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学校推进策略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7 16:51:24

点击下载

作者:杨宗武,谭绍华,姜伯成,邱孝述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学校推进策略研究

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学校推进策略研究试读:

序言

本书是我们,即重庆工商学校校长杨宗武,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姜伯成,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职成教研究所副所长谭绍华,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校长邱孝述,在推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中,通过行动研究形成的部分成果。该书主要内容涉及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学校推进策略、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创新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典型案例“五环四步”教学模式。

从推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出发,我们提出了“1988355”的学校推进策略。(1)一个推进依据。示范学校建设必须依据教育部审定的建设方案及任务书进行推进。但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囿于依据,依据不排除修订和完善。这包括:建设方案设计得很科学,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修订;建设方案设计得不科学,必须修订和完善。我们发现,第一批建设单位,多数建设方案不够科学,比如,尚未开展行业需求调研,未开展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先就建构了课程体系,确定了要开发的具体课程及要编写的教材。按照通常的课程开发程序和要求(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建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显然是不科学的。有的学校害怕验收专家按照任务书一一对应检查,不敢进行修订。我们认为,大可不必有此担心,只要真正按照规范的程序、科学的方法做出了高质量的成果,并做出了说明,验收专家一定会予以认可的。因为专家的职责就是明辨是非和真伪。(2)“九五循序”。这主要指示范学校重点专业建设要按照“行业需求调研”、“工作认为分析”、“教学体系建构”、“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材料开发”、“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模式建构”、“评价模式改革”、及“管理制度创新”九个环节,每一个环节按照“召开培训会议”、“制订行动计划”、“实施行动计划”、“物化行动成果”及“审定行动成果”五个步骤,循序推进。所谓循序推进,首先是要按照先后顺序去做,做好了第一环节(第一步骤)的工作才能去做第二环节(第二步骤)的工作,做好了第二环节(第二步骤)的工作才能去做第三环节(第三步骤)的工作。以此类推。(3)两个“八定全贯”。所谓“全贯”是指贯穿于示范学校建设的始终。所谓师资队伍建设“八定”,主要针对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即“定培养人数”、“定认证标准”、“定遴选条件”、“定具体人员”、“定个人规划”、“定培养方案”、“定呈交资料”、“定考评制度”。各建设单位在教育部审定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两个月内完成“八定”。“八定”之后,学校为每一个培养对象(教师)预备一个成长档案(盒),首先装入教师的申报书、发展规划和考评记录表,之后每L收存活动资料(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以月为单位进行设计,呈交资料以月为限)。所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建设“八定”,即“定企业数量”、“定企业类别”、“定具体企业”、“定合作项目”、“定项目活动”、“定项目成果”、“定管理办法”、“考评制度”。“八定”之后,学校为每一家企业预备一个成长档案(盒),首先装入合作协议、企业简介和企业重大活动信息,之后每季度收存活动资料(学校级活动原则上每半年一次;专业部层面活动原则上每季度一次,建设期间共12次以上活动)。(4)三个“及时推广”。及时推广示范学校建设成果,是体现示范性和发挥示范作用的重要形式与途径。一是重点专业建设成果要及时向校内其他专业推广;二是示范学校建设成果要及时向其他学校推广;三是示范学校建设成果要及时向行业企业推广。建议各建设单位建立成果推广登记制度,设计成果推广活动。如果可能,在示范学校建设办公室张贴一张区域地图和中国地图,把前去交流和前来交流过的学校一一标注(小红旗),要让“红旗插遍全中国”。(5)建立五个建设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建立专家设计制度,聘请首席专家和咨询专家团队,发挥专家引领和把关质量的作用;二是校长保障,凡是在预算额度内的经费开支,原则上应予保障;三是分管落实,要明确分管领导的责任;四是教师行动,要让教师参与示范学校建设的全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得到发展;五是项目外包,对于教师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如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可以外包给相关公司。(6)留存“4*1”过程资料。建设工作一定要注重过程资料积累。所有工作的开展,一是要有工作方案或计划;二是要有工作总结或纪要;三是要有物化的成果;四是要有照片和视频;五是要有其他相关资料。资料积累要注意一个策略,就是“一事多文,一文多用”。

为做好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工作,我们还开展了相关研究与实践。这里介绍的是关于改革创新中职学校管理、德育、教学、校企合作、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关于推广应用重庆市实施中澳职教项目中谭绍华等人探索建构的$五环四步“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希望我们的探索与实践对其他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具有一定的启示。编者2013年1月

第一篇 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学校推进策略

第一章 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推进策略概述

第一节 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背景与任务

一、国家中职示范校的由来

国家中职示范校由来于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同时,《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教育部为贯彻落实《纲要》,切实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其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企业生产技术革新、民生改善以及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制订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该计划拟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实施“十大计划”,在相应的重大领域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带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建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办出特色, 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其中第一个计划是“中等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建设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的第一个项目是“支持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示范,成为国家和区域产业建设、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二、国家中职示范校的任务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要求,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要努力推动四项改革、六大创新。(一)四项改革(1)改革办学模式。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方式加强建设,推动规模化办学,建成实力强、规模大、声誉好的示范性职业学校;依托示范性职业学校、行业组织和覆盖行业的企业组建“行业型”、“区域型”和“特色型”职业教育集团,促进集团内部学校、企业、行业等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同时带动农村、西部、民族地区薄弱学校共同发展。(2)改革培养模式。深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一体、顶岗实习;改变单一强调连续学习为连续学习与分阶段培养相结合,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人继续学习模式。(3)改革教学模式。积极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改革评价模式。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探索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新途径、新措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二)六大创新(1)创新教学环境。重点建设现代化“技能教室”,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2)创新专业设置。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建设面向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精品专业;加强贴近区域产业、民族艺术、民间工艺等领域的特色专业。(3)创新教材应用。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实现教材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4)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更新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支撑随时学习;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特别是通过数字仿真、模拟流程、虚拟现实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技术和生产服务岗位。(5)创新队伍建设。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着力提升学校校长和领导班子成员的能力。(6)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机构;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完善招生、教学、资助、免费、就业、财务和资产等学校业务管理办法。【链接】

如何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政治、教育、产业和科学的四种文化的交汇之处就是职业教育的可能创新之处。推动示范校建设,必须考虑四个方面的通力合作。四个方面中的任何一方面发育不成熟或是相互联系不够,都是有限的而不是连贯的职业教育创新模式。这可以从重庆市巫山县探索建构“园校互动,校企融合”职教办学模式得到体现。

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有渝东门户之称,是一个集移民大县、新一轮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农业县。全县辖区面积2958平方千米,总人口63万,其中搬迁移民8.9万人。三峡蓄水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困难,不仅土地容量减少,农林收益下降,工矿企业大多倒闭,而且农村及移民劳动力素质急需提升。如何帮助移民安稳致富和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一直是县委和县政府重点关注、精心谋划和竭力确保的头等大事。他们在深入调研、广泛咨询和反复论证后认识到,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即是发展人的就业创业能力,发展有限土地的生产能力、工矿企业的再生能力和县域产业的升级优化能力,因此做出了实施“职教移民、职教富民、职教助民”的战略决策,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最大的公益事业和民生举措,下定决心努力办好。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使库区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劳动就业有着落,脱贫致富有盼头,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要求后,他们进一步坚定了这一职教战略。在实施这一战略的过程中,深刻把握职教本质,把推动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作为实现职教科学发展的制胜法宝,创造性地探索实践了以职教工业园区为平台、具有三峡库区特色、对三峡移民具有较强吸引力、对巫山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职业教育“园校互动、校企融合”办学模式。“园校互动、校企融合”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以“职教工业园”为运行平台。职教工业园是内含教育与产业两大要素及学校与企业两大主体,伴随项目合作引发文化交融,衍生“经济职教”和“职教经济”社会经济效益的特定地域。“园校互动、校企融合”的“园”是职教工业园,“校”是职教学校,“园”以职教为企业发展支撑,“校”以企业为职教创新平台,职教工业园与职业学校均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县域职教与经济发展模式。在此模式下,教育元素和企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学校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逐步实现由外显的项目合作到内隐的文化认同,进而共同承担“职教移民,职教富民,职教助民”社会历史责任。由此可知,巫山模式既是县域职教发展模式,也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园校连体建设。政府统筹规划,职教工业园与职业学校“连体建设”,为学校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搭建了现实可行的运行平台,助推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一年级在校学理论,二年级到企业实训,三年级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技能人才成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我国准劳动力“从学校(教育)到学校本位职业教育到工作(劳动力市场)”的过渡模式。

——引企入园生产。园区以厂房、设备的优势和优质职教资源招商引企。譬如,汽修专业引进了巫山县金宏达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既满足了学生技能实训的要求,也对学生进行了企业文化熏陶,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高涨。

——校企合作培养。园内学校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与学校在学校合作建立员工培训基地,在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形成“互为基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企业员工以班组为单位到学校接受技能培训,学校专业教师分批到企业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企业工程技术骨干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企业与学校共同探索实践具有德国“双元制”、法国“交替式”培训特色的巫山职教订单培养模式,基本实现了招工与招生的融合。

以“园校互动,校企融合”这一职教与经济发展新模式为纽带,巫山职教中心与巫山职教工业园区携手实施教师双跨、学生双证、产教双促、供需双动、校企双赢的“五双”工程,逐步实现了校长与厂长、学校和工厂、教室和车间、教师和师傅、学生和学徒、理论与实践,作品与产品、招生与招工、育人与增效的“九大融合”。

通过九大融合,建构了以职教为轴承、以政治、产业和科学为驱动的“一轴三驱”动力机制,初步实现了工业经济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达到了企业与学校“双赢”的目的,找到了校企可持续合作的途径,宏观层面实现了职教社会化,中观层面实现了学校园区化,微观层面实现了专业实体化。

三、关于“以何示范”和“何以示范”的思考

2010年暑期,谭绍华在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做过一次关于示范校建设的讲座。当时他讲了八个字,即“以何示范”和“何以示范”。关于“以何示范”,他讲了“学校示范文化,校长示范理念,教师示范课改,学生示范技能。”这里重点说说学校文化的问题。

为什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陈平原讲:之所以强调校园文化,就是因为那是养成气质的地方。……好中学的学生,大都有一种特殊的气质。这是校园文化熏陶的结果。对于学生趣味、精神、气质的形成,校园文化起了很大作用。所有这些都是学生日后怀念母校的聚集点。几十年后追忆,不是严苛的复习考试,而是名师的音容笑貌,以[1]及有趣的校园文化生活。

什么是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刘猛在《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论》中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是指在凸显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才供应基地基础上形成的,学校与企业、社区互动共融的一种师生共享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它分为:物质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学校管理者文化、学校制度文化、社区文化。它的基本特征是:应用性、职业选定性、特色性、行业指向性、文化地域性。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在实践方面,物质文化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精神文化日益特色化,制度文化渐趋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理论方面,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专著也有出版。在行政管理方面,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在监督与评价上投入较多的注意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投入不足,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薄弱;办学理念不明,校园精神文化缺乏职业特色;开放程度不够,校园文化建设方式方法单一;规划措施不力,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显得失衡;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时间、精力投入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认识观念存有偏差,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主体不全,成员互动不够积极;社会文化转型较快,学校文化选择失范;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造成很大影响。

相关研究认为,学校文化传播实现的方式不外乎是对先天母文化的“濡化”和对外来异文化的“涵化”。“濡化”的含义包括教化与学习、文化延续、族群自立、制度遵守。“涵化”有可能出现接受、适应和抗拒三种情况。郑金洲教授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濡化和涵化都是必需的。涵化使受教育者接受不属于本团体、社区生活方式、价值习俗,既拓宽了其视野,又激发了其创造力,进而为文化变迁提供了动力;濡化使受教育者适应本团体、社区的生活方式和知识观念,促成了其社会化。如果只有濡化,就有可能使受教育者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甚至抱残守缺;如果只有涵化,就有可能使受教育者失却传统,忘记根本,甚至造成人格上的分裂。”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由政治决定,物质基础由经济提供,外部环境由社会营造,具体内容由文化科技决定,实施载体是学校教育。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壳,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富有人文内涵的物质环境。校园物质文化具有陶冶功能、审美功能、标识功能。建构的原则是:协调之中求发展、实用同时讲美观、物质背后见精神。发展策略为:追求学校与社区间的相融,营造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积极发掘视角符号的意义,创造寓情寓教的校园景观;从长计议办学条件的改善,改造实用耐用的校园设施。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存在于学校中的现实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规范)的总和。虽然校园制度文化多以文约的形式出现,但并非所有制度具有文化性。制度要能成为文化,须得相关成员的认同和内化。制度文化具有规约功能、激励功能和整合功能。建构制度文化的原则有:发展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发展校园制度文化的策略为:规范到位,不断完善日常规章制度;发扬民主,真正贯彻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制度;重视人文,加强制度管理和积极推进道德建设并重。

校园精神文化应当包括: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历史文化。校园文化的类型有:通识型知识文化;技术型专业文化;素质型心理文化;情感型审美文化;意识型观念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精神熏陶功能、德行提升功能和价值统摄功能。建构校园精神文化的原则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发展校园精神文化的策略为:鼓励师生积极互动,创设和谐的人际环境;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培育新型的优良校风;引导闲暇文化活动,拓展多姿的课余生活。

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有:校园美化活动;校园宣教活动;校园文体活动;校园科技活动。具有导向、凝聚和调适功能。活动的开展要遵循导向性、并存性和个性化原则。基本策略为:努力提高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认识和实践水平;进一步增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和谐性和针对性;实现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的完美结合。

学校文化建设,尤其是办学理念的提炼,既要从历史渊源上去挖掘,也要从专业设置上去体现,从发展愿景上去展望。重庆市渝北职教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从历史渊源上去挖掘的典型案例。众所周知,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为推动职业教育实践,他联络社会各界在上海建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抗战时期,中华职业教育社西迁重庆,并在重庆江北县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渝校)。今日之渝北,即是当时之江北。为此,渝北职教中心开展了大量系列工作。一是与重庆市教科院和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合作建立了重庆市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二是申报立项了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核心元素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三是在中华职业学校(渝校)旧址建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历史陈列馆;四是在学校建设了黄炎培及中华职教社创始人塑像群;五是开展体现黄炎培职教思想的学校理念文化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立业立人”的办学理念,并以此为统领,建构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等内容的完整的学校理念文化系统,打造学校人文环境,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校训:乐业乐群,志远行近;校风:即知即行,踏实守信;教风:重道重业,精育严训;学风:尚善尚能,求是求真;培养目标:德技兼备,自信自强;管理理念:以人为本,责任至上;办学目标:全国示范,职教先锋;办学特色:幸福教育。

讲学校历史,可以很远,也可以是不久的过去。譬如彭水职教中心,由来于彭水师范学校。他们主张在提炼学校文化主题或办学理念时不要丢了“师”字。现在,他们的办学理念是“师天工之技,成灵巧之人”。师天工之技的“师”,对教师而言指的是“传授”的意思,对学生而言指的是“学习”的意思。天工指的是天上的工人的技术、技能。“师天工之技”指的是教师传授、学生学习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办学特色:向上教育;校训:灵于心,巧于手;校风:重知行,守礼仪;教风:重学养,守师道;学风:重技能,守规矩;办学目标:职教奇葩,技师摇篮;培养目标:德修巅峰,技巧天工;管理理念:志导高远,行践精细;人才理念:技巧齐家,德馨报国;服务理念:心系全员,情倾全程。

如何体现专业特色?重庆医药卫生学校以“天使人道”办学理念统领学校文化建设。因为学校开设有护理专业,人们对护士有白衣天使的美誉;学校其他专业都以培养医药卫生人才为目标,毛泽东曾要求医生要“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因此,学校应把培养有天使般仪表和人道美德的人才作为办学的追求。教师对学生应是天使,以人道之德,以身教之法教其学生成为天使。通过多次研讨,重庆医药卫生学校提炼的文化主题是“仁道”。

再说发展愿景。创办于1970年的我国台湾中信学校,是一所以道德教育为本的高级工商学校。学生年龄在15~18岁之间,每年3000多名学生中,因违反校规校纪被校方开除的学生约有两三百人,学校没有工人,没有保卫人员,没有厨师,一切的必要工种都由学生自己担当。学校实行学长制,三年级学生带一年级学生。全校集合只需3分钟。学生见到老师7米外要敬礼。学生没有寒、暑假作业,没有一个考不上大学的。每天晚上有成千人来上夜校,学校成为继续教育的场所。中信教育有五大特点:一是强调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二是强调在良好品德的基础上,使智育得到最佳发展。三是强调传承中国古代教育优良传统,并使其与现代结合。四是强调学生就是学“生”,即第一学“生活的常识”,第二学“生存的技能”,第三学“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五是强调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忠信立校,教育学生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群体、忠于事业、克己奉公、诚信待人、利他利群、敬业合群。执行教育任务的信念为: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学校相信“爱的教育”必须有“教育爱”做基础。学校相信:独立学校所扮演的角色,既有别于政府(公立学校)所代表的“社会公义”,也有别于独立的司法所代表的“社会正义”,更与企业所代表的“社会动力”大异其趣。学校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中,代表的正是“社会的良心”。应该是一个“为人心而服务”的事业。中信相信:全球教育至少在五百年内仍是民族文化的事业,它不能也不应该脱离本民族文化而独立存在。

第二节 重点专业建设推进策略

一、重点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国家中职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的任务有三:一是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三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建设。

二、总体推进策略

我们实施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的总体推进策略为“1988355”。“1”指“一个依据”(即依据教育部审定的建设方案及任务书);“9”指“九五循序”(即重点专业建设按照九个环节、每个环节五个步骤循序推进),“88”指两个“八定全贯”(即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建设先要八定,然后贯穿于建设始终);“3”指示范校建设的成果要做大三个及时推广;“55”指建立五个运行机制和留存五(或4+1)要件过程资料。(一)如何遵循示范校建设的依据

各示范校建设单位须依据教育部审定的建设方案及任务书推进建设工作。但需要注意一个问题,依据不排除修订和完善。这包括:虽然建设方案设计得很科学,但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修订;建设方案设计得不科学,必须修订和完善。我们发现,第一批建设单位多数建设方案不科学。比如,尚未开展行业需求调研,未开展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就先建构了课程体系,确定了要开发的具体课程及要编写的教材。按照通常的课程开发程序和要求(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建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显然是不科学的。有的学校害怕验收专家按照任务书一一对应检查,不敢进行修订。我想,大可不必有此担心,只要真正按照规范的程序、科学的方法做出了高质量的成果,并作出说明,验收专家一定会予以认可的。因为专家的职责就是明辨是非和真伪。(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九五循序”推进法“九五循序”推进法是指按照“行业需求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建构”、“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内容开发”、“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模式建构”、“评价模式改革”和“管理制度创新”九个环节,每一个环节按照“召开培训会议”、“制订行动计划”、“实施行动计划”、“物化行动成果”和“审定行动成果”五个步骤,循序推进。所谓循序推进,首先是要按照先后顺序去做,做好了第一环节(第一步骤)的工作才能去做第二环节(第二步骤)的工作,做好了第二环节(第二步骤)的工作才能去做第三环节(第三步骤)的工作。以此类推。(三)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八定全贯”推进法

所谓“全贯”是指贯穿于示范校建设的始终。所谓“八定”是指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建设的“八定”。(1)师资队伍建设“八定”。主要针对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建设的培养。即“定培养人数”、“定认证标准”、“定遴选条件”、“定具体人员”、“定个人规划”、“定培养方案”、“定呈交资料”、“定考评制度”。要求各建设单位在教育部审定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两个月内完成。“八定”之后,学校为每一个培养对象(教师)预备一个成长档案(盒),首先装入教师的申报书、发展规划和考评记录表,之后每月收存活动资料(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以月为单位进行设计,呈交资料以月为限)。(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建设“八定”。即“定企业数量”、“定企业类别”、“定具体企业”、“定合作项目”、“定项目活动”、“定项目成果”、“定管理办法”、“考评制度”。“八定”之后,学校为每一家企业预备一个成长档案(盒),首先装入合作协议、企业简介和企业重大活动信息,之后每季度收存活动资料(学校级活动原则上每半年一次;专业部层面活动原则上每季度一次,建设期间共12次以上活动)。(四)示范校建设成果要做到三个及时推广

及时推广示范校建设成果,是体现示范性和发挥示范作用的重要形式与途径。一是重点专业建设成果要及时向校内其他专业推广;二是示范校建设成果要及时向其他学校推广;三是示范校建设成果要及时向行业企业推广。建议各建设单位建立成果推广登记制度,设计成果推广活动。如果可能,在示范校建设办公室张贴一张区域地图和中国地图,把前去交流和前来交流过的学校一一标注(小红旗),要有意识地让“红旗插遍全中国”。(五)建立五个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和留存五要件过程资料

1. 建立五个建设工作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专家设计制度,要聘请首席专家和咨询专家团队,发挥专家引领和把关质量的作用;二是校长保障,凡事在预算额度内的经费开支,原则上应予保障;三是分管落实,要明确分管领导的责任;四是教师行动,要让教师参与示范校建设的全过程,在过程中得到发展;五是项目外包,对于教师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如数字化等),可以外包给相关公司。

这里特别讲讲教师行动中成长的问题。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教师成长为课程开发专家后再去实施课程开发,只能是让教师在课程开发活动中成长为课程开发的行家里手。教师成长要有五种意识,可以在八种方法中选择其中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五种意识:一是目标意识;二是研究意识;三是读书意识;四是求师结友意识;五是总结反思意识。八种方法:一是经验移植法;二是备课研究法;三是案例研究法;四是叙事研究法;五是网络利用法;六是公开课历练法;七是小课题研究法;八是个性提升法。

2. 留存“4+1”过程资料

建设工作一定要注重过程资料积累。所有工作的开展,一是要有工作方案或计划;二是要有工作总结或纪要;三是要有物化的成果;四是要有照片和视频;五是要有其他相关资料。资料积累要注意一个策略,就是“一事多文,一文多用”。注释[1]李玉兰.中学的往事,那青翠的记忆——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N].光明日报,2005-05-18.

第二章 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相关工作具体技术方法

第一节 行业需求调研

一、工作推进程序(见表1-2-1)表1-2-1

二、培训内容

行业需求调研,也就是专家所讲的专业人才行业需求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一)制订调研计划

制订调研计划需要考虑的问题:一是调查目的。为了什么而调查?二是调查项目。想通过问卷得到什么资料?三是调查对象。母体:我们希望获得信息的整个范围;样本:包含的是我们实际调查的对象。四是调查规模。该问多少人?该到什么地方?五是调查方法。如何进行实地调查,包括面对面访问、电话访问、邮寄问卷访问等。(二)编制问卷

问卷调查的问题类别:一是开放性(可回答任何答案,让受访者可以自由地提出他心中的答案)。如你放学后最喜欢做什么事?二是封闭性(有指定地选择答案,即是指受访者可能的答案都已经规划在内的问题,最简单的题型就是回答“是”或“否”就可以的是非题)。例如:以下哪一个答案最能形容你的校园生活:(a)愉快;(b)充实;(c)刺激;(d)沉闷。三是排序式(根据指定准则把答案排序)。例如:当你有学习上的问题时,你会先找谁协助?请按“最先找”的一个开始排列。(a)朋友;(b)同学;(c)父母;(d)老师。

问卷调查表问题设计好后,应如何检查?一看所设问题是否太多“非开放式的”题目?(<60%);二看问题是否含糊,前后矛盾,使被访者很难明白?三看问题是否太长、又累赘?四看排除与调查内容无关的问题。五看问题是否引导被访者回答我们预期的答案?六看问题会令被访者无法或难以回答?(原则上予以排除)。七看有些敏感性问题会令受访者十分困窘,除非十分必要,否则必须避免。八看问卷的指示是否清楚?九看有无需要留下被访者的基本资料?(三)实施调研工作计划

一是每个专业邀请10家以上企业负责人或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到学校参加访谈会。会前,制订培训会方案,包括时间、地点、参会人员、会议议程、会议准备等。会中,要安排人照相和摄像,做会议记录;会后,要撰写会议纪要。会议的进行,可以采取先集中进行,由校长介绍学校基本情况和开展示范校建设的有关情况;然后,分专业召开访谈会,与会企业人员根据访谈提纲发言。二是安排教师走访企业,我们的做法是每个专业走访10家以上企业,到企业后组织10名以上不同工作岗位的人员填写问卷,同时要在企业门口、相关工作场所照相或摄像。三是开展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分析。(四)物化调研成果

一是做问卷分析。二是根据访谈会纪要、问卷分析报告、文献资料及统计数据分析报告,撰写调研报告。【链接】

这里特别讲讲如何确定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很重要,明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是之后开展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邀请一线员工的范围依据。

如何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1)要明确岗位定位的要求。岗位定位要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发挥实际的作用,必须做到准确、清晰地表达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常见的问题,一是混淆内容与岗位,比如有的电子商务专业把岗位确定为网站维护与管理、电子交易、网络营销等;二是不恰当地提升了地位,比如中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把岗位确定为软件工程师;三是包含的岗位范围过宽,最突出的表现是许多专业都把范围延伸到了营销岗位;四是表达过于笼统,比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把岗位定位为生产、技术和管理。要准确、清晰地表达岗位,必须要理解岗位的含义,把握其表达方法。岗位既不同于工作任务,也不同于技术手段,指的是实际存在的职位,通常采取“……工”“……员”“……师”“……家”等方式进行表达。(2)确定职业岗位必须考虑如下因素:一是必须选择那些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与相应职业教育层次相适应的岗位;二是所确定的岗位应当有一定的前瞻性,是学生毕业后若干年内能达到的预期岗位,而不是起点岗位;三是对于一些宽口径或是新兴专业,应当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选择课程开发的方向,对于一些成熟的专业,考虑学校之间错位发展,也应采取这样的做法;四是考虑学生毕业的主要去向,对历届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分布情况进行统计,以此作为依据确定岗位。(3)要熟练掌握岗位定位的方法。一般按照如下步骤进行:一是召开企业家会议,请他们罗列岗位,通过对企业家观点的汇总,清楚、明确地列出本专业可能面向的岗位;二是选择3~5年的毕业生,统计其在这些岗位就业的频率分布;三是根据专业的发展理论,在以上思考的基础上,最终筛选出该专业所应面向的岗位。

在确定了岗位后,完成如下表格,以后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也称专业教学标准)中:

第二节 工作任务分析

一、工作推进程序(见表1-2-2)表1-2-2

二、培训内容(一)工具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是对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并对完成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作出详细描述。其成果直接影响到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确定。这一环节的成果形式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需要说明的是,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如果有几个专业方向,对不同专业方向应一一表述应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态度。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此表综合了上海用表和重庆中澳职教项目用表)见表1-2-3。表1-2-3注:职业能力也可以不分解为知识、技能、态度。

工作领域是指一组具有相关性的工作任务。它可能与工作岗位相对应,也可能不对应,主要取决于不同职业的劳动组织形式。

工作任务是指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任务。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要特别注意职业能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职业能力往往是具体的,是与具体职业、专业和工作联系的。如对“客户咨询问题回答”这条工作任务而言,“表达沟通能力”不是职业能力,“能通过倾听,分析客户通过电话(网络)所反映的最主要的问题,并给出最有效的解答”才是职业能力。(二)方法

工作任务分析主要采用“头脑风暴法”。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的水平与能力,以及行业技术专家的人选,他们务必是从事生产、服务与管理的第一线的行业技术专家。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全面和完整,每个专业(技能)方向,都必须有熟悉相关岗位工作任务的专家参加。专业教师可通过适当方式参与分析过程。

1. 主持人要求

主持人要求熟练掌握工作任务分析技术,善于引导行业技术专家小组按照任务引领型课程开发要求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并善于归纳、整合、提炼专家的意见。

2. 行业技术专家要求(1)数量要求。一般聘请10~12位为宜。(2)职务要求。行业技术专家以一线技术骨干,如班组长、车间主任一类人员为宜。(3)岗位要求。行业技术专家要覆盖本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4)能力要求。应尽量聘请善于思考,表达能力强,至少书面表达能力要强,并乐于、善于与人合作,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行业技术专家。(5)经验要求。聘请的行业技术专家应具有高级工及以上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对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有较全面的了解。

3. 会议准备“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前须向行业技术专家提出分析任务与要求,并做好如下充分准备:(1)介绍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背景情况。(2)介绍专业调研情况,提供调研报告(初稿)。(3)介绍分析会的有关技术,如工作流程,有关概念的界定等。要坚持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确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4)提供专人服务和技术支持,如记录员、电脑、投影屏幕、纸笔、分析表等。

4. 基本步骤(1)确定工作领域。将本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含所有专业(技能)方向]按工作的性质和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工作领域。一般每个专业对应的工作领域以8~12个为宜。(2)确定工作任务。按工作的性质与要求,将每一工作领域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单项任务。工作任务分析要求:应当是岗位上实际存在的工作任务;应当涵盖岗位的所有要求,一般每个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以5~7个为宜;任务分解要体现出清晰的逻辑线索,要避免任务之间的交叉,还要注意同级的工作任务应当大小比较均衡;工作任务表述采取“名词+动词”的短语形式,如“产品制作”。(3)确定职业能力。分析完成每项工作任务应具有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分析应注意:涵盖主要职业能力要求,每项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4~6个为宜;职业能力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建议采用“能或会+操作要求+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示波器”。职业能力描述不能笼统地进行,如“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是不合适的,只有结合具体任务所描述的职业能力才对课程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要注意要的问题是: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要关注事而不要关注人;工作任务分析可分岗位进行,也可把岗位综合在一起进行,根据专业特点而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结果梳理后仍须经行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工作领域与工作任务分析不要机械地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路径选择应以能获得实际内容为基本依据。

第三节 课程体系建构

一、工作推进程序(见表1-2-4)表1-2-4

二、培训内容

课程体系建构是课程结构分析的结果。课程结构分析是要把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转化为专业课程设置,形成专业课程体系,有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由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组成。专业课程应涵盖国家(行业)颁布的相应职业标准的考核要求。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以某专业各专业方向之间共同的工作任务或少量需集中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为依据设置的课程。按共同的工作任务设置的课程,采用任务引领型课程形态呈现;需要集中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其呈现形态也要与工作任务相关,以有别于过去的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是指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工作岗位,以完成某些专项任务为目标的课程。(一)课程结构分析流程(见图1-2-1)图1-2-1 (这里借用的是上海市的经验)(二)课程体系框架

在此基础上,建构起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专业课程体系。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程和学校及企业文化课。见图1-2-2。

我们特别主张,各个示范校建设单位,都要开发一门学校文化教育课程,各个重点建设专业都要开发一门企业或产业文化课程。图1-2-2

第四节 课程标准制定

一、工作推进程序(见表1-2-5)表1-2-5

二、培训内容

课程标准制定以课程内容分析和教学活动设计为基础。(一)课程内容分析

1. 意义

课程内容分析是确定每门课程内容与要求的过程。依据不同参照点(任务、知识和技能)设置的课程,其分析方法有所不同。

体现课程内容与要求的重要课程文件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实践和考试评价的依据。

2. 操作方法(1)把握课程标准编制的核心任务。课程标准编制的核心任务是确立课程的设计理念、职业能力目标、内容体系。理念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内容不系统是课程标准编制常见问题,应努力克服。(2)设计思路编制。设计思路要概括地描述课程标准各环节形成的理念、过程及主要内容。可在完成课程标准其他项目的编制后,通过对编制过程的反思和提炼来进一步修改完善设计思路。(3)课程目标编制。课程目标是指预期的学习结果,主要从职业能力角度概要地描述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应达到的结果。(二)教学活动设计

1. 意义

教学活动设计即设计学习某门课程所需要的活动载体。教学活动设计只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一个参考方案,教师可参照这个方案设计与自己实际相符合的方案。

2. 操作方法(1)确定教学活动与工作任务的对应关系。根据课程的特点,可逐条依据任务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也可把几项工作任务合并到一个教学活动中,甚至可用一个教学活动贯穿所有任务,还可通过按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组合的系列化教学活动来实施教学。(2)教学活动设计要尽可能符合以下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定位相适应;符合典型性要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三)课程标准的文本格式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适用专业:

1. 前言

1.1 课程性质

1.2 设计思路

2. 课程目标

3. 课程内容与要求表1-2-6注:也可以不要“学习水平”栏。

4. 教学活动参考设计表1-2-7

5. 实施建议

5.1 教材编写

5.2 教学方法

5.3 教学评价

5.4 资源利用

第五节 教学材料开发

一、工作推进程序(见表1-2-8)表1-2-8

二、培训内容

在开发教学材料方面的,我们很多老师都在创新教材方面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重庆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教师陈艳丽,长期从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她在研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总结该专业英语教学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教学改革的需要编写了《幼师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具有语言地道鲜活、学教有机结合和版面生动活泼的特点,共分十二个单元。第一单元,欢迎来到春蕾幼儿园;第二单元,我的家庭;第三单元,我们有趣的肢体;第四单元,我眼中的世界;第五单元,多吃水果和蔬菜;第六单元,良好的习惯;第七单元,欢度节日;第八单元,让我们的孩子安全;第九单元,奇妙的数字;第十单元,跟我做;第十一单元,健壮的身体;第十二单元,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每个单元分四个部分:一是通过听力或对话的形式强化幼教英语的相关词汇;二是通过营造贴近幼儿英语教学的环境来培养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的英语听说能力;三是精细挑选阅读材料,包括幼儿品德培养、日常护理和安全等话题的文章,所选文章融情感教育于英语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增进对相关话题的了解并提高阅读能力;四是通过语音模仿、幼儿教学课堂用语、英语歌曲视唱以及幼儿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法,着力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英语的专业技能。这本书主要的贡献在于实现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材的专业化。因为之前使用的教材是中职通用英语教材,对幼儿教师工作职场所涉及的英语词与句完全没有涉及,教学缺乏针对性、适用性,更谈不上趣味性。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她之前参编(第二主编)过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的《幼师英语》,但那时的体例和现在完全不同。而这种创新,是在分析幼儿教师职业能力与职场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体现了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工作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要做好这项工作,没有一个目标的引领和一个坚持的过程是绝不可能的。(一)教材编制过程(1)拟订计划(拟订初步编制计划;确定教材内容;确定最终目标和阶段目标;明确所需的特殊材料;查阅材料,确定能获得哪些资料;明确所缺的材料;将所需材料按先后顺序排序;拟订最后编制计划)。

教材编写提纲包括如下内容:书名;编写意图;使用者;教材性质;教材内容筛选;教材结构设计;章节编排;媒体设计;预计字数;编写分工;编写进度;统一概念及名词术语和符号。(2)着手编写(进一步查阅文献;获得相关的参考书或资料;准备教材初稿;编辑初稿;准备第二稿;试点检测第二稿;准备第三稿;面上检测第三稿;准备定稿)。(3)印刷出版(联系出版社;签订合同;审读校对;同意印刷)。表1-2-9(二)教材结构体系(体例)

这是设计课程内容组织的问题。课程内容组织是要解决不同课程内容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序化,以及把哪些课程内容按照什么逻辑编排在一起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教材编写时的序化,也存在于不同年级之间如何安排课程内容的顺序。由于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顺利地导向工作体系,因而工作体系的结构应当成为其课程内容序化的基本依据。因此,课程内容序化首先要考虑工作体系的结构,使职业教育课程序列结构与工作体系结构基本吻合;然后,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最后,对于无法按工作体系和知识内在逻辑排定先后顺序的,就按难易程度进行排序。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主要模式,有学科课程模式、活动课程模式、核心课程模式和工作任务模式。但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工作任务模式。(1)学科课程模式。按照学科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和组织;强调解释技巧(从简单到复杂;准备性;从整体到部分;时间序列)。(2)活动课程模式。学生的兴趣决定课程内容与结构;共同的兴趣与共同的内容;要进行准备但没有预先严格规划的内容。(3)核心课程模式。核心课程有两个起源:一是由于学科课程造成课程内容的割裂,因而要求把课程内容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核心,其实质是把学科整合成课程的核心;二是人们关于关于社会在公共教育中角色观念的变化,要求把迫切的社会需要置于课程的核心。两种核心课程的起源不同,导致其内涵的完全不同,前者比较接近相关课程,只有后者才是真正的核心课程。(4)工作任务模式。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工作任务结构决定课程结构(一个工作任务就是一个模块,完成该模块所需的各种知识都被组织到这个模块中,具有跨学科性);对课程内容的标准有严格要求(个体对工作任务的完成必须达到一定标准,这种标准就是职业能力标准,它构成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基本内容)。

模块课程是工作任务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典型的模块格式为:(1)引言。告诉学生本模块重在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详细描述学习本模块所需的特定条件以及为本模块学习提供的指导。(2)目标。具体说明学生在学习本模块过程中及模块结束时应取得的成绩。最终目标和促成目标对学生应能胜任哪些职业活动、在什么条件下从事这些职业活动以及可接受的成绩水平作出详细的陈述。(3)前测定。用于确定学生开始学习模块时的原有水平,这样可以了解学完本模块后的进步情况。这部分还包括给学生的指令以及有明确标准的评估表,以确保人人清楚本模块要求掌握哪些内容。(4)学习过程。学习过程的详细说明是与每个促成目标相对应的。设计这些学习过程,旨在给每个学生提供模块达标的最佳途径,每个学习过程都由一个以上的活动、评估和反馈构成。另外,还包括资源与材料,以便学习过程的顺利展开和使教学个性化。(5)资料。这部分列出了各学习过程所需的所有资源与材料清单,以便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顺利地找到这些资料。(6)后测定。这部分与前测定极其相似,在很多情况下也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强调最终目标的达成,并用一张评估表进行检视。

重庆市实施中澳职教项目所推行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材结构体例)是一种“单元、项目、任务、活动”四级组织方式。

如果按照姜大源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由来于工作领域的学习领域,即是课程;学习领域的下位概念是学习情景。情景是对课程的具体化,就是单元。可以用项目、任务来做,也可以用案例来做。

学习领域课程由来于德国。1996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常设秘书处颁布了新的课程编制指南(全称为《职业学校职业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这就是所谓的“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学习领域”以教学的方式反映了职业领域,它既是能力本位的,又是与工作相关的。“学习领域”的关键目标是将课程、学习过程与工作活动联系在一起,同时促进行动导向学习。工作过程成为设计学习计划的依据,这包括对行动的自主规划、执行和评估,同时还要考虑到跨学科方面的内容。新课程框架是对传统课程结构范式的改变,它取代了沿用多年的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方案,新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涉及了那些有意义的工作过程和任务。(三)教材评价标准

一是思想性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教材以什么哲学观点为指导,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二是科学性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教材建立的科学性、教材目标确定的科学性、教材内容筛选的科学性、教材结构设计的科学性等;三是时代性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教材目标的时代性、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教材设计概念的时代性、教材表现形式的时代性等;四是工具性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人类经验传承功能、学生心理结构构建功能、学习兴趣动机发展功能等;五是可读性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直观性、具体性、概况性、识记性和迁移性等;六是艺术性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版式设计、装帧设计、印刷质量、装帧质量等。(四)配套教学资源开发

教学资源可划分为:用于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用于支持教学内容呈现的教学资源;用于引导教学过程进行的教学资源;用于学生操作的教学资源。(1)用于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包括:纸质教材;课件;录像与照片。(2)用于支持教学内容呈现的教学资源包括:案例;往届学生优秀作品;企业资料(如岗位任务书、合同、订单、规章制度、工艺流程、工艺文件等)。(3)用于引导教学过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过程设计与考核案例。教学过程设计从教学过程(示范与模仿、任务描述、能力训练、知识学习、活动引入等)、具体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如教室、工程图纸、影像资料、测量仪器等)三个维度进行。考核主要包括考核内容(应知、应会)、考核方式和分值比重。(4)用于学生操作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项目是教学的载体。此外,还包括仿真操作软件、仿真设备和实际工具设备等。

第六节 教学环境设计

一、工作推进程序(见表1-2-10)表1-2-10

二、培训内容

对职业教育来讲,课程实施环境的设计主要指实训基地建设的设计。目前实训基地建设往往较多地考虑建筑的因素,课程因素考虑得比较少。在这里,我们主要从课程的因素来讨论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一)实训基地类型

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实训基地是为学生提供直接“操练”的场所。这种看法是基于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观点,认为教室的功能是进行理论教授,而实训基地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由于仅仅把实训基地定位于技能训练,因此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也只强调硬件设备的陈列,而不大注意配以相关的讲授训练。第二种观点认为,在职教课程中,理论与实践,教室与实训基地、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的二元分离是错误的,所有的课程要素应当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这一根本目的来展开。按照这种课程观,实训基地的功能就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而是要以技能训练为基础,融理论教授与技能训练于一身。实训基地建设不仅要注意设备等硬件陈列,要注意配以相关的讲授设施,并且要把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在这样的学校里,实训基地将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场所,而不是教室的附属品,相反,教室成为附属的学习场所。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第一种实训基地观,但随着我国职教课程理论的发展,以及对更高品质的职业教育的追求,第二种观点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并开始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示范校建设应追求这样的目标。

1. 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是指由职业院校自己建立、拥有产权并且为自己服务的基地。其经费来源可能是政府财政、学校办学经费,也可能是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的赞助。

并非所有建在职业院校内部的实训基地都是校内实训基地。有些实训基地虽然建在校内,但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公共财政,并且是为一定范围内所有职业院校服务的,要向其他职业院校开放。这种实训基地在性质上属于公共实训基地。

2. 企业内实训基地

企业内实训基地是指企业建立的用于职业院校实习教学的基地。这种实训基地通常没有专门的实训场地和设备,它是与企业的生产场地和设备融合在一起的,是为了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建立的。企业内实训基地的建立弥补了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

3. 公共实训基地

公共实训基地是指政府用公共财政投资建立的面向社会公开开放的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具有职业教育功能,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职业教育实体,而只是为职业院校提供实训服务的公共平台。它可以单独建立,也可以依附职业院校或企业建立。

公共实训基地的建立模式有二。一是依附模式,依附于职业院校或企业;二是独立模式。前者的弊端是产权难以明晰,其结果可能是公共资金最后被个别企业或职业院校无偿占有;后者需要政府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公共实训基地建成后其维护需要大量资金,解决的途径可以是政府继续滚动投入,也可以是通过有偿使用来获得一部分维护资金,还可以向企业出租。(二)实训基地设计模式

实训基地设计需从职业教育课程的角度来探索。

1. 课程内容导向模式

这种观点主张实训基地的设计应以满足课程内容的教学为基本依据。工间的现状、面积都与教室一致,按照教学需要的顺序陈列学生实习需要的设备,有的是模拟的,有的是真实的;同时备有教师讲解时所需要的黑板、讲台等设备,以及学生听讲需要的座椅,其陈列方式类似于教室的布置。无论是实训工间的划分、工间的空间结构、工间内设备的购置,以及工间内设备的陈列方式等,都以教学需要为基本出发点。这是目前最为广泛的一种实训基地设计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学校味太浓,更多地具备教学的功能,而不具备生产的功能。

2. 物质环境模拟模式

一是按照生产对物质环境,特别是空间的要求来设计实训基地的工间,也就是尽量模仿企业的空间布局来设计实训基地的空间。其次,空间的装饰也要模仿企业真实的场景。二是设备的陈列也要尽量模仿企业的方式,尽可能给人企业的感觉。三是在尽量模拟企业的同时要考虑教学的需要。也就是说,除了生产设备外,实训基地还应设有专门的教学区,教学区应备有足够的桌椅,以及所需要的其他教学设备,如投影、电脑等。按照这种模式建立的实训基地既有教学功能,也具备生产功能。但要注意的是,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教学而不是生产。

3. 工作过程模拟模式

这种观点主张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模式来组织实训基地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进行模拟性生产,建构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发展技术实践能力,获得大量无法在教室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工作过程模拟模式不是对物质环境模拟模式的取代,而是对它的补充。(三)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开发

1. 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内容

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至少包含三个方面:①实训室或实训区的规划。方案必须做到:一是能够承担所规划的所有实训任务;二是与实际工作过程的区域划分基本一致;三是各实训室或实训区域之间的功能没有很多程度的交叉重复;四是包含了附属设施,如有的实训室应有废物处理池。②设备、工具、材料的确定。一般来说,在实训基地正式建设前,应准备好这些材料;否则无法确定实训基地建设的许多要素,比如室内高度的设计就需要预先考虑设备的高度。③实训模块的划分。即确定实训基地的具体实训内容。为了区分不同层次的模块,可以把最初级的称为实训项目,中级的称为模块,再下一级的称为单元。这三个方面的资料不是相互独立的,应把它们匹配起来,制作成一张表格,构成实训基地的运作框架,并成为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核心内容。这张表是以实训室或实训区域划分为基础制作的。

表1-2-11是车身及内外饰数字化设计实训项目的实训模块和实训单元。表1-2-11

2. 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开发主体

实施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开发主体包括:①一线工作人员,包括一线操作人员和一线管理人员;②职业教育与培训专家,包括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和职教研究机构的相关人员。后者的作用是承担组织者的角色,按照实训要求挖掘汇总一线工作人员的观点,通过与他们的密切合作,设计出合理的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3. 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开发技术

开发流程见图1-2-3。图1-2-3

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框架,见表1-2-12。表1-2-12

实训室建设实施方案框架,见表1-2-13。表1-2-13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教学环境建设的任务并不只是实训基地建设。可以从大与小、硬与软不同的角度全面审视学校的校园、各功能室及设施与文化元素。

第七节 教学模式建构

一、工作推进程序(见表1-2-14)表1-2-14

二、培训内容(一)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建构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抉择为前提。从世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看,有影响的是英国的自由市场模式、法国的政府主导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三种不同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所折射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各具特色。经济主导型培训主要由市场力量来规范,政治主导型培训主要由政府控制,社会主导型培训主要由“双元”控制。不同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对应了不同的主流社会文化形态,是社会文化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反映。

英、法、德三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在欧洲培训体系中具有典型意义。三国同属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工业化的时间也大体相当,但三个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却各具特色:英国政府认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一种市场行为,应该遵循自由市场规律,政府不应过多介入,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法国政府主张每个公民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自由市场行为会导致公民个人权利的丧失,政府有责任担当起培训那些需要接受职业培训者的义务,具有明显的政府导向;德国人尊崇一种“在秩序中的自由”,整体观念较强,反映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上就是公民和社会合伙人的积极参与、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形成了世人崇拜和仿效的职业导向(或称“双元”合作)培训模式。

1. 英国的自由市场模式(1)培训者和受训者双方之间的关系的建立是由市场决定的,一切以公平、合法、自愿、有偿、等价为原则,政府不干预双方的具体培训行为。(2)职业资格类型及变化、职业资格效用及其在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迁移都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状况,受市场变化的影响。(3)培训形式多样化,如学校内培训、企业内培训、学校与企业交替式培训等。培训内容非标准化,但针对性强,目的是适应组织和技术发展的需要。(4)培训费用由受训者个人承担,培训组织多为赢利型。但针对本公司职员的内部培训往往都是由公司承担。市场化的培训标准总是根据成本最小化原则进行;(5)普通职业教育和专门职业培训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总是在公办职业学校进行,后者多由企业或私人举办。

自由市场型在劳动、资本与教育(培训)三者之间形成的这种互动关系会随着资本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在社会分层方面,那些处于不利社会阶层的公民由于经济资本的匮乏而享受不到正规教育或职业培训,是市场的弱势。

2. 法国的政府主导型(1)培训双方供需关系由政府组织或官僚机构决定,培训计划往往是政府指令性的,培训规模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场需求;(2)职业资格类型及效用较少根据企业的需要而适时变化,培训课程标准一般表现为抽象化、文字化和理论化,很难针对那些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职业岗位进行培训;(3)培训承担者和发生地主要是职业学校,各培训学校都是根据普通教育毕业证书或专门的入学考试而招收培训学员,即通常所说的“教育驱动型”职业培训模式;(4)职业培训资金主要由政府预算拨款,其固有局限性决定了职业学校不可能在整个学年针对所有人开展培训,一般主要是针对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开展精英式的培训;(5)教育驱动型培训模式的课程标准始终保持在职业阶梯的较高位置,至少属于中间层次。这样,针对所有人的培训几乎总是处于一种无法兑现的状态。

这种模式容易导致在资本和劳动之间形成一种权力本位的政治关系。在这种权力关系支配下,处于不利阶层地位的工人若获得在政府主导和政府资助的教育部门(包括职业培训)接受资格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时,就可以在政府计划主导框架内进入劳动世界。这种模式往往使职业培训机构受到普通教育模式的强烈影响而沦为其附庸。

在交替式培训模式中,教师们必须在学生在校的时间里教授更多的课堂课程;必须到学生进行实训的工厂探望学生,有时这是一段漫长的旅途,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必须与“经济世界”保持良好的关系,以帮助学生找到能够接受他们进行实训的企业或工厂;必须与企业指定的助教一起评估学生的实训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发生过一场职业教育教师的罢工运动,几名职业教育教师对实训期间探访学生时差旅费用的补偿方式发起了抗议,这引发了2000年春季一场大规模的全体教师罢工运动。这场罢工最后以教育部长克洛德·阿莱格尔的下台告终)。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新的模式的建构要有新的配套政策及制度予以保障。

3. 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1)培训单位主要是民营性质,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培训规则,相对独立于普通教育模式。(2)在这种合作性模式内,车间是主要的学习场所,年轻人与企业签订一份教育合同就具备了受训者和特殊雇员的双重身份。同时,受训者还要参加职业学校学习,并依法取得学生身份,接受普通教育模式规则的约束。(3)培训方法和内容由企业或内部利益群体决定。雇主、工会和政府组织共同制订和调节职业标准和培训规范,并通过议会立法使其取得合法地位。(4)各企业通常支付培训费用,企业提供给学员的津贴是由法律规定决定的,职业学校的资金由政府支持。(5)双元职业教育模式传承了传统手工业培训的某些特征,如“自我管理、企业内、边工作边学习”等准则仍然沿用至今。

这种模式通过一种相对独立的机构把劳动、资本和政府三者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即具有合法身份的“中间人”行业协会根据国家利益来管理和指导工人的就业资格。这样,双元制所包含的市场规则和官僚规则就可以通过“中间人”的协调作用而发挥良好效用。(二)教学模式与方法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行为所遵循的相对固定的基本程序、格式,它介于教学理论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之间。相对教学理论来说,教学模式有具体性,它不是对教学本质的理解和解释,而是用于规定教学行为的总体框架;相对具体的教学行为来说,教学模式有抽象性,它不是对每一个具体情境中的教学行为做出规定,而是规定教学行为的一般框架,在这一框架范围内,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情境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行为。现代教学模式都是在特定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在教学理论形成以前,教育家们也在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教学模式(石伟平、徐国庆)。

教学模式大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大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下面介绍一些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①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②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训作业法等;④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法。下面的教学法是近些年广为推行的职业教育教学法。一是任务教学法;二是项目教学法;三问题解决教学法。

1. 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也叫任务型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被概括为任务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有四:①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原则;②任务适中原则;③和谐民主原则;④合作学习原则。任务教学法的步骤如下:①前任务。教师引入任务,呈现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②任务环。以个人、双人、小组等形式执行各项任务,小组向班级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③后任务。由分析(学生分析并评价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和操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两部分组成。

2.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它具有以下特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包括项目洽谈、报价、合同拟定、合同签署、生产组织、售后服务)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的一般流程是“咨询、计划、实施、检查、评价”。

3. 问题解决教学法

布罗克曼提出的问题解决教学“七步法”是:①仔细、彻底地明确问题;②建立问题解决的标准,明确要实现的目标、可能的限制和预期的后果;③研究可能的解决方案;④使用头脑风暴法,寻求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⑤根据第二步列出的标准,筛选出可接受的或有前途的解决方案,并加以完善;⑥建立一个或多个工作模式,并加以实施;⑦评价最终结果。溧阳市教育局教研室朱勤章总结的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模式的程序如下:①创设情景,引入问题教师精心设计难度适当而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认识冲突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一种认识的困惑,以形成积极的探究动机,创设最佳的问题情景。②提出问题。在创设问题情景的基础上,由教师或学生根据问题情景中的知识提出问题。③分析问题,收集信息。学生回想旧知识,自学新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网络,以架设问题和目标之间联系的桥梁。④解决问题。寻找方法,设计解决思路,使问题情景中的命题与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以激活有关的背景观念和先前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⑤总结、评价(或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对问题解决过程、方法进行总结、评价,优胜劣汰,获得新结论。或由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假设的材料,经分析、概括得出结论。⑥迁移应用,把总结得到的方法、规律应用到新知识中,产生迁移效应,然后把它用于同类问题的新问题解决之中,反馈矫正,使教学重点突出。

第八节 评价模式改革

一、工作推进程序(见表1-2-15)表1-2-15

二、培训内容

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体现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教学评价具有导向作用、证明作用、诊断作用、反馈作用和激励作用。按照评价功能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参与评价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按照评价基准的不同,可以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价应以标准参照评价为主体);按照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按照实施评价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价的步骤为:①确定教学方案的目标,并预测各种可能出现的非预期的副效应;②把教学目标转化为作业目标,预测各种副效应可能出现的行为表现;③设计获得学生反应的途径;④决定评定方式与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方法;⑤获得记录;⑥结果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价的原则是:①职业性原则;②客观性原则;③发展性原则;④全面性原则。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是:①评价方法单一;②评价信度与效度不高;③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④结果解释重竞争(与他人比较);⑤测试命题不科学;⑥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脱节。改进策略为:①评价目标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②注重评价的多元性;③加强能力本位评价;④注重以标准参照评价解释评价结果;⑤提高教师教学评价技术水平;⑥教学评价与用人单位人才评价接轨。

这里介绍重庆中澳职教项目学生学业成绩鉴定技术(主要是重庆市龙门浩职业高中学张立老师的研究成果)。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鉴定计划制订(一)制订鉴定计划的方法

1. 5W1H法

事先制订鉴定计划是确保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鉴定“有效、可靠、公正、灵活”的前提。制订鉴定计划首先要弄清5W1H。

Why——为什么要鉴定?是考核教师教学的效果?还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亦是过程评估式鉴定?终结性鉴定?即鉴定的目的要弄清楚。

What——需要鉴定哪些项目?需要收集哪些鉴定证据才能达到鉴定的目的?设计哪些鉴定工具?如文字处理能力测试应包括文字书写能力、文字排版编辑、电子文档保存、文字打印和纸质文件归档等项目。

Who——鉴定人和鉴定对象是谁?鉴定将涉及哪些部门的人和事?需要哪些支持?

When——什么时候鉴定?

Where——在什么地方鉴定?

How——如何鉴定?需要哪些鉴定资源?怎样设计鉴定工具?

2. 与有关人员沟通

弄清5W1H的基础上还需与鉴定主管部门和学生就鉴定进行沟通。

与主管部门沟通的主要内容有:鉴定对象、鉴定参与人员、鉴定内容、鉴定资源、鉴定的形式、鉴定程序、鉴定时间和鉴定地点、鉴定应收集和上报存档的资料、鉴定的收费问题等。其中,鉴定资源主要指鉴定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如各种工作用设施设备、测量工具、试卷、成绩跟踪卡、工作服、耗材、相关安全设施、鉴定场所布置和相关的工作人员配置等。

由于职业教育培训与普通教育培训鉴定目的和内容的不同,导致鉴定的形式和方法也有所不同,这就是学生在学习开始前,就已经清楚地知道,学习结束后将要以什么方式考核他(她)。因此,制订鉴定计划前还需要就下述问题与学生达成一致意见。再次确认要鉴定的目的和内容;鉴定中学生必须提供的证据资料;鉴定方式和方法;鉴定中要用到的资源;鉴定的时间、地点;鉴定要求学生提供的证据、鉴定清单及相关要求;鉴定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鉴定收费标准等。

3. 制订鉴定计划

完成上述工作后,即可开始着手制订鉴定计划。首先,确定鉴定计划内容。鉴定计划主要包括的内容有:鉴定目的、鉴定对象、鉴定者、鉴定内容、鉴定的时间和地点、鉴定方法和方式、鉴定结果应上报和存档的内容及对鉴定的有效性评估。然后,确定撰写鉴定计划的格式。(二)撰写鉴定计划的格式

鉴定计划的书写格式主要有叙述式和表格式两种。

1. 叙述式鉴定计划

叙述式鉴定计划格式如下:

标题

引言(鉴定背景说明)

鉴定目的

鉴定对象

鉴定者

鉴定时间和地点

正文

具体安排或说明,例如:鉴定要求、鉴定工具、鉴定方式方法、需要上交的材料、鉴定资源、职场健康与安全控制,平等参与;组织程序、人员配置、人性化调整事项、鉴定结果的有效性评估……

落款

2. 表格式鉴定计划鉴定计划清单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鉴定工具开发(一)鉴定工具的设计与选用

1. 设计学业鉴定工具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鉴定工具的设计,取决于鉴定的目的、内容和鉴定方式。鉴定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问答法、报告法和成果展示四种。鉴定方法一旦确定,紧接着的工作就是设计相应的鉴定工具。一个好的鉴定工具应具有以下特征:

设计布局:内容易读、层次清晰、排列合理。

措辞:言简意赅,指示简单明了,无模棱两可的话。

指标清楚:要求学生提供的证据是与大纲相关的、可接受的;对应怎样达到鉴定目标有清楚的说明;对学生应收集的证据有相应的操作方法和计划。如果要鉴定基础知识,则应提供书面问题,供学生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回答。

记录证据:应该给名字、日期、学生号码、签名和检查号码的填写留出足够的空间。(1)设计观察法用的鉴定工具

采用观察法观察学生实作,并对其进行鉴定时,可不受场地的限制。在工作场所观察,也可让其在模拟环境进行模拟或角色扮演,或进行技能展示,此时,设计的鉴定工具为练习和观察清单。

练习和观察清单的设计应能帮助鉴定老师真实、充分、实时、有效地记录学生学习、训练和实际操作情况,从而帮助鉴定师对学生所承担的学习任务、工作项目和实作能力作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定。其设计应从鉴定那个单元的知识或能力?鉴定对象是谁?鉴定有何要求?通过哪些技能的鉴定达到鉴定的目的?鉴定的地点时间等方面考虑。这里以学生完成商务文件制作单元的学习后,所进行的单元鉴定为例,设计练习和观察清单。见下表。练习和观察清单1练习和观察清单2(2)设计问答法(口头/书面)用的鉴定工具

问答法(口头/书面)用的鉴定工具主要以问题清单为主,设计问题清单时应设计学生用和鉴定师用两种。学生用清单和鉴定师用清单的区别主要是前者无答案,而后者有答案。在设计问题清单时,应以学生完成相关工作所涉及的必要知识作为鉴定内容,不应将无关内容纳入其中。仍以学生完成商务文件制作单元的学习后,所进行的单元鉴定为例,设计学生用口头或书面问题清单及鉴定师用口头或书面问题清单。见下表。学生用口头或书面问题清单鉴定师用口头或书面问题清单(3)设计报告法用的鉴定工具

让学生参加行业工作,由行业提供其工作表现及工作能力报告(第三方报告);或让学生参加指定的工作项目组,并承担工作,学生应在参加工作后提供符合规定格式要求的工作报告或鉴定表。报告或鉴定表应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在企业承担的主要工作、工作表现和个人总结等主要内容。下面这个表为鉴定表范例。重庆龙门浩职业中学学生实习鉴定表(4)成果

鉴定也可以通过检查验收学生提供的学习过程中,自己写的心得、笔记、作业、加工的产品、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合格证明、工作过程中的录像和照片等成果形态进行。鉴定师可通过对学生成果的鉴定,确认其学习是否合格。仍以学生完成商务文件制作单元的学习后所进行的单元鉴定为例,设计成果检查清单——文件包检查清单。见下表。文件包检查清单

仍以学生完成商务文件制作单元的学习后所进行的单元鉴定为例,设计组合鉴定检查清算。见下表。组合鉴定检查清单

2. 鉴定方法和鉴定工具鉴定方法和鉴定工具(二)鉴定方法的选择与资源准备

1. 鉴定方法的选择

在鉴定主法和鉴定工具表中,列出了29种鉴定方法,即其相应的使用情景和应选用的鉴定工具。这里不一一赘述。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时,对危险情景不可再现,或现实中难于操作的能力鉴定,建议尽量采用“在模拟工作环境下的观察”、“寻找错误”、“对鉴定者进行口头陈述”等鉴定方法进行鉴定。

2. 鉴定资源的准备

鉴定方法一经确定,相应的鉴定资源准备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鉴定就需要事先联系行业,让学生能到职场实习,并协商相应的考核内容,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责任义务,并签定协议。另外,还应向校方主管汇报鉴定中需要支持的具体内容,列出鉴定计划和认可书。见下表。鉴定计划认可书

此外还需对鉴定中加入人性化调整的内容作出必要的安排,下表列出了部分建议进行人性化考虑的事项和方法。人性化调整的内容清单

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鉴定的实施(一)鉴定证据收集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鉴定要收集的证据主要有:鉴定总结和反馈表、鉴定记录清单、鉴定试题、鉴定成绩表、其他能力证据、鉴定投诉申请等。下面两张表分别是鉴定总结和反馈表、鉴定记录样张。鉴定总结和反馈表鉴定记录

由于鉴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情况,导致学生无法完成鉴定,如生病、灾害等,因此为学生提供重新参加鉴定的机会是必要的。以下是一张鉴定投诉申请和投诉处理及决定样张。鉴定投诉申请(保密)(二)鉴定有效性分析

检验鉴定有效性是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体系中的一部分,其意义在于提高鉴定工作的品质。

1. 鉴定的有效性

所谓鉴定的有效性,是指在学生学业进行鉴定的过程中,利用决策、组织、协调等职能来优化鉴定活动的过程,合理配置鉴定工作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要素,提高鉴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从而通过“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目标。

2. 检验鉴定有效性

检验鉴定的有效性就是在同一教学大纲背景下,验证、回顾、比较及评估与教育目标相关的鉴定过程和鉴定成果的过程。它包括验证:鉴定方法(工具、手段);运用这些鉴定方法(工具、手段)所采集到的凭据;为得出鉴定结果而对这些凭据的阐释。

3. 检验鉴定有效性开展的时间

检验既可以在对学生鉴定之前进行,也可在鉴定的过程中和鉴定之后进行。它包括对格式化与综合性两种鉴定方式的确认与验证(其中综合性鉴定包含了资质认可鉴定在内)。且这一项工作至少每年应做一次。(1)鉴定之前

在此阶段,检验主要体现在鉴定工具的设计和要鉴定的教学单元的解释方面是否有效。这就要求检验者已经对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收集的证据有了一定的了解。(2)鉴定过程中

在此阶段,鉴定检验集中体现在学生在鉴定时、鉴定过程中,根据教师要求的鉴定方式进行的操作或答题等方面的表现是否有效。(3)鉴定之后

在此阶段,鉴定检验集中体现在鉴定的效果、完成的教学目标、收集的证据的有效性以及鉴定判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上。

4. 检验鉴定有效性的方法

检验鉴定有效性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13种:(1)组成鉴定专门小组;(2)召开检验工作研讨会;(3)行业论坛;(4)鉴定师网络会议;(5)集体开发或回顾已经使用的鉴定工具使用情况,并进行相应的修改;(6)确定进行检验的基准;(7)编制相应的科目测试;(8)追踪和试用鉴定工具;(9)学生、教师和同事对鉴定的评价;(10)审查鉴定过程;(11)建立当事人反馈机制;(12)与经验更丰富的鉴定者和组织者结为良师益友;(13)让独立的鉴定检验者去回顾。

上述每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视角来审视鉴定的有效性。

5. 检验鉴定有效性的内容

检验鉴定有效性的内容主要有:①鉴定过程;②鉴定方法(鉴定技巧,如观察、模拟、提问、文件夹等);③鉴定或收集证据的工具(如核对清单、问题清单、角色扮演场景、幻灯片简介和用这些工具的说明等);④对鉴定中收集到的证据的解释等。

6. 制订检验鉴定有效性工作计划

准备一个方案来验证和核实鉴定程序和鉴定工具的有效性。(1)验证目的

确保该鉴定与能力标准所要求的凭据及其他鉴定基准相一致;

改进鉴定工作;

评估鉴定工具和鉴定手段的品质;

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

增添鉴定师的信心;

确定不同的鉴定者是否运用相同的手段去收集同一类型、同一水平的凭据;

确定不同的鉴定者在解释同一凭据时是否具有相近性;

确定鉴定工具是否符合鉴定原则及证据的准则。(2)验证方法

由独立身份的鉴定验证员来修订确认/验证的整个过程;

经验较丰富的鉴定师向欠缺经验者加以引导;

顾客信息反馈机制;

内部审计;

团队鉴定;

同行回顾。

7. 确认鉴定工具的有效性

确认鉴定工具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完成检验鉴定过程有效性的检查清单的填写,见下表。检验鉴定过程有效性的检查清单(2)获得本科目教学大纲的所有鉴定工具并对其进行评估和修改。要检验的鉴定工具的类型有:(3)根据教学大纲相关科目考核标准(包括证据指南和具体的对证据的要求),完成下表填写。(4)建议。

8. 检验鉴定有效性工作案例——召开检验鉴定有效性的会议

召开检验鉴定有效性的会议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鉴定策略、鉴定应准备的文件资料和检验鉴定有效性的总结等。(1)检验策略

检验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检验鉴定过程:检查鉴定过程中学生情况登记、鉴定实施及结果、鉴定过程记录、鉴定结果上报和要求重新考试的学生申请等情况记录。②检验鉴定工具:检查鉴定的具体鉴定任务、学生的使用说明、给鉴定师的使用说明、证据指南、证据清单、鉴定标准、判断的规则、问题处理权限等内容。③检验鉴定证据:检验用的证据,应是来自第三方、仿真、直接、间接或补充的证据。(2)鉴定应准备的文件资料

鉴定应准备的文件资料应是已确认有效的证据形式,主要包括:已经确认的会议记录(日程,时间,行动安排等)、客户反馈(学习者/雇主的满意度调查:要点记录、面谈或电话采访反馈)、鉴定模板参考术语、活动基准的记录、对鉴定工作的回顾性总结、使用的鉴定材料(鉴定标准、鉴定结果评价依据等)和鉴定工具清单。(3)检验鉴定有效性的总结

检验鉴定有效性工作结束后,应尽快完成工作总结,从而为检验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总结应从对鉴定方法、鉴定工具和资料证据收集三个方面进行。①检验鉴定方法总结。针对鉴定方法的总结主要从鉴定方法是否合乎标准?是否正确、可靠、灵活、公正?是否有趣并多样?是否有效使用了资源?检验鉴定有效性者或组织者是否公正,协调良好?个人信用是否有保证?是否能独立验证?是否有技术/课题专家?是否有行业人员?检验鉴定有效性者或组织者是否具有检验资格?检验策略、鉴定工具和鉴定方针及程序是否使用得当?检验鉴定的会议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总结。②检验鉴定工具总结。针对鉴定工具的总结主要从鉴定工具是否有效、充分、现时和可信?是否包括了教学大纲范围?是否有效率?是否向考生提供了足够多的相关信息?检验鉴定有效性的检验者或组织者是否公正、协调良好?教材设计人员个人信用是否有保证?是否能独立验证?是否有技术/课题专家?是否有行业人员?使用的问题库、记录清单、被鉴定人/考生指南、平时考查记录、小测验成绩记录、练习簿、实作应提供的产品、参加项目的证明以及学生和企业的反馈等是否完整?

下面是重庆北碚职业教育中心“两阶段三课堂四鉴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

第九节 管理制度创新

一、工作推进程序(见表1-2-16)表1-2-16

二、培训内容(一)管理制度创新概述

管理制度创新的任务是建立现代中等职业学校制度。制度即用以调整个体行动者之间以及特定组织内部行动者之间关系的权威性行动规则(体系)。我国学者在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中涉及的“现代”,其时间跨度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至今。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分为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两类。外部制度包括处理职业学校和政府关系的制度、处理职业学校与社会(家庭、市场和其他组织)关系的制度;内部制度包括人事制度(约束教职工、学生行为的制度)、教学制度(约束课堂教学、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习实训、结果评估等行为的制度)、财务制度(约束经费使用、设施配备、基础建设等行为的制度)和决策制度及激励制度(约束学校成员参与决策和提高积极性的制度)。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施主体包括学校,但不限于学校)?①转变政府管理职业学校的职能;②建立以《职业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学校自治制度体系;③以校务公开为重点,依法健全学校内部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制度;④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⑤建立科学民主的教师管理制度;⑥建立灵活有效的激励制度。

这里主要探讨教学制度(约束课堂教学、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习实训、结果评估等行为的制度)。建立健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要以本省(市)教学管理规程为依据,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二)教学管理制度举例《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试行)》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条文有:

第十三条 教师要在钻研大纲,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学习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及思想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学期授课计划,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设计出每堂课的全部教学活动。教案应包括首页、教学过程设计(讲课提纲或讲稿)和教学后记(课后记)三部分。

教师应在课前写好教案,不得使用旧教案,不准无教案上课。

第十四条 教师授课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讲授要力求概念准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逻辑严密、语言精练、深入浅出,板书繁简适度、工整有序、布局合理。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广泛采用课件、挂图、仪器等教具,充分利用电化、多媒体设备和生产(工作)现场教学。

第十五条 作业一般包括预习或复习教材,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完成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技能操作等;作业的内容应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分量要适度、难度要适当。教师应及时认真批改作业,原则上要求全收全改,并有批改记录和成绩记载。作业中的普遍性错误要集中讲评。

第十六条 辅导答疑可定期或不定期采用集中、个别和组织学生相互帮助等方式。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区别不同情况,确定辅导对象、内容。

第十七条 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并对教师提出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要求。活动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时间、场所、经费要有保证。《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程》关于“主要教学环节管理”的条文有:

第十八条 教师应认真备课进教室。备课应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社会,并根据学期授课计划,于每次课前认真撰写一个较为完整的教案。

教案一般应包括首页、备课笔记和教学后记三个部分。首页应反映教学的基本要素;备课笔记应反映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因材施教的构想与创意;教学后记应反映教学得失与改进措施。

任课教师在学期开课前必须备有二周以上的教案,平时亦应有至少一周的提前量,不准无教案或沿用教学内容过时的教案上课。鼓励教师应用计算机进行电子备课,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第十九条 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确保所授知识及技能的思想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教师讲课的基本要求是:条理清晰,概念明确,重点突出;语言准确,精练、生动;板书繁简适度、工整有序。

要体现职业教育特点,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智力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要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要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广泛采用直观教具、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仿真技术和电化教学设施进行教学。实践性、工艺性较强的课程内容,要到实验室(实训室)或生产、技术、管理、服务工作的现场去上,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二十条 教师应结合教学进度,组织有效的课外辅导和答疑,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要认真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教师对布置的作业应预先试做,及时批改,严格要求,要评出成绩或写出评语,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 要采取选修课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充实丰富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习活动,以拓展学生学习时空,让学生有选择地自主优化知识、能力结构,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性,促进全面发展。

第二十二条 实验员或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认真做好实验课的准备、讲课、指导和批改实验报告等项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按大纲规定的时间充分动手,独立操作,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凡是有条件的专业可将实验单独设课,单独考核,单独记分,并编写相应的实验课教材。同时,还要注意加强综合性实验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专业技能。

除实验课外,实验室应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

第二十三条 实习按其性质和任务一般可分为认识实习、教学实习(实训)、生产实习、专业劳动和毕业实习(综合实习)等。

认识实习是通过参观和现场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获得与本专业教学有关的比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为后继课程的教学打好基础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学实习(实训)是根据大纲规定的要求,在校内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基本训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生产实习与专业劳动一般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是学生对本专业所涉及的主要岗位的生产劳动或结合生产过程,学习操作技能,培养生产和服务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毕业实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实习,也称综合实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生产、技术、服务及管理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创业做好准备。

不论何种实习都必须按照专业教学实施方案(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和实习大纲的要求进行,并遵守劳动、人事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实习的有关规定。各教学科(室)应根据学校和实习地点的具体情况,于实习前提出实习计划。实习计划的主要内容有:①实习的性质、目的和任务;②实习内容、方式和时间分配;③实习的组织与轮换,指导教师的分工与安排;④实习考核、实习成绩的评定办法与评分标准;⑤实习安全与保障措施等。实习计划须经教务科(教导处)审核,分管校长同意后执行。

有条件的学校(专业),都应通过实习让学生能获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十四条 社会调查、课程设计是结合课程教学安排的一种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调查的目的性要明确,并应有具体的调查提纲和切合实际的日程安排。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深入实际,深入市场,掌握第一手材料,学习调查研究的方法,认真指导学生写好调查报告。课程设计的题目,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定,力求典型、实用并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十五条 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次综合性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教学要求,紧密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拟定毕业设计的题目。指导教师由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担任,也可聘请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担任。

第二十六条 对学生学业的检查与成绩评定应严密组织,科学管理,以保持学业检查与成绩评定工作的严肃性,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作用,调动广大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树立良好的考风和学风。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学业检查方式,增强其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对有条件的课程应实行“教考分离”;专业和实践教学的学业检查应争取用人单位共同参与。

第十节 师资队伍建设“八定全贯”工作

一、工作推进程序(见表1-2-17)表1-2-17

二、培训内容

我国职业教育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实业教育纳入学制,标志着中国学校式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在职业教育创办初期,由于国内尚无职教教师以及师资培养的经验,当时的清政府决定选派优秀青年出国学习职业教育,回国后从事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并作为“二传手”从事师资培养工作。1904年的《奏定实业教育教员讲习所章程》对不同职业领域和层次的职教教师的培养作出了规定。

随着是时代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里,从职业教育是什么谈起。

职业教育是促进人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教育;从社会角度来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是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

目前世界上的职业教育模式,即帮助人实现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模式有四种:①从“学校”(教育)直接过渡到“工作”(基于企业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在这种模式中,培训只是企业机构发展的一个维度,在这种培训体系中,高水平的普通教育与高水平的工作向心力和对企业的忠诚相结合。日本的职教接近于这种模式。②从“学校”(教育)经过较长时间的“几乎不受调控的(灵活的)培训市场”再过渡到“灵活的工作”(劳动力市场)。在这种模式下,从“学校”(教育)到“几乎不受调控的(灵活的)培训市场”,从“几乎不受调控的(灵活的)培训市场”到“灵活的工作”(劳动力市场),这两个门槛都较高。在欧洲国家,这种模式以多种变体存在。英国接近于这种模式。③从“学校”(教育)经过“双元制职业培训”(现代学徒制)再过渡到“工作”(劳动力市场)。在这种模式中,作为学徒的年轻人具有双重角色,他们既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公司的一名雇员。在这种模式中,从“学校”(教育)到“双元制职业培训”(现代学徒制)和从“双元制职业培训”(现代学徒制)到“工作”(劳动力市场),这两个门槛都比较低。在瑞士、奥地利和德国,这种模式占主导地位。④从“学校”(教育)经过“学校本位职业教育”再过渡到“工作”(劳动力市场)。从“学校”(教育)到“学校本位职业教育”的门槛低,从“学校本位职业教育”到“工作”(劳动力市场)的门槛高。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和工作在体系上始终是分割的,职业培训是以供给为导向的。我国当属此种模式。

②③④这三种模式中的职业教育对象,都是“问题群体”。这个“问题群体”是菲利普·葛洛曼和菲利克斯·劳耐尔在《职业教育教师:是濒危的群体还是专业化革新的主体》中,在介绍上述四种“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各种系统时的观点。(一)中国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

1998年,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牵头组织的亚太经合组织教育论坛研究项目“职教师资标准及其形成方法”,对中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实际职业活动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开发的中国职业教育教师职业分析课程开发表见表1-2-18。表1-2-18

在此基础上,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作了如下描述:(1)在本专业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特别是与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实践有直接联系的知识,能够正确分析和评价专业领域的职业行为和职业工作过程,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2)在本专业领域掌握较广泛的职业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职业实践经验;(3)具有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和能力,能够按照职业学习规律正确地分析、评价、设计和实施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4)具有从事职业教育领域管理工作和处理相关公共关系的基本能力;(5)具有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职业发展提供指导的能力;(6)具有一定的职业发展能力。(二)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能力标准

重庆市于2002年3月—2007年8月实施了中国—澳大利亚(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研究制定并推广应用了“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能力标准”。其内容如下:(1)职业道德教育能力。具体要求是:能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校规章制度);能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公民道德规范教育、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学生行为规范教育)。(2)行业联系能力。具体要求是:能进行行业联系(承担实习学生管理任务,进行专业实践,洽谈、开展校企合作);能为行业企业提供服务(承担培训任务,提供技术、管理咨询)。

为提高中职教师的行业联系能力,重庆市九源教育推出了一种中职教师企业意识训练模式。图1-2-4

2011年7月5~15日,重庆九源教育公司举办了一次中职教师企业意识体验培训。培训分五个阶段(见图1-2-4),共10天。45名学员都发自内心地认为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富有成效的培训。一位叫冯梅的教师在她的总结中写到:我们这些二三十岁、四五十岁,在事业单位的温床里按部就班,已经慢慢失去棱角,变得有些麻木的老师们,在参加九源“企业意识”培训的时候,怎么一个个都变得生龙活虎,有激情、有干劲?在听课时不再接打电话、也不再想着与周公约会,而是忙着记笔记、争着举手发言。结束一天的培训后,认真地记下一天的培训感受,认真地写计划、作报告、完成PPT。甚至加班至深夜、加班至凌晨,只为更好地完成当天的培训任务。这一奇怪的“九源现象”,让我满足于自己的充实忙碌,让我反思自己的积极努力。(3)课程设计能力。具体要求是:能制订课程方案;能开发教学材料;能评估课程方案。(4)教学实施能力。具体要求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践行学生中心教学思想;坚持能力本位教学理念。(5)学生鉴定能力。具体要求是:制订鉴定计划;开发鉴定工具;实施鉴定工作;检验鉴定有效性。(6)交流合作能力。具体要求是:能进行有效沟通;能进行团队合作。(7)安全健康能力。具体要求是:能保障教学场所的健康与安全;能对学生进行相关职场安全健康教育。(8)学生管理能力。具体要求是:能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特别是能够胜任班主任工作);能进行职业指导。(9)专业发展能力。具体要求是:能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能进行职业教育科研和教研工作。(三)班主任工作经验

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之一,这所学校有很多优秀的教师,其中有一位叫党劲的教师(学前教育专业部部长,全国职教学会表彰的中职名师),对做好中职班主任工作有较为系统地总结提炼。她出版过一本书叫《中职学生管理——从做一名轻松快乐的班主任谈起》,也经常应邀到其他中职学校去举办讲座。凡是听过她讲座或读过她书的人都会感觉受益匪浅。

她总结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是:①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尽快记住——将名单抄写在班主任工作笔记本上;准确记住——让学生将名字写在小纸片上贴于课桌右上方。②关注学生的生日。采取小卡片、短信、QQ留言、集体生日会等方式为学生送上生日祝福;通过家庭联系本、发短信、打电话等方式提醒家长给子女送上生日祝福。③随身携带班主任工作笔记本,记好班级管理细节和流水账。④通过小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见到老师必问好;坚持使用普通话;每周做一件好事,每周写一篇周记;老师每周讲一个故事;定期给家长写信或打电话;捡起身边的每一个废旧塑料瓶;记好每月开支流水账。⑤抓住集体活动的契机促进良好班风班貌的形成。开学的握手和放假的拥抱;讨论、制定班训、班规;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军训;运动会和艺术节的各项比赛。⑥培养得力助手。选拔—培养—放手(但不离手);某些事情自己要“无为”;某些事情学生要“有为”;培养“卧底”。⑦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关注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投其所好”;尊重学生个性,深入学生内心;根据专业特色,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站在学生的立场,为学生说话。⑧用心、用情给每个学生写评语。用放大镜找优点;用情真切。⑨和学生做朋友,保持年轻的心态。与学生同乐,分享生活中的快乐;让学生给我取亲切的“绰号”;把自己当学生实作的“实验品”;让学生给我的穿着、打扮当参谋;让学生用小纸条不署名给我提意见;教给学生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⑩关爱自己,善待自己,轻松和快乐自己。凡事尽心,不求尽善尽美;学会放弃,学会拒绝,保持心态的平衡;正确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烦恼和挫折;学会宽容,不斤斤计较,保持心胸开阔;积极锻炼身体,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学会自我调适,缓解不良情绪和工作压力;关爱自己,善待自己,不要丢失自我;学会放松,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享受生活的乐趣;每年做一次体检,保持健康和快乐。(四)重庆市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1)初级“双师型”教师。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任职资格(含实习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取得助理讲师职务,遵守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与所教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或非教师系列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中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2)中级“双师型”教师。中级“双师型”教师除同时具备两个必备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拓展条件之一:①必备条件。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任职资格(含实习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取得讲师职务,遵守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与所教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或非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②拓展条件。参加市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参加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指导学生参加市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指导教师奖项,参加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及以上指导教师奖项(以市职教技能大赛办公室颁发的证书或出具的证明为据);或在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累计有两年以上专业工作经历或坚持每两年到企业进行不少于两个月的专业实践。企业工作经历证明由学校主管部门出具;企业专业实践时间由学校和企业同时出具证明或由市职业教育行业协调委员会联络办公室出具证明;或参研市级以上职业教育科研课题(含国家级职业教育科研课题子课题),以结题证书为据;或获得市级或国家级科技进步奖或发明奖或获得专利,以证书为据。(3)高级“双师型”教师。高级“双师型”教师除同时具备两个必备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拓展条件之一:①必备条件。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任职资格(含实习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取得高级讲师及以上职务,遵守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与所教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或非教师系列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②拓展条件。参加市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及以上奖项,或参加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指导学生参加市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及以上指导教师奖项,或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指导教师奖项(以市职教技能大赛办公室颁发的证书或出具的证明为据);或在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累计有两年以上专业工作经历或坚持每两年到企业进行不少于两个月的专业实践。企业工作经历证明由学校主管部门出具证明;企业专业实践由学校和企业同时出具证明或由市职业教育行业协调委员会联络办公室出具证明;或参研市级以上职业教育科研课题(含国家级职业教育科研课题子课题)。以结题证书为据;或获得市级或国家级科技进步奖或发明奖或获得专利。以证书为据。

第十一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建设“八定全贯”工作

一、工作推进程序(见表1-2-19)表1-2-19

二、培训内容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于1920年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作过题为《职业教育之精义》的讲演。讲演中提出中国在当时提倡职业教育应当先有一个大计划。杜威说:“照我的意思,现在谈职业教育,应当提倡一种新式的学校。新式的学校,要使一方面是学校,一方面是工场、商铺,两相衔接。我举一个例子。我在中国北方游历时,到某处见电器工厂外附设一个学校。这个学校收高小毕业或肄业的学生,在读书之余,送到厂里去实习。实习的时候,不仅教授一种技能,若机器的性质、科学的基础、学理的应用,没有不详详细细地指导研究的。所以说,学生毕业以后,对于电器厂的内容洞悉无遗,就可以本其所学所习,自己创办新厂了。我的所谓新式学校,就是把这一种学校的办法推广范围,务使一切学校都在上课时间内划出一部分使学生到工厂或商铺实习。实习的时候,除技能的训练外,凡科学方面、学理方面,都要指示出来。如果各地都是这样,各校都是这样,则中国不久在实业界可成为一个先进国家。……总之,我这个大计划,可用极简单的话来概括一下,就是:一切的学校即是工场、商铺,一切的工场、商铺即是学校。”我们理解杜威的意思,职业学校如果不与企业互动共融,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职业学校必须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一)校企合作的概念与含义

校企合作的起源。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双元制”便是最具代表性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德国工业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校企合作”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美国。产生于大学的工程技术学科领域,即现在的高职领域,它主要是指辛辛那提大学同大企业合作,对27名技术系学生实施的职业教育。

我国近半个世纪以来曾经出现过“厂办校”、“产、学、研”及“产教合作”、“产学结合”、“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委托培养”、“联合办班”、“订单培养”等教育培训模式,这些都是校企合作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形式的体现。

目前,国内对“校企合作”概念的基本界定是:基于企业用人需求,校企双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共同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的含义包括三点:①校企合作的本质是实现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与合作。企业是指广义上的“工业界”、“企业界”和“产业界”等领域,企业具有资金设备等优势,而学校是指大学或者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具有人才的优势,因此校企合作实际上就是资源共享与合作的一种方式,这样可以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②校企合作的关键是两大参与主体的沟通互动。这种沟通主要体现在企业与高校关于人才培养、生产经营和资源共享等合作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机制可以提高校企合作的配合效率。③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两大参与主体的作用,更好地交流与互享资源,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校企合作的依据

校企合作遵循了马克思教育学说的基本原理;校企合作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是贯彻职业教育法的基本要求;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服务经济建设、实现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三)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校企合作有助于合理分担教育投入;校企合作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就业;校企合作有利于教学改革;校企合作有利于了校企经济上的双赢;校企合作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四)校企合作的现状

校企合作的形式,按合作的深度进行层次划分,可分为三个层面:①浅层次合作。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②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③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按学校于企业双方有无签订协议,校企合作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订单协议式合作。校企双方就某一专业(工种)所需技能人才的数量、质量等经过协商,提前若干年签订协议。学校根据对方要求招收规定人数学生,定向培养。具有定企业、定就业、定人数的特点,属紧密型合作。学生一入学就已明确就业的企业和岗位,犹如人的“包办婚姻”。其不足是限制多,缺乏选择性。②非订单协作式合作。校企双方不搞订单。定企业但不定岗位,定方向但不定人数,挑选合适者就业但不包就业,属半紧密型合作。其不足是就业率不如紧密型高。③非协议式合作。校企双方没签订书面协议。企业向学校提出学生专业、质量、人数等要求,承诺实习费、保险、住宿、交通补贴等条件,要求实行不签订协议的合作。因此,不签订协议但存在事实合作关系是其特点,属松散型合作。其不足是合作双方缺乏法律约束。

按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的主体作用的不同,校企合作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企业配合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以学校培养人才为主体、企业为辅助。人才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均由学校提出并制订。企业只需要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帮助。譬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在校内外建立培训和实践基地,以及派出一些技术专家担任名誉教师等。②企业管理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通过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对学校承担计划、组织、决策和协调等管理工作。所以,参与中职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分内之事。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③企业在职员工培训式。这种模式要求企业将在职人员的培训基地设在职业院校里,这样可以利用职业院校里的资源,为企业培养所需的技术人才,而学校也可以通过这种模式弥补收入的不足,改善学校的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质量。④企业学校互动式。这种合作模式的关键是找到校企合作目标的共同点,使两者积极地在互惠互利的条件下合作,以求达到共赢局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办学条件和设施,学校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人才需求。这样两者各自发挥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这是四种合作模式中最理想的状态,即所谓的“共赢”。

按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不同,校企合作可以分为以下六种类型:①学生到企业实习模式:学校作为主体,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实训,企业接收学生进行短期的实习。因实习时间不同,该模式分为走岗实习、贴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三类。②校企联手专业建设模式:由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承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制定、专业实训设施设备建设、教学内容与教材开发、培养模式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③企业向学校订单培养模式: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建立企业冠名班,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④企业员工委托培养模式,包括短期委培、半工半读委培、员工和全面委培等形式。⑤企业进校建立生产实习基地模式:学校提供场地与师资,企业提供资金、设施设备与技术人员,共同建立生产实习基地。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和学校的实习学生身份进入基地学习;企业在基地生产产品,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利益共享。⑥校企人才交流模式:学校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针对企业员工相关理论知识欠缺的问题,教师给工人上课,或与工人一起研究探讨生产中的技术知识问题;企业技能人才到学校给学生或教师上课,传授生产技能经验,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同时也使企业技能人才在学校获得系统培训的机会。(五)校企合作的内容

校企合作的内容包括:①发展规划:成立由校企双方负责人、政府有关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合作章程,提出校企合作规划,确定合作目标和合作方式。②专业建设: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双方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专业骨干组成决策班子,确定重点专业和新专业的设,制定专业建设规划。③课程建设:校企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双方有关人员共同编写符合企业需求的教材,由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评审。④师资建设:学校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进修实习,企业专家培训教师,校企共同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⑤实习教学:校企共建生产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相关设施设备由校企共同负责。开展产教结合实训,企业为学校提供相关产品,供学生进行产教结合实训,由学生完成产品部分工序。⑥教学评价:校企共同建立教学评价制度,并有效执行;校企共同举办技能节、技能比赛,聘请企业专家担任评委,现场指导。⑦研究开发:学校参与企业研发项目或实现技术服务:企业在进行技术项目研发时,吸收学校师生参与;学校为企业在职技工举办高技能提升培训。⑧招生就业: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招生培训就业计划:校企共同制订招生培训就业计划,共同组织招生培训宣传、考试,共同确定录取名单;学生毕业时由企业安置就业,学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⑨学生管理: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操行考核及奖惩制度;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操行考核及奖惩制度,并运行有效。⑩职业道德: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理论和实践养成教育,让学生形成并达到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道德。(六)校企合作的机制

校企合作的机制包括以下内容:①合作的动力激发机制。崇尚职业教育的社会风尚,营造了重视职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人们以接受职业教育为荣;逐步加大了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政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和国外教育投资,形成了多元化的资金来源;逐步建立了符合标准、运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和培训市场,建立并推行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了法律和相关政策制度,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双方的合作观念不断创新。企业以长远的观点,将校企合作作为营造“学习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学校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中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成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②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目前我国中职人才培养中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关系和信誉”。这种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初级形式,形式简单,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校企之间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还不完善。权利分享与责任分担不规范,缺乏有法律意义的合作协议,校企之间职责权利不对称、不平衡。③合作的保障维护机制。中职学校与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要逐步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该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如《联合办学协议》、《联合办学五年规划》、《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联合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实施管理办法》、《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办法》、《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企业教育学生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七)促进校企合作的建议

促进校企合作的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应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指导机构。在职业技术教育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校企合作,如美国设立了美国学校—企业关系委员会,负责协调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关系;澳大利亚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是TAFE;韩国在文教部设产学合作科,全面负责校企合作工作。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后,原来行业、部门办的职业院校大多数归教育部门主管,行业、企业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参与热情明显减小。校企合作要深入开展,应重视地方政府在中等职业教育规划和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应在各级政府成立有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构来指导、协调和管理校企合作事宜。②要完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立法,美国1963年通过了《职业教育法案》,1968年又通过了《职业教育法修正案》,不断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规定企业有法律义务向职业教育投资;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教育总法以及各州的高等教育法中都对高等职业教育作出了专门的规定,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企业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是国家承担费用的4倍。2005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作出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企业应提取职工收入的1.5%~2.5%用于职工培训,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等。这些规定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困难,应制定相关法规给予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英国政府规定,如企业与学校举行“三明治”式合作教育,可根据接收学生的数量适当减免教育税;美国1965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规定,发展中的职业院校可以向美国教育总署申请产、学合作基金;澳大利亚政府全额投资建立了许多实训基地。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虽然也规定了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但比较笼统,给予怎样的优惠不具体,财政部虽然也拿出了资金对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给予专项支持,但面较窄且力度尚小。国家应加大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④建立科学的评估机构和评价体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二十二条规定,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政府应成立有教育部门、行业或行业协会参与的评估机构并构建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严格的监控和考核评估,主要评估各方是否严格遵守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对地方、区域经济的贡献力度,推广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和经验。⑤建立合理的管理运作体制。校企联合办学可以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成立办学指导委员会或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企业、学校的领导、专家组成,委员会的职责是协调、督促企业与学校、企业内部、学校内部的工作。股份制职业教育办学方式可设立董事会,由董事长聘任校长负责全面工作。这样就可以把学校与企业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的实体,为共同培育合格人才而努力。⑥建立可行的学生管理机制。校企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学校是学生日常管理的主导,主要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成才教育和专业教育等。企业则侧重于学生实习、锻炼等管理,包括爱岗敬业、职业道德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等。这样可以消除企业对学校培训人才效果的顾虑。⑦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是管理的重点,它关系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的内容包括学校的理论教学和下工厂实习锻炼的实践教学管理。其步骤为:首先是制定具体、细化的岗位目标,使教与学有的放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中必须说明培养人才的层次等具体内容,根据岗位职业要素制定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以致用。其次是企业直接参与课程开发、设置。职业教育要根据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职教课程。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人才培养质量高化的关键。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可要求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或与企业技术合作研究开发,培养“双师型”教师,即既有从事教育工作理论水平能力,又有技师或工程师的实践技能。校企合作为培养“双师型”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其途径有:一是青年教师脱产、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顶岗,在合作企业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专业选派青年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直接在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时间一般1~3年,青年教师按企业员工制度管理,学校承担青年教师的工资,企业按考核等同企业员工发放岗位津贴和奖金。教师在岗闲余时间回学校参加教学教研活动。二是青年教师以半脱产形式,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科研;第二种是人员参与形式的科研。人员参与形式的科研合作,近似于挂职顶岗,学校承担青年教师的工资,企业按考核等同企业员工发放岗位津贴和资金。三是校企合作,企业委托实用技术研发。企业提供科研经费委托职业院校教师开发。四是从企业选派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为学校兼职教师。五是学校支持专业教师在合作办学的企业中任聘,担任技术员、管理部门经理、技术顾问,形式可脱产、半脱产。⑨加强资金管理,合理分摊培训费用。校企合作办学,由于在短时期内培训效果未尽凸现,导致诸多企业驻步观望,其中培训费用的分摊问题,更是制约校企合作办学的桎梏。校企联合办学,无论是短期培训还是长期培训,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双赢”。学校培育人才既要为社会产生社会效益,也要为学校产生经济效益。企业得到人才,在未来同样能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校企合作办学因强调实践操作性,培训成本较高,它涉及师资、设备、耗材等方面,由于企业对培训效果处于观望或信心不足,再加上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企业不想也不愿意花费较多资金投入培训上。⑩建立信息市场运作平台,加强双方信息沟通。由于企业与学校信息不对称,企业需要何种规格人才,学校不知道。而学校盲目扩招,又导致就业率低下,人才浪费严重。因此,除政府职能部门搭建用工、培训信息平台外,也要鼓励社会力量如信息咨询公司提供信息,信息公司收集企业用工信息,然后传递培训部门,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这样既避免了各学校招生出现的不规范的现象,又能降低信息成本。(八)学校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模板)

为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根据国家关于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要求,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出特色的客观需要。为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学校坚持育人为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既重视专业、岗位技术能力培养,又重视在实践中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和企业双方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主要方式(一)“订单”式培养培训。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企业根据所需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企业的职工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提升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由学校提供培训的师资、场所,达到培训的要求。(二)“校企互动式”。学校利用企业的资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其生产车间和培训中心成为实践教学的课堂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场所。校企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特别是由企业安排其工程技术人员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学校主动为企业服务,在学校建立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基地。为企业员工开办技能培训班,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了解企业技术发展,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加快我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扩大合作办学规模。(三)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学校长设专业的不同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四)举办企业家报告会。学校每年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五)共建学校实训基地。增强学校的实训实力。让学生感受校园的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三、保证措施(一)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由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法规,支持和引导校企合作的发展,并给予财政上的支持。给予合作企业以适当优惠的条件,吸引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二)在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指导下,充分依靠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协调作用,拓展校企合作空间领域。争取与更多的知名、品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三)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成立由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由一名校领导具体分管校企合作工作,并配备一名专(兼)职校企合作联络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四)合作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五)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引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六)学校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加大校企合作工作的资金投入,设立校企合作专项经费,落实奖惩。

四、合作要求(一)瞄准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展合作。以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紧密结合企业先进生产装备和技术发展的最新要求,共同制订合作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等,充分运用好企业在师资、技术、设备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技能以及课题攻关有机结合,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二)坚持合作方式的多元化。可以将企业的资金、设备、师资和技术引进学校,也可以主动送服务上门,将培训送到车间和工厂一线;既可以承接企业订单,根据企业用人数量和规格开展订单培训,也可以校企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实施联合培养。结合实际,选择最符合双方需求、能产生最佳效益的合作模式。(三)坚持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与加强企业在职职工高技能培训并重。一方面,要继续做好与企业联合培养预备技师等后备高技能人才工作,处理好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以及岗位成才之间的关系,促使后备高技能人才尽快成长;另一方面要将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对企业在职职工普遍进行高技能培训,根据企业生产安排和实际需要,举办专门的技师班或高级工班,将学校建成企业职工高技能培训基地,力争教学为现场服务,内容与岗位挂钩,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总之,学校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双赢的平台,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

学校始终把校企合作放于重要位置,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本地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九)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模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学校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为加快校企合作步伐,促进教学、师资水平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学校与重庆市内外的企业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技术服务、培训、文化建设等环节或领域开展的合作(以下简称校企合作)。

第三条 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主任由校长担任,副主任由相关副校长担任,成员由教务科、招就办、各专业部、实训中心负责人组成。校企合作在委员会的领导和指导下开展工作。

第四条 教务科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与校企合作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协助各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协助人事科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

第五条 各专业部的主要职责是:指导专业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搞好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设,建立目标责任和考评机制;加强与企业沟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调研和洽谈,签订合作协议,实施组织过程管理;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学的需要,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

第六条 招就办的职责是:负责考察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和订单式培养协议,确保学生权益的实现;利用外联的优势,协助专业系寻求校企合作的项目。

第七条 实训中心的职责是:充分利用学校实训设施的优势,搞好企业员工培训,承担外来产品的粗加工,提高实训设备的完好率与利用率。

第二章 校企合作程序

第八条 校企合作条件(一)合作企业的基本条件

校企合作的企业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较好的业绩,具有较高的合作诚信度。(二)合作项目的基本条件

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三)不宜引进的校企合作项目范围1. 含有国家或行业协会明令禁止的设备、材料、工艺、技术;2. 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单纯进行商业性生产经营,利用学院设备、水电为个人营利的;3. 有关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项目运作流程(一)方案提交

各专业部在对照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中规定的校企合作目标及条件的基础上引进的校企合作项目,应与合作单位在较为深入的协商、酝酿的基础上,向学校提交合作方案。由学校按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规定进行项目评价审查,报分管领导审定后,由校长审批。重大项目需进行项目论证。(二)项目论证

对于涉及学校人、财、物的校企合作项目,由招就办牵头,组织学校相关部门对合作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论证合格后上报分管校长审查,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该项目是否立项。(三)拟定合作协议书

对于确定立项的项目,由合作部门与对方单位充分协商,在学校统一制订的校企合作协议文本框架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具体条款,形成校企合作协议书。(四)签署协议

不涉及学校人、财、物的校企合作协议,经各专业部研究后上报分管校长,确实对学生培养有积极作用的,由分管校长签署;涉及学校人、财、物的校企合作协议由校长签署;重大合作项目协议由校长签署,并举行签约仪式或典礼。(五)项目报备

对于已签署的校企合作协议及方案在一周内报招就办备案,由招就办报送财务、教务等需要协作的有关职能部门。(六)项目检查

校企合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教务处及招就办将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项目的进展情况、履约情况,并做好项目实施的协调工作。(七)项目考核

校企合作项目将实行年度考核制度。主要从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等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并按照协议规定检查履行情况。各专业部应及时反映校企合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八)资料归档

校企合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档案资料(含图片、音像资料),由各专业部负责整理,招就办归档。

第三章 校企合作内容与要求

第十条 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有: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生产性合作项目,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技术人员相互兼职,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职工培训等。

第十一条 每个专业都应与一定数量的企业签订合作关系。500人以下专业,密切合作企业不少于10家,一般合作企业不少于20家;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专业,密切合作企业不少于15家,一般合作企业不少于30家;1000人以上专业,密切合作企业不少于20家,一般合作企业不少于50家。

第四章 校企合作管理

第十二条 日常管理由学校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个季度末向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上报校企合作工作小结,及时反映校企合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在校企合作工作中签订的协议应及时备案登记。

第十三条 年度效益评价和周期评估工作。校企合作项目应坚持年度效益评价和周期性评估工作制度。(一)校企合作项目的年度效益评价。学校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对合作项目的利弊考核、人才培养、服务收入、功能利用等情况进行年度效益评价,并按照合同(协议)规定检查合同履行情况,于当年12月30日前报学校分管领导。(二)校企合作项目的周期性评估制度。合同期限在3年(含3年)以上的合作项目,合作期间应由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组织周期评估工作,全面审查合同履行情况。

第十四条 资产管理。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期间,必须明确合同(协议)所涉及的固定资产的权属,并明列仪器设备清单。属合作企业承诺或书面约定赠予学校的仪器设备,应办理入账手续。

第十五条 考核与奖惩。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每学期召开总结会,对当年的校企合作工作进行总结,对做出突出成绩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考核时各专业部须提交的印证材料包括:合作协议、活动记录及图片或视频资料、活动成效总结等。

第十六条 校企合作产生的收益,专业部占60%(10%奖励有贡献的个人,10%为业务和办公费,其余40%为劳务费);学校占40%(10%为校企合作发展资金,10%为设备维护和折旧费,5%为业务管理费,其余15%为学校事业费收入)。账务由学校财务处统一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设小金库,违反财经纪律。

任何个人不得擅自以学校名义私下与企业进行合作,否则学校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由此产生的后果由责任人自行承担。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录 重庆市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建设工作中期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第二篇 关于创新中职学校教育的理论研究

第一章 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工作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个领域信息化、全球化速度加快,教育教学也在不断深化改革。新的发展形势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学校管理创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寻求具有时代特点、符合中职学校实际的发展新思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是当务之急。而对当前国内外关于职业院校管理工作的研究进行梳理,是我们进一步改革、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石。

第一节 国内文献综述

管理工作始终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关键和重点,众多学者对其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从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内关于学校管理工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各种理论、理念、思想与学校管理工作融合的研究

学校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多年来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增加新的内容,各种哲学流派、各种理论和思想对学校管理工作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者们的研究最集中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黄炎培职业教育管理思想。它分为内部和外部管理思想。内部管理思想:黄炎培对于学校职责、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学生修业年限、教师及校长素质等学校管理的重要的内部要素皆有较为详尽的认识和成功的管理实践。要求首先根据社会和学员需要设置专业,确定修业年限,其次构建全面职业素质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设置,应考虑社会需要,为培养全面素质人才服务。除专业课程外,须开设不低于全部课程总量的20%的普通课程。还要重视道德教育的管理,重视职业学校的主要管理者——校长的素质。外部管理思想: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黄炎培为实现自己的大职业教育主义理想,构建并完善了教育目标、教育制度、教育体系、办学体制等一系列外[1]部管理的大政方针和具体策略。

二是竺可桢的求是思想。求是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在长期的学习和教育实践中,竺校长吸收了我国古代文化中书院教育的优秀传统,并融合了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完整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是“求是”。所谓“求是”,就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以“求是”作指导思想,在培养目标、学生训育、教授队伍建设、倡导科学研究方面形[2]成了自己的思想。

三是心理契约理论。“心理契约”应用到学校管理中体现为教师和学校双方对相互责任、权利和义务的主观约定,是联系教师和学校组织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教师行为态度的重要因素。提出学校与教师之间心理契约的构建,这样可使教师这一最重要的资源充分发挥作[3]用,从而使学校得以良性可持续的发展。

四是柔性管理理论。20世纪的管理研究主要从制度、技术和行为的视角进行,人们称之为刚性管理。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愈加认识到刚性管理的不足,开始研究以文化为新视角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它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法,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为的一种“以人为中[4]心”的管理。它具有以下特征:以人为本,将人视为目的;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的自尊和全力帮助个人达到自我实现;网状、扁平和分权的组织形式,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更加平等;管理手段和方法以精神激励为主,非强制性的、自愿的、内在的,依靠思想交流、感情沟通和风气熏陶来鼓舞人们,具有人情味,因此也叫“文化管理”或[5]“情感管理”。

五是市场营销的理念。20世纪90年代开始,市场营销的概念和方法在英、美等发达国家被广泛地运用于公立学校领域。而在我国,学校经营、学校营销的概念近两年才开始引起关注。学校营销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它首先否定学校管理中的“官本位”、“教师本位”,强调“顾客本位”、“学生本位”,在一切可能的范围内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筹划学校的管理行为。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学校营销不是推销,也不是广告活动,而是在一定理念指导下的成套技术和方法的组合,是对传统的学校管理的革命。学校营销要求建立畅通[6]的信息渠道,并且包含一系列主动的、系统的、精确的市场行为。

六是“接轨市场”核心管理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从封闭转变为与市场接轨。实际上,由于职业学校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办学模式与市场的关联性、职校管理与市场接轨的重要性,“接轨市场”正是职校管理的核心思想。学校可以通过树立职校管理“接轨市场”的理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立职校管理的目标定位、运用职校管理杠杆熟悉和掌握开拓市场的有效手段、实施品牌战略提升职校公众知[7]名度来强化“接轨市场”的核心管理思想。

七是企业管理理念。职业学校的管理是从普通学校演变而来的,带着普通学校的烙印,没有明显的职业学校的特色。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要求,职业学校本身的专业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群体与普通学校学生群体的差异等都对职业学校的管理带来冲击。要向企业界学习,用市场的观点,用经营的目光来审视职业学校的管理,开创职业学校[8]管理改革的新篇章。

二、对学校管理概念、模式的研究

一般来说,学校管理活动由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环境三个要素组成。管理者在诸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它由几个不同层次组成:一是以校长为中心的校级管理者;二是由各处室主任组成的中层管理者;三是分布在年级组、教研组里的教师为执行者。现代学校管理概念的表述,实际上是对学校管理本质特征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确切而简明的说明。所谓现代学校管理,就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学校组织系统为了实现教育目标,由学校管理者依据现代科学理论和伦理道德规范,进行修身正己的“内功”修炼,用自己的示范活动与表率作用影响带动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运用现代学校管理方法与手段,充分发挥学校管理职能,对学校管理对象诸要素进行合理组合,设计便于指挥调控的工作程序,促进有机结合,有序运行,以达成学校管理目[9]标,取得最大化的办学效益。所谓管理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管理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对管理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而简化的结构程序和活动方式。当前,可供选择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人本管理模式,也叫自主管理模式,它着眼于从学校自身特点和需要出发,重视人的地位、作用与尊严,强调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以期达到育人治校的目的。(2)科学管理模式。它是指学校管理者,遵循教育管理规律,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3)民主管理模式。它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群策群力参与管理学校事务。(4)合作管理模式。它是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凭借管理环境提供的条件和选择的手段,通过合作、沟通、协调等办法,有步骤地实施各种教育活动,不断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5)法治管理模式。它是指学校依照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法律、法令、条例以[10]及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和规范教育行为,努力实现办学目标。(6)“三心管理”模式。三心管理实际上是人心管理,它可以具体地展开为“识人心、用人心、得人心”三个方面。在这种模式下建立的即理解型学校,理解性管理是其最主要的管理方式。所谓理解性管理,是管理人员借助学校的各种条件,让学校成员都在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同时使自己的生命意义得到更好的实现的过程。这种管理以消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存在的误解为出发点,认为误解是导致管理质量低下甚至是扭曲人的心灵的重要原因,管理者只有在管理中培养出一种善解人意的基本素质才能把管理工作做好。这种管理强调相互理解和自我理[11]解,而且特别重视自我理解。(7)校本管理。校本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国内外教育管理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实施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校本管理是一个自组织管理系统,学校的管理者除有权制定学校的办学目标、管理规划、管理策略外,更重要的是调动人自身潜能的开发,尤其强调个体行动者应负的责任及主动探究的精神。自组织的校本管理不依赖外部的强制性指令去实现学校自身同外界环境进行各种交换,更不依赖外部的强制性指令使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而是由学校主动[12]地同外界环境进行各种交换,通过学校自身的组织使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8)学生主体性管理模式。学生主体性管理模式主要指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行为。它是对教育教学主体模式的延伸和补充,主要包括“学生管理班级”(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管理的最基础内[13]容)、“学生管理自己的生活”、“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学生参与校政管理”。(9)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所谓目标管理,就是管理目标,也是依据目标进行的管理。”它具有强调自我控制、建立目标方阵和目标链、重视管理成效等三个鲜明的特点。把这一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模式引进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中,对促进[14]和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10)项目团队管理。项目团队管理首先需要在学校中构建一个项目管理的机构,如科研处。根据条件的许可程度,这个机构也可以是虚拟的,或者由财务处委托管理,主要负责项目合同的管理与资金项目的进账。其工作程序为:财经组或工商组等其他组的老师在发现市场机会之后,会将这一机会以项目的方式进行管理并在科研处立项后,对项目进行工作分解,然后根据工作任务的类型,从财经组,工商组等挑选教师组成项目团队管理机构对项目进行运作管理。由于项目具有一次性、独特性、目标的确定性、活动的整体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因此,项目团队管理不会改变组织正常的组织模式,不耽误正常的教学。这在激发教师积极性,赢得市场机遇,培养人才,促进发展方面是一种非常好的模式[15]。(11)封闭式管理。“封闭式管理”一般是指学校用有形的围墙或无形的管理制度将学生封闭在校园内,与社区环境甚至家庭环境相隔离的管理方式。有学者认为学校采用“封闭式”管理弊多利少,是一种极端的消极做法,应该摒弃,转[16]而探索一种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特点、效率很高的管理模式。(12)“层次管理”模式。有学校依据“层次管理”的原理,对内部管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专业部“二级管理”的构想,并付诸实施。“二级管理”模式是以相同或相近专业为单位组成专业部,精简原来的中层机构人员,处室内只设一名主任和一名秘书,并减少非教学人员,加强专业部的力量。专业部作为教导合一的机构,部内设一名主任并兼管教学工作、一名副主任主管学生政教工作,另设一名部秘书。这一管理模式特点是职责分明、人员精[17]干、管理效率高、专业特色浓。

三、对学校管理对象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学校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管理观念、管理目标、组织结构、管理技术、管理环境越来越成为办学管校的主要推动力量,它们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也变得至关重要。学校管理要素的“五因素”说(人、财、物、时间、信息),“六因素”说(人、财、物、事、时间、信息)”,“七因素”说(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八因素”说(人员、经费、物资、时间、空间、信息、工作态度、程序),已不能适应,其种类和范围必须扩展。知识经济时代学校管理对象系统主要由理念、战略、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技术资源、[18]物力资源、资金资源和环境资源等十一大要素构成。

四、对学校管理体制的研究

有的省市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实际,大胆实行“联合办学、民办公助、国有民办、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办学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尝试,调动了社会教育群体办学的积极性,盘活、重组教育资源,[19]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了办学活力和发展后劲。从2000年开始,一些省市的职业中学逐步向规范化管理的方向发展,由过去政府统筹改善学校外部关系和主管部门的行政权力安排的初级发展阶段向适应市场需求,学校积极自主地深化改革、调整内涵结构和多功能关系的高一级发展阶段,即中等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发展[20]阶段过渡。

五、对学校管理措施、手段、方法的研究

一是运用“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对职业学校进行质量管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职业学校管理提供了一条规范质量管理,接轨国际标准的途径。为有效推行该体系,职业学校应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正确的分析,包括对职业学校产品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学校的服务对象,准确把握教育质量的本质特征,对质量管[21]理体系的“过程和要素”,即教育服务过程进行分解。

二是通过“战略性4P”对职业学校管理。有学者从市场营销学“战略性4P”——诊断、细分、择优化和市场定位入手,用营销学中的管理因素分析模式对职业学校的管理进行了探讨。“战略性4P”是美国市场营销学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对管理因素进行分析时提出的,包括诊断(Probe)、细分(Partition)、择优化(Priority)和市场[22]定位(Position)四部分。

三是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管理学校。激励工作做好“四个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相结合、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过程激励和结果激励相结合”,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起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绩效,使学[23]校整体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四是人性化管理措施。主要包括:①职业学校管理要着眼于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发展。②职业学校要实行全员参与管理。③职业学校管[24]理要树立管理育人的思想。④职业学校管理要突出目标激励。

五是层次分析法在职业学校管理中的应用。职业学校的管理是围绕着学校工作目标而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激励、调控、督导、评价等系列职能活动。随着管理科学化的发展,单纯定性分析的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数量方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对于资源分配(专业开设、重点专业确定、基建规模等)、选优排序(干部选拔、教师评价、师资培养、设备购置等)等决策问题,要做到既考虑人类决策思维过程及思维规律,又考虑数学分析的精确性,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这些决策问题可以用层次分析法来帮助解决。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萨第(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的基本原理是排序的原[25]理,即最终将各方法(或措施)排出优劣次序,作为决策的依据。

六是用SWOT分析方法探求学校发展战略。SWOT分析方法是企事业单位管理诊断的一种理论分析模型,对职业学校管理诊断也适用。一所特定的学校,根据学校实情、市场趋势客观分析,列举本校实力有哪些、存在的缺陷是什么、面临的机遇有哪些、面对的威胁是什么?如果实力和机遇强劲,预示学校必能高速发展;如果实力中隐藏着危险,学校将停滞不前,或预示变革机会来临;如果机遇与缺陷互相依存,预示学校前景不明,必须对学校重新认识、定位;如果缺陷和危险相遇,预示学校已到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口,彻底变革势在必

[26]行。

第二节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学校管理的研究也比较丰富,其理论、思想、实践也都走在我国前面。尽管其与我国政治体制背景不同,但很多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根据查阅的相关文献,国外关于学校管理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一)英国

在英国,家长—教师联合会(PTA)是作为家长和社区居民能够对学校管理发表意见的场所。1944年的教育法就设想在公立学校建立学校理事会,1977年的泰勒报告书中,把地方教育当局、学校、家长、社区四者对等的合作关系的建立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并规定理事会要积极干预学校的课程。理事会要由地方教育当局、教师、家长、社区自治团体的代表四方均等组成。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将学校预算的使用分配权和教职员的任免决定权从地方教育当局移交给学校理事会,确立了学校理事会是学校最高决策机构的位置。学校理事会还必须有教职员的代表,但没有学生代表。家长和教职员代表要从各种组织中选出,任期4年。另外,英国很多职业学校的管理工作核心是: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服务,其各方面机构健全,措施得力,[27]且操作性极强。(二)美国

在美国,作为向学校反映家长等方面意见的组织,各公立学校一般也设立家长—教师联合会,而其他为管理运营所设立的组织几乎没有。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面对提高学力水平、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问题,加利福尼亚州、马萨诸塞州等许多州,成立了由教职员、家长和学生代表参加的学校评议会(SCHOOL SITE COUNCIC),作为校长的助言机构。1998年,评价各公立学校教育成果的统一学力测验在美国的48个州进行,从结果中可以看到,成绩没有提高的公立学校均为州直接管理运营的。由此,尝试扩大公立学校的自主权,家长和社区居民参与学校运营的方法开始涌现:①在学校运营方面,为听到家长和社区的声音,设置能够为校长提供助言的“学校评议员”;②教育行政当局将一部分权力转交给各公立学校,采取“学校自主管理”的方式,学校的管理运营,设立合议制的决策机构——学校评议会等,但各学区的名称有所不同;③允许由家长和教师等地方教育行政当局以外的个人或团体,开办用公费运营的新型的公立“特许学校”。

通用绩效制原则(GAAP)一直是美国经济的法宝,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引入到教育领域中就是“通用教育绩效制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for Education,简称GAAPE)。通用教育绩效制向每一位关心学校的人士提供一个途径,让他们了解学校的真实情况以及办学业绩。通用教育绩效制原则强调增加特许学校教育透明度,被称为“通过透明度带来绩效制”(accountability via transparency),区别于传统公立学校“通过制度管理的科层制绩效制”(accountability via regulation)。通用教育绩效制原则下的“通过透明度带来绩效制”是一种系统的方法,向家长、教育工作者、决策者、纳税人和其他人士提供能足以表明特许学校制度是否成功的信息。这不仅是学校责任,而且是特许学校主管和监督部门的义务。这种教育绩效制在三个层面运作:学校、学校主管部门和州政府。具体要求[28]相当明细,体现的就是一个规范、民主、透明、公正的精神。(三)法国

在法国的教育界,小学的学校评议会和初高中的管理评议会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1975年的《初等中学教育基本法》中提出了教师、家长、学生三者组成“学校共同体”的构想。可以看到,法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改变中央集权下的闭锁的学校运营,探索民主、开放的办学,依靠家长和社区实施灵活、自主的学校运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促进地方分权化运动可以说是它的延续。1985—1986年的教育改革立法更加具体化了,作为以提高教育水平为目标的教育共同体,在强调学校特色和向社区开放的同时,中等学校中的国立高中和中学全部赋予“地方教育公共设施法人”的位置。与此相伴,学校独立自治的自主决定领域有所扩大,将学校设置、学区设定等“学校计划”的权力授予了地方,还进行了地方的教育审议会的改革等。1995年,“为了学校”的21项提案中,提出推进事务分散、促进学校自治,更进一步在教育制度更新的报告书“国民教育要再构筑吗?”中提出:学校管理运营将以更加民主为方向,扩大校长的职责任务,追求教育事务的更加明确、合理地分配,在执行时要尽可能地贴近现场,提倡地方、大学区及国家的密切配合。(四)德国

德国的学校经营模式,可以看到历史上的独裁制学校经营和合议制学校经营的痕迹,在魏玛共和国时代确立了合议制学校经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独裁制学校经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代中期,以对“过于管理的学校”的批判为契机,60年代推进了教师“教育自由”的法制化,70年代,几乎所有的州都实现了教师、家长、学生参加学校经营方式的法制化,他们的意见能够得到反映。这样,新型的合议制学校经营被确立了。20世纪90年代前后,德国为实现“好学校”的目标,给学校更大的自主权,在追求这样目标的学校,开展了有关“学校自律性”的大讨论,在很多州也以此为方向进行改革。也就是将教员的人事权、预算权、学校教育计划等与教育内容相关的事项,从州机关或学校设置者委托给学校,扩大了学校的量裁权。

综上所述,几个主要发达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发挥各方面力量在学校管理运营中的作用,不论具体方式如何,都无一例外地有家长的参与,多数有教师和社区的参与,法国和德国还有学生的参与。通过对这几个国家的分析可以深刻认识到,教育应该是一种共同事业,学校不仅应接受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还应该有办学自主权。在这个前提下广泛听取家长、社区、教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决策自己的管理行为。这样才能实现教育应有的位置,才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29]关心与支持教育,才能真正把教育办成共同的事业。

二、学校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研究

近年来,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目前,不少国家的学校管理已冲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向:一是学校管理专业培训常规化;二是学校管理的独立自主性;三是学校管理社会化;四是学校管理的跨校性和国[30]际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澳大利亚联邦和州政府根据市场原理及其“新管理主义”机制,持续推进学校教育系统的管理改革运动。这种改革的基本理念在于:竞争性的教育市场可以解决如经济、社会、文化或其他领域的问题。因此,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教育必须转变职能,以适应市场及其经营的需要。澳大利亚政府推行新管理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举措在于放权、分区制、非制度化和隔离四个方面,[31]目的在于推进学校教育的市场化。学校管理中的“社会参与”在近几十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日益受到重视,其内涵为:学生家长、社会公众和社团组织,为了改进学校的管理工作、提高学校的服务效能,通过一定的途径介入学校的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在不少国家,社会参与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在法规上,明确了参与各方的权责利;在政策上,颁布了鼓励性的措施;在组织上,健全了各级参与机构;在运作上,探索了多样化的参与方式。可以说,社会[32]参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学校管理发展的共同趋势。

三、学校管理伦理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关于当代学校组织的伦理批判和重建的研究很多。一是学校组织与管理的伦理研究。这类著作大多揭示和讨论了学校组织和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价值和道德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良措施,包括建设“伦理学校”,如Mike Bottery的《教育管理伦理学——学校组织的个人、社会与政治的视角》(1992)、Eugenie A.Samier&KristinaMihailova的《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Kenneth Strike的《学校行政伦理》(1998)、Michael Fullan的《学校领导的道德责任》(2003)等。二是关于把学校构建为各种共同体(community)的研究。学校应该成为共同体的看法在美国非常流行,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如Sergiovanni的《在学校建构共同体》(1993 )、Kathleen Knight Abowitz的《理解美国高中里的共同体:一项对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争论的女性主义——实用主义批判》(2000)等。三是对于公共教育的同化功能的批评与维护。随着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公共教育改革的发展,如家庭学校、教育凭证计划、替代学校、特许学校、中央直接拨款学校等,伴随平等与效率的争论,也出现了公共教育的争论:是培养学生的个体自律还是国家认同,是培养国家公民还是自由发展的个人。四是关于对学校管理中的科学化管理(理性的科层制管理)的批判,进而重视学校组织与管理中的价值问题的研究。这方面的代表作有美国的格林菲尔德(Greenfield)的《格林菲尔德论教育管理:走向人文科学》(1993)、英国的霍金森(Hodgkinson)的《管理哲学:管理生活中的价值与动机》(1996)等。五是把学校作为规训组织的批判教育研究。如福柯、伊里奇、布尔迪厄、鲍尔斯和金蒂斯、吉鲁、鲍曼等,他们都强调潜藏[33]在学校功能发挥的控制性隐藏课程以及公共教育里的权力与规训。注释[1]冀红卫.黄炎培职业教育管理思想探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3).[2]谢小波.略论竺可桢的求是思想与学校管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3]鲍玉琴.论心理契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4]郑勇.论柔性管理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4(5).[5]蒋文宁.文化管理:学校管理新理念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6(11).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