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古国:古中国(谷臻小简·AI导读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5 03:42:59

点击下载

作者:王海晨,杨晓虹,王希哲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文明古国:古中国(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世界文明古国:古中国(谷臻小简·AI导读版)试读:

世界文明古国:古中国王海晨;杨晓虹;王希哲 著该书由讯飞有声丨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音频技术由讯飞有声提供下面由谷臻小简为您带来10000字本书干货版权信息

世界文明古国:古中国

王海晨;杨晓虹;王希哲 著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2019

非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反编译、翻印、仿制或节录本书文字

或图表。

DNA-BN:ECFD-N00017980-20190430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体育场路347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10号

电子邮箱:cb@bookdna.cn

网  址:www.bookdna.cn

BookDNA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旗下电子书出版机构,为作者提供电子书出版服务。

如您发现本书内容错讹,敬请指正,以便新版修订。

©Zhejiang Publishing United Group Digital Media CO.,LTD,2019

No.347 Tiyuchang Road, Hangzhou 310006 P.R.C.

cb@bookdna.cn

www.bookdna.cn目 录1. 第一章 史前宗教及对后世的影响2. 第二章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3. 第三章 魏晋道教的改革及其官方化4. 第四章 摩尼教、景教、拜火教的传入与发展5. 第五章 佛教在唐朝的发展6. 第六章 元代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发展第一章 史前宗教及对后世的影响

从漫长的远古到文字出现之前的这段时间里,中国人信仰的表现形态多为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各种崇拜其发展脉络一般都经历了从参与具体崇拜活动到抽象神灵观念形成的演变过程。

这些崇拜在今天看来似乎都包裹在厚厚的蒙昧雾纱之中,但它却是中国人思想的开端,是中国宗教的肇始。后世中国人的许多信仰、民俗、礼仪都与史前宗教有关。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远古社会中的普遍现象。自然崇拜与人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崇拜对象都是对本部落生产与生活影响最大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靠山的供山神,靠海的供海神,田野农民必供土地神。一方人供一方神,各有所求。天象崇拜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太阳和月亮的宗教礼俗。在古人的观念中,太阳和月亮代表着世界的两极,在时间和空间上,太阳,代表白天和东方,月亮,代表夜晚和西方。

以太阳和月亮作为崇拜的对象,可能从农业起源时就已经出现。

在中国的岩画资料中,也有拜日月祭天的场面。

对太阳的崇拜不仅表现在绘画、石刻上,而且还把太阳赋予了神性。人们通过各种仪式来表达对太阳的虔敬之心,希翼得到太阳的庇护。山川崇拜

在原始人眼中,几乎每一座山都是神人居住之所,每一条河都有神灵深藏,每一片土地都是神慷慨所赐,每一块巨石都有避邪保安之威。动植物崇拜

在一定时期内,人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然而,原始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是极其艰难的,于是,人们便把幻想和希望寄托在所要采集的植物和所要猎取的动物上,这种幻想和希望逐渐演化成精神寄托和信仰。所以,便出现了对动植物的崇拜。

植物崇拜中最典型的是稷神崇拜。稷,被古人尊为“百谷之主”、“五谷之长”。古代中国祭祀稷神的规格很高。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人类历史上极为古老而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中华各民族,包括早已消亡的古代民族几乎都有此经历,有些民族近现代仍有传承,甚至至今还残迹可见。

图腾产生于氏族形成之后,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它自然物有着特殊关系,一般以动物居多。作为氏族图腾的动物(如熊、狼、蛇……),既是该氏族的神圣标志,也为该氏族之忌物,禁杀禁食。图腾作为神圣标志,氏族要举行崇拜仪式,以促其“蕃衍”。图腾崇拜把人的灵魂思想,鬼魂观念及祖先崇拜等转化到了动植物等自然物上,当然,这种转化又是同他们的原始生活即狩猎及原始农耕密切相关。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作为社会现象,曾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童年时期。生殖崇拜表现了先民对自己生命来源及诞生方式的探索,众多原始社会遗址中均发现过陶塑、石祖等“生殖崇拜”的遗物。祖先崇拜

以祖先亡灵为崇拜对象的宗教形式,最初可能始于原始人对同族死者的某种追思和怀念,后来人们逐渐产生了前辈长者的灵魂可以庇佑本族成员、赐福儿孙的观念,并开始祭拜、祈求其祖宗亡灵的宗教活动。

祖先崇拜超越了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认识局限,不再用动植物等作为其氏族部落的标志,而代之以氏族祖先的名字,由此使原始宗教从自然崇拜上升为人文崇拜。第二章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佛教传进中国内地,不仅是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宗教史上的大事件。但对传进的具体时间,传进的渠道,所存文献记载不一。目前最为学术界接受的意见是:西汉王朝将要结束的时候,汉哀帝时期,西域大月氏国的使臣伊存来到长安,向中国人口授《浮屠经》。佛典初译

东汉、三国时期,佛教经历了从立足宫廷到走向下层民众的传播过程。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译经以外来僧人为主,以一些信佛的汉族知识分子为辅。当时对佛经的翻译,其中不少名词借助于道家概念。如,把“涅槃”译为“无为”,将“禅定”译为“守一”,将佛教禅那守定理解为类似于中国道家的清静无为。同时,有的译经者用儒家思想去理解佛经。

可见,佛教在初传时期,依附于儒道思想体系,它只是作为中国文化的补充而流传开来的。佛教的普及

南北朝是中国佛教全面持续高涨的时期。南朝到梁,共有寺院2346所,僧尼八万余人,比东晋时寺院增加1千余所,僧尼增加3倍多。到东魏末年,魏境“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

此时佛教的传播与普及主要表现在佛典的大量翻译、佛教僧团的形成和大批石窟的雕凿等三方面。

汉魏时期,佛典的翻译多为民间少数人支持,而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译经活动开始由国家主办,翻译场所及组织渐趋完备。对中国佛教有较大影响的佛典有许多是在这个时期译介出来的。此时期,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的两位里程碑式人物是道安和慧远。舍身佛寺的皇帝

佛儒的趋同,为佛教在民间的流传奠定了基础;佛教高僧宣导佛理与儒学并无太大差别,使统治者看到了佛教可用的前景;统治者的支持使佛教流传渠道更加畅通。

南朝梁的开国之君: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提倡“三教同源”说,试图把儒释道融为一体,在儒道基础上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使三教更好地为其所用。梁武帝为调和三者矛盾所做的尝试,为隋唐统治者消灭三者冲突提供了借鉴,再后来的两宋理学,也是沿着这条思想线索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石窟艺术

石窟建筑艺术肇源于佛教发祥地古印度,它是最古老的佛教建筑形式。中国最早的石窟大概始于东汉,先出现在新疆地区,后经由甘肃到达中原,并形成高潮,元明以后凿窟之风逐渐停息。现存石窟寺最重要者为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此外,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河南巩县石窟、河北响堂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等也是比较重要的几处。云冈石窟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政权都大力提倡佛教,到处兴建佛寺,铸造、雕凿佛像。如北魏明元帝于都城平城(山西大同)四周建立佛像。

南北朝时期佛教石窟艺术的主要成就,是云冈石窟的完成。翻译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印度唯识学派的著作大量译出。随着佛典翻译书籍的增多与广泛流传,对佛教的研究也在更广阔的领域展开。在研究的基础上,中国南北各地形成了不同的佛教学派,主要有毗昙、成实、三论、涅槃、地论、摄论、楞伽、法华等学派。各学派僧人多以研习一部经或论为主。如阿毗昙学派以研究一切有部著作为主,尤重《阿毗昙心论》、《杂阿毗昙心论》等。

南北朝佛教学派通过研究多种佛典,提出了一些与中国本土思想分别有契合点的学说,由此加深了与中国固有文化的融合,为隋唐佛教宗派的建立提供了资料、理论和组织准备。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历经400余年才建成。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000米,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龙门石窟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融进了雄厚的汉族文化。

龙门石窟佛像的民族特点比云冈石窟更加突出,最能体现佛教中国化的应该是石窟中的造像题记。龙门石窟地处中原洛阳,十三朝帝王的都邑,文人学士在此集聚,文化气氛浓厚,因而多数造像刻有题记,现今保留2800余方。由于石窟中碑刻特别多,龙门石窟又被称作“古碑林”。敦煌莫高窟

据唐代碑记,莫高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366年,其续建和重建前后绵延了千余年。隋唐前期,进入开凿的鼎盛时期,元代时虽仍有开凿,但知道莫高窟的人已经很少。光绪二十年(公元1900年),一名道士偶然间发现了藏经洞,5万余件经卷、文书、绘画堆在洞内高达10英尺,成为20世纪世界文化史上最有价值的发现。

莫高窟石质为砂砾岩,不能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那样雕刻。所以,莫高窟的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现存彩色泥塑佛像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壁画约45000平方米。最大塑像高30多米,最大壁画约50平方米。这些壁画、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从4世纪开始1000年之中不同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交通、建筑、艺术、音乐、舞蹈、民情风俗、宗教信仰、思想变化、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情况。在中国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开凿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为宏大,内容最为丰富。素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

敦煌壁画所绘,多为当时现实社会生活场景,如王公狩猎、农人耕织、军人作战以及乐伎歌舞等场面。壁画中的佛、菩萨,尤其是供养人所穿之衣、所戴之冠,保留了大量的中国历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饰资料。雕塑和绘画是研究已经消逝的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中国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