列宁格勒。一下飞机,他便径直赶往列宁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会所在地斯莫尔尼宫。朱可夫的到来打断了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会议,人们正在讨论列宁格勒一旦失守将怎么办。朱可夫同原司令员伏罗希洛夫的指挥权交接没用上什么特别手续。朱可夫只是将斯大林的便条交给了伏罗希洛夫。便条写道:“把方面军司令部交给朱可夫,您本人马上飞回莫斯科。”朱可夫随即用专线电话向最高统帅部报告;“我已经接管了司令部。”

守住列宁格勒

朱可夫领导下的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作出的第一个决定是:即使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列宁格勒。朱可夫的口号是: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而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永远不要考虑列宁格勒一旦失守怎么办,列宁格勒不能失守!朱可夫迅速调整了部署,采取了种种有效的防御措施。他将高炮部队调到乌里茨克—普尔科沃等高地,用高炮打坦克。他还将包括舰炮在内的各种大炮集中在关键地区,统一使用。9月14日,朱可夫用专用电话向莫斯科报告:“截至今天傍晚,我军在敌人前进道路上构置了炮火系统,其中包括舰炮、高射炮和其他大炮。我们现在正把迫击炮也集中起来。我想明天早晨,我们可以在主要方向形成密集的炮火屏障以便与步兵协同。步兵已在今天部署在上述防线……”

此时德军认为列宁格勒已唾手可得。柏林的战报宣称:“列宁格勒的包围圈越缩越紧,该城的攻陷指日可待。”哈尔德在9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取得了巨大成功。敌人被削弱……”但是列宁格勒的英雄保卫者挡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著名政论家索尔兹伯里在其《九百天》一书中对朱可夫指挥列宁格勒方面军的那一时期写道:“如果德国人被阻滞,那就达到了目的,为他们放了血。在那9月的日子里,他们有多少人被炸死,任何人任何时候也说不清。乌里茨克附近流着一条溪流,被德国兵的鲜血染红了数日”“是朱可夫的意志阻挡了德国人吗?”“在9月的日子里,他是可怕的,没有别的词汇,只能用‘可怕的’一词来形容他。”朱可夫和列宁格勒的保卫者们完成了最为艰巨的任务,他们守住了列宁格勒,城市面临的直接威胁消除了。

朱可夫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所有参加9月保卫列宁格勒战斗的人,都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日子。但我们的部队终于粉碎了敌人的计划。由于苏联士兵、水兵和基层军官史无前例的坚韧不屈和群众性的英雄主义,由于指挥员和政工人员的坚韧性和坚定性,敌人在攻打列宁格勒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到了9月底,我们方面军所有地段上的战斗激烈程度都明显减弱,整个战线稳定下来。”10月6日晚,斯大林给朱可夫打电话,询问列宁格勒的情况。朱可夫报告说,德军的进攻已被遏止,因伤亡惨重而转入防御。朱可夫还报告说,德机械化部队和坦克部队正在由列宁格勒往南大规模运动,显然是被调往莫斯科。听完朱可夫的报告,斯大林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莫斯科方向,特别是西方面军正在出现严重局势。他对朱可夫说:“你将列宁格勒方面军交给参谋长霍津将军。然后乘飞机来莫斯科。”

守卫莫斯科

1941年10月7日黄昏,朱可夫飞抵莫斯科。他立即前往克里姆林宫。斯大林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他同朱可夫打过招呼后,便指着地图开门见山地说:“你瞧,这里的情况很严重,而我又无法得到西方面军的真实情况的详细报告。我们不知道敌人进攻的地点和兵力,也不知道我军的状况,因此难以做出决定。你马上到西方面军司令部去,弄清战局,随时给我打电话,我等着。”此时局势确实十分严重。德军已开始实施进攻莫斯科的“台风”作战计划。在9月底,德军北翼围困了列宁格勒,南翼占领了基辅,中央攻占了斯摩棱斯克,距莫斯科仅300—400公里,德军统帅部制定了“台风”作战计划。德军企图从北、西、南三个方面分割围歼苏军主力于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地区,然后从南北两个方面向莫斯科迂回,入冬前攻下莫斯科。为此,德军集结了“中央”集团军群所辖3个集团军和3个坦克集群,以及第2航空队,共78个师,180万人。希特勒在给各部队的命令中说:“进行最后一次打击的条件终于成熟。这一打击应在冬季到来前致敌于死命。”苏军最高统帅部在莫斯科以西建立了纵深300公里的三道防线。进行防御的是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所辖的15个集团军和1个战役集群共125万人。

9月30日,古德里安的第2坦克集团军首先向布良斯克方面军实施突击。10月2日,德军主力在维亚兹马方向发起进攻。在战斗开始后一星期内,德军突破苏军第一道防线,将布良斯克方面军编成内的3个集团军合围在布良斯克地区,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编成内的4个集团军合围在维亚兹马地区。苏军多次实施突围,但除一小部分突围成功外,大部被围歼。据德军称,两地区苏军损失65万人(参见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朱可夫奉斯大林之命于10月7日深夜到达西方面军司令部了解战况。他很快摸清情况。10月8日深夜2时半,他向斯大林报告,主要危险在防御薄弱的莫扎伊斯克一线,敌人的坦克可以突然冲往莫斯科,必须尽快往这一线调集部队。10月9日晚,斯大林决定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并,由朱可夫指挥。10月10日,朱可夫被任命为新整编的西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清楚地认识到,“实际上,担负着保卫莫斯科的历史重任的是重新组建的西方面军”。朱可夫将已被冲垮而各自为战的西方面军各部集结起来,据守呈弧形的图尔吉诺夫—沃洛科拉姆斯克—多罗霍夫—纳罗福明斯克—谢尔普霍夫一线,顽强抵抗德军的突击。德军的进攻速度急剧下降。11月1日,斯大林问朱可夫,形势是否允许莫斯科举行十月革命节阅兵式。朱可夫作了肯定的回答。11月7日清晨,红场上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全副武装的红军威武地走过红场,直接开赴前线。这次阅兵式向世界宣告,莫斯科是不可战胜的,苏军必将打败法西斯侵略者。

粉碎德国野心

11月中旬,德“中央”集团军群再次向莫斯科发起大规模进攻。德军两个快速集团军分别从北面的克林和南面的图拉对莫斯科采用深远的迂回突击,企图在莫斯科以东完成合围。同时,德军在正面继续实施强攻,以图在莫斯科以西歼灭西方方面军主力。北路德军于11月23日占领克林,12月初进抵距莫斯科西北郊不到30公里的亚赫罗马。11月底和12月初,苏军以3个集团军的兵力多次进行反击,终于挫败北路德军的进攻,使之转入防御。南路德军于12月初进攻图拉,也被苏军击退。在西方方面军的正面,德军进攻受阻,被迫退至库宾卡以北、纳罗福明斯克以南一线。德军三路进攻均受挫折,已成强弩之末。由于补给线拉得太长,运力不足,人员和武器装备供应不上,且无严寒条件下的作战准备,部队大量减员,士气下降,德军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而苏军则越战越强,转入反攻的条件日益成熟。11月5日,加里宁方面军开始对北路德军实施突击;6日,西南方面军开始对南路德军实施突击。12月6日,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开始对正面之敌实施攻击。进攻发展顺利。德军遭受严重打击。12月8日,希特勒下令在包括莫斯科方向在内的整个苏德战场,全线转入防御。但是德军已无力坚守防线,被迫向西退却。12月13日,苏联宣布,红军粉碎了德军包围莫斯科的狂妄企图。苏联各报刊纷纷登载前线胜利的消息和指挥作战的苏军将领的照片。朱可夫的照片被排在报纸头版最显著的地方。1942年1月8日,苏军实施总攻。至4月20日,苏军向西推进了100至350公里,解放了莫斯科州、加里宁州、图拉州全部和奥廖尔州一部分地区,歼敌50余万。此后苏军转入防御。莫斯科会战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

不朽的功勋

苏军在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破产,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给苏联人民和各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朱可夫在莫斯科会战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英国军事史家西顿在其《莫斯科会战》一书中称赞朱可夫是一个“天赋极高,精力极旺盛的人物”。斯大林在1945年5月25的一次庆祝宴会上说:“祖国和党永远不会忘记苏军部队指挥员们在我们卫国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这些赢得胜利、拯救祖国的将军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在这些战场上树立的记功碑上。在这些战场中,有一个战场特别重要,这就是苏联首都莫斯科大会战的战场。朱可夫同志的名字将作为胜利的象征,不可分割地和这个战场连系在一起。”“天王星”作战

莫斯科会战以后,希特勒被迫放弃全面进攻的计划。1942年夏集结重兵于苏德战场南部,向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攫取石油、煤、粮食等重要经济资源,切断伏尔加河水运干线,进而北取莫斯科。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投入了“B”集团军群,共71个师。苏军保卫斯大林格勒的是新组建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编成内有9个集团军。

7月17日,德军保卢斯上将的第6集团军首先发起进攻。7月23日、26日,德军北、南路先后开始进攻,8月17日攻占顿河西岸全部地区,苏军退至斯大林格勒外围组织防御。8月18,保卢斯的部队已进抵该城接近地。斯大林格勒在危机中。8月27日,斯大林将在波哥烈洛耶·哥罗迪舍指挥作战的朱可夫召回莫斯科,告诉他南方形势很糟,德军有可能攻占断大林格勒。斯大林通知他,国防委员会已决定任命他为最高统帅部副统帅,并派他到斯大林格勒。8月29日中午,朱可夫到达小伊凡诺夫,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领导一起研究和制定了当前的防御和以后的反攻计划。9月12日,苏军全部退守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丧失殆尽,战线离市区只有2至10公里。9月13日,德军突入市区。苏军与德军展开逐街逐房的战斗,德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苏军浴血苦战,死不弃城。

这时,朱可夫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大将基向最高统帅部提出一个反攻计划,主张将德军的进攻集团紧紧地钳制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在其两翼实施强大突击,建立起对德军斯大林格勒集团合围的对内正面,和保障消灭被围集团的对外正面。计划代号为“天王星”。此后的两个月,朱可夫极度紧张,亲自抓“天王星”作战的准备工作,同时参与保卫斯大林格勒的指挥工作。9月末,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为顿河方面军,朱可夫推荐罗科索夫斯基中将(1943年1月15日晋升为上将)接替戈尔多夫中将任司令员。

11月13日,苏军最高统帅部批准实施“天王星”反攻计划。11月19日和20日,苏军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从谢拉菲莫维奇和克列茨卡亚一线,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新组编)从萨尔平斯耶湖一带先后发起进攻,于11月23日在卡拉奇以东的苏维埃村会师,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坦克第4集团军部分兵力共22个师,约33万人。希特勒为解救被围德军,临时组成了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和托尔莫辛两个突击集团,企图从西南方向打开一条通路,末获成功。1943年1月10日,苏军对被围德军发起总攻。1月25日,苏军进攻部队冲进市区,与坚守城区的苏军会师。2月2日,被围德军全部被歼。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结束。

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斯大林格勒地域的会战是极其激烈的,”朱可夫写道,“我个人认为只有莫斯科会战能与之相提并论……敌人在顿河、伏尔加河、斯大林格勒地域共损失150万人,3500辆坦克和强击炮,12000门火炮和追击炮,3000架飞机和大量其它技术兵器。”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使轴心国内部出现严重危机。从此苏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苏德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转折。

关于这次战役,朱可夫还谈到;“在这里,在组织反攻的过程中我取得了比1941年在莫斯科地域多得多的实际经验。因为当时我军在莫斯科兵力有限,不足以实施旨在合围敌集团军的反攻。”

朱可夫因斯大林格勒一役的卓著战功而第一个被授予一级苏沃洛夫勋章(以俄国伟大统帅苏沃洛夫命名的勋章,是当时苏联最高的军功勋章)。

朱可夫在这场规模宏大的会战中所显示的统帅才能闻名天下。美国研究人员索尔兹伯里在《朱可夫指挥的几次大会战》一书中写道;“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斯大林再次求助于朱可夫。斯大林格勒的命运系于一发,甚至连全体俄国人的命运都寄托在朱可夫一人身上。此前,莫斯科会战已经使朱可夫成为民族英雄……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谁也不再怀疑,俄国由于有朱可夫作自己军队的统帅,终将战胜德国。”

打破列宁格勒封锁

斯大林格勒城下的炮声尚未完全停止之时,朱可夫又接到新的命令:前往列宁格勒,协调各方面力量,粉碎德军对这座英雄城市的封锁。1943年1月12日,列宁格勒方面军由西向东,沃尔霍夫方面军由东向西,对什利谢利堡—锡尼亚维诺突出部的德军发起相向突击。德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苏军连续不断地进攻了7昼夜,终于突破德军防线,两个方面军在第一和第五工人村胜利会师,打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恢复了列宁格勒与苏联内地的陆上联系。“这时,在第一工人村里,”朱可夫写道,“我看到突破封锁的两个方面军的战士无比高兴地相互朝着对方奔去。他们全然不顾敌人炮兵从西纳夫斯基高地打来的排排炮弹,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的确是企盼已久的幸福时刻。”

也就是在这一天,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军统帅。他是在战场上知道这一消息的,当时他正像普通一兵那样行进在战斗队列里。

库尔斯克战役

此时,朱可夫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到库尔斯克突出部。斯大林格勒会战后,苏军将战线向西推进600公里,在库尔斯克附近形成一个突出部,其北翼的根部为奥廖尔,南翼根部为别尔哥罗德。希特勒企图夺取库尔斯克,重新打开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夺回战略主动权。德军计划以第9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等部队分别从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实施南北夹击,合围和歼灭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

1943年3月中旬,朱可夫来到库尔斯克城,迅速查明了德军的进攻企图。4月20日,他回莫斯科向最高统帅部建议,苏军暂不转入进攻,而以优势兵力进行防御,在阵地上疲惫和消耗敌人,然后再投入精锐预备队,转入反攻,最后歼灭德军主力。最高统帅部采纳了朱可夫的建议,下令按此迅速准备库尔斯克战役。

德军计划在5月初开始进攻,但因兵力不足,新式“虎式”和“豹式”重型坦克尚未装备到部队,因而几次推迟进攻时间,苏军得以有更充裕的时间组织这一战役。

1943年7月5日凌晨2时,中央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大将请示朱可夫:据德军俘虏供称,德军再过一小时将发起进攻,是先报告最高统帅,还是立即实施炮火反准备。情况紧,不容迟疑,朱可夫当即立断,指示罗科索夫斯基立即下令开炮。20分钟后,苏军对已进入出发阵地的德军实施猛烈的炮火反准备。德军遭受严重的损失,进攻推迟3小时。德军进攻进展十分缓慢,很快便完全停了下来。面对苏军的打击,德军临时将计划改为强攻。德军投入560辆坦克,而苏军投入了850辆坦克。德军以每平方千米150辆坦克的密度冲锋。而朱可夫大量使用T-34出其不意地冲入德国坦克群,进行了一场坦克肉搏。进攻性的轻坦被击垮,主力的重坦由于长程火炮,被T-34这种“中型兵器”给打的措手不及。这一战中,德军又400辆坦克被击毁,其中包括70~100辆“虎”式被击毁7月12日苏军转入反攻,8月5日收复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8月23日解放了哈尔科夫,胜利结束库尔斯克会战。战线向南和西南推进140公里。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规模宏大的战役,在普罗霍洛夫卡还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战。此役德军损失50万人,1500辆坦克,彻底丧失发动战略进攻的能力,全线转入防御。

全面进攻德军

1943年8月25日,库尔斯克会战结束的第二天,朱可夫被斯大林召回莫斯科,研究下一步如何在广阔的战线上展开全面进攻。最高统帅决心不给德军以喘气之机,迅速解决左岸乌克兰、顿巴斯之敌,夺取第聂伯河右岸各登陆场。苏军参战部队有6个方面军。9月6日,朱可夫奉命协调瓦图京大将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和科涅夫大将的草原方面军,迅速前出到第聂伯河中游并夺取了登陆场。瓦图京的部队于9月22日突进到大布克林地域,占领了登陆场,并于11月6日解放了基辅,然后乘胜西进,追击逃敌。科涅夫的部队于9月23日攻占了波尔塔瓦,9月29日解放了克列缅楚格,并在第聂伯河右岸夺取了几个登陆场。其他几个方面军也进展顺利。苏军在第聂伯河会战中重创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主力和“中央”集团军群一部,收复了重要地区,并在第聂伯河和普里皮亚季河上夺取了25个登陆场,为下一步全线进攻创造了条件(参见第聂伯河战役)。

12月中旬,朱可夫被召回最高统帅部,分析1944年的形势并确定作战任务。斯大林要求在新的一年里把德军全部逐出苏联领土,将战争推列国外。为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制定了连续实施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的计划,并确定了各方面军的任务。

朱可夫负责协调瓦图京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科涅夫指挥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行动。朱可夫与瓦图12月25日下令实施日托米尔—别尔迪切夫战役。乌克兰第1方面军于12月31日攻占了日托米尔,次年1月5日解放了别尔迪切夫。1月7日,朱可夫来到乌克兰第2方面军,次日该方面军攻占了基洛夫格勒。随后来可夫又返回乌克兰第1方面军,着手研究科尔逊一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朱可夫计划由乌克兰第1、第2两个方面军共同实施这一战役。1月24日和26日,科涅夫和瓦图京的部队先后发起进攻,于28日完成了对科尔松一舍甫琴科夫斯基德军集团的合围,2月17日实施围歼,歼敌7.3万人,重创德军15个师。至2月底,乌克兰第1方面军右翼已攻占卢茨克,舒姆斯科耶、舍彼托夫卡等地域,乌克兰第2方面军占领了经乌曼向莫吉廖夫实施突击的出发地域。1944年2月29日,瓦图京大将在去视察部队的途中,遭到德军狙击手的袭击,身负重伤,不久牺牲。3月1日,朱可夫向方面军各部下达简短命令:“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命令,由我临时担任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3月4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按既定部署展开进攻,包围德军曼施泰因的坦克集群。从3月7日起,“这里展开了一场库尔斯克会战后从未见过的最残酷的战斗”。经一周激战,朱可夫的坦克部队突破曼施泰因的防线,向纵深推进。3月中旬,朱可夫指挥乌克兰第1方面军攻占了杜勃诺、克列门涅茨、莫吉廖夫。

3月26日,苏联《红星报》发表了题为《乌克兰第1方面军光辉的胜利》的社论,内中写道:“近日来,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苏联元帅朱可夫的指挥下,取得了一系列对敌辉煌的新胜利。我军突破了德军位于捷尔诺波尔一普罗斯库罗地区的防线,向德涅斯特河挺进……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胜利是我军勇敢精神和军事艺术的胜利……”

英国一位军事理论家在其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中写道:“朱可夫指挥的左翼部队在南方捷尔诺波尔地区给予敌人以新的打击。这一打击组织得非常及时……俄国人先是进行了一场防御战,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旋即又跟踪追击溃逃之敌……俄国军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挺进……”

3月29日,朱可夫挺进到喀尔巴阡山,解放了切尔诺夫策城,从这里到捷尔诺波尔,打开了一个长达350公里的大缺口。为了堵住这个缺口,德军统帅部不得不从其他战线,乃至西欧战线,调来大批军队。4月3日,苏联新闻局发表特别公报指出,在朱可夫指挥的28天中,乌克兰第1方面军解放了2.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57个市镇,并继续向西南挺进,进抵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边境。为了纪念这一胜利,莫斯科于4月8日用320门礼炮齐鸣24响,向乌克兰第1方面军致敬。一周后,朱可夫攻下被希特勒称作“堡垒”的捷尔诺波尔。莫斯科再次鸣响礼炮。朱可夫因战功卓著而第一个被授予苏联最高军功勋—“胜利”勋章。

5月初,朱可夫将乌克兰第1方面军交给科涅夫,自己回最高统帅部着手准备白俄罗斯战役。歼灭白俄罗斯的德军是苏军1944年夏季最主要的任务。5月30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批准了代号“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罗斯战役计划。参战苏军部队是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总兵力240万人。德军白俄罗斯境内战线位于小波洛茨克、维捷斯克、奥尔沙、莫吉廖夫、博布鲁伊斯克以东一线,并沿普里皮亚季河一直伸到科韦利,配置了6个集团军,共120万人。朱可夫负责协调白俄罗斯第1、第2方面军的行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负责另3个方面军的协调。

白俄罗斯战役

1944年6月23日,苏军发起白俄罗斯战役。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协同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在右翼发起进攻,于6月27日解放了维帖布斯克和奥尔沙。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左翼发起进攻,6月29日攻克了博布鲁伊斯克。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于6月28日解放了莫吉廖夫。朱可夫指示这两个方面军高速向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进击,7月3日解放该城,随即在其东部围歼德军10万余人(参见明斯克战役)。至7月5日,苏军向西推进225—280公里,解放了白俄罗斯大部领土。苏军迅速扩大战果,13日解放了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20日进入了波兰国境。24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解放了卢布林,27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解放了交通枢纽比亚威斯托克。8月29日,苏军到达叶尔加瓦、多贝莱、奥古斯托夫,那累夫河和维斯瓦河,胜利结束了白俄罗斯战役,歼敌54万人,向西推进500—600公里,解放了白俄罗斯全部领土和立陶宛部分领土,并解放了波兰东部,逼近东普鲁士的华沙。

在这次战役中,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协调4个方面军在宽大正面上同时突破敌军防御,围歼敌军重兵集团,并在宽大纵深高速进击退却之敌,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为此两人再次获得胜利勋章。

1944年底和1945年初,战争开始向德国本土推进。斯大林决定让朱可夫指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主攻柏林。部署在柏林方向上的共3个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朱可夫元帅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科涅夫元帅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朱可夫居中,右方是罗科索夫斯基,左方是科涅夫。

从维斯瓦河至奥得河是苏军西进柏林的捷径。苏军最高统帅部将进攻柏林的战略主突方向定在这一线。1945年1月12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发动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进展顺利。朱可夫于1月23日进抵德军东线最后一道防线奥得河,并夺取了西岸的全部登陆场,胜利结束此役,歼敌22万人,解放波兰大部分领土,打开了通向柏林的道路。

此时,进至奥得河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正在东普鲁士作战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之间的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出现一个百余公里的空隙地带。德军统帅部紧急调来希姆莱的“雏斯瓦”集团军群,企图消灭进至奥得河的苏军,固守该地区,扭转柏林方向上的不利形势。苏军统帅部抽调白俄罗斯第2、第1方面军的部队围歼了“维斯瓦”集团军群,占领了东波美拉尼亚,消除了进攻柏林的苏军侧翼的威胁,为攻占柏林创造了有利条件(参见东波美拉尼亚战役)。

1945年4月1日,斯大林召集苏军高级将领研究对德国的最后进攻。谈到进攻柏林的问题,科涅夫表示他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将采取一切措施,保证攻克柏林。朱可夫也请战说,他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离柏林最近,而且已作好充分准备,锋芒直指柏林。最后,斯大林要他们两人准备好各自的作战计划,两天后提交最高统帅部定夺。4月3日早晨,斯大林召开最高统帅部会议,听取朱可夫和科涅夫的汇报。他站起来,用笔在墙上的挂图上,划了一条长线,作为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分界线,线的终点是柏林东南60公里处的吕本。他对两位元帅说,如果敌人在柏林的东接近地上进行顽强抵抗,使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进攻受阻,乌克兰第1方面军则应准备以各自的坦克集团军从南面突击柏林。这一决定,实际上是暗示两位元帅进行比赛。

柏林战役

在柏林受到苏军直接威胁的情况下,希特勒企图负隅顽抗,从2月份起,动用大批人力在柏林以东构筑了3道防御阵地,在城周围筑起了3层防御圈,将柏林市区划成9个防御区。壁垒森严,重兵防守。

为了打好攻克柏林这一历史性战役,朱可夫进行了异常周密的准备:航空侦察兵对柏林地区进行了6次空中拍照,制作了柏林地区的精确模型,绘制了极详细的作战要图,进行了协同动作演练,调动部队和运输作战物资采取了极其严格的保密措施。为了出奇制胜,朱可夫打破常规,决定不在黎明时分发动进攻,而是天亮前2小时实施夜间出击。

4月16日凌晨3时,柏林战役打响,朱可夫用18000门各式大炮实施炮火准备,20分钟内向敌阵倾泻了5万吨炮弹。同时,轰炸机对敌重要目标进行了猛烈轰炸。火力准备之后,天空中突然出现数千发彩色信号弹,地面上134部探照灯霎时间大放光明。朱可夫在回忆录中写道:“一千多度电光照亮了战场,使人目眩眼花,将我军坦克和步兵冲击目标从黑暗中暴露无遗。这是一个给人留下异常强烈印象的场面,可以说,我一生从未有过类似的感觉……”随着信号弹的升起,在数百架飞机和密如织网的炮火支援下,朱可夫的突击集团向德军阵地迅猛地扑去,一小时后突破德军第一阵地,向纵深推进了1.5至2公里,到中午突破了德军的第一防御地带。德军退守以泽劳弗高地为依托的第二防御地带后,苏军进攻受阻。当日日终苏军只前进了6至3公里,几次强攻未能拿下泽劳弗高地火力枢纽。斯大林对朱可夫未能突破前进障碍极为不满。朱可夫向最高统帅保证次日日终前突破泽劳弗高地防御。4月17日晨,朱可夫集中250门大炮猛轰泽劳弗高地30分钟。随后苏军奋不顾身地连续向高地冲去,终于在中午拿下泽劳弗高地,突破德军第二防御地带。19日,朱可夫突破德军第三防御地带。德军奥得河地区整个防线崩溃。此时,16日于尼斯河畔发起进攻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也突破德军三道防御地带,逼近柏林防御圈。4月20日,朱可夫的部队在柏林接近地突破德军防线,炮兵开始对柏林市区轰击。4月21日,朱可夫的3个集团军从东、北面突入市郊,科涅夫的部队突进列距柏林南郊30公里处,两个方面军从4个方向冲向柏林,于24日在柏林东南会合,25日又在柏林以西会合,合围德军20万人,随即以多路向心突击战术,强攻市区。不断缩小包围圈。27日,苏军突入市中心,一天之内摧毁300个街头据点,逐街逐屋进行争夺战。4月29日,朱可夫的部队开始攻打处于其作战范围内的德国国会大厦。30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当晚9时50分,第150师战士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将师军旗插上国会大厦圆顶。5月2日,德军柏林卫戍司令魏德林率部投降。

德国投降

5月8日,德军元帅凯特尔代表纳粹德国在柏林以东卡尔斯霍斯特镇的一所军事学校的会议厅里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代表苏军,英国空军上将泰勒、美国斯巴茨将军和法国塔西尼代表盟国远征军,接受了德军的投降。柏林战役结束,纳粹第三帝国就此灭亡,苏德战争和欧战结束。

因攻克柏林所建立的殊勋,朱可夫被授予第三枚苏联英雄“金星”奖章。

在那些胜利的日子里,《红星报》写道:“德寇投降后,我们在柏林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朱可夫元帅。他视察废墟,也观看具有浮夸的普鲁士风格的塑像,见到那些阿谀逢迎,服服贴贴的德国人时,元帅的目光流露出轻蔑……这天,元帅参加了柏林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的葬礼,在墓前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为了祖国和自由与独立而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他抓起一把泥土,撒进坟墓里,接着又朝军旗走去,吻了吻它的一角。”

遭到诬陷免职

战后,朱可夫任驻德苏军集团军总司令和苏占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1946年4月10日回国,担任苏联陆军总司令。此时,他的光芒已掩盖过了斯大林,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这是斯大林所不能容忍的。6月,由于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和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主持正义,坚决驳斥了关于朱可夫元帅有阴谋企图的说法,斯大林才没有决定逮捕朱可夫,1946年6月9日,根据罗织的罪名,斯大林签署命令,指责朱可夫:“不谦虚,过于傲慢,把战争期间取得所有重大战役胜利的决定作用归功于己。”指出“朱可夫元帅怀着仇恨,准备网罗一些失意者、被撤职的司令员,从事反对政府和最高统帅部的活动”。朱可夫担任的三个要职被撤销,从党中央委员会中被开除,受到降职处分,贬到敖德萨军区任司令员,后又被贬到乌拉尔军区任司令员。这是朱可夫面临的第二次严峻考验。斯大林去世前曾出人意料地将朱可夫召来,但没来得及对他讲些什么,就去世了。1953年3月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1955年2月任苏联国防部部长。

1957年6月11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会议,马林科夫等七人要求赫鲁晓夫辞去第一书记的职务。赫鲁晓夫不接受,要求召开党中央全体会议来决定他的去留。朱可夫支持赫鲁晓夫,命令国防部用军用飞机将中央委员火速接到莫斯科。6月19日,三百多名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及检查委员召开全会,大多数委员表示支持赫鲁晓夫。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被解除职务。

朱可夫在大会上对马林科夫等人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说他们也要为三十年代参与血腥清洗红军指挥人员承担罪责。被指责的人辩称:“当时谁都不得不在逮捕文件上签名表示同意,你朱可夫本人也很清楚,如果翻一翻当时的文件,大概也可以找到由你朱可夫签字的文件。”

在主席台上的朱可夫突然转过身回答说:“没有,您找不到,您去翻吧!由我签字的这类文件您是绝对找不到的!”朱可夫的清白,使不太清白的人都感到了道义上的谴责。

赫鲁晓夫自己刚度过政治危机,就开始对德高望重的朱可夫放心不下了。1957年10月26日,朱可夫突然被免去苏联国防部部长职务,还被取消了党中央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委员的资格。朱可夫以前的下级和同事被动员起来公开指责朱可夫。当年在战场上被朱可夫解救的一些将领,也出面发难。

墙倒众人推,朱可夫身处困境,他回到离莫斯科不远的家乡,服了些安眠药,酣睡几个小时,醒来后吃点东西,再服安眠药,再睡过去……这样一直持续了15天。他在睡梦中回忆了过去的一切,一切得失荣辱都抛诸脑后,然后便钓鱼去了。接着,他向党中央提出去疗养,从此便退出了政治舞台。

预感到未来不妙的赫鲁晓夫在下台前夕,给朱可夫打电话说:“你被诬告了,我们应当见一个面。”他的助手准备着安排两人见面,他们要谈的是恢复关系和给朱可夫安排新工作的问题。赫鲁晓夫想以此来提高自己在军队中的威望,但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1958年年3月,朱可夫正式退休。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解除职务,勃列日涅夫上台。朱可夫的处境略有改善,但对他的窃听却仍然继续下去,一直延续到9年多以后他去世的那一刻。克格勃始终监视着他,就连他和妻子在卧室里的谈话都被作了记录,汇报给最高负责人。

身后名誉恢复

但是,朱可夫元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被平反,不仅如此,继勃列日涅夫之后执政的契尔年科、安德罗波夫、戈尔巴乔夫等历届领导人都没有给朱可夫平反。直到1995年5月,俄罗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朱可夫的名誉才被彻底恢复,他的大型青铜塑像被竖立在莫斯科红场附近的马涅什广场,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塑像揭幕仪式剪彩。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民是不会忘记的,而只是在7月把他驱逐到边远的敖德萨军区。至1949年先后任敖德萨军区、乌拉尔军区司令员。1952年任国防部副部长。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6日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一副部长。1955年任国防部长。1957年他又遭到赫鲁晓夫的嫉恨,被免去国防部长的职务。1958年3月退休。担任上述职务期间,他善于运用丰富的作战经验,在装备新式兵器的条件下训练军队。1974年6月18日在莫斯科逝世,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

家庭生活

1965年1月,朱可夫终于得以与女军医加丽娜·亚历山大罗夫娜正式登记结婚。朱可夫在28岁时与他的第一个妻子阿·基叶夫娜结婚,生有两个女儿。1946年朱可夫被贬职下放后,基叶夫娜留在莫斯科,两人的婚姻事实上已名存实亡。

朱可夫在乌拉尔军区司令员任上,健康状况一度不佳,军医加丽娜·亚历山大罗夫娜被派来照顾他。加丽娜为人正直,善良热情,又年轻漂亮,朱可夫很喜欢她,常常与加丽娜谈话,了解她的家庭和经历。日久天长,爱情在著名元帅和女军医心中萌生了。1950年加丽娜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朱可夫,此后与他共同生活了24年。无论朱可夫荣辱浮沉,她都对朱可夫忠贞不渝,甘苦与共,使长期处于逆境中的朱可夫甚感欣慰。朱可夫生于1896年,加丽娜生于1927年,两人年龄相差31岁,但两人的爱却非同寻常。1957年,他们有了女儿玛莎。

回忆与思考

1965年,法国巴黎的世界通讯社拟出版苏联二次大战领导人回忆丛书,约稿名单中自然少不了朱可夫元帅。

朱可夫同意出版自己的回忆录,不过他要求该书首先在国内出版,然后才在国外出版。朱可夫在1966年3月按合同规定的期限,将全部手稿交给出版社,共1430张打字纸。

然而,编辑、出版工作却耗时三年之久。元帅的回忆录严格说来算是一本举足轻重的军事史巨著,需要军事专家参与编辑工作。然而,尽管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现役的有关军官们,不论是军史研究所或军事出版社内的军人们,没有一个人愿作这部著作的编辑。在朱可夫元帅未公开平反的情况下,军人们怕因此影响自己在军队中的前途。

最终,新闻出版社得到上面的暗示: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希望朱可夫元帅在回忆录中能提到他,战争时期,勃列日涅夫作为上校军官,在18集团军任政治部主任。但问题是朱可夫在战时从没见过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上校。怎么办?出版社终于找到一个办法,在书中杜撰了朱可夫元帅在战时视察第18集团军时,想见见政治部主任勃列日涅夫,但是他不在,他到最前沿去了。就这样,勃列日涅夫的名字总算出现在朱可夫战争回忆录的手稿中。

1969年4月,朱可夫所著《回忆与思考》一书历经磨难,终于在书店与读者见面了。

获得荣誉

朱可夫在从士兵到元帅的漫长军旅生涯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1939.8.29,1944.7.29,1945.6.1,1956.12.1),是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另一人是对勋章有执着狂的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他的苏联英雄几乎都是自己颁给自己的)。荣获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胜利”最高功勋章2枚,图瓦共和国“共和国”勋章1枚,蒙古人民共和国英雄(1969),荣誉武器1件,奖章及外国勋章多枚。防空军事指挥学院以其名字命名。

著有《回忆与思考》、《在保卫首都的战斗中》、《库尔斯克突出部》、《在柏林方向上》等军事著作,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的许多著名战役,并阐述他的军事思想。

朱可夫因何晚景凄凉

简陋墓碑难掩生前荣耀

功勋卓著的元帅格奥尔基·朱可夫被誉为苏联“军神”。有人说,要不是他的高超谋略和果断指挥,苏联卫国战争史或许要重写。可就是这么一位功高盖世的民族英雄,死后只在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上留下一个小格子。

在通往列宁墓的过道边,记者终于找到了朱可夫的墓碑——约30厘米长的黑色大理石上简单地刻着“朱可夫1896-1974”。它既没有列宁墓那么壮观,也没有斯大林等人的墓碑那样精致,甚至有些简陋。但每逢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来之际,俄罗斯领导人、参加过那场残酷战争的老战士以及普通百姓,都会向朱可夫雕像敬献鲜花,表达对这位伟大民族英雄的敬意。

苦难生活成就杰出军人

1896年,朱可夫出生于一个非常贫穷的小村庄,家中的房子小得几乎无法容纳一家四口同时居住。朱可夫的母亲是一位强健能干的农妇,父亲则是靠修修补补贴补家用的鞋匠。正是这种家庭出身,令朱可夫很小就显现出强健的体魄和争强好胜的性格。

11岁那年,为了生计,朱可夫跑到莫斯科做起了学徒。1916年,19岁的他应召加入沙俄军队骑兵团。一战期间,朱可夫因作战勇敢两次获得圣乔治十字勋章,并被提升为军士。参加红军后,在一次遭遇战中,面对2000敌军全线逼近,朱可夫率领手下100余人浴血奋战,坚守阵地整整7个小时。他也因此得到了斯大林的赏识,很快被提拔为团长、旅长、直至将军。

1939年6月,朱可夫升任驻蒙苏军第一集团军司令,指挥苏蒙军队成功地实施了围歼日军重兵集团的哈拉哈河战役,最终粉碎了日军北进的企图。朱可夫因此被首次授予“苏联英雄”称号。1940年6月,他晋升为大将,并被任命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次年升任苏军总参谋长,成为苏军的首脑人物。

直言犯上经历宦海沉浮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突然进攻苏联,打得苏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为了抵御侵略,6月23日,苏联成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朱可夫成为7名成员之一。是年7月29日,作为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建议斯大林放弃基辅,全力保卫莫斯科,斯大林厉声说:“把基辅交给敌人,亏你想得出!简直是胡说八道!”朱可夫忍不住反驳:“斯大林同志,如果您认为我这个总参谋长只会胡说八道的话,您把我的职务撤销好了,把我派到前线去,或许在那里我会对祖国有点用处。”

在场的人都愣了,当时斯大林在苏联是绝对的权威啊!房间里静得吓人,好半天斯大林才说了一句话:“朱可夫同志,冷静些。请你先出去,我一会儿叫你再进来。”朱可夫推门而出。

半个小时之后,斯大林把朱可夫叫到办公室来,说:“朱可夫同志,我们方才商量了一下,决定解除你的职务。我想让你到前线去。”朱可夫说:“到哪个部队?”斯大林说:“你愿意到哪儿?”朱可夫回答:“我可以做任何工作,指挥一个师,一个军,一个集团军,一个方面军——只要祖国需要。”

斯大林一听,朱可夫还有气,就说:“我从现在开始,任命你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你准备什么时候去?”朱可夫说:“1个小时之后,我离开莫斯科。”

一意孤行的斯大林,最终看到的是基辅战役中66万苏军被围歼的悲剧。而1941年9月6日,朱可夫率领预备队方面军在叶尼亚地区成功地实施了卫国战争中的首次进攻战,粉碎了德军的先头部队,令军心大振。胜利当天,朱可夫打电话给斯大林,汇报战果,可斯大林只说了一句“知道了”就挂了。

9月8日,列宁格勒陷入德军的三面包围之中。9月9日,朱可夫接到到莫斯科开会的命令。斯大林有个脾气,他开会不允许部下迟到,哪怕是1分钟。可当朱可夫赶到斯大林办公室时,已是晚上9点零5分了。他推门进去,当时苏共中央政治局的委员几乎全部在场,朱可夫道歉说:“对不起!我迟到了1小时。”斯大林说:“不对,你迟到了1小时零5分钟。”但紧接着他面带微笑地说:“坐下吧,听听汇报。饿吗?如果饿,边吃边谈。”

作为苏军的统帅,斯大林没有责备迟到的朱可夫,实际上是用这种方式,承认了自己先前的错误。接着,斯大林命令朱可夫到局势危急的列宁格勒去。他说:“如果德军占领了列宁格勒,就会进攻莫斯科。那里所有的部队都归你指挥,你需要带谁去就带谁去,你可以在全军挑选你最需要的人。”斯大林的这番话意味着他对朱可夫极大的信任。从这次开始,朱可夫就成为斯大林的“救火队员”了,哪里危急,他就被派到哪里去——从列宁格勒到莫斯科,从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从斯大林格勒到库尔斯克,一直到最后攻占柏林,朱可夫指挥了卫国战争中几乎所有重大战役,获得了崇高威望,被誉为苏联“军神”。

功高盖主难逃悲凉结局

1953年斯大林逝世。在拥立赫鲁晓夫“即位”过程中,朱可夫立了头功,正是他出头,逮捕了赫鲁晓夫的对手贝利亚。赫鲁晓夫上任之初还算知恩图报,任命朱可夫为国防部长,并让他进入政治局。但1957年,赫鲁晓夫利用朱可夫在南斯拉夫访问之机,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指控朱可夫阴谋夺权,免去其一切职务。朱可夫被迫黯然退出政治舞台。

关于朱可夫突然下台,有人说是由于他功高盖主,不识时务,而被最高权势者所猜忌。但事实上,赫鲁晓夫之所以解除朱可夫的职务,是因为两人在军队改革问题上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赫鲁晓夫以改革者自居,军队的改革是他全盘计划中的重要环节。而朱可夫却死守军队,不允许赫鲁晓夫插手改革,两人形同水火。另外,朱可夫曾动用军队帮助赫鲁晓夫巩固政权,这无疑是他的功劳。但在战胜敌手后,赫鲁晓夫也开始对威望日增、权倾一时的朱可夫感到恐惧。这也是他要解除朱可夫国防部长职务的根本原因之一。

朱可夫赋闲在家,晚景凄凉。

也就在这时,朱可夫认识了比他小30岁的加林娜,并与之结为夫妇。在朱可夫60岁那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这期间,朱可夫花了极大心血写出回忆录《回忆与思考》,却被禁止出版。一气之下,朱可夫中风了。

在生命的最后9年里,朱可夫饱受病魔摧残。更令他痛苦的是,几乎所有的朋友都疏远、乃至背叛了他。只有巴格拉米扬和华西列夫斯基两位元帅冒着风险与他保持着友谊。

1973年年底,朱可夫深爱的妻子加林娜因乳腺癌病逝,而那时朱可夫已老得连去墓地的力气都没有了。爱妻死后不到8个月,朱可夫的病情更加恶化。他先是心肌梗塞复发,随后是心脏停跳。被注入特殊药剂后,他的心脏恢复跳动,但脑供血却没有恢复。就这样,戴着人工呼吸器,朱可夫毫无知觉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后5天。

1974年7月18日,一代名将朱可夫元帅溘然长逝,享年78岁。他的葬礼,没有一位领导人出席,甚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未被平反。1995年5月,俄罗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朱可夫的名誉才被彻底恢复。

朱可夫事件与彭德怀庐山罢官

关于1959年彭德怀庐山罢官,可以说是早有定论。其主要原因是,彭德怀在1959年7月14日给毛泽东写的一封信引起的。但如果与1958年毛泽东对军队整风的指示联系起来研究,似乎可以看出,果中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毛泽东指示军队整风

从1958年初的南宁会议到3月的成都会议,毛泽东多次说过,今年要抓一下军队的事。如说:过去总是搞军事,现在几年都不开会,文件看都没看,等你们整风以后再接触一下。又说:今年要回过来搞点军事工作。至于,军队学习苏军中的问题,毛认为:全国解放后(1950年至1957年),在经济工作和文教工作中产生了教条主义,军事工作中搬了一部分教条,基本原则坚持了,还不能说是教条主义。可见,1958年在军队展开反对教条主义,并不是毛泽东最初的命题。当时,毛泽东真正关心军队的事,反映在1958年1月21日他在南宁会议的结论中的一段话。他说:

党委要抓军事。军队必须放在党的领导和监督之下。要好好同军事工作方面的同志们商量。一年抓四次。在整风中,建议军队拿几天时间讨论一次朱可夫所犯严重错误的问题,此事由军委发出指示和有关朱可夫错误的材料,吸取苏联的教训。

对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军队将帅是否会居功自傲,不听指挥。毛泽东早在进城之初,就高度警觉。刘伯承在与一位高级将领谈工作时曾经说过,1949年刚解放进城,六个军区司令员去看毛主席。当时心想,毛主席可能要讲几句鼓励的话,可没有想到,毛主席开头就说:你们这些人要守规矩,听指挥啊,不然我就从你们几个人开刀。刘帅说:我听了以后,心里直打颤,他是多么严格啊!这次,毛泽东就是捡起朱可夫这块“石头”,向军队的将帅们抛了过来。

什么是“朱可夫所犯严重错误”?

朱可夫,苏联元帅,1957年10月27日前为苏联政府的国防部长。在苏德战争期间,朱可夫一直是苏军最高统帅部成员。1942年8月起直到战争结束,担任仅次于斯大林的副最高统帅。多次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被派往前线,并曾先后担任过几个最大的、最重要的方面军的司令员。在计划、准备和指挥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和柏林战役等一系列决定性战役中起过重要作用。战后,曾担任首任驻德苏军总司令和德国苏军占领区最高行政长官。后因功高盖主,被斯大林贬为地方军区司令员。斯大林逝世后,朱可夫恢复了国防部副部长的职务,并于1955年2月出任国防部部长。1957年6月,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受到莫洛托夫等多数主席团委员的反对,会议以七比四的表决结果,要求赫鲁晓夫辞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赫鲁晓夫则要求召开中央全会。在中央主席团休会期间,朱可夫命令国防部门用军用飞机火速把在各地的中央委员接到莫斯科。朱可夫这一着,为赫鲁晓夫在中央全会上击败莫洛托夫等人,并把他们打成“反党集团”起了决定性作用。朱可夫本人,因此由苏共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升为主席团委员。

但是,也正是这一着,引起了苏共党内高层对朱可夫的警惕。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中说道:正是在这个时候,朱可夫“僭取了很大的权力,开始使领导成员感到担心。主席团的其他委员一个个来找我,表示他们的关注。他们问我,我是否像他们那样能够看出,朱可夫正在努力夺权——我们正面临一次军事政变。我得到情报,朱可夫在同军区司令员的谈话中,确实流露出波拿巴式的意图来。我们不能让朱可夫在我们国家里演出南美洲式的军事接管。”“‘是的’,我告诉其他同志说,‘我知道朱可夫在搞什么。我同意你们的意见,我知道我们应当做什么。他的不正当活动使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解除他的职务。’这是我们唯一有责任做的事。”

1957年10月27日,塔斯社发表一份官方公报称: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任命苏联元帅罗吉昂·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为苏联国防部长。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解除苏联元帅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的国防部长职务。

11月3日,苏共中央公布《中央全会关于改进苏联陆军和海军中党的政治工作的决议》,谴责朱可夫试图削弱党组织在武装部队中的工作,企图取消党对军队的领导和监督,从而“破坏了党的列宁主义原则”。中央全会认为,虽然党和政府高度评价朱可夫的功绩,给了他许多荣誉,包括让他在党内担任一些高级职务,但朱可夫丧失了“B·N·列宁教导我们的党的谦虚精神。”他以为他在“我国人民及其武装部队在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一切胜利中是唯一的英雄”。朱可夫辜负了党对他的信任。“他证明自己是一个在政治上不清醒的人,无论在对苏联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的理解上,还是在他对国防部的领导工作中,都有冒险主义的倾向。”中央全会决定:解除朱可夫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和中央委员会委员的职务。

这就是历史上的“朱可夫事件”,也是它所以引起毛泽东的关注,要求“军队拿几天时间讨论一次朱可夫所犯严重错误的问题”,并从朱可夫错误中吸取教训的重要原因。

军委会拿粟裕开刀

关于1958年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把反对教条主义作为会议的中心主题,林彪在1959年8月31日军委扩大会议第一综合小组会上的发言中说,去年军委扩大会议反教条主义的情况,他记得很清楚。在军委扩大会以前,彭德怀的态度是不明确的,当时军委扩大会议马上就要开,但并没有确定以反教条主义为主题。在他看到训练总监部关于对反教条主义争论的材料以后,就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应该以这个为主题。于是他就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毛主席,毛主席认为应该开展这个斗争。林彪说:“这才有去年以反教条主义为中心的军委扩大会。这个会议是多少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会议,会后军队思想才有一个大的转变。中央、主席有决定,彭德怀才有180度大转弯来领导这个会议。”林彪这番话说明,是他的意见才使毛泽东下决心扭转了会议的主题。

历史表明,1958年,真正领会毛泽东关于军队整风意图的,不是林彪,而是彭德怀。这就是要为防止军队出朱可夫式的人物敲响警钟。

对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何以会以批判总参谋长粟裕的“个人主义”揭开序幕,可以说,人们一直没有弄清究竟。从上述毛泽东要军队将帅接受朱可夫事件的教训来看,问题就非常明白。因为,彭德怀作为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主持者,决不会意识到毛泽东抛的这块石头是朝着他来的。中共党内的传统是,谁是领导,谁就是党的化身。因此,彭德怀理所当然地要寻找不服从他领导的人,这便是总参谋长粟裕。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功赫赫的一名骁将。1946年,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粟裕就在陈毅领导下,挑起了华东战场战役指挥的重任,并多次向中央军委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议,为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采纳,对夺取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具有重大影响。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的十名大将中,粟裕名列第一,绝非偶然。1951年11月,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为总参谋部第二副总参谋长;1954年10月,粟裕被任命为总参谋长。

粟裕就任第二副总长时,总参谋长徐向前因病在治疗休养,由第一副总参谋长聂荣臻代总参谋长。1952年7月,彭德怀接替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粟裕先后在聂、彭二帅领导下,工作上难免发生碰撞。例如:

1952年7月,聂荣臻任代总长时,对呈送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所控制。据时任总参作战部部长张震回忆说:“聂总说:毛主席他们管的事多、太忙了。你们的东西事无巨细地都报上去不好,以后报到我这里就行了,需要毛主席他们知道的由我批后转报。从那以后,我们送到毛主席,刘少奇同志、朱老总那里的东西就少了。后来毛主席召开会,把几个老帅都找去,我也被叫去。毛主席对我说,早先还见得着你们作战部的报告,后来也看不到了,现在党政民系统的东西一大桌菜吃不完,军事系统就没有吃的,干饿”。毛泽东批评后,粟裕认为向毛泽东反映情况少,自己也是有责任的。因刚到总参谋部工作时,毛泽东就规定粟裕每半月向他直接汇报一次工作。粟裕起先是按规定执行了的,聂代总长有了以上交代后,执行就不够坚决了。同时粟裕认为,自己是副总长,作为总参领导人之一也应该承担一定责任,便也向毛泽东作了书面检讨,检讨了未按毛泽东要求每半月报告一次情况的错误,并且说虽然毛泽东没有指名批评他,但对他教育很大。不料毛泽东在他的检讨上作了批示,不但写上“此种检讨很好”,而且把粟裕和聂荣臻的工作做了对比,肯定了粟裕半年来的工作,对聂又作了批评。此事,引起了聂荣臻的很大误解。

彭德怀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后,粟与彭在对未来战争的认识和战争准备问题上,存有分歧,有时粟还与彭据理力争。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国务院设立国防部,为了体现国防部的领导,许多原来由中央军委和总部颁发的命令、指示,都要求改由国防部署名。但哪些文件以国防部的名义发,哪些不用,又无明确规定。总参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和总参下发的命令、文电,常常因署名问题受到批评。文件有时没有署国防部的名受批评,有时署了也受批评。为此粟裕提过希望加以明确的意见,以便在日常工作中有所遵循。1955年3月16日中央军委会议决定,责成总参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职责条例。

因以上这些问题,在1958年5月26日的中共中央军委预备会议(亦称小型会议)上,军委责成粟裕就所谓“总参与国防部关系”等问题作检讨。27日,军委扩大会议正式开幕后,会上就所谓“总参与国防部关系”问题,强加给粟裕“一贯反领导”、“向国防部要权”、“告洋状”等罪名。迫使粟裕在会上进行检讨。

批粟裕,毛泽东最初是表示支持的。5月30日,军委秘书长黄克诚传达毛泽东的指示:“把火线扯开,挑起战来,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彭德怀在会上说:朱可夫事件就暴露了苏军在这方面的弱点(不少地方违背列宁建军原则)……苏联那一套大都为了巩固“一长制”。我们虽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没有抄袭他们的“一长制”,但还是有些东西照搬了。我们所以要严肃地批判教条主义,就是为了把我军优良传统牢固地传下去。不然的话,当我们这批老的骨干逐渐死去以后,我军就可能有像匈牙利军队那样变质垮台的危险。

于是,会议从6月7日起,扩大到全军军以上单位和部分师级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人员增加到1400多人。大会的主持者,既不顾历史的基本事实,也不愿听粟裕的说明,批判粟裕的调门一再升温。

但是,粟裕终究不是毛泽东预先设定要整的对象。有一次毛泽东找萧劲光谈话,问萧对粟裕的看法。萧劲光说:“粟裕同志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是好人。”毛点头表示赞同。就在粟裕第二次在大会作检讨之前,毛泽东为粟裕说了一段话:“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请大家来判断。”

7月14日,粟裕在大会上作第二次检讨,把别人强加的罪名,差不多都认了下来,才算基本过关。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解除粟裕总参谋长职务”,并决定将他的“错误”口头传达到军队团一级、地方地委一级。1960年1月,毛泽东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当面对粟裕说:粟裕呀,你的事可不能怪我呀!那是他们那个千人大会上搞的。

这次军委扩大会议,后来转向了反对教条主义,刘伯承、萧克等成了批判的重点,但也很难说,实现了毛泽东年初要军队吸取朱可夫事件教训的初衷。因为刘、萧两人只主管军队的训练工作,并不掌军队的指挥大权。黄克诚后来回顾1958年这次会议说:

这次会议,实际是中央领导军委整风,为彭德怀始料不及。我们未能领会中央精神,所以主持会议显得很被动。这可能是:毛主席在匈牙利事件之后,开始担心我军领导出问题。也许这就是庐山会议的先兆。

毛泽东眼中的中国朱可夫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受到重挫。在毛泽东强调要压缩空气的背景下,党内对这一严重错误的认识差距很大。

彭德怀在1958年冬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以后,曾回湖南调查,先到湘潭县的乌石(彭的故乡)、韶山,后到平江。了解到粮食没有收好,而上报数字高得吓人。一位伤残的老红军悄悄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请为人民鼓咙胡。”1959年4月,彭德怀出国访问,6月13日回国。第二天,黄克诚向他谈了山东、甘肃等省出现粮荒的严重情况。彭德怀曾向人感叹说:匈牙利人均每年吃40公斤肉,还出了匈牙利事件。要不是中国工人农民好,党中央、毛主席威信高,也会发生“匈牙利事件”。

庐山会议期间,彭德怀因担心在党内高级干部未曾取得基本一致认识的情况下,会议匆匆收场。于是给毛泽东写信反映意见。当毛泽东把彭德怀的信印发与会人员后,赞同彭的意见的人却越来越多。解放军绝大部分的干部、战士来自农村,“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村造成的严重影响,不能不反映到军队中来。上庐山前,彭德怀就常把军队方面反映的一些社会情况,转呈给毛泽东。这样,这位站在军队最高领导岗位的彭德怀写的这封信,在毛泽东看来,其影响远远超过信的本身,而不能不令他严重关注。

曾在刘少奇身边参与重要工作的邓力群在一则回忆中说,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因素,小平同志对此也讲,彭老总写信、说话,特别是说话,确有不妥当的地方。当时有人揭发,说他在从北京出发到庐山的火车上讲了这样的话,说:中国问题的严重,困难继续下去,也许只有靠苏联红军帮助我们才能解决了。这种讲法,虽然是气话,但是让毛主席听了这个话不能不反感。“他的信,他的发言,在很多小组会上有同感。因为的确都有这样的问题嘛。确实在几天里,有这样的趋势,同意彭德怀的意见越来越多。而在小组会上,彭德怀又说了些气话,翻老账,延安的华北会议开了他40天,他耿耿于怀。“恰在这个时候,驻苏使馆发来一个情报,说苏联的报刊、领导人讲话,指责我们的错误,这些说法同彭德怀的说法又大同小异。因此引起一种怀疑:里外呼应。“在庐山会议期间,北京留守的只剩下陈毅。一次,见到苏联大使尤金。陈老总说:他们都开会去了,就剩下我一个人。也不知道尤金是出于什么意思,是否开玩笑,竟说:这样你就可以搞政变了。陈毅同志很警惕,马上报告毛主席。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使,对我们的国家领导人说这样的话,问题尖锐了。“……这些因素,造成了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

彭德怀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功绩,由他在十大元帅中排名第二可以说明。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战争,更使他名扬中外。但毛泽东与彭在历史上多有芥蒂。1959年4月5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毛就揭了一通彭德怀的老账,说:我这个人是许多人恨的,特别是彭德怀同志,他是恨死了我的。是不是这样呢?不恨死了,也有若干恨。因为我跟他闹别扭闹得相当多。会理会议、延安会议,中央苏区江口会议,我们俩个人斗。但是我们俩个人我看是好的,有什么不好呢?都是革命党。我是寸步不让,你一炮来,我一炮去。我跟彭德怀同志的政策是这样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所以,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的批判,远远超出了彭7月14日这封信所涉及的内容本身,是有深层原因的。毛泽东在7月23日的讲话中,除了批彭德怀在路线问题上发生了“动摇”,“表现出资产阶级的动摇性”,“把自己抛到右派的边缘了,距右派还有三十公里”等等外,更尖锐地提出:“你解放军不跟我走,我就找红军去,我看解放军会跟我走”。

如果说,林彪对1958年毛泽东指示军队整风的意图没有摸透,可这次批判彭德怀,他是完全心领神会了。就在人们对毛泽东把彭德怀的问题,提到解放军跟不跟他走的高度,还不甚理解的时候,林彪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批彭说:彭德怀这回是招兵买马来的,是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他还指着彭德怀说:“只有毛主席能当大英雄,别人谁也不要想当英雄,你我离得远的很,不要打这个主意。”可以认为,林彪在这里说出了毛泽东要说的话。随后,毛泽东就接过来对彭说:

你这个人有野心,历来有野心。

你要用你有面目改造党、改造世界。过去因各种原因未得到机会,这次从国际上取了点经(不能断定)……

去年八大二次会议我讲过,准备对付分裂,是有所指的,就是指你。

我六十六岁,你六十一岁,我快死了,许多同志有恐慌感,难对付你。

毛泽东的这一席话,明确道出了他要军队接受朱可夫事件的教训,所指的对象正是彭德怀。

据此,1959年8月16日,中共八届八中全会通过决议,把彭德怀的“错误”性质定为“反党”,并决定将彭德怀、黄克诚调离国防工作岗位。9月17日,新华社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免除彭德怀国防部长职务,任命林彪为国防部长。

至此,毛泽东在1958年初,提出要军队吸取苏联“朱可夫所犯严重错误”教训的指示,终算落到了实处。但“朱可夫事件”的阴影,就毛泽东而言,并未就此散去。不过那已是后话了。

朱可夫给日本关东军上了一课

诺门坎位于中国内蒙古与蒙古交界地区,隔哈拉欣河与蒙古相望。苏联把这个事件称为“哈拉欣河事件”。1939年5月12日,日本关东军第23师师长小松原道太郎中将率部向驻守在这一带的苏军第57特别军发起攻击。后来,日本关东军第6集团军也投入了作战。

诺门坎事件开始时,苏军第57特别军军长名叫费克连科,这个人是苏联国内大清洗后当的军长,缺乏作战经验,而且怕死。日军发起进攻后,他还在离战场120公里的地方指挥,对战场情况几乎完全不了解。所以,战役初期,苏军接连失利。

斯大林接到报告后,敏锐地觉察到日本的意图是试探苏军的实力,为其日后进攻苏联做准备。他认为,必须坚决粉碎日军的进攻,否则后患无穷。他决定派一个能征善战的人到那里指挥,这个人就是朱可夫。

当时,朱可夫正担任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斯大林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他在中国战场考察过日军作战,对日军有所了解。

朱可夫是6月5日到达战场的。他严厉责备了费克连科,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往前线,视察部队。他根据最新情报认为,必须向这一地区增派部队,并决定使用航空兵配合下的装甲作战。

斯大林满足了朱可夫的要求,连续向前线增派了57000人、542门火炮、498辆坦克、385辆装甲车和515架飞机。斯大林对朱可夫只有一句话: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击溃入侵的日军,但行动不越过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

7月2日,日军趁苏军增援部队还没有到达战场的机会,向苏军和蒙古军队发起了猛烈进攻。当时,双方的兵力对比是:日军有38000人,苏蒙联军只有12541人,日军占有绝对优势。然而,朱可夫沉着组织防御。苏军人少,但是坦克和装甲车却多于日军。朱可夫指挥坦克和装甲部队连续实施反击,不断疲惫和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日军伤亡惨重。

小松原道太郎原来担任过驻苏武官,应该说对苏军的作战样式有所了解,特别是苏军一度取消了装甲部队,使他记忆犹新。他没有想到苏军的装甲部队竟然能如此深藏不露,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他对眼下这个名叫朱可夫的对手了解得太少了。日本人没有想到,他们的一个师可以打败中国国民党的军队十余万人,却在兵力优于苏军的情况下,被打得如此狼狈。

于是,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向诺门坎地区增兵,为此,还专门组建了第6集团军实施诺门坎作战,司令官名叫荻州立兵。这时,日军兵力已达75000多人,并准备在8月24日向苏军发起更大的进攻。然而朱可夫却悄悄做好了反攻的准备。他使用的战法是:发挥机械化部队的优势,诸兵种联合作战!

为了迷惑敌人,朱可夫在实施反攻前成功地进行了战役欺骗。比如,为了实现坦克攻击的突然性,他将几辆坦克卸去了消音器,然后沿前沿阵地不断地来回行驶,以此让日军对苏军的坦克调动习以为常;为了隐蔽反攻企图,朱可夫把几部功率猛烈的音响装置搬到前沿,模仿打桩机的声音,逼真地造成大规模修筑防御工事的假象,让日军误以为苏军不是想反攻,而是要实施防御。

这一切战役欺骗都取得了成功。日军没有料到苏军真的发动了反攻,他们的恶梦来了!

8月20日5时45分,朱可夫指挥苏蒙联军向当面日军发起猛烈的反攻。150架轰炸机、几百门火炮向日军前沿阵地、纵深炮兵阵地及部队集结地域实施了猛烈的轰炸和炮击。睡梦中的日军非死即伤,侥幸活命者也被眼前这一切惊呆了。一个名叫小谷的日军上士这样记录当时的情景:

炮弹遮天盖地般地落在我们的前前后后,真可怕!观察哨想尽一切办法找寻敌人的炮兵阵地,但都失败了。因为敌人的轰炸机在轰炸,歼击机在扫射。敌人全线获胜!

随后,朱可夫下令全线实施进攻,日军狼狈溃逃。

作战中,朱可夫展露了他严厉果断的指挥风格。他曾在半天的时间里,在一个师撤换了2个师长。

当苏军向纵深进攻时,朱可夫命令步兵第36师攻打日军的一个阵地。这个阵地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日军抵抗得十分顽强,苏军这个师伤亡很大,师长发现再次进攻有困难,于是打电话给朱可夫请求暂缓进攻。朱可夫命令他再次进攻。过了一会儿,朱可夫打电话问这个师长是否继续进攻了,那个师长说,部队伤亡大,一时还无法向前推进。

朱可夫对那位师长说:“现在,我只问你一句话,你还能不能发起攻击?”

那位师长回答:“有困难!”

朱可夫立即说:“好,我现在解除你的师长职务,让参谋长接电话!”

参谋长接过电话后,朱可夫问:“你能否继续进攻,完成任务?”

参谋长说:“没有问题,司令员同志!”“那好,从现在起,你就是师长了!”

可是,这位新的师长还是没有组织起新的进攻。朱可夫还没有听完对方诉说困难的电话,就打断道:“从现在起,你不再是师长,等候新师长的到来!”

他转过身,在自己的司令部里找到一名上校军官,向他明确了任务,并把炮兵预备队加强给了他。

第三个师长坚决按照朱可夫的意图发起了进攻,最后终于攻占了这个要地。

美国学者奥·钱尼在谈到这个故事时说:“这件事情奠定了朱可夫在斯大林心目中的位置。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朱可夫成为斯大林的困难排除人,被派遣去解决一个又一个危急问题!”

在朱可夫卓越的指挥下,日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伤亡和被俘了61000人,损失了660架飞机,被迫向苏联求和。9月16日,苏联与日本根据达成的停战协定结束了诺门坎战役。

日军在诺门坎战役遭到失败后,才感到自己不是苏联的对手,进攻苏联无异于以卵击石。这样,北进战略发生了动摇。不久,日本放弃“南北并进战略”,开始推行南进战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就是日本南进战略的产物。朱可夫通过诺门坎战役,成为了改写历史的人。或许正因为此,当朱可夫回到莫斯科时,斯大林亲自接见,表示祝贺与感谢,并授予他苏联英雄称号。

第二章 运筹帷幄的艾森豪威尔将军(美)

艾森豪威尔介绍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七十九岁)美国第34任总统(1953 年1月20日——1957年1月20日,1957年1月20日——1961年1月20日),陆军五星上将。在美军历史上,艾森豪威尔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传奇人物。他曾获得很多个第一。美军共授予10名五星上将,他是晋升得“第一快”;他出身“第一穷”;他是美军统率最大战役行动的第一人;他是第一个担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盟军最高统帅;他是美军退役高级将领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第一人;他是美国唯一的一个当上总统的五星上将。

1911年考取美国海军学院,却因超龄而未被录取,后经该州参议员推荐,考入美

国西点军校。

1915年从西点军校毕业并获得少尉军衔,赴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任职。

1916年晋升为少校。

1921年从陆军坦克学校毕业,创办美国陆军的第一所战车训练营。

1922年调任驻巴拿马的第20步兵旅参谋。保送进入陆军指挥参谋学院受训。

1926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从陆军指挥参谋学院毕业。

1927-1928年,艾森豪威尔在陆军军事学院深造。

1929年,艾森豪威尔赴陆军部助理部长办公室任职。

1933年,任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的助理。

1935-1940年,担任菲律宾军事顾问麦克阿瑟的高级助理。

1936年,艾森蒙威尔晋升为中校。

1939年年底回国,任美国西部军区司令部的后勤计划官。

1940年2月调到驻加利福尼亚的第15步兵团任职,11月升任第3师参谋长。

1941年3月,升任第9军参谋长。

1941年6月出任第3集团军参谋长,晋升为准将。

1941年12月,艾森豪威尔被召回华盛顿,任战争计划处副处长,不久计划处升格为作战厅,又被任命为作战厅长,几星期后升为少将。

1942年5月,马歇尔命令艾森豪威尔前往英国作实地考察,并在英国设立了一个美军指挥所,为日后实施计划提出建议。6月,他返回华盛顿提出考察报告《给欧洲战区司令的指令》之后,罗斯福总统接受马歇尔的意见,任命艾森豪威尔为驻伦敦的美军欧洲战区总司令。7月,艾森豪威尔晋升为中将。

1942年7月,鉴于北非英军及远东美军接连受挫和丘吉尔的极力支持,美英决定发动北非战役。8月,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实施北非登陆的盟军最高司令。

1942年11月8日,艾森豪威尔率领美英联军10万人分三路在法属北非殖民地登陆。

1943年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来到北非,检阅了登陆美军,并于14日至26日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举行了卡萨布兰卡会议。2月,艾森豪威尔获得了当时的最高军衔上将军衔,出任北非和地中海盟军总司令。

1943年6月至8月,指挥西西里战役。

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决定1944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艾森豪威尔在会后被任命为指挥“霸王”行动的盟军最高司令。

1944年1月中旬,艾森豪威尔抵达伦敦,组建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

1944年6月至8月,组织“霸王”作战行动,指挥诺曼底战役。

1944年9月1日,艾森豪威尔将司令部移驻法国并从蒙哥马利手中正式接管地面部队的指挥权,组织指挥盟军攻占德国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艾森豪威尔曾任美国驻德占领军司令。

1945年回国,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1948年退役,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1950年,在法国任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

1952年退出军界,参加总统竞选。

1953年任美国第34届总统。

1953年就职后,签定了《朝鲜停战协定》。

1956年获得连任。

1957年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企图控制中东地区。

1957年1月,艾森豪威尔在致国会的《对中东政策特别咨文》中提出:由国会授权总统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并可借口对付“共产主义侵略”,在中东地区使用美国武装部队;两年内额外拨款4亿美元向中东国家提供经济“援助”。这个决议案于3月7日被美国国会通过。3月9日,艾森豪威尔签署了这个后来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决议案。

1959年,随着国务卿杜勒斯的逝世,艾森豪威尔主义也黯然失色了。

1969年3月28日,艾森豪威尔在华盛顿病逝,终年79岁。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艾森豪威尔选择军人职业,并非完全出于个人爱好,也不是父母的意志,而是与家境有关。他家境贫寒,其他的6个兄弟都没有受高等教育,艾森豪威尔也只能免费进入西点军校。他的母亲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不愿自己的儿子从军,但又不便阻拦,加之十九世纪末期美洲的战事不断,从军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一件神圣而新鲜的事。1911年,艾森豪威尔考取美国海军学院,却因超龄而未被录取,后经该州参议员推荐,考入美国西点军校。西点军校这一届毕业生将星闪耀,168名毕业生中有56人晋升为将军,因此被称为“将星云集之班”。艾森豪威尔1915年从西点军校毕业并获得少尉军衔。

初期军旅生涯

由于战争,许多同学都去法国参战,他却被留在国内从事训练工作,赴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任职。1916年晋升为少校。1920年7日,艾森豪威尔的永久军衔为少校。1921年从陆军坦克学校毕业,他创办了美国陆军的第一所战车训练营。巴拿马地区司令福克斯·康纳少将,看中了这位年轻人的军事才华,便邀请他到巴拿马服役。1922年调任驻巴拿马的第20步兵旅参谋。在巴拿马服役的三年中,他受到了康纳的特殊栽培,军事知识和技能大为长进。后来,康纳又保送他进入陆军指挥参谋学院受训。艾森豪威尔学习认真,训练刻苦,于1926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随后又经康纳介绍而赴法国进行战场考察。1927-1928年,艾森豪威尔在陆军军事学院深造。1929年,艾森豪威尔赴陆军部助理部长办公室任职。在艾森豪威尔的早期军事生涯中,有幸结识了潘兴和麦克阿瑟这两位美国陆军的名将。他对这两人极为崇拜并拼命追随,特别是对麦克阿瑟的追随竟长达6年之久。1933年,任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的助理。1935-1940年,担任菲律宾军事顾问麦克阿瑟的高级助理。1936年,艾森蒙威尔晋升为中校。

步入高层

1939年9月,德军入侵波兰,他不顾麦克阿瑟等人的劝阻和挽留,坚决要求回国。年底回国后,任美国西部军区司令部的后勤计划官。1941年,艾森豪威尔改任团长,后来又改任第3集团军参谋长,晋升准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基地。8日,美国对日本宣战。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第5天,马歇尔电召艾森豪威尔速回华盛顿。这固然与艾森豪威尔熟悉菲律宾和太平洋地区军事问题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他有丰富的参谋工作经验。他先任战争计划处副处长,不久计划处升格为作战厅,又被任命为作战厅长,几星期后便升为少将。这是他步入统帅部与马歇尔长期合作的开始。这时的艾森豪威尔,虽然还没有资格参加那些有关同盟国战略问题的高层会议,但他却能站在最高统帅的角度,代表美国利益来指导全球性的战略行动。艾森豪威尔注意到,当美国朝野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太平洋战场的时候,罗斯福和马歇尔却把欧洲战场放在优先的地位。他赞同这种战略观点,在1942年3月就和作战厅的参谋们一起提出了如何进行战争的基本设想:把大量美军集中在英国,而且拒绝将他们化整为零地用在任何周边性的攻击之中,在欧洲上空应获得空中优势,然后从英国渡过海峡,直指法国和德国。对这一基本设想,英国人虽然原则上同意,但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存在着分歧意见。5月,马歇尔又命令艾森豪威尔前往英国作实地考察,并在英国设立了一个美军指挥所,为日后实施计划提出建议。6月,他返回华盛顿提出考察报告《给欧洲战区司令的指令》之后,罗斯福总统接受马歇尔的意见,已经任命艾森豪威尔为驻伦敦的美军欧洲战区总司令了。7月,艾森豪威尔晋升为中将。

北非战役声名鹊起

1942年7月,鉴于北非英军及远东美军接连受挫和丘吉尔的极力支持,美英决定发动北非战役。8月,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实施北非登陆的盟军最高司令。在这之前,他并未单独指挥过作战,然而他就任后的第一次重大使命却马到成功,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进展顺利。这证明马歇尔慧眼独具。艾森豪威尔也因此名声大振。艾森豪威尔在指挥盟军进行北非、西西里岛和意大利作战中,在实现与盟国的合作中,都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被誉为“军人政治家外交家”。他坚定、果断、宽宏大量、对部属充分信任。布鲁克、蒙哥马利等人曾看不起艾森豪威尔,甚至时而发出一些尖刻的批评,他仍然宽宏大量,努力使英美合作成为现实。1942年11月8日,艾森豪威尔率领美英联军10万人分三路在法属北非殖民地登陆。在强大的空军掩护之下,分别占领了阿尔及尔、奥兰和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接着向西挺进,对退入突尼斯的德意联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1943年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来到北非,检阅了登陆美军,并于14日至26日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举行了卡萨布兰卡会议。2月,艾森豪威尔获得了当时的最高军衔上将军衔,出任北非和地中海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曾不顾可能产生的政治批评,决定承认正在北非的法国维希政府海军上将达尔朗为该地区的法国最高统帅,从而避免了阻力,加速了盟军在北非的进展。1942年底,凯塞林隘道之战失利,他毫不动摇,及时采取措施,派巴顿将军接替了不称职的第2军军长费里登达。1943年3月下旬,美英联军在艾森豪威尔的指挥下,对突尼斯南部发动总攻。经过20余日的激战,将德意军队驱赶至突尼斯北部。4月20日决战开始,5月6日和7日两天,美英联军就突破敌人的防御,登上海岸,占领了突尼斯市。于此同时,在北部进攻的美军占领了比塞大。德意军队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他们无法撤退,于5月13日25万人全部投降。至此,在非洲的法西斯军队全部被肃清。

挺进西西里

艾森豪威尔准备进攻西西里岛,并立即着手制定意大利战役的计划。他不顾参谋部成员的意见,认为首先必须让横在西西里和北非之间的班泰雷利亚岛上的驻军投降。6月上旬,约有300吨炸弹落在这个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的岛屿上,揭开了西西里岛战役的序幕。参加这次战役的有1000艘舰艇,登陆的人数是15万。为了可以靠近作战地点,艾森豪威尔于7月7日抵达马耳他。登陆战役的一切都已准备就绪,但天气突变,风大浪急,对海军、空军作战极为不利,许多参谋人员要求更改登陆日期。艾森豪威尔不为所动,坚持盟军按原计划行动。7月9日夜,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8集团军和巴顿指挥的美国第7集团军开始登陆和空降。8月17日盟军攻克墨西拿,占领全岛,西西里战役至此结束。盟军伤亡失踪约2.3万人;德意军队伤亡3.2万人,13.5万人被俘,另有10万人撤退至意大利本土。

诺曼底登陆

在1943年11月开始的德黑兰会议上,美国和英国再次明确表示1944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决心、苏联则希望尽快确定此次作战的盟军最高司令人选。艾森豪威尔在会后被任命为指挥“霸王”行动的盟军最高司令。1944年1月中旬,艾森豪威尔抵达伦敦,组建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经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同意,艾森豪威尔任命特德为副司令,史密斯为参谋长,布莱德雷为美国地面部队司令,蒙哥马利为英国地面部队司令,拉姆齐为海军司令,利马洛里为空军司令。按照艾森豪威尔设计的体制,上述军种司令担负着双重角色:一方面,军种司令是最高司令部成员,参与最高司令部制订计划的工作;另方面,军种司令是整个军事行动中指挥具体作战的司令,拥有各自的司令部。为了获得诺曼底地区的制空权,艾森豪威尔将在英国的战术与战略空军完全置于其控制之下。他把首批登陆部队由三个师增加到五个师,其它细节交由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去负责处理,自己则去关心他认为更为重要的问题。艾森豪威尔意识到,制空权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他要求英国的空军应在他的控制之下进行诺曼底之战。这个决定遭到英国战略空军司令哈里斯的反对,这使一贯处事谨慎,态度和蔼的艾森豪威尔大动肝火,他于3月23日宣布:“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获得满意的解决,我将呈请辞职。”英国的参谋总长不得不同意把战略空军交由艾森豪威尔指挥。美国空军和其他有关国家的空军也都作了同样的安排。接着,他与法国人又达成了忍受损失的协议。这样,制空权的问题就被艾森豪威尔解决了。早在1943年3月,盟军就在伦敦成立联合参谋机构,研究和拟制欧陆作战计划。艾森豪威尔在原有计划的基础上主持制订的“霸王”作战纲要包括:在诺曼底海岸登陆并突破敌军的防御阵地;用两个集团军群实施宽大正面追击,重点是在左翼取得必须的港口,进逼德国边境并威胁鲁尔,右翼要同从南面进攻法国的兵力相连接;取得比利时、布列塔尼以及地中海的港口,以便沿着德国占领区的西界建立新的基地;按照两翼包围鲁尔的方式发动最后进攻,重点再次放在左翼,随后朝着当时决定的特定方向直接突入德国;攻击发起日定为1944年6月5日。与此同时,集中于英国的盟军加紧进行以两栖登陆作战为重点的协同作战演练,相当数量的登陆艇、特种坦克等逐步装备部队;空军频繁出动,以重创德国空军,掌握制空权,孤立突击地带;情报部门通过“超级”和“魔术”破译机构获取德军情报,气象部门则密切注视气候变化;开始制造人工港和防波堤,敷设通过海峡的输油管道,采取军事欺骗措施,使德国最高统帅部判断失误。“霸王”行动实施前夕,盟军在英国共集中兵力38个师(287万),坦克5000余辆,舰艇9000余艘,飞机13000余架。处于防御地位的伦德施泰特的德军西线部队(辖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和布拉斯科维茨的G集团军群)共59个师;施佩勒的空军第3航空队和克兰克指挥的西线海军集群,力量明显薄弱。令人费解的是,伦德施泰特和隆美尔颇受限制:无权向施佩勒或克兰克下达命令;未经最高统帅部批准,无权调动任何装甲师;战斗行动地域及防守沿海地区的所有陆军部队管辖的范围,纵深不得超过20英里。此外,伦德施泰特、隆美尔和最高统帅部之间在防御计划方面亦有较大分歧。6月4日,在盟军作战会议上,艾森豪威尔根据气候形势的变化,果断地决定将攻击发起日改为6月6日。1944年6月6日凌晨,“霸王”作战开始实施。联军的伞兵和空运部队首先开始在诺曼底着陆,接着是海空军进行炮击轰炸,6时30分,4000多艘战舰载运的五个师12万人在海空军的火力掩护和特种坦克的引导下向诺曼底海滩发起冲击,到深夜就取得了初战胜利,登陆成功。滩头争夺战时期,盟军(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辖美国第1集团军和英国第2集团军)主要通过激战来巩固和扩大登陆场。7月,盟军在攻占瑟堡和冈城之后,登陆场扩大为正面宽100公里、纵深过50公里的地带。7月25日至30日,美军的“眼镜蛇”战役实现了对德军防线的突破。8月1日,布莱德雷指挥的第12集团军群(辖美国第1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组成,随后,美军横扫布列塔尼。盟军挫败莫尔坦反攻后,发现可在法莱斯形成对德军的包围圈。艾森豪威尔命令实施围歼德军的作战。自8月8日起,盟军通过机动兵力从北、西、南对法莱斯形成包围态势。至20日,德军被俘5万,死亡1万。诺曼底战役至此结束,德军损失约40万人,盟军损失约21万人。8月25日,盟军解放巴黎。

攻占德国

1945年3月,艾森豪威尔与蒙哥马利就盟军主要突击方向发生分歧,蒙哥马利主张向柏林快速突击,先于苏军攻占柏林;艾森豪威尔则认为主要突击方向为莱比锡和德累斯顿(考虑到苏军距柏林远比盟军近,雅尔塔会议规定柏林处于苏占区,必须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因而据此通知苏联协调行动。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国代表到驻法国兰斯的盟军司令部洽降。5月7日和8日,德国代表在兰斯和柏林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艾森豪威尔战时的主要活动就是组织、协调并指挥盟军作战,而盟军联合作战上是这场大战的显著特点。艾森豪威尔以其良好的军人素质、丰富的理论知识、高超的指挥艺术而获得成功。8月,盟军“铁砧——龙骑兵”作战开始。9月,实施“霸王”和“铁砧——龙骑兵”作战的盟军胜利会师。德弗斯的第6集团军群开始隶属艾森豪威尔。9月1日,艾森豪威尔将司令部移驻法国并从蒙哥马利手中正式接管地面部队的指挥权。在此前后,美军解放夏隆、兰斯、凡尔登等地,强渡马斯河,英军则解放亚眠、里尔和布鲁塞尔。艾森豪威尔决定盟军采取“宽大正面战略”,使德军首尾不能相顾而加速崩溃。4日,艾森豪威尔命令阿登以北部队必须占领安特卫普,突破齐格菲防线,然后夺取鲁尔区;阿登以南部队必须突破齐格菲防线,然后夺取法兰克福。英军攻克安特卫普后,盟军在齐格菲防线前受阻。12日,艾森豪威尔晋升为五星上将。1944年12月16日,德军在阿登地区发动反攻(通称突出部战役),企图攻占列日和安特卫普,迫使美英同意和谈。德军从圣维特地区出发,向西攻至美国第1集团军的南部。最后进抵马斯河畔的迪兰特。与此同时,德军实施“格赖夫计划”。组成能讲英语的连队,换穿美军制服,突入美军防区制造混乱。17日,艾森豪威尔对形势作出正确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19日,艾森豪威尔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北侧盟军先取守势,待机转入进攻;南侧盟军则应尽早向北进攻。南侧盟军于22日发动进攻,迫使德军由进攻转入防御;北侧盟军直到次年1月才发起进攻。1945年1月,盟军在会师,将德军赶过初始防线。在突出部战役中,盟军伤亡7.7万,德军伤亡12万。在突破齐格菲防线之后。盟军攻占萨尔,将德军赶过莱茵河,并抢占雷马根地区的鲁登道夫大桥,继而控制莱茵河东岸,对鲁尔实施两翼包围。4月18日,德国B集团军群(32万余人)投降。

竞选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艾森豪威尔曾任美国驻德占领军司令。1945年回国,任美国

艾森豪威尔宣誓就职陆军参谋长。1948年一度退出现役,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1950年,在法国任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1952年退出军界,参加总统竞选,以压倒多数当选。1953—1960年任美国总统。竞选时他提出结束朝鲜战争,1953年就职后,签定了《朝鲜停战协定》。1957年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企图控制中东地区。1957年1月,艾森豪威尔在致国会的《对中东政策特别咨文》中提出:由国会授权总统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并可借口对付“共产主义侵略”,在中东地区使用美国武装部队;两年内额外拨款4亿美元向中东国家提供经济“援助”。这个决议案于3月7日被美国国会通过。3月9日,艾森豪威尔签署了这个后来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决议案。当时,正值英、法侵略埃及的战争失败,美国企图利用这个计划,一面以武力威胁为手段,一面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用反共作幌子,进一步排挤英、法等国势力,以实现其独占中东的阴谋。后来,艾森豪威尔主义也被用于中东以外的地区。艾森豪威尔主义遭到中东各国人民的反对。埃及、叙利亚、沙特阿拉伯和约旦四国政府两度发表声明,拒绝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1959年,随着国务卿杜勒斯的逝世,艾森豪威尔主义也黯然失色了。

获得连任

从1953年到1960年,艾森豪威尔连任两届美国总统。为了使白宫办公厅成为有效的总统行政机构,艾森豪威尔仿参谋长制度而设办公厅主任。艾森豪威尔在任内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但继续奉行冷战政策,并先后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他在任期间,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在美国戴维营举行了美苏高级会谈。“戴维营会谈”开创了冷战年代及以后的日子里美苏首脑会晤的先例。

将星陨落

1969年3月28日,艾森豪威尔在华盛顿病逝,终年79岁。主要著作有《远征欧陆》、《白宫岁月》和《艾森豪威尔的战争经历》。4月2日,在他的家乡阿比城,他的遗体下葬,在下葬遗体的时候,宣布了他的遗言。他的遗言有这么一句话:“我始终爱我的夫人!我始终爱我的儿子!我始终爱我的孙子!我始终爱我的祖国!”四个始终的“爱”。

成就及荣誉

艾森豪威尔是二次世界大战中北非和欧洲战区的重要指挥者,对扫除法西斯非洲军团,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战胜纳粹德国贡献了巨大力量。他一生获得的军事荣誉有:

陆军服役优异勋装(Army 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 with four oak leaf clusters)

军团优异勋章(Legion of Merit)

巴西南十字勋章(Order of the Southern Cross)

最高荣誉巴斯勋位(Order of the Bath)

功绩勋章(英联邦)(Order of Merit)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National Order of the Legion of Honour)

社会评价及逸事

一、协调型人才

艾森豪威尔是个戎马半生,战功卓著的美国总统。现代战争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和人才。要使各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而不互相摩擦、自我消耗,就要有人从中协调。艾森豪威尔在具体战役指挥上可能不如巴顿、蒙哥马利,但在协调各方面关系上极具才能。他以坚定、镇静而又平等待人的态度赢得了广泛的信赖和支持。

二、发现人才

他还善于发现人才,所以蒙哥马利、巴顿、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将,都能为他所用。

三、杰出总统

虽然艾森豪威尔担任总统时支持度不高,自1980年代迄今,艾森豪威尔的历史评价逐渐升高,他经常被评选为美国最好的总统前十名。

画一个十字,分成四个象限,分别是重要紧急的,重要不紧急艾森豪威尔的十字时间计划的,不重要紧急的,不重要不紧急的,把自己要做的事都放进去,然后先做重要而紧急那一象限中的事,这样以来,艾森豪威尔的工作生活效率大大提高。此事成为美国成功学家们所津津乐道的美谈。

就职总统后的对华政策

战后美国第二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继续推行敌视和遏制新中国的政策,支持和控制退守台湾的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华民国政权,阻止新中国解放台湾,由此引发了两次台海危机,它加剧了远东的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了中美关系,使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同时也正是由于美国的干涉,使台湾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台湾问题至今仍是中美关系的症结所在。

德怀特的事例

每当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即将执行一个计划时,他总会把那个计划拿给他的最善于吹毛求疵的批评家去审查。他的批评家们常常会将他的计划指责得一无是处,并且告诉他该计划为什么不可行。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将计划给一群批评家们看,而不把计划拿给那些赞同他的观点的谋士看。艾森豪威尔则回答说:因为我的批评家们会帮助我找到计划中的致命弱点,这样,我就可以把他们纠正过来。

以其命名的航空母舰

建造和下水服役时间

开始建造日期:1970年8月15日

下水日期:1975年10月11日

开始服役日期:1977年10月18日

退役情况:服役中

基本情况

载员:舰员3105名,航空人员2885名,海军陆战队72名

标准排水量98,500吨

满载排水量104,000吨

船体:长332.2米,宽40.8米

飞行甲板:长335.6米,宽77.1米

吃水深度:11.3米

武器装备:

3座8联装海麻雀舰对空导弹发射装置

3座密集阵近战武器系统

SPS-49对空搜索雷达

2座21单元RIM-116滚体导弹

舰载飞机:

75架F-14雄猫战斗机

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

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

E-2C鹰眼警机

S-3海盗反潜飞机

飞机弹射器2台

动力装置:2座A4W核反应堆,4台蒸汽轮机,4轴推进

功率:260,000马力

最大航速:30节

装甲:机密

续航距离:基本无限

建造和服役历史

1970年6月29日,位于维吉尼亚州纽波特纽斯(Newport News,VI)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获得一纸合同,正式开始艾森豪威尔号的建造工程。该舰原本在起造时使用的是代表核动力攻击航空母舰的“CVAN-69”之舰只代号,但在1975年6月30日时,顺应美国海军的舰种简化政策将攻击航空母舰并入航空母舰的类别,而改编号为CVN-69。1970年8月15日,艾森豪威尔号的龙骨正式安放(船体编号为599),当时斥资6亿7千9百万美元的预算以2007年的标准来看,约合45亿美元的水平。

艾森豪威尔号于1975年10月11日正式受洗下水,正式取代美国海军在二战时代就已建造的老航舰富兰克林·罗斯福号(USS Franklin D.Roosevelt,CV-42),当时主持下水典礼的赞助人玛咪·艾森豪威尔(Mamie Doud-Eisenhower)是艾森豪威尔的遗孀。经过为期约两年的测试后,该舰于1977年10月18日正式就役,首任舰长为威廉·蓝西(Willianm E.Ramsey)。截至2007年为止,艾森豪威尔号共历经了13任的舰长之领导。艾森豪威尔号就役首先就被指派至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并在1979年1月时首次部署至地中海地区。

1990年8月,伊拉克发动奇袭占领了科威特,艾森豪威尔号是第一艘赶至红海驰援的航空母舰,也是历史上第二艘曾经通过苏伊士运河的核动力航空母舰。在伊拉克侵袭沙特阿拉伯的期间,艾森豪威尔号舰上的航空武力负责支援联合国对伊拉克的禁运,除此之外,它也参与了1991年时的沙漠风暴行动(Operation Desert Storm),这是成军以来大部分的时间都只负责和平巡曳的艾森豪威尔号,首次的实战任务。

航母战斗群的作战编制

艾森豪威尔号是美国海军第8航舰战斗群(CSG-8)的组成武力之一也是该战斗群的旗舰,负责搭载第7舰载机联队(CVW-7),也是第28驱逐战队(Destroyer Squadron 28)指挥官的驻舰。整个第8航舰战斗群的成员包括了:

第28驱逐战队(DESRON-28)

碉堡山号导弹巡洋舰(USS Bunker Hill CG-52)

雷米吉号导弹驱逐舰(USS Ramage DDG-61)

安齐奥号导弹巡洋舰(USS Anzio CG-68)

梅森号导弹驱逐舰(USS Mason DDG-87)

纽波特纽斯号核子攻击潜艇(USS Newport News SSN-750)

第7舰载机联队(CVW-7)

第103“海盗旗”战斗攻击中队(VFA-103"Jolly Rogers")

第143“吐狗”战斗攻击中队(VFA-143“Puking'Dogs”)

第131“野猫”战斗攻击中队(VFA-131“Wildcats”)

第83“暴跳者”战斗攻击中队(VFA-83“Rampagers”)

第140“爱国者”电子攻击中队(VAQ-140“Patriots”)

第125“虎尾”空中早期预警中队(VAW-125“Tigertails”)

第5“夜杓”直升机反潜中队(HS-5“Nightdippers”)

第40“生皮鞭”舰队后勤支援中队(VRC-40“Rawhides”)

艾森豪威尔计划

著名的艾森豪威尔计划,艾森豪威尔坚持在诺曼底登陆时让英国空军使用空降战略,并有程序地在联军打进德国后,顶住丘吉尔的压力,坚持不同苏联红军争占柏林,最终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辉煌胜利。史称霸王计划。

盟军兵力326,000(至6月11日)死亡37,000,受伤/失踪172,000

德黑兰会议后,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开罗会晤。决定任命艾森豪威尔为实施“霸王行动”(Operation Overlord)的盟军总司令,蒙哥马利为地面部队总指挥。

1944年6月6日,代号“D日”。盟军集中了多达288万人、近9000艘舰船(其中登陆运输舰艇4000余艘)和1.37万架飞机。当日凌晨1:30分左右,美国第82、第101空降师和英国第6空降师共1.7万人,作为先头部队,乘1200架运输机分别在诺曼底的科唐坦半岛南端和奥恩河口附近首先伞降着陆。随后,美、英、加等国部队在猛烈的海空炮火支援下,在五个地点登陆法国海岸。德国由于受到盟军假情报的欺骗,未能及时组织反击。经过激烈的战斗,登陆的盟军部队先后巩固了各处登陆场,并开始向纵深挺进。

诺曼底登陆,为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了苏军和英美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这场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它是二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并且将“D日”这个军事用语固定在了1944年6月6日。

战役序幕

自从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巴巴罗萨计划),苏军在欧洲大陆上与德军作了大量战争。最初是在1942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决定由美国和英国建立第二战场,以减轻苏联的负担,后来这一计划在1943年春再次被提及。

英国有着天赋的进攻欧洲外围的地理优势,不过美国劝说其进行一次直接的越过英吉利海峡的正面战役。提出了两个预备计划:在1942年发动进攻的大锤行动和1943年发动大规模攻击的Roundup行动,还有被采用的霸王行动,尽管它被推迟到了1944年。

盟军远征军最高统帅部(SHAEF)在1943年2月初开始了计划的进程

登陆地点的选择

盟军登陆地点的选择被英国的飞机场极大的限制了。地理环境进一部将选择范围缩小到两个:加来和诺曼底海岸。加来距离英国最近,最容易登陆以及最容易进攻德国,由于这些原因德国在加来部署了很强的兵力。最终,盟军选择了诺曼底进行登陆。

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1942年加拿大在Dieppe发动奇袭时遭遇的惨败,盟军决定在第一轮登陆时不直接进攻法国的海港。

进攻兵力

一直到1943年12月艾森豪威尔将军被任命为联合远征部队最高指挥官,这之后他才能很有效率的指挥全部的欧洲联合部队。不久后,1944年1月蒙哥马利将军被任命为陆地入侵部队作战指挥官。

在这阶段的作战计划是需要三个师由海面攻入,和二个旅由空中侵入。蒙加马利将军很快的就增加原先第一次进攻的兵力为五个师由海面攻入,和三个旅由空中侵入。按照计划,这次战役总共会出47个师的兵力:英国,加拿大,英联邦和自由欧洲部队会出26师,美国则会出21师的兵力。

同时,按照计画,海军上将柏传·蓝西将会派出超过6000艘的舰艇,其中包含了4000艘登陆艇和130艘轰炸用的战船。由崔福特·莱马罗力空军中将领导的12,000艘航空器则会由空中支援登陆,这之中包含了1000艘运输机所载运的空降部队。5000吨的炸药会用来攻破德军的防御力。

目标

前40天的作战目标是:一)建立一个包括了卡昂和瑟堡两城(特别是瑟堡的深水海港)的滩头阵地;二)从滩头阵地突击,解放布列塔尼和其大西洋上的港口,并前进至距巴黎东南约125英里的由勒阿弗尔经过勒芒至图尔一线。

三个月的目标是控制由卢瓦尔河为南界、塞纳河为东北界的地区。

诱敌计划

为了要骗过德军,让他们相信盟军真的要在加来侵入,盟军费了很大的工夫准备了一个叫做坚毅作战的欺敌计画。盟军在那里设立的一个假的美国第一陆军军团,也建了假的建筑物、仪器设备和送出假的无线电电报。他们甚至假冒说巴顿将军是这个军团的指挥官。德军方面也很著急的想要知道盟军真正的登陆地点,於是透过他们自己设在英国南部的情报网和情报员收集第一手情报。不过很不幸的是,连德军自己的情报员也被盟军骗了。德军的情报员很“称职”的送回去假情报,说是盟军真的会在加来登陆。盟军为了让这个骗局能尽量持续下去,在交战开始后,他们在加来地区弄了个“只有在雷达上”才看得到的假空战,以及其他装置来继续骗德军。

特殊准备

一些盟军所准备的比较不寻常的军事装备有特别为这次战役所改装的重装甲坦克。由少将波西·哈伯特带领下发展的重装甲包含了“会游泳”的双变速雪曼坦克,地雷清除坦克(又称作雪曼螃蟹,是在一般的雪曼坦克前头装上连枷,连枷突出的部分可以用来毁掉地雷却不会伤到坦克),架桥坦克和铺路坦克。

这次的计划还建造了两个人造的海港(摩尔贝里港),为的是在没有深水海港可让补给船靠岸的情况下,可以在交战的头几个星期利用这两个人造港供应盟军的入侵部队重要的军事补给,另外,也设置了海底补给管线,透过管线由英国供应燃料给登陆的部队。

德军反应

1943年11月,当希特勒判定对于入侵法国的威胁已经不容忽视,于是指派战略执法官尔文·罗摩为沿海防御检查官,他稍晚又被指派为负责法国北边陆地防御的B陆军军团的指挥官。罗摩坚信唯一抵抗入侵的方法就是要趁早用装甲武器反攻,而且至少要把一些装甲装备部署在尽量靠近海滩的地方然后立即展开反攻。但是罗摩的军权相当有限,因为他不是德国西边全部军力的指挥官;掌管西边军力的是战略执法官哥德·凡·罗德斯德。而罗德斯德有盖尔·凡·史维伯格的西装甲军团支援,史维伯格则有上校将军汉斯·古德伦的装甲部队支援。罗德斯德的计画却是要集中装甲师的兵力深入内陆,这样就可以把盟军的主要武力引入内陆,然后再发动反攻将敌军一举歼灭。

主要的战略高层决定者的不同意见和争论正也反应出他们作战经验的不同。罗德斯德和古德伦的指挥经验并不是很丰富。他们在带兵时刚好碰到德国主要是靠空军来战斗,或是当他们两个在广大的东部前线指挥军队时也刚好碰上德国和敌军的空军在这地方呈现拉锯战。罗德斯德和古德伦的陆地部队并没有派上很多的用场。

相比之下,罗摩的经验就非常不同。他很能体验到盟军倾向于利用战略性的空中战力所造成的震撼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罗德斯德和古德伦过于低估盟军的空中战力。把当时的德军空中战力乘以数倍,这就大约是英美的联合空中战力。罗摩了解这一点,但是其他的资深指挥官则不了解——或是他们很快的就驳回这主意。

为了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论,希特勒把在法国北边的六个装甲师拆开然后分三个给罗摩。其余三个则部属在距离海滩有适当距离的内陆,而且要希特勒的作战参谋的允许才能出动。至于法国北部沿海的空中武力部署则只有169架战斗飞机,因为在法国北部英美的空中部队不断的发动空中攻击以至于德国空军损失很多架飞机——并且德国空军在6月6日那天只能升空两次。

艾森豪威尔在视察101空降师官兵英国第6空降师是最早投入战斗行动(汤加行动)的部队。早在午夜00:16,他们就被空投到登陆地区的左翼地区,他们的目标是夺取佩加索斯桥(Pegasus Bridge)附近的桥梁,以防止德军的装甲部队前往海岸支援。伞兵们迅速占领了这些桥梁并成功地控制了他们直到那天稍后的登陆的突击队员赶来。此行动的目标还包括夺取在梅尔维勒的地堡。虽然地堡没有被摧毁,但是在战斗过后,地堡中除了6人以外,其余全部伤亡。

相比之下,第82和第101空降师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没有经验的领航员和地面情况复杂,部队被散落在各处。有些伞兵很不幸地降落在了海中或内陆中那些被德军故意淹没的低洼地区,很多人由于装备沉重,而被淹死在仅及膝深的水中。在24小时后,101师仅集合起约3000人。很多人在D日后的很多天仍在敌后独自战斗。82师在6日早上占领了圣-梅尔-艾格里斯,这个小镇也就成了整个法国第一个被解放的城镇。

美军在奥马哈海滩登陆美军第1步兵师在奥哈马海滩经历了最严酷的登陆考验。他们的水陆两栖谢尔曼式坦克在抵达滩头之前就几乎全部损失。而他们的对手,第352师,则受过最好的滩头训练并占据能够俯视滩头的陡峭绝壁。官方记录如下:“经过10分钟的混乱之后,(先锋)连队丧失了活动力,无领导并且几乎无作战能力。每个军官和军士非伤即死……进攻变成了为了幸存和营救的努力。”

整师超过4000伤亡。余部重整之后继续进攻内陆。

位于Pointe du Hoc巨大的混凝土修筑的崖顶机枪掩体是美第2突击营的目标。他们的任务是在敌军火力下使用绳索和梯子攀登100米高的悬崖,然后攻击并摧毁被认为能够俯射奥哈马和犹他登陆区的掩体火力点。他们最终成功抵达掩体,并摧毁了火力点(德军可能由于先前的炮轰而离开了掩体)。登陆部队的伤亡率近百分之五十。

希特勒策划“格里芬行动计划”绑架艾森豪威尔

假扮美军潜入巴黎保密过头自相残杀

1944年底,随着盟军部队推进到德国本土,纳粹德国的灭亡已经是迟早的事了。然而,不甘心失败的希特勒却又制定了一个包括绑架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在内的“格里芬行动计划”。

该计划试图用10名纳粹成员伪装成美国大兵,混入盟军阵营并绑架艾森豪威尔,制造混乱,以帮助德军赢得阿登反击战。不过,由于事先保密工作做得过于严格,加上这10名成员伪装得太逼真,最后他们还没看到艾森豪威尔的影子就遭到自己飞机的轰炸,只有一位名叫弗里兹·克里斯特的成员侥幸生还。60年后,他向媒体讲述了该计划的惊人内幕。

希特勒策划“格里芬行动计划”

到了1944年,盟军已经开始进攻德国本土。为了摆脱不利局面,希特勒想在1944年12月中旬发动阿登反击战,以夺回战争的主动权。阿登地区当时只有很弱的4个美国步兵师驻守。希特勒认为,盟军肯定会对袭击措手不及,这样可以确保反击战获得成功。但由于此时德军损失太大,许多纳粹将领对于这场战役能否成功抱怀疑态度。

1944年10月,希特勒召来爱将奥托·斯科尔兹尼中校,吩咐他采取一个配合阿登反击战的“格里芬行动计划”。斯科尔兹尼是纳粹德国特种部队奥宁堡部队的指挥官,由于成功营救过被关押在阿尔卑斯山的墨索里尼而一举成名,深得希特勒信任。希特勒一开始就吩咐他说:“你现在要去干一件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接着,希特勒就将整个计划详细地告诉了斯科尔兹尼:让他的手下人身穿缴获来的美军制服,驾驶缴获的美军车辆,直接切入盟军战线,在所到之处制造恐怖和混乱,最后占领马斯河上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

而作为“格里芬行动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要绑架欧洲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考虑到这场行动的危险性,希特勒没有让斯科尔兹尼亲自参加绑架行动。

绑架小组成员天天模仿美国人

接到希特勒的密令后,德军最高统帅部以“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为名,下令在所有陆军部队中招募志愿者,要求报名者必须会讲英语。当时还是纳粹空军一等兵的弗里兹·克里斯特报了名,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将要去干什么。他还以为是去做审讯战俘之类的工作,心想:“这差事还不错,可以避免上战场而被人打死。”

由于克里斯特会说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最后通过了层层筛选。第二天,他就和其他9名应征者一起被送到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拜罗伊特市的一个秘密训练营。在训练营,他们禁止与家人通信,上司告诉他们的父母说,他们已经失踪。为了保密,德军还将这些人的档案全部销毁。

克里斯特说,他们在训练营接受了严格的训练。训练营除了对他们进行普通的军事训练外,还教他们徒手格斗以及如何用匕首悄无声息地杀死敌人等等。

另外,他们接受的特殊训练还包括学习、模仿美国大兵的日常生活。每天他们都要看一些有关战争的美国大片,让他们从中学习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如美国大兵怎样敬礼,军官在士兵面前怎么表现;美国人抽雪茄烟时用什么姿势;他们吃肉时的一些习惯性动作等等。

克里斯特说,在训练营,他们还要学习美国人常说的一些粗话。他们每天要上一堂语言课,以便尽快学会美国人的俚语。

另外,他们每人还发了一挺美式机关枪,每天练习美军射击的姿势。据克里斯特说,最让他们头疼的就是模仿长官与士兵的关系,因为美军士兵比较懒散,而德国士兵则纪律严明。这种训练花了他们很长一段时间。为此,指挥官斯科尔兹尼鼓励手下嚼口香糖,懒散地给长官敬礼。

尽管训练非常艰苦,但他们的待遇还不错。克里斯特回忆说:“训练营里的食品和其他待遇,只有飞行员才能享有,我们甚至还能吃上巧克力。唯一被禁止的事,就是喝酒,上司担心喝酒误事。”

尽管在训练营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训练,但这10名成员对自己为何要进行这些训练并不清楚,对自己将要去执行何种任务也一无所知。

伪装太逼真遭自己人狂轰滥炸

然而,克里斯特等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格里芬行动”的保密工作做得实在太好了,他们还没有到法国境内就遭到了自己人的轰炸。由于德国空军部队也毫不知情,两个小时后,当绑架小组行进到距美军阵地只有数公里远时,数架德军战机突然出现在他们的头顶,没头没脑地对他们开始了一通狂轰滥炸。10名绑架小组人员乘坐的汽车被炸后连翻几个跟头,之后发出“轰隆”一声巨响。9名队员全部被炸死或烧死,只有克里斯特跳到路边的壕沟里才勉强逃过一劫。“格里芬行动计划”中的绑架行动以失败告终。

克里斯特说,他事后才知道,另外数百名乔装打扮的德国士兵也几乎全军覆没。由于他们对英语并不精通,当他们驾驶吉普车到美军岗哨处加油时终于露了馅。他们把美国人通常说的汽油“GAS”说成了“PETROL”(英式说法),他们中的许多人被美军抓获后击毙。

不过,一部分纳粹士兵还是冒充美军混进了盟军阵营,引发了巨大的混乱和恐慌,直到几周之后才平静下来。

怀揣自杀毒药秘密前往巴黎

1944年12月初,上级终于向他们下达了任务:前往法国巴黎南部的盟军司令部所在地枫丹白露镇,绑架欧洲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指令详细描述了绑架的具体方法。

绑架小组成员得知任务后十分吃惊,因为他们知道,要绑架艾森豪威尔,可能比登天还难,成功的机会微乎其微。但军令如山倒,只好硬着头皮去。

此前,纳粹德国的情报部门已经得知,艾森豪威尔将军的住处和盟军总部相隔仅有50多公里,每天他都要乘坐吉普车往返于两地之间。长期为艾森豪威尔将军开车的是一位名叫凯·萨玛斯贝的女司机,车上仅仅有几名副官伴随左右。绑架小组的任务就是在途中的一个僻静处,拦截艾森豪威尔的吉普车,并将艾森豪威尔转移到他们的卡车上。指令中还说,如果不能活捉艾森豪威尔,也可以当场将其击毙。

克里斯特说,行动开始时,上级给他们每个人发了假护照、假身份证以及一份美国底特律市的地图,并命令他们在几天内必须记住底特律市的一切著名建筑的相关知识。克里斯特的新身份是来自美国底特律市的“查理·史密斯”先生。

在行动之前的晚上,上级给他们每个人一个特制的打火机,里面装的全是剧毒氰化钾。他们被告知,如果被盟军逮捕,必须立即服毒自杀。

为了给他们壮胆,上级还对他们说,另有600名德军士兵也将穿上美国士兵的军装,冒充美军混入敌军后方,引发混乱,摧毁一切可以摧毁的东西。不过,那些士兵只会说简单的英语,他们只负责搞破坏,不执行绑架任务。

1944年12月13日,就在阿登反击战打响的前3天,这10名纳粹成员正式展开“格里芬行动”。他们伪装成美国大兵驱车前往德国和比利时边界的一处森林,从那里前往法国巴黎。

幸存者战后成为一名律师“格里芬行动计划”彻底破产后,希特勒企图发动阿登反击战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到半年,这位战争狂人就自杀身亡。然而,此时可以证明克里斯特德军身份的文件已全部销毁,克里斯特处于可怕的困境之中。

他如果投靠美军,很可能像其他德国奸细一样被处死;如果返回德军,则可能被当作叛徒,同样难逃死刑。

幸运的是,克里斯特最终摆脱了美国军队,也成功避开了德军巡逻兵,辗转来到科隆市,并在那里接受治疗。二战结束之后,克里斯特成为一名律师。如今,早已退休的他居住在德国西南部的曼海姆市。

克里斯特最后说,其实,即便没有德军的轰炸,这次绑架计划成功的机会也很小。即使行动成功了,也不会影响整个战争的结局。阿登反击战只是纳粹的困兽之搏,从大势看,纳粹德国当时已经输掉了战争,艾森豪威尔被绑架并不能改变纳粹即将灭亡的命运,所不同的可能只是纳粹会多苟延残喘几天。

第三章 “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德)

隆美尔介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璀璨将星中,能做到生前显赫,死后殊荣不断,特别是被敌对双方都认可的,惟有隆美尔一人而已。对其的评价也渐渐趋于两极化,支持的人将其称为纳粹的战神,其高超的军事素质和出色战术才能受到了许多军事爱好者,甚至是著名军事家的尊敬和崇拜。反对的人根据其战略错误称之为“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又鉴于隆美尔曾经是希特勒的爱将,是纳粹最得力的侵略工具,因此被称为“二战纵火犯”。在铁血有很多战友对其顶礼膜拜,也有很多人对其不屑一顾。这其实不奇怪,因为隆美尔本身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

隆美尔是二战中德国最负盛名的将领,也是希特勒最为宠爱的将领。稍对世界军事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著名的绰号——“沙漠之狐”。由于他在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隆美尔率领2个师的军队在北非仅仅用了2个星期就让英军之前2个月的战果丧失殆尽)和德国媒体和盟国媒体的疯狂宣传,他在世时就已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和德国人崇拜的偶像。

隆美尔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隆美尔就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华。1918年,德国十一月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他任警卫连连长。从1919年起,他历任连长、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等职。1940年2月任坦克第七师师长,参加了对法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对作战经过作了详细的日记,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后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依据。

隆美尔出生在德国南部一个中学校长家庭。1910年中学毕业后从军,入但泽皇家军官候补学校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连长,先后获得3枚十字勋章。一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等职,因著有《步兵进攻》一书引起希特勒的重视。1938年调任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曾陪同希待勒巡视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隆美尔作为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指挥官之一,受到希特勒的器重。1940年2月,希特勒任命他为第7装甲师师长,并赠给《我的奋斗》一书。5~6月间,在德军闪击西欧的侵略战争中,隆美尔指挥装甲第7师冲在最前面,先克比利时,接着是阿拉斯、索姆,最后直捣法国西海岸,被法国人称之为“魔鬼之师”。

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尔为“德国非洲军”军长,前往北非援救一败涂地的

意大利军队。他到达北非的黎波里前线后,立即作了一次侦察飞行,得出了“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的结论。于是他便改变“固守防线”的命令,指挥他的装甲部队冒着沙漠风暴勇猛穿插,全速前进。英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德军直逼亚历山大和苏伊士。隆美尔因此名声大振,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并被晋升为元帅。后来,德军主力被牵制在苏德战场,希特勒不肯抽兵援助北非前线,致使隆美尔不得不停止进攻而在阿莱曼进行防守。

1942年11月,隆美尔以其仅有的5万军队和550辆坦克在阿莱曼地区抗击蒙哥马利的19.5万军队和1029辆坦克,终因寡不敌众而惨遭失败。1943年3月,隆美尔奉召回德国大本营。同年7月,调任驻北意大利的陆军“B”集团军群司令。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他率陆军“B”集团军群在法国组织防御,指挥抵抗诺曼底登陆战役。随后,德国发生了行刺希特勒未遂事件,隆美尔株连其中。1944年10月14日,由于希特勒派人逼迫,他在一辆小轿车中服毒自尽,而对外宣布的消息,则是“隆美尔陆军元帅在途中中风去世”。

隆美尔生平

隆美尔,1891年出生于德国符腾堡邦首府海登海姆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教师,母亲出身官宦门第。童年时代的隆美尔是一位自觉、友善、守纪律的学生,青年时期,他体质纤弱,性格内向,有些书生气,爱好数学和机械,对军事并无特殊兴趣。他的理想曾经是做一位工程师或飞艇技师。还是父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隆美尔的父亲鼓励不大愿意从军的隆美尔入伍,并亲自向军方作了推荐。隆美尔18岁加入了陆军,先是做军官候补生,不久就进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受了9个月的军事训练。

隆美尔一生奉行禁欲主义原则,不喝酒、不吸烟。上军校时,他结识了一位名叫露西的少女。1916年两人结婚。婚后12年有了独生子曼弗里德。隆美尔同许多军事家一样,对军事的酷爱和对战争的钟情,远远超过对小家庭生活的迷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隆美尔是一名步兵排长,随部队转战于西线、罗马巴亚和阿尔卑斯山地。他意志坚强,勇猛过人,刻苦耐劳,善用计谋。第一次参加战斗时,他率领3名士兵击败了20名左右法军的进攻。1917年他任上尉连长,在喀尔巴阡山地的一次战斗中,隆美尔率领部队沿着一条罕为人知的山路,连续运动50小时,俘获敌人5000多人,火炮30门。这次大战虽然没有给他更多的参加战斗的机会,但隆美尔两次负伤,四次获得军功勋章,他对战争的高度热情和出色的战斗素质已经显露出来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隆美尔过着一种平淡的生活,官运并不亨通,当了12年上尉。从1919年起,他历任步兵连长、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等职。直到希特勒掌权以后,他才获得了飞黄腾达的机会。他当战术教官时写的《步兵攻击》被希特勒看中,1939年,希特勒决定由该书的作者担任其大本营卫队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隆美尔在最高统帅部任职。占领波兰之后,希特勒论功行赏,满足了隆美尔想指挥一个装甲师的意愿。1940年2月15日,他升任第7装甲师师长。从此,隆美尔进入了他军事上的黄金时代。

1940年5月,德军在西线发起进攻。只用十几天就占领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继而侵入法国。隆美尔指挥的第7装甲师独当一面,负责突破马斯河向瑟堡发展攻势的任务。当时,马斯河上的桥梁已被法军炸毁,隆美尔不顾法军炮火的轰击,来到河边指挥强渡。渡河时,他乘第一批船进行直接指挥。当抢占了滩头阵地后,隆美尔又立即返回对岸指挥架桥。第二天上午,第一批15辆战车在西岸登陆,隆美尔立即指挥河西岸的德军向法军进攻,掩护后续部队渡河。

德军突破马斯河防线,隆美尔率领先头部队向法军迅猛追击。他不顾法军重新组织反攻的危险和个人的安危,总是冲在最前面,而其指挥的大部队常常落在后面,以至不得不返回头来寻找这些部队。1940年6月20日,隆美尔装甲师占领瑟堡,结束了进攻法国的战斗。在这不到六个星期的战斗中,他的装甲师前进了350多公里,其中最后四天达220公里,以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俘获敌军9.7万余人,战车485辆,卡车4000辆,火炮数百门,成为参战的德国装甲师中战绩最辉煌的一个师。隆美尔的突出表现,赢得了希特勒的赞赏。他荣获一枚武士级十字勋章。法西斯德国的宣传机器也大肆宣扬隆美尔,隆美尔逐渐变成了德军中“战神”一般的英雄。虽然他专横而又抗上,但却是极优秀极有独到见解的指挥官。

1941年2月11日,隆美尔奉希特勒之命到北非后,立即对前线地区作了空中侦察,他认为“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2月16日,他正式接管了前线的指挥权。2月末,德军攻占了恩努菲利亚。3月,又利用英军调防,轻敌的有利时机,采取大胆行动,把数量不多的德军和意军组成混合纵队,从塞尔提向穆尔祖赫发起进攻,向前挺进了450英里,给英军以意外的打击。九天之后,他又指挥部队攻占了艾阿格海拉地区的要塞、水源和机场,占领了马萨布莱加,把英军逼到阿吉达比亚地区。隆美尔不给英军以喘息机会,乘英军立足未稳,又于4月2日攻占了阿吉达比亚。他不顾意大利最高统帅部的阻止,继续前进,经过艰苦战斗攻陷了梅希里,使整个巴尔赛高原落入轴心国军队之手。英军只剩下了一支被围困在托布鲁克的部队。隆美尔的进攻使英军损失惨重,曾指挥英军大败意军的奥康诺将军也成了德军的俘虏。

不久,英国向北非大举增兵。1941年11月,拥有10万兵员和750多辆坦克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在名将奥金莱克的指挥下,发动了代号为“十字军”的攻势,隆美尔以3个德国师、两个意大利军和320辆坦克对阵。由于实力处于明显劣势,德军退出昔兰尼加。1942年1月,隆美尔得到150辆坦克的补充。20日,隆美尔获栎树叶双剑勋章,升任非洲军团司令。不久,他守回了昔兰尼加,由此被提升为上将。5月下旬,隆美尔又一次向英军发起攻击,经过一场血战,击溃了英团第8集团军,并向埃及方向挺进。6月19日,他调转头来以3个装甲师和一个摩托化师向托布鲁克要塞进攻,14小时后将其攻克,俘获英军3万多人。两天以后,隆美尔被授予元帅军衔。

到1942年下半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北非战局开始向不利于法西斯德国的方面转化。10月23日,英国名将蒙哥马利率第8集团军向德军发起攻势。希特勒立即将正在休养的隆美尔重新派往非洲,但已无力扭转战局。1943年3月31日,希特勒把隆美尔召回最高统帅部,授予他栋树叶钻石勋章,命他免职疗养。

1943年8月,希特勒又起用隆美尔,任命他为驻意大利北部集团军司令。1943年12月。又任命他为驻法国的B集团军群司令,并负责沿海要塞工事的构筑。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7月17日,隆美尔乘车视察前线返回途中遭美国飞机袭击,他被摔出车外而负重伤。7月20日,暗杀希特勒的行动失败后,他被指控为谋杀希特勒的同案犯。10月14日,希特勒派人送毒药给隆美尔,并传达了希特勒的允诺:如果服毒自尽,将对他的叛逆罪严加保密,并为他举行国葬,其亲属可领取陆军元帅的全部抚恤金。否则,将受法庭审判。隆美尔选择了前者。希特勒果然下令为隆美尔举行国葬,陆军元老伦德施泰特元帅致悼词,希特勒为其送葬。此时此刻,希特勒还在利用隆美尔的声誉为其摇摇欲坠的第三帝国效劳。

虽然隆美尔至死都在为第三帝国效劳,但他仍不失为一位战绩显赫的传奇式人物。在西方军界,有人称他为“战争动物”,称他指挥的装甲师为“魔鬼师”,英国人送给他“沙漠之狐”的美誉,有人甚至称他为“二十世纪的汉尼拔”。这些显然都是对于他出类拔萃的军事造诣和战术天才的肯定。

人物评价

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当然,从政治角度和和平来说,他们绝对是助纣为虐的法西斯帮凶,对别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是希特勒祸害天下的杀手。而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身为正规的德国国防军优秀将领的他们还算清白,他们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却反对纳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许正因为这点,加上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们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隆美尔作战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终于发动了准备已久的侵略战争。在西线,德军采取闪击战术,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便越过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继而侵入法国。在向法国的进攻中,隆美尔担任第4军团第7装甲师师长,负责突破缪斯河向瑟堡入侵的任务。

越过法国边界后,隆美尔的前卫部队一直尾随撤退的法军第1、第4两个骑兵师前进,5月12日下午到达缪斯河。这时,位于地南特和豪克斯的两处桥梁已被法军炸毁,隆美尔的装甲师渡河受阻。

5月13日清晨,隆美尔不顾法军炮火的轰击,来到岸边,了解敌情,寻找渡河位置。他发现法军在河西占据着有利的隐蔽地形,用重炮封锁缪斯河,使德军很难找到他们的准确位置;这里的所有渡河工具几乎部被法军击毁,只要德军一出现,就有被歼灭的危险。经过现场侦察,隆美尔认为只有用强大的炮火压住西岸所有被怀疑是敌军隐伏的地区,方能使德军渡过缪斯河。

于是,隆美尔调来炮兵,在渡河前又下令燃烧沿岸一带房屋充作烟幕。然后,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开始强渡。强渡时,隆美尔乘坐第一批船,直接进行指挥。当在西岸建立了一个立足点之后,隆美尔又立即返回东岸,来到第2步兵团的渡河点。第2步兵团有一个连的工兵正在架设一个八吨式的浮筏,他立即命令改换为十六吨式。隆美尔下达这一命令的目的,是要让一部分战车尽早渡河,不然,已经到达西岸的步兵将会遭到法军的战车与大炮的袭击。不出所料,载运战车的浮筏还没有抵达波岸,法军已经发动了反击。第二天上午,第一批十五辆战车在西岸登陆。隆美尔即指挥河西岸的德军向荫蔽在森林里的法军进攻,掩护后续部队渡河。

德军突破缪斯河防线,给法军造成了严重威胁,法军遂放弃缪斯河防线向后撤退。

先发制人

隆美尔率领先头部队紧紧追击从缪斯河撤退的法军,他以战车团为先锋,用炮兵作掩护,快速前进,把友邻部队远远地甩在后面。

从6月5日起,隆美尔的装甲师已经开始从索穆河北岸向南岸发起进攻。索穆河上的公路桥,在法军撤退时已经被炸毁,只有两座铁路桥和两座旱桥没有破坏。隆美尔在向索穆河南岸发动进攻前,首先以强大的炮火对这几座桥梁作封锁性的射击,当占领这四座桥后,即令战车、其他车辆和步兵迅速通过,6月6日晨,隆美尔的装甲师已在索穆河南岸像演习一佯,以疏开的战斗序列,越野前进。装甲车打头阵,一面走,一面战斗,前进的速度恰好使步兵可以跟得上。这一天,德军前进了十二英里,第二天前进了三十英里。隆美尔装甲师于6月20日攻到瑟堡,把法军打败。

在六个星期的战斗中,隆美尔的装甲师仅死伤二千余人,而俘获敌军则共计有九万七千余人,由于这次进攻的胜利,隆美尔荣获了一枚武士级十字勋章。

隆美尔在对法作战中总结出一条经验:在两军对战中,谁先用火力压制住对方,谁就往往可以获得胜利;在静止时等候战况发展的人,常常总是会被对方击败。因此,即使不曾发现对方准确目标,也要先发制人。

沙漠之狐

1940年6月,正当法西斯德军进攻法国的时候,意大利则一面向英法宣战,一面乘机出兵北非,进攻英属埃及和索马里,企图夺取苏伊士运河,控制地中海直通印度洋的通道。12月,英军开始反攻。意大利军队被迫向利比亚境内撤退。1941年初,英军在利比亚的托卜鲁克登陆,对从埃及撤退的意军进行夹攻,经过两个月激战,意军十个师被歼。1941年2月6日,德军决定派一个轻快师、一个装甲师去援救意军。隆美尔被任命为援救意军的德国非洲军的军长。

从2月11日起,隆美尔开始到非洲战场了解情况,发现英军已经占领了本海齐,准备向提波里坦尼亚境内进攻。于是,隆美尔首先命令意军必须坚守塞尔提海湾地区的提波里坦尼亚防线。因为这条防线既可以防止英军继续深入,又可以使德国空军在非洲有一个可供作战的必要空间,以便向英军发动闪电式的进攻。但是,面临的问题却是兵力不足。如果等待德军的两个师全部到达,再阻止英军的进攻就太迟了,而现在只有一个团,提波里城的意军在遭到失败之后士气又大为低落,多数军官已经捆好了行李,希望能够早日撤回意大利;为了阻止英军的继续进攻,隆美尔决定利用现有兵力,包括即将到达的第一批德国援军在内,并已要求空军对本海齐港口发动一次空中攻击,炸毁英军通向本海齐的运输路线,破坏英军的增援。隆美尔的计划遭到意方的反对,意大利的一些军政官员在本海齐地区置有产业,不愿意向那里轰炸。意军则不相信能守住塞尔提地区和阻止英军进攻。意军在隆美尔的坚决主张下,轰炸了英军通向本海齐的运输线,并于2月14日派出一个师向塞尔提增援。同一天,德军的先头部队——第三侦察营和一个战防炮营也到达了提波里港,二十六小时后就开到了最前线。16日,隆美尔正式接管了前线的总指挥权。

2月底,隆美尔获得敌方一个新情况,英军王牌第7装甲师撤回埃及,进行休整和补充;它的战区由刚从英国调来、都是新兵的第2装甲师的一半兵力来接管。澳军第6师也调换了第9师,而该师有一部分因补给上的困难还未开到前线。英军敢于这样作,是因为他们认为德国前来支援的兵力很少,不敢贸然行动。与英军的想法恰恰相反,隆美尔没有等待德军全部到齐,便利用英军调防、轻敌的有利时机和条件,采取了大胆的进攻行动。此时,德军第5战车团和意军一个师已经开到前线。3月15日,隆美尔把德国和意大利的军队组成混合纵队,从塞尔提向穆尔祖赫发起进攻,迅速向南挺进了四百五十英里。这次行动,给了英军以意想不到的打击,同时还获得了在非洲条件下作战怎样进行装备和如何长途行军的经验,为以后的进攻打下了基础。

3月24日清晨,隆美尔指挥德军又攻占了艾阿格海拉地区的要塞、水源地和飞机场,英军撤到阿吉打比亚地区。英军撤到阿吉打比亚地区后,即占领了可以控制这一带高地的梅尔沙隘道以及比尔盐水沼地以南的高地,并在那里构筑工事,准备固守。这时,隆美尔面临的问题是,等待兵力在5月底到齐之后再进攻,还是马上就行动。如果等待后续部队到齐再行动,那么,就急需解决水源问题,因占领地区的水源已经枯竭。同时,还会使英军利用这段时间构筑起坚固的工事,其结果将使德军付出更大的代价。不然,就只能使用现有兵力向梅尔沙隘道进攻,以求在一鼓之下击败敌人。隆美尔决定不给英军喘息机会,以最快的速度去打击敌军,变被动为主动。

3月31日晨,在英军立足未稳的时候,德军开始向梅尔沙隘道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