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才能赢·论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9 11:40:57

点击下载

作者:谢伦灿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会说才能赢·论辩

会说才能赢·论辩试读:

前 言

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

古今中外很多卓越的口才大师凭借着超凡的说话能力往往是胸藏百汇,舌吐风雷,振臂高呼,应者云集,挽狂澜于既倒,助巨浪而前行。他们的口才表达能力具有神奇的感染力、说服力和鼓动性。

战国时的苏秦依仗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东方六国,身挂六国相印,促成合纵抗秦联盟;三国时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终于说服吴王孙权和都督周瑜联刘抗曹,大破曹兵;周恩来总理多次在谈判桌上,以他那闻名世界的铁嘴挫败敌手,捍卫祖国尊严……无数事实说明,说话艺术能发挥改天换地、惊天动地的巨大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改革开放的政治形势和现代信息化社会环境,使信息量增大,信息流传加快,口才交际机会增多,说话表达场合拓宽。理论家崇论宏议,情动四海;军事家侃侃而谈,不容置喙。此外,企业家的谈判,营业员的推销,学者的交流都要有非凡的说话技巧。正因为如此,说话艺术作为一种宣传真理的好工具,获取信息的好途径,扩大联系的好机会,求知学习的好渠道,锻炼口才的好方法而受到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朋友的重视。我们曾看到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们置身讲坛,英姿焕发,即兴而说;他们或大声疾呼,力陈改革之策;或纵横畅谈,议论美好前程;或热血沸腾,讴歌伟大祖国;或慷慨陈词,痛斥不正之风;或精细剖析,阐明人生哲理……声情并茂,鞭辟入里,令人难忘。

说话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术。包括演讲之术、论辩之技、幽默之法、交谈之策、对话之谋……作为技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习得的。为了提高读者朋友的说话表达能力,我们编写了这套《会说才能赢》说话艺术丛书。丛书共6册,分别为《演讲》、《论辩》、《幽默》、《对话》、《妙答》、《奇辩》。本套丛书讲求实用操作性与知识趣味性的统一,它可以作为读者朋友提升说话能力技巧的专业读物,更是对演讲、论辩、幽默等语言表达艺术情有独钟的青少年朋友的良师益友。

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能促使你成为一个:

有卓越技巧的人,

有优良品质的人,

能适应时代、影响社会的人。《会说才能赢》编委会

2013年10月

姑娘与火炉——比喻法

在论辩中,比喻技巧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这是因为生动形象的比喻,能化抽象为具体、化生僻为通俗、化深奥为浅显,能准确地讲解知识,形象地表达感情,能启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使自己的论证如虎添翼,效果倍增。

有一次,爱因斯坦到柏林哈顿街工人学校讲学,一位工人好奇地问:“爱因斯坦先生,听说您创立了相对论,那是什么意思呢?”

爱因斯坦风趣地说:“打个比方来说吧,如果你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一个小时,只觉得坐了片刻;如果你在一个热火炉旁坐上片刻,你会觉得像坐了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的意思。”

相对论作为一种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当然比较深奥,但爱因斯坦只用一个比喻就生动形象地将其基本原理表达得清清楚楚。

比喻,是一个常用的修辞格式,是语言形象化的手段,由于它取喻明理,以此喻彼,把精辟的论述与摹形拟象的描绘糅合在一起,既给人以哲理上的启示,又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因此,比喻能使表达充满幽默色彩。

加里宁是俄国布尔什维克的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一次,他向某地农民代表讲解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尽管他做了详尽严谨的论证,听众始终茫然而不得要领。有人问:“什么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

加里宁趁机反问:“那么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右手还是左手?”

全场静默片刻,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一大篇抽象论证没有说服农民,而一个浅显的比喻却说尽深蕴之理,并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明喻,就是说清楚这是在打比方。本体和喻体之间通常用“像”、“如”、“一样”、“犹如”等喻词联结。下面我们看林乔丰在《贸易保护主义可以抑制》的辩论中的一段精彩发言:“……让我们来看看詹金斯法案的例子吧!里根总统他虽然是一方面否决了詹金斯法案,但是呢,美国政府同时却提议要把新的多种纤维纺织品的条文修改得更加强硬,而且甚至连丝、麻非多种纤维纺织品也要纳入限额的范围内,这不就证明了贸易保护主义。一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给抑制了,但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却又兴起。就好像脸上的一个暗疮给消失了,但是另外一边脸上的暗疮却又生了出来,当人们看到你脸上的暗疮时还不是说:‘啊呀!非常可惜,长得那么漂亮,但是你脸上还是有暗疮呀!’对吗?……”这段辩词,采用明喻方法,语言感染力非常强,说辩效果非常好。

暗喻,是指出现本体和喻体而不用比喻词联接的比喻。这种方法由于富有隐含性,使用效率更高,如前面列举的“左右手”即属此例。

借喻,是指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喻体当本体说的比喻。

在1986年亚洲大专辩论会上,北京大学队李玫在论证《发展旅游业利多于弊》这一辩题的反方观点时,曾谈到旅游业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好坏,打个比方,如果世界经济打个喷嚏,那么旅游业也会感冒,甚至得肺炎……”

这里,巧用借喻,化深奥为浅显,很好地启发了人们的联想,使自己的论证如虎添翼,效果倍增。

比喻论证虽然灵活性强,但毕竟是一种辅助性的方法,只能用于揭示一般性的生活事理。在运用时要注意:所取喻例虽不必真实,但必须通俗明白,易为对方理解和接受;所比两事物虽然相异,但两者必须自然相通,不可生拉硬扯。

我和乌龟想的一样——借代法

不直接说出某一事物的名称,而是用另外一种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式叫借代。

在论辩中,当我们碰到一些难以回答但又不得不回答的提问时,我们可以试试借代的方法,借用其他的事物来代替我们要讨论的问题,这样便可以达到回避对对方问题实质性回答的目的。

有一次,衣衫褴褛的庄周正坐在岸边的柳树下聚精会神地钓鱼,身后边来了两个峨冠博带的人,他一点儿也没觉察。

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个发话了:“对不起,老夫子,打扰您了,我俩是楚威王的钦差,奉命前来恭请您进宫总揽国务。”

庄周似乎压根就听不见,他一边继续钓鱼,一边漫不经心地说:“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3000多年了,楚王毕恭毕敬地将它的尸骨藏在盖有丝巾的竹箱里,供奉在庙堂上。你们说,这只乌龟是愿意丢下遗骨取贵于庙堂呢,还是愿意活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摇尾游弋呢?”“当然愿意在泥水中无拘无束地生活啰!”

庄周接着说:“既然如此,就请二位回宫去吧!因为我与乌龟想的一样。”

在这里,庄周并没有正面回答,他运用借代手法巧妙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在《圣经》马可福音(12章13~17节)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几个法利赛人和几个希律党人到耶稣那里,要就耶稣自己的话陷害他。

他们对耶稣说:“夫子,我们知道你是诚实的,什么人你都不徇情面,因为你不看人的外貌,乃是诚诚实实的传神之道。那么,纳税给凯撒可以不可以?我们该纳不该纳税?”

耶稣知道他们的假意。因为如果说“没有纳税的必要”,这些人即可以叛国罪告发耶稣;如果说“应该纳税”,就会使他的跟从者失望,表明他是屈从皇家权力的,而当时的民众都在重压下挣扎呻吟,痛苦万分。

于是,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试探我?拿一个银钱来给我看!”

他们就拿了个银钱。

耶稣说:“这像和这号是谁的?”

他们说:“是凯撒的”。

耶稣说:“凯撒的物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给神。”

耶稣在对方的狡诈发问面前,巧用借代法,用一枚罗马银钱来代表对问题的答复,银钱上印着凯撒的像和号,就是凯撒的,将他的东西还给他,是理所当然的。

麻雀是翻译——比拟法

比拟就是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作人来描写的方法。在论辩中,恰当地使用比拟的方法,可使我们的论辩语言栩栩如生,有助于表达我们鲜明的爱憎感情。同样,诡辩者也往往会借助比拟的方法来混淆是非。

有一段时间,阿凡提害眼病,看不清东西。国王偏要叫他看这个,看那个,还故意取笑他说:“你现在无论看什么,都把一件东西看成了两件,是吗?那不错,你本来穷得只有一头毛驴,现在可有两头了,阔起来了,哈哈!”“真是这样,陛下!比如我现在看你就有四条腿,和我的毛驴一模一样!”阿凡提说。

顺势将国王比成毛驴,以示对国王嘲弄的反抗。

有位游手好闲、拍马溜须的所谓“学者”。

一天,他在市场上买了6只来自中国的麻雀,决定用它们去讨好国王。

按照这个国家的习惯,“7”是大吉大利的数据,要是送去6只,国王兴许会不高兴的。国王一发怒,可就麻烦了。

但是,中国麻雀只有6只,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决定混进1只本国麻雀,凑足7只麻雀献给国王。

国王一见,果然高兴。他仔细地把它们逐一玩赏一遍,突然发现有一只本国麻雀混在里边,立即大怒,责问他:“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你自恃博学多才,欺我寡陋无知?”“学者”一听,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吓得索索地抖。突然,他想到一个理由,忙对国王说:“陛下,这只本国麻雀是一位翻译。”

这位所谓的“学者”,利用拟人的手法将这只麻雀说成是翻译,以此达到了为自己开脱的目的。

有时,把物当成人,加上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可以取得很好的幽默讽刺效果。

一次,诗人但丁出席威尼斯执政官举行的宴会,席间,听差们献给意大利各城邦使节的是一条条肥大的煎鱼,而给但丁的却是几条很小的鱼。

这种公然的歧视使但丁深为气愤。他没有品尝佳肴,而是用手把盘里的小鱼逐条拿起,靠近耳朵,然后又一一放回盘中。执政官见此情况,忙问这种莫名其妙的动作是何用意。

但丁朗声答道:“几年前,我的一位挚友在海上旅行时不幸逝世,举行了海葬。从那以后,我一直不知道他的遗体是否已安然葬入海底。因此,我就挨个问这些小鱼,也许它们多少知道一些情况。”

执政官接着问道:“那么,它们对你说些什么呢?”

但丁不紧不慢地回答说:“它们对我说,它们都很幼小,对过去的事情了解得很少。不过,如果我向同桌的大鱼们打听一下,肯定会了解到想要知道的情况。”

执政官明白了但丁的意思,忍不住笑了,转身责备听差们不该怠慢了贵客,吩咐他们马上给诗人端上一条最大的煎鱼来。

比拟法,可以化高深为浅显,使道理明白通俗,易于理解,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以引起人的注意和兴趣,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金带与青菜——谐音法

从前,有个宰相,他有一个儿子叫薛登,聪明伶俐。当时有位奸臣叫金盛,总想陷害薛登的父亲,但苦于无从下手,便在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见薛登正与一群小孩玩耍,于是眉头一皱,诡计顿生。他喊道:“薛登,你像小老鼠一样胆小,肯定不敢把皇门上的桶砸掉一只。”

薛登不知是计,一口气跑到皇门边上,把立在那里的双桶砸碎了一只,金盛一看,正中下怀,立即飞报皇上。皇上大怒,传薛登父子问罪。“大胆薛登,为什么砸碎皇门之桶?”

薛登想了想,反问道:“皇上,你说是一统(桶)天下好,还是两统(桶)天下好?”“当然是一统天下好。”皇上说。

薛登高兴得拍起手来,说:“皇上说得对,一统天下好,所以我把那只多余的‘桶’砸掉了。”

皇上听了转怒为喜,称赞道:“好个聪明的孩子。”还赞美宰相教子有方。

汉语口语中,有一种特殊的语音现象:同音多义,即字音相同或相近,意义却完全不同,如同音字、谐音字等。论辩时,借用谐音关系,把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联系起来,使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结成理所当然的因果联系,这可以表达出丰富的含义,给人以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天地,往往能出奇制胜,妙趣横生。

在这里,薛登利用谐音字,巧妙换义,借题发挥,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联在一起且顺理成章,既说服了皇上,又制服了奸臣,也解脱了自己。

论辩中,运用谐音构成双关、误解等方式,可达到嘲讽、影射对手的目的,从而收到“骂者痛快淋漓,听者有苦难言”的奇效。

有个财主和先生商定,第二天要面试他孩子对对子。先生便预先嘱咐学生道:“明天考试时,我出‘紫袍’,你对‘金带’,可别忘了。”

次日,财主与先生对饮,财主请先生出对试一试。先生出“紫袍”,学生对“金带”。先生大喜,说:“你看,你孩子能对了。”可财主也不是容易被蒙骗的,说:“师生可能暗中商定,得我亲自出才算。”即出“和同”二字,这学生仍以“金带”对。先生赶紧说:“你将‘分派’二字字音吐清楚。”

财主说:“对,‘分派’自然不错,但由老师代讲了,我还是不信。”又指碗内金针菜出“黄花”,这孩子仍以“金带”对。财主说:“这回可露底了吧?”先生忙说:“东家,您老耳朵听力不好,他刚才是说‘青菜’。”

财主说:“金带和青菜,果然容易听错,我再出一对,如能对便不错。”随手指佐味的“花椒”出对,回答还是“金带”。财主说:“这回可掩盖不了吧?”先生答道:“哪里呢?他刚才说‘荆芥’。”

财主无奈,又指堂上所画吕仙像,出“神仙”。这个弟子仍对“金带”。先生赶紧以“精怪”搪塞过去。

财主穷追不舍,又指墙上春贴“丙辰”年号。这个学生照答“金带”不误。先生最后以“丁亥”代对之,终于使财主再也提不出问题。

上面的“分派”、“青菜”、“荆芥”、“精怪”、“丁亥”都与“金带”之音相近。先生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灵活应对,表现出高超的应变能力。

谐音巧辩就是根据这种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一语双关来达到论辩取胜目的的。

你是脖子——别解语义法

有意违反意识、常规、常理,利用语音、词汇、语法,临时赋予一个词语或句子原来不曾有的新义而做出奇特新颖、甚至是怪异的解释,这种方法可以嘲讽对手,顺势发挥,增强表达效果。

威尔逊任新泽西州州长时,他接到来自华盛顿的电话,说新泽西州的一位议员,即他的一位好朋友刚刚去世了。威尔逊深为震动,立即取消了当天的一切约会。几分钟后,他接到了新泽西州的一位政治家的电话。“州长”,那人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希望代替那位议员的位置。”“好吧”。威尔逊对那人迫不及待的态度感到恶心,他慢慢地回答说,“如果殡仪馆同意的话,我本人是完全同意的。”

语句“代替那位议员的位置”可以理解为“代替那位议员的位置去当议员”,也可理解为“代替那位议员在殡仪馆中的位置。”威尔逊选取了后者,给了那野心家以迎头痛击。

别解语义可以分为别解词义与别解句义,在论辩中具有很大的作用。

首先,可以化守为攻,变被动为主动。

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年轻时,有一次在彼得堡参加一个公爵的家庭舞会。他邀请一位小姐跳舞,这位小姐傲慢地说:“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

普希金灵机一动,微笑着说:“对不起,我亲爱的小姐,我不知道你正怀着孩子。”

说完,他很有礼貌地鞠了躬后离开了,而那位漂亮的小姐却无言以对,脸上绯红。

语句“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本来是“你是小孩子,我不愿和你一同跳舞”的意思,而普希金却巧妙地将语义改为“我腹中怀有小孩,我跳舞腹中的小孩也跟着跳,这样对我们母子不利,”嘲笑了对方的傲慢与无礼,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其次可以帮助摆脱困境,避免尴尬。

某公司刘经理是有名的“妻管严”,但在外却摆出一副大男子主义的神态。一天,刘经理与小王闲聊。

刘:“在公司里我是‘头’”。

王:“在家里呢?”

刘:“当然也是‘头’。”

这话被经理的孩子听到了,他回家将此事告诉了妈妈。经理夫人冷冷地对刘经理说:“你是家里的‘头’,那我呢?”“你是脖子”。刘经理嘻嘻笑着。“为什么?”妻子问。

刘经理解释道:“因为头想动的话,必须听从脖子的。脖子扭向哪,头就指向哪!”

刘经理巧舌如簧,对“头”做出巧妙的解释,承认了妻子在家中的权威,化解了矛盾。

另外,它风趣幽默,可收到轻松调侃的效果。

一次,前民主德国柏林空军俱乐部举行盛宴招待空军英雄,一位年轻士兵斟酒时,不慎把酒洒在乌戴特将军的秃头上。

顿时,士兵悚然,全场寂静。

倒是这位将军却悠悠然,他轻抚士兵肩头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有用吗?”

语音刚落,全场立刻爆发出欢快的笑声,人们为将军的宽容、幽默而欢呼。

没看到问号——语调法

语调是指口语表达时因情感和表达的需要,在音声处理上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语调的变化不仅可以反映表达者的喜怒哀乐等,还可以展示内容的逻辑性和形象性。也就是说,相同的语气如采用不同的语调可产生不同的表达效应。

比如打电话时,一个“啊”字,运用不同的语调可以表示出疑问、明了、不满、惊讶等不同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做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了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这道出了语调的作用。

语调分为高升调、降抑调、平直调、曲折调4种。

阿凡提专与巴依作对,因为自作聪明的巴依为了报复,雇阿凡提为长工。一天,巴依和老婆下棋,把阿凡提叫到跟前说:“阿凡提,大家都说你聪明,那你就来猜猜我们这一盘棋的输赢吧。猜对了,我给你一个元宝;猜错了,我打你二十皮鞭。”阿凡提答应了,当场铺开一张纸,写道:“你赢她输。”

巴依看在眼里,故意把棋输给了老婆。他得意地对阿凡提说:“你输了,该打二十皮鞭了!”“慢,老爷,我猜对了!”说完,阿凡提念道:“你赢她,输!”这句话表达的是巴依输,老婆赢,巴依无话可说。但狡猾的巴依说:“不行,再猜一盘才算!”阿凡提又答应了。这一盘,巴依赢了她老婆。阿凡提打开纸一念:“你赢,她输!”

巴依又没话说了,他又没打成阿凡提。“不,再猜一盘!这次你要是猜对了,我一定把元宝赏你;猜错了,就别怪我手下无情了!”阿凡提说:“可以,不过这回你说话可得算数了。”

这一盘,巴依与老婆故意下了和棋。阿凡提又打开纸念道:“你赢?她输?”

这次阿凡提不肯定谁赢谁输,所以说他们和了。巴依的诡计又落空了。

把握自己的语调,能随机应变,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在论辩中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10年“文革”动乱中,著名作家赵树理常常被揪斗。一次,赵树理据理反驳,造反派被驳得哑口无言,最后只好使出强迫“画供”认罪这一招。他们把强加的罪名罗列在纸上,强迫赵树理签字承认。赵树理拿起笔来写道:“你说我是我就是?”

打手们一看这几个字,如获至宝,一把抓住那张纸,说:“赵树理,这可是你白纸黑字亲自写上的,说话可要算数。明天到大会上向群众交待你的罪恶,不许赖账!”赵树理说:“一定算数,决不赖账!”

第二天开大会,去的人不少。

批斗会一开始,造反派头目拿着那张纸叫道:“经过我们的批斗,顽固不化的反动作家赵树理终于承认了他是罪恶累累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现在把他押上来让他亲口向革命群众交待!”

赵树理被押到台前,他对准麦克风响亮地说:“我没有承认!”

造反派一愣,拍案嚎叫:“混蛋!这不是你的亲笔供词?”“我写的是‘你说我是我就是?’。”“这不算你承认了,算什么?”

赵树理说:“你就没看我写的那句话后边用的是问号?”

顿时台下哄然大笑。那几个造反派闹了个没趣,只好灰溜溜地收场。

在交际活动中,要正确运用语调技巧,一旦出错,表意将会相去甚远。

比如“你呀,真是了不起啊!”如果用降抑调,说起来语气诚恳,表示赞美、称羡之意;如果用曲折调,说起来拐弯抹角,表示讽刺之意。

房里不能住人——字词拆合法

字词拆合法就是对字词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拆合,借以表达论辩取胜的方法。

唐朝时有个小孩叫贾嘉隐,年仅7岁就很有口才。有一次,有两位年长的诗人听说他很聪明,就故意前来考他。其中有一位靠在一棵槐树下,问贾嘉隐:“你说说看,我依的这棵树是什么树?”“松树”。小孩回答。“这明明是棵槐树,你怎么说是松树呢?”

贾嘉隐有条有理地说:“您年纪这么大,我叫您公公,公的旁边靠着树木,不正是个‘松’字吗?”

旁边有位无聊诗人听贾嘉隐这么说,也凑趣往树上一倚:“我靠的也是松树,你也应该叫我一声公公。”

小孩灵机一动说:“你靠的这棵树不是松树,是槐树。”“你怎么又改口了呢?”

小孩辩解说:“不是我改口,是因为鬼靠在树木旁,正好是一个‘槐’字。”

那位诗人听完,哭笑不得。

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率领义军兵临北京城下,明思宗朱由检感到末日来临,终日惶恐不安。

一天,他微服出了紫禁城,想找个相命测字的先生占卜一下大明的命运。

朱由检刚出紫禁城,就迎面来了一位测字先生,他见这位先生白面顿须,一副智者神态,就叫住测字先生为他占卜。朱由检拈了一字,对测字先生说:“测个‘有’字。”

测字先生细细地打量了一下朱由检,沉吟半晌,说道:“敢问这位大人,您是问个人前程呢,还是问江山社稷?”

朱由检听了不由一怔,他眉头微微一皱,说道:“就问后者呢!”

测字先生说:“这个‘有’字,上部是‘大’字少捺,下部是‘明’字缺‘日’这……这对社稷不利,大明江山恐怕要去掉一半……”

听到这里,朱由检喝住测字先生:“我测的是‘朋友’的‘友’字。”

测字先生不慌不忙地答道:“这个‘朋友’的‘友’字嘛,是‘反’字出头,这闯贼兵临城下,恐怕要出头了……”

朱由检脸色苍白,厉声喝道:“我测的是‘酉时’的‘酉’字。”

测字先生听后,细细一算,故作惊慌地说:“不瞒大人,这我可不敢说了!”

朱由检见状,也一脸紧张,他故作镇定地说:“但说不妨。”

测字先生凑近朱由检,故作神秘地说:“这‘酉’字是‘尊’字砍头去足啊!‘尊’乃九五之尊,指的是皇上,恐怕皇上会凶多吉少……”

朱由检听后脸色煞白,他扔下一锭银后,踉踉跄跄奔回皇宫,当晚便上吊自尽了。

原来这位测字先生是闯王手下有名的谋士金星。

我国汉朝的时候,有个叫徐孺子的小孩,才11岁,可是很聪明。

有一次他和郭林宗一块游玩后,到了郭林宗家里。林宗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树,长得很好,绿油油的,像一把大伞一样,可是郭林宗却正要把这棵大树砍掉。徐孺子觉得奇怪,问道:“这棵树好好的,为什么要砍掉呢?”

郭林宗说:“做房子就好像四方的‘口’字,‘口’当中有‘木’,就是‘困’字,这样是不吉祥的。”

徐孺子反驳说:“做房子,就好像四方的‘口’字,‘口’当中有‘人’,就是‘囚’字,这样房子里岂不是不能住人吗?”

郭林宗无言以对。

以上三例中的论辩者巧妙地运用字词拆合法,都达到了自己的论辩目的。汉字构字复杂,所以我们在运用字词拆合法时,应严格地按照原来的字形、字义理解。

曲子里我碰到很多熟人——隐含法

隐含地表达思想的方法,在逻辑学上称隐含判断。

隐含判断就是指“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用隐含判断来进行辩论的方法,就是巧用隐含术。

论辩中,运用这种论辩技巧,可以达到委婉地表达自己意见、含蓄地批评别人的缺点、辛辣地讽刺不良倾向和行为、无情地揭露丑恶的目的。

一次,某教师与一工人发生矛盾。这位教师破口大骂,不堪入耳。

这位工人没有用骂反击,也没有说骂人不对的道理,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你是大学教师啊!”

这位教师气焰顿挫,即刻悻悻而去。

这位工人的言外之意即是:

大学教师是有教养的,而你这样骂人是没有教养的表现,有愧于大学教师的身份。

某甲经常宣传要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言辞恳切,令人感动。

一次,他儿子因一件小事与媳妇发生矛盾,竟将媳妇打了一顿。他媳妇向领导反映情况。领导找来某甲,要他教育儿子。

他竟为儿子辩护说:“儿媳妇心胸太狭窄了,儿子是出于忍无可忍的情况才打她的。”

某领导立刻截住他的话题笑着说:“你难道就是这样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吗?”

某甲无言可答,只得羞惭地停止了辩护。

罗西尼是19世纪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

有一次一个作曲家带了份七拼八凑的乐曲手稿去向他请教。

演奏过程中,罗西尼不住地脱帽。作曲家问:“是不是屋子太热了?”

罗西尼回答说:“不,我有见熟人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

言语里既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又令人忍俊不禁。《维吾尔族民间故事选》中有一个故事:

有一个阿谀奉承的伯克问阿凡提:“你看我的价值有多高!”

阿凡提看了伯克一眼说:“你的价值最高50块钱。”

伯克听了气愤地说:“你怎么把我的价值看得这么低。”

阿凡提说:“别忙,伯克大人,我看到你腰上扎的那根镶金皮带,才说这个价钱呢。”

伯克听了阿凡提的话,真是哭笑不得。

谁都能听出,阿凡提的隐含意是指“伯克一文不值。”这个判断狠狠地打击了伯克爱慕虚荣的思想。

巧妙地运用隐含法,藏其锋芒,避其气势,使对方无可奈何。

屡败屡战——巧用语序法

在汉语中,语序是很重要的语法,语序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巧用语序可以巧妙地反驳对方观点。但是,滥用语序则会混淆是非,即成诡辩。

一个画家去拜访德国著名画家阿道夫·门采尔,向他诉苦:“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用了一天工夫,可是卖出去却要一年?”

门采尔认真地说:“请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如果你花一年工夫去画它,那么只要一天工夫就准能卖掉。”

画家门采尔幽默含蓄地表达了对对方作画粗制滥造的批评。

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早上碰面了。

穷人:“早上好,先生,你今天出来得早啊!”

富人:“我出来散散步,看看是否有胃口对付早餐。你在干什么?”

穷人:“我出来转转,看看是否有早餐对付胃口。”

穷人把富人的话语进行语序颠倒,强烈地讽刺了社会的贫富不均。

我们再看两个诡辩者的例子:

清代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时,几遭挫折,连连失败。

他打算请求皇上增援军队,于是就草拟了奏章,作为面奏时的“腹稿”,其中讲到战绩时,不得不承认“屡战屡败”。

一位师爷看了这个提法后,马上联想到不久前发生的“一幕”:

一员大将面奏时,也曾讲到“屡战屡败”,因触怒龙颜而遭贬谪。

他不禁为主子捏了一把汗。但是,皇上又不容谎报军情,他在“屡战屡败”前苦思良久,猝然灵机一动,将“战”与“败”两字调换一下位置,这样“屡战屡败”变成“屡败屡战”,从而使这句话的意思起了质的变化。“屡战屡败”表现为无能。“屡败屡战”却表现为英勇。

次日,皇上听了曾国藩面奏“臣屡败屡战”一语后,果然龙颜大悦,认为他在失败面前斗志不灭,百折不挠,从此他福星高照,连连受皇上恩泽。

师爷巧换“战”“败”顺序,让原本无能变为英勇。

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们听老先生讲课,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桌子上睡着了。“啪!”

老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说:“你一摸到书就睡着了,你看他。”

老先生指着旁边那个穿戴阔气的学生说:“睡着了都还拿着书呢!”

两个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应受相同的惩罚,但老先生欺贫怕富,利用语序诡辩,让人有苦难言。

左眼还是右眼——复杂问句法

复杂问句是指运用一种隐含着某种虚假的事实或命题,要求对方回答的问话,而不论对方如何答都将会进入进退两难的圈套。

由于复杂问句包含着一个或多个假设命题,这些问题可以用来有效地鉴别观点的真伪,因此,在需要辨别真伪场合时,可以用它来达到目的。

美国前总统华盛顿年轻时,家里的一匹马给邻人偷走了。华盛顿同一位警官到邻人的农场里去索讨,但那人口口声声说那是自己的马而拒绝归还。华盛顿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对邻人说:“如果这马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右眼”。

华盛顿放开蒙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邻人急忙争辩说。

华盛顿放开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我又说错了……”邻人还想争辩。“是的,你错了。”警官说,“这证明马不是你的,你必须把马立即交给华盛顿先生。

华盛顿在这里运用复杂问句,暗设陷阱,无论小偷怎么回答,都会出现错误,小偷在华盛顿的诱问之下好像进入了一个迷宫,不知所措,结果露出了破绽。

清朝时,两个差役有一天传告庞振坤:“你家养着的小偷,偷了这一带财主的东西,现在在县衙候审。请你速速赶往县衙。”

庞振坤知道,这是当地的财主想要陷害他,小偷可能是冒充的,他估计小偷不认识他,就跟着差役走。在街上他向熟人要了一个纸盒,戴在头上,把脸遮住,只留出双眼。来到县衙,他对县官说:“因为家里养了贼,没脸见人,所以才用纸盒盖住。”县官问小偷:“这就是你的主人?”小偷说:“是的,我在他家已经3年了。”这时,庞振坤问那小偷道:“我庞振坤不出名,我这个庞大麻子可是远近闻名的。你在我家3年了,你说我是大麻子还是小麻子?是黑麻子还是白麻子?”

那小偷愣了一会儿,说道:“你这个麻子嘛,不大不小,不黑不白。”

这时,庞振坤取下纸盒来:“县太爷,你看我脸上哪有麻子?”

原来,小偷真是被财主买通的二流子,因此财主与小偷均被判诬陷罪。

庞振坤在此设定一个复杂问语,隐含一个虚假预设,无论小偷怎样回答,都会走入圈套,露出破绽。果然不出所料,对方的谎言一触即破。

复杂问句是以预设作为手段,预先设定,即在论辩过程中双方都接受了某种事实或命题。

喝牛奶有牛的血统——依照反驳法

加拿大前外交官朗宁,1893年生于中国湖北,是喝中国奶妈的奶长大的。他有次竞选议员,反对派诋毁他说:“你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你身上一定有中国人血统。”朗宁毫不迟疑地反驳说:“据有关人士透露,你们是喝牛奶长大的,所以你们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统。”

面对反动派的无礼,朗宁随机应变,如法炮制,顺着对方的思路仿造出错误的观点,彻底地批驳了反对派。

仿照反驳是指论辩者根据对方的观点,通过想象、联想、对比思维,伪造出与论敌观点或相同或相似或相近或相反的论点,又向论敌投掷过去,使论敌猝不及防的一种论辩方法。

有一个工程师在单位里受排挤,要求调动工作。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不仅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振振有词地说:“走就走,少了你地球就不转啦?”

这时,这个工程师反问道:“是的,少了我地球照样转,不过请问,少了你地球转不转呢?”

仿照反驳是基于比较和联想形成的一种逻辑方法,其联想来源于对方的观点,而仿照出来的观点又与对方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或是谬误与谬误的对比,或是正确与谬误的对比,从而使谬误更加公开。

仿照反驳的方法有两种:顺仿法和逆仿法。

所谓顺仿法,是完全顺着对方的思路产生联想,仿照出与对方相同的观点公之于众,使对方的错误更加明显扩大。

譬如,诡辩家欧布里德向邻居借了一笔钱,过了很长时间仍不肯归还,邻人只好前去付账。欧布里德洋洋自得地说:“不错,我是向您借过一笔钱,但是您要知道,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乃是过去的我,而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你应当去找过去的我要钱呀。”邻人一听,火冒三丈,抄起棍子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欧布里德恼羞成怒,拉着邻人要去告官。邻人笑道:“不错,我是打了你。不过,正如你刚才所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打你的我乃是彼时的我,而彼时的我不是此时的我,你应当去找彼时的我告官呀!”

对于欧布里德的诡辩,聪明的邻居顺着其言行仿拟出一个相似方式的言行结果,暴露其错误,从而惩治了谬误。

逆仿法,是从反面仿照对方的观点,使两种观点形成对比,使对方的错误得以暴露。

有个商贩在集市上卖马,每匹马要价500块钱。他吹嘘道:“我是个养马能手,我驯养的马跑起来四蹄腾空,快如闪电,无论跟什么马比赛,我的马总是得胜。如果试下来不是这样,我愿意倒贴500块钱!”

一个驭手经过这里,听了他的话,接口说:“你的马真是太好了,我要买下来,不过你得先给2匹,试试它的脚力。”“行!行!”商贩连声同意,驭手把2匹马牵走了。

过了一会儿,商贩找到驭手,要他支付2匹马的价钱。驭手说:“我已经给你结了账,一分钱也不欠你了!”

商贩一听,急得跳了起来,说:“买1匹马是500块钱,2匹马是1000块钱,你一分钱也没给我,怎么说不欠我的钱了呢?”“有意思!”驭手撇撇嘴说,“我让你的2匹马比试一下,结果一匹在前,一匹在后。在前面的我应付给你500块钱,在后面的你应该倒贴我500块钱。这样一来一去,我们的账不是算清了吗?我还欠你什么钱呢?”

商贩目瞪口呆,答不出一句话来。

虽然驭手的行为不可取,但他的论辩方式却是严谨的。

运用仿照的目的,主要在于“破”,而不在于“立”,因此,运用此法时,可以不去考虑所使用的表述结构是否正确,是否有效,只要与论敌的表述结构相同,便可以收到反击对方的效果。这是仿照反驳成功的关键所在。

我把戒指戴在鼻子上——重音法

今天我来这儿讲课。(明天不来)

今天我来这儿讲课。(不是别人来)

今天我来这儿讲课。(明天在别处讲)

今天我来这儿讲课。(不是干其他事)

由上面的列举可以看出,重音的位置对语意有重要的影响。

重音又叫重读,它是口语表达中按照内容和情感的要求对某些词语的重读。

重音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受制于结构,一般不表达特别的意义与感情;感情重音则是由于特殊语境的需要而产生的,有明显的技巧。我们看下面的一些例子,重音位置不同,语意就不一样。

有人问诗人马雅可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你为什么手上戴戒指?这对你很不合适。”“照你说,我不应该戴在手上,而应该戴在鼻子上喽?”诗人回答。

诗人将对方的重读放在“手上”,给予答复,收到良好的论辩效果。

又如: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俭朴,常常戴着一顶破旧的毡帽。一次,有个家伙碰见他,嘲笑他说:“你脑袋上边的玩意儿是什么东西,能算一顶帽子吗?”

安徒生回答说:“你帽子下边的玩意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脑袋吗?”

面对刁难,安徒生反唇相讥,把重音放在“玩意儿”和“脑袋”上,互相照应,令那位没趣者无地自容,半天也回不过神来。

以上两例运用的都是逻辑重音。其实在论辩中,尤其是在赛场论辩中,感情重音的使用也很普遍。

在1990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决赛中,正方中国南京大学代表队和反方台湾大学代表队对垒。辩题是“人类和平共处是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在程序发言中,反方三辩的辩词是:“人类最大的悲哀是:说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2000年前墨子曾经说过‘兼爱非攻’;人类2000年来什么时候和平过呢?我们找和平从什么地方找?对方辩友从所谓的开天辟地,混沌之初,人没有战争,原来找到远古,远古去了,现在是有战争的噢!为什么找到远古呢?远古不是没有战争,只是没有记录啊……”“现实是什么呢?人类爱好和平了吗?经济上的合作可以防止战争吗?最明显的例子‘欧佩克’,伊朗和伊拉克打了8年,他们合作了吗?所谓中美洲的联盟,洪都拉斯还要为足球打战争,你听说过没有。所谓的欧洲共同体,英国跟爱尔兰还闹种族分裂哩,它们经济合作了,但合作归合作,战争归战争啊!”

这段表白慷慨陈词,多处用到感情重音,把听众的注意力引向了高潮。

对!牛弹琴!——停顿法

停顿是指词语或语句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既是生理上的需要,也是有效交际的需要。从生理上来说,说话者为了换气和让声带作一短暂休息需要停顿;而从交际的角度来看,为了让对方或听话者听懂一层意思,认识一个事物,也必须有一个从“入乎耳”到“着乎心”的过程,总要让对方有一点点在脑子里“转一转”的时间。通常,一句话之间是否有停顿,在什么地方使用停顿,所表达的意义大不一样,有时甚至意思完全相反。如下例:“如果孩子没有了父母就没有依靠了。”

这句话有两种停顿方式,如果在“没有了”后停,没有依靠的是父母,如果在“父母”后停,没有依靠的是孩子,意思完全相反。

论辩中巧妙地运用停顿,改变句读,能使表达新意顿增,有出人意料之功效。

有一次,周恩来与谈判对手论辩。在我方义正辞严的雄辩面前,对方理屈词穷,进而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叫嚷说跟我方讲理是“对牛弹琴”。周恩来听后灵机一动,随口接着说:“对!牛弹琴!”

如此一答,同样方字,两样内容,巧妙地把敌方的恶意攻击化作了对他们自身的嘲讽。

在古文言文中,没有标点标示出应有的停顿,巧妙地改变断句或标点,能使语言的停顿、组合关系以及思想内容发生微妙的变化,因此,很多灵巧之士常用此法大做文章。

有一个小伙子,到友人家做客。因为连续两天,小伙子久久不肯离去。友人很心烦,又不便直说,就写了一张纸条贴在小伙子的门上:“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由于没有打标点,小伙子看后,轻轻一笑,朗声念了起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意思与原义正好相悖。

在民间还曾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富翁生性吝啬,一毛不拔。儿子大了,需要读书,他想聘请教书先生,又舍不得多花钱,因此再三讲明他的膳食供给很微薄。可是,当时的一位老先生还是一口应允了。富翁担心以后口说无凭,要老先生写一张合约,老先生写道:“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一看,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于是欣然签了字。

哪知吃第一顿饭时,富翁让佣人端出一碟青菜给老先生下饭,先生说富翁违约:“怎么尽是青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吗?”弄得富翁啼笑皆非,连呼上当。

这位教书先生巧用语音的不同停顿,使语义产生不同,巧妙地戏弄了富翁。

你不知道我会干什么——提问法

埃里森是美国一家电器公司的推销员,有一次,他去拜会一家老客户,想推销一批新型的电动机。一到那家公司,他们的总工程师劈头就说:“埃里森,你还指望我们能多买你的发动机吗?”

一了解,原来公司认为刚刚购买的那一批发动机发热超过了正常标准。埃里森知道争辩没有任何好处,他决意取得对方作“是”的反应。“是的,斯宾斯先生!我的意见和你相同,假如那发动机发热过高,别说买,还应该退货,是吗?”埃里森说。“是的。”总工程师说。

埃里森说:“按标准,发动机可以比室内温度高70°F,对不对?”“对的!”总工程师说:“但您的产品比这高出很多,难道不是事实吗?”

埃里森并不争辩,他反问道:“你们车间里的温度是多少?”“大约75°F”。

埃里森兴奋起来,拍拍对方肩膀说:“好极啦,车间是75°F,加上应有的70°F,一共是145°F。如果你把手放到145°F的热水里,也会把手烫伤呢!”

总工程师点头称是。

埃里森接着说:“那么,以后你不要用手去摸发动机了。放心,那完全是正常的。”

结果,埃里森的巧问善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又做成了第二笔买卖。

论辩中适时适景适度发问,往往能很好地钳制对方,取得主动。我们也要注意,提问是论辩中诱导的关键环节,问得好才可以牵住对方的“鼻子”,把对方引入圈套,导入胡同。

常用的方法有两种:设问和反问。

设问法,是有疑而问,并要对方回答。设问看似提出问题,平常得很,却有着很大的功用。

反问法是一种用否定的问句表达肯定的语意或用肯定的问句表达否定的语意的一种问句形式。论辩中巧妙地运用反诘疑问来论或驳,可以给语言增添一种凌厉逼人之势,使对方措手不及。有的反问,于幽默含蓄中兼含有讽刺色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两例,形象地体会其中妙用。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使用问句进行辩论战胜论敌的专家。

一次,尤苏戴莫斯告诉苏格拉底,说欺骗、偷窃之类都是不正义的,于是,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论辩。

苏:如果在作战时欺骗敌人,怎么样呢?

尤:这都是正义的,不过我说的是我们的朋友。

苏:如果一个将领看到他的军队士气消沉,就欺骗他们说,援军就要来了,以鼓舞他们斗志,我们应该把这种欺骗放在哪一边呢?

尤:我看应该放在正义一边。

苏:又如一个孩子需要服药,却不肯服,父亲就骗他,把药当作饭给他吃,而由于用了这欺骗的方法竟使孩子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的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尤:我看应该放在正义这一边。

苏:又如一个人因为朋友意气沮丧,怕他自杀,把他的剑一类的东西偷去或拿去,这种行为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尤:当然,也应该放在同一边。

苏:就是说,就连对于朋友也不应该在无论什么时候都坦率行事的了?”

尤:的确不是。如果你准许的话,我宁愿收回我已经说过的。

苏格拉底通过巧妙设问,终于使对方的认识有了转变,取得了论辩的胜利。

某年度“香港小姐”评选活动中,男司仪问一名参加角逐的小姐:“你旗袍的开衩为什么这么高?”小姐回答:“因为越高越接近真理嘛。”司仪又问:“小姐,你很迷人,请问,如果此刻大厅里的灯火突然熄灭,你想我会干什么?”小姐答道:“先生,怎么只问你会干什么,难道你不知道我会干什么吗?”面对刁钻、格调低下的提问,如果正面回答,无论如何也难以应付,这位小姐动用巧妙含蓄的反问,收到了彼此都不失体面的奇特效果。

提问技巧在赛场论辩中使用频率很高,它可以成为投向论敌的一枚重型炮弹,发挥出无与伦比的巨大杀伤力。

在1993年8月29日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复旦大学队与台湾大学队过关斩将,双双进入大决赛,决赛辩论的题目是“人性本善。”复旦大学队持反方。在自由论辩阶段,复旦大学队连续追问,攻其要害,发挥了高超的论辩才能。

比如,他们连续5次追问对方立论中的要害:“如果人性本善,最初的恶是如何产生的?善是如何结出恶果来的?”对方回避不了这个问题,只能回答:“恶是由外在环境引起的。”复旦大学队穷追不舍:“如果人性本善,环境的恶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鸡蛋没有缝,苍蝇怎么去叮?人性中没有恶根,世界上何来那么多的恶人?”这些连珠炮般的追问打乱了对方阵脚,以至对方在情急之下竟把荀子和老子的人性论混同起来,并公然指责荀子的理论是错误的。复旦大学队立即反唇相讥:“如果你认为荀子错了,荀子就错了,那还需要在座的这些儒学家干吗?场上马上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由于复旦大学队很得体地运用提问技巧,使之发挥出巨大的威力,打乱了对方思绪,使其应接不暇,乱了方寸,最终复旦大学队赢得了辩论的胜利。

问句制敌是一场短兵相接的舌战。它的技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冷静分析,善于提问。发问前要有冷静的分析和科学的预见,以此制定提问策略和方法;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应是客观分析,深思熟虑的结果。要做到语气坚定,足能扛鼎;弹无虚发,发则中的;

2.巧用连环,敏于反馈。发问是一种诱导,因而前后的问题要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每一步都要把对方诱向预定的目标迈进;在发问过程中,要迅速准确地从对方的答语中掌握其心态、动向,以利于调整策略,取得最后成功。

3.立于端庄,乖于圆适。发问的态度应庄重严肃,从而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威慑力和感召力。语气运用不可生硬,否则会使对方产生一种抗拒感,从而影响诱导。应该圆适遒劲,平和雅正,尽管一些特殊场合需要锋芒毕露,但仍不可高声呵叱,厉语骂人。

60万只鸡蛋“越过”悬崖——数字法

当年美国政府决定修建尼亚加拉大瀑布水利工程时,赞成者与反对者争论激烈。有位赞成者运用数字说服对方:“我们听说在国内有几百万民众是胼手胝足地过着日子,而且憔悴,显得营养不足。他们缺乏面粉来充饥,可是尼亚加拉瀑布,每小时都要无形中消耗掉与25万块面包价值相等的瀑布能量。我们可以想象到:每小时有60万只鸡蛋,越过悬崖,变成一块巨大的鸡蛋饼,跌到湍急的瀑布中,如果从织布机上织下来的白布能够有4000尺宽,它的价值也等于尼亚加拉瀑布所消耗的能量价值一样……这是个多么惊人的巨大消耗啊!对于这个无形的消耗,有人主张拿出一笔款子来利用这一个巨大的水能,想不到竟有人反对!”

赞成者运用数字,浅显易懂,反驳有力。

西方有句格言:“数字不会撒谎。”这句话道出了数据具有强大雄辩力量的奥妙。数字在言辩中的巨大作用不仅因为它清楚明白,也因为它说服力强,表达准确;还取决于数字运用范围广,很少受时空、形式、趋向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论辩中,运用数字表达有时比讲事例说道理来得实在、真切,能在对方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论辩中数字运用要准确、恰当,不能含混模糊,忌用“大致”、“大约”、“可能”、“好像是”等引导词。

数字运用宜用整数,不用过长的小数,并且尽量对数字进行形象性的解释。

引用数据时,所引的数据必须准确无误。

数字是真实、精确的,如果剥夺这一性质,让其飘浮于真实之外,则该数字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在1993年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上,复旦大学队为了说明艾滋病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列举了一连串的数据:到1993年5月底,全世界的艾滋病感染者已达到1400万人,患者已达到250万人;到2000年,感染者将达到5000万到1亿人,患者将达到1400万人。不用更多的说理,这些天文数字已表明,艾滋病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的社会问题。

他的生活一直清苦,听人说他家里只有三样摆设:一张床、一张桌、一把凳。

其中的“听人说”大大削弱了数字的力量。

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屠杀了30万中国人!30万个人排起来,可以从杭州连到南京!30万个人的肉体,能堆成两座37层高的金陵饭店!30万人的血,有1200吨。形象性的解释,更加强了数字的说服力。

北齐高祖时有一个名叫石动简的人,有一次他去参观国子监,一些经学博士正在辩论,正说到孔子门徒有72人,在仕途上能够伸展自己的抱负。石动简插进来问:“72人中,有几个是戴帽子的,有几个是不戴帽子的?”博士说:“经书上没记载。”石动简说:“先生读书,怎么没有注意孔子门徒中戴帽子的有30个,不戴帽子的有42个。”博士问他:“根据什么文章?”石动简说:“《论语》上说‘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一共岂不是72人吗?”

石动简这里所引用的数据是没有论证性的。他将《论语》中表示约数的“五六人”、“六七人”曲解为五、六和六、七相乘,这种数据是错误的。

有三个进京赶考的秀才请一老道士算命,卜算此番进京,谁能金榜题名,老道士伸出一指,秀才们很高兴,走了。小道士不解,问老道士:“您伸出一指,是什么意思?”老道士解释:“他们一共有三人,如果有一个考中,这个指头就表示考中一个;如果有两个考中,就表示落榜一个;要是三个都考中,那就表示一起考中;要是三个都没考中,那就表示一个也考不中。”

这位道士真是耍弄数字的高手,一个“一”字,奇迹般地变化出如此多的答案,显然,这里头有欺骗性。对此,我们要认清其虚伪性,戳穿其把戏。

还有一个办法——引例法

从前有个年近40岁的人去考秀才,他按规定填好本人的相貌册。考官查核到他时,大发雷霆,骂道:“你这刁徒,怎敢冒名顶替!相貌册上明明填的是‘微须’,按朱夫子的解释,‘微须’就是‘无须’,而你脸上却明明有些胡须!”考生反驳说:“照大人这么说来,那么《孟子·万章》中所论孔子‘微服而过宋’岂不成了孔子脱光衣服,裸体走过宋国,那成何体统?”“事实胜于雄辩。”在论辩中,为了增强说服力,有时可以引证一些典型事例,使其为辩论的主题服务,深化观点,增强雄辩力量。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表现出来的感人事迹是数不胜数的,大到名人领袖,小到百姓平民。在论辩用例时,可以列举一些名人趣事,能收到“权威效应”,也可以举一些发生在身边的让人感到亲切可信的事例,它们具体、生动、实在、说明力强,甚至可以以自己为例,更为真实感人。

阿伯拉罕·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一天,他不得已出席在伊利诺伊州布罗明顿召开的报纸编辑大会,会上他发言指出,他自己不是一个编辑,所以他出席这次会议是很不相称的。

为了说明他这次会议最好不出席的理由,他顺便给大家讲了一个有关他自己的小故事:

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骑马的妇女,我停下来往旁边让路,可是她也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面孔看。她说:“我现在才相信你是我见过的最丑的人了。”

我说:“你大概讲对了,但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说:“当然生就这副丑相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你还是可以待在家里不要出来嘛!”

大家为他的谦逊和幽默哑然失笑。

在论辩时以故事为契机,寓理于事,使人的情绪受到故事情节的感染,产生共鸣,从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领悟论辩者的思想要旨,受到教育和启迪。因此,在赛场论辩中,事例运用是非常广泛的。

例如,在一次座谈会上,大家就“口才与人才”为题进行讨论,有位参与者口若悬河,雄论滔滔,以高超的口才说服每一个听众:

古今中外,有无数的演讲家、雄辩家与口才家能说会道,呼风唤雨,为人民服务,为社稷呐喊,他们扎根于广大民众之中,凭借敏捷的思维,犀利的目光,洞察了历史的真谛后,又驾驭了声遏行云的口语艺术,以一言九鼎之力,演说时慷慨激昂,情真意切;论理时鞭辟入里,直陈要害;争辩时激切锋利,快口如刀;交谈时言词精辟,风趣自如;言笑时幽默睿智,妙语连珠。

战国时的苏秦依仗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东方六国,身挂六国帅印,促成合纵抗秦联盟;三国时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终于说服吴主孙权和都督周瑜联刘抗曹,大破曹兵于赤壁;戊戌维新中的梁启超面对国难,大声疾呼,唤起民众,投身革命;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多次在谈判桌上以他那闻名世界的“铁嘴”挫败敌人,捍卫了党和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法国大军事家拿破仑也凭其口才,辅其军事,叱咤风云,横扫欧洲;美国总统罗斯福,运用自己的权力与说服力,引导美国人民参加反法西斯的斗争,使美国度过了战争威胁和经济危机的难关;黑人领导马丁·路德·金以演讲为武器,反对种族隔离主义,获得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无数事实证明,口才能发挥出改天换地、惊天动地的巨大作用。口才家那一串晶莹的语言像珍珠撒落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以它尖锐、深刻、凝练、文雅的色彩,折射出蕴藏在人民中的古老而深邃的智慧灵光……

这位参与者引证事例,强化论据,言之凿凿,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论辩用例时所要注意的是:引举的实例要与主题密切相关,且运用要恰当、贴切,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千姿百态——姿态法

在论辩时,论辩者的形体应有活动和变化,构成不同姿态和不同形式,从而表示不同的含义。姿态是感情的“指示器”。德国表演大师吉尔·佩森有次谈演出体会时说:“我就靠我的动作、姿态向人们昭示我的内心世界,昭示我的所思所想,昭示我的喜怒哀乐。”

下面介绍不同姿态的含义:

1.小幅度摇腿或脚表示紧张;

2.讲到兴奋处,有些人喜欢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上;

3.脚尖的指向度与表达者对辩友的情感有关,如果过于偏,则给人一种“不太热情”之感;

4.频频把手插入衣袋里给人一种紧张的表现,尤其是拇指向外更不雅观,将两手大拇指呈倒八字形插放有一种威严感;

5.挺直腰部反映出情绪高昂,充满自信;如果过头,给人一种骄狂之态;

6.后坐者给人一种老成之感;

7.凸出腹部表示自信满足,刻意体现有趾高气扬之感;

8.解开上衣如果不是气候原因,表示自己镇定自若;

9.轻拍自己腹部,表示自己有风度、雅量;

10.耸肩或示威吓唬对方,配合摇头或双手动作表示不明白、没办法;之义;

11.抬头表示遐想、傲慢等,点头表示同意、欣喜、致意、肯定、承认、感谢、应允、满意、认可、理解、顺从;摇头表示否定;侧头表示疑问;歪头行礼表示天真;抱头表示不同意;

12.垂着头走路表示心事重重;步频较快、轻松表示“春风得意”。

我们来看一则小故事:

乙国外长访问甲国,这位外长十分友好地同甲国总统握手,握毕,总统掏出手帕将右手正反面擦了几遍,然后把手帕收起。

那位外长如法炮制,擦的时间更长,擦毕将手帕狠狠地扔进痰盂。那位狂妄的总统,藐视外长,其无礼,难以复加;外交部长机智应变,来得更绝,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处真可谓是“无声胜有声”。

从左到右——无效回答法

用一些没有信息内容、没有实际意义的话,去做没有实质性的回答,就叫无效回答。

在论辩中,如有不想回答或不便回答、不屑回答的问题,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表面上好像回答了对方问题,实际上没有回答任何问题,让对方抓不到一点把柄。《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庄伯与父亲的这么一则答辩:

那时没有钟表,便以太阳的方位来定时间的早晚。

楚国的柱国庄伯想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就对父亲说:“你去外面看看太阳。”“太阳在天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