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医生成长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9 00:37:10

点击下载

作者:张铭,郑炜平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血管内科医生成长手册

心血管内科医生成长手册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心血管内科医生成长手册/张铭,郑炜平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ISBN 978-7-117-24274-5

Ⅰ.①心… Ⅱ.①张…②郑… Ⅲ.①心脏血管疾病-诊疗-手册 Ⅳ.①R54-6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055126号人卫智网 www.ipm 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 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心血管内科医生成长手册

主  编:张 铭 郑炜平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5月版 本 号:V1.0格  式:mobi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4274-5策划编辑:刘艳梅责任编辑:刘艳梅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陈竺院士题词张运院士寄语葛均波院士寄语编 委(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程宇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曹 磊 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陈怀生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深圳市人民医院

陈 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陈世群 广东省人民医院

冯玉宝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

高 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葛海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何 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黄智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贾德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姜 锋 福建省立医院

靳志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

匡泽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李 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林开阳 福建省立医院

刘光辉 上海市同济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刘丽平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丽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 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刘 勇 广东省人民医院

刘 越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罗太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宋成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五医院

孙 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田进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王 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王韶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吴 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吴建民 福建省邵武市第二医院

徐 瑞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杨大春 成都军区总医院

银孟卓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喻荣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张 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张 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张天嵩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

郑金刚 中日友好医院

郑炜平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

钟巧青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周大亮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参编人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贝伟杰 广东省人民医院

曹智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411医院

柴湘平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陈样新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程 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程允就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杜丽萍 巴彦淖尔市医院

范 博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方主亭 福建省立医院

冯 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顾小卫 如东县人民医院

郭晓升 广东省人民医院

霍青云 河南中医药大学

蒋 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柯 俊 福建省立医院

孔令秋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李 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李华龙 广东省人民医院

李世锋 福建省立医院

李永坤 福建省立医院

李志梅 邯郸市第一医院

林春锦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

林 伟 福建省立医院

鲁 勇 绍兴市人民医院

吕志阳 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马卫武 山东省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

毛家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穆 清 河南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宁 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潘宏伟 湖南省人民医院暨湖南师范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潘金兴 福建省立医院

彭 彬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彭 柯 成都军区总医院

阮景明 福建省立医院

尚秀玲 北京协和医院

沈继龙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 苏州科技城医院

石 磊 内蒙古乌海市人民医院

苏 平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

王飞龙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王海军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

王海龙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王 平 甘肃省泾川县人民医院

王若琦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王 顺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王晓燕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王 珍 成都军区总医院

卫少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温婉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闻松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吴梅琼 福建省立医院

吴旭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向 睿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辛兴利 河北省黄骅开发区博爱医院

信满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许宜冠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

肖平喜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

阳 军 湖南省人民医院暨湖南师范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杨抒洁 福建省立医院

姚 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叶振盛 福建省立医院

殷 磊 福建省立医院

张彬彬 山东乳山市人民医院

张广德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张 军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区中医医院

张明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张 翼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

赵 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郑圆圆 福建省立医院

钟光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周庆伟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

周 义 贵州省务川县人民医院

周 媛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

祝春东 山东武城县人民医院学术指导委员会

组长

葛均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教授 院士

张 运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教授 院士

高润霖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教授 院士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陈 慧 福建省立医院  教授

陈纪言 广东省人民医院  教授

陈良龙 福建协和医院  教授

陈 林 福建省立医院  教授

董建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教授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郭成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教授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郭继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教授

郭 薇 福建省立医院  教授

郭延松 福建省立医院  教授

韩 涛 福建省立医院  教授

荆志成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教授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柳志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教授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卢喜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教授

吕树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教授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马长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教授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聂绍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教授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谭 宁 广东省人民医院  教授

温绍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教授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魏永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教授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翁国星 福建省立医院  教授

吴炳祥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教授

谢良地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教授

杨天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教授

杨新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教授

杨延宗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教授

杨永健 成都军区总医院  教授

于 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教授

曾 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教授

张宏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教授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赵全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教授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周胜华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教授

周玉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教授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朱鹏立 福建省立医院  教授主编简介

张铭

心血管内科医学博士,博士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Mayo Clinic postdo cto ral research fellow,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丁香园心血管专业版块负责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组织部优秀人才,北京安贞医院首批优秀青年业务骨干出国研修人选,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心血管内科学科骨干;JAHA,Card iovasc Diabeto l等期刊审稿专家。 第一或通讯作者在《欧洲心脏病学杂志》(EHJ),BM C M ed icine,JAHA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 主编《心血管科医师日记与点评》、《内科疑难病例讨论-循环分册》。 对心血管疑难及急危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擅长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介入治疗。 科学研究方向:冠状动脉有创功能与影像学检查和评价;睡眠呼吸暂停与动脉粥样硬化;甲状腺功能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

郑炜平

医学硕士,福建省立医院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心血管专业10余年,对心血管内科常见病的诊治和无创电生理诊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丁香园心血管专业版块、医学统计学版块负责人。 担任《实用心电学杂志》编委及国内多个专业期刊审稿专家。 第一作者在SCI、CSCD等专业期刊发表论著10余篇,专家笔谈、系统综述、译著10余篇,主编《聪明统计学》、《内分泌那些事儿》。主持和参与国家基金及省厅级科研项目多项。 对主流3D建模软件及编程软件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设计的三维心脏模型及医学软件获国家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其成果在临床、教学和科研中得到广泛应用。 主持2013、2014年《中国医学论坛报》循环版“我说临床栏目”。

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副主编简介

黄智伟

医学博士,心血管内科专业,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工作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丁香园心血管专业版块负责人。 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睡眠呼吸暂停、先心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和肺栓塞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发表论著SCI期刊6篇,中文核心期刊5篇。 2015年欧洲心脏病年会最佳研究获得者。

个人信条:如果努力了,做不好,我会难过,假如做不好,是因为没有努力,我会更加难过。 每当遭遇挫折时,总会问自己,“是否还记得那个曾经很努力的自己”。

靳志涛

火箭军(原第二炮兵)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心内科导管室主任,医学硕士,2004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获评第二炮兵技术银星,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获得者,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部级优秀共产党员1次,多次被评为“白求恩式好医生”、“十大医务标兵”、“医德医风先进个人”等。 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4项,发表论文42篇(第一作者17篇),参编专著5部,参与课题2项,拥有国家专利11项,个人事迹被《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火箭兵报》报道。

周大亮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2009年吉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开始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及科学研究。曾参与完成国家十五、十二五攻关课题2项。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SCI文章1篇,国家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中国医促会黑龙江心脏重症委员会委员,中国心脏联盟黑龙江心血管分联盟委员,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学会委员,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心肺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脏重症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循环内科质控中心秘书。

座右铭:成功没有奇迹,只有轨迹!

吴钢

医学博士、Mayo Clinic博士后。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会秘书长、起搏学组成员、全国房颤工作委员会委员、心力衰竭器械治疗工作委员会委员、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急重症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 主要从事心律失常、心衰的基础研究和介入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十二五重点项目1项、世界健康基金会专项基金1项。 发表文章20余篇。 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10余部。

杨大春

成都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美国Mayo Clinic访问学者,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冠心病、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工作。 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2项,在国外SCI期刊发表论著20余篇。 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2项等科技奖励。 担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预防学组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

刘光辉

上海市同济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治医师,曾担任丁香园网站心血管版主,内分泌时间专栏作者,担任《临床与病理杂志》中青年编委,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6篇,主持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出版专项课题1项,主编《心血管科医师日记与点评》、《内科疑难病例丛书-循环分册》、《内分泌那些事儿》等6部书籍。 主译《如何成为好医生》、《心血管领域新进展》。 做临床福尔摩斯,过精彩生活,享诗意人生,我有病例你有酒,头脑风暴论英雄!

刘勇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博士、博士后,广东省冠心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秘书,美国Duke University M ed ical Center(V isiting fo llow)、澳洲The Geo rge Institu te,University o f Sydney(Post-docto r research fo llow)。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首届未来之星,中国医促会心血管疾病防治分会青年委员。获美国心脏病学会Travel Aw ard奖,主管REICIN/ATTEM PT/TIM E/GAM I等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主持国家及省部级基金项目6项、参与“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1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多项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主要完成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ircu lation Interve、JAHA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多篇。对心血管急危重疾病的诊治、冠心病介入诊疗有丰富的经验。主要编者简介

陈良

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现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既往从事心血管专业5余年,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善于医患沟通,多次获得“星级医生”和院年度“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丁香园发表多篇医患沟通心得,引起了强烈反响。发表SCI期刊3篇,中文核心期刊8篇,参与编写《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专家答疑》。

座右铭: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曹磊

医学硕士,心血管内科专业,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就职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曾担任轻盈医学APP心血管版块版主。擅长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尤其在先心病及肺循环疾病的诊治方面有着自己的见解和心得。此外,还擅长对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CT、CTA、M RI等影像的阅读和分析。

人生格言: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鲁勇

医学学士,绍兴市人民医院心血管专业主治医师。从事心血管10余年,对心血管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对心力衰竭、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对心内电生理也有一定的钻研。

个人信条: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李博

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及北京市中医研究所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中心主任,2005~2012年曾担任丁香园循证医学版版主7年,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创立“医患共建式循证疗效评价”方法及软件。2015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14年共同主编《实用循证医学方法学(第二版)》,2015年编著《如此简单的循证——循证医学入门之旅》,为第一本专为临床医生撰写的小说体循证科普书。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临床研究分会副秘书长等职责。

刘越

医学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工作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并被聘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黑龙江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员,丁香医生审稿专家委员会委员,AM E学术沙龙委员,Jou rnal o f Tho racic Disease编委,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和临床与病理杂志的中青年编委,Card iovascu lar Diagnosis and Therapy专题编辑以及国内外多个著名杂志的审稿专家。科研方向为小分子活性肽与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承担国家级和省厅级课题共12项,获省厅级科技奖项5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和国际性会议上发表会议论文10篇。

刘丽娟

内科学博士,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心内科临床医疗工作二十余年,对心血管系统疑难、危重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心房颤动有较深入的研究。擅长食管心房调搏、运动平板、动态心电图,以及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与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与心房重构。在国内外发表论著20余篇,参编专著《心房颤动—基础到临床》《心衰—基础到临床》。

喜欢在鞭策中低调前行。

沈继龙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科技城医院)重症医学科(重症心脏)主治医师。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曾先后至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8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1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学习。多年来一直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熟练掌握和理解危重病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主持和参与南京军区及苏州市高新区医疗卫生科研项目多项。第一作者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著8篇,参编《门急诊医师入门与提高》。

座右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田进伟

医学博士,哈尔滨医科大学二院,心内科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曾留学于美国哈佛医学院。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委员,哈医大学术委员会委员。致力于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在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共发表38篇SCI,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15篇,总影响因子约230,两篇第一作者论著影响因子17.759。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1项。

座右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银孟卓

医学硕士,心血管内科专业,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现就职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科(全国临床重点专科)。2005~2010年任丁香园心血管版块负责人。现长期致力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在老年医学专业的临床教学培训工作上取得丰硕成果。参与编写《内科疑难病例丛书(循环分册)》、《心血管科医师日记与点评》。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及广州市民生重大科技专项基金等多个项目。

座右铭: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吴建民

福建省邵武市第二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从事心血管內科工作28年。对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有较丰富的经验。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医学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参与省厅科研项目1项,获得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另1项获得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最喜欢的一句话:少应酬少生气,多走路多学习。

张天嵩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区域名医,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循证医学方法学、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在循证医学方法学、现代数理统计、数据挖掘等方面有较深入研究。近年来,主持和以主要研究者参与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上海市科委等研究课题8项;主持循证医学方法学相关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4项;至今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含SCI 14篇),主编、合著、参编、参加翻译医学著作10余部,共同主编《实用循证医学方法学》(第1,2版)为畅销书,屡次获奖;新作《高级M eta分析方法——基于Stata实现》颇受同道好评。序言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在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让我们终生难忘的经典病例和终生受益的经验教训,或者是在某一疾病的诊疗中有独特的见解和思维等,如果能把它们总结出来,对提高年轻医生诊疗过程中的思维及应变能力,少走弯路,更快地走向成熟,是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青年医生张铭和郑炜平,通过丁香园网站,组织来自全国各地医院奋战在心血管内科、急诊及重症监护的一线医生,通过对心脏解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重要辅助检查总结提炼,以及对临床一线实践中亲历的典型、疑难病例的诊治过程深入剖析,有机地将生动的实战病例、缜密的临床思维、规范的处理程序,以及最新的国际指南和循证研究结果相结合,从中萃取经验和总结教训,并请专家指导,详细阐述1~2个知识点,力求内容精准到位,分析合理,通过本书有助于培养临床医生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的临床思维。

本书作者大多数为全国三甲医院的心内科中青年骨干,平时工作在临床最前线,对于心血管疾病诊治的体会和感悟最深,而且他们也大都活跃于丁香园论坛,临床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思辨能力较强,在学术领域中能够与时俱进,也勤于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总结,这也是本书作者群体的一个显著特点,希望本书能够为心血管内科、急诊科等相关科室的临床医生、医学院校学生提供借鉴和帮助。“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希望编者继续保持不断积累、不断更新、不断总结,推陈出新,以飨读者,更好造福我国广大心血管病患者。书中能够感触到心血管领域中青年医生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甚为欣慰,谨此祝贺《心血管内科医生成长手册》的出版,欣然为之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2017年2月18日序言2

欣闻由百余位年轻心血管医生共同创作的《心血管内科医生成长手册》即将付梓出版。年轻的心血管医生承载着我国心血管事业的未来和希望,在繁重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之余,他们能挤出时间,将所学、所思、所感、所悟汇聚成册,编辑出版,令人倍感欣慰。

这本书中既有紧扣指南的指标解读,又有贴近临床的案例分析,从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紧密衔接。书中的写作方式新颖,语言生动,配合精美的医学插图和三维动画,使得本书的知识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吸收,这也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书中的作者既有院士主委的高足、留学欧美才俊,也有扎根基层的临床医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将临床的经验和心得通过理论基础和临床案例这两大方面展示给读者,内容丰富而实用,同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值得一读。

医学泰斗裘法祖教授说过:医学是永远学不完、做不完、永无止境的一门学问和工作。当前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医学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年轻的心血管医生需要不断地学习。不但要学习业务知识、掌握临床技能,学习沟通技巧、实现无障碍沟通,还要学会做研究、培育科研和创新思维,才能成为一名医、教、研“三合一”的医务人员。

除疾病之痛苦,筑健康之完美,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临床的工作如履薄冰,我们要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才能精诚为医;尊重生命才能恪守医德。广大的年轻心血管医生只有打好心血管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最后,我将这句话与广大年轻心血管医生共勉,希望你们在今后的从医道路上既能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也能继承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优秀传统,做到——精于医术、诚于医德。福建省立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2016年11月18日前 言

夏生冬藏、春华秋实,经过三年多的酝酿和书写,由丁香园心血管论坛一百多位年轻医生共同创作的《心血管内科医生成长手册》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本书作者是一群来自于全国各地热爱心血管专业的年轻医生,他们将成长过程中的知识与经验、心得与体会、成功与挫折汇聚成册,编辑出版。通过基础理论、临床案列这两个大的部分展示给读者,内容丰富而实用。本书面对的读者群主要是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医学生和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医生,希望我们点滴的医路感悟能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所收获。

对于年轻的心血管医生而言,学习和交流是终身的任务。本书的内容正是囊括丁香园论坛最经常讨论、大家最感兴趣的、最热门的话题,其中心脏解剖与临床章节是丁香园论坛站友熟悉和喜爱的虫哥说图系列的改写和补充,靳志涛主任心血管医师穿刺操作技巧篇配图精美、准确,与国外知名专著的配图相比毫不逊色。本书涵盖了心血管领域的所有重要辅助检查和常见的疾病诊治体会,本书同时还强调与心血管相交叉疑难复杂疾病的总结分析,所有这些内容对心血管内科医生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思维、临床决策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这些内容在心血管内科医生成长的过程中经常要面对和处理,有一定的代表性。书的前半部分重点在于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解读,书的后半部分重点在于贴紧临床指南的实践分享,最后一个章节由一些在JACC、EUR HEART J、CIRCULATION等杂志发表过论文的科研团队为读者分享临床科研、医学统计的心得与体会。本书收录了三百多幅写作团队原创的医学插画,十多部原创三维模型制作的3D医学动画,这些动画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进行播放,这种形式在同类出版物中并不多见,体现了年轻心血管医师身上的创新精神。同时,这种图文并茂的写作形式使一些较难表述的知识点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吸收。

本书的作者绝大部分是年轻的心血管医生,思维活跃,表达生动,但临床经验难免有所欠缺,对心血管专科尚缺乏全面而系统的认识。我们深知在医学成长道路上离不开前辈和导师的提携和指导。由于我们专业水平和临床经验有限,我们非常希望在本书出版之后在相应的专业领域得到读者的建议和指正。

感谢陈竺院士对本书的支持与鼓励并在百忙之中为本书题词;感谢丁香园为临床医生提供如此便捷、专业的交流平台;感谢众多前辈、同道在本书创作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帮助;感谢安贞医院院长魏永祥教授在本书编写、出版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感谢马长生教授、朱鹏立教授二位师长对本书的悉心审阅和指导;感谢广大读者关注本书,一起见证我们年轻心血管医生的成长!

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部分案例虽经多方努力未能核实原作者,在编辑整理中注明了资料来源,我们会在适当时机增补编者信息,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2017年2月12日1 学思篇导 言

现代心血管疾病诊断技术的迅猛发展,靠拼时间、熬年头,增加临床工作年限而成为优秀的医生早已失去可能。也有部分医生热衷于如火如荼的心血管介入导管技术,轻视基本临床基本功的训练,最后成了一名只会做手术不会看病的 “手术匠”;还有一部分医生认为多发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文章、多申请各种基金,就可以成为优秀的医生,这更是华而不实,偏离了医生的本职和宗旨,也不能真正成为一名称职的好医生。只有脚踏实地,从最基本的详细地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做起,并善于思考总结,苦练临床技能,同时能够与时俱进,紧跟世界心血管进展和前沿,才会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心血管病医生。病史是基石,体检是桥梁,心电图、心脏超声、冠脉CT等辅助检查是 “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再加上不断的经验积累和与时俱进,成为好医生自然水到渠成。

心血管科医生经常面对急危重症及疑难病患者,这不仅要求我们具备心血管科专科知识,扎实的大内科基础也至关重要,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心血管医师,首先练好内科的基本功,必须对大内科常见疾病具备充分的知识技能,包括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处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很有必要,培训考核合格再经过心血管专科培训,然后接受至少半年的心内科住院总医师的培训才初步成为一名心血管专科医生。无论你是否致力于成为一名合格的心血管介入医师,前两个阶段是基础。作为一名合格的心内科医生,通过对病史汇总分析,对临床细节明察秋毫,对患者病情动态把握。只有这样,很多疾病才会迎刃而解,才可以避免造成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误诊误治,这需要刻苦的有意识的专业培训和锻炼。1 磨刀不误砍柴工,打好内科的基本功

心内科医生首先是一个内科医生,内科学泰斗张孝骞教授认为,向实习生和住院医生灌输高深理论和过于专一的知识,影响他们掌握整体思想和基础知识,养成好高骛远、华而不实的习惯;也不赞成青年医生过早的专科化,认为专科必须建立在较全面的医学基础上,“渊”与 “博”是分不开的,过早分科不利于专业的发展和成为造诣较高的临床医师。张孝骞教授曾说:“写大病历的阶段至关重要,通过形成一种终身不改的习惯,在诊治患者的过程中便不会遗漏任何要点。这种训练是短暂的,一旦落课,就无法再补,切勿等闲视之。”

肾脏病专家钱桐荪教授也认为:要想学好内科及内科中的某一专业,至少要有5~10年内科各系统(全内科)基本功的锻炼,即使在大学毕业后4~5年,确定专业或晋升为主治医师后,仍应学习和熟悉各系统疾病的诊疗原则。因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脏器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不可分割,正如中医学中的整体观。2 从详尽的病史询问,认真的体格检查,写好心血管专科病历开始

虽然心血管疾病诊疗手段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但详尽的病史询问、认真的体格检查依然是确立诊断的基石。仔细的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特别是临床诊断无线索时。部分医生,尤其是受过当代医学教育的年轻医生们,多忽视各系统详尽的体格检查及系统回顾及既往史的查究,而过分依赖于现代化的医学检查手段。现代化检查手段固然是医学的利器,然而均应当建立在充分和完善的体格检查等基本信息之上,多数疾病的诊断均可从中得到最为重要的诊断信息。

不要做眼高手低的医生,可能在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很多细活杂活都有实习生去做,但当我们功力不深时,还是 “绝知此事要躬行”。遇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压往往偏低,低得让你测不出来,这需要平时经验的积累和一定的水平。在采集病史时,一名优秀的医生会让患者自述病情经过,并且必须引导与患者的交谈。但是这种引导必须是巧妙的、尽可能礼貌的。当患者对自己认为是重要的内容叙述时,一定不要打断他。然而当患者重复讲述某些内容时,应该用适当的方式打断他的叙述。关于病史采集,患者说的不能全信,有时患者出于各种原因可能会隐瞒一些东西,还有的患者有时候会直接说自己是什么病,可能会影响你的思路,要知道你是医生,应该由你来主导,要有自己的思路,一定要有清晰的临床思维,这样才能减少弯路!不要完全相信患者及家属的话,一定要有依据。

记录病情应清晰而准确,我们在专科领域共同工作的经验是,一名优秀的医生如果能够用几句话就可清晰、准确地反映患者病情及判断,他绝不会长篇阔论。换句话说,病历记录的长短并不是衡量病历质量的标准。心内科医生要把病历里面的和心血管有关的部分写好,结合具体的当前疾病写具体点,例如心肌病的家族史、心脏性猝死的家族史,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无遗传性疾病家族史;再如有无胃肠疾病、慢性肝肾疾病史(牵涉到某些药物的禁忌证)。病历格式里面的每一项、每个内容,都要围绕诊断、鉴别诊断、危险分层和用药禁忌来写。3 熟练掌握心血管内科各项常规检查,明确各项检查适应证和优缺点

Georgetown大学的Proctor Harvey医生在诊断疾病时一直提倡五手指诊断程序,即病史、体检、胸部X线、心电图、其他检查。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中,其他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核医学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等。心电图、胸片、超声必须过关(图谱必看)。要充分利用这些辅助检查,有些问题就得利用辅助检查才能搞清楚,千万不要用主观来代替辅助检查,但是也不能完全相信辅助检查,有时辅助检查会因为一些原因而出现一些错误的,不要完全相信患者在外院所做的检查、做出的诊断,要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看。

心血管的辅助检查日新月异,不断出现新检查和新技术,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而且术业有专攻,我们不可能专门花很多精力去精通这些新技术、新检查,但我们一定要明确这些检查的适应证及突出的优势和缺点,如心脏磁共振(MRI)对心肌病特别是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的诊断更敏感性和准确,要优于传统的心脏超声。在评价存活心肌方面,心脏超声、心脏核素及心脏MRI有何区别。对于一个急性胸痛的重症患者,我们需要紧急首选完成哪些检查,明确对疾病的诊断和进一步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4 进步最快的医生是那些和患者交流最多、最好的

掌握一定的谈话艺术,对患者要多张嘴问,多跑腿看,患者会告诉你答案。进步最快的人是那些跟患者交流最多的人,特别是碰到疑难病例病情变化时,要心怀好奇、毫无倦意,这绝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会少走很多很多弯路的。在患者面前时刻要有一颗热忱的心,千万不要怕麻烦,多花点时间在患者身上,别总是埋头苦干,很多信息都是要我们医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治疗效果是体现在患者身上的,而不是体现在化验单上,记住患者比化验单更可靠!

观察病情和与患者聊天最重要。一方面可直接获得需要的信息和信息变化,另外可拉近和患者距离,降低医患冲突概率。对危重患者一定要亲自处理,床边观察,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亲自调整微泵速度,甚至量血压都自己测,这样自己对观察治疗反应最可信,心里最有底。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你的临床能力会明显提高。不亲自处理,只看别人处理再多都没用,到你一个人处理时还是感觉无从下手,这担心那害怕,心里没底,因为你缺乏亲自处理并观察处理变化的经验积累。5 勇于修正错误,向患者推荐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果临床观察中发现患者的临床资料不符合初步诊断,一名优秀的医生是不会害怕修正诊断的,而最差的医生恰恰相反,他们常常根据一些片面的资料对患者做出错误的诊断,并且用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去证明该诊断是正确的。优秀的医生会愿意这样说:“我不会治这个患者,我需要帮助。我要请求会诊或者将这个患者转给其他医生”。在交代病情时,必须能够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某项治疗的好处明显超过其风险、合并症和不良反应,使患者相信医生的建议对于他们来讲是最好的。在和患者讨论检查或者治疗之前,应该明确自己清楚这些内容的含义并且完全能够回答问题。如果患者问及不能回答的问题,不应对此置之不理,应该告诉患者你暂时不知道如何回答,但你会找到答案,并且保证能够尽快给患者满意的答复。在同患者和家属讨论疾病的预后时,一名优秀医生的交代应该亲切、乐观并且真实。请记住,来自于临床试验的资料给出了对某种疾病治疗和预后的大体建议,但是这些建议永远不能被用于预测具体的某个患者的病程或者康复程度。

要知道某治疗方案是治愈性的还是姑息性的。对于房间隔缺损的修补手术是治愈性治疗,而针对主动脉瓣换瓣手术就属于姑息性治疗。患者需要明白这一点,他们还需要知道可能会终身服用抗凝药物,有时甚至需要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除非患者主动询问病情,否则不应将全部特殊的细节问题都告诉患者,以免引起他们恐惧。要清楚在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每一种疾病的过程均呈钟形曲线分布:少数患者是轻症或重症病例,而大多数病例位于中间型。每例患者的预后可能不相同。当和患者讨论几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时,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会问患者愿意用哪一种方案,而会向患者推荐其中一种自己认为对他是合适的方案。然后他会尊重患者的选择。6 善于思考总结,培养福尔摩斯般的临床思维《论语·为政》中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借鉴意义的病例常常能够给人以启迪,给自己以警醒。在忙碌的临床工作之余,我们应该多总结,做到学习与思考并重。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作为临床医师,要动态观察病情,主动接触患者,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要自己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善于积累并提炼出来的经验教训才能历久弥新。经过不断的总结积淀,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误诊误治。协和医院张孝骞教授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上面记着患者的姓名、主要诊断和特殊病情。如果下次再到病房,一定要随访看过患者的情况,这无不体现着医学大家注重随诊患者,总结经验教训的理念。我们可以将每天的收获和不足记录下来,及时查阅相关知识并检索文献,慢慢地这些记录就会成为行医生涯的宝贵财富,总结的过程就是临床思维能力升华的过程!

临床技能始终是医生最重要的,这些技能包括和患者进行交谈的能力、体格检查以及对简单的辅助检查临床意义的理解等。既要 “一叶知秋”,同时又不能 “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即使患者或其家属所陈述的内容可能与患者就诊的主诉无必然的关系,不能立即看出他们的内在联系,也应记录这些内容供以后参考。当患者对治疗反应不符合初步诊断疾病的治疗规律时,这些内容就可能与患者疾病有关。例如表现为心力衰竭或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急性病患者合并贫血,当我们按常规治疗心力衰竭或急性冠脉综合征后,患者症状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此时可能要考虑症状可能与血红蛋白下降导致的缺氧、贫血有关,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可以治疗的病因,如缺铁性贫血、出血性贫血、白血病和恶性贫血等。贫血只是疾病的表现,但是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诊断,原因可分为血红蛋白病、消化道出血、恶性贫血和造血功能低下等,所以一定要一直追查到底。7 预防为先,让实践紧拉指南的手

在心内科,你必须要熟悉掌握各种指南,不知道指南的具体要求,凭感觉处理,迟早会出错。同时患者病情是多变的,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我始终提倡指南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独到的临床经验,但在大的方向上,不能改变。毕竟指南不是一个人制定的,它的建议是有很多依据的。但作为医生,不仅要考虑学术,也要考虑实际,只有用活指南的医生才是好医生。只会照着指南看病的医生未必是好医生。其实已经有很多的指南告诉我们,指南大部分都是滞后于学科的。诸如当指南不推荐对左主干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全世界都在做了,当指南更新后,不推荐对无保护左主干或多支病变进行PCI时,全世界也在做了,而后来的循证医学证明这些 “违反”指南的行为是正确的。这说明,指南不是绝对的,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提倡指南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8 内外兼修,避免心内科医生成为介入手术匠的极端

心内科介入治疗迅猛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治疗疑难重症的一项重要部分,大中型医院均已开展这项技术。然而心内科介入化后,心内科医生的介入治疗技术可能越来越精湛,但是处理疑难杂症的能力却逐渐变弱。目前很多心内科医生认为介入治疗更为重要,但我国著名的介入心脏病学家马长生教授在《健康报》刊文指出:“目前心内科医生中忽略内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一定要避免内科医生外科化,否则心内科医生随之步入了手术匠行列”。

介入导管技术是每一位心脏介入医师的基本功,但扎实的内科学和心脏病学临床功底是成为一名合格心脏介入医师的基础。心脏介入手术并非一般、简单的检查,其围术期需充分评估患者介入的获益和风险,术中需仔细观察患者对检查和治疗的反应,以及出现并发症后如何处理,这些都需要坚实的临床功底。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心脏介入当作是一项操作技术来看待。年轻的介入医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心血管介入医师,首先是一名合格的大内科医师和心内科医师。前两个阶段是基础,只有基础扎实,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心脏介入医师。9 临床与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临床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医生的技术提高和业务进步,离不开科研;好的临床医生必须懂基础、善思考,在临床工作中搞科研,在科研中指导临床工作。直接的经验与知识,既有医疗实践,需要医生在 “摸爬滚打”中积累经验;也要源于医疗实践,发现诊疗与预防规律、发明技术。只要平时用心去积累病例,平凡的临床实践可能会隐藏着重大科研发现的机会,而许多重大的科研发现也可以解决临床重要问题,所以除了治疗患者,临床医生有责任为医学科学发展作出贡献。带着问题去临床,可以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未知的欲望;及时总结临床中的经验教训,对自己也是一种鞭策和升华。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指出:“临床研究是医生的天职天命,目前社会上有种偏见,认为医生可以不作研究,甚至有人将医生与研究割裂开来。医生注定就是研究者,研究是医生从医匠向医师转化的必由之路,临床医生都应是研究者。”

医生需要科研,这是毋庸置疑的,科研和临床并不矛盾,国外很多优秀的临床医生,本身也是科学家。科研不全等于养细胞,跑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CR)。尽管目前很多医院对待科研的政策有些激进,但是出发点是好的。“科研好、临床差”,这种评价很多时候就不会科研的诋毁科研强的人的托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秀的医生往往都能临床与科研兼顾。

行医的过程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临床与研究的高度统一,研究需要总结,以论文形式表述发现、揭示规律。医生作为知识分子,必然担负知识创造的责任,我们对SCI论文,既不用鞭挞,也不要盲目尊崇。作为一名优秀的心血管内科医生,不仅要注重积累临床诊疗实践和修炼,还要强化人文素养,要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创造新的知识、观念、理论、技术、方法,研究者才能成为医学的引领者、先驱者。(张 铭 郑炜平 周大亮 陈样新 刘光辉 顾小卫)参考文献

1.张铭,刘光辉,易忠.内科疑难病例讨论-循环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0.

2.赵新颜.规范大内科训练刻不容缓.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0): 724.

3.曹大海.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内科医生.中国医药导报,2007,4(13): 132.

4.刘光辉,张铭.心血管医生日记与点评.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6.

5.Conti CR.What makes a good doctor?Clin Cardiol,2005,28(11):496-498.

6.Rogers WA.Is there amoral duty for doctors to trust patients?JMed Ethics,2002,28(2): 77-80.

7.Neuwirth Z,Schrader S.Performing medical conversations:“between”physicians and patients.Adv Mind Body Med,2004,20(4): 8-12.

8.Douglas LM.Braunwald′s Heart Disease: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10th.New York:Saunders,2014.

9.陆再英.高血压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92-93.2 心脏解剖与临床

心脏解剖是心血管专科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 “罪犯”血管的定位,心律失常时室性期前收缩起源点的定位、预激综合征旁路的定位以及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折返路径的定位,都离不开牢固而扎实的心脏解剖学功底。而且,掌握心脏形态解剖也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随着二维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plasty,CCTA)、心脏磁共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腔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等新兴诊治项目的迅速开展,心血管医生对心脏解剖学的认识更加深入,有些既往经典解剖上不十分重要的部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这也对心血管医生在心脏解剖学层面上有更高的要求。同时,心血管领域中新兴诊治项目的开展也应运而生很多新的解剖名词,这些原因使得传统心脏解剖知识已不足以满足目前心血管临床实践的要求,所以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对传统系统解剖学知识掌握的层面上,还需要将心脏解剖基础理论与近年来新兴的心血管诊治项目有机的结合,全方位地掌握并理解心脏解剖学。

本章节包括心脏大体形态解剖、心脏血管及造影解剖、心脏断层切面解剖和超声心动图切面解剖等四个部分。通过简洁而轻松的叙述方式将心脏解剖与临床应用中关系最密切的一些知识点结合200多张精美的相关插图逐一展现给广大的读者。1 心脏大体解剖

先上一幅三维立体心脏解剖图,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观察一下心脏及其毗邻脏器的结构,解剖名称均已标注,请读者仔细查看,按图索骥(图2-1-1)。图2-1-1 心脏前后位、后前位、左侧位、右侧位三维解剖图

在认识心脏大体形态解剖之前,我们得有一个正确的心脏空间观。正确的心脏空间观犹如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错了就很容易误入歧途。同样,在心脏解剖中没有正确的心脏空间观,就会在心脏断层解剖、超声解剖以及血管造影解剖上走很多弯路。因此,在本章节的一开始就不惜浓墨重彩为大家阐述一个正确的心脏空间观。心脏空间观说到底也很简单,一句话——从正确的视觉角度理解心脏视觉成像。左前斜位45°不会出现右前斜位30°的血管成像,心脏断层平面不会出现四腔切面的形态,心脏后前位不会出现左前斜位成像。说来简单但是事实上人是经常犯思维定式的错误,如我们熟知的 “小明的爸爸有3个儿子,老大叫大毛,老二叫二毛,老三叫什么?——三毛!错,他叫小明!”这就是思维定式。同样左、右在我们思维潜意识里被赋予的对称的概念——左手和右手、左眼和右眼都是对称的,而中和间被赋予居中的概念,如鼻中隔、中央沟和正中线等。

心脏有左房、右房、左室和右室等四个腔,当中有房间隔、室间隔——这就是潜意识里给我们对称的暗示,但是从正面视觉角度上看心脏的左房与右房、左室与右室,不但形态上不对称,连位置都不对称,上个示意图,在双乳头连线的高度,通过与水平面呈30°向后上方切开胸腔,就得到如下视觉效果图(图2-1-2)。图2-1-2 心脏四腔切面横断效果图

这幅图很类似心脏的四腔切面,关于四腔切面会在 “超声心动图切面解剖”中详细提到。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室间隔所在平面应该与矢状面呈45°~60°。这个角度就是左前斜位,在这个位置观察心脏,心尖正对我们,左右室勉强算得上对称。如果从正面(前后位)观察人类的心脏,室间隔几乎是横在我们面前遮挡住整个左心室,只留下少许心尖部能看到,而我们看到的应该是整个右心室;左心房完全是在心脏正后部,再往后就是气管、食管和脊椎,因此称右心室为前心室、左心房为后心房似乎更为恰当。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在CT片上的左侧去寻找左心房、右侧去寻找右心室(图2-1-3)。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如果一个人是漏斗胸,它很可能压迫到右心室流出道,而不会压迫到左心室(图2-1-4)。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一点,将右心房室游离面透明化后我们在正前方看心脏和室间隔应该是这个效果(图2-1-5),类似的心脏的空间理念观会贯彻到随后的几个章节。图2-1-3 CT主动脉口层面断层解剖结构图图2-1-3 CT主动脉口层面断层解剖结构图(续)图2-1-4 漏斗胸压迫右室流出道示意图图2-1-5 右心房室游离面透明化前后对比效果示意图

下面我们正式进入心脏的大体解剖。

进入临床之后,很多人可能没有机会再次踏入解剖教室。三维模型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心脏解剖的另一个手段。开始介绍之前,先通过一小段三维心脏动态影像资料对心脏结构有个感性的认识(视频2-1-1)。我们先把右心耳切开后往外翻,大家看看右心耳切开外翻是不是更有耳朵的感觉?耳朵里面交错纵横的结构叫梳状肌,为什么叫梳状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图2-1-6)。视频2-1-1 心脏三维结构模型图2-1-6 右心耳梳状肌结构示意图

心耳位于心房上方,血流本来就慢,当心房颤动(房颤)时血流速度更慢,再加上左右心耳这些纵横交错的梳状肌结构,所以很容易在这里形成血栓,尤其是左心耳。所以房颤超过48小时要抗凝治疗3周才能复律。一方面防止新的血栓形成,另一方面要让已经形成的血栓机化。另外即使是房颤复律为窦性心律后,左、右心耳一般也不能马上恢复节律收缩,仍处于顿抑状态,叫心房顿抑,所以仍需要抗凝4周,这就是房颤抗凝治疗 “前3后4”的由来。

下面我们把右心室游离壁也切掉,然后把三尖瓣、乳头肌透明化,就暴露出清爽的右房、右室内部结构(图2-1-7)。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我们就开始介绍右心房、右心室内部结构。图2-1-7 右房右室内部结构示意图1.上腔静脉 2.主动脉 3.室间隔膜部 4.卵圆孔 5.欧氏嵴6.冠状静脉窦口 7.下腔静脉 8.三尖瓣前瓣瓣环(白色)9.三尖瓣后瓣瓣环(绿色)10.三尖瓣隔瓣瓣环(蓝色)11.三尖瓣12.隔缘肉柱 13.圆锥乳头肌 14.内侧乳头肌 15.后乳头肌16.三尖瓣腱索 17.前乳头肌 18.肺动脉

三尖瓣位于房室口,解剖上分为瓣环、瓣叶、腱索三部分。三尖瓣顾名思义有三个瓣膜,前瓣通过腱索与前乳头肌相连,后瓣通过腱索与后乳头肌相连,还有一个靠着膈肌叫隔瓣,它通过腱索与内侧乳头肌和圆锥乳头肌相连。因为有三个瓣叶所以在房室口的瓣环分为三个部分:三尖瓣前瓣瓣环、后瓣瓣环和隔瓣瓣环,大家先记住隔瓣瓣环,下面还会进一步介绍。

卵圆窝——房间隔标志性建筑之一,相信读者都很熟悉,卵圆窝很薄,厚度只有2mm,房颤射频消融是通常穿破卵圆窝把造影导丝升到左心房进行肺静脉造影,然后再股静脉穿刺后应用三维标测系统定位。随着心脏介入医学的发展,目前大多数卵圆孔未闭我们可以用封堵器进行封堵,而不必再通过外科手术(图2-1-8)。图2-1-8 卵圆孔未闭封堵示意图

我们注意到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开口于右房,但是很奇怪,我们没有找到上下腔静脉瓣,所以问题来了,如果没有静脉瓣心房收缩时血流难道不会倒流回上下腔静脉?其实,右心房在上下腔静脉口进化出肌袖这么一圈肌肉,这圈肌肉移行到上下腔静脉口,在心房收缩时肌袖随之收缩虽不足以封闭腔静脉口,但由于流体力学原因其产生湍流,可以对抗心房压力。不过这些肌袖有具备潜在起搏功能的P细胞,在左房肺静脉口的肌袖电活动尤其活跃,常成为房颤的 “罪魁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