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彝族民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14:55:16

点击下载

作者:黄铁,杨智勇,刘绮,公刘整理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阿诗玛:彝族民歌

阿诗玛:彝族民歌试读:

总序

近年来,“国学热”在海内外不断升温,“大国学”理念受到许多国学大家提倡。国学之兴,彰显着中华文化纵贯古今的传承和认同、横跨四海的魅力和影响。国学之大,在于其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于其厚重深邃、历久弥新。《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本着传播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宗旨,觅不朽于浩瀚,收录了包括汉、藏、满、蒙、回和西南各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传世作品,希望能帮助捧卷品读的朋友,从中启迪智慧、激荡情怀、汲取力量。

文化有渊源,但文化无疆界,中华文化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能够向世界展示我们继承独特文化传统、独特历史命运、独特基本国情的鲜明中国特色,展示我们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展示我们兼爱非攻、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平发展理念,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当前,全世界都在关注和聆听中国。我们负有责任和使命,推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

文化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根本要义。国际传播是文明交流、民心沟通,不是灌输教化、强弱分明;是润物无声、滴水穿石,不是立竿见影、一役之功。以文化人、以理服人,本身就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契合我国的国家形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我国主要国际传播媒体,一直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努力搭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通过65种语言的文化节目、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吸引了数以亿计的海外受众和数以万计的汉语学员,许多国家的朋友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对中国的典籍和故事津津乐道。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推出《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正是我们深化文化传播的一次新的努力。“居高声自远”,站在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化高地上,我们有信心把中华文化的思想价值和智慧光芒传播得更远,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多贡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 王庚年序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推出的《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是一套规模宏大的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丛书,也是新世纪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壮举。它对于弘扬我国各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加强各民族的和谐和团结,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把传统文化一概斥为“封资修黑货”,使人们长期对国学有所忌讳和忽视。改革开放以后,自20世纪90年代“国学热”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继承我国传统的文化学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性。尽管对于“国学”的内涵和外延,学术界不无歧见。狭义的“国学”,前人多指以“经”、“史”、“子”、“集”为代表的传统“汉学”。而“中华大国学”概念的提出,则始于新世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国学,是56个民族创造的”。这就为“中华大国学”概念奠定了明确的理论内涵和外延。

由当今56个兄弟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中华大地上,自古便繁衍着众多的民族和氏族部落,如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所论述,既有源于蒙古高原的蒙古人种,也有从中亚东移的雅利安人种,还有从南亚北上的南太平洋人种。很自然,各个民族和氏族部落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而在五千多年汇聚和交融的过程中,各民族和氏族的文化既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相互借鉴,又各自发出独特的光辉。今天,占全国人口92%的汉族本身就是由历史上的华夏族与周边的许多民族和氏族融合而成的。在这种意义上,汉族文化自然也融会有历代许多民族和氏族的文化创造。

近代以来,由于西学东渐,对于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汲取,使我国文化和学术产生了划时代的走向现代化的深刻剧变。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不但不能割断历史传统,相反,必须从历史传统中汲取优秀的养分。文化的现代化总是在前人肩膀上前进的,只有充分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努力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我国当代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够超越传统文化。认识文化发展的承前启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历史趋势和规律,人们就不难理解和认识《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的编辑和出版,具有何等重大的意义。

中华民族文化精深博大,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典籍不可胜数。这自然给文库的编选带来很大的难度。这套丛书除“汉学”文献外,还收辑有少数民族典籍42种,不但包含传统汉学的“经”、“史”、“子”、“集”,以及历代名家的诗文、小说的精选,还选辑有少数民族的富于代表性的著作,如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藏族史籍《红史》、《萨迦世系史》等;蒙古族史籍《元朝秘史》、《汉译蒙古黄金史纲》等;满族历史著作《满族源流考》;维吾尔族古典长诗《福乐智慧》;还有彝族、土家族、苗族、瑶族、毛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文化典籍,如《查姆》、《梅葛》、《阿诗玛》、《召树屯》、《布洛陀经诗》、《莫一大王》、《过山榜选编》、《盘王歌》,等等。其中既有历史学术名著,也有民间长期流传的民歌和英雄史诗。尽管难免会有疏漏,但其篇幅之浩大,可谓涵盖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术的灿烂光辉!

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席便指出,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我们必将迎来文化建设的高潮。今天,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接近实现,我们正迎来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的编辑出版,无疑正当其时。近年介绍国学成果的著作虽然出版不少,像《永乐大典》等的重新出版,工程之浩繁可以想见。但从“中华大国学”的视野,涵盖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学术来选编,这套丛书确实做了前人还没有做过的工作,为人们了解中华大国学提供了一套难能可贵的选本。我相信它一定会获得广大读者的热忱欢迎,也深信这一套丛书,一定会以它的精致而丰富的内容,以它宏阔的学术眼光和高度的编辑质量,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时代的中华新文化,并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作出自己出色的贡献!

是为序。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张炯2016年1月20日于北京

出版说明

《阿诗玛》是流传于云南撒尼族中的一部民间叙事诗,被撒尼人民称为“我们民族的歌”。少女阿诗玛善良漂亮,可恨的富翁抢走了她,逼迫她嫁给自己的儿子。阿诗玛不为财富所打动,严词拒绝。哥哥阿黑勇敢机智,与富翁斗智斗勇,救出了阿诗玛。返家途中,阿诗玛被洪流吞没,灵魂化作回声,永远留在人民身边。阿诗玛的传说已经成为撒尼人民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他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同时也是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的宝贵资料。此次作为“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之一进行再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一 应该怎样唱呀

破竹成四块,

划竹成八片,

多好的竹子呀,[1]

拿来做口弦。

口弦轻轻地响,

弹出心里的话,

多好的声音呀,

爱它和宝贝一样。

石头脚下蜂盘窝,

酿出蜂蜜甜又香。

可是,我不会盘呀,

我也不会酿。

塘边树草长得旺,

四月布谷唱得忙。

可是,我不会长呀,

我也不会唱。

弯曲的老树难成材,

好听的调子唱不来,

不会唱的我呀,

又轮到我把口开。

应该唱一个呀,

应该怎样唱呀,

山中的姑娘,

山林中的花!

爹妈曾经教过,

子孙也曾经听过,

一代一代传下来,

故事越唱越多。

三岁的小水牛,

四只脚落地,

后脚踏前脚,

跟着妈的脚印走。

苦荞没有棱,

甜荞三个棱。

撒尼人住在山垒山的地方,

我们爱自己生长的家乡。

我们弟兄呵,

我们郎舅呵,

调子应该怎样唱,

赶快来商量。

应该唱一个呀,

应该怎样唱呀,

山中的姑娘,

山林中的花!

树老不好栽,

青藤人人爱。

会唱的,人家听着说好听。

会说的,人家看见就高兴。

雁鹅不长尾,

伸脚当尾巴。

我虽唱不好,

也要来参加。

应该唱一个呀,

应该怎样唱呀,

山中的姑娘,

山林中的花!

我们弟兄呵,

我们郎舅呵,

河边有树三棵,

问问它该唱个什么歌。

[1] “口弦”是一种长两寸宽五分,中间雕出一小齿的竹片,两端拴有棉线,利用中间小齿的弹动及口形变化,可以弹出不同的声音。由于它所发出的声音与撒尼语言比较接近,撒尼姑娘便把它作为谈情说爱的工具,用它代替语言传达感情。二 在阿着底地方[1]

在撒尼阿着底地方,

在阿着底的上边,

有三块地无人种,

三所房子无人烟。

那三块地留给谁种?

要留给相好的人种;

那三所房子留给谁住?

要留给相好的人住。

没吃过的水有三塘,

塘水清又亮,

三塘水留给谁吃?

要留给相好的人吃。

没有人绕过的树有三丛,

树丛绿茸茸,

三丛树留给谁绕?

要留给相好的人绕。

格路日明夫妻俩,

绕过树丛穿过塘,

就在这里安了家,

种着山地住着房。

格路日明家,

花开蜜蜂来,

蜜蜂嗡嗡叫,

忙着把蜜采。

院子里的松树直挺挺,

生下儿子像青松;

场子里的桂花放清香,

生下姑娘像花一样。

阿着底的下边,

住着热布巴拉家,

这家人没有良心,

蚂蚁都不敢进他的门。

热布巴拉家,

有势有钱财,

就是花开蜂不来,

就是有蜜蜂不采。

场子里的树长得格杈杈,

生下个儿子长不大,

他叫阿支,阿支就是他,

他像猴子,猴子更像他。

[1] 撒尼,是彝族中的一个支系,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石林县圭山区,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阿着底”据说即现在的大理县。据传说:撒尼人原住大理,后迁到昆明碧鸡关,因反抗租佃压迫失败,才迁到石林圭山区。三 天空闪出一朵花

格路日明家,

儿子叫阿黑,

他像高山上的青松,

断得弯不得。

圭山的树木青松高,

撒尼小伙子阿黑最好,

万丈青松不怕寒,

勇敢的阿黑吃过虎胆。

大风大雨天,

他砍柴上高山,

石子地上他开荒,

种出的玉米比人壮。

从小爱骑光背马,

不带鞍子双腿夹,

拉弓如满月,

箭起飞鸟落。

阿黑唱山歌,

画眉飞来和,

阿黑吹笛子,

过路马鹿也停脚。

撒尼人民个个喜欢,

撒尼人民个个赞扬,

勇敢的阿黑呵,

他是撒尼小伙子的榜样。

老鹰落在高山上,

好花开在清水旁,

阿黑的妹妹阿诗玛,

是个可爱的小姑娘。

爹爹身上三分血,

妈妈身上七分血,

妈妈身上藏了十个月,

爹爹身下也藏了十个月。

天空闪出一朵花,

天空处处现彩霞,

鲜花落在阿着底的上边,

阿诗玛就生下地啦。

撒尼的人民,

一百二十个欢喜,

撒尼的人民,

一百二十个高兴。

没有割脐带的,

去到陆良拿白犁铧,

没有盆来洗,

去到泸西买回家。

泸西出的盆子,

盆边镶着银子,

盆底嵌着金子,

小姑娘赛过金子、银子。

三塘水又清又亮,

三塘水都给了小姑娘,

一个塘里舀三瓢,

洗得小姑娘又白又胖。

脸洗得像月亮白,

身子洗得像鸡蛋白,

手洗得像萝卜白,

脚洗得像白菜白。

小姑娘生下满三天,

哭的声音像弹口弦,

母亲给她梳头发,

头发——像落日的影子。

梭子从昆明买,

机架从陆良买,

踏板索从曲靖买,

做成了织布机一台。

祥云的棉花好,

路南的麻线长,

织出一节布,

给小姑娘缝衣裳。

宜良抽红线,

澄江抽黄丝,

织成裹布带,

把小姑娘背起来。

满月那天早晨,

爹说要给我囡请请客人,

妈说要给我囡取个名字,

哥哥说要给我妹热闹一回。[1]

这天,请了九十九桌客,

坐满了一百二十桌,

客人带来九十九坛酒,

不够,又加到一百二十坛。

全村杀了九十九头猪,

不够,又增加到一百二十头,[2]

亲友预备了九十九盆面疙瘩饭,

不够,又加到一百二十盆。

妈妈问客人:“我家的好囡取个什么名字呢?”

爹爹也问客人:“我家的好囡取个什么名字呢?”

村中的老人,

齐声来说道:“小姑娘就叫做阿诗玛,

阿诗玛的名字像香草。”

可爱的阿诗玛,

名字叫得响,

从此阿诗玛,

名声传四方。

[1] “九十九,一百二十”都是撒尼人惯用的形容多数的数字。

[2] 把麦子磨成粉后,揉成小疙瘩蒸熟当饭吃。四 成长

小姑娘日长夜大了,

长到三个月,

就会笑了,

笑声就像知了叫一样。

爹爹喜欢了一场,

妈妈喜欢了一场。

小姑娘日长夜大了,

长到五个月,

就会爬了,

爬得就像耙齿耙地一样。

爹爹喜欢了一场,

妈妈喜欢了一场。

小姑娘日长夜大了,

长到七个月,

就会跑了,

跑得就像麻团滚一样。

爹爹喜欢了一场,

妈妈喜欢了一场。

长到六七岁,

就会坐在门槛上,

帮母亲绕麻线了。

长到八九岁,

就会把网儿背在背上,

拿着镰刀挖苦菜去了。

谁帮爹爹苦?

谁疼妈妈的苦?

囡帮爹爹苦,

囡疼妈妈的苦。

爹爹喜欢了一场,

妈妈喜欢了一场。

小姑娘日长夜大了,

不知不觉长到十岁了,

手上拿镰刀,

皮条肩上挂,

脚上穿草鞋,

到田埂上割草去了。

谁帮爹爹苦?

谁疼妈妈的苦?

囡帮爹爹苦,

囡疼妈妈的苦。

爹爹喜欢了一场,

妈妈喜欢了一场。

小姑娘日长夜大了,

不知不觉长到十二岁了。

小姑娘走路谁做伴?

水桶就是她的伴;

小姑娘站着谁做伴?

锅灶就是她的伴。

小姑娘日长夜大了,

不知不觉长到十四岁了,

手中拿棍子,

头上戴笠帽,

身上披蓑衣,

和小伴放羊去了。

荒山上面放山羊,

荒地上面放绵羊,

风吹草低头,

羊群吃草刷刷响。

大树底下好乘凉,

小伴做活忙,

拼起五彩布,

做成花衣裳。

微风轻轻地吹,

传来松子的香味,

一面做活,一面讲知心话,

个个都夸奖阿诗玛。“你绣出的花,

鲜艳赛山茶,

你赶的羊群,

白得像秋天的浮云。“千万朵山茶花,

你是最美的一朵;

千万个撒尼姑娘,

你是最好的一个。”

小姑娘日长夜大了,

不知不觉长到十五岁了。

麻团怀中挟,

麻线机头挂,

母亲来教囡,

教囡来织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