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铭怡《变态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8 09:37:1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1章 概 论

1.1 复习笔记

本章重点:

1.变态心理学、心理异常和心理障碍的概念;

2.变态心理的评价标准;

3.变态心理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的分类;

5.案例研究的优缺点。

一、变态心理学的有关概念(一)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1.变态心理学的定义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译异常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2.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描述现象:描述心理障碍的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2)发现原因: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方面看异常心理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3)治疗干预:探讨对心理障碍进行干预的不同的理论观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等。(二)心理异常、心理障碍与其他相关概念的比较

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这种用词方法是公众和专业人士均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说法。心理异常一词可能更多地用于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而行为异常更加偏重表述个体外显行为的异常现象。

1.神经病

神经病是指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它属于临床医学中神经病学研究的范畴。

2.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又译心理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或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老年痴呆等,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

3.精神病

精神病即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障碍)和某些(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精神病有三个特点:①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②社会功能严重受损;③缺乏症状自知力。精神病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

4.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精神病学从医学的角度研究各种障碍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及规律,并采用以医学手段为主的治疗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治疗;而变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不同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采用心理治疗的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干预。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分属于心理学和医学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对许多相同的障碍进行研究,其结果相辅相成。

二、变态心理学的评价标准(一)以社会文化、社会常模及社会适应的情况

文化相对论的观点认为,对人的心理或行为的异常与否,不存在普适性的标准或规则,行为的正常与否与社会的常模有关。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符合所处的社会文化的要求,那么他的行为就是适应性的,是符合社会常模的,会被周围的人们视为正常的;反之,就会被人们认为是异常的。因此对人的行为的判断是会受到时间、地点和习俗等因素的影响的,与社会文化习俗密切相关。(二)各种不同的判别标准

不同的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界定心理异常现象的标准。

1.Barlow和Durand提出的标准(1)心理上的失调;(2)感到痛苦或受到损害;(3)非典型性的反应。

2.Nevid,Rathtus和Greene提出的标准(1)不同寻常的行为;(2)社会不能接受或打破社会常模的行为;(3)对现实的感知或解释是错误的;(4)个体处于明显的痛苦之中;(5)行为是非适应性的或是自我挫败式的;(6)行为是危险的。

3.张伯源、陈仲庚提出的标准(1)以个体的经验为标准:涉及出现问题的人自己的主观感觉不良和研究者对异常现象的主观判断。(2)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3)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医学模式常用的标准;(4)统计学标准:以个体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

4.专业人员的标准

目前专业人员使用的是对心理障碍的医学诊断分类描述体系,在中国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在美国有《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世界卫生组织则有《国际疾病及相关问题的统计分类标准》(ICD)。这些诊断分类系统为明确对异常心理现象如何分类及诊断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三、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变态心理学在国外的历史

1.神秘主义的解释

人类总是把异常心理现象看作是需要进行特别解释的事情,古人认为当一个人行为异常时,他可能是被鬼神摆布,因此治疗就是要驱逐鬼神。神秘主义的一些观念在当今的一些地区和不少人群中仍然具有影响。

2.躯体的解释

躯体的解释试图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对异常现象进行解释。希波克拉底认为心理障碍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中世纪时期医生采用放血、将病人浸泡在冷水里等方法来治疗心理异常;加尔等人认为心理异常是由大脑的某些区域的特异发展造成的;19世纪A.Bayle和J.Calmiel的研究发现精神病人的大脑常常存在着损伤;医学模式认为异常心理现象可以直接归因于生物学因素。

3.心因性解释

瑞士医生Paracelsus相信通过交谈、说服和引导是有可能治愈心理异常的人的;法国的Bernheim和Charcot用催眠术进行研究并将其用于治疗心理异常的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所出现的心理异常的表现均来源于无意识中的内心冲突,这些冲突则与性欲有关,许多与早期的性经历有关;各种认知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均认为人的思维对其情感和行为具有决定作用,人的情绪困扰、行为问题或心理障碍均与人的认知和认知过程有关,强调以改变人的认知为主的方式来消除或减轻心理问题或障碍。以人为中心疗法将异常心理现象看作为由不利的环境或错误的学习等因素影响了人的自然成长的倾向,人本主义使之无法发挥所具有的潜能。(二)变态心理学在中国的历史

1.超自然的解释

异常行为被认为是鬼魂或神灵附体,巫医和巫术被认为是针对这种鬼神附体的最好的治疗方法。现在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仍然沿袭着这类古老的治疗方式和对异常现象的解释。

2.中医的解释与医学治疗

中医以阴阳不平衡来解释心理异常的发病原理,采用禁食、服药和针灸治疗等方法来治疗心理异常的人。

3.中医的心理治疗思想

中医的心理治疗根据五行的制约关系,以一种情志去矫正相应的另一种情志,以调节由某种情志所引起的疾病而达到治疗心理异常的目的。

四、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对于异常心理现象的研究结论也需要慎重做出,因为心理学、物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的因素都可能会对某一异常心理现象产生影响。Nolen—Hoeksema指出,对异常心理现象的研究面临四大挑战:

1.对于异常心理现象无法准确进行测量,任何个体内部状态和体验仅能够依据个体的自我报告,无法进行客观的测量。

2.人是变化着的,而且这种变化常常很快。

3.大多数的异常心理现象都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

4.对异常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由于伦理的原因常常无法对某种变量进行控制和操纵。(一)实验法

采用实验法进行的实验是在良好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研究。研究包括实验组、对照组,并通过控制其他无关变量,使得自变量的变化可以引起因变量的改变。

1.实验研究的要素(1)实验组、对照组;(2)控制其他无关变量;(3)通过操纵自变量的变化引起因变量的改变。

2.实验研究的注意事项(1)在实验研究中应注意对被试进行随机分配。(2)在实验研究中还应注意采用双盲处理方式进行。

3.实验研究的不同分类(1)实验室研究和临床研究;(2)对病人特点的研究和对治疗效果的研究;(3)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4)多人次研究和个体研究。

4.其他研究

变态心理学研究还涉及动物实验制造的心理异常模型。一些特定的人类心理异常现象并不方便进行研究。进行动物实验,制备异常的动物模型,对于人类异常现象的产生、发展及治疗的认识都十分有益。(二)单被试实验设计

在变态心理学领域,单被试实验设计则可达到既有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又不受人数的影响,把临床治疗与测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目的。这种研究可为特殊障碍或案例提供资料,也可为大规模的实验研究提供基础。

1.单被试实验设计的最常见的方法是ABAB设计。(1)通常在开始的几天对被试进行观察,称为基线阶段(A),所得到的被试的某种行为结果称为基线数据;(2)第二阶段对被试实施特定治疗(B),此时被试的行为如果发生改变,即被认为是治疗干预的结果;(3)第三阶段撤销治疗(A),观察被试的行为改变,是否又回复到第一阶段的水平;(4)第四阶段恢复治疗干预(B),如果在第三阶段被试的行为回复到基线水平,而第四阶段又发生改变时,则认为这一行为变化确实是由于治疗干预而引起的。

ABAB设计中包括了撤销治疗的第三阶段,这在临床上涉及伦理方面的问题,因而许多临床工作者并不愿意采用。

2.多种基线设计、变化标准设计和同时治疗设计。(三)流行病学方法

以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的研究主要在于了解在不同人群中各种心理障碍发生的概率。其中一种方法是调查法,通常采用会谈或问卷方式进行调查。调查注重某一人群中各种障碍发生的总的比例,以及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比例。统计内容涉及发病率和患病率。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必须注意取样的代表性,保证代表性的方法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双生子研究、领养研究,及对有阳性家族史的家庭的研究等也是变态心理学研究中常见方法。(四)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曾经是变态心理学发展中影响最大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是指对个体进行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内容可以包括大量的资料,如个体的家庭、成长的历史、早期的生活环境、重要生活事件,患病的历史及发展情况,个人报告、日记、作品,他人印象及描述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来自个人的报告。

案例研究的优势:(1)内容丰富翔实;(2)有机会记录下非常独特的个体的经验;(3)有助于个体提供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有助于启发新的理论观点的产生。

案例研究的不足:(1)案例研究的外部效度不高;(2)案例研究无法重复验证;(3)案例研究所依赖的自我报告可能是有偏差的。

1.2 课后习题详解

1.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答:变态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描述现象:描述心理障碍的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2)发现原因: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方面看异常心理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3)治疗干预:探讨对心理障碍进行干预的不同的理论观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等。

2.什么情况可称之为心理异常?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如何看待评价心理异常的不同标准?

答:心理异常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不能脱离情景因素,所以对于心理异常的界定比较困难,不同的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界定心理异常现象的标准。(1)Barlow和Durand提出的标准:

①心理上的失调;

②感到痛苦或受到损害;

③非典型性的反应。(2)Nevid,Rathtus和Greene提出的标准:

①不同寻常的行为;

②社会不能接受或打破社会常模的行为;

③对现实的感知或解释是错误的;

④个体处于明显的痛苦之中;

⑤行为是非适应性的或是自我挫败式的;

⑥行为是危险的。(3)张伯源、陈仲庚提出的标准:

①以个体的经验为标准:涉及出现问题的人自己的主观感觉不良和研究者对异常现象的主观判断。

②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

③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医学模式常用的标准;

④统计学标准:以个体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4)专业人员的标准:

目前专业人员使用的是对心理障碍的医学诊断分类描述体系,在中国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在美国有《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世界卫生组织则有《国际疾病及相关问题的统计分类标准》(ICD)。这些诊断分类系统为明确对异常心理现象如何分类及诊断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虽然有不同观点,但所有界定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对人的心理或行为的异常与否,不存在普适性的标准或规则,行为的正常与否与社会的常模有关。因此对人的行为是否异常的判断是会受到时间、地点和习俗等因素的影响的,与社会文化习俗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符合所处的社会文化的要求,那么他的行为就是适应性的,是符合社会常模的,会被周围的人们视为正常的;反之,就会被人们认为是异常的。

4.在变态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答:略

5.比较对异常心理现象的研究与对正常心理现象的研究,二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1)相同点:

①可以使用的研究方法相似,都可应用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和个案法等。

②都是通过研究部分个体来推知总体的情况。

③正常与异常是一个连续的总体,没有明显的区分,在一种情景和文化下是正常的,换一种情景或文化就可能成为异常,因此研究不能脱离社会和文化环境。(2)不同点:

①研究对象不同:

②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同:对异常心理现象的研究有时不能像研究正常心理那样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发展出一些独特的研究方法,如单被试研究,个案研究等。

③与正常心理现象的研究相比,对异常心理现象的研究更困难,因为:

a.对于异常心理现象无法准确进行测量,任何个体内部状态和体验仅能够依据个体的自我报告,无法进行客观的测量。

b.人是变化着的,而且这种变化常常很快。

c.大多数的异常心理现象都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

d.对异常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由于伦理的原因常常无法对某种变量进行控制和操纵。

第2章 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

2.1 复习笔记

【本章重点】

1.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2.心理动力学基本理论、治疗假设及其评价;

3.行为学派的基本理论、治疗过程及其评价;

4.认知理论的基本理论及其评价;

5.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治疗假设及其评价;

6.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治疗原则及其评价;

7.认知领悟疗法与心理分析的异同及治疗步骤。

一、生物医学模型

生物医学模型对待心理疾病的探索遵从医学对待躯体疾病的模式。首先,把不同的、但是同时出现的症状(symptoms)归类为综合征(syndrome),然后从不同的生理角度探索综合征的病因。生物医学模型解释综合征的主要角度有神经解剖,生物化学和遗传。(一)神经解剖

行为可以被大脑的最为微观水平的化学反应所影响,许多行为的异常与大脑的结构有关。

1.大脑的4个脑叶(1)额叶的功能:①语言能力、精细的自主运动以及高级的认知功能;②额叶是重要的比较器官;③克服心理惰性;④整合情感和认知。(2)颞叶的功能:①控制听觉和部分视觉加工系统;②在记忆中发挥作用。(3)顶叶的功能:调控运动和躯体感觉(4)枕叶的功能:控制视觉的分辨和视觉的记忆。

四个脑叶间处于紧密而又复杂的联系之中,每个脑叶的功能都受其他脑叶功能的影响。

2.大脑主要结构(1)边缘系统(主要包括海马、杏仁核和下丘脑等)与动机、情绪和记忆过程有关。

①下丘脑控制着动物和人的饥、渴和性方面的欲望,调节体温和参与情感唤醒状态;

②边缘系统与下丘脑,控制着如交配、战斗和快乐体验等这些行为;

③杏仁核参与情感的反应,包括正性反应和负性反应;

④海马作为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同时控制记忆与情感。(2)丘脑位于大脑的中间,它接收来自外周神经系统的输入信息,再将其传到大脑的其他部位,包括额叶和边缘系统。(3)基底神经核参与执行有计划的行为,其中的纹状体调节运动的模式和静止的状态。(二)生物化学

1.神经元和神经递质(1)神经元结构:

神经元是由胞体、树突、轴突组成,它是神经系统中的最基本的构成单位。(2)神经系统信息的典型传递方式:化学传递。(3)神经递质:

神经系统接收这些信息是由突触传递来调控的,突触传递又是神经递质的活动决定的,因此神经递质就成为变态心理学中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焦点。

2.几种重要的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ACh):它是最早发现的神经递质,参与将神经冲动传到周身的肌肉;在中枢神经系统,它与睡眠和阿尔采默氏病有关。(2)多巴胺(DA):参与运动行为和与奖赏有关的活动的调控,过度的DA活动与精神分裂症有关。(3)内啡肽(End):作用于脑内的阿片受体,可以受到阿片或相关药物的影响。(4)γ-氨基丁酸(GABA):几乎只在大脑内起作用,阻止神经元激活。(5)去甲肾上腺素(NE):在植物性神经系统中参与产生“战斗或逃跑”的反应,在中枢神经系统,NE激活对危险的警觉。(6)五羟色胺(5-HT):具有重要的抑制作用,5-HT与NE的不平衡可能与严重的抑郁有关。

在治疗由于神经递质失衡引起的疾病时,医生采用药物,以作用于不同阶段的神经递质来纠正这种失衡。(三)基因

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教养环境都会影响人的行为。遗传决定了一个人可能的发展范围,而环境则影响了这个人实际的发展可能性。遗传只是带来了“易感性”,而不是疾病本身。

一般采用家庭研究、双生子研究和领养研究来研究遗传对于心理障碍的影响,采用行为基因学中的关联分析法确定和特定心理障碍相关联的基因。(四)对于生物医学模型的评价

对于心理病理学,其生物学方面的解释和研究是极具吸引力的,生物医学模型治愈心理障碍比心理治疗更快、更便宜。但是心理障碍与生化异常有关不等同于生化异常是心理障碍的原因,而且并不是所有生物学治疗都是成功的,此外,生物学研究也会引起理论学问题。

二、心理动力学模型

心理动力学派的奠基者是弗洛伊德,他的理论是经典心理分析。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以及之后的许多心理学家都对心理分析的理论提出过修正,如今的心理动力学派是一个多元的流派。心理动力学派的不同理论家强调心理动力的不同方面,但有三个基本原则:(1)心理决定论;(2)许多心理活动是无意识的;(3)这些力量受到来自童年经历的深刻的影响。(一)心理分析

弗洛伊德创建了心理分析学派,它强调无意识过程在决定正常和异常行为中的作用。

1.人格的结构模型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源自人格的三种成分之间的交互作用,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id)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遵循享乐原则;自我(ego)是本我的欲望与外部世界的现实之间的媒介,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社会禁忌与道德的内化,遵循道德原则。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交互作用形成的动力机制在决定行为方面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通常这三者之间内在矛盾的出现是因为这三个过程有不同的目标,如果这些矛盾无法解决,就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

2.意识层次论

弗洛伊德在早期把意识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活动,无意识是指不能被唤入意识层面的心理内容和心理活动,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指的是虽然当前不在意识范围之内,但是很容易可以被提取的信息和冲动。

3.焦虑和防御机制

焦虑泛指恐惧和担忧的感觉,是心理分析观点中的重要部分。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三种类型:现实焦虑、神经质性焦虑和道德焦虑。

自我使用各种程序来完成它的任务,即避免危险、焦虑和痛苦。这些程序被弗洛伊德称为防御机制。经典心理分析理论认为,冲突一方面来自内心愿望与外在现实,另一方面存在于人格结构之间的冲突。为了应对冲突带来的焦虑,自我发展出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是对于冲突所做出的无意识的策略反应。

4.性心理发展阶段和固着

弗洛伊德认为早期的发展对人的影响至深。早期人格的发展要依次经历几个不同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口欲期(0~2岁)、肛欲期(2~3岁)、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2岁)和生殖期(12岁之后)。在每个阶段力比多主要通过身体的某个部位获得满足,这个部位被称为性感区域。在任何一个阶段儿童获得过多或者过少的满足,都会影响其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过多或者过少的满足可能会导致固着。

心理分析的观点认为,人们最佳的选择是在矛盾之中达成某种和解,获得最多的本能满足。而将惩罚和罪恶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种观点代表了对人类行为悲观和决定论的看法,降低了自我在进行决定时所具有的合理性和自由性。(二)新弗洛伊德学派

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扩展和修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强调自我的力量,不再强调性、本能、决定论,而是把重点放到目标、创造性和自我指导等方面;(2)将儿童的社会关系看做是正常或异常发展的决定因素,不再强调本我,而是将社会关系摆到了中心位置。(3)修正了心理发育的关键期。

后弗洛伊德时代的思想者通常被称为新弗洛伊德学派,其代表人物包括荣格、萨利文和霍尔妮。

1.荣格

荣格曾是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弟子,但他很早就和弗洛伊德决裂了,他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过于消极和局限。二者的分歧有:(1)力比多

力比多是他们的主要分歧。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的能量,即力比多,基本上是以性为主的;但荣格将力比多视为更宽泛的力量,也包括性本能。(2)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退化的力量,会将个体推回到婴儿期的以本我为导向的行为;荣格认为无意识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力量。并进一步认为无意识不仅包含了个人的无意识,即生物性的冲动和童年的记忆,也包括了集体无意识,其中存储了“原型”或称象征符号,是人类普遍经验的表达。(3)治疗

弗洛伊德学派治疗的基本的目标是控制:合理的自我控制不合理的本我并使之指向建设性的结局。荣格的治疗目标是整合完全相反的两种倾向于自我之中。

2.萨利文

萨利文是美国的精神病学家,他认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特别重要的。若父母具有排斥性,其子女就会对自己产生严重的焦虑,当他长大后,对自我的威胁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亲密关系中。萨利文认为,指向健康的重要一步是在青春期的早期与同性之间能建立亲密的关系。对于那些家庭关系有问题的人来说,其他人是巨大的威胁。这些人通过执行僵化的自我保护模式或完全从他人的世界中退缩出来,而达到使自己逃避人际关系的目的,无论这种心理障碍是否严重,它都是对人际关系的以焦虑为动机的逃避行为。此外,萨利文还对治疗严重的精神障碍作出了其他重要的贡献。

3.霍尔妮

霍尔妮是另一位关注社会关系的新弗洛伊德学派的心理学家。霍尔妮认为心理障碍是基本焦虑的结果。基本焦虑是将世界普遍看做是非人性的和冰冷的,这是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建立依恋关系所导致的。(三)心理分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除了新弗洛伊德学派的理论之外,心理分析还有着更多不同方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欧洲并形成了三大主要的理论流派:

1.自我心理学,其主要的理论家有Anna Freud,H.Hartmann,R.Spitz,E.Jacobson;

2.客体关系理论,主要的理论家有W.R.D.Fairbairn和D.W.Winnicott;

3.自体心理学,主要理论家有H.Kohut。

4.法国著名的心理分析理论家Jacques Lacan提出的理论在欧洲尤其是法国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对哲学、文学批评、女性主义三大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四)对心理动力学模型的评价

心理动力学的理论首次采用心理学的原理,而不是用纯粹的生物学或超自然的原理,来系统地建立对变态行为的解释。心理动力学理论在20世纪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心理动力学理论可能是目前所建立的最容易为人理解并使一些人最为满意的有关人类行为的理论。然而,心理动力学也存在许多局限:

1.在人格中过分强调性的驱力和解剖结构,而排除了环境和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2.将男性视为人类的原型;

3.认为基于小样本就可以描述可普遍适用的人类心理学原理;

4.无法用科学的方法验证器基本的理论假说;

5.认为人格在儿童期就已经基本定型,之后即使进行心理治疗,也没有什么机会做出重大的改变。

三、认知行为模型(一)行为主义模型

行为学派认为仅研究可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可了解人类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行为主义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从过去的经验中习得的,行为习得的过程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外界环境中关键的因素来改变行为。行为通过两种基本过程而习得: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1.经典条件反射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狗的唾液分泌实验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的概念。条件反射是以前的中性刺激(CS)在通过与无条件刺激(US)的多次结合出现而获得的引发生物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经典条件反射这个过程不是盲目的或自动的。只有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而且两者时间间隔比较短时才能形成。(1)习得: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出现之后,条件刺激单独出现就会引发条件反射。(2)消退:经典条件反射被习得之后,不会被简单地忘掉。然而,如果CS在没有US伴随的情况下重复出现,条件反射就会消退。(3)自发恢复:消退并不等于消失,一段时间后,当再次给狗呈现铃声的时候,狗可能会再次分泌唾液。(4)泛化:即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产生无条件反应。

在变态心理学中,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重要性在于许多情感反应可以被条件化。行为主义科学家认为,经典条件反射可以用来解释恐怖症的产生。当一个原本中性的刺激多次和一个引发强烈情绪反应的无条件刺激配对出现之后,中性刺激就可以引发强烈情绪反应。

2.操作条件反射

在操作条件反射中,人们学习的是一种对反应结果的预期。

桑代克在对动物智力的研究中提出了效果律来解释他的研究发现。效果律是指在特定的刺激环境中,如果某种反应带来积极的效果,那么从事这种反应的次数会增多;如果某种反应带来消极的效果,那么从事这种反应的次数会减少。

斯金纳在桑代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的定义,并且利用这种理论解释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正常或者异常的行为。操作条件反射有三个重要因素,即强化物、操作性和区辨刺激。(1)强化物:是在对特定刺激做出反应之后出现的事件,而且这个事件可以影响特定反应出现的概率。强化物有正性强化物和负性强化物之分:

a.正性强化物的出现会提高之前出现特定反应的概率;

b.负性强化物的消失会提高之前出现特定反应的概率。

负性强化物和惩罚不一样,惩罚是以一种不愉快的体验降低特定反应出现的概率。(2)操作性:出现概率可以被强化物影响的反应。(3)区辨刺激:在特定的刺激下,机体会对之后做出的反应以及结果有所预期,这个具体的刺激叫做区辨刺激。

随着经验的增长,操作性学习变成了重要的机制,以区分什么行为会获得奖赏及什么行为不会获得奖赏,人们用从这种学习中获得的行为应对外部世界的不同刺激。但有些短期看起来是有吸引力的、有价值的行为或应对方式,长期看却可能是消极的或是会造成伤害。

3.回避学习

回避学习是同时包含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两种基本的学习过程。许多类型的异常行为都与条件性回避反应有关,人体由于条件性地预期可怕的事件会发生(经典条件反射),并通过逃避的操作性反应以避免可怕的事件,因此,对于回避学习的了解有助于对人类一些异常行为及其治疗的了解。

4.行为主义治疗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障碍的症状是习得的非适应性行为,或者缺少可以习得的适应行为。因此,行为主义的治疗就是利用学习的基本原理,增加适应的行为,减少不适应的行为。依据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行为主义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1)冲击或暴露疗法

冲击或暴露疗法是建立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上的一种行为疗法,通常应用于恐怖症等焦虑障碍的治疗之中。在暴露疗法中,病人在真实的或是假想的恐惧情境中持续呆很长时间,让病人发现恐惧的情景并没有和创伤性事件联合出现,从而消退恐惧情绪。(2)应用操作条件反射治疗

操作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治疗师经常利用的一个减少非适应性行为的方法。如果治疗师怀疑来访者的某种非适应性行为的维持是因为行为之后有强化物的存在,可以通过停止强化物的出现而使操作条件反射出现消退。

5.对行为主义的评价

行为学派以其精确、客观和丰富的研究,以及在改变某些特定行为方面的有效性,奠定了该学派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地位。行为治疗师特别强调什么行为可以被改变及如何被改变,而且行为治疗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治疗达到的有效程度被客观评估。但另一方面,行为学派被批评只关注症状,却忽视了问题的价值、意义以及人的自我指导的能力,而这些对于寻求帮助的人可能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存在自身的缺陷,行为学派仍然对现代有关人性、行为以及心理病理的理解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二)认知模型

认知心理学包括对基本的信息加工机制的研究,如注意、记忆以及包括思考、计划、决策在内的认知过程的研究。在认知模型中,不同的理论家强调认知的不同方面,比较重要的概念有期望、归因、认知评估和图式。

1.期望

期望是一种认知,是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的预期。班杜拉强调期望对行为的影响,班杜拉认为有些行为不需要直接的体验,只是看到其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够习得。(1)结果期望:个体对行为所带来的结果的期望;(2)效能期望:个体对于自己完成某行为的可能性的预期。

班杜拉认为,在治疗恐怖症时,系统脱敏或者模仿学习的良好效果要归功于对个体的自我效能预期的改变。成功的治疗在于提高自我效能期望。

2.归因

归因是指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的过程,归因理论也对认知模型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归因的维度包括:(1)内归因和外归因

外部归因是指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解释为来自外部;内部归因是指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解释为来自内部。(2)稳定归因于不稳定归因

稳定的归因是指事件发生的原因持续存在;不稳定的归因指的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不总是出现。(3)整体性归因

整体性指的是失败在很多任务上都会发生;特定性指失败只在这一种任务上发生。

归因理论者感兴趣的是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与特定的归因风格是否有关。因此,在认知治疗中,改变认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让来访者看到对同一事件不同解释的可能性。

3.认知评估

个体总在评估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行为,这些评估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是自动的、无意识的,其中自动的和无意识的认知评估叫做自动思维。在认知疗法中,要求病人内省自己自动思维的内容,并对其重新进行评估,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造成负性情绪并影响行为的非理性思维。

Beck归纳了思维过程中常见的几种认知歪曲:(1)武断的推论:指在缺乏证据或者证据不够客观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就草率得到结论;(2)过度概括化;即指根据个别事件,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自己或者别人做出关于能力、智力和价值等整体素质的普遍性结论;(3)选择性概括:指仅根据个别细节,忽略其他信息,就对整个事件做出结论;(4)“全或无”的思维方式:以绝对化的思考方式对事物做出判断或评价;(5)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物做出歪曲的评价,或过分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或过分贬抑自己的成绩、优点;(6)个人化:将外界不幸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即使在没有明确证据的基础上也是如此。

4.图式

图式是包含个体最基本信念和假设的认知结构,发展于早期的个人经验之中,影响着其他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并且影响当前信息加工过程。每个人有其特殊的系列图式,图式帮助人们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理解经验。图式有适应性的,也有非适应性的。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失调的图式。在认知治疗中,评估和改变基本图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且因为图式在较早的个人经验中形成,所以图式的改变需要较长的时间。

5.对认知模型的评价

认知治疗将行为治疗过分强调外部行为的倾向引导向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尽管认知治疗过于强调人的思维的作用,但其作为一种系统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它的产生使心理治疗领域长期存在的心理分析和行为治疗两大流派的对峙出现了转机,从中起到了沟通和融合的作用。(三)认知行为治疗

行为主义的治疗是应用学习理论增加适应行为、减少异常行为,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认知模型认为要改变异常行为和情绪,必须找到扭曲的认知过程,并且对其进行纠正。虽然行为主义模型和认知模型强调的重点和背后的理论依据并不相同,但是很多临床心理学家在理论上和治疗中结合了认知和行为的因素,形成了认知行为治疗(CBT)。

四、人本主义模型

人本学派针对的是正常人,它强调成长和自我实现,而不是治愈疾病或缓解障碍,其从业者不是以治疗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的患者为主。(一)人本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

1.自我是一个统一的主体

人本主义学派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对自我概念进行了最为系统的描述:(1)每一个体都存在于以个体为中心的经验世界,其中包括有I(主语的我)、me(宾语的我)或myself(我自己);(2)个体最基本的奋斗目标是指向自我维持、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3)个体根据他对环境的感知做出反应,与他的自我概念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一致;(4)自我对于可感知的危险会随后伴有防御——包括提高警觉、准备行动、启动自我防御机制;(5)个体有指向健康或整体性的内在倾向;

在将自我概念作为一个整体的情况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个性的重要性。

2.对自我价值和个人成长的关注

人本主义强调自我价值以及人们选择指导自身的行为来达成有意义的完满的生活的过程。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评估发展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其他人的价值观。寻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人们要知道什么对自己的发展是有益的。人们是否真的相信评价过程并做那些对他们有好处的事情取决于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有机体和自我。这两个因素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

自我实现的决定因素是童年经历。当儿童开始了解自己,他们就自发地发展出对积极关注的需求。积极关注是指爱和赞赏,来自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特别是父母。如果外在价值判断的条件具有严重的束缚性,剔除了有机体的大部分体验,将严重阻碍个体的自我实现。当外界的评价条件对一个人的行为越来越具有控制性时,则个体的行为和他的真实的自我之间就会产生裂痕。人会自动地通过对感觉的歪曲来掩盖这个裂痕,否认存在于自我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为来访者创造一个温暖的和被接受的环境,感受来访者所感受的世界,并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这种环境中,来访者最终能够面对个体的完整的体验,此时自我和个体恢复一致,这样才能达到自我实现。(二)对人本主义模型的评价

在人本主义看来,异常行为被认为是无法发挥作为人所具有潜能,个体具有的指向健康和个人成长的自然倾向受到了阻碍或歪曲。人本主义学派的主要影响是它强调作为人类我们具有对自己负完全责任的能力,使我们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异常行为。但是人本主义也受到了一些批评,比如它的模糊性、缺乏科学性及高度的期待性。

五、来自亚洲的理论和观点(一)森田疗法

20世纪20年代初,森田正马在日本创立森田疗法。森田疗法及其理论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心理障碍,它主要解释了所谓“神经质症”的产生和发展,并提出针对“神经质症”的治疗方案。森田疗法认为神经质症的形成,是因为本来存在着的疑病素质,在偶然事件的诱因之下,通过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神经质症状。造成神经质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想以主观愿望控制客观现实,从而引起精神拮抗作用加强所导致的。他将神经质症划分为普通神经质、强迫观念症和发作性神经质三种类型。

1.疑病素质与适应不安(1)疑病素质

森田正马认为神经质症的出现是以疑病素质为基础的。疑病素质,是一种精神上的倾向性,有内向和外向之分。按森田正马的理论,富于内省,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是一种人类本性生存欲的表现。正常的生存欲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过强的生存欲伴随着对死亡的过度恐惧。为了排除这种“病态的”现象,个体对外界的关注开始下降,精神活动完全向内,陷入精神的内部冲突之中,导致神经质症状的产生。(2)适应不安

森田正马的学生高良武久提出了“适应不安”。适应不安是指为能否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自身的心身状况能否适应外界环境这样的问题而烦恼。处于青春期的人和较为内向的人容易出现适应不安。高良武久认为,适应不安所伴随的不安、担心、痛苦等心理虽然让人不快,但是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机制。如果人们试图否认这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这必然造成精神内部冲突,最终形成神经质症状。

2.精神交互作用

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起来,这一敏锐的感觉反过来吸引更多的注意,这样一来,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精神交互作用解释了神经质症状发展的过程。

3.精神拮抗与思想矛盾

神经质症的症状给神经质症患者带来苦恼的根源与思想矛盾造成的精神拮抗作用的加强有关。人的精神活动有一种对应和调节的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于人体中作用相反、彼此制约、相互调节的拮抗肌的作用,被称为精神拮抗作用。具体表现为:当一种心理出现时,常常有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心理出现。森田疗法认为产生精神冲突、苦恼的根源在于希望客观事物按照自身的主观愿望产生某种变化。对于恐怖、不安、苦恼等令人厌恶的情绪,神经质症患者总想用“理应如此”“必须这样”的思想愿望试图避免和消除这些情感,这是不可能的,因而产生思想矛盾,造成神经质症状。

4.森田治疗原则

为了消除思想矛盾,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森田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原则:“顺应自然”和“为所当为”。森田疗法认为,改变神经质症状,一方面要对症状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另一方面要随着本来有的生的欲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二)认识领悟疗法

钟友彬在中国应用心理分析的实践之中发展出来了认识领悟疗法。认识领悟疗法源于心理分析,是一种通过解释使病人得到领悟,从而使症状减轻或者消失的心理疗法。它一方面保留继承了心理分析疗法的一些治疗原理,另一方面结合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济状况而建立。

1.认识领悟疗法与心理分析的异同(1)承认人有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自己不能理解这些活动的原因,尤其是病态的行为;(2)承认人格结构论,承认人们不自觉地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来解决或者减轻自己的心理冲突和烦恼,包括病态的恐惧;(3)承认神经症病人患病后有两级获益,尤其是外部获益,给治疗这类疾病造成困难;(4)承认幼年期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创伤性体验,对人个性形成的影响,并可成为成年后心理疾病的根源。但不同意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的普遍特征,也不同意把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都归之于幼年性心理的症结;(5)同意心理分析的观点,认为各种神经症病人的焦虑都有其幼年期的焦虑的前例,这是成年焦虑的根源。认为强迫症和恐人症的症状是过去或幼年期的恐惧在成年人心理上的再现;(6)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障碍是幼儿性欲的直接表现,是成人的一种非常态的性满足。认识领悟疗法认为这有一定道理,性心理障碍是成年人用幼年的性取乐方式来解决成年人的性欲或解除成年人的苦闷的表现,是本人意识不到的;(7)用病人易理解的、符合其生活经验的解释使之理解、认识、并相信其症状和病态行为的幼稚性、荒谬性、不合成人逻辑的特点,使之达到真正的领悟,从而使症状消失。

此外,认识领悟疗法与心理分析和其他心理动力学疗法在临床实践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无论病人的临床表现如何,病程长短,一般治疗10次左右就可以使病情明显好转,甚至症状完全消失。其治疗关键在于分析症状的幼稚性。

2.主要适应症与治疗要点

认识领悟疗法的主要适应症为强迫症、恐怖症和某些类型的性心理障碍。其中露阴症等性心理障碍是最佳适应症。

认识领悟疗法的治疗过程和步骤:(1)采取治疗者和病人直接会面交谈的方式。每次会面的时间为60~90分钟。两次会见时间间隔不固定。(2)初次会见时了解症状、既往病史和治疗情况,进行精神检查和必要的躯体检查,确定是否是认识领悟疗法的适应症。如果是适应症,首先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让病人意识到疗效好坏和病人的主观努力有很大的关系,需要患者积极配合。(3)告诉病人,其病态情绪和行为与幼年时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虽然已经长大或成年了,却还在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面对问题。(4)不要求勉强回忆“不记事年龄”时期的经历。用较多的时间和病人讨论症状性质,启发他们认识到症状的幼稚性,帮他们从成人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的问题。在结束治疗时,可以让病人写出总结性体会,以巩固治疗效果。(三)对于亚洲的理论与观点的评价

森田疗法和认识领悟疗法与西方的理论方法不尽相同,它们不强调与症状斗争,而强调顺应自然,这种治疗方式为心理治疗理论提出了新的思维角度。但是这两种理论以及对应的疗法都限于某些障碍的解释和治疗,没有像生物医学模型、心理动力模型、行为主义、认知模型或者人本主义模型那样,建立对人的普遍行为的理论解释。

2.2 课后习题详解

1.如何从生物医学的角度理解异常行为的产生?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怎样理解经典心理分析理论中的防御机制?

答:防御机制的概念由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加以完善。经典心理分析理论认为,冲突一方面来自内心愿望与外在现实,另一方面存在于人格结构之间,例如本我和自我的冲突、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为了应对冲突带来的焦虑,自我发展出防御机制。自我使用各种程序来避免危险、焦虑和痛苦,这些程序就称为“防御机制”。因此,防御机制是对于冲突所做出的无意识的策略反应。

3.弗洛伊德之后,心理分析理论又有了怎样的发展?

答:随着心理分析在欧洲和美国的广泛传播,弗洛伊德的理论发生了一些改变。许多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扩展和修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强调自我的力量,不再强调性、本能、决定论,而是把重点放到目标、创造性和自我指导等方面;(2)将儿童的社会关系看做是正常或异常发展的决定因素,不再强调本我,而是将社会关系摆到了中心位置。(3)修正了心理发育的关键期。许多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婴儿期,另一些人则认为跨越成年的交接期才是最关键的。

4.请比较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和治疗特点。

答:(1)理论的区别

①经典条件反射是以前的中性刺激在通过与无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出现而获得的引发生物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经典条件反射这个过程不是盲目的或自动的。只有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而且两者时间间隔比较短时才能形成。

②在操作条件反射中,人们学习的是一种对反应结果的预期。

操作条件反射有三个重要因素,即强化物、操作性和区辨刺激。

a.强化物是在对特定刺激做出反应之后出现的事件,而且这个事件可以影响特定反应出现的概率。

b.操作性:指出现概率可以被强化物影响的反应。

c.区辨刺激:在特定的刺激下,机体会对之后做出的反应以及结果有所预期,这个具体的刺激叫做区辨刺激。

人们用从这种学习中获得的行为应对外部世界的不同刺激。

③二者存在一些共同要素,如刺激和反应。不同的是,经典条件反射现有刺激后有反应,是被动的学习;操作条件反射先出现行为反应后通过刺激予以强化,体现了人的能动性。(2)治疗特点的区别

①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许多情感反应的条件化。因此可以用于治疗焦虑障碍。

暴露疗法就是建立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上的一种行为疗法,通常应用于恐怖症等焦虑障碍的治疗之中。在暴露疗法中,病人在真实的或是假想的恐惧情境中持续呆很长时间,让病人发现恐惧的情景并没有和创伤性事件联合出现,从而消退恐惧情绪。

②应用操作条件反射治疗,治疗师要找出来访者的非适应性行为,维持非适应性行为的强化物和怎样减少非适应性行为,增加适应性行为。常用的方法有消退,阳性强化等。

5.根据Beck的理论,认知歪曲有哪些?如何解释认知歪曲在心理病理学中的作用?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6.罗杰斯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7.什么是神经质症?森田疗法如何解释神经质症的形成和维持?

答:神经质症主要表现为患者具有某种并非器质性原因造成的症状,而这种症状对其正常的生活、工作或学习造成障碍。患者对症状具有内省能力,一直在做着克服症状的努力,有着强烈的求治动机。

森田疗法认为神经质症的形成,是因为本来存在着的疑病素质,在偶然事件的诱因之下,通过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神经质症状。造成神经质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想以主观愿望控制客观现实,从而引起精神拮抗作用加强所导致的。

8.认识领悟疗法用来针对哪些障碍的治疗?如何用认识领悟理论解释障碍的形成?

答:认识领悟疗法是钟友彬在中国应用心理分析的实践之中,逐步发展出来的。认识领悟疗法的主要适应症为强迫症、恐怖症和某些类型的性心理障碍。其中露阴症等性心理障碍是最佳适应症。

认识领悟疗法认为幼年期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创伤性体验,可成为成年后心理疾病的根源。行为障碍的根本原因是用儿童化的幼稚的方式对待成年后面临的问题,这种应对方式不合逻辑也是无效的。

第3章 临床心理评估与分类诊断

3.1 复习笔记

【本章重点】

1.临床心理评估的方法;

2.会谈的种类及内容;

3.有效测验的条件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4.各种心理测验的适用范围、内容和实施;

5.心理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6.心理障碍的诊断步骤及原则;

7.对心理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评价。

一、临床心理评估

临床心理评估是指通过观察、会谈和测验等手段对来访者的心理或行为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分析描述的方法和过程。通过临床评估,可以描述和判断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是否异常,分析评价异常的性质与程度,辅助诊断。临床心理评估方法包括观察法、会谈法和测验法三类。(一)观察法

观察是临床心理评估的重要方法之一。

1.观察法的种类(1)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工作环境下观察了解来访者的行为表现。自然观察法又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2)标准情境观察法

标准情境观察法是指某些特定环境条件观察来访者的行为表现。

2.观察的内容(1)外表和行为;(2)言语和思维;(3)情绪;(4)动作行为。(二)会谈法

1.根据会谈内容,会谈可以分为最初会谈、收集个案情况的晤谈和诊断性会谈(1)最初晤谈:问候和关心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2)收集个案情况的晤谈:了解和收集信息资料。

①症状、病史和相关因素;②生理和健康神经系统状况;③社会文化背景。(3)诊断性会谈:重点是检查精神症状,可以按精神状况检查提纲进行会谈。

2.根据形式,会谈可分为非结构式会谈、结构式会谈和半结构式会谈(1)非结构式会谈:问题不固定,因人而异,不同的评估者提问重点不同;具有方便、灵活、深入的特点,但有评定内容和结果不一致,缺乏可比性等缺点。(2)结构式会谈:有统一的形式并由一致的问题组成,可以量化评估结果,具有标准化、结果数量化和可比性强等特点;但也有不灵活、费时等缺点。(3)半结构式会谈:是非结构式会谈和结构式会谈的结合,既有一定灵活性,也有标准化和可比性特点。(三)心理测验法

1.心理测验的定义

心理测验指在标准的情境下,对个人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和定量描述的一类方法。

2.心理测验的分类

根据心理测验的功能,常用的心理测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1)能力测验。如智力测验、适应行为发展量表、心理发展量表和特殊能力测验等。(2)人格测验。如艾森克个性问卷、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罗夏墨迹图等。(3)临床评定量表。如90项症状自评量表、儿童行为问卷等。(4)神经心理测验。如HR神经心理成套测验。

3.有效的、良好的心理测验应具备的条件(1)标准化;(2)常模;(3)信度;(4)效度

在使用心理测验时应注意,测验实施人员必须经过相关的专业培训。此外,尽管测验实施人员具有专业培训的背景和相关经验,成型的心理测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但临床评估仍可能遇到困难。

二、常用心理测验(一)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主要用于评估人们的一般智力水平和诊断智能损伤或衰退的程度。各种智力测验的量表都是由一定数量的测量项目做作业组成的,这些项目或作业必须经过精心挑选和加工,并通过标准化的程序建立常模。被测验者的成绩按完成项目或作业数量评分计算,然后把这种以分数计算的成绩与常模相比较,便可以对被测验者的智力水平作出评估。

1.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

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对比内—西蒙智力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新量表被称之为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成为现代常用智力量表之一。

推孟对智力测验最重要的贡献,是首次提出并使用了“智力商数”概念,简称为“智商”(IQ)。智商的概念不仅可以说明一个人本身的智力水平,而且能够与同年龄的人相比,表明其在同龄人群中智力处于何种程度。智商的计算公式是:

IQ=(MA/CA)×100

其中,MA为心理年龄;CA为实足年龄

智商概念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把智力看成是与生理年龄发展相平行的,这与事实不符。1960年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首次以离差智商代替了比率智商。这个修订本被称为LM型。

2.中国比内智力测验

1924年,陆志韦把比内—西蒙智力量表修订成“中国比内智力测验”,适用于江浙一带的儿童;1936年,陆志韦又与吴天敏合作进行第二次修订,把适用范围由南方扩大到北方。1982年,吴天敏对“第二次修正中国比内西蒙测验”再次进行修订,称为“中国比内测验”。“中国比内测验”包括51项,内容涉及辨别图形、数字能力心算、说反义词、判断情景、造语句、解释成语、走迷津等。“中国比内测验”的实施方法,是按被测验儿童的年龄从指导书的附表中查到开始的试题,逐项进行测验,直到连续5题不能通过为止。每通过1题记l分,将答对题的分数之和加上补加分,得到一个测验结果的总分。最后,依据测验总分和被测验儿童的实足年龄,在指导书的智商表中查出其相应的智商值。

3.韦氏智力量表

韦氏智力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所编制的一组智力测验量表,包括成人智力量表(WAIS)、学龄儿童智力量表(WISC)、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

韦克斯勒认为智力是个体有目的的行为,是进行有理智的思考及有效地应付环境的整体的或综合的能力。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包括言语和操作两大部分,共11个分测验。言语分量表包括常识、理解、心算、类同、背数、词汇等6项测验;操作分量表包括译码、填图、积木图案、图片排列、物体组合等5项测验。韦氏系列智力量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采用离差智商反映智力水平。离智商的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此外,根据智力量表中的言语和操作测验成绩和不同测验项目评分结果,可以进一步分析被试的智力特征或能力的强点与弱点。。

4.韦氏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