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订计划,年尾有结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8 18:36:12

点击下载

作者:郭晓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年初订计划,年尾有结果

年初订计划,年尾有结果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年初订计划,年尾有结果作者:郭晓排版:辛萌哒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5-01ISBN:9787515812328本书由北京博瑞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为什么我们的战略实现不了

很多老板已经认识到战略管理的价值,但由于战略执行的系统性不强,往往是一两年过去了,也没有什么改观,经营的结果也没有多大起色。

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制定了战略以后,都实现不了?就本人来看,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抓了战略、丢了市场

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往往是矛盾的,因此注定了战略目标与短期业务目标会产生冲突。

例如,很多企业都会面临的品牌整合问题。

有一次,与“王老吉”的内部人员交流时,他们对此感到很头疼,因为冠以“王老吉”品牌的产品,除了各种包装的凉茶,还有一系列的食品和养生产品,林林总总,不下数十个。

这种情况很像十多年前的“青岛啤酒”,后来青岛啤酒明确了“品牌带动下的发展战略”,开始了大张旗鼓的品牌整合,旗下品牌从二三百个整合到现在的“1+3”,品种从一千多个整合到几十个。在初期的操作中,普遍存在抓了战略、丢了市场的情况,例如,在广西市场,经过多次的产品切换,青岛啤酒的销量从20万千升下跌到10万千升以下。

二、有大方向,没有细节来保障

战略实施不仅是大方向不能偏差,在细节上也必须做到位。

例如,A企业确定了进口替代的业务战略,通过学习国外对手,快速推出新产品,逐步实现备件国产化,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在此基础上,为了缩短从产品研发到投入市场的时间,采取与客户合作的办法,即完成新产品样机后,以较大的折扣取得首个销售合同,在生产、安装、调试过程中实现产品的不断完善。这种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创新模式在前几年行业快速增长阶段取得非常不错的市场效果,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战略。

但随着行业发展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变化,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上升及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A公司产品的价格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产品没有完全成熟就投入市场,需要多批次改良产品,造成客户对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特别是前期稳定性的认可度不高,质量问题又对价格形成抑制,逐渐连基地市场也受到很大冲击。

三、缺少战略落地的方法

我们看到更多的一种情况是:一部分企业出于种种原因,花了精力、花了钱,制定了企业战略,却没有将战略管理运行起来。过去10年,AMT提供咨询服务的企业超过2000家,但真正建立战略管理体系(即有战略管理职能,按战略管理流程进行年度回顾,实现战略、计划、预算、绩效闭环管理)的企业只有10%左右。

这些都是企业中的常见情形。没有战略管理系统,再好的战略也只是纸上谈兵。青岛啤酒是战略管理非常成功的企业。本人在青岛啤酒的战略体系中经过十多年的锤炼,积累了一些经验。

针对快速成长型企业管理资源不足的客观条件,梳理出简要的战略管理七步法,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第一章企业为什么需要战略管理1.1 快速成长型企业的烦恼一、企业发展为什么存在天花板

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抓住行业快速成长期的机会,就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掌握一定的技术优势,奠定一定的市场基础,基本上能解决生存问题。

但是,解决了生存问题不等于可以发展下去,随之而来的是更加残酷的竞争。当行业竞争进入淘汰赛,企业家就开始感觉力不从心了,主要表现有:

●企业的年度增长目标难以实现,经营指标波动大,甚至恶化。

●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都在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却在下降。

●员工的心态变了,创业精神少了,核心人才明显不足。

●销售成了经营的最大问题。

……

对企业的困境,大家都很焦急。有的说是战略问题,有的说是组织结构问题,有的说是机制问题,有的说是文化问题,有的说是人才问题。

大体来说,高层往往认为是人才问题,而中下层则认为是机制问题。

其实,对问题认识的不一致本身才是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这就是企业发展的天花板。二、为什么销售不稳定、利润在下降

很多老板都是从一线摸爬滚打起来的。老板们都非常关注销售,往往冲在市场一线,成为一个大销售员,对公司业务发展贡献不可谓不大。的确,只要老板目光所及,能关注到企业的方方面面;翻云覆雨,能玩得转全盘生意;谈笑之间,能hold得住整个团队,那么,再时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都是多余的。

然而,老板们都有更高的追求,生意会越做越大。随着销售区域的扩大和业务多样化,专业化分工和管理层级增加,老板的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很多管理工作需要他人代劳,经营的冲突开始显现:

●品种不断增加而单一品种的平均销量下降。

●库存剧增而缺货现象频发。

●开发新产品的投入增加而成功率下降。

●抓了成本控制却发现质量投诉增加。

●人力成本上升仍解决不了人才短缺问题。

结果是烽烟四起,销售不稳定、盈利能力下降。虽然企业会采取很多应对措施,但是由于问题相互牵扯,加之外部竞争压力不断加大,问题就越变越严重。此时,直觉告诉他,问题就出在销售上!因为,只要销售好了,管理的问题根本不算事,销售不好,依靠管理也解决不了当下的实际问题。但再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销售方法与过往并没有太大不同,只是人员的创业精神下降了,而对手却进步很快。

显然,销售乏力只是经营不善的结果。看上去销售是瓶颈,但这个瓶颈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三、销售问题的根源是执行力吗

不敬业的现象让很多老板困惑。

在一次与企业交流中,公司的林老板说:“我们公司现在发展的思路很清晰,战略意图很明确,主要是人员的执行力问题,特别是销售的执行力问题。我给你举几个例子。”“一次是我到东北拜访客户,我们到了,而代理商的人员却没有到,只好在客户大门外等了半个小时。后来代理商的人员解释说是堵车。呵呵,我从来不会在我住的城市因堵车迟到,也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路上。上班高峰堵车,我就提前出来,下班时间堵车,我就推迟下班。区域经理还说无法控制代理商。为什么我以前做市场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我会反复地沟通好,帮他们把细节考虑好。如何管理好、调动好代理商,是销售人员的重要工作。”“又有一次,遇到泰国发洪水,我看到了市场机会,让销售团队赶快把业务做到泰国去。他们却说现在洪水还没有退,路还不通。拖了一段时间之后,结果是竞争品牌在那里把市场做起来了,我们就这样失去了进入市场的好机会。”“还有,我到欧洲出差,看到我朋友公司的销售经理用skype开远程会议,上午开了,晚上还开。我们的经理为什么做不到这么敬业呢?”

显然,老板对现下销售团队的敬业精神和业务管理现状非常不满,但是这种状况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什么老板优秀的工作作风难以传承呢?

显然,林老板说的三个例子分别指向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和会议管理,他的公司肯定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四、老板能做到,为什么员工不能

成功的老板都希望下属像他一样工作。

我曾听到一个老板这样叹道:“如果公司的员工对工作的投入达到我一半的程度,公司今天的情况就会好得多。”确实,老板的创业史近乎传奇,他们那些艰难创业的故事讲也讲不完。不可否认,是他们的敏锐、刻苦、坚持成就了企业的今天。

管理者能做到,为什么下属做不到?是下属的人品问题吗?我们还可以听到很多管理者发出这样的言论:这个人人品不好,这个人思想意识有问题。

不可否认,人本身会存在问题,但是不能用人员的问题来掩盖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可以说,经营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并不是人品问题,或者说也不是人员的素质问题。

其实,完全可以从机制上找原因,也就是“责权利”是否对等和匹配。

有一家电子商务企业销售部门的任务就是将引入的流量转化为销售收入,但销售部门对流量引入没有决定权。负责引入流量的市场部门则根据销售收入与流量成本之比的ROI(投资回报率)来控制流量。这样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销售收入一旦下降,ROI就下降,市场部门的流量引入就减少,销售部门的目标就无法实现。销售部门为了达成目标,就想到促销,而销促方案由财务部门审批,其审批标准以整体的销售成本率为红线。

这样一来,一旦销售收入下降,促销申请也就无法被批准。这种机制是基于控制而不是基于价值创造,制约了销售部门的创造性。

所以,销售不畅、敬业精神丢失、人员缺乏动力都可以从管理上找到原因。1.2 企业成长中一直危机四伏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可以从三条曲线来看。一、经济波动曲线

经济波动是经济学家研究的对象,只要关注新闻,就会发现有很多消息说这个危机那个危机;股市是升了又跌,跌了又升,经济也是冷了又热,热了又冷。

这些危机如何在各个产业、各个行业中传导,均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一般是从下游向上游传导。

例如经济复苏,人们手里的钱多了,消费也逐渐活跃,服装需求旺盛起来,布匹的需求就变大。纤维生产企业由于生产周期长,就可能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可能出现价格飞涨,同时织布厂对织布机、整染设备的需求也增加,于是纺织机械制造企业就加快扩大产能。由于链条很长,从经济复苏到机械制造业增加投资可能有1~2年的时间差。

对于经营者而言,心中一定要有这条经济波动曲线,即使不太准确,大体上也要有个预判,才能乘上经济周期的东风。有大成就的企业家都能较好地把握这个周期,顺势而行。李嘉诚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别人热炒房地产时,他出货。只要抓住一两次机会,就能够打下事业基础,但如果无法踏准经济的节拍,最终经营也难免陷入被动。二、行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曲线

经济周期是天时,行业周期就是地利。

一般而言,行业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1)幼稚期也可看作培育期,这个阶段可长可短,长的可能几年乃至几十年。一个行业的发育,有自身的因素,也有环境的因素。

如电视机行业的发展,不仅是电视机的生产技术,还有电视信号的发射技术、发射覆盖情况、节目内容的丰富、消费能力的提高等,都在相互影响。

还有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处于经济转型期,政策导向作用更加明显。西部大开发中的产业升级、基础建设提速催生了很多行业,未来的宽带覆盖、发展海洋经济也会催生很多行业。(2)成长期有时来得特别猛,行业增长会以10%甚至于翻番的速度增长,抓住了时机的企业可能有100%~300%的增长速度。虽然在增长期内增长速度是波动的,但总体上要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

在行业高速成长期,企业头疼的是如何扩张产能、如何抢占市场(地盘),迅速形成规模。对于企业来说,能否很好地把握机遇期至关重要,只有积累了一定的规模基础,才具有在成熟期全方位竞争的体量基础。(3)成熟期行业仍保持一定的增长,企业的内涵式增长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家快速增长的需要,通过并购实现扩张就成为常用的手段。对于没有资金实力、没有细分市场掌控能力的企业,很难在这个时期挺下去。在这个恶性竞争时期,行业利润率会变得很低,甚至越来越低,大量企业和品牌消失在所难免。经过整合,市场被巨头瓜分,行业利润又回到较高的水平。

做大不一定能笑到最后,但太小则往往会举步维艰。成熟期的特点就是进入行业整合,一是企业大吃小,二是资本进来摘桃子。(4)衰退期的行业进入负增长,有的是产品被替代,有的是面临转型或消失。

对于企业老板来说,对行业发展的轨迹和所处的阶段要心中有数:(1)幼稚期要敏感,适时进入。(2)成长期要发力,抓住机遇。(3)成熟期要灵通,懂得整合资源。

正是由于行业生命周期的特点,很多企业家通过产业多元化来实现企业的持续增长。三、企业自身发展的生命周期曲线

天时和地利是外部环境,你能看到,别人也能看到,如果没有自身能力的发展,也只有羡慕别人的份。

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很丰富,这里不赘述。简单而言,也是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1)初创期,领导人的个人能力非常重要,主要是他的前瞻力和人格魅力。(2)成长期,在此阶段,团队管理能力最重要,通过规范化、专业化和系统化来形成组织的执行力,来提高组织的大规模运作效率。(3)成熟期,在此阶段,重要的是供应链掌控能力和管理能力,以标准化、信息化实现跨组织协同,形成跨组织的价值创造系统。(4)企业要避免进入衰退期,就要实现组织的系统突破,形成组织的系统管理能力,使企业进入真正的成熟期。

成功的企业有能力跨越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既懂得顺应经济周期的天时,又善于把握行业发展周期的地利,更获得有组织化运作能力的人和,这样可持续发展就尽在掌握之中。

从图1-1可以看到,三条线的上升区域重叠时,企业就把握住了极佳的发展机会,一举奠定行业地位。图1-1 企业的“天时、地利、人和”

如果在行业的成熟期才进入,靠内涵式发展是很困难的。

如果在行业的快速成长期没有形成团队能力和规范化管理能力,就很难实现业务的快速复制。

如果在企业的初创阶段资金投入过大,而市场还没有发育,则投入产出效率又会很低,实力不够的话恐怕又扛不过去。

如果行业已经进入整合阶段,企业的运营能力没有提升,也难以与日益强大的竞争对手进行全方位的竞争。

总之,企业成长的过程危机四伏,唯有好好把握“天时、地利、人和”者可以胜出。1.3 抛开“人不行”,从自身管理上找找原因

谈企业发展困惑,首先要从认同管理的价值开始。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有泛伦理化的毛病,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都与伦理问题挂上钩,试图以伦理教化来解决管理中的一切问题,导致企业管理水平长期得不到提升。

不可否认,伦理道德的教育可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规范人的行为、统一组织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组织的战斗力。但是,在社会向前发展,多文化交融、知识大爆炸、创新加快的今天,如何构建一个开放、大规模的组织系统,更需要我们在组织的结构设计、机制优化和管理方式上发现效率空间。

一个管理者如果只从人品评价人,实在是管理上的无知,也是放弃了从管理本身解决问题的努力。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虽然很多老板非常认可管理的价值,但只是停留在对人员和资源的控制上,认为企业经营的困境是由于对各级管控不到位造成的。可是,员工敬业精神不够是不是可以通过加强管控来解决呢?如果是,为什么林老板不去严加管控,迅速整改,反倒被这些问题困惑多年呢?下面让我们来帮他分析一下。一、老板遇到的问题根在什么地方

表层的问题大家都能看到,容易被化解,但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因素在起作用,必须分析出来,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一)为什么老板文化没有传承下来

文化不是虚的,就本质而言,文化是共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老板文化没有传承,也就是老板的价值观得不到认同,没有引起共鸣。

那么,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打动员工呢?为什么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与公司荣辱与共的文化就会变淡呢?原因很多,但归结为一点,就是“人是环境的产物”。

文化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是共同价值观,也就是文化所倡导的正能量。共同价值观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一致,员工为了自己把公司的活干好。公司能够准确评估每位员工的价值贡献,分配公平合理,员工能看得到公司的发展前景,认可公司的大政方针和经营策略,得到应有的人性关怀。这种情况下,员工会恪尽职守,努力工作。

第二重境界是员工和老板一起干,有主人翁的感觉。在员工眼里,老板是榜样、导师和教练,感到跟着老板干,事业有发展、能力在提升,自己以后也会成为老板。于是工作有激情,不计较得失,累并快乐着。

第三重境界是公司为员工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责任、价值和发展方向,知道自己的付出必有回报,对未来充满信心,不待扬鞭自奋蹄,你不让他干他还会有意见。所以企业文化要解决的是让员工对未来认识清晰,责任明确、知道并认同付出与收获的关系,得到关怀和帮助,并形成公平、公正的内部竞争机制。

文化的第二个重点内容是思维方式,也就是思维逻辑关系的建立,关注的是每个人的内心。

比如,是先付出还是先谈好报酬再考虑付出,是先让客户满意还是先让领导满意,是先考虑长远还是先满足当下。

那些挂在墙上不能让员工有切身感受的文化是蒙不了人的,因为谁也不是傻子。无论是领导、上级的言行,还是周遭流行的潜规则,大家都看得一清二楚。如果文化不好,其根源一定在一把手身上。

所以说,文化没有传承,如果不是文化本身的问题,就是缺乏文化管理。(二)为什么销售业绩上不去

从经营分析来看,各项指标都与销售有关,但销售的表现却与很多因素有关。从根上说,就是产品和服务未能满足客户的性价比需求和未能在竞争中战胜对手。

产品的性价比与供应链的效率和效益有关,而能否在市场上战胜对手,与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团队的能力有关。

由此看来,三个要素中已经有两个不是销售团队所能左右的。

再看销售团队的能力,一是团队的协同水平,二是销售人员的个人作为。前者与系统的结构和运行规则有关,而一个销售人员能否有作为,一看态度,二看能力。态度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不积极,知可为而不为;二是不认同,认为公司要求做的事情没有意义,对销售业绩没有贡献。

不积极属个人问题,而对公司的要求不认同则与企业的宣导和上下沟通有关。

至于能力,一是看基础,二是看肯不肯学习,或者说是看其有没有学习能力。不肯学习归到态度上,能力基础差和学习能力差是人力资源部门招聘时把关不严的问题。

由此看来,销售业绩不好,能归到销售人员个人身上的原因并不多。所以企业的销售问题是综合问题的体现,简单地拿销售员来开刀未必能解决。如果真是换人和加大激励就能解决问题,就不会有那么多企业受困于销售了。二、如何从根本上改变经营的被动局面

文化不能传承,态度的问题如何解决?换人不能见效,销售能力如何提升?谁来统一公司上下的思维模式?谁来明确员工的岗位价值和工作职责?根据什么来公平评价员工的价值贡献?凭什么来建立核心人员的能力模型?所有这些都指向了公司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那么,战略管理又是谁的责任呢?(一)回归老板的角色

很多老板都是从一线打拼起来的,但是,当企业发展起来之后,老板的观念、思维应该从操作层面提升到战略层面。如果没有这一步跨越,老板就成为企业发展的天花板。

让我们看一看中国传统的哲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战略思想。《易经》讲述的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以二分法对事物进行分析和解剖,古今圣贤和欲成大事者,都深入学习和研究它。《系辞上》有一段关于《易经》内容的经典提炼:“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直白的解释为:易学是一门关于成就生生不息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学问。乾为君,坤为臣,用在企业中,乾为老板、为决策层,坤则为执行层。

做老板的职责就是描绘成功的前景,激励下属为之奋斗。而执行层就是按老板指导的方向,用最有效的方法把事情做好。“占”就是用数理的方法,分析和推算未来。我们需要对未发生情况的可能性穷尽地假设和思考,以避免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

在目标和原则确定之后,真正的执行是一种使命必达的创造,一定要在不可预见的困境中懂得变通,这才是成事之道。

如何才算是掌握执行的神韵呢?就是懂得在不同的时间场合灵活运用(阴阳这里指的是时间),掌握具有时间穿透力的方法,持之以恒地努力。

这段文字其实已经清晰地阐述了企业管理者的角色定位、战略与执行的关系,强调战略对风险的关注,提出理性分析的方法,特别是从变通和坚持两个方面对执行的价值和原则做了精确的表述。

因此,作为老板、企业的领导者,要把精力放到战略思考上,而不是钻到操作性事务当中。战略性的工作是领导者的本职工作,你不去思考,不去做,不去做好它,是没有人帮你做的。即使聘请了外脑,那也只是帮你梳理和分析,最多是建议,如果你不认同、团队不认同,不持之以恒为之努力,那也是没有价值的。

西方管理思想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2000年以后,才进入繁荣创新时期,企业进行大量的战略管理实践,不断创新战略管理方法,产生一批战略管理成功的企业,如华润、美的、华为、青岛啤酒和格力电器等。

但是,从总体来看,真正运用战略管理的企业很少,还有很多企业尝试战略管理失败。这种在西方国家已经成为常规管理的方法,为什么在中国生根发芽却如此困难?自然有文化土壤的原因,因此,观念的转变和对其价值的认识是实现战略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

什么是战略?

从实践的情况看,中国人对军事战略的内涵有比较深的理解,而对于企业战略,则多少有点陌生,理解不到位。事实上,今天很多企业已经将战略管理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具,在战略管理过程中洞察外部环境变化、构建系统能力、打造竞争优势。这是最早提出“企业战略管理”的伊戈尔·安索夫先生的重大贡献,他“开创性地把对不连续变革、动荡和不确定性的管理转变为工具,并成功地、合适地向世界各国的企业组织进行输送”。也就是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对动荡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经营因素,必须对自身系统进行快速变革,而战略管理正是这样一个有效的、实现持续变革的管理工具。凡成大事的人,必有战略性思维,只不过有些老板只是了然于胸,并未形之于文。

为了把握战略的实质,需要从多个维度来透视。从理论层面看,战略是系统性、前瞻性思考的结果,战略规划过程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过程,“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计划(Plan),而从企业过去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模式(Pattern)。如果从产业层次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定位(Position);而从企业层次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观念(Perspective)。此外,战略也表现为企业在竞争中采用的一种计谋(Ploy)”。

就本质而言,战略思想首先产生于企业领导人,并在最高层达成共识,指导企业的发展。当企业小的时候,经营决策和实施中的各个环节和步骤都是由领导者自己来完成,因此战略的构思、实施、回顾、优化都由领导者一个人或几个人组成的领导团队完成了。但是,当企业大了以后,管理循环就受到了时空制约。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同样,战略思想和原则,操作的策略和要求,协同的规则和方法,必须以正式的文本呈现出来,而且反复被宣贯和学习,使得学习战略和理解战略成为一种风气,才能使其得以贯彻和落实。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只是高层在谈论所谓的方向和原则,没有载体和管理工具,是不可能落实到业务基层的。

很多老板非常注重管理理念的学习和对实践的思考,对战略管理的价值认识得比较早,甚至于请咨询机构进行完善的战略规划。但是,由于战略执行的系统性不强,往往是一年、两年过去了,企业的运作没有改观,经营的结果也没有多大起色。于是对战略产生怀疑,将问题归咎于团队的执行力不足,并最后将问题归结到人的态度和能力上。事实上,问题的根还是在战略管理上,在于缺少战略执行的保障机制。

战略管理高于战略本身。战略规划是动态的,通常由3~5年的中长期规划和1~3年循环回顾组成,即使战略本身不完善,也可以在年度战略循环中得到调整。执行力不只是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问题。战略执行力是一个系统能力,需要组织不断地发育、历练,才能打造出来。

联想非常重视执行体系的建设,笔者听说其内部有过这样的口号:“决策错了,我们也要把它执行对。”显然,这样一个执行体系是有学习力和创新力的,或者说,是与战略有互动的。(二)从人才梦中醒来

关于人才问题,中国历来就有求贤若渴的传统,企业老板在遭遇复杂的经营难题时,自然就会想到人才。

有一次,与一家小型集团的董事长交流,当问到为什么集团层面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职能,将分散的资源适当集中,对重叠的功能实现集团化运作时,该董事长的回答是:没有人才。

又有一次,听到一位企业的总经理这样谈到他们的销售人员:“我们的客户都是专家型客户,因此需要销售人员对产品和服务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所幸的是我们这几年没有一个销售人员流失。”但事实上,这家企业的销售已经成为经营的瓶颈,业务多年徘徊不前,难道与销售人员的老化没有一点关系吗?

如何对待人才问题,确实需要进一步思考。

首先,要考虑人才的成本。人才永远是稀缺资源,要获得稀缺资源必须付出高昂的成本,而且外部引进人才还会存在文化冲突的风险。对于这一点,需要企业老板有正确的认识。

其次,将问题归咎于人员的能力仍然是停留在表层。营销大师特劳特在《营销战》一书中明确指出:不要指望凭优秀员工取胜。企业当然需要优秀的员工,但优秀的员工是训练出来的,他们像企业的经营业绩一样,是组织发展的结果。员工能力在什么水平,核心人才如何配备,企业文化是否有战斗力,都需要在战略规划中进行正确评估并提出优化目标,进而作为运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运营过程中提高。所以说,当我们将问题归咎于人员执行力问题时,其实更应该想一想战略规划是不是切合实际,也许经营者事前根本没有将人员因素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

最后,人才也是通过管理来发挥作用的。他不可能像孙大圣一样,拔一根毛就可以吹出风调雨顺,吹出财源滚滚。恰恰相反,人才的最大价值是构建系统、理顺关系、整合资源。

因此,面对经营问题,与其依托高人,倒不如从管理的基本面入手,带领企业二次创业,着手建立战略管理机制,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畅销书作家吉姆·柯林斯在其《基业长青》一书中所提出的经营者从“报时”向“造钟”的转变。

如何才能降低企业对优秀管理人才的依赖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

一是进行设计与执行的分工。组织化运作与单打独斗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精心设计之后行动,后者是在行动之中思考。

设计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通过系统的构建,将更多的专业化人员整合在一起,可以完成非常复杂的规划和设计工作。

执行对人才的需求会有两种情形:在企业初创阶段或业务突破期,需要的是八面玲珑和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而在完善的组织系统中,分工比较细,则需要更多的普通操作型人才。

二是进行管理的内部分工。从领导者的管理技能来看,不同层面的领导者需要不同的管理技能。

对于高层领导者,最需要的是战略管理能力,就是保证企业是运行在利润区里边,避免在无利润区中苦斗。

对于中层领导,最重要的职责是校准组织内外各种资源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因此最需要的是人际管理能力,做好沟通、协调、激励和冲突处理。

对于基层领导,最重要的职责是保证一件事能够顺利完成,最需要目标管理、项目管理等能力。

认同了战略管理的价值,我们可以讨论如何构建一个简明的战略管理系统,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要成功,归根结底为两点:企业家卓越的战略制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成功地实施和执行既定战略的能力。

换而言之,企业要持续发展,企业家要展现其宏才伟略,实现远大蓝图,是可以通过战略管理来实现的。1.4 战略落地会碰到什么困难

我们讨论的是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企业制定战略之后,在战略落地中会碰到什么问题呢?每个曾经引入战略管理的企业碰到的问题都不一样,但从结果来看,一定是实际结果与预期的效果相去甚远,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抓了战略,丢了市场,经营目标无法达成

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往往是矛盾的,因此注定了战略目标与短期业务目标会产生冲突。

例如,很多企业都会面临品牌整合的问题,在整合过程中,战略执行短期内与销量目标存在冲突,处理不好会影响战略执行的坚定性。通常,在企业快速成长期,大部分企业都会通过产品线延伸和渠道扩张策略来扩大销售,因为这个时期市场需求旺盛,只要发展渠道、开发品种,将产品呈现于消费者面前、满足消费者各种各样的需求、营造创新型的消费情境,就可以实现销量。但市场总会有饱和的一天,当消费者选择占主导,品牌就成了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为了强化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需要整合产品、整合品牌、整合资源,以集约、简单、清晰的要素来抢占消费者心智。对于产品、品牌比较多的企业,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产品品牌整合的泥潭中,品牌整合就成了一项战略任务。

在市场整合时期,战略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因为每一个品种、品牌都在贡献一部分销量,整合往往会直接导致销量下降。也正是因为这种痛,很多企业,特别是消费品企业无法迈过这道坎。

有一次,与“王老吉”的内部人员交流时,他们对此感到很头疼,因为冠以“王老吉”品牌的产品,除了各种包装的凉茶,还有一系列的食品和养生产品,林林总总,不下数十个。

这种情况很像十多年前的“青岛啤酒”,后来青岛啤酒明确了“品牌带动下的发展战略”,开始了大张旗鼓的品牌整合,旗下品牌从二三百个整合到现在的“1+3”,品种从一千多个整合到几十个。在初期的操作中,普遍存在抓了战略、丢了市场的情况,例如,在广西市场,经过多次的产品切换,青岛啤酒的销量从20万千升下跌到10万千升以下。二、有大方向,没有细节来保障

战略实施不仅是大方向不能偏差,在细节上也必须做到位。

例如,A企业确定了进口替代的业务战略,通过学习国外对手,快速推出新产品,逐步实现备件国产化,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在此基础上,为了缩短从产品研发到投入市场的时间,采取与客户合作的办法,即完成新产品样机后,以较大的折扣取得首个销售合同,在生产、安装、调试过程中实现产品的不断完善。这种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创新模式在前几年行业快速增长阶段取得非常不错的市场效果,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战略。

但随着行业发展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变化,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上升及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A公司产品的价格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产品没有完全成熟就投入市场,需要多批次改良产品,造成客户对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特别是前期稳定性的认可度不高,质量问题又对价格形成抑制,逐渐连基地市场也受到很大冲击。

其实,对于国外技术领先的行业,进口替代的发展策略方向是对的,生产、安装、销售一体的模式也是先进的。企业之所以逐步陷于被动,很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执行战略的保障系统,组织运行的整体性不能支撑业务,主要表现在:

●追求低成本与市场品质保证标准脱节,如由于内部协同问题,对客户感受关注不足。

●责任体系不完善,考核和绩效停留在粗线条水平,如工厂与零件供应商之间的责任不清晰,销售系统与生产系统、生产系统与研发系统之间的责任不清晰。

●IT系统支撑不足。ERP没有与财务打通,由于缺少精确的成本核算,常常出现亏损合同。三、缺少战略落地的方法

我们更多看到的一种情况是:一部分企业出于种种原因,花了精力、花了钱,制定了企业战略,却没有将战略管理运行起来。过去10年,AMT提供咨询服务的企业超过2000家,但真正建立战略管理体系(即有战略管理职能,按战略管理流程进行年度回顾,实现战略、计划、预算、绩效闭环管理)的企业只有10%左右。

其实,有一部分企业确实在战略规划上是有所行动的,只是由于缺少方法和动力,没有实施战略管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叶公好龙。

某些大中型企业,为了某个目的,如为了向上要政策、企业升规格,或为了兼并收购的项目获得审批,会聘请国际知名机构做战略规划。达到目标之后,战略管理却没有运行起来。或者,企业因上市需要,制定一套战略,用于募集资金。IPO之后,又找不到战略管理的办法,只好把战略文本放到一边去。

二是与日常管理脱节。

有些中小企业的老板,自己很有思路,想把战略梳理出来统一团队的思想和行动,于是聘请国内的咨询机构制定了一套战略规划,但在战略实施上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或者不能持之以恒,没有取得好的效果。

三是缺少运营系统的支撑。

重大的战略举措必然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协同环节多。如果企业的运营管理系统没有建立,没有计划梳理、会议运行、项目管理、月度回顾的运行机制,是不可能找到战略落地方法的。

有一家广东的包装机械制造企业,聘请国内战略咨询服务公司做了战略规划,梳理出30项战略任务,都是非常宏大的项目,其中一项就是加强集团总部人才开发。

项目推进的策略为根据公司战略所需,加强集团总部和各分公司所需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推动总部升级。衡量标准为按实际到岗人数及人才试用效果进行评价。责任领导为董事长、总裁,责任部门为人力资源部。

对于这一与经营过程密切相关的战略举措,既要进行长远规划,又要确定阶段性目标,既要引入人才,又要保证现有人员的积极性,如果没有良好的运营管理机制反馈真实信息、解决疑难问题,是很难有效推动和实施的。1.5 战略落地为什么这么难

战略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只关注某一点、某些方面,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对此理解不到位,必然导致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经营目标代替战略

由于对战略的系统性理解不到位,有些企业特别突出了经营目标,尤其是财务目标,似乎财务目标是主角,其他都是陪衬,掉进了高目标陷阱。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系统性。

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席酉民先生说:“实际上,20世纪的管理科学在理论上已经解决了效率的问题,但是没有解决整体性、应变性和复杂性的问题,时代把这些问题留给了我们。”

所谓系统性,就是模糊企业的边界,把企业放到整个大的经济环境中思考它的存在价值和生存之道,思考未来的方向和发展目标,思考资源配置和竞争关系。

所谓应变性,就是在不变和速变中取得平衡,既不要让市场的波动影响企业有前瞻性的长远目标,也不要对环境的趋势性变化反应迟钝。

所谓复杂性,就是在多文化、多元化、信息化的大背下,企业对社会、市场、顾客、产品、服务、人员等做更宽和更深的思考,更快和更周全的应对。

那么,有没有一套解决整体性、应变性和复杂性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呢?答案就是战略管理,其内容最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制定公司战略愿景。好的愿景为公司在理念层面构建了逻辑上的优势,将企业当前所处的位置、未来的目标、价值创造定位、发展的路经和共同价值观等,合理地整合在一起,并清晰地表达出来,彻底解决思想混乱的问题。可以这样说,一个公司如果没有确立各利益相关方认同的战略愿景,必然会引发很多管理上的冲突。(2)建立目标体系(战略目标和财务目标两个方面)。在公司长远的战略目标之下,构建一个相互支撑、分步实施、可积累的目标体系,让组织成员的目标一致、责任明确、全力以赴地工作。

这里的战略目标和财务目标有什么不同呢?财务目标是经营者希望公司所取得的财务方面的成果,而战略目标是公司要达到的地位和高度,因此需要加深对战略目标的理解:战略目标是公司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如市场份额、产品质量、服务、成本、创新压倒对手、品牌、市场领导力。

建立起更加强大的长期竞争地位比改善短期的盈利能力更能长期地为股东带来利益。

财务目标非常直接,也很容易分解,但它不能完整传递企业的愿景和使命,也不能指导经营者和员工开展工作。战略目标是价值导向和竞争导向的,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只有通过实现战略目标来达成的财务目标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相反,没有以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基础和前提,即使达成了漂亮的财务指标,也是潜藏危机、难以持续的。

例如,一家生产经营五金产品的企业,以出口为主导,经营规模在2~3亿元,增长缓慢。前几年的毛利率比较高,经营利润

还过得去,近来却陷入困境,原因是生产能力在下降,过去能生产1000万元产值的车间,现在只能生产500万元,导致成本上升,已经变为亏损。

有咨询机构建议他们要加强考核、优化流程,提高生产效率,结果实施起来效果并不好,员工怨气大。为什么会这样?原来是订单的批量变小了,生产效率下降。

说到这里,其实问题已经很清楚了,就是企业缺少战略定位,只是跟在市场后面跑,产品、客户不断下沉。企业的经营进入一个怪圈:市场经过大浪淘沙的竞争,已经出现分化,高端不断向上延伸,而低端由于缺少创新,陷入同质化的竞争,价格不断走低。同时,市场不断细分,有技术力量的厂家通过创新,通过产品升级,实现有技术含量的差异化,而技术没有进步的厂家,则通过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来争取订单(称之为伪差异化)。

事实上,摆在企业面前的差异化机会有三种:

一是产品技术创新,做精质量,抢占高端市场。

二是优化生产工艺,通过大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价格竞争力。

三是构建敏捷供应链,通过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实现增值。

如果是市场的领导者,实力强大,可以通过子品牌运作,实现市场全覆盖,将三种机会都抓在手里。但对于市场的追随者,必须择其一而坚持做透才有立足之地。

这家五金企业的情形是销售端在抓第三种机会,而生产端没有实现从抓第二种机会向抓第三种机会的转型。通过加强考核和优化流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但空间有限。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从战略层面开始思考:

●未来的市场定位是什么,并对产品、客户群、渠道模式进行定位。

●构建与市场定位和业务模式相适应的供应链,确定模式和协同规则。

●优化内部价值链系统,明确各个价值链环节的定位和价值创造。

●建立运营管理系统,通过计划管理、会议管理、经营分析、最佳实践交流等,实现持续改进。(3)制定战略举措(路径)。确定支撑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明确优先发展的顺序和建设步骤,并保证阶段性目标的实现。(4)战略的实施与执行。研究支撑长期战略目标和实现短期经营目标的竞争策略,并将策略转化到职能管理和业务拓展当中,保证战略执行的一致性和有效性。(5)评价业绩,监控新的发展情况,采取矫正性调整措施,实现战略的闭环管理。对于传统行业,通过年度战略回顾,对战略进行评估和调整,对于电商企业,这种回顾和调整,可能要缩短为季度,以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变化。二、有广度、没深度

只关心销量指标,不关心市场建设指标。市场深耕这个理念对很多行业都适用。每当谈及细分市场时,一些企业往往只关注客户群和消费群,而对市场的深度关注不够,没有办法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在云谲波诡的市场中,很多情况是机会,也是诱惑,稍不留神,就会深陷泥潭,更何况由于经营指标的压力,一线业务经理会罔顾长期利益和全局利害,出现短期行为,偏向于从市场的广度去寻找增量,而没有从市场的深度去形成存量。换句话说,就是对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做得不够,业务的增长没有可持续性。因此,一个完善的营销管理系统,必然会将市场管理指标纳入运营管理范围。那么,销售收入与运营水平表现哪个更重要呢?其实,销售收入只是短期的结果,可能是一个掩盖很多问题的大泡泡。

例如,在消费品行业,对营销循环周期的定义不同,运营管理所覆盖的范围也会不同。

过去,曾经将营销周期定义为,从原材料采购的资金投入到产品销售出去收回资金。后来,定义的范围被扩大到经销商和终端,营销周期变为从原材料采购的资金投入到消费者从终端把产品买走,完成了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经销商退货的风险消除了。

但是,今天,这样的定义已经不够,很多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家已经将这个周期定义为,从洞察消费需求至消费者接受产品或服务感到满意,并产生二次购买欲望。

可见,把产品销售出去,只是这个大周期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做得好,远不能说明整个营销循环状况就好。由于缺少对整个营销周期的了解,经营者只关注了销售的广度,未能对营销周期的各个环节都做到精耕细作,当然更无法实现有深度的经营。三、有温度、没力度

企业要实现持续增长,必须聚焦资源,在新产品、基地市场、战略渠道、品牌、供应链、核心人才、资源整合能力等方面形成独特的优势。关于核心能力与系统能力的问题,听上去两个概念之间有些冲突,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核心能力是从外面看的,是顾客、竞争对手、合作伙伴所感知的,是果。

系统能力是从内部看的,是整个组织系统的合理结构和高效运行使企业表现出特有的核心能力,是因。

换句话说,组织的强大,是由于组织的系统性优势,而不是由于组织中的某个人或少部分人的卓越表现。比如,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都是在各自的范围内想办法做很多事,就如同一块高温的金属,这种高能量状态并没有产生向前的动能。

战略执行没有力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业务模式不清晰,只关注销售收入,没有关注客户群的扩大。

●价值链定位不明确,没有梳理各个环节的价值创造点。

●缺少供应链号召力,没有实现供应链响应速度和效率的持续优化。四、重结果、轻过程

企业靠结果生存,但结果很快就成为过去,只有正确的理念和可以复制的成功方法才可以支撑可持续发展。试想,如果没有市场和产品的定位,如何建立在细分市场和区域市场中的优势?如果没有客户的分类管理,如何保证策略的有效性和营业收入的稳定?

经济有周期,销量有波动,只有建立了相对于对手的竞争优势才能保住市场地位。只有保持高于行业发展的平均速度,保持凝聚力、学习力和创新力,保持对环境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才可以实现企业的远景目标。1.6 战略落地七步法

为了帮助快速成长型企业建立战略管理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特意从战略管理实践中提炼出战略落地七步法,以方便学习和掌握。

首先,我们从介绍青岛啤酒的战略体系和美的集团的战略管理机制入手,让读者对战略体系有一个结构性的了解,并逐步理解战略的内涵,进而树立正确的战略理念。只要理念正确,对方法的学习就很容易了,否则也只能是邯郸学步。其次,我们关注战略的转化,导入战略向策略转化,策略向行动转化的方法,将计划、指标、协同、学习、提高等环节整合起来,建立PDCA循环,实现战略的闭环管理。

我们将环环相扣的七个步骤简称为“战略落地,七步成诗”,如图1-2所示:图1-2 战略落地的七步骤

第一步,确立正确的战略意识。

第二步,让战略被平凡人理解。

第三步,用数字说话。

第四步,将战略转化为业务策略,将策略融入经营活动。

第五步,以运营计划为抓手,动态管理经营活动。

第六步,从业务前端评价战略执行的效果。

第七步,以报表和会议推动改进。

这不是七个僵化的方法,而战略管理的七个方面,其中第一步到第三步是营造良好的战略管理环境,第四步至第七步是如何抓住管理PDCA循环中的关键因素。  第二章高层:确立正确的战略意识

一辆汽车只有配置了平衡系统、安全系统、仪表显示系统、操控系统等,才能真正实现简单、舒适的操作。战略管理也是如此,要让战略管理变得简单,必先要对战略管理系统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只有全面准确把握战略的精要,才可能达到简单有效的至高境界。2.1 准确理解战略思想的内涵一、高层思想上要统一

战略是为了统一思想、统一目标、统一行动。很多企业中的经营问题都可以追溯到高层思想不统一,而不统一的关键点是对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关注不一致。因此,必须让战略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将经营重点统一到关注长远目标上来(关注短期目标其实是不需要战略的,只需要战术就可以)。本质上来说,战略管理是一种长周期的管理,需要各级主管知环境、知未来,从支撑长远的战略目标出发,思考功能的优化和能力的培养。

我们可以从一幢大楼的供水工程与大楼总体设计的关系来理解具体业务与规划的关系。

一是供水工程的施工首先要从了解整幢楼的设计(战略)开始,其次再设计供水的网线和输送系统(专业领域的规划),最后与电力、消防等其他系统一起做施工排程(协同)。

二是在总体任务清晰之后,要懂得工作分解,只有将工作合理分解,组织协同的效率才能提高。进入供水系统的施工阶段,工作安排是否合理,对工作效率至关重要。水管是场外裁截还是现场裁截,哪些可以同步施工,哪些节点需要做好测试,都需要事先有明确的安排。要做好工作的分解,就必须对工作的结构和内在逻辑非常了解,对主管的业务能力要求很高。

三是提高指挥能力,即紧急状态下的资源调配能力。指挥能力同样是基于对整个大厦项目的了解。可见,参加大楼建设的各方都需要大楼的设计图纸,更何况比大楼建设更加复杂、更加动态的企业经营。

战略规划不仅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而且为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提供原则和标准,使实际工作中更容易形成协同。二、战略不仅是大方向,设计更讲究细节和严密性

优化协同是提高组织效率的关键。

很多老板对战略的理解是在浅层面的,或者说只停留在大方向、大原则的层面。恰恰相反,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都是比传统的基础管理更加细致、更加严密的管理形式,完全是基于先有设计后有实施的理念。

很多老板过于关注个人的能力,而对于如何提升组织的协同效率思考不多。确实,在有些行业,个人的作用特别明显,有一个好领导就能够盘活全局。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能人很稀缺。必须明确的是,个人能力的强与组织能力的强是两个不同的层面。

只有当领导者的强是通过规范化组织运作,提高组织的反应速度和运行效率,是激发广大员工创新和推动人才成长来实现组织效率提升的,这种强才是与组织发展一致的。如果领导者的强是通过个人社会资源的发挥和亲力亲为参与具体工作来带动企业业绩增长的,那么这个企业依旧是没有生命力的。

如果只停留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领导拉动模式,企业发展速度提升的空间将是有限的,这种情况下,领导个人的天花板就是企业的天花板。今天,组织协同效率的提升,已经进入动车组时代。

动车组就是把带动力的动力车与非动力车按照预定的参数组合在一起,因此可以概括地讲,动车组是自带动力、固定编组的,列车两端分别设有司机室进行驾驶操作,配备现代化服务设施的旅客列车的单元。带动力的车辆叫动车,不带动力的车辆叫拖车组。

这样一种组织技术也可以应用于企业当中,动力分散,协同畅顺,步调统一,效率更高。如果只靠领导推着走,只有一股力量在驱动,前进的速度必须是有限的。

今天,策划的工作越来越重要,策划性的人才总是高收入的那一群。战略落地不是把战略发布出来就可以让下面去执行,而是需要结合市场发展、竞争态势和经营目标来进行策略的转化。策划能力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既需要人才的成长,也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撑。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经理在一个区域获得成功,提升到新的区域却难以胜任,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策划能力没有成长。

例如,某公司为了完成全国性布局,在2008年成立了宁夏办事处,属省级单位,由于条件比较艰苦,省级经理没有人想去,于是从城市级经理中提拔优秀的经理出任。但实际结果是,这样从基地市场选拔的经理却发挥不好,原因就是他们在原来成熟的体系内,工作性质以执行为主,而到了省级单位,不仅要运行系统,还要制定策略、判断策略的有效性,这对被快速提拔的城市级经理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后来,公司总部对管理方式进行了调整,总部职能部门加强与省办的结合,一起研究市场策略和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并增加市场巡回诊断的频率,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后,在公司的销售管理部门,专门增加了一项针对省级办事处经营能力提升的工作,并纳入KPI考核。

一个执行型的人才要成长为规划性人才,需要很多方面的提升。既要了解战略,又要了解市场;既要进行战略转化,又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既要保证战略的实施,又要完成经营目标。同样,在一线的执行单位,也需要不同类型的领导人来肩负不同发展阶段市场的建设使命。

不同的市场发展阶段,工作的复杂性是不一样的。在初级的生存阶段,需要冲击力强的领导者,让他拥有较大的决策权,保证市场的快速反应,给予竞争对手猛烈的冲击。但当市场发展到成熟阶段,就需要进行市场深耕,工作的系统性和精细化水平比较高,粗犷的领导已经不适合,需要规划能力、协同能力强的领导者来领导工作。三、执行一致:用计划保证劲往一处使

行动一致性是组织的价值所在,实现的方法就是计划。大部分中小企业并不适应计划管理,因为从他们成长经验来看,更有用的是敏锐的眼光和快速的反应,计划赶不上变化。事实上,越是快速变化的环境,越需要计划的协同。试想,在高对抗、高不确定性的足球比赛中,也讲究布局,也设计、固化战术体系,也有训练大纲计划。

有一次,一位企业的总经理对我说,他很认同的一个管理理念是“少一点计划,多一点激励”,并认为计划不能太细,因为环境是在变化的,太细了无法执行,更无法考核。这种僵化的计划观点,是在没有计划管理体系下的一种被动和无奈。

计划不是内容多与少的问题,而是合理与否、完整与否的问题;计划也不是管理的粗细和考核的宽严问题,而是管理过程是否闭环、是否形成固定节奏的问题。战略本身是一种计划,战略管理过程也就是计划管理的过程,只是它的周期更长,思考范围更广,内容更加丰富罢了。图2-1是某国际化公司的计划管理周期。图2-1 某国际化公司的计划管理周期

对于一家快速成长的企业来说,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竞争从机会和资源竞争变为效率和观念的竞争,经营从随意性的管理向缜密型的管理转型就成为必然。

构建良好的计划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开始计划管理并不完善,效果也许并不明显,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意识的觉醒和习惯的形成,是朝着正确的方向一步一步努力的。

对任何事物,不要用它不完善时的缺陷来否定它的价值。2.2 什么才是正确的战略意识

意识不正确,一切可能都是乱的。经常听到有人以这样的口吻谈论战略:“我们公司希望制订一个用三年时间营业收入从30亿元发展到200亿元的战略。”不错,战略是从对差距的不满和发展意图出发,经营目标也是战略目标的一部分,但是科学的战略一定是外部机遇与内部能力的匹配,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平衡。

如图2-2所示,IBM的业务领先模型从改变差距的意愿出发,将战略、执行、领导力进行整体、连贯的考虑,就其逻辑而言是非常严密的,但这些概念包含的内涵太过丰富,一般的管理者难以驾驭和转化为准确的行动。其实这个模型更适合于快速变化的行业,而对于传统稳定的行业,每年在市场洞察力、战略意图、业务设计和创新焦点这四个方面进行战略思考时,可以出彩的地方并不多。图2-2 IBM的业务领先模型

因此,如果老板简单地从业绩差距和机会差距上,斗气提出一个所谓的高目标,用目标倒逼来强行配置资源,会很容易受到经济周期和行业发展周期的冲击,风险也是非常大的。

因此,处于传统行业或稳定发展行业中的企业,目标应在战略之后,即只有在方向、路径、行动方式确定了之后,才能确定每一阶段前进的里程碑。只是简单突出财务目标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战略意识。缺少正确的战略意识指导,做大的企业可能不仅是虚胖,而且还有可能是只长肌肉不长能力,只长体形不长脑袋的“废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强者乘势而进。”战略不是僵化的,其内容是变化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战略自身的内涵,把握其本质性的规律。一、远见意识

理念落后,企业难以走远。理念不切合实际,则无法凝聚人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