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就在你前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4 08:54:03

点击下载

作者:信自力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梦想就在你前方

梦想就在你前方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伊尹位卑不忘忧国

那还是在公元前18世纪,一个出身卑微的奴隶,凭着自己聪明智慧,不仅摆脱了低贱的奴隶身份,还帮助商朝第一代帝王汤开国创业,为商朝的建立、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他,就是商朝的奠基人之一伊尹。

公元前18世纪末,夏朝经过400多年,到桀当国王的时候,已经快崩溃了。夏桀昏庸傲慢,不得民心,那些受尽欺压的平民百姓指着太阳咒骂他:“你几时灭亡,我们情愿跟你一道灭亡!”这些都被汤看在眼里。

汤,又叫做太乙,他是夏朝在黄河下游的一个属国,就是商国的首领。汤见夏桀腐败残暴,就决心与他争夺天下。平民百姓,包括夏桀的大臣们都盼望夏朝早点灭亡。

汤一天到晚总考虑怎样推翻桀的计划,一日三餐,马马虎虎,并不留心饭菜质量怎么样。这种情况,厨师伊尹看在眼里,想在心上,知道汤总是惦记着推翻桀的大事。

伊尹心想,推翻桀是好事,但也不能不注意身体呀。有了这个心思,他就总想找个机会接近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伊尹本是汤的妻子的一位陪嫁奴隶,后来做了厨师。他心疼汤整天忙着办大事,不认真吃饭,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吸引汤的注意,这一次故意把饭菜做得特别咸,下一次又故意不放盐。

汤感到饭菜不顺口,不对味,就叫过伊尹,责备他说:“怎么回事?你最近做的菜,不是咸,就是淡……”

不等汤说完,伊尹跪下说:“大王不必生气。这是我在试探您还知不知道滋味。从今天起,我一定把饭菜做好。不然,大王杀我的头!”

从那以后,伊尹做的饭菜咸淡适度香甜可口,味道很合汤的胃口。汤非常满意,又把伊尹找来说:“看来,你的进步很大,做菜的本事果然不凡……”

伊尹连忙借题发挥,有所指地说:“大王,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夸奖的。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只要把佐料搭配好,吃起来自然有味。这和您治理国家是一个道理,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急于求成。只有掌握好分寸关节,才能把事情办好。”

汤听了连连点头,心想:“谁能知道,在我的厨房里竟有这样一位难得的人才!”

于是,汤立即宣布解除伊尹的奴隶身份,让他做了大臣。后来,伊尹成了汤的主要助手。

不久以后,伊尹向汤建议,夏桀昏庸残暴,不要向夏朝送贡品了。同时,还控制了一些小国归附商汤。

桀发现汤竟敢和自己作对,又不甘心自己的势力范围缩小,非常恼怒,就以商国没有进贡为借口,联合起九夷族的力量,气势汹汹地讨伐商国。

汤听到这个消息,对伊尹说:“现在桀找上门来打仗,我们打还是不打呢?”

伊尹沉思了片刻,然后说:“桀这次集中了九夷族的兵力,说明他还有一些战斗力,我看不如避其锋芒,先恢复向夏朝进贡,等以后有机会再说。”

汤立刻派人把贡品送到桀的军营。桀见了堆积如山的财宝,十分得意,笑着对手下人说:“看来,汤还是怕我的呀!”于是,桀带着贡品满载而归收兵回国了。

第二年,商国又不向夏朝进贡了。桀暴跳如雷,发号施令,集合本国一些军队,觉得不一定能打败商汤,于是想再次召集九夷族一起去讨伐商国。

可是,一年来,九夷族看到了夏桀的种种昏庸表现,已经不愿意为夏朝出兵卖命了。这时,夏桀的附属国中真正听桀调遣的只剩下一个昆吾国了。伊尹与商汤分析了这一形势。

汤对大臣们说:“服从桀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只要打败他的最后一个帮手昆吾国,夏朝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

于是,汤和伊尹率领商国军队北上,迅速打败了昆吾国,消灭了桀讨伐的一支可靠力量。桀恼羞成怒,带兵倾巢出动与汤决战。商军以逸待劳,早已等候在现今山西省鸣条这个地方。

伊尹和汤鼓励将士们奋勇杀敌,振奋精神,汤传下法令说:“桀做尽了坏事,我们要去讨伐他,大家要听从命令。对杀敌立功的,我要给予重赏,决不食言;对不服从命令的,我也决不客气!”

将士们下定了死战的决心。交战这一天,天刚亮,商军就冲了过去,势不可挡,将士们非常勇猛。夏桀的队伍有一部分赶紧逃命,大多数投降了商军。

汤乘胜追击把夏桀赶进了安徽的南巢山中。后来,由于没有援兵,当地的百姓也痛恨夏桀,夏桀罪有应得饿死在南巢山里。

汤率领军队攻入了夏朝的国部,夏朝灭亡了,汤建立了商朝。商朝的国土比夏朝大了很多。

由于伊尹作战勇敢,智慧超群,为汤开国创业立下不少功劳,他由一名当厨师的奴隶,一直成为辅助国君的大臣,后来当上了右丞相,深受国王的赏识和人民的爱戴。

弦高犒师救国

那是公元前628年的春天,驻在郑国的秦国使臣杞子给秦王一封密信,信上说郑国对秦国没有防备,建议秦王去偷偷袭击郑国。秦国见信很高兴,派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率领三百辆兵车去偷袭郑国。

秦国军队出发了,一路上耀武扬威、骄横无礼,经过洛阳北门时,许多老百姓都知道郑国要大难临头了。可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郑国国王还蒙在鼓里呢。

当时,郑国的商人弦高,正好贩卖皮货和耕牛准备到洛阳。走着走着,迎面跑来一位从秦国回来的郑国人,他慌慌张张地对弦高说:“不好啦!秦王派军队来袭击咱们郑国了。”

弦高吃了一惊,他想:“现在郑国没有任何打仗的准备,这有多么危险啊,我必须想办法拖住敌人,争取时间,让郑国早一点做准备。”

于是,玄高和他的伙伴蹇他商量说:“秦国的军队行军千里,又几次经过各诸侯国的土地,他们的目的一定是要偷袭。大凡偷袭别国的,都认为别人没有防备。如果让他们看出我们知道了他们的军情,他们一定不敢前进了。”

弦高当机立断,告诉蹇他赶紧给郑王报信儿,自己扮作郑国的使臣“假令犒秦师”。

他从货架上取出四张上等的牛皮,然后又从牛群中挑出12头体大肉肥的牛,挡住了秦军的去路。秦军将领高声喊叫:“前面何人,竟敢挡住我军去路?”

弦高急忙施礼,然后镇定自如地说:“请通报孟明视将军,说郑国使臣弦高求见。”

前哨士兵回去一通报,孟将军大吃一惊,催马走过来,见弦高衣冠整洁,神色坦然,知道来者不凡,他彬彬有礼地说:“贵国使臣找我有什么事吗?”

弦高镇定地施了一礼,说:“我们国君听说您要路经我国率领军队去远征,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特意让我带上几张皮革和几头肥牛慰劳您和与您同来的将士。咱们两国是互驻使臣的友好国家,我国虽然不太富足,但也特意为您及随从驻扎休息做好了准备,如果驻一天的话,给你们准备好了粮食柴草;如果你们不停留一天,仅驻一夜的话,为你们安排好了夜晚的守卫哨兵。”

秦国军队一听郑国有防备,就收下了弦高的见面礼,在滑国驻扎了下来。弦高与秦国将士一边周旋,一边想办法找到在滑国的郑国使臣,通过传递信件事情的驿站,派人骑马飞速把情况报告给郑王。

郑国国王郑穆公接到驿站传来弦高犒师的情报,赶紧召集大臣商讨战事。军队将士为了迎战整理了行装,磨好了兵刃、喂饱了战马,备好了战车,全国上下,严阵以待。

然后,穆王派人到秦国使臣居住的地方劝他们离开郑国。杞子知道事情不妙,仓皇奔向齐国。

再说,秦国军队一连在滑国住了几日,孟明视说:“郑国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偷偷袭击是不行了,正面进攻呢,也不一定取得胜利,如果用三百辆兵车围住郑国,距离秦国路太远,时间长了,粮草接济有困难,我们还是不要攻打郑国了吧!”

就这样,一场眼看要国亡家破的灾祸,被爱国商人弦高机智勇敢地挽救了。事后,郑国政府要奖赏弦高。他却说:“保卫国家,人人有责,我做了应该做的事情,有什么理由居功领赏呢。”弦高谢绝了奖赏。

晏子劝国君爱民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相当于现在国务院总理的职务。作为国王的主要助手,晏子节俭朴素,关心人民疾苦,敢于当面批评国王的错误。

他学识丰富,思维敏捷,心地善良,爱国爱民,人们都很尊敬他。他在维护祖国尊严、关心人民疾苦、促进社会文明等多方面值得后人赞颂。

晏子,他个子矮,楚王看不起他,让他从小门进楚城,他说到狗国才开狗洞,看门人只好开大门迎接他。楚王在宴请时绑来齐人出身的罪犯来羞辱晏子,晏子说出了橘生淮南为桔,移到淮北变成酸枳的名言,狠狠地回击了楚王,讽刺齐国人好而楚国社会风气不好,巧妙地维护了齐国尊严,楚王不得不刮目相看。

在齐国,晏子也时时处处为人民利益着想,劝齐国国王齐景公关心人民的疾苦。

有一年冬天,大雪下了三天三夜,天气冷极了。齐景公披着白狐狸皮斗篷,坐在宫殿里观赏雪景,还派人去叫晏子也来赏雪。不一会儿,晏子来了,齐景公让他坐在一旁,说:“没什么事吧,您难得有闲空,今天就和我一起赏雪吧!”

晏子没答话。过了一会儿,齐景公没话找话地说:“真奇怪,一连下了三天大雪,可是一丁点儿也觉不出冷来。”“天气真的不冷吗?”晏子追问了一句。

齐景公也觉得自己的话说得不对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晏子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在自己吃饱的时候,惦记着别人在挨饿;自己穿暖的时候,不忘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享乐,要想着劳苦的百姓。现在,您把这些全忘了。”

齐景公听着,脸不觉红了,忙说:“您说得对,我明白了。”说完,齐景公下令,从仓库里取一些衣服和粮食,发放给穷人。

齐景公特别喜欢养鸟。有一次,他得到一只非常美丽的小鸟,派一个叫烛邹的人特意给他养这只鸟。可是,过了几天,那只鸟飞走了。

齐景公气得直跺脚,大声喊道:“烛邹,我要杀了你!”站在一旁的晏子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再杀也不迟。”齐景公说:“可以。”

这时候,武士们把烛邹绑来了,晏子绷着脸,严厉地对他说:“烛邹,你犯了死罪,罪过有三条:一、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走了;第二条你使国君为一只心爱的鸟要动手杀人了;还有这件事让别人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百姓的生命,从而看不起齐国,这是第三条。所以国君要杀死你!”

说到这儿,晏子回过头来对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齐王明白晏子是在责备自己,他干咳了两声,说:“算了,算了,把他放了吧!”

接着,齐王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道:“若不是您及时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呀!”

过了些日子,春暖花开,齐景公亲自到山上捉鸟。他看见一只漂亮的鸟,刚要射箭,忽然传来一阵砍柴声,把鸟惊飞了。

齐景公的坏脾气又上来了,立刻喊到:“把那个砍柴的抓起来,带回去找收拾他!”

这时,一个随从跑过来告诉齐王:“那边有一个鸟窝,里面有响声。”

齐王走过去一看,鸟窝里有一只刚出生不会飞的小鸟,毛茸茸的,张着小嘴不停地望着生人叫,齐王觉得小鸟怪可怜的,就把它送回窝里了。

等齐王回宫,让晏子碰见了,晏子问:“大王今天捉了几只鸟?”“咳,费了老大劲,捉到一只小鸟,我看它不会飞怪可怜的,就又放回窝里去了。”

晏子听完,转身向北拜了几拜,然后高声说:“我们大王今天做了圣人做的事啊!”

齐景公不以为然地说:“您说到哪去了。我抓了小鸟,看它小放了它,这跟圣人有什么关系呢?”

晏子说:“这件事虽小,可我看得出,您对鸟兽都有仁爱之心,我想,今后您一定会更加关心百姓,所以,我说您是做了一件圣人做的事啊!”

齐景公听了这话,想起押回来的那位砍柴人,忙说:“快放了那个砍柴人吧,我要做一个好国君。”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齐景公心爱的小狗死了。他十分伤心,打算做一付上等的棺木厚葬爱犬,还决定让大臣们给狗举行隆重的葬礼。

晏子阻拦他。齐王不耐烦地说:“这么件小事,您就不必管了。这是我想出来的办法,给大家取笑,耍着玩的。”

晏子郑重其事地说:“大王,您错了。现在有多少百姓冻死、饿死,死后无人埋葬,您不去管,反倒有心思和周围的人取乐。这明摆着是轻视百姓,只顾自己吗?百姓听了这件事,必定不拥护您做国君,各国诸侯听说了,必定看不起齐国。内有不满的百姓,外被诸侯小看,再加上大臣们跟你学开心取乐,齐国危亡不远了,这难道是小事吗?”

齐景公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说:“对呀!多亏您提醒了我。狗还是送厨房,炖了吃肉吧!”

晏子就是这样聪明机智,劝君爱民。百姓、大臣、诸侯、君王都敬重他的人品、才华。有一本叫《晏子春秋》的书,专门记录了晏子的一些动人故事,其中有许多至今还在人民当中流传着。

蹶由不畏以血涂鼓

蹶由是春秋时吴国国君的弟弟,他是一个以国事为重、临危不惧的人。那时,天下混乱,战祸连年。楚国又派兵伐吴了。吴国国小力薄,怎能对付得了强大的楚国呢!吴王苦苦地思索着。

最后,吴王想出一个退兵之计:派弟弟蹶由去犒劳楚军。吴王想:这样,也许会幸免!于是,赶着大批大批的牛羊,担着大坛大坛的酒,送往楚营。

哪知,楚灵王并没有被感动,反而不顾“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信义,把蹶由捆了起来,想杀死他,并以血涂鼓。

楚灵王洋洋自得地取笑蹶由,说:“先生来时可问卜过?此次使楚是否吉利?”

蹶由正色道:“吉利得很!卜兆说能预知未来!”

楚灵王笑着说:“先生可知自己未来如何?”

蹶由坦然答道:“知道!大王不是想杀了我,以血涂鼓吗!”

楚王大笑道:“先生既知,何以言之大吉?”

蹶由从容笑道:“大王想,此次出使楚国,如果大王能以礼相待,那我们的国家必然会放松警惕,松懈斗志,这岂不是亡国的征兆吗?今大王要杀我,以血涂鼓,这样的奇耻大辱,难道我们的国家会置之不理吗?必然会重修军队,加紧操练,戒备边防。这样,或许幸免于亡。故不杀我,对我个人来说是福,而对我们国家来说则是祸;杀了我,对我个人来说是祸,而对我们国家来说则是福。难道预卜大吉不对吗!此次使楚,我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请大王杀了我吧!”说完凛然而立。

楚王听了蹶由一席话,反倒不敢杀他了。

蹶由临危不惧,力驳楚王,维护国家的尊严,可谓大智大勇啊!

烛之武智退秦兵

那是鲁僖公三十年,秦穆公和晋文公要联合起来攻打郑国。他们的理由是因为郑国国君曾经对晋文公没有礼貌,并且违背了晋郑友好关系,却又和楚国亲近。

当时,秦、晋大军团团包围了郑国的国都新郑,城里的官员和老百姓都很恐慌,这个时候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现在国家很危险了,得想个解决办法呀!”“唉!”郑文公叹了一口气说:“目前情况这样危急,谁能有好办法解救呢?”

佚之狐回答说:“现在只有烛之武才能说服秦国退兵。”

郑文公采用这个建议,立刻就把烛之武请进宫来,讲述了这件事。可是烛之武却婉言拒绝说:“我年纪大了,不中用啦。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如别人,现在更无用啦。”

郑文公听出烛之武话中有牢骚,就抱歉地说:“过去我没有重用你,这是我的过错,可是现在我们郑国十分危急,恳求你帮帮忙。如果郑国真的灭亡了,对你也不利呀!”

烛之武看到郑文公诚恳的态度,又想到个人的切身利益,就答应去见秦穆公。

秦、晋大军紧紧围困着郑国国都,烛之武趁着黑夜,叫人用绳索把他吊下城去。

他到了秦国见到了秦穆公,说道:“你们秦国和晋国联合起来攻打我们郑国,城里的老百姓都知国家要灭亡了,本来不该再打扰您了。可是郑国灭亡了对你有什么好处啊?”

秦穆公说:“怎么会没有好处呢?打败了郑国,郑国就成了我们秦国的土地,郑国的百姓就是我们秦国的百姓。”

烛之武听了,接着说:“话是这么说,但是,你们秦国在西方,我们郑国在东方,中间隔着个晋国。你们越过晋国来进攻郑国,即使是打赢了郑国,将土地收为己有,也是很难治理的呀!因为路途遥远,不方便治理啊!”

这时秦穆公很耐心地听着,听着。

烛之武说:“您仔细想想,郑国灭亡后,好处实际上是晋国。晋国实力增强了,秦国的力量相对也就削弱了。”

烛之武继续说:“如果你能留郑国,作为您东行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者来往于此,万一需要什么,郑国就可供应什么,这对您百利无一害。”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这番话,仔细盘算一下,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心中沉吟不语。

烛之武觉察到秦穆公有点动心,就接着说:“大王应该知道,晋国是个贪得无厌的国家,一向不讲信用。请您不忘掉历史的教训,当时晋国发生内乱,晋惠公逃到贵国避难,您帮助他获得君位。晋惠公亲口答应将焦、瑕两城送给秦国。可是结果怎样?他们还在焦、瑕修筑防御工事,把一切许诺都忘掉了。”

秦穆公听到这件事,非常恼火。

烛之武紧追不放地说:“现在的晋国国君跟过去一样,贪得无厌,野心勃勃。如果他们获得了东面的郑国的一部分土地后,就会设法扩大西面的疆界。”烛之武歇了一口气又说:“请大王还是看到这一点吧!”“说得有理。”秦王听了烛之武讲话非常高兴。

几天后,秦穆公将大军调回国内,只派两员大将留守,并订立了盟约。晋文公失去了同盟军,也灰溜溜的撤走军队。烛之武用自己智慧和勇敢,保全了自己的国家。

商鞅变法强国

商鞅到秦国执政二十多年,被封为“商君”,人们又习惯地叫他商鞅。商鞅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尤其爱读研究法令的书。长大以后,他先在卫国附近的魏国游学,后来,秦国21岁的孝公即位,下令招揽人才,商鞅便来到秦国。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一些大臣议论纷纷,表示不同意,闹得秦孝公又拿不定主意了。有一天,他把商鞅和大臣甘龙、杜挚叫到一起,商量变法的事。孝公先说:“我想制订新的法令来治国安民,可又怕全国上下的人议论我,反对我,所以总下不了决心。”

商鞅马上接着说:“做什么事,如果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功。您既然要变法就不要怕别人议论。自古以来,凡是圣贤的人,只要想富国强兵,都不会总按旧制度办事,也不会死守老规矩的。”“对呀!”秦孝公听了,连声称赞。“不然!”在一边的甘龙着急地说。“我知道圣贤的人治理天下,是从不改变原来制度的。按老规矩办事,费不了多大力气,还不会引起混乱。要强行变法,会引起全国混乱,大王千万不能轻举妄动啊!”

商鞅马上对甘龙说:“你说的这些话,实在是太俗气了。聪明的人从来都是根据情况的变化来制定新法令,改革旧制度的。只有愚蠢的人才只知道按老一套办事。这种人,根本不值得跟他们商量大计。我请大王不要再犹豫了。应该赶快下令变法!”

这时候,杜挚又摇头晃脑地说了起来:“没有百倍的好处,就不要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除旧换新。我以为遵守古代传下来的法令没有错,按过去的规矩办事,也不会出偏差。”

商鞅听了,很气愤,质问杜挚:“我问你:从古到今,历朝历代的法令很多,该遵守哪一个法令呢?当初商汤和周武王并没有死守古代那一套,结果兴盛起来;夏朝和商朝一直到最后也没有改变老一套,反而都亡了国。据我看,改变古代法令的未必要受到非议,死守老规矩的倒不值得怎么夸耀!”

甘龙和杜挚被驳得哑口无言。秦孝公听了,也拿定了主意。他对商鞅说:“你说得真好啊!那些守旧的议论,我再也不听了!”

不久,商鞅把变法内容想周全了,就来见秦孝公,说:“要变革的事很多首先办好几件主要的。”“最危险的事,要属打仗了。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用高官厚禄来赏赐有军功的战士;对那些无事生非的人,打架斗殴的,要严加处罚。”“最辛苦的活儿,要算种田了。农民起早贪黑干一年,得到的好处却很少,所以,要提高粮食价格,对耕田和织布超过一般人产量的要免除徭役;这是第二件事……”

秦孝公一边听一边点头,说:“对!粮食贵了,农夫们有利可图,就会好好种田了。”“这第三件事,是要统计人口,全国要按户籍把老百姓组织起来,每五家为“伍”,每十家为“什”,各家互相监督,上边管起来也方便多了……”

说着,商鞅站起来,打着手势说:“只要把这几条定为法令,官吏不敢为非作歹,普通人不敢犯法,将士不惜生命去打仗,百姓努力耕织。秦国富强的日子就不远了。”

秦孝公越听越高兴,激动地直拍大腿:“就照你说的办,开始变法吧!”

商鞅变法,使一些有钱有势的贵族失去了很多特权。他们都反对变法,常在一起议论怎样对抗商鞅,其中包括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他们故意让太子触犯新法。然后说:“太子不能判刑,看商鞅怎么下台。”

商鞅只好对秦孝公说:“谁犯了法,都要治罪。大王要实行新法,必须从惩处太子开始。太子不能判刑,那就惩办他的老师。”

秦孝公心里琢磨:太子年纪小,故意违犯新法,背后肯定有人指使。于是,他对商鞅说:“你就按法行事吧!”

商鞅下令把怂恿太子犯法的公子虔和公孙贾抓来,并严厉地对他们说:“你们以为太子犯法,我就不敢管了吗?来人!”

几个武士上来,按商鞅的命令,割掉了公子虔的鼻子,又给公孙贾脸上刺了字涂上墨。公子虔和公孙贾无地自容,捂着脸走到街上,那些反对新法的人,都吓得不敢违犯新法了。

商鞅变法一共有两次。一次在公元前356年,一次在公元前350年。经过十几年时间,秦国果然强盛起来。家家户户吃得饱,穿得暖。平民百姓间也都和好相处,打架斗殴的事少多了。

而且,每逢出征打仗,将士们个个争先,常打胜仗。秦孝公非常高兴,让商鞅当上了“大良造”,这是当时秦国最高的官职,仅次于国王的权力。

商鞅的两次变法,使本来贫穷落后的秦国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件事对我国社会历史的进步也起了很大作用。

后代人只要一说起改革,没有不提到“商鞅变法”的,同时,也称赞商鞅是一位有胆识、有贡献,为国为民为改革敢于献身的政治家。

赵武灵王穿胡服

赵武灵王名字叫赵雍,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国王。他敢于破除旧的习俗和民族偏见,学习游牧民族的长处,改穿胡服,大胆采用骑兵作战,使赵国在军事上迅速强盛起来,成为战国后期能够抵挡秦国势力的主要力量之一。

当时,赵国处于齐、秦两大国之间,北面还有中山国为敌,东胡、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的骑兵也经常侵犯中原。很长时间内,赵国一直被他国欺负。

赵武灵王执政后,立志图强。为了寻找打败敌人的对策,他带领肥义、楼缓几个大臣到边关巡视,说:“胡人没有我们人多,兵器没有我们的好,武艺也不如我们的将士高强,可为什么我们总打不败他们呢?”

边关守将告诉赵武灵王:“胡人身穿短衣,袖口又窄又紧,游牧为生。他们从小都是在马背上长大的,骑马驰骋,来得快,跑得快,非常便利。我们这些身穿宽袍大袖的步兵和笨重的战车,不是他们的对手。”

在回去的路上,赵武灵王反复琢磨着对付胡人的办法,他对肥义和楼缓说:“没有强大的兵力,国家就不能生存。现在赵国四面临敌,我想出一个对策:让大家都穿胡人那样的衣裳,学他们骑兵打仗的本领。你们看行吗?”

楼缓高兴地说:“大王这个办法好。那样赵国的兵力就增强了。”赵王还说:“我带头穿起胡服给大家做个样子看看!”肥义、楼缓都会心地笑了。

巡视归来后的一天,赵武灵王召见大臣。他穿着新制的胡服从容上殿,肥义和楼缓也穿着胡服站立两旁。大臣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尽管中原人衣袖肥大,行动不便,可古来如此,大臣们都认为很好看。今天,他们看见赵武灵王带头穿着胡人的服装,都觉得看不惯、不舒服。

赵王把自己改穿胡服的想法说了一遍,劝大臣们都改变装束。大臣们又摇头又摆手,说不上是哭还是笑。赵王也不勉强他们。他见自己的叔叔公子成没来,就派人请他带头穿胡服。

谁知公子成一听就火了:“什么?中原自古以来的习俗,谁敢改了,这是忘了祖宗!我可不答应。”

赵武灵王听说后,就亲自到公子成家里找他,对他说:“穿什么衣服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看做事方便不方便。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可你要改穿胡人的衣裳啊!别忘了,他们还常来打我们,抢我们的东西呢!”“我改穿胡服,就是为了这个呀!中山国抢占我们土地,胡人也趁火打劫。可赵国的兵力太弱,无法抵挡,如果我们改穿胡服,行动有多方便!再训练骑兵和他们作战,就一定能取胜。难道叔叔您不愿意赵国强盛吗?”

公子成听完,连忙跪下磕头,说:“我真是老糊涂了。你有为国雪耻的雄心,我不该拦着你呀!”说着,公子成接过赵王亲手递过来的胡服,高高兴兴地穿上了。

第二天,文武大臣见公子成都改装了,谁也不反对穿胡服了。赵王趁热打铁,向全国发出了改穿胡眼的命令。

改穿胡服以后,赵武灵王又立即开始训练骑兵射箭的军队。他身体力行,带领将士们勤学苦练。

每天早晨,在野外的练兵场上,一队队赵国的骑兵身穿胡服,足蹬高统皮靴,腰扎皮带,搭弓射箭,精神焕发,一个个勇猛无比。

赵武灵王一边看一边对肥义说:“中原各国打仗,总是大将站在战车上指挥,士兵跟在后面跑,远不如胡人骑马射箭灵活,一眨眼工夫冲过来了。连杀带砍,不可阻挡。咱们一定要好好学这个长处啊!”

肥义说:“我们有骑兵了,往后再也不用担心胡人来犯了!”

赵国渐渐兵强马壮起来了。赵武灵王多次同大臣们商量,讨伐中山国,讨回被强占的土地。赵王先率领训练有素、武艺高强的骑兵打败林胡,迫使胡王献出大量马匹。赵王利用这些马匹,进一步扩大了骑兵的实力。

一切准备好了,赵武灵王下令讨伐中山国。勇猛强悍的赵国骑兵一口气夺下中山国四座城池,中山国王才慌慌张张地派一支步兵队伍出来迎战。

中山军队还是老式作战方法,战车前面开路,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赵国骑兵一部分在前面进攻,一部分由赵武灵王亲自率领,悄悄绕到中山军队背后。

赵王大声喊着:“冲啊!用我们的铁骑冲击敌军!”像一阵狂风呼啸着卷了过来,中山国军队一阵大乱,吓得连喊带叫:“神兵下凡了,神兵下凡了!”

这一仗,赵军缴获了大批武器和粮食,中山国大伤元气,再也不敢欺侮赵国了,游牧族也不敢来侵扰赵国边境了。不到10年,赵国就成为战国后期的强国之一了。

赵武灵王肯于虚心学习他国长处,富国强兵,壮大自己。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位有胆识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陈胜立鸿鹄之志

那是在秦朝末年,陈胜和吴广一起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熊熊烈火。陈胜,字涉。他年轻时终年像牛马一样在地里干活。

有一次,陈胜在和几个雇工谈起对当时统治者的仇恨时,说:“将来如果我们中间今后谁富贵了,可不要忘了穷哥们!”

有个伙伴听了不理解地说:“我们现在穷成这个样子,靠给人家当雇工过活,哪会有什么富贵呀?”

陈涉叹了口气说:“小小的燕子和麻雀怎能知道鸿鹄的雄心壮志!”

燕雀就是指燕子和麻雀,比起鸿鹄来,燕雀当然渺小得多啦。后来,陈涉终于揭竿而起,领导了反抗暴秦的起义。这次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可是在它的影响和推动下,各地群众纷纷举起起义的旗帜,终于消灭了秦王朝。陈胜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陈胜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率先看到了贫贱、富贵的不公平,并提出了改变这种不公平的朴素而勇敢的要求。有了远大的志向,并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就必定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李广保国战匈奴

李广是汉朝初期名将。当时,汉朝主要的边患是北方胡地匈奴的入侵。李广为抗击匈奴,张弓搭箭,几乎一生全都在疆场上度过。他热爱祖国,英勇杀敌,为保卫边疆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汉文帝14年,匈奴又一次大规模入侵边疆,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攻打匈奴。因为他精通骑马射箭,杀死和俘虏了很多敌人,因有功,被选拔出来做汉朝皇帝的卫兵。

到汉景帝即位时,派李广做陇西都尉,后来调做骑郎将。吴楚等七国叛乱的时候,李广担任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去讨平叛乱;在昌邑城下夺得了敌军的帅旗,李广立了功,出了名。

匈奴又一次大规模地侵入上郡,皇帝派亲信的宦官到李广部下受军事训练,参加抗击匈奴的战争。

有一天,这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去刺探军情,忽然遇见3个匈奴人,就与他们打起来。那3个匈奴人扭转身来射伤了宦官,把几十名骑兵也差不多全杀光了。

这名宦官跑回来告诉李广,李广说:“这匈奴人一定是射雕的猎手。”立刻带领100多名骑兵追过去。李广命令手下骑兵散开分两翼包围过去,自己搭弓射箭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一问,果然是匈奴的射雕猎手。

李广他们刚把这位匈奴射雕猎手捆好,上马准备回汉朝军营,远远望见有几千名匈奴骑兵走过来。匈奴兵望见李广这100多名骑兵,以为是汉军派来诱骗他们中计的疑兵,都大吃一惊,立刻上山摆开阵势准备迎战。

李广手下的骑兵,不少人胆战心惊,想要飞快逃回汉营。李广对他们说:“我们离开汉营几十里,现在这100多人马往回跑不远,匈奴兵马上追过来,我们全完结。现在我们停下来,匈奴兵一定认为我们是主力部队派来诱骗他们中计的,一定不敢来攻击我们。”

接着,李广向手下骑兵发令说:“前进!”一直前进到了离开匈奴阵地约有两里路的地方才停下来。然后李广又发令说:“一齐下马,把马鞍全卸掉!”

这时,骑兵们发急了,说:“敌人这么多,而且距离我们这么近,万一情况紧急,又怎么办呢?”李广说:“敌人以为我们会逃走,现在我们下了马,卸了鞍,表示不走,摆出让他们追的架势,他们更加相信我们是疑兵。”

果然,匈奴兵一动也不动地观望着!匈奴阵地上,有一个骑白马的军官,走出来监护他们的队伍。李广看见了,立刻上马同十几名骑兵飞奔过去,一箭把他射死。

然后,李广再从容地回到自己队伍中卸下马鞍,叫士兵们都把马放了,躺下来休息。

这时,恰巧天快黑了,匈奴兵始终捉摸不定,不敢前来攻击。到了半夜,匈奴兵认为汉军就埋伏在附近不敢前进,连夜撤走了。天亮后,李广才带着100多名骑兵回汉营。士兵们都传颂李广的冷静、机智。

过了很久,李广连续征战,屡屡建功,从卫尉升调为将军。这一次,他领兵出雁门攻打匈奴。由于匈奴兵多势盛,打败了汉军,活捉到李广。

匈奴主一向听说李广本领高,是个人才,命令部下说:“捉到李广,一定要活的给我送来。”

匈奴兵把李广射成重伤,就让他躺在一张网里,挂在并排的两匹马中间抬着走。李广一路装死,走了十几里,偷眼看见旁边有个年青的胡人骑着一匹好马,马上要从李广身边走过,只见李广纵身一跳,跳到那青年的马上,夺了弓箭,把那青年推下马去,快马加鞭,向南飞跑。

李广一口气跑了几十里,追上部下的残兵,就带着他们进了雁门关。当时,匈奴反应过来后,派了几百名骑兵追李广一个人。

李广见追兵赶来,一面忍着伤痛飞跑,一面取出那青年的弓箭,转身射杀快追上来的匈奴兵,最后终于脱险,连匈奴兵都说他勇敢、箭法好。

后来,李广负责镇守右北平这个地方,匈奴听说李广在那里,好几年不敢入侵那一带地区。李广入敌阵,快速如飞,连匈奴兵提起他都称呼他为“汉朝的飞将军”。

有一次,李广出外打猎,远远望见草丛中好像有一只老虎,一箭射去,箭头全钻了进去,老虎却不挣扎,近前一看却是一块大石头。连边地老百姓都知道他力气大。

李广为人廉洁,得了赏赐都分给自己的部下,吃喝都和士兵在一起,深受士兵拥护。

马追流星,箭穿巨石,奔驰在北国边疆战场上的李广,不愧为是一位充满爱国热情的名将,他机智勇敢,与士兵同甘共苦,人民永远那么真诚地崇敬他、颂扬他。

直到现在,人们还经常咏唱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一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张骞与丝绸之路

张骞在汉武帝时曾在朝廷里做过中郎将。他当时出使西域是为了联合友好邻邦抗击匈奴侵略,保卫国家,但在历史上更有意义的是他开辟了一条促进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丝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古罗马作家赞誉丝绸“彩色像野花一样美丽,质料如蛛丝一样纤细”,称中国为“丝国”。汉代以后,一直到13世纪,大量轻柔华美的丝绸,通过河西走廊,沿着昆仑山脉和天山山脉,向西运往西域和地中海东岸。

后来,人们称这条横贯亚洲大陆,长达7000多公里,连通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古代最长的陆上商路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是许多世纪各国人民不断努力的结果,但是人们永远不忘2100多年前张骞为开辟这条道路所做出的不朽功绩。

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以及伊朗高原等地称为西域,这一带有大小政权几十个。公元前2世纪初,匈奴占领了这一地区。汉武帝即位后,决定联合匈奴的宿敌大月氏和乌孙夹击匈奴。张骞应征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年青的张骞带100多人,从长安出发,向西行进,有个叫甘父的匈奴人当向导。他们昼夜兼程,越过长城后,不幸遇上了匈奴骑兵,张骞一行寡不敌众,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把张骞软禁了10多年,一直威逼利诱,他始终没有屈服。后来,乘匈奴人的疏忽,和几个随从逃了出来。在甘父的向导指引下,他们继续西行,在荒无人烟的高原沙漠中行走,靠射杀飞禽走兽充饥,一连走了几十天才到达大宛国。

大宛国王早就希望与汉朝建立友好往来关系,见到来使,非常高兴,并派人护送张骞等一行人去大月氏。历尽千难万险,张骞终于到达目的地。

但是,这时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大月氏西迁后占住了大夏的故地,那里物产丰富,周围很少发生争战,人民安居乐业,大月氏国王安于现状,已经不想再与匈奴为敌了。

张骞无可奈何,只好离开大月氏去大夏国。在大夏都城的市场上,他见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国的海西布,安息国的货物,尤其令张骞惊奇的是市场竟有汉朝四川的竹杖和蜀布。这是由古印度贩运来的。

他由此考察推知从四川有路可通古印度到大夏。经过一番考察,他们从南路几经周折,于公元前126年回到汉朝。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前后历时13年,跋涉万余里,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了解了沿途的风土人情,地形物产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状况,传播了中华民族对外族的友谊。

这是历史上我国政府派往西域的第一个使团,史书上誉为“凿空”,即是一次空前地探险。他们出发时100多人,回来时只剩下张骞和甘父两个人了,足见此行之艰巨。

张骞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并建议和西域各国友好往来,共同联合抗击匈奴。汉武帝十分重视张骞的报告,认真分析了形势,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做皇帝的参谋。他的向导甘父被提拔为奉使君,都成为有功之臣。

张骞的西域之行报告为后世留下了研究当时西域各国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任张骞为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众多副使、随从,带万头牛羊、大量丝绸,到达乌孙国,派副使去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古印度等国。张骞于公元前115年回国。

同时,他派出的副使都圆满完成任务,和各国使者一同返回长安。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正式建立了。

张骞历尽艰辛出使西域有利于人类进步、文化交流。以后,中外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友好道路,来往络绎不绝。西域出产的葡萄、核桃、大蒜等传入汉地,汉族的农业生产、打井、炼铁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音乐、舞蹈、绘画、杂技传入汉地,汉族的丝绸等产品走进西域,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张骞回到长安第二年就病逝了。他一生出使过36国,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族人民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各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交流与发展。“丝绸之路”成为一条友谊之路。

霍去病抗击匈奴

匈奴原是我国古代北部边境的一个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该族人生性剽悍,经常骚扰汉朝边境。他们攻城掠镇、抢劫人口、财物和牲畜,是汉朝前期最大的边境祸患,就连汉高祖刘邦,也曾遭到过匈奴的包围和攻击。

为了边境安宁,汉朝廷曾多次采取向匈奴大量送礼、送公主下嫁单于等措施。但是,无论实行贿赂还是“和亲”政策,都一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汉武帝刘彻是个英武强悍的皇帝,在他即位以后,一直考虑着如何消除这一边患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他决定对匈奴用兵,主动出击,澄清边疆。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采纳了大臣王恢的意见,派出大军三十万人,拟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歼灭匈奴。在眼看计谋就要成功的时候,不慎走漏了消息,单于率众逃离了包围圈,汉军将士们功败垂成。

但汉武帝并不气馁,公元前124年,雄心勃勃的汉武帝毅然否决了某些大臣立足于防守的奏议,选派车骑将军卫青,率六员大将,统领十万精兵,主动发起了进攻,取得了汉匈交战史上首次大胜,这更加坚定了武帝消灭匈奴的信心。

第二年再派卫青、李广等大将出师征讨匈奴。在这次行动中,卫青的外甥、只有十七岁的霍去病自愿要求随军杀敌,为国效力。卫青很高兴,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汉军穿过茫茫沙漠以后,少年志壮的霍去病主动请求,要亲自率一队人马寻找匈奴作战。经卫青批准后,他便独自率领八百轻骑,离开了大队。

在离大营百余里的地方,他们发现了敌军大队人马。霍去病沉着冷静,指挥轻骑,以闪电般的速度迅速突入敌腹部,冲乱了敌人的阵势,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杀戮敌军2000余人,全军而返。慧眼识才的汉武帝,通过对战场上将士们的实绩考核,认为霍去病是个将才,不但破格加封他为冠军侯,而且又于元狩二年大胆地任命他为骠骑将军,命他率一万骑兵,由陇西出发,孤军深入沙漠,寻找匈奴主力作战。

虽然汉军这时已经多次击败匈奴,在战场上连连取得胜利,但是,匈奴的主力还没有遭到多大伤害。因而,汉武帝一直感到这是一块心病。

他决心一鼓作气,不给匈奴以喘息的机会,消灭它的主力,彻底战胜它。但寻找匈奴作战不是一件小事,任命霍去病出战,使一些老臣都暗暗为朝廷捏了一把汗。

他们心想,霍去病前番出战,虽然获胜,但不够持重,未免冒险。威名赫赫的卫青还要有许多大将帮着才能取胜,霍去病论年龄才刚刚20岁;论资历远不及卫青和其他抗击匈奴的将领;论兵力,只有1万人,仅是前几次出击匈奴兵力的十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以这样的情况,皇帝怎么敢让他孤军深入大漠呢?

其实,汉武帝自有汉武帝的想法,他成竹在胸,主意已定,虽然看出了老臣们的忧虑,但却视而不见,只是微微一笑,并不垂询。只是在霍去病出发不久,另派出张骞和李广两位将军,出军右北平击敌,以牵制敌人。

且说这霍去病年青无畏,敢担风险,不像有些谨慎持重的老将军那样畏头畏尾。他率军一路疾进,越过焉支山,深入千余里,终于找到了匈奴大队。

他勇敢地与匈奴大军短兵相接,在皋兰山下与敌人展开鏖战,歼敌1万8000余人,杀死了两名重要的匈奴首领,活捉了昆邪王的太子、相国和都尉,连匈奴休屠王祭天用的金佛像也成了战利品。

紧接着,他又指挥军队第二次出击,孤军直插祁连山,与匈奴大军会战。这一仗,竟俘虏匈奴王50名,王母、阏式、王子共59人,相国、都尉等63人,斩杀敌兵3万余人,虏获财物不可计数。这是汉兵对匈奴最重的一次打击,经过这一战,匈奴被迫放弃了焉支山和祁连山这两道天然屏障。他们悲哀地唱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