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印度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7 22:44:52

点击下载

作者:童志云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迈向印度洋

迈向印度洋试读:

综合篇

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综合调研报告

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总体方案研究

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综合调研报告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指出:“云南要统筹对内对外开放,一方面要加强同国内其他地区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积极引进省外资金、技术、人才,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推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企业走出上水平,尤其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为认真贯彻落实胡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财办和云南省联合组成调研组,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民委、商务部、海关总署等部门,迅速展开调研,就加快推进新形势下的对外开放,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摘要报告如下:

一、把云南加快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

第一,打开我国面向印度洋重要陆上战略通道。我国石油进口的50%需经马六甲海峡,打通云南——缅甸交通和油气管线,可直接从缅甸西南海岸通向印度洋,显著减轻对马六甲航道的严重依赖。同时,东南亚、南亚地区人口近20亿,与我经济联系十分密切,中东、非洲亦是我油气进口主要来源地,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加快向西南的开放步伐,对于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第二,创造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强劲动力。把云南加快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使川、渝、青、云、黔、桂等省区由地处内陆、边远的地缘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西南边疆省区将由交通末梢变为开放前沿,极大提升沿边省区的战略位置和作用,推动西南诸省区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动力。

第三,落实周边是首要的外交方针。东南亚、南亚是世界大国战略争夺要地,周边是我国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必争、必保、必稳的首要地区。把云南加快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化相邻优势为合作发展潜力,落实“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方针,增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信任和长期友好,是确保实现国家长期战略目标的重要外部条件。

当前,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基本条件大体具备。(一)我国与相邻国家双边关系稳定,合作发展潜力十分巨大。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东南亚、南亚地区是我国的好邻居、好伙伴,也是我传统影响覆盖地区。新世纪以来,双边关系进一步巩固发展,经贸合作更加紧密。2008年我国与东盟贸易额达2300亿美元,占我国外贸总额的9%,2009年超过日本,东盟将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建成,双方90%以上商品关税降为零,相互投资、服务贸易也将更为优惠便捷。深入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已形成系列合作机制,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亚洲合作等机制,加强了我与东南亚各国的合作进程。2006年以来,我国作为观察员出席南盟峰会,与其建立正式联系,中国与南盟关系研讨会、中国一南亚商务论坛、南亚国家商品展等合作机制,推进了我与南亚关系的发展。2008年,我国与南亚贸易额达660多亿美元,增长32%,双边投资额累计达600多亿美元,发展前景广阔。(二)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初步构成交通路网。目前,云南通向东中西部的7条省际干线高等级公路、8条干线铁路,以及通往边境地区的4条干线公路和4条干线铁路均已列入国家中长期公路、铁路网建设规划,有的已开工建设或正在改造提升。昆明至曼谷全程1818公里高速公路现已贯通。省内通往国内城市和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航空网络基本形成,现有l2个民用机场,始发航线237条,其中国际32条,通达59个国内城市和29个国际城市;正在建设的昆明新机场,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连接欧亚的国际枢纽机场。澜沧江一湄公河国际航运2001年已实现通航,金沙江—长江、珠江航运也在拓展之中。(三)云南作为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基础条件具备。云南战略位置突出,自古以来就是通往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国家的重要通道,区位特点明显。“二战”时期,围绕打通战略通道,在滇西抗战和开辟著名的“史迪威公路”、“驼峰航线”中,云南儿女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巨大牺牲。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以东南亚、南亚为重点,不断推进通路、通电、通商、通关,与该地区友好交往和经贸合作日益密切。目前,昆曼高速公路贯通,腾冲—缅甸密支那高等级公路完工。国内最大的跨国电力联网工程建成,已向老挝、泰国、越南输电。口岸建设不断加强,国家一、二类口岸20个,与东南亚、南亚贸易额占全省贸易额40%,同周边国家经济技术合作位居全国前列。同时,云南还加强了与泰北、越北、老北以及与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区域合作,建立了多个双边、多边会商合作机制;积极推进缅甸、老挝替代种植,帮助老挝北部九省编制产业经济发展及合作规划;加强了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东南亚、南亚留学生在滇近8000人。

二、把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初步设想

在认真学习领会胡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基础上,调研组建议,把云南建成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拟包括以下内容:(一)基本定位

——建成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前沿和交通枢纽。发挥云南经缅甸连接印度洋、开拓东南亚、南亚市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区域合作,畅通货物运输、促进人员往来、加强信息交流,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

——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资源通道。打通经缅甸到印度洋的陆上通道和油气管线,可弱化对马六甲海峡的严重依赖,对于提升国家经济安全意义重大。变云南由西南边睡为开放前沿,可近距离进口油气、矿石、林木等重要资源,发挥新的进口通道的作用。

——形成沿边开放的重要增长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提升沿边开放的能力和水平,建立试验示范区,推动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特色产业,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特色出口加工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形成和谐发展的西南边疆。发挥云南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好传统,完善云南与周边国家和国内省区各类合作机制,深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打造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纽带,深化互利共赢,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构建和谐边疆、实现全面小康做出重要贡献。(二)主要原则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从当前现实条件出发,精心谋划建设桥头堡,又着眼长远发展,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合理规划建设一批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国内项目和援外工程。

——国家主导、联合共建。建设桥头堡的总体规划和重大项目由国家决策、主导,具体实施和项目配套,由有关部委和云南及西南诸省区合力推进。

——规划先行、统筹发展。规划要瞻前顾后、留有余地,总体部署、稳步推进;高度重视制定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搞好规划实施,提高投入产出效果,确保桥头堡建设有序高效推进。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桥头堡建设的具体方法,要灵活务实,大胆创新,努力在推进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取得突破,示范全国。(三)重点任务

建设桥头堡涉及内容多、时间跨度长,要根据需要与可能,区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

1.构筑畅通运输通道。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把云南建设成为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沟通印度洋的重要交通枢纽,构筑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通讯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

2.培育特色龙头产业。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一批适应开放需要的产业基地,培育壮大一批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市场前景广阔、带动力强的优势新兴产业。注重发展文化旅游、生物制药、现代物流、新能源、电子信息、特色优势产品加工制造等产业。

3.发展互惠经贸合作。加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推进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完善中国一南盟合作机制,加强衔接各类区域合作,提升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一南亚商务论坛”、孟中印缅商品展、南亚国家商品展,推动举办“中国一南亚博览会”。

4.扩大中华文化影响。推进同东南亚、南亚国家在科技、文化、教育、体育、旅游、人才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官民并举、丰富内容、拓展方式、提升层次,把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的文化交流中心.

5.建设高效服务体系。完善市场、金融、信息、人力开发、公共服务管理,为“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信息资讯、智力服务、司法协助和领事保护,发展各类服务贸易,搞好对外开放软环境建设。(四)目标要求

经过未来两个五年计划的努力,把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要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09—2010年)。完成建设桥头堡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与相邻国家在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上达成共识,启动建设中缅油气管道和缅北水电站等项目;完成经缅甸连接印度洋通道的前期建设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重点突破(2011—2015年)。加强实施互联互通的通道路网建设,加强通关便利化和口岸基础设施。自缅甸皎漂港贯通全缅、连接云南境内的油气管道建成。建设连通印度洋的港口和陆上通道取得重大进展。企业向西南“走出去”和区域经济合作取得重要进展,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贸易投资额年均递增20%以上,我国与西南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三阶段:全面推进(2016—2020年)。进一步完善与西南相邻国家基础设施网络。经缅甸通达印度洋的油气管道、港口、公路、铁路运行通畅、配套设施齐全。围绕桥头堡建设,云南内引外联成效显著,旅游、文化、生物制药、石化、矿产加工、软件开发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云南与西南周边国家人畅其行、货畅其流,合作交流机制健全。通过西南大通道,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贸易、投资比重显著提升;与中东、东非经贸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制约因素

当前,把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也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制约因素。主要是:

1.基础设施欠缺。云南通往东南亚、南亚的交通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全省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铁路通车里程仅1924公里,16个州市所在地仅7个通达铁路,路网密度列全国倒数第二,货物请运满足率长期在20%以下,主要依靠公路运输。高速公路2500公里,需规划建设6300公里三级以上沿边公路网,其中需新建和改建4200公里。口岸建设仍然滞后,联检楼、国门、查验货场、边贸市场不配套,与通关管理要求不适应。同时,相邻国家的基础设施更加落后,普遍滞后于我数十年,相互之间的货物、人员往来十分不畅。

2.经济基础薄弱。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边境地区发展滞后。2008年,人口占全国3.4%,居第l2位,生产总值5700亿元,仅占全国1.9%,居第23位;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1%,居全国倒数第三位;地方财政收入614亿元,可用于建设的财力严重不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沿岸和边境沿线,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少数民族占云南人口1/3,129个县(市、区)中有80个贫困县,其中73个是国家级贫困县,列全国第一。2008年,这些国家级贫困县和25个边境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342元和2273元,是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和48%。按照新的扶贫标准,云南尚有555万贫困人口,占金国总数的l4%,人数和比例均列第一。此外,中南半岛和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低,缅甸、老挝、孟加拉均为最不发达国家。

3.境外势力干扰。长期以来,东南亚、南亚是国际政治敏感地区,向为各方势力所争夺。近年来,南亚地区恐怖活动频发,东南亚部分国家民族、宗教、贫困问题突出。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人权、宗教、环保等非政府组织,借助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积极制造这些地区“民主化”环境。加之跨境犯罪、贩毒走私、防控艾滋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反颠覆、反渗透任务很重。通过桥头堡建设,对区域内各民族和相邻国家和平共处、和谐发展,增强边疆民族团结,促进繁荣稳定、边防巩固意义十分重大。

三、把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主要举措

胡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是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对云南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扩大开放赋予的新使命,按照服务大外交,推进“走出去”,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边疆的总体思路,云南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为重点,加快连接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国际通道。公路:加快连通昆明至河口高速公路的石林—蒙自段、昆明至瑞丽高速公路的龙陵—瑞丽段、昆明至景洪高速公路的磨黑至思茅段直达周边的高速公路断头路,提高边境地区公路通达条件。铁路:推进大理至瑞丽、玉溪至蒙自、蒙自至河口等在建拟建工程,尽快实施玉溪至中老边境、保山至中缅边境的铁路建设。水运:加大对金沙江、澜沧江、红河等云南段的整治力度,使其尽早达到通航要求。航空:推进昆明新机场建设进度,尽快启动新建红河、泸沽湖、怒江机场,改建扩建一批现有机场。管道:全力实施缅甸皎漂至云南境内油气管道项目,及早建设境内外相关配套设施。(二)加快服务体系建设

办好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一南亚商务论坛、南亚国家商品展、孟中印缅商品展。引导、服务有关省区以云南为桥头堡、沿大通道与东南亚、南亚发展经贸合作。创新通关查验监管模式,推进“大通关”建设。发展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信息网络和资源信息库,推进与印度IT领域合作,培育软件产业基地。深化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澜沧江一一湄公河跨境旅游线路。发展国际中转、配送、贸易会展等相关产业,提升云南服务贸易水平。(三)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一是优化经济布局,促进生产力向重点区域集中,加快建设“一区五带一线”。“一区”即滇中经济区,“五带”即昆明—河口、昆明—磨憨、昆明—瑞丽、昆明—临沧、昆明一腾冲五条经济带,“一线”即边境一线。二是以现有产业园区为骨干,建设一批符合云南生态环境特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加工基地。三是建设一批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外向型出口贸易基地,推动优势产业和产品走出国门。四是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着力发展国内外旅游、生物制药、软件开发、高新技术,依托中缅油气管道,推进石油炼化基地及天然气化工基地建设,在加强生态环保的基础上,可持续地发展能源石化产业。(四)加快周边合作步伐

积极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发挥云南向南亚开放的先行优势,推动中国与南亚国家尤其是环孟加拉湾国家建立制度性合作的新机制。继续发展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机制,推动印度、孟加拉等国在昆设立领事机构。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相互衔接,发挥云南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枢纽与服务功能。(五)加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完善兴边富民工程,改善边境地区基础条件,加快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提高边民生活水平。深入开展平安边疆活动,健全边境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跨国违法犯罪。健全长效机制,加强禁毒和防控艾滋病工作。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效,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维护边疆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请求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若干建议

调研组认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快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建议国家发改委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参与,及早研究制定专项指导性文件和相关发展规划,部署指导此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工作,坚持不懈地通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一步步地扎实推进,以收国家战略成效。

第一,全力推进建设经缅甸通往印度洋的战略通道。这是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国家战略性工程。工作重点建议为:一是加快建设从缅甸西南印度洋港口皎漂到我境内的油气管道,并将港口建设、管道铺设、炼化基地建设统筹考虑,渐次推进,尽快收效。二是加快建设境内外铁路、高等级公路。建议铁路从滇西大理向西,经缅甸通往印度洋港口。目前大理到瑞丽边境的铁路,需加快工程进度,至腾冲边境铁路也应列入建设规划。缅甸境内需连接密支那至腊戍等的路段,建议与缅合作,利用“中国—东盟合作基金”,及早动工建设。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对外合作建设研究步伐,打通昆明经老挝连通泰国的铁路。高等级公路国内部分,主要是加快提升改造有关路段,排除云南与各省际间国道主干线“断头路”的障碍;国外部分,主要是缅甸境内有关路段合作投资建设问题,建议纳入“中国—东盟合作基金”项目,重点加以推进。对涉及国内交通基础设施的用地,在确保基本农田的大前提下,请国家有关部门从优从速审核用地指标。

第二,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给予重点支持。一是建议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预算内专项资金、预算内投资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加大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云南发展交通、扶贫、环保、民族地区、口岸建设事业等。二是建议大力实施金融支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增加资金投放,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云南增设分支机构,积极参与支持建设桥头堡项目融资。建议请有关部门研究建立服务于向西南开放的“云南开发合作银行”的设想。建议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云南发展。三是利用云南烟草为桥头堡建设筹措资金。建议从明年至“十二五”末,给云南每年新增烤烟60万担、卷烟60万箱指标,所增税收用转移支付办法设专项资金,专用桥头堡建设。四是建议将云南口岸税收“十二五”期间全额返还,列入上述专项发展资金,专用改善边境口岸基础条件。

第三,支持云南“先行先试”,在沿边开放中探索新的

发展路子。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对外开放的新举措、新探索,建议有关部门加强指导、简政放权,支持云南大胆实践、勇于开拓,探索建立跨境合作区、保税区,在邻近国家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新措施新办法,创新发展新途径。支持云南申办中国—南亚国家博览会。建议加大对东南亚、南亚贫困国家的援助力度,帮助其加快发展,并将援助项目交付云南实施;鼓励东南亚、南亚国家在云南设立办事机构;把云南建设成为沿边开放新的试验区,并为全国示范。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总体方案研究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视察时指出:“云南要统筹对内对外开放,一方面要加强同国内其他地区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积极引进省外资金、技术、人才,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推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企业走出去上水平,尤其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为认真贯彻胡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抓住难得历史机遇,全面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省政府主要领导指示,省政府研究室牵头,经过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及专家的意见,研究起草了《云南省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方案》,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

一、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大意义

面对世所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为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全面部署实施了一系列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要指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成功基础上,实施全方位开放的新思想、新突破、新举措,是进一步深化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及西亚、东非国家合作的重大战略布局,是进一步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边疆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构筑我国进入印度洋的西向贸易通道,将进一步完善我国“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的对外开放布局,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进一步凸显云南在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利于不断深化我国与西南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将有力推进我国面向印度洋的开放,不断深化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及西亚、东非国家互利共赢合作,积极促进我国与西南向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有利于加快推进和谐周边建设。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化相邻优势为合作发展潜力,落实“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方针政策,将增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信任和长期友好,加快推进和谐周边建设,为确保实现国家长期战略目标营造良好的地缘政治格局。

——有利于创造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强劲动力。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将推动滇、黔、桂,川、渝、藏等西南省(市、区)地处内陆、边远的地缘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交通末梢变为开放前沿,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动力,形成我国沿边开放重要增长极,进一步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大好局面。

二、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将为云南开放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必须牢牢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建设进程,努力开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一)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开放合作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统筹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巩固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大力开拓与南亚国家的合作,积极发展与西亚、东非国家的合作。着力构筑印度洋通道,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发展互惠经贸合作,着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着力建设高效服务体系,将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为我国对外开放做出更大贡献。(二)建设原则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从当前条件出发,突出重点,确立阶段性目标,抓紧实施一批具备现实可能性的重大项目;又着眼长远,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谋划布局一批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国内项目及援外工程。

——国家主导、联合共建。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努力将桥头堡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工程,桥头堡建设的总体设想和重大项目由国家决策、主导,具体实施和项目配套,由有关部委和云南及西南诸省区合力推进。

——规划先行、统筹发展。力争将桥头堡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在国家层面出台桥头堡建设的专项规划,省里的“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及各行业规划都要与此相衔接。规划要统筹兼顾、重点突出,总体部署、分步实施;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认真组织规划的实施,提高投入产出效果,确保桥头堡建设有序高效推进。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桥头堡建设要以改革创新为不竭动力,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要努力在推进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上,尤其要在提升沿边开放、开展区域合作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积累经验,作出示范。(三)建设目标

——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的战略通道。充分发挥云南从陆上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的独特区位优势,着力构筑我国经云南直达印度洋的交通、能源、信息、贸易通道,大力发展区域合作,畅通货物运输、促进人员往来、加强信息交流,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战略通道和门户枢纽。

——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的产业基地。积极依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想方设法吸引一批东部地区大企业尤其是外向型大企业到云南投资设厂,主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深加工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转移,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充分发挥云南优势产业领先周边国家的梯度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着力建设一批集加工、商贸、物流于一体的进出口加工基地,推动优势产业向周边国家辐射转移,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

——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的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人文优势以及云南对东南亚、南亚的工作基础,积极推动国家建立与南亚、西亚的合作机制,并在省的层面不断深化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为主、双边区域合作为辅的区域经济合作,推进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探索与其他南亚及西亚国家的合作安排,推动泛珠三角、长江三角合作与东南亚、南亚地区合作的全面对接,将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合作平台。

——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的交流窗口。充分发挥云南与周边国家民族同源、文化相近的特点,大力推进同东南亚、南亚国家在科技、文化、教育、体育、旅游、人才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官民并举、丰富内容、拓展渠道、提升层次,突出云南作为中国面向周边国家合作、和平、和谐友好使者的形象,切实增强人文外交软实力,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使云南成为充分展示中华文化、促进国际友谊的交流窗口。(四)实施步骤

经过未来两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要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启动实施(2010年)。完成建设桥头堡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与相邻国家在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上达成共识,启动建设中缅油气管道和缅北水电站等项目;完成经缅甸连接印度洋通道的前期建设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全面推进,重点突破(2011~2015)。加快实施互联互通的通道路网建设,加强通关便利化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自缅甸皎漂港贯通全缅、连接云南境内的油气管道基本建成。建设连通印度洋的港口、陆上通道和国际物流体系取得重大进展。企业向西南“走出去”和区域经济合作取得重要进展,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贸易投资额年均递增20%以上,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贸易投资额年均递增25%以上,我与西南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三阶段:基本建成,完善提升(2016~2020)。进一步完善与西南相邻国家基础设施网络。经缅甸通达印度洋的油气管道、港口、公路、铁路运行通畅、配套设施齐全,内引外联成效显著,旅游、文化、生物制药、石化、矿产加工、物流、软件开发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云南与西南周边国家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信畅其通,合作交流机制健全。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贸易、投资比重显著提升;与西亚、东非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工作重点(一)加快建设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大通道

紧紧围绕开辟一条从陆上通往印度洋的贸易通道这一重点,进一步加大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连接三亚、沟通两洋”,内联大西南、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国内经济区,外接东南亚、南亚,进入印度洋,方便快捷高效的国际大通道,为向西南开放奠定坚实基础,服务全国发展云南。

1.加快内联全国直达印度洋连接东南亚、南亚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建设。铁路:按照突出重点、提速建设、提高等级、提高密度的方针,大力推进大瑞(大保段)、玉蒙、蒙河、云桂等11个铁路在建项目建设,尽快开工建设沪昆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广大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加快大瑞(保瑞段)、玉溪至中老边境、保山至腾冲猴桥铁路、渝昆客运专线、香格里拉至拉萨、昭通至攀枝花至丽江、祥云至临沧至思茅等项目前期工作,尽早实施建设,力争“十二五”建成。积极争取国家把瑞丽出境至印度洋皎漂港铁路、腾冲猴桥出境至缅甸密支那铁路、西双版纳出境经老挝连通泰国铁路纳入中缅、中老合作计划,利用“中国—东盟合作基金”,及早动工建设。开展把临沧经清水河连接缅甸腊戍的铁路作为印度洋贸易通道铁路运输二线的研究,相机实施建设。公路:切实推进在建的9条高速公路、52条二级干线等项目建设,尽快开工建设普立—宣威、龙陵—瑞丽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完成国道主干线、西部开发省际通道和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和改造。建成昆明连接15个州市府所在地的高速通道,并实现15个州市府之间的高等级公路连接。建成连接全省国家级省级口岸的快速通道和连接全省重要旅游区的快速通道,实施边境25个县高等级公路连接线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全部乡镇实现通乡公路路面硬化,全省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技术状况和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积极争取国家把瑞丽出境至印度洋皎漂港高等级公路纳入中缅合作计划,利用“中国—东盟合作基金”,及早动工建设。航空:加快昆明新机场建设进度,全面完成西双版纳、丽江机场改扩建工程,尽快启动新建红河、泸沽湖、怒江机场,改扩建保山、腾冲、思茅、临沧机场。在此基础上要把工作重点放到增加昆明覆盖国内以及东南亚、南亚、中东以及非洲东海岸地区的航线班次与起降架次上,积极吸引更多的国际、国内航空公司到云南开辟新航线,开通从昆明直达西亚、非洲、欧洲、美洲、澳洲的航线,发挥机场的集群效应,打造航空强省。水运:推进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稳步发展,推动伊洛瓦底江国际陆水联运通道、中越红河水运通道建设相关工作,形成南由澜沧江、红河进出东南亚,西由伊洛瓦底江进入印度洋的陆水联运通道。积极推动皎漂深水港建设。口岸基础设施和通关便利化: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新建、在建、改建口岸监管场所的口岸通关便利硬件基础,加大口岸查验的科技建设,全面提升口岸综合服务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实现审批便利化、查验电子化、信息网络化、交通便捷化、口岸现代化。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沟通与协调,推进越南老街、老挝磨丁、缅甸木姐等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打牢通关便利化的基础。努力争取国家对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大通道建设用地给予专项用地指标,对重大建设项目申请先行用地。努力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加大对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大通道的扶持力度。

2.全力配合加快推进中缅油气管道及炼化基地建设。积极主动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项目建设的相关工作,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力争在炼化项目核准前与中石油达成一致的副产品方案。加快推动相关州市天然气利用前期工作,落实相关协议。通过积极主动的工作,促进项目顺利建设,早完工,早见效,带动我省石化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3.加快向西南开放的信息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大信息通信及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覆盖全省的光纤通信网络,积极发展无线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加快网络升级换代。充分发挥昆明通讯出口局作用,并进一步提升层次和技术水平,实现与东南亚、南亚的互联互通,使云南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的信息交换枢纽。强化昆明国际信息港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实施数字云南建设,推动和鼓励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云南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二)加快建设向西南开放的产业基地

紧紧抓住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给我省产业调整升级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开放促开发,以开放促调整,以开放促提高,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性突破。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

1.培育发展一批外向型优势产业。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云南建设国家级的产业转移基地,吸引一大批有实力、成规模、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头在外的企业到云南落户发展,积极培育发展外向型轻工产业,把云南打造成中国西部重要的进出口加工基地。打造滇中国际物流经济圈,在昆曼、昆河、昆仰、昆明南亚四条国际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布局建设一批物流产业基地。积极争取设立昆明综合保税陆港,培育发展国际化物流产业,建设昆明国际内陆港经济区。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一批有实力的国内外物流企业参与云南国际化物流产业发展。争取国家引导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云南,在昆明设立国际金融结算中心,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便捷服务。扶持培育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争取建立国家级的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加快旅游业国际合作步伐,积极参与GMS统一旅游目的地建设,拓展与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的旅游合作,把滇中滇池、抚仙湖和阳宗海等三湖地区打造成国家级国际养生养老示范基地,在边境一线具备条件的地区设立国际旅游合作区。围绕我省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建设一批外向型农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业走出去发展,在东南亚、南亚地区建设一批农业合作园区。

2.培育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积极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把云南打造成中国西部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云南基地。进一步加大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实施力度,建设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打造中华生物谷。充分利用基因、细胞、发酵等生物工程技术,加快发展现代生物产业,力争使云南成为全国生物制药、生物制品、疫苗生产基地。发挥现有多种基础原材料优势,加快培育一批新型结构、新型功能等新材料产业,力争在新型钢铁、有色金属合金、微电子材料、建材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国家级有色金属和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布局发展一批特种光学、光机电一体化、光伏电等项目,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不断提升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能力,使云南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着力发展生物质能、风力、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建设国家绿色能源基地。进一步扶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强化国际合作,努力使云南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国家发展碳汇经济示范基地。

3.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为生产服务的国际化现代服务业,建设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国际有色金属交易中心、国际生物医药交易中心,争取设立橡胶交易所、翡翠交易所、碳汇交易所。加快发展以昆明为中心的现代物流圈,带动滇西、滇西南、滇东、滇东南等物流次中心建设,重点推进一批物流园区建设,努力构建以昆明为中心,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国际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昆明新机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昆明临空经济。立足云南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充分挖掘和弘扬深厚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有影响的文化精品和品牌,逐步走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道路。着力培育会议会展、动漫设计等产业,争取更多的国际国内大型会议来云南举办,吸引一批有创意、懂动漫、通设计的人才来云南创业,或从事相关软件开发。积极发展金融、财务、法律、保险、技术和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等配套服务业,力争引进一批国际性的金融、会计、法律等企业进驻云南,为各种涉外企业提供相关服务。

4.巩固提升现有支柱产业。立足多年培育形成的支柱产业基础,全面提高支柱产业的效益和质量。继续巩固烟草产业在云南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提升云南烟草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培育烟草产业集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改造提升生物产业,实现生物产业由低度开发向深度加工、传统生产向现代经营的根本转变,力争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天然药物、绿色健康食品、木本油料等生物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旅游“二次创业”,以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全力推进云南作为国家旅游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基础,突出利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打造全国重要的矿产深加工基地。优化全省电力结构,加快把云南建成以水电为主的国家级电力基地,着眼电力优化配置、协调省内需求与电力外送强化电网建设,培育壮大电力产业。

5.提升壮大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在滇中和四条国际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建设进出口加工区,探索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合作在云南和到周边国家设立国际产业合作园。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园区做强做大。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一些在州市的省级产业园区、工业园区上升为国家级园区。抓紧制定全省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物流园区,为物流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创新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模式,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探索。

6.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全面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等,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把各类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研发聚集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构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推进科研院所、企业和高等院校的联合与合作,促进知识流动、人才培养和科技资源共享。争取国家支持在云南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电子基地、冶金和有色金属新材料、磷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和中药现代化等产业化创新基地建设,努力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认真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深入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战略,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力度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积极选拔培养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加强科普工作,办好各类科技成果、科技发明展会,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环境。(三)加快构筑我国向西南开放的合作平台

充分利用云南“三亚通衢”的区位优势和现有工作基础,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巩固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区域合作,加快构筑我国西南开放的合作平台,推动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1.建立健全对外开放的合作机制。积极推动云南—泰北、云南—老北、云南—越北、云南—印度西孟加拉邦等双边合作的机制化、制度化建设,努力促成云南与缅甸、云南与孟加拉等国的双边合作机制。逐步加大对南亚区域合作的参与,抓住第九次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论坛在昆明举办的机遇,加快推进该论坛由“二轨”向“一轨”升级,不失时机推动建设昆明合作组织。进一步办好中国—南亚商务论坛,办好南亚国家商品展,争取举办中国—南亚博览会、亚非论坛、滇池泛亚城市论坛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会展活动;推动建立中国与南亚国家特别是环孟加拉湾国家的制度性合作机制,建立中国—环孟加拉湾自由贸易区。推动印度、孟加拉等南亚国家在昆明设立领事机构,进一步推进与东南亚、南亚及西亚、东非国家的结好工作。充分发挥华人、华侨、华商的作用,进一步办好亚太华商论坛和亚太华商投资项目推介会。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滇沪、滇粤、滇港等合作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有机对接,开拓云南桥头堡向南亚开放的先行优势。

2.加快推进对外合作进程。针对东南亚、南亚及西亚、东非等目标市场的特点,加强与相关国家在贸易投资、能源和资源开发以及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先进管理,大力发展外向型优势产业,在昆明、玉溪、楚雄、曲靖、红河、大理、保山、德宏等州市建设一批规模大、质量高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国家级华商产业园区,积极吸引华商投资云南。发挥优势特色,在云南边境州市与越南、泰国、印度等国合作建设一批跨境经济合作区。加强引导和服务,鼓励支持我国企业借助云南国际大通道向西南走出去,到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建设一批中国产业园区和离岸经济合作区。支持鼓励中央企业落户云南,以云南作为平台进入周边国家投资。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和北部湾、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国内区域发展的对接,形成产业、市场、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的互补和有机联动,推动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区域经济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拓展与次区域国家在跨境旅游、跨境劳务等优势领域以及国际运输服务、国际货物保险、国际结算服务等传统领域开展服务贸易业务。扩大与货物贸易有关的金融、物流、保险、研发、咨询、设计、分销等服务的进口;加大力度承揽国际工程设计、施工项目,鼓励实施“云品工程”,完善云南品牌的培育体系、认定体系、促进体系和保障体系,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大力发展跨境旅游,突出生态环境优势,开发创新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大对境外市场的促销投入。适应东盟新四国的贸易特点,加快云南与周边国家边境经济合作区和沿边开放实验区建设。充分发挥贸促会、工商联、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的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开放式推动外贸、外经发展。做强做大现代新昆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构筑全省服务贸易示范区,强化对东南亚、南亚市场的影响和辐射。

4.加大金融支撑体系建设。积极研究建立区域资金流动、银行结算和反洗钱区域合作新体系,加快推动中国人民银行尽快与东盟国家签订双边银行结算协议,在昆明建立对东南亚、南亚的人民币区域性跨境结算中心,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化电子金融合作体系。集中培育一批优势企业上市,逐步提升云南向西南开放的金融优势、资本优势和经济优势。积极向中央争取金融特权和优惠政策,在基础货币投放上向云南倾斜,允许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超过其他地区增长水平。设立向西南开放的产业投资基金,为有发展潜力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输入新鲜血液。(四)加快推进向西南开放的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

云南地处中华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南亚文化圈的交汇地,与西亚和非洲文化圈邻近,民族宗教众多、文化积淀深厚、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成效显著、对外教育科技交流频繁,是中国面向西南进行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理想基地。要以官方支持、民间广泛参与为主要形式,面向西南大力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切实增强人文外交软实力,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文化桥头堡,把昆明建设成为泛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使云南成为充分展示中华文化、增进了解互信、促进国际友谊的示范性窗口。

1.加强文化交流。在文学、艺术、影视、民族特色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国际巡回展示、交流研讨,积极举办突出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地区特色的国际文化周、艺术节、旅游节、图书展、影视展、体育比赛等活动,邀请中外人士到云南开展高水平的学术、教育、科技和体育交流,建立各类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博物馆、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公园等文化交流聚集地,逐步把云南建设成为向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传播中华文化的基地、向世界展示中国(云南)民族文化的窗口和沟通中外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积极促成举办昆明—加尔各答汽车拉力赛、昆明—达卡汽车拉力赛等活动,为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营造良好氛围。

2.推动教育合作。一是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建设。争取国家汉办支持,由云南到印度洋沿岸国家开办孔子学院(课堂);鼓励和选拔汉语教师到印度洋沿岸国家开展汉语教学;扩大云南汉语学习奖学金规模,吸引印度洋沿岸国家留学生前来云南学习;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开设能覆盖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汉语课程。二是加快教育国际合作步伐。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教育部门、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联系和合作机制,整合云南对外教育资源,办好东亚高等教育论坛并争取永久落户云南。建立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教育基地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加大对东南亚、南亚留学生的招录,在省内相关高校开办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大留学优惠政策,尽快培养一批适应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外语、法律及经营管理高级人才和驻外力量,争取恢复重建西南联大、新建云南泛亚外国语学院,逐步使云南成为全国有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留学生人数最多和交流合作项目最多的省份,成为国内研究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水平最高的省份,成为中国人学习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语言最方便的省份,最终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多民族文化体验基地。三是积极开展边境地区跨国境教育。支持和鼓励边境地区中小学开展跨境教育,巩固边境民族教育前沿阵地;支持和鼓励云南高校采取各种形式对周边华人华侨社团给予教育援助,巩固他们对祖国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3.强化社会交往。推动人员互动、城市交流,促进了解和认同,提升中国形象,塑造中国亲和力。加强官方定期或不定期互访、会晤,深化云南省与印度西孟加拉邦、昆明市与印度加尔各答、保山市与缅甸密支那之间的友好关系,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举办经常性民间、企业交流活动,广泛开展跨境民族的友好交往,密切与周边华侨华人的联系,推动宗教文化的国际交流,逐步使云南成为展示中国民族宗教政策正确成功、民族团结友好、宗教自由和谐的窗口,成为中国同国外开展平等友好的民族宗教交流与对话的平台,成为中国联系西南周边华人华侨的基地,将云南打造为中国面向西南开展对外交往的窗口。

4.促进科技交流合作。以相互尊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为原则,以项目带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各国在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让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科技合作研究中心、科技实验区和科技产业园区。深化与印度在农业、生物、IT等领域的科技合作,以及与缅甸在农业机械、替代种植、地震研究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与非洲在农业生物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地质勘查和采矿技术、新药研发等领域的科技合作,使云南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科技合作窗口。(五)加快优化向西南开放的生产力布局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突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特色和优势,加快调整优化生产力,形成以滇中地区为核心,重点沿边州市为窗口、经济走廊为纽带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发展新格局。

1.加快推进滇中地区一体化进程

加快推进以昆明为核心,玉溪、曲靖、楚雄为节点的滇中地区一体化进程,形成科学、合理的跨行政区域资源开发和产业联动格局。发挥滇中地区产业优势,加快培育一批新型结构、新型功能等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一批环保新兴产业。发挥科技、人才、资金、产业优势,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促进要素聚集和集约化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现有各级、各类园区和开发区为载体,加大装备制造、能源石化、生物制药、信息电子、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领域培育力度,推动省外企业在滇中地区设立出口产品组装、加工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将昆明出口加工区、云南(昆明)深圳产业基地建成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核心区,推动更多的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

2.加快建设连接内地和沿边经济带建设

昆明—南宁经济带:大力发展优势矿产品深加工业,构建我国最重要的铝工业基地、最大的磷复肥基地和南方重要的煤电一体化基地。着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构建我国重要的烟草工业基地以及最大的三七科研开发基地。积极发展旅游业,构建南方重要的红色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带。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构建西南地区最便捷高效的出海大通道。

昆明—贵阳经济带:充分发挥经济带沿线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进煤炭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走煤电化一体化发展道路,加快形成我国西部重要的能源产业带和煤电化工经济带。积极发展旅游业,构建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依托中药民族药产业基础,构建以植物药、中药和民族药开发为重点的生物医药经济带。依托铁路率先实现复线化的通道优势,构建云南最重要、最便捷的出省通道。

昆明—重庆经济带:依托经济带范围内丰富的水能、煤炭、天然气资源,全面推进金沙江下游四大水电站的梯级开发,加快牛栏江和横江等支流的水电建设;积极发展火电,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构建全国最大的“西电东送”能源经济带。依托天然化工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和气化工等化工产业,构建西部地区重要的特色化工经济带。加快建设水富港,构筑长江黄金水运通道,融入长江经济圈。

昆明—成都经济带:依托经济带内钢铁工业基础实力雄厚的优势,推进上下游联动发展,构建我国西部最大的钢铁工业经济带。依托经济带范围内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养生文化、科考文化、蜀汉文化、民族文化四大品牌,构建西部新兴的文化旅游带。依托连通西南腹地和联结西北内陆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通道物流业,构建西部地区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便捷通道。

昆明—拉萨经济带:依托特色鲜明、融合完善、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做特、做大、做强滇藏高原特色旅游,构建中国最具特色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情旅游带。依托丰富的药用生物资源优势和民族医药文化优势,加快发展传统医药特别是民族医药产业,积极发展养生保健业,构建集民族药开发、养生、保健、康复为一体的民族医药和养生文化带。依托丰富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积极开发新型能源,构建我国西部重要的新型能源经济带。

云南边境经济带:加强与周边的越南、缅甸、老挝的协调,加快推进中越河口—老街、中缅瑞丽—木姐、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促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与口岸城市建设相结合。在其他边境一线地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鲜明国别特征和发展优势的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一批边民互市贸易(点),建设一批跨境民族文化及生态保护试验区。赋予更加灵活的边境贸易政策,先行试验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加快管理、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向边境地区聚集,促进边境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促进边境地区与内地共同协调发展。

3.加快发展连接东南亚、南亚的4条对外经济走廊

昆明—河内经济走廊:依托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以滇南区域中心城市—个开蒙和江川县、通海县、文山县、砚山县等节点城市为主要载体,重点布局农产品出口加工、烟草及配套产业、建材业、有色金属加工业、林纸业、磷化工业、食品加工业、旅游业等产业,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示范区和中越“两廊一圈”合作的先行区,将走廊建成中国西部地区连接越南最重要的特色经济走廊和通往太平洋的重要物流通道。

昆明—曼谷经济走廊:沿昆曼高等级公路,以普洱、西双版纳等州市为载体,重点布局以糖、茶、橡胶和林业等资源深加工为主的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以生态、民族风情、茶文化为主的特色旅游业。加快推进公路、水运、航空、铁路、信息等通道的建设和对接,积极推进客货跨境运输和投资贸易便利化,使之成为中国连接东盟最重要的陆路物流通道和旅游走廊。

昆明—仰光经济走廊:争取尽快启动中缅伊洛瓦底江陆水联运通道建设,以区域中心城市大理和保山、德宏等州市为载体,深化中缅互利合作,加快推进中缅油气管道建设,重点布局能源产业、冶金和有色金属加工业、建材业、林业、珠宝玉石、生物制药、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和以旅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将这一走廊建成中国重要的能源进口通道,构筑中国通往印度洋的重要贸易通道。

昆明—南亚经济走廊:围绕昆明—曼德勒—德穆—因帕尔—达卡—加尔各答国际大通道建设,以隆阳区、六库镇、腾冲县等重点节点城市为载体,重点布局以服务于过境贸易、转口贸易为主的现代物流业,以铅锌加工为主的矿产业,以香料、药材、水果、咖啡为重点的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和以民族风情、高山峡谷、火山热海和跨境旅游为主的特色旅游业,不断扩大贸易流量,推动节点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将这一走廊打造成中国通往南亚最重要的陆路商贸物流走廊。(六)加快完善向西南开放的城镇化体系

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地加快编制和完善云南城镇规划体系,完善全省城镇体系结构,调整生产力区域布局,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积极培育城镇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功能协调、体系完善的城镇体系。

1.加快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

充分发挥昆明集气候、区位、文化三大优势于一身的特点,努力推进“一湖四环”和“一湖四片”建设,按照北城为综合城、东城为科教城、南城为旅游休闲度假城、西城为工业城的功能设置,加快实施旧城和“城中村”改造,尽快实现四城联动发展,共同繁荣。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影响、带动、辐射作用,着力打造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枢纽,立足云南、联系全国、服务“两亚”的资金、商品、技术、人才、信息和数据交换中心,国际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和湖滨生态养老养生宜居城市。

2.大力推进滇中城市群建设

发挥现代新昆明的龙头作用,围绕“教育均等、就业均等,医疗一体、社保一体,金融同城、通讯同城、交通同城”的目标,以昆明为中心,以昆(明)玉(溪)一体化为重点,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产业经济、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和城乡建设的协调互动发展,实现昆明、玉溪、曲靖、楚雄4城市的有机融合,加速四州市人口聚集,打造2200万左右人口的滇中城市群。争取设立滇中城镇群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探索产业集聚区建设带动产业、人口集聚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形成投资强度最大、产业关联度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性好、要素集聚和辐射效应最强的经济核心区域。

3.强化国际经济走廊节点城市建设

尽快做大做强滇南蒙自、滇西大理和滇西南普洱以及保山、德宏、文山、西双版纳等沿边州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城市;把昆明—河内走廊的江川县、通海县和砚山县,昆明—曼谷走廊的景谷县、澜沧县和勐海县,昆明—仰光走廊的祥云县、弥渡县、临翔区,昆明—南亚走廊的六库镇、腾冲县等重点节点城市发展为规模合理、环境优美、适宜人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小城市。以城市建设聚集周边要素、承接东部和滇中地区产业转移、更好地服务日益扩大的对外开放。

4.重点实施一批重点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

选择一批重点县城,立足规范建设、美化市容、完善功能、突出特色,形成一批各具风格和特色鲜明的中小城市,使县城成为有较强经济辐射能力的县域经济增长极,为增强全省经济发展后劲,培育新的增长点奠定基础。加快建设云南边境19个国家一、二类口岸城镇,逐步将河口、瑞丽、勐腊三个重点边境口岸城镇打造成为中等城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工业小镇、农业小镇、商贸小镇、生态小镇、旅游小镇,灵活运用土地、资源、人口、产业政策,促进小城镇稳步发展。(七)加快推进生态云南建设

云南是全国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之一,但丰富性、独特性与脆弱性特点突出,在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过程中,必须适应时代要求,用创新的思想和理念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1.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继续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重点抓好九大高原湖泊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和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实施。实施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逐步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加强资源开发环境的监管。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国家将云南列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实验区,推进生态建设的国际合作。

2.全面推进节能减排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高耗能行业向深加工发展,培植和发展生物资源、光电子等低耗能产业,推广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采取综合措施,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采取有效措施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加快实施污染减排工程建设,加强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力度。积极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高度重视社会生活和办公的节能。建立健全严格实行新建项目环保准入机制,制定重点流域、区域要充分考虑的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标准。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安排专项资金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通过增加“以奖代补”、“以奖促治”专项转移支付,支持淘汰落后产能。

3.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加快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创建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生态园区,开展国家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试点。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引进推广生物技术、无公害技术,建立一批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天然橡胶、木本油料等生态林产业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培育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以现代商业、贸易、金融、物流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八)加快推进和谐边疆建设

云南地处边疆,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特别是边境沿线的民族地区社会发育程度较低。要使云南切实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云南必须统筹好经济社会和区域的协调发展,解决好社会事业发展的“短腿”问题,尽最大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建设繁荣开放和谐稳定的新边疆。

1.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先进制造业和对外服务业紧缺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依托省内高校资源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和培训合作,培养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的国际型人才;切实加强对农村贫困地区、城镇低收入群体、15个特有少数民族和7个人口较少民族子女的教育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城市社区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县(市)、乡(镇)、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与周边国家的公共卫生事件通报交流机制及重大疫情处置联动机制,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2.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利用云南在向西南开放区域合作中的优势,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国家联系,建立劳务输出协调机制。积极完善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和城镇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力度,推进分类施保,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针对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禁毒和防艾活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3.促进边境地区加快发展

切实增强25个边境县(市)的自我发展能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特色产业培育为支撑,以改善边境地区和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核心,争取国家支持,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加大对边境县(市)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大型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对边境县(市)的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加快管理、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向边境地区聚集,促进边境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形成边境地区与内地共同协调发展的良性格局。

4.加快构筑和谐开放边疆

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继续推行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推进边疆文化长廊、百县千乡宣传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边境地区定期举办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巡展、节庆会演、边民联欢等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展示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品牌形象,增进与周边地区的友好理解和政治互信,以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增强向西南开放的影响力。严厉打击边境沿线的走私和黄、赌、毒犯罪活动,创新对外宗教事务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宗教团体及信教群众预防和抵制宗教分裂势力渗透的能力与素质,创建和谐边疆。

四、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保障措施

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牵动全局,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措施,确保桥头堡建设的总体部署得到贯彻落实。(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胡锦涛总书记对云南又好又快开放发展寄予的厚望,是云南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的历史责任。各级各部门要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总体部署的重大意义和工作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上来、统一到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总体部署上来,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在服务服从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中主动融入、积极有为。为全面推进桥头堡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省政府专门成立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领导小组,省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省长和分管对外开放工作副省长任副组长,各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政府办公厅。各级各部门也要切实加强对推进桥头堡建设各项工作的领导,并根据需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一级抓一级,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凝聚合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建功立业。(二)改革创新,增强动力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从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实际出发,积极在行政体制、涉外管理、金融服务等领域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举措。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行政区划设置,提升沿边地区行政管理层级,提高行政效能。改革口岸管理体制,理顺中央事权和地方管理之间的关系,增强口岸协调服务功能。创新涉外经济管理机制,合理扩大省内县级及以上政府的投资和贸易管理权限,允许在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经贸、旅游、文化、教育等交流合作中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适当放宽在项目审批、出访协商和用地指标等方面的限制。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加大金融开放合作力度,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增加出口信贷保险规模,鼓励引进国内外各类金融、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壮大地方金融实力,拓展国际金融业务。深入开展旅游业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适时扩大云南陆上跨境旅游规模。继续深化财税投资、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扩大与印度洋沿岸国家交流合作的新机制。把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进一步凝聚各方面力量,为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三)落实项目,加大投入

项目是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点支撑。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项目工作,健全完善项目工作各项机制,充分发挥项目的重要抓手作用,以项目集聚生产要素,促进投资增长,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开展。鼓励项目创意,在通道建设、基地建设、平台建设、窗口建设等方面,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大胆创意一批重大项目。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完善项目策划、生成、储备、跟踪、落地机制。加强项目工作的组织实施,抓好项目分级管理,不断完善有利于项目生成、转化、落地的政策措施,加强招商引资,对接项目成果,争取更多更好的项目落地。突出抓好重点项目的落实,健全建立重点项目领导联系机制、跟踪服务机制、落实督办机制,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重点项目比重、重点项目中的工业项目比重。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各项建设的资金保障,争取中央财政设立“桥头堡”建设财政预算专项,确保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的投入,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工作中的问题,促进项目顺利实施。多方面筹措建设资金,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来云南增设分支机构,参与云南桥头堡建设项目融资。(四)完善政策,优化服务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税收、金融等各方面政策支持,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围绕桥头堡建设的各项重大举措,适时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后续配套政策,提出操作性强的具体办法,及时跟踪政策实施情况,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促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各类开发建设科学有序,有效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积极主动为区域合作提供“多层次宽领域广支点”的孕育拓展服务,积极主动为市场对接提供“快速通畅商机汇聚”的通道平台服务,积极主动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投资发展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吸引企业以桥头堡为立足点,沿大通道向西南,与东南亚、南亚开展商贸投资合作,打造与周边的共同利益纽带。(五)加强宣传,营造环境

牢牢把握舆论宣传工作的正确导向,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对云南的关心和支持,大力宣传桥头堡建设的重大意义,使之转化为推动桥头堡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高度重视宣传产生的国际影响,实行内外有别、统一对外宣传口径。围绕桥头堡建设中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做好引导社会思潮和凝聚社会共识工作,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树立桥头堡建设的良好形象。加强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及时总结和推广桥头堡建设中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典型示范效应。进一步增进团结,同心协力,广泛凝聚各方面的智慧与力量,激发创新、创造、创业的热情,组织动员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桥头堡建设上来。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保持和发扬近年来形成的谋求发展的意识、攻坚克难的精神、应对风险的气势、服务全局的合力、拓展创新的气魄、锲而不舍的韧劲,积极开创桥头堡建设的良好形势、趋势、态势和气势。(六)转变作风,强化责任

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切实转变机关和干部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增强政府行政行为的透明度,深入打造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强化学习实效,努力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督查机制,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加快建立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细化分解各项具体工作目标任务,做到每项工作有布置、有督查、有评估,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绩效管理成败的重要标尺。完善激励机制,认真总结各级各部门推进桥头堡建设、更好更快发展的成功经验,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对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新思路、新方法,及时归纳提升,交流推广,使桥头堡建设的部署和举措扎实有效地推进。

五、请求中央支持的事项

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需要从国家层面予以推进。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向中央相关部门汇报、沟通。(一)请求国家尽快研究出台支持桥头堡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发展规划

参照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法,请求国务院尽快出台支持把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指导性文件和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明确桥头堡建设的总体要求、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在政策、项目、对外关系协调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和支持。(二)把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予以重点支持

请求中央把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其他一系列中长期规划,力争通道、基地、平台、窗口建设的众多重大项目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盘子,尽快启动实施。(三)请求中央加大对面向西南开放战略通道建设支持力度,设立中央财政支出专项

请求中央财政在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安排方面给予云南更多支持。请求中央设立财政支出专项,支持桥头堡建设。(四)请求国家加大对建设向西南开放产业基地的支持力度

请求国家支持在云南建设国家级的产业转移基地、国家级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级的服务外包基地、中国向西南开放进出口加工基地、中国国际养生养老基地、中华生物谷、中国西部石化产业基地、国家绿色能源基地、国家发展碳汇经济示范基地、国家创汇农业示范基地、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国家级华商产业园区、内陆综合保税港、国际产业合作园区。请求国家同意“十二五”期间,在确保土地建设用地指标占补平衡的前提下,给云南增加50%的建设用地指标。(五)请求国家加大对建设向西南开放合作平台的支持力度请求国家支持举办中国滇池泛亚城市论坛、中国—南亚商务论

坛、中国—南亚博览会、东亚高等教育论坛、中国—东盟教育周;支持在昆明设立国际金融结算中心;支持建设中国昆明泛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昆明国际信息港、国家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多民族文化体验基地、国际人道主义紧急救援中心、恢复重建西南联大、新建云南泛亚外国语学院;支持举办昆明—加尔各答汽车拉力赛、昆明—达卡汽车拉力赛等重大活动。(六)请求中央支持云南在提升沿边开放中“先行先试”

请求国家有关部门加强指导、适当下放权限,支持云南大胆实践、勇于开拓,探索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保税区,在邻近国家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新措施新办法,创新发展新途径。请求国家把援助东南亚、南亚等周边国家的项目更多地交付云南实施。

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内涵

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中的国际大通道

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中的产业基地

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中的合作平台

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中的组织保障

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中的政策体系

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中的融资策略

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中的沿边开放

云南周边国际经济合作环境考察报告

通往印度洋国际大通道建设调研报告

云南通关便利化调研报告

云南企业“走出去”发展调研报告

云南“两个基地”建设调研报告

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调研报告

举办“中国—南亚国家博览会”可行性调研报告“中国—泛南亚经济合作”构想

云南参与GMS合作调研报告

中越中缅中老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调研报告

推进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调研报告

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调研报告

拓展云南航空市场调研报告

专题篇

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内涵

一、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概述

2009年7月下旬,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时指出:“云南要统筹对内对外开放,一方面要加强同国内其他地区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积极引进省外资金、技术、人才,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推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企业走出去上水平,尤其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胡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中央的战略部署,同时也对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我省必须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全面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推动我省由全国的交通末梢转变为开放前沿,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一)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对外开放主要侧重于面向太平洋的东部开放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进入印度洋及沿岸各国需要通过沿海各港口绕道马六甲海峡(经新加坡港)或巽他海峡(经雅加达港),目前我国大约40%的货物和90%以上的原油运输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随着我国国际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和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为拓展国际发展空间,迫切需要扩大向西南开放,新开辟一条通往印度洋的陆上通道。因此,从西南方向以印度洋沿岸地区为主的对外开放,已经成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省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具有从陆路通过东南亚直接沟通印度洋沿岸国家,连接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和沟通太平洋、印度洋的区位优势。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把对东南亚和南亚开放作为对外开放的重点,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流进一步深化,形成了地理区位优、面临市场广、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强、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久以及对外连通条件好等优势,在全国对印度洋及沿岸国家开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云南省就提出了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战略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要指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实施全方位开放的新思想、新突破、新举措,是进一步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边疆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极为重大和深远的战略布局;是胡总书记对云南又好又快开放发展寄予的厚望,是对“建设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的战略提升,也是云南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的历史责任和站在新历史起点上加快云南发展的战略选择,必将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的对外开放布局产生重大的战略意义。(二)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释义

所谓“桥头堡”(《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其狭义的意思一是指为控制重要桥梁、渡口而设立的碉堡、地堡或据点,二是指在大型桥梁桥头上建造的像碉堡的装饰性建筑物,三是泛指作为进攻的据点。广义的“桥头堡”是陆桥经济研究中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重要概念,确定桥头堡的主要依据是良好的区位以及运输线路的便捷程度等,其功能是集国际运输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国际商贸中心。“桥头堡”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具有控制力、发展力和影响力三方面的特征要求。

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打通我国从陆路沟通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发展壮大通道经济,强化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使云南成为我国通往印度洋沿岸国家的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与贸易中心。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不仅仅只是云南一个省的开放,而是我国向西南方向“一洋四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它更加突出了云南在全国对外开放中前沿性、重要性和带动性的作用,体现了中国向西南开放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彰显了云南在中国西南开放中的枢纽作用和基地作用。

二、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基本定位和主要内容(一)基本定位

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定位是:建成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前沿和交通枢纽。发挥云南经缅甸连接印度洋、开拓东南亚、南亚市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区域合作,畅通货物运输,促进人员往来,加强信息交流,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

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资源通道。充分利用云南可从陆上近距离大量进口油气、矿石、林木等重要资源的良好条件,加强各方协调,妥善处理相关利益关系,使云南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资源通道。

形成沿边开放的重要增长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提升沿边开放的能力和水平,建立试验示范区,推动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特色产业,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特色出口加工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形成和谐发展的西南边疆。发挥云南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良好传统,完善云南与周边国家和国内省区各类合作机制,深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打造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纽带,深化互利共赢,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构建和谐边疆、实现全面小康做出重要贡献。(二)桥头堡建设主要内容

结合云南和我国向西南开放的实际,桥头堡建设应该突出通道、平台、基地和窗口四个方面的内容。

1.建设我国经云南直达印度洋的战略通道

发挥云南经缅甸连接印度洋、开拓东南亚、南亚市场的区位优势,着力构筑我国经云南直达印度洋的交通通道、能源通道、信息通道和贸易通道,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战略通道和重要门户枢纽。建设我国经云南直达印度洋的通道,是桥头堡建设最为迫切的战略任务。目前最重要的是铁路通道和中缅油气管道建设。

铁路通道建设方面,要加快建设昆明枢纽、泛亚铁路东线蒙自至河口段,西线大理至保山等铁路在建工程,尽快实施云桂铁路、沪昆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玉溪至中老边境、保山至中缅边境的铁路建设,争取昭通至攀枝花至丽江、祥云至临沧至思茅以及保山至腾冲猴桥铁路尽早开展前期工作。加快对外合作,打通昆明经瑞丽连通缅甸至印度洋、昆明经老挝连通泰国的铁路通道,形成中越、中老泰、中缅和经缅甸至南亚的四条国际铁路交通大动脉,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间的陆上交通运输条件。

油气管道建设方面,全力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做好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建设的相关工作,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努力做好昆明石油炼化基地建设,并将港口建设、管道铺设、炼化基地建设统筹考虑,渐次推进、尽快收效。在推进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时,抓紧开展下游产品开发利用项目前期工作,配套建设关联产业集群,优化我国石油炼化工业布局,缓解西南地区成品油和乙烯产品供需矛盾,带动地方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2.推进我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合作,把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平台

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区域合作,推动形成政府间稳定的双边、多边沟通交流机制,把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平台。

一是政府间的合作平台。推动建立健全与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机制,逐步建立与南亚国家的合作机制,积极探索与非洲、中东地区建立新的合作机制。不断推动和强化与东盟、南盟、GMS等区域合作的相互对接,形成与周边国家高层间的定期或不定期互访、会晤、协调机制,提高参与国际合作能力和水平,为我国向西南开放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是经贸合作平台。一是做实做好第十八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筹备工作,力争今年再上新台阶。二是办好第五届中国—南亚商务论坛,提升南亚国家商品展层次,支持“中国—南亚商务论坛”秘书处和“中国—南亚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开展好相关工作;加强研究和协调,争取举办“中国—南亚博览会”,并永久落户昆明。三是办好中越、中老、中缅边交会,增强我边境地区发展的活力。四是办好各地区域型的会展活动,大力提升“旅交会”、“茶博会”和“农博会”等各类会展节庆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五是争取在东盟及南亚国家分别举办一些大型云南推介会和项目洽谈会,积极组织云南企业参加有关展会的参展工作。

3.将云南建成我国面向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

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一批适应开放需要的产业基地,培育壮大一批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市场前景广阔、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注重发展文化旅游、生物制约、现代物流、新能源、电子信息、特色优势产品加工制造等产业。一是想方设法吸引一批东部地区优势产业转移到云南。要利用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积极性高的机遇,积极营造环境,因势利导,吸引一大批有实力、成规模的企业到云南落户。二是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布局一批进出口加工企业,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其做大做强,向东南亚、南亚国家提供优质的生产和商品服务。主要是巩固提升烟草、生物资源开发与创新、旅游、水电、矿产资源开发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进出口加工业,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面向东南亚、南亚进出口加工的两大基地。

4.使云南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和增进国际友谊的纽带

推进同东南亚、南亚国家在科技、文化、教育、旅游、人才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官民并举、丰富内容、拓展方式、提升层次,通过桥头堡建设,使云南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和增进国际友谊的纽带。一是加强对外交往。组织一些经常性的交流活动,通过大量人员交流促进与南亚、东南亚、西亚和非洲国家的相互了解、相互认同。二是加强文化合作。推动云南文化产品特别是文化精品走向世界,推进多种价值理念的相互认同,切实增强人文外交软实力。三是加强教育合作。扩大东南亚、南亚来滇留学生的招生规模,继续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语言教学等教育领域实施一批新的项目,提高我省教育国际合作水平。加大教育“走出去”步伐,鼓励我省人员到周边国家留学,尽快培养一批适应开放的外语、法律及经营管理人才。四是办好孔子学院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促进科技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

三、所辐射的区域及发展特点(一)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所辐射的区域及基本情况

我国向西南开放所辐射的区域主要是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重点,面向印度洋沿岸,辐射西亚及非洲东部的广大区域的对外开放,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洋四区”。“一洋”是指印度洋,“四区”是指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西亚地区和非洲东部印度洋沿岸国家,并可辐射到整个非洲大陆。

1.南亚地区

南亚地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不丹、马尔代夫和阿富汗,共8个国家,陆地面积49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5亿,GDP总量约1.5万亿美元。

南亚地区位于伊朗高原东侧,喜马拉雅山脉以南,地理上自成一个独立的单元,常被称为“南亚次大陆”。南亚扼亚洲、大洋洲通向非洲、欧洲的海上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强大的国家,在南亚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英国殖民主义“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以及南亚各国在历史上形成的种族、语言和宗教信仰上的差别,南亚各国之间矛盾和冲突不断,地区形势较为复杂和紧张。南亚各国经济结构、外贸商品构成雷同,总体经济水平较低,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都是贫穷国家。大力发展经济,改变落后贫穷的面貌成为各国的战略目标。南亚8国成立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推动了南亚各国的合作与交流。

2.东南亚地区

东南亚地区包括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和东帝汶,共11个国家,陆地面积449.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8亿,GDP总量1.4万亿美元。

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南部,由中南半岛及马来半岛以及马来群岛组成,沟通着太平洋和印度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南亚国家都是新兴国家,新加坡经济和生活水平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经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近年来积极发展高科技和教育,除新加坡以外,其他国家均属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和泰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基础,旅游业、制造业、农业占很大比重,近年来积极发展航运业和物流业。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状态。东南亚各国民族众多,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最多的地区。近几年东南亚各国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未来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中,东南亚地区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

3.西亚地区

西亚地区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巴林、卡塔尔、阿曼、阿联酋、也门、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亚,共14个国家,陆地面积563.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亿,GDP总量1.8万亿美元。

西亚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在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之间,具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自古以来,西亚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在联系三大洲、沟通两洋五海的现代陆海空交通枢纽地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西亚石油资源极其丰富,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人均GDP居世界前列。其中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科威特、伊朗和阿曼8国属于石油输出国,石油是其经济命脉,但单一的经济结构常受国际市场尤其是能源市场的影响。其他非石油输出国经济多以农牧业为主,采矿业、加工业均较薄弱,由于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这些国家在运输、加工和提供劳务上颇得石油之利,获得了巨额收入。

4.非洲东部国家

东部地区地处地中海、印度洋、非洲东部印度洋沿岸国家包括埃及、苏丹、厄立特里亚、吉布提、科摩罗、肯尼亚、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莫桑比克、塞舌尔、坦桑尼亚、索马里、南非、斯威士兰,共14个国家,陆地面积845.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亿,GDP总量0.6万亿美元。

通过非洲的印度洋沿岸国家可以辐射到整个非洲大陆。非洲大西洋水系的分水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气候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东非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很低,贫困人口占有很大比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要地位,盛产咖啡、剑麻、茶叶、腰果、棉花、丁香等经济作物。粮食主产玉米、高粱、薯类,牲畜数量多,牛与骆驼在非洲居重要地位。加工工业以农产品加工和纺织为主。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埃及、塞舌尔、南非、津巴布韦、肯尼亚等国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各国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以上四大区域,涵盖47个国家,陆地总面积2349多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5.7%;总人口26.4亿,占全球的40.8%;GDP总量5.3万亿美元,占全球的7%。该区域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许多重要矿产和农林渔资源,市场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巨大,对我国来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二)区域特点

1.绝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我国向西南开放所辐射的区域,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整个区域经济实力不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高技术产业薄弱,经济要素分散,竞争力不强,交通基础设施依然滞后,快速通达周边国家的通道亟待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民生活贫困,人口整体素质不高,教育科技落后,人力资源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区域的合作实力的提高。区域内阿富汗、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多次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老挝目前经济总量只有50多亿美元,农业是支柱产业;孟加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00多亿美元,产业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西亚相当一部分国家主要依赖石油出口收入,经济体系畸形。非洲东部相当一部分国家人均生产总值只有300~5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低,人民生活贫困。

2.该区域市场广阔、自然资源丰富,资源和产业互补性较强,具有强劲的后发优势

该区域内虽然总体生产力水平较低,但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潜在市场。东南亚是世界著名的富矿带,锡、锰、铬、镍、玉石均居世界前列,铅、锌、石油、天然气、煤、磷酸盐等矿产资源也占有重要地位。年产稻米1亿多吨,泰国和越南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和第三位的大米出口国。热带经济作物丰富,盛产咖啡、香料、橡胶、棕榈油、热带水果等。木材蓄积量248亿立方米,年产原木约3亿立方米,其中柚木产量占世界的90%以上。南亚国家在资源和物产方面各有所长。印度的矿产、畜牧和生物资源,斯里兰卡的茶叶、椰子和橡胶,孟加拉国的黄麻,马尔代夫的海产品,不丹的木材,在世界皆有较大影响。西亚地区蕴藏着世界上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其出口石油占世界的60%。非洲东部矿产资源丰富,而且储量大,石油、铜、金、金刚石、铝土矿、磷酸盐、铌和钴的储量在世界上占有很大比重。咖啡、剑麻、丁香、甘蔗、棉花等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经济正处于加速发展之中,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该地区的经济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仍然是全球经济充满活力的地区。该区域总人口26.4亿,占全球的40.8%,众多的人口必然形成潜力巨大的市场,随着区域内各国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购买力不断提高,将会形成一个新兴的、充满巨大潜力和活力的、全世界容量最大的市场。

3.区域内民族、宗教、文化多元性突出,意识形态差异较大

我国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并存的区域。从民族种类看:东南亚地区的缅甸有135个民族、老挝有60多个民族,泰国有30多个民族,南亚的印度有5000多种语言,1000万人口以上的民族就有15个,尼泊尔也有30多个民族;西亚地区主要有阿拉伯人、波斯人、犹太人和突厥人组成;非洲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有阿拉伯人、库希特人、土著的布须曼人、班图人和尼罗特人。从宗教信仰看:中南半岛国家主要信仰佛教;印度、尼泊尔主要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主要信仰伊斯兰教;西亚地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和犹太教。非洲东部沿海地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原始宗教。这种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情况导致文化差异性非常大,价值观和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使一些地区宗教、政治、经济等领域长期存在矛盾,成为局势动荡、冲突不断的重要原因。

4.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较多,源于境外势力干扰因素强

各个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较多,东南亚、南亚是国际政治敏感地区,一向为各方势力所争夺。尤其是南亚地区形势错综复杂,印巴两国因领土、宗教和民族矛盾冲突不断,恐怖主义活动猖獗,阿富汗等国还存在内战等问题,成为严重影响南亚安全与稳定的突出因素。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人权、宗教、环保等非政府组织,借助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积极制造这些地区“民主化环境”。加之跨境犯罪、贩毒走私、防控艾滋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反颠覆、反渗透任务很重。

5.该区域双边、多边合作和区域合作势头强劲,已具有较为良好的合作基础

目前,该区域内已形成了东盟10国、南盟8国自身的发展与合作机制,中国与东盟建立了“10+1”合作机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启动,印度也与东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孟印缅斯泰经济合作(BIMST—EC)、“曼谷协定”(Bangkok Agreement)、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BCIM)等国际合作机制运行良好,云南与越北、老北、缅北、泰北以及印度西孟加拉邦形成了良好的双边合作机制。中非合作论坛已让中非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这些合作机制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了区域内相互间的贸易不断增长,为进一步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中的国际大通道

所谓中国向西南开放国际大通道,是指经我国云南连接中国大陆与东南亚、南亚,延伸至西亚、非洲东部及更远地区,以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管网运输、信息传输为主体的现代综合性国际大通道。建设中国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大通道,是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最核心的战略工程之一,而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新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增长,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将得以重塑,地域上接近、经济上联系紧密的周边国家与我国的经济关联度将日益增强。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加快建设中国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大通道,有利于开辟我国从陆路通往印度洋的国际通道,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外贸易的通道体系;有利于提升我国沿边开放水平,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空间;有利于深化互利共赢合作,促进睦邻友好和周边地区的稳定与和平;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我国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推动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服务全国、服务全局作出更大贡献。为此,本研究力求提供一份较为科学合理的大通道建设总体方案,供决策参考。

一、中国向西南开放国际大通道建设现状(一)云南区位优势分析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东与广西、贵州相连,南与老挝、越南毗邻,西与缅甸接壤,北与四川、西藏为邻,具有我国连接“两洋(太平洋、印度洋)”、沟通“三亚(东亚、东南亚、南亚)”的独特区位优势,也是中国西南地区与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国家的结合部,是长江三角经济区域和泛珠三角区域的起始部,是中国—南亚经济圈和中国—东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既是中国连接印度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又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腹地,更是中国西向贸易通道的枢纽所在。基于此,以云南为枢纽,通过开发和发展西南,面向西南开放特别是向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开放,服务全国,已成为国家的战略决策。

云南省辖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共有25个边境县市,与东南亚地区的缅甸、老挝、越南三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4061千米,占我国陆上边界的1∕5,其中,中缅边界云南段长1997千米,中老边界长710千米,中越边界云南段长1354千米。全省共有13个国家一类口岸(昆明空港、版纳空港、景洪港、思茅、河口、天保、金水河、磨憨、打洛、孟定、瑞丽、畹町、腾冲),7个二类口岸(田蓬、孟连、沧源、南伞、章凤、盈江、片马),90个边民互市通道和103个边贸互市点,形成了水、陆、空齐全,全方位开放的口岸格局。

云南历史上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是我国内陆通往东南亚、南亚和中东的门户。从地理区位上看,云南是我国通往印度洋最近的省份,处于太平洋北部湾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正中间地带,处于东南亚、南亚交接处,是陆上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最短路径。从内地经云南瑞丽口岸进入缅甸到孟加拉湾直线距离仅约1000千米,进入缅甸直达印度洋的距离约600多千米。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云南省将在我国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作用。(二)云南综合交通、信息、能源通道建设情况

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通过“十五”、“十一五”期间的努力,云南省综合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运输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铁路建设快速发展,公路运输显著提升,机场建设和航线网络在全国名列前茅,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间的协调发展与有机衔接取得成效,区域和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以扩大内需为契机,交通运输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1.云南综合交通网络初具规模

云南省综合交通网络已初步构建,“八入滇、四出境”铁路建设快速推进,“七入滇、四出境”干线公路不断完善,以昆明机场为中心、以干线和支线机场为基础的机场布局和通往国内大中城市及东南亚、南亚的航线网络基本形成,“两出省、三出境”内河航运及港口建设持续推进。

铁路建设方面。截止2009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473.5千米,较“十五”末增长6.3%;铁路网密度为62.8千米/万平方千米;电气化率达到54.9%,复线里程实现从无到有,复线率6.0%。目前,全省在建的铁路项目达12项,主要包括:泛亚铁路东线的中越铁路玉溪—蒙自—河口段、泛亚铁路西线的中缅铁路大理—瑞丽段、贵昆铁路六盘水至沾益增建二线、昆明至广通复线、云桂铁路、沪昆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等,线路总长超过1600千米,投资规模超过1400亿元,其中:新线里程约1260千米,复线里程约400千米。

公路建设方面。截至2009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为20.6万千米,路网密度达52.3千米/百平方千米,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512千米,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8113千米,省会昆明至各州市基本通高等级公路,农村公路里程达18.26万千米。全省1342个乡镇有950个通了沥青水泥路,正在建设128个乡镇油路项目,完成后全省乡镇公路通畅率为80.3%;全省13960个建制村有11929个通公路,建制村公路通达率为85.5%。目前,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稳步推进,正开展前期工作的高速公路有:宣威至普立、龙陵至瑞丽、昆明绕城高速公路东南连接线、昆明至嵩明等4条;在建高速公路有:石林至锁龙寺至蒙自、大理至丽江、昆明绕城高速公路西南段、昆明绕城高速西北段、武定至昆明、磨黑至思茅、保山至腾冲、石屏至元江、昆明机场高速、丽江机场高速等12条。全省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达887千米,投资规模超过700亿元。同时,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等重要机遇,全省正抓紧52条二级公路建设,确保2011年6月前全部建成,建设总规模4847.3千米,投资约700亿元。

民用机场和航线网络建设方面。全省现有机场12个,民用机场数居全国第2位。其中国家一类口岸机场有昆明机场、西双版纳机场。全省共开通连接72个国内城市的159条国内航线,连接23个国际城市的26条国际航线(主要包括到河内、金边、万象、曼谷、仰光、吉隆坡、新加坡、达卡、加尔各答、迪拜等国外城市及连接港澳台地区和日韩的国际航线)。将于2011年建成的昆明新机场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连接欧亚的国家大型门户枢纽机场。同时,云南目前还在积极推进新建红河军民合用机场、泸沽湖机场、怒江机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红河机场、泸沽湖机场。

内河航运及港口建设方面。到2009年底,全省内河通航里程达到2764千米,其中四级航道348千米,五级航道158千米。目前,正在扩建水富港300吨吞吐能力,改扩建景洪港和关累码头,富宁港1000吨级泊位也正在建设。

2.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初具雏形

建设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是1999年云南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提出的“三大目标”之一。通过“十五”和“十一五”时期的努力,通往越南、老挝、缅甸和经老挝到泰国的高等级公路已建成,通往边境地区的陆上通道已基本形成,连接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国际大通道初具雏形。“八入滇、四出境”铁路通道。“八入滇”铁路通道是:南昆铁路、贵昆铁路、内昆铁路、成昆铁路、云桂铁路、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渝昆铁路客运专线及滇藏铁路。“四出境”铁路是:泛亚铁路东线(中越铁路昆明—玉溪—河口—越南河内)、泛亚铁路中线(中老泰铁路昆明—玉溪—景洪—磨憨—泰国及景洪—打洛—缅甸曼德勒)、泛亚铁路西线(中缅铁路昆明—大理—保山—瑞丽及保山—芒市—腾冲猴桥—缅甸密支那)。目前,在建的有玉溪—蒙自—河口铁路、大理—瑞丽铁路、六盘水—沾益铁路、云桂铁路、沪昆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昆明—广通复线、昆明枢纽扩能改造、昆明—玉溪铁路扩能改造、滇藏铁路丽江—香格里拉段等项目。“七入滇、四出境”公路通道。“七入滇”公路是:国高G85重庆—昆明高速公路、国高G78汕头—昆明高速公路、国高G60上海—昆明高速公路、国高G56杭州至瑞丽高速公路、国高G80广州—昆明高速公路、国高G5北京—昆明高速公路、滇藏公路。“四出境”公路是:昆明至磨憨的中老泰公路(昆曼公路)、昆明至河口的中越公路、昆明至瑞丽的中缅公路、昆明—保山—腾冲猴桥口岸—缅甸到南亚公路。除昆明至河口高速公路的石林—蒙自段、昆明至瑞丽高速公路的龙陵—瑞丽段、昆明至景洪高速公路的磨黑至思茅段外,其余入滇和出入境公路已全部实现高等级化。

信息通道。2009年,正式启动了GMS贸易投资便利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已完成基础设计和多国语言发布。2009年8月14日召开的中国—东盟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已批准由云南省承建“中国—东盟商务门户网站”,云南正在积极推进相关前期工作。全省光缆传输网络总长度达到4.2万千米,有线电视光缆干线全长7000多千米,以昆明为中心、通信光缆为主体、集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等多种手段为一体的长途干线传输网已基本形成,覆盖全省广大城镇和农村、通达国内和国际的通信信息传输网络基本建成。电信、网络、移动、联通、卫通和铁通6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逐步壮大。

能源通道。2009年3月,中缅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建设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的政府协议》,初步设计每年可以向国内输送2000万吨原油,年输气120亿立方米。目前,管道前期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油气码头工程、管道项目已经正式启动。中缅油气管道建设项目筹备组已与云南就项目管理人员及物资采办、出入境问题进行了协商。电力交换枢纽方面,中电投云南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华能澜沧江水电公司、大唐云南公司、中水建设公司、长江三峡电力公司、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等电力央企,云南省电力投资公司、云南省建工集团等地方国企,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已经在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通过BOT、合股开发等方式掌控水电资源开发权近4000万千瓦,并通过电力线路建设、电力运营权、供电等方式参与到了电力合作更深的领域。同时,云电外送步伐加快,世界首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从云南到广东顺利建设,云南电网公司多路对越送电通道开通,2009年累计向广东送电256亿千瓦小时,向越南送电40亿千瓦小时。(三)周边国家交通运输情况

1.周边国家的交通建设情况

目前,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但纵向比较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东南亚、南亚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铁路方面。东南亚地区各国铁路交通发展缓慢,不但铁路网密度小,且设施普遍老化,大多为殖民地时代和20世纪50~60年代的米轨铁路。全区域铁路总长约达23000千米,其中,老东盟六国的铁路总长约11000多千米。越南铁路总长约2530千米,其中2128千米为窄轨铁路。老挝铁路建设发展缓慢,线路总长仅3.5千米。缅甸铁路总长5800多千米,多为窄轨。泰国铁路总长4452千米,主要是窄轨。柬埔寨铁路总长655千米,分为两条,一条是可通曼谷的全长385千米的金边—波贝线,另一条为全长270千米的金边—西哈努克港线。印度尼西亚铁路总长6458千米,其中约5000千米在爪哇岛,l300千米在苏门答腊岛。马来西亚铁路总长2418千米,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主要线路有国际线和东海岸线,铁路运输已基本实现电气化。新加坡铁路交通以地铁为主,设有65个站,全长109.4千米,1999年11月建成的轻轨铁路全长28.8千米,设31站,与地铁相连。菲律宾铁路总长1200千米,其中仅有约1000千米通车,主要集中在吕宋岛。

公路方面。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上运输主要依靠公路,路网总规模约110多万千米。其中,老东盟六国公路总长约70万千米,但各国的公路质量差距较大,高等级公路所占比例小。越南公路网遍布全国,总长约15.2万千米(柏油和水泥路面公路6.4万千米),其中国道1万多千米、省道1.5万多千米,其余为县、乡公路。老挝公路总长约1.5万千米,路面质量较差,绝大多数为砂石土路。缅甸公路总长约22.21万千米,公路状况较差,柏油路面公路只占很小一部分。泰国公路总长约17万千米,其中包括4.66万千米的国家级公路、10.76万千米的省级公路以及1.36万千米的市区公路。柬埔寨公路总长约l.5万千米,其中国道省道约0.6万千米(柏油路段约占50%)。印度尼西亚公路总长约40万千米,其中国家级公路2万多千米、省级公路4万多千米,沥青路34万千米。马来西亚公路总长7.59万千米,公路等级较高,特别是横贯马来半岛南北、东西的干线公路,均为高等级公路。新加坡公路总长3297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长达200多千米。菲律宾公路总长20万千米,大多为质量良好的柏油路面。

内河航运及海洋运输方面。东南亚等国除老挝是内陆国没有海洋运输、新加坡国土面积小没有内河航运外,其余的东南亚国家都是同时兼备内河航运与海运能力的国家。以海运为主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和菲律宾五国有大小港口800多个。越南的水运分内河航运和海运两种形式,可航行的内河航道总长7000多千米,从事内河航运的船只中有货船2000多艘、客船1600多艘,从事海运的有近百艘货船。老挝可通航的内河航道总长4600多千米,其中主要航道湄公河老挝境内段1600千米,可以分段通航载重20—300吨的船只。缅甸的内河航道约为11000千米,同时拥有可供远洋货轮停靠的港口15个。柬埔寨的内河航运在水运中占主导地位,内河航运以湄公河、洞里萨河和洞里萨湖为主,主要河港有金边、磅湛、洞里贝和磅清扬,4000吨轮船可在雨季沿湄公河口上溯至金边,西哈努克港为主要对外海港。

航空方面。老东盟国家的航空运输设施发展较快、设施较完善,航空运输在整个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与之相比,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的航空运输设施则比较落后,普遍设施老化、陈旧,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越南是越、老、缅、柬等四国中航空运输较为发达的国家,但民用航空和军用航空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全分离,共有大小机场90多个,其中仅有约15个可用于民用航空,目前共有3个国际机场:河内的内排机场、岘港的岘港机场和胡志明市的新山机场。老挝航空运输设施薄弱,万象瓦岱机场是唯一的国际机场,有通往昆明、曼谷、清迈、河内、胡志明市和金边等10条国际航线。泰国航空运输业发展较为迅速,曼谷的廊曼机场逐渐成为仅次于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的东南亚、南亚地区又一个空中枢纽。印度尼西亚有179个商用机场,其中61个是大型机场,有7个可以起降宽体客机。马来西亚民用航空主要由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和“亚洲航空”经营,现有飞机100多架,开辟近百条国际航线,现有5个国际机场和l00多个国内机场。菲律宾航空运输较为发达,全国有大小机场288个,其中90多个国营机场,其余为私营机场,国内航线通达40多个城市,与30多个国家有国际航运协定。新加坡是东盟国家中航空运输最为发达的国家,是联系欧、亚、大洋洲的航空中心,新加坡航空公司是新加坡最大的企业,同世界上近百个航空公司建立了联系,航线所达国家达60多个,城市达120多个,樟宜机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场之一。缅甸民航运输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发展缓慢,飞机数量不多,机型老化,主要由马来西亚的航空公司经营,共有机场43个,仰光机场和曼德勒机场为仅有的两个国际机场。

2.周边国家的客货运输情况

云南省与老挝、越南、缅甸等国已开通16条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及边境客货运输业务,其中昆明至老挝万象、西双版纳景洪至老挝乌多姆赛客运班线实载率逾65%。景洪经打洛口岸直达缅甸南板、瑞丽至缅甸木姐和南坎的中缅旅游客运班车已开通,中方货运车直达缅甸木姐105码货场装卸货物。云南省出境的年客运量约300万人次,年货运量逾300万吨。

铁路运输。缅甸年客运量约为7000万人次,货运量为450万吨。泰国年客运量约为200万人次,货运量约为1200万吨。印度尼西亚年客运量约9000万人次,货运量约1900万吨。越南铁路运输约占货运量和客运量的5~7%。马来西亚年货运量约500万吨,客运量约1000万人次。菲律宾的铁路年客运能力为3亿人/千米,货运能力为2300万吨/千米。

公路运输。越南公路运输约占全国货运量的2/3和客运量的4/5。老挝客运量3761.7万人次,货运量365.9万吨。

内河航运。老挝内河航道总长4620千米,水路客运量占综合运输方式的8%,货运量占24.7%,客运量为181.1万人次,货运量为88.3万吨。越南内河水运,约占货运量的1/3和客运量的1/5。

航空运输。老挝客运量为29.94万人次,货运量为6千吨。泰国曼谷廊曼国际机场,每年输送1200万的国际旅客和近500万的国内旅客。越南空中客运量占客运总数的比例不足1%。

3.云南省与周边国家的通道情况

云南省25个边境县分别与东盟的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通过澜沧江—湄公河与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相连,并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孟加拉等国邻近,是中国连接东盟及南亚国家最便捷的陆上通道。

公路通达情况。云南通往缅甸的主要公路有9条,其中3条公路通往缅甸密支那,即:昆明—大理—怒江—片马—密支那、昆明—保山腾冲—猴桥通往缅甸密支那、昆明—大理—保山腾冲—盈江—拉邦通往缅甸密支那,6条通往缅甸曼德勒,即:昆明—保山—瑞丽—姐告通往缅甸曼德勒(弄岛至缅甸八莫公路、畹町至缅甸木姐105码公路、陇川章凤至缅甸八莫公路)、昆明—保山—镇康—南伞通往缅甸曼德勒、昆明—临沧—孟定通往缅甸曼德勒、昆明—临沧—沧源通往缅甸曼德勒、昆明—普洱—孟连通往缅甸曼德勒、昆明—景洪—打洛通往缅甸东枝—曼德勒。通往越南主要有3条,即:昆明—河口—越南老街—安沛—河内、昆明—天保—越南河江、昆明—金水河—越南马鹿塘。通往老挝主要有3条,即:昆明—磨憨-老挝会晒、普洱江城—老挝丰沙里省、普洱江城-老挝约乌县公路。

公路等级情况。从云南国家一类口岸通往越南、老挝和缅甸等国的主要公路路况较好,中越公路昆明至河内公路,路线全长664千米,越南境内老街—河内264千米的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中老泰公路昆曼公路,路线全长1807千米,老挝境内到泰国曼谷公路,老挝境内229千米已全线改造完成,大部分为东盟国家二级标准,泰国境内890千米也全部实现了高速或高等级化;中缅公路,昆明—瑞丽—缅甸皎漂,路线全长1753千米,缅甸境内1022千米为三级、四级公路;从景洪至打洛110千米二级油路,从打洛口岸出境至缅甸景栋—东枝—皎勃东约900千米,往西下可接皎漂。昆明—缅甸至印度公路,路线全长1249千米,是二战时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缅甸境内551千米,从甘地拜至密支那公路为二级公路,密支那—班哨长380千米,相当于我国二级公路标准,无路面,班哨—雷多长45千米,由印方出资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与亚洲公路网连接;昆明—景谷—临沧清水河—缅甸曼德勒公路,线路全长1061千米,清水河—缅甸登尼85公路沙石路,其他为三级、四级油路。由云南边境通道进入越南、老挝和缅甸等国的其他公路路况较差,公路等级较低,晴通雨阻。

铁路方面。云南通往越南、老挝、缅甸及经缅甸到南亚等国铁路的中国境内段已规划正在建设。泛亚铁路东线,昆明—越南河内铁路,线路全长约721千米。滇越铁路(米轨)已建成100周年,从河口出境后进入越南老街与越南铁路网相连,老街到河内的296千米为米轨铁路,越南政府正在抓紧既有铁路的改造,使之全部改造为准轨、米轨套用铁路(三条铁轨)。泛亚铁路中线,即昆明—景洪—老挝—泰国铁路,线路全长约1830千米,从磨憨口岸进入老挝境内没有铁路,老挝境内两方向可接泰国铁路网,从万象友谊关大桥进入泰国接铁路网,从波乔省会晒口岸进入泰国清孔—清盛接铁路网;景洪—打洛口岸—缅甸东枝铁路,线路全长约540千米,从打洛至缅甸东枝没有铁路,到东枝接入缅甸铁路网到曼德勒。泛亚铁路西线,昆明—大理—保山—瑞丽口岸—缅甸仰光铁路,线路全长约1850千米。从瑞丽口岸出境后进入缅甸木姐—缅甸腊戌没有铁路,到腊戌可接入缅甸铁路网(米轨铁路,下同),再经1100千米既有铁路可达缅甸首都仰光;保山—芒市—腾冲猴桥口岸—缅甸曼德勒铁路,线路全长约698千米,从腾冲猴桥进入缅甸至密支那没有铁路,到密支那可接入缅甸铁路网。

航空运输方面。云南省正建设昆明新机场,定位为国家门户大型枢纽机场。昆明国际机场为区域枢纽机场,开通了由昆明至河内、金边、万象、曼谷、仰光、曼德勒、吉隆坡、新加坡、新德里、达卡、加尔各答等26条国际航线,西双版纳机场为口岸机场,开通了到清迈、万象的航班。河内机场、万象机场、曼德勒机场、密支那机场、仰光机场等有定期或不定期航班到昆明。

内河航运方面。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经过中老缅泰四国多年努力,澜沧江—湄公河(景洪—清盛)通航期由6个月提高到11个月,航行条件明显改善,从事国际航运业务的中国籍船舶已有98艘,总运力达到16718吨、461客位,最大单船载重量达350吨。随着四国航运合作加强,沿线各国也加大了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老挝投资建设了班赛、孟莫码头,缅甸投资建设了索累、万崩码头,泰国投资建设了清盛港、清孔码头。中缅伊洛瓦底江陆水联运通道:中国昆明—瑞丽—缅甸八莫港—仰光港的中缅陆水通道,通过320国道与缅甸的伊洛瓦底江航运连接进入印度洋。目前,八莫至曼德勒410千米可全年通航500吨级船舶,曼德勒至仰光897千米可全年通航800吨级轮船、300吨级以上船队。沿江仰光港是缅甸最大海港之一,可停靠1.5万吨级海轮,八莫和曼德勒也具备建设大型现代化港口的水域和陆域条件。中越红河水运通道:从云南河口沿红河到越南海防港,航程486千米,是云南最短的出海通道。目前,云南境内段可通行20吨级船舶,境外越南段可通行50吨至700吨级船舶。(四)中国向西南开放国际大通道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离加快扩大我国向西南开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一些重要的出境路段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一些通道通而不畅的问题较为明显。

1.大通道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滞后于发展需求

一是公路技术等级低。云南二级以上公路里程仅占总里程的1.7%,排列全国倒数第一,且防护设施不足。通往边境各口岸的公路,普遍存在技术等级低、质量差、通过能力有限等问题,不能适应进一步扩大出入境货物运输和开展国际运输的需要。二是铁路里程少。云南铁路处于全国铁路路网末梢,路网密度仅为62.8千米/万平方千米,而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滇中和滇西地区。在出境通道方面,目前通边出境国际铁路只有昆河铁路1条米轨干线,跨境铁路货物运输能力有限。这种状况与云南优越的区位条件很不相称,更远远不能满足云南与东盟之间日益增长的铁路运输需求。三是水路通道开发程度低。现仅开通澜沧江—湄公河一条国际航运,但目前航行条件差,海损事故频繁,通航期短,载重吨位小,急待改善航行条件,提高航道等级。四是国际航空运输发展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国际航线少,出入境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空管、“一关两检”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员配备不足,设备设施落后,不能满足我省加快国际民航发展和开拓航空市场的需要。已通航使用的12个民用机场中,开通国际、国内航线的只有昆明、丽江等极少数几个机场。五是出境信息通道建设尚未起步。综合通信能力仍然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化整体水平过低,难以适应大流通、大开发、大发展的需要。

2.国际大通道的政策支撑体系不完善

昆曼国际大通道起于昆明市,经老挝北部至泰国首都曼谷,全长1807公里。其中,云南境内688公里已全部建成高等级公路,其中大部分为高速公路;老挝境内229公里已于2008年3月建成通车;泰国境内890公里已全部建成高等级公路。2007年3月,中老缅泰柬越六国完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以下简称《便运协定》)17个附件和3个议定书的谈判和签署工作。2008年1月,我国政府完成了接受《便运协定》所有附件和议定书的法律程序。但由于泰国政府至今尚未完成《便运协定》相关附件的国内法律程序,导致目前泰方车辆不能入境云南,中方车辆不能入境泰国。制约昆曼公路中泰车辆直达运输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泰国尚有9个关键性附件和议定书未履行国内法律程序,严重迟滞了昆曼公路运输的全线开通。二是过境运输海关担保制度尚未解决,我海关总署对GMS六国商定的实行有限担保额度(55300特别提款权)持保留意见,导致至今未能落实;“一站式”海关检查的跨境执法在我国还难以到位,我国海关等有关法律法规与之尚存在一定距离。

3.国际大通道建设经济实力薄弱

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云南特有的向西南开放的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云南解放60年来长期处于战区,解放初期的剿匪、六七十年代的援越抗美、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自卫还击和防御作战等,边疆地区缺乏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并且云南属老、少、边、穷地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尤其落后。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1%;地方财政收入698亿元,省级财力可用于建设得资金十分有限;全省129个县区中,有99个县区需上级补助,其中有89个县区80%以上的支出依靠上级补助。

4.国际大通道融资投资匮乏、建设资金短缺

由于云南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结构单一、新兴支柱产业群体尚未形成,财政基础仍然脆弱、县级财源培育缓慢,赤字县多、赤字额大,以消费税为主的税源结构导致税收增收有限。因此,云南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政府投入和银行贷款。“十五”以来投入公路的1465亿元建设资金中,中央投入310亿元,省州县三级财政投入340亿元,其余主要靠贷款。“十一五”前四年,综合交通投资2000多亿元,大部分靠银行贷款,省公路投资公司负债超过900亿元。铁路、机场的投资也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银行贷款。

5.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落后

与云南省相邻的越南、老挝和缅甸等国,经济落后,其中老挝、缅甸均为最不发达国家,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交通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我国,与云南省连接公路等级低,基本是三级以下公路、路面状况差。老挝、缅甸没有铁路与云南省相接,越南河内通往边境老街省与云南省连通的是米轨铁路。中南半岛、南亚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基础设施同样落后。

6.国际大通道投资大、建设成本高

云南复杂的地质地形条件增加了通道设计和施工的难度,设计和施工的工期长,施工难度大,工程造价高,目前云南省普通单线铁路每千米造价已达到5000万元以上,高速公路每千米造价达到8000万元上,部分地区高达每千米造价1亿元,建设成本远远高于沿海地区及内陆省份。

7.国际大通道建设缺乏有效的国家间协调机制

由于国际大通道的相关国家各自利益、边检程序、法律制度等不同,涉及复杂的关系协调,各国都会非常谨慎,需要长期艰巨的国际合作和国际谈判,但目前缺乏有效的国家间协调机制,在推动过程中将会面临一系列的障碍。

二、经贸发展对建设中国向西南开放国际大通道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贸易规模的扩大亟须提升中国向西南开放国际大通道的运输能力

随着我国和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根据商务部《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1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将超过23000亿美元。按照目前我国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比重估算,2010年我国与日本、东盟、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台湾、俄罗斯、印度等主要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规模将达到10580亿美元,这势必增加对货物运输的需求。

从我国对外贸易的地域特征来看,与欧盟、北美和东北亚地区的贸易总量较大,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问题较小。与周边国家贸易总量较少的原因有多种,如不同国家的开放度、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状况、交通联系的方便程度、政治稳定性等等,其中交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制约因素。但近年来,我国与印度、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的贸易快速增长,高于同期与欧盟、北美和东北亚地区的贸易增长速度。2009年,东盟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量达到2130亿美元,成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地区,仅次于欧盟、美国和日本。

我国与周边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进口贸易以资源型大宗商品为主,并在全国同类商品的进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下降,但这种数据波动并不能反映长期的趋势,故本文还是采用2007年之前的数据分析),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进口贸易中超过70%的产品是矿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和木及制品三大类商品,其中矿产品贸易额为263.6亿美元,所占比重为55.4%;贱金属及其制品贸易额为52.1亿美元,占比为11%;木及制品贸易额为34.8亿美元,占比为7.3%。此外,周边国家在我国资源型产品的进口贸易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第二,出口贸易以机电设备、纺织品等中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这些产品主要出口到俄罗斯、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泰国等国。2007年,我国与陆地边界相接壤国家的出口贸易中,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和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两大类商品所占的比重已达到一半以上,分别为29.4%和22.9%。对东盟国家的出口中,上述两类商品的比重分别为42.4%和11.5%。

第三,大宗资源型产品的贸易快速增长。从不同进出口商品的增长情况来看,近几年我国来自东盟等周边国家的农产品进口和印度等国家的矿产品进口贸易增长都较快。按照海关进出口商品统计分类,2007年,我国从东盟进口的前四类商品的总额为69.8亿美元,相当于2001年的4.9倍,占全国同类商品进口贸易的比重由2001年的14.7%增长至2007年的22.0%。我国与印度、缅甸等周边国家的矿产品贸易年均增长速度也高于同期我国贸易总量的增长速度。

从货物运输方式来看,我国仍呈现以海运为主,其他运输为辅的格局。自2005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中通过铁路运输的货物一般都在1.0%左右,主要是与朝鲜、蒙古、越南、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内陆接壤国家地区的进出口货物运输;与西欧、北欧和中东地区一些国家也有少量通过国际铁路联运来进行进出口货物的运输,但总体上比例较低;与我国西南向周边国家通过铁路运输的就更少。重要的原因并非是对铁路运输的需求不足,而是铁路网的建设以及与境外铁路的连接相对落后,运输能力较低,铁路口岸建设滞后,货物中转和物流服务的基础设施落后等。因此,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新局势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要求,应加快以更高标准来构建更为便捷、高效、畅通、安全的国际海陆运输通道。(二)业已建立的多边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亟须完善以铁路为主的我国向西南开放陆路交通网络

目前,我国与西南周边国家和地区已缔结了多份区域合作协定,具体包括:

第一,面向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该自由贸易区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同组成,拥有近19亿的消费者、近6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自贸区启动后,我国和东盟6个老成员国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之间,超过90%的产品将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将从9.8%降到0.1%,东盟6个老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将从12.8%降至0.6%。东盟4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也将在2015年实现90%的产品零关税。关税壁垒的逐渐消除,更加便利的贸易发展条件将进一步扩大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

第二,面向南亚的区域合作。南亚主要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马尔代夫、阿富汗(北部属中亚地区)等国家,与我国有着长期的贸易往来,双边、多边经贸合作随各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而日益加强。目前正在推进“中印孟缅地区经济合作”、“中印自由贸易区”、“中国—南亚自由贸易区(7+1)”等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

1999年,中印孟缅四国在我国云南昆明举行了第一次“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大会,四国代表共同签署了《昆明倡议》,旨在通过各国努力,在平等互利、持续发展、发挥优势的原则下加强联系,促进最大可能的经济合作。之后,在2000年、2002年和2003年先后召开三次区域合作大会。

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也随着政治关系的改善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中印两国共同制定了《中印全面经贸合作五年规划》,为双边经贸合作提出了很多指导性原则和方向性建议,以及力争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300亿美元的目标。2003年,两国政府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2005年,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两国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还签署了旨在结束影响双边关系的《边界领土纠纷协定》。2008年,印度总理辛格访问中国,两国公布《关于21世纪共同展望的联合宣言》,双方提出2010年双边贸易额提高到600亿美元的目标。

巴基斯坦是我国在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2006年,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是继《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智利自贸协定》之后我国对外签署的第三个自贸协定。中巴双方决定从2007年7月1日起实施自贸协定,通过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市场准入的条件,为彼此创造更好的贸易环境,进一步增强两国的经贸合作。

三、中国向西南开放国际大通道建设的总体设想(一)总体框架

围绕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目标,立足云南、联动全国、协调周边、服务中国向西南开放,以构筑印度洋战略通道为重点,沟通“两洋(太平洋、印度洋)”、连接“三亚(东亚、东南亚、南亚)”,构建内连东部沿海及广大内陆腹地、贯通东中西、西出缅甸接南亚走向印度洋、南下越老泰进中南半岛深入东南亚的以交通运输、信息传输、能源管网为主体的中国向西南开放国际大通道。(二)建设思路

——统筹规划,内外协调,分步实施。大通道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投入巨大、影响深远的战略工程,要在相关机构或组织的领导与协调下,动员中央和地方多方力量,按照“统筹规划、内外协调、分步实施”的建设方针,加强国际大通道的规划和前期准备工作。要建立科学、统一、高效的规划机制,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坚持着眼长远,从大交通、大流量、长距离运输的战略高度制定技术标准,确保线路能够满足长期发展和运营的需要。要与周边和沿线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协调,促使相关国家将国际大通道建设纳入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形成相互衔接、内外统一的大通道建设蓝图。要按照线路建设条件和商业可行的原则,确定优先建设时序,分步推进大通道建设。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融资。大通道建设包括地质勘测、技术经济可行性评价、规划设计、新线建设、既有线路改造、口岸建设和运营装备购置等一系列大型工程,需要投入巨额资金。通道建设关系国家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考察通道建设的经济收益,既要看眼前,又要顾长远。为此,通道建设要重视发挥政府的规划主导作用。在通道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尤其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灵活多样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要在确保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线路情况采取定向募集、发行大通道建设公司债券、与沿线地区或国家以多种方式参股合资建设等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对部分境外线路建设,可以考虑通过适时调整援外战略和政策,借鉴过去成功经验,探索建立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对外开放与经济贸易交流要求的援外战略和政策,可以考虑将支持国际大通道建设作为未来一个阶段的援助重点,在援外资金中专设国际大通道建设援外专项基金,扩大资金规模,统筹使用。在援外资金的使用上,应当发挥政府援外资金的杠杆作用,将援外资金与相关组织与机构的投资有效结合,根据通道建设的具体情况采取贴息、无息贷款或者援助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带动社会资本的参与。对于援外资金的使用,可以根据各国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无条件援助和有条件援助相结合的办法。援外资金的使用应当充分考虑与优先开发沿线资源、运用补偿贸易偿还贷款、贷款转为入股等多种参与方式之间的结合。

——新线建设与提高路网效率相结合,通道建设与机制建设相结合。大通道建设既要着眼于新线建设,又要着眼于完善运输网络和提高通行效率,加强对既有线路的改造,发挥既有线路的作用。同时,在进行线路、枢纽和口岸等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制定或完善包括与跨境运输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特别是要加强对大通道建设和运营的体制机制设计,要按照铁路改革的方向和整体要求,结合线路的不同情况,对线路的建设模式、运营模式等进行分类规划。同时,要加强与相关国家在法律法规制定方面的沟通协调,最大限度地减少通道建设和运行的制度和政策摩擦。

——充分利用双边、多边合作平台推进大通道建设。大通道建设涉及到“三亚(东亚、东南亚、南亚)”甚至亚欧大陆许多国家和地区,是“三亚”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相关双边、多边合作机构的重要议事内容。要充分利用好中国—东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合作平台,按照《泛亚铁路网政府间协议》、《亚洲公路网》基础上业已形成的基金框架等相关内容,积极推动大通道整体建设。(三)建设原则

——适度超前原则。这是一种预为谋划的大原则。大通道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应将其置于我国和平发展及和谐周边与和谐世界构建的大局中进行统筹谋划。要以新世纪高效通道网络建设的尺度来进行考量,在规划、建设等方面体现战略性,突出超前性和前瞻性。“超前”,即要超越当前“满足”经济需求的状态,要着眼未来,从长谋划,引领发展;“适度”,即要考虑经济上可行,在经济实力承受范围之内,正确处理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

——积极主动原则。大通道建设是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交流,满足各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实现各国共同繁荣的经济通道。相对周边一些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国家,我国有必要的技术能力和资金实力推动此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推进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和加快各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国际大通道建设上,我国应当积极主动、大力推动,既要成为通道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时又要在规划、技术、筹资等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

——互利共赢原则。沿线各国对大通道建设的意愿和推进力度取决于其所能得到的好处,特别是大通道建设带来的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以及为经贸交流与合作带来的便利。因此,不论是线路选择、投融资模式、建设运营方式、线路建设的重点和时序,都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综合考虑双边和多变的诉求和实际,统筹兼顾各方利益。

——政经互动原则。良好的政治关系是国际大通道建设的前提,要坚持政治搭台、经济唱戏,加强政治外交与经济的互动,按照政治外交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切实利用好政治外交资源和渠道,充分宣传大通道建设的互利共赢思想,为大通道建设开路、搭桥、护航,同时利用大通道建设服务于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四)通道布局

1.印度洋国际通道

印度洋国际大通道是建设中国向西南开放国际大通道的重点,就是要构筑经过缅甸通向印度洋的交通网络体系,关键是缅甸道路的连通及与印度洋沿岸国家交通网络的有机对接,目前有南线和北线两个方案。(1)南线方案。昆明经大理、保山至瑞丽,出境后经缅甸腊戍、曼德勒、马圭到达缅甸印度洋港口皎漂,进一步延伸经孟加拉国吉大港、达卡,抵印度东部主要港口城市加尔各答。南线方案昆明—皎漂铁路长约1648公里,公路长约1760公里。(2)北线方案,昆明经大理、保山至腾冲猴桥口岸进入缅甸,经密支那,向西经印度因帕尔、孟加拉达卡,到达印度加尔各答。北线方案铁路长约1900公里、公路长约2200公里。

2.中南半岛国际通道

中南半岛国际通道是经云南通往越南及云南通往老挝、泰国到新加坡的两条通道。(1)中越通道。线路走向为:线路进入云南后,从昆明至中越边境河口出境进入越南到河内。通道全长约660千米。(2)中老泰通道。线路走向为:线路进入云南后,从昆明至景洪,到中老边境磨憨出境至老挝,至泰国曼谷通往新加坡。通道全长约1800千米。

3.内地进入云南通道

从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三华地区(华南、华东、华中)和西北地区进入云南通道,主要是由北京、上海、重庆、成都、广州和贵阳等方向,通过高速公路、铁路进入云南,经云南通往中老、中越、中缅边境,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进入印度洋的通道。(1)长三角、华东、华中地区通往云南通道。由国高G56杭州—瑞丽、国高G60上海—昆明、国高G85重庆—昆明等高速公路和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贵昆铁路、渝昆铁路客运专线及内昆铁路构成。(2)珠三角、华南地区通往云南通道。由国高G78汕头—昆明、国高G80广州—昆明、G56杭州—瑞丽等高速公路及云桂铁路、南昆铁路构成。(3)西北地区通往云南通道。由国高G5611大理至丽江公路及新滇藏公路、国高G5北京—昆明公路、成昆铁路、昆广铁路、广大铁路、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的滇藏铁路构成。(五)枢纽布局

云南省历史上形成了昆明陆路和航空交通枢纽,云南的综合交通流高度向昆明集中,受国土、通道等资源承载力限制,发展空间极为有限,远不能适应未来沟通“两洋”,内联两角(长三角、珠三角)及三华地区,服务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发展需要。

构筑云南交通枢纽。围绕云南桥头堡建设,为适应我国向西南开放陆路通道发展对综合交通枢纽的需求,应着力加快云南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步伐,将云南建设成沟通“两洋”、连接“三亚”,连接内地、服务全国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构建昆明、曲靖、红河、大理的区域交通枢纽。以昆明为中心,构建昆明枢纽,构建云南东、南、西三大区域交通枢纽。

——昆明枢纽。扩大昆明枢纽,将昆明、玉溪、楚雄区域交通一体化,昆明将成为中缅、中老和中越铁路的起点和铁路枢纽,以及北京—昆明、杭州—瑞丽、上海—昆明、汕头—昆明和广州—昆明高速路的公路枢纽,昆明机场成为我国的门户大型国际航空枢纽。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推动昆明市跨入国际大型枢纽城市的行列,同时提升云南省滇中城市圈交通枢纽功能。

——滇东北区域曲靖枢纽(滇东北昭通枢纽)。是这是云南的东北大门,是云南通往我国腹地的重要交通枢纽。主要是将昆明、曲靖、昭通区域交通一体化,建铁路、公路枢纽和水富港枢纽,可东下进入贵州、长三角地区,由昭通水富长江第一港北出进入金沙江黄金水道、通往成渝地区乃至华北、环渤海地区。

——滇南区域红河枢纽。这是云南的东南大门,是云南进入太平洋方向的重要交通枢纽。主要是建铁路、公路枢纽,将玉溪、红河(个开蒙建城市群)、文山交通一体化,向东可与珠三角地区紧密相连,南下可连通越南、老挝等国。

——滇西区域大理枢纽。这是云南的西大门,是云南进出印度洋方向国家,以及滇西、滇西北、云南藏区物流人流集散的重要交通枢纽。主要是建公路、铁路及航空枢纽,将滇西、滇西北的交通一体化,努力打造成为西藏自治区对外的窗口和交通枢纽。

四个枢纽都可通过高标准铁路和高速公路连接,实现以昆明为中心的1—2小时交通圈,形成合理布局、紧密相连的云南综合交通枢纽。从全国综合交通看,建成四枢纽也就建成了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印度洋战略通道和面向东南亚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国际大通道,从而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就拥有了区位经济的比较优势,就从我国地理得边缘地区变成了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商务、金融、物流等中心。(五)主要建设任务

我国向西南开放国际大通道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铁路优先成骨干,公路干线高速化,水运提升显运能,航空增效优布局,管道开建补空白,信息扩容促沟通,统筹协调成网络。

——铁路优先成骨干。就是优先加快铁路国际大通道建设,使铁路成为道路交通外引内联的基本骨架,统领整个运输网络的高效运行。其中重点是加快推进“八入滇、四出境”铁路通道、滇中城市群城际铁路环线及沿边铁路的建设。

——公路干线高等级化。就是加快推进入滇和出入境公路实现高速公路,进一步增加公路路网密度,提高通行等级,不断促进通道间的相互衔接和畅通,确保运输系统的便捷顺畅。其中重点是加快推进“七入滇、四出境”公路、环滇中城市群高速公路及沿边高速公路建设。

——水运提升显运能。就是加快出省、出境水运通道建设,强化水运航道的开发整治力度,进一步提升水路运输的运力和运量,提高其在整个交通运输中所占的比重。其中重点是以金沙江、右江出省内河航运通道为支撑,以澜沧江、红河、中缅伊洛瓦底江三条出境水运通道为主体,加快推进“两出省、三出境”内河航运通道建设。

——航空增效优布局。就是加强航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营运效率,形成面向东南亚、南亚,联结全世界的国际航空网络。其中重点是构建以昆明新机场为国家门户大型枢纽机场,丽江、版纳、迪庆香格里拉、芒市等为干线机场为基础的“中国面向西南的国际航空枢纽港”,构筑面向“三亚”的空中经济走廊。

——油气管网补空白。就是以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为契机,加快布局省内州市县,以及向周边省份、国家延伸的成品油和天然气管网建设,填补省内无管道交道的空白。其中重点是加快推进建设皎漂港油气码头,修建由皎漂港经曼德勒至瑞丽的中缅油气管道;建设昆明安宁油气管道总枢纽和炼化基地,建设省内主要州(市)成品油及天然气输送管网;建设经广西通往珠三角地区的成品油管道。

——信息扩容促沟通。就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扩容改造工作,加快形成覆盖全省、与国内外通信网络紧密连接的信息传输网络。其中重点是建设以光纤通信网络为主,集智能化计算机处理和多媒体终端为一体,覆盖云南省及广大周边地区,连接东南亚、南亚大部分国家,服务全国各地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综合信息平台,把昆明打造成我国向西南开放的IP交换中心、数据业务交换中心和通信结算中心。

——统筹协调成网络。就是统筹国际大通道的内外建设,促进内外畅通;统筹交通干线和连接线的建设,加快形成网络;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的便捷高效的整体交通运输体系。

四、中国向西南开放国际大通道建设的重点项目(一)铁路通道建设重点项目

1.“八入滇”铁路通道建设项目(以云桂铁路为起始按逆时针呈扇形排列)(1)云桂铁路。续建项目。(2)南昆铁路云南段扩能改造。投资估算185亿元,计划“十二五”初期开工。(3)贵昆铁路六盘水至沾益增建二线。投资估算待定(4)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投资估算待定。(5)渝昆铁路客运专线。投资估算488亿元,计划“十二五”初期开工。(6)昆明—昭通—重庆铁路。投资估算待定。(7)成贵客运专线云南段。投资估算114.3亿元,计划2011年开工。(8)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云南段。投资估算170亿元,计划2011年开工。(9)昆明—攀枝花—成都的高标准快速铁路。投资估算待定。(10)滇藏铁路的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续建项目。(11)滇藏铁路香格里拉—德钦—林芝铁路。“十二五”规划研究,暂不计投资。

2.“四出境(多出口)”铁路通道建设项目(以泛亚铁路东线为起始按顺时针呈扇形排列)(1)泛亚铁路东线昆明—河口铁路。续建项目。(2)泛亚铁路东线越南老街—海防准轨铁路。投资估算待定。(3)泛亚铁路中线玉溪—磨憨铁路。全长490公里,投资估算588亿元,争取尽快开工。(4)泛亚铁路中线中国磨憨—老挝琅勃拉邦—万象铁路。投资估算160亿元,争取“十二五”建设。(5)昆明—景洪—打洛—缅甸景栋—大其力—泰国清迈—曼谷铁路。投资估算待定。(6)昆明—景洪—打洛—缅甸景栋—东枝—内比都—仰光铁路。投资估算待定。(7)祥云—临沧—孟定清水河的南北向铁路。投资估算待定。(8)泛亚铁路西线昆明—大理—瑞丽铁路。续建项目。(9)泛亚铁路西线中国瑞丽—缅甸木姐—腊戍—曼德勒铁路。其中瑞丽—缅甸木姐—腊戍铁路为新建线路,全长约142公里,预估算静态投资约56.8亿元;缅甸腊戍—曼德勒铁路为既有米轨铁路,需改建准轨长约252公里,预估算静态投资约86.1亿元。(10)缅甸曼德勒—马圭—皎漂铁路。其中曼德勒—马圭铁路,既有米轨长约440公里,改建成准轨后420公里,预估算静态投资约143亿元;马圭—皎漂铁路,新建铁路长约240公里,预估算静态投资约96亿元。争取“十二五”初期建设。(11)保山—缅甸密支那—印度雷多的中印铁路。其中保山(芒市)—猴桥铁路长120公里,投资估算84亿元,“十二五”初期建设。

3.滇中城市群铁路环线、沿边铁路、重要连线铁路建设项目(1)曲靖—陆良—弥勒—玉溪—易门—楚雄—武定—寻甸—曲靖滇中城市群铁路环线。全长700公里,投资估算550亿元。(2)广西百色—文山—蒙自—元阳—绿春—江城—普洱—临沧—永德—芒市—腾冲沿边铁路通道。投资估算待定。(3)曲靖—师宗—泸西—丘北—文山—天保的南北向铁路通道。全长190.6公里,投资估算96亿元。(4)祥云—临沧—孟定清水河的南北向铁路。投资估算待定。(5)昭通—攀枝花—丽江铁路。全长380公里,投资估算450亿元,计划“十二五”初期开工。(6)富宁—文山—蒙自—普洱铁路。全长450公里,投资估算380亿元。(二)公路通道建设重点项目

1.“七入滇”公路通道建设项目(1)昆明—嵩明高速公路。长51公里,投资估算46亿元。(2)待补—功山高速公路。长67公里,投资估算65亿元。(3)会泽—昭通—麻柳湾高速公路:长203公里,投资估算148亿元。(4)丽江—攀枝花。长220公里,投资估算176亿元。(5)宣威—曲靖高速公路。长94公里,投资估算62亿元。(6)香格里拉—丽江高速公路。长165公里,投资估算150亿元。(7)香格里拉—德钦高速公路。长182公里,投资估算55亿元。(8)德钦—隔界河高速公路。长110公里,投资估算34亿元。(9)罗平—西林(广西)高速公路。长140公里,投资估算98亿元。(10)富宁—那坡(广西)高速公路。长30千米,投资估算20亿元。(11)蒙自—文山—砚山高速公路。长151公里,投资估算120亿元。

2.“四出境(多出口)”公路通道建设项目(1)龙陵—瑞丽高速公路。长152公里,投资估算98亿元。(2)腾冲—猴桥高速公路。长74公里,投资估算60亿元。(3)景洪—打洛高速公路。长115公里,投资估算80亿元。(4)昆明—玉溪—新平—普洱(镇沅)—临沧—孟定清水河高速公路。长643公路,投资约500亿元。(5)瑞丽—缅甸八莫二级公路。(6)瑞丽—缅甸木姐—登尼—曼德勒—马圭—皎漂高等级公路。全长约1000公里,投资约350亿元,“十二五”及以后建设。(7)打洛—缅甸内比都—皎漂港高等级公路。(8)越南老街—河内高速公路。(9)磨憨—老挝琅勃拉邦—万象高等级公路。长405公里,投资估算160亿元,“十二五”建设。

3.沿边高速公路、环滇中城市圈高速公路建设项目(1)环滇中城市圈高速公路,形成昆明—曲靖—陆良—弥勒—玉溪—易门—楚雄—武定—寻甸—曲靖的滇中城市圈的快速通道。(2)昆明—泸西—峨山公路。长210公里,投资估算84亿元。(3)武定—禄丰公路。长62公里,投资估算37亿元。(4)禄劝—寻甸公路。长135公里,投资估算144亿元。(5)元江—临沧公路。长396公里,投资估算320亿元。(6)新平—临沧公路。长310公里,投资估算406亿元。(7)南涧—磨黑公路。长180公里,投资估算144亿元。(8)云县—保山公路。长187公里,投资估算158亿元。(三)水路通道建设的重点项目(1)右江富宁港二期工程。建设1000吨级泊位12个,投资估算10亿元。(2)红河蛮耗至河口边境旅游航道建设。整治101公里航道,建设码头10座,投资估算4亿元。(3)红河河口口岸港口建设。建设300吨级泊位5个,投资估算4亿元。(4)澜沧江橄榄坝航电枢纽建设工程。30公里航道渠化,通航标准500吨级船舶,投资估算20亿元。(5)澜沧江思茅港至中老缅边境244号界碑段四级航道建设。长189公里,通航标准500吨级船舶,投资估算5亿元。(6)澜沧江景洪港改扩建工程。500吨级泊位4个,投资估算2.5亿元。(7)澜沧江勐松航电枢纽建设工程。渠化航道50公里,通航标准500吨级。投资估算30亿元。(四)航空通道建设重点项目(1)昆明新机场建设。(2)丽江机场改扩建。(3)版纳机场改扩建。(4)普洱机场迁建。投资估算18亿元。(5)泸沽湖机场。投资估算9.56亿元。(6)红河机场。投资估算24.5亿元。(7)怒江机场。投资估算17.8亿元。(8)沧源机场。投资估算10.8亿元。(9)德钦机场。投资估算18.7亿元。(10)会泽机场。投资估算6.2亿元。(11)镇雄机场。投资估算9.8亿元。(12)航线建设。进一步完善省内航线网络,扩大国内航线覆盖面;在巩固已有国际航线的基础上,加密东南亚航线班期,增加南亚通航点,积极开辟昆明—孟买(印度)、昆明—科伦坡(斯里兰卡)等航线。(五)信息通道建设重点项目(1)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完善现有信息网络设施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泛亚光纤环网建设,加强与缅甸、印度等国有关部门的协商,开通经云南瑞丽到缅甸连接印度的国际光缆,形成经中国云南至缅甸、印度等国的信息网络。(2)昆明区域性国际信息港建设。以国际信息通道为依托,充分利用昆明已有通信基础和网络资源,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把昆明建成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区域性国际信息中心,成为沟通两个大洋、三大市场的重要信息中枢。(3)国际商务电子信息平台建设。建好“中国—东盟商务门户网站”,构建涵盖东南亚、南亚国家,集贸易与投资政策、物流运输、招商引资、贸易便利化以及旅游会展信息为一体,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化商务电子信息平台,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电子商务中心。(六)第三亚欧大陆桥

构想中的第三亚欧大陆桥走向为:东起以深圳港为代表的广东沿海港口群,通过南昆、贵昆等铁路汇集云南昆明,向西经大理,由瑞丽出境,穿过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从土耳其进入欧洲的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法国和比利时,最终抵达荷兰鹿特丹港。全长约15000公里,比目前经东南沿海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要短3000公里左右。

第三亚欧大陆桥虽全长约15000公里,但大部分线路为既有铁路,缺失路段需新建铁路总长约800公里,其中大部分在缅甸境内及中缅、缅孟交界处。其中昆明—孟加拉国吉大港段是第三亚欧大陆桥核心路段。主要建设项目有:(1)中国瑞丽—缅甸木姐—腊戍铁路。新建线路全长约142公里,预估算静态投资约56.8亿元。(2)缅甸腊戍—曼德勒铁路。该段为既有米轨铁路,且标准非常低,需改建准轨长约252公里,预估算静态投资约86.1亿元。(3)缅甸曼德勒—马圭铁路。该段线路走向为曼德勒—密铁拉—内比都—马圭,既有米轨长约440公里,改建成准轨后420公里,预估算静态投资约143亿元。(4)缅甸马圭—孟加拉国吉大港铁路。该段需新建铁路长约558公里,改建既有铁路45公里,预估算静态投资约216亿元。(七)西向贸易通道

构想中的西向贸易通道以中缅油气管道、中缅陆水联运通道及中缅铁路、公路通道为依托,以缅甸皎漂港、仰光港为主要出海口,构筑中国西向的货物贸易和对外经济的主要通道,形成海路、水路、陆路互为衔接,铁路、公路、管道互为补充的运输格局。重点建设项目包括:(1)皎漂港建设工程。包括原油码头、LNG码头、散杂货码头、集装箱码头,最终形成大型综合性港口。(2)中缅油气管道及炼化基地建设项目。修建由皎漂港经曼德勒至瑞丽到昆明的中缅油气管道。同时,建设1000万吨原油炼化厂、城市燃气管网、石化深加工企业等,把云南建成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我国新兴石油炼化基地。(3)中国瑞丽至缅甸腊戍铁路。连通大理至瑞丽线和腊戍至曼德勒线。(4)缅甸马圭—皎漂铁路。该段路线走向为马圭—安村—兰里岛—皎漂,需全部新建。长约240公里,预估算静态投资约96亿元。(5)缅甸木姐—曼德勒—马圭—皎漂公路:全长约1022公里,除已建成二级及上以路段400余公里外(主要集中在曼德勒—马圭段),其余路段改建为二级公路,投资约120亿元。(6)中缅陆水联运通道。中缅陆水联运通道系“中国昆明—缅甸仰光伊洛瓦底江陆水联运通道”的简称,指在中国昆明和缅甸仰光之间,建立一条陆水联运通道,使中国现有的320国道与缅甸的伊洛瓦底江航运连接起来,形成中国昆明—瑞丽—缅甸八莫港—仰光港,包括公路、水路、口岸枢纽站、水陆联运中转港、出海港在内进入印度洋的陆水联运系统。建设重点为“一路一港”,“一路”即瑞丽至八莫港116.3公里公路,“一港”即八莫港。力争瑞丽至八莫公路的改建列为国家援外项目,采用我国现行二级路标准进行改建。加强与缅甸协商,合作建设八莫新港,同时进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7)海运航线规划。依托缅甸皎漂港、仰光港和中缅油气管道及中缅陆水联运通道、中缅铁路、公路通道,规划印度洋海运航线。积极开辟缅甸皎漂港、仰光港至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西亚国家、非洲东部国家等印度洋沿岸国家主要港口的海运航线,并设计至地中海沿岸、欧洲大西洋沿岸国家主要港口的海运航线。

五、加快中国向西南开放国际大通道建设的对策措施(一)积极推动将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国际大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家层面建立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

加快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是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成功基础上,实施全方位开放的新思路、新指向、新突破、新举措,这将形成我国“面向太平洋开放与面向印度洋开放、沿海沿江开放与内陆沿边开放、‘引进来’对外开放与‘走出去’对外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格局。加快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核心要义是向印度洋开放、深化我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互利合作;首要策略是构筑我国向西南开放的国际战略大通道。随着现代内陆交通运输体系的日益高速化,内陆通道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经济有望迎来海洋与内陆并重的陆桥经济时代。目前,我国对外运输总体格局以海洋运输为主体,陆上运输发展滞后,陆海运输不协调。打通我国经云南西出缅甸通往印度洋的陆路战略通道,对于确立我国陆海运输协调发展战略格局、打破美国对我国进行的岛链围堵、破解“马六甲”困局、切实增强我国向印度洋开放的发展力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战略意义重大。为此建议:

一是积极推动将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国际大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家层面对通道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和建设,统筹规划境内境外交通建设项目,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推动项目建设。

二是积极推动在国家层面设立专门的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于我国向西南开放国际大通道建设事关外交、政治、经济、区域合作等各方面,涉及到外交、商务、铁道、交通运输、综合规划等多个部门,也包括勘查设计、工程建设、运营设备制造等领域的众多企业,还与沿边地方政府密切相关,需要建立有效的综合协调机制,尤其是国家层面的组织协调机制。建议成立由国务院领导牵头,国家相关部委、云南省政府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启动中国向西南开放国际大通道规划及建设方案等研究工作,尽快进入实施阶段。

三是积极推动将我国向西南开放国际大通道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各相关行业专项规划。将云南综合交通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国家重点支持范围,进入国家规划盘子。加快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并在资金、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二)深化相关研究,切实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一是深化相关研究。进一步组织省内外、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和人员,分层次分领域分线路进行大通道建设的相关战略、技术经济可行性、政策法规、建设和运营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为全面推进大通道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加大项目筛选储备力度。抓紧做好重大项目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国际大通道重大项目储备库,为重大项目建设的有序接替筛选储备一批前景较好、具备开工条件的后备项目。

三是强化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管理。按照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开工建设等几个环节,明确前期工作目标和具体承办单位、负责人。由省人民政府领导按照前期工作计划目标要求与各地各部门负责人、项目法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三)广开融资渠道,大力筹措建设资金

一是充分利用建设基金及专项补助。积极争取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国—东盟专项信贷、国家公路建设基金、铁路建设基金和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及各类专项补助的支持。同时,省级财政要加大对云南通道网络建设的专项补助,为通道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是中央及地方财政融资。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向中央财政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竭尽全力保证地方财政有关大通道建设的预算安排。不断深化地方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省铁路投资公司、省公路投资公司等专业投资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通过合资、合营、设立开发基金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种子”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争取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通道网络建设。

三是银行中长期信贷融资。主动帮助解决银行与企业在资金借贷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资金融通渠道的畅通。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银行在通道网络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争取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通道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协调其他金融机构的力度,通过商业银行、地方银行或银团信贷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进行信贷融资,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用于通道网络建设。

四是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高度重视引进国内外企业资金参与通道网络建设,通过各种渠道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加深国内外企业对云南通道网络建设的了解,使他们产生到云南投资的强烈愿望,并在已经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中筛选出一批风险小、投资回报高的项目进行招商,吸引国内外企业到云南投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争取国内外投资在通道网络项目建设上实现大的突破。

五是国际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充分利用亚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对云南通道建设信贷稳步增长的态势,积极争取通道网络建设所需资金。要以中国—东盟贸易区建设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为契机,把大通道的融资推向“国际化”。在积极关注国外金融机构动态的同时,通过“走出去”的策略,与国际金融机构建立经常性的接触和联系,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东盟国家金融机构更多的资金支持。

六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债券)。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方式在通道建设中已取得良好成效,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要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建设,扩大债券市场融资规模,积极争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和交通建设债券。要根据通道建设中的工程项目周期,针对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铁路债券和公路建设债券的发行规模。积极尝试公路建设产业基金、发行彩票筹集资金的新形式。(四)推进便利运输,促进国际大通道人流物流增长

一是加大口岸建设力度。加大我方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新建、在建、改建口岸监管场所的硬件基础,加大口岸查验的科技建设,实现审批便利化、查验电子化、信息网络化、交通便捷化、口岸现代化。争取国家尽快批准云南符合条件的省级口岸升格为国家级口岸,在云南设立一批海关特殊监管区,支持设立昆明综合保税区和红河综合保税区。

二是推进跨境运输便利化。推动有关国家加快《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人员跨境运输协定》的国内法律批准进程,协调中老泰三国汽车运输协定的谈判及商签工作,解决中国与GMS国家间汽车运输国际法律保障问题和人员出入口岸的便捷化问题。推动“一个窗口”和“一站式”联检,推动国内与国际航班、国际与国际航班“一票到底、行李直挂”的中转业务。

三是推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制定互惠贸易政策。通过相关各国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实现以贸促运、以运带贸的目标。协商签署有关协议,进一步简化出入境手续,促进相关各国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多要素全方位的大规模流动。

四是大力发展跨境旅游。协调实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内的旅游单一签证,与南亚部分国家实现互免旅游签证;争取国家给予云南在国家级口岸办理旅游落地签证权,并对外国旅游者进入沿边跨境旅游区实行72小时免签政策,允许第三国旅游者跨境,将云南省列为异地办证试点省份,赋予云南省自主审批跨境旅游线路和跨境自驾车旅游线路权限;允许在云南国家级口岸和重要旅游城市设立免税旅游购物商店,并实行特定税收减免政策。(五)加大援助力度,打造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纽带

一是国家出资帮助周边国家编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规划。充分利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制定大湄公河次区域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规划,将国际大通道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列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战略框架。同时,推动建立国家间的合作磋商机制,共同加快推进规划的实施。

二是组织实施一批国际大通道国外段重大援建项目。建议国家充分考虑周边国家提出的要求,组织实施一批援外战略性铁路、公路项目,并尽可能将援外项目交云南省实施。建议近期出资帮助缅甸修建木姐—腊戍铁路。

三是加强水运合作开发力度。建议交通运输部等国家有关部委适时与缅方开展中缅陆水联运通道合作开发谈判,推进陆水联运协定商签及通道建设。由云南省出面与缅方交通部门合作组成联合工作组,尽快开展谈判工作,促成中缅陆水联运通道早日开通。同时,加强与有关国家协商,尽快成立红河航运开发国家间的协调机构,常设办公室可设在云南。

四是共同寻求国际援助。相关各国应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不同场合、不同方式向国际社会呼吁,寻求国际金融组织和大公司、大财团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支持,通过多种援助方式支持境内外通道网络建设。

五是共同出资建立通道网络建设投资风险基金。由于东南亚、南亚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云南境外的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滞后,市场发育程度低,投资建设存在很大的风险。为充分调动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保障其投资的利益,建议本着平等协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联合西南各省(区、市),积极争取国际机构的支持,与周边国家共同建立投资风险基金,以解决各类企业参与通道建设的后顾之忧。(六)加强宣传沟通,营造国际大通道建设良好环境

一是广为宣传,取得国内共识。高度重视对大通道建设必要性、重要性和战略意义的宣传工作,通过搭建各种平台和广泛利用好各种渠道,开展包括专题调研、研讨、论坛、提案、新闻发布、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的推介活动,增强相关部门、人员和公众对大通道建设相关问题的认识和了解,营造大通道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使得大通道建设能够在各方面达成共识,为加快推进大通道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

二是加强沟通,形成国际共识。我国向西南开放国际大通道建设涉及国家多,牵扯到敏感的地缘政治和复杂的国际关系,不但会影响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也会影响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外交乃至军事。特别是在我国快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国际大通道建设不但会引起各种政治力量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阻挠,也会引起周边一些国家的担忧。因此,推进国际大通道建设,要有良好的国际环境,既需要沿线各国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密切合作,也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谅解。为此,要围绕重点建设线路,积极搭建和利用各种合作对话的平台、框架和机制,以促进合作、共谋发展为基础,综合利用好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重手段,加强引导、宣传、对话与磋商,为推进通道建设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中的产业基地

在桥头堡建设的“通道、基地、平台和窗口”四大定位中,产业基地建设是我省增强自身发展实力和发展能力的关键。产业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没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就无法支撑桥头堡的建设。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在坚持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四轮驱动的前提下,通过国家资金、项目和政策支持,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吸引和承接国际、国内东中部产业转移,增强产业吸引力和辐射力,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巩固提升我省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进出口加工业、种养殖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使云南真正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产业集聚基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基地,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东、东南非的出口加工基地。

一、云南省建设桥头堡产业基地的基础

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工业强省、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五大战略,培育和壮大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电力和矿产五大支柱产业,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的思路,突出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我省产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一)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产业基地

一是全国烟草产业基地。烟草产业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进入新世纪后,省委、省政府提出“再创辉煌”的烟草产业发展目标,通过9变4、4变3、3变2改革整合重组,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卷烟生产基地、全国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如期实现“再创辉煌”的目标。2009年,全省烟草工商实现税利784亿元,是2001年的329亿元的2.4倍。红塔、红云红河两大集团在全国烟草行业实力最强,2009年分别位居中国500强企业第104和126位,分列烟草行业第一和第四位,两家企业的销售收入是其他最好省份的两倍。烟叶生产围绕行业“卷烟上水平”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以现代烟草农业为统领,以烟叶基地单元建设为载体,走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路子,现代烟草农业有效推进,平稳实现了新老烟区从滇中到其他区域的过度转移,烤烟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量占全国的40%、占全球20%,“两烟”产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保持全国第1位,建成了全国最大最优最有特色的生态烟叶基地。

二是全国清洁能源、西电东送基地。云南根据自身的能源资源结构,适时调整能源发展思路,把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作为云南能源发展的重点,能源结构由火电为主向水火协调发展转变,2009年,全省总装机容量为3195万千瓦,是2001年826万千瓦的3.9倍。其中水电2113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66.1%。全省完成发电量1173.82亿千瓦时,是2001年359.53亿千瓦时的3.3倍。发电量居全国第13位,其中水电居第3位。完成西电东送电量255.18亿千瓦时,对越南送电量40.99亿千瓦时。在建的溪洛渡、向家坝、金安桥、功果桥、糯扎渡等大型水电站将在“十二五”期间相继投产,云南已经成为我国的清洁能源、西电东送、云电外送基地,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境内外重要电力枢纽。

三是全国磷化工产业基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明确利用云南丰富的磷矿资源,把云南建成全国最大磷化工基地的目标后,国家和云南省投入大量资金开发云南磷矿资源,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大力发展高浓度磷复肥和磷化工产品,到2009年底,云南省已拥有2500万吨/年(30%)磷矿采选、400万吨/年中低品位磷矿浮选、760万吨/年高浓度磷复肥、120万吨/年黄磷、800万吨/年硫酸(折100%)、300万吨/年磷酸(85%以上)等的生产能力。云南磷矿资源储量居全国第1位。2009年黄磷产量46万吨,居世界第一,磷肥产量259万吨,居全国第一,真正成为全国最大的磷化工产业基地。

四是全国有色金属加工基地。云南铅、锌、锡、铟等有色金属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位,金、银、铜、铝、钛、镍、铂等有色金属、稀贵金属矿在全国也具有重要地位。2009年全省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215.8万吨,居全国第2位,西部第1位,铜、铝、铅、锌、锡、锑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2%、4.68%、9.32%、17.9%、54.98%、13.69%,铜、铅、锌、锡、钨的矿产品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0.68%、8.11%、19.5%、65.59%、3.39%。云锡集团锡的深加工转化率达38%,成为世界最大的锡冶炼、锡基材料、锡化工生产企业以及世界级的稀贵金属研发中心。冶金集团形成了铝、铅锌、锰、钛、硅5大产业体系。云铜集团铜产量在全国排名前三位。云南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加工基地。

五是全国重要的旅游基地。2009年云南省接待海外和国内游客分别达284.5万人和1.2亿人次,均是2001年的2.6倍,接待海外游客人数居全国第9位,西部第1位,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居全国第15位,西部第3位;旅游总收入达810.8亿元,是2001年257亿元的3.2倍;旅游业增加值达378.0亿元,占云南省GDP的比重达6.2%。云南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已经建成了一批以高山峡谷、现代冰川、高原湖泊、石林、喀斯特洞穴、火山地热、原始森林、花卉、文物古迹、传统园林、少数民族风情和高尔夫球场等为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星级酒店达747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148家。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石林景区日均接待量突破2万人次,玉龙雪山日均接待量突破1万人次。云南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全国旅游基地、旅游目的地。

六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煤炭基地。云南煤炭资源总量达691亿吨,2009年云南煤炭资源保有储量290亿吨,是我国南方第二大煤炭资源省,是国家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云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基地中,我省有5个矿区和1个省级重点矿区,分别是小龙潭、老厂、昭通、恩洪、镇雄、先锋矿区。云南褐煤资源量仅次于内蒙,居全国第2位,褐煤占全省煤炭资源储量的近60%。2009年全省原煤产量8921万吨,占全国的2.9%,居第10位,在南方省区中居第3位,在西部省区中居第5位。2009年煤炭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4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52亿元。云南已经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煤炭基地。(二)正在形成一批有潜力的产业基地

一是生物特色产业基地快速发展。省第七次党代会将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确定为云南省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后,生物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经过多年开发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生物产业(不含卷烟)实现增加值1380亿元。其中,2009年鲜切花产量达56亿支,居全国第一位,出口量占全国的约50%,云南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出口基地;糖产量达224万吨,居全国第二位,云南是国家重要的糖料生产基地;茶叶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9%以上,居全国第一位,产量超过18万吨,居全国第二位;橡胶种植和产量仅次于海南省居全国第二位,单位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一,达世界先进水平;核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是全国第一;咖啡种植及加工已经稳居全国第一,后谷咖啡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速溶粉生产企业,产能达到13000多吨,比力神、雀巢和麦斯威尔三大咖啡巨头在国内的产能之和还大。此外,生物医药、香料种植及加工、水果、反季节蔬菜等在全国也占有重要位置,云南白药是中国中医药行业的领跑者,是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云南绿宝香精香料股份有限公司香料产量、桉叶油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三位。2007年国家批准设立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基地正逐步形成以生物制药、生物农药、生物资源开发及生态产业为主的生物技术产业群,建设生物技术专业孵化器和公共技术平台,云南成为国家级的生物产业基地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已有一定基础。以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曲靖经开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为主,玉溪、红河、楚雄、大理等省级高新区、开发区为补充,集聚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昆明高新区实现总收入70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2亿元,每平方千米单位面积产出位居全国前列、西部高新区之首,人均创造总收入、增加值均高于全国高新区的平均水平。昆船集团、云南白药集团、云锡集团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全省有6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009年全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34亿元,实现增加值513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75家。云锡集团的锡、铅冶炼技术、云维集团粉煤气化技术、云铝铝冶炼技术、云铜铜冶炼技术、驰宏锌锗的铅锌冶炼技术、云内动力的柴油机技术等都代表了当今国内乃至世界最先进的水平。

三是石油化工产业基地正在建设。2010年9月10日,中缅油气管道、云南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投产后可产成品油787万吨,其他化工产品60万吨。云南省还将根据中石油炼油项目的工艺路线,相应建设石油化工后续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云南将成为我国西南重要的石油炼化基地,为云南石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原料支持,打造石油化工产业群,形成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基础,以炼油、芳烃(或乙烯)为龙头,与盐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有机结合的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推动石化产品结构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四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云南省装备制造业起步于抗战时期,经过70余年的发展,已经具有较好的基础,并逐步形成以昆明为中心、以曲靖、玉溪、大理等为次中心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2009年36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4亿元,实现增加值94亿元。装备制造产业的许多技术在国际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昆机的TK6926大型落地铣镗床系列、昆船设备的自动化物流系统、烟草柔性制丝成套设备等32种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微光夜视镜等27种主要产品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昆明中铁机械集团的大型养路成套设备产品种类和生产规模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云内动力的乘用车柴油机代表了国内最先进的水平;中国至德集团的金属燃料电动汽车在国内新能源汽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昆钢重装生产的隧道盾构式掘进机填补了云南重型装备制造产业的空白;一汽红塔、力帆骏马的载货车辆已有一定生产规模。

五是光电子产业基地已具雏形。2004年10月,我省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决定共同建设昆明光电子产业基地。2005年3月,基地正式开工建设。经过五年建设,昆明光电子产业基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光电子产业研发生产基地之一,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红外及微光夜视、光电子信息材料、太阳能电池等为主导,以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半导体照明、OLED等产业为补充的光电子产业发展格局。其中,红外热像系统已形成从材料到整机生产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微光夜视产品在国内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光伏产业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半导体照明、OLED等一批新兴产业先后崛起。

六是新材料产业基地已有一定规模。2010年,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期3000吨多晶硅项目建成投入试生产,标志着云南省新材料产业实现了新突破。二期工程建成后,将达到年产10000吨多晶硅,并将向下延伸多晶硅下游系列产品,实现单晶硅、硅片切割、太阳能电池片和组建的生产组装等产业链融合,投资配套的光伏发电系统、光电子LED、LED背光源产品、LED圆晶芯片和外延材料,在全国形成较大的光伏材料产业基地。此外,云南锡基材料产量全球第一,锗、铟、铂等稀贵金属材料在全国占有垄断地位,铜、铝、铅锌、钛、锑、硅等原材料也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云南将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三)在优化产业布局上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基地

一是建成了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基地。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曲靖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发展以高新技术、现代信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昆明高新区集聚了贵研铂业、滇虹药业、亚太环保、山灞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了新材料、生物、环保及新能源、电子信息、光机电、高效农业等六大高新技术主导产业。昆明经开区则集聚了云内动力、昆钢重装、北方红外、天达光伏等一批著名企业,形成了装备制造、烟草及配套、生物制药、光电子信息等四个主要产业集群。曲靖经开区吸引了云南冶金集团、大为焦化等一批企业进驻,正在形成云南省重要的煤化工、光伏材料、生物、建材产业基地。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形成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健身娱乐、总部经济为主的产业。在这些园区中,还建有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昆明国家稀贵金属材料产业化基地以及云南省级的光电子产业基地、电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项目。

二是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基地。近几年通过项目、基地、人才的统筹协调和资金支持,建设了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的特色产业基地,打造了红塔卷烟配套材料、易门陶瓷、沾益煤化工、砚山锰系铁合金、个旧稀贵金属和通海电力配套装备等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这些基地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以骨干企业和与之相配套的中小企业为主导,依托资源、区位、产品、人才、技术等比较优势和重大项目实施集聚,引导县域工业走集群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中,瑞丽成为中国16个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之一,文山三七则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中药现代化云南科技产业基地,剑川成为中国民族木雕家具产业基地,景谷成为云南省林产品加工基地。2009年,云南省级40个重点和特色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09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9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310亿元,完成税收107亿元,实现利润90亿元。

三是建设了一批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十一五”期间,云南省根据各县(市、区)的自然条件、发展基础、科技水平,决定在一些县(市、区)建设20类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区),加快建立和完善云南省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业科技辐射区、优质高效农业样板区、创新农业发展机制试验区。经过几年建设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效果。烤烟种植逐步形成了以滇中优质主料烟区、北回归线生态优质烟区、金沙江河谷流域特色烟区为主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双高(高单产、高含糖率)甘蔗形成了以滇西南和滇南7个州(市)为主,陇川、耿马等22个县(市、区)为重点的生产基地。茶叶形成了以滇南和滇西南7个州(市)为主,勐海、凤庆等36个县(市、区)为重点的优质茶叶种植加工基地。橡胶形成了西双版纳、红河等南部地区为主,景洪、孟连等15个县(市)为重点的天然橡胶高产加工基地。木本油料则形成36个县(市、区)的40个丰产示范基地。蚕桑是国家“东桑西移”的重点省区,已在陆良、祥云等30个县形成种、养及加工基地。还形成了花卉、咖啡、中药材、蔬菜等一批生产加工基地。

二、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部分产业基地规模偏小

云南省形成了烟草、矿产等一批规模较大的产业基地,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部分产业基地规模还比较小,发展极不平衡。从五大支柱产业基地来看,旅游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规模仍比较小。2009年,云南省接待海外游客、国内旅游者人数分别居全国第9位和第15位,与云南丰富的旅游资源状况极不相符;生物医药资源具有天然优势,但是全省医药产业总产值仅占全国医药产业的1.2%。十大有色金属产量虽居全国第二位,达215.8万吨,但仅是第一位的河南481.4万吨的45%,与居第三位的湖南209.1万吨、第四位的山东203.6万吨接近。制糖行业虽然位居全国第2位,产量达到224万吨,但只是排名第1位的广西的四分之一。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来看,云南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规模也不大,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38.54%,远低于全国49.37%的平均水平。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来看,云南省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普遍较小。部分产业基地规模较小,影响了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平衡发展,不利于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的整体推进。(二)对内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近年来,云南省外向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云南省作为边疆内陆省份,受区位、信息化程度、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开放度仍相对较低,外向型经济总量仍比较小,同全国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与东部经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更大。从进出口总额来看,2009年云南省进出口总额为80.2亿美元,仅占全国2.2万亿美元的0.36%,低于四川、新疆、广西、陕西,在西部12省(区、市)中排名第5位,在全国列第23位。从利用外资情况来看,云南省利用外资起步也比较晚,总量和规模不大,利用省外资金的水平在全国排名也靠后。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9.1亿美元,仅占全国900.33亿美元的1.01%,低于广西、四川、陕西、重庆,在西部地区居第5位,居全国第21位。从产品的加工贸易来看,2009年,云南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2.7亿美元,仅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9093.2亿美元的0.03%。对内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影响了桥头堡产业基地的服务范围,不利于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规模的扩展。(三)产业深加工水平偏低

云南省多数产业属于传统的原料型、资源型产业,深加工水平较低,产品仍以初级加工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从有色金属加工来看,云南铜、铝的加工率仅有14%左右,增加值率25%;相比较而言,浙江省铜、铝原材料产量很小,但其加工率达到70%以上;有色金属采选与加工之比为1:1.4,低于全国1:2.7的水平,资源转化率低于全国平均值14个百分点。从出口产品来看,2009年出口产品中的主要种类中,磷化工类7.71亿美元,占17.1%;冶金类3.28亿美元,占7.3%;农产品9.72亿美元,占21.5%;“两烟”(主要是烤烟)3.26亿美元,占7.2%。这四类初级产品共23.97亿美元,占当年云南省出口额的53.1%,而高新产品只有6.16亿美元,仅占当年出口额的13.7%;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看,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约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1%,低于全国9.2%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品仅占工业产品总量的7%,远低于全国17%的水平。云南省较低的产业深加工水平,影响了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进程中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品牌的形成。(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作为内陆高原省,山区半山区面积占云南全省总面积的94%。区内高山深谷相间,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奔腾湍急,6700米高差形成了遍布全省的大峡谷。由于地形复杂,铁路、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耗资巨大,严重制约云南基础设施建设,也制约了云南省产业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整体来看,云南省综合运输体系还不完善。铁路运力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省内铁路复线率仅有6%;公路等级低,高等级公路只占总里程的4%,农村公路等级低,晴通雨阻现象普遍,还有2000多个行政村不通公路,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4.4%;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公路、铁路耗资巨大,改善难度也大,直接制约了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的发展速度。具体来看,有些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停留在规划上,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有些产业基地内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布局,道路、电力、综合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混乱;有些产业基地受资金投入不足的制约,只能是引进一家企业,建设一处设施,影响了产业基地的发展速度;有些产业基地还存在企业建设较快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矛盾。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的整体进程,不利于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的提速。(五)软环境支撑力度不强

目前,云南省软环境对产业基地建设还没有形成有力的支撑,体制机制、产业政策执行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待完善。云南省产业基地建设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市场化、产业化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和风险投资机制有待完善。云南省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但是存在政策针对性不强、贯彻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好产业政策的积极作用。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总体上存在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分布和结构失衡等问题。当前,云南省人才资源总量约为250万人,仅占全省人口的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多数中小企业员工文化水平较低,初高中毕业生占60%。分布上滇中地区集中了全省主要的人才,边远地区人才极少,结构上高级人才少,初中级人才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熟练技术操作人才尤为匮乏。软环境的支撑力度不够,影响了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的内涵,不利于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质量的提升。(六)产业集群发展缓慢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西部地区共有优势产业聚集区418个,而云南省仅有21个,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排在第8位。云南省除了传统的磷化工、有色金属加工及烟草产业外,新能源、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企业多呈“点”状分布,较为分散,且缺乏有规模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引擎;产品之间关联性差,尚未形成产业链,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品牌效应;专业市场建设滞后,市场配套服务不足,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聚合力;科研投入比例较低,研发机构较为分散,地方公共技术平台基础薄弱,科研成果转化速度迟缓,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2009年,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第22位,明显偏后。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产品技术研发机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企业创新积极性不高,科技投入相对少,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相关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还未掌握,缺乏核心竞争力,严重制约了云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发展速度不快,制约了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的品质,影响了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的总体构想(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云南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重要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云南自然资源丰富、地理区位独特、特色产业基础牢固等比较优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着力巩固提升现有优势产业基地,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大力建设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努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奋力把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绿色环保、竞争力较强的开放型产业基地。(二)建设原则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以改革创新为不竭动力,努力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全方位开放,大胆探索建设桥头堡产业基地新方法、新途径。

——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立足于云南省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现有优势产业领先周边国家的梯度优势,坚持特色与优势并重,力求桥头堡产业基地特色突出、优势明显。

——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以滇中经济区、重要沿边城市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外向型产业基地,逐步扩大建设范围,稳步推进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

——以外促内、互利共赢。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加强同东南亚、南亚国家交流与合作,积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尤其是外向型大企业到云南参与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实现共同发展。(三)空间布局

桥头堡产业基地空间布局的基本思路为:以滇中经济区为重点,以滇东北、滇西北经济带为两翼,以中—越(南)、中—老(挝)、中—缅(甸)方向为突破口,按照“一区、二带、三片”的空间格局进行布局。

1.一区:滇中经济区

昆明重点发展烟草、有色金属、生物、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钢铁、建材、化工、物流、金融、会展、旅游文化等产业,重点建设烟草、石油炼化、精细磷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光电子及信息、有色金属压延加工、稀贵金属新材料、旅游文化、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出口加工、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

曲靖重点建设烟草、重化工、有色金属压延加工、新能源产业基地。

玉溪重点建设烟草及其配套产业、有色和黑色金属采选及冶炼、装备制造、休闲旅游产业基地。

楚雄重点建设冶金、绿色产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基地。

2.二带:滇东北、滇西北经济带

滇东北经济带:以昭通市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清洁能源、煤化工、物流等产业,重点建设清洁能源、煤采选及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港口物流产业基地。

滇西北经济带:以丽江市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民族医药、旅游文化、旅游工艺品加工、新能源、矿业采选及加工等产业,重点建设民族医药和养生文化、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矿业采选及加工产业基地。

3.三片:中—越(南)、中—老(挝)以及中—缅(甸)方向片区

中—越(南)方向片区:以越南为重点,辐射东南亚国家。以红河州个(旧)开(远)蒙(自)城市群、弥勒、建水、河口以及文山州文山、砚山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生物资源开发、物流、矿产开采加工、煤化工、电力、磷化工、烟草、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重点建设烟草生物资源加工、矿产资源采选及加工、稀贵金属、新能源产业基地。

中—老(挝)方向片区:以老挝为重点,延伸至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辐射东南亚国家。以普洱市思茅、宁洱、澜沧以及西双版纳州景洪、勐海、勐腊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生物资源深加工、清洁载能、商贸旅游服务等产业,重点建设生物资源深加工、以茶为主导的出口加工、林浆纸、大湄公河跨境旅游产业基地。

中—缅(甸)方向片区:以仰光、皎漂、密支那为重点,辐射南亚、西亚、东非国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祥云、弥渡、永平、怒江州泸水、兰坪、保山市隆阳、腾冲、龙陵以及德宏州芒市、瑞丽、陇川、盈江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矿业采选及加工、清洁载能、农特产品加工、汽车制造、珠宝玉石加工、高档家具加工、旅游、物流等产业,重点建设农特产品加工、汽车制造、珠宝玉石出口加工、高档家具出口加工、通往南亚的商贸物流、火山热海边境旅游产业基地。(四)建设目标

重点突破阶段(2011年—2015年)

——到2015年,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产业承接转移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有优势产业基地得到充分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初具规模;面向西南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初步建成。完善提升阶段(2016年—2020年)

——到2020年,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产业承接转移基地基本建成;现有优势产业基地基本建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充分显现;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颇具规模。

四、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重点

根据总体思路和目标,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的重点是:(一)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基地

做强做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基地。

一是烟草产业基地。依托我省烟草产业的雄厚资金、技术优势,积极推进昆明、玉溪、红河、曲靖等烟草产业基地建设。产业基地建设重点要以研发卷烟调香、育种培育、特色烟草配方组合工艺、推进降害减焦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推进烟草原料基地建设,优化烟草资源配置,积极发展生态型、安全型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强与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不断扩大我省烟机设备、烟草制品在海外的市场份额。尽快摸清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烟草市场情况,加快烟草产品的外销通道的建设步伐。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努力提高烟叶出口量,逐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把握东南亚、南亚各国对香烟的品位需求脉搏,针对其不同偏好打造符合其口味的烟草产品系列。继续扩大开展东南亚、南亚的烟草产业的许可生产、销售、合作办厂及联合销售等项目,逐步扩大境外资本输出,把东南亚、南亚拓展成云烟的产销基地。

二是生物产业基地。依托我省丰富的生物资源,积极开拓东南亚、南亚市场,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医药、林浆纸基地建设步伐。

特色农业基地。一是提升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我省20类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区)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的示范效应。围绕以滇中、滇东北为主的烟草、畜牧、花卉、中药材、马铃薯;以滇南、滇西南为主的优质籼软稻米、甘蔗、茶叶、橡胶、咖啡;以滇西、滇西北为主的甘蔗、咖啡、畜牧、药材;以滇南、滇东南热果、药材;以滇中、金沙江河谷流域为主的烟草、蔬菜等对东南亚、南亚国家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重点建设和巩固提升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出口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畜禽良种及畜产品出口基地、水产品及水产苗种出口示范基地、林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二是加快区域性农产品进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步伐。以发展蔬菜、花卉、茶叶、马铃薯、三七、水果、水产品、纸浆、人造板、木质建材和装饰材料等大宗出口农产品初级加工和烟草、乳制品、粮食制品、水果制品、香料油、木本油料等精深加工为重点,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培育和发展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等类型的农产品加工业。三是推进农产品转口加工基地建设。在昆明、版纳、德宏、保山、普洱、红河、文山、临沧、楚雄、大理分别建设一个出口加工物流园区,实施国际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以及云南国际林产业建设项目。建立农业“走出去”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发挥云南与东南亚、南亚有地缘优势和民族文化相通的便利,重点围绕境外技术示范、人员培训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实施资源产品联合开发、伊洛瓦底江流域农业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跨境动植物疫病防控合作、高效可持续发展技术示范、现代畜牧科技园区、跨国通道生态屏障建设等项目。

医药基地。依托云南民族药、中药、天然药物形成的历史、文化、知识与技术体系,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导向、跨越式发展的原则,全力打造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医药(民族药)产业基地,包括医药研究与开发、医药原料种植、医药产品生产等。基地布局采用分散种植、加工适当集中的方式,在昆明、楚雄、红河、西双版纳、思茅、曲靖、大理、昭通、丽江、玉溪、文山等州市种植符合地域特色的药材。基地建设要与医疗水平的提升同步进行,实行以医带药的方针,引导云南的医药企业到东南亚、南亚开设医院,带动“云药”走出去。要加强医药理论体系建设,重视“云药”标准建设,从梳理云南特色医药品种入手,进行双向筛选和整合,确定基地的重点开发资源和重点品种,打造三七、天麻、灯盏花等为原料的一批生物医药优势产品品牌,并以其领航,带动更多的产品“走出去”,不断扩大医药基地规模。

林浆纸基地。把林浆纸基地建设作为与东南亚、南亚工业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合作中借助东南亚、南亚的市场推动省内林纸产业快速发展。造纸林基地布局以思茅、临沧、保山、红河等已具有一定基础的州市为主。积极与缅甸、越南等周边国家协商,争取能把部分原料林基地放到境外,争取以替代种植项目在缅甸境内大规模发展原料林基地。林纸基地要注意引进先进的造纸企业,借助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建设基地,形成选种、育苗、造林、采运、加工、制浆、造纸完整产业链,推动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的规模扩张。

三是矿业产业基地。充分发挥矿产和电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矿电结合”的形式,引导矿电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建立矿电利益共同体。加快十一大矿业基地建设,即:以昆明、楚雄、玉溪、迪庆为主的铜采选及冶炼基地;以个旧、文山为主的锡采选及加工基地;以曲靖、怒江、昭通、大理为主的铅锌采选及冶炼基地;以昆明、文山为主的铝采选及冶炼基地;以昆明、玉溪、红河、楚雄、保山为主的钢铁采选及冶炼基地;以昆明、楚雄为主的钛采选及加工基地;以昆明、红河、临沧、曲靖为主的稀贵金属加工基地;以曲靖、昆明、德宏、保山、怒江为主的硅采选及加工基地;以曲靖、昭通、红河、昆明为主的煤、煤化工、煤电基地;以昆明、红河、曲靖、玉溪为主的磷化工基地;以昆明、楚雄为主的盐化工基地。基地建设要依托大型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技术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对重大的深加工技术进行攻关,不断提高我省深加工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通过吸收、消化、再创新,成熟一批,推进一批,尽快促使深加工技术产业化。同时,充分发挥云南在勘探、采选矿、冶炼加工、科研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以及周边国家矿产资源丰富且具有较强互补性的优势,通过援助、国际勘探基金、风险勘察等方式,与周边国家合作勘探、开发金属矿产资源,并共同开拓金属矿产品市场。与老挝、缅甸、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非洲、澳大利亚等国合作开采铁矿、铅锌矿、锡矿、铜矿、钾盐矿以及铝土矿,并争取与其合作建设加工企业;继续与亚行等国际组织协商,建立GMS矿产资源开发基金,扶持区域内矿业企业的发展,通过双边合作、地方层面的合作,签订矿产资源合作开发协议,为矿产资源开发合作提供保障。

四是旅游文化产业基地。抓住我省全面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和旅游综合试点改革契机,加快以滇中、滇西、滇南为重点的旅游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基地建设要加大对内对外合作力度,发展一批跨省区旅游文化专线,打破市场壁垒,推出旅游便利化措施,增强区域旅游文化品牌的吸引力,让东南亚、南亚的旅客能够更多、更方便地走进来。进一步推动滇港、滇澳、滇粤、滇沪、滇黔桂、滇黔渝和滇川藏等多层次、大范围的国内区域旅游文化合作。借助沪、粤、港、澳等较成熟的海内外市场营销网络,联手开发东南亚、南亚的客源市场。加强东南亚、南亚国家区域旅游文化合作,重点利用大湄公河次区域、孟中印缅地区、云南与老、泰、越等国北部的旅游文化资源,完善与东南亚、南亚政府、企业和相关组织的多元合作互动机制,联合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和开展宣传促销,培育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旅游文化线路等精品旅游文化产品。加强培育跨境旅游产品,大力发展跨境旅游并向纵深推进,增强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外向型功能,把跨境旅游产品打造成云南最有影响力旅游产品之一。以昆明、大理、玉溪、曲靖等重点城市为依托,加快会展和商务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大型会展商务活动,不断提高会展商务服务水平,把会展商务活动与旅游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发展,把云南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会展商务旅游目的地。

五是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水能资源,加快发展电力产业基地。要继续做好“西电东送”、“云电外送”工作,争取国家尽快核准金沙江中下游电站、澜沧江下游电站等已经投入较大资金的项目,力争怒江电站能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扩大云电送广东规模,新开辟广西、上海电力市场,重点建设糯扎渡、金沙江中游电站输电工程。积极推动和协助国家细化、落实《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贸易协议》的有关内容,围绕我省丰富的水电资源,重点完善和加大省级及以上口岸电网建设。同时,按照“调水”的需要,发展一批火电项目,把云南建设成以水电为主、水火互补的“云电外送”重要能源基地。加紧攻克一些大容量、高海拔、远距离输电技术难题,推进红河、德宏、版纳、临沧等“云电外送”电力枢纽的建设步伐,积极与周边国家进行磋商,争取与尽可能多的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并网,推动云南、东南亚和南亚次区域输变电网络的构建和完善。(二)加快建设新兴产业基地

一是新能源基地。依托我省丰富能源,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太阳能基地。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加快光热和光伏基地建设,力争使我省成为我国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基地。光热基地主要以昆明、玉溪为中心,积极推进建筑业与太阳能一体化建设,重点在中高层建筑的阳台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和阳台热泵热水系统技术进行突破,提升传统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光伏基地主要是在石林建立光伏并网电站实验基地;在昆明经开区建立光伏产业设备生产基地;在曲靖建立硅材料及其延伸产品的加工基地;在大理建立非晶硅薄膜产品加工基地;在怒江泸水建立硅电开发及硅材料加工基地;在临沧建立高效率太阳能锗单晶及晶片生产基地。积极推广太阳能路灯以及新型、高亮度LED相结合的城市照明和景观工程。在全省高速公路建设中进一步推广利用太阳能隧道照明、标志牌、交通信号等应用。同时,要根据东南亚、南亚的市场需求,支持企业到国外开展项目推介,推广示范工程、设立营销网点、直销基地、交易中心,扩大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风能基地。利用我省丰富的风能资源,加快风能基地建设,以大理、丽江、楚雄、曲靖、昆明为重点,规划建设38个风电场,力争2020年风力发展装机规模达300万千瓦,成为我省继水电、火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建设一批风力发电站。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合作伙伴进行风电开发,支持我省有实力的风电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寻找适宜的地方,建设一批风力发电站,不断开拓东南亚、南亚市场。

生物质能基地。加快把我省建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质能产业基地,积极推进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产业基地要坚持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两手抓,走以膏桐、橡胶籽、薯类、糖蜜、地沟油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特色生物质能发展路子,着力解决成本生产加工和综合利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力争在未来5年内选育出3—5个适宜云南不同地区种植推广的速生、丰产油料植物新品种。加强与周边国家交流和合作,在缅甸、老挝等国家,采取替代种植的方式,探索种植一些非粮作物的生物质能,不断提高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二是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利用昆明地区装备制造产业在物流设备、机床系列、烟草机械、铁路养护机械、小型水电设备等领域的技术优势,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提升行业科技水平,集中力量攻关,建立昆明装备制造工业园区,逐步把昆明打造成云南的装备制造研发基地,并逐步向玉溪、曲靖、大理、红河等地辐射,发展滇东汽车工业园区,滇西中、重型载重车工业基地,在有条件的边境地区建立面向东南亚、南亚市场的机电产品制造、组装基地。针对东南亚一些国家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差、技术水平低,与云南存在明显的技术梯度,产品难以自足情况,根据东南亚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积极输出中小水电发电及输变电设备、农用机车、机床、印刷机械、通讯设备、木工机械等,逐步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量。

三是石油炼化基地。依托东南亚部分国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南亚具有印度洋优良港口的便利,利用昆明作为连接东南亚、南亚及祖国腹地的交通枢纽这一有利条件,在昆明建立石油炼化基地,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建设要充分发挥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地缘优势,利用云南在石油勘探、开采、科研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多种方式与东南亚油气富集的国家合作勘探、开发油气资源和与南亚国家开展油气资源加工合作。抓住中缅油气管道和中石油1000万吨级炼油厂开工建设的契机,积极规划开发石油化工下游产品,发展乙炔、烯烃、芳烃等有机化工原料系列合成材料,并逐步延长产业链,开发化肥、农药、橡胶、涂料、染料等制品,朝着精细化工的方向不断发展。

四是选择性发展新型清洁载能产业基地。我省具有优势资源和能源产业基础,与东南亚、南亚接壤,可充分利用周边国家能源和矿产资源的优势,实施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基地。基地建设要利用本地和周边国家资源,发挥清洁能源优势,推进电冶、电化等多种形式的矿电结合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精深加工,重点打造以铝、硅铁、黄磷及精细磷化工、乙炔化工为主体的现代新型载能产业群;在水电和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合理布局,高起点、规模化发展水电—硅产业、水电—铝产业、水电—铁合金产业、电石—乙炔化工产业,发展原料、市场、能源三头在外封闭运行的钢铁等产业基地,促进载能产业与水电产业互惠多赢、共同发展。

五是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结合我省重点产业建设和重点领域治理,围绕生产生活废弃物无灾害化、资源回收利用、清洁生产、污染治理和绿色消费等方面,重点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基地建设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环保科研体系,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绿色产业,积极探索投融资渠道、金融产品、碳排放权交易、碳期权期货等碳融资体系及碳税收等经济激励措施,扶持培育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的环保产业集团。进一步理顺环保产业市场秩序,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尽快建立健全具有我省特色和优势的环保产业和产品体系,使环保产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三)积极推进产业承接基地建设

按照市场导向、优势互补、生态环保、集中布局的原则,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我省产业承接基地建设步伐。要继续加快推进云南(昆明)深圳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切实做好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制药、食品、物流、金银珠宝饰品、纺织品精加工、建材等八大产业的承接转移工作。进一步加强区域产业合作,结合我省实际以及东南亚、南亚市场需求,产业承接基地要重点发展以烟草、矿产、电力、生物资源开发、旅游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以茶叶、核桃、橡胶、甘蔗、珠宝玉石等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以装备制造配套、石油、天然气及炼化和可以规模化生产的特色农产品、特色林产品为主的新兴优势产业;以新能源、现代物流、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环保、体育、光电子、化工材料等为主的新兴产业;以日化、五金机电、服务业、纺织服装、鞋帽、塑料包装、家具、工艺品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争取外商把研发基地、地区总部和制造中心落户云南。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央企入滇工作力度。(四)加强外向型产业基地建设

一是物流产业基地。加快构筑以昆明为中心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昆河经济带蒙自综合物流区、滇西口岸带转口与加工贸易物流区、滇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物流合作区、以大理为中心的滇西北物流区和滇东北长江上游水陆联运物流区,扎实推进磨憨、河口、瑞丽、猴桥四个口岸保税区物流节点建设,完善专业物流体系,配套建设和做大做强花卉、果蔬、农产品、有色金属、钢材、煤炭、铁矿石、木材、家电、农资、医药、成品油等一批专业物流中心。

二是商品集散基地。建设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以现代新昆明为核心区域,以玉溪、曲靖、楚雄、个开蒙为重点区域,以大理、丽江、景洪、德宏、文山、昭通等为次中心的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着力培育以品牌化为重点的商业零售业。加强商品市场建设,培育和建设区域性广、辐射面大、带动性强的化工、建材、电子、服装、食品、农产品、花卉等商品专业批发市场,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

三是出口加工基地。重点打造9大出口加工区。以高端产品和制造业为主导的昆明进出口加工区,以农用车为主导的大理机电制造出口加工区,以玉石、家具为主导的德宏和保山出口加工区,以茶叶为主导的普洱、临沧出口加工区,以电力设备、五金和农产品为主导的玉溪进出口加工区以及版纳、红河进出口贸易加工区。同时要以昆明、红河保税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轻纺、五金家电、塑料制品、农产品、木材等的出口加工企业,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以9大进出口贸易加工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果蔬、食品、茶叶、畜禽养殖、机电、玉石加工、生物资源开发等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四是跨境、边境经济合作基地。以项目为支撑,建设好三大跨境、五大边境经济合作基地。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发展商贸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边民互市市场、进出口验货场、保税仓库等。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发展仓储物流保税区、旅游购物、商品市场等。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发展国际贸易、商贸交易平台及商务会展中心等。打造麻栗坡(天保)、耿马(孟定)、腾冲(猴桥)、孟连(勐阿)、泸水(片马)五大边境经济合作区,主要是发展商贸交易平台、综合保税仓储物流、边民互市市场、旅游购物等,在腾冲候桥推进建设“三头在外”的矿业加工企业试点。

五、加快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的对策措施(一)加强领导、做好规划

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模式推进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成立由主管工业的副省长任组长,工信委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制订建设发展规划、布局重点项目,设立桥头堡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具体抓好项目规划、管理、实施和服务工作。政府主管工业领导,要切实负起基地建设的领导责任,具体研究基地建设规划的制定,帮助解决基地建设中的用地、资金筹措和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督促落实建设任务,各相关部门要把基地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主要任务,抓好基地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确保省政府投资用得其所,基地建设富有成效。承担基地建设任务的企业,要搞好项目论证、申报、实施和管理工作。(二)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投入,不断优化桥头堡产业基地的硬环境

一是创新融资渠道,解决产业基地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建设桥头堡以及西部大开发专项资金,努力扩大各种政策性资金的利用规模;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整合资源,设立云南省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专业银行的合作交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用足用好信贷额度;积极开展对内对外合作,邀请中外有关银行、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进行专业评估,开展融资洽谈,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投融资平台,发展面向产业基地建设及企业的金融业服务;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利用行业协会与企业沟通频繁、掌握信息全面的特点,金融机构在扩大贷款规模的过程中,可参考行业协会对企业融资需求、偿贷能力等方面的意见,确定放贷对象与规模;提高企业融资意识,加强企业利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增强发展能力的培训;积极探讨产业内部担保联盟的融资手段,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扩大对产业基地项目的信贷。

二是创新运作机制,严格监督管理。桥头堡基地建设,由桥头堡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负责实地调研、制定基地建设规划,确定承建企业,代表省政府负责“基地建设基金”的管理、投入与回放,指导和帮助承建企业搞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资金的争取工作。项目运作实行“企业化”。项目一切经营活动,按企业的操作规程进行,每个示范园是一个支项目,每个支项目由一个企业承建;建设资金投入实行“股份制”。实行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资,共担风险,按股分红。不断完善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做好产业基地的电力、供水、环保等设施建设,从实用、节俭和美观的角度出发,要统筹考虑,超前设计,做到光缆、电缆、网线全部入地,为优势产业企业进入产业基地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是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大通道优势,推进现代物流运输方式建设。以建设“八入滇、四出境”的陆上国际国内大通道为重点,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机遇,争取国家更大的支持,加大力度建设和完善云南通往邻近的四川、广西、贵州、西藏四省区和连接次区域越南、缅甸、老挝三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昆明—河内、昆明—曼谷、昆明—仰光等国际公路的通行能力,形成沟通周边省区和国家的高速公路网络,提高优势产业产品出省和出境的公路运输能力;加快推进泛亚铁路东、中、西线建设,分段建设滇藏铁路,促进国内铁路网和东南亚、南亚铁路网紧密相连,建设以昆明为核心的铁路交通枢纽,进一步加强昆明铁路物流、客流集散中心地位,实现优势产业大量产品的输出和所需原材料的输入的良性循环;加强省金沙江、澜沧江等河流干线航道建设,提高航道技术等级,改善通航条件,提高港口集装箱和大宗散货运输能力。加快完善澜沧江关累货运码头、中缅陆水联运通道、橄榄坝反调节航电枢纽等工程,推动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稳步发展和滇缅公路和伊洛瓦底江国际陆水联运等;加快昆明新机场建设,加强与东盟国家航空运输合作。(三)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桥头堡产业基地的软环境

一是打造产业基地建设的政策环境。政府各相关部门要适时制定出台配套政策,用好用足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以及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充分考虑桥头堡产业基地政策的开放型、稳定性、衔接性和科学性,使其与桥头堡建设及国内外大环境相协调,建立一个外向、透明和相对稳定的政策体系。政府相关部门要贯彻落实有关保护产业基地企业经营的法律,切实保护产业基地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加强政策的导向性和吸引力,鼓励产业基地的企业发展国际化经营,引导企业规范化、国际化运作。

二是打造产业集群,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支撑产业基地的发展。对现有科技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骨干企业,政府要用“看得见的手”制定特殊政策支持,营造产业发展环境,举全省之力,着力打造领军型企业,提升优势产业的集中度,逐步形成以优势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重视培育发展产业链。通过产业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企业集聚和配套,实现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实现错位发展,接长加粗产业链条,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层次不同的“小巨人”企业,为产业集群培育新的“预备队”;主动寻求合作。创新多种合作途径,积极承接适合我省发展的东部转移产业,靠大靠强,做大做强优势传统产业。

三是建立产业基地建设的服务型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意识,积极推动政府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政务公开和政府上网工程,提高服务能力。借助政府优势,充分发挥政府内外沟通、牵线搭桥的作用,依托桥头堡建设,扩大云南对内对外的联系。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与服务质量,实行一站式服务,努力实现由企业找政府到政府上门服务的转变。协调各职能部门关系,保证政令畅通,步调一致,建立产业基地的社会化系统服务体系。

四是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产业基地建设人才队伍。建立完善引才引智机制,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产业基地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从优化环境和提供畅通融资渠道两方面吸引高层次人才;鼓励产业基地与院校结合,对口发展面向产业基地建设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为产业基地建设培养、输送技能中高端技术人才,为构建基地产业体系提供支撑;认真落实人才政策,实行市场推动的同时,完善引才用才励才举措,激发创新积极性,把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成为西南乃至东南亚、南亚的创业基地。

五是加强配套体系建设。加强对国内外产品、市场需求信息的收集、反馈和宣传力度,建设产业基地信息中心,为基地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搭建交易平台,整合现有的企业的仓储、运输资源,建设产业基地产品集散和物流配送中心,不断提高产业基地产品外销能力和辐射力。(四)加大走出去力度,更好地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一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产业基地的对外开放,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业”的战略,着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发挥这些企业在资本营运、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之成为产业基地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加速发展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产业基地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加快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改造和提升产业技术层次的同时,积极吸引国内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通过产业基地进入东盟国家参与开发,推进区域内的产业成长;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确定云南与东盟各国产业合作的重点领域、主要项目,扩大产业合作的范围、领域,提高产业合作的技术层次,使产业合作形成多元主体、多种形式的格局。

三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增加产业基地的发展动力和后劲。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到海外投资办厂、开展贸易活动的管理,积极鼓励基地产业集团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投资办厂,在继续扩大东南亚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南亚、非洲、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五)加大招商引资及向国内其他省区联系力度,把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成服务全国的基地

一是扩大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宣传。把桥头堡产业基地打造成云南省对内对外开放的引资平台。政府各相关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联系,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投资建设桥头堡产业基地。产业基地也要主动走出去,寻找合作伙伴,实行叩门招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宣传效应,全面介绍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情况,实行网上招商。

二是建立与国内其他省区产业合作协调机制。统筹和协调产业基地与国内其他省区产业合作的具体工作,定期分析研究国内外市场变化情况,对双边和多边合作作出统筹规划,推进产业合作不断发展;建立民间团体和经济组织间的交流沟通机制。研究产业基地与民间团体和经济组织之间开展交流合作的具体措施,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交流制度,积极推进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是建立与东盟产业合作的整体框架。系统打造与东盟产业合作对接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以电力、矿产、化工、冶金、信息等产业合作为纽带,推进形成跨国产业集群,构建面向东盟的外向型产业合作体系。(六)强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力争把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成生态示范基地

一是建立健全产业基地的环评体系。按照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要求和产业的资源结构和利用情况,结合产业基地发展实际,制定消耗标准,在全国率先制定节约型工业的指标评价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依据,基本确定电、水、油、气、原材料等的使用标准和节约方向,并根据目前的资源状况,确保标准强制性的执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增强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制定循环经济责任与综合业绩考核制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从法律法规上予以规范,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通过干预短缺资源价格和调整资源税,激励企业和消费者节约使用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要求生产者必须回收利用和处理自己的产品,鼓励生产者在产品设计时即考虑方便回收和循环利用。

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节约能力。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开发和示范一批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如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加快资源节约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促进资源、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技术的升级换代,在桥头堡产业基地率先实现工业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扩张型转变。

三是把生态环保作为桥头堡产业基地发展的基点。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和推进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推行废水、废气、废物的回收再生利用活动,减少废物的排放量,鼓励开发利用资源回收新技术,努力实现可回收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新技术、建立节能减排新技术支撑平台,建立以产业集团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转化与产品创新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示范产业基地。

附件1:

桥头堡产业基地建设一览表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中的合作平台

巩固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区域合作,搭建良好的国际合作平台,是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重要环节。本课题重点对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作专题研究,现形成研究报告如下:

一、我国向西南开放相关地区国际合作的基本格局及特点(一)基本格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重点实施面向太平洋东部的开放战略,同时也高度重视与周边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互往,并不断拓展与西亚和非洲印度洋沿岸地区的交往空间,初步形成以周边为基础、大湄公河次区域为核心、涵盖东南亚和南亚,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格局。迄今推进形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BCIM)、云南—老北、云南—泰北、云南—缅北、云南—越北以及云南—印度西孟加拉邦合作(K2K)、云南—孟加拉国合作对话会议等机制,促成了昆交会、南亚国家商品展、中国—南亚商务论坛、昆明国际旅交会等国际会展活动。同时,与西亚和非洲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已开始起步,各领域的交往和合作也在不断深化。(二)我国与向西南开放相关地区国际合作情况

向西南开放是我国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西南开放战略以云南作为桥头堡,围绕“一洋四区”进行,“一洋”即印度洋,“四区”即以东南亚、南亚为重点,面向印度洋沿岸,辐射西亚及非洲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广大区域的对外开放,甚至辐射整个非洲大陆。四大区域涵盖47个国家,陆地总面积2349多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5.7%;总人口26.4亿,占全球的40.8%;GDP总量5.3万亿美元,占全球的7%。该区域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许多重要矿产和农林渔资源,市场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巨大,对我国来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图1 中国(云南)与相关区域合作的基本格局示意图

1.经贸合作频繁,合作内容不断丰富

近年来,我国西南各省(市、区)与该区域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国家都加快了彼此之间的合作,并处于快速推进阶段。四川、云南、重庆、广西、西藏等与东南亚、南亚的经贸合作日益频繁,投资贸易额快速增长,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合作领域和工程项目不断延伸,中国企业在该区域的经贸活动活跃,外商投向西南地区的投资呈增长趋势。云南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大力推进与东南亚和南亚的经贸合作,不仅贸易持续增加,而且广泛开展了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云南与东盟的贸易大幅增长,2009年对东盟贸易总额达31.5亿美元,2010年前三季度双边贸易额达到31.7亿美元。云南与南亚的贸易总额也快速增长,2009以来,云南对南亚贸易发展速度已超过四川,走在西部省市区前列。对外投资也呈现迅猛增长,2005年云南对外投资只有0.25亿美元,之后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已达到2.39亿美元,增长了近10倍。云南对外投资居全国第10位,对外实际投资额居西部、沿边省份首位。截止2009年11月。云南经商务部批准的境外投资企业达248家,对外实际投资额达6.38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以每年12%左右的速度增长,云南实施对外工程项目1366项,完成营业额44.54亿美元,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在全国居15位,在全国属中上水平。截止2009年底,云南对东南亚、南亚各国累计实现劳务派出4.28万人,外派劳务人员数居全国第15位。

2.金融合作日趋深入,合作成果不断显现

近年来,国际美元汇率大幅震荡,人民币不断升值,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加快,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趋势增强,在俄罗斯、蒙古、越南、缅甸、尼泊尔等周边国家已经成为边贸结算的主要币种。随着中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元旦正式启动,多个省市相继启动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在云南周边国家,人民币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流通,云南作为我国第三大人民币出境通道,具备跨境结算的良好基础和优越条件。

云南2004年起成为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货物以人民币结算退(免)税试点省,是我国最先开展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省份之一。近年来,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三个周边国家边境贸易、跨境投资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边民和企业越来越青睐使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已取代美元成为云南边境贸易结算首选。从2005年至今,云南省边贸出口90%以上是以人民币为结算工具,整个边境贸易往来中通过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达到95%以上,并呈现快速增加势头。据初步统计,云南边贸结算中人民币的存量已超过150亿元,而人民币在缅甸、越南、老挝的存留量已达300亿元左右。

云南与周边国家的金融合作不断加强。早在1993年5月,中越两国央行就签署了《中越关于结算与合作协定》(2003年10月修订),在此框架下,中越银行间逐步建立了边贸结算合作关系,到2003年年底,云南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与越南商业银行建立了代理结算合作关系,以对开本币账户跨境结算模式(代理模式),为边贸企业和个人办理结算,有力促进了中越边贸繁荣。2002年,中老央行签署双边结算协议。2009年以来,云南在加快推广人民币结算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省内商业银行与缅甸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代理行关系,与越南、老挝、新加坡、泰国等国的商业银行建立了人民币结算的联系:2009年9月,农行云南省分行、建行云南省分行与缅甸经济银行签署了人民币清算协议,通过采用境内人民币转账结算模式(清算模式),缅甸经济银行将在云南边境地区的农行和建行开立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