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感人的戏剧表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9 00:27:43

点击下载

作者:鹿军士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生动感人的戏剧表演

生动感人的戏剧表演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生动感人的戏剧表演作者:鹿军士排版:KingStar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5-01ISBN:9787514365580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生动感人的戏剧表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同时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五百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业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蕴含着丰富的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巧夺天工的古建杰作、承载历史的文化遗迹、人杰地灵的物华天宝、千年奇观的名胜古迹、天地精华的自然美景、淳朴浓郁的民风习俗、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欢乐祥和的歌舞娱乐、生动感人的戏剧表演、辉煌灿烂的科技教育、修身养性的传统保健、至善至美的伦理道德、意蕴深邃的古老哲学、文明悠久的历史形态、群星闪耀的杰出人物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北方戏苑——北方戏曲历史与文化誉为国剧——国粹京剧

京剧又称“京戏”,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

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从1790年开始,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吸收了汉调、昆曲、秦腔等戏剧与曲调,通过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京剧。

京剧流播全国,有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及“国剧”之称,被誉为“国粹”。魏长生进京演花部秦腔走红

1774年夏,秦腔艺人魏长生从四川来到北京。这时正值乾隆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地方戏曲借着给皇帝或皇太后祝寿的名义,纷纷进京献艺。此时的北京可谓是“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 秦腔表演蜡像■ 秦腔表演剧照

从此,戏曲便开始被分为“花”“雅”两部分。“雅部”专指昆腔,“花部”则指昆腔以外的包括京腔等各地方戏曲剧种。当时昆腔逐渐衰落,北京梨园中的“花部”以京腔最为盛行。

魏长生率领秦腔戏班初入京师,因为他的戏班行当整齐,基本功扎实,演出剧目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而且有创新改进剧目,因此深得观众喜欢。秦腔 又称“乱弹”,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时期,成熟于秦代,流行于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魏长生创造的西秦腔“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有别于“以梆子为板”的秦腔,善于传情,所以魏长生艺帜高举,一鸣惊人。

戏剧理论家小铁笛道人在其所著的《日下看花记》中叙述道:

长生于乾隆三十九始于都,习见其《滚楼》,举国若狂。■ 秦腔剧照

在当时,皇族权贵礼亲王昭梿在其所著的《啸亭杂录·郑八》也记述道:

魏长生甲午岁入都,名动京师,凡王公贵位,以至词垣粉署无不倾掷缠头数千百,一时不得识交魏三者,无以为人。

强劲的“魏旋风”劲吹梨园,不仅使雅部昆腔更日趋没落,连花部的京腔也大为失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魏长生(1744—1802),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秦腔艺术大师。字婉卿,四川金堂人因排行第三,故人称“魏三”。幼时家贫,13岁来西安学戏,曾几度赴北京演出尤其是1779年在京演出《滚楼》一剧,引起轰动“一时观者日至千余,而六大班既无人过问,或至散去。”之后又去苏州、扬州演出。1802年,在京演完《背娃进府》后死于后台。

魏长生作为戏曲史上“花部”的优秀代表,从此彪炳史册,“海外咸知有魏三”。

魏长生曾一度离开京城,1779年,他再次入京。当时的秦腔戏班“双庆部”上座率不佳,在北京几乎立不住脚跟。

这时,魏长生挺身而出,他愿入班挑大梁,力挽狂澜。他表示入班两月之后,定期给演员们增加薪水。结果,魏长生再次以《滚楼》剧目赢得了京都的观众。《滚楼》是一出武旦应功戏,但唱做均很吃重。其故事讲述了村女黄赛花在为父母报仇寻杀仇人武辛时,被蓝家庄蓝太公之女蓝秀英以酒灌醉,并强行与武辛成婚的事。

这是一出爱情喜剧,戏曲表演的重点所在是黄赛花醉后与武辛的相爱。这段男女相悦的醉中有醒、醒中带醉、醉醉醺醺,泼墨似的渲染了他们两人的爱慕之情。

这也是一出难度较大的唱做戏,尺寸掌握,愤爱杂糅,都要求具备一定的火候。

既要表现出黄赛花对武辛杀父之仇的极端愤恨,简直是仇人相见,不杀不足以平愤消恨,又要表现出她对这个少年的爱慕之情,愿意以身相许。

魏长生在这出戏中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泼辣、大胆、文武双全的痴情姑娘黄赛花,他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黄赛花的人物性格,在当时的京师舞台上,观众们对他塑造的黄赛花等人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秦腔演出剧照《杀四门》 是一出比较流行的、以武打见长的秦腔折子戏。其剧情:在唐代初期,李世民兵困越虎城,程咬金回朝搬兵。因秦琼亡,其子秦怀玉重孝在身,不能挂帅,只能作为战前先行。程咬金推举罗通为帅,兵至越虎城外,秦怀玉连杀四门,解除重围,李世民得救。

据说,当时“观者日至千余,六大班顿为之减色”。这出戏在北京演出,使“双庆部”成了北京市民争相订票观看的戏班,演员收入大增。

从这之后,魏长生将自己的住所安置在了正阳门外粮食店街南头路西的惠济祠,并将其更名为“天寿堂”,同时作为梨园馆馆址。

梨园馆是清代戏剧界的一种重视同乡关系的行会性组织,主要职责是对戏剧界人士进行扶危济困、养老送终等。

在这段时间里,魏长生以其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性格的妇女形象。有痴心追求爱情幸福的,如《滚楼》中的黄赛花、《烤火》中的严碧芸、《卖胭脂》中的王桂英和《铁弓缘》中的陈秀英。还有反映巾帼英杰气概的,如《杀四门》中的刘金定、《闯山》中的金莲等。也有表现反抗性性格的,如《表大嫂背娃》中的表大嫂、《香莲串》中的秦香莲、《清风亭》中的周桂英等。■ 秦腔《清风亭》■ 秦腔《清风亭》

这些角色都被魏长生演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魏长生在演唱时,特别注重音节,他结合人物“善于传情,最是动人倾听”。《清风亭》 又名“天雷报”,写薛荣妻妾不和,妾周氏生下一子,被迫抛在荒郊,后被张元秀夫妻拾得,取名张继保,并抚育成人。13年后,张继保在清风亭被生母周氏带走。数年后,张氏夫妇沦为乞丐,听说新科状元张继保过此,向前相认。张继保却不予相认,二老悲愤之余,双双撞死在清风亭,张继保也遭雷击而亡。

他在表演上则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逼真动人,这些艺术上的成就都体现了他平时谦虚好学、博采众长、精益求精的风格。魏长生的演技和对秦腔的发展加速了京城各个剧种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与此同时,魏长生还经常捐资公益事业和周济穷困的读书人,据史料记载:

长生虽优伶,颇有侠气。庚子南城火灾,形家言西南有剑气冲击,长生因建文昌祠以厌胜。

魏长生性豪,有钱以济贫士,士有赖之成名。

有选蜀守者,无行李资,魏夜至,赠以千金。守感极,问所欲,魏曰:“愿在吾乡做好官!”

那时,魏长生名满京城的演技和这些感人的行动,以及因此而闪烁出的令人敬佩的思想,引起了一些文人学者和达官显贵的注意,纷纷与之相交。

魏长生进京走红后,他常在四川同乡会所在地四川会馆会朋友、出堂会。

四川会馆坐落在北京宣武门内,馆址原是明末四川女杰秦良玉的公馆,清代乾隆年间改建成了四川会馆。

那时,四川罗江籍的名士李调元先后在翰林院和吏部任职,魏长生与其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魏长生很赞赏李调元为四川会馆撰写的佳联:■京剧表演■ 秦腔剧照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这副长联描绘了蜀中名山胜景和人杰地灵,眷恋故乡热土的情怀,溢于言表。

有一天,四川会馆戏楼的一次演出中,来了两位特殊的观众,就是乾隆皇帝和他宠爱的一位皇妃。

皇妃只生有一位公主,却不料于半年前英年早逝了。皇妃从此悲伤不已,日渐消瘦。乾隆皇帝为了排遣爱妃的愁郁,特地携皇妃出宫消遣,两人乔装打扮,来看名伶魏长生的剧目。乾隆皇帝 原名爱新觉罗·弘历,清代第六位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定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发展,6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他在位期间,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为清代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看完魏长生的演出后,皇妃为魏长生的扮相、身段、唱功所迷,尤其令她怦然心动的是魏长生与她朝思暮想的公主模样十分相似。

于是,皇妃情不自禁地向乾隆说:“万岁爷,那位扮演辽邦公主的,就像我们死去的和硕格格啊!”

乾隆怕皇妃伤心,连忙说:“爱妃既然喜欢,那就收他为格格,作为爱妃的干女儿吧!”

于是,魏长生第二天便奉旨做辽邦公主装束,进宫向皇帝、皇妃谢恩。由于这次奇遇,于是民间尊称魏长生为“魏皇姑”。后来,魏长生死后埋在家乡的坟墓自然也被称呼为“皇姑坟”了。

总之,魏长生以《滚楼》名动京师的声誉,使他很快确立了戏剧界中“伶中子都”的地位,还使“双庆部”成为了剧坛的“第一”。

更为重要的是,魏长生的成功使得当时京城其他著名的六大戏班简直“无人过问”,导致了“伶人失业”。于是,演员们“争附入秦班觅食”“京腔效之”,并由此而产生了“京、秦不分”的局面。

从此,京师舞台上声腔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花部秦腔在“花雅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并为“花部”其他剧种树立了榜样。阅读链接魏长生饮誉京华之后,他于1787年来到当时南方的戏曲中心城市扬州。这里戏曲鼎盛,“花部”勃兴,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争奇斗艳,异彩纷呈。被誉为“野狐教主”的“花部”泰斗魏长生,在扬州又一次刮起旋风。戏曲理论家焦循在赠送给魏长生的诗中写道:“娇歌一曲令人醉,纵有金钱不轻至。”四大徽班进京促使京剧诞生

那是在1790年的秋天,为了庆祝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寿,扬州盐商江鹤亭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乾隆皇帝的祝寿演出。

由高朗亭率领的这个徽班以唱二黄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 徽戏表演人物塑像■ 徽班进京砖雕

乾隆皇帝对自己的八十大寿非常重视,所以这次北京的祝寿演出也规模盛大,从西华门至西直门外高梁桥,每隔数10米便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

来自全国各地戏班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还没有歇下,后面又已开场,真是群戏荟萃,众艺争胜。在这场艺术竞赛当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班就崭露头角,十分引人注目。

三庆班的领班高朗亭是安徽安庆人,他进京时才16岁,演旦角,擅长二黄腔。小铁道人在其所著的《目下看花记》中称赞他:

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

三庆班进京,原本只为进宫为乾隆皇帝祝寿演出而来,但是由于徽戏曲调优美,剧本通俗易懂,整个舞台演出新颖,而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受到北京观众的热烈欢迎。

三庆班在北京越演越火,演完祝寿戏观众们欲罢不能,于是三庆班就留在了北京继续进行民间演出。

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陆续进入了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四大徽班进京”。

四大徽班各有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其中“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著称,“曲子”指擅长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戏取胜,“孩子”指以童伶见长。高朗亭(1774—?),早年在杭州、扬州等地演出。1790年,率扬州徽班入京,善演花旦,任班主后即不常演出,偶尔登场,给人以“耳目一新、心脾顿豁”之感。他在唱腔上吸收京、秦两腔,并将流行的歌曲小调加以糅合,为京剧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捧旦之风十分火爆的京城,技艺不凡的高朗亭自然受宠。抵达北京后,他接替了原三庆班班主余老四而掌班,同时他还担任了京师戏曲界行会组织“精忠庙”的会首,成了梨园领袖。

后来,继高朗亭之后,著名艺人程长庚、徐小香、杨月楼、刘赶三等人也任过此职。■ 四大徽班塑造的戏曲人像塑像

至清代嘉庆初期,徽班在北京戏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导的地位,据清代戏剧理论家蕊珠旧史所著的《梦华琐簿》记载:

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下此则“徽班”“小班”“西班”相杂适均矣。

徽班能在北京扎根,得益于其优美的声腔曲调和丰富多彩的演出剧目。徽班艺人擅长演唱二黄、昆曲、吹腔、高拨子等各类声腔,既高亢激越,又不乏浑厚深沉,充满了声腔的美感和表现力。

徽班艺人不仅吸收其他戏曲艺术的声腔曲调和表演方法,还把许多戏曲剧目移植到徽戏中。

据徽戏艺人讲,仅徽戏传统剧目就有千余种,既有像《借靴》《卖胭脂》《一匹布》《打樱桃》等取材民间生活题材的小戏,也有像《闹花灯》《徐策跑城》《双带箭》《挡马》《昭君出塞》《蓝关渡》《清风亭》等反映社会政治斗争的正剧。

同时,还有大量根据历史传说、故事编写的剧本,如《淤泥河》《长坂坡》《摔子惊曹》《醉打山门》等。这么多通俗易懂、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剧目和多姿多彩的表演,赢得了北京观众的喜爱。

另外,徽班扎根北京,还得益于徽商的关照。北京是当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善于经营的徽商就把生意的重心转移到北京。当时,以徽州六府地域划分的徽商会馆已经纷纷在北京设立。

每逢过年过节时,在徽商会馆里家乡戏自是少不了的,于是,就有了“凡是有徽州会馆的地方就有徽班”一说。在这里,商人们通过聚宴演剧强化同乡之间的凝聚力,徽班也因为有同乡会馆作为后盾,生活上也不至于陷入困顿。

徽班艺人进京之后,继续他们在南方就已经开始了的艺术实验。在京的各声腔剧种的艺人,面对徽班无所不能和无所不精的艺术优势,无力与之竞争,多半都转而归附徽班之中。比如:加入春台班的湖北汉戏名优米喜子、李凤林,加入四喜班的湖南乱弹名优韩小玉,加入三庆班的北京籍京腔演员王全福,等等。于是就形成了多种声腔剧种荟萃徽班之势。因此,徽班在诸腔杂奏的过程中,逐渐侧重皮黄戏的演出。■ 程长庚(1811—1880),名椿,谱名程闻檄,清代同治、光绪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工文武老生,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13位奠基人之一。他演戏300余出,与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为京剧第一代演员3位老生杰出人才,并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长庚名列“三鼎甲”之“榜眼”,被称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徽班在表演艺术上也广征博采地吸取诸家剧种之长,不断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

自魏长生离京后,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的过程中,徽班广泛吸纳秦腔的演唱、表演和剧本,为徽戏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徽剧和汉剧的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血缘”关系,徽、汉两剧在进京前就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清代乾隆末期,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清代道光初期,先后又有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和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

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等融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其唱法和念白等更具北京地区的语音特点,十分易于京人接受。

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黄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840年至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一个全新剧种,这个剧种因为在北京演出,十分易于北京人接受,因此人们称之为“京剧”。

京剧的标志之一就是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京剧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其声腔主要以二黄、西皮为主。

另外,当时剧种的行当大体完备,又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而且涌现了京剧形成初期的众多代表。包括被称为“老生三杰”的程长庚、余三胜和张二奎,被称为“三鼎甲”的“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和“探花”余三胜。

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黄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京剧中武生像

在第一代京剧演员中,还有老生卢胜奎、薛印轩、张汝林、王九龄等,小生龙德云、徐小香,旦角胡喜禄、罗巧福、梅巧玲,丑角杨鸣玉、刘赶三,老旦郝兰田、谭志道,净角朱大麻子、任花脸等,他们为丰富各个行当的声腔及表演艺术,均有独特的创造。“四喜班”的后任班主梅巧玲,勇于突破青衣、花旦的严格分工,为旦角的演唱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大栅栏 原称“廊房四条”,处在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就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它的设置早在明代就有了,清代这里已成为主要的商业中心。为了有效地防止盗贼,栅栏建得比其他地方都大,也都好看,所以才叫“大栅栏”。

后来,清代晚期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了《同光名伶十三绝》,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

他挑选了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刘赶三、杨鸣玉等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13位演员,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物描绘出来。

从1883年至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继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把京剧艺术推进到崭新的成熟境界。他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无腔不学谭”的局面。

汪桂芬承继了程长庚的艺术风格,演唱雄劲沉郁、悲壮激昂,腔调朴实无华,有“虎啸龙吟”的好评,他因“仿程可以乱真”,故有“长庚再世”之誉。■ 谭鑫培(1847—1917),著名的京剧演员,工老生,曾演武生。本名金福,字望重。因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他的一生创造了为数众多的艺术形象。由于他善于体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气质,因而演来无不形神毕肖。他是被尊为京剧界鼻祖当中最杰出的代表,他所创唱法世称“谭派”,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 汪桂芬(1860—1906),著名京剧老生演员。他幼年拜陈兰笙为师学老生,兼习老旦,变声后投樊景泰门下改习文场胡琴。他的嗓音高亢浑厚,善于运用丹田气和脑后音,歌声响遏行云,韵味十足,极富立体感。他曾代师为程长庚操琴。1880年,他搭春台班,有“长庚再世”之誉。他继承了程长庚的艺术并有所变化、发展,并自成一家,被称为“汪派”。

孙菊仙18岁时选中武秀才,善唱京剧,常入票房演唱,他于36岁后投师程长庚。他嗓音洪亮、高低自如,且念白不拘于湖广音和中州韵,多用京音、京字,听来亲切自然,表演大方、逼真,十分接近生活。“老生后三杰”师承各有侧重,艺术风格各异,谭鑫培文武兼备,艺术造诣及对京剧的发展,远远超过汪桂芬、孙菊仙等人。在清代光绪年间,谭鑫培被称为“伶界大王”,他在剧界地位,如同当年的程长庚。

1883年,慈禧五旬寿日,挑选了张淇林、杨隆寿、鲍福山、彩福禄、严福喜等18位戏剧艺人入宫当差,不仅演唱戏剧,而且当京剧教师,向太监们传授技艺。

从这之后,清代朝廷掌管演出事务的机构“昇平署”,每年均选著名艺人进宫当差。至1911年,总共有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陈德霖、王楞仙、杨小楼、余玉琴、朱文英、王瑶卿、龚云甫、穆凤山、钱金福等生、旦、净、丑的名家150余人入宫。

由于慈禧嗜好京剧,加之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声势日盛。在同期,位于大栅栏地区的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等戏园日日有京剧演出,形成了京剧一统的局面。■俞菊笙剧照

在京剧的成熟期,除“老生后三杰”外,比较著名的艺人,生行有许荫棠、贾洪林;武生有俞菊笙、杨隆寿;净行有何佳山、黄润甫、金秀山、裘桂仙、刘永春等;小生有王楞仙、德珺如、陆华云;旦行有陈德霖、田桂凤、王瑶卿、朱文英;丑行有王长林、张黑、罗百岁、萧长华、郭春山。

在这一时期,旦角崛起,形成与生角并驾齐驱之势。武生俞菊笙,开创了武生自立门户挑梁第一人,他被后人称为“武生鼻祖”。

这些京剧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同时将京剧推向了新的高度。阅读链接著名京剧宗师杨月楼是“同光十三绝”之一,曾几度到上海演出。有一位闲居上海的广东徐姓妇女,见他人品出众,便想将女儿许配与他。住上海的广东人见她与杨月楼过从甚密,又听说要娶她女儿,便断定杨月楼企图霸占母女,便联名讼之于官。杨月楼被捕入狱遭审讯时拒不开口,知县命衙役用铁锤打他1000下,谁知铁锤落下,毫无痛苦。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是一个叫沈月春的上海名妓得知杨月楼的事后,花了1000两银子,买通了衙役。最后,衙役在行刑时,用的“铁锤”是软木做的。兰陵王催生京剧脸谱艺术

那是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北齐权臣高澄有个儿子叫高长恭。他是当时齐国有名的大将,后来被人称为“兰陵王”。

兰陵王虽然武艺高强,但是相貌柔美,为了在战场上能够威吓敌人,于是每次打仗时,兰陵王都戴着凶猛的面具上阵来威慑敌人。

564年,北周进攻北齐的洛阳一带地区,他们把洛阳团团围住,想等城中弹尽粮绝的时候一举攻下。

为了解洛阳之围,皇帝命令兰陵王高长恭和段韶、斛律光一起前往救援。

在救援过程中,先是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随后高长恭带领500名骑兵冲进北周军队,到达被围的金墉,也就是后来的河南洛阳东北故城城下。由于高长恭戴着面具,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还是我军,直至高长恭把面具脱下来让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城中的人才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解围,北周军队最后放弃营帐有序撤退。■ 京剧《三国演义》人物关羽脸谱

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写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唱。而这也就成了后来京剧和其他戏剧脸谱的起源。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用各种颜料在演员面部所勾画成的特殊谱式图案,它可以表明人物的面容、性格特征,以丰富舞台美术色彩,强化演出效果。面具 是造型艺术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最早出现于古代的狩猎活动。许多部落常常把雕刻和绘画结合在一起,在面具上创造出颇为精彩的作品。面具文化也通常被称为“傩文化”。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中国是面具产生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国家。

中国京剧脸谱的描绘着色方式有揉、勾、抹、破4种基本类型。

揉脸,是用手指将颜色揉满面部,再加重眉目及面部纹理轮廓,是一种像真脸的脸谱。京剧《三国演义》戏中的关羽所揉的红脸,是按照小说、评书所描述的关羽面容而设计的,表示关羽面如重枣,卧蚕眉、丹凤眼和七星痣。

勾脸,是用毛笔蘸颜色勾画眉目面纹,填充脸膛色彩,成为五光十色的图案。有的贴金敷银,华丽耀炫,光彩夺目。其中,京剧《西游记·金钱豹》中的金钱豹即用勾脸,脸膛贴金,脑门上勾豹头形花纹,脸蛋上勾金钱图形,成为一种复杂的花脸,用以表示豹的凶猛。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生于三国时沛国谯郡,即安徽省亳州。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他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抹脸,是用毛笔蘸白粉把脸的全部或一部分涂抹成白色,表示这一类人不以真面目示人,是一种饰伪性脸谱,又称“粉脸”。《三国演义》的曹操在京戏中是奸雄,用大白粉脸,脸上全涂白色。

破脸,是指左右图形不对称的脸谱,揉、勾、抹三种脸中都有破脸,是一种以贬意为主的脸谱。小说、评书中说宋代初年的开国功臣郑子明雌雄眼,相貌丑陋,郑子明是京剧中采用破脸的典型人物。

京剧的脸谱分为各种脸色,所谓“脸色”是指脸膛主色而言,有红、紫、白、黄、黑、蓝、绿、粉红、灰、淡青、赭、褐、金、银等色,脸谱上的面纹常衬以他色,有渲染烘托主色的作用,各色种红、黑、黄常用油料调和,效果倍增。■ 关羽与曹操■ 京剧髯口

勾粉白脸的角色一般戴髯口,即胡须,髯口与脸谱上的眉目鼻窝颜色一致:黑眉、黑鼻窝者戴黑髯口,如《群英会》中的曹操;灰眉、灰鼻窝者戴黪髯口,如《宇宙锋》中的赵高;紫眉、紫鼻窝者戴紫髯口,如《甘露寺》中的孙权;等等。

勾粉白脸者一般勾尖眼,但也因人而异,如曹操是大奸雄,眼窝勾得并不很尖。一方面显其秀气,另一方面更显得奸不外露,而严嵩、潘仁美的尖眼就比较明显。

有的凶狠过甚,则勾大尖眼。也有不勾尖眼的人,如司马懿勾圆眼,表明他奸不外露,智谋广大。纣王勾垂尖眼,这也是一个特例。尉迟恭(585—658),唐代名将,封鄂国公。尉迟恭淳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在玄武门之变中助李世民夺取帝位。之后,尉迟恭被尊为民间驱鬼辟邪,祈福求安的中华门神。

红色脸谱最初与人面色有直接关系,如表示关羽的面如重枣,关泰是红脸大汉。由于这些人忠勇正直,推而广之,许多忠勇良将,有道正神也就都勾上了红脸,如春秋时期的颍考叔、太乙真人等。但是也有一些被认为是反派人物的角色也勾红脸,这就寓有讽刺之意。

例如:《海潮珠》中的崔杼是弑君的朝臣,勾红脸是讽刺齐王荒淫;《祥梅寺》中的黄巢是反叛唐王的举人,勾红脸是讽刺唐僖宗无道。举人 本意是被举荐之人。汉代没有考试制度,朝廷命令各地官员举荐贤才,因此以“举人”称被举荐的人。隋朝、唐朝、宋朝三代,被地方推举而赴京都应科举考试的人也称为“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

有时勾红脸也是配合舞台美术的需要而安排的。如《四杰村》中的廖奇冲勾红脸为的是与勾白脸的鲍赐安、勾粉红脸的花振芳配合,使舞台色彩丰富。

再有《白良关》中的刘国桢勾红脸是与勾黑脸的尉迟恭、尉迟宝林父子对比,更明确地表示尉迟宝林不是刘国桢的儿子。

有的人不勾红脸,但是在某一戏中勾红脸,例如刘瑾是反面人物,一般勾白脸,但是在《法门寺》中勾红脸,表示他做了点好事。有不少年迈的人,为显示他的年轻,如《英雄会》中的黄三泰,勾直眼窝粉红色脸,粉红色脸属于广义的红脸。

京剧中刚正威严的人物常用紫色脸。如《鱼肠剑》中的专诸和《二进宫》中的徐延昭等。这些人性情直爽,与黑色脸人有相似之处。但是用黑色显得粗鲁,用紫色有介于黑、红两色之间的意思。■ 红黑脸谱椰雕

有的人物在小说中描写为紫色脸膛,因之也用紫色脸,例如魏延、濮天雕、费德功等。《柴桑口》的庞统勾紫脸是表示其相貌丑陋。

白色脸又称“油白脸”,它有几种用意:一种是用于童颜鹤发的老英雄、将官,如《四杰村》中的鲍赐安、《闹昆阳》中的耿衍;另一种是与抹脸的有关联,奸凶武人常用白色脸,如《战冀州》中的杨阜、《艳阳楼》中的高登;再一种与前者相似,但只是刚愎成性,如《失街亭》中的马谡、《铁笼山》的姜维。■ 京剧脸谱《铁笼山》中的姜维包拯(999—1062),或称“包文正”,北宋时期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进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也称“包龙图”。

太监用白色脸表示其性情奸诈和肤色白皙,如《黄金台》中的伊立。有的僧人,身体健壮,武艺高强,也用白色脸,如《野猪林》中的鲁智深、《五台山》中的杨延德。

黑色脸在京剧脸谱中以武人为主,抹脸、揉脸中文人脸谱比较多,勾脸人物中一个最著名的文人就是包拯。包拯用黑脸,是由于传说中他的脸色黝黑,从而又引申到表示铁面无私。包拯脑门上勾一月牙形花纹,一般说法是他能下阴曹地府断案。

用黑色脸的一般是面貌丑陋、性情猛直的人物,从猛智的张飞到丧门神样的苏宝童,可以说黑色脸是京剧脸谱中最丰富多彩的一类脸谱,集整脸、碎脸、花三块瓦脸之大成。

金、银色脸和杂色脸是显示神仙面现金光和鬼怪的青面獠牙。神妖脸谱不宜勾得稀奇古怪,应该与人面相近。有的将官为表示其英勇无敌可用金色显示脸谱的威仪,如《四平山》中的李元霸,说岳戏中的金兀术。从广义上说,杂色脸是从黑色脸衍生而来的复杂脸谱。

黄色脸示人物的骁勇凶暴;蓝色脸示人物的刚强阴险;绿色脸示人物的暴躁勇猛。京剧中这种颜色的脸谱一般非主要角色所用,但是也都有各自专用的谱式。

根据脸谱的图案排列,京剧的脸谱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花三块瓦脸、碎脸等格式。

整脸,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形式,整个脸膛由眉窝分隔成脑门和两颊,眉分白眉和黑眉。如《白良关》中尉迟敬德就是黑色整脸,由宽的白眉分隔成黑色的脑门和两颊,脑门为垂直细道。■京剧人物包拯造型

三块瓦脸,除画黑白眉外,还要画眼睛和鼻窝。也就是由眉眼和鼻窝把脸膛分为脑门和两颊三大块。如红色三块瓦脸就是以脸膛的红颜色而论的。

花三块瓦脸是在三块瓦脸的基础上,于眉、眼和鼻窝部位加画比较复杂的色彩和纹饰,以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如《连环套》的窦尔墩勾蓝花三块瓦脸、《战宛城》的典韦勾黄花三块瓦脸。■ 民间京剧表演赵公明 又称“赵玄坛”。相传“日精”所托化,为武财神。统率4位神仙,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后来,民间认为赵公明手下所掌管4名与财富有关的小神,其分别是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因而他被称为“财神”。

碎脸,比花三块瓦脸的颜色、花纹更复杂,有的打破了三块瓦脸的基本形式。如《艳阳楼》中徐世英就是蓝色碎脸,眉眼、鼻窝和脑门、两颊的花纹都很复杂。

京剧的脸谱图案非常丰富,大体上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

每个部位的图案变化多端,有规律而无定论,例如:包拯黑额头有一白月牙,表示清正廉洁;孟良额头有一红葫芦,示意此人爱好喝酒;闻仲、杨戬画有三眼,来源于古典传说;巨灵、煞神、金钱豹有多张脸,突出其神鬼妖特色;杨七郎额头有一繁体“虎”字,显示其勇猛无敌;赵匡胤的龙眉表示为真龙天子;雷公脸谱中有一雷电纹;姜维额头画有阴阳图,表示神机妙算;夏侯惇眼眶受过箭伤,故画上红点表示;窦尔墩、典韦等人的脸谱上有其最擅长的兵器图案;王延章头画蛤蟆,表示是水兽转世;赵公明面画金钱,表示自己是财神爷;北斗星君画七星图于额上。

京剧的脸谱对京剧的演出有许多作用,除表示性格外,还可暗示角色的各种情况,例如:项羽的双眼画成“哭相”,暗示他的悲剧性结局,包公皱眉暗示他苦思操心,孙悟空猴形脸暗示他本是猴子。

另外,京剧脸谱还有“距离化”的作用,能拉开戏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脸上的图画使观众分辨不清演员的本来面目,并且与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相貌很不一样,像戴着假面具。这使得观众不容易“入戏”,避免产生幻觉,而是专心于审美和欣赏。

除此之外,“大花脸”与“俊扮”同时上场,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生、旦的俊美之相和净丑的怪诞之容。同时,脸谱的浓重、鲜明的油彩和多样的图案,再配上净行“吼叫式”的粗犷声腔,形成强烈艺术刺激,对观众起到兴奋、宣泄和震动作用。阅读链接艺术源于生活,脸谱的产生也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形容人的脸色的变化,比如:吓得煞白,臊得通红,晒得漆黑,生病的人形容脸色蜡黄,等等。脸谱就是把这种夸张的说法,再用夸张的手法画在脸上。各种人物的脸谱有一定的规矩,这些在京剧中把脸上勾勒出形象,称之为“脸谱”。角色行当中的生旦净丑■ 京剧武生

中国戏曲角色行当划分由来已久,大约在七八百年以前,元代杂剧的时代,就划分出来很多行当。当时,这些行当的名词叫作“角”,大致分成末、旦、净三大类。

末,又分为正末、外末、冲末;旦,又分为正旦、外旦、搽旦;净,又分为净与副净。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正末和正旦。

当时这些行当的划分还不很科学、细密,各种行当的含义和表现形态,也和现在舞台上的行当有很大的区别。■ 京剧行当“末”

至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已经划分为12种角色行当,被称为“江湖十二角色”:老生、正生、老外、末、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大面、二面、三面、杂。

上面的这些角色在艺术上都有独特的创造。不过对于京剧划分行当影响最大的应该说是汉剧。汉剧共分为10种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

汉剧的这10种行当所扮演角色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末,是主要的男性角色,就是京剧里边的生行;净,与京剧里的净是一样的,指的是花脸;旦,就是京剧里的旦,指的是女角色。

贴,是贴旦的简称,京剧在早期划分行当时,也包括贴旦在内,指的是比较次要的旦行角色,俗称“二旦”,像现在京剧《红娘》里扮演莺莺小姐的,就是贴旦。夫,扮演车夫、轿夫、马童、衙役一类角色。总的来说,汉剧的10种行当,划分得比较细致,为京剧划分行当打下了基础。髯口 又称“口面”,是戏曲中各式假须的统称。用牦牛毛或人发制成。早期的髯口似用细绳所拴,三绺髯、满髯都较短,紧贴面颊,接近写实。后来改用铜丝作挂钩,趋向夸张和装饰,式样上也逐渐丰富。

京剧后来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似乎比较简化精练,但每个大类之中,又包含若干小类,所以实际上是把这10种行当都包括在内了。不仅包括在内,而且更为细密严谨。

唯一不同的是汉剧虽然有了生行,可它的主要行当和元杂剧一样,还是末而不是生。发展到京剧,生行就成为主要行当了。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除去红生和勾脸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行内术语叫作“俊扮”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老生又称“须生”“正生”或“胡子生”。胡子在京剧里的专有名词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也就是真嗓。

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绺的黑胡子,术语称“黑三”。另外还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绺胡子,专业名词叫“黪三”。白色的三绺胡子叫作“白三”。还有就是整片满口的胡子,不分绺,术语称“满”。■ 京剧《战宛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