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膏方临床应用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01:13:48

点击下载

作者:周德生,王洪海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膏方临床应用指南

中医膏方临床应用指南试读:

前言

膏方有外敷和内服两种。外敷膏方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药物剂型,除用于皮肤、疮疡等疾患以外,还在内科和妇科等病症中使用;内服膏方,又称为膏方,因其起到滋补作用,也有人称其为滋补药,广泛地应用于内、外、妇、儿、伤骨、眼耳口鼻等科疾患及大病后体虚者。不仅养生,更能治病。膏方之制定,遵循辨证论治法度,具备理、法、方、药之程序。因膏方使用时间长,医者必须深思熟虑,立法力求平稳,不能小有偏差。偶有疏忽,与病情不合,不能竞剂而废,医者与患者皆遭损失。故膏方之制订尤难。膏方是一门学问,又属中华文化之遗泽,应当传承不息,发扬光大。

膏方历史悠久,起于秦汉,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如马膏桂酒熨治疗尸僻证;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猪膏发煎治疗诸黄,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个别“煎”已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如苏子煎,王焘《外台秘要》有“煎方六首”。宋朝膏逐渐代替煎,基本沿袭唐代风格,用途日趋广泛,如南宋洪遵《洪氏集验方》收载的琼玉膏,沿用至今,同时膏方中含有动物类药的习惯也流传下来,如南宋太医院《圣济总录》栝蒌根膏,此时膏方兼有治病和滋养的作用。明清膏方更趋完善和成熟,表现为膏方的命名正规、制作规范,膏专指滋补类方剂,煎指水煎剂;数量大大增加,临床运用更加广泛。明朝膏方即广为各类方书记载,组成多简单,流传至今的膏方有洪基《摄生总要》龟鹿二仙膏、龚廷贤《寿世保元》茯苓膏以及张景岳《景岳金书》的两仪膏等。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宫廷中亦广泛使用,如陈可冀《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有内服膏滋方近30首。晚清时膏方组成渐复杂,如张聿青《膏方》中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等,并强调辨证而施,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近现代膏方在上海及广东广泛使用,尤以上海为甚。目前已经出版的膏方专著有《颜德馨膏方真迹》、《中国膏方学》、《中医膏方治病百问》、《实用膏方》、《膏方宝典》、《海派中医妇科膏方选》、《中医膏方》、《中医膏方指南》、《秦伯未膏方集》、《妇科膏方应用指南》、《家庭常用膏方辞典》、《冬令调补择膏方——上海市中医医院名家膏方精粹》等等。

本书作为临床必备工具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资料详尽,表述规范,临床适用,通俗易懂,方便查阅,对使用频率极高,临床疗效最好的617首常用中医外敷和内服膏方的药物组成、加减、制作方法、服用方法、功效、临床应用等项进行全面阐述。其中“药物组成”项介绍了该方的药物组成、炮制方法及药物剂量,并且药物用量按现代计量单位描述。“加减”项介绍了该方的适应症,例举了该方临床应用时的随证加减情况,即根据体质、疾病、证候、症状等变化相对应的药物调整方法和经验。“制作方法”项介绍该膏方的具体制作过程。“服用方法”项按照原方记载的用法,根据现代服用方法进行说明。“功效”项按照药物组成阐述其综合作用。“临床应用”项根据该方的药物组成及功效阐明其适应症,并例举了该方临床应用时的某些禁忌和注意事项。

本书适合临床中医药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周德生、王洪海

膏方制剂要求与使用方法

一、膏方制剂要求

(一)制膏用锅

不宜用不锈钢锅,宜用铜锅熬制。因不锈钢锅收膏效果不好,熬制过程中,即使膏已呈挂旗状态,但冷却后很难凝固,仍为半固体状,易霉变。究其原因是不锈钢锅表面容易黏结,加入胶后药液黏性更大,使胶在不锈钢锅表面凝结,从而减少了药液中胶的量,出现凝固困难。铜锅由于表面光滑,膏不易在锅表面凝结,不会减少药中胶的量,故凝结好。而且紫铜锅容易擦洗,越擦越亮,比较符合制膏的卫生要求。

(二)制膏炊具

液化气灶优于煤炉等老式燃具。液化气灶可以调节火力,在蒸发药汁时用武火,在收膏后用文火。特别是用阿胶等制成切片时更需要小火熬制,才不会出现锅底胶液浓度过高而凝结、焦化。而煤炉等不易调节火力,难以控制火候,容易结底而浪费药材。

(三)制膏用具

应选用竹片材质的搅拌片,因其不易磨损,也不易对锅造成损害。较大的不锈钢带盖桶,便于中药材和煎出药液的盛取;较小不锈钢带盖罐,以盛黄酒或清水泡胶。

(四)药材加工设备

由于滋补膏剂的药材一般价格较高,如果直接煎取药汁,难免煎煮不透而造成浪费。因此对某些药材如枫斗、人参、西洋参、藏红花等直接冲入煎取的药汁作收膏用。根据实际情况,用50g打粉机粉碎藏红花、虫草等药材,再加入120目筛过滤备用。用300g打粉机粉碎西洋参、枫斗等药材,同样以120目筛过滤,并备有切片机、烘干机等设备以备根类药材打粉前切片。

(五)盛膏容器

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如路程较远,用陶瓷容器则不易携带,因而可选用微波炉专用容器。这种容器具有耐高温、不易破裂的特点,可以盛温度较高的介质,携带方便。

二、膏方制剂过程

(一)药材浸泡

首先将药材放于不锈钢桶内加水浸泡过夜,加水量为水浸没药材或高于药材2~3cm,具体根据药材质地轻重或用药部位不同而适当加减;再将处方中的胶类药材先适度敲碎,放入已购置的不锈钢罐;最后根据医生处方要求加入黄酒或水浸泡过夜。加入黄酒或水的量以浸没角质物为度,这样有利于角质软化和除去胶类药物的腥臊味;若遇紧急情况,煎膏剂来不及泡胶,可将胶类药物打粉后直接融入药液,再加入一定量的黄酒,同样可以起到泡胶目的,但效果稍逊于前者。

(二)膏方制备

1.煎煮:将浸泡的药材置锅内煎煮,再次加水,其水量以大部分药材浮于水面为度。用武火煎煮,在煮沸后微调小火,最好加盖煎取,这样有利于蒸气回流,有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也减少热不稳定成分的散失,应多搅拌,使药材均匀溶出。待头煎煎出后再加入一定量的水(一般为头煎水量的一半),再次加盖煎煮,由于二煎时药材已充分吸水饱和,因此煎煮时间大致为头煎时间的一半。

2.混合:将二煎或三煎的药液混入头煎药液中,置于统一容器中。

3.沉淀:将混合液加盖静置过夜,以便细小药渣的沉淀。

4.过滤:用金属丝编织网制成的双层标准筛对沉淀药液进行过滤。

5.浓缩:过滤后将滤液置锅内浓缩,注意放入胶后应不停地向同一方向搅拌,并不时搅拌锅底以防锅底结块,待胶体溶解后用不锈钢网筛捞去浮末,当膏液渐浓时应减小火力,并加快搅拌频率,不让其结块。(1)清膏:将药物煎汁过滤后直接浓缩成膏状的半成品,不添加蜜、糖、胶类等成分。其质量特征还在于:将其加水稀释后应能全部溶解成澄清的液体,其中除不得有焦屑外,还不能有混悬的不溶物或粉末状、絮状药料成分。(2)浊膏:浓缩过程中添加含有混悬的不溶物或粉末状、絮状、颗粒状,甚至近于完整的药材(如:冬虫夏草粉、人参粉、三七粉、川贝母粉、炒黑芝麻粉、赤豆沙、山栀子泥、枣泥或切碎的去核大枣、龙眼肉、炒核桃仁碎粒、炒花生米碎粒、完整的炒松子、枸杞子、葡萄干、银耳);一般还添加动物胶类、蜂蜜、糖等以增口感。(3)硬膏:浓缩过程中添加细丹粉与油,直到油与丹反应成膏体。一般植物油熬炼温度为320℃~330℃。将新炼成的膏体徐徐倒入清水中浸泡去火毒,每天换水1次,连续1周时间方可取出。(4)软膏:将药物煎汁过滤后滤液在浓缩过程中添加麻油、蜂蜡,直到浓缩为半固体膏剂为止。(5)糖浆:浓缩过程中添加糖和芳香剂(香料),主要作为矫味用,能掩盖某些药物的苦、咸等不适气味,改善口感;一般含糖量应不低于60%(g/ml)。最后浓缩成糖浆液。

6.收膏:当膏剂浓缩到所需剂型时,将膏剂快速倒入事先经过洗净、烘干等程序的器皿中,待其冷却后加盖密封。其中硬膏去火毒后加热熔化摊涂于裱褙材料上即成。

(三)膏方贮存

收膏后应将膏方名称、药物组成、收膏时间等信息贴于盛膏器皿的外表面以备日后安全使用;并将冷却后的膏方成品置于凉膏间中冷却摆放,保持室内干燥通风,待膏方稳定后,分装贮存。

三、膏方使用方法

(一)内服膏方使用方法

1.清膏、糖浆可直接饮用,或兑开水服用。

2.浊膏,一般加开水融服。

3.针对单味动物皮类制成的膏方,可烊化,然后服用。

4.一般1次服用1调羹(10~20g),1天2~3次,具体用法则根据患者病情而定,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二)外用膏方使用方法

1.硬膏、软膏一般直接外敷、外贴、外涂等。

2.一般贴于患者局部病灶处;或根据中医辨证取穴,外敷穴位处,然后用纱布或止血贴等固定。

3.一般1天1次,每次可持续1~6小时,具体用法则根据患者病情而定,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四、使用膏方注意事项

1.病情与膏方适应证范围不同者禁用。

2.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3.服用膏方期间,外感疾病,需暂停服用;待病愈后,在医师指导下可继续服用。

4.服用膏方期间需忌辛辣、海鲜、油腻、烟酒等刺激之物;规律作息,节房事等。

5.针对外用膏方,皮损者、过敏者禁用;儿童患者膏方外敷时间宜短;无特殊注明,外用膏方不能内服。第一章解表膏方第一节辛温解表膏方通宣理肺膏

药物组成:苏叶500g,麻黄180g,枳壳(麸炒)240g,甘草1000g,生石膏60g,杏仁(去皮炒)180g,桔梗180g,法半夏180g,款冬花90g,葛根120g,前胡360g,生桑皮240g,广陈皮120g,浙贝母90g,百合120g。

加减:恶风寒较甚者,宜加葱白、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若畏寒肢冷、遇寒加重者,可酌加防风、桂枝等;恶风自汗者,加桂枝、白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寒阻筋脉,头痛较重者,加细辛、白芷、吴茱萸、藁本、羌活走经络,祛风湿;颈项疼痛者,加川芎、羌活祛风湿;上肢疼痛者,加桑枝、川芎、羌活、木瓜,下肢酸痛者,加独活、川牛膝、威灵仙、五加皮、石楠藤祛风除湿;风邪上扰,头目不清者加蔓荆子、白蒺藜疏风邪,清利头目;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白术、防风益气,以扶正祛邪;鼻塞流清涕者,加苍耳子、辛夷祛风邪,通鼻窍;咳嗽加紫菀、百部疏风止咳;咳喘者,加厚朴、苏子降气平喘;声音嘶哑者,加木蝴蝶、胖大海利咽;痰多色白者,加白前、陈皮、茯苓祛湿化痰;胸胁胀痛,脘腹胀满者,加柴胡、厚朴、大腹皮等以加强行气解郁之力。在口服膏方的同时,还可配合外用膏方一起使用,如复方木芙蓉涂鼻膏涂鼻改善鼻塞不通,实表膏(羌活、防风、川芎、白芷、白术、黄芪、桂枝、白芍、甘草、柴胡、黄芩、法半夏各等分,上药共研粗末,用麻油熬,黄丹收,贮罐备用)用白酒调敷心口。

制作方法:上药加清水煎煮3次,至味尽过滤,去渣,合并3次滤液,并浓缩成清膏状。每5000g清膏,兑蜜1000g,煎熬成膏状收膏,冷后,装瓶备用。

服用方法:口服。1次30g,1日2次,开水冲服。

功效:疏风解表,清肺化痰。

临床应用:适用于风寒束表证。以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咳嗽、气喘,无汗,头痛,鼻塞不通或流清涕等为辨证要点。可用于日常预防感冒之用,临床则可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证属外感风寒之邪者;亦可用于症见肢体酸痛不适,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的流行性感冒;同时可用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急性喉炎等五官科疾病,症见鼻塞不通、流清涕、咳嗽等。此膏方中多温燥之品,不可久服,中病即止。复方麻黄膏

药物组成:麻黄33g,桂枝33g,紫菀33g,杏仁33g,川贝母15g,生姜汁30g,蜂蜜30g,香油30g。

加减:若外感风寒初起,头痛鼻塞,恶寒发热等表证较重者,加防风、紫苏以解表散邪;咳嗽剧者,加款冬花、百部祛风止咳等;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加苏子、桔梗、法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羌活、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若颈项酸强、肢体酸重疼痛较重者,可加独活、藁本、葛根等,以加强祛风散寒胜湿的作用并舒经活络;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天花粉以清泻郁热;湿浊较重,胸闷,不思饮食,苔白腻者,加藿香、厚朴、法半夏等以化湿运脾;胸胁胀痛,脘腹胀满者,加柴胡、厚朴、大腹皮等以加强行气解郁之力;营卫不和者,加大枣、生姜、甘草调和营卫;呕吐者加陈皮、法半夏化痰和胃;纳食欲不佳者加神曲、谷芽、麦芽健脾消食。

制作方法:先将香油煮沸,加蜂蜜煮沸后,再加生姜汁煮沸,最后将前四味药共研细末,置入药油中,煎5~6分钟,拌匀即可成膏,收贮备用。

服用方法:口服。1次1汤匙,1日2次,于饭后30分钟,用温开水送服。上药分14天服完,为1疗程,隔7日后再继续服第二疗程。小儿用量酌减。一般6~12岁用成人量的1/3,12~15岁用成人量的1/2,15~28岁用成人量的3/4。

功效:宣肺定喘,止咳化痰。

临床应用:适用于风寒束肺证。以症见恶寒、发热,咳嗽痰白,头痛为辨证要点的外感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风湿热、肺炎、脑炎、局灶性化脓性感染;以无汗而喘为主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花粉症、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心包积液;以无汗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外伤性关节炎、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雷诺氏病、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鼻窦炎、皮肌炎;以干燥、无汗、恶风、脉浮或阴冷潮湿加重为主的皮肤科疾病,如湿疹、荨麻疹、冻疮;还用于五官科的鼻炎、鼻息肉、喉炎、中耳炎;泌尿外科的急性肾炎、慢性肾小球炎、肾盂炎、前列腺肥大;另外,尿崩症、肝硬化腹水、血栓性静脉炎、变态反应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等也可加减运用。复方麻菀膏

药物组成:麻黄45g,紫菀45g,杏仁45g,川贝母15g,鲜姜汁30g,蜂蜜30g,芝麻油30g。

加减:恶寒较甚者,宜加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白术、灵芝益气,以扶正祛邪;血虚者,加阿胶、当归、何首乌等补血;气阴皆不足者,加西洋参、紫河车、五味子、麦冬;兼见咳喘者,宜加苏子、法半夏、桔梗宣肺止咳平喘;痰白而多者,加莱菔子、苏子、白芥子化痰;咳嗽无痰或痰少黏稠难出、鼻燥咽干、声音嘶哑者,加沙参、麦冬、石斛生津滋阴;气急喘甚,咳则二便失禁者,加蛤蚧、人参补益肺肾以纳气;见鼻痒流涕者,可加苍耳子、辛夷宣通鼻窍,伴有嚏多者,加蜈蚣、全蝎、地龙、蝉衣;咽痒者加蝉蜕、木蝴蝶等利咽;颈背痛者,加葛根、羌活疏风祛湿,舒经活络;肩痛者,加姜黄、乳香、没药活血止痛;上肢疼痛者,加桑枝;下肢疼痛者,加独活、刺五加、牛膝等;若畏寒肢冷、遇寒加重者,可酌加防风、桂枝等祛风散寒;若头额冷痛者,可酌加羌活、白芷、川芎、葛根等祛风湿;皮疹时隐时现者,加防风、蝉蜕、地肤子、苍耳子等祛风除湿;腹胀不舒者,加紫苏、香附、枳壳等理气行气;伴恶心呕吐者,加吴茱萸、法半夏和胃止呕。

制作方法:先将芝麻油煎沸,加入蜂蜜,再煎沸,再加姜汁,煎沸后加入,上述药材细末,调匀,煮5~10分钟即成膏。贮瓶备用。

服用方法:口服。哮喘症状重者,每次服1茶匙,每日早、晚各服1次,饭后半小时用温开水送服。症状轻者,用量减半。14天为1疗程。每疗程间休3~5日再行下一疗程。

功效: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临床应用:可用于风寒袭表证。临床以症见恶寒、发热,咳嗽痰白为辨证要点,临床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干燥、无汗、恶风、脉浮或阴冷潮湿加重为主的皮肤科疾病,如湿疹、荨麻疹、冻疮、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老年皮肤瘙痒症、寻常型银屑病;还用于五官科疾病如过敏性鼻炎、鼻息肉、喉炎、中耳炎。乌梅鲜皮膏

药物组成:乌梅150g,白鲜皮150g,防风90g,柴胡90g,生甘草90g,五味子90g,苦杏仁90g。

加减:风甚皮肤瘙痒者,加蝉蜕、徐长卿、白蒺藜等祛风;瘙痒甚者,加乌梢蛇;瘙痒不愈者,甚则口唇麻木瘙痒者,加羚羊角粉、蝉蜕、白僵蚕、忍冬藤等搜经络之风邪;恶寒者,加炙麻黄、荆芥、淡豆豉、葱白疏散风寒;畏寒者,加附子、桂枝等温阳;湿甚者,加苦参、地肤子、蛇床子等渗湿止痒;血虚者加川芎、当归养血;血热者加赤芍、紫草、益母草等清热凉血;阴虚者加地骨皮、生地黄、白薇等滋阴;口干燥者,加芦根、天花粉、升麻;隐疹瘙痒或风疾瘥后,肌肉顽麻,遍体疮癣者,加细辛、蜀椒、白及、制附子、制乌头;经久不愈,皮疹青紫者,加丹参、丹皮、桂枝、皂荚、鸡血藤、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伴腹痛腹胀者,加枳壳、白芷、葛根。

制作方法: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3次前液,加热浓缩为清膏,然后每100g清膏加炼蜜200g,和匀,文火收膏。贮备备用。

服用方法:口服。1次15g,1日2次,白开水冲服。

功效:疏风消疹。

临床应用:用于风浸肌肤证。以症见皮疹色白,遇风寒则加重,得暖则减为辨证要点,临床常用于过敏性皮肤疾病,如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药疹、皮肤划痕症、日光性皮炎、水田皮炎等。动物实验表明:乌梅水煎剂及其合剂能减少豚鼠蛋白性休克的动物死亡数,对离体兔肠也有明显抑制作用,证明乌梅可以抗蛋白质过敏,故此膏方对过敏性疾病有较好的作用;乌梅敛肺气,《本草正义》:“白鲜乃苦寒胜湿之药,又能通行经隧脉络”,故两者功用一敛一行,使收敛不过,行气亦不散,效果佳。都梁膏

药物组成:白芷(黄酒100克浸蒸)50g,川芎50g。

加减:风邪偏胜者,加荆芥、防风疏散风邪;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麻黄、防风、荆芥、淡豆豉、吴茱萸疏散风寒;寒热往来者,加柴胡、青蒿;鼻塞者加辛夷、藿香、细辛通鼻窍;鼻塞头痛甚者,加麻黄、桂枝、细辛发汗解表;前额巅顶疼痛甚者,加藁本、吴茱萸引药上行于厥阴经;颞侧头痛者,加细辛、白蒺藜、白芍引药入少阳经;项背疼痛甚者,加葛根、羌活、青葙子引药入太阳经;头痛甚者,加乌梢蛇、僵蚕搜风,重用川芎活血止痛,并可加乳香、没药活血止痛;分泌物清稀者,加杏仁、浙贝祛湿化痰;分泌物浓稠者,加瓜萎蒌、冬瓜子化痰;脓涕带血者,加白茅根、藕节清热解毒;有痰湿者,加法半夏、石菖蒲、钩藤祛湿化痰;卫阳不足见恶寒明显者,加桂枝、生姜、白芍,或加附子;血虚者,加当归、柴胡等;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吴茱萸和胃止呕;月经先期,血色淡红者,加黄芪、白术、当归、薄荷等;月经先期者,血热者,加丹皮、赤芍;月经后期,色暗,夹有血块,疼痛得温则减者,加艾叶、炮附子、吴茱萸、当归、芍药、人参、桂枝、生姜、阿胶等温经补血活血;月经先后不定期、腹胀痛,夹有血块者,加香附、枳壳、红花、桃仁行气活血化瘀。

制作方法: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3次前液,加热浓缩为清膏,然后每100g清膏加炼蜜200g,和匀,文火收膏。贮瓶备用。

服用方法:每服15g~20g,1日2次,白开水冲服。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临床应用:可用于风寒侵表证。以症见鼻塞不通,偏正头痛,或伴寒热为辨证要点。临床可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亦可用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急慢性鼻炎等五官科疾病;可用于偏头痛、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周围型面神经麻痹等神经系统疾病;还可用于颈椎病、颈肩综合征、颈心综合征、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僵人综合征、落枕等疾病;还可用于治疗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等症见痛经的妇科病。本膏方由“都梁丸”改变而来,取自民间验方《百一选方》,其中收录香白芷一味,炼蜜为丸名“都梁丸,最初此方用于治疗痛经,后延至治疗头痛、鼻塞,均有良效。桂枝加葛根膏

药物组成:桂枝(去皮)60g,芍药60g,生姜(切)90g,炙甘草60g,大枣20枚,葛根120g。

加减:风邪偏胜者,加荆芥、防风;寒邪偏胜者,加吴茱萸、藁本;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寒热往来者,加柴胡;有痰湿者,加法半夏、石菖蒲、钩藤;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卫阳不足见恶寒明显者,增加桂枝、炙甘草用量,或加附子;阴虚不足者,桂枝减量,并加石斛、玉竹等滋阴之品;血虚者,加当归、柴胡、白术等;减若颈痛重者,加羌活、乌蛇;头晕、恶心、上肢麻木者,加红花、半夏、蜈蚣;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吴茱萸和胃止呕;腹泻者,加苍术、茯苓、木香、藿香并重用葛根,可用炒葛根;脾气虚,病势缠绵者,加黄芪、丹参、苍术、白术、茯苓、薏苡仁、泽泻益气健脾祛湿;全身不适沉重感,痰湿阻经络不舒者,加木瓜、忍冬藤、广陈皮、法半夏、川牛膝、防己;肾虚症见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者,加怀熟地、枸杞、川牛膝、炒山药、山茱萸、菟丝子补肾,若症见咳则小便出者,加蛤蚧、白参、五倍子等。

制作方法:先将生姜熬成汁,其余各药煎沸,滤汁3次后加入姜汁,再煎熬,浓缩即成膏。贮瓶备用。

服用方法:口服。1次15g,1日2次,白开水冲服。

功效: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临床应用:本膏方适用于风寒客于太阳经腧,营卫不和证。以症见恶寒发热,项背强而不舒,舌淡苔薄,脉浮紧为辨证要点。可用于以发热汗出为主要表现的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等;亦可用于以骨痛为主要表现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颈肩综合征、颈心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紧张性头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僵人综合征、周围型面神经麻痹、落枕、药物性皮疹、痢疾、重症睑下垂等疾病。临床上随症加减时,可调整用量,如葛根用量加大,特别对于颈项疼痛的患者,效果更佳。射干麻黄膏

药物组成:射干90g,麻黄90g,生姜60g,细辛60g,紫菀60g,款冬花60g,大枣20枚,法半夏90g,五味子30g。

加减:治久咳不止,或产后喘咳,颈项生痰,瘰疬累累如贯珠者,去细辛、五味子,倍射干加皂角子有效,咳喘剧烈者,加地龙、全蝎;咳吐稀痰,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子、莱菔子;痰黄稠、恶寒发热者,加青黛、浙贝母、生石膏、鱼腥草;咳吐稀痰,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子、莱菔子;咳嗽无痰或痰少黏稠难出、鼻燥咽干、声音嘶哑者,加沙参、麦冬、川贝母;喘息严重者,加旋覆花、苏子;咽痒者去五味子加前胡、牛蒡子;见咳嗽气喘,痰稠苔黄者,去细辛、五味子,加黄芩、连翘、桑白皮、杏仁、浙贝母等;若兼胸膈满闷者,宜加杏仁、厚朴;痰涎壅盛加苏子,兼见水肿者,加桑白皮、葶苈子;咳逆上气,汗多者,加五味子、白芍,配麻黄,使散中有收,以敛肺气;口干甚者,加生石膏;伴鼻塞者,加白蒺藜、苍耳子;伴头痛者,加前胡;肺实肾虚者,加菟丝子、狗脊、熟地黄、枸杞、补骨脂。

制作方法:先将生姜熬成汁,其余各药煎沸,滤汁3次后加入姜汁,再煎熬,浓缩即成膏。贮瓶备用。

服用方法:口服。1次15g,1日2次,白开水冲服。须注意:体虚自汗,盗汗仍虚喘者禁服,有明显表证者禁用;

功效: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临床应用:本膏方适用于痰饮郁结,气逆喘咳证。以症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者,或胸膈满闷,或吐痰涎,苔白或腻,脉弦紧或沉紧为辨证要点,特别适用于痰气互结,肺气上逆所致咳嗽喘急,排痰困难,喉中痰鸣较为明显的病证,对于外寒较轻,内在的痰饮较重,饮重于寒,或没有表证的咳嗽痰喘都可以应用。可用于支气管哮喘日常预防用药。还可用于治疗寒性咳嗽、慢性咽喉炎、小儿支气管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变异性咳嗽、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癌、中老人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感染后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等属痰饮瘀结者。《金匮要略》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之射干麻黄汤为基础制成,主要用于寒饮咳喘证,但在临床上不拘泥于寒饮郁肺证候,灵活配伍,如此膏方的三对配伍:麻黄配射干,紫苑配款冬花,干姜(生姜)细辛五味子相配,通过一定的加减,同样用于治疗痰热蕴肺证候,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此外,大剂量使用细辛可抑制呼吸中枢,对肾脏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慢性肾病患者服用较大剂量的细辛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故临床对慢性肾病患者一定要掌握好细辛的用量;麻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碱能兴奋肾上腺素能神经而使心跳加快,故麻黄的用量亦不可过大。九味羌活膏

药物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90g,细辛30g,川芎、香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60g。

加减: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以减温燥之性;无口苦微渴者,生地黄、黄芩又当酌情裁减;里热甚而烦渴者,可配加石膏、知母清热除烦止渴;咽痒者加牛蒡子、蝉蜕、木蝴蝶疏风利咽;咳嗽痰白易咯者,加陈皮、法半夏温化寒痰;痰白难咯者,加白芥子、莱菔子、苏子降气化痰;见咳嗽气喘,痰稠苔黄者加连翘、桑白皮、杏仁、浙贝母等润肺化痰;巅顶头痛者,加吴茱萸、藁本引药入厥阴经;少阳头痛者,重用细辛引药入少阳经;后项疼痛者,加葛根、重用羌活引药入太阳经;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以加强宣痹止痛之力;若颈项酸强、肢体酸重疼痛较重者,可加独活、藁本、葛根等,以加强祛风散寒胜湿的作用;若肢体疼痛、麻木甚者,加乌梢蛇、僵蚕、地龙、全蝎,还可多用藤类药物,如海风藤、鹿衔草、忍冬藤搜经络顽风;关节红肿热痛,偏热者,加忍冬藤、虎杖、丹参、地丁、丝瓜络祛湿热;关节局部漫肿,皮色白微温,加麻黄、白芥子、薏苡仁、黄芪、萆薢祛湿;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黄,加枳壳、厚朴行气化湿宽胸;痰涎壅盛加苏子,兼见水肿加桑白皮、葶苈子平喘行气利水;腹胀者,加木香、厚朴行气除满;脾虚食滞,症见腹胀,饮食不振者,加炒谷芽、炒麦芽、山楂、神曲健脾消食;伴有皮疹者,疼痛剧烈,加龙胆草、通草、栀子清热利湿,在头面者加白蒺藜、桔梗,在腰胁者加川楝子、元胡、香附,在下肢者加怀牛膝、土茯苓。

制作方法: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3次前液,加热浓缩为清膏,然后每100g清膏加炼蜜200g,和匀,文火收膏。

服用方法:口服。1次15g,1日3次,白开水冲服。

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临床应用:可用于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以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为辨证要点。可用于久居湿地或常涉水、淋雨后预防感冒用药以及关节疼痛用药,临床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还可用于急性荨麻疹、局限性硬皮症、疖病、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血管性水肿、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白癜风以风寒湿邪为患的皮肤病;还可用于偏头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体表神经痛、面神经炎、肌纤维组织炎神经系统疾病;还可用于急性肾盂肾炎、落枕、风湿性关节炎、下颌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痛风、复发性口腔溃疡、牙周炎、牙龈炎等上述疾病症见疼痛、麻木者。《此事难知》对于九味羌活有言:“不独解利伤寒。治杂病有神”,故应用广泛,须灵活加减应用。温肺止流膏

药物组成:诃子30g,甘草30g,桔梗90g,石首鱼脑骨(煅过存性为末)150g,荆芥15g,细辛15g,人参15g。

加减:风寒盛,营卫不和者,加桂枝、芍药、生姜调和营卫;若畏寒肢冷、遇寒加重者,可酌加防风、桂枝等疏风散寒;风邪偏胜者,加防风疏散风邪;寒热往来者,加柴胡、青蒿;畏寒甚者,得温则减,加附子、肉桂或桂枝温阳;痒甚嚏多者,加蜈蚣、全蝎、地龙、蝉衣搜经络顽风;鼻塞者,加辛夷、藿香、细辛通鼻窍;鼻塞头痛甚者,加麻黄、桂枝发汗解表;若头额冷痛者,可酌加羌活、白芷、川芎等活血祛湿止痛;巅顶疼痛甚者,加藁本、吴茱萸引药上行于厥阴经;颞侧头痛者,加细辛、白蒺藜、白芍引药入少阳经;项背疼痛甚者,加葛根、羌活、青葙子引药入太阳经;头痛甚者,加乌蛇、僵蚕搜风,重用川芎活血止痛,并可加乳香、没药活血止痛;分泌物清稀者加杏仁、浙贝祛湿化痰;分泌物浓稠者加瓜蒌、冬瓜子化痰;脓涕带血加白茅根、藕节清热解毒;有痰湿者,加法夏、石菖蒲、钩藤祛湿化痰。

制作方法: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3次前液,加热浓缩为清膏,然后每100g清膏加炼蜜200g,和匀,文火收膏。

服用方法:口服。1次15g,1日3次,白开水冲服。

功效:祛风散寒,温补肺脏。

临床应用:用于脾肺气虚,邪滞鼻窍证。以症见交替性鼻塞,或鼻塞时轻时重,流稀涕、头痛为辨证要点。鼻部疾病常有不适感患者可日常保健服用。临床可用于鼻窦炎、慢性单纯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变应性鼻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结膜炎等五官科呼吸科疾病卡他症状明显者。本膏方源于“温肺止流丹”, 《辩证录》鼻渊门曰:“人有鼻流清涕,经年不愈,是肺气虚寒,非脑漏也。夫脑漏即鼻渊也,原有寒热二症,不止胆热而成之也。然同是鼻渊,而寒热何以分乎?盖涕臭者热也,涕清而不臭者寒也。热属实热,寒属虚寒。兹但流清涕而不腥臭,正虚寒之病也。热症宜用清凉之药,寒症宜用温和之剂,倘概用散而不用补,则损伤肺气,而肺金易寒,愈流清涕矣。方用温肺止流丹”,现代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亦有其加减特点可循,如治疗过敏性鼻炎时在原方的基础上去鱼脑石,加黄芪、白芷、防风三药,补气通窍,疗效更佳;另一方面治疗过敏性鼻炎选择抗组胺药、鼻腔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或细胞膜稳定剂的联合应用或配合减充血剂等,同时配合此膏方效果佳,疗效较持续,因本方中人参、诃子、甘草为补虚药,可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及抗感染的作用,而细辛、荆芥、桔梗可起到抗炎、抗过敏、抗组胺等作用。需注意的是,临床应用时中病即止,鼻渊见鼻流腥臭脓涕,头痛、发热者禁用。六味膏

药物组成:荆芥穗90g,薄荷90g(要二刀香者炒),炒僵蚕60g,桔梗60g,生粉草60g,防风60g。

加减:鼻塞流清涕者,加苍耳子、辛夷宣通鼻窍;咳嗽加紫菀、杏仁止咳平喘;若畏寒肢冷、遇寒加重者,可酌加桂枝等疏风散寒;鼻痒甚嚏多者,加蜈蚣、全蝎、地龙、蝉衣搜经络顽风;鼻塞头痛甚者,加麻黄、桂枝、细辛发汗解表;咽痒者,加蝉蜕、木蝴蝶疏风邪;咽充血明显而痛者,加金银花、射干、玄参清热凉血解毒;声音嘶哑者,加木蝴蝶,胖大海利咽;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者,加沙参、麦冬滋阴生津;痰黄黏稠者,加芦根、桑白皮、知母清热化痰;痰多色白者,加白前、陈皮、茯苓、法半夏祛湿化痰;痰白难咯者,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痰中带血丝者,加仙鹤草、麦冬滋阴活血;分泌物清稀者,加杏仁、浙贝祛湿化痰;分泌物浓稠者,加瓜蒌、冬瓜子化痰;脓涕带血者,加白茅根、藕节清热解毒。

制作方法: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3次前液,加热浓缩为清膏,然后每100g清膏加炼蜜200g,和匀,文火收膏。

服用方法:口服。1次15g,1日2次白开水冲服,可连续服用。不能言语者,将膏方漱口吐去亦可。

功效:辛温解表,疏风散寒。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风寒袭肺证。以症见咽部微痛或痒,黏膜淡红不肿,吞咽不顺,伴恶寒微热,无汗,鼻流清涕,咳嗽痰清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为辨证要点。可用于用于喉源性咳嗽、急慢性咽喉炎、急性喉炎、疱疹性咽峡炎等五官科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变异性咳嗽等呼吸系疾病;亦可用于治疗白喉、瘟毒等传染性疾病。《喉科秘旨》曰:“咽喉七十二症总方六味汤:治一切咽喉,不论红白,初起之时,漱一服可愈。”桂枝膏

药物组成:桂枝(去皮)、芍药、甘草(炙)、生姜(切)各90g,大枣20枚。

加减: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恶寒重者,重用生姜;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易感外邪者,加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汗出较多,平素动则汗出者,加黄芪、麻黄根、生龙骨、生牡蛎益气敛汗;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营卫俱弱见身痛、脉沉迟,加人参补益气阴;卫阳不足见恶寒明显,增加桂枝、甘草用量,或加附子温阳通络;营气虚甚,再加当归、丹参、生地补血;卫虚肺滞,见鼻痒流涕者,可加黄芪、防风、苍耳子、辛夷益气祛风、宣通鼻窍;鼻塞流清涕者,加苍耳子、辛夷宣通鼻窍;鼻痒甚嚏多者,加蜈蚣、全蝎、地龙、蝉衣搜经络顽风;鼻塞头痛甚者,加麻黄、细辛发汗解表;多色白者,加白前、陈皮、茯苓、法半夏祛湿化痰;痰白难咯者,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痰中带血丝者,加仙鹤草、麦冬滋阴活血;恶心呕吐者,酌加法半夏、陈皮和胃止呕;纳呆者,加神曲、谷麦芽健脾消食;久利者,加白术、茯苓化湿止泻;便秘者,重用芍药;头痛者,加白芷、藁本祛风湿;头痛甚者,加乌蛇、僵蚕搜风,并可加乳香、没药、川芎活血止痛;巅顶疼痛甚者,加藁本、吴茱萸引药上行于厥阴经;颞侧头痛者,加细辛、白蒺藜、白芍引药入少阳经;项背疼痛甚者,加葛根、羌活引药入太阳经;四肢疼痛者,加羌活、独活祛风湿,通经络;上肢痛甚者,加桑枝、羌活引药上行;下肢痛甚者,加独活、牛膝、五加皮等引药下行;肾虚腰背痛者,加桑寄生、牛膝、独活补肾壮腰;皮疹、丘疹、紫癜时,改白芍为赤芍,或赤白芍同用,加防风、蝉蜕、生地黄、川芎等祛风、凉血、活血之品;肌肉冷酸麻木者,加黄芪、地龙、炒僵蚕、蜈蚣活络。

制作方法:先将生姜熬成汁,其余各药煎沸,滤汁3次后加入姜汁,再煎熬,浓缩即成膏。贮瓶备用。

服用方法:口服。1次15g,1天2次,白开水冲服,可连续服用。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和证。以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为辨证要点。可用于营卫不和之调理膏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感冒、流行性感冒、经期感冒、不明原因发热、长期低热、绝育后长期低热、更年期综合征烘热汗出、经行发热、肿瘤术后或放疗后的发热、糖尿病人汗出异常、自汗、盗汗、头汗、腰汗、半身汗出等;以胃脘疼痛或脘腹疼痛,痛势绵绵,遇寒引发或加重为主要表现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痢疾等;以畏寒、心悸怔忡、胸闷气短为主要表现的循环系统疾病,如心肌炎、冠心病、心律失常、低血压、高血压等;以绝对或相对的气虚血弱为表现的妇科疾病,如痛经、经行后期、经行身痒、经行浮肿、崩漏等月经病,妊娠时的恶阻、水肿、癃闭、滑胎,产后的发热、自汗身痛、恶露不绝、便难、乳汁自出,人流或绝育术后的低热和更年期综合征等;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痛证,如腹痛、胁痛、睾丸痛、颈肌劳损、肩肌损伤、急性腰背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病、梨状肌综合征、骨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末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胫骨结节骨骺炎、糖尿病神经性痛等;可以治疗皮肤病,如多形性红斑、冻疮、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皮炎、蛇皮癣、过敏性紫癜等;以身体羸弱、肌肉无力、动则易汗、食少、面色无华为主要症状的儿科疾病,如小儿厌食症、遗尿症、多动症、地图舌等;还可治疗虚劳综合征、暝眩、慢性阑尾炎、过敏性鼻炎、无脉症、痿证、奔豚气、遗精、梦交、阳痿、失眠、多寐、健忘、脱发、癫痫、偏瘫、交感神经紧张症、耳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眼肌麻痹等疾病。本膏方以“桂枝汤”为基础,中风表虚证并非寒冷季节所独有,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夏季天气炎热,汗出当风,或突进空调环境,则易为风寒之邪所中,外感较为常见,桂枝汤可谓夏令好冷饮而得表证者的第一方。在治疗中风表虚证时,桂枝汤在于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为1:1;对于发热或汗出的病证,如果是以阵发性为特点,应遵循“前其时”的用药原则,即在下一次发热及或汗出之前服药,可提高疗效;桂枝汤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对于便秘不能使用泻药,也不能过多用润肠药,误用即见腹泻;便溏不能用收涩药,也不能过用温补药,误用则又使便硬难解,此类患者最适合用桂枝汤治疗,体现了桂枝汤对胃肠蠕动的双向调节作用,纳呆食少也是桂枝汤治疗的指针之一;桂枝汤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时,出现以“胸满、胸闷”、“心悸”为主证时,严禁使用芍药。第二节辛凉解表膏方时氏热毒清糖浆

药物组成:金银花20g,大青叶20g,荆芥12g,薄荷12g,桔梗12g,藿香12g,神曲12g,蝉衣12g,芦根30g,甘草9g。

加减:咽痒者,加蝉衣、橘红祛风;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者,加沙参、麦冬生津止渴;兼咽喉红肿疼痛者,加玄参、板蓝根清热利咽;发热甚者,加石膏、黄芩、葛根等清热解肌;咳嗽者,加枇杷叶、百部疏风热止咳;若咳痰黄稠,咯吐不爽,加瓜蒌、黄芩、桑白皮、贝母以清热化痰;咳嗽咯血者,可加白茅根、茜草根、丹皮凉血止血;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麦冬生津止渴;伴腹泻者,加黄连、木香、厚朴、白芍行气和血;气虚者,加黄芪、白术、防己益气固表;兼有湿热者,加防己、连翘、栀子、忍冬藤、蚕沙清热祛湿;大汗淋漓、汗出不止甚者,加糯稻根、五味子、人参、麦冬敛气阴;发热伴汗出甚者,伤及气阴者,加竹叶、石膏、人参清热生津;伴食积者或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山楂、紫苏消食;脾失健运者,加党参、白术、当归、麦芽、茯苓健脾开胃;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通腑泄热等;头痛者,加白芷、藁本祛风湿;头痛甚者,加乌蛇、僵蚕搜风,并可加乳香、没药、川芎活血止痛;巅顶疼痛甚者,加藁本、吴茱萸引药上行于厥阴经;颞侧头痛者,加白蒺藜、白芍引药入少阳经;项背疼痛甚者,加葛根、羌活、青葙子引药入太阳经;四肢疼痛者,加防己、薏苡仁、黄柏祛风湿热,通经络;上肢痛甚者,加桑枝引药上行;下肢痛甚者,加姜黄、牛膝、五加皮、海桐皮等引药下行。

制作方法:上药制成糖浆180ml。

服用方法:口服。分2~3次服完,至体温恢复正常不再反跳则停药。高热患者药后体温不减,剂量增加1/3~1/2,至体温下降再恢复原剂量。

功效:疏散风热,解肌透表。

临床应用:适用于风热束表证。适用于以症见发热、汗出、咳嗽为辨证要点的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亦可用于见上症的急性结膜炎、角膜炎、急性扁桃体炎、疱疹性咽峡炎等五官科及眼科疾病;药物性皮炎、荨麻疹等皮肤科疾病初期;还可用于麻疹之初热与出疹期、幼儿急疹、爆发性剧烈风疹、猩红热、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等传染性疾病初期;还可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小儿感冒、急性肾炎、产褥感染、急性盆腔炎等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症见发热者;本膏方特别适用于小儿肺系疾病伴见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者。四季抗病毒膏

药物组成:鱼腥草50g,芦根50g,连翘30g,苦杏仁30g,荆芥20g,菊花20g,甘草20g,桔梗10g,桑叶10g,薄荷10g,紫苏叶10g。

加减:咽充血明显而痛者,加金银花、射干、玄参清热凉血解毒;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枇杷叶宣肺止咳平喘;痰多气急者,可加葶苈子、枇杷叶以降气化痰;痰黄黏稠者,加桑白皮、知母、浙贝母;痰中带血丝者,加栀子、青黛、白茅根、茜草根等清热凉血;发热甚者,加石膏、葛根、黄芩等清上焦肺热;热甚伤津者,加天花粉、知母、麦冬清热生津;口干咽燥者,加沙参、麦冬生津止渴;伴恶心呕吐者,加竹茹、生姜清热和胃止呕;伴腹泻者,加黄连、木香、厚朴、白芍行气和血;头痛甚者,加川芎、藁本、葛根等祛风湿;鼻塞头痛甚者,加川芎、薄荷、细辛;前额痛者,加白芷、藁本祛风湿;颞痛者加白芍、白蒺藜;头顶部或枕痛者,加蔓荆子、吴茱萸;脑后痛者,加决明子、青葙子、葛根;兼食滞者,加山楂、神曲健脾消食;风热壅滞皮肤,疮疹初起者,加蒲公英、大青叶、紫花地丁清热解毒;风盛目昏者,加防风、荆芥穗;热盛者,加栀子、连翘、黄芩、薄荷、甘草;伴下肢关节疼痛者,加姜黄、海桐皮引药下行;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泽泻利水消肿;大便秘者,加芒硝、大黄攻之;四肢疼痛者,加防己、薏苡仁、黄柏祛风湿热,通经络;症见一侧或双侧面颊肿胀者,可配合外敷如意金黄散、仙人掌汁等。

制作方法:制备成糖浆500ml。

服用方法:口服。成人1次10~20ml,1日3次;小儿2~5岁一次5ml,5~7岁一次5~10ml,1日3次。

功效:疏散风热。

临床应用:适用于风热束表证。以症见头痛,发热,流涕,咳嗽为辨证要点。临床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急性疱疹性咽峡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患;可用于药物性皮炎、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皮肤科疾病初期;可用于急性肾炎等急性早期;还可用于麻疹之初热与出疹期、幼儿急疹、爆发性剧烈风疹、猩红热、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百日咳等传染性疾病初期。苍耳膏

药物组成:苍耳取新鲜连根带叶者10斤。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白术、淮山药健脾益气;恶寒重者,加淡豆豉、葱白、荆芥疏散风寒;鼻塞者,加辛夷、藿香、细辛通鼻窍;鼻塞头痛甚者,加川芎、薄荷、细辛;前额痛者,加白芷、藁本祛风湿;颞痛者,加白芍、白蒺藜;头顶部或枕痛者,加蔓荆子、吴茱萸;脑后痛者,加决明子、青葙子、葛根;若为风热者或风寒入内转热者,加黄芩、薄荷;伴咳嗽有痰难咳出者,加川贝母(或浙贝母);分泌物清稀者,加杏仁、浙贝;分泌物浓稠者,加瓜蒌、冬瓜子;脓涕带血加白茅根、藕节;有痰湿者,加法半夏、石菖蒲、钩藤祛湿化痰;伴关节疼痛者,腰脚连骨疼痛,摇转不能者,加川牛膝、萆薢、威灵仙;上肢关节疼痛甚者,加桑枝、羌活;下肢关节疼痛甚者,加海桐皮、黄柏、薏苡仁、独活;伴皮疹时隐时现者,加白鲜皮、乌梅、荆芥、防风、蝉蜕等疏风;伴皮疹渗液者,加苦参、地肤子、蛇床子等渗湿止痒;内热便秘者,加全瓜蒌、大黄清热润下;咽干口苦者加生地、焦山栀、芦根清热生津;黏膜水肿者加茯苓、泽泻化湿;黏膜红者,加赤芍、丹皮清热凉血。

制作方法:将苍耳子洗净,切碎,煮取汁、过滤,浓缩成膏。

服用方法:口服。每服1匙,1日3次黄酒送下。

功效:发散风热。

临床应用:适用于风热犯肺证。以症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痰多,舌黄,脉浮数为辨证要点。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亦可用于症见涕黄或粘白而量多,从鼻道上方流下,间歇或持续鼻塞,嗅觉减退,鼻内肌膜红肿眉间或颧部有叩压痛,全身症状可见发热恶寒,头痛的五官科疾病,如急慢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急慢性上颌窦炎、放射性鼻窦炎、鼻渊、变应性鼻炎、鼻息肉、中甲息肉样变、鼻息肉摘除术后、外感型嗅觉缺失、春季结膜炎等疾病;还可用于治疗症见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同时可用于治疗症见皮疹时隐时现、伴渗液等皮肤科疾病,如荨麻疹、湿疹、过敏史皮炎、接触性皮炎、癣等皮肤疾病。银翘解毒膏

药物组成:金银花30g,连翘30g,薄荷18g,炒牛蒡子18g,苦桔梗15g,淡竹叶15g,甘草15g,豆豉15g,荆芥穗12g。

加减:发热持续者,加黄芩、白芍、葛根、白芷、羌活、石膏、大枣、生姜解肌清热;寒热往来者,加柴胡、黄芩、生姜、大枣和解少阳;热毒甚者,加白茅根、大青叶、板蓝根等清热解毒;气分有热者,加石膏、知母清热泻火;血分有热者,加生地黄、玄参清热凉血;皮肤有丘疹、疱疹者,加滑石、蝉蜕清热祛风,伴皮肤瘙痒者,加白鲜皮祛风湿;伴肢体疼痛者,加薏苡仁、黄柏、葛根、羌活;伴下肢关节疼痛者,加姜黄、海桐皮祛风湿,引药下行;若咳嗽较频,肺热甚者,可加黄芩清肺热;热甚伤津者,加天花粉、芦根等生津止渴;兼咽喉红肿疼痛者,加玄参、板蓝根、牛蒡子清热凉血解毒;若咳痰黄稠,咯吐不爽者,加瓜蒌、黄芩、桑白皮、贝母清热化痰;目赤者,加白蒺藜、决明子、夏枯草清肝经火;鼻塞头痛甚者,加川芎、细辛;前额痛者,加白芷、藁本祛风湿;颞痛者加白芍、白蒺藜;头顶部或枕痛者,加蔓荆子、吴茱萸;脑后痛者,加决明子、青葙子、葛根;兼食滞者,加山楂、神曲健脾消食;恶心呕吐者,加藿香、佩兰、苍术、竹茹、生姜化湿和胃;腹泻者,加黄连、木香、藿香、厚朴、苍术燥湿行气。

制作方法:以上各药熬汁滤渣,合并滤液,熬沸浓缩,收清膏。每清膏500g兑蜜1000g,和匀,收膏装瓶。

服用方法:口服。1次30g,1日2次,白开水冲服。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适用于风温初起证。临床上以症见发热,微恶寒,咽痛,头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临床上多适用于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见上述病症者;适用于流行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流行性腮腺炎、喉源性咳嗽等症见上述症状及目赤,头痛,两腮红肿(痄腮)等症状的五官科及眼科疾病;用于过敏性皮炎、带状疱疹、玫瑰糠疹、药疹、荨麻疹等症见上述病症及皮肤丘疹,时隐时现或皮疹红肿明显的皮肤科疾病;用于症见发热、头痛、头晕的神经系统疾病,如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乙型脑炎、病毒性脑炎等;适用于麻疹之初热与出疹期、幼儿急疹、爆发性剧烈风疹、猩红热、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性疾病初期。银翘膏

药物组成:金银花30g,连翘18g,甘草12g,荆芥穗12g,桔梗12g,淡豆豉6g,薄荷15g,牛蒡子12g,淡竹叶6g,板蓝根30g。

加减: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衄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乃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鼻塞头痛甚者,加川芎、薄荷、细辛;前额痛者,加白芷、藁本祛风湿;颞痛者,加白芍、白蒺藜;头顶部或枕痛者,加蔓荆子、吴茱萸;脑后痛者,加决明子、青葙子、葛根;头痛甚者,加乌梢蛇、川芎、珍珠母活血祛风活血通络,镇静止痛;夜不能寐者,加茯神、黄连、栀子清热宁心,甚者,加琥珀、磁石、朱砂镇静安神;二、三日病不解,热渐入里者,加细生地黄、麦冬;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再加知母、黄芩、栀子;麻疹初起,透发不齐者,加浮萍、蝉蜕;热入营分,疹色红赤,加生地黄、赤芍;风热壅滞皮肤,疮疹初起者,加蒲公英、大青叶、紫花地丁;伴下肢关节疼痛者,加姜黄、海桐皮;兼食滞者,加山楂、神曲;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通腑泄热等;症见神志不清者,加麝香醒神开窍,或可加服安宫牛黄丸清热醒神开窍;症见高热抽搐者,加钩藤、羚羊角、菊花、青黛、络石藤、全蝎等清热凉肝止痉。

制作方法:上药加水煎煮3次,过滤去渣,合并滤液,浓缩至清膏状,另取冰糖适量,熬成糊状兑入收膏,贮存备用。

服用方法:口服。1次9~15g,1日2次,开水调服。

功效:祛风解表,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适用于风热袭表证。治疗以症见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可适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见上述病症者;适用于流行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喉源性咳嗽等症见上述症状及目赤,头痛,两腮红肿(痄腮)等症状的五官科及眼科疾病;还可用于麻疹之初热与出疹期、幼儿急疹、爆发性剧烈风疹、猩红热、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等传染性疾病初期;治疗皮肤病见上述病症者,如药物性皮炎、荨麻疹、玫瑰糠疹、带状疱疹、单纯疱疹、毛囊炎、淋巴管炎等;还可用于产褥感染、急性盆腔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胃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白塞氏病等各科疾病。金银膏

药物组成:金银花240g,赤芍30g,贝母30g,黑元参90g,连翘90g,菊花60g,桑叶60g,牛蒡子60g,天花粉60g,竹叶60g,甘草60g,丹皮60g,薄荷45g,芦根45g,桔梗45g。

加减:头痛甚,加川芎、藁本;咽痛,加玄参、山豆根;气粗似喘,发热重、烦躁、舌质偏红,气分热势渐盛,加石膏、知母以清解气分之热;里热甚伴全身酸痛者,加葛根、白芷;发热持续者,加黄芩、白芍、葛根、白芷、羌活、石膏、大枣、生姜解肌清热;寒热往来者,加柴胡、黄芩、生姜、大枣和解少阳;若咳嗽较频,是肺热甚,可加黄芩清肺热,并可配合外用膏方敷于支气管区及锁骨上方,如叶胡膏(苏叶、前胡、枳壳、半夏、广陈皮、桔梗、云茯苓、葛根、木香、甘草、瓜蒌各12g,党参12g,用麻油150毫升熬药至焦枯,过滤,去渣,加黄丹12g(研细),搅匀收膏);咳嗽甚者,加枇杷叶、百部、旋覆花下气止咳;痰多黏稠,加瓜蒌皮、葶苈子、枇杷叶降气化痰;咳痰黄稠,咯吐不爽,加瓜蒌、黄芩、桑白皮以清热化痰;咳嗽咯血者,可加白茅根、茜草根凉血止血;牙龈肿痛,加知母、细辛、黄连;热邪伤津而见口渴者,宜加麦冬、知母以清热生津;夜不能寐者,加茯神、黄连、栀子清热宁心,甚者,加琥珀、磁石、朱砂镇静安神;伴皮肤丘疹、瘙痒者,加白鲜皮、苦参、地肤子等;丘疹红肿热痛者,加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清热解毒;麻疹初起时,可加芫荽或配合芫荽煎煮外洗;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通腑泄热等。

制作方法:上药加清水煎煮3次,浓缩成清膏,过滤去渣,合并滤液浓缩成清膏,加蜂蜜300g收膏即成。贮存备用。

服用方法:口服。1次9~15g,1日2次,开水调服。

功效:祛风解表,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适用于风热袭表证。治疗以症见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的发热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原体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还可用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急性喉炎、疱疹性咽峡炎、急性病毒性角膜炎、急性病毒性结膜炎等五官科及眼科疾病;尚可治疗毛囊炎、急性淋巴管炎、急性淋巴结炎、痤疮、单纯疱疹、荨麻疹等皮肤科疾病;还可用于麻疹之初热与出疹期、幼儿急疹、爆发性剧烈风疹、猩红热、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等传染性疾病初期;还可用于癌性发热、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Still病、白塞氏病以及其他不明原因的高热。羌桔膏

药物组成:羌活225g,桔梗225g,白芷150g,川芎150g,柴胡150g,赤芍150g,防风150g,黄芩150g,天花粉300g,元参(去节)300g,葛根300g,大青叶300g,竹叶300g,甘草75g,炒牛蒡子300g,连翘225g(去心)。

加减:风热伴头痛甚者,加菊花、僵蚕、蔓荆子以疏散风热;夹湿者,加苍术、藁本以散风祛湿;头风头痛,经久不愈,宜重用川芎,并酌加桃仁、红花、全蝎、地龙等以活血化瘀、搜风通络;阵发性疼痛剧烈,抽掣感,闪电样并抽搐,加地龙、全蝎、代赭石、钩藤、络石藤等搜风镇静;风盛目昏者,加荆芥穗;若前额疼痛,为阳明经头痛,加石膏;颞侧疼痛,为少阳经头痛,重用柴胡,加细辛;项背疼痛,为太阳经头痛,重用羌活;若巅顶头痛,为厥阴经头痛,重用防风,加藁本以祛风;头昏、头目不清者,加天麻、蔓荆子;鼻塞头痛甚者,加薄荷、细辛;分泌物清稀者,加杏仁、浙川贝;分泌物浓稠者加瓜蒌、冬瓜子;脓涕带血者,加白茅根、藕节;痰多黏稠,加瓜蒌皮、葶苈子、枇杷叶降气化痰;咳痰黄稠,咯吐不爽,加瓜蒌、黄芩、桑白皮以清热化痰;咳嗽咯血者,可加白茅根、茜草根凉血止血;伴酸痛以上肢关节为主者,白芷、川芎增量,加威灵仙;以下肢关节为主者,加薏苡仁、苍术、黄柏、独活、牛膝;以腰背关节为主者,加杜仲、桑寄生、续断;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泽泻、茯苓、小通草;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泻下。

制作方法:以上各药加清水煎煮3次,过滤去渣,合并滤液浓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