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出版业融资体系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8 10:46:02

点击下载

作者:华宇虹,汪洵,韩雪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国新闻出版业融资体系研究

我国新闻出版业融资体系研究试读:

作者简介

华宇虹,女,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副教授,产业经济学博士,北京印刷学院财务会计系主任。研究方向为传媒经济与公司财务。第1章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现状与融资环境1.1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概况1.1.1 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如图1-1所示,2009-2013年,新闻出版业无论利润总额还是营业收入都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其中2013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8246.4亿元,较2012年增加1611.1亿元,增长9.7%;利润总额1440.2亿元,较2012年增加122.8亿元,增长9.3%。由此可以看出,新闻出版产业仍继续保持着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图1-1 新闻出版业主要经济指标变化情况资料来源:《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2013年,全国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数字出版物2387.4万册(份、盒、张),较2012年增长14.3%;[1]金额达10462.4万美元,增长10.4%。详见表1-1。表1-1 2013年我国出版物对外贸易情况数据来源:《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表1-1中:差额为累计出口减去累计进口之差。正号表示出口大于进口,存在贸易顺差;负号表示出口小于进口,存在贸易逆差。

从内部结构数据来看,2004-2012年,我国图书出版种数、图书新出版种数、图书出版印数、图书出版印张数均实现连续增长,具体情况见图1-2、图1-3。图1-2 2004-2012年我国图书及新书出版总数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图1-3 2004年-2012年我国图书出版印数及印张数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就图书的版权贸易而言,2010-2012年我国图书版权引进持续增长,且主要引进来源地为美国,详见表1-2;2010-2012年我国图书版权的输出继续保持持续增长,我国的台湾地区,以及美、英、德、日等国均为我国图书版权出口的主要目的地,详见表1-3。表1-2 2010-2012年我国图书版权引进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表1-3 2010-2012年我国图书版权输出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2004-2012年,期刊出版及发行增长良好,其中期刊出版种数、期刊每期出版平均印数、期刊出版总印数、期刊出版总印张数的具体情况见图1-4、图1-5。图1-4 2004-2012年我国期刊出版总数及平均印数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图1-5 2004-2012年我国期刊出版总印数及总印张数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2004-2012年,虽然面对着数字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严峻冲击和挑战,我国报纸出版及发行整体情况却仍然表现良好,报纸每期出版平均印数、报纸出版总印数和报纸出版总印张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详见图1-6、图1-7。图1-6 2004-2012年我国报纸出版总印数及总印张数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图1-7 2004-2012年我国报纸出版总数及每期出版平均印数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1.1.2 我国新闻出版业面临的机遇

首先,西方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和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居民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将明显增加。图1-8和图1-9为近年来我国人均GDP及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图1-8 2006-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图1-9 中国大陆人均GDP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从图1-8、图1-9可以看到,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0%,中国大陆人均GDP为41908元,约合6767美元。社会消费结构已明显向消费型转变,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有力支撑,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出版业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其次,传统出版物的优势及市场仍然存在。由于阅读习惯及传统出版物的特质影响,目前大多数人还倾向于纸质媒介的阅读。2014年4月21日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表明:“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电子阅读器接触时长略有下降。”但是,“纸质读物阅读仍是6成以上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显然,由于代际之间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中老年人中拥有纸质阅读习惯的人员比例无疑更高。另外,在传统出版业的收入结构中,教科书占销售产值和利润的50%以上;在能给出版单位带来经济效益的畅销书和长销书市场中,纸介质出版物也占据优势。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二三十年内,[2]传统出版行业的国内受众群体依然庞大。

再次,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和产业政策的进一步开放为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规划》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和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为规划实施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及新闻出版领域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与经济全球化导致的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及有效流动趋势相吻合,为新闻出版业合理利用全球资源,增强产业竞争力和企业实力提供了难得机遇。

最后,数字新媒体将为新闻出版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数字化浪潮为本来被认为是“夕阳行业”的新闻出版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电子书业务在大多数出版社不同程度地展开。数字新媒体包括了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最新也最广泛的信息载体,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传统新闻出版业与数字新媒体的充分融合将使新闻出版业焕发新的活力。1.1.3 我国新闻出版业面对的挑战

虽然我国出版业已整体实现了转企改制,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在经济环境变幻莫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宏观环境下,我国新闻出版业仍存在许多不足,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1.持续满足人民多样文化需求的挑战

快速扩大的国内文化消费需求,为出版产业打开了广阔空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增长很快,2012年已达41万种,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3]岁国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39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目前,社会思想、文化日益多元,阅读需求更富个性和变化,对出版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图书市场潜力很大,亟待开发、扶持和满足。开发按需印刷业务,开发小众市场、个性化市场,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是摆在出版业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2.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挑战

信息技术与出版的融合,为出版业创新业态、实现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前景。同时,出版技术飞速发展,也对出版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数字出版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以及出版方式。数字化技术突破了传统出版只能提供图文信息的限制,把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有机地结合,产生一种和谐的整体展示;数字化内容则使读者能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任意跳转,其所具有交互的功能,使读者由受众变成了参与者;出版内容的数字化,也使得信息检索变得更为方便快捷、更为容易,内容的复制与传播变得极其容易,产品开发上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阅读资源。在出版技术上,传统出版建立在模拟生产方式基础上,而数字出版的生产方式则更多地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出版流程上,数字出版简化了许多中间环节,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当前,数字出版的诸多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西方大国手里。如何顺应新技术潮流和业态创新需求,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突破技术“瓶颈”,取得自己完整、独立的知识产权,不受制于人,迫切需要出版[4]业不断探索、实践并作出回答。3.来自国际文化、国际资本的挑战

在经济领域,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估计,按照购买力评价(PPP)的计算方式,2014年美国的经济规模是17.4万亿美元,而中国的经济规模则是17.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我国还处于显著的劣势地位。世界文化信息总量之中,中国近年从未超过4%,影响世界的100种书、100个作家、100种日报中都没有中国的。美国基辛格同仁公司总裁在美国《外交季刊》上撰文称:“美国应确保: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是英语;如果世界逐渐被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么节目的编排就应是美国的;如果世界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1.2我国新闻出版产业融资的政策环境

进入21世纪之后,在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中,新闻出版的产业属性逐步得到确认,企业地位逐渐明朗,投融资方面的政策限制逐步得到放宽,相关政策及出台时间如表1-4所示。表1-4 新闻出版相关政策列表

2001年是新闻出版改革的破冰之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1〕17号)文件的发布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份由中央、两办、转发的文件对于新闻出版行业的融资做出了原则性规定。文件明确了融资的原则必须坚持“安全”和“有效”,并且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出版企业的性质,认为国有书刊印刷厂、音像与电子新闻出版物制造厂,以及书刊、音像制品和电子新闻出版物销售单位,在性质上同属于企业,因此在融资问题上,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但是新闻出版行业本身又有其特殊性,即新闻出版行业在性质上尽管属于新闻出版产业,但仍然具备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对于新闻出版行业的融资,需要做出限制性的规定,以保证新闻出版行业的稳定和安全。文件中对于新闻出版行业融通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做出强制性规定,要求必须由国有资本控股和掌握经营权,由国有资本保证新闻出版的导向性。中办公〔2001〕17号文件还特别强调,新闻出版集团在吸纳资金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要保证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做好资产评估工作,切实保障国家权益,严禁以持股形式将国有资产低价出售或无偿分配给个人。

1.新闻出版总署对中办发〔2001〕 17号文件的阐述

2002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中,新闻出版总署对中办发〔2001〕17号文件中关于拓宽新闻出版单位的融资渠道等问题进行了更加明确的阐述。

①试点报业集团、出版集团、期刊集团、音像集团、电子出版集团和内涵式发展的名社、大社的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应从机构设置上分开,编辑部门经集团主管部门同意并报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可在新闻出版系统融资。试点出版集团、音像集团、电子出版集团和内涵式发展的名社、大社经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同意,并报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可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吸收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资本,但必须严格限制在经批准的项目内进行,投资方不得介入编辑业务。

②试点报业集团、出版集团、期刊集团、音像集团、电子出版集团和内涵式发展的名社、大社的经营部门,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可按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组建成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吸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资本,集团和有关出版单位的国有资本应不低于51%。

③经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试点发行集团可吸收国有资本、非国有资本和境外资本,集团国有资本应不低于51%。

④印刷集团吸收境外资本须报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⑤在吸纳资金和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时,要认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资产评估工作,切实保障国家权益,严禁以承包、持股等方式将国有资产低价出售或无偿分配给个人。

⑥其余新闻出版单位一律按现行规定执行。

2.国发〔2005〕 10号文件

为进一步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2005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发〔2005〕 10号)。文件部分内容如下:

①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以下领域:书报刊分销、音像制品分销、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等。

②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出版物印刷、可录类光盘生产、只读类光盘复制等文化行业和领域。

③非公有资本可以投资参股下列领域的国有文化企业:出版物印刷、发行,新闻出版单位的广告、发行。上述文化企业国有资本必须控股51%以上。

④非公有资本不得投资设立和经营通讯社、报刊社、出版社;不得经营报刊版面;不得从事书报刊、影视片、音像制品成品等文化产品进口业务。

3.国务院《文件产业振兴规划》

为应对金融危机,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提出的政策措施如下:

①降低准入门槛。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根据文化产业不同类别,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②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跨区域整合,支持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大幅增加中央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规模,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

③落实税收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中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确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具体范围,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④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倡导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大力开发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贷款担保业务品种。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⑤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按照有关管理办法,由中央财政注资引导,吸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购。基金由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推动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促进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4.国办发〔2014〕 15号文件

2008年及2014出台的《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进一步打开了新闻出版企业的融资大门。关于财政税收,国办发〔2014〕15号文件中提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条件的应扩大专项资金规模,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完善政策扶持体系,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关于投资和融资,该文件还提出:

①对投资兴办文化企业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并不得收取国家规定之外的任何附加费用。

②在国家许可范围内,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投资核准、银行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③鼓励国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对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创新基金投资模式,更好地发挥基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④进一步促进文化与金融对接,鼓励文化企业充分利用金融资源,投资开发战略性、先导性文化项目,进行文化资源整合,推动文化出口,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可给予一定的贴息。

⑤针对文化企业的特点,研究制定知识产权、文化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投资、流转和变现等办法,完善无形资产和收益权抵(质)押权登记公示制度,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下,进一步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并购融资、订单融资等贷款业务,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鼓励和支持政策性金融充分发挥扶持、引导作用,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鼓励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

⑥通过公司制改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申请上市。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鼓励文化企业进入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方式扩大融资,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

⑦探索国有文化企业股权激励机制,经批准,允许有条件的国有控股上市文化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

⑧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经批准可开展试点。

⑨探索建立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对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分散风险。探索设立文化企业融资担保基金。

新闻出版业整个出版流程一般分为上游内容策划、中游出版和下游批发零售三个环节。此前的文件中对于中游的出版环节一直有着严格的资本进入限制。在2009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有明显突破,强调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该文件还提出:要引导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健康发展,发展新兴出版生产力。按照《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发〔2005〕10号),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按照积极引导、择优整合、加强管理、规范运作的原则,将非公有出版工作室作为新闻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行业规划和管理,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出版工作室的经营行为。积极探索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参与出版的通道问题,开展国有民营联合运作的试点工作,逐步做到在特定的出版资源配置平台上,为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在图书策划、组稿、编辑等方面提供服务。鼓励国有出版企业在确保导向正确和国有资本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与非公有出版工作室进行资本、项目等多种方式的合作,为非公有出版工作室搭建发展平台。

该文件还提出要加快推进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在充分利用系统内国有资本的同时,开辟安全有效的新闻出版业融资渠道,有效地吸纳系统外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实现以资本扩张带动业务扩张、规模扩张和效益扩张。

上述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过程既为新闻出版业的开放历程,也是新闻出版业融资体系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目前,国家在新闻出版业的融资方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这种局面为新闻出版企业运用市场力量融通资本、在金融体系的支持下做大做强提供了支撑和保障。1.3资本市场环境

作为资金融通的重要场所,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对于企业融资、成本控制及经营的难易程度具有重要影响。资本市场的资金供应者主要为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等;资金的需求者主要为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等。1.3.1 股票市场

证券交易所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经政府证券主管机关批准设立的集中进行证券交易的有形场所。证券交易所应当创造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提供便利条件从而保证股票交易的正常运行。证券交易所的职责主要包括:提供股票交易的场所和设施;制定证券交易所的业务规则;审核批准股票的上市申请;组织、监督股票交易活动;提供和管理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场信息。目前中国有四个交易证券所,分别是大陆地区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地区证券交易所和台湾地区证券交易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和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出海远航”,奔赴境外资本市场,在境外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1.3.1.1 上海证券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1月26日,同年12月19日开业,归属中国证监会直接管理。秉承“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八字方针,上海证券交易所致力于创造透明、开放、安全、高效的市场环境,以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上海证券市场已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首屈一指的市场。截至2013年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953家。上市股票数997只。股票市价总值151165.27亿元,流通市值136526.38亿元。上市公司总股本25751.69亿股,流通股本23731.13亿股,流通股本占总股本的92.15%。一大批国民经济支柱企业、重点企业、基础行业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通过上市,既筹集了发展资金,又转换了经营机制。上海证券交易所近三年的主要交易数据见表1-5。表1-5 上海证券交易所主要交易数据资料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上海证券交易所已跻身全球主要交易所之列。按照2011年7月的市值衡量,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全球主要交易所排名第6。具体见表1-6。表1-6 全球主要交易所市值前20排名(截至2011年7月31日)资料来源:邢会强,抢滩资本3,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9月。1.3.1.2 深圳证券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2月1日,是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履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规定的职责,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建设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使命,全力支持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推进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实施。2004年5月,中小企业板正式推出;2006年1月,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公司股份报价转让开始试点;2009年10月,创业板正式启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架构基本确立。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已跻身全球主要交易所之列。按照2011年7月的市值衡量,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全球主要交易所排名第14(具体见表1-6)。截至2014年6月底,深圳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1581家,上市证券数为2401只。股票市价总值9470838801604.56元,流通市值6793364375301.80元。上市公司总股本911901071477股,流通股本688 948385658股,其中流通股本占总股本的75.55%。一大批国民经济支柱企业、重点企业通过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既筹集了发展资金,又转换了经营机制。一大批中小企业、高新科技企业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获得了资金支持,使得我国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主要交易数据见表1-7。表1-7 深圳证券交易所主要数据(2014年6月30日)资料来源: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

深圳证券交易所与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在职能上有一部分重合,即发行股本在5千万至8千万之间的公司既可以选择上交所也可以选择在深交所上市,而发行股本在8千万以上的公司应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股本5千万以下的公司应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的具体发展情况见表1-8。表1-8 深圳证券交易所各板块数据(2014年6月30日)资料来源: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1.3.1.3 其他证券交易所

目前我国企业上市地点除境内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及港交所外,还包括美国、伦敦、新加坡等资本市场。中国企业上市的主要资本市场如图1-10所示。图1-10 中国企业上市的主要资本市场资料来源:邢会强,抢滩资本3,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9月。

自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1〕17号)发布后,传媒领域的改革开放进程明显加快,一批传媒类上市公司转赴境外上市。

境外资本市场严厉的监管措施及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对于促进上市公司恪守诚信理念、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整体素质都具有巨大推动作用。1.3.2 债券市场1.3.2.1 我国债券市场总体情况

债券市场是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是一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统一、成熟的债券市场可以为全社会的投资者和筹资者提供低风险的投融资工具。债券的收益率曲线是社会经济中一切金融商品收益水平的基准,因此债券市场也是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

2008年以来我国债券发行量汇总数据见表1-9。表1-9 2008年以来我国债券发行量数据数据来源:Wind资讯。

目前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要包括短期融资券(短融,CP)、中期票据(中票,MTN)、中小企业集合票据(SMECN)、超级短期融资券(超短融,SCP)、非公开定向发行债务融资工具(PPN)、资产支持票据(ABN)等类型。但从表1-10中可以看到,我国目前债券市场仍以国债、地方债、央行票据、同业存单、金融债为主,上述债券占债券发行总量的68.84%,而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总量只占到31.16%,其中企业债4.62%,公司债1.36%,中期票据7.36%,短期融资券12.4%,定向工具2.9%,资产支持债券0.54%,可转债0.37%。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发展任重道远。表1-10 公司债与企业债之比较资料来源:邢会强,抢滩资本3,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9月。1.3.2.2 企业债与公司债的发展情况《公司法》对公司债券的定义为:“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公司债是由证监会监管的中长期直接融资品种,承诺于指定到期日向债权人无条件支付票面金额,并于固定期限按期依据约定利率支付利息。公司债券是公司外部融资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金融市场上的重要金融工具之一。企业债是由国家发改委监管,由中央政府部门所属机构、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发行的债券。企业债与公司债在发行主体、发行定价、发行制度、发行状况、发债资金用途、信用来源、发债额度、市场功能等方面均具有一定差别,具体见表1-10。2006年以来我国企业债与公司债各年度的发行情况见表1-11。表1-11 企业债与公司债发行情况数据来源:Wind资讯。1.3.2.3 短期融资券与中期票据的发展情况

短期融资券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依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短期融资券是由企业发行的无担保短期本票。在中国,短期融资券是指企业依照《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的条件和程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是企业筹措短期(1年以内)资金的直接融资方式。

中期票据是指期限通常在5- 10年的票据。公司发行中期票据,通常会通过承办经理安排一种灵活的发行机制:通过单一发行计划,多次发行期限可以不同的票据,这样更能切合公司的融资需求。目前,中期票据与短期融资券已成为企业重要的中短期债务融资工具,其发展情况具体见表1-12。表1-12 我国中期票据与短期融资券发展情况数据来源:Wind资讯。1.3.2.4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与债券

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是指由人民银行主导、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组织、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共同参与,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推出的一种新的债务融资工具。这一融资工具一般由2个以上、10个以下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小企业,按照“统一产品设计、统一券种冠名、统一信用增进、统一发行”方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同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工作,对促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拓宽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直接融资渠道将会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是指通过牵头人组织,以多个中小企业所构成的集合为发债主体,发行企业各自确定发行额度并分别负债,使用统一的债券名称,统收统付,向投资人发行的约定到期还本付息的一种企业债券形式。它是以银行或证券机构作为承销商,由担保机构担保,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参与,并对发债企业进行筛选和辅导以满足发债条件的新型企业债券形式。这种“捆绑发债”的方式,打破了只有大企业才能发债的惯例,开创了中小企业新的融资模式。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与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及银行贷款在工作流程与产品结构方面的区别见表1-13。表1-13 各类中小企业融资产品比较资料来源:邢会强,抢滩资本3,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9月。

作为创新的融资品种,这两种债券在债券发行总量中占比仍很低,集合企业债占0.02%,集合票据占0.05%,参见表1-9。1.3.3 信贷市场

信贷市场上的市场主体可以划分为信贷资金的供给者和信贷资金的需求者两大类,信贷市场的主要功能就是在上述双方间融通资金。

在我国现行制度下,商业银行是信贷市场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商业银行是信贷市场上最活跃的成分,所占的交易量最大,采用的信贷工具最多,对资金供求与利率的波动影响也最大。目前在我国信贷市场上,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这个市场绝大部分的份额,不过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表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另外,在我国农村信贷市场上,农村信用社是最主要的资金供给者。我国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及中小型银行信贷资金供给情况见表1-14、表1-15。2011-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资金供给规模呈逐年扩大态势。表1-14 2011-2013年我国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表1-15 2011-2013年我国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1.3.4 社会融资规模

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这里的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具体看,社会融资规模主要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资十项指标。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深化,实体经济还会增加新的融资渠道,如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未来条件[6]成熟,可将其计入社会融资规模。

据统计,2013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7.29万亿元,比2012年多1.53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8.89万亿元,同比多增6879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5848亿元,同比少增3315亿元;委托贷款增加2.55万亿元,同比多增1.26万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84万亿元,同比多增5603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7751亿元,同比少增2748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80万亿元,同比减少4530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219亿元,同比减少289亿元。2013年12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23万亿元,比2012年同期减少3960亿元。

从结构看,全年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1.4%,同比低0.6个百分点;外币贷款占比3.4%,同比低2.4个百分点;委托贷款占比14.7%,同比高6.6个百分点;信托贷款占比10.7%,同比高2.6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4.5%,同比低2.2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占比10.4%,同比低3.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7]比1.3%,同比低0.3个百分点。具体情况见表1-16。表1-16 2012-2013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表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注:1.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2.当期数据为初步统计数。3.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证监会、保监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参考文献[1]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R].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2]贺小霞.传统出版业的挑战与机遇[J].传播与版权,2014(5).[3]王富晓.国人读书量不及犹太人十分之一[EB/OL].[2014-04-02]http://roll.sohu.com/20140402/n397630838.shtml.[4]丁冬.当前出版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编辑之友,2013(6).[5]刘琼,侯银萍.我国出版企业融资问题的法律审视[J].中国出版,2011(10).[6]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就社会融资规模有关问题答记者问[EB/OL].[2012-09-13]http://www.pbc.gov.cn/publish/goutongjiaoliu.[7]2013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EB/OL].http://www.pbc.gov.cn/publish/goutongjiaoliu.第2章基本融资理论研究及启示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狭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尤其是指长期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之间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是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问题。虽然理论界对于最优资本结构的确认标准仍存争议,但企业确实需要综合考虑有关影响因素,合理确定资本的来源及比例关系,使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间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以利于公司经营的稳定和市场价值的提升。2.1资本结构的经典理论:MM理论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一文。这篇文章讨论了在完美市场上、在没有税收等情况下,资本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公司资本结构与其市场价值无关”的命题,即著名的“M M定理”。1961年,米勒又与莫迪格莱尼合作发表了《股利政策、增长及公司价值》一文,认为在一个无税收的完美市场上,股利政策和公司价值无关。此后,在1963年发表的《企业所得税和资本成本:一个修正》一文中,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又提出了修正的MM理论即含税条件下的资本结构理论。他们认为在考虑所得税后,公司的负债程度越高,其加权平均成本越低,公司收益乃至公司价值就越高。以上这些文章及其研究成果构成了完整的MM理论体系。

由于MM理论是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得出的,与现实极不相符,因此,MM理论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处于争议的焦点。关于MM理论的争议一直持续至今,可以说,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就[1]是关于MM理论的论战史。##正是受到MM理论的启发,随后的金融学家们沿着MM理论研究的思路,在逐步放松了MM理论的各项基本假设后,发展出了权衡理论、后权衡理论等最优资本结构的决策模型。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经济学的深入发展,又形成了多种新资本结构理论:以代理成本为基础的理论,以非对称信息为基础的新优序融资理论,以产品/投入品市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理论,考虑公司控制权竞争的理论等。总之,MM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资本结构理论从传统观点向现代观点的过渡,是资本结构理论的一次里程碑式的[2]飞跃。##

MM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假设条件下的,莫迪格莱尼和米勒首次提出MM定理时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就是完全市场;该假设假定个人和企业可以在金融市场中进行无成本交易,并且在获得信息方面[3]是无差异的。##正是基于一系列完全市场的严格假设,莫迪格莱尼和米勒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1和MM定理2。2.1.1 MM定理1:无税收的MM模型

MM定理1说明,在没有税收(包括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公司的总价值不受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在给定的公司资本结构中,公司负债的增加并不会增加公司的价值。也就是说,在完美市场的假设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资本结构无关。这一理论也可以表述为:如果市场是完美的,投资者不可能因为将其现金流切割成不同的部分就能获得公司价值的超额回报,这就像我们不能通过不同的切割方法来增加馅饼的尺寸一样。所以MM定理I有时也被称为[3]“馅饼理论”。2.1.2 MM定理2:有税收的MM模型

MM定理在逻辑上是合理的。按照这一理论推断,公司资本结构如果和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那么公司的负债水平在不同的地区、部[4]门或行业中就会呈现随机分布。##而在现实观察中经常可以发现,不同公司的负债水平在多个部门或行业之间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例如,几乎所有航空公司、交通设施部门、公用事业和房地产发展公司等资本密集型公司的资产负债比都很高,而高科技行业或者制药行业的负[3]债水平要相对低一些。正是基于此,莫迪格莱尼和米勒(1963年)将所得税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引入其1958年的分析框架之中,对无税的MM模型进行了修正,指出债务会因利息所具有的减税作用而[5]增加公司的价值。##因此,公司的负债比率越高,公司的价值也就越高。2.2现代公司资本结构理论2.2.1 代理成本理论

代理成本理论是经过研究代理成本与资本结构的关系而形成的。这种理论通过分析指出,公司债务的违约风险是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函数;随着公司债权资本的增加,债权人的监督成本逐渐上升,债权人会要求更高的利率。这种代理成本最终要由股东承担,公司资本结构中债权比率过高会导致股东价值的减少。根据代理成本理论,债权资[3]本适度的资本结构会增加股东的价值。

上述资本结构的代理成本理论仅限于债务的代理成本。2.2.2 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公司可以通过调整资本结构来传递有关获利[3]能力和风险方面的信息,以及公司如何看待股票市价的信息。

按照资本结构的信号传递理论,公司价值被低估时会增加债权资本,反之亦然。2.2.3 啄序理论

资本结构的啄序理论认为,公司倾向于首先采用内部筹资;如果需要外部筹资,公司将首先选择债券筹资,再选择其他外部股权筹资。这种筹资顺序的选择也不会传递对公司股价产生比例影响的信息。[6]##

按照啄序理论,不存在明显的目标资本结构,因为虽然留存收益和增发新股均属股权筹资,但前者最先选用,后者最后选用。获利能力强的公司之所以安排较低的债权比率,并不是出于确立较低的目标债权比率的考虑,而是由于不需要外部筹资;获利能力较差的公司选用债权筹资是由于没有足够的留存收益,而且在外部筹资选择中债权[3]筹资为首选。2.3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2.3.1 国外的相关研究

国外众多学者有关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方面的研究大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呈正向关系(见表2-1)。表2-1 国外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正相关关系理论研究总结(2)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呈负向关系(见表2-2)。表2-2 国外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关系理论研究总结(3)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不存在固定的相关关系(见表2-3)。[7]表2-3 国外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不存在固定相关关系理论研究总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