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7 13:17:15

点击下载

作者:陈桢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统计学原理

统计学原理试读:

前言

“统计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介绍的理论与方法无论对学生继续学习深造,还是毕业后的工作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各大机构和国际企业均设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统计是信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所有具规模的企业均视数据库为“金矿”,统计便是开采这个“金矿”的最有效工具。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戴维•R.安德森(David R. Anderson)所说:“在今天的全球商务和经济环境中,有极大数量的统计信息是可利用的,最成功的管理人员和决策制定者是那些能够理解信息并有效利用信息的人。”因此,《统计学》教材建设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

本书的编写在指导思想上,力求更加适应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学生使用,突出了统计方法的应用性,尽量避免数学公式的繁琐推导,力求简捷、实用。本书不仅加大了统计调查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国民经济核算”内容,同时还加强了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联系和衔接。对于重要的统计方法,都配有必要的实例,用最新的全国统计数据去讲解统计理论和分析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增加他们的社会经济常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统计的重要性,这必将有助于学生喜欢和学好“统计学”课程。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教科书,也是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和经济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本教材在各章之后附有统计学在Excel软件中的实训练习题,以供教学实验课之应用。编者2017年7月第一章总论【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在了解统计发展史的基础上,重点掌握统计的内涵,统计研究的对象、职能、任务、方法、工作过程及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并对统计的应用领域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为掌握全书的逻辑体系和各章节的内容打下基础。第一节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最初,统计只是一种计数活动,为满足统治者的管理需要而进行搜集资料,通过统计计数来弄清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管理国家的依据。战国时期,商鞅在《商君书》的“去强篇”中,就有“强国知十三数”,即“境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欲强国,不知国十三数,地虽利,民虽众,国愈弱至剥”的精辟论述。远在周朝(公元前841—),我国就有了统计报表制度,《天官篇》中写道:“司会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之事。”郑玄注:“司会主天下之大计,计官之长。”这里所指“参互”就是“日报”,“月要”就是“月报”,“岁会”就是“年报”。但当时这种统计的萌芽远不足以证明统计学的产生。随着社会管理的日趋复杂,仅仅用简单数字来计量客观现象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管理的需要,人们试图对客观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到了17世纪,威廉•配第运用当时新兴的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为英国的繁荣而求根论据时,才产生了统计学这门学科。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几个不同领域开始的,主要有以下统计学派:(一)政治算术学派

政治算术学派产生于17世纪资本主义的英国,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年)。他在1671—1676年写成《政治算术》一书。在这部书中,他以数字资料为基础,用计算和对比的方法,对英国、法国、荷兰三国的经济实力进行比较,提出了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他主张一切论述都用数字、重量和尺度来进行,并配以朴素的图表形式,这种理论和方法对后来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也正是现代统计学广为采用的方法和内容。由于威廉•配第对统计学的形成有着巨大的贡献,因此,马克思评价道:“威廉•配第——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政治算术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约翰•格朗特(John Graunt,1620—1674年)。17世纪上半叶,英国多次发生严重的瘟疫,政府定期公布有关人口出生和死亡的数字资料。约翰•格朗特利用这些资料研究并发表了《对死亡表的自然观察和政治观察》的论著。通过大量观察的方法,研究并发现了一系列人口统计规律,如男婴出生数多于女婴,基本上为14∶13;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一般疾病和事故的死亡率较稳定,而传染病的死亡率波动较大等。

政治算术学派采用数字计量分析的方法即大量观察法、分类法以及对比法来综合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尽管当时还未采用统计学之名,却已有统计学之实了。(二)国势学派

国势学派又称记述学派,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主要代表人物海尔曼•康令(H. Conring,1606—1681年)。他以叙述国家重要事项和国家政策关系为内容,在大学开设了“国势学”课程,很受当时学者的欢迎。后来由马丁•休姆采尔(Martin Schneitzel,1679—1747年)将其更名为《政治学•统计学讲义》。其中统计学一词的语意来源于拉丁语系的“状态”,而后转化为“国家”,可见统计学在国势学派看来是指对国家政治状况的研究。国势学派的最重要的继承人是休姆采尔的学生高特弗瑞德•阿痕瓦尔(Gottfried Achen-wall,1719—1772年),他被当时的德国誉为“统计学之父”,而他自己则推崇康令为统计学之父。他在1749年确定了统计学这一学科的名称及有关统计学的一些术语,认为统计学是关于各国基本制度的学问,是一个国家显著事项的整体。但它缺乏数字内容,用文字表述。这种以文字描述的方式记述国情国力的系统知识是记述学派的主要特征,由于他们没有采用统计学中的数量对比分析方法,故被认为是有统计学之名,但无统计学之实。(三)数理统计学派

最初的统计方法是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初步得到发展的,直到概率论被引入统计学之后,才逐渐形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在统计发展史上,最初卓有成效地把古典概率论引入统计学领域的,是法国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统计学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他推广了概率论在统计中的运用,明确了统计学的大数定律,并进行了大样本推断的尝试。

19世纪比利时的统计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阿道夫•凯特勒(Adelphi Quetelet,1796—1874年),著有《统计学的研究》《概率论书简》《社会物理学》等。他对统计学的重要贡献在于最先把概率论原理应用于人口、人体测量和犯罪等问题的研究,并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误差计算和分析,以此论证社会现象的发展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他对统计理论方面最大的影响是把概率论与统计学相结合,从而提出了关于统计学的新概念,他的主要功绩在于使统计方法获得普遍应用。他是古典统计学的完成者,近代统计学的先驱,也是数理统计学派的奠基人;同时,他还是第一届国际统计会议(1853年)的召集人,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统计学之父”。

其后,经过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数理统计学吸取了生物学研究中的有益成果,由高尔顿(Fancis Galton,1822—1911年)、皮尔逊(Karl Pearson,1857—1936年)、戈赛特(William Sealy Gosset,1876—1937年)和费雪(Ronald Aylmer Fisher,1890—1962年)等统计学家,提出并发展了回归和相关、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t分布等理论,使数理统计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四)社会统计学派

社会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德国。因德国的资本主义产生较晚,所以为之服务的社会统计学派,较英国的政治算术学派晚了近半个世纪。但由于当时数理统计学尚未充分发展,社会统计学派便在欧洲大陆占据优势地位,并向世界各国广泛传播。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克尼斯(K. G. A. Knies,1821—1898年),他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独立的具有政治算术内容的社会科学。另一位有影响的创始人是乔治•逢•梅尔(Georg von Mayr,1841—1925年)。他把统计学作为实质性研究的社会科学,并认为统计学是以社会集团的规律性为其独立的研究对象,以大量观察法为其特殊的研究方法,初步建立了社会统计的学科体系。另外,恩格尔(Lonrenz Ernst Engel,1841—1896年),通过工人家庭生活费用的调查发现了“恩格尔法则”,并用一定消费单位“凯特”表示整个家庭的消费能力等。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统计理论、方法和应用都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统计学由于受计算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加之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都要用到统计学。尽管应用领域不同,统计学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所用的统计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可以说,现代统计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基础性的方法科学。

从世界范围看,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统计学的发展有三个明显的趋势:第一,统计学依赖和吸收数学的东西越来越多;第二,向其他学科领域渗透的速度越来越快,以统计学为基础的边缘学科不断形成;第三,随着统计学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统计分析软件的发展,统计学发挥的功效也越来越强。二、统计及其内涵“统计”一词,是由英语“Statistics”翻译而来,该词具有以下三方面含义:统计工作、统计数据(或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一)统计工作1.统计工作的概念

统计工作(或活动),是指设计、搜集、整理与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的工作过程。如全国人口普查中对普查方案的设计,对人口数据的搜集、分类、加工整理和分析等活动都是统计工作。2.统计工作的过程

通常,统计工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四个阶段。其中,统计设计是指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对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定性认识过程);统计调查是指根据统计设计的要求,运用各种统计调查方法来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定量认识过程);统计整理是对调查资料的科学汇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定量认识过程);统计分析是分析研究经过加工汇总的资料(定性认识过程)。3.统计工作的组织

在我国,为便于统计工作的组织与开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服务,国家建立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国务院设立国家统计局,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统计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和企事业组织,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置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二)统计数据1.统计数据的概念

统计数据(data),是指在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具有社会、经济、科技内涵的各种数字资料及其分析、说明、图表等资料的总称。一般表现为统计资料的汇编、统计年鉴、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报告等。

统计资料与统计工作的关系是结果与过程的关系,没有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就没有统计数据。2.统计数据的类型(1)按照计量尺度不同,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

①分类数据(categorical data or nominal data),是指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也称定类尺度的数据。定类尺度数据(nominal level data)是一种以区分各组统计数据属性差异为目的的统计计量尺度。其一般做法是将数字作为现象总体中不同类别或不同组别的代码,不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类(组)别的品质差别。定类尺度的特点是:不同代码反映同一水平的各类(组)别,但不反映其大小顺序;各类中可以计算它的单位数,但不能反映第一类的一个单位可以相当于第二类的几个单位等,该尺度不反映各组之间的量的顺序或量的大小;其主要数学特征是“=”或“≠”。例如,将国民经济按其经济类型可以分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类,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定类尺度(01)代码表示国有经济、(02)表示集体经济、(03)表示私营经济、(04)表示个体经济等。分类数据作为统计分类的结果,具有明显的特点。比如,分类数据是用文字来表述的、各类别之间是平等的并列关系,无法区分优劣或不反映其数量的大小、各类别之间的顺序是可以任意改变的等。

②顺序数据(ordinal data),是指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也称定序尺度数据(ordinal level data)。它是一种既考虑各组统计数据之间属性差异,又考虑各组之间某种次序关系的统计计量尺度。例如,学生成绩可以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对合格产品按其性能和好坏,分成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等。顺序数据也是统计分类的结果,但与分类数据的明显区别是该类数据是有顺序的,它除了具有数学上的“=”或“≠”特性外,还具有“>”或者“<”的数学特性。除了可用于分类(组)外,在变量数列分析中还可以确定中位数、四分位数、众数等指标的位置。

③数值型数据(numerical data),是指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测值。比如重量按千克,长度按米,产品按件等。数值型数据与分类数据、顺序数据相比较,存在着性质上的区别: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说明的是事物的品质特征,也称之为定性数据或称品质数据;数值型数据说明的是现象的数量特征,也称之为定量数据。在现实统计工作与研究中,我们处理的数据大多为数值型数据。数值型数据主要有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的数据。

定距尺度数据(interval level data)也称间隔尺度,是对事物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一种统计计量,通常使用自然或度量衡单位作为计量尺度。例如,学生某门课程的考分,可以从高到低分类排序,形成90分、80分、70分直到零分的序列。定距尺度是比定序尺度高一层次的计量尺度,其特点是:它不仅能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类型并进行排序,而且可以准确地指出类别之间的差距是多少;它们不仅有明确的高低之分,而且可以计算差距;其计量结果表现为数值,可以进行加或减的运算,但却不能进行乘或除的运算。

定比尺度数据(ratio level data)是在定距尺度的基础上,确定可以作为比较的基数,将两种相关的数加以对比,形成新的相对数,用以反映现象的构成、比重、速度、密度等数量关系的统计计量尺度。其主要数学特征是“+”或“×”。由于定比尺度是在比较基数上形成的尺度,所以能够显示更加深刻的意义。例如,将某地区人口数和土地面积对比计算人口密度指标,说明人口相对的密集程度。甲地区人口可能比乙地区多,但甲地区的土地更广阔,用人口密度指标就可以相对说明甲地区人口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上述几种计量尺度对事物的计量层次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逐步递进的。高层次的计量尺度具有低层次计量尺度的全部特性,但不能反过来。显然,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将高层次计量尺度的测量结果转化为低层次计量尺度的测量结果,比如将考试成绩的百分制转化为五等级分制。在统计分析中,一般要求测量的层次越高越好,因为高层次的计量尺度包含更多的数学特性,所运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越多,分析时也就越方便,因此应尽可能使用高层次的计量尺度。(2)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可以将其分为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①观测数据(observational data)是指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其特点是该类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而得到的。有关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数据几乎都是观测数据。

②实验数据(experimental data)是指在实验中通过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比如对农药效果的实验,对新药疗效的实验等。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大多数数据都是实验数据。(3)按照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截面数据和时序数据。

①截面数据(cross-sectional data)也称静态数据,是对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所进行的描述。例如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数等数据。

②时序数据(time-series data)也称动态数据,是对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结果进行的描述。例如,中国2000—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3.统计数据的来源

从统计数据本身的来源看,统计数据最初都是来源于直接的调查或实验。但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两种渠道,即直接的调查和科学实验、别人调查或实验。对于前者我们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对于后者我们称之为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

在统计研究工作中,第二手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国政府编印的统计年鉴或统计资料汇编,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有关国际组织出版的统计资料汇编、各国统计机构或各国际组织的网站获取有关统计资料。(三)统计学1.统计学的概念《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的定义是: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与艺术”。具体而言,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解释数据,从而认识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规律的方法论科学,它是一种从数据资料中获得信息的方法。

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统计学产生于统计工作,并反过来指导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统计学的发展开创方向。2.统计学的性质

从统计学的发展史来看,统计学是从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开始的,经过三百多年的演变与发展,统计学逐渐趋于成熟,成为一门研究客观事物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这里所指的方法论包括指导统计活动的原理原则,统计过程所应用的核算和分析的方法以及组织方法。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中各种数量关系的研究来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统计学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首先从定性研究开始,然后进行定量分析,最后达到认识客观现象的本质、特征或规律。这就是“质——量——质”的统计研究过程和方法。由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既存在于自然领域也存在于社会领域,因此,统计学是一门具有跨学科性质、有较高概括程度和较大适应范围的一般方法论学科。3.统计学的学科体系

随着统计方法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统计学已发展成为具有多个分支的学科体系。

①按统计方法的不同构成,可以将统计学划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描述统计学(descriptive statistics),是研究如何取得反映客观现象的数据,并通过图表形式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显示,进而概括并分析得出反映客观事物规律性的数量特征。它包括统计数据的搜集方法、数据的加工处理方法、数据的显示方法、数据分布特征的概括与分析方法等。

推断统计学(inferential statistics),是研究如何根据样本数据去推断总体相关数量特征的方法,它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统计总体的未知数量特征做出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断。

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是统计学的两个组成部分。描述统计学是整个统计学的基础,推断统计学则是现代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并且,它在现代统计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统计学的核心内容。这是因为,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中,主要是采用抽样调查取得样本的数据资料。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描述统计学不重要,如果没有描述统计学搜集可靠的统计数据并提供有效的样本信息,即使再科学的统计推断方法也难以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从描述统计学发展到推断统计学,既反映了统计学发展的巨大成就,也是统计学走向成热的重要标志。

②按统计方法的不同作用,可以将统计学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

理论统计学是指研究统计学的一般理论和统计方法的数学原理的学科,它的立足点是统计方法的研究。由于现代统计学几乎用到了所有方面的数学知识,特别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所以从事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人员需要有坚实的数学基础。理论统计学是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应用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应用统计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由于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都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因而,统计方法的应用几乎扩展到了所有的科学研究领域。例如,生物统计学、医疗卫生统计学、农业统计学、经济统计学和社会统计学等。三、统计的应用领域

根据统计数据内涵,统计的应用领域涵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一)统计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统计学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灯泡的发明还是人造卫星的上天,统计在其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统计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主要是科学实验的设计与检测,所使用的工具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由于科学实验可以对现象发展变化的条件加以控制,所以统计数据对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的体现比较明显,对于影响因素的分析也较为准确。统计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地震预报、临床卫生统计、新产品试制等。(二)统计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社会科学也是统计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统计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涉及了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诸多方面。比如,在2006年,北京光华管理学院的聂海峰教授以北京大学为例,运用专业吸引力概率模型和2002—2004年的录取数据,对热门专业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中国台湾政治大学统计系的郑宇庭教授,运用统计方法就智慧财产权刑事案件的量刑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宋旭光教授,对腐败的主观测评方法进行了研究;内蒙古财经学院统计系的锋利英老师对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口文化素质进行了统计分析。

统计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特点是使用的统计指标为社会统计指标。(三)统计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统计在经济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研究范围包括国际经济研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金融保险研究、财政税收研究、收入与消费研究等。

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国际经济研究,是近几年的统计研究新兴热点之一,研究的内容包括国际经济运行、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其中,关于汇率问题的研究,目前更为学术界关注。例如,赫伊津哈(Huizinga)于1987年提出了均衡汇率估计的统计方法。

关于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其研究内容已远远超过了就经济增长率所开展的一般性统计分析,有关学者目前更为关注经济的增长路径问题、均衡问题、效应问题。例如,2006年,天津财经大学的肖红叶教授、河北大学的顾六宝教授对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中的稳态推移问题进行了政策模拟;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卢二坡和王则填二位老师运用中国的跨地区面板数据,对短期波动的长期增长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南京大学经济系的沈坤荣、蒋锐老师,就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统计在金融保险中的应用研究,只要涉及到金融保险业的运营分析、金融信用分析、风险分析等都会用到统计。例如,在2006年,中国台湾辅仁大学的庄瑞珠、陈穆贞对房屋贷款信用评价模型进行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的孟生旺、浙江大学的滕帆,对保险公司风险度量的未偿率模型进行了研究;河北大学的高亚春、刘树对河北省的金融保险业进行了投入产出分析。

统计在财政税收中的应用研究,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财政政策效应、税收政策有效性等有关问题的研究,是目前统计在财政税收问题研究中的热点,这方面的成果也是比较多的。例如暨南大学的李美洲、韩兆洲对非线性财政政策效应下的财政赤字可持续性进行了研究等。(四)统计在管理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统计在管理中的应用,无论是国家、地区,还是企业,其经营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取得最佳的效益,然而要想取得最佳的效益,就必须使人、财、物得到最佳的利用,要想使人、财、物得到最佳的利用,就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人、财、物有多少?利用了多少?还有多大潜力?利用中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统计来解决。如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研究、企业的绩效考核、市场占有率分析、价格研究等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实践证明,在这个信息时代,统计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物、自然科学及市场学、人类资源、财政金融、会计、经营管理等。因为所有这些对社会和自然现象观察的科学,都是使用样本调查或实验的方法来观察事物的发展和检验的新理论。这样统计学在所有的科学领域中就是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知识的发展所必需的。如统计方法被人们在商业中用来预测销售和利润。在工程和制造业方面,统计方法被用来监测产品质量。在管理审计中,统计方法对会计师抽样检查账目来说是新的有用的工具。

当今各大机构和国际企业均设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统计是信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功能,所有具规模的企业均视数据库为“金矿”,统计学便是开采这个“金矿”的最有效的工具。如果学会了统计学,所有以上被提及的学科,学习起来将会非常容易。统计学在所有这些领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二节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一般来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的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如统计研究我国人口总体的情况,主要研究人口总体的总数量、总体内的各种数量关系(男女性比例关系、不同民族人口的比例关系等)。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都是统计所要分析和研究的对象。概括地讲,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为客观现象所有活动过程的数量方面。通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数量性

数量性是统计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数字是统计的第一语言,数据是统计的原料。统计的特点是用大量数字资料来说明事物的规模、水平、结构、比例关系、发展速度等。如国家统计局每年年初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中都有大量的数据资料,表明上一年度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但要注意,统计在研究数量关系时不是单纯的研究现象的数量关系,而是在质与量的密切联系中研究现象的数量关系。一切客观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没有质量就没有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能促进新的量变。这种质与量相互关系的哲学观点,是统计研究客观现象数量关系的准则。(二)总体性

统计研究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是指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的数量方面,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的研究。从总体上研究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是统计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主要特点。客观现象是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交错作用的结果,它从数量上呈现出一种多变的情景。统计对客观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研究,采用的是大量观察法和综合研究法等。其研究过程是从个体到总体,即必须对足够大量的个体进行登记、整理和综合,使它过渡到总体的数量方面,从而把握客观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及其变化的总趋势,以此来表明现象发展的规律性。(三)具体性

统计在研究现象的数量关系时是具体的,它不像数学那样脱离具体事物只研究某一抽象的数量关系,这是它不同于数学的重要特点。如15,000这个数,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并没有实际意义,但如果是经过大量的统计调查,得出某市某年职工的年平均收入为15,000元,则该数就有了实际的意义,它代表了该市职工的年收入水平。统计是研究客观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数量表现,即研究现象具体的量变规律。它是从定性认识开始,进行定量研究的。比如,只有对增加值、利润、劳动生产率等统计指标有确切的了解,才能对它们进行科学的统计。(四)变异性

统计研究对象的变异性,是指总体各单位的特征表现存在着差异。统计学研究同类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它的前提就在于这个特征在总体各单位的具体表现各不相同,而且这种差异并不是由某种固定的原因事先给定的。例如,研究一个地区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就是因为各家庭的收入有高有低,参差不齐,这样才有必要研究该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及其分布状况。如果各单位不存在这些差异也就不需要进行统计;如果各单位之间的差异可以按已知条件事先推定,也就不再需要统计方法。统计上把总体各单位由于各种复杂因素引起某一标志表现的差异称为变异。从各单位变异中归纳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数量特征,这就是统计的特点。二、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从统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发展过程始终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是以“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二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计。统计学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数学关系非常紧密。(一)统计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其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统计学是在客观现象质与量的密切联系中,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世界观的科学,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哲学所揭示的认识论原理、相互联系的原理、事物发展的原理、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个别与一般、必然与偶然的关系原理等,既构成了统计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又为统计学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第一的观点”,统计学中要求:统计数据要真实,不能虚报瞒报。因此,统计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二)统计学以政治经济学等实质性学科作为其理论指导

实质性学科的内容及任务在于揭示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们按照规律的要求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如政治经济学、人口学、工业经济学、财政学等。尤其是政治经济学,它对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指导作用表现在:为统计学提供有关各种社会经济范畴之间关系的知识;提供有关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认识;指导统计学对社会经济领域的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如对增加值、工资、劳动生产率、资金、成本、利润等指标进行统计研究,必须以政治经济学阐明的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理论为基础,来进行数量关系研究。(三)统计学与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对于统计学来说尤其如此。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数学分析方法适用于一切数量分析。因此,数学为统计学提供了数量分析的方法论基础,特别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它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它从数量方面体现了偶然与必然,个别与一般,局部与总体的辩证关系,为统计科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如大数定律(又称大数法则),它是说明大量的随机现象的平均结果具有稳定性质的法则,即说明如果被研究的总体数量特征是由大量的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形成的,每个变量对总体的影响都相对小,那么对大量随机变量加以综合平均的结果使变量的个别影响相互抵消,而显现出它们共同作用的倾向,使总体数量特征具有稳定的性质。大数定律正是从数量方面表现了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对大量随机现象的综合概括来消除偶然性的误差,发现必然性的趋势。因此,数学理论和方法被引入统计学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统计学的广泛应用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三、统计研究的方法

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统计研究任务,统计学构建了专门的统计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分析法、统计模型法、归纳推断法等。(一)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指对所研究总体中的全部或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使其中非本质的偶然因素互相抵消或者削弱,以显示研究对象总体的一般特征或规律性的研究方法。

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这是由研究对象的大量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统计研究的对象是现象的数量方面,而任何复杂的社会现象都是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每个单位所承受的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面不尽相同,使得数量上的变化带有偶然性。因此要认识现象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必须对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或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调查、观察。只有通过大量观察才能使这些偶然性互相抵消,呈现出现象的本质特征,进而认识其规律。(二)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法是指根据事物内在的性质和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将总体各单位按照某种标志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一种研究方法。

构成总体的各个部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是对一些同类或类似的社会现象的认识,只从整体上进行分析研究,几乎无法或很难认识其基本特征。因此,除了进行总体研究外,还必须对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研究。采用统计分组法,将研究对象按某一特征进行分组后,再进行结构对比分析,能够使认识得以深化。(三)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是指运用各种统计综合指标来反映和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一般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研究方法。

在统计分析阶段广泛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去说明社会现象的综合数量特征。常使用的综合分析法有综合指标法、时间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因素分析法、相关分析等。(四)统计模型法

统计模型法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和假定条件,用数学方程去模拟现实经济现象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统计模型法是综合分析法的扩展。它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假定条件,用数学方程去模拟现实客观现象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对客观现象和过程中存在的数量关系进行比较完整和近似的描述,凸显所研究的综合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简化了客观存在的复杂的其他关系,以便利用模型对所关心的现象变化进行数量上的评估和预测。(五)归纳推断法

归纳推断法是指以一定的置信标准要求,根据样本数量特征推算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推理方法。归纳推断法可用于对总体数量特征的估计,也可用于对总体某些假设的检验。它是统计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上述五种统计研究方法并不是所有的方法,在运用上还应注意多种方法的结合。在调查方法上要注意把大量观察和典型调查结合起来统计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运用大量观察法从整体上考察事物变化的规模和趋势,使我们的认识有一个正确充分的事实基础,但对于新生的个别事物则必须运用典型调查,了解它的成长过程,总结先进经验。在分析方法上要把综合指标分析和具体情况分析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第三节 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职能与活动过程一、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

统计工作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列宁曾有过一句名言:“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2010年1月1日实施)中第二条明确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统计工作的具体任务有以下几方面:(一)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为国家制定政策和长远规划提供事实依据

统计信息是管理社会所必需的基本信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党政领导应根据客观的具体统计数据,制定符合实际的各项方针政策,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预警,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对策和建议

统计是观测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晴雨表”。它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关注国民经济发展态势,紧密围绕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灵敏跟踪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严格监督和准确判断各项经济杠杆的调控效应,及时进行监测预警。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一个自上而下,渗透社会各个角落的统计监督网络,发挥着国民经济“检测仪”的作用。(三)为企业提供灵通的市场供需和价格信息,作为经营决策的导向

政府应及时地发布各种统计信息来指导企业;而企业应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地搜集统计信息,把自己的微观活动纳入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轨道,从而克服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四)推广统计资料的开发利用,做好资料的提供工作,为社会公众服务

统计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生产要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政府和企业都应面向市场。统计部门必须全方位开发统计信息资源,积极为社会各方面开展咨询服务,实现统计信息的社会化、商品化。

另外,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统计部门要加强国外经济发展各方面统计资料的研究,为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二、统计的基本职能

统计的职能是信息、咨询、监督。(一)信息职能

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灵敏、系统地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信息。(二)咨询职能

利用已掌握的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料,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三)监督职能

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的结果,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经济、社会和科技等的运行状况,并对其全面、系统地定期检查、监测和预警,以便促进国民经济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以上三种职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信息职能是统计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它是保证统计咨询职能和监督职能的基础和前提,统计咨询职能是统计信息职能的延伸和深化,统计监督职能是在信息、咨询职能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三种职能彼此依存、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统计要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三、统计活动的过程

统计是对客观现象数量方面的调查研究活动,这种调查研究活动通常是由以下环节构成:统计任务的确定、统计设计、统计数据的搜集(统计调查)、统计数据的整理、统计数据分析、统计数据的管理与提供。(一)统计任务的确定

它根据统计工作的具体需要来确定,统计任务的确定是统计活动的首要问题,它决定如何安排调查、如何整理数据、如何分析数据等一系列问题,它是一切统计活动的依据。(二)统计设计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第一个环节,是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对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进行统筹安排。统计设计的关键任务,是通过对客观现象质的认识来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和反映这一对象范围的指标及其指标体系。通过统计设计这个首要环节,从而使统计工作有序地开展起来。它属于定性认识过程。(三)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它是根据统计设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它是统计工作对客观现象进行认识的基础性阶段。在整个统计过程中,统计调查担负着提供原始资料的任务。所有的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工作,都必须以统计调查阶段所提供的原始资料为基础。它属于定量认识过程。(四)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过程的第三个阶段,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对统计调查所取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或者对已经加工过的次级资料进行再加工,为统计分析准备系统化、条理化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在整个统计工作中,统计整理是一个中间阶段。它是统计调查的继续,统计分析的前提。统计整理所取得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现象总体的基本数量特征。它属于定量认识过程。(五)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过程的后一个阶段。它是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以加工整理的大量统计资料为基础,利用综合指标和专门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客观现象的本质规律及其发展前景,从数量方面进行判断、推理并做出说明的工作过程。它是统计工作过程的决定性阶段。一般以统计分析报告的形式来表现其最终的成果。它属于定性认识过程。(六)统计数据的管理与提供

社会、经济管理、各种科学研究活动都需要统计数据的支持,统计部门需要对统计数据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通过建立数据库、信息库,随时满足各方面对统计数据的需要。第四节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一)统计总体

统计总体(population)就是统计所要研究对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任何一个统计总体都必须同时具备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三个特征。

同质性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每个单位,必须至少在一个方面具有共同的属性。大量性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总体单位必须是大量的,或者说是足够多的。变异性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单位,除了在某一方面必须是同质的以外,在其他方面又要有差异。否则,就没有必要进行统计分析了。

总体可以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总体所包含的单位数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如人口数、企业数、商店数等都是有限总体。总体所包含的单位数是无限的或不可数的,称为无限总体。如现代化流水生产线上,连续、大量地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数量、大海里的鱼资源数、森林里的树木等都是无限总体。对有限总体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进行非全面调查。但对无限总体只能进行非全面调查,从而推断总体情况。(二)总体单位

总体单位是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简称单位或个体。如对工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全国的工业企业是总体,而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三)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

总体和总体单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们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统计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如研究某市纺织行业中各个企业的经营状况时,该市所有的纺织企业是统计总体,其中的每个纺织企业是总体单位。而如果目的是研究某市各工业行业的经营情况,则该市所有的工业行业是统计总体,其中的每个工业行业是总体单位。这时纺织行业就由原来的总体转化为总体单位了。二、标志与指标(一)标志

标志是说明总体各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标志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的特征的名称,只能用文字说明。比如,为调查某企业职工情况,该企业的每一个职工是总体单位,性别、民族、工种、籍贯等调查项目是用文字来说明的,是品质标志。数量标志是表示总体单位量的特征的名称,用数值来表示。如上例中,工人的年龄、工资、工龄等调查项目即为数量标志。

标志还可以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不变标志是指某个标志在所有总体单位的具体表现都相同,它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而当一个标志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有可能不相同时,便称这个标志为可变标志,有了可变标志才有统计的必要。(二)指标

统计指标(indicator)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比如,中国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

指标名称是指标质的规定,它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范畴;指标数值是指标量的规定,它是根据指标的内容所计算出来的具体数值。统计指标一般有三个特点:数量性,所有统计指标都能用数字表示;综合性,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综合特征的;具体性,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特征。

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总体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是用来反映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其数值的大小随总体研究范围的大小而增减。如人口数、企业数、产品产量、增加值、利润总额等。由于这类指标反映的是总体的各种总量,故也称总量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质量指标是指反映客观现象的劳动效果或工作质量等事物内部数量关系的指标,其数值的大小与总体研究范围的大小无直接联系。一般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的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如资金利润率、失业率、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单位产品成本等。统计指标还有许多的分类,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详述。(三)标志和指标的关系

标志和指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第一,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而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第二,标志有只能用文字表达的品质标志和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两者的联系是:第一,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如某市工业职工人数指标是由该市各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汇总而来的。第二,由于总体和总体单位是可变的,则说明总体的指标和反映总体单位的标志之间也存在着变化关系。即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原来的统计总体如果变成总体单位了,则相应的统计指标也就变成数量标志了。三、变异与变量(一)变异

统计中的变异(variability)是普遍存在的,标志和指标的具体表现各不相同,有差别有变化,这种差别变化称为变异。变异是一种普遍现象,有变异才有必要进行统计,变异是统计的前提。

变异可分为属性变异和数量变异两类。属性变异表明质的差别,数量变异表明量的差别。(二)变量

变量(variable)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所有的统计指标。变量的数值表现称为变量值。

变量按其取值是否连续,可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只能取整数的变量是离散变量,如企业的职工人数、工厂数、设备台数等。可取小数的变量是连续变量,如身高、体重,增加值、资金、利润等。

变量按其所受影响因素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性变量。确定性变量是指变量受某个或某些因素的影响,其数值变动沿着一定的方向呈上升或下降趋势。如在一定的允许范围内,增加施肥量,能使农作物收获量增多,这是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随机变量则是受随机因素影响的变量。所谓随机因素,是指各种不确定的、偶然性的因素。这种因素影响变量值的大小和方向都是不确定的,如在同样条件下加工的某种零件,其尺寸大小总是存在着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原材料的质量差异、电压的变化、气温和环境的变化以及生产工人的注意力等,这些因素都是不确定的,带有偶然性的因素。统计研究的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既包括确定性变量,又包括随机性变量。因此,统计研究往往要根据具体的目的和要求,对各种复杂的变量采用专门的统计分析方法来深入地研究。四、统计指标体系

单个统计指标只能反映总体某一方面的数量特征。但是客观现象错综复杂,统计总体往往具有多种特征。为了全面反映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就要用一整套的统计指标。这种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系列指标所构成的整体,称为统计指标体系。如为了反映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貌,就要设立产量、品种、质量等生产成果指标体系;原材料的收、拨、存、消耗及生产设备、劳动力等生产条件的指标体系;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的占用、周转以及利润、税金等财务指标体系;此外,还有企业市场状况及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大体上可分为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两类。基本统计指标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包括社会指标体系、经济指标体系和科技指标体系等。专题统计指标体系是针对某项社会经济问题而制定的专项指标体系,如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价格指标体系、小康生活指标体系等。指标体系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但是指标体系一经制定,就要力求保持相对稳定,以便积累历史资料,便于比较分析。本章小结

本章的有关内容实际上回答了统计学的几个最基本的问题,这就是:统计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什么是统计?统计怎样来研究问题?统计的研究领域有哪些?

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其特点有: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变异性。

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包括: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分析法、统计模型法和归纳推断法。

统计的职能有:信息、咨询、监督。最基本的职能是信息职能。

统计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标志和指标、变异和变量、指标和指标体系等。对这些概念必须辩证地理解,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对象加以确定。尤其在研究具体的变量关系时要注意区分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