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保健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9 11:38:14

点击下载

作者:王珏,尹琳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做自己的保健医

做自己的保健医试读:

尹序

科普是医生共同的责任

侄女尹琳送来本书样稿,我认真地研读了一番,认为是一本不错的科普图书,值得一读。

自我父亲在成都开办医院以来,我们家每一代均有多位从医者,其中既有西医,也有中医。我作为家中现在最年长的从医者,目睹晚辈将工作成果变成铅字馈赠社会,觉得很欣慰;作为从事了一辈子预防医学研究的科研人员,看到两位年轻的同行致力于健康传播,我更是深受鼓舞。我举贤不避亲,是为序。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预防保健工作。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总理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和完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的要求。我虽是学西医出身的,但在几十年工作实践中,切身感到中医在养生知识与预防保健传播方面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更容易受到广泛亲睐和传播,值得学西医的人借鉴和学习。

在我眼里,王珏是一位会治病的医生。他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多位著名的养生康复专家,勤奋好学,肯下功夫钻研,善于将中医药经典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他视野开阔,中西并重,善于采纳预防医学和西医学科的长处,在很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形成了个人独到的见解和思考。工作之余,他把临床治疗和预防心得写成科普文章,已经在《健康报》、《健康时报》、《中国中医药报》、《中国老年报》、《食品与生活》等多家专业、科普报刊上发表文章上百篇。2008年,他在雅虎网开办了自己的健康科普主页,很快吸引了一大批网民读者;随后,又做客雅虎网的健康访谈节目,并应北京社科联邀请为市民举办了多场健康大课堂公益讲座,主要涉及季节食疗、运动养生、慢性病诊疗及保健等,通过生动的示范,教会忙碌的亚健康人群日常生活中保健养生的小窍门,帮助他们解决身体疾患。2008年5月,他与人合著《老子养生智慧》一书,该书被评为“2008中国十大健康图书”。这些都证明了他的临床水平和影响力,是全面发展的后起之秀。和我谈起自己为什么热心于健康科普事业,王珏很谦虚,说他自己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把真正有才能的好医生、埋没在民间的华佗引出来”,让养生的真功夫取之于百姓,用之于百姓。

我做了将近50年慢性病防治研究工作,在到基层普及讲解如何预防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方面,深深体会到医学专业人士与群众在理论基础知识和对话方式上的差异。医生会看病是能力大小,医生会做科普则是最起码的素质。尹琳从小在我身边长大,她天资敏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大学毕业以后到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工作,致力于健康科普传播实践与研究。为了提高自己的科普能力,她先后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专门研读了新闻传播学,擅长理论联系实际,把医学知识转化成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在这方面,她一直很努力,并经常与我探讨。

我认为,这本书反映了王珏和尹琳学医、从医以来的心路历程和临床体悟。我相信这两位有理想、有热情的年轻人在未来会始终不懈地努力,在未来能够成为更加有作为、影响更大的临床专家和预防医学人才。同时,我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医学专家走上科普宣传这条路。这个社会,每增加一位投身于健康事业的年轻人,就是为广大患者多添一份生命健康的福音——这是我们做医生的共同责任。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教授 尹厚源2011年2月

做自己的保健医

人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欲望无法满足。

对大多数身有疾患的朋友来说,痛苦之处常常是觉得生活抛弃了自己,以为自己不被理解、信任、宽恕,尤其是以为被亲人抛弃,或者对生活中的美好还有眷恋。

有的病可以被治愈,但有的可能就很难。人难免一死,但是心中存有爱,即使到了终了,也能让人平静。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就养成一颗“关爱之心”。我不喜欢大道理,这颗“关爱之心”只要能够包含自己和亲人就足矣。至于陌生人,关爱他们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因此我也不强求大家。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绝望的人。而绝望的人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看不到希望,其实他们不知道希望就在自己手里。

当代人常说缺房缺车缺钱,甚至缺氧,但最不缺少的是爱。相反的是,我们常常抛弃了爱。

一些年轻人屡屡轻生,是他们抛弃了父母之爱,让双亲痛苦万分;一些明星吸毒,是他们放弃了观众之爱,让粉丝们惋惜连连。

佛家凡事讲缘。百年修得同船渡——友爱百年难遇;千年修得共枕眠——情爱千载难逢。前世五百次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此缘难求。因此,请善待有缘者,珍惜眼前人,关爱自己和他人。

挚爱无言,因此常常被我们忽略。其实,她一直默默地关注着我们,时刻祝福着我们,宽恕着我们。

正如佛说:爱,从不抛弃众生。

即使你身患“绝症”,身处无边无际的黑暗中,爱也会给你一束光,让你理解生活,理解亲人和朋友。平静地走,有时比纠结地生活,更接近养生之“道”。王珏 尹琳2011年2月

第一章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秘法

1.《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很好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有用的莫过于其中大量的养生知识,但是它是古文的,涉及的内容很多,很庞杂,普通人学习运用很有难度。我们在这里就是要把它关于养生的道理和方法提炼出来告诉大家,希望对大家的日常生活有所帮助。《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的本质是“道”。要说“道”,我们先看《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的一段:“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

有一天,黄帝问岐伯说:“上古时候的人,一般都能活百十来岁,而且行动和干活都没有衰退的迹象;现在的人五十多岁就行动迟缓,很早衰退,难道是时代不一样了,人也失去年寿了么?”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候的人,知道‘道’,按照天地阴阳,河图洛书术数的原理来养生,饮食有规律,起居也有常度,不过度房事,所以形骸和神灵俱在,最后过完老天的百岁寿元而去。现在的人可不是这样,喝酒像喝水,把错误的当常理,醉酒行房,耗散精元真气,不守神明,逆于生乐之道,起居也没有规律,所以年过半百就衰老而去了。”

这段原文之中有一句经典的论述,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里的“阴阳”就是指天地之道,简单地说,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生活,比如春天里该穿多少衣服,该吃些什么,秋天又该吃些什么,怎么穿衣服,四季不同的作息规律又该是什么样的等等,这些就是我们在以后几节里要告诉大家的。

所以,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这样的论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这也是我们四时养生的基础理论所在。关于这段文字的意思,我们这里不做深究,在后面的篇幅中,我们会详尽的解释它。

这是四季节律,那《黄帝内经》中还有年节律,也就是中医著名的“五运六气”学说,还有《顺气一日分四时》中的日节律等等,我们这本书里主要是从“四季”节律的角度来谈养生。

2.《黄帝内经》四时养生之春“生”

——肝

二十四节气之春三月时令,自上年“立春”后起,“立夏”止。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天养生的关键——“养生”

这个“养生”不是普通养生之道养护生命的意思,而是“培养生长之气”的意思。春天万物经历了冬天的蛰伏和酝酿,开始生长和发陈,小草长出了嫩芽,树木长出绿叶,所以这个时候呢,人体也顺应天地之气,自身之阴阳气血生发。但是,这个时候正气像小草的嫩芽和刚孵出来的小鸡崽那样,虽然开始长,但是尚未茁壮,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小心翼翼地把他捧在手心里呵护,不能太寒不能太热,过大过强的刺激,他像初生的小儿那样难以承受。

这就是“养生”。人们常说“春捂秋冻”,为什么呢?就是要“捂”着点,穿衣服多穿点,出去春游,让阳气生长。这是春天养生的指导思想,那下面我们就要从不同的方面告诉大家该怎么做。

春天养生重点脏器为肝

中医理论中,春天对应的脏器是“肝”,主气是“厥阴风木”,大家可以看春天的风不同于秋天的风一派凋零肃杀之象,而春天的风泛泛乎万物将生之象。但是“风”为百病之长,所以我们春天也要防风。这也是“肝”的形象,为“木”相,中医讲“木曰曲直”,肝是“将军之官,谋略出焉”,它的作用就是“调达”和“疏泄”全身气机和气血津液,像将军一样统领全军。但是它也有“太过”和“不及”两个方面。“疏泄”太过就是我们平时讲的“肝火旺”(实性的)或者“肝阳上亢”(虚性的);“疏泄”不及就是我们平时讲的“肝气”郁结。可能有人在春天“发怒”了,或者由于某事“心情不好”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情绪的排遣,有“怒气”或者“怨气”一定要找个地方发泄出去,不能憋在心里。

上面说的是“情志”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谈谈“饮食”的问题。

春天养生之饮食

上文说了春天要“养生”,要“疏泄”,要防止“肝火旺”和“肝气郁结”,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吃东西主要要少吃“酸”味的东西,多“辛甘”味,食物当以“性”平之物为主。为什么呢?因为“酸”味的东西具有“收敛”的作用,它会收敛肝气;而“辛”味的东西具有“散”的作用,“甘”的东西具有补益的作用,他们相合可以奉养和疏泄肝气。所以,中医最有名的疏肝药就是辛散之“柴胡”;最有名的酸收之药就是“白芍”。

上面我们讲的是“平人”的饮食,就说是身体基本正常,没有什么大病的人应该遵循的饮食规律。那些平时就“肝火旺”的人,就不能继续“辛甘”了,否则会增加一些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这样的人就可以稍微进食一些“酸收”之品。平时“肝气郁结”的人就要加强“辛甘”之品了。

说完了道理,我们讲一些食物希望对大家有用。辛散疏泄的食物,如葱、蒜、竹笋、虾、雄鸡、海鲜、陈皮、茉莉花茶、谷芽、洋葱等;平肝酸收的食物,如乌梅、山楂、菊花茶、马兰头、苜蓿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有一个指导原则:食物尽量以春季时令菜蔬为主。

春天养生之作息

春天养生的作息是要遵循“晚睡早起”的规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说过春天是发陈的季节,所以我们要多沐浴在日光之中,就像上文所说的“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一样,晚点睡,早点起,起来之后披着头发,放松形体,在院子里大步走,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养生”。所以春天千万别睡懒觉!

春天养生功法

我们在本节和以后的章节里要给大家介绍一种按季节养生的功法——“六字诀”养生功。

本节介绍“嘘”字诀。“嘘”字功平肝气。

嘘,读(xū)。口型为两唇微合,有横绷之力,舌尖向前并向内微缩,上下齿有微缝。其实用标准普通话发音,口型自然就到位了。

自然呼吸,足大趾轻轻点地,两手自小腹前缓缓抬起,指尖相对,经胁肋至与肩平,两臂如鸟张翼向上、向左右分开,手心斜向上。两眼随呼气之势尽力瞪圆(就是将眼神凝练,重在一个“神”上)。呼气发嘘音,屈臂两手经面前、胸腹前缓缓下落,垂于体侧。再做第2次吐字。此动作6次为1遍,然后做1次调息。

嘘字功对目疾、胸胁胀闷、食欲不振、两目干涩、头目眩晕等症有一定调节作用。

功法意念着意在“清凉如水的月光沐浴全身”。

春天养生的禁忌

春天养生禁忌什么呢?忌“杀伐之道”,什么是杀伐之道呢?就是会损伤阳气的生活方式,比如有的人,喜欢大冬天在湖里游泳,喜欢大早晨空肚子吃黄瓜、西红柿,可能有的人说我在冬天都吃,春天吃吃无所谓吧。其实不然,因为春天阳气开始发散到外面了,里面其实是寒的。所以古人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杀伐”了会怎么样呢?上文说得很清楚,“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这里的“伤肝”不是指伤到肝脏,而是肝脏主疏泄的功能受损,那就会在一年之中很容易肝气郁结,心情不好,这就是春天没有“养生”的缘故。另外还会有一个后果就是“夏为实寒变”,例如有的人夏天时常会无原因就腹泻,其实是因为内有寒邪之故。附:春来趁早疏肝气,莫学红楼“郁”美人

现代人压力大,难免郁闷的事儿多,北方人常谓之“肝郁”。不过从中医上来讲,这“肝郁”还真跟肝有关系!

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曾提出“司疏泄者,肝也”。肝主疏泄的内涵实质,在于保持全身气机的流畅,调节人体精、气、神、血、水的正常运转。中医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与肝脏的功能有关。如果肝气不疏,郁结不畅,不仅会导致一个人经常生气发怒,情绪失控,还会因气血瘀滞不畅引起周身气血运行紊乱,其它脏腑器官受干扰而导致疾患发作。

还有的朋友在玩笑间把那些终日闷闷不乐、喜怒无常的女同事叫做“郁”美人。说到“郁”美人之典型,不得不提起《红楼梦》里多愁多病的林黛玉。“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咳嗽”,却较少注意到她的另一病机:终日的寻愁觅怨,肝郁化火,“木火刑金”,这也是导致她的宿疾常发的祸首。书中写黛玉“六脉皆弦,因平时郁结所致”、“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定受其殃。气不流精,凝而为痰;血随气涌,自然咳吐。理宜疏肝保肺,涵养心脾。”因为肝气不疏影响了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无源,身体抵抗力下降,必然易生疾患。“悲极伤肺”,林妹妹为情所困,天长日久气阴两虚,虚火迫血妄行,终成肺痨,可惜治疗无效,“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肝喜疏恶郁,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发怒,往往是因为肝气瘀滞不畅,引起周身气血运行紊乱,其他脏腑器官受干扰而导致疾患发作。“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林妹妹的故事是个极端例子,不过“肝郁”确实会给女性朋友们的健康埋下不少“定时炸弹”:

1.肝气郁结引起的压抑、忧虑往往导致使女性出现头痛、烦躁、情绪波动、易怒、胸胁胀痛、腹部胀满、内分泌紊乱。

2.女子月经正常与否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肝气不舒可导致经期过短、月经量少、经间期出血、经行眩晕、经行不寐。

3.肝经循行在两胁,肝经脉运行不畅还可能导致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甚至乳腺癌的发生。

4.肝郁导致失眠,无法保证睡眠质量,使女子气血失荣、皮肤粗糙,脸色暗沉。其中肝郁化火型失眠多因恼怒伤肝,肝失条达,肝气郁久而化火上扰心神引起;肝郁血虚型则表现为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

5.肝气郁结则气机不利,还会让人不思饮食,因为代谢缓慢,四肢乏力、懒惰少动,从而造成肥胖、便秘等问题。

那么,如何帮助“郁”美人们解郁?应主要着手于舒肝养肝。我国传统五行学说认为“肝属木,与春相应,主生发”。以中医而言,春季时体内的肝胆经脉旺盛活跃。2月4日或5日是立春节气,春天就是补肝柔肝、调气散郁最好的季节。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冬季人们比较注重摄取高热量、高营养的食物,但春季如果饮食上仍然保持冬季的一派滋腻,反而不利肝阳生发。建议“郁”美人们多吃开胃食物促进肠胃蠕动健脾胃,脾胃功能好也可连带影响肝脏功能。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做一些适当加入陈皮、砂仁等有理气作用的中药来煲汤。初春时节寒气较盛,肝阳难以开发,如能少量饮些酒,则可利用其走窜推动的作用,促进肝中阳气升发。

不过,虽然春为养肝当令,但肝气过旺则克脾,故滋补宜平和柔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中医认为酸味入肝,《千金要方·食治·序论》中有春季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之说。其意是要求少吃酸味食物以制肝木过旺。因此,建议同时多摄取具有清肝疏肝作用的食物,如小白菜、油菜、胡萝卜、芹菜、菠菜、荠菜、马兰头、菊花脑、荸荠等。

在生活起居上,不妨遵从《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春三月”养生法,早起早眠,经常散步,适当锻炼,保持服饰宽松,使形体得以舒展,气血不致瘀积,这样带动肝气乃至全身气血顺畅循行,促进吐故纳新。春季养肝还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希望爱怄气、生气的“郁”美人们能够学会制怒,尽力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使肝火熄灭,肝气正常生发、顺调。

提醒大家的是,任何疾病都有生理和心理致病因素,解郁重在疏肝,“提神”缘于“养身”。“肝郁”还真得趁着春天标本兼治,相信当“郁”美人们的身体渐渐好起来,举手投足间更有活力,你的情绪也会随之振作起来,又何“郁”之有?

最后再介绍几道初春养肝疏肝的药膳,供你参考:

四宝养肝粥

原料:鸡内金10克,茯苓10克,玄参10克,生山楂10克,大米50克。

做法:将鸡内金粉碎,与茯苓、玄参、生山楂置沙锅中加清水1000克煮沸,加入大米50克小火熬半小时左右即可。每日1服。

功效:疏肝理气,补中养胃。此粥原料中鸡内金色黄、茯苓色白,玄参色黑、山楂色红,故曰“四宝”。

冬葵鸭肝粥

原料:鸭肝50克,冬葵菜100克,何首乌10克,枸杞子5克,粳米50克,姜、葱、盐少许,料酒适量。

做法:鸭肝切碎,与何首乌、枸杞子在沙锅中加水1000克煮沸,加入粳米熬粥20分钟左右,起锅前加入切碎的冬葵菜叶,并加入适当料酒调味,再小火熬15分钟即可,最后加入葱姜盐。每日1服。

功效:滋补肝肾,养肝明目。由于冬葵菜性较凉,何首乌一般无副作用但可滑肠并引起轻微腹泻,因此脾虚肠滑者不宜服用。

3.《黄帝内经》四时养生之夏“长”

——心

二十四节气之夏三月时令,自“立夏”后起,“立秋”止。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夏天养生的关键——“养长”

万物经历了春天发陈的阶段,进入了欣欣向荣的夏天,这个时候是万物生长的最佳阶段,鸟儿身上的旧毛已经褪尽,树木稻谷像拔节似的疯长。所以人生之阴阳气血也进入了一个旺盛生长的阶段,这个时候我们要尽情地享受这夏日的阳光,去经受风吹雨打,所以要“无厌于日”,这里让我想到一些爱美的女性,常在炎炎夏日里想尽一切方法来遮阳,其实早上九点之前和下午四点之后的阳光还是可以晒晒的,这时候的太阳对皮肤伤害并不大,况且我们的身体也需要这些来自于太阳的能量。另外就是宁可扇扇也不轻易吹空调,要让人体之气“泄”,这个“泄”不是“漏掉”的意思,而是发泄的意思,就是让身体的正气达“华实”之境,什么是“华实”呢,就是开花结果的意思。

这就是“养长”,所以《内经》原文里讲“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这是夏天养生的指导思想。下面,我们就要从不同的方面告诉大家该怎么做。

夏天养生重点脏器为心

中医理论中,夏天对应的脏器是“心”,主气是“少阴君火”,大家可以看夏天的万物是一片欣欣向荣之象,是万物华实之象,是华英成秀之象。这也是“心”的形象,为“火”相,中医讲“火曰炎上”,夏天常常发生口鼻咽喉等上部上火的情况,这也是我们要注意预防的。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它的作用就是“主神明”和“主血脉”,像国君一样,只管发展经济和制定发展纲领,至于其他事务,有将军、宰相等各司其职,所以夏天养心就是要养“长”。“心”的养护在夏天来说很重要,“心主神明”,“心主血脉”。心的功能弱了,会引起面色无华,少气懒言,没有精神,夏天心脏阴血虚弱的人很容易失眠,天未亮就醒了。我们在夏天应该好好养“心血”。

上文说了“虚证”,下面我们说说“实证”。心的实证最大的表现就是“心火”旺盛,这类人一般睡不着觉,口舌长疮,但是吃很多寒凉败火药还不好,反而用一些滋阴之药才能平息。“心火”属于“少阴君火”,类似于“元阳之火”、“三昧真火”等,不是少阳小肠火、阳明胃火,因此,清热泻火药起不了多大作用,从而有了“引火下行”的说法。例如:在足心“涌泉”穴贴敷大蒜(这个对小儿发烧有一定作用,愚曾试用过几例,效果还比较理想),此为辛热之品,可引“君火”归位。另外,还可以使用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法。

下面,我们来谈谈夏天养生的“饮食”的问题。

夏天养生之饮食

上文说了夏天要“养长”,要防止心的“阴血虚弱”和“心火旺盛”的问题,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吃东西主要要少吃“苦”味的东西,多“酸甘”味。为什么呢?因为苦者燥湿,易伤阴;而“酸甘”味的东西具有滋润(中医有“酸甘”化阴的说法)的作用,以防少阴君火过旺之势。这让我想到南方有夏季食酸的事:在广东、广西地区,夏天人们会食用用醋和糖腌制的水果及蔬菜。但是对于“心阳偏弱者”可能还需要补充一些温阳甘甜之品,在南方可以吃到荔枝和龙眼。药材可以选用“炙甘草”。另外我们也可吃一些“辛甘”味的东西(中医有“辛甘”化阳的说法),并且“辛”味之物有发散的作用,可以防止热邪郁在体内而化火。

那些平时就“心火旺”的人,也可以配少许“苦”味之物,并配以“引火下行”的东西。

说完了道理,我们讲一些食物希望对大家有用。夏天适合的食物,如大葱、龙眼肉、山楂、西红柿、莲子银耳粥、引火下行的大蒜、还有当作调料使用的“桂皮”也具有引火下行的作用,刚才说到炙甘草也可以当作煲煮的调料使用等。还有一个重要的调料——“姜”,老百姓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需要提醒的是,此处的“生姜”而不是“干姜”,虽其为一物,但性味截然不同。还可以吃西瓜,除了瓜瓤,大家可以试试吃瓜皮:将西瓜的青皮削去,将白皮过沸水焯一遍,切丝,用糖和陈醋凉拌而食。炎炎夏日,颇有清暑之趣。

以上供大家参考,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

夏天养生之作息

夏天养生的作息也要遵循“晚睡早起”的规律,为什么呢?因为夏天也是阳气继续发陈生长的季节,所以我们比春天要多沐浴在日光之中,就像上文所说的“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晚点睡,早点起,不要讨厌太阳,不要发怒,是阳气尽可能发泄,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养长”。

夏天养生功法

本节介绍“呵”字诀。呵字功补心气。

呵,读(kē)。口型为半张,舌顶下齿,舌面下压。标准普通话发音的口型即可,但本人自练时喜欢发“he”,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掌握。

自然呼吸,足大趾轻轻点地;两手掌心向里由小腹前抬起,经体前至胸部两乳中间位置向外翻掌,上托至眼部。呼气尽吸气时,翻转手心向面,此时呼气发呵音,经面前、胸腹缓缓下落,垂于体侧,再行第2次吐字。此动作6次为1遍,然后做1次调息。

呵字功对心悸、失眠、健忘、盗汗、口舌糜烂、舌强语謇等症状有一定的调治作用。

功法意念着意在“想清凉之水流于经脉之内”。

夏天养生的禁忌

夏天养生禁什么呢?同春天一样,夏天禁忌会损伤“养长”的生活方式,说到这里我就要说说“吹空调”和“吃雪糕”的问题了。小时候练武,父亲不让练完功就吹凉风喝凉水,后来才明白因为夏天和春天一样,阳气全部发散到外面了,里面这时候其实是最寒的。这个时候你再“吹空调”和“吃雪糕”,那在表的阳气就会被“空调”的冷气拂郁在表,到了秋天皮肤发疹子痒痒,而“雪糕”这个时候下去则损伤了脾胃的阳气,或者拉肚子,或者痰湿水停,无阳以化,继而生痰上火。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的道理。

所以《内经》也说的很清楚,“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意思就是说你不按我们上面说的那么办的话,损伤了元阳之气,秋天就会发吐利等病症,到冬至的时候还会得重病,因为冬至是一年最寒冷季节的开始。上面是关于夏天养生的一些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4.《黄帝内经》四时养生之秋“收”

——肺

二十四节气之秋三月时令,自上年“立秋”后起,“立冬”止。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秋天养生的关键——“养收”

秋天叫容平,这个时候万物经历了春夏的生长繁茂已达极至,需要开始肃降收杀以准备冬天的养精蓄锐,正所谓“物极必反”,阳极转阴矣。这个时候果实成了,树叶落了,“化做春泥更护花”,天干物燥,一派肃杀之象。此时人体之气也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开始收杀肃降,“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所以这个时候就是顺应秋气,养“收”之道。

俗语“春捂秋冻”,又何道理?春天要“捂”着点,是要穿衣服多穿点,让阳气生长,那秋天则要少穿点,让人体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肃杀和秋凉,秋凉更容易使人体气血收肃。这是秋天养生的指导思想,下面是我们不同方面的行动探讨。

秋天养生重点脏器为肺

中医理论中,秋天对应的脏器是“肺”,主气是“阳明燥金”。这里简单解释一下:“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四圣心源·六气解》)同时,中医认为大肠与肺相表里。大家可以看秋天的风不同于春天的风泛泛乎万物将生之象,而秋天的风一派凋零肃杀之象。秋天要防“燥”。这也是“肺”的形象,为“金”相,中医讲“金曰从革”,肺是“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它的作用就是像一个国家的丞相一样辅佐君王,治理和调节全国。“肺”气不足,则其主气、司呼吸的能力下降,这个呼吸本来是要生成宗气以资元气的,但是现在虚了,那人整个一身就萎靡不振了。有的人老睡不醒,或者塌腰驼背,走两步就气喘嘘嘘;另外肺气还要生成卫气保护我们的身体,卫外为固,肺气不足的人动不动就出汗,或者容易感冒,这也是肺气虚的表现。补肺气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中药就是黄芪。并且有一个经典方药——玉屏风散:

防风(30克)黄芪(60克,蜜炙)白术(60克)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克),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现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禁忌:若属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则不宜使用。

说了“肺主呼吸”,那我们再说说“肺”主肃降的问题,这个肃降的反映主要是在水液代谢上。《黄帝内经》里,对于水液代谢运行的调节道路是这样描述的,胃消化水谷之精微经过脾阳的发散作用上升到肺,然后肺气通调水道,下输到膀胱。那肺气不肃降了,这个水液下不去,就成痰了,所以我们一感冒,首先就是喉咙痛,痰多,这个就是肺的肃降作用受到了损伤。另外这个肃降作用也表现在大便方面,肃降不及也会便秘。这些都是肃降不及的表现。

另外,中医有“肺为娇脏”之称,而此时的“阳明燥金”最容易损伤我们的“娇脏”了,所以秋天我们要防止燥金损伤我们的“娇脏”,这个时候水液不代谢了,集聚在喉咙里,又被燥邪煎熬为痰。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加强肺的“收”的功能,恢复水液的正常代谢,肃清脾土,让津液能够散布于肺对抗秋燥。这就是所谓的“养收”。

秋天养生之饮食

说秋天的饮食,我们主要就是要注意防这个燥金。所以这个时节我们就应该把握少吃“辛”多吃“酸”。因为“辛”味耗散肺气,而“酸”收正可应肺肃降之道。那防秋燥的食物有哪些呢?最主要的是梨子,另外还有西瓜(秋初可食,过季则停)、紫葡萄、荠菜、胡萝卜、南瓜、杏仁、番茄、水蜜桃、橙子、木瓜、橘子等等。另外,秋天我们“养收”,要经常吃含脂鱼类,如沙丁鱼、鲑鱼、金枪鱼等。这些含蛋白和脂肪丰富的食物,也有助于我们“堆秋膘”,其实,“堆秋膘”也就是“养收”。同时可以吃些坚果,如胡桃、甜杏仁、核桃等。

秋天养生之作息

秋天养生的作息变成了“早睡早起”,为什么呢?因为经过春天的发陈、夏天的生长,秋天属于“阴气开始长,阳气开始衰”的季节,这个时候我们的正气已经相对虚弱,需要休养生息。就像我们在外面累了一天要回家休息了一样。早一点睡就是为了避天地之寒以养气,早一点起就是为了迎接早晨的太阳,因为秋天虽然夜间寒冷,但白天的太阳还是可以帮助我们养肺气!

秋天养生功法

本节介绍“呬”字诀。呬字功补肺气。

呬,读(xià)。发音:呬字从俗读“四”;正音为戏,五音配商,在此读“夏”,声短气长。口型:开口张腭,舌尖轻抵下腭。

自然呼吸,两手从小腹前抬起,逐渐转掌心向上,至两乳平,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成立掌,指尖对喉,然后左右展臂宽胸推掌如鸟张翼。呼气念呬字,随呼气之势两臂自然下落垂于体侧,重复6次,调息。呬字功可调治气短懒言、哮喘、肺痿、胸部满闷,咳嗽,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

功法意念着意在“清凉之水运行于体内”。

秋天养生的禁忌

秋天养生禁忌什么呢?忌“辛散耗气”的东西,这些东西你秋天吃多了,损伤肺气,肺气肃降不力,你可能便秘,但是到了冬天,阳气要封藏,这个时候你可能就要腹泻了。这就是《内经》原文里为什么说,“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的缘故了。究其缘由,因为你没有“养收”,所以到了冬天,“奉藏”的自然就少了。

5.《黄帝内经》四时养生之冬“藏”

——肾

二十四节气之冬三月时令,自“立冬”后起,“立春”止。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冬天养生的关键——“养藏”

冬天的这个时候叫闭藏。经历了秋天的容平肃杀,万物“收”到一定阶段,那就要蕴积能量,准备春天的再次生长。这个时候动物冬眠,不冬眠的也躲在洞里不出来了。所以我们人也在这个时候顺应自然规律,不要干扰阳气,早点睡晚点起,有太阳的时候再起床,离寒冷的事情远一点,离温暖的事物近一点,也让阳气蓄积修养,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这就是“养藏”、“奉生”之道。“养藏”、“奉生”就作为冬天养生的指导思想了,下面是我们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行动探讨。

冬天养生重点脏器为肾

中医理论中,冬天对应的脏器是“肾”,主气是“太阳寒水”,《内经》里讲“水冰地坼”,外面是一片冰雪的世界,这个时候自然也要防寒。这正是“肾”水的形象,又称“太阳寒水”,概因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足太阳膀胱经为肾之府,故冬归肾水。“肾”在中医里是藏精,主生殖,主骨生髓,主腰腿,称其为“先天之本”,可见其重要,盖因一年生发需要的能量全由冬天“封藏”而来。

所以冬天“封藏”不足,就会影响到这些功能,大部分表现就是春天困顿,老是感觉睡不醒,或者有的厉害一点的就是腰酸腿痛,四肢没有劲,有的男性春天早泄,这些都是冬天的封藏做的不好。

另外,中医温病学说中还谈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原因在于,冬天本来就是封藏之际,人体属于外寒内热的状态,这个时候又受寒了,寒邪具有收引和拂郁阳气的作用,阳气积在内,在冬天暂时有外面的寒气顶着,但是到了春天,人体的阳气要随着大自然的阳气疏泄,但是表寒拂郁,阳气发泄的途径受到阻碍,郁积发为“热病”。

冬天养生之饮食

说起冬天的饮食,我又想起了“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之所以吃萝卜就是为了“收藏”。另外,冬天是蓄积能量的好时候,所以冬天也是进补的好时候,当归羊肉汤,或者涮羊肉都是上上之选。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所以冬天要多吃养阴之品,包括水生植物如水稻、藕等;越冬植物如大白菜、萝卜;背阴处生的植物,如冬菇、蘑菇;冬季成熟的食物,如冬梨、冬枣。冬天要多喝井水、地下水养阴(现在都没法这样做了,大家就毋强求了);吃体温偏低的动物,如水鸭和鱼等等。

另外,冬天忌吃“咸”的东西,因为过“咸”伤肾,当食“甘”味补益,所以也可以经常吃一些糯米粽子、汤圆之类的,但是咸菜和咸肉就少吃点,不然春天就该出问题了。另外也可以吃点“苦”味的东西,“苦”坚肾。

冬天养生之作息

冬天养生的作息由秋天的“早睡早起”变成了“早睡晚起”,为什么呢?简单点说就是等太阳,必待日光。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体要封藏酝酿,蓄积能量,准备下一个“春生”,而冬天又是天寒地冻的,早起容易损伤阳气,所以这个时候早晨可以睡睡懒觉,当然前提是不用上班(一声无奈)!

说到冬天的养生作息,我们不得不提“低温养生”,《生命周刊》中提出低温养生是东方养生的一大特色。东方人重视低温养生,《黄帝内经》提出:“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就是说:高处气温低,所以住在那里的人寿命长;而低处气温偏高,所以生活在那里的人的寿命偏短。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高寒地区寿星很多,日本、冰岛长寿的比较多。这也是有原因的。低温刺激也可以增加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生病少;另外寒冷能使人的体温降低,体温低则细胞分裂慢,新陈代谢也慢,所以衰老比一般人晚,寿命自然延长。另外。低温养生适合脑力工作者。凉的感觉能使大脑清醒,而热的感觉能使大脑迷糊,冬天温度低,这种偏低温状态最有利于大脑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在烦热的夏天,人们工作效率不高的原因。

冬天养生功法

本节介绍“吹”字诀。吹字功补肾气。

自然呼吸,足五趾抓地,足心空起,两臂自体侧提起,绕长强、肾俞向前划弧并经体前抬至锁骨平,两臂撑圆如抱球,两手指尖相对。呼气发“吹”音,同时身体下蹲,两臂随之下落,呼气尽时两手落于膝盖上部。下蹲时要做到身体正直。呼气尽,随吸气之势慢慢站起,两臂自然下落垂于身体两侧。共做6次,调息。吹字功可调治腰膝酸软,盗汗遗精、阳痿、早泄、子宫虚寒等肾经疾患。

功法意念着意在“温润之地气袅袅自足底涌入体内”。

冬天养生的禁忌

冬天养生禁忌什么呢?忌所有一切不养“藏”的生活方式,例如有的人大冬天早晨四五点钟起来跑步,跑的大汗淋漓,觉得是锻炼身体。这也罢了,更有甚者出汗后还要吹吹风。前面的人,到了春天就可能萎靡不振,老犯困。后面的到了春天可能就要“病温”,就要得温热病。因为你没有“养藏”,所以到了春天,就“痿厥”,不“养藏”还伤寒,春天不“病温”都怪了,这个“痿厥”的意思是四肢发软逆冷的意思。

6.《黄帝内经》四时养生之长夏“化”

——脾

关于脾的时脏配属,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

一是脾主长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

二是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末。《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是说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末的各十八日。《素问·玉机真脏论》说:“然脾脉者独何主……脾脉者土也,孤脏以溉四傍者也……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是说脾时伴随着整个时令没有单独的配时,正常情况下不可见。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素问·脏气法时论》

长夏养生的关键——“养化”

无论是四时的最后十八天,还是长夏,都是四季交替,或者“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转折。无非是大阴阳和小阴阳。所以,“脾”土以“化”为顺,是它化的功能才使四季有序。另外,因为“化”才使人体免为无本之源。所以在“长夏”树木上有了果实,麦子也黄了,俨然一幅丰收的季节。“脾”被称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化物出焉”,就如天下之粮仓,调节全国用度,保障全民供应。所以养“脾”重在养“化”,时间就是是四时的最后十八天和长夏,其实有说法称“长夏”是在农历七月的最后一旬,由此看来,长夏也包括在这十八天之列。无论怎么样,一定要记住“化”。

长夏养生重点脏器为脾

长夏对应的脏器是“脾”,主气是“太阴湿土”。意思说脾土的阴气最重,性“湿”。盖因为这个时候阳气均发泄在外,而内阴气最重,所以叫“太阴”。“脾”的本性是“湿”的,所以脾“喜燥恶湿”。但是夏天的“湿”又比较重。

我们说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水谷津液进入胃后,脾将清气升散于五脏六腑,而胃将运化之后的浊阴之物降排至体外,所以有“脾升胃降”的说法。夏天的“湿”困顿脾之后,首先影响的就是这个功能。

另外,脾统血,主四肢,主肌肉,所以运化不力就会出现肢体痿软等症,而脾土被长夏的“太阴湿土”困顿则特别容易出现肠胃运化功能受阻的症状和四肢困顿乏力等症状,这就是长夏的时候为什么老犯困的原因,所以长夏要注意“午休”,因为这个时候也是一天中的长夏。

上面我们说了长夏多“湿”,脾胃容易被困,下面我们说说怎么样才能避免这些问题。

长夏养生之饮食《素问·脏气法时论》里说:“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又说:“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因为“苦”味有燥“湿”坚阴的功效,而“咸”味可以泻“水”,水湿同源。所以夏天可以多吃豆制品、苦瓜、木瓜、红小豆等去湿的东西,也可以吃一些瓜子、薯片等平时比较想吃的零食,栗子、榛子等坚果。而且夏天代谢率高,也不怕胖,正好满足一下“食欲”。

长夏的养生之作息

长夏的养生应该和夏天差不多,遵循“晚睡早起”的规律,但是要加强运动,多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出去爬爬山,游游泳,运动我们的四肢,带动全身的气机流通,以防“湿气”壅滞脾土,也使气机得“化”。

长夏养生功法

本节介绍“呼”字诀和“嘻”字诀,呼字功培脾气,嘻字功理三焦。三焦和脾胃运化、水湿运行也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在长夏和四季寄旺之时可加练嘻字功。

呼,读(hū)。口型为撮口如管状,舌向上微卷,用力前伸。

自然呼吸,足大趾轻轻点地,两手自小腹前抬起,手心朝上,至脐部,左手外旋上托至头顶,同时右手内旋下按至小腹前。呼气发“呼”音,左臂内旋变为掌心向里,从面前下落,同时右臂回旋掌心向里上穿,两手在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里,两手内旋下按至腹前,自然垂于体侧。再以同样要领,右手上托,左手下按,做第2次吐字。如此交替,共做6次为1遍,然后做1次调息。

呼字功可调治腹胀、腹泻、四肢疲乏,食欲不振,肌肉萎缩、皮肤水肿等脾经疾患。

功法意念着意在“温润之地气袅袅自足大趾灌入体内”。

嘻,读(xī)。口型为两唇微启,舌稍后缩,舌尖向下。有喜笑自得之貌。

自然呼吸,足四、五趾点地。两手自体侧抬起如捧物状,过腹至两乳平,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并向头部托举,两手心转向上,指尖相对。吸气时五指分开,呼气念“嘻”音,由头部循身体两侧缓缓落下并以意引气至足四趾端。重复6次,调息。

嘻字功调治由三焦不畅而引起的眩晕、耳鸣、喉痛、胸腹胀闷、小便不利等疾患。

功法意念着意在“清凉之水在体内运行”。

六字诀练习每个字做6次呼吸,早、晚各练3遍,日久必见功效。

长夏养生的禁忌

长夏的禁忌主要为忌“脾土壅滞”,因为这样会影响到“化”的功能。所以夏天不能吃黏腻腥痰之物,“甘”味是最容易壅滞的。比如汤圆、大枣、粽子等等,这些都是能引起脾土壅滞的。

7.健脾兼燥湿,平安度长夏

进入阴历七月,也就进入了“长夏”的时节。所谓长夏,特指夏与秋之间,即夏末秋初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许多地方尤其是南方,此时最大的特点是湿热多雨。过去北方不似南方那样阴雨连绵,但2009年的长夏却与以往大为不同,一个月来京城雨水不断,闷热潮湿,让人颇有些回到南方的感觉。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人体的脏器与季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湿”为长夏主气,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长夏季节,湿气当令。湿为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故脾气旺于长夏,但若长夏湿气过盛,又容易损伤脾脏。同时,脾主运化水液,脾的阳气易衰,阴气易盛,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

中医认为,因湿性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故其引起的疾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也是夏季常见病的特点。闷热的天气里,门诊常常有患者自述感到乏力困倦,四肢沉重,昏昏欲睡;或肠胃不适,食欲不振,腹痛腹泻;或皮肤不净,癣、痱发作,搔痒难愈;若连续多日阴雨不断,老年人则更易出现全身或部分关节酸痛麻木,行动不利,此时有风湿、类风湿疾病的人症状亦会加重。

为了平安健康地度过夏天,古人在丰富的养生保健经验积累中,提出了“长夏防湿”的养生原则。也就是说,夏季治疗由暑湿引起的疾病的关键,在于健脾燥湿。

若人体自身阳气充足,湿邪自然难以侵犯。因此,首先应重视保护脾胃功能,补益脾阳。糯米、莲子肉、山药、太子参、茯苓等,都是适合长夏的清补健脾之品。

我在这里举两个在生活中琢磨出来的小窍门:夏季下午如果常常自觉乏力嗜睡,可在饮食中加入以下食物:莲子肉、山药、大枣。同时辅以如下小方:黄芪10克、白术6克、茯苓10克,煮水服用。平时可多吃一些能够清热、利湿、解毒的食物,如西瓜、苦瓜、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绿豆、黄瓜等。

其次,要避免暴饮暴食,伤及脾胃,避免饮食中有过量油腻及大量肉类,这些食物容易产生或加重内湿,加重症状。外出归来,又热又渴,也不要图一时之凉快打开冰箱大喝冷饮,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最损脾胃。如出现脾胃不适,腹痛腹泻,可以在家中备些参苓白术丸(此药为非处方用药,可在药店买到,药性较缓)缓解一时症状,若不适加重,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诊。

此外,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夏季人体出汗多,毛孔开放,极易受风寒之气侵袭。故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睡觉时应以薄棉毯或毛巾盖住胸、腹,防止受凉。切莫让电风扇、空调冷风直吹,也不要用凉水冲洗头、脚。如果出汗后突然遭受冷刺激,往往会使皮肤骤然收缩,散热功能锐减,出现头痛、发烧、腹痛、腹泻等症状,老人或身体虚弱的人严重时可能昏厥,甚至诱发并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8.处暑之后秋意浓,滋阴静养拓心胸

8月23日是农历“处暑”节气。如果说立秋是进入秋天的预兆,那么处暑就体现为更加明显的夏秋转折。古人云:“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持续三伏潮热终于接近尾声。这两天早晨听到窗外树叶哗啦啦地被风吹着,好个秋高气爽!

小时候在南方常听老人讲,“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忙”,处暑一到,意味着农村收获季节的来临。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也和大自然一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两季人体阳气得以生长,到了秋天要收获并储存阳气,此时应将身体养护得强健充实,以便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冷天气。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处暑以后的初秋养生。

中医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尤其敏感,容易出现面部皮肤发红发痒、手足皴裂、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症状。建议大家从饮食角度加以调理,宜多食清燥滋阴之品,如银耳、百合、梨、莲藕、蜂蜜、海带、荸荠、芹菜、菠菜、芝麻、豆类及奶制品等。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此时尤其应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

在这里介绍两个简单易行初秋小食谱,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你和家人平安度秋。

杏仁薏米猪肺粥

功效:补肺润燥,利肠通便。

原料:杏仁100克,新鲜猪肺1副,薏米50克,粳米100克,精盐、味精、葱姜末少许。

制作:将杏仁去皮研碎;将猪肺多次灌水洗净后,去掉气管筋膜,切碎;砂锅内加入清水,将粳米、薏米煮粥,沸腾后放入杏仁、猪肺,慢火熬煮1小时;起锅前加入葱姜及其他调味即可。

百合雪耳羹

功效:安神宁心,生津润肺。对干咳、久咳、口渴、虚烦不眠等症有较好的疗效。可作为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调理食谱。

原料:银耳20克,鲜百合20克,冰糖适量。

制作:先将银耳、鲜百合用水泡发、洗净,放入砂锅后加清水熬至浓稠、酥软,加冰糖融化即可。

萝卜秋梨饮

功效:清肺润喉,消痰降火。萝卜性平,味甘,可化痰热;梨性凉,有清热、生津、润燥、化痰的作用,对痰热失音者尤宜,百合则能养肺阴、润肺燥、清肺热。

原料:冰糖10克,白萝卜250克,百合50克,梨(鸭梨、秋梨、雪梨均可)2个。

制法:将梨去皮切块,白萝卜洗净切块;将百合掰成瓣与冰糖共放锅中加水煮烂,吃百合、梨、萝卜,饮汤。

我们的祖先善于发现人体和自然相似相通的规律,并将其总结为养生要决。《黄帝内经》说:“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提醒人们处暑节气以后要心情平静,思想放松,不要过于兴奋,要重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临床研究表明,睡眠确实有利于脑细胞能量的储存,可以缓解工作和学习疲劳,恢复精力,提高脑力效率;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自愈功能,是各种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对于办公室女性来说,充足睡眠还是平衡代谢、促进体内毒素排出的必要条件,对皮肤的健美十分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睡得越久越好。正确的做法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虽说现在天凉更好入睡,但退休在家的老人或尚在假期的学生若平时无事,睡得太久或起得太晚,也会身体疲乏、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甚至引起失眠等,对养生不利。“睡晚伤阴,久卧伤气”,一般睡眠最好不超过10小时,要做些适当的运动,提高新陈代谢效率,劳逸结合。

此外,中医还认为健康状况与情绪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消极、忧虑等不良情绪中,身体各方面机能会急剧下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心肝脾肺肾等脏器,与情绪皆有对应。肺与秋气相应,在志为忧,《红楼梦》里太过多愁多虑的林黛玉深受肺痨咳血折磨,不是没有依据。秋季天气转凉,花谢叶落,确实容易引起悲秋、凄凉之感,产生抑郁情绪,中老年朋友们更应注重调节心情。建议大家可以趁着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多进行些户外活动,如爬山、远足、旅游等,一则强身健体,舒展筋骨,二则陶冶情操,拓展胸襟。

9.传统习俗利身心

——浅析清明习俗中的春季养生之道

清明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转眼间清明节即将到来,这一天,人们将外出祭祖扫墓,悼念故人,各地因风俗不同还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户外文体活动。你也许不知道,清明节的各种传统活动不仅有其文化意义,还与我们的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呢。

按《岁时百问》一书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中医认为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人体从冬季过度到春季,如果起居失调,肝气不舒、疏泻受阻,难免有诸多不适应,常见的有“春困”、乏力、食欲不振;更年期妇女则容易出现胸胁胀满、月经不调、头痛烦热等。此外,清明前后气温波动大,是中老年朋友高血压病的易发期,稍有外感不适都可导致肝阳上亢,加重高血压病的症状。

如何避免这些病症的发生呢?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见识与智慧,因为清明节的各项传统活动能帮你一一解决,这其中还综合了“运动疗法”、“食物疗法”和“心理疗法”多种手段,让我们来逐一解析。

运动疗法:跪拜、踏青和放风筝

按照中国传统礼数,扫墓时要对祖先进行跪拜,完成弯腰伸背、手掌双膝触地、叩头及地,继而撑掌起身的一系列动作。可不要小看了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它活动了人体主要的关节和骨骼肌,要是动作到位,3个头磕下来就会觉得手脚舒展,气血融通。

其实,“跪拜磕头”的动作一直被道家作为导引术的一部分,中医证明确实有通经活络,防止血管硬化、栓塞的作用,老年人经常模仿跪拜磕头的姿势锻炼可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宋代陆游所著《老学庵笔记》中记载:“张廷老名琪,唐安江原人,年七十余,步趋拜起健甚,自言夙兴必拜起数十,老人气血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相传晚清大学士翁同和还专门用这一方法养生,每日坚持磕头120次,起跪40次,因此数十年保持身体灵活,神清气爽,健康长寿。“每日常叩首,活到九十九”,这句老话不止是告诉人们虔诚孝顺可以长寿,也道出了坚持导引锻炼可以强身的道理。

除了必要的跪拜仪式,清明节一般还有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放松身心的中轻度体育活动。在风和日丽的春天,举家老小集体外出,适当地跑步跳跃,可以疏通冬日的气血积郁,让精神压力得以缓解,使心胸开阔,心情愉悦,更能使人体正气增强,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保健食疗:清明果和酒

吃清明果:清明节又称“寒食节”,这一天人们祭祀祖先后不生火做饭,就在户外简单食用清明果(野艾果)等事先做好的食物。清明果的做法是将籼米、糯米加野艾用水浸泡半天,用石磨磨成浆,再放在锅内熬成干糊,然后在里边包上豆腐、萝卜、酸菜、肥肠馅等,做成各种形状,最后放在蒸笼上蒸熟。关于野艾果治病,孟诜《食疗本草》中记载:“……取熟艾和面,裹作馄饨,可大如弹许,吞三五枚,以饭压之。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止冷痢。春初采,为干饼子,入生姜煎服,止泻痢。又产后泻血不止,取干艾叶半两,炙熟老生姜半两,浓煎服,一服便止。”艾叶味苦、性辛温,宜入肝、脾和肾,具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的功效,是春季疏肝顺气的良药,尤其适用于气血虚寒、肝气犯逆引起的妇女月经过多,崩漏以及妊娠下血、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痛经等病症。

饮酒: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清明》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寒食节期间,许多地方有风俗不生火吃热食只吃凉食,此时少量饮酒增加热量,可以减少生冷食物对胃肠道造成的不适;同时,饮酒也可以平缓哀悼亲人的沉重心情。但应切记酒不可过多饮用。

心理疗法:以哭解郁的适度宣泄

清明扫墓缅怀逝者,难免悲伤落泪。在亲人和挚友面前流泪和倾诉是真实感情的流露,无须掩饰,更有利于家庭成员和亲戚间的情感交流,也是利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哭是一种排解不良情绪的有效办法,可以释放能量,调整机体平衡,缓解肢体和心理的紧张,甚至还能减轻疼痛。放开自己的压抑情绪,哭上一场,内心的紧张、压抑和悲伤等不良情绪就减少了许多。疾病多因烦恼生,亲人间借着扫墓祭祀的机会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化解掉烦恼,春天容易犯的高血压、抑郁、失眠心烦等许多病根也就不知不觉间缓解了。

10.端午茶和端午盐

农历五月五天气渐渐湿热,是一年当中阳气正旺的日子,所以“端午节”又名“端阳节”。这时节山林、田间常常弥漫着有毒山岚瘴气,又是各种动物、昆虫进入活动频繁的时期,蛇、鼠、蚊蝇、蜈蚣等有毒动物和昆虫特别多,加上天气炎热,细菌孳生,人也容易发生中暑、头痛和一些消化道疾病。由于古时候医学不发达,人们往往以为与鬼神作乱有密切的关系,认为端午节是“瘟疫”好发的时期。

为了防治这些“瘟疫”,民间也创造了应对的茶饮和药物,比如“端午茶”和“端午盐”,听着新鲜吧?今天就向你介绍介绍。

端午茶

端午茶是流行于江浙、荆楚、巴蜀一带的传统保健茶饮。传说当地百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制作饮用,每逢端午佳节,上山采选百草,晾藏家中常年备饮,用以防病健身,辟秽驱邪。

端午茶名字叫茶,其实是一剂汤药,主要由藿香、陈皮、菖蒲、山茵陈、芦根、薄荷、荜澄茄、野菊花、金银花、桑叶、鱼腥草、夏枯草等20余味草药配制而成。自古药食同源,一般农户都认得几种草药,并且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从药性、功效上说,藿香快气和中,常用来治疗感冒暑湿;陈皮顺气健胃、化痰止咳;菖蒲化痰开窍、健脾利湿;金银花、野菊花、桑叶、薄荷、芦根等药性清凉,生津解渴,能消解内热;荜澄茄可治疗脾胃虚弱;鱼腥草、夏枯草则具有排痛消肿、利尿除湿的功效。5~6月暑气难耐、热汗淋漓的时候,喝上几口这样的端午茶,顿觉清凉爽快,肺腑皆宜。

此外,端午节人们习惯以粽子为主食。传统作法的粽子材料多为糯米,除了黏腻之外,含糖、盐较高且过于油腻,食用后比一般米饭需要更多的消化时间,肠胃不好的人可能会出现腹胀、闷痛、恶心及胃口不佳等症状。吃粽子时如配以端午茶,诸草药豁痰行气,化积和中,可以消食积、解油腻,对消化道健康确实很有好处。夏季也当作闲茶喝,对常见的疾病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端午盐

制作端午盐也是江南地区的风俗。所谓端午盐,按照当地传统的做法,是在端午节这天正午,将藿香、佩兰、广木香、苍术、川朴、槟榔、香薷、陈皮、枳壳、鸡内金、山楂、甘草、炒麦芽、焦神曲等中药材加上半斤粗盐混合炒热,炒好后密封存放起来。每逢饮食积滞或湿困脾阳、胃口不佳的时候,就取出半匙冲上热水服用。

在中药理论中,粗盐有强筋骨、散结节、清火凉血、解毒防腐的功效,配上上述多味有芳香化湿、化痰止咳作用的草药,可以缓解暑湿型感冒。同时,端午盐也可以作为外用药,可以治疗由于暑湿、内热等形成的痈肿热痛。

第二章 保护我们的先天之本

1.太溪穴

——主管我们一生的性福

我的这位新婚不久的棋友有点儿怪。

这不,对弈还不到1个小时,他便急急忙忙往洗手间跑了3趟。这个精壮小伙子到底怎么了?他面色苍白,脚步虚浮,看来极有可能是……但我不便询问。毕竟,这种情况,男人一般都是很忌讳的,说出来有伤尊严。

等他再次坐下来和我“大战三百回合”时,他忽然望着我,欲言又止。看样子,是有些不好意思。

他这些举动,自然瞒不过我,不过,我得想想如何措辞,才让他不至于难堪。

正当我思索时,他突然说:“你看看我这……是不……是那个了?”声音低低的,细若蚊语。没想到,他倒主动出击,正好为我“解围”。当然,我还是装作不知,故意问道:“是不是最近常掉头发,听力衰退,记忆力下降,小便频频?”“是是是,还有……”他连忙说,但迟疑了一下,继续说:“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是……腰膝酸软,性欲减弱……该怎么办?”他越说声音越低。我明白,最后一句是他要说的重点。“将——”我边下棋边说:“没事就按摩太溪穴,每次3~5分钟,太溪穴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疑惑了——为什么呢?不急,请听我慢慢道来。

肾主藏精气,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素问》说:“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时至今日,我也就不遮遮掩掩了,此句意思很简单:强者,男性外生殖器也。整句意思就是,肾的强弱决定了性能力。肾功能发达的人,精神饱满,头发油亮,头脑聪明,肌肉发达,骨骼健壮,动作敏捷,头脑聪明,生殖能力强。

除了因为性生活过频会导致肾虚外,压力过大、吸烟饮酒过量、过度劳累、滥用补肾药物,也都会让肾水受损。

我的这位棋友,他的问题不是很严重,坚持七八天就可见效。

当然,不单单是男性朋友会肾虚,女性朋友也会肾虚。如面色苍白、眼圈发黑、腰腿酸痛、手脚发凉、喜暖怕冷、小便清长、性欲淡漠等,都是肾虚、肾气不足的典型症状。有这些症状的女性朋友,建议多按按太溪穴。《素问》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这句话,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要保护好肾,就得封藏肾精,不可纵欲过度,也不可过分消耗肾气,以免使肾水之汪洋大海枯竭。一旦大海干了,小河还会有水吗?因而,保护好肾,我们的健康、我们明天的幸福生活就有了保证。可是,有些朋友,尤其是一些年轻朋友,总是喜欢纵情欢愉,“我以我肾赌明天”。其实,这就好比花钱一样,一味地花明天的钱,过今天的生活,终究难免造成金融大崩溃。

2.手足穴位亦助性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很多男性朋友因为工作生活压力过大,常常处于过度紧张疲劳的状态,这严重影响了男性的性健康。随之而来的不良后果,比较普遍的是性功能下降以及性需求的降低。青壮年男性一旦发现自己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不仅容易失去自信,分散学习和工作精力,还可能造成夫妻生活不和谐,对家庭幸福产生不小的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虽然各有不同生理功能,但又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腧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所以,远端的穴位刺激也可以对性功能产生影响。在此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几个常用的穴位按摩方法,这些穴位虽然位于四肢,却不可小看,若是刺激得当,有可能达到强身助性的功效。

商阳穴:这个穴位位于食指靠拇指一侧,在指甲角正后方2毫米的地方,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中医认为,手阳明经气血发于手指末端,是大肠经气血开始的地方。经常用手指掐一掐这个穴位能旺盛大肠经的气血,能调节消化道功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对身体有强壮补益的作用。

阴谷穴:这是肾经上的穴位,主治男性阳痿。肾阳虚患者在性生活中常常表现为勃起不坚、性交时间过短、性快感不强烈、不应期过长等。阴谷穴寻找方法较麻烦,取该穴道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阴谷穴位于膝盖关节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与半膜肌之间。经常刺激此穴位可以起到调补肝肾,清热利湿,舒经活络的作用。

曲泉穴:这是肝经上的穴位。足厥阴肝经绕阴器,男子性功能障碍多与肝气不疏、肝脏的经络失畅有关,因此,适当刺激肝经上的穴位也有疏理肝气、改善性功能的作用。曲泉穴在膝内侧,屈膝时,在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这个穴位主要治疗滑精、早泄等疾病。

太溪穴:位于脚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太溪穴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病症为: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经常以手指按压,可以起到滋补肾阴、通调冲任的作用。

介绍这4个小穴位主要是因为操作方便。当我们在上下班途中,坐在地铁或者公交车上时,可以方便地按摩到它们。你可以将无聊乏味的旅程变成健康保健时段,并在不经意间使身体得到改善。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里提出的穴位从根本上来说,功能都是为了放松肌体、改善循环状况而设的,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充其量也只能说是辅助和促进作用。穴位按摩逐渐改善性功能,要长期坚持才会出现效果。局部的穴位刺激一定不要和“春药”划上等号。性功能低下者一般都与身体状况不佳有关,也就是说,身体越健康,性功能也应该越强。一味追求提高性能力的穴位,只能使自己误入歧途。要想从根本解决性功能的问题,必须从维护身体健康开始,加强锻炼、合理饮食、劳逸有度、作息有常才是健康之本。

还有如下几个穴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家试试,或与家人朋友分享。

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肚脐眼正中直下3寸处,属于沿头面正中贯穿胸腹的任脉。任脉是与生殖系统有密切关系的一支经脉,任脉上有不少具有强精壮阳效果的穴位。可用指压法按摩刺激关元穴,或是交替用左右手绕脐旋转按摩腹部,刺激任脉上的其他穴位。

三阴交穴:三阴交穴是肝经、脾经、肾经三条阴经交会之处。三阴交穴本身属于脾经,位于小腿内侧,脚内踝处可触及一骨突起,在这个突起上3寸处。针灸该穴主治遗精、阳痿、阴茎痛、睾丸缩腹等。因此,经常用手指按摩此穴可增强男子性功能。

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掌心,属于足少阴肾经。每晚临睡前用热水洗脚,以及用手指按压该穴,有助于改善性功能。

3.食补为先,药补为后

一般除了急性病人,我很少开药方,或者只开少量的药物,常常给他们开出的都是食疗和自疗的“处方”。看到这,可能有的朋友疑惑了,别的医生给人看病,总是千方百计用好药,你要整个什么食疗。食疗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吗?其实,这是不少朋友认识上的偏差,药补当不如食补。《黄帝内经》认为,食物可以“养五脏气”。五脏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但凡生病,都是因为五脏之气不能和睦相处,在吵架、打架。如果五脏得以安养,人就会无病无痛,身轻体健。对于这,我国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认为:“食能排邪安脏腑。”意思是饮食能够排除人体的病邪,使五脏六腑安好。他还说:“以食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意思是但凡有病,先用食物来治疗,如果,食疗不能奏效,然后才用药物治疗,食补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为什么众多医家要推崇食疗呢?食物本身就是纯天然的万病之药,和中草药一样,食物具有气与味的不同性质和功能,进入人体后,其不同的气与味自动进入各自对应的脏腑,以便排除相关脏腑的病邪,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性味归经”。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症,选择不同的食物搭配,利用这些食物气与味的不同性能来治病。比如,当我们口渴心烦时,如果吃些西瓜之类的食物,就会感到全身清爽,心平气和。这就是因为天热汗出,气阴俱损,而西瓜瓤性温,且又有滋阴之效,正好对证气阴两伤。

记得当年我在念大学一年级时,恰逢炎炎夏日,我不慎受了风寒,头脑昏昏,怕风恶寒,且心中烦热。一观舌象,舌红,苔黄、微腻,内里郁热,恰感风寒,一派外寒内热,且清阳不升的状况。在学校读书住校,吃药非常不方便,于是灵机一动,到学校食堂点了一个石膏豆腐汤。汤中多放生姜和葱白,并配以清热之石膏豆腐,青清开窍之黄瓜,辛散行气之胡椒,一汤下去,病疾皆去。从而也让我奠定了食疗可祛病之信心。多年之后想到此事,还意犹未尽。

想要补肾,提高男性性能力的朋友可能就要说:牛鞭、狗鞭这些都是补肾的,用这些最好。其实,补肾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慢慢滋润,而不能用“立竿见影”之类的猛药来火上浇油。因此,热衷于用什么鞭之类的朋友,得改变一下观念。若只是热衷于壮阳,用所谓“伟哥”之类,无异于饮鸩止渴。

中医认为,黑色食物可以固肾,滋阴补阳,既是肾虚的朋友的灵丹,也是体弱的朋友的妙药。因此,表皮是黑色食物当是我们补肾的首选,如黑芝麻、黑豆、黑木耳等。除此之外,乌鸡、猪腰、狗肉、羊肉、鸽子肉、虾、韭菜、板栗、桑椹、芡实、胡桃、山药、枸杞子等,都是补肾的佳品。

当然,补肾时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果是酗酒好烟所致,就要戒烟限酒;如果是压力太大,就要想方设法给心情放个长假;如果是过度疲劳所致,就要好好休息。

动摇过,才懂得坚定;失去过,才学会珍惜。对肾脏健康不佳的朋友来说,更要如此,珍惜肾,就是投资未来。

4.猪肾

——肾虚者的知音

最近这段时间,隔壁的老邢有点反常——一向不爱串门的他,几乎天天都要到我家来闲聊一阵子。说是闲聊,其实也说不上,他其实都是东一句西一句的,更多时候,都是在瞅我书柜里的书。我问他想看什么书,他总是笑笑,然后摇摇头。终于,有一天傍晚时分,他就急匆匆地来到我的书房。他一脸疲倦,提着公文包,看样子连家门都没有进。更让人奇怪的是,他居然关上了门。这位仁兄,到底怎么了?我问他,他憋红了脸,半天才支支唔唔地告诉我原委。原来,他这几个月来,经常感到腰疼,每逢和爱人亲热的时候,还没到关键的时候,就早早地鸣锣收兵了,甚至还有更尴尬的场面出现。这样的难言之隐,相信我们男同胞或多或少都有过,甚至为之一筹莫展。

他焦急地问我怎么办,一听是这么回事,我心中自然有谱了。看他舌质淡白,扪脉细弱,于是建议多吃点猪肾(猪腰花),可以有效地消除他的难言之隐。听我这么一说,他似乎有些不信。我解释说,中医强调以脏补脏,如果我们的内脏器官有问题,都可以通过食用相应的动物器官——尤其是猪、牛、羊身上相应的器官,来调控人体有关脏器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分析,畜类动物在数以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其脏腑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与人类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俗话说的“人比畜同”,就是这么一个意思。猪肾比较常见,不贵,而且具有很强的补肾气的效果,所以我向他推荐。

也许有的朋友要问,这种说法是否有医学理论依据呢?自然是有的。《名医别录》中,明确指出猪肾具有“和理肾气,通利膀胱”的功效,意思是可以调理、补益肾气,排泄出肾中之湿浊。唐代医学家孟诜认为,猪肾“主人肾虚”,可主治人肾虚这一毛病。

在猪肾的很多吃法中,爆炒腰花是最常见也最美味的了。说其常见,是因为到处都有这道菜,但是,要做得外型美观、脆嫩可口,火候恰到好处,却要下一番工夫。

猪肾一对,去掉其表层的薄膜。对剖后,剔去白色的筋,撒盐腌浸半小时再清洗片刻。这样,就可以除去猪肾的尿骚味。先斜刀切,使之深度约为对剖后的猪肾的2/3,再用直刀交叉切,使之深度约为对剖后的猪肾的4/5。直刀每切三刀就使之断开。将腰花沥干水分后,加适量食盐、料酒、胡椒拌匀。

青椒和红椒各30克,洗净后切成菱形片。生姜10克,切末。

锅内放少量食用油,烧至七八成热时,用姜末爆香,然后放入腰花。炒至腰花发白、卷曲时,倒入青椒和红椒,爆炒1分钟左右,倒入调好勾芡的汁,看到猪腰起花,即可淋入起锅装盘。一道鲜嫩可口、补肾固精的爆炒腰花就做成了。

听我这么一说,老邢有了信心。这既不会像去药店买补肾药那样让人难堪,又能满足偏爱美食的习惯。何况做菜对他来说,是拿手好戏。看他热情高涨,信心满满,我也给他泼了点“冷水”——每天吃1次,坚持吃半个月。在这期间,要分床而卧,以克制情欲。

猪肾能培补肾气,是肾虚引起的耳鸣、腰酸腰痛、早泄、盗汗的朋友的知音,却是血脂偏高、高胆固醇的朋友的大敌,不能无所顾忌。就像小小的一滴水一样,看起来对我们没有什么直接的危害,但是,如果一点一点汇聚成河流、湖海,就可以淹没千里良田,冲毁高楼大厦,吞噬宝贵的生命,甚至将一些地方从地图上抹去。因此,我们要学会敬畏,要有所敬畏,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天地万物——很多时候,敬畏其实就是善待自己。

5.元代太医忽思慧的“温阳助性粥”

——羊肾韭菜粥

与友人闲来交流养生心得,听说了一则有趣的古代逸闻:忽必烈曾经患有阳痿,后服用羊肉韭菜粥,得到治愈!回家后翻阅了一些资料,原来逸事中的男主角并非忽必烈,而是他之后的元朝第四代皇帝元仁宗。

这里首先要提一下元代饮膳太医、蒙古族营养学家忽思慧,他编著了《饮膳正要》一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记载了大量的蒙古族饮食卫生及饮食疗法、各种食物、有关验方和营养学方面的内容,此书成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

据《饮膳正要》记载,元仁宗在新疆打败了沙皇侵略军队,班师回到了大都。但因数年的军营生活,四处奔波,操劳过度,导致肾气亏虚,患了阳痿,十分痛苦。太医忽思慧知道后,发明了一种以羊肾、羊肉和韭菜为主要原料熬制的“羊肾韭菜粥”为他调治,每日食用,不到3个月元仁宗的阳痿竟愈,还使王妃怀了孕。他非常高兴,将此粥列为宫廷膳食良方,经常服食。上有所好,下必甚之,这一妙方传到民间,百姓也以之神奇,纷纷效仿。

我们知道,蒙医药和养生是蒙古族丰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蒙古民族的饮食以“红”、“白”两种为主。红指红肉,尤其以牛羊肉为主;白指奶制品。长期以来他们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都很充足,这种饮食结构有助于保持气血旺盛,加上崇尚骑射,经常锻炼,大多男子体格健壮,筋骨舒展,这样的生活习惯,自然对增强性功能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很值得现代人研究和学习的。

那么,“羊肾(羊肉)韭菜粥”是不是人人都适合?长期服用是否真的能达到补肾壮阳的强大功效?我们来逐一解析它的“神奇”所在。

先说羊肾,传统中医认为,猪、狗、羊、牛之肾脏均有养肾气、益精髓之功效,如羊肾性甘温,可补肾气;猪肾性咸平,可利膀胱等。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羊肾确实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钙、铁、磷等,这些营养素对提高男性肾功能功不可没。据《本草纲目》记载,羊肾可治肾虚消渴,腰脊疼痛,足膝痿弱,劳损阳痿,尿频遗尿,遗精滑精等症。如寒劳虚弱者可用肥羊肉一斤,加水一斗,煮成八升,放入当归五两、黄芪八两、生姜六两,再煮成二升,分四次服下。用白羊肉半斤,生切,加蒜薤吃下,可以壮阳益肾。《食医心镜》中也用“羊肾羹”治肾虚劳损精竭,即用炮羊肾一双,去脂细切,于豉汁中以五味、米糅如常法作羹食。可见,羊肉在壮阳健肾上确有功效,在食疗上已得到广泛认可。

再说羊肉,它有疗虚劳、补肺肾、养心肺、解热毒、润皮肤之效。唐人所著的《本草食疗》中记载“凡味与羊肉同煮,皆可补也”。羊肉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铁、磷等多种营养物质,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材,对于患肺结核、咳嗽、气管炎、哮喘、贫血的人特别具有益处。建议冬季容易感到四肢冰凉的女士,以及受腰膝酸痛、少气乏力困扰的老年人冬天可以养成经常喝羊肉汤的习惯,久之可以益阳气,暖腰膝,温四末,强筋骨。

至于韭菜,是北方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韭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维生素C等,含钾量高,还含有硫化物、纤维素等。韭菜性温味甘,微酸温涩,除胃热,安五脏。《本草拾遗》载:韭菜“和中、下气、补虚、调和脏腑,令人能食”。《图经本草》称韭曰:“菜中此物最温而益人,宜常食之。”《本草纲目》中记载韭菜有补肝、肾,暖腰膝,壮阳固精之效。韭菜因温补肝肾,助阳固精作用突出,所以在药典上有“起阳草”之名,可用来治疗阳痿、早泄、遣精、多尿、腰膝酸软冷痛以及妇女赤白带下等症。但韭菜性温,并非人人适用,虚火旺者,有眼疾患者,消化不良或肠胃病者不宜多吃,适量可也。

以上3味食物确实有补益功能,搭配在一起煮粥经常食用,在共同温阳的基础上,又调和了大米的和中健脾作用,确实可以温中散寒,强身健体,让人体阳气充足。但它的效果也并不像传说中那样神奇。事实上,人们冬天常常吃羊肉韭菜馅儿的饺子,也很少听说谁天天吃饺子就能壮阳的。中医认为,进补要恰到好处,要因人而异有所选择,这样才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取长补短,促进身体健康。一般来说,羊肾韭菜粥对阳虚但体内无盛热者较为适合,但对于体内湿热过重,或者阴虚火旺、口干舌燥、尿黄便秘、感冒发热等,就不能随意食用了,要采取食补壮阳,还是当遵循自身情况,并咨询医师意见方可进行。

羊肾(羊肉)韭菜粥

原料:羊肾1对,羊肉100克,韭菜150克,枸杞子3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羊肾对半切开,切成丁状;羊肉、韭菜洗净切碎。先将羊肾、羊肉、枸杞子、粳米放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粥,待快煮熟时放入韭菜,滚沸时出锅。准备食用时可以加少许盐和味精调味。

功效:补益脾肾,温中壮阳。对房劳虚损、阳虚阳痿等有一定的补益作用。

6.盐敷可治疗频繁遗精

大多数成年男性都有遗精的经历。通常第一次遗精在男性13~15岁间出现。遗精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不用过分在意。中国古人有云“精满自溢”,现代医学也证明随着男性性生理的成熟,生殖系统不断产生精液,当精液量超过附睾和精囊的储存限度时,就会反射性地引起射精,使精液从尿道溢出体外,形成“遗精”。遗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除体内紧张,达到一种生理平衡。

遗精频率1周1~2次,每次5毫升左右,遗精后身体没有出现不适,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如果频率太高,遗精量过大,或者伴有身体不适,就需要尽早治疗了。古人认为有梦而遗为遗精,无梦而遗为滑精。这说明遗精通常需要一定的性图像刺激,是一种生理的正常反射,如果无缘无故频繁遗精,就需要引起注意,必要时尽早治疗。

肾为主性的器官,当人体肾气不足时,会引起遗精、滑精等。古法有用艾条灸关元穴和石门穴(这两个穴位均位于肚脐下方,具体可看图示)的方法来治疗精关不固导致的遗精过度或滑精。但对于没有理疗经验的一般家庭而言,艾灸使用起来并不简易。中医理论认为,咸归肾,盐可引药下行,专于入肾,能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善清虚热。用盐炮制中药,常用于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所致之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腰膝酸痛等。事实上,用粗盐热敷这两处也可以治疗频繁遗精。热敷的理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热敷的作用主要是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肌肉放松,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局部以至全身的血液循环皆可因此而得到改善。

本法利用热能和盐的解毒凉血消炎杀菌,驱风散寒,通过局部皮肤渗透,使药力直达病灶,通过局部的驱风散寒活血化瘀来疏通相应的脏腑及全身经络,使体内气血畅达,恢复其阴阳平衡。需要注意的是,盐袋温度不能过高,否则容易烫伤皮肤,一般热敷之后以皮肤微红最好,不能出现起疹、瘙痒、疼痛等刺激症状。

具体方法是,每次用1千克的粗盐放入锅里急火爆炒大约3~5分钟,然后装入厚的袋子里,在肚子上先放条毛巾,热敷关元、石门二穴20~30分钟。或者直接将500克粗盐用布袋封好,使用前用烤箱将其烤热,放置在关元石门穴上热敷。每日2次。

外敷疗法毕竟只是辅助疗法,长期使用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并且遗精病因有多种,当辨证论治、听从医师建议后才可采用。要温阳固精,标本兼治,关键还是要强身固本。建议患者可以多吃些松子、韭菜、蛤蜊、虾仁、核桃、芝麻等补益食品,少食辛辣刺激的食品,忌烟酒,并且加强锻炼。

7.吃鞭,真的能壮阳补肾吗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懂得通过食疗“以形补形”,尤其是男性同胞们为了增强自己的性器官而不遗余力的在药物和食物上努力。例如,认为食用各种鞭类,即动物的生殖器可以壮肾阳、补气血,尤其是对阳痿、早泻等男性性功能障碍有“鞭”到病除的作用。

我们的祖先们也不例外,自古医书和史书中都有不少宣扬吃鞭壮阳的故事。明代《酌中志》就有云:“内臣(即宦官)最好吃牛驴不典之物,曰‘挽口’者,则牝具也;曰‘挽手’者,则牡具也;又‘羊白腰’者,则外肾卵也。至于白牡马之卵,尤为珍奇贵重不易得之味,曰‘龙卵’焉。”明代的太监们希望通过食用马、驴等动物生殖器来挽回他们已经失去了物质基础的性能力。现实中,许多饭店、火锅店打着“吃鞭壮阳”的养生主张推出了五花八门的鞭类药膳,甚至街边小摊的烧烤也有推出羊宝、羊鞭的,而希望通过吃鞭提高性能力的男性朋友们当然更自愿掏腰包、嚼“兽鞭”、买“雄风”。

鞭类真的那么神奇吗?吃鞭真的能补肾吗?

让我们看看动物鞭类到底会给人体提供哪些营养。雄性动物的外生殖器从组织结构来看,主要由皮肤、大量的海绵体、血管、神经纤维和淋巴组织构成,新鲜状态时的营养成分主要是动物蛋白和一些微量元素。经过烹调加工其中的有机成分在蒸煮过程中极易被杀死,再经过消化和人体选择性的吸收,无非是蛋白质和少量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和我们平常吃下的鸡蛋、蹄筋、甚至豆腐等蛋白质含量教高的食品真的没有什么区别。

照上面的分析,食用鞭类之后照理并不会有太多异常感觉,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吃了鹿鞭,甚至普通的羊鞭、狗鞭之后,真的会觉得身体发热呢?

中医自古认为“药食同源”,任何食物都有其性味偏向,像鹿、羊和狗在《神农本草经》里本身就属热性,它们味甘、咸,性温,有补气助阳的作用,所以提倡人们在冬季可以多吃羊肉等。但不论是鞭还是其它部位的肉,对人体的补益作用应该是一样的。其次,鞭类药物作为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或以热沙烫炒,或以药酒浸泡,很多时候是吸收了辅药的成分,增强了热性和补益功能,如果单纯以鲜品烹调则不一定有诸药的热力。再者,鞭类作药膳一般也是煎汤或入煲,汤中加入巴戟、杜仲、枸杞等滋补品和营养丰富的辅料,发挥的作用倒不如说是所有原料的营养汇集让身体阳气上升、感觉温暖。

由此看来,通过吃“鞭”来增强性功能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暗示。一般吃过的人就会真的觉得身体发热,阳气上升,肾气充足,自信心相对提高,整个状态比平时要积极,性功能也相应有所提高。

也许有人会说,即使吃鞭没什么直接作用,咱多吃点也不至于有坏处吧?好歹当成高蛋白食品补补也行。其实也不然,下列几类人劝你也要慎食鞭类:一是二十多岁、身强体壮的年轻人,本身阳气就很旺盛,容易阴虚火旺,食用性温的鞭类可能使体内内火更盛,引发牙龈肿痛、痤疮等问题。二是身体肥胖、痰湿深重、并且有烟酒嗜好的中年人,过食鞭类很容易引起疔疮、疖肿等病症,甚至导致血压升高、情绪波动、头痛心烦。三是各种急性炎症、外感发烧、热病初愈也不宜食用。

第三章 献给父母家人的“福音书”

1.老人家的骨本保养

要说起老年的常见疾病,骨质疏松肯定居前三位。我曾经看过一个调查数据,说中国的老年人口大概有5亿多,其中患有骨质疏松的人就有1亿多。

一般来说,人过了35岁之后,整个身体的功能其实就是在走“下坡路”了。在下坡的过程中,体内的一些物质就会减少,比如骨钙就会以每年0.1%~0.5%的速度减少。如果不注意骨头的保养,那到老年之后,很自然就会缺少骨钙,骨骼的密度下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容易造成骨折。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这是人体衰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那么人老了出现骨质疏松,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啊!错,诚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丢失钙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骨质疏松是可以预防、避免的。因为骨质疏松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比如不按时作息、夜生活过长、长期坐着不运动、吸烟饮酒过度等,都是造成骨质疏松的“元凶”。目前,很多女性朋友减肥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节食、断食。身体吃不饱,自然就会减少给各个系统的能量供给,也就是说,在节食减肥的过程中,不仅是你的肠胃在挨饿,你的骨骼其实也在挨饿。

按中医来说,肾主骨、生髓。肾气足,骨髓就充足,骨骼强壮,反之就会“肾不生则髓不能满”。

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加速骨骼对骨髓的消耗,而饮食不当又会让骨骼挨饿。这样来看,保养骨头的关键就是四个字——开源节流。古人说,理财之道,不外开源节流。其实,身体也是如此,开源就是给身体提供足够的养料,节流就是合理实用身体,减少养料的支出。

肾精是人的先天之本,是从娘胎里带下来的,把肾精消耗完了,生命也就到头了。不过别慌,我们人体的神奇就在于“平衡”二字,先天不足,或者消耗“先天”过度,后天可补。所以,肾精又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后天之精,主要就是来源于我们日常的饮食。饮食良好,营养摄入充足,人体就会得到足够的后天之精。我们吃的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转化成各种营养物质,滋养着全身的脏腑和组织器官,其中也包括肾。但对于骨头来说,开源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中,真正能转化成入肾的养分主要就是肉类和脂肪。所以,我们建议不要单纯吃素,尤其是老年人。

但节流却是可以轻易做到的。人体就像一台机器,你不按使用手册上的说明去操作,那机器的耗损就会加大,使用寿命就会缩短。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仗着自己的体骼健壮,常常不按时吃饭,甚至还抱着“饿饿更健康”的错误观念,整天饥一顿饱一顿的。你知道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吗?那就是你的脾胃功能紊乱,该吃饭的时候你没有给它喂饭,该休息的时候你要胡吃海塞。于是,脾胃中的津液就会大量耗散,就得从肾中“抽水”救急。别忘了,肾水可不是一般的水,那是你的先天之本啊。如果作为先天之本的肾水被你过度抽取,那年老的时候必然会出现骨质问题。

另外,前面提到的那些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加大身体各项功能的消耗,消耗多了,就会跑到肾那里去“借水”。如果你不改掉这些习惯,那这个水肯定是有借无还。

所以说,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持肾水充足的根本,也决定着我们人体的骨骼健康。

我估计这时候很多人又会说了,补钙不就行了吗?钙不管用,我再补补铁、补补锌、补补铜,难道这还不管用?电视上不都这么说吗?

别忘了,老年人骨头除了钙,还有很多有机质,光有钙还并不能完成稳固骨骼的任务。况且补钙也要讲究科学性,并不是一味补就可以解决的。其实,对于身体出现的各种状况,都有这样一个原则:“补”只是暂时性的,只能治标,“养”才是长期性的,才能治本。

2.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是古人对站、坐、行、卧这四种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人体姿势的描述,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圭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站着要像松树一样挺拔,坐着要像座钟一样端庄,行走要像风一样疾速有力,卧床睡觉要像弯弓一样弯曲。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却很难做到这样,不知大家注意观察过没有,我们身边的人大多在站、坐、行、卧这四个方面有一些问题,达不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的标准。

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要求是为了身材的美观,岂不知也是为了维持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保障身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身体健康的大小伙子,大多站得挺拔,坐得稳当,行走有力、迅捷;而体弱多病的人,整个人佝偻着,走路慢慢腾腾。那么,行、走、坐、卧的姿势,跟人体健康状况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站如松”,如果站立和行走时不挺起胸来,胸腔受到挤压,胸腔内的空间缩小,肺活量就要降低,不仅容易形成驼背和弯腰,而且常因吸入空气不足而心慌气短。身体长时间缺氧,往往引起心脏病和肺病。“行如风”是说走路要轻快、矫健些,如果平时走路慢悠悠的,时间长了,就会一天比一天走得慢。腿部的肌肉得不到很好锻炼,肌肉萎缩衰老后,两腿就更抬不起来了。况且一句老话“人老脚先衰”也似乎暗示了腿的重要。“卧如弓”,弓形的卧姿有利于全身肌肉最大限度地放松,使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另外,老年人的内脏肌肉也变得松弛无力,胃肠蠕动减慢,朝右侧卧位便于胃内的食物向十二指肠推进,有利于胃肠的消化吸收,供给全身更多营养。右侧卧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避免对心脏的压迫,因为心脏在胸腔的左侧,侧卧时应让心脏在上面。

古医家多从气血、经络流通的整体角度来认识腰部的最佳姿势,“肾主腰脚,而三阴三阳十二经八脉,有贯肾络于腰脊者”(《诸病源候论》),并认为长期的姿势不当可导致“久坐伤肉,久立伤骨”(《素问》),指出认识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腰为一身之主宰,命意源头在腰隙”。

3.身有亚健康,神阙来帮忙

不少朋友都这样的感受:早上不想起床,上班时经常打呵欠,吃饭没胃口,睡觉不踏实,烦躁易怒,但是,去医院检查,又没检查出什么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提到一个概念——亚健康,其实就是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

虽然,亚健康算不上真正的疾病,却是很多疾病的前期症兆,如心脑血管疾病、肝胆疾病、肠胃疾病等。如果在高强度的外在因素的刺激下,这类朋友很容易出现猝死。

1.脱发、斑秃、早秃。

2.“将军肚”早现。

3.频频去洗手间。

4.性功能下降。

5.记忆力减退,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

6.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7.注意力不集中。

8.经常没有原因的走神,脑子里想东想西。

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觉得还是困。

10.经常看什么都不顺眼,烦躁,动辄发火,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11.很烦恼,但不一定知道为何烦恼;做其他事常常不能分散对烦恼的注意,也就是说烦恼好像摆脱不了。

12.情绪低落、心情沉重,对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

13.处于敏感紧张状态,惧怕并回避某人、某地、某物或某事。

14.为自己的生命常规被扰乱而不高兴,总想恢复原状。

15.常常感觉某种不适或疼痛,但查不出问题。

16.易于疲乏,或无明显原因感到精力不足,体力不支。

17.怕与人交往,厌恶人多,在他人面前无自信心,感到紧张或不自在。

18.心情不好时就晕倒,控制不住情绪和行为,甚至突然说不出话、看不见东西、憋气、肌肉抽搐等。

19.觉得别人都不好,别人都不理解你,都在嘲笑你或和你作对。

出现这些症状,大都是由长期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生活方式不健康或不规律,过度透支造成的。怎么解决呢?最快捷、简单的就是按摩神阙穴——肚脐。

具体说来,就是每天早上起床时和晚上睡前,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3~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健康状况有很大改观。

按揉肚脐有这么大的作用吗?可能有的朋友疑惑了。别急,我们先来看看“脐”字。左“月”右“齐”,字面意思是与月亮同齐。月亮作为宇宙间具有数十亿年的星球,与它相“齐”,也就是有“寿与天齐”的意思。换言之,此处维系人的主要健康问题,是长寿之要穴。同时,由于肚脐处在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上,是联系上下身的要塞,又在腹部,所以,它还可以调节心脏、脾、肠胃、肾脏等脏腑功能,五脏六腑的问题都可以交给肚脐来解决,所谓身体的事情身体办。

从另一个角度说,肚脐能反映一个人身体的强弱。出生前,胎儿不能自主呼气,不能自己摄取养料,就通过脐带从母亲身上吸取氧气和含有养分的血液。到他呱呱落地时,脐带即被剪断,而脐带、胎盘则紧连在脐中。传统养生术认为经常按摩此处,就可以启动胎息功能,打通人体先天和后天的健康通道,调节百脉气血,使人精神饱满、面色红润、耳聪目明。

除了坚持经常按摩神阙外,还要均衡营养,劳逸结合,保证拥有充足的睡眠,放松心情,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人生就像是高速路上行驶的车辆,如果一直高速行驶,而不是把握节奏,时快时慢,给自己一些调整的时间,就很有可能会“车毁人亡”。

4.老年斑,怎么办?紫茄子,是验方

不少上了年纪的人,脸颊、手臂都会出现黑色的斑点,这些斑斑点点,其实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老年斑。虽不疼不痒,但给人一种苍老的感觉。当然,这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些斑点的出现,就意味着人体内脏的老化,尤其是心血管有问题,血管逐渐老化、硬化,心脑血管病可能就会随之而来。

衰老是自然规律,谁也摆脱不了,不过,只要注重疗养方法,是可以延缓衰老的。那么,如何通过改善血管来延缓衰老,祛除老年斑呢?

中医学认为,紫茄子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茄子有清热活血、消肿止痛、抗衰老的功效。《滇南本草》也记载,茄子能散血、消肿、宽肠。临床证明,常食用茄子,可散瘀血,改善毛细血管的韧性,降低胆固醇,减少脑血管栓塞发生的几率,也有祛除老年斑的效果。但是,茄子吃多了易造成腹泻,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茄性寒利,多食必腹痛下利。”因此,大家也要注意食用方法和时间。

据《笑林广记》记载,有一位先生,东家每天给他下饭的都是咸菜,没有什么新鲜菜。东家的地里有许多鲜嫩的茄子,但从不给他吃。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于是题诗说:“东家茄子满园烂,不予先生供一餐。”东家一见,有点恼火,从此顿顿只给他做茄子吃。还故意把茄子的味道做得很糟糕,一段时间后,他吃怕了,对茄子的新鲜劲儿一点儿没了,又想吃咸菜。可是,他不好意思说,于是,还是题诗以表明心思:“不料一茄茄到底,惹茄容易退茄难。”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说,茄子虽然具有祛老年斑的功效,但长期吃,难免有些腻味,因此,要变换花样吃。至于具体怎么做,如果大家不介意,我就班门斧一下,推荐3种做茄子的方法(这是我从夫人厨房里学来的)。

红烧茄子:将茄子切成长条,少量红尖椒切细丝,大蒜拍碎,葱切末。用大火将锅烧热,倒入适量植物油,加热后放入茄子,炸3~5分钟捞出。炒锅内再倒入少量植物油,放入八角、大蒜、红尖椒,炸出香味后,放入茄子翻炒,加适量清汤、酱油、味精、盐巴,用淀粉勾芡后,洒上葱末出锅。

肉末茄子:先将茄子切成长约6厘米、宽约1.5厘米的长段,再分别切成4个小方块。瘦肉剁成泥,生姜、大蒜分别切末。油烧热后,放入茄子,用中火炸软后捞出。锅中留油,爆香姜末后放入肉泥爆炒1分钟后,然后放入茄子,大火翻炒1分钟,加入适量味精、食盐、蒜末炒匀即成。我家的肉末茄子味道是一绝,因为我的夫人善烹调一种独特的肉末臊子(我在此不能将其秘方告诉众人,这属于我夫人的专利,只能等她愿意出书把那百般绝活秀出来时,大家才有机会知道了),用这种臊子来烹调茄子,那风味……难以用语言形容,正好似炎夏遇凉风,严冬获炭盆一般,处处随人意。

清蒸茄子:将茄子切小方块,水发冬菇去蒂,姜切片,葱切段。取一口大碗或钵,其底码上冬菇,上面铺放茄块,均匀撒上食盐和味精,加入烧热的油、绍酒和适量清汤,再方上姜片和葱段。将碗或钵放于蒸锅内,用大火蒸半小时后取出,去掉葱、姜,淋入麻油即可。

最后,友情提示一下,紫茄子祛斑很有效,但不能“神仙治病一把抓”,对不同体质的人来说,显出疗效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可能有的朋友需要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希望有一点耐心。人生的健康,总是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得来的——方向对了,还怕路远吗?

5.慢性前列腺炎,对症下药必有效

有人开玩笑说,六十岁以上的男性朋友,十个就有八九个有慢性前列腺炎。这话虽然有些夸大,但是,老年男性朋友属于前列腺炎的高发人群,却是不争的事实。

前列腺炎的主要症状是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有少许白浊液体滴出,还伴有小腹痛等,还容易引起性功能障碍等其他并发症。其实,中医无前列腺炎此病名,症状多属“淋证”、“白浊”等范畴。是哪些原因导致疾病的发生呢?概括一下,大致有这么一些:或偏好肥甘厚味、刺激性食物,嗜酒过度,使得湿热内生而致;或长期房事过度,肾气肾精亏损所致;或外感湿热,使得湿热内侵肝经、膀胱、精室所致;或因先天不足,以致肾气亏虚,遂生本病。

临床上,中医一般把慢性前列腺炎分为五种类型。

湿热下注型:多为慢性前列腺炎的急性发作期,表现为小便淋涩赤痛,少腹拘急,会阴部胀痛,尿道口白浊,舌苔黄腻,脉滑数。

脾虚湿盛型:表现为小便流浊,面色不华,肢体困倦,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浮弱。

肝肾阴虚型:表现为尿道口常有白浊、会阴坠胀,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肾阳不足型:表现为小便淋涩挟精,畏寒,腰膝酸冷,阳痿,早泄,舌质淡胖,脉沉弱。

气滞血阻型:表现为小便涩滞,会阴及小腹下坠胀痛,前列腺肿大坚硬,舌紫暗,脉弦涩。

对于慢性前列腺炎的辨证施治,中医也分为五种类型来进行调理。(1)对湿热下注型的前列腺炎,宜用清热利湿的处方。木通7克,车前子10克,萹蓄10克,瞿麦10克,滑石20克,栀子10克,大黄6克,甘草5克。(2)对脾虚湿盛型的前列腺炎,要用健脾利湿的验方。党参10克,炒白术15克,茯苓24克,薏苡仁30克,砂仁7克,泽泻15克,当归10克,坤草(益母草)30克,陈皮10克。(3)对肝肾阴虚型的前列腺炎,可用滋肝肾,清泻相火的方法治疗。知母15克,黄柏10克,生地黄30克,泽泻15克,丹皮15克,茯苓30克,制首乌15克,黄精15克,白藤10克,丹参15克。(4)对肾阳不足型的前列腺炎,多用温肾壮阳的思路来疗疾。制附片5克,菟丝子10克,仙灵脾10克,杜仲10克,黄精10克,当归15克,山药15克,茯苓24克。(5)对气滞血瘀型的前列腺炎,常用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的方剂来解决。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5克,小茴香6克,川楝子10克,乌药10克,赤芍12克,泽兰15克,蒲公英30克。

由于没有面诊,提醒朋友们以上所述方子仅提供大家作一了解,因为临床上的病人往往不是单一的某一型,而是混合的,对于外行分辨这个难度很大,不要简单对照上诉描述就胡乱用药,否则不但不能祛病,反而使得变证百出,不易治疗了。这和我们做事一样,如果不辨是非,不问缘由,就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6.“瞎琢磨”导致寝食难安,适当发火有益老人健康

厦门大学原校长汪德耀是中国细胞生物学的奠基人、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他百岁华诞时仍体态健康、耳聪目明。在老人总结的长寿经验中有一条:适当发火有益身体健康。

如今,很多老人都与子女分开居住,闲居在家往往产生孤独感,加之退休后与社会接触逐渐减少,信息渠道有限,道听途说了什么,常常无处询问和交流,结果自己琢磨半天,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同时,随着年纪的增大,老年人身体功能逐步衰退,常常会因为一点小问题而生病,很多慢性病也找上门来,感受到的疾病痛苦要远远大于年轻时。心理的孤独和身体的衰弱,使得老年人常常出现郁郁寡欢、思虑过度的性格特点,这种情绪看似不起眼,却会对老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中医认为,思虑过度会导致人体气机郁滞,《黄帝内经》中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抑郁不解则心神不爽,气血失畅,久之则诸欲随起,百病丛生。为什么人在心事重重的时候,往往茶饭不思,夜不成寐?因为负责人体消化吸收的脾胃喜健运而恶郁结,思则气结,使脾的升降功能失常,脾气郁结,运化失健,发生胃脘痞闷,饮食不香,消化不良,腹胀便溏等不适。由于脾为后天之本,脾伤则气血生化乏源,可出现心神失养等诸多疾病,如失眠、神经衰弱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